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节电教作文课的设计及意图(论文文献综述)
曾茹[1](2018)在《农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 ——以赣州市南康区农村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农村基础资源的不足及长期受应试教育等的影响,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低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村小学长期坚持着传统作文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施成为改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深刻领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基础上,立足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以赣州市南康区农村小学为例,对体验式作文教学在农村小学高年级的应用进行了实践研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有效策略。全文将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论述了论文的研究意义,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制定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并对体验式作文教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综述。第二部分:农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明确界定了体验和体验式作文教学两个概念,并阐述了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同时分析了农村小学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特征。为体验式作文教学在农村小学的应用奠定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农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现状调查。对赣州市南康区农村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着重调查了南康区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学的现状和教师教的现状以及体验式作文教学在农村小学高年级应用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农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这一部分分为五节,第一节为引导学生体察农村生活,开发习作素材,第二节为指导学生细读品悟文本,积累阅读体验,第三节为结合学情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体验,第四节是立足农村实际开展活动,表达内心体验,第五节为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完善体验习作。第五部分;农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对体验式作文教学在农村小学高年级进行实践,分为两节。第一节阐述了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施程序,共分为五个步骤:确立体验式作文教学主题、制定体验式作文教学计划、组织体验式作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表达体验与感受、进行体验式作文评价、展示发表学生习作。第二节是农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将体验式作文教学运用于实践中,按照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策略设计了五个课时的作文教学设计。第六部分:农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反馈与启示。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首先分析了在农村小学高年级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成效和不足,其次对体验式作文教学在农村小学高年级的应用进行了反思。
周子房[2](2012)在《写作学习环境的建构 ——活动理论的视角》文中提出目前,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现状是问题多多,困难重重。这些问题和困难表现在课程、教材、教学等各个层面。如果我们从“教”的视角转到“学”的视角来思考这些问题和困难,就会发现,其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写作学习得不到学习环境的有效支持。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选择活动理论的视角,围绕“建构为学生提供有效支持的写作学习环境”这一主题展开探索。论文分为“理据篇”、“建构篇”和“实践篇”三大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为理据篇,进行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的探寻。第一章和第二章,基于相关理论,确定研究的突破方向。基于写作学习的实践性本质,研究选择了取向与之吻合的活动理论的视角,提出了写作学习环境建构的三大基本方略:其一,融汇写作学习内容于特定的任务情境之中;其二,发挥多种中介工具和教师的中介功能;其三,建构写作学习共同体。基本方略同时可以从相关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语言学理论等多元理论中获得丰富的给养。第三章,现状调查,旨在找到研究的现实起点。研究围绕基本方略所涉及的三个方面,组织和实施了包括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四个省市16所中小学的相关调查。调查为明确研究的现实起点和选择基本方略的具体展开途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第二部分为建构篇,试图从理论上构建一种有目标和情境支持、有多种中介工具和教师支持、有学习共同体支持的写作学习环境。第四章,围绕基本方略之一,试图回答的问题是:怎样设计写作学习任务?本章论证了恢复写作功能、回归真实文体、展开写作过程的写作学习内容开发取向,并尝试构建了三维开发框架。在任务情境设计方面,提出了情境设置的基本路径和基本方式。本章还提出了“基于主体情境设计写作学习任务”的主张。第五章,围绕基本方略之二,力图回答:如何进行多种中介工具的设计与运用?如何发挥教师的中介作用?本章阐释了结合支架功能分类的思维路径,围绕文体、过程和功能进行支架设计的路向。在相关资源运用方面,论述了“变与不变”的呈现的策略和与支架互动的策略。本章还论证了评分规则设计的两种基本取向和整合的设计思路,鼓励学生参与评分规则设计,并强调要运用评分规则引领写作学习。最后,论述了教师可以发挥多种功能,并提倡教师根据过程写作各阶段的特点来发挥自己的作用。第六章,围绕基本方略之三,试图回答:如何进行写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本章根据写作学习本身的特点,强调从学习者互为“读者”、互为写作内容相关经验的“提供者”、互为表达经验的“促进者”、互为“评改者”等四个方面增强彼此的互惠感,以推进互动。本章揭示了互动促进写作学习的前提是学习者知识经验的呈现,机制是提供支持和引发冲突,并提出要运用相应分工和规则来启动和运行这一机制。最后,阐述了可以根据需要在过程写作的各个阶段组织相应的学生互动。第三部分为实践篇,进行案例研究。第七章,采用集合性案例研究的方法,验证了本文写作学习环境的建构框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选择了上海市区的一所学校进行合作,主要设计了三个写作教学单元:“成长故事”、“名人传记读后感”和“创意笔”展开研究过程。单个课例研究的数据与整体案例研究的反馈都表明:研究所建构的“写作学习环境”有效地支持了学生的写作学习。案例研究同时也从实践层面进一步丰富了框架建构的理论思想:要从写作学习环境的整体上去协调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挥其支持写作学习的整体效应。本研究致力于追求“探索新知”和“服务实践”的双重品格,谋求写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与相互融合。
曾雨涵[3](2020)在《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作文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思维导图的概念入手,通过阐述思维导图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结合教学实录进行分析,体现其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价值。思维导图丰富的色彩和强烈的画面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大脑对写作知识结构的接受度。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可以使信息越来越清晰,有助于准确传达写作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思维导图是一个庞大知识系统的二次提炼,它使写作思路在简化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和阅读。阅读思维导图时,视线的流动使初中生的写作思维更加时间空立体,有利于追溯写作思维的轨迹,展示写作思维的语境,从而实现多维思维。
