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草药注射剂止痛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苏小琴,张磊,李海燕,李莉,周学谦,李智,万梅绪,王蕴华,安思宇,尚献召,岳洪水,李德坤,鞠爱春[1](2019)在《基于Q-marker的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研究思路——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为例》文中提出基于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念,提出中药注射剂质控方法思路,并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为例进行应用研究。通过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物质组分、药效及药动学等的相关分析,确定其Q-marker为丹酚酸B、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D及丹酚酸Y。并以Q-marker为核心建立多指标含量测定、指纹图谱、近红外在线控制及生物学质控为一体的质控体系,以期为中药注射剂质控新思路提供参考。
褚延斌,苏小琴,李德坤,周大铮,余伯阳,鞠爱春[2](2018)在《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代表,已成为中医药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研究决定其安全性与有效性。针对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等问题,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对其内在成分进行定量,从单一指标到多指标,结合指纹图谱、模式识别、谱效关系、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研究也取得很大的进展。从多指标定量测定、指纹图谱以及谱效关系和Q-marker等方面,对近年来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徐莲英,陶建生,冯怡,张彤,朱卫丰[3](2000)在《中药制剂发展的回顾》文中提出回顾了我国20 世纪中药制药的发展历程,对文献追踪、整理分类、分析归纳,丰富了中药药剂学理论,中药制药前处理技术及剂型成型技术的改进与创造,优化了中药制剂的质量,扩大了中药剂型的品种和应用范围,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制药的技术水平。中药制药技术的发展为21 世纪实现中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谢晶曦,刘延泽[4](2017)在《我国中药新药创制的多样性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一个新药的创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领域和方方面面,也有许多途径和突破口。在突出创新药物中的"创(creation)"字的前提下,从传统中药、民间草药、有效成分、结构改造及仿生合成、代谢产物、关键技术等方面对与中药相关的创新药物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有所参考与启发。
许自明[5](1994)在《浅述中草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文中指出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遗产,提高中药疗效,在中医传统用药或民间单方、验方的基础上,根据药材的性质与临床需要,用现代科学方法将传统的中药和草药中的有效成份提取和精制而制成的注射剂称为中草药注射剂.近十几年来,中草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应用
张少君[6](2009)在《延胡索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指纹图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延胡索中生物碱类化合物为模式物,针对延胡索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传统生产工艺存在收率低、能耗高、耗时长、质量控制不稳定等问题,提出了提取—层析分离—高速逆流色谱快速纯化的延胡索乙素生产新工艺,并建立了基于数字化指纹图谱技术评价元胡止痛片的质量控制标准,要点如下:在提取过程中,考察了提取工艺的主要参数,建立了适合不同分离纯化要求的延胡索提取工艺;在层析分离过程中,通过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相关参数对离子交换树脂进行优化,筛选出适合于延胡索分离的D152树脂。在优化的条件下,延胡索乙素的纯度从原料中峰面积百分比的4.11%提高到21.13%,收率为65.50%,相比于液液萃取及沉淀法分离延胡索乙素,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法具有收率高、处理能力大、操作简便和再生利用容易等优点;粗制样品通过高速逆流色谱一步分离获得高纯度延胡索乙素。由于在高速逆流色谱中溶剂体系的筛选占了90%以上的工作量,本文提出了一种新概念,建立了新方法(平均极性P′),这种新的溶剂体系筛选方法,可以一步从上百种溶剂体系中中筛选到几种合适的溶剂体系,极大地缩短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高速逆流技术的推广。上机实验对新方法进行了验证,采用正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4-6-5-5)一步分离成功延胡索乙素,纯度为92.7%,回收率达到95.1%。根据美国FDA、WHO、欧洲药典以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草药制剂生产商提供原料、半成品及成品的指纹图谱以保证其品种的真实性和批次间质量的稳定性。本文建立了一种适合于含生物碱化合物指纹图谱分析的流动相,并对原理进行了讨论。通过改变流动相的梯度建立了两种以生物碱类化合物为指标物的中成药高效液相指纹图谱,进一步以相对保留时间作为定性依据,相对峰面积作为定量依据,以及特征指纹总差异率和重叠率等构建了高效液相色谱数字化指纹谱,消除了操作过程中各种操作因素的影响,有效地降低了色谱保留值的波动性,使不同样品之间可以进行量化比较;绘制了特征指纹曲线,直观表现了不同样品之间的近似程度;以图像式指纹图谱和数字化指纹谱评价了不同厂家的元胡止痛片和黄连上清丸,对各样的质量差异进行了定量的鉴别,对产生差异的原因也作了初步剖析。不同厂家和批次药品的质量进行对比,其差异分明,可供应用时参考。该分离纯化及质量控制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他中草药及天然产物的研究。
