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纺织工业厅局长会议在京隆重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梁晨晖[1](2020)在《二十世纪初山西工人阶级形成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初山西工人阶级形成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学界的关注,山西工人阶级一直被包含在华北工人阶级这个大团体中进行研究分析。学界对于山西工人阶级形成的认识,长期以来陷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政治地位低下,经济上受资本家剥削,在中共山西党组织的启蒙与教导下,阶级觉悟提高,反抗与斗争意识增强,开始举行罢工,完成了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并且在工运骨干与中共山西党组织的动员组织下,奋起抗击并与山西地区的农民阶级结成联盟,成为山西地区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这样的认识尽管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是掩盖了山西工人阶级形成过程的复杂性与工人自身的斗争性,在这种认识下,山西工人阶级仅仅表现出一种在中共山西党组织的影响下成为领导阶级的政治化色彩,而山西工人阶级在纷杂的社会思潮中,展现的丰富的人物形象与非政治化的一面被人为的忽略。探究二十世纪初山西工人阶级的形成问题,要在理清其历史脉络的基础上,以山西工人自主能动性为中心,在“新劳工史”与“新革命史”的研究视域下,梳理二十世纪初山西工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武器的原因与过程、山西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以及早期山西地方党组织在山西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全面认识山西工人阶级形成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工厂是工人诞生的前提和基础。第一部分围绕近代山西工人的产生,通过梳理近代山西工业的兴起与发展,了解山西工人产生的时代背景;发现二十世纪初的山西工人主要是由破产农民与手工业者组成,在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阶层被打破的状态下,乡土人情、血缘、技术等因素又使得他们重新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为之后罢工等集体行动打下了基础;对于首次进入工厂的山西工人来说,恶劣的生产环境、险恶的工厂政治以及苛刻的工厂制度与没有任何保障的工资,推动他们形构出一个基于生存需求的共同体,为革命派的团结与动员提供了机会与空间。山西工人从产生那天起,忍受着资本家与工厂主的剥削压迫,这种惨重的压榨,迫使工人群体自发地进行反抗斗争。五四运动后,无政府主义等社会思潮和共产主义争夺着几乎是同一批潜在的信众,最终马克思主义叩开了山西工人的心扉。因此第二部分以山西工人的斗争运动为研究对象,分析山西工人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不断发起抗争运动,进而在山西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发动和领导下,山西工人运动逐步兴起。“塑造”山西工人是中共山西党组织的重要实践。第三部分围绕中共山西党组织对山西工人的“塑造”展开,通过创办“晋华书社”、开办“平民小学”和“工人夜校”等方式启发山西工人的阶级觉悟,之后采取组建山西工人联合会等一批山西工会组织、举行罢工活动等方式掀起了山西工人运动的高潮。山西工会组织的成立、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中共山西党组织的产生以及山西工人从分散的经济斗争到统一的政治行动,标志着山西工人阶级最终形成,同时反映出其“阶级意识”中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以及组织化程度和政治追求的局限的特点。
武宜璟[2](2020)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建国后,我国面临着落后的农业经济满足不了人民需要,更适应不了工业发展需求的矛盾,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央鼓励青年人踊跃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垦荒地,开发建设祖国的边疆。由此,我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垦荒运动。1958年北戴河会议召开,中央正式提出要于1958~1963年间动员内地青年前往边疆地区参与开发建设。这次会议上,中央提出江苏动员60万人前往新疆参与支援建设。在中央的指导下,新疆及其他省市的支持与合作下,江苏于1959年~1960年动员了大批青年前往新疆,随后为了巩固已进疆江苏青年在新疆扎根建设的决心,又于1961年~1965年间相继动员已进疆青年在江苏的家属们入疆。江苏青年们来到新疆后,与新疆的各族人民一同奋斗,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疆农牧业的发展,加快了新疆工业体系逐步形成的进程、完善了新疆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建设、使新疆科教文卫等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主要是对1959~1965年间的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的工作进行历史考察。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目的、意义;整理并分析与本文相关的国内研究与着作;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重难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并进行概念界定。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的背景。第三部分,梳理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工作的展开过程。第四部分,阐述江苏青年在新疆的巩固与安置工作。第五部分,总结归纳江苏青年对新疆所做出的贡献,并分析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江苏的援疆工作提供借鉴经验。
胡安娜[3](2020)在《1935年“始政四十周年纪念”台湾博览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1935年“始政四十周年纪念”台湾博览会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博览会举办缘起及基本概况、日本殖民下台湾“现代性”之呈现、日本帝国及其殖民性的呈现、“中国”的反响这四个方面叙述。首先,借助报刊、书籍、文献等对博览会的背景分析,并对日本在台举办的历次博览会及此次博览会的一般概况进行了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载体和事件分析日本帝国在此次博览会举办前后体现的殖民性。台湾社会对“帝国”“殖民”也存在不同反应。殖民性之外,博览会的展示和设施也透露了日本带来的“现代性”。但通过其它资料的共同佐证,日本的“现代性”并不单纯。此外,被暂时分割的台湾和“中国”仍保持密切联系,不同的“中国”民众——从政府到民间,对此次博览会反应不一,值得探讨。结语部分通过分析日本举办此次博览会的契机以及台湾、“中国”民众的观感可知,在恶意掠夺下、在民族情感下、在歧视和不公下,此次博览会的“现代性”需重新解读,综合看可谓作用有限。而日本仅仅以本国利益为唯一标准,殖民性是其最好解读。本次博览会举办了五十天,是日本在台湾举办的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博览会。