程小纯[4](2020)在《高中新闻写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新闻事业也在蓬勃发展,新闻作品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面面面,不分时间、不分年龄地作用于每一个人,也包括每一个中学生。在历年来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新闻阅读与写作也一直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纵观目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仍然以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为主,新闻写作教学被忽视了。综上所述,本文建议在高中阶段将新闻写作教学重新重视起来,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对于高中新闻写作教学的具体建议。首先,夯实新闻作品教学,从经典文本的学习中领略新闻文体的魅力,开展群文阅读,并引导学生进行新闻仿写;其次,拓宽课外新闻阅读,从各种新闻报道和新媒体文章中汲取写作灵感,培养学生在阅读新闻时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学会拟题、凝练观点;最后,开展新闻写作实践,创办校内新闻社团,组织学生在假期进行实地采访,指导学生进行消息、评论和通讯的写作。相信在高中阶段实施新闻写作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写作教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拓宽其视野。也希望通过培养高中生新闻的写作的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能够准确洞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新型人才。
王东[5](2016)在《未来教室的教育功能研究 ——以S市“未来教室变革课堂教学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术变革教育的样式和形态,在人类历史的一个很长时期内其发展速度极其缓慢,以至于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总是远离技术变革教育的实践研究。20世纪中叶,斯金纳关于“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革命之争开启了新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关系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界关于“新科技革命与教育”的热烈争论,拓展了技术与教育的学术研究;直至当前有关“互联网+教育”抑或“教育+互联网”的观点纷争,尤其是教育信息化对于学校教育实践变革的主动或被动的深刻影响,表明技术与教育的学理研究业已构成教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本研究选取的正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或谓之“教育信息化变革学校教育实践”)这一在当前的教育学理论研究中不太受到重视,同时也是在教育社会学常规的学术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或许还能称之为“教育技术社会学”范畴的研究主题),研究的问题是:以技术为支撑的未来教室的教育功能及其制约因素是什么?本文主要采取质性研究结合实地研究的方法,以S市“未来教室变革课堂教学项目”为研究对象,借助于结构功能论的理论视角,运用“课堂结构一教育功能”的分析框架,以文献法、课堂观察、访谈录音、实物搜集、拍摄照片、课堂视频搜集、个案搜集等方法收集资料。研究者自2015年3月份进驻研究现场,尽可能以务真求实的态度,借助于同事、学习者、帮手、朋友多重身份与“未来教室”的建设运维者、研发者、使用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①,通过走进“未来教室”的研发建设现场、项目管理现场、课堂应用现场和走进教师的教学生活进行研究资料的搜集工作。经过近7个月的实地研究,笔者收集了大众媒体、学生、家长、教师和研发者对“未来教室”的认知、疑问和建议等资料;目睹了未来教室在学校中的境况、遭遇及课堂教学应用的场景;掌握了项目管理者推进未来教室课堂应用的策略和措施等材料。自2015年10月起,笔者采用录音文字整理、主题编码、选择性编码等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并在多重角色不断重复、交叉、最终走向归位的资料分析过程中,尽可能秉持价值中立的立场解释研究发现,在不断地进行理论思考和反思发现的前提下对研究发现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研究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及发现如下:一、未来教室和未来课堂是一对歧异术语,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和重新定位:未来教室是一种以技术为支撑的新教学环境,未来课堂是建立在未来教室基础上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态。二、未来教室的课堂结构相比于传统课堂结构更加复杂,课堂结构的组成要素已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五要素”(一个教师、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学习的学生、固定的时间、封闭的空间)演变为技术背景下的“新教育五要素”(多位教师、分层分类的教学内容、个性化学习的学生、灵活的时间、开放的空间)。三、在S市借助未来教室的课堂变革实践中,未来教室教育功能的演进过程大致经历了“承担展示参观场所的功能”、“承担做公开课场所的功能”、“成为常态化教学场所的功能”三个阶段,其过程是循序渐进和坎坷复杂的。四、概而言之,未来教室主要具有四项教育功能:①显性正功能重点表现为两方面:更有利于知识的传递、接受和发现;更有利于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②显性负功能表现为由于技术的不稳定、教师操作技能的不熟练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性;③隐性正功能变现为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④隐性负功能表现为削弱学生读写算能力的培养、导致思维方式的碎片化。五、未来教室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制于一项新的课堂教学规范,即教师的“课堂技术规范”的遵守和运用。这种课堂技术规范主要涉及教师对待技术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责任与义务等方面。六、透过帕森斯的AGIL功能分析模型可以发现:未来教室变革课堂教学实践的前期目标基本达成;但是整体上尚处于适应阶段;未来教室能够整合传统教室的功能;未来课堂教学形态的维持模式正在形成。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一、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学校课堂教学的过程、结构和结果,在延展和深化未来课堂教学教育正功能的同时,也产生了鲜明的教育负功能。以技术为支撑的未来教室一方面具有教育的正功能,表现为更有利于知识的接受和发现、有利于增强课堂内外的人际互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也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同时也具有明显的负功能,表现为受制于技术本身和教师操作技术的能力从而弱化了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性,尤其是对学生读写算能力的限制以及思维碎片化的可能影响。二、未来教室教育功能的发挥在宏观和政策层面依赖于行政发动,在微观和实际操作层面取决并受制于一项新的课堂教学规范:本文称之为“课堂技术规范”,课堂技术规范是未来教室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育正功能、加强未来课堂教学秩序稳定性的重要变量,同时也是衡量和评判教师教育能力要素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郭莉[6](2005)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探讨》文中提出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我国教育信息化投入巨大却没有获得期望的效益。 (1)教育信息化的成本是什么?(2)结构如何?(3)教育信息化效益是什么?(4)我们已经取得哪些效益?还有哪些效益是应该取得却没取得的?(5)如何评估教育信息化效益?(6)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本与效益如何?(7)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现实问题是本研究想要回答的。