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性喉疾病100例(论文文献综述)
曾诗睿[1](2021)在《瑶医油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
吴薇,孙永章,刘大新,原晶晶,林生,刘玥,赵立东,冯炜,佘文煜,王林娥,李蕾,刘勇刚,张名霞,王彦君,丁雷,江玲燕,乔锦,王曼,朱勇,闫占峰,张霄潇[2](2021)在《中医药治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临床优势病种的探讨》文中提出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的诊疗中,中西医各有优势与局限。临床诊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肯定,但在优势病种选择及诊疗方案选择方面尚无统一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中西医耳鼻咽喉头颈科专家一起进行探讨,从病因、机制、临床诊疗方法等方面出发,基于多项临床研究结果,综合专家意见,推荐将急性咽炎、慢性咽喉炎、咽异感症、癔症性失音、过敏性鼻炎、主观性耳鸣、耳源性眩晕遴选为优势病种,制定出中西医融合的诊疗方案及建议并形成专家指导意见,供临床参考。以期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葛淑琦[3](2021)在《针刺临床证据整合评估及证据图谱的制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针灸疗法在医疗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与传播,越来越多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发表以探讨针刺的疗效。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为针刺领域有哪些疗效确切的病种,针刺对哪些病种治疗潜力较大但目前仍欠缺高质量的证据支持。针对前者需要进一步推广疗效确切的病种应用针刺治疗,针对后者应大力支持相关针刺潜力病种的研究,产出高质量的证据。因此有必要应用科学的理念及方法,对目前针刺领域海量的证据进行整合及评估。本研究的目的:1.完善Epistemonikos系统评价数据库中针灸系统评价,以扩大针灸疗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同时为本次研究做好数据库的前期准备工作。2.通过对针刺临床证据进行整合及评估,一方面以明确目前有高质量证据支持的针刺治疗优势病种,以加大针刺疗法在该领域的传播,另一方面要总结目前缺乏高质量证据支持,但针刺治疗有潜力的病种,以进一步加强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3.明确缺乏系统评价证据评估的针刺临床适应症,了解针刺临床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为将来进一步完善针刺证据体系提供前期研究基础。方法: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与Epistemonikos数据库开发团队建立合作,完善数据库中针灸疗法的类别,初步对不同疾病领域的针灸系统评价进行分类筛选,“链接”系统评价纳入的原始研究。2.采用证据图谱的证据整合方法,明确研究问题、建立纳入及排除标准、全面地检索文献、规范地提取数据、以可视化的方法展示研究结果,科学归纳和评价针刺临床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证据群,明确目前针刺领域证据现状,包括证据的PICO(疾病类型、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指标)分布特征,针刺疗法在各个疾病领域中最新的治疗效果以及证据质量等。应用GRADE证据质量分级系统评价证据体的质量,AMST AR 2评估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3.对多年从事针灸临床及学术工作的针灸医师展开问卷调查,明确目前缺乏系统评价证据支持的针刺临床适应症,了解针刺临床证据与针刺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结果:1.全面完善了 Epistemonikos数据库中针灸疗法的类别,完成了 20个疾病领域的针灸系统评价筛选,系统评价的数量总体较筛选前增加了 545篇。成功对332篇针灸系统评价完成了“链接”原始研究的工作。结果可供全球用户免费使用。2.研究纳入了 80篇针刺系统评价,涉及12个疾病领域,80种疾病。研究数据包括来自1427个随机对照试验的223个结局指标。神经系统疾病(n=26,32.5%)、结缔组织疾病(n=9,11.3%)、精神类疾病(n=8,10%)、妇科疾病(n=8,10%)纳入的系统评价数量较多。耳鼻喉疾病(n=2,2.5%)、眼科疾病(n=1,1.3%)、营养和代谢类疾病(n=1,1.3%)纳入的系统评价数量较少。将较高质量证据支持,针刺治疗结果效应量较大的疾病定义为针刺治疗优势病种,共涉及20种疾病,总结如下: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SMD:-1.21,95%CI:-1.72 to-0.71)、改善中风后失语患者的语言交流功能(SMD:1.01,95%CI:0.81 to 1.2)、缓解抽动障碍患者抽搐的严重程度(SMD:-1.29,95%CI:-1.87 to-0.7)、缓解肌筋膜疼痛(SMD:-1,95%CI:-1.43 to-0.57)、降低泌尿系感染复发(R R:0.39,95%CI:0.26 to 0.58;ARR:322 fewer per 1,000;95%CI:from 391 f ewer to 222 fewer)、降低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SMD:1.11,95%CI:0.67 to 1.56)、提高产后 24h 有效泌乳率(RR:2.24,95%CI:1.58 to 3.17;ARR:380 more per 1,000;95%CI:from 178 more to 666 more)、提高不孕症患者妊娠率(RR:2.63,95%CI:1.6 to 4.32;ARR:464 more per 1,000;95%CI:from 112 more to 1,000 more)、缓解颈部疼痛(SMD:-0.42;95%CI:-0.62,-0.22)、肩部疼痛(SMD:-0.42;95%CI:-0.62,-0.22)、非特异性腰痛(SMD:-0.42;95%CI:-0.62,-0.22)、改善纤维肌痛患者的睡眠质量(SMD:-0.42;95%CI:-0.62,-0.22)、改善慢性疼痛引起的情绪障碍(SMD:-0.42;95%CI:-0.62,-0.22)、缩短术后肠梗阻患者的住院时长(SMD:-0.5;95%CI:-0.69,-0.32)、改善乳腺癌术后潮热(SMD:-0.44;95%CI:-0.73,-0.15)、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SMD:-0.47;95%CI:-0.87,-0.08)、提高髋关节炎患者生命质量(SMD:-0.56;95%CI:-1.07,-0.05)、缓解纤维肌痛(SM D:-0.49;95%CI:-0.79,-0.2)、提高功能性便秘患者生命质量(SMD:-0.33;95%CI:-0.45,-0.21)、减轻过敏性鼻炎症状(SMD:-0.47;95%CI:-0.67,-0.27)。