本次博览会共分为五个部分,台北为主会场,其它地方设有分会场。以总督府为核心成立了台湾博览会、台湾博览会协赞会和南方大稻埕助成会三个主要机构。各个组织分工合理,进行宣传和捐款动员、展品挑选和会场布置等工作。日本希望通过博览会展示其“帝国实力”,这在各个会场的展览中可窥知一二。但在此过程中日本对于“南进”的望穿秋水,对于“理蕃政策”不变更基调的适时调整、对台湾人记忆的操纵和控制等均是其殖民性的典型表现。小部分民众对于博览会感到新奇,抱着看热闹的心情去参观。更有一部分台湾民众对于日方的作为并不买账,青年群体策划反日活动,知识分子撰文表达不满。会场的各馆等通过殖民当局有意安排的“今昔对比图”,刻意凸显台湾在日本统治下的“现代化”。台湾产业的发展、会场外交通的完善、卫生防疫体系的提高、公共设施的进步、人们的休闲娱乐的健全等。从展示来看,台湾确实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这种“现代化”是牺牲诸多、付出惨重代价换取的。日本对台湾的资源疯狂掠夺,以期换取最大经济效益;教育上开办了更多的学校,资源分配上却向着在台日人严重倾斜。日人还在“国语”教授上大下功夫,希望借此抹除台湾人的国语记忆,进一步“日本化”。日本在台举办博览会时,“中国”也派代表团参观交流,以福建省为代表。福建省政府为振兴经济特派人赴台,此前还举办了特产竞赛会遴选产品,可谓是做足了准备。博览会上该省产品也获得好评。一些社会团体和相关人士也赴台,有参观游览者,有赴台谋生者。对于台湾的局势和特别人物,如辜显荣等人,“中国”未赴台的部分人士也表达了其观点。总之,此次博览会牵涉的面相较多。日本在博览会上,其殖民性并未展示,所想要展示的“现代性”满是污点,经不起推敲。除了台湾上下层的反应外,“中国”的反响对于研究此次博览会来说同样重要。
王天丹[4](2020)在《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所在地。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边区成为中共军队的指挥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边区地处黄河西岸,扼守日军进攻大西北的要道,其独特的军事战略地位,使之成为日军进攻的重要军事目标。为抗击日军,消灭土匪,取得反磨擦斗争胜利,边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加强军事建设,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加强边区防卫力量,确保边区安宁,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举措。为加强边区军事建设,中共首先建立了边区武装力量,为边区和中共中央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军事力量。八路军主力部队奔赴华北抗日战场后,边区防守力量薄弱,为加强边区防卫力量,中革军委、中共中央决定组建边区驻军留守部队,成立留守兵团,编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统一指挥边区八路军留守部队,保安部队和地方民众抗日武装组织(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形成了八路军正规部队、保安部队和民众抗日武装(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格局。边区武装力量和组建和政变,为保卫中共中央和确保边区安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武装力量。为解决八路军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政干部缺乏的问题,中共建立了抗大及有关军事院校,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军事和政治干部,为中共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干部保证。为提高边区部队战斗力,开展了军事教育和大练兵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被中共中央军委表扬,并将其经验批转全军学习推广。以上举措为取得河防、剿匪、反磨擦斗争的军事胜利,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防止日军西犯边区,进攻大西北,八路军专门成立河防部队,在八路军的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挫败了其进犯边区和进攻大西北的企图,为创造模范根据地创造了条件。针对国民党军队对边区发动进攻和反磨擦事件,边区部队打退了其进攻,取得了反磨擦斗争的胜利,结束了国共两党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政令和军令的统一,使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成为唯一合法政权,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在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加强军队后勤建设,中共建立和开展了军工生产,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和“双拥运动”,为八路军提供了武装装备保障,解决了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增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为给八路军提供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中共中央军委在边区成立了军事工业局,组建了一系列军工厂,研发和生产了武器弹药,开展了赵占魁运动,逐渐扩大了生产,为部队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保证了部队作战需要。为解决边区和部队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边区部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增加了粮食和工业品的生产,展开了打盐运盐及食盐等出口,以换取边区急需的战略物资,增加了边区财政收入,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稳定了边区物价。为解决边区工作中暴露出的党政军民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开展了双拥运动。经过整风,中共实现了对边区部队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形成了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和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为克服边区部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军阀主义与教条主义倾向,边区部队认真学习,经过整风,克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形成了以中共中央西北局为首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中共中央“九一”决定,增强了党政军民的团结,为巩固抗日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总结经验,推广全军,在毛泽东支持下,将边区部队的整风经验成果写成《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形成了党和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性文献,与古田会议并列,多次下发全军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了中共全党全军对毛泽东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正确认识,肃清了王明错误思想及其他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危害,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总结形成了中共武装斗争的理论和指导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共领导军事工作,进行武装斗争的宝贵财富和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中共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指明了方向,对建国后军队和国防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今仍是全党全军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
