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合器总泵进油管接头破裂造成换挡困难(论文文献综述)
冯子馨[1](2020)在《轻型卡车总装车间生产线工艺分析及物流规划》文中认为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沈阳金杯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决定将在沈阳近海经济区建成全新的、现代化的卡车生产工厂,实现金杯卡车向高端、高品质发展。本文根据公司总体要求,对辽中新厂区总装车间生产线进行工艺分析及物流规划,改进工艺流程及物料配送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首先,综述了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指出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体系结构,主要研究方向为装配线平衡及物流方案规划。第二,相关理论概述。介绍了装配线的基本构成,详细说明了本文主要应用精益生产理论、装配线平衡理论和相关公式,还介绍随行配料系统(SPS)。第三,结合公司生产线实际情况,以精益思想、MTM工时算法、装配线平衡理论和启发式平衡算法等为理论基础,探索生产线的工艺优化流程。结合精益生产相关理论和MTM工时算法,优化模块装配工时,再应用装配线平衡分类的第二类问题(ALB-II)建立数学模型,求得最小工序数,再利用启发式平衡算法和约束关系,重新分配了每个模块,达到优化生产线的目的,从而使底盘生产线的平衡率到达90.17%,驾驶室生产线平衡率达到90.30%。通过实际验证,每个操作者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且没有明显的等待,使规划后的生产线具备高效性,符合公司战略要求。第四,以准时化配送理念和随行配料系统的精益管理理念,设计了集配方案和运行路线;建立了与实际生产相适应、与生产计划和调度协调发展的装配作业体系,达到了提高产品装配效率的目的,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通过金杯轻型卡车总装车间传统生产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研究,建立与实际生产相适应、与生产计划和调度协调发展的装配作业优化体系,提高轻型卡车的装配效率,增加经济效益,为其他工厂总装工艺规划及物流规划时提供参考意见。
李勇[2](2018)在《某重型商用车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可靠性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重型商用车在行业中也发展迅速,但目前国内商用车仍存在大量的产品质量问题,和国外的同类产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如何提高重型商用车的可靠性,就成了一个技术难点。在此背景下,本文引入FMECA对重型商用车的失效模式进行全面详细分析总结,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商用车的可靠性。我国商用车领域利用FMECA方法来分析重卡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然而重型商用车因其结构上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其进行FMECA分析可以为整车的结构功能设计和改进提供一定的可靠性参考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介绍了可靠性的发展以及我国汽车可靠性技术的发展及现状。其次,根据整车功能结构将重型商用车分为七大子系统,然后建立某系统可靠性框图和可靠性模型。并基于可靠性框图和整车故障数据,以FMECA关键项评分标准为准则建立整车各系统的FMECA表格。对整车各子系统进行FMECA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最后,基于对各子系统FMECA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找出高风险故障模式的故障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然后从整车的层面对故障模式分布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建议,为企业提供在整车设计时整车可靠性的设计依据。本文通过对某重型商用车的FMECA分析,得出了整车各子系统详细的FMECA表格和高风险故障模式,为企业整车可靠性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对提升汽车可靠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海闯[3](2017)在《基于故障数据的叉车可靠性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国产叉车与发达国家叉车产品的技术性能非常接近,但是可靠性存在一定差距。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台架试验来保障整机的高可靠性;我国叉车起步较晚,如何在不过多增加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找到一种研究方法,逐步提高国产叉车可靠性,成为行业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针对国内叉车的行业现状,通过对叉车使用故障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了叉车产品的故障分布及其规律、叉车整机寿命周期可靠性分析方法和可靠性数据管理方法,旨在为提高国产叉车可靠性提供帮助。