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是新的研究领域。国内研究几乎是空白,国外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基于这一结论和相关领域研究的启发,本研究首先系统分析了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领域,并结合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践较全面具体地描述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的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讨论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结构和现阶段成本计量的可行性,设计了学校教育信息化成本计量方案,讨论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效益,设计了评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的综合指标—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最后考察和分析了三所小学和两所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效益,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投入,效益取得,学校教育信息化决策事件,以及影响教育信息化效益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的观点和结论有:(1)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的基础学科是教育学、经济学和技术学,核心学科是教育学;(2)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力的博弈形成了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同阶段;(3)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也是教师信息化行动与实践的过程;(4)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包括成本、效益和成本-效益三大子领域;(5)教育信息化基本投入要素包括硬件、软件和人员;(6)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硬件、软件和人员成本比例严重失调,硬件成本约占总成本的90%以上;(7)现阶段全面计量教育信息化成本的条件还不成熟;(8)可以从教育信息化目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各主体的利益两个角度来考察教育信息化效益;(9)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是评估教育信息化最终效益的具有操作性的替代性指标;(10)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展是学校内各主体利益博弈的结果;(11)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效益还没有在常规教学中普遍体现;(12)教育信息化投入不一定就带来效益,过程因素非常重要;(13)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制度以及具有制度效应的领导者行为对教育信息化效益影响巨大;(14)成本结构失调,人员培训不足和追求升学率是影响现阶段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取得的主要因素。
田甜[7](2019)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微课应用 ——以喀什市X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不断推进改革教育体制的进程,传统教学迎来巨大变革。世界范围内,新科技将引发教育革命,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微课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也给传统写作教学模式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微课的典型特征在于内容少但重点突出、时间短、使用率高、使用便捷,这给传统写作式的教学模式提供了良好补充,能够满足学生在写作方面提出的深层次、个性化需求。写作是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语文活动。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活动中,写作的难度最大,因而需要下最大的功夫。同时,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获得中小学语文教育领域的高度关注,原因是中考与高考中作文的所占分值比例最大。从另一角度来说,学生的写作能力往往是在自然发展形态中形成并提高的,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一致认为,课堂教学对个人习作能力并未产生直接影响。但其实写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知识是教学的必要内容,这点毫无置疑,也没有质疑的意义。关键是采取何种写作、运用何种知识、怎样呈现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微课教学模式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把初中阶段写作教学特点与微课应用相结合是本文的新颖之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微课应用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微课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包括应用的情况以及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喀什市×中学的语文老师和学生就写作教学展开问卷调查和访谈,取得研究所需的资料。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是提出微课应用于初中写作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并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初中写作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依据。本选题结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微课应用的现状,以写作教学为切入点,针对国内微课写作教学展开客观分析,揭示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开深入探究,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应对原则和策略。旨在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相关参考,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杨志鸿[8](2019)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语文教学领域,素来有“得作文者得天下”的说法。然而,目前初中生存在着“害怕写作文”的心理,对作文的兴趣不高。教师的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往往费时费力也难以取得较大的成效。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到来之际,交互式电子白板逐渐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大力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优势,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减轻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弊病,改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费、差、慢”的状态,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一改自己在教育中所处的“被压迫”的地位,不再是单纯的信息的接受者,而是信息的创造者。这样的转变,既可以关注到学生的可能发展的水平,又可以以学生为本,让教师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建构起语文作文的认知结构,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本论文通过分析初中语文作文的基本要求,分析初中生写作面临的问题以及初中作文教学应关注的内容,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功能,研究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设计与分析,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思路。此外,本论文还阐述了运用交互电子白板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它的前景展望。
