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新气功科学学会在京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苏彬[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党在宣传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历来对此高度重视。无神论宣传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宣传无神论仍面临缺乏学科支撑、频频遭受污名的境遇。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历程及经验启示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廓清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成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无神论宣传教育可分为五个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清除了“左”的错误,根据毛泽东“研究宗教,批判神学”的批示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为无神论宣传教育确立了理论前提,构筑了学科基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中央对新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作出总体部署。但在学术界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争论之后,无神论宣传教育逐渐失去学科支撑而走向式微,导致有神论的影响失去了制衡力量而持续扩大;上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转型和神秘主义影响所带来的伪科学、封建迷信蔓延,一批专家学者联起手来大力宣传无神论,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使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世纪之交站在新的起点之上;新世纪之初,面临“宗教热”的蔓延和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中央有关部门就无神论宣传教育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作出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无神论的实体研究机构,为无神论宣传教育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和有关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争议,党中央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等新论断,开辟了无神论宣传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全新局面。通过总结这段历程可以发现,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总能根据当时的形势,调整工作重心,勇担时代责任,应对风险挑战,在与有神论进行长期思想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无神论宣传教育,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基本前提,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有力推动,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重要依托,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坚实基础。
李申[2](2014)在《中国无神论学会三十五年》文中指出中国无神论学会成立于1978年底,到2013年底,已经走过了35年的曲折道路。参加中国无神论学会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要干什么?都干了些什么?许多人并不了解。今天是第一届无神论论坛开幕的日子。本人愿借此机会,向诸位介绍一点学会的情况。
袁凤梅[3](2014)在《周思聪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女性画家,周思聪的艺术创作历程、艺术作品,乃至审美理念都可以被视作当代中国绘画及艺术美学的标签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她的艺术创作历程既是20世纪水墨人物画的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她自身生活世界及内心情感对于不断变迁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映射。周思聪在技法、审美、人性以及艺术理念等不同层次丰富地展示了当代中国艺术创作及审美发展的跨越感和断裂性,而这一断裂性和跨越感的背后仍然蕴藏着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当代绘画艺术的碰撞和融合,碰撞和融合既是艺术家个人的艺术探索,也昭示着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从周思聪的艺术历程和绘画风格入手,我们不难发现,她经历了写实、表现向传统中国的写意精神复归,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回归,而是在丰富的生命体验及娴熟的写实水墨人物画创作技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绘画的表现技法及审美旨趣,实现以回归为基本形式的自我超越。