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避免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

及时避免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

一、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恰逢其时(论文文献综述)

杨梦洁[1](2021)在《基于核心能力培育的财务战略研究 ——以中远海能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倪诗琪[2](2021)在《金融生态对城投债定价的影响 ——基于我国城投债利差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地方政府发债趋严的大背景下,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城投债成为有效的资金补充方式,规模增长迅速,而随之暴露出的债务风险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城投债的规范发展能有效拓展地方政府资金来源,丰富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但当前城投债定价存在总体偏低且地区异质性不明显等问题,难以准确反映地方风险,不利于地方政府对债务成本的合理预估,也不利于城投债市场的长远发展。对此,本文引入周小川行长提及的“金融生态”概念,从金融运行整体的角度为优化城投债定价体系提供新思路,以城投债利差为代理变量,探讨金融生态对城投债定价体系的影响。本文首先对金融生态进行界定,认为金融生态是金融主体与外部环境的结合。其中,外部环境包括经济基础、政府治理、法信环境。其次,基于2015年~2019年省域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搭建金融生态指数。最后,构建回归方程探究金融生态指数和各分指数对城投债利差的影响,并以地区和政府竞争为分类变量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1)优化金融生态有效降低城投债利差,结果在东中西部分样本中均显着。(2)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下,政府竞争水平较弱地区的城投债利差更易受金融生态影响。(3)金融生态指数中的金融发展、经济基础和政府治理部分对城投债定价的影响尤为突出,地域、政府竞争水平的差异会影响各分指数的作用效果。(4)近五年来,金融生态整体改善,区域间差异有所缩小,东部沿海地区的金融生态最优,东三省和中西部地区仍然需要加强建设。通过对金融生态与城投债定价的研究,本文为金融生态纳入城投债定价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针对不同金融生态发展水平的地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从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加强地方债务管理、完善法治和信用建设等角度提出具体举措。

惠盛健[3](2021)在《宋元界画中建筑形象的样式谱系与绘制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界画属性为何,是“画”,是“图”(工程图),还是介于其间。界画中建筑形象真实、准确与否,这涉及构件样式、构造细节及深层算法的表达。界画映射其本体的内在机制与规律为何,咸用工匠本法严格遵循一定的制度,还是对其构型元素进行拆解、分类并另行拼贴、重构,意在制造一种美术语境下的“虚拟建筑”,使其成为一种推动情节发展的、制造戏剧冲突的、本质是叙述性的特殊“道具”,作为“工具”服务于表达主题,而非成为表达主题自身。界画中建筑之形象与其时大木作技术系统间是否同步,也即,形象重构是否进入一种自足状态从而获得彻底的“形式自律性”。上述疑问最终汇合为一个宏观命题,也即如何“以图证史”。其内涵两点要义,其一,“图”之“置信度”需借助量化分析对其进行相对精确的界定与分级;其二,利用图反向补充建筑史的缺失,则需首先借助既有建筑制度对上述形式分析结论进行比对、验证,“图”、“史”二者相互支持、互为注脚。研究对象为宋元时期之界画并少量涉及其它时代之重要作品。基本研究手段为图像“形式分析”与“大木作制度比对”,两项工作相伴始终,并无主次、先后之差,需对案例逐一展开分析并最终汇总提炼。并得到以下五点重要结论,其一,界画以蕴含于铺作内之“材模数”控制画中各处物型之尺度比例与真实营造中大木设计步骤基本一致(反思整数尺制);其二,界画流派与大木技术流派存在紧密对应关系,宋元时期前者对后者变动的“捕捉”与“再呈现”极为敏锐;其三,法式之“大小三间”、“小亭殿”与殿宇规模挂钩且与其空间的展拓方式有关;其四,榆林窟型、法式型交替为宋元各代之官式技术系统;其五,南宋初期官式建筑檐下比例变异即已发生,铺作用材趋小、补间数目激增的现象并非迟至明清才突现。

李黎明[4](2021)在《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文中提出自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中国实力增长的恐惧叠加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所产生的敌意,演变成为自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对中国最为严厉的遏制与打压。中国若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应对美国霸权问题,在理论上应当深入地探讨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霸权兴衰的规律,这样既可以更加清晰、全面地认识今日美国霸权的核心权力资源——美元霸权的实质,也可以为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崛起提供经验。所谓霸权兴衰的规律,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三个:霸权的定义、霸权国家的认定及其周期,以及霸权兴衰的动力。迄今为止,学术界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且存在一定的争议。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多研究中都强调了国家债务融资体系获取资金的效率是影响霸权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学术界未能完全解释的问题是,成功兴起的霸权国荷兰、英国和美国相对于挑战霸权失败的西班牙、法国,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更高的根源是什么?债务有两个基本维度:利率与期限。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高的具体表现是,可以筹集到低利率、期限长的资金,而西班牙、法国则需在更短的期限内为债务付出更高水平的利率成本。同等金额的利息支出在不同利率和期限条件下对应的债务总额也不同,低利率、长期限相较于高利率、短期限,意味着债务融资体系效率更高的国家可以以更小的成本支出在争霸战争中获得更大规模的债务资金支持。深层次而言,影响债务利率与期限的一般因素是债务契约所规定的抵押物与债务人的信用,国家债务的特殊性在于要么债权人难以执行对抵押物的占有权,要么缺少抵押物,决定利率与期限水平的只能是国家作为债务人所表现出的信用。故荷兰、英国、美国相较于西班牙、法国在霸权兴衰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信用的优劣之别。本文将国家信用的主要概念界定为:由国家实力、制度安排以及金融市场三个层面的要素,共同构建了一个为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提供信用担保和信用票据流转的系统。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所发行的信用票据,因国家信用担保而受市场信任,并且在信用票据流转的系统内持续、稳定地发行、流通以及被偿付、贴现。因此,国家信用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受市场信任,进而获得巨大、稳定的信用融资能力。本文主要从国家信用的逻辑视角出发,重新阐释了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对荷兰、英国和美国霸权兴衰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当今美国霸权凭借国家信用,利用美元霸权为其贸易、财政的双赤字进行债务融资、向全球分摊其霸权成本的行为实质,解释美国霸权现阶段是否真的衰落以及未来可能衰落的路径。在荷兰霸权兴起的过程中,荷兰、西班牙两国公债融资体制的绩效差异对双方战争、两国资本主义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荷兰的公债体制,可以有效地为争霸战争融资,刺激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西班牙则深陷于公债资金成本高昂—金银资本外漏—公债破产—战争失利的恶性循环。同时,西班牙的经济与金融市场在公债偿还与破产导致的金银资本外漏和税负不断加重的大环境下,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大国。荷西公债绩效差异的根源,在于国家信用的优劣。荷兰国家信用的卓越,离不开荷兰的财富、联省自治政体、以间接税为主的财政体系和阿姆斯特丹银行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为荷兰公债的偿还与流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西班牙落后的经济发展、国王专制的政体、低效的税收体系以及被抑制的金融市场则对应着低劣的国家信用,使得其公债发行、偿还与流通格外困难。自17世纪晚期开始,荷兰因军事压力、税收改革受阻以及财政收入增长停滞等问题,导致偿债开支在财政开支中的比重过大,国家信用开始低落。伴随着荷兰公债体制筹集资金的能力下降,荷兰霸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英国霸权崛起的最重要阶段,应是1688年光荣革命后至1763年英国历经七年战争战胜法国这一历史时期。18世纪后半期开启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英国工业实力的快速增长,只是巩固了其已经建立的霸权地位。与其主要竞争对手法国相较,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英法霸权竞争的关键时段,英国实力没有绝对优势。英国之所以能够战胜法国并持续崛起,依靠的是特权垄断公司创造的财富、高效的国家化财政体系、制度化的国债市场、独立的中央银行以及海洋国家的战略安全性等因素所共同支撑形成的卓越国家信用。它确保英国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持续、稳定地为英国与法国近百年的争霸战争筹集源源不断的资金。同时,国债的大规模顺利发行和高水平的国家信用,还对英国经济与金融体系发挥了重要的正向效应,推动了金融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顺利开展。与英国不同的是,由于法国专制王权势力强大、财政改革迟滞以及中央银行缺位,其国家信用处于较低水平,法国依靠债务融资获取的资金成本过高,进而使得法国无法在长期战争中筹集到足够的所需资金。结果不仅导致争霸战争失败,而且因此出现的短时沉重的偿债负担以及为减债实施的人为通货膨胀性质的公开市场操作,严重滞后了法国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至于英国霸权走向衰落的原因,同样可以从国家信用的视角找到根源。一战期间,为作战和支持俄国等盟国,英国积累了大量的外债(主要债权人是美国)和英镑超发贬值,国家信用透支严重,导致英国经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运行开始受到制约。