针对此类有较高证据支持的针刺治疗优势病种,应扩大针刺在该系列疾病中的传播。将仅有低质量证据支持,但针刺治疗结果效应量较大的疾病定义为针刺治疗有潜力的疾病,共计46种,例如:提高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SMD:-1.01,95%C I:-1.38 to-0.65)、缓解神经性疼痛(SMD:-0.96,95%CI:-1.27 to-0.64)、改善儿童自闭症症状(SMD:-1.87,95%CI:-3.21 to-0.53)、缓解腕管综合征疼痛症状(SMD:-1.14,95%CI:-1.98 to-0.3)、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生命质量(S MD:1.19,95%CI:0.88 to 1.5)、减轻慢性前列腺炎排尿症状(SMD:-0.87,95%C I:-1.10 to-0.64)、降低对阿片类物质的渴望(SMD:-1.26,95%CI:-1.73 to-0.78)、缓解痛经(SMD:-0.93,95%CI:-1.39 to-0.47)等。针刺治疗此类疾病有进一步明确疗效的潜力,应进行高质量的证据研究。3.问卷发放给16位专家后,有15位专家填写了有效的问卷,专家的整体积极系数较高。对问卷的统计结果发现,没有系统评价证据支持的疾病中,有多种疾病被专家选择为针刺临床适应症,其中肌肉骨骼系统及神经系统涉及的疾病较多。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中,缺乏系统评价证据评估的针刺临床适应症有:下颌关节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肱骨内上髁炎、冈下肌综合征、小关节紊乱症、肩胛肋骨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中,缺乏系统评价证据评估的针刺临床适应症有:腓神经麻痹、股外侧皮神经炎、正中神经麻痹、臀上皮神经疾患、多发性(末梢)神经炎、臂丛神经损伤(麻痹)、运动神经元病、视神经脊髓炎。结论:针对有高质量证据支持的针刺治疗优势病种,应进一步增加传播力度,扩大针刺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对于目前缺乏高质量证据支持,针刺治疗有潜力的领域,未来值得投入更多研究。针刺临床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弥补差距。
朱雅静[4](2021)在《健脾化饮汤治疗脾气虚弱、水饮内停证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属于耳鼻喉科相关眩晕疾病中的多发病,在耳鼻喉科门诊十分常见。大部分患者通过耳石手法复位成功后,典型的眩晕及眼震症状可得到缓解,甚至消失。但部分患者复位后1个月内仍会出现头晕、头昏沉感、走路不稳、漂浮感、颈部僵硬或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都是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表现。现代医学目前多以对症治疗为主,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前庭抑制剂及抗抑郁药物等,亦或通过前庭康复训练、心理干预疗法治疗本病,但类似方法疗效因人而异,易复发,且疗效不稳定。近些年中医药在本病方面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关于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但是大都质量不高,降低了结论的可靠性,亟待设计高质量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本研究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及结合现代人们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考虑现代人多有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或忧思劳倦过度,或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这些均可致脾胃虚损,健运失司,聚湿成饮,阻遏中焦而致脾阳不振,运化失司,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蒙清窍,发为眩晕。故提出从健脾益气,温阳化饮论治残余症状的观点,自拟健脾化饮汤治疗脾气虚弱,水饮内停证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以期为残余症状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眩晕中医临床证候积分、HADS量表等临床指标评分的变化情况,评价健脾化饮汤治疗脾气虚弱,水饮内停证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就诊时顺序编号,并按Excel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健脾化饮汤,对照组给予含有健脾化饮汤的中药安慰剂,疗程共2周。观察并记录DHI评分量表、眩晕中医临床证候量表及HADS量表评分在治疗后及治疗后2周的评分变化。最后统计所记录的所有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针对性的统计学分析,以评估健脾化饮汤治疗脾气虚弱,水饮内停证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本次临床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55例患者完成了本次临床研究的全过程,试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4例,总脱落率为8.33%。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在性别、年龄、BPPV类型、受累侧别、有无睡眠障碍及疗效性指标方面,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在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3.