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泵省煤器制冷循环特性研究

液泵省煤器制冷循环特性研究

一、加液体泵节能器制冷循环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猛[1](2021)在《并联引射器增效CO2双温制冷系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然制冷工质CO2以其较低的GWP以及零ODP,作为制冷剂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但在外界温度较高的工况下,CO2跨临界循环中传统的节流过程,造成较大的压力损失,使得系统COP较低。对此,为了减少压力损失,在本文的系统中采用一种新型的CO2制冷系统,即用多个并联的引射器代替传统的节流装置,并在高压处增加并行压缩机构成多联引射双温制冷系统。对该系统进行理论与实验研究,对并联引射器增效CO2双温制冷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首先,对并联引射器增效CO2双温制冷系统各部件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了系统模拟程序,理论计算了在传统增压制冷系统(CBR)和并联引射制冷系统(MECR)中温、低温蒸发器质量流量比分别对两个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了MECR系统中不同的中间压力工况下,气冷器出口温度和出口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其次,对并联引射器增效CO2双温制冷系统性能进行实验验证,探究了在CBR系统和MECR系统中温、低温蒸发器质量流量比分别对两个系统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在MECR系统中使用并行压缩机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后,将理论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模拟和实验结果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模拟结果表明,无论是CBR系统还是MECR系统中,在其他工况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中温、低温蒸发器质量流量比的增加,系统制冷量及COP均是增长趋势,系统耗功不变;而随着气冷器出口压力的增高,系统耗功及系统制冷量增大,而COP减低。(2)模拟结果表明,在MECR系统中,对于固定的中温、低温蒸发温度和气冷器出口温度,在相同的气冷器出口压力下,随着中间压力的增加,系统的引射比逐渐降低,系统的耗功呈线性减少趋势,而系统的制冷量和COP均是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中间压力为4.0Mpa的时候取得最大值。而在相同的气冷器出口温度下,随着中间压力的增加,系统的引射比、耗功、制冷量和COP的变化趋势与在相同的气冷器出口压力下的变化趋势是相似的。在不同的气冷器出口压力和温度下,系统制冷量和COP均在中间压力为4.0Mpa处达到最大值。气冷器出口压力越高,系统制冷量和COP越高;而气冷器出口温度越高,系统制冷量和COP则越低。(3)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CBR系统还是MECR系统中,在其他工况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中温、低温蒸发器质量流量比的增加,系统制冷量、COP及耗功均是增长趋势,而低压级耗功基本不变。随着中温、低温蒸发器质量流量比的增加,在MECR系统中的引射比也是增长的趋势。MECR系统的COP比CBR系统最大可提升23.77%。(4)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条件下,随着气冷器出口温度的变化,在MECR系统上使用并行压缩机与不使用并行压缩机,两者系统各参数变化趋势一致,而使用并行压缩机的系统性能要优于不使用并行压缩机的系统,COP可提高6.89%。(5)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条件下,在CBR系统和MECR系统中,随中温、低温蒸发器质量流量比的变化,两者系统制冷量和COP的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整体上变化趋势一致。MECR系统的综合性能要优于CBR系统。

陈珺珺[2](2020)在《一种新型热驱动液体输送泵的理论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能源紧缺以及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低品位能源驱动的动力机械以及制冷系统应运而生。喷射式制冷系统作为一种由低品位热能驱动的制冷系统,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经研究发现,传统的机械泵与制冷剂的不适配性、运行过程中的不稳定性以及高电耗等性能,使得低品位热能驱动系统的能量效率低下、发展受限。本文对热驱动泵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并介绍了热驱动泵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借鉴气驱液压泵的工作原理提出一种新型热驱动液体输送泵,并采用MATLAB/Simulink对泵输送性能进行模拟,对泵体各部件进行设计和参数确定,加工得到新型泵样机后,搭建性能测试平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计算,泵体流量达到设计要求,验证了新型热驱动液体输送泵的可行性;(2)数值计算结果显示,新型泵的流量随驱动压力的升高而增大,且增幅逐渐降低,因此可根据工作要求对新型泵的流量进行控制和调节;(3)在搭建的性能测试平台上进行压力和流量特性实验,泵压力和流量特性曲线的变化趋势均与理论结果一致,验证理论计算的可靠性。(4)该新型泵在高温饱和蒸气、氮气驱动下均能持续稳定工作,新型泵能够实现低品位热能和高压气源的双动力源驱动。(5)在提升相同扬程下,本文所述新型泵的单位流量能耗与电驱泵(凯泉泵)能耗基本相同。但由于新型泵利用的是低品位废热,且其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