乔金霞[9](2015)在《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建构》文中研究说明纵观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发展史,教育与技术一直如影随形。历次教育变革均为新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结果,反过来,教育改革又推动了教育新技术的发明与创新。这种教育与技术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前进与发展。时至近代,西方数百种新技术的发明与创新,推动了整个世界文明的进步。其中,一些媒体技术如幻灯、电影、广播等在改变人们休闲文明的同时,也悄然进入教育领域,改变着人们接受教育的方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凝聚着西方近代科技文明与智慧的幻灯、电影,跟随传教士播撒基督教义的征途一路东进到中国,由最初传扬基督教义的工具转变为辅助教育发展的物件,并逐渐被国人接受和运用。由于其独有的科技特质与便捷的教育优势,被时人称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利器,特称为“电化教育”,广泛运用于中国社会及学校教育领域,并在此基础上促发了中国电化教育学科的诞生。正是电化教育的引入,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平民化与普及化,在成为中国传统教学手段的有益补充、引起中国教育方式变革以及促发中国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同时,还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进力量。电化教育传入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教育界追求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奋斗求索史。由是可见,研究电化教育的传入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作用、电化教育学科的建构以及电化教育理论中国化过程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无疑对信息化环境下利用媒体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发展中国教育、促进信息化教育良性发展以及实现教育强国梦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总结意义与现实借鉴价值。那么,新兴的媒介技术如何传入中国,又如何与中国的教育耦合在一起,如何被中国教育界接纳与吸收,电化教育学科又是如何创建的?在这一系列事件背后,充当传播者角色的是哪类群体,传播的载体又是什么?这些传播者与传播载体在不同时段内传播了什么,对中国教育有何影响?中国电化教育学科是如何构建的,电化教育的传入与学科构建有何关联?基于对此类问题的思考,本题研究以传播学理论中的拉斯韦尔模式为基本分析框架,对电化教育整个传入过程中的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效应也即实践表征、中国教育界的接纳与吸收以及由此构建电化教育学科的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探讨。同时,在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电化教育传入中国植根并得到生发与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其时中国社会之动荡起伏与时代的变迁更迭,电化教育在中国的引入过程中,其引介主体与传播载体在传播内涵上均随之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呈现出极为明显的时代面貌与阶段特征。缘此,结合传播学5w传播模式与电化教育传入中国的实情,将研究内容做出如下章节安排:首先为导论部分,主要陈述了选择本论题的学术缘由、现实原因以及研究意义;对电化教育、传播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交代了选题的范围;对选题所处领域的既有成果进行梳理,阐明了学者们的主要研究观点,并对现阶段的研究现状予以分析;介绍了与选题比较契合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分析了电化教育传入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包括近代西方各国电化教育的萌生与发展;近代中西教育与科技发展上的势差;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传入的早期宗教基础、文化背景及时代要求。第二章梳理了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社会主体,即传播者。包括分析电化教育传入的中西群体如传教士及其外围组织——基督教青年会、早期出洋的国人、教育考察者、留学生以及外国来华的教育人士等对电化教育的介绍与传引,阐明电化教育传入过程中不同传播主体的地位与作用。第三章阐述了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纸媒载体,即传播渠道。包括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报纸——《申报》,教育类杂志的主要代表——《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新教育》以及综合类杂志《东方杂志》等纸质媒体,分析这些纸媒载体对电化教育的宣传,以期勾画此期丰富、多维的电化教育传入渠道。第四章解析了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实践表征。包括新式学校的试办及拓展、社会教育领域的运用以及电化教育运动的兴起,从而呈现国人在不同教育领域运用电化手段及其发挥教育功能的实况,借此论证电化教育学科创建的实践基础。第五章介绍了电化教育在中国的接受与吸纳情况。主要分析中国社会对电化教育认识的心理转化过程,中国学者对国外电化教育着作的翻译,一些教育家如陶行知、舒新城、雷沛鸿、陈友松等人的电化教育实践与思想,揭示电化教育手段被接受与被应用,电化教育理论被吸纳与中国化的历程,借此论证电化教育学科创建的思想基础。第六章阐释了近代中国电化教育学科建构的历程与内涵。从学科建构的基本要素出发,论述了电化教育系科创建与人才培养问题、论文与着作的发表情况与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专业学会与期刊的创办历程等中国电化教育学科建构中的基本问题。文章结语部分主要是对电化教育在中国传入及学科构建中的主要特点加以总结,并对近代电化教育的引介及学科建构明示作者的认识与看法: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是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电化教育不仅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也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的接受与吸纳,既需要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化,也需要强有力的政府领导;电化教育的传入催生了电化教育学科的创建。
莫威[10](2007)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叙事文写作教学》文中提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承担着导学、育人的重大任务,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极为有效的途径!目前,现代教育技术介入语文教学已成为普遍的现实,这就为语文教学顺应上述变革提供了可能,小学作文(以叙事文习作为主)传统教学模式也必须改革。本文从教育心理学角度,针对叙事文习作教学的三种课型(感受型、情境型、评改型)进行了思考与探究,力求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自由写作的作文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权利和义务的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二、一节电教作文课的设计及意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节电教作文课的设计及意图(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 ——以赣州市南康区农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标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体验 |
二、体验式作文教学 |
第二节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人本主义理论 |
三、生活教育理论 |
四、体验式学习理论 |
第三节 农村小学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特征 |
一、主体性 |
二、亲历性 |
三、情感性 |
四、开放性 |
第二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现状 |