本文以国产3吨内燃平衡重式叉车为研究对象,根据叉车可修复的特点,收集叉车故障数据,应用随机过程理论,运用分段拟合的方法研究了叉车寿命周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用假设检验、比较相关方差法进行分布类型的优选,得到最优分布类型,进而得到叉车寿命周期的可靠性指标。本文对叉车可靠性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叉车可靠性信息的收集内容,对收集到的故障信息进行整理,在叉车的可靠性信息中引入了功能组、故障模式、故障类型编码的概念。对国产叉车的故障数据进行编码化处理,方便可靠性的分析和统计。文献显示,通过对内燃叉车的8000小时的使用故障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来研究叉车产品可靠性在国内尚属首次。本文基于叉车产品寿命周期的使用故障数据,开发了可靠性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引入功能组概念,分层划分了内燃叉车的功能组,利用数据库技术存储和管理故障数据,然后运用相关数学理论,分析数据特征,编写数据分析程序,建立可靠性数据管理系统。本文通过对内燃叉车寿命周期使用故障数据的分析处理,为叉车生产企业可靠性研究提供了一套数据管理平台,提供了动态的产品可靠性信息支持,使生产企业对自身产品的可靠性水平有了全面的了解,可以不断地根据自身产品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韩万里[4](2017)在《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周期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周期技术为研究对象,结合汽车可靠性等相关理论,以确定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的一、二级维护周期里程为目的,同时进行与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相关的多方面研究。首先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其对车辆维护所造成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城市公交客车维护的相关国家法规与行业标准的发展历程,阐明对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周期里程优化的重要意义。其次深入的对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的结构、影响其技术状况因素、故障分类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得出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技术状况变化规律。然后对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出了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故障发生规律。对与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运行安全、可靠性相关的关键系统及零部件进行确认,研究可靠性模型建立的方法,运用可靠性统计模型建立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故障分布模型。在对故障数据分析处理及模型验证的基础上,最后以经济性为目标确定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一级维护周期里程,通过分析车辆在一级维护周期里程内的维护、小修及工时费与其运行里程之间的变化关系,采用置信度分析法,对车辆一级维护周期里程进行研究。在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二级维护周期里程研究时,以车辆安全性为主要目标,车辆可靠性及润滑油使用寿命为次要约束目标,运用多目标优化方法,确定并优化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二级维护周期里程。本文还简介了城市公共汽车维护工艺企业标准,选取40辆12米海格气电混合动力公交客车(HIGER KLQ6129GCHEV1A)为调查研究对象,收集到了在时间跨度12个月内发生的937个现场故障数据,并按相关原则进行统计和处理。基于可靠性模型的建立方法、线性回归拟合图形的分析、拟合精度分析等,运用Excel方便的验证和计算出了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运行可靠性模型及维护周期里程。
刘宝琦[5](2017)在《《43118型卡玛斯汽车说明书》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俄两国在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频繁,为了促进这种积极的交流合作在中国和俄罗斯更加广泛、高效地进行,科技文本的翻译工作迫在眉睫。本文所选择的源语材料《43118型卡玛斯汽车说明书》就属于科技俄语语体的范畴,因此,研究该案例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报告是对《43118型卡玛斯汽车说明书》汉译实践的分析和总结,我们选取用俄文撰写的《43118型卡玛斯汽车说明书》作为源语材料,对说明书的部分章节进行汉译,找出了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分析了俄语汽车说明书的词汇、语法特点,总结了一些翻译方法和技巧。因为俄语汽车说明书中专业名词和术语的使用率很高,语法结构复杂严谨,翻译过程可谓是困难重重,异常艰辛,此次翻译使作者收获颇丰,同时也希望能为从事相关科技俄语翻译工作的人士提供一些借鉴。