俞翼翔[3](2018)在《新型液体输送泵的结构改进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喷射式制冷系统,受限于电驱动泵耗电量高,制冷效率很难得到重大提高。20世纪开始研究的热驱动泵可以利用低品位热能实现液体输送,有望进一步促进喷射式制冷系统发展,但是效率低下,适应性差。之后出现了很多无泵喷射制冷系统,其中有一种利用阀切换和重力实现液体输送的喷射制冷系统很具潜力却可靠性差。本文回顾了热驱动泵的研究进展以及无泵化喷射制冷系统的研究现状,对基于阀切换无泵喷射制冷系统提出的液体输送泵进行结构改进,将原先泵中上进上出的流道形式改为下进上出,然后加工制造,搭建实验平台,通过CFD和实验研究改进后新型液体输送泵的性能。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用Fluent进行数值计算,与改进前的液体输送泵进行对比,输送性能得到很大提高,验证了新型液体输送泵结构改进的可行性;(2)数值计算结果显示,新型液体输送泵的液体输送流量随转速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且上升阶段起初呈线性变化,说明新型液体输送泵的流量易于控制与调节;(3)在搭建的实验台上进行流量与能量特性试验,在压差0.1 MPa、0.2 MPa、0.3MPa、0.4MPa下,流量随转速增加的变化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CFD计算结果中流量随转速变化的趋势一致;(4)在同一工况下,直流电机的功率与转速呈线性关系,且与高、低压压差几乎无关,因此高压腔压力越高,越能体现新型液体输送泵的优势;(5)改进后的新型液体输送泵与传统的机械泵相比,效率处于同一水平;但是新型液体输送泵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可以得到更为优异的输送效率,因此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高新华[4](2011)在《复叠式制冷循环的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制冷工业的快速发展,复叠式制冷循环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在农业、工业和科学实验中应用。此文介绍了自动复叠式制冷机组的实际工艺流程、安全保护和节能措施。

黄斌[5](2009)在《油气初加工浅冷系统风险评价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天然气工业的发展,生产逐步走向大型化、连续化,生产装置日趋复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险物质增加,危险性加大,潜在的事故隐患逐渐增多。油气初加工系统浅冷工艺作为油田主要的轻烃回收工艺,在油田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天然气、轻烃、氨、甲醇等易燃易爆、有毒物质,一旦生产装置失效发生事故,将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进行浅冷系统的风险评价,通过风险评价查找系统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系统中可能导致事故的薄弱环节,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提出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做到削减或消除风险,减少生产事故发生,对确保生产运行稳定,减少经济损失,增加企业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我国油气初加工系统的实际情况,阐述了浅冷系统风险评价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借鉴石油石化生产装置定性、定量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浅冷系统失效因素和事故统计的全面分析,根据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制定了浅冷系统定性安全检查表;借鉴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方法的的思想,在已有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浅冷工艺的生产实际,综合考虑工艺、设备、环境和管理等因素,提出了定量的危险因素综合评价方法:考虑到事故发生概率的不确定性,借助模糊数学的理论,用模糊数表示事件发生概率,以概率风险评价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等方法,建立了模糊概率风险评价模型,应用建立的模型对浅冷系统中单体设备进行风险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给出风险防范措施,形成了一套浅冷系统风险评价与风险防范技术体系。应用建立的技术体系对大庆油田天然气分公司的杏九浅冷装置进行风险评价,安全检查表分析出系统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危险因素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实际危险等级为“三级”水平,最危险的单元为轻烃稳定单元,利用模糊概率风险评价方法对轻烃稳定单元中的沉降罐进行了评价,识别出该设备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根据评价结果给出了风险防范措施。

