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S-V数字地震仪性能介绍

DFS-V数字地震仪性能介绍

一、DFS-V数字地震仪性能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段燕[1](2021)在《基于MEMS加速度计代替动圈式检波器的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武宏涛[2](2021)在《高精度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油气勘探方向已经由常规的浅层、大储量勘探转向岩性勘探和深部勘探。现阶段采用的动圈式速度检波器检测带宽较窄,高频信号的检测灵敏度不高,容易受到外界电磁干扰影响,并且数据采集系统为24位分辨率,对小信号分辨能力有限。提高地震波采集系统的检测分辨率,降低环境干扰对信号的影响是地震波勘探研究的重点之一。为了满足当前地震波勘探对设备的新要求,论文提出使用高分辨率、高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强的压电式加速度检波器作为信号拾取传感器,同时采用32位分辨率的模数转换器,将模拟地震波信号转换成数字量信号,从而提高地震波信号的拾取能力。本系统设计信号调理电路对信号放大、滤波、单端转差分处理,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增加信号的抗干扰性。论文研制了基于高性能TMS320F28335的高分辨率、高可靠性地震波数据采集系统,完成系统软硬件的设计和测试。使用低压差稳压电路进行模拟供电,并采用LC滤波电路对系统开关电源纹波进行优化,同时将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分离,降低系统干扰。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波采集信号的信噪比,设计数字低通滤波算法FIR对地震波信号做高频干扰滤除。系统采用RS485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据传输,并使用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设计系统上位机的控制、显示界面,实现对采集硬件参数的设置、上位机通信的参数配置、采集到的地震波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并做时域波形图显示及存储。最后,搭建测试平台进行采集性能测试。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高精度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满足设计要求。高精度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实现了单通地震波采集系统,为野外多道地震波检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唐文榜,李宗杰,吴华,韩革华,綦成兰,姜华方[3](2020)在《浅谈地震数据采集中的反射波高频成分》文中指出地震反射波的高频成分直接影响地震成像结果的分辨率和清晰度,60 dB高频死亡线的提出使高频成分的获得过程遭受质疑。高频死亡线存在的核心理由是记录仪器中的分频和占位。白噪系数不利于高频信号的振幅提升,频率泄漏不利于低频和高频信号振幅差距的减小,二者被视作高频死亡线存在的理由。因此60 dB高频死亡线成为地震数据高频成分是否可记录的界限。数字地震仪中不存在用于地震数据分解的物理部件,同一时刻的多个数值抢占同一尾数的不同数位更是物理不可实现,因此,高频死亡线存在的核心证据失去支撑。此外,按照高频死亡线推算的新疆沙漠区的死亡频率与该区实际地震数据的频率分布大相径庭,更加表明60 dB高频死亡线是一个与现实不相符的悖论。

李成诚[4](2020)在《大型地震勘探系统采集站数据传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震勘探是解决油气资源探测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开发,油气资源勘探难度逐渐加大,更高精度、更高密度的数据采集是地震勘探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采集站作为地震勘探系统的基本单元,其规模将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道,实现采集站之间可靠、高效的数据传输是解决制约整个勘探系统性能和规模的关键所在,也是地震勘探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地震勘探系统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国外两大先进地震勘探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对大型地震勘探系统中采集站之间的数据传输展开研究,取得的主要工作进展如下:1、制定了地震勘探系统数据传输控制协议,提出了适合大规模部署采集站的类环型拓扑结构。在数据通信方面,定义了帧格式、帧功能、信道编码和通信链路,在管理控制方面,定义了地址分配、状态检测、检波器自检测、采集参数设置、同步采集、数据回传等指令的运行规则。2、完成了采集站样机的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最小系统电路、低噪声放大电路、高精度数据采集电路、检波器自检测电路、温湿度与倾角检测电路、通信接口电路和数据存储电路。3、基于FPGA实现了地震勘探系统数据传输控制协议,使用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完成了协议的程序编写,实现了供电控制、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与解码、CRC计算与检验、数据接收与发送和指令解析与执行等功能。