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性瘢痕组织中纤连蛋白(FN)的免疫组化研究

肥厚性瘢痕组织中纤连蛋白(FN)的免疫组化研究

一、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纤维联接蛋白(FN)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常露[1](2020)在《Ac-SDKP调节Hedgehog信号抑制AngⅡ介导的皮肤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取自SD大鼠中,新生幼鼠背部真皮组织体外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skin flbroblast,SF)经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转化为皮肤肌成纤维细胞(skin myofibroblasts,SMF)的过程中,Hedgehog信号在皮肤肌成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调控机制,以及研究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N-acetyl-seryl-aspartyl-lysyl-proline,Ac-SDKP)通过调控刺猬(Hedgehog,HH)信号,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作用和机制,从而发挥其抗皮肤纤维化的作用,为以后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原代培养新生SD乳鼠背部真皮中分离出SF并进行培养至第二代细胞,予以AngⅡ诱导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并予以Ac-SDKP、SMO阻滞剂(GDC-0449)、GLI阻滞剂(GANT61)预处理。通过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actin,α-SMA)的定位与表达。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表达在肌成纤维细胞内Ⅰ型胶原(ColⅠ)、转入因子蛋白GLI(GLI1,GLI2,GLI3)、跨膜Patched蛋白(PTC)、Smothened原癌基因(SMO)、SHH、α-SMA的水平。统计学方法是将实验中的所得的原始数据先经Excel 2013整理,整理后构建数据库通过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分析所得结果,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采用Ac-SDKP诱导皮肤肌成纤维细胞划痕实验0小时与48小时相比结果显示,AngⅡ诱导的皮肤肌成纤维细胞迁移情况较正常肌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强,AngⅡ与给予的Ac-SDKP相结合,相比结果显示,AngⅡ与Ac-SDKP相结合较Ac-SDKP诱导皮肤肌成纤维细胞迁移情况较明显好转。2免疫细胞化学法结果显示,AngⅡ诱导组细胞中α-SMA的阳性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强;而Ac-SDKP预处理组可明显抑制α-SMA的阳性表达。3免疫印迹结果显示,采用SMO受体阻断剂GDC-0449诱导皮肤肌成纤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在AngⅡ诱导组中Col I、α-SMA、SHH、SMO、GLI1、GLI2阳性表达分别上调1.9倍、4.3倍、3.5倍、2.4倍、1.7倍、3倍,PTC、GLI3阳性表达分别下调86%和80%,与AngⅡ诱导组相比,在AngⅡ与GDC-0449阻断剂组中Col I、α-SMA、SHH、SMO、GLI1、GLI2阳性表达分别下调50%、55%、49%、52%、43%、45%,PTC、GLI3阳性表达分别上调1.9倍和2.9倍(P<0.05)。采用GLI1/2阻滞剂GANT61诱导皮肤肌成纤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在AngⅡ诱导组中Col I、α-SMA、SHH、SMO、GLI1、GLI2阳性表达分别上调2.9倍、5.1倍、4.9倍、3.2倍、5倍、1.7倍,PTC、GLI3阳性表达分别下调82%和69%(P<0.05),与AngⅡ诱导组相比,在AngⅡ与GANT61阻断剂组中Col I、α-SMA、SHH、SMO、GLI1、GLI2阳性表达分别下调32%、37%、20%、51%、48%、49%,PTC,GLI3阳性表达分别上调5.4倍和1.4倍(P<0.05)。采用Ac-SDKP诱导皮肤肌成纤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在AngⅡ诱导组中Col I、α-SMA、SHH、SMO、GLI1、GLI2阳性表达分别上调2.9倍、1.4倍、1.6倍、4.8倍、2倍、1.8倍,PTC、GLI3阳性表达分别下调85%和63%(P<0.05),与AngⅡ诱导组相比,在AngⅡ与Ac-SDKP组中Col I、α-SMA、SHH、SMO、GLI1、GLI2阳性表达分别下调56%、66%、73%、50%、41%、51%,PTC,GLI3阳性表达分别上调2.7倍和5.6倍(P<0.05)。结论Ac-SDKP可能通过抑制Hedgehog信号从而拮抗AngⅡ介导的皮肤肌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发挥其抗纤维化的作用。图11幅;表8个;参61篇。