李素珍[7](1976)在《如何提高中草药注射剂的质量》文中研究说明 中草药注射剂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指引下,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为了落实毛主席光辉的“6.26”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教导,努力发掘祖国医药学宝库,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几年来,各地发掘出不少疗效很好的中草药和有效验方,例如毛冬青、银杏叶用于
李素珍[8](1976)在《如何提高中草药注射剂的质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中草药注射剂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指引下,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为了落实毛主席光辉的“6.26”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教导,努力发掘祖国医药学宝库,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几年来,各地发掘出不少疗效很好的中草药和有效验方,例如毛冬青、银杏叶用于治疗冠心病,满山红用于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穿心莲用于消炎,洋金花注射液用于手术麻醉,抗脑炎注射液用于乙脑患者的急
荆娜娜[9](2007)在《乳炎消中药注射剂的研制及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中药散剂“乳炎消”原始处方的基础上,经查阅文献,总结整理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的各种方剂,结合中药注射剂的处方特点,以单味中药的溶血试验、对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试验、以及配伍试验为依据,最终选定金银花、黄芩、蒲公英、白芷、干草等组份,作为乳炎消中药注射剂的处方。在中药提取净化工艺的研究中,采用超声提取与传统的水提醇沉相结合的方法,以中药浸膏得率为依据,确定了最佳液固比(10:1)、提取时间(60 min)、提取次数(2次)以及醇沉次数(3次),同时在配液时加入一定量的附加剂以及采用热处理冷藏的方,得到室温下颜色、澄明度等各项指标相对稳定的注射液。在对该注射液的质量控制试验研究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的方法对注射液可能含有的杂质,如蛋白质、鞣质、草酸、树脂等进行了检查,结果均符合规定。探讨了注射剂中氯原酸与黄芩甙的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法,氯原酸在2.5~10.0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4,n=6),注射液中氯原酸的平均含量为1.150 mg/mL;黄芩甙线性关系在2.0~12.0 mg/L范围内良好(R=0.9987,n=6),注射液中黄芩甙的平均含量为0.517 mg/mL。在乳炎消中药注射剂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试验中,通过光加速试验、经典恒温加速试验,得出该注射剂在25℃阴凉避光可保存2年;经考察该注射剂热原、溶血性、刺激性、急性毒性、过敏性均符合规定。在乳炎消中药注射剂的药效学试验中,体外抑菌试验表明本注射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大肠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牛临床型乳房炎有较好的疗效〔治愈率为46.67 %,有效率为80 %),但其治愈率和有效率低于青链霉素对照组(治愈率为70 %,有效率为90 %),而对于奶牛的隐性乳房炎则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治愈率为80 %,有效率为100 %。本文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制备出了稳定性良好、使用安全、疗效较好的乳炎消中药注射剂,为中药注射剂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孙志良[10](2003)在《复方白毛藤注射剂有效成份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有效防治目前养殖条件下动物细菌性、病毒性疾病的发病和流行,克服西药滥用或不合理使用对动物机体的不良反应及药物残留的危害等缺点,特研制了一种既能抗菌抗病毒,又能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兽用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根据中兽医理论,中药药理学原理和单味中草药的中药学特性,按水醇法提取和制剂学要求制备了以白毛藤为君药,以板兰根、蒲公英、黄连为辅药,以白术为佐药的复方白毛藤注射剂。该注射剂为棕红色的澄清透明液体,pH值在4.5~5.5之间,每1ml注射剂相当于生药1g。 采用中草药有效成份预试法和圆形滤纸层析预试法对复方白毛藤注射剂进行有效成份的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制剂中含有生物碱及生物碱盐、多糖及其甙类、有机酸等物质。