第一节 南康区农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现状调查 |
第二节 南康区农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的现状分析 |
二、农村小学高年级教师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
三、体验式作文教学在农村小学高年级应用的现状分析 |
第三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引导学生体察农村生活,开发习作素材 |
一、引导学生认真感受自身家庭生活 |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农村学校生活 |
三、指引学生观察体验农村社会生活 |
四、鼓励学生广泛接触农村自然生活 |
第二节 指导学生细读品悟文本,积累阅读体验 |
一、以读促写,激发学生的课内阅读体验 |
二、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体验 |
第三节 结合学情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体验 |
第四节 立足农村实际开展活动,表达内心体验 |
第五节 采取多样化的评改方式,完善体验习作 |
第四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农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施程序 |
一、确立体验式作文主题 |
二、设计体验式作文教学方案 |
三、组织体验式作文教学活动 |
四、引导学生表达体验与感受 |
五、评价修改学生作文 |
六、展示发表学生习作 |
第二节 农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 |
第一课时 生活体验式作文教学设计 |
第二课时 阅读体验式作文教学设计 |
第三课时 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设计 |
第四课时 游戏体验式作文教学设计 |
第五课时 活动体验式作文教学设计 |
第五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反馈与启示 |
第一节 在农村小学高年级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成效和不足 |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成果 |
二、农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的不足 |
第二节 在农村小学高年级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启示 |
一、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积极转变传统作文教学模式 |
二、加强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配合,促进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施 |
三、充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积累习作素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写作学习环境的建构 ——活动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写作教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学生得不到学习环境的有效支持 |
二、建构主义理论:建构支持性写作学习环境的一种理论选择 |
三、研究设想:基于活动理论的视角建构写作学习环境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中外相关研究的分析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价值 |
第一部分 理据篇 |
第二章 写作学习环境建构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写作学习作为“活动”之要素分析 |
一、写作学习活动的主体 |
二、写作学习活动的对象 |
三、写作学习活动的共同体、分工和规则 |
四、写作学习活动的中介 |
五、写作学习活动的结果 |
第二节 写作学习作为“活动”之应然特征 |
一、实践性 |
二、建构性 |
三、社会性 |
四、整体性 |
第三节 写作学习环境建构之基本方略 |
一、融汇写作学习内容于特定的任务情境之中 |
二、发挥多种中介工具和教师的中介功能 |
三、促进写作学习者共同体的生成 |
第四节 实施基本方略之多元理论支持 |
一、学习心理学理论 |
二、教学理论 |
三、语言学理论 |
四、整合的理论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写作学习环境现状的考察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
二、问卷调查设计 |
三、访谈设计 |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一、写作教学的基本状况 |
二、写作学习任务的设计状况与教师的相关认识状况 |
三、教师的资料运用、教学指导状况及相应的认识状况 |
四、写作教学中学生互动状况 |
五、结果的分析与出路的明确 |
本章小结 |
第二部分 建构篇 |
第四章 写作学习任务的设计 |
第一节 写作学习内容开发的基本取向 |
一、恢复写作功能 |
二、回归真实文体 |
三、展开写作过程 |
第二节 写作学习任务情境的设计 |
一、写作学习任务情境的构成要素与主要特征 |
二、写作学习任务情境的类型 |
三、写作学习任务情境的设置路径和形成方式 |
第三节 基于主体情境设计写作学习任务 |
一、写作学习任务设计与主体情境关键因素的关系 |
二、基于主体情境设计写作学习任务的基本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写作学习的中介设计与运用 |
第一节 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 |
一、从“六个问题”看写作学习支架的价值 |
二、写作学习支架的类型 |
三、写作学习支架设计的基本路向 |
第二节 写作学习中相关资源的运用 |
一、相关资源对写作学习的多维支持 |
二、相关资源的运用:“变与不变”的呈现策略 |
三、相关资源的运用:与学习支架互动的策略 |
第三节 写作学习中评分规则的开发和运用 |
一、促进写作学习的评分规则的开发取向 |
二、写作学习评分规则的开发 |
三、运用评分规则引领写作学习 |
第四节 写作学习中教师中介功能的发挥 |
一、指导、引导与示范 |
二、“双重身份”的反馈 |
三、写作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
四、过程写作学习中教师中介功能的发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写作学习者共同体的建构 |
第一节 互惠促进互动 |
一、互为“读者” |
二、互为写作内容相关经验的“提供者” |
三、互为表达经验的“促进者” |
四、互为“评改者” |
第二节 互动促进写作学习:机制与组织 |
一、互动促进写作学习的前提:学习者知识经验的呈现 |
二、互动促进写作学习的机制:支持与冲突 |
三、写作学习互动的组织:分工与规则 |
第三节 写作学习者共同体的运行 |
一、预写阶段的学习者互动 |
二、起草阶段的学习者互动 |
三、评改阶段的学习者互动 |
四、发表阶段的学习者互动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案例研究概况 |
一、合作者的选择 |
二、研究的组织 |
三、数据的收集 |
第二节 案例研究一:《成长故事》 |
一、学习任务设计 |
二、中介的设计与运用 |
三、学习共同体的运行状况 |
四、学习结果的基本评估 |
第三节 案例研究二:《创意笔》 |
一、学习任务设计 |
二、中介的设计与运用 |
三、学习共同体的运行状况 |
四、学习结果的基本评估 |
第四节 案例研究的整体效果评价与思考 |
一、来自学生的反馈 |
二、来自教师的反馈 |
三、来自观课者的反馈 |
四、总结与思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写作学习环境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二 写作学习环境现状调查学生问卷及选择题结果(%) |
附录三 《成长故事》课堂实录 |
附录四 《创意笔》课堂实录 |
附录五 案例研究结果调查及开放题反馈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作文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思维导图相关理论概述 |
2.1 思维导图的概念 |
2.2 思维导图的常规绘制法 |
2.3 思维导图用于学科教学的意义 |
2.3.1 对学生学习的意义 |
2.3.2 对教师教学的作用 |
2.4 思维导图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4.1 思维导图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必要性 |
2.4.2 思维导图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 |
第3章 初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 |
3.1 学生写作现状调查 |
3.2 初中写作教学调查 |
3.3 问卷调查综合分析 |
第4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