本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任务描述,主要介绍了翻译任务的背景和翻译项目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对翻译过程的描述,主要叙述了译前的准备工作以及翻译的过程;第三部分是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罗列出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将这些问题解剖、分析,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来解决问题;第四部分是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总结,针对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及所采用的解决办法进行思考,以及对今后自己学习、工作的启发与展望。
李帅[6](2016)在《静压耦合式离合器的原理及其溢流阀的振动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现有车辆的变速器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摩擦式离合器、液力变矩器在车辆变速器应用中带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行星齿轮泵的基础上,根据容积泵(齿轮泵)的液压-扭矩耦合关系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静压耦合式离合器。这种新型离合器使用静压传动方式,但不同的是,它摒弃了传统静压传动系统“油泵-马达”的结构,采用了创新的耦合式的静压传动机构,从而避免了传统静压传动系统高速运行时传动效率降低的缺点。由于传动方式的不同,它能够从根本上避免摩擦式离合器半联动状态发生颤振的缺点。在全联动状态下,其传动效率远高于液力变矩器。因为这些特点静压耦合式离合器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对静压耦合式离合器基本力学原理进行分析,建立了静压耦合式离合器全联动和半联动状态下扭矩-滑差的数学模型。推导出了静压耦合式离合器全联动状态下传动效率的计算式。分析了油品粘度、输入转速对静压耦合式离合器传动效率的影响。设计并制作出了静压耦合式离合器的原理样机。对样机进行了扭矩实验,并验证了静压耦合式离合器全联动状态下油品粘度、输入转速对传动效率的影响的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发现在静压耦合式离合器过载工况下溢流阀容易失稳发生碰撞振动,从而危及到离合器的工作的稳定性。于是对溢流阀阀芯在静压耦合式离合器过载工况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建立了阀芯碰撞振动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利用李雅普诺夫(Lyapunov)间接法计算出阀芯振动的平衡点。在平衡点的邻域内对模型进行线性化,根据线性方程的稳定性和罗斯-霍维茨(Routh-Hurwitz)判据对平衡点的稳定性进行判断。根据稳定性分析结论,结合静压耦合式离合器力学模型提出了离合器过载工况下临界滑差的概念。根据振动模型提出了减小临界滑差的方法。编写Matlab数值计算程序,对Matlab标准的ODE算法进行了改造,使其能够适应于碰撞振动系统。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阀芯振动的演化过程,对阀芯的振动由倍周期分岔和碰撞分岔走向混沌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利用数值计算的结果绘制出阀芯振动的分岔图,通过分岔图直观的分析了不同参数对阀芯的振动及离合器的临界滑差的影响。
王树滨[7](2013)在《客车离合系统故障原因》文中研究指明以离合器为主的离合系统作为客车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整车安全性和动力性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客车故障分析中,应该把其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来研究。客车离合系统具有保证换挡平顺、防止传动系统过载、保证平稳起步及减小扭振冲击的作用。文章根据客车离合系统的故障指出造成该
彭晓敏[8](2012)在《压路机常见故障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详细分析了压路机各种故障产生的原因,对掌握故障产生的规律,并能及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加以排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郑建祥[9](2012)在《基于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城市公交车辆维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学位论文以城市公交车辆维修策略优化研究为对象,以最小化公交企业的维修费用为目的,研究了公交车维修相关的国家法规与行业标准、企业规范、公交车现场故障数据的统计与编码,研究关键组件、关键总成或关键系统确认办法,使用可靠性统计模型建立、维修模型和维修特性研究、公交车可靠性维修模型建立、公交车维修策略优化方案与算法、使用可靠性维修模型和维修策略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分析等。