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台山早元古代碰撞造山带初步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田永清,王安建,余克忍,许文良[1](1998)在《山西省五台山—恒山地区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文中提出
李继亮,王凯怡,王清晨,刘小汉,赵中岩[2](1990)在《五台山早元古代碰撞造山带初步认识》文中指出五台山地区分布着复杂的变质杂岩。过去人们把这些变质岩作为地层分成群组段。龙泉关剪切构造岩的发现突破了这种传统观念。野外工作中发现所谓五台群主要包含了三个蛇绿混杂带;阜平群和恒山群的主要成分是灰片麻岩,它们构成两个太古代陆块的基底。五台地区的花岗岩类由代表弧环境的双花岗岩带的I型和S型花岗岩组成,它们与变质的钙碱性火山岩代表了古代的岩浆弧。滹沱群的豆村和东冶亚群以及过去划入阜平群和五台群的某些变沉积岩是阜平陆块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滹沱群的郭家寨亚群则是前陆盆地的磨拉石沉积。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由恒山仰冲陆块、北台-车厂弧和阜平俯冲陆块构成的碰撞造山带,碰撞时间大致是距今2050Ma。闭合的弧前大洋和弧后盆地形成了三条蛇绿混杂带。
刘超辉,刘福来,赵国春[3](2012)在《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早元古代盆地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被认为是由东、西部陆块碰撞而产生的陆陆碰撞带。然而,关于两个陆块碰撞的时间以及方式还存在着争议。其中一个模式认为俯冲方向是向西的,两个陆块最终碰撞的时间是在2.5Ga左右,而另一个模式则认为俯冲方向是向东的,并且存在着2.1Ga和1.85Ga两期碰撞事件,第三个模式则认为俯冲方向是向东的,而最终的碰撞拼合发生在1.85Ga左右。近几年来,对于中部造山带中浅变质表壳岩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解决以上争议提供了进一步的资料。根据岩石组合和表壳岩中的不整合接触关系,位于中部造山带中段五台杂岩中的滹沱群和吕梁杂岩中的野鸡山群被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其中,两个群的下部以及位于中部造山带南段中条杂岩中的绛县群和下中条群主要由类似于弧后盆地沉积的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组成,而滹沱群和野鸡山群的上部以及上中条群和担山石群的岩石组合则是类似于山前磨拉石建造的变质砾岩和砂岩。来自于这些浅变质碎屑岩中碎屑锆石的年龄为我们提供了源区以及最大沉积年龄的信息。滹沱群和野鸡山群中的碎屑锆石具有两个峰值年龄,2.5Ga和2.15Ga,它们分别对应于中部造山带中段两期重要的岩浆事件。中条杂岩中的碎屑锆石年龄图谱则较为复杂,除了具有2.5Ga和2.15Ga这两个峰值,还具有2.7Ga这个较低和较老的峰值,这些较老的锆石可能来自中部造山带最南端太华杂岩中的古老岩石。弧后盆地沉积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在2.1Ga左右,而山前磨拉石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在1.85Ga左右。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给出了一个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早元古代沉积盆地的演化模式。从2.1Ga左右开始,一系列弧后盆地在"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弧之后产生,在之后的东西陆块碰撞过程中他们成为了中部造山带的一部分。从1.85Ga左右开始,东西陆块沿着中部造山带碰撞,导致了陆壳加厚以及随后的快速抬升和剥蚀,从而形成了周缘前陆盆地中的山前磨拉石建造。发生在早元古代晚期的由弧后盆地向周缘前陆盆地的转化支持了华北的最终克拉通化发生在1.85Ga的构造演化模式。
