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二重感染的临床观察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二重感染的临床观察

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戊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宋立莎[1](2013)在《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及乙戊重叠感染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HEV是引起我国成年人急性散发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在多数地区的急性散发性肝炎病因中已占首位,尤其在老年人中占有更高的比例。我国亦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有大量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乙肝肝硬化的患者,因此,HBV与HEV的重叠感染在我国较多见;近些年,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多为散发病例,仅个别国家的某些地区有过小型流行;有学者提出了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合并HEV感染可加重病情,也有提出两种病毒可相互作用,但该类观点尚无定论;乙戊重叠感染的高发生率和对患者预后影响的重要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此次研究,我们主要对吉林省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合并HE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现状;对HEV感染所致影响等进行研究,为更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本次研究旨在探讨本地区近6年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分析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合并HEV感染的现状及对患者的影响;探讨不同肝病基础的患者发生HEV感染后的发病情况。我们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研究,对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抗-HEV IgM阳性的188例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的单纯HEV感染组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HEV感染组的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对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行抗-HEV IgM与抗-HEV IgG的血清学研究,分析HEV合并感染对乙肝肝硬化人群的影响。并对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中165例单纯HEV感染者、13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HEV感染者与24例乙肝肝硬化抗-HEV IgM(+)患者(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中的6例与本次实验检测的18例)的临床特征及数据进行分析。本次研究的188例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均为四季散发病例,无家庭聚集现象。临床类型表现为急性黄疸型152例(80.85%)、急性无黄疸型24例(12.77%)、重型肝炎12例(6.38%)。年龄<60岁患者(非高龄组)共137例,其中重型肝炎5例(3.65%),无死亡病例。年龄≥60岁(高龄组)患者51例,其中重型肝炎7例(13.73%),死亡3例。高龄组黄疸、腹水及重症肝炎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P <0.05);两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AS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 ALT)、白蛋白(Albumin,ALB)、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 PT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7例重型肝炎中6例发现抗-HBs与抗-HBc均为阳性。在188例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165例单纯HEV感染组患者的年龄比13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HEV感染组明显较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HEV感染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明显高于单纯HEV感染组,ALT、CHE水平明显低于单纯HEV感染组(P<0.05)。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HEV感染组的PTA水平低于单纯HEV感染组,其谷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T-BIL、D-BIL水平比单纯HEV感染较高,差别具有边缘显着性(0.05<P <0.10)。两组间的年龄、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白蛋白(Total protein,TP)、 ALB、球蛋白(Globulin,GLB)、间接胆红素(Indirectbilirubin,I-BIL)水平无明显差别。在336例行HEV抗体血清学检测的乙肝肝硬化患者中,抗-HEV IgM(+)的患者共18例(5.36%);其中,肝性脑病1例(5.56%),上消化道出血3例(16.67%),肝衰竭有4例(22.22%),死亡2例(11.11%);乙肝肝硬化抗-HEV IgM(-)的患者共318例,肝性脑病5例(1.57%),其中I期有2例,II期、III期、IV期各有1例;肝衰竭1例(0.31%),无死亡。ALT、ALP、T-BIL、D-BIL、I-BIL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乙肝肝硬化抗-HEV IgG(+)组的GLB水平明显高于抗-HEV IgG(-)组,A/G水平明显低于抗-HEVIgG(-)组(P<0.05)。对比165例单纯HEV感染者与37乙戊重叠感染者(19例来自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8例来自本次检测抗-HEV IgM(+)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数据,单纯HEV感染组的年龄比乙戊重叠感染组明显较高,PT水平明显低于乙戊重叠感染组,PTA、ALT、ALP、GGT、ALB、CHE水平明显高于乙戊重叠感染组。165例单纯HEV感染者与24例乙肝肝硬化抗HEV-IgM(+)患者(6例来自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18例来自本次HEV的血清学检测患者)比较发现,单纯HEV感染组患者的ALB、CHE水平明显高于乙肝肝硬化合并HEV感染组,乙肝肝硬化合并HEV感染组的PTA水平明显低于单纯HEV感染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乙肝肝硬化合并HEV感染组的PT水平高于单纯HEV感染组,差别具有边缘显着性(P=0.059)。13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HEV感染者的AST水平明显高于24例乙肝肝硬化合并HEV感染者(P<0.05)。经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急性黄疸型比例高,高龄组重症肝炎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其中针对抗-HBs伴随有其他抗体阳性患者,要注意隐匿性HBV感染的存在,应使用高敏感性检测方法进一步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DNA,HBV DNA)定量检测,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充足的依据。乙型病毒性肝炎较一般人发生HEV感染年龄更早,且合并HEV感染后,其肝功能损伤明显重于单纯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合并HEV感染率较高,且发生HEV感染后肝功能明显恶化。(3)乙戊重叠感染比单纯HEV感染组的病情明显重,预后差。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应尤其注意预防HEV的合并感染,一旦发生病情迅速恶化,应考虑到合并HEV感染的可能性。