两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情况:治疗后2周试验组总有效率86.21%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DHI量表评分情况:①试验组在降低DHI总分分值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②试验组在治疗后P、E、F项分值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且在治疗后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同时段P、E、F项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及降低HADS量表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且在治疗后2周两组同时段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2周,试验组在改善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耳鸣、头痛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健脾化饮汤治疗脾气虚弱,水饮内停证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临床疗效显着,主要表现在改善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耳鸣、头痛症状,及改善患者的躯体、心理、功能方面情况。2.健脾化饮汤治疗脾气虚弱,水饮内停证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患者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朱雅蝶[5](2021)在《“温经通络推拿法”治疗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观察温经通络推拿法治疗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小腹疼痛及腰骶疼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的改善情况,观察其相关证候变化,客观评价其有效性,为治疗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提供更加合理有效治疗方法和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云南省中医医院来妇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寒湿瘀滞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6例予以温经通络推拿法配合西药治疗,月经干净3-5天开始治疗,每周予以治疗7次,治疗7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对照组36例采用西药治疗予以口服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1粒/次,2次/天;同时配伍甲硝唑口服,3片/次,3次/天,1周为一个疗程,连续两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疗程结束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中医证候量化表、局部体征积分进行评分,最后统计数据评价其疗效。【结果】1.VAS评分对比: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VAS量表评分,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试验组VAS疼痛视觉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均较两组治疗前的评分有所下降(均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2.中医症候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主症中小腹部冷痛坠胀感(Z=-2.201,P=0.028)、腰骶痛冷痛(Z=-2.031,P=0.042)、带下量多(Z=-2.283,P=0.022)及中医主症总评分(Z=-3.458,P=0.00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主症中小腹部冷痛坠胀感评分、腰骶痛冷痛评分、带下量多评分及中医主症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医次症中神疲乏力(Z=-4.995,P<0.05)、大便溏泄(Z=-4.708,P<0.05)、形寒肢冷(Z=-4.135,P<0.05)这三项评分及中医次症总评分(z=-4.190,P<0.05)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且治疗后对照组神疲乏力(Z=-2.120,P=0.034<0.05)、大便溏泄(Z=-2.172,P=0.030<0.05)两项评分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形寒肢冷评分(Z=-1.886,P=0.059>0.05)、中医次症总分(Z=-1.094,P=0.274>0.05)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两组中医次症中的经行前腹痛加重评分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Z=-1.042,P=0.297>0.05)。3.局部体征积分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局部体征积分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局部体征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局部体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4.疗效比较: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2%,中医证候疗效(Z=-2.549 P=0.011<0.05);试验组局体征疗效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5%,(Z=-1.043 P=0.297>0.05);试验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84.38%,对照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72.72%,(Z=-2.112 P=0.035<0.05)。【结论】1.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减轻慢性盆腔炎患者疼痛,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局部体征,但两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3.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小腹冷痛坠胀感、腰骶冷痛坠胀不适、带下量多症状,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对于经行前腹痛加重症状无明显改善。