4.1 思维导图在作文审题立意中的应用 |
4.1.1 如何应用 |
4.1.2 课堂实践过程 |
4.2 思维导图在挖掘作文素材中的应用 |
4.2.1 如何应用 |
4.2.2 课堂实践过程 |
4.3 思维导图在作文结构布局中的应用 |
4.3.1 如何应用 |
4.3.2 课堂实践过程 |
第5章 思维导图与传统教学的对比 |
5.1 思维导图运用于作文教学中的优势 |
5.2 思维导图运用在作文教学中的不足 |
5.3 思维导图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高中新闻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新闻写作与教学现状概述 |
第一节 高中新闻写作与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问卷设计原则 |
三、调查结果概述 |
第二节 高中新闻写作与教学的现存问题 |
一、课时安排少,新闻写作不受重视 |
二、写作模式僵,缺乏批判性的思维 |
三、重文学技巧,忽视实用文体写作 |
第三节 高中新闻写作与教学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固守讲授法,评价形式单一 |
二、应试情绪主导下,写作动机不纯 |
三、课外阅读面较窄,素材来源单一 |
四、不能善用网络,网络活动娱乐化 |
第二章 夯实新闻作品教学——在研读文本中为新闻写作打好基础 |
第一节 当前新闻作品教学现状 |
一、新闻专题选篇较少,相对不受重视 |
二、教学过程偏重理论,轻视写作实践 |
三、教学目标描述模糊,评价形式单一 |
第二节 新闻写作教学与新闻作品教学结合的优势 |
一、二者结合可以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
二、二者结合可以为学生树立写作的典范 |
三、二者结合可以让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 |
第三节 新闻作品教学与新闻写作教学结合的具体措施 |
一、开展群文阅读,认识新闻特点 |
二、渗透写作教学,引导学生仿写 |
三、明确写作原则,试写新闻作品 |
第三章 拓宽课外新闻阅读——在广博阅读中为新闻写作积累素材 |
第一节 当前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概述 |
一、课外阅读面窄,素材积累与生活脱节 |
二、热衷网络阅读,新媒体网文阅读量大 |
三、全盘接受新闻,质疑批判能力比较弱 |
第二节 课外新闻阅读对于新闻写作教学的价值 |
一、社会新闻阅读可以树立学生作品中的公民意识 |
二、新闻评论阅读可以提高学生作品中的批判思维 |
三、新媒体网文阅读可以提供新闻写作教学新思路 |
第三节 新闻写作教学与课外新闻阅读结合的具体措施 |
一、搜集优秀标题,探究拟题艺术 |
二、培养问题意识,挖掘独到观点 |
三、开展写作沙龙,交流新闻素材 |
第四章 积极开展写作实践——在实地采编中提升新闻写作的能力 |
第一节 创办新闻社团,练写消息、评论 |
一、创办新闻社团,锻炼组织能力 |
二、直击新闻新事,练习消息写作 |
三、关注社会热点,发表独特评论 |
第二节 采访典型人事,撰写新闻通讯 |
一、划分新闻小组,确定通讯选题 |
二、训练采访技巧,抓住新闻要点 |
三、成员集思广益,共同完成写作 |
第三节 参观媒体机构,了解新闻运行机制 |
一、参观报社电台,了解新闻采编程序 |
二、组织行业讲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
第五章 关于新闻写作教学的反思与展望 |
第一节 对当前高中新闻写作教学的几点反思 |
一、期待与现实:高中写作教学中诸多弊端难以解决 |
二、应然与实然:对于实用文体的写作重视程度不足 |
三、理论与实施:应试教育下新闻写作教学实施困难 |
第二节 对高中新闻写作教学的展望 |
一、加快课程改革,加强对新闻写作教学的重视 |
二、转变教学观念,切实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未来教室的教育功能研究 ——以S市“未来教室变革课堂教学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新技术在日益深刻地改变着学校教育 |
二、学校课堂教学形态正在发生着变革 |
三、个性与创新凸显为未来教学的目标 |
四、大数据有助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定制 |
五、技术的应用承担着教育价值和目标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一、问题缘起 |
二、问题变更 |
三、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概念和理论基础 |
二、研究对象和观察单位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过程 |
第一章 未来教室与课堂变革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未来教室的研究与启示 |
一、国外研究概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现状分析与研究启示 |
第二节 课堂变革综述 |
一、教室、课堂与课堂形态 |
二、课堂的五种形态 |
三、技术在课堂变革中的作用 |
第三节 社会学视角的课堂变革 |
一、课堂变革动因的系统分析 |
二、课堂变革主体的冲突分析 |
三、教育要素的结构功能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未来教室认知及结构分析 |
第一节 传媒眼中的未来教室 |
一、昂贵的教室 |
二、先进的教室 |
三、“落后”的教室 |
第二节 学生和家长眼中的未来教室 |
一、可触控双屏,整合黑板和投影 |
二、希望稳定、更加便捷、智能化 |
三、希望老师与时俱进、互动关爱 |
四、家长的建议 |
第三节 教师眼中的未来教室 |
一、数字环境,优势突出 |
二、常态化教学是个考验 |
三、学生的适应性不乐观 |
四、大班教学的现实困难 |
第四节 研发者眼中的未来教室 |
一、StarC电子双板系统 |
二、Clicker师生互动系统 |
三、远程交互式教学系统 |
四、基于StarC的资源平台 |
五、多样化布局的课桌椅 |
六、研发者期望的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未来教室教育功能发挥的演进过程 |
第一节 承担展示参观场所的功能 |
一、校际交流参观的亮点 |
二、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绩 |
第二节 承担做公开课场所的功能 |
一、录制一师一优课的教室 |
二、开设市级优质课的教室 |
三、开设校内公开课的教室 |
第三节 成为常态化教学场所的功能 |
一、未来教室“罢工”暴露其致命弱点 |
二、映射不同教师的课堂技术价值观 |
三、未来教室满足教师的需求很关键 |
第四节 未来教室应用过程中的教师专业成长 |
一、教师专业成长遭遇瓶颈 |
二、成为未来教室种子教师 |
三、成为未来教室专家型教师 |
四、建立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未来教室的教育功能分析 |
第一节 显性正功能 |
一、优化知识传递和增强课堂互动 |
二、支持情境教学和自主探究学习 |
三、便利翻转课堂和小组协作学习 |
第二节 显性负功能 |
一、破坏课堂系统稳定性 |
二、导致课堂交互不通畅 |
第三节 隐性正功能 |
一、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
二、有助于学生社会化发展 |
三、有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 |
第四节 隐性负功能 |
一、削弱学生读写算能力的培养 |
二、导致学生思维方式碎片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未来教室发挥教育功能的前提和基础 |
第一节 未来教室的功能发挥依赖于行政发动 |
一、培养种子教师 |
二、培养专家型教师 |
三、培训部分学校全体教师 |
四、评价驱动未来教室应用 |
五、开办信息化教改实验班 |
第二节 未来教室的功能发挥有赖于系统模式重建 |
一、尚在适应环境之中 |
二、前期目标基本达成 |
三、能够整合传统教室 |
四、维持模式正在形成 |
第三节 未来教室教育功能发挥的基础条件 |
一、意识和态度 |
二、知识与技能 |
三、应用与创新 |
四、责任与义务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发现 |
第二节 研究结论 |
第三节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需求 |
二、国家相关政策 |
三、教育信息化投入 |
四、中小学网络教育应用一瞥 |
五、教育技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 |
第二节 问题提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文献搜集与检索策略 |
一、文献调研策略 |
二、关键词设置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一、检索结果 |
二、文献述评 |
三、小结 |
第三节 国外研究现状 |
一、检索结果 |
二、文献述评 |
三、评论与思考 |
第四节 相关领域研究线索与启示 |
一、教育经济学 |
二、远程/网络教育经济学 |
三、教育督导 |
四、教育社会学 |
第三章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分析 |
第一节 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是什么: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
一、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 |
二、教育信息化、教育改革与教育现代化 |