肖玲玲,刘福来[4](2015)在《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早前寒武纪变质演化历史评述》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变质作用程度不同,华北中部造山带早前寒武纪基底可以进一步分为高级区和花岗-绿岩带。前者变质程度可达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包括太华、吕梁、阜平、恒山、怀安、宣化等杂岩,花岗-绿岩带的变质程度较低,多为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包括登封、赞皇、五台等杂岩。已有变质演化研究表明,高级区恒山、怀安和宣化杂岩中的麻粒岩和(或)退变榴辉岩记录的峰期变质压力最高,恒山杂岩、阜平杂岩和宣化杂岩中的麻粒岩记录的峰期变质温度最高;花岗-绿岩带中的赞皇杂岩和五台杂岩出露高压斜长角闪岩和高压变泥质岩。中部带各变质杂岩中可识别出早期进变质、峰期、峰后快速降压和晚期冷却等变质阶段,拥有顺时针近等温降压型的变质作用P-T轨迹,与华北克拉通中部的俯冲碰撞有关。大量变质年代学数据显示,中部带各变质杂岩中至少记录了1.85Ga、1.95Ga和2.5Ga三组变质年龄,其中,1.85Ga的变质年龄占据了主导地位,大致与区域片麻理形成的时间一致,代表变质高峰期时代;1.95Ga的变质年龄代表了峰期前的某个进变质片段;2.5Ga的变质年龄则指示了更早一期的变质事件,推测与古老陆块2.5Ga所遭受的大量幔源岩浆的侵入和底垫作用有关。然而,变质年龄与变质阶段的对应关系尚不明确。
李江海,刘守偈,牛向龙,高危言[5](2009)在《早期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样式及其板块构造演化意义:以华北克拉通五台山花岗岩-绿岩区为例》文中指出早期碰撞造山带的研究是探索板块构造早期体制的前缘领域。五台山地貌高差巨大(达2437m)、山体雄伟、地质露头连续完整,是我国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经典地区和认识大陆克拉通早期地壳演化的窗口,已成为世界早前寒武纪碰撞造山带的典型实例。围绕五台山构造样式的深入研究,对于揭示早期板块构造演化及中浅地壳构造层次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及构造横剖面研究表明,五台山东冶亚群为华北克拉通的早期沉积盖层,它以开阔复式向形为特征,不整合于造山杂岩及其前陆冲断带和前陆盆地之上。区域变质相的分布及豆村亚群主期褶皱枢纽指示,五台山花岗岩—绿岩区向西南掀斜,出露了新太古代碰撞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造山杂岩及前陆冲断带和前陆盆地)中浅层次上连续而完整的构造剖面。前陆冲断带以沉积岩系大规模平卧褶皱和逆断层、蛇绿岩混杂带和基底构造活化为特征。造山杂岩发育低角度逆断层和复杂叠加褶皱,伴随不同时期花岗岩类的侵位。从浅部层次向深部,绿岩带复式褶皱逐渐被与TTG杂岩构造叠置的表壳岩构造岩片取代,构造面理由陡立趋于平缓。与世界其他花岗岩—绿岩区相比,五台山区完好保留了造山带挤压构造及其前陆盆地沉积,指示早期碰撞造山过程的强烈构造缩短和大规模地壳隆升作用,是研究早期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重要例证。
郭进京,任留东,白瑾[6](2011)在《五台山地区古元古界滹沱群沉积环境:前陆盆地还是陆内裂谷盆地?》文中指出分布于五台山地区的古元古界滹沱群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地质演化过程,对华北克拉通东、西部陆块之间的华北中部碰撞造山带的形成时代和演化具有关键性的地质约束。通过对滹沱群与下伏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滹沱群沉积岩石序列组合特征、构造变形样式和已有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1)滹沱群呈区域性角度不整合覆盖于新太古代五台群变质程度不同的3个地质单元(石咀亚群、台怀亚群和高凡亚群)和TTG之上,说明了滹沱群沉积之前,以五台群和TTG为地质记录的新太古代俯冲碰撞造山带已经完成了其碰撞造山过程,并且之后还经历了漫长的抬升剥蚀作用;(2)滹沱群的沉积岩石序列组合和火山岩构造属性指示了其具有克拉通内裂谷盆地基本特征,而不具备前陆盆地沉积序列组合的特征;(3)滹沱群形成时代为2.141.83 Ga,而五台群及其TTG等形成于2.5 Ga左右,与滹沱群开始接受沉积的时间相差0.30.35 Ga时间跨度,因此,把两者置于同一个构造演化系统在时间上也是不恰当;(4)滹沱群主要经历了一次区域性北西-南东向构造挤压作用下的地壳缩短过程,构造样式呈倒扇形构造,并且变形方位稳定,与五台群经历了复杂的多期变形的构造样式显着不同,也与碰撞造山带一般具有的正扇形构造样式不同。