黄平,姜萤,杨国华,张肖克[5](2019)在《缅怀一代宗师高月明先生》文中研究说明高月明先生是中国白酒界泰斗、一代宗师,是自学成才的酒界权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品德高尚,对中国酿酒事业贡献卓着。他的辞世是中国酒业的一大损失。缅怀高月明先生。
张勇[6](2017)在《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文中提出在历史上,开封曾经是七朝古都,且自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都是河南的政治中心。但自清始,其省会地位曾发生过动摇。清初,迫于明末黄河决口造成的破坏,开封各级衙署被迫迁出。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水患,道光皇帝曾提出迁移河南省会之议。抗战时期,迫于日寇的威胁,河南省会被迫迁出开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全国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历史背景下,由于郑州市具有位于河南省适中位置、处于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等发展经济的优势,而开封则面临诸多发展瓶颈,比如资源匮乏、处于黄泛区中心位置、面临黄河水患威胁等。两市的发展前景反差巨大,为了发展河南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方便对全省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城市工作的领导,河南省地方领导向中央提出省会由开封迁郑州请求,并获得批准。河南省政府在1950年就开始将郑州市作为未来省会进行规划,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还未开始,国家没有大的建设任务,河南省以及郑州市只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小规模建设。1952年9月19日郑州市被中央批准为河南省会,自1953年开始,省政府聘请苏联专家对郑州市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下,郑州市开始了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为省会迁移做准备。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省会的迁移给开封市的经济以及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开封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才克服了困难。郑州市为迎接省会迁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市政建设、整顿交通秩序、加强物资供应等,保证了河南省直机关顺利迁郑州。河南省委为省直机关的迁移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对因省会迁移而产生的人事与组织关系变更,省委组织部也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省会迁走后,为了解决开封市的城市定位问题以及尽量减轻省会迁离对开封市经济的影响,河南省委决定将郑州地委专署由荥阳迁往开封市;在开封市的帮助下,郑州地委专署顺利入驻开封市,并改名为开封专区。河南省会迁移后留下的房产以及场地由开封市负责接收,开封市接收后作了相应处置,并在接收过程中积极维护本市利益。省会迁移郑州促进了该市的快速发展。其经济蒸蒸日上、技术工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医疗卫生事业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增强,从而使该市迅速成长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新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时期中央与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以及随省会迁来的大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力量的充实。开封市失去了省会地位,其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萎缩,文化事业衰落,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人口数量增长迟缓、结构也趋向不合理。导致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大批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随省会迁离开封,极大地削弱了开封市城市发展的能力。一五期间,开封市属于非重点建设城市,其建设得不到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开封市还必须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的发展。河南省会变迁对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省会变迁改变了河南省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历史基础;同时省会变迁也导致了开封市经济发展滞缓。在文化方面,省会变迁使河南传统的文化中心发生转移,从而产生双面性作用,对河南省的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在教育方面,省会变迁也是导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名校缺失的原因之一。总之,省会作为一个区域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它的变迁必将对该区域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我国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型国家,故全国政治中心享有支配资源的绝对优势,然后依次是省级区域政治中心、地区级区域政治中心、县级区域政治中心等。每级行政中心在本辖区内享有支配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意味着城市发展资源集聚中心的转移。因此,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往往各方面发展较快,而失去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则发展缓慢,或者从此衰落。