一战后,为勉强维持英国霸权秩序下的重要公共产品——金本位制,英国采取了财政赤字+货币投放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引发大量经常账户赤字+黄金外流。因此,二战前,英国的国家信用在经济衰退与债务膨胀的打击下已经逐渐弱于美国,资本流出严重,并大量转移至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作为一个人为设计出来的国家,国父之一的汉密尔顿很早就认识到国债融资与国家信用对国家兴起的关键性作用。美国国债的历史,起源于大陆会议在独立战争期间为筹集战争经费向国内和荷兰、法国等外国发行的债券。国家信用的初步确立则主要得益于时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对于国债及国家信用作用的认知与重视,他鼓励制造业发展、整理合并国债、设立美国第一银行等创举,初步奠定了美国国家信用的优良传统。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是美国霸权崛起的关键阶段,不断上升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及金融实力背后,均体现了国债与国家信用的重要提升效应:为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提供充裕且成本低廉的资金;为金融体系的形成与扩张奠定基础和提供刺激;为美国参与历次战争筹集军费。在现阶段,通过向世界发行美元,为其贸易、财政的双赤字融资的美元霸权是美国霸权的核心权力资源。美元的本质是国家信用的资本化,国家信用是美元霸权有效运转的根本支撑。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本质上是美国的国家信用危机。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及时向世界开放了国债市场,并通过包括提升美元资产价值及其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积累资本项目黑字等加强金融市场优势的举措,有效弥补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常项目赤字、黄金外流对国家信用的削弱,美国的国家信用再度强化。目前相对于其他大国,美国的国家信用依然强大,因而美元霸权与美国霸权难言衰落。但是,美国国内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分裂、政治极化等问题,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后和此次疫情冲击下美联储实施的无底线QE政策,反映以美联储独立性为重要象征的美国国家财政纪律显着弱化,其国家信用衰败的内部隐患正在日益积累。美国的幸运之处在于,外部世界尚未出现一个国家信用强大到可以替代美国国家信用的国家,其表现在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以及灵活性等方面,就是当今世界尚无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可以同美国金融市场比肩,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信用担保与信用流转服务。因此,美国国家信用与霸权的衰落,在替代者缺位的背景下很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通过理论分析和历史对比、检验,本文得出了三点主要结论:第一,国家债务融资体系以及为其提供担保的国家信用的优劣,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霸权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具体机制是,相较于霸权竞争失败的国家,成功崛起的霸权国家如荷兰、英国、美国由于率先确立了卓越的国家信用,拥有了直接为争霸战争筹集充裕资金的债务融资能力和间接为经济发展激活金融市场的信用担保能力。相应地,霸权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霸权成本(军事开支或维持霸权体系的公共产品开支)导致霸权国过度的债务膨胀、挤压正常的财政开支空间,造成军事开支下降、经济发展受阻等连锁反应,最终其国家信用逐渐弱于后来崛起国家的国家信用,不再具备源源不断地为霸权成本筹集资金的债务融资能力的同时,丧失了在国际信用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霸权国本来拥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国债作为各国债券利率基准以及本币作为国际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等地位和特权的丧失。第二,基于国家债务融资体系与霸权兴衰的关系,可以认为出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大历史周期后,相继出现了三个信用—霸权周期:荷兰周期、英国周期与尚未终结的美国周期。霸权国的信用周期先于霸权周期达到顶峰与衰落,新崛起国家信用周期的强化与上升阶段,对应着传统霸权国家信用周期的衰败阶段,两个国家的信用周期先于霸权周期发生交替。第三,现阶段世界仍处于美国所主导的信用—霸权周期内,尽管美国霸权出现了诸多衰落的迹象,但是其国家信用尚未出现系统性的衰落;更重要的是,迄今没有出现一个国家具备优于美国的国家信用,可以替代美国在世界经济尤其是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美国仍然可以继续利用美元体系为其霸权成本融资,但是美国金融体系风险的不断累积和全球化共识的破裂等原因,均有可能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市场对于美元资产(美国对世界的债务)的需求严重下降,成为美国信用周期与霸权体系出现严重危机的发端。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与国家建设的启示在于:在美国信用—霸权周期不确定性逐渐增强的过程中,中国日益成为美国分散霸权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中国应如何应对这一风险?依据国家信用逻辑下的历史经验,在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经济实力外,从完善与统一国债制度、深化与开放金融市场、维持与强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等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强化国家信用,对于中国规避未来美国信用—霸权周期可能出现的更大风险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这将有助于中国的可持续性崛起。

蔡琬琳[5](2021)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研究》文中认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缺陷,是全球经济危机频发的根源所在。因此,国际社会纷纷主张对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推动国际货币的多元化发展,这为人民币的崛起创造了条件。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人民币逐渐在世界经济及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自2009年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来,人民币的崛起态势十分瞩目。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绝非一日之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货币锚的本质是货币合作框架下的汇率协调机制,在一国货币向国际货币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成为其他国家货币的参照标准。因此,促进人民币在更广的区域范围发挥货币锚效应,能够为未来深化区域货币合作创造条件,是我国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环节。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我国塑造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自2013年提出以来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共识。“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地理范围以亚欧大陆为核心,已经进一步延伸至大洋洲、非洲及美洲等地区。“一带一路”所引领的国际合作新格局,之于人民币崛起具有重要意义,故而被视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平台。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从“一带一路”建设的角度出发,以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为切入点,探究我国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既能够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又能够为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把握重点方向,提升人民币的货币锚地位、推动区域货币合作、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一定的实践启示。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一定的边际创新。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遵循“提升货币锚地位、深化区域货币合作、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一逻辑主线,从“一带一路”建设的角度出发,以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弥补了人民币国际化深层次研究的不足。第二,研究范围的拓展。本文将研究样本从东亚或者亚洲一隅扩展到“一带一路”区域,使得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同时,也能够对空间分布特征有更加全面的把握。第三,研究方法的适度突破。本文在第4章、第5章、第6章的实证研究中,对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和创新,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稳健有效。本文按照“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基础、研究的核心、研究的落脚点”这一思想脉络展开,全文共由八章构成。从研究的出发点来看,本文第1章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重点阐述,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这一研究主题,提出了四个关键问题,即人民币是否具备发挥货币锚效应的条件?人民币是否在“一带一路”国家发挥了货币锚效应?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货币锚地位?以及我国是否具备以人民币为货币锚主导区域货币合作的现实基础?从研究的基础来看,本文第2章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货币替代理论和计价货币选择理论进行梳理,为后文研究的展开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从而更好地把握国内外研究动向,明确已有研究的局限以及可拓展的方向。