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硬质牙冠材料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晓铭[1](2022)在《全冠修复联合根管治疗对牙隐裂合并慢性牙髓炎患者咬合功能与咀嚼功能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全冠修复联合根管治疗对牙隐裂合并慢性牙髓炎患者咬合、咀嚼功能与牙周卫生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惠阳三和医院收治的牙隐裂合并慢性牙髓炎患者7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39例),对照组患者开展传统根管治疗,观察组患者开展全冠修复联合根管治疗,均定期随访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的咀嚼、咬合能力;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的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附着丧失(AL)、出血指数(BI)、牙周袋探诊深度(PD)。结果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44%,高于对照组的78.9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咀嚼、咬合功能评分及GI、PLI、AL、BI、PD水平均显着降低,且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全冠修复联合根管治疗牙隐裂合并慢性牙髓炎,临床疗效确切,可增强患者咀嚼、咬合能力,改善其牙周卫生健康状况,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徐国祥,王智伟,成伟,金钫[2](2021)在《三种间接粘接方法转移托槽的准确性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间接粘接技术中使用不同转移托盘转移托槽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28例, 分为A、B、C三组, 分别使用3D打印托盘、双层压膜塑料托盘、双层硅橡胶托盘粘接托槽。A组口内扫描获取工作模型, 使用软件定位托槽, 再导出数字化模型, 作为该组托槽转移前的数字化模型。B组和C组在工作石膏模型上定位托槽, 使用口内扫描仪扫描, 获取B组和C组托槽转移前的数字化模型。A、B、C组制作相应的转移托盘, 将托槽粘接至患者口内后对患者口内扫描, 获取三组托槽实际粘接的数字化模型。使用Geomagic软件测量转移前后的数字化模型, 获取使用不同托盘时, 托槽粘接的实际位置距离预设在近远中方向、龈方向、颊舌方向上的线距误差, 超过0.5mm的托槽转移线距误差定义为严重误差。结果近远中向上B组与A组间、C组与A组间严重误差发生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龈向上3组组间的严重误差发生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颊舌向上3组组间的严重误差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3D打印托盘转移托槽时严重误差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双层硅橡胶托盘与双层压膜塑料托盘。(2)双层硅橡胶托盘粘接托槽时严重误差的发生率最低。
杨洋,浦婷婷,陈立,谭建国[3](2021)在《比较两种改良式印章法辅助后牙树脂(牙合)贴面修复的形态准确性》文中认为目的:对比评价两种改良式印章法辅助后牙直接法复合树脂(牙合)贴面修复的形态准确性。方法:采用标准树脂牙右下第一磨牙54颗,制作硬质硅橡胶和透明硅橡胶两种印章复制牙冠外形,并进行(牙合)贴面预备及复合树脂(牙合)贴面修复。试验共分为9组:按照不同印章(硬质硅橡胶或透明硅橡胶)、(牙合)面预备量(1 mm或2 mm)和不同复合树脂材料(通用型复合树脂或整块充填复合树脂)分为8个实验组,对照组为CAD/CAM生物复制方法进行间接修复。(牙合)贴面修复完成后进行模型扫描,并与修复前原始牙冠形态的扫描数据进行3D比较,按(牙合)面及轴面分别计算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RMS值。结果:(牙合)面RMS值硬质硅橡胶印章法组为(0.136±0.031) mm,透明硅橡胶印章法组为(0.130±0.024) mm,对照组为(0.130±0.009) 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轴面RMS值分别为(0.135±0.020) mm、(0.147±0.021) mm及(0.153±0.014) mm,硬质硅橡胶印章法组最小(P <0.05)。两种改良式印章法在2 mm厚的通用型树脂组(牙合)面平均RMS值最大,显着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使用两种改良式印章法辅助进行直接法(牙合)贴面修复具有较高的形态准确性,硬质硅橡胶印章法所得修复体的轴面形态更佳。当修复体(牙合)面厚度为2 mm时,使用整块充填复合树脂具有更准确的(牙合)面形态。