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该制剂中的盐酸小檗碱、总多糖、总绿原酸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盐酸小檗碱含量为1.44mg/ml,总多糖含量为37.7mg/ml,总绿原酸的含量为33.7mg/ml,用该方法测定样品上述有效成分含量结果准确,回收率高,变异系数符合要求,数据稳定。 以小白鼠为试验动物,采用改良寇氏法,计算该制剂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9.5g/kg·bw,95%可信限为18.2~21.1g/kg·bw,按毒性标准判断为基本无毒制剂。以实验兔为对象,采用热原性试验法和刺激性实验法对复方白毛藤注射剂进行热原检查和刺激性检查,结果表明,该制剂无热原性和刺激性,以肌肉注射方法给药安全,可靠。 采用二倍稀释法进行了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结果表明:该制剂对链球菌、金葡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和大肠 湖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复方白毛藤注射剂有效成份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一56 mg/ml,1 .56 mg/ml,12.5 mg/ml,12.5 mg/ml和25.0 mg/ml。对链球菌、金葡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3.12mg/ml,3.12mg/ml,25mg/ml,25mg/ml及50mg/ml。采用杯蝶法进行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及对照药物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该注射剂对链球菌和金葡菌的抑菌效果与烟酸氟呱酸和林可霉素相当(P>0.05),高于痢菌净的抑菌效果(P<0.05),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抑菌作用弱于烟酸氟呱酸的抑菌效果。体外抗病毒试验的结果表明,100 mg/ml的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具有显著的抗鸡新城疫病毒和犬瘟热病毒作用,10 mg/ml剂量具有较明显的抗鸡新城疫病毒和犬瘟热病毒作用。1 mg/ml则不具有抗鸡新城疫病毒和犬瘟热病毒作用。 为探讨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药理作用,以小白鼠为试验动物,研究了不同剂量的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小白鼠白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百分率,血液总蛋白(TP)、血液球蛋白(GLO)含量及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0.5 ml众g.bw和1 mFkg.bw的剂量组均能提高小白鼠体内的白细胞总数,增加淋巴细胞百分率,增加血液中TP、GLO含量及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但两剂量组间无显著差异(P>.05)。为了观察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小白鼠的免疫调节能力的影响,用不同剂量的该注射剂给小白鼠腹腔注射15d后,采用常规方法测试小白鼠的各种免疫指标。结果表明,0.5 ml人g.bw和1 ml/kg.bw均能明显增加ConA诱导的小白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白鼠迟发性变态反应,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功能能力和碳粒廓清能力,两处理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剂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5)。 为研究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新城疫病毒(NDV)灭活疫苗免疫功能的影响,以三黄雏鸡为试验动物,采用红细胞花环法测定了该制剂对鸡T淋巴细胞E花环形成率,采用间接血凝法(HI)测定了该制剂对鸡NDV的抗体滴度,同时测定了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采用RT.PCR法测定了该制剂对白细胞介素一2 (IL一2)基因转录的影响。结果表明,0.5 ml/k g.bw和1 ml/kg·bw剂量组均能提高T淋巴细胞E花环形成率,与对照组相比,28日龄差异显著(P<0.05),35一42日龄,差异极显著(p<0.01),49日龄差异显著(p<0.05);0.5 ml/kg·bw和1 ml/kg·bw剂量组均能提高鸡NDV抗体滴度,与对照组相比,21日龄差异显著(P<0.05), 湖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复方白毛藤注射剂有效成份及其药理作用研究28一35日龄差异极显著(p<0.01),42一49日龄差异显著(p<0.05);0.5 ml/kg·bw和1 mFkg·bw剂量组对鸡的胸腺、脾脏和法氏囊均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各脏器系数在28一35日龄差异显著(P<0.05);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可促使鸡IL一2基因转录增强,21日龄1 ml/k g.bw剂量组效果明显,28一35日龄,02ml瓜g’bw,0.5ml/kg’bw和1ml/kg’bw三个剂量组均能显著增强鸡IL一2基因转录,49日龄时,各剂量组促进鸡IL一2基因转录的作用呈现减弱趋势。 采用田间试验法进行了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猪链球菌病、猪大肠杆菌病及鸡新城疫病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表明,该制剂1 ml/kg·bw剂量组对仔猪链球菌病的治愈率为93.7%,与青霉素治疗仔猪链球菌病的效?