因此,滹沱群不能被解释为华北克拉通中部碰撞造山带的前陆盆地或弧后(前)盆地,而是2.5 Ga华北克拉通化后的陆内裂谷盆地。那么,目前主要依据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变质地质学的资料而提出的华北克拉通东、西部陆块是通过华北中部1.85 Ga碰撞造山带碰撞拼合而克拉通化的各种构造演化模式值得进一步商榷,特别是应加强华北中部造山带内不同地质体构造单元之间的野外地质关系研究,使得华北中部板块构造演化模式更与地质事实相吻合,避免引起可能的误解。
刘树文,李江海,潘元明,张健,李秋根,黄雄南[7](2002)在《太行山-恒山太古代古老陆块: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制约》文中指出太行山-恒山-五台山变质地块的构造热演化和地质年代学研究,以及前寒武纪高压麻粒岩带、五台群金刚库组高压变质泥质岩的发现表明,可能存在太古代末到古元古代初东部陆块、西部陆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太行山变质地块北段与恒山变质地块的地质学、地质年代学、构造热演化和地球化学资料对比反映这两个变质地块在华北地台形成演化早期应为同一构造单元,相当于东部陆块的西部活动陆缘,经历了东部、西部陆块碰撞作用而发生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强烈改造。
李江海,牛向龙,钱祥麟,田永清[8](2006)在《五台山区太古宙/元古宙界线划分及其地球演化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太古宙/元古宙界线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何准确标定和划分这一界线对认识早期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构造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构造演化明显滞后于欧美澳等克拉通,成为有利于建立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关键地区。山西五台山区保留了较完整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记录。先前研究主要依据该区地层、区域构造、叠层石记录进行界线划分,并对界线争议较多。本文在五台山区长期野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磨拉石沉积、同构造花岗岩、裂解环境相关玄武岩的综合探讨,建议这一界线划分在东冶亚群与豆村亚群之间。初步的同位素年龄制约表明,这一界线的时代介于2549±22Ma到2450±10Ma之间,与早期大陆克拉通伸展裂解、隆升剥蚀相关,并涉及岩石圈、水圈、大气圈性质的重大变化。
郝杰,王凯怡,周少平[9](1995)在《五台山西南麓“龙泉关群”地层、构造特征及有关问题的讨论》文中研究说明根据造山带地层学地层划分原则,“龙泉关群”可划分为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层单元:其一是“龙泉关构造岩层”,为构造地层单元;其二是“跑泉厂变沉积岩组”,属经典地层单元。前者经历了至少两期变形、变质作用,保留着走向近SN和近EW两组矿物拉伸线理以及角闪岩相和角闪岩相→绿片岩相退变质特征;后者仅发育有一组走向近SN矿物拉伸线理和一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这表明:(1)“龙泉关群”实际上包含着两个世代不同的地层单元,应予解体。其中,“龙泉关构造岩层”形成于晚太古代末期,属于“阜平古陆块”刚性基底一部分;“跑泉厂变沉积岩组”的地层层位相当于“五台群”,是“阜平古陆块”西北陆缘带沉积,时代归属早元古代早、中期。(2)“龙泉关群”不是由一个统一的应力场同时形成的一套构造岩,因而不应将其作为一个大型韧性剪切带。(3)“龙泉关群”构成五台碰撞造山带前陆地区的活化基底和活化盖层两个大地构造相。“龙泉关群”的解体及其地层时代的重新厘定支持“板峪口组应归属滹沱群一部分”和“铁堡运动即为五台运动”的看法。