徐耀卿,姜瑾,郑向明[4](2021)在《全瓷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牙体缺损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全瓷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牙体缺损的对比。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入的牙体缺损患者80例进行研究,按照治疗差异分为两组均4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全冠进行根管治疗后修复,研究组实施全瓷高嵌体修复根管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牙龈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牙龈反应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牙龈反应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显着,P<0.05。结论对于后牙牙体缺损实施全瓷高嵌体修复,整体疗效理想,治疗后患者牙龈情况较好,值得应用。
沈妍汝,陈虎,马珂楠,孙玉春[5](2021)在《多色多硬度牙颌模型感光聚合物喷射一体化三维打印精度初探》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感光聚合物喷射(photopolymer jetting,PJ)一体化三维打印多色多硬度牙颌模型,定量评价打印精度,以期为PJ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经扫描和软件处理的上颌Kennedy第二类第一亚类牙列缺损的牙颌模型数据为参考数据,通过基于数字光处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DLP)技术的单色单硬度打印机(DLP-800d)打印单色单硬度DLP模型5个(DLP组),通过基于PJ技术的多色多硬度打印机(J300Plus)打印多色多硬度PJ模型5个(PJ组)。三维扫描打印模型,将打印模型扫描数据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中配准于参考数据,计算整体及各区域(余留牙列、邻缺隙基牙、完整牙龈、非游离缺失区牙龈、游离缺失区牙龈、可摘局部义齿黏膜支持区)的三维偏差,以均方根值表示,均方根值越小,打印正确度越高;将同组5个模型的扫描数据进行两两配准后计算三维偏差,均方根值越小,打印精密度越高。以200 μm为临床可接受误差的阈值。比较两组牙颌模型打印正确度和精密度的差异。结果两组牙颌模型整体及各分区打印正确度均方根值均小于200 μm;DLP组整体打印正确度[57.70(2.10) μm]显着优于PJ组[71.00(7.70) μm](P<0.05);DLP组整体打印精密度[15.20(5.05) μm]显着优于PJ组[37.55(15.55) μm](P<0.05)。结论本项研究采用的国产PJ打印机能以较好的正确度和精密度打印多色多硬度牙颌模型,可为实现牙颌模型软硬组织区域硬度差异化仿真提供一体化三维打印。
边晓宇[6](2021)在《Vitallium2000plus和Nobilium2000两种材料制作卡环模拟3年使用的固位力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体外模拟患者卡环摘戴,研究Vitallium2000plus和Nobilium2000两种合金制作的卡环在循环过程中卡环固位力变化趋势,观察卡环循环后卡环内表面的形态改变,以期为临床卡环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参考。方法:1.制作下颌第一磨牙的标准蜡型作为原始基牙,基牙近中制备支托凹和导平面,以保证卡环每次就位道一致。按材料说明包埋,失蜡法铸造金属基牙20颗。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2.卡环的制作和设计采用计算机辅助(CAD)法,设计0.25mm和0.5mm两种倒凹深度,失蜡法铸造三臂卡环,为保证试样的一致性,卡环仅做喷砂处理。试验组为Nobilium2000卡环组,对照组为Vitallium2000plus卡环组,共4组,每组5个卡环;3.万能力学试验机模拟摘戴,每个卡环循环摘戴5000次,记录卡环初始固位力,之后以500次为循环周期,每个循环周期测量一次固位力。循环测试后卡环组织面用SEM观察循环后微观形态变化;4.采用Student’s t-test及直线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5.