二、中草药注射剂止痛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草药注射剂止痛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Q-marker的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研究思路——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现状 |
2 Q-marker在中药中的应用 |
3 SAFI的Q-marker研究 |
4 Q-marker在SAFI生产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4.1 Q-marker的指标测定 |
4.1.1 多种酚酸的测定 |
4.1.2 丹参多酚酸测定 |
4.2 基于Q-marker的指纹图谱控制 |
4.3 过程分析技术在SAFI的Q-marker控制中的研究与应用 |
4.4 生物学质控研究 |
5 结语 |
(2)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多指标定量测定的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 |
1.1 一测多评法在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1.2 色谱法在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1.2.1 气相色谱 (GC) 法 |
1.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
1.2.3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UPLC) |
2 基于多指标定量测定结合指纹图谱 |
3 基于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 |
4 基于谱效关系的质量控制 |
5 基于质量标志物的质量控制 |
6 结语 |
(3)中药制剂发展的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制剂制备的工艺与技术 |
1.1 中药制药的前处理工艺技术 |
1.1.1 粉碎技术 |
1.1.2 浸提技术 |
1.1.3 分离纯化技术 |
1.1.4 浓缩干燥技术 |
1.2 中药制剂工艺技术 |
1.2.1 制粒技术 |
1.2 包衣技术 |
1.2.3 固体分散技术 |
1.2.4 包合物技术 |
1.2.5 微型包囊技术 |
1.2.5 灭菌技术 |
2 中药剂型的研究 |
2.1 口服给药剂剂型 |
2.2 注射给药剂型 |
2.3 经皮给药剂型 |
2.4 粘膜给药剂型 |
2.5 药用辅料 |
3 中药新药开发和中药制剂现代化 |
3.1 中药新药研究新药系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 |
3.2 中药制剂现代化的思考 |
(4)我国中药新药创制的多样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中药的宝库作用 |
1.1 从中药的功能出发 |
1.2 从单味药或复方出发 |
2 民间草药的重要意义 |
2.1 山莨菪中山莨菪碱的发现及新药654-2的研制 |
2.2 满山红祛痰有效成分的发现及新药研发 |
2.3 鸭胆子中苦木内酯类化合物的发现及抗肿瘤药开发 |
2.4 罗布麻的利用价值不可估量 |
2.5 其他民间草药 |
3 天然成分的引领作用 |
3.1 五味子中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的发现及引领作用 |
3.2 莨菪烷类生物碱的研究引领系列新药研发成功 |
3.3 乌头碱类成分对新药研发的引领作用 |
3.4 其他成分 |
4 结构改造的优化作用 |
4.1 紫杉醇的结构优化 |
4.2 青蒿素的结构优化及系列新药研发 |
4.3 西地那非类药物的结构优化 |
4.4 白桦酯酸的结构优化及抗肿瘤药物研制 |
4.5 其他天然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 |
5 仿生合成的前景巨大 |
6 代谢产物的重要启发 |
7 结语 |
(6)延胡索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概论 |
1.1 生物碱概况 |
1.1.1 分布规律 |
1.1.2 结构类型 |
1.1.3 理化性质 |
1.1.4 生理活性 |
1.2 生物碱的提取和分离 |
1.2.1 基本原理 |
1.2.2 提取方法 |
1.3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
1.3.1 离子交换树脂法 |
1.3.2 高速逆流色谱 |
1.4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 |
1.4.1 指纹图谱的研究意义 |
1.4.2 指纹图谱的建立 |
1.4.3 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指纹图谱 |
1.4.4 数字化色谱指纹谱 |
1.4.5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
1.5 附:中药材、中成药及指纹图谱文件 |
1.5.1 延胡索 |
1.5.2 元胡止痛片 |
1.5.3 黄连上清丸 |
1.5.4 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 |
2 仪器试剂与生物碱检测方法 |
2.1 仪器与设备 |
2.1.1 高效液相色谱仪 |
2.1.2 高速逆流色谱仪 |
2.1.3 辅助设备 |
2.2 溶剂 |
2.2.1 水 |
2.2.2 分析纯溶剂与试剂 |
2.2.3 色谱纯溶剂与试剂 |
2.2.4 标准对照品与样品 |
2.3 生物碱检测方法建立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4 延胡索乙素定量的标准曲线 |
2.3.5 样品中的延胡索乙素分析 |
2.3.6 方法的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延胡索生物碱的的提取分离纯化 |
3.1 延胡索生物碱的溶剂提取 |
3.1.1 实验材料 |
3.1.2 提取溶剂选择 |
3.1.3 提取方法 |
3.1.4 提取时间 |
3.2 离子交换法从延胡索提取液中分离延胡索乙素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提取条件的选择 |