论文根据城市公共汽车维护工艺企业标准,按有关原则对柴油公交车和汽油公交车的现场故障数据进行了预处理、故障危害度分类、故障编码,统计、比较了22辆大型汽油客车及25辆大型柴油公交车的各组件或总成的当量故障率,提出用当量故障率来量化各系统、总成或部件的风险度,并以此确认了关键系统、关键总成、关键部件,为建立使用可靠性模型、可靠性维修模型和维修策略优化方法奠定了基础。研究建立基于现场故障数据的城市公交车使用可靠性统计模型。介绍了可靠性基本函数及其相互关系、失效率函数图形的形状、可靠性分析中常用的6种Weibull分布形式,研究了基于RCMCost工具和weibull分布的使用可靠性统计模型的建立方法、拟合质量指标ε的计算、不同分布函数的拟合精度比较、分布函数的拟合检验。首次全面地建立了汽油公交车41个关键组件或关键总成的使用可靠性统计模型,分析与讨论了城市汽油公交车不同关键总成或关键组件失效率曲线的形状特点、分类和维修策略,确定了公交车维修策略优化的可靠性约束条件,为汽车可靠性研究和维修策略优化研究提供了基础。研究了各种维修方式的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分析了在各种维修模型下使用可靠性的变化规律及相关的费用模型、可用度模型,研究了最经济维修策略存在条件及维修特性,研究了维修策略的可用度约束与经济性约束的等效性。详细阐述了使用可靠性维修模型及基于经济性和可靠性的城市公交车维修策略优化方法、PM规划过程。首次研究建立了基于使用可靠性模型的使用可靠性维修模型、维修策略优化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基于经济性和可靠性的城市公交车维修策略优化方案中;优化了城市公交车主要子系统或主要部件维修策略,首次研究建立了基于使用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城市公交车维修策略,得到了城市公交车主要子系统或主要部件的维修策略建议及维修进度安排表,在保证车辆可靠性的前提下,实现了车辆使用可用度最大化与总维修费用最小化的统一;并对所提出的可靠性维修模型和维修策略优化模型的有效性作了详细分析。本学位论文以城市公交车维修策略优化研究为对象,在保证车辆可靠性的前提下,实现了车辆使用可用度最大化与总维修费用最小化的统一。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工程实用价值,对于改善维修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公交企业提高维修成本效益具有一定意义。可靠性维修模型和维修策略优化方法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可以应用于一般机械产品的维修策略优化分析。
杨珍珍[10](2011)在《全液压履带式移动电站的研究》文中提出根据市场调研,随着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成为重点,国内外天然气管道的建设正飞速发展。提供焊接用电源的主要设备是移动电站,在国内外的管道施工中,它已经普遍采用。但目前国内的移动电站主要采用机械传动驱动设备行走,噪音大,分动箱经常出现故障,并且普遍存在漏油现象,机械驱动的移动电站的可靠性普遍较低,大大影响了焊接的连续性,从而影响了管道焊接的质量,严重时甚至影响了管线建设的速度。关于移动电站的传动系统独立设计了自润滑分动箱,采用离合器换挡,解决当前采用啮合套换挡需要发动机熄火的问题。自润滑分动箱驱动发电机、液压系统,并进行自润滑,提高了传动系统的寿命,方便了整机布置的灵活性。移动电站采用自行设计的工业底盘,底盘采用液压驱动,成功解决了国内同类产品采用农用底盘,机械传动,噪音大,可靠性难以保证的难题。履带轨距、履带宽度适当增加,提高整机稳定性,还要满足铁路,公路运输要求,发动机前移、油箱后移,改善了支重轮受力情况,增大驾驶室空间,改善操作手工作环境。吊臂设计是整车设计的关键部位,我们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设计,采用低合金高强度钢焊接而成的箱形断面人字臂,四角采用折弯成型,高应力区采取局部加强的方式,使得截面设计更加合理,吊臂支脚为低合金钢锻件,使得支腿处比较窄,更有利于拆卸。在组装焊接过程中,设计了吊臂组焊胎,保证了关键工艺的准确性。三节伸缩臂式随车起重机,扩大了工作范围,非常适合于焊接对口的需要。移动电站驾驶室采用全新设计,内部空间大,操作手视线良好。驾驶室采用全密封设计,带软装饰,安全设施齐全,前面带防护网,顶部带天窗。为使发动机能方便维修,设计一种滑动驾驶室。
二、离合器总泵进油管接头破裂造成换挡困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离合器总泵进油管接头破裂造成换挡困难(论文提纲范文)
(1)轻型卡车总装车间生产线工艺分析及物流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思路与体系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装配线概述 |
2.1.1 装配线分类 |
2.1.2 流水式装配线建设及布置原则 |
2.1.3 与装配线布置有关的术语 |
2.2 精益生产理论 |
2.3 装配线平衡理论 |
2.3.1 装配线平衡定义 |
2.3.2 影响装配线平衡因素 |
2.4 与装配线平衡相关术语及公式 |
2.5 随行配料系统(SPS)简介与优势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总装车间生产线工艺分析与优化 |
3.1 新厂区总装车间生产线概况 |
3.1.1 底盘装配线 |
3.1.2 驾驶室装配线 |
3.2 装配线工艺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
3.2.1 工时分析方法 |
3.2.2 最小工序数量分析方法 |
3.2.3 工序分析方法 |
3.3 装配线工艺分析应用 |
3.3.1 装配零部件工时分析与改进 |
3.3.2 装配线最小工序的确定 |
3.3.3 装配线工序分析与优化 |
3.4 生产线工艺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物流集配方案研究 |
4.1 总装车间物流方案总体思路 |