同时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会对该区域整体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王利中[7](2010)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新疆工业变迁的历史是新疆工业化建设的真实写照,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建设边疆的奋斗历程。通过研究这段历史,使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疆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所存在的不足,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为更好地建设新疆提供帮助。新疆工业发展的资源基础雄厚,但历史起点低。1949年以前,新疆工业发展水平低下,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机器工业发展缓慢。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带领新疆各族群众,在新疆创建了一大批现代工矿企业,并形成了新疆现代工业体系。新疆传统手工业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新疆轻工业的组成部分。1978年后,改革成为了新疆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主线。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发展,使新疆工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不仅有了巨大的发展,新疆地区的工业布局也发生了从南至北的转变,形成了以首府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工业分布。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新疆工业逐渐成为了新疆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而且,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新疆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了新疆地区工业化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征。新疆的现代工业是由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创办,在中央政府以及内地省市的支援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新疆工业逐渐形成了中央企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企业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企业三大主体。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地区之处。虽然新疆工业发展成果斐然,但仍存在技术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新疆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的变迁,可以认识到,中央以及新疆地方政府在新疆工业变迁过程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新疆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是政府行为的结果。由于新疆工业基础薄弱,只能以政府为主来选择工业发展模式,中央以及新疆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主导产业投资、规划工业项目,来推动新疆工业的发展。但是,市场的作用并没有被排斥,在满足新疆本地居民的消费需求,以及国际市场需求上,市场依旧对新疆工业发挥着作用。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在新疆工业发展中的关系,将是未来新疆工业发展所要面临的问题。
居新宇,梁龙[8](2009)在《60年经纬印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纺织工业的60年,波澜壮阔。从建国初的"人民衣被甚少"的供给制到今天的纺织服装大国;从"蓝衫军"的清一色到五颜六色的时尚发布;从化学纤维的空白到世界领先……6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纺织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金融危机的洗礼,我国纺织服装业进入了"阵痛期"的转型和调整。如何坚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科技和品牌贡献率为重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确保2020年实现纺织强国的发展目标,任重道远。沿着历史的足迹,我们踏雪寻梅。再回首,一份感动和自豪跃然纸上。
居新宇,梁龙[9](2009)在《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30年标志性事件》文中提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式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突破思想藩篱,砥砺创新勇气,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调动了亿万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的30年,同样波澜壮阔,同样惊天动地。经过挑选的35个标志性事件,虽然并不全面,但是他们所代表的改革开放思想,他们的创新性、带动性和影响力,基本描绘出了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所走过的30年历程。
梁龙[10](2008)在《1978~2008纺织行业30年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1978年1月1日,根据中央决定,原轻工业部分为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钱之光任纺织工业部部长。两部分开办公。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正式确认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结束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全国纺织工业厅局长会议在京隆重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纺织工业厅局长会议在京隆重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二十世纪初山西工人阶级形成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为什么是山西工人;选题缘起及问题意识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三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第一章 近代山西工人的产生 |
第一节 近代山西工业的兴起 |
第二节 山西工人的主要来源 |
第三节 山西工人的生存状况 |
第二章 山西工人的抗争 |
第一节 山西工人早期的自发斗争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山西工人中的传播 |
第三节 山西工人运动的初兴 |
第三章 中共山西地方党组织对工人的塑造 |
第一节 启发“觉悟” |