4、完成了单个采集站测试以及多个采集站与电源站组网测试,对电路功耗、通信传输质量和采集站功能进行了测试,模拟了系统从上电初始化到地震波采集以及数据回传的整个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地震勘探系统数据传输控制协议,能够实现对采集站的有效管理以及采集站链路之间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为后期地震勘探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袁晨[5](2020)在《数字式浅层勘探地震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浅层地震勘探是解决各种工程、水文和环境地质问题中使用最广、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其面临突出难题是传统设备已经难以满足逐渐恶劣的勘探环境和不断扩展的勘探领域的实际需求,要解决此问题关键是提高浅层地震勘探设备的采集性能。然而,采集性能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的概念,难以通过突破单一技术指标实现。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最新发展的数字式地震勘探方法入手,针对国内主流浅层地震仪普遍存在的架构弊端进行数字化改进,实现了采集精度、分辨率、便携性、可裁剪等性能的整体提升。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针对传统模拟检波器模拟信号传输距离长,容易造成信号衰减、道间串扰等问题,本文采用全数字化的设计思想,通过低功耗微控制器、24位A/D转换单元、低噪声信号调理、可配置增益单元、总线式数据传输等部分的开发,实现了全数字式的信号采集单元。同时集成可编程配置的延时补偿、传输及自检单元,采集单元之间独立工作,并通过数字式通信,有效降低了道间信号的串扰问题,提升了信号的传输距离。(2)针对数字式浅层地震勘探的工作模式和实际应用需求,本文采用模块化分离式思维,构建了“PC终端”+“数字采集站”+“数字检波器”的总体硬件结构,终端与检波器间的离线控制和系统的全数字化操作极大的加强了设备的稳定性,同时功能分化后的系统主机扩展性能更强,整体结构也更加轻便。(3)针对野外便携施工和多节点地震数据的网络传输需求,本文自主设计了一种基于“Ethernet-RS485”网络构架的可裁剪大容量地震数据传输网络,充分利用以太网优秀的数据传输能力及网络容量能力和RS485现场总线控制能力,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网络容量及可扩展道数。经过测试检波器间相互独立工作不影响且可以任意裁剪,野外执行实际浅层地震勘探任务时采集波形初至清晰、起跳明显,极少出现数据丢包的情况,满足野外多节点地震数据的网络传输需求。对完成的系统样机进行功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等效噪声低于1μV、同步精度优于10μs、增益精度优于1%、谐波畸变小于-100dB、采集频带宽达4kHz、动态范围大于130dB,整机功耗低于45W,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在实际浅层勘探工区中与传统仪器的采集实验对比优势明显,不仅在分辨率和信号保真能力上表现更佳,还具有体积小、质量轻、裁剪维护性好等优势,为更加高质高效的浅层地震勘探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慕彬业[6](2019)在《三维地震探测技术在布尔台煤矿四盘区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煤田研究方面,三维地震探测技术是非常有效的物理勘探手段,给矿山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利用三维地震探测技术在布尔台煤矿四盘区的应用,查明了四盘区内地质构造的发育情况及煤层赋存状态,为确保安全高效生产和盘区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本文根据生产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A、B两区,垂直构造走向及地层走向施工三维地震研究线束49束,施工面积13.82km2,满覆盖面积8.4km2,完成施工物理点8958个。本文研究表明,四盘区倾角为1°3°,呈现出一个地层极其平缓、向南西方向倾斜的单斜构造格局。在单斜构造发育的基础上,还形成有宽缓的褶曲和断裂构造分布在EW向、SN向、NW向和NNE向。主要煤层赋存形态整体表现为由西南向北东逐渐抬升的变化规律。本文共解释组合断层30条,全部为正断层。按照落差大小分类:落差510m的有12条,落差小于5m的有18条。按照可靠程度分类:可靠断层有20条,较可靠断层有6条,控制程度较差断层有4条。预测结果表明,区内3-1煤层厚度比较稳定,煤厚在3m左右;5-1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在27m之间,整体表现为由西向东煤层逐渐变薄;6-2中煤层厚度比较稳定,整体变化不大,煤厚一般在23m之间。2-2中煤层厚度不稳定,煤厚在01.5m左右,倾角为1°3°,呈现出一种地层极其平缓,向西南方向倾斜的单斜构造格局。本文研究发现,以往资料解释的BF23和BF35并非是断层,而是由于煤层分叉造成的,该线由北向南贯穿整个盘区并且有向北、向南延伸至盘区外的趋势。

