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积君[1](2020)在《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发展环境,图书馆应当积极谋求服务转型来适应外部变化。图书馆是提供知识服务的重要文化机构,其发展目标是怎样为读者用户提供更满足其需求的服务。当前图书馆服务转型实践方兴未艾,需要将知识生态理念引入到图书馆服务转型之中,以期为图书馆服务转型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查找并梳理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和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较为全面地把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现状,清晰地总结图书馆知识生态的相关理念。运用系统研究法对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动因、趋势、障碍、措施做出考察与探讨。图书馆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外界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为了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图书馆需要通过转型来谋求发展。运用移植研究法将自然生态学的生态系统理念类比到知识生态系统理念进行研究,得出图书馆知识生态服务体系框架。运用对比分析法研究图书馆服务转型前与转型后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生态系统和信息生态系统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图书馆服务转型前后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性状变化。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动因是知识环境的改变、用户需求的提升、服务主体的多样和知识资源的泛化,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推动了图书馆的服务转型。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具有四大趋势,即图书馆基础服务的转型升级、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全面打造、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开拓创新和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积极开展。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持续推进,但存在图书馆知识要素管理失范、图书馆知识空间建设不力、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不足和图书馆服务圈层构建失衡等四个方面的障碍。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措施主要有推进图书馆要素生态化,优化图书馆知识生态场,重构图书馆知识服务链和打造图书馆知识生态圈。图书馆服务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图书馆服务转型朝着优化基础服务、打造生态化的空间服务、开拓全新的知识服务、开展全面的智慧服务的方向发展。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关键在于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生态系统。
陈松[2](2019)在《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图书馆的建设也有必要走信息化建设之路,它已成为当前社会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图书馆信息化也有诸多的好处,比如规范业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等,同时,它还可以加快图书馆网络化的步伐、使图书资源共享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个优质的读书环境,使读者在获取图书资源的时候可以更加方便、省事。本文立足于信息化建设视角,以天津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外图书馆的信息化研究现状及经验启示,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硬件环境、软件资源、人才建设、信息资源和网络建设五个角度对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行调查分析,诸如信息化意识淡薄、服务及管理理念陈旧、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等诸多因素导致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深入分析,文章最后从树立信息化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资源整合、开展信息化服务和人员队伍建设五个方面对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出优化建议。
易凌,龚蛟腾[3](2018)在《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是图书馆学发展的根基。自1984年"杭州会议"以来,历届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都探讨了理论基础问题,尤其是2017年于湘潭大学召开的第七届研讨会将其列为研讨分主题之一,并开展了深入讨论。目前中国图书馆学在理论基础内涵、定位与作用等方面保持着多元发展的态势,学者们从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图书馆哲学、信息哲学的哲学视角,资源认知、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信息知识视角,宏观文化、公共文化、传统文化、信息文化、人文文化的文化视角,社会学、交流理论、中介理论、制度理论的社会视角,管理学、公共管理、人本管理的管理视角和多元学说、层次理论、宏观科学、其他理论的综合视角出发,积极探索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等重要议题。
朱书阳[4](2017)在《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研究 ——知识转化中介效应》文中认为自2007年深圳图书馆率先实施法人治理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的发展历经十年之久,不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2013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促进下,公共图书馆治理再一次被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要素之一。十余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的研究一直在进行,成为图书馆研究的一个主流方向。但是,现有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理论层面的探讨,缺乏操作性的应用价值。同时,现有的研究未能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相结合,未能充分利用知识管理的优势,因而未能有效发挥图书馆法人治理的作用。在委托-代理框架下,法人治理是公司治理在行政管理领域的延伸。公共图书馆管理层具有“理性经济人”或“政治理性人”的特征,在健全的激励机制下,可以发挥出更大的管理价值。在法人治理实施之后,管理层的利益有所提高,管理层责任有所明确,就会加大管理创新的力度,从而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并增强图书馆服务能力。相比于传统治理模式而言,法人治理模式可以形成更为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本研究基于我国公共图书馆400份有效样本,借助于SPSS20. 0软件和Lisrel8. 