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利建筑防冻技术信息网初见成效

全国水利建筑防冻技术信息网初见成效

一、全国水工建筑物抗冻技术情报网活动初见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罗锡太[1](1983)在《全国水工建筑物抗冻技术情报网活动初见成效》文中提出 全国水工建筑物抗冻技术情报网是在1975年8月成立的,参加技术情报网的单位目前有四十五个。经网的各成员单位民主协商推荐,由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任网长单位,水利电力部东北勘测设计院科学技术实验研究所、新疆自治区水利局、甘肃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北京市水利中心情报站、水电部西北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市水利勘测设

李刚军[2](2009)在《宁夏水资源高效利用及水权分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如何通过各种节水措施的综合应用来实现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及水权分配研究是依据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现状,对宁夏引黄灌区主要作物节水灌溉技术、渠道防渗技术、水价形成机制等农业、工程及管理节水措施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引黄灌区的初始水权分配模型、提出了水权分配方案,目的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合理配置区域水资源。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不同地区典型的作物灌溉试验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给出了宁夏主要地区春小麦、麦套玉米、玉米等主要旱作物的节水灌溉制度,为宁夏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技术依据。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在扬黄灌区玉米实行有限灌溉技术,水分生产效率高于引黄灌区。(2)通过对不同材料和不同衬砌型式渠道防渗、防冻和经济分析,得出了适合宁夏地区的干、.支、斗农渠的10种典型的节水工程模式,并给出了详细的技术经济指标,为未来不同的规划水平年选择合适的衬砌型式提供了技术支撑。(3)依据现行水价政策,实行农业供水成本定价的水价形成机制,在充分考虑农民支付能力并结合宁夏农业供、用水基本特点的前提下,逐步将农业用水价格提高到与供水成本相适应的水平。采用分配系数法分析测算的2010年自流灌区供水水价分别为:农业种植6.37分/m3,水产养殖业6.8分/m。,高耗水经济作物6.59分/m3;扬水灌区供水水价分别为:固海22.77分/m3,盐环定27.26分/m3,红寺堡22.52分/m3,固海扩灌22.77分/m3,可作为宁夏农业水价调整的技术依据,以实现通过水价作为杠杆来促进节水和水资源合理配置。(4)以宁夏的5个地级市为基本单元,建立了AHP法与TOPSIS法相结合的水权初始分配模型,确定了符合宁夏引黄灌区实际的初始水权分配指标体系,构建了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并利用MATLAB编程对宁夏引黄灌区的水权初始分配比例进行计算。求得宁夏五个地级市初始水权配置比例M1、M2、M3、M4、M5分别为0.387、0.2175、0.2433、0.1521、0.1341,据此对黄河干流耗水指标37亿m3进行了分配,其结果与现状基本吻合,方法可行。关于县级初始水权再分配(即水权的空间配置),仍采用AHP和TOPSIS法相结合的方法,在地级市内建立空间水权配置模型,将宁夏引黄灌区总引黄初始耗水权37亿m3及相应的引水权逐级分配到各个县,得出宁夏14个县多年平均、来水频率分别为75%和95%条件下的耗水权、引水权空间分配方案。本文还对初始水权在各行业之间的分配(行业配置)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贾海洪[3](2012)在《当代中国建筑精致细部缺失之根源》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建筑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建筑水平也得到显着提高。但是在建造的精致程度方面,大量普通建筑与国外建筑或传统建筑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精致建筑细部的缺失。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国内建筑进一步向高水平建筑的发展。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分析当代中国建筑的精致细部缺失现象,揭示其形成原因与社会根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基础。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也是分析中国当代社会问题不可回避的现实。建筑作为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也必然受到转型带来的社会矛盾的影响。因此,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以转型造成的社会变化为切入点,分析当代中国建筑精致细部缺失问题,以期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全方位的把握这一问题,并从根本上分析其症结所在。文章首先从细部的设计、建造和维护全过程分析了国内建筑精致细部缺失的现状,认为精致细部缺失的问题是由社会各方面因素所导致,而不仅仅是建筑设计的失误所造成;在此前提下,文章引入社会学关于社会转型的理论,分析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活动领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建筑细部造成的影响,得出转型期社会价值观的转变是形成精致细部缺失现象的根本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分别从推动社会三大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因——技术、制度和观念等三个层面在社会转型中与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形成的矛盾,深入、具体的探讨了当代中国建筑精致细部缺失的社会根源。最后,在结语部分,文章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矛盾,简要的从外部社会环境建设以及建筑师职业的自身发展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应对策略。