常莉,周平[2](2018)在《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患者临床指标及转归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及转归。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9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患者45例,为重叠感染组,回顾性选取同一时期在本院治疗的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5例,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中生化指标、嗜肝性病毒标记物及肝功能球蛋白(G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蛋白(ALB)等各项指标,对两组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中GLB(对照组34.5±7.0 g/L、重叠感染组36.3±6.5g/L)与AST(对照组460±100 IU/L、重叠感染组470±115 IU/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叠感染组患者的ALT(1210±360)IU/L、TB(281±95)μmol/L、PT(20.0±3.0)s、HBe Ag阳性率(22.22%)、ALB(26.8±4.8)g/L,对照组患者ALT(693±288)IU/L、TB(105±41)μmol/L、PT(14.3±2.2)s、HBe Ag阳性率(40.0%)、ALB(49.5±5.0)g/L,重叠感染组患者ALT、TB、PT显着高于对照组,ALB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 Ag呈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患者比率较小,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病情明显加重。

岳娜[3](2020)在《戊型肝炎的生态流行病学研究及干预策略评价》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全球因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导致44,000人死亡。我国戊型肝炎的报告发病率于2012年超过甲型肝炎,成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第一大疾病。研究目的是了解中国部分地区人群、猪和环境中的HEV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戊型肝炎的干预策略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从而为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HEV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1)基于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方法,了解人群与猪的HEV感染情况。(2)对江苏省某监测点采集上报的猪胆汁、人血清及水样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血清抗-HEV Ig G、抗-HEV Ig M、HEV RNA,同时利用荧光定量与测序分析,从基因层面分析HEV在生态环境、猪及猪制品和患者间的同源性。(3)利用决策树-马尔科夫模型,从社会角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戊肝疫苗接种进行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采用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和增量成本效用比(Incremental cost-utility ratio,ICUR)来确定优势策略,用敏感性分析来确定模型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1)中国大陆一般人群血清抗-HEV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阳性率为27.30%(95%CI:22.40%-32.20%),职业人群为47.40%(95%CI:40.10%-54.80%),猪群为66.40%(95 CI:61.70%-71.10%),人群抗-HEV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 M)血清阳性率为1.80%(95%CI:0.70%-2.90%)。年龄大于40岁者血清感染率较高,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高,在职业人群中,猪肉零售商血清感染率最高。职业人群血清感染率与成年猪(>3个月)血清感染率相关系数为0.88。(2)江苏省某监测点猪胆汁HEV RNA阳性率为2.90%,猪职业接触人群血清感染率为36.50%。40岁以上人群血清感染率高于40岁以下,且养殖工血清感染率最高为74.12%。疑似急性病毒性肝炎确诊戊型肝炎患者中,d4h基因型占比为68.57%。戊型肝炎感染者中,乙型肝炎与戊型肝炎重叠感染率为22.22%。(3)在中年慢性乙型肝炎人群中,相对于不接种,全部接种、筛选后接种的ICER依次为5.35万元/病例、3.00万元/病例,ICUR依次为27,362.52/QALY、15,300.10/QALY。老年患者中相比于不接种,全部接种、筛选后接种ICER为4.43万元/病例、2.08万元/病例,ICUR为22380.11元/QALY、10413.61元/QALY。研究结论:(1)猪职业接触人群的HEV感染情况高于一般人群,且地域、年龄和不同工种是影响血清感染率的重要因素。职业人群血清感染率与成年猪(>3个月)血清感染率存在相关性。(2)江苏省某监测点猪和人感染HEV具有同源性,年龄与工种影响血清感染率。(3)从社会角度出发,筛选后疫苗接种是戊肝散发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优势策略。

