一、谈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孙志娟[1](2018)在《小学六年级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障碍研究》文中认为分数应用题与其类型应用题相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是联系着数学与生活的重要枢纽。学生在学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本研究本着理清小学阶段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具体解题障碍,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本研究主要是在搜集有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有关资料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选取X市Z学校六年级学生和教师开展调查研究,具体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试题测试法来了解六年级学生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方面的学习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教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存在着计算操作障碍、阅读理解障碍、学习迁移障碍和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等障碍。最后提出了以下可以完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的策略:从学生方面,首先,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来弥补学生在计算方面的不足;其次,丰富课外书籍阅读,加强阅读理解能力,增加学生术语知识的储备量。从教师方面,首先通过头脑风暴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迁移;其次,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崭新的教学模式。
张茂婧[2](2019)在《寻问题根源,觅解题佳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障碍分析与再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小学六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很多学生的难点、苦点。笔者在讲授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分数乘法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后,发现有部分学生学到这里,对学这门学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畏难情绪。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地帮助孩子,让他们相信数学将成为自己的朋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活动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它能调动起人的生命力,使大家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而乐此不疲。为了让学生重拾信心,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笔者在学习完分数乘除法后,立足新课标改革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在解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遇到的障碍进行调查分析,找出解题障碍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教学对策,进行了针对性的整理和复习,在提高学生解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方面有了极大的突破。
李春英[3](2012)在《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点滴体会》文中研究说明在小学数学中,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所占比例较大,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较差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容易混淆这部分内容,乘除分辨不清。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学生不会找单位"1"的量;第二,学生不会根据题目的条件写数量关系式。下面我就这两点知识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以供大家参考。一、如何找准单位"1"的量在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关键是要找准单位"1"的量。这部分知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告诉学生把谁分了,谁就是单位"1",而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是这样。学生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也就不知道理论依据,所以
魏佳[4](2009)在《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学数学课程,始于清朝末年。晚清时期,伴随着中与西的文化激荡,传统与现代的思想交融,应政治经济需要而求教育作出突变之产物的小学数学课程诞生了。小学数学课程从民间传授算术到小学堂算术,再到小学数学,由于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或文化变革的强力作用,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小学数学教科书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主要载体,从原初的译介走向编着,从简单的移植走向创生,从匆匆的草创走向发展,在“日本化”、“美国化”、“苏化”的基础上,从不断的模仿照搬逐渐走向“自主化”,从不断的自主改革逐渐走向成熟,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小学数学教科书概貌。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作为小学数学教科书的集中体现、实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乃至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之核心,其内容的取舍、深浅度是否合适,内容的编排、呈现方式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以至影响未来人才的质量。审视我们今天的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在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同样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教科书先进的编写经验;另一方面从历史角度对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自身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理论提升也是尤为必要的。本研究从历史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个案分析等方法,对20世纪我国(主流)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百年演变历程作了全景式展示,以此作为小学数学教科书改革路径探幽的落脚点。全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充分挖掘、梳理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辩证地、全面地、客观地纵观这一变革过程,分析影响其变革的内外因素,在积极关照今天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分析这一历史画卷,从中探寻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经验和有意义的启示和借鉴。其中既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古为今用”的现实感;既对我们当前理解21世纪基唇逃纬谈母镏行⊙öЫ炭剖槟谌莸母母锞哂邢质狄庖?又对我们明确今后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变革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同时,这一系列演变与变革,也展现了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发展的脉络,会给我们把握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方向以启示,会给我们继承优秀传统、创新和发展小学数学课程教材以帮助。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简略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意义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的重要概念以及时间范围、地域范围作出界定,力图使读者对论文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第二章综述国内、国外关于小学数学教科书史的相关研究,既肯定前人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同时又指出尚存的问题,从问题入手,寻找本论文研究的突破口。第三章以20世纪上半叶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演进为线索,进行历史剖析。依据重要的教育政策和事件,将20世纪上半叶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清末新政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02-1911);第二阶段民国初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12-1926):第三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27-1949)。