试验组对于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大便溏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对于形寒肢冷症状无明显改善,且对照组神疲乏力、大便溏泄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加重;试验组中医总证候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试验组对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4.试验组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局部体征疗效总有效率、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中医疗效、综合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试验组的中医疗效及综合疗效确切。
王晓璐,周静[6](2021)在《参苓白术散临床治疗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参苓白术散是中医传统经典方剂之一,功效益气健脾、和胃渗湿,辨治脾虚湿盛证。本着祖国医学"治病求本"和"异病同治"的理念,近年发现其在临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领域治疗疾病应用广泛,并取得显着成效,现结合近年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7](2020)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卫医发[2020] 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指导医院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促进我国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我委组织修订了《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卫生部关于印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 的通知》 (卫医管发[2011] 33号)、《卫生部关于印发心血管病等三级专科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卫医管发[2011] 79号)、《卫生部关于印发传染病等三级专科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 (卫医管发[2012] 16号)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废止。
蒋暑雨[8](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胡亚洁[9](2020)在《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从对药“泽泻-白术”入手,以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为研究对象,对其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探索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配伍理论和“病-证-方”关系的科学内涵,为相关制剂的研发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文献支持,同时也为方剂研究开发提供研究思路。方法:利用文献学方法,梳理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古今临床应用情况,深入探索该类复方的历代传承与演变规律。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为基础,构建含对药“泽泻-白术”方数据库;借助SPSS软件,统计分析泽泻与白术的用法用量;运用数据挖掘方法、R软件平台,归纳分析含对药“泽泻-白术”古代复方的配伍规律、方证特点以及其现代复方的证治规律。结果:通过对含对药“泽泻-白术”方古代文献梳理,发现该类复方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临床主治病症范围随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主要治疗水肿、泄泻、暑热、伤寒、眩晕等症;疾病的病因病机基本保持一致,或是因寒、暑、湿、热等外邪入侵机体致病,或因情志不畅、过劳、饮食失宜等,导致机体脾胃气虚、脏腑失和而致病,最终形成寒湿阻滞、湿热内蕴、痰湿瘀滞、气滞血瘀等证。经统计,含对药“泽泻-白术”古代复方中生泽泻与生白术最为常用,最佳用量比例为1:1;其中泽泻的常用剂量范围为2.6~6.0g,白术的常用剂量范围为3.7~6.0g;而现代复方中泽泻和白术的常用剂量范围均为10.0~15.0g。经数据挖掘分析,发现对药“泽泻-白术”常与茯苓、猪苓配伍,其次为甘草、陈皮、肉桂、人参、黄连、苍术、桂枝等;与中药配伍关联度较高的临床症状有腹泻、大便溏、小便短黄、小便不利等,证候有湿热内蕴证、膀胱湿热证和膀胱蓄水证,疾病有淋证、水肿和伤暑;归纳分析出与高频临床症状、证候、疾病关联密切的药组16个。对现代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归纳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证治规律,同时参考古籍论述,总结出其核心症候群和主治病症范围;其主要病机以湿热内蕴、气滞水停、痰湿瘀阻最为多见,病因常与风寒暑湿之外邪、痰饮、瘀血、过劳、饮食失宜、情志不畅相关联,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肾;梳理现代临床观察类文献,归纳出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适宜病种,主要有美尼尔综合征、高脂血症、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腹泻、关节炎、肝炎、肝硬化、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结论:本研究运用文献学方法,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含对药“泽泻-白术”方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主治证候、病症、病因、病机、病位、适宜病种等,以及方中泽泻与白术的用法用量;通过分析其“病-证-方”之间关联,进一步明确了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核心适应证为水液病,其现代新用为血浊引发的病变,但核心病机自古至今是一致的;通过数据挖掘、关联分析,发现常与对药“泽泻-白术”配伍的有9味高频中药,与相关高频症状、证候、疾病密切相关的有16个药组,其治则治法与温化法治疗水液病有共通之处。