陈洋[7](2018)在《海底电缆宽方位地震采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渤海湾盆地已勘探过的一部分三维区块,由于地下构造复杂,并且受当时采集技术、装备条件等的限制,资料信噪比低,不能很好地达成预期地质任务,制约了油田的进一步发展。对此针对目标区块研究并实施新的采集方法十分必要。宽方位地震勘探可以进行全方位观测、增加采集照明度,获得较完整的地震波场,可增强识别断层、裂隙、地层岩性和流体的能力;同时宽方位角具有更高的陡倾角成像能力和较丰富的振幅成像信息;宽方位角地震还有利于压制近地表散射干扰,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本文结合生产实际,设计出OBC宽方位小面元距观测系统,并成功应用于目标区采集。进一步完善海上空气枪震源激发技术、检波器耦合技术、双检去鬼波技术、海上高密度采集大数据量水下传输技术和电缆铺放及检波器二次定位技术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适合于海上浅层弱反射区、复杂断块、潜山内幕、岩性圈闭成像等勘探复杂地区地震采集技术。对渤海油田复杂构造区的储量发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冯玉苹,魏继东,于富文[8](2017)在《模数转换方式对地震数据信噪比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模数(Analog/Digital,A/D)转换器是地震仪中的一个重要装置,用于将模拟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该转换器的参数设计基于人们对地震勘探中信号与噪声特性的认识。根据噪声与地震采集系统(检波器+地震仪)的关系对噪声类型进行了划分,标定了不同类型噪声的强度与模数转换位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模数转换原理计算了定点32位、24位A/D转换以及浮点15位A/D转换在无噪声和有噪声时的频谱。数值模拟结果证明,目前广泛采用的24位定点A/D转换器适用于当前地震勘探信号,32位定点A/D转换和15位浮点A/D转换对地震数据信噪比的提高并没有太大帮助;在噪声压制技术取得较大进步,将噪声再衰减-30-40dB之前,扩大A/D转换器的动态范围不会显着提高有效弱反射信号的识别能力。

徐佩[9](2017)在《浅层地震勘探仪的无线传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重、磁、电、震、放射性五大类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地震波勘探方法一直演绎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中浅层地震勘探方法更是不可或缺。由于浅层地震勘探作业环境往往较为复杂,与传统的浅层地震有线传输系统相比,无线传输系统的制作成本低、易于维护、轻质便捷、更适于复杂的施工环境。因此,对于浅层地震勘探仪无线传输系统的研究,是一项有着重要实用价值和意义的工作。目前的“WGD-1”无线传输浅层地震勘探仪,其无线传输速率较低,且不能完全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多通道无线传输系统的新思路,同时将嵌入式技术和433M无线收发技术融入浅层地震勘探仪的无线传输系统中,对“WGD-1”无线传输浅层地震勘探仪进行改进研究,提高了数据的无线传输速率,实现了实时传输功能,解决了仪器笨重、携带不便的问题。本文在概述了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无线网络浅层地震勘探仪的整体结构设计及其工作原理之后,详细阐述了浅层地震勘探仪的无线传输系统,即单通道无线传输系统。首先对比分析了几种无线通信方式的性能,选择了433M无线网络技术,采用了Silicon Labs的SI4463无线模块,通过无线传输模块电路设计、STM32与SI4463接口电路设计、JTAG调试接口电路设计、电源电路设计的实现,为无线传输系统奠定了硬件基础;同时利用ARM嵌入式技术,构建了软件环境,设计了各串口驱动程序、数据发送接收程序。最后通过系统的数据传输协议和工作流程实现了数据的无线传输过程。文中以双通道无线传输系统为例,重点阐述了多通道无线传输系统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单通道无线传输系统中主机系统的主控模块上,再添加两个无线传输模块Radio,合计三个无线模块。其中,专门用一个无线模块进行命令的发布和响应,另外两个无线模块用来发送和接收数据。最后,实现双通道无线传输系统数据传输过程。最终分别对单通道无线传输系统和双通道无线传输系统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双(多)通道无线传输系统确实可行,两(多)个通道同时传输数据时,平行传输、互不干扰;同时双通道无线传输系统与单通道相比,其无线传输速率提升了近一倍,数据实时传输和处理效果均比较理想,达到了预期效果。

梁辰[10](2016)在《地震数据采集站集成GPS定位精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3D地震勘探项目中常常使用手持GPS或者是高精度GPS-RTK设备进行测点定位。数以万计的炮点和测点位置的测定、遍历,所需时间、人力以及高精度仪器价格等因素均推高了地震勘探成本。将GPS芯片和地震数据采集站集成,设计一个低成本、高精度、操作简单的自定位地震数据采集站已成为当前地震勘查系统研究的热点。文中对比了常用的几款GPS芯片的精度、定位方式及其成本,确定了用于定位实验的GPS芯片。对其单GPS模式定位精度,单BD模式定位精度以及GPS与BD混合模式定位精度对比测试。通过研究GPS静态定位中载波相位差分定位原理,将其转化到伪距差分定位中。进一步对芯片功能进行了扩展,通过伪距差分方式进行定位。将基准站伪距进行修正,得到伪距改正数及其变化率用以消除流动站接收机伪距定位产生的卫星,大气层误差等相关误差。对用户站伪距进行修正,进而提高了用户站定位精度,使普通GPS定位精度从10m级提高到了亚米级。论证了地震数据采集站集成GPS定位中精度满足勘探需求。

二、DFS-V数字地震仪性能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FS-V数字地震仪性能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2)高精度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压电式检波器工作机理研究