4.2 载体的构成与类型的选择 |
4.2.1 AGC系统构成 |
4.2.2 选择AGC类型 |
4.3 输送方案设计及路线规划 |
4.3.1 物料输送方案设计 |
4.3.2 集配路线规划 |
4.3.3 AGC总数量确定 |
4.4 其他辅助设备设计 |
4.4.1 上/下线机构设计 |
4.4.2 物料集配车设计 |
4.5 效果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某重型商用车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可靠性研究概述 |
1.1.1 可靠性定义 |
1.1.2 可靠性的发展概况 |
1.2 汽车可靠性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1.3 可靠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重型商用车子系统的划分及系统可靠性模型 |
2.1 汽车各子系统的划分 |
2.2 汽车某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分析 |
2.2.1 汽车转向系统功能分析 |
2.2.2 该重型商用车转向系统结构及其功能分析 |
2.3 汽车某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
2.3.1 系统可靠性模型概述 |
2.3.2 典型的系统可靠性模型 |
2.3.3 转向系统的系统可靠性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整车FMECA表格的建立 |
3.1 FMECA概述 |
3.1.1 FMECA的背景及应用 |
3.1.2 FMECA的常用术语 |
3.1.3 FMECA的目的与作用 |
3.1.4 FMECA的分析方法 |
3.2 FMECA表格的支撑材料 |
3.2.1 分析报告的故障数据来源 |
3.2.2 FMECA关键项评分准则 |
3.3 整车各子系统FMECA表 |
3.3.1 汽车领域FMECA表设计 |
3.3.2 FMECA表的主要组成及含义 |
3.3.3 整车各个子系统FMECA表的内容 |
3.4 可靠性软件PTC Windchill Quality Solutions的使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整车各子系统FMECA定性分析 |
4.1 可靠性关键产品 |
4.2 Ⅰ、Ⅱ类故障模式情况 |
4.2.1 整车电子与电器系统 |
4.2.2 整车行驶系统 |
4.2.3 整车制动系统 |
4.2.4 整车转向系统 |
4.2.5 整车传动系统 |
4.2.6 整车空调系统 |
4.2.7 整车驾驶室及附属系统 |
4.3 单点故障模式清单 |
4.3.1 整车电子与电器系统 |
4.3.2 整车行驶系统 |
4.3.3 整车制动系统 |
4.3.4 整车转向系统 |
4.3.5 整车传动系统 |
4.3.6 整车空调系统 |
4.3.7 整车驾驶室及附属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整车各子系统FMECA定量分析 |
5.1 风险矩阵 |
5.1.1 整车电子与电器系统 |
5.1.2 整车行驶系统 |
5.1.3 整车制动系统 |
5.1.4 整车转向系统 |
5.1.5 整车传动系统 |
5.1.6 整车空调系统 |
5.1.7 整车驾驶室及附属系统 |
5.2 RPN值前十项 |
5.2.1 整车电子与电器系统 |
5.2.2 整车行驶系统 |
5.2.3 整车制动系统 |
5.2.4 整车转向系统 |
5.2.5 整车传动系统 |
5.2.6 整车空调系统 |
5.2.7 整车驾驶室及附属系统 |
5.3 FMECA失效模式原因前十项 |
5.3.1 整车电子与电器系统 |
5.3.2 整车行驶系统 |
5.3.3 整车制动系统 |
5.3.4 整车转向系统 |
5.3.5 整车传动系统 |
5.3.6 整车空调系统 |
5.3.7 整车驾驶室及附属系统 |
5.4 FMECA严重度分布 |
5.4.1 整车电子与电器系统 |
5.4.2 整车行驶系统 |
5.4.3 整车制动系统 |
5.4.4 整车转向系统 |
5.4.5 整车传动系统 |
5.4.6 整车空调系统 |
5.4.7 整车驾驶室及附属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整车FMECA分析结论及研究展望 |
6.1 整车各子系统FMECA分析结果及优化 |
6.1.1 各系统需要重点关注的故障产品 |
6.1.2 改进措施 |
6.2 整车故障模式统计分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3)基于故障数据的叉车可靠性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叉车功能组划分与故障分类 |
2.1 叉车功能组划分 |
2.2 叉车故障模式划分 |
2.3 叉车故障类别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叉车可靠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3.1 叉车可靠性数据的收集 |
3.1.1 可靠性数据的收集内容 |
3.1.2 可靠性数据的收集结果 |
3.2 叉车可靠性数据的整理 |
3.2.1 叉车故障数据整理方法 |
3.2.2 叉车故障数据编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故障数据的叉车可靠性评价方法研究 |
4.1 叉车可修复系统随机过程及可靠性数学模型 |
4.1.1 随机过程模型的研究 |
4.1.2 叉车可修复系统可靠性数据模型 |
4.2 可靠性评价的流程和指标 |
4.2.1 可靠性评价的流程 |
4.2.2 常用的可靠性指标 |
4.3 可靠性评价分布模型 |
4.4 叉车可靠性评价 |
4.4.1 分布类型初选 |
4.4.2 分布参数估计 |
4.4.3 两参数威布尔分布参数估计 |