张建华[4](2006)在《杨树浦港泵闸引水排涝工程效果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了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根据设计参数作为控制条件,运用PHOENICS软件对杨树浦港泵站的双向贯流泵组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研究双向贯流泵组对泵站设计流道引水排涝的合理性,从而确定泵站应采用的泵组及相应型式、规格;并运用物理模型论证节制闸的实际工作状态是否满足工程引水排涝设计要求、消能防冲设施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以及泵站是否达到工程引水排涝的设计效果要求。着重从工程的引水排涝调度的基本情况及环境、社会效益综合评价了杨树浦港泵闸引水排涝工程效果。通过研究认为,双向贯流泵站符合上海河网河道整治的引水排涝需要,对确保地区的防汛安全,改善地区水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都有积极的意义,可以作为今后泵站建设的参考。

陆佑楣[5](1991)在《陆佑楣副部长在能源部电力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电力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文中指出 能源邮电力科技工作会议是在认真贯彻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决议,开始执行我国第八个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的时候召开的。这是继1984年水利电力科技工怍会议后的又一次科技盛会。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贯彻落实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挖掘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精神,总结交流“七五”科技工作经验,部署“八五”及今后十年的科技任务。

二、全国水工建筑物抗冻技术情报网活动初见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水工建筑物抗冻技术情报网活动初见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2)宁夏水资源高效利用及水权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作物节水灌溉制度研究现状
        1.3.2 工程节水机理及模式研究现状
        1.3.3 宁夏水价形成机制研究现状
        1.3.4 宁夏引黄灌区水权分配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宁夏水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宁夏水资源状况
        2.1.1 主要水文气象要素
        2.1.2 宁夏水资源量
        2.1.3 黄河宁夏段水资源状况
    2.2 引黄灌区水资源现状
        2.2.1 引黄灌区水资源状况
        2.2.2 引黄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3 井渠结合灌区
    2.4 引黄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3 宁夏引黄灌区主要农作物节水灌溉制度研究
    3.1 贺兰山东麓淡灰钙土地区春小麦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3.1.1 试验区基本情况
        3.1.2 试验处理设计与试验小区布置
        3.1.3 田间耕作管理情况
        3.1.4 试验观测
        3.1.5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6 试验结论
    3.2 青铜峡灌区小麦套种玉米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3.2.1 试验区基本情况
        3.2.2 试验处理设计
    3.3 宁夏灌区旱作物相关研究成果
        3.3.1 春小麦适宜灌溉制度
        3.3.2 麦套玉米适宜灌溉制度
        3.3.3 单种玉米适宜灌溉制度
    3.4 有限灌溉技术优势初探
        3.4.1 红寺堡灌区玉米有限灌溉技术试验结果
        3.4.2 贺兰山东麓淡灰钙土地区玉米灌溉制度试验结果
        3.4.3 有限灌溉技术优势初探
    3.5 本章小结
4 灌区工程节水机理及模式研究
    4.1 宁夏灌区干渠现状
        4.1.1 衬砌型式
        4.1.2 衬砌现状
        4.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4.2.1 研究目的
        4.2.2 主要研究内容
    4.3 试验方案设计
        4.3.1 试验段基本情况
        4.3.2 试验方案设计