    2.1 地震波传播形式
    2.2 压电效应原理与检波器结构
    2.3 压电加速度检波器运动数学模型分析
    2.4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原理及方法
        2.4.1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等效结构
        2.4.2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连接方式
        2.4.3 前端放大器类型对输出电压信号的影响
        2.4.4 压电式传感器与放大器的选配
    2.5 压电式地震波检波器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
    3.1 数据采集系统总体设计
    3.2 DSP主控制器最小系统电路
        3.2.1 控制器复位电路设计
        3.2.2 时钟电路设计
        3.2.3 JTAG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3.3 信号调理模块设计
        3.3.1 前端放大电路设计
        3.3.2 滤波电路设计
        3.3.3 单端转差分电路设计
    3.4 ADC模数转换模块设计
        3.4.1 Σ-Δ型A/D转换器
        3.4.2 ADS1282芯片介绍及引脚说明
        3.4.3 ADS1282内部结构与工作原理
        3.4.4 ADS1282信号输入调理电路
        3.4.5 ADC模数转换器控制电路
    3.5 数据采集系统电源模块设计
        3.5.1 传感器电源电路设计
        3.5.2 5V电源电路设计
        3.5.3 DSP供电电源电路设计
        3.5.4 ADS1282参考电源电路
        3.5.5 ADS1282模拟供电电源设计
    3.6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7 系统采集主控板PCB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电式检波器信号采集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4.2 控制软件总体设计
    4.3 ADS1282控制驱动程序设计
        4.3.1 ADS1282复位操作
        4.3.2 ADS1282工作模式配置程序设计
        4.3.3 ADS1282获取转换数据程序设计
    4.4 系统存储程序设计
    4.5 通信RS485 程序设计
    4.6 数字信号滤波算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5.1 Labview开发平台介绍
    5.2 上位机总体方案设计
    5.3 地震波采集系统上位机设计
        5.3.1 上位机串口通信模块
        5.3.2 地震波数据拼接算法设计
        5.3.3 上位机控制命令发送设计
        5.3.4 上位机系统界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性能测试
    6.1 检波器性能对比
    6.2 采集系统电路实现
    6.3 采集系统电路调试
        6.3.1 系统供电电源输出测试
        6.3.2 电源纹波测试与优化
        6.3.3 前置放大和滤波电路测试
    6.4 驱动程序调试
    6.5 系统采集性能测试
        6.5.1 系统短路噪声与分辨率
        6.5.2 系统动态范围
        6.5.3 差分驱动性能测试
        6.5.4 模数转换分辨率测试
        6.5.5 震动信号采集效果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浅谈地震数据采集中的反射波高频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 地震仪对高频信号的可记录范围
    1.1 高频死亡线的提出
    1.2 叠前数据滤波扫描证实陆上原始数据缺失高频成分
2 地震信号记录的真实过程
    2.1 无分频过程的数字地震仪
    2.2 一个存储单元中只能存放一个振幅值
    2.3 白噪系数有助于反褶积算法稳定且有利于提升高频成分的振幅
    2.4 频率泄漏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抑制的现象
        2.4.1 时间域离散采样和截断产生的频率泄漏
        2.4.2 吉布斯效应与频率泄漏
    2.5 数字地震仪中无高频死亡线
3 地震信号高频成分的记录
    3.1 动态范围
    3.2 地震信号中高频成分记录的形式
    3.3 可记录的反射波高频成分的估计
4 高频死亡线推算的死亡频率与实际数据频率成分不符合
5 几点认识
6 结论

(4)大型地震勘探系统采集站数据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采集站数据传输研究意义与技术难题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地震勘探系统研究和拓扑结构分析
    2.1 SERCEL公司508XT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2.1.1 508XT系统组成
        2.1.2 508XT网络传输系统
        2.1.3 508XT系统的特点及优势
