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出版物插图编辑和绘图

科技出版物插图编辑和绘图

一、关于科技刊物插图的编辑与绘制(论文文献综述)

杨臻峥,郑晓南[1](2021)在《药学类科技期刊彩色排版与封面设计的现状调查及优化建议》文中认为优秀的彩色排版和封面设计能够有效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效果,助力期刊品牌形象强化。科技期刊编辑应不断提高美学素养、积累审美经验,实现期刊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有机统一。本文调研了国内药学类科技期刊彩色排版与封面设计的应用现状,探讨全彩排版与封面设计对科技期刊的重要性,并对相关优化方案予以建议。

孔艳妮[2](2021)在《从版面看科技期刊插图的处理——以《钢管》为例》文中指出为了减少插图所占版面而一味地压缩插图是不理智的。编辑人员在插图处理时,要在理解论文的基础上,熟悉学科常用数据分析工具,熟练运用不同制图软件及方法对插图进行处理,从而提高插图的表现效果,提升论文水平,提高刊物出版质量。本文基于工作实践,介绍了一些如何在不压缩或拉伸原图的情况下,清晰完整地表述文章内容的插图处理方法,以期为类似插图的处理提供参考。

熊薇[3](2021)在《民国时期妇女画报的媒介叙事研究 ——以《解放画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王坤[4](2021)在《《良友》画报中新女性形象建构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申亦安[5](2021)在《图像叙事视野下的科普杂志插画设计研究 ——以《Scientific American》为例》文中指出

肖晓[6](2021)在《期刊的终结? ——以美国康泰纳仕集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们正处在从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过渡的历史节点上,印刷媒体正在经历蜕变期,报纸业已身先士卒,杂志的停刊事件也在频频发生,普遍的认识是在新媒体的强势发展下,纸媒该终结了!但新媒介的发展壮大并不是旧媒介的终结,新旧媒介正处于错综复杂的互动中,更迭也不是你死我活的战争,二者的犬牙交错正是我们这些年正在经历的“历史”。本文基于新旧媒介交替的大背景,重新审视作为美国消费者杂志代表的康泰纳仕集团旗下期刊的数字化阅读模式与设计逻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期刊与读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解析期刊出版商以印刷为媒介,在广告商与读者之间构筑出的“纸上社区”,通过梳理美国期刊业的源起,及期刊文化的全球扩张,梳理在新、旧媒介不同背景下读者群的特征与组织的内在规律;2、基于大众媒体的单向传播向数字媒体的双向传播的转变背景,引入话语权对大众的影响,分析数字媒体平台对阅读方式拓展的可能性;3、基于人类追求娱乐的本能的角度,分析在机械复制时代的期刊对于大众娱乐化阅读的贡献,提出在数码复制时代阅读方式向移动端数字化阅读转化的背景下,娱乐化的电子阅读方式已经融入了大众的日常,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4、分析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的转换中设计逻辑的演变,归纳基于印刷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设计范式对数字阅读的设计逻辑的影响和束缚。本文以康泰纳仕集团为例,基于印刷媒介与数字媒介分裂的底层逻辑,提出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期刊需重新审视作为数字媒介的设计逻辑,建立基于读者阅读习惯的娱乐化阅读新模式,促进期刊业在新时代的继续繁荣。