3.2.4 紫外吸收波长的确定 |
3.2.5 树脂的静态吸附容量测定 |
3.2.6 上柱过程的影响因素 |
3.2.7 树脂洗脱过程的影响因素 |
3.2.8 HPLC对富集结果的检测 |
3.2.9 离子交换树脂层析与传统方法比较 |
3.3 高速逆流色谱法纯化延胡索乙素 |
3.3.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3 HPLC分析粗制样品中的延胡索乙素 |
3.3.4 溶剂体系的平均极性(P′) |
3.3.5 K值的筛选 |
3.3.6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生物碱类中成药的指纹图谱及数字化指纹谱 |
4.1 元胡止痛片指纹图谱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4.1.4 样品溶液的制备 |
4.1.5 流动相的选择 |
4.1.6 流动相机理分析 |
4.1.7 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构建 |
4.1.8 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评价 |
4.2 黄连上清丸指纹图谱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检测波长的确定 |
4.2.4 样品溶液的制备 |
4.2.5 流动相的优化 |
4.2.6 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构建 |
4.2.7 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评价 |
4.2.8 指纹图谱方法学评价 |
4.3 元胡止痛片高效液相色谱数字化指纹谱 |
4.3.1 参照峰和共有峰的确定 |
4.3.2 特征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 |
4.3.3 特征指纹峰差异率 |
4.3.4 数字化指纹谱的改进 |
4.3.5 指纹图谱的重叠率 |
4.3.6 特征指纹曲线 |
4.3.7 指标成分含量的差异性 |
4.3.8 质量差异来源分析 |
4.4 黄连上清丸高效液相色谱数字化指纹谱 |
4.4.1 参照峰和共有峰的确定 |
4.4.2 特征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 |
4.4.3 特征指纹峰差异率 |
4.4.4 数字化指纹谱的改进 |
4.4.5 指纹图谱的重叠率 |
4.4.6 特征指纹曲线 |
4.4.7 质量差异来源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乳炎消中药注射剂的研制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药注射剂的发展研究概况及其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
1.1.1 中药注射剂的发展研究概况 |
1.1.1.1 中药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
1.1.1.2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问题 |
1.1.2 中药注射剂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
1.2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概况 |
1.3 中医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研究概况 |
1.3.1 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的特点 |
1.3.1.1 辨证施治 |
1.3.1.2 标本兼治 |
1.3.1.3 毒副作用小 |
1.3.1.4 不易产生耐药性 |
1.3.2 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的研究概况 |
1.3.3 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1.4 处方中常见中草药的研究进展 |
1.4.1 金银花 |
1.4.1.1 化学成分 |
1.4.1.2 药理作用 |
1.4.1.3 临床应用 |
1.4.2 黄芩 |
1.4.2.1 化学成分 |
1.4.2.2 药理作用 |
1.4.2.3 临床应用 |
1.4.3 蒲公英 |
1.4.3.1 化学成分 |
1.4.3.2 药理作用 |
1.4.3.3 临床应用 |
第二章 乳炎消中药注射剂的处方拟定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1.1 试剂 |
2.1.1.2 仪器 |
2.1.2 试验方法 |
2.1.2.1 中药提取 |
2.1.2.2 溶血试验 |
2.1.2.3 抑菌试验 |
2.1.2.4 配伍试验 |
2.1.2.5 附加剂的筛选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拆方分析结果 |
2.2.2 溶血试验结果 |
2.2.3 抑菌试验结果 |
2.2.4 配伍试验结果 |
2.2.5 附加剂的筛选试验结果 |
2.2.6 讨论 |
2.3 小结 |
第三章 乳炎消中药注射剂制备工艺的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1.1 药材及试剂 |
3.1.1.1 主要仪器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中药饮片的预处理 |
3.1.2.2 超声提取制备注射剂原液的单因素考察 |
3.1.2.3 超声提取制备注射液原液正交试验 |
3.1.2.4 验证试验 |
3.1.2.5 醇沉浓度对澄明度的影响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超声提取制备注射剂原液的单因素考察 |
3.2.2 超声提取制备注射液原液正交试验 |
3.2.3 验证试验 |
3.2.4 醇沉浓度对澄明度的影响 |
3.2.5 讨论 |
3.3 小结 |
第四章 乳炎消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
4.1 材料方法 |
4.1.1 材料 |
4.1.1.1 试剂 |
4.1.1.2 主要仪器 |
4.1.2 试验方法 |
4.1.2.1 杂质的检查 |