循环疲劳试验前,技工专用放大镜及扫描电镜(SEM)检测所有试样。结果:1.卡环固位力与循环次数成负相关,Nobilium2000卡环的固位力变化率较小;2.同种材料的卡环,0.50 mm倒凹深度的卡环固位力大于0.25 mm;3.0.25mm倒凹,固位力Vitallium2000plus>Nobilium2000,有统计学意义(p<0.001),0.5mm倒凹,固位力Vitallium2000plus>Nobilium2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4.扫描电镜(SEM)下,卡环循环后在组织面可见磨痕,磨痕主要集中于卡环尖端1/3,但均未见裂纹。结论:1.在0.25mm和0.5mm倒凹深度下,Vitallium2000plus和Nobilium2000制作的卡环在三年使用过程中,均能保持理想的固位力;2.Nobilium2000总体上固位力比Vitallium2000plus低,两种材料固位力稳定性无差异。
吕静[7](2021)在《电子束蒸镀纳米二氧化硅涂层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钛作为一种新兴的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口腔的各个领域,如纯钛种植体,可摘局部义齿纯钛支架,钛金属桩核及纯钛基底烤瓷冠,纯钛作为烤瓷冠金属基底具有较多的优点,但是纯钛基底与瓷结合强度相对较低,临床上常出现崩瓷的现象,钛-陶瓷结合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本实验采用在纯钛表面电子束蒸镀纳米二氧化硅涂层的方式来探索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将50个25mm×3mm×0.5mm线切割钛片试件随机分成5组,每组10片,5组钛片依次进行抛光、超声荡洗和喷砂处理后用电子束蒸镀设备分别蒸镀40nm(A组)、60nm(B组)、80nm(C组)、100nm(D组)厚度的二氧化硅膜层,对照组为仅喷砂的试件(E组),镀膜后及仅喷砂的钛片每组随机选取2片镀膜后的试件,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各组纯钛试样经过镀膜处理后的表面形貌,并分别随机选择3个区域进行能谱分析(EDS),观察其元素构成。镀膜后每组随机选取6片烤瓷后,根据ISO-9693的要求进行三点弯曲,以评估钛瓷结合强度,三点弯曲测试后将瓷层与纯钛试件分离,观察各组烤瓷区表面瓷粉残留情况,从各组瓷剥脱后的试件中随机选取2片用SEM观察其表面形貌,EDS进行元素分析。利用SEM对钛瓷结合界面的形貌进行观察,对钛瓷结合界面进行线性扫描。结果:5组钛瓷结合强度依次为31.14±1.43MPa(A组),38.15±0.52 MPa(B组),42.69±1.08 MPa(C组),46.28±0.94 MPa(D组),29.47±0.65 MPa(E组)。三点弯曲结果表明B、C、D三组的钛-瓷结合强度明显高于E组(P<0.05),A组与对照组E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其中D组钛瓷结合强度最高,扫描电镜下实验组及对照组的试件表面形貌图,对照组的试件其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形态较不规则,可见到明显的空洞,表面较锐利。各实验组试件表面形貌图,镀膜之后试件其表面未见到明显的空洞。肉眼可观察到喷砂后的钛片表面为灰黑色,实验组钛片为银灰色。利用EDS对镀膜后的钛片表面进行元素分析,可以看到各实验组钛片镀膜后均有硅、氧元素存在,证明电子束蒸镀后试件表面膜层的存在,且随着膜层厚度的增加,硅、氧元素的含量呈上升趋势,钛元素的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实验组钛片钛瓷结合界面相对平整,无明显的孔隙及空洞。对照组可以看到结合界面不平整,有明显的尖锐突起,可见喷砂之后的痕迹,说明瓷粉熔融与钛的浸润性较差。瓷剥脱面及钛瓷结合界面的扫描电镜和元素分析表明实验组试件表面瓷粉残留的量多于对照组。结论:在纯钛表面电子束蒸镀纳米二氧化硅可提高钛瓷间的结合强度,在本实验中随着膜层厚度的增加,钛瓷间的结合强度呈现上升趋势,100nm是提高钛瓷结合强度的最佳厚度。
徐建[8](2021)在《粘接剂间隙设置的更改对CAD/CAM氧化锆冠密合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在CAD/CAM系统中,设置不同的粘接剂间隙数值以及隙料到边缘线距离的数值对氧化锆基底冠边缘和内部适合性的影响,为临床氧化锆全瓷修复体的设计制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因正畸拔除的完整无缺损的下颌第一前磨牙,制备全瓷冠预备体模型,用DMG硅橡胶印模材料翻制阴模并灌制超硬石膏预备体模型54个。将54个模型随机分为9组,通过数字化扫描的方法获得54个数字化模型。运用数字化设计软件(CAD)将额外粘接剂厚度值分别设置为20μm、30μm、40μm;将隙料到边缘线的距离分别设置为0.5mm、1.0mm、1.5mm,设计54个氧化锆全瓷基底冠。