    2.2 INOVA公司G3i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2.2.1 G3i系统组成
        2.2.2 G3i网络传输系统
        2.2.3 G3i系统的特点及优势
    2.3 地震勘探系统拓扑结构分析
        2.3.1 拓扑结构简介
        2.3.2 类环型拓扑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集站硬件电路设计
    3.1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2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3.2.1 检波器
        3.2.2 放大滤波电路
        3.2.3 模数转换电路
    3.3 自检测电路设计
    3.4 状态检测电路设计
        3.4.1 温湿度检测模块
        3.4.2 倾角检测模块
    3.5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3.5.1 PoE通信接口
        3.5.2 接口电路设计
    3.6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震勘探系统数据传输控制协议设计
    4.1 通信协议
        4.1.1 帧格式
        4.1.2 帧功能
        4.1.3 信道编码
        4.1.4 传输路径
        4.1.5 定时器
    4.2 管理控制
        4.2.1 地址分配
        4.2.2 状态检测
        4.2.3 检波器自检测
        4.2.4 采集参数设置
        4.2.5 同步采集
        4.2.6 数据回传
    4.3 基于FPGA的软件实现
        4.3.1 供电控制
        4.3.2 时钟模块
        4.3.3 数据接收与发送
        4.3.4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与解码
        4.3.5 CRC计算与校验
        4.3.6 指令解析与执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集站样机测试与分析
    5.1 采集站硬件电路实物
    5.2 电源电路测试
        5.2.1 电压转换模块测试
        5.2.2 供电控制电路测试
        5.2.3 功耗测试
    5.3 通信传输电路测试
    5.4 单个采集站功能测试
        5.4.1 检波器自检测
        5.4.2 数据采集测试
        5.4.3 温湿度与倾角测试
    5.5 采集链路与电源站联合测试
        5.5.1 上位机设计
        5.5.2 地址分配
        5.5.3 状态检测
        5.5.4 数据采集与回传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数字式浅层勘探地震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数字式浅层地震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原理
    2.2 数字式浅层地震勘探技术特征与难点
        2.2.1 野外浅层地震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
        2.2.2 数字式浅层地震勘探主要技术难点
    2.3 仪器结构与方案设计
        2.3.1 仪器结构
        2.3.2 数字检波器方案设计
        2.3.3 数字采集站方案设计
        2.3.4 网络传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数字检波器硬件电路设计
        3.1.1 信号调理单元
        3.1.2 模数转换单元
        3.1.3 总线传输单元
        3.1.4 检波器主控单元
        3.1.5 电源转换单元
    3.2 数字采集站硬件电路设计
        3.2.1 采集站主控单元
        3.2.2 协议转换单元
        3.2.3 震动开关与遥爆控制单元
        3.2.4 状态监测单元
        3.2.5 电源转换单元
    3.3 本章小结
4 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数字检波器软件程序设计
        4.1.1 模数转换程序设计
        4.1.2 自检单元程序设计
        4.1.3 分布式节点同步采集设计
        4.1.4 总线通信协议设计
        4.1.5 检波器主控程序设计
    4.2 数字采集站软件程序设计
        4.2.1 主要服务线程设计
        4.2.2 TCP/IP协议栈设计
        4.2.3 协议转换程序设计
        4.2.4 震源记录程序设计
        4.2.5 状态监测程序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及野外试验
    5.1 系统实物
    5.2 主要性能指标测试
        5.2.1 基本功能测试
        5.2.2 等效噪声测试
        5.2.3 同步采集测试
        5.2.4 前置增益测试
        5.2.5 谐波畸变测试
        5.2.6 动态范围测试
        5.2.7 系统完成情况
    5.3 野外实验与仪器对比
        5.3.1 传统仪器采集实验对比