赵君,廖星,赵晖,杨静,邹雯,王乐,支英杰[4](2017)在《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系统评价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全面检索国内外8大电子数据库及Clinical Trials,收集关于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评价标准,2人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对最终纳入的文献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或仅做描述性分析。共计纳入32篇文献,涉及3 188例患者,男性1 951例(61.2%),女性859例(26.9%),未知男女比例378例(11.9%),所纳入的临床研究总体质量偏低。由于研究疾病复杂,干预措施不尽相同,大部分研究按疾病分类进行描述性分析:重度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黄疸型肝炎试验组在退黄、肝功能复常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在少数Meta分析中,对于黄疸性病毒性肝炎,在苦黄注射液+综合治疗组对比综合治疗组中,前者总有效率高于后者(RR=1.35,95%CI=[1.10,1.66],P=0.61)。另外,当苦黄注射液滴速过快时会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及皮疹等不良反应,减慢滴速可缓解。根据现有证据,苦黄注射液对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大部分研究未对病毒性肝炎进行病原学、临床表现分类以及干预措施多样性,导致临床异质性较大,各研究间的可比性较差,加之研究质量普遍偏低,影响结果的准确性,需更多设计严紧、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增加证据强度。

俞洪林,姚春兰,姚集鲁[5](1995)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戊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临床观察》文中提出本文对4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与戊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进行临床分析。重叠感染后病情有趋向重症化的倾向,深度黄疸发生率高,而且黄疸深,重症肝炎发生率高,病死率亦高。

付佳[6](2016)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其它嗜肝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比较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重叠感染其它嗜肝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和临床转归,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2005年至2014年期间住院被确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的病例数分别为35例、31例、22例和53例,按照病毒感染的类型分为5组:单纯慢乙肝组,慢乙肝重叠甲肝组(甲乙组),慢乙肝重叠丙肝组(乙丙组),慢乙肝重叠丁肝组(乙丁组),慢乙肝重叠戊肝组(乙戊组),我们综合比较分析了五组患者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包括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乙肝病毒载量(HBV-DNA)及预后。结果:除外慢乙肝重叠甲肝组,其它重叠感染组较单纯慢乙肝组转氨酶峰值如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显着性增高,而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谷值均要明显降低;HBV重叠感染HCV、HEV的患者死亡率较高,且与HBV单独感染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我们的研究还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定量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慢乙肝重叠感染丙肝、丁肝、戊肝较单纯慢乙肝组预后相对较差,而慢乙肝重叠感染甲肝组预后相对较好。

武文华[7](2009)在《109例回族老年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我院回族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宁夏回族老年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住院的符合诊断标准的109例回族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为回族老年组)与同期住院的符合诊断标准的374例汉族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汉族老年组)进行职业,肝炎家族史,饮酒史,居住地,病原学分型,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并发症,合并症,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的对比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回族老年组农民患者有102例(94%),有乙型肝炎家族史者24例(22%),有饮酒史者3例(2.8%);汉族老年组农民患者有146例(39%),有乙肝家族史者33例(8.82%),有饮酒史者39例(10.4%);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病原学分型回族老年组以病毒性肝炎乙型为主102例(93.6%);临床分型以慢性肝炎28例(25.6%),肝炎肝硬化为主76例(68.8%)与汉族老年组比较病原学分型及临床分型均无统计学差异。(3)症状体征:回族多以乏力、纳差,黄疸,腹胀,腹水就诊。(4)并发症、合并症以消化、循环、呼吸系统为主,两组比较回族老年较汉族老年原发性肝癌(23.9%)和糖尿病(22%)发生率高,汉族老年上消化道出血(21.1%)及酒精性肝病(7.5%)的发生率较回族老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实验室检查回、汉两组胆红素均较高,两组比较回族老年的胆固醇、血脂、血糖水平高于汉族老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预后,回族老年组患者无住院死亡,自动出院的情况较多。结论:我院109例回族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病例中男性多,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多,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比例高,消化道症状起病多见,黄疸高发,并发症及合并症多等特点与老年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相符。但与本组汉族老年患者比较具有农民患者多,乙肝家族史明显;并发症及合并症中原发性肝癌,糖尿病多发;上消化道出血及酒精性肝病发生率低;自动出院患者多的特点。