王飞[6](2007)在《新型蒸汽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的使用日益广泛,建筑能耗也不断增加,能源问题日益突出。节能已成为“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其核心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与此同时,大量使用机械压缩式制冷系统带来电能消耗、环境污染问题也向人类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因此,制冷设备的节能对“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实现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采用喷射器部分取代常规压缩式制冷系统中的节流装置,冷凝后的高压制冷剂通过喷射器来引射蒸发器中的蒸发的制冷剂蒸汽,从而回收部分制冷剂膨胀能,提高压缩机入口的压力。喷射器通过降低节流阀的入口压力,从而降低膨胀过程的节流损失,最终提高了系统的能效率和(火用)效率。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介绍了常规蒸汽压缩式制冷装置的(火用)分析,分析此装置进行(火用)分析的必要性和减少(火用)损失的途径,并介绍了装置中各部件的(火用)损失数学模型。接着,本文着重对新型压缩/喷射制冷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针对该系统的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并对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工质包括R12、R22、R134a、R407C、R404A、R410A等。讨论了不同制冷剂、不同工况和喷射系数对系统性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各种制冷剂,蒸发温度升高时,系统ε增大;冷凝温度降低时,系统ε增大;喷射系数升高,系统ε现增大后减小。对于R410A来说,系统工况最佳为冷凝温度45℃,蒸发温度为5℃,喷射系数为0.3左右。最后,本文从系统的能效率(ε)、(火用)效率两个方面比较了新型压缩/喷射制冷系统和常规压缩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在本文研究工况下,新制冷循环的COP最大值比常规制冷循环提高了大约20%,而(火用)效率大约提高了23%,并得出喷射器在冷凝器温度较高的场合和低温冷水机组或冰蓄冷场合能发挥较大的效果。

万东升[7](2005)在《降低制冷压缩机排气压力的循环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从而导致了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开发和节约并重,在近期内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方针。空调作为一个高能耗产品,其用电量达到了全国用电15%,然而我国空调设备的效率普遍不高,存在很大的节能空间,因此我国在2005年3月出台了空调的几项能效标准以促使厂家提高空调设备效率。 空调设备的节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压缩机的耗能在空调系统中却是主要的耗能设备,因此对压缩机的节能显得尤为重要。空调压缩机的节能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压缩机的结构和压缩机的使用工况。由于压缩机的结构受到设计、工艺水平的限制,要通过结构改进实现节能难度极大;而压缩机的使用工况受到环境和用途的限制,通过改变工况实现节能也不易实现。 本论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制冷循环的分析后对制冷循环系统进行合理地改进,实现降低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本文综述了空调系统节能的基本原理以及一些相关的节能技术,然后提出了一种优化制冷系统的措施——排气喷液技术,并使用VB编制了系统热力学计算程序,对两种循环系统中压缩机的能耗进行了比较,从理论上证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根据喷液技术这种原理,本文提出了几种实施方案,即采用抽吸泵、采用引射器、采用毛细抽吸芯三种方案,通过对这几种方案综合地比较,发现采用毛细抽吸芯方案时系统结构简单、节能、成本低等优点,由此确定了实验的最终方案——毛细芯方案。接着根据系统工质和系统的条件,在实验中采用了两种毛细芯管芯,即组合铜丝网与分子筛管芯,然后我们制作了一个汽液热交换器,在一台风冷热泵冷水机组建立了试验台,并进行了相应的试验,通过试验可知该改进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论文最后对压缩机排气喷液技术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黄淑娟,王国强,王稼帘[8](1995)在《加液体泵节能器制冷循环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液体泵压力放大器在制冷循环中的节能原理,建立了计算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增加液体泵压力放大器后,可降低制冷系统的冷凝温度和冷凝压力,减少压缩比例,提高循环的制冷量,提高制冷系数,对大、中型制冷空调系统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二、加液体泵节能器制冷循环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液体泵节能器制冷循环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并联引射器增效CO2双温制冷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二氧化碳制冷剂的研究
    1.3 国内外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研究现状