从研究的核心来看,本文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分别对提出的四个核心问题进行了逐一回答与分析。首先,本文对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现实背景进行了探究。一方面,对货币锚的演进历程进行总结。从中发现,货币锚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而信用锚需要以货币发行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坚实的贸易基础作为支撑。在牙买加体系下,虽然美元仍是主导货币锚,但世界各国对于货币锚的选择已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为我国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货币锚效应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分别对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内部基础、外部机遇以及制约因素进行了研判。结果发现,虽然机遇与挑战并存,但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前景依然明朗。我国应在经济实力提升、对外开放程度深化、汇率制度灵活性增强、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抓住大好国际机遇,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以更加乐观的心态发展新型经济全球化,以更加合作的态度共建“一带一路”。同时,通过积极拓宽人民币的流通渠道、完善金融体系建设、推动人民币成为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计价货币等,破除资本账户不完全开放的限制、消除内部短板、突破美元霸权的外部制约。其次,为了更加直观地把握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区域作为隐性货币锚的现状,本文通过使用改进的外部货币锚模型,分阶段对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锚效应进行测度,并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大国际货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从整体变化趋势来看,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锚地位得到了显着提升,美元的主导货币锚地位始终十分稳固,欧元的货币锚地位有明显的削弱。自“8.11汇改”以来,人民币的货币锚地位,虽然仍不及美元,但已可以与欧元相较。对于样本国家来说,美元和人民币的辐射范围明显高于其他三种货币,而欧元则更多地表现出区域性货币的性质。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虽然人民币在某些国家的货币锚效应仍然较弱,但其影响范围已覆盖五大洲,不存在真空区域。伴随着人民币的崛起,国际货币体系的外部驻锚正从美元和欧元的“二极系统”,朝着美元、人民币和欧元的三极化方向发展,且货币锚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多样化和区域异质性特征。再次,鉴于人民币在“一带一路”不同国家的货币锚效应存在差异,本文使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人民币锚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首先,通过对“一带一路”建设中,影响人民币货币锚地位的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可知,政府合作、贸易、投资、金融四个层面对人民币发挥货币锚效应存在较为重要的影响。为了验证理论分析所提出的实证研究假设,本文通过构建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应用面板有序Logit模型进行检验。通过基础回归分析和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政府合作层面,一国与中国的政府合作越紧密,其选择人民币作为货币锚的可能性越大。在贸易层面,贸易依赖度对人民币锚效应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影响主要来源于样本国家从中国的进口贸易。在投资层面,双向投资依存度均对促进人民币锚效应的发挥有积极作用,说明建立人民币良性“流出-回流”机制,对提升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从金融层面来看,当前人民币“走出去”的推进阶段,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扩大金融开放,并不能显着提升人民币成为其货币锚的可能性,而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才是提升人民币货币锚地位的重要保障。最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以人民币为货币锚主导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遵循“经济融合、到金融合作、最终到货币合作”这一推动区域货币合作的渐进式路径,本文先后从经贸合作现状、金融合作进展,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货币合作的基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态势较好,并且致力于寻求经贸合作的新突破,未来的合作潜力巨大。同时,贸易和投资的良好发展势头催生了金融合作需求,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为开展深层次区域货币合作创造了条件。考虑到东盟所具有的最坚实的贸易与投资基本面支持,是我国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优先方向和突破口。因此,本文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使用OCA指数法,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潜力。结论显示,中国及东盟各国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逐渐提升,且中国具有主导区域货币合作的潜力。目前,最适合与中国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国家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而缅甸和文莱是潜力最小的国家。从研究的落脚点看,本文第7章基于全文的研究,为我国走出一条平衡本国国情与国际标准,统筹发展效益与风险防范,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而致远,我国应遵循如下路径:在政策上依托“‘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协同,按照“短期、中期、长期”的时间路径,在模式上采取“政府作用与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在空间上完成“东盟、‘一带一路’、全球”的分区域拓展,在程度上实现“探索、加强、突破”的分层次推进,在目标上达成“提高货币锚地位、深化区域货币合作、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阶段性提升。具体来看,一方面,可通过政府合作渠道为人民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培育人民币的真实需求,通过金融渠道促进人民币的良性循环,以实现人民币在“一带一路”货币锚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应在与我国合作基础较好的区域,如东盟区域,优先开展深层次货币合作,同时遵循经济合作先行的渐进式发展路径,在其他区域,根据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和合作现状,夯实经济合作基础。最后,第8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作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薛健[6](2021)在《上海原油期货跨市场非线性溢出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上海原油期货市场的设立是中国参与全球原油定价权争夺的重大战略举措,将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上海原油期货是中国推出的首个国际化期货品种,新生的上海原油期货对各相关市场产生了什么样的辐射影响作用,上海原油期货在各领域到底发挥着怎么样的影响力,其各项功能发挥状况如何,这是一个新生市场的生命力所在,由于上海原油期货上市后还不久,深度的量化研究还非常欠缺,因而及时进行上海原油期货跨市场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极为必要,本文所做的相关研究工作将为上海原油期货市场的未来发展以及影响力的广泛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本文注重从整个宏观研究理念与整体研究框架上进行创新;首先,本文创新性地提出“非线性溢出效应”概念,并厘清相应定义,即不同金融资产量价信息变化在跨市场交叉传导过程中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现象。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相适配的研究框架,在分析方法运用上根本性地区别于现有研究,彻底从线性分析框架中解脱出来,全部采用能够适应非线性分析的动态建模方法,从而保证始终能够有效发掘出跨市场溢出效应关系的动态变化特点。本文所进行的非线性溢出效应研究将与线性溢出研究存在本质上的差别,非线性溢出效应研究能够确保对呈现不规律曲线变化特点的溢出关系加以精确刻画,并且有效揭示其动态演变过程,这将显着优于常规线性溢出效应研究所进行的信息量损失过大的简单均值化线性描述。进一步的,本文在研究面上也积极寻求突破,创新性地从多维多向溢出视角出发针对上海原油期货分别与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国内外原油现货市场、原油能化衍生品期货市场以及相关金融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关系进行进行更为全面、更为细致的研究与解析。在以上总体构思的引领下,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分四个维度具体展开如下;首先,从原油期货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角度出发,针对上海原油期货市场与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之间的非线性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基于多元BEKK-MVGARCH模型的研究发现,新生的上海原油期货市场与全球主流原油期货市场之间的动态联动关系表现出多样性,上海原油期货与地处中东产油中心的阿曼原油期货两者之间的动态联动关系最为紧密,而同“欧美系”的BRENT原油期货以及WTI原油期货之间的动态联动关系水平其实并不高。