4.4.4 模型检验 |
4.4.5 分布类型优选 |
4.5 λ-T模型预测叉车的寿命 |
4.5.1 λ-T原理 |
4.5.2 λ—T的求解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叉车可靠性数据管理系统 |
5.1 系统概述 |
5.2 叉车可靠性数据库的建立 |
5.3 系统功能结构及处理流程 |
5.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4.1 用户管理模块 |
5.4.2 故障数据管理模块 |
5.4.3 可靠性分析处理模块 |
5.4.4 统计分析处理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4)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周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
1.3 营运客车维护技术国内外现状分析 |
1.3.1 国外营运客车维护制度 |
1.3.2 国内营运客车维护制度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技术状况研究分析 |
2.1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概述 |
2.1.1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结构 |
2.1.2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工作原理 |
2.2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技术配置的变化 |
2.3 影响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技术状况变化因素分析 |
2.3.1 非传统零部件的影响 |
2.3.2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运行条件的影响 |
2.3.3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运行材料品质 |
2.3.4 驾驶员驾驶习惯的影响 |
2.3.5 维修维护质量的影响 |
2.4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失效模式分布 |
2.4.1 故障失效模式分类 |
2.4.2 故障失效模式统计分类原则及分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理论 |
3.1 城市公交客车维护技术标准 |
3.2 城市公交客车的可靠性概述 |
3.2.1 可靠度 |
3.2.2 故障率的概念 |
3.3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故障变化规律 |
3.3.1 渐发性故障变化规律 |
3.3.2 突发性故障变化规律 |
3.4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渐发性故障和突发性故障的分布 |
3.5 城市混合动公交客车故障的分布规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键总成故障分布规律及可靠性模型研究 |
4.1 威布尔分布规律的常用形式及其实用性 |
4.1.1 威布尔分布规律的常用形 |
4.1.2 威布尔分布的实用性 |
4.1.3 威布尔分布模型求解 |
4.2 可靠性模型建立方法分析 |
4.3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电力驱动系统故障分布规律及拟合检验 |
4.3.1 电力驱动系统的故障数据的收集 |
4.3.2 电力驱动系统故障数据的处理 |
4.3.3 电力驱动系统故障数据的回归线性分析及拟合检验 |
4.4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制动系统及转向系统故障分布拟合检验 |
4.4.1 制动系统及转向系统故障数据的收集 |
4.4.2 制动系统及转向系统故障数据的处理 |
4.4.3 制动系统及转向系统现场数据的回归线性分析及拟合检验 |
4.5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润滑系统失效分布拟合检验 |
4.5.1 润滑系统失效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
4.5.2 润滑系统失效数据的回归线性分析及拟合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周期优化模型 |
5.1 维护周期优化原则 |
5.2 基于经济性目标一级维护周期的确定原理及方法 |
5.2.1 一级维护周期的确定原理 |
5.2.2 一级维护周期确定的方法 |
5.3 一级维护里程周期的确定 |
5.4 基于车辆运行安全性为主要目标的二级维护周期多目标优化研究 |
5.4.1 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安全性目标及其允许界限的研究分析 |
5.4.2 可靠度目标及其允许界限的确定 |
5.4.3 润滑油使用寿命目标及其允许界限 |
5.5 二级维护周期里程的确定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43118型卡玛斯汽车说明书》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
一、任务背景 |
二、任务描述 |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
一、译前准备 |
(一) 相关资料的收集 |
(二) 翻译辅助工具的准备和术语表的制定 |
(三) 翻译策略的选择 |
(四) 翻译计划的制定 |
二、翻译过程 |