第二节 “反帝反封”的“阶级斗争” |
第三节 山西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重点难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章 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的背景 |
1.1 国家需要 |
1.2 地方需要 |
第2章 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工作的展开 |
2.1 设立支边管理机构 |
2.2 开展支边动员宣传工作 |
2.3 审批并确定支边人员 |
2.4 完善支边人员的后勤保障 |
2.5 运送支边人员 |
第3章 江苏青年在新疆的安置与巩固工作 |
3.1 安置工作 |
3.2 巩固工作 |
第4章 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评析 |
4.1 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的贡献 |
4.2 支援新疆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江苏省1959年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总结(节选) |
附录B 关于做好支边人员在集中期间和沿途粮食供应工作的通知 |
附录C 关于1960年支边运送工作的注意事项的通知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1935年“始政四十周年纪念”台湾博览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学术前史 |
(一) 日据时期台湾博览会研究概况 |
(二) 1935年台湾博览会具体角度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 分析与叙事相结合的方法 |
(二) 多领域交叉研究法 |
(三) 微观与宏观视角结合研究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 论文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博览会举办缘起及基本概况 |
一、日殖下台湾博览会事业之沿革 |
二、博览会之缘起 |
三、博览会之组织动员 |
(一) 以台湾总督府为中心筹划动员 |
(二) 捐款动员 |
(三) 自发动员 |
四、博览会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二章 日本殖民下台湾“现代性”之呈现 |
一、会场布置及活动所呈现的台湾社会之发展进步 |
(一) 博览会会场布置 |
(二) 会场上展开的系列活动 |
二、博览会促进台湾社会发展进步的实际效用 |
(一) 交通运输网更为完备 |
(二) 公共卫生防疫的完善 |
(三) 公共设施的进步 |
(四) 民众休闲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
(五) 繁荣市面 |
第三章 日本帝国及其殖民性的呈现 |
一、“日本帝国”之呈现 |
(一) 日本元素的渗透 |
(二) 军国主义的彰显 |
二、日本殖民台湾的表现 |
(一) 南进政策的发展 |
(二) 理蕃政策的前后调整 |
(三) 日本对台湾产业的疯狂掠夺 |
三、“去中国”的教育殖民化 |
(一) 内台之间的差别对待 |
(二) 教授日语,传输日本文化观 |
四、台湾社会对“帝国”“殖民”的反应 |
第四章 “中国”的反响 |
一、“中国”对“日殖台湾”的复杂心态 |
二、福建省积极参与博览会 |
(一) 政府举办福建省特产竞赛会 |
(二) 政治观摩:陈仪、厦门市长王固磐等赴台参观 |
三、社会人士参观考察博览会 |
四、“辜显荣君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军事体制与军事活动 |
(二) 军事教育与部队整风 |
(三) 军事经济与军工生产 |
(四) 军事与民众动员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史料运用 |
第一章 边区武装力量的建制和职能 |
一、边区创建前的军事系统 |
二、中共中央军事系统 |
(一) 中央军委的组建与人事调整 |
(二) 八路军系统的军事力量 |
(三) 边区留守部队的统编与职能的转变 |
(四) 留守部队兵力的扩大和防卫任务的增加 |
(五) 扩编成立警卫部队 |
三、边区的地方武装力量 |
(一) 保安司令部及保安部队 |
(二) 地方民众抗日武装力量 |
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
(一) 联防军组建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
(二) 联防军的职能和建制 |
(三) 联防军成立的意义 |
第二章 边区部队的军事教育 |
一、抗日军政大学与军政人才培养 |
(一) 中共军事教育沿革与抗大建立 |
(二) 抗大军事教育及其演变 |
(三) 抗大招生工作 |
(四) 抗大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 |
(五) 抗大军事教育的特点 |
二、边区留守部队军事教育与训练 |
(一) 边区留守兵团及保安部队军事教育和训练 |
(二) 联防军军事教育和训练 |
(三) 边区留守部队军事训练成绩斐然 |
三、其他专门军事院校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
(一) 八路军军政学院 |
(二) 八路军军事学院 |
(三) 延安摩托学校 |
(四) 八路军炮兵学校 |
(五) 中共中央军委航空学校 |
四、边区军事教育的成效 |
(一) 吸收大批知识青年走上抗战道路 |
(二) 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增强了抗战力量 |
(三) 大练兵运动与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
第三章 边区部队的政治工作 |
一、政治机关建制演变与职能 |
(一) 政治部(处) |
(二) 政训处 |
(三) 恢复政治工作制度及建制 |
二、边区部队政治工作的开展 |
三、边区部队政治工作主要内容 |
(一) 坚持党的领导 |
(二) 开展政治教育和宣传动员,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战斗力 |
(三) 推行在职干部学习运动 |
(四) 加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的学习,提高干部战士政治素养,增强团结意识 |
(五)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四章 边区军事系统的整风运动 |
一、抗战初期中共军队中的错误思想倾向及其危害 |
(一) 存在的问题和表现 |
(二) 王明错误思想倾向的危害 |
二、边区部队整风运动的开展 |
(一) 中央军委开展普遍整风的部署 |
(二) 边区部队的整风 |
三、整风运动使中共军队思想作风改变、政治意识提高,形成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新成果 |
(一) 肃清了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 |
(二) 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三) 结出了累累硕果 |
(四) 形成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 |
(五)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 |
第五章 边区的军事斗争 |
一、抗击日军,保卫河防 |
(一) 日军的进攻和目的 |
(二) 河防兵力的部署和河防守卫 |
(三) 河防战斗情况 |
(四) 河防保卫战胜利的成效和意义 |
二、清剿土匪,巩固后方 |
(一) 边区匪患猖獗的原因和危害 |
(二) 剿匪的政策和策略 |
(三) 大规模清剿行动 |
(四) 边区剿匪成效 |
三、反磨擦斗争,保卫边区 |
(一) 边区发生磨擦的原因和表现 |
(二) 中共处理磨擦的政策和应对策略 |