4.1.2.2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杂质检查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2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试验结果 |
4.2.2.1 回收率试验结果 |
4.2.2.2 精密度试验结果 |
4.2.2.3 含量测定试验结果 |
4.2.3 讨论 |
4.3 小结 |
第五章 乳炎消中药注射剂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试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1.1 试剂 |
5.1.1.2 主要仪器 |
5.1.1.3 试验动物 |
5.1.2 试验方法 |
5.1.2.1 稳定性试验 |
5.1.2.2 安全性试验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光加速试验 |
5.2.2 经典恒温热加速试验 |
5.2.3 安全性试验 |
5.2.3.1 热原检查试验结果 |
5.2.3.2 溶血性检查试验结果 |
5.2.3.3 刺激性检查试验结果 |
5.2.3.4 急性毒性检查试验结果 |
5.2.3.5 过敏性检查试验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乳炎消中药注射液的药效学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1.2.1 体外抑菌试验 |
6.1.2.2 对奶牛乳房炎的疗效试验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体外抑菌试验 |
6.2.2 对奶牛乳房炎的疗效试验 |
6.2.3 讨论 |
6.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复方白毛藤注射剂有效成份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前言 |
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组方化学成份及研究现状 |
1.1 白毛藤(Solanum Lyratum Thunb.) |
1.2 板兰根(Indigowoad Root) |
1.3 黄连(Rhizoma Coptidis) |
1.4 蒲公英(Herbal Taraxaci) |
1.5 白术(Rhizoma Atractylodis) |
2 复方中草药注射剂主要活性成份及功能研究现状 |
2.1 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
2.2 多糖的研究进展 |
2.3 有机酸研究进展 |
3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
3.1 立题依据 |
3.2 研究目标 |
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制备及其有效成分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及试剂 |
1.2.1 主要仪器 |
1.2.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3 实验方法 |
1.3.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制备 |
1.3.2 有效成分的预试 |
1.3.3 圆形滤纸层析预试法 |
1.3.4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多糖提取及含量测定 |
1.3.5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 |
1.3.6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性状 |
2.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有效成分定性鉴定 |
2.3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多糖含量分析 |
2.4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盐酸小檗碱含量分析 |
2.5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绿原酸含量分析 |
3 讨论 |
3.1 关于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制备 |
3.2 关于复方白毛藤注射剂有效成分的定性分析 |
3.3 关于复方白毛藤注射剂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 |
4 小结 |
第三章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安全性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3.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性状研究 |
1.3.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急性毒性研究 |
1.3.3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热原性检查 |
1.3.4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刺激性检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的性状检测 |
2.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安全性 |
2.2.1 复方白毛藤的急性毒性 |
2.2.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热原性 |
2.2.3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刺激性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体外抑菌和抗病毒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及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3.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体外抑菌试验 |