与此同时,周思聪的艺术探索和创作本身就是她内心世界的体验与思考历程,向传统写意精神的回归也是她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自我发现及升华”。本文立足于艺术学方法,从周思聪的艺术创作历程入手,从早期、成熟期及晚期等三个阶段,围绕其代表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技法及价值分析,并将其现实生活世界的资料整理及口述历史研究结合在一起,形成对周思聪的审美旨趣及生活世界的重叠研究,避免单纯从作品出发的研究路线,并且充分利用女性主义哲学、哲学诠释学和美学的思想资源,尝试在艺术分析之外寻找属于中西文化及当代中国的现代性主题及艺术家个体生存境遇创造的艺术反思方向。此外,本文旨在将周思聪的创作历程看作“三位一体”的整体:以作品表达艺术理念及技法的升华与发展,从艺术理念中折射其生活体验中的思想情感变化,在情感与思想的不断变化和跨越中理解其审美旨趣的进化和跨越。与此同时,周思聪作为一个女性的细腻、敏感以及母性都将她作为一个艺术研究和诠释对象的复杂性进一步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的研究并不期待为周思聪的艺术研究提出一个断言或结论,而是通过诠释性的描述,展示当代中国艺术家在生活和艺术创作的浑然一体中融合中西绘画技术和艺术理念的可能性,从而分析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体现的中国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本文的讨论中,周思聪首先是一个女性,其次是一个艺术家,再次是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最后才是20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集大成者。如果我们将周思聪的艺术作品当作她的生活及精神世界的艺术表达,那么她不仅承继了徐蒋体系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传统,而且经历了跨度巨大的创作理念转换及审美旨趣的变迁,跨越在情感丰富及笔法细腻的写实主义与禅意空灵随心所至的写意自由之间,从实感到空灵的内心自由之旅实现了周思聪作为一个艺术家自我艺术世界建构的完整与丰满。本文的第一部分从二十世纪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运动以及美术史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回顾周思聪的学习历程及早期艺术探索,将徐蒋体系的建立对20世纪水墨人物画的影响及早期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理念进行初步的梳理,特别重视周思聪在中西交汇的文化融合环境中早期受到的中央美院多样的艺术启蒙,并强调其早期艺术创作中体现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本文的第二部分从不同角度对周思聪代表作《矿工图》进行分析,聚焦其写实主义创作中从画面到情感、从实感到体验、从构图到技法的不断发展;本文的第三部分尝试从彝族妇女的系列作品分析中,在苦难美学和女性体验的基础上,发现她在审美旨趣上的本体性跨越,即从实感到空灵,从画面的厚度到内心的空灵,并最终形成画面与生活之间的内心桥梁,构建出一个优秀女性艺术家的自我认知;本文的第四部分分析周思聪为何能在生命最后阶段达到了写意回归,实现了艺术境界的圆满,周思聪艺术的写意精神在荷花系列里的回归,不仅是技法性的写意意象,更是融合了创造者的生命体验、审美旨趣后的一种精神跨越,也是在大写意的艺术理念基础上对传统写意的一次升华。由此,本文期待通过勾勒周思聪的艺术历程及其审美旨趣,将生活世界、内心体验及艺术创作融为一体,以诠释学和美学的角度,诠释作为整体的艺术家,并得出艺术家创作历程中体现的艺术发展趋势及方向——从写实到写意,大写意的传统复归作为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主题的可能性。
李申[4](2013)在《中国无神论学会三十年》文中认为本文分三段讲述了中国无神论学会发展的历史。第一段"学会的初创到‘无神论无人讲"’,时间从1978年到80年代初。第二段"无神论无人讲到‘法轮功’肆虐",时间从80年代到1999年。第三段"‘无神论有人讲’但声音微弱",时间从1999年到现在。
郑立麓[5](2013)在《那些年 我们追过的大师》文中认为开端"唐雨和小朋友陈小明一起走在路上,他的耳朵无意中触到陈小明的上衣口袋,大脑便呈现出一包香烟的牌名‘飞雁’二字……据唐雨自己介绍,他的手像有电一样,拿到写有字的纸团,脑里便开始有字迹的反映。"唐雨的"耳朵认字",标志着当代特异功能运动的发端。这篇报道出版于1979年3月11日《四川日报》。数天后,国内多家媒体转载了这条消息。这篇报道引起了上海《自然杂志》的关注。当年7月,该杂志派人到北京测试了当时颇为出名的特异人王强、王斌两姐妹,肯定了人体特
冯欢[6](2013)在《那个想入非非的年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80年代末,湖南某县城,刚上小学的我跟着母亲听了一场"中功大师"张宏堡的报告会,学着大人们的样儿,伸出一只手,然后施加意念,想着这只手变长,默念"长!长!长!"结果,我的手没反应,大人们纷纷表示"变长"。那年,几千公里外的山东烟台,同事曲同学刚满四岁,常一脸疑惑地盯着祖