其次,从原油期货与现货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角度出发,针对上海原油期货与国内外不同品种原油现货之间的非线性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基于时变t-copula模型的研究发现,上海原油期货对胜利、大庆两个国内主要原油现货品种已经发挥了非常强的引导力,而对国外不同品种原油现货的影响力展现出较大差异,但总的来说其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步增强。再次,从产业链上下游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角度出发,针对上海原油期货与原油能化衍生品期货市场之间的非线性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基于动态DCC-MSV-t模型的研究发现,上海原油期货对原油精炼衍生品方向的实物期货的溢出效应水平要明显高于化工制成品方向的实物期货,上海原油期货对精炼衍生品方向的燃料油期货以及石油沥青期货保持着非常高的溢出效应水平。最后,从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角度出发,针对上海原油期货与其它金融市场之间的非线性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基于滚动视窗复杂网络模型的研究发现,上海原油期货同其它金融市场之间存在密切的连通关系,具备强金融市场属性,已经深度融入了中国资本市场体系。谋划未来发展,上海原油期货市场应积极吸引各类不同市场主体参与其市场交易,同时进一步便利化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其交易的投资渠道,以切实提高自身的交易流量与交易活跃度,这是市场发展之基。在此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将上海原油期货市场打造成包纳原油期权以及原油ETF等由多个要素市场构成的多维立体市场体系,不断扩容壮大“上油期货”品牌。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借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原油期货市场的建设与外汇市场的发展二者实质上相辅相成,人民币的深度国际化将能够极大地助推全球原油期货市场中“上海价格”的形成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此外,应始终高度重视上海原油期货市场的风险防控体制机制的建设,努力构筑起高效完备的全方位风险防控体系,确保上海原油期货市场的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最后,在积极借鉴全球成熟原油期货市场先进发展经验的同时,还应注重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注重实现差异化发展,争取闯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原油期货市场发展之路。

黄文武[7](2021)在《企业家精神视野中的大学革新》文中研究指明这是一个持续变革的时代,任何组织及个人的发展都处在时代变革的潮流之中,大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在大变革时代需要对大学革新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对大学过去发展历程中的辉煌与没落、此时此刻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统筹思考。基于对创新创业时代大学的转型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为改革而改革”、“为政府政策背书而改革”以及“以排名为导向建设‘双一流’”等问题的反思,促使我们思考大学究竟应该在一种什么力量和精神的引领与推动下才能实现我们所期盼的高质量发展。论文选择以“企业家精神”作为研究大学革新的概念工具和理论视角,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跳出经济学、管理学的视野,重新认识“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彰显“企业家精神”对“大学革新”的解释力,进而探究“企业家精神”在推动大学革新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则在于揭示企业家精神在实践层面对大学革新所起到的具体作用,强调为了创造大学的未来需要特别重视以企业家精神引领大学革新,唯有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力量以推动大学革新才能塑造大学的未来。研究首先基于“大历史观”的视野从纵向的维度考察从中世纪大学到现代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历史进程中大学发展所展现出的企业家精神。基于历史的分析其目的在于强调对于以革新求生存图发展的大学而言,企业家精神不是外在于大学这一组织的,而是其本身持续发展应该具备的核心特征和品质。从历史的角度呈现企业家精神之于大学革新的意义和作用后,研究依据现实情景论证了企业家精神对于我们时代的大学革新之所以重要的原因。立足时代变革的大环境,强调当下的大学革新所涉及的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需要企业家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家精神之于大学范式革命的重要性。在明确了企业家精神对大学革新的重要性,并对大学革新的过程从企业家精神的视角加以阐述后,需要追问的是大学革新需要怎样的企业家精神。研究则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方法,从国家的企业家精神、组织的企业家精神和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三个维度进行较为详细的阐释。在横向上从大学革新的丰富事例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来说明这三种企业家精神之于大学革新的意义,即为了更好地把握大学发展的未来,需要个人的、组织的、国家的企业家精神的共同作用。在理论层面充分阐述了“企业家精神”对于大学革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后,研究的重点在于凸显企业家精神对大学革新在组织结构、制度、管理模式以及行动方式等实践层面的影响。企业家精神引领下的大学革新展现出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既超越组织发展历史/传统的范畴,又突破校园的围墙。企业家精神引领和推动大学革新实践就体现在激励学科知识生产和学术创业、加快学科-专业-产业链建设、促进大学创新创业治理以及推动大学创新创业社区建设等几个方面。同时,研究还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双一流”建设实践,分析企业家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发挥重要作用以更好地实现大学发展目标。当前,“双一流”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政策驱动,强调走向卓越的大学更应该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引领,并从个人的企业家精神、组织的企业家精神和国家的企业家精神三个维度阐明了“企业家精神”之于“双一流”建设的作用。

白钰[8](2021)在《厦门港务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司财务风险是指公司在日常财务活动将会面对多种可变情况,从而使公司有受到亏损的可能性。当今市场经济中,竞争越来越激烈,从世界许多公司案例中不难发现,公司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不重视许许多多的财务风险问题,那么这些小问题以后都将会引起大的财务危机,并且不利于公司的未来的长期发展。港口公司的财务风险表现特点主要有两种,即为被动风险和主动风险。被动风险即为宏观经济局势和市场交易量的变化将造成港口公司财务状况发生变动;主动风险就是港口公司通常会进行周期性的投资和扩大规模行为会造成现金流量无法准确确定,给公司的成长扩张带来能够预测到的风险。此外,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流行,将降使全球经贸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回落,与去年同期相比港口吞吐量可能会降低,导致经营状况变差,使我国大部分港口面临考验。因此,在新冠疫情新常态化背景下,研究借鉴国外先进风险管理理念以及国内优秀企业的风险管理经验,将厦门港务公司作为案例公司进行财务风险分析,然后提出一些适合厦门港务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其他港口公司规避财务风险提供借鉴。在阅读了相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先是阐述了公司财务风险分析研究背景和意义,简明扼要叙述了与财务风险的相关概念理论,主要包括财务风险的概念、分类及基本特点特质和财务风险控制理论,为下文的剖析厦门港务公司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然后,介绍厦门港务公司的基本情况,从筹资、投资、营运和资金收回风险这四个方面对厦门港务财务风险进行初步识别,其中包括计算一些财务指标以及这些指标的行业均值,然后进行一个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接下来通过利用完善改进后的功效系数法,先是结合公司现实状况选取财务指标,然后运用熵权法计算每一个指标的权重,最后计算公司2015年-2019年每项指标的分值以及最后的综合得分,对厦门港务财务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分析厦门港务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对于分析出来的目前厦门港务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提出相应的合理解决对策,例如改善资本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员工风险意识、加强存货管理等,进而减少产生财务风险的情况,促使厦门港务更好地成长发展。