(一) 翻译计划执行情况 |
(二) 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 |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
一、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类型 |
(一) 词汇层面 |
(二) 句子层面 |
(三) 逻辑层面 |
二、翻译方法和技巧 |
(一) 词义的选择 |
(二) 增译与减译 |
(三) 词类转换与句子成分转换 |
(四) 句群的拆分 |
(五) 正译与反译 |
(六) 对照 |
(七) 意译 |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
一、翻译实践中未解决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
二、对今后学习工作的启发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原文 |
附录二:译文 |
附录三:术语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静压耦合式离合器的原理及其溢流阀的振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车辆离合器的发展现状 |
1.1.1 摩擦离合器在车辆变速器中的应用现状和特点 |
1.1.2 液力变矩器在车辆变速器中的应用现状和特点 |
1.1.3 当前车辆离合器面临的技术问题 |
1.2 静压耦合式离合器概念的提出及其优越性 |
1.2.1 传统静压传动系统的特点 |
1.2.2 静压耦合式离合器概念及其优越性 |
1.3 静压耦合式离合器过载工况下的振动问题 |
1.3.1 静压耦合式离合器的过载工况 |
1.3.2 静压耦合式离合器的过载工况的稳定性问题 |
1.3.3 溢流阀的非线性振动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静压耦合式离合器基本力学原理 |
2.1 静压耦合式离合器结构与功能 |
2.1.1 静压耦合式离合器基本原理概述 |
2.1.2 静压耦合式离合器基本结构 |
2.2 样机的设计 |
2.2.1 液压耦合式离合器样机设计特点 |
2.2.2 样机的机械设计 |
2.3 静压耦合式离合器的不同状态及工况 |
2.3.1 分离状态 |
2.3.2 半联动状态 |
2.3.3 全联动状态 |
2.3.4 过载工况 |
2.4 离合器的滑差、传动比、扭矩与排量 |
2.4.1 静压耦合式离合器的滑差与传动比 |
2.4.2 离合器的扭矩与压力的耦合关系 |
2.4.3 离合器的排量 |
2.5 内部泄漏量与压力的关系 |
2.5.1 高压区泄漏 |
2.5.2 过渡区泄漏 |
2.5.3 径向间隙泄漏 |
2.5.4 总泄漏量的计算 |
2.6 全联动状态下传动效率的计算 |
2.6.1 摩擦力与传动效率 |
2.6.2 全联动状态下工作滑差的确定 |
2.6.3 全联动状态下传动效率的计算 |
2.7 径向力分布与偏磨问题 |
2.8 半联动状态下流量控制阀对离合器扭矩的控制 |
2.8.1 节流孔口的流量特性 |
2.8.2 液压管路的沿程阻力损失 |
2.8.3 离合器扭矩与控制阀节流面积的关系 |
2.8.4 最大容许滑差和最大容许分离扭矩的概念 |
2.8.5 油品粘度对传动效率的影响 |
2.9 样机的实验 |
2.9.1 样机的实验方法及装置 |
2.9.2 实验结果 |
2.10 本章小结 |
第3章 溢流阀在离合器过载工况下的振动问题 |
3.1 溢流阀在离合器过载工况下的非线性振动建模 |
3.1.1 过载工况下离合器液压系统的质量平衡方程 |
3.1.2 溢流阀的流量方程 |
3.1.3 阀芯力平衡方程 |
3.1.4 阀芯振动模型及模型的无量纲化 |
3.2 模型线性稳定性分析 |
3.2.1 模型的平衡点P_e |
3.2.2 非线性方程在平衡点的线性化 |
3.2.3 平衡点P_e的稳定性分析 |
3.3 静压耦合式离合器过载工况下的临界滑差 |
3.3.1 过载工况下的临界滑差的定义 |
3.3.2 溢流阀阻尼系数B对临界滑差的影响 |
3.3.3 系统油液体积对临界滑差的影响 |
3.3.4 溢流阀弹簧预压紧量对临界滑差的影响 |
3.4 溢流阀的复杂振动特性 |
3.4.1 倍周期分岔与混沌 |
3.4.2 擦边分岔 |
3.4.3 阀芯的稳定过程 |
3.4.4 阻尼系数和油液体积对溢流阀振动特性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MATLAB数值计算主要源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8)压路机常见故障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发动机常见故障及其原因 |
2 主离合器常见故障及其原因 |
3 变速箱常见故障及其原因 |
3.1 齿轮式有级变速箱常见故障及其原因 |
3.2 动力换挡变速箱常见故障及其原因 |
4 制动系统常见故障 |
4.1 机械式制动系统常见故障 |
4.2 液气制动系统常见故障 |
5 转向系统的故障 |
6 液压系统的故障 |
6.1 闭式液压系统故障 |
6.2 开式液压系统故障 |
7 结语 |
(9)基于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城市公交车辆维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城市公交车辆关键总成与关键组件的确认研究 |
2.1 城市公交车辆维护工艺企业标准简介 |
2.2 故障统计和分类 |
2.3 故障编码 |
2.4 关键组件、关键总成或关键系统的确认 |
2.4.1 大型汽油公交车辆的关键组件、关键总成或关键系统的确认 |
2.4.2 大型柴油公交车辆的关键组件、关键总成或关键系统的确认 |
2.4.3 大型汽油、柴油公交车辆的当量故障率比较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城市公交车辆关键总成与关键组件的使用可靠性模型研究 |