三、信息技术 |
四、经济分析与成本效益分析 |
五、成本、教育成本与教育信息化成本 |
六、教育成本、教育经费与教育投资 |
七、效益、教育效益与教育信息化效益 |
八、投入产出、投资回报与成本效益 |
第二节 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分析 |
一、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学科隶属谱系 |
二、教育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互动 |
三、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系统分析 |
四、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领域分解 |
第三节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框架 |
一、维度1:研究层次 |
二、维度2:教育信息化进程 |
三、维度3:研究深度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二、文献研究 |
三、系统分析 |
四、调查研究法 |
五、个案研究 |
六、行动研究 |
第五节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 |
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内容 |
二、当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四章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探索 |
第一节 概述 |
一、最初的研究计划 |
二、研究计划修订 |
三、研究计划执行 |
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结构与成本核算可行性分析 |
一、教育信息化成本概念体系 |
二、教育信息化成本分类 |
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结构 |
四、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最小成本与结构 |
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计量 |
六、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计量可行性分析 |
七、学校层次教育信息化成本计量方案 |
第三节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与评估综合指标设计 |
一、教育信息化目标 |
二、教育信息化效益 |
三、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综合指标设计 |
第四节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个案分析 |
一、概述 |
二、小学个案描述 |
三、三所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本效益比较与分析 |
四、中学个案描述 |
五、两所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本效益比较与分析 |
六、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研究回顾与展望 |
一、研究回顾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后续研究展望 |
四、研究反思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1:教育经费支出统计指标与2003年国家一般预算支出目级科目对照表 |
附录2: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 |
附录3:顺德区北滘镇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估标准 |
附录4:闵行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试行稿) |
附录5: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评估细则1.0 |
附录6:常州市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验收标准(试行稿) |
附录7:南京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县)评估标准(试行稿) |
附录8:调研方案 |
附录9: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规范 |
附录10:信息教育-一片多姿多彩的育人天地 |
附录11:B小学04-05学年第一学期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总结 |
附录12:B小学“十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检测体系 |
附录13: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C小学三年(2002——2004)发展规划 |
附录14:A中学04-05学年第一学期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总结 |
后记 |
(7)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微课应用 ——以喀什市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微课应用于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微课应用于初中写作教学的必要性 |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
二、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四、学生的需要 |
第二节 微课应用于初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一)学习观 |
(二)学生观 |
(三)教学观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认知发展理论 |
四、学习策略 |
第二章 微课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第一节 微课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用的情况 |
一、学生问卷调查 |
二、教师访谈实录 |
第二节 微课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方面 |
(一)微课在写作教学中使用频率低 |
(二)微课在写作教学中使用方式随意 |
二、学生方面 |
(一)学生对微课的认识 |
(二)学生对写作的认识 |
第三节 微课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教师方面 |
(一)现代教育技术观念薄弱 |
(二)写作教学模式僵化,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
二、学生方面 |
(一)缺乏概念意识和使用技能 |
(二)缺乏独立自主探究的写作意识 |
第三章 微课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原则和策略 |
第一节 微课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原则 |
一、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 |
二、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原则 |
三、突出重点、兼及其他的原则 |
第二节 微课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策略 |
一、教师方面 |
(一)终身学习,加强培训 |
(二)优化教学,灵活应用 |
二、学生方面 |
(一)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 |
(二)提高自我监控的能力 |
(三)提高自我管理的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8)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原因 |
1.教育信息化的大势所趋 |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作文教学融合的需求 |
3.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普及 |
4.目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
5.笔者教育实践的切身体会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知识 |
1.初中作文的基本要求 |
2.初中生写作面临的问题 |
3.初中作文教学应关注的内容 |
(三)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历程、教学功能及其优点 |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历程 |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功能 |