马琳[7](2021)在《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插图的比较研究 ——以大陆统编版与台湾龙腾版高一历史教科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历史教科书插图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教科书插图的选择、设计与使用凝聚了教科书编者的智慧,也体现了教科书编写人员的意图。两岸新课改后,教科书资源发生很大变化,教科书插图作为新教科书中的重要资源,有必要对其进行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基于两岸新教科书插图资源的开发需求,本文以海峡两岸新课改后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的大陆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和依据“108课纲”编写的台湾龙腾版《历史》1、2两册为例,对两个版本的高一历史教科书插图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两版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与结构,以及插图的概念、地位和功能。第二部分,分别对两岸高一历史教科书插图进行详细的划分与统计,用表格数据呈现两岸教科书插图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先分类对两岸教科书插图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再整体归纳总结两版教科书插图的选用特色,并对两岸教科书插图的选用进行对比反思。第四部分,通过对两岸教科书插图进行对比研究后,对教科书插图教学提出几点微薄的实施建议。以期为今后两岸教科书插图的挑选、设计和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李青[8](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石申琴[9](2021)在《《晶报》广告研究(1919-1932)》文中提出《晶报》的诞生开创了上海小报史的“三日刊”时代,其熔新闻、文艺、消闲于一炉的风格也使其坐稳了小报江山的头把交椅。1919年至1932年这段时期是《晶报》的三日刊时期,即三日一出,是《晶报》在上海报业异彩纷呈的时期,其不光在小报市场名列前茅,且比起一些大报来也不遑多让。因此,《晶报》这段时期的广告也不能等闲视之,广告借助报纸的影响力得到了更多的曝光,反过来,广告自身的特色也为《晶报》的形象塑造、主旨宣扬等方面增添了几分色彩。本文选取《晶报》三日刊时期的广告为个案分析,观察广告以《晶报》为媒介载体的形象设计、内容架构和发展情况,从而探究《晶报》广告与报纸本身以及近代上海社会的互动关系,以期从小报视野解读广告,获取对报刊广告更深更全面的理解。本文指出,《晶报》广告与报纸本身息息相关,主办者余大雄的办报阅历、风格定位、编辑理念深刻影响着《晶报》及其广告的性质、方向和宗旨。《晶报》广告的运营,除了获取经济利益,也注重裨益报纸本身,映射社会问题,注意报纸自身“改良社会”主旨的责任担负。本文还指出,在时代背景之下,《晶报》广告作品中出现和指涉的各种商业化、西潮化、科学化等元素,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变迁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概述了前人关于《晶报》、上海小报、近代报刊广告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本文的思考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晶报》及其广告大观,包括《晶报》创刊的历史背景、主办人与《晶报》广告、《晶报》广告的经营三个主要方面,叙述了《晶报》能引领上海小报市场的缘由,并着重分析了主办人余大雄对广告经营的影响。本章认为,《晶报》经营广告除了具备商业理念外,也善于利用广告为报纸服务,维护《晶报》的形象、促进《晶报》的成长发展,将广告作为宣传报纸宗旨以及体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辅助工具,注重达到盈利和报纸成长的双重目的。第三章在对广告整体样貌的把控之上,对广告本身进行观察分析。报刊上的广告以报纸杂志为媒介载体进行宣传,仍然是印刷类的纸质广告形式,其呈现方式以文本和图文为主,注重视觉和语言的多元化传达。因此,广告自身的设计对广告效果和报刊整体形象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章将视野投射在《晶报》广告本身,着重分析报上的广告是如何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的设计的,其不仅在形态上处理了广告的篇幅、字体、文案、绘画、排版等问题,也给予了广告丰富的情感表达,像插图的视觉语义、文案的内涵、商标的图案寓意、广告作品的文化水准等等。其自身的设计呈现不仅显示了我国报刊广告近代化的发展水平,也与《晶报》本身相辅相成,像广告文本中的爱国主义情绪、文明开化理念等,皆与时局紧密联系,较为体现报纸“改良社会”的衷心。第四章则在前文对《晶报》广告的深入了解上,探讨《晶报》广告与上海社会的互动关系,从广告视野探究近代上海社会思想观念的变迁。报刊广告是时代演变的印记,也是社会、地域等发展的直接反映,其蕴含的信息复杂多样且十分丰富,仅以一文的空间很难一一了解透彻。所以,本文选取《晶报》映射的上海社会的某一点切入,侧重于讨论广告视野下上海市民的思想观念的变迁。总之,《晶报》广告有其自身的特色。一方面,它充斥着无尽的物质和娱乐诱惑,透露着上海市民在日常生活上的西化、享乐、奢靡、摩登的风气,继承了小报休闲娱乐的调性。另一方面,它又受时代背景的浸染,尽力跳出小报作为消遣品的局限性,注意维护报纸本身“改良社会”的形象,带有明显的忧国忧民的意识。其广告自身的演化,广告话语的呈现、思想观念的嵌入等等都是上海小报业渐趋成熟的标志,也是上海社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和变迁。

李妍[10](2021)在《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研究》文中指出在新史学与近代教育理论的共同影响下,民国时期各大中学校都日益认识到传统历史教科书的局限性,伴随着教育部改革措施的出台,民国中学校历史教科书编撰开创了近代历史教科书的新局面,突出表现在历史教科书体系逐渐完善,其辅助系统——教科书插图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意义在于让中学生认识人类社会是前进发展的,从而形成一种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研究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就拓宽了以往中学历史教学的研究视角。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这一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的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教科书插图的深入发展进行反思。采用历史分期,将南京国民政府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在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西方史学与中国本土教科书的进一步结合,教科书插图的种类丰富起来,开始运用中国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插图。这表明中国教科书编撰者已经由借鉴、模仿西方转化为内在吸收,在插图题材选取上突出中国传统美学思潮。在南京国民政府发展时期,历史教科书插图运用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家国情怀特征。在南京国民政府停滞时期,由于受到外部政治环境的阻碍,教科书插图绘制停滞不前,没有长远的进步。教科书中插图数量变少,仅仅只是绘制变得更加地规范化,增加了一些图片阐释性文字。通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不难看出,历史教科书插图的地位经历了较大程度的改变,逐渐成为了近代历史教科书学术话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研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史教科书插图的特点与价值,旨在反思其对历史教科书插图使用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关于科技刊物插图的编辑与绘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科技刊物插图的编辑与绘制(论文提纲范文)