通过数控铣床(CAM)切削得到54个氧化锆全瓷基底冠,并在烧结炉中烧结。用松风玻璃离子粘接剂进行全瓷冠的粘接,并用50N的作用力持续10分钟使全瓷冠就位。经过自凝塑料包埋、EXAKT 300CP硬组织切片机在试件的颊舌向切片后,用Leica EZ4W体视显微镜放大35倍后扫描试件剖面,并测量间隙数值,采用spss26.0软件对边缘间隙数值和内部间隙数值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以及LSD方差检验,α=0.05。结果:利用莱卡显微镜配套的LAS X软件测量全瓷冠边缘适合性和内部适合性,对额外的粘接剂间隙和到边缘线的距离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结果显示:1、额外的粘接剂间隙和隙料到边缘线的距离对垂直边缘间隙均有显着影响(P<0.05),额外的粘接剂间隙和到边缘线的距离的交互作用对垂直边缘间隙有显着性影响(P<0.05)。2、额外的粘接剂间隙和到边缘线的距离对轴面间隙有显着影响(P<0.05),且额外的粘接剂间隙和到边缘线的距离的交互作用对轴面间隙存在显着性影响(P<0.05)。3、额外的粘接剂间隙和到边缘线的距离对面间隙有显着影响(P<0.05),而额外的粘接剂间隙和到边缘线的距离的交互作用对面间隙无显着性影响(P>0.05)。结论:不同的CAD/CAM系统、不同的瓷块材料、不同的粘接剂等因素均会影响CAD/CAM氧化锆全瓷冠的密合性。在本实验中,尽可能模拟临床的操作步骤,严格控制变量,减少其他因素带来的误差,得出以下结论:1、当额外粘接间隙设置为30μm时,CAD/CAM氧化锆全瓷冠的边缘适合性最佳。2、当额外粘接间隙数值设置为20μm和30μm时,CAD/CAM氧化锆全瓷冠的轴面适合性和面适合性最佳。3、到边缘线的距离设置为1.0mm时,CAD/CAM氧化锆全瓷冠的边缘适合性和内部适合性最佳。4、建议将额外的粘接剂间隙设置为30μm,到边缘线的距离设置为1.0mm,以达到最佳的密合性。
蒋森河[9](2021)在《激光刻蚀对氧化锆全瓷冠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TZP)凭借出色的化学稳定性、抗氧化性、强度韧性和美学性能,在贴面瓷、固定桥、嵌体和种植体等口腔修复领域中常作为主要的牙科陶瓷材料。然而由于Y-TZP具有极高的化学惰性且与修饰瓷同属无机物,无法采用粘接剂在双层瓷界面间形成牢固的分子间作用力,因而在临床应用中全瓷冠的失效案例常以修饰瓷崩裂和脱落形式出现,影响了修复体长期服役的稳定性。随着患者对义齿修复稳定性和美观性要求的日益提高,瓷间结合强度的研究迈上新的台阶,探索通过不同的表面处理将机械嵌合力与化学粘接力相结合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以牙科氧化锆陶瓷与饰面瓷粘接前的预处理粗化方式为研究对象,利用飞秒激光在氧化锆底冠上刻蚀出微织构,制备超亲水粘接面,在此基础上探索激光加工参数、表面织构的形貌和密度对基底表面的润湿性、粘接面积和涂层结合强度等表面性质的影响,并与传统处理方式如:喷砂、热酸蚀等处理表面的微观形貌和剪切强度作对比,完成不同实验组的元素线扫描分析和剪切强度检验,对于将激光织构化处理作为氧化锆与饰面瓷粘接前的一种粗化方式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将氧化锆瓷饼切割成块后烧制结晶,分别按照喷砂组、热酸蚀组、激光织构组作为锆瓷与饰瓷粘接前的3种预处理方式,在激光织构实验组中,完成了激光功率、脉冲个数、扫描速度等加工参数对微织构表面亲水性影响的研究,并据此设定本实验所用的激光参数,在此加工参数下,制备宽度为30μm,中心距分别为50、70、100μm,将点阵织构实验组分为D-50、D-70、D-100三组,沟槽织构组分为G-50、G-70、G-100三组,并进行表面润湿性、表面积比等表面质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热酸蚀表面形成大量的交错纹路和层片状三维结构,可见清晰的酸腐蚀痕迹;喷砂表面可见砂粒冲击出的大面积深色凹坑,形成均匀分布的沟槽和嵴,高倍视野下可见沟隙间的区域相互错落,形成孔隙与晶粒堆叠的不规则空间结构;激光刻蚀表面呈现规则排列的沟槽和点阵织构,中心距分别为50、70、100μm,加工表面相对平整光滑,随织构密度的增大,表面粗糙度有所增加,织构内部可见明显的峰嵴和少量飞溅熔融物,未见明显的裂痕。(2)对织构化处理表面建立简化模型,代入数值计算各不同实验组的粗糙度因子R表达公式,分析微织构宽度、直径等形貌参数对织构化表面接触角余弦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织构间距的减小和点阵直径的增大均可增加粗糙度因子R。(3)不同实验组氧化锆表面的亲水性存在较大差异,酸蚀和喷砂处理后的接触角分别为76.6°和62.7°,显着大于激光织构组的接触角,在表面织构实验组中,基底表面的接触角随织构密度的增大呈减小趋势,在点阵和沟槽织构的中心距为50μm时,达到最小值,分别为50.2°和34.9°。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粗化后的氧化锆表面喷涂纳米SiO2溶胶,通过显微镜观测溶胶的喷出形态,调整电压参数的大小,使溶液处于稳定的锥-射流形态,保证涂层的均匀致密性。