李凯悦[9](2021)在《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在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释放了新一轮国企混改的信号,之后,在十九大报告中,中央对深化国企改革进行了再次强调。随着混改试点范围及力度的不断加大,混改政策相继出台,目前我国国企混改已经进入爬坡过坎、攻坚深化的全新阶段。进入2020年后,“双百行动”推动落实,“三年行动方案”也陆续展开,混改进程提速扩面。目前关于混改路径的探索也在试点企业不断开展,常用途径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企业整体或部分上市、员工持股等,学界关于国企混改的基本共识为立足实际、因企施策。不断有混改企业用实践证明选择合适的混改路径、设计契合各方利益诉求的混改方案是混改成功的关键。就目前混改结果来看,大部分国企通过混改实现了财务绩效的增长和企业价值的提高。当然,毋庸讳言,当前我国混改仍然存在政策不完善、可参考模式不足等问题。总体而言,关于混改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在我国国企混改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之下,本文选取空调行业的领头羊——格力电器作为研究案例,综合采用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和事件研究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格力电器引入战略投资者高瓴资本的方案设计及混改效果。首先,本文介绍了国企混改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并对格力电器的现状和战略投资者高瓴资本进行分析。此后,本文分析了格力电器的混改动因及混改进程。本文并未局限于研究格力电器的混改路径,而是从参与混改的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来分析混改得失,对格力电器实现多赢的混改实施结果进行探讨。对于最终的混改效果,本文从对治理机制的影响、市场反应和财务比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通过对比混改前后格力电器的股权结构,研究混改对其治理机制产生的影响;采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格力混改的市场反应;通过格力电器自身纵向以及与同行业竞争对手横向的对比,对格力电器混改的财务绩效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国企混改有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国有企业可以实现股权多元化,通过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削弱企业决策时的行政干预,使企业运营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和监督制衡机制,进而提升公司治理效率,提高企业绩效。同时,在格力电器问题集中爆发的2019年及2020年,混改有助于企业与战略投资者形成协同效应,顺利实现销售渠道变革,度过改革阵痛期。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步入新阶段,国有企业应积极参与混改,其中,明确国有股东诉求是混改赢得支持的关键,而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应选择契合自身的混改模式,立足于自身战略发展需求,因企施策。对于战略投资方而言,应当选择和自身发展规划相契合的国有企业,有助于双方互相汲取优势,实现业务协同发展,争取达成多方共赢,这对于国有企业实施混改具有普适性和借鉴意义。

钱一平[10](2021)在《提普·提卜与东非奴隶贸易》文中指出提普·提卜是东非着名的奴隶贩子,充当桑给巴尔素丹在非洲内陆拓展商业腹地的利益代理人。他斡旋于欧洲人、阿拉伯人和非洲人之间,表现在为欧洲探险家、传教士提供护送服务、开辟从东非沿海到中非内陆的商道和抓捕非洲人为奴三个方面。桑给巴尔文化作用下的东非奴隶制历史悠久。到了19世纪,东非奴隶制发生了异化,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丁香种植业成为桑给巴尔素丹国重要的经济来源。奴隶贸易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商业性贩奴和对利润的无节制追求导致东非地区人口锐减。后来欧洲人打着禁止奴隶贸易的旗号对非洲进行了瓜分,围绕对非洲劳动力群体的垄断权与阿拉伯人进行了争夺,以桑给巴尔素丹国签订的一系列限制奴隶贸易的条约和刚果—阿拉伯战争、英桑战争等表现出来,最终东非奴隶制转型为欧洲人主导的强迫劳动形式。欧洲人对以提普·提卜为代表的阿拉伯人从事奴隶贸易的攻讦是服务于欧洲帝国整体霸权的需要。对提普·提卜和东非奴隶贸易的评价背后可以窥见西方殖民话语、阿拉伯民族主义与非洲本土失语的交织。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对从事贩奴活动的典型代表提普·提卜评价的差异,是基于各自建构“正义性”的需要。前者通过对东非奴隶制的美化和浪漫化,来论证阿拉伯奴隶制即对非洲人的文明化,并重温对阿曼昔日海外帝国的辉煌历史和殖民眷恋,而后者则是将反奴隶制寓于其道德帝国主义话语中,在殖民过程中将阿拉伯势力逐出非洲。对于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既要看到他所从事的奴隶贸易对当地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性,又要全面理解提普·提卜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为19世纪下半叶中东非历史和社会变迁带来的客观上的积极影响。

二、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恰逢其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恰逢其时(论文提纲范文)

(2)金融生态对城投债定价的影响 ——基于我国城投债利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金融生态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城投债定价问题的研究
        2.2.1 城投债定价合理性的研究
        2.2.2 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
    2.3 金融生态与城投债定价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析
3 我国城投债的历史、现状和问题
    3.1 城投债发展历程
    3.2 城投债现状分析
        3.2.1 规模增速放缓,净融资量呈波动态势
        3.2.2 发行类型稳定,期限结构以中期为主
        3.2.3 利率先降后升,评级分化趋势渐显
        3.2.4 评级总体优质,地区异质性特征初现
    3.3 城投债问题分析
        3.3.1 城投公司内控欠妥,非标业务积累风险
        3.3.2 城投债政府属性强,刚性兑付暗藏危机
        3.3.3 部分地区债务风险凸显,城投债定价异质性不足
4 金融生态影响城投债定价的理论分析
    4.1 金融生态主要构成因素
    4.2 金融生态现状
        4.2.1 金融地位逐步提升,加强对实体经济服务力度
        4.2.2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多措并举化解内外部风险
        4.2.3 政府治理有所改善,东部地区优势明显
        4.2.4 法治环境日益完善,信用建设步伐加快
    4.3 金融生态对城投债定价的影响
        4.3.1 金融生态通过金融发展影响城投债定价
        4.3.2 金融生态通过经济基础影响城投债定价
        4.3.3 金融生态通过政府治理影响城投债定价
        4.3.4 金融生态通过法信环境影响城投债定价
5 金融生态影响城投债定价的实证分析
    5.1 金融生态指数的构建
        5.1.1 评估指标的选取
        5.1.2 指标体系的建立
        5.1.3 评估结果的获得
    5.2 金融生态对城投债定价的影响
        5.2.1 变量设定和数据来源
        5.2.2 模型建立、描述性统计和数据处理
        5.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金融生态纳入城投债定价体系,优化指标提高数据精度
        6.2.2 城投公司强化内部治理,加快市场化转型进程
        6.2.3 探寻特色化发展路径,强化区域交流协作
        6.2.4 打破政务“数据壁垒”,健全官员举债约束机制
        6.2.5 增强法治服务能力,完善信用建设配套法规
参考文献

(3)宋元界画中建筑形象的样式谱系与绘制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意义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案(方法、路线、技术手段等)
    1.7 论文结构框架
2 宋元界画绘制规律研究
    2.1 既有形式分析方法的缺陷与不足
    2.2 界画形式分析对象的特殊性
    2.3 宋元界画视角表达研究
        2.3.1 界画“再现”技法概论
        2.3.2 界画视角研究
        2.3.3 小结
    2.4 宋元界画“铺作”绘制规律探析
        2.4.1 唐辽型铺作绘制规律探析
        2.4.2 榆林窟型铺作绘制规律探析
        2.4.3 法式型铺作绘制规律探析
        2.4.4 斜垂构件的表达
        2.4.5 小结
    2.5 宋元界画开间、柱高绘制规律探析
        2.5.1 铺作形制与檐下比例设定
        2.5.2 比例真实类型
        2.5.3 折算后比例真实类型
        2.5.4 √2 重构类型
        2.5.5 小结
    2.6 宋元界画“构型”表达研究
        2.6.1 界画“构型”技法概论
        2.6.2 尺度层面的形式自律现象
        2.6.3 样式层面的形式自律现象
        2.6.4 结论
3 《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补遗
    3.1 《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探析一——“大小三间”与“重檐”形制
        3.1.1 “大小三间”概念简述
        3.1.2 “大小三间”与“重檐”概念再探析
        3.1.3 现存遗构中“大小三间”与“重檐”建筑
        3.1.4 界画中之“大小三间”殿宇与“重檐”建筑
        3.1.5 结论
    3.2 《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探析二——“小亭殿”与“方殿”
        3.2.1 “小亭殿”概念简述
        3.2.3 界画中之“小亭殿”与“方殿”
        3.2.4 小结
4 “榆林窟型”铺作与檐下比例设定探析
    4.1 “榆林窟型”的典范——北宋官式的铺作与檐下比例探析
        4.1.1 北宋官式的技术选择
        4.1.2 汴京与洛阳宫室制度渊源
        4.1.3 斜垂下昂类型探析
        4.1.4 平置下昂类型探析
        4.1.5 小结
    4.2 “榆林窟型”的异变——金官式的铺作与檐下比例探析
        4.2.1 金官式的技术选择
        4.2.2 岩山寺壁画中铺作绘制规律与构造类型探析
        4.2.3 大型殿宇檐下比例的设定
        4.2.4 小型殿宇檐下比例的设定
        4.2.5 小结
5 “法式型”铺作与檐下比例探析
    5.1 “法式型”的异变一——南宋官式的铺作与檐下比例探析
        5.1.1 南宋官式的技术选择
        5.1.2 本节研究思路
        5.1.3 檐下比例的两类衍化模式
        5.1.4 临安大内与太庙殿宇的形式构成解析
        5.1.5 永思陵殿宇的形式构成解析
        5.1.6 初祖庵与永乐宫的形式构成解析
        5.1.7 小结
    5.2 “法式型”的异变二——元官式的铺作与檐下比例探析
        5.2.1 元官式的技术选择
        5.2.2 本节研究思路
        5.2.3 元代界画体现的铺作与檐下比例
        5.2.4 元大都大内殿宇的形式构成解析
        5.2.5 元上都大安阁的形式构成解析
        5.2.6 小结
6 结论
    6.1 解决的关键问题
    6.2 研究方法的突破
    6.3 中世官式建筑檐下形式构成法则的解明
参考文献
图录
附录一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二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的课题
致谢

(4)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经典霸权理论回顾
        1.2.2 债务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1.2.3 信用理论的演化发展
        1.2.4 民族国家与财政国家的概念构建