李心怡[2](2019)在《TSG-6通过调节TGF-β1/Smad信号通路抑制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病理性瘢痕是以组织纤维化异常增殖和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暂无理想治疗方法。因此,阐明病理性瘢痕的发病机制,针对其发病发展机制的特异性靶点研究,成为开发治疗病理性瘢痕新药的新方向。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αstimulated gene 6,TSG-6)被认为是一种参与多种炎性反应的基因,可抑制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的表达,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减少炎性损伤。研究发现,瘢痕疙瘩中TSG-6表达水平较无瘢痕修复皮肤明显减少。本课题组在前期体内体外实验中发现,TSG-6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程度。已有研究表明,TSG-6高表达瘢痕疙瘩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表达下降。因此,我们推测其抑制病理性瘢痕的机制,可能与TGF-β1介导的通路有关。TGF-β1被认为是病理性瘢痕最关键的致病因子,其介导的TGF-β1/smads信号通路通过影响成纤维细胞的形成、抑制胶原等细胞外基质蛋白的降解和促进血管生成三种形式形成。其通过结合细胞膜上的TGF-βI型和II型受体使细胞内Smad2、Smad3磷酸化,活化的Smad2/Smad3复合体与Smad4结合进入细胞核后,调控不同基因表达进而影响成纤维细胞增殖或凋亡、胶原蛋白的合成或降解。本课题拟继续进一步研究TSG-6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其抗瘢痕疙瘩的作用。方法1.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uman keloid fibroblast,HKFs)培养及传代采用IV型胶原酶对瘢痕疙瘩样本进行消化后,分离提取,纯化培养HKF,培养基选用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DMEM),内添加链霉素、L-谷氨酰胺、胎牛血清,一般培养至5-6代细胞用于实验及慢病毒转载。2.TSG-6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活性影响的初步判定细胞分为两组,TSG-6处理组、对照组,TSG-6组中加入重组人TSG-6蛋白。(1)流式细胞分析测定细胞周期:取两组细胞,采用PI染色,观察单位面积内不同时间段细胞的数量(2)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TUNEL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对单元格内TUNEL染色阳性(褐色)细胞进行计数。(3)免疫组化法检测TSG-6对增殖性抗原(PCNA)表达的细胞数目的影响3.慢病毒载体建设和包装设计引物合成,构建干扰效率高且稳定的TSG-6的siRNA,对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Plvx-pour-TSG-6)及重组慢病毒干扰载体(Plvx-shRNA1-TSG-6)进行构建,采用293T细胞对慢病毒进行包装,以Lenti-X p24 Rapid Titer Kit试剂盒检测慢病毒滴度,滴度大于106 PFU/mL时即可收获上清,去除细胞碎片后-80℃保存。4.重组慢病毒感染与筛查将细胞浓度调制5×107 cells/L后,将细胞接种至6孔培养皿中,培养第二天,将各种病毒分别加入6孔培养皿中,并加入浓度为8mg/l的嘌呤霉素。采用上述方法五天后行细胞重测,48小时后,用含有2.5mg/l的嘌呤霉素培养基进行细胞筛选。经过连续1周筛选后,在正常培养基中产生TSG-6过表达HKF组、TSG-6干扰HKF组及相应对照组。5.TSG-6在各组转染HKFs中表达的检测分别收集五组细胞,包括HKFs组,TSG-6过表达HKFs组、TSG-6干扰HKFs组、过表达对照组和干扰对照组。提取细胞总RNA,合成cDNA。采用SYBR Green法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TSG-6 mRNA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WB)法检测TSG-6蛋白在过表达细胞组中的表达6.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后细胞不同时间增殖与凋亡采用MTT法检测五组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转染TSG-6过表达HKF组、TSG-6干扰HKF组和HKF组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7.TSG-6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1)免疫沉淀和免疫印迹分析细胞共分为六组:溶媒对照组、HKF-TGF-β1 group,TSG-6过表达HKF-TGF-β1组、TSG-6过表达HKF-TGF-β1对照组、TSG-6干扰HKF-TGF-β1对照组、TSG-6干扰HKF-TGF-β1组。除溶媒对照组外,其余每组细胞分别加入40 pM TGF-β1。培养后提取细胞总蛋白,用小鼠抗smad2/3抗体进行免疫沉淀,通过免疫沉淀及免疫印迹分析检测Smad2/3在c端磷酸化情况。免疫沉淀后,加入小鼠anti-Smad4,使用WB法检测Smad2/3/4复合物的表达。同样六组细胞,除溶媒组外,在TGF-β1刺激下,经过培养,加入相应抗体后,使用WB法,检测Smad7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PAI-1)蛋白表达情况。(2)免疫荧光分析细胞分组同上述实验,除溶媒对照组外,加入TGF-β1刺激后,经过固定、共孵育等步骤,在荧光显微镜下拍摄smad2/3染色细胞区域。(3)RT-PCR分析六组细胞中PAI-1mRNA水平同样六组细胞,除溶媒组外,在TGF-β1刺激后,提取总RNA,行RT-PCR分析,检测六组细胞中PAI-1 mRNA表达水平。结果1.观察各组形态及TSG-6对HKFs活性影响的初步判定1.1细胞形态最初接种的细胞为圆形球状细胞团簇,倒置显微镜下,附着细胞变为较长的梭形或三角形。1.2 TSG-6促进细胞凋亡TUNEL法检测结果提示TSG-6处理组较对照组,TUNEL染色的细胞密度更高。PCNA阳性的细胞数,TSG-6处理组低于对照组。1.3 TSG-6影响细胞周期流式细胞术PI染色提示TSG-6处理组细胞在G1期被阻断。2.TSG-6表达及干扰慢病毒载体转染HKFs后各组TSG-6 mRNA表达的不同2.1转染率检测PCR产物琼脂糖浆电泳得到828 bp的靶基因片段,其大小符合TSG-6。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感染后阳性克隆,阳性和阴性转化株的条带大小分别为1179 bp和198 bp,经BLAST检测,克隆序列鉴定结果为828/828(100%),成功构建了靶基因慢病毒载体。2.2 TSG-6在感染后的表达RT-PCR显示TSG-6过表达HKF组同HKF组、PLVX–Puro(表达载体)组相比,TSG-6mRNA表达水平较高,而HKF组同Plvx-Puro组相比,TSG-6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3.TSG-6表达及干扰慢病毒载体转染HKFs后TSG-6对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3.1 TSG-6过表达抑制HKFs增殖采用MTT法检测结果提示与空白质粒和PLVX-Puro组相比,转染TSG-6过表达组(PLVX-Puro-TSG-6)中HKFs的增殖明显下降。同时,转染TSG-6干扰(PLVX-shRNA1-TSG-6)组与空白质粒和干扰载体(PLVX-shRNA1)组相比,HKFs的增殖明显增加。3.2 TSG-6过表达诱导HKFs凋亡TSG-6过表达组细胞凋亡率为51.92%,明显高于PlVX-Puro组(19.00%)和HKFs组(3.59%;P<0.05)。3.3 TSG-6调控细胞周期流式细胞术分析提示细胞在G2/M期被TSG-6过表达所抑制4.TSG-6抑制HKFs的TGF--β1/Smad信号通路途径4.1 TSG-6抑制Smad2/3C端磷酸化,抑制Smad2/3/4复合物表达与HKF-TGF-β1组和TSG-6过表达HKF-TGF-β1对照组相比,TSG-6过表达HKF-TGF-β1组Smad2/3/4复合物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相反,TSG-6干扰HKF-TGF-β1组,Smad2/3/4复合物表达水平升高。4.2 TSG-6抑制磷酸化Smad2/3转位入核与HKF-TGF-β组和TSG-6过表达HKF-TGF-β1对照组相比,在TGF-β1的刺激后,TSG-6过表达HKF-TGF-β1组的pSmad2C和pSmad3C荧光强度减弱,提示其抑制核内转位。4.3 TSG-6影响成纤维细胞中Smad7和PAI-1表达在TGF-β1刺激后,TSG-6过表达组中Smad7蛋白表达高于其余各组,提示TSG-6可上调Smad7表达。RT-PCR结果提示PAI-1在TSG-6过表达组中明显减少,而干扰组中明显增加。结论TSG-6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干扰其细胞周期。根据上述研究提示,TSG-6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的机制,可能涉及TGF--β1/Smad信号通路途径,其可抑制该信号通路Smad2、Smad3磷酸化,Smad2/3/4复合体形成及Smad2/3转位入核,同时上调负调控蛋白Smad7表达,抑制PAI-1mRNA表达,这些结果为TSG-6在预防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潜在治疗应用提供了依据。