1.即时展示功能 |
2.情境创设功能 |
3.资源整合功能 |
4.批注、勾画、擦除功能 |
5.即时生成和交互功能 |
6.记录教学过程功能 |
7.语文学科的相关工具 |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与传统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差异 |
1.“黑板+粉笔” |
2.“投影仪+PPT” |
3.交互式电子白板 |
(四)交互式电子白板与作文教学的融合 |
1.创设写作情境 |
2.进行写作指导 |
3.开展探究活动 |
4.反馈学生作文 |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实践 |
(一)《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
(二)《写出人物的精神》 |
(三)师生反馈与评价 |
1.学生反馈与评价 |
2.教师反馈与评价 |
四、反思与展望 |
(一)反思 |
1.成功经验 |
2.不足之处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三、既有成果与研究现状 |
四、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近代西方各国电化教育的萌生发展 |
一、近代西方电化媒介的问世 |
二、西方各国电化教育的初起 |
第二节 近代中西科技与教育发展的时代势差 |
一、近代中西科技发展的悬殊 |
二、近代中西教育水平的差异 |
第三节 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历史基础 |
一、早期基础:宗教传播借用的科技手段 |
二、西学东渐:电化教育传入的文化载体 |
三、时代转折:电化教育传入的内外动因 |
第二章 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社会主体 |
第一节 传入电化教育的“海外来客” |
一、传入电化教育的先行者——传教士 |
二、传入电化教育的群体组织——基督教青年会 |
第二节 引介电化教育的出国考察者 |
一、早期出洋国人的记叙 |
二、清末民初“游历”者的介绍 |
三、民国后期教育考察者的宣传 |
第三节 宣导电化教育的留学群体 |
一、晚清少数留学生的电化教育活动 |
二、民国时期留学生的电化教育宣传 |
三、民国后期电化教育留学生的派遣 |
第四节 助推电教发展的外国来华教育人士 |
一、民国前期欧美来华教育界人物的推进 |
二、中国电教不可或忘的“洋人”:国联教育考察团成员萨尔迪 |
第三章 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纸媒载体及内容 |
第一节 百科全书式纸媒的引介 |
一、晚清时期《申报》对电化教育的宣介 |
二、民国时期《申报》对电化教育的导引 |
第二节 教育专业类刊物的宣导 |
一、《教育杂志》对电化教育的积极引介 |
二、《中华教育界》对电化教育的密集介说 |
三、《新教育》对电化教育的深度介释 |
第三节 其他报刊的传引 |
一、《东方杂志》的持久宣传 |
二、《进步》的短暂介绍 |
第四章 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实践表征 |
第一节 新式教育机构的施为 |
一、教会学校的展示 |
二、国人自办学校的拓展 |
第二节 社会教育领域的应用 |
一、通俗教育时期:电化教育的试办 |
二、平民教育运动:电化教育运用的小高潮 |
第三节 电化教育运动的表现 |
一、高等学府的电化教育 |
二、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电化教育 |
三、国民政府教育部的电化教育 |
第五章 中国对电化教育的接纳 |
第一节 观念的转变:由“奇技淫巧”而“教育利器” |
一、清末国人眼中的奇技淫巧与洋玩意儿 |
二、民国时期教育进步与变革的利器 |
第二节 先进的引领:教育家的电化教育实践与思想 |
一、陶行知的电化教育实践 |
二、雷沛鸿的电化教育实践 |
三、舒新城的电化教育思想 |
四、陈友松的电化教育思想 |
第三节 “真经”的译传:电化教育着作的翻译 |
一、播音教育的第一本译着:《学校播音的理论与实际》 |
二、视听教育的第一本译着:《视听教学法之理论》 |
第六章 电化教育在中国的学科建构 |
第一节 课程与学科:学校教育中电化教育人才的培养 |
一、大夏大学的电化教育课程 |
二、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 |
三、金陵大学理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 |
四、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业 |
第二节 论文与专着:近代学者构建电化教育学科的学术努力 |
一、电影教育研究 |
二、播音教育与幻灯教学研究 |
三、电化教育的综合研究 |
第三节 学会与期刊:电化教育学科创建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
一、专业学会 |
二、专业期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叙事文写作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本研究的实用价值 |
二、理论依据 |
三、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现代教育技术与三种类型作文课 |
第一节 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作文课堂教学 |
一、现代教育技术 |
二、小学作文课堂教学 |
第二节 问题提出的背景 |
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背景 |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重视学习的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
三、目前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
四、优化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
第三节 三种类型作文课的特征与互动 |
一、三种类型作文课的特征 |
二、三种类型作文课的互动 |
第二章 感受型作文课 |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一、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作好习作准备 |
二、认知学习理论与感受型作文课 |
第二节 教学案例与分析 |
一、教学案例 |
二、教学策略 |
三、教学反思 |
第三章 情境型作文课 |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会学生写作 |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情景型作文课 |
第二节 教学的案例与分析 |
一、教学案例 |
二、教学策略 |
三、教学反思 |
第四章 评改型作文课 |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学生修改文章 |
二、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评改型作文课 |
第二节 教学的案例和分析 |
一、教学案例 |
二、教学策略 |
三、教学反思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详细摘要 |
四、一节电教作文课的设计及意图(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 ——以赣州市南康区农村小学为例[D]. 曾茹.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2]写作学习环境的建构 ——活动理论的视角[D]. 周子房.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3]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作文中的应用研究[D]. 曾雨涵. 集美大学, 2020(08)
- [4]高中新闻写作教学研究[D]. 程小纯.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未来教室的教育功能研究 ——以S市“未来教室变革课堂教学项目”为例[D]. 王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9)
- [6]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探讨[D]. 郭莉.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7]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微课应用 ——以喀什市X中学为例[D]. 田甜. 喀什大学, 2019(07)
- [8]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杨志鸿.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9]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建构[D]. 乔金霞.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10]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叙事文写作教学[D]. 莫威. 苏州大学,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