分别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演变的历史过程以及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具体论述和分析。第四章剖析20世纪下半叶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变迁。依据同样的划分标准,将20世纪下半叶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50-1957);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58-1965);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66-1976):第四阶段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学数学教科书(1977-1985);第五阶段深化改革、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小学数学教科书(1986-2000)。各个阶段除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以外,民间的社会思潮及当时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也各有特点,它们共同营造了不同阶段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特点。第五章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变革与外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及教育内部的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学制、课程观、数学观、知识观的嬗变等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提炼出在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教科书内容的发展主要依赖外部因素;在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教科书内容的发展主要依赖内部因素;外因与内因从分离走向融合才能更加有利于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发展。第六章总结归纳20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得出八点启示。(1)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改革的阶段性特点。(2)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在相对稳定中谋求渐进式发展。(3)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直线式”与“螺旋式”编排的钟摆现象。(4)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从重“演绎”转为重“归纳”。(5)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需在知识、儿童、社会三者之间寻求动态平衡。(6)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几大趋势,即:①从一元走向多元;②从双基走向四基;③架设数学和生活之间的桥梁;④注重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综合;⑤寻求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儿童心里发展顺序的动态平衡;⑥计算器、计算机走进小学数学教科书。(7)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本国,处理好西学与本十化的关系,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8)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审权应在“统”和“放”中寻求动态平衡。本研究的拟创新之处:第一,以大量原始资料为依据,首次较为系统地梳理了20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对建国前五十年不完全统计的135套小学数学教科书(不包括不完全统计的解放区的小学数学教科书10套和汪伪政府的小学数学教科书9套)和建国后16套半全国通用小学数学教科书(不包括不完全统计的340套地方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整理,是本研究的一个新的发现。第二,基于史料的分析,从影响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近百年发展的因素中总结出在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教科书内容的发展主要依赖外部因素;在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教科书内容的发展主要依赖内部因素;外因和内因应从分离走向融合,才能更加有利于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发展。第三,从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轨迹提炼出了对当今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改革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有意义的启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发展路向。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一,由于解放前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史料非常分散、零碎,解放后的地方小学数学教科书史料非常繁杂,致使资料的收集过程非常艰难,因此难免存在疏漏。第二,理论基础薄弱,没有很好地做到史论结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近百年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从零散走向系统、从学科导向走向价值导向,其中既有继承、传延的成分,也有新质因子的增长与嬗变。“统新故而视其通”——立足于今,融会古今;“苞中外而计其全”——立足于中,兼采中外。考察、审视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整个历程,科学总结既往的成功经验,认真吸取违背教育规律而曲折起伏的失误教训并辨析其演变的深层原因,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与未来。因为,历史会为我们解读今天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以最深刻的启迪,而面向世界又会使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明晰自己的使命。
苏丽卿[5](2006)在《新中国小学数学教材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邓小平同志说:“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新中国小学数学教材发展的全程,从教材史的角度对其进行纵向研究,可为教材的建设提供借鉴,对于当前的数学课程建设来说,不仅有现实意义,而且也有理论研究价值。 本文根据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将小学数学教材五十五年发展历程划分为八个时期,主要采用文献法对教材发展进行了探讨。注意研究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背景,着重探讨了教材的主要教学内容、主要特点及突出问题。研究表明,教材既反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变化和发展对它的要求,又受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不同时期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特色(状况),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还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演变做了简要的分析。传统的教材知识内容几经增删,逐步形成现今新教材内容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数学教育的深刻影响,也体现了教材编写的逐步完善过程。 最后,笔者对新中国小学数学教材的发展进行了思考,由此得出了关于教材建设的五点启示,并提出编写教材要处理好的四个关系和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 本文力图将小学数学教材改革放置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历史背景下予以审视,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材的主要特点及突出问题,是客观反映新中国小学数学教材五十五年发展历程的一次尝试。限于时间、资料和笔者的水平,本文还缺乏国际视野的审视,对教材改革背景、教材编写使用情况等挖掘欠深入,在研究深度上尚不够。
李鹏辉[6](2018)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谈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问题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文中研究指明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问题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快速地找到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呢?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对比思想、转化思想、发展创新意识等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拓宽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灵活性的有效途径。