张卓[7](2011)在《中国20世纪80-90年代“武术气功热”中传媒角色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79年“唐雨耳朵认字”开始,到1999年国家取缔“法轮功”结束,一场旷日持久的“武术气功热”席卷中国历时近20年。“武功超人”和“特异功能大师”虽是这出闹剧的主演,但传媒的身影却始终相伴整个“武术气功热”左右,扮演着有意无意的幕后推手角色,从而使本应为小众范围传播的武术气功活动,经过各级各类媒体的推波助澜,恍然间发生了核爆炸一般,成为受众追逐的热点。所幸的是,经过政府的及时处理,这一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理解和研究传媒在“武术气功热”中的角色和作用,有利于从理论的高度上发挥传媒对“武术气功热”一类的社会现象的特定的调节功能,那么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时,就会少走弯路,少摔跟头。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证明,产生于西方的大众传播学模式论依然适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气功热”以及此类传播事件。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气功热”事件又为西方大众传播学的普适性、正确性提供了更多实证案例。无论媒体在“武术气功热”中处于什么样的角色位置,都是由大众传播规律所决定的。媒体自身的任何一种角色选择,都是大众传播规律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客观反映。媒体在整个“武术气功热”中的或正面或负面的作用,都是由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的需要”所决定的,媒体和从业者只是顺应时代要求和传播学的客观规律做了应该做的事。媒体的角色在“武术气功热”事件具有交叉性、非孤立性、贯穿性的特点。2.大众传播模式并不是专为错误和负面定做的,传媒其实有着充分的力量自我修正。关键在于,机制是否健全、渠道是否畅通、能否让不同意见同时存在、能否让批评意见及时表达。如果“武术气功热”中反对的声音能及时为受众接收,那么“武术气功热”也许就到达不了狂热的地步。媒体在“武术气功热”中社会责任感的暂时性缺失,既与当时整个社会环境充斥着迷盲情绪有关,也与媒体自身理论武装不够,从业者素质仍需提高,有着直接的联系。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这也是我们对待武术、气功文化的根本立场。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遵循科学的理性态度和科学的检验原则,把破与立紧密地结合起来,继承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重在建设。我们对此要有所认识,媒体从业人员、新闻工作者对此尤其要有清醒的充分的认识。
张国良[8](2011)在《气功锻炼者的口述史研究》文中提出在“增强人民体质”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体育事业立足于大众的身体健康大力发展气功运动,掀起了一阵阵气功健身的热潮。因此,系统梳理气功发展对增强人民体质的作用,总结气功发展的成功经验,无疑有助于气功的健康发展,可更好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本研究根据气功锻炼者的锻炼年代与选作锻炼的气功种类筛选出十位口述对象,并以口述对象独特的锻炼经历和鲜活的生命体验结合文献资料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癌症患者在医生推荐下和病友抗癌的努力中,抱着“试试看”选择了气功;在抗癌病友的社会支持、抗癌明星的成功案例、自身气功锻炼的初步成效中,改变了对癌症的态度,坚定了气功锻炼的信心;在制度化锻炼中,提高了身体活动能力,提高了呼吸管理能力。第二,慢性病患者在以气功锻炼作为“运动处方”的康复实践中,体验到消化能力提高、睡眠状态改善、身体活动能力提高、体质增强的锻炼成效,强化了气功锻炼动机,将气功锻炼作息时间化为每天的定时锻炼,并在制度化锻炼中,增强了体质、提高了免疫力、巩固了药物治疗效果、减轻了病症、消除了病灶。第三,气功锻炼者病魔搏斗的经历,深化了他们对生命与人生的认识,不仅看淡功利得失,心情平静;而以感激生命,积极回馈社会。第四,气功锻炼者与此寻找了自我实现,指导员在服务他人健康的指导中、在赢得社会尊重时,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锻炼者在提高了自我控制力中感觉到自我实现。第五,气功锻炼者以中医经络身体观形成了新的身体图景,将“气功态”迁移到其他活动,井在“气功生活化”中深化了气功锻炼的体验。最后,本研究从气功锻炼者立场出发,围绕着气功锻炼者的体验,为气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辛芃[9](2002)在《二十年来辨是非——“法轮功”何以成势》文中认为 1982年1月,于光远在《百科知识》第1期上,发表了《唯灵论·心灵研究·超心理学·人体特异功能研究》的文章。于光远建议,把这些条目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有关卷中。1982年初,于光远在《中国社会科学》第二期上,发表了"PSi 和它的变种——人体特异功能"的文章。指
吴芳林,于琳[10](1999)在《中国严新气功科学学会隆重举行成立五周年庆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芳理事长作书面发言严新老师作多场学术报告虎年岁末,正值人们喜迎元旦之际,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区及台湾地区,99个地县,26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的严新气功组织的代表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严新气功学会的...