苏迎盈,黄悦,邱凌娴,吴婷,张军,张国民[8](2020)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戊型肝炎重叠感染的转归: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中国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中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重叠感染的发生和转归情况。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以及万方数据资源库,收集2008-2019年中国关于CHB患者中HEV重叠感染的文献和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质量评价和统计分析,使用R 3.5.2和Revman 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统计量I2)、合并率和比值比(odds ratio,OR)的计算。结果共纳入28篇文献。在CHB住院患者中HEV重叠感染率为13.6%(95%CI:12.5%~14.9%)。重叠感染HEV的CHB住院患者(CHB-HEV住院患者)中肝衰竭发生率为34.7%(95%CI:29.6%~40.1%),发生风险均高于单纯CHB患者(OR=10.9,95%CI:6.8~17.4)、重叠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的CHB住院患者(CHB-HAV住院患者)(OR=3.8,95%CI:2.4~6.2)以及单纯戊型肝炎患者(OR=5.1,95%CI:3.8~6.8)。CHB-HEV住院患者病死率为13.8%(95%CI:10.3~17.8),病死风险均高于单纯CHB患者(OR=8.5,95%CI:4.0~18.3)、CHB-HAV住院患者(OR=14.4,95%CI:4.8~42.9)以及单纯戊型肝炎患者(OR=4.4,95%CI:3.0~6.4)。结论我国CHB住院患者中重叠感染HEV较常见,是肝衰竭和死亡的重要诱因。

鲁波,张伟[9](2008)在《近年我国老年人散发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危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戊型病毒性肝炎呈全球分布,其流行区域主要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近年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呈上升趋势。目前戊型病毒性肝炎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以往研究认为,戊型病毒性肝炎青壮年男性多发,儿童感染率较低,孕妇病死率较高,老年人发病率相对低。但是,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戊型病毒性肝炎在老人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感染戊型病毒性肝炎病程长,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肝功能受损严重,常因引起并发症而造成高死亡率。为此,就戊型病毒性肝炎对老年人的危害状况作一综述。

李艳[10](1998)在《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概述。文章介绍了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的概念、感染概况及感染模式,总结了甲乙型、乙丙型、乙丁型、甲戊型双重感染等主要感染模式的临床特征,阐述了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时各病毒问相互关系。根据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的有关流行因素,提出了一些预防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的防制措施。