伍星[7](2013)在《浅议解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技巧》文中研究指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一个重难点,它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教学时常让教师棘手,令学生头痛。的确,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一方面使得教师很难联系实际进行直观教学,另一方面学生也产生怕学、厌学的情绪,教者无趣,听着乏味。特别对稍复杂的应用题无从下手。下面就我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谈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决策略。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地确定
蒋志慧[8](2016)在《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应用题是学生时代数学课堂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应用题的题干较长或者隐含条件较多,很容易让学生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方向,特别是到小学高年级阶段出现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在以前的基础上加入对分数的理解,更加大了应用题的难度.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特点,施以正确的教学引导方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题能力.一、利用生活实际,引入分数乘除法情境教学
彭高翔[9](2018)在《浅析小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文中认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郝莹星[10](2019)在《SOLO分类理论视角下小学生估算理解水平的研究 ——以六年级学生为例》文中认为估算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重要计算方式。虽然新课程改革提出加强估算的要求,但小数数学教学依然呈现出“重精算,轻估算”的现象,探究当前小学生估算学习的情况,对学生估算的理解水平进行测试和划分,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师的估算教学提供参考,提升估算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和数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主要以SOLO分类理论为基础,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将学生对估算知识的理解划分为前结构水平、单一结构水平、多元结构水平和关联结构水平这四个水平,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等方式,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具体从估算的概念、估算运算和估算应用这三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测试结果发现:从总体上看,六年级学生对估算理解的总体水平不高;学生对估算概念的理解水平普遍较低,处于单一结构水平,主要原因是对估算的本质认识不足;学生对估算运算的理解多处于多元结构水平,少数学生能灵活选择估算策略进行合理计算,达到关联结构水平,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估算策略使用单一;学生对估算应用的理解水平多处于多元结构水平,主要问题有不能正确构建数量关系,估算策略掌握较少。进一步从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两个方面提出建议:在教材编写方面,适当增加有关估算的具体知识,明确估算教学的评价标准,并设置灵活多样的估算题目;在教师教学方面,首先,要更新观念,加强对估算教学的理解;其次,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实际运用估算的水平;最后,渗透策略,增强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谈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六年级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障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缘由 |
1.课程标准的要求 |
2.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
3.实践中对研究问题的反思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 |
2.国内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课堂观察法 |
4.试题测试法 |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分数 |
2.分数应用题 |
(二)理论基础 |
1.元认知理论 |
2.问题表征理论 |
3.Pirie和Kieren Dynamic理论 |
三、小学生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对象及样本选取 |
2.研究工具 |
3.研究过程 |
(二)研究结果 |
1.学生的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2.教师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3.测试题结果与分析 |
4.研究结论 |
四、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
(一)计算操作障碍 |
(二)阅读理解障碍 |
(三)学习迁移障碍 |
(四)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领略失当障碍 |
五、障碍的成因分析 |
(一)计算操作障碍的成因 |
(二)阅读理解障碍的成因 |
(三)学习迁移障碍的成因 |
(四)学生对教学方法领略失当的成因 |
六、解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障碍的对策 |
(一)计算操作障碍的解决对策 |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
2.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 |
3.注重教师讲解过程 |
(二)阅读理解障碍解决对策 |
1.多阅读课外书籍 |
2.增加术语知识的储备量 |
(三)学习迁移障碍的解决对策 |
(四)学生领略教师教学方法失当的解决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学六年级分数乘除法解题障碍的问卷调查(学生) |
附录2 小学六年级分数乘除法解题障碍的研究(教师) |
附录3 小学六年级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测试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2)寻问题根源,觅解题佳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障碍分析与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度剖析谈教材(明确学生的学习经验) |
二、调查分析坦白说(明确学生的现实困惑) |
三、解除障碍明方法(提出有效的教学对策) |
(一)如何明确具体的量和抽象的量?这两个量之间如何转化 |
(二)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四种基本模型,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
(三)转化分数应用题的解题环境让学生快速建模 |
(4)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
1.3 研究的问题、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的问题 |
1.3.2 研究的思路 |
1.3.3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综述 |
2.2 国外小学数学教科书研究综述 |
第3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历史沿革 |
3.1 清末新政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02—1911) |
3.1.1 背景 |
3.1.2 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
3.1.3 小学算术教科书案例分析 |
3.1.4 总体评价 |
3.2 民国初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12—1926) |
3.2.1 背景 |
3.2.2 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
3.2.3 小学算术教科书案例分析 |
3.2.4 总体评价 |
3.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27—1949) |
3.3.1 背景 |
3.3.2 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
3.3.3 小学算术教科书案例分析 |
3.3.4 总体评价 |
第4章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历史沿革 |
4.1 建国初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50—1957) |
4.1.1 背景 |
4.1.2 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
4.1.3 小学算术教科书案例分析 |
4.1.4 总体评价 |
4.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58—1965) |
4.2.1 背景 |
4.2.2 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
4.2.3 小学算术教科书案例分析 |
4.2.4 总体评价 |
4.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学算术教科书(1966—1976) |
4.3.1 背景 |