        5.3.2 无缆存储式地震仪采集实验对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录A 系统PCB制版图
附录B 系统硬件原理图
附录C 系统PCB实物图
附录D 系统部分软件程序
附录E 上位机功能界面展示

(6)三维地震探测技术在布尔台煤矿四盘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完成工作量
2 研究区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
    2.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条件
    2.2 布尔台煤矿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含煤地层
        2.2.3 构造
    2.3 布尔台煤矿四盘区煤层情况
        2.3.1 含煤性
        2.3.2 可采煤层
        2.3.3 不可采煤层
    2.4 布尔台煤矿四盘区地震地质条件
    2.5 本章小结
3 三维地震探测技术的基础理论
    3.1 地震探测原理
        3.1.1 地震波的反射与透射
        3.1.2 地震波的衰减
        3.1.3 地震研究的分辨率
    3.2 三维地震探测技术的工作步骤和基本方法
        3.2.1 三维地震探测技术工作步骤
        3.2.2 三维地震探测弯线多次覆盖法
        3.2.3 三维地震探测面积测量法
    3.3 本章小结
4 三维地震探测数据的采集
    4.1 试验工作及结论
        4.1.1 潜水面及低速带调查
        4.1.2 激发和接收条件的选择试验
        4.1.3 结论
    4.2 三维地震探测观测系统
    4.3 测量工作
        4.3.1 起算数据
        4.3.2 图根测量及放样测量
        4.3.3 精度统计
        4.3.4 施工中的技术难点及采取的措施
    4.4 三维地震探测的具体内容
    4.5 三维地震探测野外施工的质量保障措施
    4.6 本章小结
5 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
    5.1 地震资料处理
        5.1.1 资料处理流程
        5.1.2 主要处理模块
        5.1.3 处理成果质量评述
    5.2 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方法
        5.2.1 通过反射波的信息构建地质层位
        5.2.2 波的对比
        5.2.3 速度研究
        5.2.4 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
    5.3 本章小结
6 布尔台煤矿四盘区地震地质成果
    6.1 主要煤层赋存状态
    6.2 构造控制
        6.2.1 褶曲
        6.2.2 断层
        6.2.3 断层描述
        6.2.4 地震研究前后构造对比
    6.3 煤层厚度变化趋势
    6.4 对2-2中煤层的说明
    6.5 煤层的分叉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存在问题
    7.1 成果评价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海底电缆宽方位地震采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渤海勘探技术发展
        1.2.2 目前海上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第二章 OBC宽方位小面元观测系统设计
    2.1 方位各向异性介质定义
    2.2 方位各向异性介质的弹性波动方程
        2.2.1 TI介质波动方程
        2.2.2 TI介质Christoffel方程
    2.3 宽方位的定义及分类
    2.4 OBC宽方位设计方法
        2.4.1 炮检互换法观测系统设计
        2.4.2 宽方位观测系统设计在渤海PL项目的应用
第三章 地震波激发与接收方法设计
    3.1 气枪震源基本原理
        3.1.1 气枪震源技术的发展
        3.1.2 气枪震源分类
        3.1.3 空气枪震源(船)分类
        3.1.4 空气枪震源主要参数
    3.2 震源主频对照明能量影响
    3.3 气枪阵列设计
    3.4 气枪激发参数
    3.5 离岸深水海域OBC放缆及点位控制技术
        3.5.1 放缆试验及预设计
        3.5.2 导航与定位同步综合控制
        3.5.3 二次定位联合控制
        3.5.4 点位控制效果
第四章 环境噪音控制与分析技术
    4.1 海上噪声干扰特点
    4.2 海上干扰噪声压制技术
    4.3 OBC双检合并技术
    4.4 提高OBC检波器耦合效果
    4.5 技术应用及效果
第五章 宽方位小面元OBC地震数据处理技术
    5.1 OBC双检地震数据的陆检耦合校正技术
    5.2 水深和频率相关的具有微曲多次压制功能的双检合成技术
    5.3 宽方位速度分析方法
    5.4 与倾角方位角相关的旅行时校正技术
    5.5 数据重构技术
    5.6 SWD浅水多次波压制
    5.7 各向异性分方位叠前偏移技术
    5.8 观测系统参数处理
    5.9 处理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模数转换方式对地震数据信噪比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模数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2 地震采集阶段的信号与噪声特征