(三) 反磨擦的主要军事斗争 |
(四) 边区反磨擦斗争胜利的成效 |
第六章 边区的军事经济问题 |
一、军工机构建制与军工生产 |
(一) 八路军建立军工的原因 |
(二) 军工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
(三) 边区主要军工企业的分工和生产 |
(四) 军工生产中的赵占魁运动和劳动竞赛 |
(五) 边区军工发展的成效 |
二、经济问题与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
(一) 边区面临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 |
(二) 边区财政经济发生困难的原因 |
(三) 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
(四) 部队大生产运动的成效 |
(五) 边区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意义 |
第七章 边区的军事与社会 |
一、边区的兵役制度 |
(一) 边区兵役制度的缘起 |
(二) 边区兵役制主要内容 |
二、边区农民参军 |
(一) 农民参军的动机 |
(二) 农民参军的优抚政策 |
(三) 各种抗战民众组织的宣传动员 |
三、开展“归队运动” |
(一) “归队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
(二) 归队法令和“归队运动” |
(三) “归队运动”的成效 |
四、边区“双拥”运动 |
(一) 边区“双拥”工作存在的问题 |
(二) “双拥”政策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
(三) “双拥”运动的开展及主要形式 |
(四) 边区“双拥”运动的成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缅怀一代宗师高月明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1 积极参与中国白酒行业活动 |
1.1 积极参与中国白酒协会活动 |
1.1.1 出席“首届中国白酒科学技术大会” |
1.1.2 出席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 |
1.1.3 出席中国白酒工匠精神研讨会 |
1.2 积极参与中国酒业协会活动 |
1.2.1 参加2005年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年会 |
1.2.2 参加中国凤型白酒——西凤酒高峰论坛 |
1.2.3 参加酿酒大曲产业化商品化发展趋势研讨会 |
1.2.4 担任“枝江杯”首届全国品酒师技能决赛咨询组工作 |
1.2.5 参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三届一次理事会 (扩大) 会议并担任顾问 |
1.2.6 参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三届二次理事 (扩大) 会议 |
1.2.7 参加中国·陕西太白酒发展战略高峰论坛 |
1.2.8 参加首届国际蒸馏酒发展论坛 |
1.2.9 参加黑龙江酒企节能减排调研 |
1.2.1 0 参加“白水杜康”发展高峰论坛暨“白水杜康”酒品鉴会 |
1.2.1 1 参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 (扩大) 会议 |
1.2.1 2 参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 (扩大) 会议 |
1.2.1 3 参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 |
1.2.1 4 参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 (扩大) 会议 |
1.2.1 5 参加2010年中国白酒创新高峰论坛暨庆祝曾祖训先生从事白酒业研究60周年和80寿诞欢庆会 |
1.2.16在“中国芝麻香型白酒科学技术表彰暨芝麻香型白酒研究院成立大会”上受到表彰 |
1.2.17参加2014年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 (扩大) 会议暨“中国白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 |
1.2.18参加中国白酒健康研究院挂牌仪式暨新闻发布会 |
1.2.19参加“2017中国低度白酒发展高峰论坛” |
1.3 积极参加其他全国性与地方协会活动 |
1.3.1 参加中国商业联合会白酒技术协作组成立大会暨一届一次会议 |
1.3.2 参加华北地区清香型类白酒发展战略研讨会 |
1.3.3 参加苏鲁豫皖首届白酒峰会 |
1.3.4 参加中国商业联合会白酒技术协作组一届二次会议 |
1.3.5 参加2005年华北地区暨直辖市酒业协会联席会 |
1.3.6 参加东北三省第十届重点白酒企业联席会议 |
1.3.7 参加全国清香类型白酒企业高峰论坛 |
1.3.8 参加东北三省白酒骨干企业联席会议 |
1.3.9 参加第二届全国清香型白酒高峰论坛 |
1.3.1 0 参加全国第三届清香类型白酒高峰论坛 |
1.3.1 1 参加中国酒道研究专家委员会第一届二次会议 |
1.3.1 2 参加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黑龙江省酒业协会交流座谈会 |
1.3.1 3 参加2011年黑龙江省白酒年会 |
1.3.1 4 参加中国酒道研究专家委员会第一届三次会议 |
1.3.1 5 参加全国芝麻香型白酒生产技术会议 |
1.3.16参加“2013中国酒道研究专家委员会年会暨金盆地生态原酒节” |
1.3.17参加第五届全国清香类型白酒高峰论坛 |
1.3.18参加黑龙江省酒类流通协会名酒收藏委员会成立大会 |
1.3.19参加2016中国酒道研究专家委员会年会 |
1.3.20参加中国北方品牌文化研讨会 |
1.3.21参加第七届全国清香类型白酒高峰论坛 |
2 足迹天下, 为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发展贡献智慧 |
2.1 积极参与企业产品感官质量鉴评活动 |
2.1.1 参加泸州老窖永盛烧坊新产品鉴评会 |
2.1.2 参加2003酱香调味液鉴评会 |
2.1.3 参加泸州东方酒厂中华酒鉴评会 |
2.1.4 参加“久香”牌泸州老窖天下第一曲系列产品质量鉴评 |
2.1.5 参加贵州龙酒论证会 |
2.1.6 参加“云南茅粮酒专家鉴品会” |
2.1.7 参加中国赊酒国家级专家鉴评会 |
2.1.8 参加贵州龙黔威酒业有限公司酱香大曲、大曲酱香原酒国家级专家鉴评会 |
2.1.9 参加中国北方酱香经典北大仓酒暨珍藏版“老枪酒”鉴赏研讨会 |
2.1.1 0 参加黑龙江省低度白酒专业评比 |
2.1.1 1 参加中国名酒武陵酒专家鉴评会 |
2.1.1 2 参加“永福酱酒”鉴评会 |
2.1.1 3 参加开国酒2011年专家鉴定会 |
2.1.1 4 参加西凤酒高端产品中国酒界专家品鉴会 |
2.1.1 5 参加“金沙古酒感官质量专家鉴评会” |
2.1.16品鉴贵州茅台旗下新品“仁酒” |
2.1.17参加贵州湄窖全国白酒专家鉴评会 |
2.1.18参加贵州林城老酒专家品鉴会 |
2.1.19参加酒镇茅窖中国白酒专家品鉴会 |
2.1.20参加九工坊中国白酒专家品鉴会 |
2.1.21参加“酌·悦——生态原酒品鉴会” |
2.1.22参加黔威糯酱技术研讨暨产品鉴评会 |
2.1.23参加洋河梦之蓝·封坛酒专家鉴评会 |
2.1.24参加枝江酒业举办的柔雅新品国家级专家品鉴会 |
2.1.25参加贵州迎宾酒质量专家品鉴会 |
2.1.26参加“黔酒股份国家级专家品评会” |
2.1.27参加金沙古酒专家品鉴会 |
2.2 为企业发展贡献智慧 (参加各类研讨会、论坛、考察及庆典等) |
2.3 培养人才, 为行业发展出力 |
3 积极参与行业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
3.1 参与“道光廿五”和“酒中仙”科研成果鉴定 |
3.2 参加酒鬼酒馥郁香型专家鉴定 |
3.3 参加“发酵法凤兼复合型白酒生产工艺研究”项目鉴定 |
3.4 参加洋河大曲酒国家标准评审会 |
3.5 参加“白酒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陈酿技术”成果鉴定会 |