李江海,牛向龙,T.KUSKY,A.POLAT[10](2004)在《从全球对比探讨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与板块构造过程》文中认为板块构造理论为 2 0世纪取得的重大科学成就。如何在新世纪发展板块构造、推动大陆动力学研究成为新的挑战。世界古大陆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在花岗岩绿岩带、高级变质区 ,新太古代造山作用 ,早期大洋地质记录与古板块构造 ,以及超级大陆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在此全球构造背景下 ,华北早期地质演化的相关重大问题包括 :新太古代典型造山带地质演化、碰撞过程及其盆山耦合作用。围绕新太古代蛇绿岩的研究 ,特别是豆荚状铬铁矿及地幔岩 ,将提供早期大洋岩石圈性质、扩张运移过程的重要线索 ,并提出早期板块边界划分标志及其洋陆作用过程。华北中部造山带及蛇绿岩混杂带的洲际对比 ,对认识华北与最古老超级大陆聚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五台山早元古代碰撞造山带初步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台山早元古代碰撞造山带初步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五台山—恒山地区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代序) |
1 绪 论 |
1.1 概念与方法 |
1.1.1 引 言 |
1.1.2 基本概念 |
1.1.3 成矿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3.1 研究内容 |
(1) 矿床地质研究 |
(2) 成矿的地质环境研究 |
(3) 成矿的构造背景研究 |
(4) 成矿作用的历史演化研究 |
(5) 成矿的深部地质研究 |
(6) 含矿构造的地球动力学类型 |
1.1.3.2 研究方法 |
1.1.4 新时期矿床研究的优先发展方向 |
1.1.5 结论与讨论 |
1.2 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概况 |
1.2.1 脉状金矿产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
1.2.2 脉状金矿成矿流体来源 |
1.2.3 成矿流体运移机制 |
1.2.4 金沉淀的构造部位 |
1.2.5 讨 论 |
2 成矿地质背景 |
2.1 五台山—恒山早期陆壳的形成过程——早前寒武纪花岗质岩石化学特征的构造意义 |
2.1.1 引 言 |
2.1.2 花岗质岩石的地质特征与时空分布 |
2.1.3 花岗质岩石的化学特征 |
2.1.4 岩石化学特征的构造意义 |
2.1.5 花岗质岩石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
2.1.6 结 论 |
2.2 五台山地区早元古造山带的内部结构及 其 动 力 学 机 制 |
2.2.1 引 言 |
2.2.2 造山带的岩石地层及主要地质事件 |
2.2.3 造山带的内部结构与构造格架 |
2.2.4 五台山区早前寒武纪地壳的伸展作用 |
2.2.5 造山带的热演化 |
2.2.6 造山过程 |
2.2.7 结论与讨论 |
2.3 五台山—恒山变质基底的活化——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条件 |
2.3.1 引 言 |
2.3.2 中生代的区域构造背景及岩浆岩的分布 |
2.3.3 五台山—恒山中生代岩浆活动的特征 |
2.3.3.1 火山岩石系列的特征 |
2.3.3.2 深成岩石系列的特征 |
2.3.4 岩浆活动的构造控制 |
2.3.4.1 基底构造 |
2.3.4.2 中生代构造 |
2.3.5 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条件 |