        1.2.5 文献述评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国家信用的概念重建、理论基础及历史背景
    2.1 国家信用的概念重建
        2.1.1 国家信用的传统定义及其局限
        2.1.2 国家信用系统的三角结构:实力、制度以及金融市场
        2.1.3 优良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对霸权兴起的促进作用
    2.2 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下的信用内涵
        2.2.1 西方经济学的信用内涵
        2.2.2 马克思对信用的界定及其形式的划分
        2.2.3 社会学的信用内涵
    2.3 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诞生
        2.3.1 欧洲近代国家公共财政的矛盾与惯性
        2.3.2 国家举债推动下的欧洲金融市场发展
        2.3.3 财政与债务问题牵引下的国家转型
第3章 荷兰公债成败与霸权兴衰的国家信用逻辑
    3.1 荷兰霸权兴衰的轨迹、理论以及公债信用的意义
        3.1.1 荷兰霸权兴衰的历史轨迹
        3.1.2 荷兰霸权兴衰的经典理论
        3.1.3 国家信用担保的公债体制对荷兰霸权兴衰的意义
    3.2 荷西争霸期间两国公债体制的绩效比较及其影响
        3.2.1 荷西公债体制的绩效差异:利率、期限以及额度
        3.2.2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对争霸战争结果的影响机制
        3.2.3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对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
    3.3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的根源:国家信用的优劣之别
        3.3.1 荷兰优良国家信用的来源:财富、自治政体、税收改革、公债市场化与稳定的金融市场
        3.3.2 西班牙国家信用低劣的根源:经济落后、王室专权、税制混乱
        3.3.3 荷兰霸权衰落的公债及国家信用逻辑:军事压力与财政改革迟缓
第4章 英国国债、金融革命与霸权兴衰的国家信用逻辑
    4.1 英国霸权兴衰的历史、理论与国债信用的意义
        4.1.1 英国霸权兴衰的历史逻辑
        4.1.2 英国霸权兴衰的经典理论
        4.1.3 以国债及国家信用视角研究英国霸权兴衰的意义
    4.2 英法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及其绩效差异对两国霸权竞争的影响
        4.2.1 英法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起源与差异
        4.2.2 英法百年争霸战争过程中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绩效差异
        4.2.3 英法国家债务的市场化操作对金融市场乃至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4.3 英法国家信用优劣差异的根源
        4.3.1 英国卓越国家信用的来源:特权垄断公司、国家安全、财政集中度、国债市场制度化与独立中央银行的监督
        4.3.2 法国国家信用不良的根源:财政改革受限、中央银行缺位及王权绝对专制
        4.3.3 英国国家信用先于且导致霸权衰落的逻辑:经济衰退、一战、金本位制与资本流出
第5章 美国国债、国家信用的起源和完善及其对霸权崛起的影响
    5.1 美国霸权的快速崛起、国债的起源与国家信用的思想渊源
        5.1.1 美国霸权崛起的历程
        5.1.2 美国国债的历史起源:独立战争时期的大陆贷款处票据与外债
        5.1.3 美国国家信用的思想渊源:汉密尔顿的国债信用思想
    5.2 美国国家信用初步完善所依托的六大支柱
        5.2.1 实力因素:制造业驱动经济增长
        5.2.2 制度因素:集中度更高的联邦制、以间接税为主的联邦税收体系
        5.2.3 金融市场因素:统一的国债市场、独立的中央银行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货币体系
    5.3 美国霸权崛起期国债与国家信用对实力的提升效应
        5.3.1 为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提供充裕且成本低廉的资金
        5.3.2 为华尔街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5.3.3 为美国参与的重大战争筹集军费
第6章 透视美国霸权现状及其未来的国家信用逻辑
    6.1 美元危机的本质与美元霸权的确立
        6.1.1 关于美国霸权是否衰落的讨论
        6.1.2 美国货币权力的演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美元霸权的确立
        6.1.3 美元危机出现与美元霸权确立的国家信用逻辑
    6.2 美国国家信用的现状、隐患以及替代者缺失
        6.2.1 美国国家信用的现状与优势
        6.2.2 美国国家信用衰落的内部隐患:国债主动违约风险、无底线量化宽松、财政纪律松弛
        6.2.3 欧元作为美元潜在替代者的国家信用缺陷
    6.3 美日英德法的国家信用测度
        6.3.1 体系构建与指标选取
        6.3.2 熵值法赋权
        6.3.3 结果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1500 年以来的信用—霸权周期演进
        7.1.1 荷兰的信用—霸权周期
        7.1.2 英国的信用—霸权周期
        7.1.3 美国的信用—霸权周期
    7.2 美国信用—霸权周期的未来
        7.2.1 美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风险累积
        7.2.2 全球化的分裂
    7.3 疫情后的中国选择
        7.3.1 中国的国债市场化道路、差距与对策
        7.3.2 央行独立性与财政纪律
        7.3.3 金融市场深化与开放
        7.3.4 提升产业科技竞争力夯实国家信用之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思路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最优货币区理论
        2.1.2 货币替代理论
        2.1.3 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货币锚的概念及特性
        2.2.2 货币锚效应测度的实证方法
        2.2.3 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
        2.2.4 货币锚效应的影响因素
        2.2.5 文献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现实背景
    3.1 货币锚的演进历程
        3.1.1 金本位时期:黄金锚
        3.1.2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黄金-美元锚
        3.1.3 牙买加体系时期: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锚
    3.2 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内部基础
        3.2.1 经济实力的显着增强
        3.2.2 对外开放程度的持续深化
        3.2.3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
        3.2.4 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序推进
    3.3 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外部机遇
        3.3.1 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
        3.3.2 全球经济格局面临多元化调整
        3.3.3 “一带一路”引领国际合作新格局
    3.4 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制约因素
        3.4.1 资本账户的不完全开放
        3.4.2 金融体系的不完善
        3.4.3 美元强大的计价货币惯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锚效应测度
    4.1 基础分析框架
        4.1.1 模型的设定
        4.1.2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4.2 模型的扩展与改进
        4.2.1 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处理:辅助回归
        4.2.2 样本区间的划分:基于Bai-Perron方法的多重结构突变检验
        4.2.3 回归方法的选择:似不相关模型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平稳性检验及结果说明
        4.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锚效应的影响因素
    5.1 “一带一路”建设中影响人民币锚效应的因素及作用机制
        5.1.1 政府合作渠道
        5.1.2 贸易渠道
        5.1.3 投资渠道
        5.1.4 金融渠道
    5.2 变量的选取及模型设定
        5.2.1 变量及数据来源
        5.2.2 模型设定及回归方法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基础回归结果
        5.3.2 稳健性检验
        5.3.3 进一步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人民币为货币锚主导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6.1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合作基础
        6.1.1 贸易和投资的合作现状
        6.1.2 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潜力
    6.2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金融合作进展
        6.2.1 货币合作的初步成果
        6.2.2 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布局
        6.2.3 资本市场合作的有益尝试
        6.2.4 开发性金融合作的突破进展
    6.3 基于OCA指数的区域货币合作潜力分析:以东盟为例
        6.3.1 中国与东盟货币合作的背景
        6.3.2 模型设定、变量与数据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区域货币合作推动欧元国际化的经验借鉴