    4.4 渠道衬砌技术研究
        4.4.1 不同材料防渗衬砌渠道水利用系数
        4.4.2 不同衬砌型式的防渗效果
    4.5 衬砌渠道防冻胀技术研究
        4.5.1 衬砌渠道防冻胀试验研究
        4.5.2 防冻胀效果评价
    4.6 经济效益分析
        4.6.1 工程造价分析比较
        4.6.2 技术经济分析
    4.7 宁夏灌区工程节水模式研究成果
        4.7.1 节水工程基本模式
        4.7.2 节水工程技术要求
        4.7.3 节水工程经济技术指标
    4.8 本章小结
5.灌区水价形成机制研究
    5.1 宁夏引黄灌区供水水价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5.1.1 引黄灌区农业水价回顾
        5.1.2 现行水价
        5.1.3 国内同类灌区水价状况
        5.1.4 现状水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5.2 供水成本费用测算
        5.2.1 自流灌区
        5.2.2 扬水灌区
        5.2.3 井渠结合灌区
        5.2.4 沟道工程
        5.2.5 灌区供水成本分析
    5.3 供水价格研究
        5.3.1 灌区用水户水费承受能力研究
        5.3.2 灌区供水户良性运行所需成本分析
        5.3.3 供水价格测算
    5.4 灌区供水价格制定
        5.4.1 水价制定原则
        5.4.2 农业供水水价制定方法
        5.4.3 水价制定
    5.5 小结
6 宁夏水权分配及应用研究
    6.1 水权分配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6.1.1 水权初始分配模型的构建
        6.1.2 "AHP+TOPSIS"模型在区域初始水权分配中的应用
        6.1.3 结果分析
    6.2 宁夏水权空间配置研究
        6.2.1 引黄灌区各县水权空间配置模型
        6.2.2 宁夏引黄自流灌区水权空间配置方案
        6.2.3 宁夏扬黄灌区水权空间配置方案
        6.2.4 水权空间配置结果分析
        6.2.5 不同来水频率下的县级单元水权空间配置
    6.3 宁夏水权行业配置初探
        6.3.1 行业现状水平年水量配置方案
        6.3.2 行业规划水平年水量配置预测
        6.3.3 水权行业配置影响指标体系探讨
    6.4 本章小结
7 实证应用
    7.1 水权分配在水量调度中的应用
        7.1.1 2003年旱情紧急情况下的宁夏引黄灌区水量调度方案
        7.1.2 2006年正常来水年份下的宁夏引黄灌区水量调度分配方案
        7.1.3 2007年一般干旱年份下的宁夏引黄灌区水量调度分配方案
        7.1.4 结论
    7.2 宁夏水权转换
        7.2.1 水权转换的目的意义
        7.2.2 水权转换的可行性
        7.2.3 水权转换的原则
        7.2.4 水权转换的价格
        7.2.5 水权转换的工程措施
        7.2.6 水权转换的效果
        7.2.7 结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当代中国建筑精致细部缺失之根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1.1 研究缘起
        0.1.2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0.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0.2 研究对象与时间界定
        0.2.1 研究对象
        0.2.2 时间界定
    0.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0.3.1 论文结构
        0.3.2 研究方法
    0.4 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建筑精致细部缺失之现状
    1.1 建筑细部的设计现状
        1.1.1 细部设计观念
        1.1.2 细部设计手法
        1.1.3 常见的细部设计问题
    1.2 建筑细部的建造现状
        1.2.1 材料加工技术薄弱
        1.2.2 建筑细部施工质量差
    1.3 建筑细部的维修现状
        1.3.1 缺少建筑维修的法律
        1.3.2 缺少专门的维修管理机构
        1.3.3 缺乏充足的资金来源
    1.4 小结
第二章 当代中国精致性建筑细部缺失的形成原因
    2.1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及其影响
        2.1.1 计划经济社会与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特点
        2.1.2 推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动因