将制得的硅涂层样品晾干后置于马弗炉中,根据产品说明设定温度梯度程序,经高温烧结后形成锆瓷与饰瓷间致密的纳米硅涂层,利用划痕仪测量涂层的结合强度。在烧结后的涂层表面涂覆底涂剂和配制好的饰面瓷釉液,再次高温烧结后形成标准样件,置于电子拉伸试验机上测试锆瓷与饰瓷结合界面的剪切强度,并利用显微镜观测边界的断裂模式,结果表明:(1)表面喷涂有纳米硅涂层的实验组,结合强度明显高于单独的喷砂和热酸蚀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激光织构化表面的饰面瓷结合强度显着高于喷砂结合硅涂层实验组;对比点阵和沟槽两种织构的实验结果,可知沟槽织构实验组的结合强度高于点阵实验组,且随着织构密度的增大,趋势愈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表面制备织的样件,结合强度和内聚破坏模式的比例均显着高于喷砂和酸蚀实验组,其中沟槽织构组的内聚破坏比例最高,且与沟槽织构的密度呈正相关关系。
宋琰[10](2021)在《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病的翼外肌信号值及形态变化的临床MRI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Temporomandibular joint internal derangement TMJID)患者中盘-髁关系正常、可复性关节盘前移及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三组的翼外肌平均信号值以及形态学指标(长度、厚度及面积),研究三组组间是否存在差异;观察翼外肌上下头在下颌运动中的形态学变化;探索翼外肌在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指导临床。方法:1.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2月在医院口腔科以关节问题就诊,且拍摄3.0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被确诊为关节结构紊乱病的患者32例(64侧),观察双侧颞下颌关节MRI影像。2.在MRI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 PD)加权成像序列中,根据每侧关节开闭口位的盘-髁位置关系,将ID患者的每侧关节分别纳入盘-髁关系正常组、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 ADDR)组以及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 ADDwR)组中。在CUBE序列中进行Reformat三维重建,使用工作站测量软件进行测量。轴位上定位翼外肌中间层后,精确描绘肌肉边缘,计算并记录选定区域(Area of interest AOI)的平均灰度值(即翼外肌灰度值/脑脊液灰度值)。在对应的的髁突-翼外肌位上,分别测量开口位时和闭口位时翼外肌上下头的起点到止点长度(简称长度)、肌长中点处厚度(简称厚度)及肌肉面积(简称面积)。三组的翼外肌平均信号值和上、下头形态学指标都以“xˉ±s”进行统计描述;使用LSD方差分析对比三组间翼外肌信号值以及形态学指标是否存在差异;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翼外肌上下头在开闭口运动过程中形态学变化。结果:1.信号值:翼外肌的平均信号值在三组中较接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2.形态学指标:闭口位以及开口位上,三组的翼外肌上、下头长度、厚度及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翼外肌下头在开闭口位时的变化趋势:与闭口位相比,三组的翼外肌下头在开口位中均出现长度缩短、厚度增粗、面积减小的圆团形收缩样改变。但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组在开口位时的厚度和面积变化不大。4.翼外肌上头在开闭口位时的变化趋势:与闭口位相比,三组的翼外肌上头在开口位时均出现长度缩短、厚度变薄、面积减小的轻微收缩样改变;且不可复性盘移位组的翼外肌上头在开口位时的长度变化明显。结论:1.在颞颌关节MRI常规序列(T1、T2、PD)中,观察不到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病患者的翼外肌信号值和形态学指标变化。2.翼外肌作为降颌肌群,其上下头在开口运动中均收缩,共同将髁突和关节盘向前下牵引。3.课题组从磁共振常规序列中观察到,开口位时,盘-髁关系正常组和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组的翼外肌上头收缩幅度不大;而关节盘不可复组的翼外肌上头由于丧失关节盘的制约而收缩幅度明显。提示关节盘在开口运动中可能起到“铆钉”的作用,限制翼外肌上头过度收缩。翼外肌,尤其是翼外肌上头牵拉关节盘致其移位的可能性不大,倒是翼外肌上头在开口位的变化可能是继关节盘移位后出现的退行性改变。