柳柏梅[3](2018)在《压力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生物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增生性瘢痕是伤口过度愈合导致的一种病理性纤维化疾病,其组织学特点为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常伴有瘙痒及疼痛,严重影响美观并可能导致功能障碍,是整形外科中仍未解决的重要难题。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对瘢痕的形成及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未被完全阐明。据统计,压力疗法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治疗方法在60%85%的患者身上获得成功,但对瘢痕的压力治疗均基于临床经验,而且由于增生性瘢痕产生缓慢、随机性强、人体样本较难连续获取等特点,所以对压力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分子机制的认识尚没有明确的科学数据。利用动物模型阐明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理及发展过程,揭示压力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生物学机制,不仅使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连续研究成为可能,同时可以为临床上压力疗法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基于此,本课题选用巴马小型猪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制造背部取皮伤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并进行加压治疗。结合组织学分析手段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对增生性瘢痕形成及发展过程和压力治疗过程展开系统的、连续的在体研究,从外观水平、组织学水平、转录组水平及蛋白水平分析增生性瘢痕的产生机理、发展过程及压力治疗的潜在分子机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成功建立了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选择巴马小型猪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动取皮刀在其背部制造深及真皮层的取皮伤,使其自然上皮化而愈合。在取皮后第14、30、60、90和120天时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以及瘢痕的形成情况,并提取皮肤组织样本,行HE染色和马松染色,观察细胞的增殖以及胶原的沉积情况。结果显示,取皮后第60天时,形成的瘢痕在原始损伤边缘范围内,明显比周围正常皮肤更坚硬,中心呈深红色,且所有伤口都具有致密、纤维化、凸起但不明显的外观,组织切片染色可见细胞增殖明显、胶原纤维沉积并排列紊乱,确定巴马小型猪背部取皮伤后形成了增生性瘢痕;(2)压力治疗改善了瘢痕外观,减缓了瘢痕增生。在取皮后第60天时,利用自制压力绷带对巴马小型猪背部形成的增生性瘢痕进行加压治疗,压力大小为3.4 kPa(25.5 mmHg),每天24小时持续加压不间断,在取皮后第90天和120天时观察压力治疗对瘢痕的外观水平及组织学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压力治疗减轻了增生性瘢痕的色素沉着,使瘢痕表面变得平整,改善了增生性瘢痕的外观。组织切片染色可见,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胶原纤维结节减少且排列方式变得整齐,几乎平行于皮肤表面,确定压力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3)压力治疗影响了瘢痕动物模型的转录组表达水平。利用RNA-seq技术检测取皮后不同时间点皮肤组织中转录组水平的表达情况,然后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计算瘢痕形成及发展过程和压力治疗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差异,并对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qRT-PCR验证测序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加压治疗2个月后DEGs数目少于加压治疗1个月后的DEGs数目,但两组DEGs所富集的GO功能条目类似,包括细胞外基质、生长因子结合及表皮细胞迁移等;且两组DEGs所富集的KEGG信号通路也类似,包括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等信号通路,本结果确定压力治疗影响了瘢痕动物模型转录组的表达水平;(4)压力治疗抑制了瘢痕动物模型组织中IGF-1/IGF-1R及其下游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基于RNA-seq数据,计算取皮后不同时间点皮肤组织中IGF-1/IGF-1R信号通路及其下游MEK/ERK和PI3K/AKT两条信号通路的转录组表达水平,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该信号通路在瘢痕形成及发展过程和压力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结果显示,加压治疗后MEK/ERK信号通路表达水平升高,但IGF-1/IGF-1R信号通路及其下游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5)压力治疗抑制了瘢痕动物模型组织中细胞外基质的表达。基于RNA-seq数据,计算取皮后不同时间点皮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I型胶原(Collagen I)、III型胶原(Collagen III)、纤连蛋白(F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转录组表达水平并进行qRT-PCR验证,考察VEGF及细胞外基质在瘢痕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以及压力治疗对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压力治疗1个月后明显抑制了Collagen I、Collagen III、FN和α-SMA的基因表达,但加压治疗2个月后表达有所回升。综上所述:巴马小型猪背部取皮伤可以成功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IGF-1/IGF-1R及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在压力治疗增生性瘢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房哲哲[4](2018)在《SphK1/S1P信号通路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及相关探讨》文中指出背景:瘢痕疙瘩是由创伤、烧伤、手术等引起的皮肤深部损伤而出现的纤维增殖性疾病。无论是在美观上,还是在功能(如挛缩)或者是在主观感受上(包括瘙痒症),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很多,但其形成的机制尚未确立,预防和治疗策略仍不尽人意。鞘氨醇-1-磷酸(S1P)和其上游主要负责其生产的关键酶——鞘氨醇激酶1(SphK1)在多种人类疾病中被广泛研究,包括各种实体癌症,肌肉挛缩,炎症性病,神经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及纤维化疾病,但是作为类肿瘤和纤维化特性的瘢痕疙瘩截至目前几乎没有相关文献报道。本实验设计为探讨瘢痕疙瘩与SphK1/S1P通路及纤维化的关系,借助肿瘤学研究成果,为瘢痕疙瘩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SphK1和S1P在组织学和细胞学中的表达差异,分析探讨SphK1/S1P通路与瘢痕疙瘩的相互关系;探讨S1P基因沉默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沉默后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表达,进一步为揭示瘢痕疙瘩治疗靶点提供依据与实际价值。方法:1、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瘢痕疙瘩患者手术标本及外科手术患者的正常皮肤标本,制备石蜡标本和进行原代细胞培养。2、选取制备的石蜡标本,做HE染色,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SphK1和S1P的表达差异。3、取3-10代成纤维细胞进行细胞学实验,利用蛋白质印迹检测原代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与正常成纤维细胞中SphK1和S1P的表达差异。4、利用小干扰RNA技术沉默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1P序列,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其沉默效果,筛选出转染效率最高的基因序列。5、检测沉默后纤维化相关蛋白α-SMA及Collagen type Ⅲ表达水平。6、通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S1P基因沉默对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1、选取成功培养的原代细胞及成功制作的蜡块标本进行实验。2、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在组织中,瘢痕疙瘩组与正常皮肤组比较,SphK1及S1P均表达上调。3、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phK1与正常成纤维细胞比较表达无显着差异,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1P较正常成纤维细胞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3链明显有沉默效果,并且在100 nmol浓度、转染24h条件下沉默效果最明显,S1Psi-RNAl、2、3链转染组蛋白分别下调了 34.7%,20.1%,43.8%,均有差异(P<0.05)。5、沉默后纤维化相关蛋白α-SMA及Collagen typeⅢ表达水平均下调(P<0.05)。6、划痕实验于0h,24h及48h观察统计,表明细胞迁移距离随t递增逐渐缩短(P<0.05)。在24h实验组及对照组迁移距离差异最大(P<0.05)。结论:1.SphK1/S1P轴在瘢痕疙瘩中表达升高,其中S1P与纤维化相关,并促进细胞迁移。2.SphK1/S1P通路对控制瘢痕疙瘩纤维化有干预效果,可能未来作为新的治疗靶点,应该进一步研究。