        1.3.1 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应用及循环方式
        1.3.2 CO_2增压制冷系统
        1.3.3 机械过冷CO_2增压制冷系统
        1.3.4 CO_2并联压缩制冷系统
        1.3.5 CO_2引射制冷系统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O_2多联引射制冷系统介绍及性能模拟分析
    2.1 多联引射CO_2双温制冷系统
    2.2 系统运行条件假设
    2.3 系统数学模型
        2.3.1 压缩机模型
        2.3.2 换热器模型
        2.3.3 节流装置数学模型
        2.3.4 气液分离器数学模型
    2.4 系统性能模拟
        2.4.1 CBR系统性能模拟步骤
        2.4.2 MECR系统性能模拟
    2.5 模拟计算及分析
        2.5.1 中温、低温蒸发器质量流量比对系统的影响
        2.5.2 中间压力对系统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联引射双温制冷系统实验研究
    3.1 多联引射双温制冷实验台系统
        3.1.1 CO_2制冷循环系统
        3.1.2 冷却水循环系统
        3.1.3 冷冻水循环系统
    3.2 数据测控系统
        3.2.1 数据监测系统
        3.2.2 控制系统
    3.3 实验操作步骤
        3.3.1 实验前操作流程
        3.3.2 实验过程中流程
        3.3.3 实验终止流程和安全事宜
    3.4 实验数据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4.1 中温、低温蒸发器质量流量比对系统的影响
        4.1.1 中温、低温蒸发器质量流量比对CBR系统的影响
        4.1.2 中温、低温蒸发器质量流量比对MECR系统的影响
    4.2 并行压缩机对系统的影响
    4.3 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工作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2)一种新型热驱动液体输送泵的理论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1 绪论
    1.1 泵的发展及分类
    1.2 泵的性能参数及曲线
        1.2.1 流量
        1.2.2 扬程
        1.2.3 功率
        1.2.4 效率
        1.2.5 转速
        1.2.6 汽蚀余量
        1.2.7 性能曲线
    1.3 泵的使用现状
    1.4 热驱动液体输送泵研究现状
        1.4.1 气液直接作用式
        1.4.2 热气动膜片式
    1.5 热驱动液体输送泵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1.5.1 热驱动液体输送泵在吸收式制冷系统中的应用
        1.5.2 喷射制冷系统的无泵化研究
    1.6 新型液体输送泵的研究现状
    1.7 研究内容及整体框架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研究框架及章节介绍
2 新型泵设计及优化
    2.1 新型热驱动液体输送泵的技术参数
    2.2 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3 新型泵设计
    2.4 各部件结构设计
        2.4.1 活塞组件设计
        2.4.2 缸筒设计
        2.4.3 缸盖设计
        2.4.4 回复弹簧设计
        2.4.5 缓冲部件设计
        2.4.6 密封结构设计
    2.5 材料选择与加工
        2.5.1 材料选择
        2.5.2 加工要求
    2.6 本章小结
3 新型液体输送泵输送性能模拟
    3.1 系统理论分析与计算
        3.1.1 理论流量
        3.1.2 理论耗气量
        3.1.3 工作效率
    3.2 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3.2.1 系统动态特性说明
        3.2.2 缸体数学模型
        3.2.3 缓冲部件数学模型
        3.2.4 计算参数设置
    3.3 基于MATLAB/SIMULINK的系统仿真
        3.3.1 仿真软件介绍
        3.3.2 系统仿真模块
        3.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实验测试平台搭建及实验方案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测试平台搭建
        4.2.1 实验测试平台整体构成
        4.2.2 热驱动液体输送泵样机
        4.2.3 高压蒸气发生器(锅炉)
        4.2.4 风冷冷凝器
        4.2.5 储液罐
        4.2.6 其他辅件
        4.2.7 测量仪器及精度
    4.3 实验步骤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数据及分析
    5.0 密封性能测试
    5.1 不确定度分析
    5.2 实验数据分析
        5.2.1 设计压力下蒸气驱动泵体压力曲线
        5.2.2 气源压力对泵输送性能的影响
        5.2.3 气源介质对泵输送性能的影响
    5.3 蒸气驱动与高压气驱动结果对比分析
    5.4 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