7软件,利用中介效应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并检验了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模型、知识转化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模型、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机制中知识转化中介效应模型、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机制中知识转化SECI要素中介效应模型,从而揭示了知识转化中介效应下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的微观促进机理,不仅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的改进策略,也提出了知识转化的改进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转化对法人治理的支持策略,进而增强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本研究的创新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基于中国公共图书馆运营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在委托-代理框架下,借助于莫里斯——霍姆斯特姆的分布函数参数化方法,论证了公共图书馆治理的实施可以实现对传统管理的超越,对管理层实现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从而促进服务能力的提高。(2)运用中介效应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实现了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研究与知识转化研究的融合,构建了全新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理论框架,也为法人治理的推进奠定了基础。(3)根据知识转化及要素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的结果,结合于对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的调查性认识,提出了知识社会化、知识外显化、知识内隐化、知识组合化对法人治理的支持策略,从而进一步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成长。
陈家富[5](2014)在《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构建》文中认为通过探索知识管理在图书馆学科服务中的应用,本文构建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因为他们都是对“知识”以及相关要素进行管理。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运用知识管理进行创新,将工作的重心从文献管理转移到知识管理,组织结构由垂直管理走向矩阵管理,管理方式由被动转向主动了解用户需求等。图书馆学科服务是图书情报界的新话题。它将用户自己查找信息的模式,变成图书馆根据科学进行知识分类,主动为用户提供学科信息,嵌入用户学习与科研的进程,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图书馆顺应时代发展保持图书馆地位的举措。将知识管理运用到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中,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图书馆“知识资产”进行的管理,同时还对学科服务的其他资源与组织进行管理,涉及组织、服务、人员等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综上所述,本文的观点是:作为一种理论,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作为一种实践,知识管理涉及图书馆管理众多方面,如学科服务。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一、绪论;二、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与知识管理分析;三、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现状分析;四、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重建。在知识管理下,学科服务机制构建的基础是:学科服务愿景;学科服务知识资产;学科服务知识创新;学科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对部分高校图书馆的问卷调研、网站调研以及在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实地调研,本文设计了结合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学科服务管理机制。该机制包括:学科服务的目标;指导原则;具体方案;方案实施;评估。本文所提出的基于知识管理来构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设想,希望能够丰富并拓展学科服务的理论内容,并为高校学科服务的发展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强[6](2010)在《学科馆员与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大学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网络环境的出现削弱大学图书馆的资源优势,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数字化信息迅速增长,无形的网络挑战着有形的图书馆传统的地位。用户信息习惯的演变挑战图书馆传统服务工作,数据库服务商的发展也严重冲击了图书馆的生存,笔者认为只有引入新的服务理念与技术,改变当前大学图书馆服务模式才能制止颓势。本文以学科馆员、以及学科馆员与知识管理、知识服务、信息素养等关联方面目前研究现状和实践状况作为出发点,研究分析了图书情报领域对学科馆员与知识服务的研究进展情况,发现当前研究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缺乏对知识服务内容的深入研究;对学科馆员制度建立的规范研究涉及较少;缺乏有针对行的可执行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这些发现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及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大学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与大学用户的需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大学图书馆用户知识需求呈现个性化、专业化、多元化、动态化和集成化的趋势,而图书馆服务并没有适应这种变化趋势。这显示大学图书馆的服务要进行一定的调整,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大学图书馆才能在一所大学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继续发挥其作用,实现大学图书馆的自身价值,使之不被其他的单位所替代。本文结合目前大学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提出对此矛盾的解决之道:即发展由学科馆员主导的知识服务,以满足大学用户日渐高涨的个性化、针对性服务需求。在文中笔者对目前所存在的信息服务模式——定题服务和参考咨询服务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发现在目前的状态下,传统的定题服务模式及参考咨询服务模式虽已经势微,但依旧有其一定的存在价值。笔者根据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发展情况,引入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术,利用学科馆员独特的作用,对定题服务和参考咨询服务进行适应学科用户需求的优化与改造,延展它们的生命力。笔者根据目前大学图书馆的生存状态提出了基于学科馆员的知识服务SKC模式。SKC即学科知识共享空间(Subject Knowledge Commons)的英文缩写,而学科馆员掌控着学科知识共享空间的运行,是学科知识共享空间管理员(Subject Knowledge Commons Officer,简称SKCO).本文所探讨的SKCO即学科知识共享空间首席知识官,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成为学科用户在共享空间当中进行学习与科研的顾问,掌管共享空间内所有与学科知识服务相关的工作,一是发展并建立一个技术(或是程序)去创造、保护、及使用一些已知的知识;二是设计并创造一个环境或活动去发现一些未知的知识;三是在学科知识共享空间中利用自身的学识与技能对学科用户的研究进行辅导;四是提供信息素养培训,提高学科用户的信息素养。