2.3.5.1 岩浆来源分析 |
2.3.5.2 应力场分析 |
2.3.5.3 动力学分析 |
2.3.5.4 构造—岩浆活动过程 |
2.3.6 结 语 |
3 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
3.1 五台山—恒山地区含金构造的地球动力学类型 |
3.1.1 引 言 |
3.1.2 矿体的形状 |
3.1.3 含矿构造的形态类型 |
3.1.4 含矿构造地球动力学分类的地质标志 |
地球动力学背景 |
动力学机制 |
运动学方式 |
构造演化阶段 |
构造部位 |
岩浆作用类型与性质 |
变形的热动力条件 |
容矿围岩的特性 |
3.1.5 五台山—恒山地区含金构造的地球动力学类型 |
3.1.6 结 论 |
3.2 五台山地区两种构造体制下脉状 金矿成矿流体的形成与运移 |
3.2.1 引 言 |
3.2.2 两种构造体制下成矿流体的特征 |
3.2.2.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3.2.2.2 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及物化参数 |
3.2.3 讨 论 |
3.2.3.1 成矿流体的来源 |
3.2.3.2 成矿流体的形成、运移与沉淀 |
1.绿岩构造活化型金矿 |
2.后生热液脉型金矿 |
3.2.4 结 论 |
3.3 五台山地区脉状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 |
3.3.1 岩石的含金性与矿源层 |
3.3.2 成矿物质来源的同位素证据 |
3.3.2.1 硫同位素 |
3.3.2.2 铅同位素 |
3.3.3 结 论 |
3.4 绿岩金矿地球化学特征的构造动力学 |
3.4.1 变形带中金的分布 |
3.4.2 剪切变形带中元素的集散 |
3.4.2.1 成矿元素 |
3.4.2.2 常量元素 |
3.4.2.3 微量元素 |
3.4.3 讨 论 |
3.4.4 结 论 |
3.5 含金剪切带及其构造控矿 |
3.5.1 导 言 |
3.5.2 区域地质背景及剪切变形带类型 |
3.5.2.1 四集庄—李家庄—柏枝岩剪切变形带 |
3.5.2.2 大西沟—刘家坪—康家沟剪切变形带 |
3.5.2.3 甘泉 (板峪) —宽滩剪切变形带 |
3.5.3 剪切变形带的地质依据 |
(1) 强烈的片理化带 |
(2) 发育各种类型的构造岩 |
(3) 强烈的蚀变岩石成带分析 |
(4) 变形强度的差异, 即强变形带与弱应变域组合 |
(5) 剪切面理及 |
(6) 剪切褶皱发育 |
(7) 剪切裂隙发育 |
3.5.4 剪切变形带构造岩的类型, 特征及显微构造 |
3.5.4.1 主要构造岩石类型 |
3.5.4.2糜棱岩的主要显微构造特征 |
(1) 波状消光 |
(2) 变形带 |
(3) 核幔构造 |
(4) 动态重结晶构造 |
3.5.5 剪切变形带的变形特征 |
3.5.5.1 几何学分析 |
3.5.5.2 运动学分析 |
3.5.5.3 动力学特征 |
3.5.6 剪切变形带的构造控矿作用 |
3.5.6.1金矿床的构造控制—紧闭褶皱倒转翼上剪切变形带中的金矿床 |
3.5.6.2 金矿体的构造控制—剪切裂隙中的的金矿体 |
3.5.6.3 影响剪切变形成矿的主要因素 |
(1) 变形强度 |
(2) 变形方式决定了金矿化的类型 |
(3) 赋矿主岩的差异能干性 |
3.5.7 构造与金矿床的分形理论分析 |
3.5.8 结 论 |
3.6 五台山—恒山地区燕山期火山机构与金银多金属的成矿 |
3.6.1 火山岩及火山机构的分布 |
3.6.2 火山岩岩相 |
爆发相 |
喷溢相 |
侵出相 |
火山管道相 |
次火山岩相 |
浅成相 |
3.6.3 五台山—恒山地区火山机构的类型 |
火山穹隆 |
低平火山口 |
破火山口 |
火山断陷盆地 |
3.6.4 火山机构与成矿 |
3.6.5 结 语 |
3.7 脉状金矿成矿地球动力学的Pb、Sr同位素地质演化 |
3.7.1 脉状金矿化的同位素组成 |
3.7.1.1 Pb同位素 |
3.7.1.2 Sr同位素 |
3.7.2 成矿构造—化学环境的Pb同位素演化 |
3.7.3 Sr同位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 |
3.7.4 同位素地质演化的Rb-Sr体系 |
3.7.5 讨 论 |
4 矿床模式 |