(1)药学类科技期刊彩色排版与封面设计的现状调查及优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药学类科技期刊版面及封面设计基本情况
2 全彩排版与封面设计未受科技期刊普遍重视的原因
    2.1 人手紧缺、经费不足,难以在装帧设计方面多投入
    2.2 编辑人员思想固化、观念守旧,缺乏创新意识
3 全彩设计在科技期刊办刊运营中的重要作用
    3.1 突出重点内容、提升整体美感,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3.2 更加全面、细致、直观地反映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3.3 稳定的主色调让期刊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4 现阶段适用于小型科技期刊编辑部的视觉优化建议
    4.1 为期刊品牌选择一个主色调
    4.2 鼓励作者多用“图表说话”
    4.3 积极建设与充实编辑部专属图库
    4.4 重视封面图片创新,每期讲述一个封面故事
    4.5 培养外包美编的专业素养,带领他们共同进步
5 结束语

(2)从版面看科技期刊插图的处理——以《钢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钢管》插图介绍
2 插图处理实践
3 插图处理中需注意的问题
4 结束语

(6)期刊的终结? ——以美国康泰纳仕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问题与方法
    1.5 本文使用概念的厘清
    1.6 本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美国期刊文化的起源
    2.1 期刊的诞生
        2.1.1 Magazine的词源
        2.1.2 期刊的发行
    2.2 美式精英文化的本土化
        2.2.1 精英文化的产物
        2.2.2 期刊的娱乐化阅读方式
        2.2.3 多元的移民文化
    2.3 作为大众媒体的期刊
        2.3.1 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期刊文化
        2.3.2 异地读者共筑“纸上社区”
        2.3.3 期刊业与广告业的共赢
        2.3.4 纸媒所构筑的阅读习惯
第三章 康泰纳仕集团的期刊帝国
    3.1 “阶级出版物”的建立
        3.1.1 康泰纳仕的圈子文化
        3.1.2 纸媒的黄金时代
    3.2 读图时代的期刊
        3.2.1 期刊的现代化
        3.2.2 期刊文化所构筑的读者圈
        3.2.3 策划、设计的力量
    3.3 期刊对大众传播的贡献
        3.3.1 期刊的全球化
        3.3.2 电视、广播等视听媒介的娱乐化影响
        3.3.3 印刷业的危机
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的期刊
    4.1 纸质期刊的电子化形态
        4.1.1 数字化时代的纸媒新探索
        4.1.2 电子期刊的设计逻辑
        4.1.3 广告商的转移
    4.2 网络空间对娱乐化阅读的拓展
        4.2.1 媒介融合下的阅读发展趋势
        4.2.2 大众话语权的回归
        4.2.3 社交媒体平台对阅读的延展
    4.3 重新定义期刊文化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康泰纳仕集团大事记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7)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插图的比较研究 ——以大陆统编版与台湾龙腾版高一历史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基于两岸新教科书插图资源的开发需求
        (二)利于两岸新教科书插图资源的实际运用
        (三)应对高考试题中图片类题型的要求
        (四)发挥两岸新教科书插图资源的互鉴作用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编制的理论研究
        (二)关于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的实际运用研究
        (三)关于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的比较研究
        (四)关于国外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的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两岸高一历史教科书整体概况及插图概念
    一、两岸高一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及结构概况
        (一)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的体例与结构
        (二)龙腾版普通型高级中学《历史》的体例与结构
    二、高中历史教科书插图的概念与功能
        (一)概念
        (二)地位和功能
第二章 两岸高一历史教科书插图的种类划分与统计
    一、统编版高一历史教科书插图的种类划分与统计
        (一)人物类
        (二)实物类
        (三)场景类
        (四)漫画类
        (五)地图类
        (六)图表类
        (七)示意类
    二、龙腾版高一历史教科书插图的种类划分与统计
        (一)人物类
        (二)实物类
        (三)场景类
        (四)漫画类
        (五)地图类
        (六)图表类
        (七)示意类
第三章 两岸高一历史教科书插图的选择及运用对比
    一、两岸教科书在插图选用上的分类对比
        (一)人物类
        (二)实物类
        (三)场景类
        (四)漫画类
        (五)地图类
        (六)图表类
        (七)示意类
    二、两岸高一历史教科书插图的整体选用特点比较
        (一)统编版插图的选用特点
        (二)龙腾版插图的选用特点
        (三)两岸教科书插图对比思考
第四章 历史教科书插图的教学实施建议
    一、提升师生运用教科书插图的史源意识
    二、加强教师充分运用教科书插图的意识
    三、利用教科书插图培养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四、使用教科书插图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9)《晶报》广告研究(1919-193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创新点与局限性
第二章 《晶报》及其广告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晶报》及其广告创刊的历史背景
        一 《晶报》创办的政治环境
        二 《晶报》创办的经济环境
        三 上海报界概况
    第二节 《晶报》创办人与《晶报》广告
        一 《晶报》的办报风格
        二 《晶报》的编辑理念
        三 《晶报》的办报宗旨
    第三节 《晶报》广告的经营方式
        一 “广告刊例”的设置与优化
        二 广告启事的刊载
        三 营销报纸带动广告发展
        四 以广告维护报纸形象
    小结
第三章 《晶报》广告的设计表现
    第一节 《晶报》广告的视觉形象
        一 广告插图
        二 广告商标
        三 版面编排
    第二节 《晶报》广告的语言运用
        一 语言形式
        二 文字形式
        三 表现手法
    第三节 《晶报》广告的文化特征
        一 传统性
        二 近代性
    小结
第四章 《晶报》广告视野下的近代上海社会变迁
    第一节 《晶报》广告视野下的消费观
        一 崇洋
        二 追求奢侈
        三 追求“摩登”
        四 追求享乐
    第二节 《晶报》广告视野下的教育观
        一 职业教育
        二 文化教育
    第三节 《晶报》广告视野下的健康观
        一 注重保健
        二 讲求卫生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晶报》1919-1932 年间广告抽样数据统计表
致谢