        6.4.1 欧元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6.4.2 欧元国际化模式的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继续提升人民币在“一带一路”的货币锚地位
        7.1.1 在政府合作层面为人民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7.1.2 在贸易和投资层面培育人民币的真实需求
        7.1.3 在金融层面促进人民币的良性循环
    7.2 分区域、分层次推进区域货币合作
        7.2.1 东盟区域:开展深层次货币合作
        7.2.2 其他区域:夯实经济合作基础
第8章 总结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6)上海原油期货跨市场非线性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 全文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
        1.3.1 结构安排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与展望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原油期货市场之间相互关系
        2.1.2 原油期现货市场间相互关系
        2.1.3 原油期货与相关市场间关系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原油期货市场之间相互关系
        2.2.2 原油期现货市场间相互关系
        2.2.3 原油期货与相关市场间关系
第3章 溢出效应相关理论
    3.1 跨市场溢出相关理论
        3.1.1 金融市场传染理论
        3.1.2 资本跨市场流动理论
        3.1.3 行为金融学理论
    3.2 非线性溢出效应研究框架
        3.2.1 非线性溢出效应概念提出
        3.2.2 非线性溢出效应分析框架
第4章 上海原油期货与国际市场间的非线性溢出效应分析
    4.1 研究变量择选与数据说明
        4.1.1 研究变量择选
        4.1.2 数据处理
    4.2 多元BEKK-MVGARCH分析模型建构与估计
        4.2.1 多元BEKK-MVGARCH模型建构
        4.2.2 多元BEKK-MVGARCH模型估计
    4.3 同质市场间非线性溢出效应动态分析
    4.4 同质市场间非线性溢出效应特征:联动与分异
    4.5 跨市场溢出阻碍与提升路径
第5章 上海原油期货与现货市场间的非线性溢出效应分析
    5.1 研究变量择选与数据说明
        5.1.1 研究变量择选
        5.1.2 数据处理
    5.2 时变t-Copula函数分析模型建构与估计
        5.2.1 时变t-Copula函数分析模型建构
        5.2.2 时变t-Copula函数分析模型估计
    5.3 高关联市场间非线性溢出效应动态分析
    5.4 高关联市场间非线性溢出效应特征:趋拢与偏离
    5.5 跨市场溢出阻碍与提升路径
第6章 上海原油期货与能化市场间的非线性溢出效应分析
    6.1 研究变量择选与数据说明
        6.1.1 研究变量择选
        6.1.2 数据处理
    6.2 动态t多元随机波动率分析模型建构与估计
        6.2.1 DCC-MSV-t分析模型建构
        6.2.2 动态DCC-MSV-t模型估计
    6.3 相近市场间非线性溢出效应动态分析
    6.4 相近市场间非线性溢出效应特征:紧密与松散
    6.5 跨市场溢出阻碍与提升路径
第7章 上海原油期货与金融市场间的非线性溢出效应分析
    7.1 研究变量择选与数据说明
        7.1.1 研究变量择选
        7.1.2 数据处理
    7.2 复杂网络溢出效应模型建构与非线性近似逼近
        7.2.1 复杂网络溢出效应模型建构
        7.2.2 复杂网络模型非线性近似逼近
    7.3 异质市场间非线性溢出效应动态分析
    7.4 异质市场间非线性溢出效应特征:强势与弱势
    7.5 跨市场溢出阻碍与提升路径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1.1 上海原油期货同国际市场间的动态联动关系差别迥异
        8.1.2 上海原油期货对现货市场保持了较高的动态溢出水平
        8.1.3 上海原油期货对能化商品期货的影响作用呈现多样性
        8.1.4 上海原油期货市场与相关金融市场存在密切的连通性
        8.1.5 上海原油期货对相关市场的溢出效应非线性特征明显
    8.2 建议
        8.2.1 积极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交易切实增强市场活跃度
        8.2.2 推动将“上海原油品牌”打造成为多维立体市场体系
        8.2.3 注重原油市场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相互结合协同推进
        8.2.4 深入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确保市场长期平稳健康运行
        8.2.5 发挥上海原油期货市场比较优势争取闯出“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企业家精神视野中的大学革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1. 关于创新创业时代大学转型发展的审视
        2. 对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再思考
        3. 对“双一流”建设的反思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一) 关于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研究
        1. 关于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研究的整体性概述
        2. 关于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内涵和类型研究的述评
        (二) 关于大学革新的相关研究
    三、 基本概念
        (一)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二) 大学革新
    四、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 研究方法
        (一) 方法论基础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学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企业家精神
        一、 中世纪大学的制度构建
        二、 中世纪大学中的教师与学生
        三、 作为社会性组织的中世纪大学
    第二节 现代大学的创立与企业家精神
        一、 现代大学的早期发展
        二、 洪堡与柏林大学的创建
        三、 后洪堡时代现代大学的持续变革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的崛起与企业家精神
        一、 科研的兴盛与研究型大学典型模式的确立
        二、 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本科教育改革
        三、 走向服务社会的研究型大学
    第四节 创业型大学的繁荣与企业家精神
        一、 创业型大学中的商业性企业家精神
        二、 制度性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型大学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学革新为什么需要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技术变革需要企业家精神
        一、 教育和技术的赛跑
        二、 教育技术革新需要企业家精神
        三、 外部技术环境变革与大学的企业家精神
    第二节 制度创新需要企业家精神
        一、 大学制度构建中的企业家精神
        二、 大学多重制度逻辑整合中的企业家精神
    第三节 大学范式革命需要企业家精神
        一、 范式与大学范式革命
        二、 创新创业:大学转型发展的新范式
        三、 以企业家精神推动大学范式革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革新需要何种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革新
        一、 哈珀的企业家精神与芝加哥大学的创建
        二、 艾略特的企业家精神与哈佛大学的转型
        三、 蔡元培的企业家精神与北京大学的再造
        四、 特曼的企业家精神与斯坦福大学的崛起
    第二节 组织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革新
        一、 麻省理工学院的组织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型大学的兴起
        二、 香港科技大学的组织企业家精神与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崛起
        三、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组织企业家精神与“全球性知识企业”的塑造
    第三节 国家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革新
        一、 美国的国家企业家精神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积聚
        二、 以色列的国家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国度中的大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家精神如何促进大学革新
    第一节 以企业家精神激励学科知识生产和学术创业
        一、 企业家精神与学科建设中“学术创业”的兴起
        二、 学科建设中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的统筹
        三、 企业家精神引领下的学科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整合
    第二节 以企业家精神加快学科-专业-产业链建设
        一、 企业家精神助推学科-专业-产业链创建
        二、 企业家精神与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协同治理
        三、 大学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以企业家精神促进大学创新创业治理
        一、 大学治理:从正当到绩效
        二、 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大学有效治理的关键
        三、 为创新创业而治理:企业家精神推动大学治理模式变革
    第四节 以企业家精神推动大学创新创业社区建设
        一、 大学创新创业社区的内涵及其演进
        二、 大学创新创业社区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模式
        三、 以企业家精神协同推进大学创新创业社区建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企业家精神引领“双一流”建设