二、硬质牙冠材料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质牙冠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全冠修复联合根管治疗对牙隐裂合并慢性牙髓炎患者咬合功能与咀嚼功能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咀嚼、咬合功能 |
2.3 牙周卫生健康状况 |
2.4 并发症 |
3 讨论 |
(3)比较两种改良式印章法辅助后牙树脂(牙合)贴面修复的形态准确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2.1 初始形态扫描 |
1.2.2 牙体预备 |
1.2.3 两种印章法进行直接法牙合贴面修复 |
1.2.4 CAD/CAM (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间接法牙合贴面修复 |
1.2.5 修复后再次扫描 |
1.3 扫描数据3D比较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全瓷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牙体缺损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治疗效果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龈反应 |
3 讨论 |
(6)Vitallium2000plus和Nobilium2000两种材料制作卡环模拟3年使用的固位力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循环试验前后卡环固位力值及变化趋势 |
2.2 重复测量间的比较 |
2.3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
2.4 肉眼和电子显微镜观察 |
3 讨论 |
3.1 铸造卡环疲劳测试方法的选择 |
3.2 基牙代型材料和测试环境的选择 |
3.3 卡环形状及加工方式的选择 |
3.4 卡环模拟摘戴后的固位力变化情况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可摘局部义齿卡环疲劳性能测试方法及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电子束蒸镀纳米二氧化硅涂层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2 钛片的表面处理 |
3 镀膜后表面形貌观察和元素分析 |
4 烤瓷处理 |
5 三点弯曲实验 |
6 纯钛试件瓷剥脱后元素分析及表面观察 |
7 钛-瓷结合界面观察 |
8 统计学方法 |
实验结果 |
1 试件表面电镜观察结果及能谱分析 |
2 钛-瓷结合强度 |
3 瓷剥脱后试件表面形貌及元素分析 |
4 钛-瓷结合界面的扫描电镜(SEM)观察 |
5 钛瓷结合界面的线性扫描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电子束蒸镀技术在材料表面改性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20 例临床病例汇报 |
20 例临床病例汇报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8)粘接剂间隙设置的更改对CAD/CAM氧化锆冠密合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设备及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牙体预备 |
2.2.2 模型翻制 |
2.2.3 制作基底冠 |
2.2.4 基底冠的粘接 |
2.2.5 内部及边缘间隙的测量 |
第3章 结果 |
3.1 边缘间隙 |
3.2 轴面间隙 |
3.3 面间隙 |
第4章 讨论 |
4.1 代型的选择和制作 |
4.2 氧化锆冠材料的选择 |
4.3 边缘和内部间隙的测量 |
4.4 粘接间隙和到边缘线的距离的设定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CAD/CAM氧化锆全瓷冠密合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激光刻蚀对氧化锆全瓷冠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全瓷冠结合强度的研究现状 |
1.2.1 全瓷冠的材料性能和发展应用 |
1.2.2 氧化锆粘接表面的改性处理 |
1.3 激光表面织构的研究现状 |
1.3.1 激光刻蚀的机理 |
1.3.2 激光表面织构的研究与应用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氧化锆样件的制备与表面润湿性分析 |
2.1 氧化锆样件的制备 |