这在一定意义上补充了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发病机理并创新了临床辨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方剂配伍理论和“病-证-方”的科学内涵,并为其相关复方研发、配伍用药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郭宇佳[10](2020)在《136例反酸烧心患者的食管测压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反酸烧心症状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随着社会发展,有此症状人数逐年增加。胃食管反流病(GERD)、反流高敏感(RH)、功能性烧心(FH)患者的典型症状均为反酸烧心。三种疾病之间靠病史鉴别困难,现主要依靠24小时p H-阻抗监测,但该监测广泛应用具有一定困难。目前研究显示GERD、RH、FH均存在不同程度食管动力问题。本研究通过对136例反酸烧心患者的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的各参数特点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明确反酸烧心患者的动力学特征。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河北省人们医院的具有反流烧心症状患者136名。分别填写反流症状积分表、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 Q),完善胃镜、HRM、24小时p H-阻抗监测,并根据患者胃镜、24小时p H-阻抗检查结果按照将患者分为GERD组、RH组、FH组。分析比较GERD组、RH组、FH组分别的比例;分析反流症状积分、Gerd Q评分在三组之间差距;分析三组间食管高分辨率测压的各项参数及食管动力与酸暴露关系。结果1 136例反酸烧心患者中GERD组占36.0%(49/136)、RH组占14.7%(20/136)、FH组占49.3%(67/136)。2三组患者反流症状积分中仅有GERD组(6.00(4.00,11.00)分)患者显着高于FH组(4.00(4.00,7.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Gerd Q积分中仅有GERD组(9.00(6.50,11.00)分)患者显着高于FH组(6.00(6.00,8.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GERD组((15.00±4.74)mm Hg)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低于RH组((18.25±3.89)mm Hg),低于FH组((22.01±6.46)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组间P=0.000;GERD组vs.RH组、GERD组vs.FH组、RH组vs.FH组,P均<0.05)。按照芝加哥3.0中膈肌-食管下括约肌(CDLES)分型的诊断标准,GERD组中CD-LES II型及III型患者比例(36.7%)较RH组(30.0%)、FH组(20.9%)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RD组(24.35±7.88 mm Hg·cm)胃食管交界处收缩积分(EGJ-CI)低于RH组(30.27±4.76 mm Hg·cm),低于FH组(39.03±12.07 mm Hg·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组间P=0.000;GERD组vs.RH组、GERD组vs.FH组、RH组vs.FH组,P均<0.05)。4 RH组(700.00(502.74,719.58)mm Hg·s·cm)远端收缩积分(DCI)低于GERD组(764.00(699.10,782.25)mm Hg·s·cm),低于FH组(1089.00(997.00,1359.00)mm Hg·s·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组间P=0.000;GERD组vs.RH组、GERD组vs.FH组、RH组vs.FH组,P均<0.05)。三组间远端潜伏期(DL),仅有RH组(6.67(5.93,6.90)s)显着长于GERD组(5.90(5.50,6.20)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前沿收缩速度(CF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组((10.88±4.11)mm Hg)综合性松弛压(m IRP)高于GERD组((7.99±2.17)mm Hg)与FH组((8.61±4.08)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三组组间P=0.009;RH组vs.GERD组及RH组vs.FH组P<0.05)。三组患者在食团内压(IBP)、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UESP)、食管上括约肌(UES)残余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按照芝加哥3.0中的食管动力分型,IEM患者比例仅在GERD组和FH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32.7%vs.9.0%,P=0.005),远端食管痉挛患者比例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12.2%vs.0.0%vs.4.5%,P=0.141),间断蠕动患者比例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4.1%vs.0.0%vs.1.5%,P=0.736)。6依据2018年斯坦福座谈会,GERD组(49.0%)与RH组(55.0%)患者中食管无储备能力比例均高于FH组(1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组间P=0.001;GERD组vs.FH组及RH组vs.FH组P<0.05)7 LESP与AET、反流次数、De Meester均呈负相关(r=-0.437、-0.418、-0.433,P均<0.05)。EGJ-CI与AET、反流次数、De Meester均呈负相关(r=-0.506、-0.452、-0.493,P均<0.05)。DCI与AET、反流次数、De Meester呈负相关(r=-0.354、-0.318、-0.356,P均<0.05)。结论反酸烧心患者中近半数为FH患者。反酸症状积分、GERDQ量表对于识别GERD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对于具体区分为GERD、RH、FH患者价值有限。抗反流屏障功能降低、食管动力障碍、食管储备能力降低是GERD患者主要的食管动力问题;食管收缩强度降低、食管储备能力降低是RH患者的主要食管动力问题;FH患者的食管动力问题无特征性表现。抗反流屏障功能降低、食管收缩强度降低的患者反流情况更重。图[0]幅;表[9]个;参[55]篇。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性喉疾病10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性喉疾病100例(论文提纲范文)