    5.5 新型泵节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3)新型液体输送泵的结构改进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1 绪论
    1.1 泵的发展及分类
    1.2 泵的性能参数及曲线
        1.2.1 流量
        1.2.2 扬程
        1.2.3 功率
        1.2.4 效率
        1.2.5 转速
        1.2.6 性能曲线
    1.3 泵的使用现状
    1.4 热驱动流体输送泵研究背景
    1.5 喷射式制冷系统中的无泵化研究
        1.5.1 双喷射器制冷系统
        1.5.2 热管喷射制冷系统
        1.5.3 重力喷射制冷系统
        1.5.4 抽热效应无泵喷射制冷系统
    1.6 新的液体增压输送泵的研究
    1.7 本文研究内容及整体框架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总体框架
2 新型泵设计及优化
    2.1 泵结构及功能介绍
    2.2 各部件结构设计
        2.2.1 联轴转子结构设计
        2.2.2 联轴驱动轴设计
        2.2.3 上、下盖板的设计
    2.3 密封结构设计
        2.3.1 转子腔体内的密封结构设计
        2.3.2 转子腔体与外界的密封
        2.3.3 高、低压腔之间的密封
    2.4 材料选择
        2.4.1 转子材料选择
        2.4.2 泵体等其他部件材料选择
        2.4.3 垫片的材料选择
        2.4.4 加工要求
    2.5 本章小结
3 新型液体输送泵输送性能模拟
    3.1 计算流体动力学简介
        3.1.1 计算流体力学介绍
        3.1.2 数值模拟目的
        3.1.3 ANSYS Workbench仿真平台简介
        3.1.4 模拟中的关键问题
    3.2 几何建模及参数设置
        3.2.1 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
        3.2.2 基本假设及物理模型
        3.2.3 计算参数设置
    3.3 二维定性模拟分析
        3.3.1 新型液体输送泵改进的可行性分析
        3.3.2 气液交换在高、低压腔内的交换速率
    3.4 三维输送性能模拟分析
        3.4.1 输送过程分析
        3.4.2 单位周期转子内液体质量流量随转速变化
        3.4.3 单位时间内液体输送质量流量随转速的变化
        3.4.4 各转速下转子在转子腔同一位置时的流量对比
    3.5 转子初始为高压与初始为低压的对比
    3.6 本章小结
4 实验测试平台搭建及实验方案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测试平台搭建
        4.2.1 实验测试平台的整体组成
        4.2.2 低压储液罐
        4.2.3 直流电机
        4.2.4 高压储液罐
        4.2.5 无油空压机
        4.2.6 其他辅件
        4.2.7 测量设备及精度
    4.3 实验步骤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数据及分析
    5.1 密封性能测试
    5.2 实验数据分析
        5.2.1 流量性能
        5.2.2 泵体耗电性能
    5.3 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油气初加工浅冷系统风险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风险评价概述
    1.1 风险评价的概念
        1.1.1 风险
        1.1.2 风险辨识
        1.1.3 风险评价
        1.1.4 风险控制
    1.2 风险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风险评价方法
    1.4 浅冷系统风险评价技术体系
        1.4.1 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1.4.2 建立风险评价体系的步骤
        1.4.3 浅冷系统风险评价体系的构成
第二章 浅冷系统安全检查表的制定
    2.1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依据
    2.2 不同类型的安全检查表
        2.2.1 检查结果定性化的安全检查表
        2.2.2 检查结果半定量的安全检查表
        2.2.3 检查结果定量化的安全检查表
    2.3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程序及应用说明
    2.4 浅冷系统安全检查表
第三章 浅冷系统危险因素综合评价
    3.1 危险因素综合评价概述
    3.2 危险因素综合评价
        3.2.1 物质指数
        3.2.2 物质毒性指数
        3.2.3 物量指数
        3.2.4 工艺系数量指数
        3.2.5 设备修正系数
        3.2.6 厂房修正系数
        3.2.7 安全设施修正系数
        3.2.8 环境系数
    3.3 浅冷系统危险等级的确定
        3.3.1 单元固有危险指数
        3.3.2 系统固有危险指数
        3.3.3 系统固有危险等级
        3.3.4 系统的安全等级
        3.3.5 系统实际危险等级
第四章 单体设备模糊概率风险评价
    4.1 模糊概率风险评价的数学模型
    4.2 单体设备事故严重度的计算
    4.3 单体设备失效概率的计算
        4.3.1 单体设备的事故树分析
        4.3.2 数据的不确定性