3.1 可靠性基本函数及其相互关系 |
3.2 Weibull分布常用形式及其适应性 |
3.3 使用可靠性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 |
3.3.1 现场故障数据的预处理 |
3.3.2 Weibull分布拟合过程 |
3.3.3 分布函数的X~2拟合检验 |
3.4 城市汽油公交车辆关键总成及关键组件的使用可靠性建模 |
3.4.1 制动系总成的使用可靠性建模 |
3.4.2 各系统关键总成或关键组件的使用可靠性模型及模型参数 |
3.4.3 不同关键总成或关键组件使用可靠性模型的分析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维修模型和维修特性研究 |
4.1 各种维修方式的技术特点和适用性 |
4.2 维修模型 |
4.2.1 故障维修模型 |
4.2.2 预防性的定期役龄更换模型 |
4.2.3 带故障小修的不完善定期预防维修模型 |
4.2.4 带故障小修的周期性更换或定期检查视情维修更新模型 |
4.3 最经济维修策略存在性研究 |
4.4 维修策略的可用度约束与经济性约束的等效性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公交车辆可靠性维修模型和维修策略优化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建立公交车辆维修策略的基本步骤 |
5.3 城市公交车辆的可靠性维修模型 |
5.4 基于经济性和可靠性的城市公交车辆维修策略优化方案 |
5.5 基于经济性和可靠性的公交车辆维修策略优化计算 |
5.6 可靠性维修模型和维修策略优化方法的有效性研究 |
5.6.1 系统最佳预防维修间隔时系统的维修进度安排、使用可用度、维修费用及可靠性变化研究 |
5.6.2 不同预防维修间隔时系统的使用可用度及维修费用比较 |
5.6.3 预防维修间隔相同但预防维修方式不同时系统的使用可用度及维修费用比较 |
5.6.4 不同的故障维修时间系数时系统的使用可用度及维修费用比较较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职攻读博士期间发表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 |
附录 |
(10)全液压履带式移动电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移动电站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移动电站传动系统的原理与设计 |
2.1 系统发展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
2.2 传动系统主要部件的设计 |
2.3 分动箱的控制流程 |
2.4 传动系统的维护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移动电站液压系统的设计 |
3.1 液压系统的发展现状 |
3.2 移动电站液压系统部分的设计与选型 |
3.3 产品各部件液压系统的设计与选型 |
3.4 液压系统的维护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动电站起重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
4.1 随车吊的概述 |
4.2 吊臂的三维设计图 |
4.3 随车吊吊臂的有限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移动电站主要构件的设计与计算 |
5.1 移动电站驾驶室部分的设计 |
5.2 移动电站底盘部分的设计 |
5.3 移动电站整车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液压移动电站的试验 |
6.1 移动电站试验背景与条件 |
6.2 移动电站整机外观检验 |
6.3 移动电站整机性能测试 |
6.4 整机性能测试解决方案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科学研究及发表论文情况 |
四、离合器总泵进油管接头破裂造成换挡困难(论文参考文献)
- [1]轻型卡车总装车间生产线工艺分析及物流规划[D]. 冯子馨.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2]某重型商用车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可靠性分析[D]. 李勇.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3]基于故障数据的叉车可靠性分析与评价[D]. 海闯.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17(07)
- [4]城市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维护周期技术研究[D]. 韩万里. 长安大学, 2017(02)
- [5]《43118型卡玛斯汽车说明书》汉译实践报告[D]. 刘宝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6]静压耦合式离合器的原理及其溢流阀的振动问题研究[D]. 李帅.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7]客车离合系统故障原因[J]. 王树滨. 汽车工程师, 2013(06)
- [8]压路机常见故障原因分析[J]. 彭晓敏. 机电信息, 2012(15)
- [9]基于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城市公交车辆维修策略研究[D]. 郑建祥. 江苏大学, 2012(08)
- [10]全液压履带式移动电站的研究[D]. 杨珍珍.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