4.1 五台山—恒山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
4.1.1 引 言 |
4.1.2 区域脉状金矿化类型及成矿规律 |
4.1.2.1 脉状金矿化的成因类型 |
4.1.2.2 脉状金矿的区域成矿规律 |
(1) 成矿作用的多样性和多期性 |
(2) 金矿化的岩性地层控制明显 |
(3) 剪切变形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成矿作用 |
(4) 中、酸性岩浆岩与脉状金矿的关系密切 |
(5) 变基性岩浆岩与绿岩金矿在空间和时间上有一定的伴生性 |
(6) 与成因机制有关的多种多样矿脉类型 |
4.1.3 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 |
4.1.3.1 脉状金矿的时空分布 |
4.1.3.2 花岗一片麻岩基底在成矿中的意义 |
4.1.3.3 绿岩带裂谷伸展体制下金的广泛来源 |
4.1.3.4 内硅铝造山作用过程中含金流体的集散 |
4.1.3.5 陆内造山条件下金的再生成矿 |
4.1.4 脉状金矿的成因模式 |
4.1.5 脉状金矿的成矿地球动力学模型 |
4.1.6 结 语 |
4.2 脉状金矿勘查的“Φ”形构造模式及研究意义 |
4.2.1 Φ形构造模式 |
4.2.1.1 地球物理解译Φ形构造 |
4.2.1.2 地球化学解译Φ形构造 |
4.2.1.3 地质Φ形构造 |
4.2.1.4 遥感解译Φ形构造 |
4.2.2 模式建立的工作方法 |
4.2.2.1 资料解译 |
4.2.2.2 图系关联 |
4.2.2.3 成矿信息提取 |
4.2.2.4 成矿要素综合 |
4.2.2.5 模型转换 |
4.2.3 实 例 |
4.2.3.1 地质背景 |
4.2.3.2 地球物理背景 |
4.2.3.3 地球化学背景 |
4.2.3.4 遥感特征 |
4.2.3.5 矿区特征 |
4.2.3.6 矿床特征 |
4.2.4 讨 论 |
后 记 |
(3)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早元古代盆地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区域地质 |
3 中部造山带浅变质表壳岩系的地层层序特征 |
4 源区特征 |
5 沉积年龄 |
6 构造背景 |
7 中部造山带构造盆地演化历史 |
(4)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早前寒武纪变质演化历史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华北中部带变质杂岩的地质概况 |
2. 1高级区地质概况 |
2. 1. 1怀安宣化杂岩 |
2. 1. 2恒山杂岩 |
2. 1. 3阜平杂岩 |
2. 1. 4吕梁杂岩 |
2. 1. 5太华杂岩 |
2. 2花岗-绿岩带及其它杂岩地质概况 |
2. 2. 1五台杂岩 |
2. 2. 2赞皇-左权杂岩 |
2. 2. 3中条杂岩 |
2. 2. 4登封杂岩 |
2. 3中部带重要岩石类型的地质意义 |
2. 3. 1高压麻粒岩-退变榴辉岩 |
2. 3. 2孔兹岩系 |
3华北中部带变质杂岩的P-T-t轨迹 |
3. 1高级区变质演化 |
3. 1. 1宣化杂岩 |
3. 1. 2怀安杂岩 |
3. 1. 3恒山杂岩 |
3. 1. 4阜平杂岩 |
3. 1. 5吕梁杂岩 |
3. 1. 6太华杂岩 |
3. 2花岗-绿岩带及其它杂岩变质演化 |
3. 2. 1五台杂岩 |
3. 2. 2赞皇-左权杂岩 |
3. 2. 3中条杂岩 |
3. 2. 4登封杂岩 |
3. 3各杂岩区变质演化特征对比 |
3. 3. 1变质阶段 |
3. 3. 2特征反应结构 |
3. 3. 3变质时代 |
4讨论 |
4. 1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底现有演化模式 |
4. 2变质作用P-T轨迹与大地构造环境的对应关系 |
4. 3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变质作用P-T轨迹及其构造指示 |
5初步认识 |
( 1) 不同杂岩区变质程度差异明显 |
( 2) 不同杂岩区变质P-T轨迹的样式不尽相同 |
( 3) 变质年龄与P-T轨迹的对应关系尚不明确 |