3.6 参加“青稞原料及青稞酒特征风味成分和微生物研究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 |
3.7 参加“绵柔凤香型西凤酒生产工艺研究成果”鉴定 |
3.8 参加三项科技成果及产品鉴定 |
4 关爱行业媒体, 积极撰稿, 题词, 发表论着 |
4.1 在《酿酒科技》发表“关于基酒全国大流通的思考” |
4.2 为汪洋酒炭题词 |
4.3 参加《白酒生产技术全书》审稿会 |
4.4 在《酿酒科技》发表“怎样看待食用酒精?怎样对待传统工艺白酒的改革?” |
4.5 考察指导《酿酒科技》 |
4.6 为《酿酒科技》创刊20周年和创刊30周年题词 |
5 结语 (祝愿高老一路走好) |
(6)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学术研究回顾与分析 |
(一) 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 |
(二) 国内有关中国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研究 |
(三) 海外及港台相关研究 |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点 |
四、研究对象与概念说明 |
(一) 研究对象 |
(二) 概念说明 |
第一章 河南省会变迁动因 |
第一节 开封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清、民国开封省会地位的动摇 |
一、清初驻开封各级衙署的被迫迁出 |
二、晚清时期的迁省会之议 |
三、民国时期河南省会的迁移 |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动因 |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的国内经济背景 |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及省级行政中心变迁 |
三、郑州成为河南省新省会的优势 |
四、开封发展的瓶颈 |
五、河南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契合 |
小结 |
第二章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与初步建设 |
第一节 郑州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 |
一、郑州市新省会的初步规划 |
二、苏联专家与新省会城市规划 |
第三节 新省会郑州市的初步建设 |
一、新省府工程 |
二、郑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相关建设机构的变化 |
三、郑州市的全面建设任务 |
四、迅速壮大的基本建设队伍 |
五、坚持勤俭节约的建设原则 |
第四节 城市扩建中的征地 |
一、郑州市留用土地以及建设征地概况 |
二、郑州市土地征用相关政策及调整 |
三、郑州市征地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省内外积极支援新省会建设 |
一、郑州市各界的大力支援 |
二、郑州市群众积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
三、来自省内外的支援 |
小结 |
第三章 河南省会迁移过程及相关问题解决 |
第一节 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应对 |
一、省会迁郑的部署 |
二、省会迁郑前开封市政府的调查工作 |
三、开封市受影响群众对省会迁移的反映 |
四、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 |
五、开封市政府应对民生经济困难的对策 |
第二节 郑州市迎接河南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
一、省会迁郑筹备机构的成立 |
二、郑州市迎接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
三、欢迎迁郑委员会对筹备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
四、郑州市民众对筹备工作的积极响应 |
五、省会迁郑筹备工作的基本完成 |
第三节 省会迁移中的组织工作与组织关系调整 |
一、河南省委的动员与组织工作 |
二、留汴与迁郑:省委及政府的人事组织调整 |
第四节 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 |
一、郑州专区由荥阳迁开封 |
二、开封专区的成立以及专市关系 |
三、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的影响 |
第五节 开封市政府接收迁郑单位移交房产场地及其处置 |
一、开封市政府对迁郑单位房产的接收 |
二、开封市对房产的处置与分配 |
三、房产及场地移交中的问题及解决 |
小结 |
第四章 新省会郑州市的崛起 |
第一节 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工人成长 |
一、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 |
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
三、工人技术力量的成长 |
第二节 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 |
一、郑州市城市建设概况 |
二、郑州市快速发展的市政建设 |
三、郑州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
第三节 与日俱进的教育事业 |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
二、从无到有的高等教育 |
三、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
四、稳中有进的基础教育 |
五、郑州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
第四节 日趋繁荣的文化事业 |
一、省级文化科研机构迁郑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繁荣 |
二、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
第五节 日益改善的医疗卫生事业 |
一、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概况 |
二、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
三、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原因分析 |
第六节 郑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原因分析 |
一、职工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
二、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 |
三、人民幸福感增强 |
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因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开封省会地位丧失与发展的滞缓 |
第一节 发展滞缓的经济 |
一、开封市与郑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
二、开封市与郑州市投资额对比 |
三、作为非重点建设城市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 |
四、发展缺乏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投资 |
第二节 总体萎缩的教育事业 |
一、发展迟缓的基础教育 |
二、停滞的职业教育 |
三、萎缩的高等教育 |
四、开封市教育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文化发展走向衰落 |