赵燕妮[5](2018)在《人工真皮移植后创面的组织学初步观察与创面愈合质量的初步评价》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人工真皮移植后创面的组织学初步观察目的:初步了解人工真皮(PELNAC)移植后创面及瘢痕的组织学变化。方法:研究对象: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就诊病例。入组标准及病例数:严重创伤创面使用人工真皮移植后、刃厚植皮术前肉芽组织12例,严重创伤创面成熟肉芽组织10例;人工真皮移植后(6月2年)瘢痕组织7例;增生性瘢痕组织11例;正常皮肤组织14例。分别进行病理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组织学观察:HE染色:PELNAC,低倍镜下无表皮,高倍镜下见大量胶原纤维,大量成纤维细胞细胞,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人工真皮移植后瘢痕(Scar after Artificial dermis Transplantation,SA),低倍镜下表皮较薄,表皮脚短或未见表皮脚,瘢痕组织胶原纤维增生、较粗大,几乎平行排列;高倍镜下未见汗腺、肌肉、皮脂腺等皮肤附件,可见毛细血管,靠近表皮胶原纤维平行排列,部分病例瘢痕深层胶原纤维呈结节状,可见少量成纤维细胞,散在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阿尔新蓝-过碘酸雪夫染色法(Alcian Blue-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AB-PAS):各组“真皮”层均可见酸性粘多糖成分,少许中性粘多糖成分;OS:各组均未见明显弹性纤维;细胞角蛋白1(Cytokeratin 1,CK1):SA全层阳性或基底层阳性;细胞角蛋白10(Cytokeratin 10,CK10):SA表皮层全层阳性或基底层阳性;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在各组均有表达,主要在基底层、“真皮”、皮肤附属器及血管或腺体内皮细胞周围有表达;胶原纤维蛋白Ⅰ(Collagen Ⅰ,Co Ⅰ)、胶原纤维蛋白Ⅲ(Collagen Ⅲ,Co Ⅲ)在各组“真皮”均有表达;FN、Co.Ⅰ、Co.Ⅲ表达强度秩和检验结果初步提示,三者表达强度在人工真皮移植后瘢痕—增生性瘢痕、PELNAC—肉芽组织组间未见明显差异。透射电镜:PELNAC成纤维细胞内质网丰富、活跃,胶原纤维较稀疏,胶原原纤维平行排列,可见浆细胞,细胞自噬现象;SA成纤维细胞内质网丰富、成纤维细胞活跃,胶原原纤维增生明显、致密,平行排列,可见淋巴细胞。结论:本组病例组织学观察初步提示,人工真皮移植后23周的创面具有真皮成分,但其结构较成熟肉芽组织无特殊差异;创面愈合后半年2年所形成的“类真皮结构”更类似增生性瘢痕组织,与正常皮肤结构存在一定差异。第二部分人工真皮移植后创面愈合质量的初步评价目的:初步了解人工真皮移植后创面愈合质量,初步探讨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用于评价皮肤质量与瘢痕组织性状的可行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随访人工真皮(PELNAC)移植后病例12例,女8例,男4例,年龄(5.23±2.98)岁;检测22个不同部位瘢痕。随访时间最短术后1月,最长术后22月。采用大体观察、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并以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杨氏模量。结果:22个部位瘢痕的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8±1.41分,其中评分最低3分,最高14分;随访病例中,瘢痕脱屑占部位比68.18%,占人数比91.67%;瘙痒占部位比72.73%,占人数比66.67%,功能障碍占部位比45.45%,占人数比66.67%。瘢痕弹性成像与瘢痕温哥华评分相关系数r=0.539(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随访病例中,人工真皮移植后的大部分愈合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瘢痕增生,且大面积、Ⅲ度、感染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较明显,部分病例VSS评分较高。剪切波弹性成像有望成为瘢痕性状、皮肤质量检测的方法。尽管本组研究病例偏少,瘢痕增生偏重,存在一定选择偏移,在目前缺乏更好同类替代品的情况下,临床上仍然需要应用PELNAC解决各种棘手的创面修复问题。

王亚琳[6](2017)在《核心蛋白聚糖对声带瘢痕治疗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新西兰兔声带损伤模型,在声带瘢痕形成的不同时期,于损伤部位周围多方向外源性注入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分析声带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达变化,观察DCN能否抑制声带瘢痕增生,探讨DCN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新西兰兔25只,随机选取20只做双侧声带急性损伤模型,用喉钳夹取双侧声带前中部组织。选取10只新西兰兔立即进行右侧声带损伤部位周围多方向注入100μg/L的核心蛋白聚糖,左侧声带损伤部位作为对照声带(A组),其它10只于声带损伤1月后进行右侧声带损伤部位周围多方向注入100μg/L的核心蛋白聚糖,左侧声带损伤部位作为对照声带(B组),剩余5只新西兰兔作为无干预对照组(C组)。A组、B组新西兰兔于注射核心蛋白聚糖后4周、12周分别随机挑选5只收获声带组织。将3组新西兰兔收获的声带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声带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和TGF-β1表达变化,将各组所得值相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通过环甲膜切开的方式损伤新西兰兔的声带组织,成功完成了声带损伤动物模型的构建,为接下来研究外源性注入DCN能否抑制声带瘢痕增生奠定了基础。2、HE染色结果新西兰兔的无损伤声带组织可见明显的分层构造,依次为上皮层、固有层和肌层,固有层主要是松散的结缔组织,胶原纤维的排列比较规则。声带损伤组可见声带固有层的纤维组织成分明显增多,胶原纤维比较密集,排列也非常杂乱,染色比无损伤声带明显加深。DCN注射组可见固有层纤维组织比无损伤声带有所增多,但胶原纤维的排列比较规则,染色比声带损伤组明显变浅。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A、B两组比C组声带TGF-β1的阳性表达高,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2)A、B两组右侧声带比左侧声带TGF-β1的阳性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A组比B组TGF-β1的阳性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A、B两组,12周后观察组比4周后观察组TGF-β1的阳性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7、P=0.14,P>0.05)结论:1、DCN能够与胶原纤维高度亲和并以此来调节其形成,使其在组织中的表达受到干扰,稳定性变差,进而改变其装配和结构,从而抑制瘢痕增生。2、TGF-β1是介导纤维增生性疾病的关键因子,DCN能够通过结合TGF-β1,并且灭活TGF-β1的生物活性,来抑制瘢痕形成。瘢痕形成的早期纤维化程度比较轻,早期注射效果比较好,而且DCN降解速度适当,是良好的防治瘢痕的材料。