1.3.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抗病毒作用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体外抑菌效果 |
2.1.1 MIC和MBC |
2.1.2 体外抑菌作用 |
2.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抗病毒作用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免疫药理作用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设备及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3.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小白鼠免疫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 |
1.3.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
1.3.3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NDV灭活疫苗免疫功能的影响 |
1.3.4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IL-2基因转录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小白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2.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免疫调节作用 |
2.3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NDV灭活疫苗免疫功能的影响 |
2.3.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T淋巴细胞E花环的影响 |
2.3.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NDV抗体水平的影响 |
2.3.3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
2.4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IL-2基因转录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关于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小白鼠免疫功能的作用分析 |
3.2 关于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免疫调节作用 |
3.3 关于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NDV灭活疫苗免疫功能的影响 |
3.4 关于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IL-2转录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六章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临床疗效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仔猪链球菌病的疗效研究 |
1.2.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疗效研究 |
1.2.3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新城疫的临床疗效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仔猪链球菌病的疗效 |
2.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疗效 |
2.3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新城疫病的疗效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或著作(教材)及成果、专利等情况 |
四、中草药注射剂止痛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Q-marker的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研究思路——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为例[J]. 苏小琴,张磊,李海燕,李莉,周学谦,李智,万梅绪,王蕴华,安思宇,尚献召,岳洪水,李德坤,鞠爱春. 中草药, 2019(19)
- [2]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 褚延斌,苏小琴,李德坤,周大铮,余伯阳,鞠爱春. 药物评价研究, 2018(03)
- [3]中药制剂发展的回顾[J]. 徐莲英,陶建生,冯怡,张彤,朱卫丰. 中成药, 2000(01)
- [4]我国中药新药创制的多样性探讨[J]. 谢晶曦,刘延泽. 中草药, 2017(08)
- [5]浅述中草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J]. 许自明. 药学情报通讯, 1994(02)
- [6]延胡索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指纹图谱研究[D]. 张少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09(10)
- [7]如何提高中草药注射剂的质量[J]. 李素珍. 中兽医科技资料, 1976(01)
- [8]如何提高中草药注射剂的质量[J]. 李素珍. 中兽医科技资料, 1976(06)
- [9]乳炎消中药注射剂的研制及药效学研究[D]. 荆娜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10]复方白毛藤注射剂有效成份及其药理作用研究[D]. 孙志良. 湖南农业大学,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