二、严新气功科学学会在京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新气功科学学会在京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理论基础 |
1.4 核心概念阐释 |
1.4.1 无神论 |
1.4.2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
1.4.3 无神论宣传教育 |
2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启 |
2.1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2.1.1 宗教工作的拨乱反正 |
2.1.2 对个人崇拜问题的反思 |
2.2 确立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理论前提 |
2.2.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 |
2.2.2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无神论宣传教育 |
2.2.3 反对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 |
2.3 构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学科基础 |
2.3.1 恢复宗教研究机构 |
2.3.2 启动宗教学学科建设 |
3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式微 |
3.1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3.1.1 在全面改革开放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3.1.2 在清除精神污染中对待宗教问题的“慎重”态度 |
3.1.3 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中克服“左”的思想 |
3.2 中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决策部署 |
3.2.1 “中央19号文件”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定位 |
3.2.2 “八二宪法”制定中关于“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的争论 |
3.2.3 199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申 |
3.3 无神论宣传教育在学术研究中的失语 |
3.3.1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争论 |
3.3.2 中国无神论学会的停摆 |
3.3.3 无神论在“宗教与文化”研究中的缺位 |
4 世纪之交“法轮功”的成势与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
4.1 世纪之交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4.1.1 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 |
4.1.2 世界范围内神秘主义的影响 |
4.1.3 美国和苏联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 |
4.2 “无神论无人讲”与“法轮功”的成势 |
4.2.1 “特异功能热”的形成 |
4.2.2 伪科学和伪气功的发展 |
4.2.3 “法轮功”的组织化扩张 |
4.3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
4.3.1 响应新号召:批判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
4.3.2 凝聚新力量:重建中国无神论学会 |
4.3.3 承担新任务: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 |
4.3.4 营建新阵地:创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 |
5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任务 |
5.1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5.1.1 “宗教热”从农村向城市蔓延 |
5.1.2 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 |
5.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协同推进 |
5.2.1 中央六部委出台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文件 |
5.2.2 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防范校园传教 |
5.2.3 成立无神论研究机构 |
6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局面 |
6.1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6.1.1 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 |
6.1.2 “党员信教”与“信徒入党”问题的争论 |
6.1.3 无神论宣传教育争议再起 |
6.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创新发展 |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
6.2.2 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 |
6.2.3 拓展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阵地 |
7 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经验启示 |
7.1 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基本前提 |
7.2 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有力推动 |
7.3 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要依托 |