        4.3.3 事故树分析的模糊算子
        4.3.4 单体设备隶属函数
第五章 评价实例
    5.1 杏九浅冷系统概述
        5.1.1 杏九浅冷系统设备情况
        5.1.2 杏九浅冷系统工艺流程
    5.2 安全检查表评价结果
    5.3 危险因素综合评价结果
    5.4 单体设备模糊概率风险评价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6)新型蒸汽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的能源及环境状况概述
        1.1.1 能源状况概述
        1.1.2 环境状况概述
    1.2 常规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节能分析
        1.2.1 制冷设备节能措施
        1.2.1.1 制冷压缩机
        1.2.1.2 蒸发器和冷凝器
        1.2.1.3 膨胀机构
        1.2.2 制冷系统优化节能
    1.3 蒸汽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研究概述
        1.3.1 国内理论研究及应用的发展动态
        1.3.2 国外理论研究及应用的发展动态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常规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研究
    2.1 常规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概述
        2.1.1 系统物理模型
        2.1.2 系统数学模型
    2.2 对制冷装置进行(火用)分析的必要性
    2.3 常规蒸汽压缩制冷系统的(火用)分析
        2.3.1 蒸汽压缩制冷装置的(火用)平衡式
        2.3.2 蒸汽压缩制冷装置的(火用)效率与功耗
        2.3.3 蒸汽压缩制冷装置的(火用)损失
    2.4 减少蒸汽压缩制冷系统(火用)损失的途径
        2.4.1 减少传热(火用)损失的途径
        2.4.2 减少绝热节流(火用)损失的途径
        2.4.3 减少压缩机(火用)损失的途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蒸汽压缩/喷射制冷系统研究
    3.1 一种新型蒸汽压缩/喷射制冷循环概述
        3.1.1 制冷循环的系统物理模型
        3.1.2 制冷循环的系统数学模型
    3.2 制冷工质热物性计算软件
    3.3 新型压缩/喷射制冷系统性能分析
        3.3.1 制冷剂的影响
        3.3.2 喷射系数的影响
        3.3.3 工作条件的影响
    3.4 新型压缩/喷射制冷系统工作条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缩/喷射制冷循环与常规制冷循环的性能比较
    4.1 常规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的(火用)分析
    4.2 新型压缩/喷射制冷系统的(火用)分析
        4.2.1 喷射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4.2.2 喷射器(火用)损失分析
        4.2.3 制冷循环系统(火用)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降低制冷压缩机排气压力的循环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能源现状
    1.2 我们的对策
    1.3 设备节能措施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制冷循环理论分析及节能分析
    2.1 制冷的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
    2.2 影响制冷循环性能的因素
    2.3 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的能量调节
    2.4 压缩机排气口喷液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喷液装置设计计算
    3.1 方案的比较
    3.2 毛细管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系统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加液体泵节能器制冷循环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并联引射器增效CO2双温制冷系统性能研究[D]. 王猛. 天津商业大学, 2021(12)
  • [2]一种新型热驱动液体输送泵的理论和性能研究[D]. 陈珺珺. 浙江大学, 2020(07)
  • [3]新型液体输送泵的结构改进与性能研究[D]. 俞翼翔. 浙江大学, 2018(06)
  • [4]复叠式制冷循环的实践[A]. 高新华. 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 [5]油气初加工浅冷系统风险评价技术研究[D]. 黄斌. 大庆石油学院, 2009(04)
  • [6]新型蒸汽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系统研究[D]. 王飞. 上海海事大学, 2007(07)
  • [7]降低制冷压缩机排气压力的循环改进研究[D]. 万东升. 上海海事大学, 2005(04)
  • [8]加液体泵节能器制冷循环特性研究[J]. 黄淑娟,王国强,王稼帘. 流体机械, 1995(12)

标签:;  ;  ;  ;  ;  

液泵省煤器制冷循环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