2.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2.1.2 氧化锆样件的烧制结晶 |
2.2 激光加工参数与表面润湿性研究 |
2.2.1 表面织构的加工制备 |
2.2.2 表面润湿性的理论基础 |
2.2.3 织构化表面的润湿性分析 |
2.3 激光表面织构的形貌分析 |
2.4 各处理表面的接触角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粗化表面的溶胶喷涂与涂层结合强度分析 |
3.1 纳米SiO_2溶胶的制备 |
3.2 织构化表面的溶胶附着面积研究 |
3.3 纳米硅涂层与基体结合强度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粘接面的剪切强度和断裂形貌分析 |
4.1 粘接面的表面质量分析 |
4.1.1 断裂界面的剪切强度分析 |
4.1.2 断裂界面的表面形貌分析 |
4.1.3 断裂界面的元素线扫描分析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病的翼外肌信号值及形态变化的临床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仪器及软件设备 |
1.4.1 单包口镜、套尺以及Fricton颞下颌关节功能临床检查表: |
1.4.2 MRI成像设备: |
1.4.3 翼外肌形态及信号测量软件: |
1.5 研究方法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年龄与性别 |
2.2 关节盘MRI影像结果分类 |
2.3 翼外肌MRI信号值影像结果 |
2.4 翼外肌MRI形态学测量结果 |
2.5 闭口位与开口位翼外肌上、下头形态学变化趋势 |
3 讨论 |
3.1 翼外肌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关系 |
3.2 翼外肌的测量方法 |
3.3 TMJID患者翼外肌上下头MRI形态学及信号值结果分析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临床病例 |
病例一咬合板联合正畸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前移位患者 |
病例二慢性牙周炎致上下牙列缺损患者的修复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移位的咬合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硬质牙冠材料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冠修复联合根管治疗对牙隐裂合并慢性牙髓炎患者咬合功能与咀嚼功能的影响分析[J]. 林晓铭.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01)
- [2]三种间接粘接方法转移托槽的准确性比较[J]. 徐国祥,王智伟,成伟,金钫.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1(03)
- [3]比较两种改良式印章法辅助后牙树脂(牙合)贴面修复的形态准确性[J]. 杨洋,浦婷婷,陈立,谭建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5)
- [4]全瓷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牙体缺损的对比研究[J]. 徐耀卿,姜瑾,郑向明.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1(07)
- [5]多色多硬度牙颌模型感光聚合物喷射一体化三维打印精度初探[J]. 沈妍汝,陈虎,马珂楠,孙玉春.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07)
- [6]Vitallium2000plus和Nobilium2000两种材料制作卡环模拟3年使用的固位力变化研究[D]. 边晓宇.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7]电子束蒸镀纳米二氧化硅涂层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D]. 吕静. 青岛大学, 2021
- [8]粘接剂间隙设置的更改对CAD/CAM氧化锆冠密合度的影响[D]. 徐建. 南昌大学, 2021(01)
- [9]激光刻蚀对氧化锆全瓷冠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D]. 蒋森河. 山东大学, 2021(12)
- [10]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病的翼外肌信号值及形态变化的临床MRI研究[D]. 宋琰.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牙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