(2)中医药治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临床优势病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治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优势临床优势病种 |
1.1 急性咽炎(AP) |
1.2 慢性咽喉炎(CP) |
1.3 咽异感症(PP) |
1.4 癔症性失音(HA) |
1.5过敏性鼻炎(AR) |
1.6 主观性耳鸣(ST) |
1.7 耳源性眩晕(AV) |
2 讨论 |
3 专家名单 |
(3)针刺临床证据整合评估及证据图谱的制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针灸疗法国内外应用进展及证据研究现状 |
1.1.1 针灸疗法国内外应用进展 |
1.1.2 针灸临床试验证据现状 |
1.1.3 针灸系统评价证据现状 |
1.2 证据图谱 |
1.2.1 证据图谱的定义与起源 |
1.2.2 中医药领域开展证据图谱研究的必要性 |
1.2.3 严谨的制作步骤确保了证据图谱的全面性及科学性 |
1.2.4 与系统评价等其他证据整合方法的对比 |
1.2.5 小结 |
1.3 Epistemonikos数据库 |
1.3.1 专业系统评价数据库诞生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
1.3.2 Epistemonikos数据库介绍 |
1.3.3 Epistemonikos数据库与同类数据库相比较的优势 |
第二章 Epistemonikos数据库建设:完善数据库中与针灸疗法相关的系统评价 |
2.1 人员筹备与分工合作 |
2.2 完善数据库中针灸疗法的类别 |
2.3 针灸疗法系统评价的筛选 |
2.3.1 针灸系统评价的筛选标准 |
2.3.2 计算机筛选针灸系统评价 |
2.3.3 人工筛选针灸系统评价 |
2.4 “链接”原始研究 |
2.4.1 “链接”的步骤和方法 |
2.4.2 链接的结果 |
2.5 讨论 |
2.5.1 本项工作的必要性 |
2.5.2 未来研究方向 |
第三章 针刺系统评价的证据图谱与质量评估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1.2 文献检索 |
3.1.3 文献筛选 |
3.1.4 文献的补充与更新 |
3.1.5 数据提取与更新 |
3.1.6 质量评价 |
3.1.7 结果可视化展示方法 |
3.1.8 统计分析 |
3.2 研究结果 |
3.2.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
3.2.2 更新系统评价 |
3.2.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2.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3.2.5 证据图谱 |
3.2.6 针刺优势病种推荐 |
3.2.7 针刺有治疗潜力的疾病 |
3.2.8 针刺的安全性 |
3.3 讨论 |
3.3.1 研究结果概况 |
3.3.2 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 |
3.3.3 纳入文献的质量对结果的影响 |
3.3.4 针刺的不良反应 |
3.3.5 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
3.3.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四章 证据与实践的差距——专家问卷调查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专家遴选 |
4.2.2 调查问卷设计及内容 |
4.2.3 调查方法 |
4.2.4 统计学方法 |
4.3 调查结果 |
4.3.1 专家基本情况 |
4.3.2 专家积极系数 |
4.3.3 调查问卷结果 |
4.4 讨论 |
4.4.1 研究意义 |
4.4.2 研究的不足 |
4.4.3 未来研究方向 |
4.4.4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健脾化饮汤治疗脾气虚弱、水饮内停证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及终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技术路线示意图 |
3.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临床病例分布情况 |
4.2 相关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4.3 疗效性分析 |
5. 讨论与分析 |
5.1 一般资料讨论 |
5.2 健脾化饮汤疗效分析讨论 |
5.3 本课题“从健脾益气,温阳化饮”论治残余症状的理论依据 |
5.4 健脾化饮汤的组方依据 |
5.5 健脾化饮汤的安全性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温经通络推拿法”治疗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评定标准 |
2.5 不良反应处理和记录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的对比 |
3.2 两组患者 VAS 量表评分对比 |
3.3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对比 |
3.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局部体征积分对比 |
3.5 两组疗效评定 |
4 讨论 |
4.1 慢性盆腔炎的研究意义 |
4.2.寒湿瘀滞慢性盆腔炎病因病机讨论 |
4.3.西医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4.4 现代医学研究推拿作用机制 |
4.5.“温经通络推拿法”的作用及机理分析 |
4.6“温经通络推拿法”方义 |
4.7“温经通络推拿法”的特点分析 |
4.8 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盆腔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
1.西医对本病的研究现状 |
1.1 流行病学特点 |
1.2 慢性盆腔炎相关致病因素 |
1.3 病理过程及发病机制 |
2.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2.1 慢性盆腔炎病名的历史渊源 |
2.2 古代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各医家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3.西医治疗慢盆腔炎 |