    第一节 国家的企业家精神与“双一流”建设
        一、 提升政府政策运行效能:政策工具的动态整合
        二、 掌舵而不是划桨:包容性治理理念下的“府-学”关系重塑
        三、 建设创新创业型国家:创建以大学为中心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四、 重塑高等教育系统: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 塑造企业家式政府角色:从官僚主义行为转向企业家行为
    第二节 组织的企业家精神与“双一流”建设
        一、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 以商业性企业家精神塑造新型“产-学”关系,增强大学资源创生能力
        三、 社会性企业家精神助推社会创业实践,突出大学社会责任感意识
        四、 企业家精神引领大学自我建构与革新,实现组织创新创业范式转型
    第三节 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与“双一流”建设
        一、 以企业家思维代替排名思维,促进大学从优秀走向卓越
        二、 整合组织领导中的多重企业家角色,扩展大学社会关系网络
        三、 创建组织特色发展模式,形成大学独特竞争优势
        四、 科学制定组织战略规划,形塑大学未来发展愿景
    本章小结
结束语
    一、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二、 创新之处、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 创新之处
        (二)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8)厦门港务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财务风险概述
        2.1.1 财务风险定义
        2.1.2 财务风险分类
        2.1.3 财务风险基本特征
    2.2 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理论
        2.2.1 财务风险识别
        2.2.2 财务风险评价
        2.2.3 功效系数法分析步骤
        2.2.4 财务风险应对
3 厦门港务概况及财务风险识别
    3.1 厦门港务简介
    3.2 厦门港务财务现状
    3.3 厦门港务财务风险初步识别
        3.3.1 投资层面风险识别
        3.3.2 营运层面风险识别
        3.3.3 筹资层面风险识别
4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厦门港务财务风险评价
    4.1 构建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1.1 厦门港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4.1.2 确定功效系数法中的标准值
        4.1.3 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4 财务风险等级划分
    4.2 厦门港务财务风险评价结果
    4.3 厦门港务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4.3.1 投资方面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4.3.2 营运方面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4.3.3 筹资方面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4.3.4 其他方面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5 厦门港务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5.1 增强风险意识,加大人才培养
    5.2 改善资本结构,拓宽融资渠道
    5.3 提高存货管理水平,努力降低产品成本
        5.3.1 提高存货管理水平
        5.3.2 努力降低产品成本
    5.4 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行业平均值计算过程
附录B 2015-2018 年水上运输业大型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
附录C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创新与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研究
    2.2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
    2.3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财务效应研究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
        3.1.2 国企混改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3.1.3 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
    3.2 理论基础
        3.2.1 委托代理理论
        3.2.2 企业产权理论
        3.2.3 股权结构理论
        3.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3.3 小结
第4章 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介绍
    4.1 格力电器简介
        4.1.1 格力电器概况
        4.1.2 格力电器SWOT分析
    4.2 高瓴资本简介
    4.3 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
        4.3.1 宏观环境趋势
        4.3.2 微观主体需求
    4.4 利益相关者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
        4.4.1 珠海市国资委转让股权的动因
        4.4.2 高瓴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
    4.5 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层级选择
    4.6 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
        4.6.1 准备阶段
        4.6.2 落地实施阶段
        4.6.3 落地实施结果
    4.7 小结
第5章 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评价
    5.1 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5.1.1 股权结构层面
        5.1.2 董事会层面
        5.1.3 人力资本层面
    5.2 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市场反应
    5.3 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财务绩效
        5.3.1 混改后行业变化
        5.3.2 财务比率分析
    5.4 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风险
        5.4.1 混改不够彻底
        5.4.2 存在内部人控制的风险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格力电器的混改模式有助于完善企业治理机制
        6.1.2 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是实现混改多赢的关键
        6.1.3 国有企业与战略投资者可形成协同效应,应积极参与混改
    6.2 研究启示与建议
        6.2.1 对国有企业混改的启示
        6.2.2 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提普·提卜与东非奴隶贸易(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相关学术史的回顾
    三、论文的创新性
    四、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一章 东非历史中的奴隶贸易与奴隶制
    第一节 东非奴隶贸易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东非奴隶制的宗教文化特性
    第三节 关于桑给巴尔奴隶制的争论与现实
    第四节 奴隶贸易、奴隶制评价的观念生成
第二章 提普·提卜的商业帝国与奴隶贸易
    第一节 阿曼移民的长途贸易与商业殖民
    第二节 东非奴隶贸易的经营方式及影响
    第三节 非洲酋长对奴隶贸易的本土参与
    第四节 欧洲开拓者与阿拉伯人的早期合作
    第五节 贩奴活动与帝国主义瓜分非洲
    第六节 英德博弈下奴隶贸易的终结与转型
第三章 提普·提卜的形象祛魅与人物评价
    第一节 毁誉参半的时人评价与贩奴争议
    第二节 时局变化与提普·提卜的形象变迁
    第三节 形象塑造中的“文明优越”之争
    第四节 文史场域的记忆竞争与转译策略
结语
余论
附录: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恰逢其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核心能力培育的财务战略研究 ——以中远海能为例[D]. 杨梦洁.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1
  • [2]金融生态对城投债定价的影响 ——基于我国城投债利差的研究[D]. 倪诗琪. 浙江大学, 2021(09)
  • [3]宋元界画中建筑形象的样式谱系与绘制规律研究[D]. 惠盛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D]. 李黎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5]“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研究[D]. 蔡琬琳. 吉林大学, 2021
  • [6]上海原油期货跨市场非线性溢出效应研究[D]. 薛健. 辽宁大学, 2021
  • [7]企业家精神视野中的大学革新[D]. 黄文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厦门港务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D]. 白钰.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9]格力电器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评价研究[D]. 李凯悦.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10]提普·提卜与东非奴隶贸易[D]. 钱一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及时避免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