任培中[7](2017)在《升陷通络汤对肺纤维化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对人类的危害严重,是一种致死率、致残率高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多数研究认为,肺泡上皮细胞损伤、成纤维细胞灶的形成以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是IPF的主要病理特征,最终肺泡结构破坏,形成肺泡腔内完全性纤维化和囊泡状的蜂窝肺,导致肺功能持续性和进行性损害。IPF的治疗目前尚无肯定有效的药物,中医中药治疗具有一定优势,可减轻IPF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肺功能下降,但其作用机制有待阐明。近年来,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宗气下陷是IPF发生的始动因素,在此基础上发生外邪痹阻,久病入络,与内生痰瘀结合,痰瘀进一步痹阻肺络,终至“宗气虚陷、肺络痹阻、痰瘀内结”的病因病机,临床以“益气升陷、疏通肺络、化痰活血”为主要功效的升陷通络汤来治疗IPF初步取得较好疗效。目的:观察升陷通络汤对实验性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核糖体40S小亚基S6蛋白激酶(p70S6K)信号通路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系统的调控作用,以及对Ⅰ型胶原(Type Ⅰ Collagen Protein,Col Type Ⅰ)、Ⅲ型胶原(Type Ⅲ Collagen Protein,Col Type Ⅲ)、Ⅳ型胶原(Type Ⅳ Collagen Protein,Col Type Ⅳ)、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等 ECM蛋白水平的影响,揭示mTOR/p70S6K信号通路和MMPs/TIMPs系统与ECM蛋白沉积的关系;观察在造模后不同时间节点进行干预,大鼠肺组织中ECM蛋白、mTOR/p70S6K信号通路、MMPs/TIMPs系统的表达差异;观察升陷通络汤对大鼠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2只、模型组12只、升陷通络汤第3天干预组12只、升陷通络汤第14天干预组12只、升陷通络汤第28天干预组12只、N-乙酰半胱氨酸第3天干预组12只、N-乙酰半胱氨酸第14天干预组12只、N-乙酰半胱氨酸第28天干预组12只。升陷通络汤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第3、14、28天起予相应剂量的升陷通络汤中药或N-乙酰半胱氨酸连续治疗90天。疗程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肺功能指标(FVC、FEV0.3/FVC%、PEF、MVV、Cdyn)变化,并取大鼠右肺中叶进行病理学观察。HE染色观察升陷通络汤、N-乙酰半胱氨酸对肺纤维化大鼠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的影响;免疫印迹法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 mTOR、p70S6K、MMP2、TIMP1、ColTypeⅠ、Col Type Ⅲ、Col Type Ⅳ、HA、FN蛋白量和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肺功能结果显示,升陷通络汤可以改善大鼠肺功能Cdyn指标(P<0.05),但对肺功能FVC、FEV0.3/FVC、PEF、MVV指标改善不明显(P>0.05);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肺泡结构破坏、间质纤维增生、多量炎症细胞浸润,升陷通络汤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较模型组有所减轻;免疫印迹及RT-PCR结果显示,升陷通络汤各组大鼠肺组织中ECM蛋白(Col Type Ⅰ、Col Type Ⅲ、Col Type Ⅳ、HA、FN)、mTOR/p70S6K信号通路和MMPs/TIMPs系统的mRNA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有降低(P<0.01),并且升陷通络汤第3天干预组大鼠ECM蛋白、mTOR/p70S6K信号通路和MMPs/TIMPs系统的蛋白量较模型组也均有降低(P<0.01),中药第3天、第14天干预组HA的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应西药组(P<0.05),中药第14天、第28天干预组Col Type Ⅰ、FN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对应西药组(P<0.05),中药第3天干预组MMP2、TIMP1的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中药第14天、第28天干预组(P<0.01)。结论:升陷通络汤可通过调控mTOR/p70S6K信号通路、MMPS/TIMPs系统等相关机制来抑制ECM的沉积,并且能改善大鼠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的增生、减轻肺纤维化程度、延缓肺功能中Cdyn值的下降,在造模后第3天开始干预的作用较其余各组更加明显。