7.4 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坚实基础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中国无神论学会三十五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会的初创到“无神论无人讲” |
二、“无神论无人讲”到法轮功肆虐 |
三、“无神论有人讲”但声音微弱 |
(3)周思聪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周思聪艺术形成的背景及早期创作 |
1.1 二十世纪的社会变革与新文化思潮 |
1.1.1 二十世纪中国画的革新之路 |
1.1.2 “徐蒋体系”的建立与周思聪艺术的产生背景 |
1.2 青少年时代踏上艺途 |
1.2.1 青少年时期的艺术梦 |
1.2.2 恩师难忘——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 |
1.2.3 凯绥·珂勒惠支艺术的影响 |
1.2.4 丸木位里、赤松俊子夫妇《原爆图》的影响 |
1.3 早期艺术创作(1963——1979) |
1.3.1 颂扬:新时代的嘹亮号角 |
1.3.2 反思: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患 |
2.《矿工图》——周思聪艺术成熟时期的探索 |
2.1 《矿工图》的艺术语言 |
2.1.1 《矿工图》创作的时代背景 |
2.1.2 《矿工图》的双面性:现实主义与表现性 |
2.2 《矿工图》的精神意蕴 |
2.2.1 苦难的艺术催发的生命力感 |
2.2.2 悲剧艺术升华的崇高感 |
2.3 《矿工图》与中国画的创新 |
2.4 小结 |
3.《彝女小品》——周思聪艺术的表现主义时期 |
3.1 《彝女小品》的创作历程 |
3.1.1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解析 |
3.1.2 《彝女小品》创作的心理折射 |
3.2 《彝女小品》的精神内涵 |
3.2.1 自我回归——真实生命体验的重视 |
3.2.2 虚中空灵——传统写意精神的转向 |
3.3 探索与突破:中西绘画语言的碰撞 |
3.3.1 “85 新潮”影响下的人体写生 |
3.3.2 《广岛风景》表现形式新探索 |
4 “墨荷”系列——周思聪艺术的写意自在时期 |
4.1 “墨荷”系列的诞生 |
4.1.1 病榻上的艺术家 |
4.1.2 荷花世界的诗意寄托 |
4.1.3 山水小景系列 |
4.2 写意自在时期精神意境 |
4.2.1 荷花意象世界——传统写意精神的彻底回归 |
4.2.2 审美的心灵之维——意中有境 |
5 周思聪艺术对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启示 |
5.1 文人画——中国画的生活面相与活力之源 |
5.1.1 二十世纪文人画何以衰弱 |
5.1.2 周思聪艺术与文人画的关系 |
5.2 周思聪艺术的生命精神 |
5.2.1 在画面语言中的体现 |
5.2.2 写实、传神到妙悟 |
5.3 写意的升华式回归:来自周思聪艺术生命的启示 |
附件 |
参考文献目录 |
致谢 |
(7)中国20世纪80-90年代“武术气功热”中传媒角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目地及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2 文献综述—对"武术气功热"和传媒表现的概述 |
2.1 第一阶段:“武术气功热”初期和传媒的表现、影响(1997一1986) |
2.2 第二阶段:“武术气功热”中期和传媒的表现、影响(1987一1993) |
2.3 第三阶段:“武术气功热”后期和传媒的表现、影响(1994一1999) |
2.4 小结 |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逻辑分析法 |
3.2.3 个案分析法 |
3.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3.1 武术气功热 |
3.3.2 模式 |
3.3.3 角色 |
3.3.4 传媒 |
3.3.5 传媒角色与模式的关系 |
3.4 理论依据 |
3.5 研究路径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武术气功热"初期传媒的角色 |
4.1.1 说服者角色 |
4.1.2 沉默者角色 |
4.1.3 小结 |
4.2 "武术气功热"中期传媒的角色 |
4.2.1 满足者角色 |
4.2.2 威信者角色和名片效应 |
4.2.3 守门人角色 |
4.2.4 编码译码者角色 |
4.2.5 被依赖者角色 |
4.2.6 平衡者角色 |
4.2.7 小结 |
4.3 "武术气功热"后期传媒的角色 |
4.3.1 认知者角色 |
4.3.2 失语的角色 |
4.3.3 反馈者角色 |
4.3.4 比较媒介体系下的传媒角色 |
4.3.5 晕轮效应下的角色 |
4.3.6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西方大众传播学模式同样适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社会 |
5.2 "武术气功热"产生与传媒盲目跟风的原因 |
5.3 对传统武术气功的正确认识和传媒对其报道的正确方式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气功锻炼者的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2 大众视野下身体锻炼的微观叙事 |
2.1 癌症患者将气功锻炼视作“救命稻草” |
2.2 慢性病忠者将气功锻炼用作“运动处方” |
2.3 气功锻炼者将气功锻炼作为自我实现的手段 |
2.4 气功锻炼者将气功锻炼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媒介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4 致谢 |
5 主要参考文献 |
6 附件 |
四、严新气功科学学会在京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D]. 苏彬.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2]中国无神论学会三十五年[J]. 李申. 科学与无神论, 2014(03)
- [3]周思聪艺术研究[D]. 袁凤梅. 西安美术学院, 2014(12)
- [4]中国无神论学会三十年[A]. 李申. 科学无神论(第一辑), 2013
- [5]那些年 我们追过的大师[J]. 郑立麓. 北方人(悦读), 2013(10)
- [6]那个想入非非的年代[J]. 冯欢. 三月风, 2013(04)
- [7]中国20世纪80-90年代“武术气功热”中传媒角色的研究[D]. 张卓. 北京体育大学, 2011(10)
- [8]气功锻炼者的口述史研究[D]. 张国良. 上海体育学院, 2011(01)
- [9]二十年来辨是非——“法轮功”何以成势[J]. 辛芃. 科学与无神论, 2002(04)
- [10]中国严新气功科学学会隆重举行成立五周年庆典[J]. 吴芳林,于琳. 中国气功科学, 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