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随省会迁郑州 |
二、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的停滞 |
三、文艺表演团体的缩减 |
四、开封市文化发展衰落原因分析 |
第四节 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
一、发展滞缓的卫生事业 |
二、缩减的卫生事业经费 |
三、开封市卫生事业发展滞缓原因分析 |
第五节 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 |
一、开封市人口增减变化 |
二、开封市人口结构变化 |
三、开封市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原因分析 |
小结 |
第六章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老工业城市的发展 |
二、郑州市周围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 |
三、郑州市周边因资源而兴起的新兴省辖市 |
四、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基地 |
五、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
第二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
一、文化中心的转移及其双面性作用 |
二、高等教育发展滞缓、名校缺失的缘由之一 |
三、省会变迁对河南省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
小结 |
结语 |
一、国内外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 |
二、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关系 |
附录 |
附表一: 清代黄河决口次数与河南河患纪要表 |
附表二: 民国开封黄河水患情况 |
附表三: 省直机关迁郑影响情况综合调查表 1954年7月5日 |
附表四: 郑州市城市人口调查表 |
附表五: 郑州市幼儿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含3个表格) |
附录一: 省府迁郑后对救济工作的安排 |
附录二: 关于欢迎省会迁郑各项筹备工作的报告 |
附录三: 郑州市欢迎迁郑委员会的三次筹备工作检查情况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二、关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的现状 |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四、理论与史料依据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新中国新疆工业的资源基础和历史起点 |
一、新疆工业开发的经济地理条件 |
二、新疆工业开发的资源优势 |
三、近代新疆工业的发轫 |
第二章 20世纪50—70年代的新疆工业 |
一、新疆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与手工业的变化(1950—1957年) |
二、新疆工业的曲折发展(1958—1977年) |
第三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新疆工业(1978年至今) |
一、新疆国有工业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 |
二、新疆工业经济的发展 |
三、新疆非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 |
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恢复以及兵团工业的发展 |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的工业布局与结构 |
一、新疆工业布局的演变 |
二、新疆工业结构的转化 |
第五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特征 |
一、现代工业发轫于驻疆人民解放军的大生产运动 |
二、政府主导的、嵌入式工业开发方式 |
三、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重工业结构 |
四、"内向型"部门占多数的工业部门结构 |
五、区域内发展不均衡的工业布局 |
六、"三分天下"的工业格局 |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成效 |
一、新疆工业经济规模的增长 |
二、新疆工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
三、新疆的工业化水平 |
第七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中存在的问题 |
一、新疆工业基础薄弱 |
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新疆工业 |
三、新疆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
四、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制约 |
五、新疆民营经济力量薄弱 |
第八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反思与借鉴 |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模式的演化 |
二、现代工业的崛起和传统手工业的嬗变 |
三、政府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影响 |
四、市场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影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1978~2008纺织行业30年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四、全国纺织工业厅局长会议在京隆重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二十世纪初山西工人阶级形成问题研究[D]. 梁晨晖. 山西大学, 2020(01)
- [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历史考察[D]. 武宜璟. 新疆大学, 2020(07)
- [3]1935年“始政四十周年纪念”台湾博览会研究[D]. 胡安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D]. 王天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1)
- [5]缅怀一代宗师高月明先生[J]. 黄平,姜萤,杨国华,张肖克. 酿酒科技, 2019(01)
- [6]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D]. 张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8)
- [7]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D]. 王利中. 西北大学, 2010(09)
- [8]60年经纬印记[J]. 居新宇,梁龙. 中国纺织, 2009(10)
- [9]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30年标志性事件[J]. 居新宇,梁龙. 中国纺织, 2009(02)
- [10]1978~2008纺织行业30年大事记[J]. 梁龙. 中国纺织,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