徐速[8](2017)在《三棱丸方对克罗恩病肠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使用克罗恩病肠纤维化大鼠模型观察三棱丸方对大鼠肠纤维化的影响,观察三棱丸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所诱导的肠上皮细胞(IEC-6)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中对纤维化相关因子及PPAR-γ表达的影响,并探讨三棱丸方通过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途径干预肠纤维化的EMT的机制。方法 体内实验部分:将4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罗格列酮对照组、三棱丸方高、中、低剂量治疗组,组除空白组外,后五组采每周一次给予5%的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 sulphonic acid TNBS),1Omg 于第 1 天,15mg 于第 8 天,20mg 于第 15 天,25mg于第22天,30mg于第29天,分别配成50%乙醇溶液0.8ml 一一次性灌肠,逐渐增量灌肠法诱导肠纤维化模型;从造模开始,大鼠同时每日分别以10.Og/kg,5.0g/kg,2.5g/kg不同浓度的三棱丸方水煎剂灌胃,罗格列酮组以8mg/kg浓度罗格列酮灌胃,每天一次;模型组、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期间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35天后收集结肠组织,用于病理学评价,并检测结肠组织中TGF-β1、E-cadherin、α-SMA、FN、CTGF及PPARy水平。体外实验部分:以TGF-β1诱导IEC-6细胞形成的EMT模型为研究对象,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高、中、低剂量的三棱丸方含药血清及罗格列酮作用于1EC-6细胞后PPARγ、Smad2/3及pSmad3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E-cadherin、α-SMA的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法观察三棱丸含药血清及罗格列酮对PPARγ、pSmad3入核水平的影响,并检测加入PPARγ拮抗剂GW9662后,上述相关指标发生的变化。结果体内实验研究:与模型组比较,三棱丸方中、高剂量组的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大体评分、组织学纤维化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Masson染色显示三棱丸方高剂量组胶原纤维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E-cadherin、PPARγ含量均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TGF-[β1、FN、α-SM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体外实验研究:与10%正常大鼠血清组比较,三棱丸含药血清组能够抑制α-SMA,促进E-cadherin、PPARγ的mRNA的表达;提高E-cadherin、PPAR-γ,降低pSmad3、α-SMA的蛋白水平;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三棱丸含药血清组促进PPARγ入核,抑制pSmad3的入核;加入PPARy拮抗剂GW9662后,逆转了上述指标的变化趋势。结论三棱丸方能改善大鼠CD肠纤维化模型的纤维化程度,对IEC-6细胞的EMT有抑制的作用;其治疗克罗恩病肠纤维化的机制可能是和激活PPAR-γ来抑制TGF-β1/Smads的信号通路相关。

胡严匀[9](2017)在《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Ⅰ型、Ⅲ型胶原蛋白与纤维连接蛋白变化及健脾软肝方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以及血清中Ⅰ型、Ⅲ型胶原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的含量的变化,观察健脾软肝方对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干预作用;探讨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健脾软肝方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1、动物选择与分组:实验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正化瘀胶囊组、健脾软肝方低剂量组、健脾软肝方中剂量组、健脾软肝方高剂量组6组,每组15只。2、模型制备:除正常组大鼠以外,其余各组按0.2ml/100g腹腔注射30%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每周2次,共4周。给普通饲料喂养,自由饮水。3、方药干预方法:预防给药,大鼠自造模之日起进行灌胃,以10ml/kg/天大鼠体重的容积灌胃。健脾软肝方低剂量组按成人等效剂量的0.5倍计算,每ml含生药0.27g;健脾软肝方中剂量组按成人等效剂量计算,每ml含生药0.54g,健脾软肝方高剂量组按成人等效剂量的2倍计算,每ml含生药1.08g。扶正化瘀胶囊组按成人等效剂量计算,每ml含生药0.0405g。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共4周。4、指标检测:HE染色和胶原纤维染色观察模型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基础检测:观察大鼠血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含量变化;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大鼠肝组织中Ⅰ型、Ⅲ型胶原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计算大鼠血清中Ⅰ型、Ⅲ型胶原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浓度。结果:1.造模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LT、AST血清含量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鼠血清与肝组织中ColⅠ、ColⅢ、FN含量:ELISA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olⅠ、ColⅢ、FN血清含量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面积观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olⅠ、ColⅢ、FN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灰度观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olⅠ、ColⅢ、FN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健脾软肝方对大鼠血清与肝组织中ColⅠ、ColⅢ、FN含量的影响:ELISA检测中,与模型组比较,健脾软肝方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组ColⅠ血清含量水平都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软肝方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组ColⅢ血清含量水平都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软肝方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组FN血清含量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健脾软肝方高、中、低剂量组ColⅠ、ColⅢ及FN的表达的降低呈现一定的药物量效关系。肝组织Ⅰ型、Ⅲ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免疫荧光切片观察,健脾软肝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表达量依次递增,在中央静脉周围较明显。结论:1.大鼠按0.2ml/100g腹腔注射30%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每周2次,共4周的造模方法能成功复制肝纤维化大鼠模型。2.健脾软肝方对模型大鼠血清及肝组织中的Ⅰ型、Ⅲ型胶原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含量有一定的调节,表明健脾软肝方可减轻肝纤维化的程度,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梁大宁,柯昌能[10](2017)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及其拮抗剂ISO-1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参与病理性瘢痕发病的具体机制,以及其拮抗剂ISO-1对病理性瘢痕来源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方法:收集正常皮肤、正常瘢痕以及病理性瘢痕标本,行HE以及免疫组化染色。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人成纤维细胞,予以不同浓度ISO-1干预(0100μmol/mL)。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以及RT-PCR检测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以及PI3K/Akt/mTOR通路的表达情况。结果:MIF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表达强于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无干预组凋亡细胞较少,予以不同浓度ISO-1干预后,凋亡率逐渐上升。各组各时间点组间迁徙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干预浓度上升,Ⅰ型胶原蛋白、纤连蛋白以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蛋白和mRNA表达量均下降。活化PI3K以及活化Akt表达量随着ISO-1浓度增加而下降。结论:MIF在不同类型瘢痕组织中表达存在差异,ISO-1通过PI3K/Akt/mTOR通路抑制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