3.1 抗生素治疗 |
3.2 手术治疗 |
4.中医治疗 |
4.1 中药内服治疗 |
4.2 中医外治疗法 |
5.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 |
6.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知情同意书 |
附表-2 |
附表-3 局部体征积分 |
附表-4 视觉模拟评分表 (VAS) |
致谢 |
(6)参苓白术散临床治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消化系统疾病 |
1.1 功能性胃肠病 |
1.2 溃疡性结肠炎 |
1.3 慢性腹泻 |
1.4慢性胃炎 |
1.5 良性胃息肉 |
1.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1.7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
2 呼吸系统疾病 |
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2.2 支气管哮喘 |
3 内分泌系统疾病 |
3.1 糖尿病 |
4 风湿性疾病 |
5 皮肤疾病 |
5.1 湿疹 |
5.2 黄褐斑 |
6 耳鼻喉疾病 |
6.1 中耳炎 |
6.2 过敏性鼻炎 |
7 传染病 |
(8)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二十四节气简介 |
1 节气的由来 |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总体设计 |
2.2 具体步骤 |
3 结果 |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
3.5 结果总评价 |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
3.9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简历 |
(9)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对药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发展演变 |
1. 秦汉时期 |
2. 晋唐时期 |
3. 宋金元时期 |
4. 明清时期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泽泻与白术在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中的炮制与剂量 |
1. 药物炮制 |
1.1 泽泻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
1.2 白术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
2. 药物的剂量 |
2.1 泽泻的剂量 |
2.2 白术的剂量 |
2.3 泽泻与白术的用量比例 |
3. 小结 |
第四部分 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数据挖掘 |
1. 配伍规律 |
2. 方证特点 |
3. 小结 |
第五部分 现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临床应用的数据挖掘 |
1. 基于现代医案的证治规律分析 |
2. 现代临床适宜病种 |
3. 讨论 |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10)136例反酸烧心患者的食管测压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设备 |
1.1.3 方法 |
1.1.4 观察指标 |
1.2 结果 |
1.2.1 基本情况 |
1.2.2 临床症状问卷 |
1.2.3 食管高分辨率测压各项参数 |
1.2.4 食管动力与酸反流的相关性 |
1.3 讨论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发病机制及诊治的研究进展 |
2.1 发病机制 |
2.1.1 微吸入 |
2.1.2 食管-支气管反射 |
2.1.3 神经元功能障碍 |
2.1.4 免疫介导 |
2.1.5 精神心理因素 |
2.2 诊断 |
2.2.1 临床症状及问卷 |
2.2.2 检查方法 |
2.3 治疗 |
2.3.1 生活方式的干预 |
2.3.2 药物治疗 |
2.3.3 手术治疗 |
2.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反流症状积分表 |
附录B 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 Q)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性喉疾病10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瑶医油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 曾诗睿.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中医药治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临床优势病种的探讨[J]. 吴薇,孙永章,刘大新,原晶晶,林生,刘玥,赵立东,冯炜,佘文煜,王林娥,李蕾,刘勇刚,张名霞,王彦君,丁雷,江玲燕,乔锦,王曼,朱勇,闫占峰,张霄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14)
- [3]针刺临床证据整合评估及证据图谱的制订研究[D]. 葛淑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健脾化饮汤治疗脾气虚弱、水饮内停证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研究[D]. 朱雅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温经通络推拿法”治疗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D]. 朱雅蝶.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6]参苓白术散临床治疗研究综述[J]. 王晓璐,周静. 内蒙古中医药, 2021(02)
- [7]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J].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报, 2020(12)
- [8]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D]. 胡亚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136例反酸烧心患者的食管测压特点分析[D]. 郭宇佳.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