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戊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戊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及乙戊重叠感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戊型肝炎病毒概述
    1.2 HEV 流行病学研究
        1.2.1 HEV 在欧洲国家的感染情况
        1.2.2 HEV 在美国的感染情况
        1.2.3 HEV 在亚洲一些国家的感染情况
        1.2.4 HEV 在中国的感染情况
    1.3 HEV 的传播途径
        1.3.1 HEV 的食源性传播
        1.3.2 HEV 的血液传播
    1.4 HEV 感染的诊断
    1.5 HEV 感染的临床特点
        1.5.1 免疫正常个体发生 HEV 感染
        1.5.2 HBV 与 HEV 的重叠感染
        1.5.3 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发生急性和慢性 HEV 感染
    1.6 HEV 感染的治疗
    1.7 HEV 感染的预防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析
        2.1.1 研究对象选择及分组
        2.1.2 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2.2 乙肝肝硬化合并 HEV 感染的检测
        2.2.1 研究对象选择及评估
        2.2.2 实验试剂、仪器及器材
        2.2.3 实验方法
        2.2.4 实验步骤
        2.2.5 数据分析
    2.3 单纯 HEV 感染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 HEV 感染组与乙肝肝硬化合并 HEV 感染组的研究
        2.3.1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分组
        2.3.2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对HEV 感染者的影响
        3.1.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3.1.2 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
        3.1.3 单纯 HEV 感染组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 HEV 感染组临床特点比较
    3.2 乙肝肝硬化患者合并 HEV 感染的现状与特点
        3.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3.2.2 乙肝肝硬化抗-HEV IgM(+)与抗-HEV IgM(-)组临床特点
        3.2.3 乙肝肝硬化抗-HEV IgG(+)组与抗-HEV IgG(-)组临床特点
    3.3 单纯 HEV 感染、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 HEV 感染与乙肝肝硬化合并 HEV 感染组的临床特点分析
        3.3.1 单纯 HEV 感染组与乙戊重叠感染组的临床指标比较
        3.3.2 单纯 HEV 感染组与乙肝肝硬化合并 HEV 感染组的临床特点比较
        3.3.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 HEV 感染组与乙肝肝硬化合并 HEV感染组临床特点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对急性 HEV 感染者的影响
        4.1.1 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
        4.1.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对急性 HEV 感染者的影响
    4.2 乙肝肝硬化患者合并 HEV 感染的现状与特点
        4.2.1 乙肝肝硬化抗-HEV IgM 研究结果分析
        4.2.2 乙肝肝硬化抗-HEV IgG(+)组与抗 HEV-IgG(-)组临床特点
    4.3 单纯 HEV 感染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 HEV 感染组、乙肝肝硬化合并 HEV 感染组的临床分析
        4.3.1 单纯 HEV 感染组与乙戊重叠感染组的分析
        4.3.2 单纯 HEV 感染组与乙肝肝硬化合并 HEV 感染组的分析
        4.3.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 HEV 感染组与乙肝肝硬化合并 HEV 感染组的分析
第5章 结论
    5.1 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
    5.2 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合并 HEV 感染的肝功能研究
    5.3 单纯 HEV 感染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 HEV 感染组及乙肝肝硬化合并 HEV 感染组的临床特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患者临床指标及转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实验室检测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比较
    2.2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
    2.3 两组患者血清病毒标记物比较
    2.4 死亡患者的病理表现
    2.5 两组患者病程与转归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3)戊型肝炎的生态流行病学研究及干预策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大陆人群和猪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被纳入研究的检索结果及特征
        2.2 方法质量学
        2.3 异质性和发表偏倚
        2.4 不同群体间的感染率和关系
        2.5 人群和猪群亚组分析
        2.6 人群与猪血清感染率相关性
        2.7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江苏省戊肝监测点生态流行病学现况调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实验室检测原理
        1.4 实验操作步骤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猪群
        2.2 猪职业接触人群
        2.3 急性戊型肝炎肝炎患者
        2.4 江苏省某监测点水样检测情况
    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Markov模型对乙肝戊肝重叠感染人群免疫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免疫策略
        1.3 决策树-Markov模型
        1.4 模型参数确定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决策树-Markov模型
        2.2 中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戊肝免疫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2.3 慢性乙型肝炎老年人群戊肝免疫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戊型肝炎生态流行病学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资料提取
    1.5 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1.6.1 多臂试验的处理
        1.6.2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2.2.1 纳入研究情况
        2.2.2 诊断标准
        2.2.3 样本量及研究对象
        2.2.4 错误数据处理
        2.2.5 干预措施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
        2.4.1 慢性乙型肝炎
        2.4.2 丙肝、戊肝
        2.4.3 黄疸型肝炎
        2.4.3. 1 急性黄疸型肝炎
        2.4.3. 2 瘀疸型肝炎
        2.4.3. 3 重度黄疸型肝炎
        2.4.4 黄疸性病毒性肝炎
        2.4.5 其他
3 讨论
    3.1 疗效总结
    3.2 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优势及依据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3.4 诊断标准
    3.5 研究对象及干预措施
    3.6 结局指标
    3.7 安全性评价
4 对临床研究的建议
5 结论

(6)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其它嗜肝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7)109例回族老年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8)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戊型肝炎重叠感染的转归: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筛选
        1.2.1 文献纳入标准
        1.2.2 文献排除标准
    1.3 研究质量评价
    1.4 数据提取与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
    2.2 CHB患者戊肝重叠感染发生率、肝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
    2.3 CHB-HEV患者肝衰竭及病死风险
3 讨论

(9)近年我国老年人散发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危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HE的流行概况
2 HE的流行病学特点
3 老年HE的发病特点
    3.2 肝功能检测
    3.3 重叠感染
    3.4 并发症
4 老年HE高死亡率的原因
5 老年HE的治疗及预防

四、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戊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及乙戊重叠感染的研究[D]. 宋立莎. 吉林大学, 2013(08)
  • [2]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患者临床指标及转归分析[J]. 常莉,周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20)
  • [3]戊型肝炎的生态流行病学研究及干预策略评价[D]. 岳娜. 东南大学, 2020(01)
  • [4]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赵君,廖星,赵晖,杨静,邹雯,王乐,支英杰. 中国中药杂志, 2017(20)
  • [5]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戊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临床观察[J]. 俞洪林,姚春兰,姚集鲁. 新医学, 1995(01)
  • [6]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其它嗜肝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析[D]. 付佳. 重庆医科大学, 2016(02)
  • [7]109例回族老年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D]. 武文华. 宁夏医科大学, 2009(S2)
  • [8]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戊型肝炎重叠感染的转归: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J]. 苏迎盈,黄悦,邱凌娴,吴婷,张军,张国民.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0(03)
  • [9]近年我国老年人散发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危害研究[J]. 鲁波,张伟.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8(06)
  • [10]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J]. 李艳. 广东药学院学报, 1998(01)

标签:;  ;  ;  ;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二重感染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