4.3.2 各地小学算术教科书编写概况 |
4.3.3 总体评价 |
4.4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学数学教科书(1977—1985) |
4.4.1 背景 |
4.4.2 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概况 |
4.4.3 小学数学教科书案例分析 |
4.4.4 总体评价 |
4.5 深化改革,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小学数学教科书(1986—2000) |
4.5.1 背景 |
4.5.2 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概况 |
4.5.3 小学数学教科书案例分析 |
4.5.4 总体评价 |
第5章 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动因分析 |
5.1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外部动因 |
5.1.1 政治变革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影响 |
5.1.2 经济变革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影响 |
5.1.3 文化变革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影响 |
5.2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内部动因 |
5.2.1 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学制的嬗变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影响 |
5.2.2 课程观、数学观、知识观的嬗变对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影响 |
5.3 外因与内因:从分离走向融合 |
第6章 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6.1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改革的阶段性特点 |
6.2 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内容在相对稳定中谋求渐进式发展 |
6.3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直线式"与"螺旋式"编排的钟摆现象 |
6.4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从重"演绎"转向重"归纳" |
6.5 小学数学教科书需在学生、知识、社会三者间寻求动态的平衡 |
6.6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发展的几大趋势 |
6.7 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本国 |
6.7.1 实事求是地批判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洋为中用 |
6.7.2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古为今用 |
6.8 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审权应在"统"和"放"中寻求动态平衡 |
结束语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新中国小学数学教材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选题缘由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小学数学教材的涵义 |
2.2 国外关于小学数学教材发展的研究 |
2.3 国内关于小学数学教材发展的研究 |
3. 新中国小学数学教材发展的研究 |
3.1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及编排 |
3.2 小学数学教材的沿革 |
3.2.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1949-1952年) |
3.2.2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1952-1957年) |
3.2.3 社会主义建设初探时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1957-1960年) |
3.2.4 社会主义建设继续探索时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1960-1965年) |
3.2.5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1966-1976年) |
3.2.6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1977-1985年) |
3.2.7 深化改革,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1986-2000年) |
3.2.8 知识经济时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2001年-现在) |
3.3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演变 |
4. 对新中国小学数学教材的思考 |
4.1 对新中国小学数学教材的反思 |
4.2 对未来小学数学教材的展望 |
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谈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问题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用数形结合, 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
二、巧用对比思想, 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
三、运用转化思想, 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
四、发展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
(9)浅析小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
二、引导学生,读懂题目 |
三、指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
四、开发学生思维,一题多解 |
(10)SOLO分类理论视角下小学生估算理解水平的研究 ——以六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数学理解模型及其水平划分研究 |
(二) SOLO分类理论的应用研究 |
(三) 小学估算的研究 |
(四)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估算理解水平划分的理论依据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 数学理解 |
(二) 估算 |
二、SOLO分类理论 |
(一) SOLO分类理论的内涵 |
(二) SOLO分类理论的特点 |
(三) SOLO理论视角下小学生估算理解水平的划分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测试卷的设计 |
(一) 测试卷的内容与水平框架 |
(二) 测试卷的试题构成和评分细则 |
三、访谈的设计 |
四、测试过程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一、小学生对估算概念理解水平的分析 |
(一) 小学生对估算概念理解的整体情况 |
(二) 小学生对估算概念的理解水平 |
二、小学生对估算运算理解水平的分析 |
(一) 小学生对估算运算的整体理解水平 |
(二) 小学生估算运算理解水平的现状 |
三、小学生对估算应用的理解水平分析 |
(一) 小学生对估算应用的整体理解水平 |
(二) 小学生估算应用理解水平的现状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 六年级学生估算理解水平的结论 |
(二) 影响六年级学生估算理解水平的因素 |
二、研究建议 |
(一) 对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建议 |
(二) 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谈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六年级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障碍研究[D]. 孙志娟. 吉林师范大学, 2018(06)
- [2]寻问题根源,觅解题佳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障碍分析与再思考[J]. 张茂婧. 中华少年, 2019(33)
- [3]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点滴体会[J]. 李春英. 学周刊, 2012(10)
- [4]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D]. 魏佳. 西南大学, 2009(10)
- [5]新中国小学数学教材发展研究[D]. 苏丽卿. 西南大学, 2006(11)
- [6]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谈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问题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 李鹏辉. 新课程(上), 2018(05)
- [7]浅议解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技巧[A]. 伍星. 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 2013
- [8]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J]. 蒋志慧.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18)
- [9]浅析小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J]. 彭高翔. 读写算, 2018(30)
- [10]SOLO分类理论视角下小学生估算理解水平的研究 ——以六年级学生为例[D]. 郝莹星. 扬州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