(10)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概述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 “教科书”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插图”概念界定
        二、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界定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1927—1931)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
    第一节 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的“西来”到“土着”
        一、历史课程标准中插图要求的变化
        二、“图像史学”观念下教科书插图的中国化进程
        三、“图像史学”观念下教科书插图的挑选原则
    第二节 新史学派观念对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的影响
        一、新史学派观念下教科书插图选择主题的变化
        二、考古新成果融入教科书插图
    第三节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讽刺插图出现
        一、政治漫画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运用
        二、西方绘画原理紧密结合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发展时期(1931—1945)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
    第一节 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凸显爱国主义教育
        一、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二、中华民族的形成、演进、融合
        三、中国先进文化的影响力
    第二节 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中的女性意识萌发
        一、普通女性人物插图
        二、超凡女性人物插图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停滞时期(1945—1949)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
    第一节 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质量下降
        一、教科书插图绘制质量下降
        二、教科书插图类型单一
    第二节 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配有阐释性文字
        一、中学历史教科书封面配备插图
        二、阐释性文字在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中的运用
第五章 南京民国政府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的启迪
    第一节 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的社会历史学作用
        一、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丰富的画面语言
        三、新颖的创作角度
    第二节 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的图像学意义
        一、教科书插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科技刊物插图的编辑与绘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药学类科技期刊彩色排版与封面设计的现状调查及优化建议[J]. 杨臻峥,郑晓南. 编辑学报, 2021(06)
  • [2]从版面看科技期刊插图的处理——以《钢管》为例[J]. 孔艳妮. 学报编辑论丛, 2021(00)
  • [3]民国时期妇女画报的媒介叙事研究 ——以《解放画报》为例[D]. 熊薇. 西北大学, 2021
  • [4]《良友》画报中新女性形象建构的设计研究[D]. 王坤. 江南大学, 2021
  • [5]图像叙事视野下的科普杂志插画设计研究 ——以《Scientific American》为例[D]. 申亦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期刊的终结? ——以美国康泰纳仕集团为例[D]. 肖晓.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7]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插图的比较研究 ——以大陆统编版与台湾龙腾版高一历史教科书为例[D]. 马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8]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9]《晶报》广告研究(1919-1932)[D]. 石申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研究[D]. 李妍.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科技出版物插图编辑和绘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