3 不同转换位数与转换方式的数值模拟
    3.1 定点32位A/D转换与定点24位A/D转换的比较
    3.2 浮点15位A/D转换与定点24位A/D转换的比较
4 结束语

(9)浅层地震勘探仪的无线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浅层地震勘探仪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无线网络浅层地震勘探仪
    2.1 整体结构设计
    2.2 整体设计思想
    2.3 地震波勘探仪工作基本原理
第3章 地震波勘探仪的无线传输系统
    3.1 短距离无线网络的选择
    3.2 SI4463无线传输模块电路设计
    3.3 SI4463无线模块的驱动
    3.4 系统工作流程
    3.5 数据传输协议
    3.6 数据传输过程实现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通道无线传输系统
    4.1 多通道无线传输系统设计
    4.2 多通道无线传输系统传输过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线传输优化测试分析
    5.1 测试目的
    5.2 调试内容与方法
    5.3 程序调试
    5.4 系统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地震数据采集站集成GPS定位精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地震勘探中位置数据采集
    2.1 引言
    2.2 采集站
        2.2.1 集中式地震采集系统
        2.2.2 分布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2.3 静校正中的GPS数据
    2.4 勘探常用位置测量仪器
        2.4.1 全站仪
        2.4.2 GPS-RTK
        2.4.3 现阶段地震勘探中的定位数据采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PS卫星定位
    3.1 引言
    3.2 GPS卫星定位
        3.2.1 GPS卫星信号
        3.2.2 伪距定位
        3.2.3 载波相位定位
    3.3 高程数据获取方式
        3.3.1 重力测量法
        3.3.2 数学拟合法
        3.3.2.1 等值线内插法
        3.3.2.2 曲线拟合法
        3.3.2.3 多项式曲线拟合法
        3.3.2.4 样条函数法
        3.3.2.5 加权平均法
        3.3.2.6 曲面拟合法——多项式曲面拟合法
        3.3.3 神经网络法
    3.4 位置数据精度衡量标准
        3.4.1 绝对误差评定——内外符合精度
        3.4.2 相对误差评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PS-OEM板定位精度研究
    4.1 引言
    4.2 CC50-BG GPS模块
        4.2.1 性能参数
        4.2.2 模块电路接口
        4.2.3 模块数据格式
    4.3 GPS模块定位精度研究
        4.3.1 操作流程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PS-OEM板差分定位精度研究
    5.1 引言
    5.2 差分系统硬件组成
    5.3 差分系统软件工作流程
        5.3.1 基准站与用户站差分工作流程
        5.3.2 接收数据与读取文件
        5.3.3 DGPS数据
        5.3.4 用户站位置解算
    5.4 实验与精度分析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四、DFS-V数字地震仪性能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EMS加速度计代替动圈式检波器的技术研究[D]. 段燕. 长江大学, 2021
  • [2]高精度压电式检波器数据采集系统研究[D]. 武宏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浅谈地震数据采集中的反射波高频成分[J]. 唐文榜,李宗杰,吴华,韩革华,綦成兰,姜华方. 石油物探, 2020(06)
  • [4]大型地震勘探系统采集站数据传输研究[D]. 李成诚. 苏州大学, 2020(02)
  • [5]数字式浅层勘探地震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D]. 袁晨.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6]三维地震探测技术在布尔台煤矿四盘区的应用研究[D]. 慕彬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7]海底电缆宽方位地震采集技术研究[D]. 陈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模数转换方式对地震数据信噪比的影响分析[J]. 冯玉苹,魏继东,于富文. 石油物探, 2017(06)
  • [9]浅层地震勘探仪的无线传输研究[D]. 徐佩. 长江大学, 2017(11)
  • [10]地震数据采集站集成GPS定位精度研究[D]. 梁辰. 河北地质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DFS-V数字地震仪性能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