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纤维联接蛋白(FN)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纤维联接蛋白(FN)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Ac-SDKP调节Hedgehog信号抑制AngⅡ介导的皮肤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1.3 药物配制
        1.1.4 细胞实验
        1.1.5 实验技术与方法
        1.1.6 检测指标
        1.1.7 实验技术与方法
    1.2 结果
        1.2.1 SMO受体阻断剂GDC-0049对AngⅡ诱导皮肤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和迁移的影响
        1.2.2 GLI转录因子阻断剂GANT61对AngⅡ诱导皮肤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转化和迁移的影响
        1.2.3 Ac-SDKP对AngⅡ诱导皮肤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迁移及HH信号活化的影响
    1.3 讨论
        1.3.1 AngⅡ可激活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及其SHH信号
        1.3.2 SMO受体阻断剂GDC-0449 通过调节Hedgehog信号,调控肌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和转化
        1.3.3 GLI转录因子阻断剂GANT61 通过调节Hedgehog信号,调控肌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和转化
        1.3.4 Ac-SDKP通过调节Hedgehog信号,调控肌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和转化
    1.4 小结
    1.5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2.1 心血管系统疾病
    2.2 脑血管系统疾病
    2.3 肿瘤疾病
    2.4 免疫系统疾病
    2.5 泌尿系统疾病(肾脏)
    2.6 消化系统疾病
    2.7 呼吸系统疾病
    2.8 皮肤疾病
    2.9 其他疾病
    2.10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TSG-6通过调节TGF-β1/Smad信号通路抑制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TSG-6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活性干扰作用的初步判定
    2.1 前言
    2.2 材料
        2.2.1 组织及细胞
        2.2.2 仪器
        2.2.3 试剂及材料
        2.2.4 主要溶液的配置
    2.3 方法
        2.3.1 成纤维细胞培养
        2.3.2 细胞处理及分组
        2.3.3 流式细胞术分析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法
        2.3.5 TUNEL
        2.3.6 免疫组化法检验TSG-6对PCNA影响
    2.4 统计学分析
    2.5 结果
        2.5.1 TSG-6促进细胞凋亡
        2.5.2 TSG-6影响细胞周期
        2.5.3 TSG-6促进细胞凋亡引起的形态学改变
    2.6 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TSG-6慢病毒表达及干扰载体构建转染至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3.1 前言
    3.2 材料
        3.2.1 细胞
        3.2.2 仪器
        3.2.3 试剂
        3.2.4 溶液配制
    3.3 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引物设计合成
        3.3.3 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和包装
        3.3.4 慢病毒载体包装与滴度测定
        3.3.5 慢病毒感染和筛查
        3.3.6 TSG-6mRNA在 HKFs中的表达检测
        3.3.7 TSG-6蛋白在各组HKFs的表达
        3.3.8 MTT法检测五组细胞增殖
        3.3.9 流式细胞术分析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
        3.5.1 观察转染率及TSG-6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3.5.1.1 转染率
        3.5.1.2 TSG-6在慢病毒转染后细胞中的表达
        3.5.2 TSG-6过表达诱导KFs细胞凋亡
        3.5.3 TSG-6过表达抑制细胞增殖
        3.5.4 TSG-6过表达调控细胞周期
    3.6 讨论
        3.6.1 TSG-6慢病毒载体构建
        3.6.2 TSG-6影响HKFs细胞的抑制作用
    3.7 小结
第四章 TSG-6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4.1 前言
    4.2 材料
        4.2.1 细胞
        4.2.2 仪器
        4.2.3 试剂
    4.3 方法
        4.3.1 细胞培养与分组
        4.3.2 免疫印迹分析法(wb法)检测
        4.3.3 免疫荧光
        4.3.4 WB检测Smad7及PAI-1蛋白的表达
        4.3.5 RT-PCR检测PAI-1mRNA表达
    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
        4.5.1 TSG-6对HKFs中Smad2/3/4复合物表达的影响和Smad2/3磷酸化的核易位影响
        4.5.2 TSG-6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TGF-β1/Smad信号通路Smad7和PAI-1的表达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3)压力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瘢痕简介
        1.1.1 瘢痕的分类
        1.1.2 瘢痕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1.1.3 瘢痕的治疗方法
        1.1.4 研究瘢痕的动物模型
    1.2 压力治疗瘢痕的研究进展
        1.2.1 压力疗法的加压方式
        1.2.2 压力疗法的可能机制
    1.3 调控病理性瘢痕的主要信号通路
        1.3.1 TGF-β/Smad信号通路与病理性瘢痕
        1.3.2 IGF-1/IGF-1R信号通路与病理性瘢痕
        1.3.3 MAPK信号通路与病理性瘢痕
        1.3.4 PI3K/AKT信号通路与病理性瘢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压力治疗对其组织学水平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实验动物
        2.2.4 术前准备
        2.2.5 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
        2.2.6 加压治疗及样本收集
        2.2.7 大体观察
        2.2.8 HE染色
        2.2.9 马松(Masson)染色
    2.3 实验结果
        2.3.1 大体观察
        2.3.2 巴马小型猪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
        2.3.3 压力治疗对瘢痕动物模型外观水平的影响
        2.3.4 压力治疗对瘢痕动物模型组织学水平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力治疗对瘢痕动物模型转录组水平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
        3.2.4 组织取样
        3.2.5 RNA提取和纯化
        3.2.6 cDNA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3.2.7 测序数据分析
        3.2.8 基因表达模式的聚类分析
        3.2.9 qRT-PCR验证
    3.3 实验结果
        3.3.1 测序结果的数据统计分析
        3.3.2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鉴定
        3.3.3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GO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3.3.4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3.3.5 差异表达基因(DEGs)表达模式的聚类分析
        3.3.6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qRT-PCR验证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力治疗对瘢痕组织中IGF-1/IGF-1R信号通路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组织样本来源
        4.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4.2.3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4.2.4 RNA测序
        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4.2.6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4.2.7 统计学处理
    4.3 实验结果
        4.3.1 压力治疗对瘢痕组织中IGF-1/IGF-1R表达水平的影响
        4.3.2 压力治疗对瘢痕组织中PI3K/AKT表达水平的影响
        4.3.3 压力治疗对瘢痕组织中MEK/ERK表达水平的影响
        4.3.4 压力治疗对瘢痕组织中VEGF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基金项目
论文独创性声明

(4)SphK1/S1P信号通路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及相关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瘢痕疙瘩石蜡标本的制备及组织切片
        2.2.3 HE染色
        2.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5 Western blot检测
        2.2.6 siRNA处理
        2.2.7 划痕实验
        2.2.8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原代细胞培养结果
    3.2 HE染色结果
    3.3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
    3.4 Western blot检测S1P,SphK1蛋白表达结果
    3.5 siRNA沉默效果
    3.6 Western blot检测沉默后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3.7 划痕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5)人工真皮移植后创面的组织学初步观察与创面愈合质量的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人工真皮移植后创面的组织学初步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人工真皮移植后创面愈合质量的初步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全文附图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核心蛋白聚糖对声带瘢痕治疗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论文着作
个人简介