(5)早期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样式及其板块构造演化意义:以华北克拉通五台山花岗岩-绿岩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五台山变质岩区的区域地质背景 |
3造山带杂岩及其前陆冲断带的主要构造样式及构造变形 |
3.1 峨口花岗岩逆冲席体 |
3.2 甘泉—岩头绿岩带复向形 |
3.3 神堂堡—金刚库蛇绿岩混杂带 |
3.4 TTG-花岗片麻岩穹隆 |
3.5 前陆冲断带的主要构造样式 |
3.5.1 高凡亚群构造剖面 |
3.5.2 豆村亚群构造剖面 |
4 五台山造山带的构造样式及其层次变化 |
4.1 五台山变质区地壳掀斜特征 |
4.2 五台山造山带横剖面构造恢复 |
4.3 五台山造山带构造样式的垂向变化 |
5 讨论和结论 |
(6)五台山地区古元古界滹沱群沉积环境:前陆盆地还是陆内裂谷盆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滹沱群空间分布及与其他地质体关系 |
2 滹沱群沉积岩石组合和火山岩组合特征 |
3 滹沱群的构造样式与动力学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8)五台山区太古宙/元古宙界线划分及其地球演化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Ar/Pt界线的含义及划分原则 |
1.1 Ar/Pt界线的地质背景及地质含义 |
1.2 Ar/Pt界线的划分原则 |
2 五台山区Ar/Pt界线地质记录及其划分 |
2.1 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
2.2 地层记录与沉积环境演化 |
(1) 五台群高凡亚群 |
(2) 滹沱群豆村亚群 |
(3) 滹沱群东冶亚群 |
3 五台山区Ar/Pt界线性质、区域地质对比 |
4 讨论与结论:Ar/Pt界线对比及其演化意义 |
四、五台山早元古代碰撞造山带初步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五台山—恒山地区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J]. 田永清,王安建,余克忍,许文良.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1998(04)
- [2]五台山早元古代碰撞造山带初步认识[J]. 李继亮,王凯怡,王清晨,刘小汉,赵中岩. 地质科学, 1990(01)
- [3]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早元古代盆地演化[J]. 刘超辉,刘福来,赵国春. 岩石学报, 2012(09)
- [4]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早前寒武纪变质演化历史评述[J]. 肖玲玲,刘福来. 岩石学报, 2015(10)
- [5]早期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样式及其板块构造演化意义:以华北克拉通五台山花岗岩-绿岩区为例[J]. 李江海,刘守偈,牛向龙,高危言. 岩石学报, 2009(03)
- [6]五台山地区古元古界滹沱群沉积环境:前陆盆地还是陆内裂谷盆地?[J]. 郭进京,任留东,白瑾. 地学前缘, 2011(03)
- [7]太行山-恒山太古代古老陆块: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制约[J]. 刘树文,李江海,潘元明,张健,李秋根,黄雄南. 自然科学进展, 2002(08)
- [8]五台山区太古宙/元古宙界线划分及其地球演化意义[J]. 李江海,牛向龙,钱祥麟,田永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6(04)
- [9]五台山西南麓“龙泉关群”地层、构造特征及有关问题的讨论[J]. 郝杰,王凯怡,周少平. 地质科学, 1995(02)
- [10]从全球对比探讨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与板块构造过程[J]. 李江海,牛向龙,T.KUSKY,A.POLAT. 地学前缘,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