因此SKCO在共享空间当中从事的角色主要有四个:一是成为一个策略家、未来学家,预测用户需求,以知识服务作为服务目标并掌握共享空间未来的发展方向。二是成为一个咨询者(Consultant)、整合者,引发用户的创意、倾听创意并予以响应,在激发创新与符合用户需求之间取得平衡,整合大学图书馆馆藏学科资源,以充分满足用户需求为最终目标。三是成为一个环境学家(Environmentalist)与技术专家(Technologist),将知识共享空间塑造成个适合激发创意与知识交流的环境或是作业平台。四是成为一个教育家,他必须能敏锐地发现学科用户信息素养当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提高学科用户信息素养,进而提高其工作效率。也就是说SKCO在知识共享空间中最主要的职能是像管道工一样,将图书馆内外的各种资源、知识通过不同的管道,导向适当的用户,最终为用户所用。SKCO在共享空间当中充当用户学习与科研的顾问,为其提供服务并通过融入课程或网络的方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管理是保障知识服务有效进行的一个重要手段,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管理最重要的环节是对服务绩效的评估,本文通过对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估方法深入地总结与剖析,从大学图书馆服务环境、学科馆员素养、知识服务能力、知识服务内容、馆员完成工作计划、知识服务成效和用户满意度等7个方面确定知识服务评估指标体系,以满足绩效评估的需求,通过绩效评估进一步发现知识服务改善的空间,提高学科馆员服务效率,保证服务过程中质量的统一性,以更好地满足大学学科用户的需求。提出了实施绩效评估实施的原则与策略,保证绩效评估过程及结果的透明、公正、公开,保障学科馆员在绩效评估当中的权益。
刘岩芳[7](2010)在《回眸与展望:我国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研究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隐性知识是图书馆核心能力的基础和源泉,文章通过对我国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系统分析与总结,探讨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不同角度对今后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发展作了展望。
李鹏[8](2010)在《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要素,成为了新的竞争资源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对于知识的管理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知识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的全新的管理模式,它能够提高员工素质和生产效率,能够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进入知识经济后,图书馆面临着来自于各类信息服务提供商的竞争,不再是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场所,其专业地位也受到挑战。同时,知识经济也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知识含量,做到让用户满意,进而实现知识创新已经成为图书馆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能够实现知识增值的知识服务应运而生,它是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能够充分地获取知识、有效地利用知识,能够实现知识创新。因此,图书馆应尽快实施知识管理,改变资源与组织管理模式和服务观念,在传统信息服务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知识服务,以充分地获取知识、有效地利用知识,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以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实现知识创新。文章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采用文献查阅与分析法、网上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提高用户满意度为出发点,结合当前关于知识管理和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对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服务进行了详细研究。文章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选题提出的背景、知识管理和图书馆知识服务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章,相关理论研究。介绍了知识管理和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具体包括:知识的内涵、分类、转化;知识管理的定义和特征;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定义和特点;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在联系;图书馆实行知识服务的可行性分析。第三章,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的构建。在提出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构建的总体思路后,首先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知识服务系统各要素进行分析,然后具体构建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最后阐述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的实现过程。第四章,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策略。在对知识管理和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分析以及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的基础上,从研究与开发用户资源、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融入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策略。第五章,上海图书馆知识服务成功范例。简单介绍上海图书馆后,对上海图书馆数字服务平台和其他知识服务实践进行了分析。第六章,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简要的概括与归纳,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王丽娟[9](2009)在《面向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知识的急剧增长、快速传播和交流使原有的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知识管理近年来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被各行业广泛地应用,图书馆作为从事知识资源搜集、整理、保管、传播和利用并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机构,必然要实现知识管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图书馆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图书馆文献服务领域正在受到社会其他信息机构或服务组织的巨大冲击,图书馆与数据库商、出版商、咨询公司、信息服务提供商等其它信息服务机构的竞争加剧,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图书馆必须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要打造核心竞争力。