(7)升陷通络汤对肺纤维化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1. ECM重建与IPF
        1.2. 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1.3. 相关蛋白酶及信号通路的研究
        1.4. 组织病理改变的研究
        2. 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2.1. 吡非尼酮
        2.2. 尼达尼布
        2.3. N-乙酰半胱氨酸
        3. 小结与展望
    二、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1.1. 病性总属本虚标实
        1.2. 气虚贯穿肺间质纤维化的始终
        1.3. 痰瘀是肺间质纤维化的重要病理因素
        1.4. 络病理论与肺间质纤维化的关系
        2. 中医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2.1. 单味中药研究
        2.2. 中药复方研究
        3. 小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升陷通络汤对大鼠肺纤维化干预作用的研究
    前言
    一、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
        2. 实验药品
        3. 实验试剂
        4. 实验仪器
    二、实验方法
        1. 技术路线图
        2. 动物分组
        3. 动物造模
        4. 给药方法
        5. 标本采集与指标检测
        5.1. 肺功能测定
        5.2. 肺组织病理学观察
        5.3. 免疫印迹实验检测
        5.4. RT-PCR实验检测
        6.数据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三、实验结果
        1. 大鼠死亡情况
        2. 肺功能
        3. 肺组织病理学观察(HE染色)
        3.1. 肉眼观察
        3.2. 光镜观察
        4. 肺组织中Col Type Ⅰ、Col Type Ⅲ、Col TypeⅣ、HA、FN、mTOR、p70S6K、MMPs、TIMPs蛋白及基因的表达
        4.1. 免疫印迹结果
        4.2. RT-PCR结果
    四、讨论
        1. 升陷通络汤治疗IPF的理论分析
        1.1 升陷通络汤治疗IPF的病机及治法的认识
        1.2 升陷通络汤的组方分析
        2. 升陷通络汤对大鼠肺功能的影响
        3. 升陷通络汤对大鼠肺组织ECM重建的影响
        3.1 升陷通络汤调控大鼠肺组织中mTOR/p70S6K信号通路对ECM沉积的影响
        3.2 升陷通络汤调控大鼠肺组织中MMP2/TIMP1系统对ECM沉积的影响
        3.3 不同时间节点运用升陷通络汤进行干预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
    五、结论
    六、不足之处
    七、实验研究依托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三棱丸方对克罗恩病肠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克罗恩病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药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克罗恩病肠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2.1 细胞外基质相关因子与克罗恩病肠纤维化
        2.2 上皮/内皮间质转化与克罗恩病肠纤维化
        2.3 TGF-β/Smads通路
        2.4 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
        2.5 CD及其肠纤维化临床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体内实验研究
    1. 实验一、三棱丸方对CD模型大鼠肠纤维化组织病理学评分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1.5 实验结果
        1.6 讨论
    2. 实验二、三棱丸方对CD肠纤维化模型大鼠纤维化因子TGF-β1、α-SMA、E-cadherin、FN、CTGF水平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3. 实验三、三棱丸方对CD模型大鼠结肠PPAR-γ水平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统计学处理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第三部分 体外实验研究
    1. 实验一、IEC-6细胞EMT间质表型模型的建立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2. 实验二、三棱丸含药血清对肠上皮细胞IEC-6细胞增殖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3. 实验三、三棱丸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IEC-6细胞间质表型E-cadherin、α-SMA表达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统计学处理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4. 实验四、三棱丸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IEC-6细胞间质表型Smad2/3、pSmad3、PPARγ表达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统计学处理
        4.4 实验结果
        4.5 讨论
    5. 实验五、PPARγ拮抗剂GW9662对TGF-β1诱导的IEC-6细胞间质表型E-cadherin、α-SMA、Smad2/3、pSmad2/3、PPARγ表达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统计学处理
        5.4 实验结果
        5.5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Ⅰ型、Ⅲ型胶原蛋白与纤维连接蛋白变化及健脾软肝方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试剂
    2.技术路线
    3.实验方法
        3.1 药物制备方法
        3.2 实验动物分组
        3.3 造模方法
        3.4 给药方法
        3.5 标本留取
        3.6 指标检测
        3.7 检测指标选择依据及意义
        3.8 药物选择的意义
        3.9 统计分析
    4.实验结果
        4.1 一般情况观察
        4.2 大鼠肝组织大体形态观察
        4.3 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的观察
        4.4 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U/L)活性变化情况
        4.5 大鼠血清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ng/ml)含量变化情况
        4.6 大鼠肝组织Ⅰ型、Ⅲ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免疫荧光染色观察
    5.讨论
        5.1.中医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探讨
        5.2.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复制及典型病理改变、相关生化指标的探讨
        5.3.肝纤维化与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之间关系的探讨
        5.4.健脾软肝方对肝纤维化大鼠Ⅰ型、Ⅲ型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表达水平影响的探讨
        5.5.实验性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探讨
    6.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及其拮抗剂ISO-1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标本收集与细胞分离和培养
    1.4 分组与干预
    1.5 组织学评估
    1.6 细胞干预实验
        1.6.1 TUNEL染色
        1.6.2 划痕实验
        1.6.3 Western blot检测
        1.6.4 实时定量PCR检测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2.2 各组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
    2.3 各组MI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2.4 TUNEL染色
    2.5 划痕实验
    2.6 Western blot检测
    2.7 实时定量PCR检测Ⅰ型胶原蛋白、FN、CTGF的m RNA表达水平
3 讨论

四、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纤维联接蛋白(FN)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Ac-SDKP调节Hedgehog信号抑制AngⅡ介导的皮肤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机制[D]. 常露.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TSG-6通过调节TGF-β1/Smad信号通路抑制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机制研究[D]. 李心怡.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3]压力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生物学机制研究[D]. 柳柏梅. 太原理工大学, 2018(08)
  • [4]SphK1/S1P信号通路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及相关探讨[D]. 房哲哲. 延边大学, 2018(02)
  • [5]人工真皮移植后创面的组织学初步观察与创面愈合质量的初步评价[D]. 赵燕妮. 重庆医科大学, 2018(12)
  • [6]核心蛋白聚糖对声带瘢痕治疗的初步研究[D]. 王亚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4)
  • [7]升陷通络汤对肺纤维化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D]. 任培中.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 [8]三棱丸方对克罗恩病肠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徐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9]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Ⅰ型、Ⅲ型胶原蛋白与纤维连接蛋白变化及健脾软肝方的干预作用[D]. 胡严匀. 云南中医学院, 2017(10)
  • [10]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及其拮抗剂ISO-1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 梁大宁,柯昌能. 实用医学杂志, 2017(03)

标签:;  ;  ;  ;  ;  

肥厚性瘢痕组织中纤连蛋白(FN)的免疫组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