        2.1.3 社会转型导致精致性建筑细部缺失的形成机制
    2.2 经济变革及其对建筑细部的影响
        2.2.1 经济变革历程及其对建筑业的影响
        2.2.2 经济变革引发的价值观转变对建筑细部的影响
    2.3 政治转型及其对建筑细部的影响
        2.3.1 政治改革历程
        2.3.2 政治转型引发的价值观转变对建筑细部的影响
    2.4 文化发展及其对建筑细部的影响
        2.4.1 文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2.4.2 文化转型引发的价值观转变对建筑细部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建筑精致性细部缺失的思想观念根源
    3.1 消费文化对细部形式的影响
        3.1.1 细部形式的符号化
        3.1.2 细部形式的快速流行
        3.1.3 细部形式的美学特征
    3.2 舆论导向对建筑细部的影响
        3.2.1 较少关注细部设计
        3.2.2 图像化
        3.2.3 少数人的话语权
    3.3 建筑教育对细部设计的影响
        3.3.1 国内建筑教育模式及其对细部设计的影响
        3.3.2 国内建筑教育课程体系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建筑精致细部缺失的制度根源
    4.1 建筑师的职业定位
        4.1.1 国内外建设体制比较及建筑师的地位
        4.1.2 国内建设体制对建筑师的影响
    4.2 建筑师的职能分解
        4.2.1 设计阶段外的职能分解
        4.2.2 设计阶段内的职能分解
        4.2.3 职能分解对建筑师的影响
    4.3 施工图设计体制对建筑细部建造完成度的影响
        4.3.1 两种不同的设计完成面
        4.3.2 建筑模数制
        4.3.3 施工图绘制深度
    4.4 小结
第五章 当代中国建筑精致性细部缺失的技术根源
    5.1 后生外发型建筑技术
        5.1.1 “后发外生”定义
        5.1.2 后发优势对我国建筑技术的影响
        5.1.3 后发劣势对我国建筑技术的影响
    5.2 建筑工业化发展滞后
        5.2.1 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产业化
        5.2.2 工业化时代标准化与多样化的关系
        5.2.3 我国建筑制造业现状及其对建筑细部的影响
        5.2.4 我国建造工业化现状及其对建筑细部的影响
    5.3 小结
结语
    一、论文主要观点和结论
    二、应对策略
        1、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建筑师的应对策略
    三、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杨树浦港泵闸引水排涝工程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探讨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工程基本情况
    2.1 河网流域概况
    2.2 工程的必要性
    2.3 工程概况
    2.4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结构
    2.5 环境保护设计
第三章 数学模型计算分析
    3.1 研究内容
    3.2 进、出水流道水流数值模拟计算
    3.3 结果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物理模型试验论证
    4.1 试验概述
    4.2 模型设计与量测仪器
    4.3 节制闸排涝效果试验
    4.4 节制闸引水效果试验
    4.5 泵站排引效果试验
    4.6 结论
第五章 工程引水排涝的综合评价
    5.1 建成后的效益分析
    5.2 与区域内各泵站的关系与影响分析
    5.3 环境及社会效益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全国水工建筑物抗冻技术情报网活动初见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国水工建筑物抗冻技术情报网活动初见成效[J]. 罗锡太. 冰川冻土, 1983(04)
  • [2]宁夏水资源高效利用及水权分配研究[D]. 李刚军. 西安理工大学, 2009(02)
  • [3]当代中国建筑精致细部缺失之根源[D]. 贾海洪. 天津大学, 2012(11)
  • [4]杨树浦港泵闸引水排涝工程效果研究[D]. 张建华. 河海大学, 2006(06)
  • [5]陆佑楣副部长在能源部电力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电力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J]. 陆佑楣. 中国能源, 1991(07)

标签:;  ;  ;  

全国水利建筑防冻技术信息网初见成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