本文基于构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视角、以知识管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核心竞争力和知识管理的研究状况,总结出知识管理是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和战略途径,同时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对知识管理具有导向作用,知识积累和知识管理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来源。通过建立和完善知识集约的管理体系;加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加强图书馆知识创新功能等方面构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文章还分析了在知识管理运行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和避免陷入的误区,通过树立知识资本理念,促进图书馆知识资本的增值;建立知识为基础的图书馆组织构架,推动组织结构创新;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营造创新型图书馆文化;建立学习型图书馆等措施来保证知识管理过程的有效运行,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模型,结合天津职业大学图书馆的实际,参考相关数据,确定天津职业大学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结合调查问卷,最后得出该图书馆的绩效位于好与一般之间,基本上符合该校图书馆管理的实际情况。希望对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和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姜海[10](2008)在《图书馆知识供应链构建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延伸,图书馆需要引进一个新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随着知识供应链在企业界的蓬勃兴起,知识供应链开始成为图书馆学界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知识供应链以满足最终用户知识需求为目标,通过链条中不同主体对知识从最初的形成,到知识共享,创新,转移,直到最终用户进行知识应用的整合过程。知识供应链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管理视角,有助于加强图书馆建设,优化图书馆知识管理,整合图书馆资源,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目前国内外对于知识供应链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制造业企业和供应链企业上,对于图书馆知识供应链方面的研究文献还没有。深入研究图书馆知识供应链构建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展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理论基础研究、构建机理研究、运行模式研究和实践研究四个部分。一、图书馆知识供应链的理论基础研究。在对国内外专家学者知识供应链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知识供应链内涵,分析知识供应链的特征,指出图书馆引入知识供应链的实践基础。二、图书馆知识供应链构建机理研究。本部分是研究理论框架的主体,是论文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图书馆知识供应链构建机理,确定构建原则、内容和体系,建立图书馆知识供应链的功能模型。三、图书馆知识供应链运行模式研究。在前文构建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知识供应链运行机制,并且建立图书馆知识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四、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知识供应链实践研究。通过对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NLB)知识供应链实践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实证分析,论证图书馆知识供应链的理论及应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研究表明,图书馆知识供应链模式构建为图书馆管理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为图书馆建设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方向。
二、对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动因 |
2.1 知识环境改变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 |
2.1.1 知识社会环境的改变 |
2.1.2 知识技术环境的改变 |
2.1.3 知识制度环境的改变 |
2.2 用户需求提升呼唤图书馆服务转型 |
2.2.1 用户的精准服务需求 |
2.2.2 用户的差异服务需求 |
2.2.3 用户的便利服务需求 |
2.3 服务主体多样刺激图书馆服务转型 |
2.3.1 图书馆自身服务的局限 |
2.3.2 传统知识服务机构竞争 |
2.3.3 新型的服务机构的冲击 |
2.4 知识资源泛化要求图书馆服务转型 |
2.4.1 知识来源渠道的泛化 |
2.4.2 知识资源形式的泛化 |
2.4.3 知识资源内容的泛化 |
第3章 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趋势 |
3.1 图书馆基础服务转型升级 |
3.1.1 全民阅读推广服务 |
3.1.2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
3.1.3 信息素养教育服务 |
3.2 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全面打造 |
3.2.1 实体空间服务 |
3.2.2 虚拟空间服务 |
3.2.3 混合空间服务 |
3.3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开拓创新 |
3.3.1 数据挖掘服务 |
3.3.2 创业咨询服务 |
3.3.3 成果转化服务 |
3.4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积极开展 |
3.4.1 知识智库服务 |
3.4.2 知识智联服务 |
3.4.3 知识智网服务 |
第4章 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障碍 |
4.1 图书馆知识要素管理失范 |
4.1.1 不足的知识环境感知 |
4.1.2 不多的用户指向引导 |
4.1.3 不强的馆员转型意愿 |
4.1.4 不周的知识资源建设 |
4.2 图书馆知识空间建设不力 |
4.2.1 有缺陷的实体知识空间 |
4.2.2 待调整的虚拟知识空间 |
4.2.3 待开发的混合知识空间 |
4.3 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不足 |
4.3.1 繁杂的知识服务节点 |
4.3.2 较少的知识服务反馈 |
4.3.3 较低知识服务包容度 |
4.4 图书馆服务圈层构建失衡 |
4.4.1 缺乏与支撑层的协作 |
4.4.2 缺乏与扩展层的协调 |
4.4.3 缺乏与相关层的构建 |
第5章 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措施 |
5.1 推进图书馆要素生态化 |
5.1.1 增强知识环境感知 |
5.1.2 加强用户指向引导 |
5.1.3 深化馆员培训管理 |
5.1.4 强化知识资源建设 |
5.2 优化图书馆知识生态场 |
5.2.1 转变知识场的理念 |
5.2.2 完善知识场的功能 |
5.2.3 增强知识场适应性 |
5.3 重构图书馆知识服务链 |
5.3.1 融合发展加固知识服务链 |
5.3.2 改进反馈调节知识服务链 |
5.3.3 加强竞争激活知识服务链 |
5.4 打造图书馆知识生态圈 |
5.4.1 建立与知识供应商的协同机制 |
5.4.2 加强与其他图书馆的集群协同 |
5.4.3 增强在互联网内容平台的声量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信息化研究综述 |
1.2.2 图书馆信息化研究综述 |
1.2.3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案例分析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图书馆 |
2.1.2 高校图书馆 |
2.1.3 信息化 |
2.1.4 图书馆信息化 |
2.2 基本理论 |
2.2.1 知识管理理论 |
2.2.2 图书馆人本管理理论 |
2.2.3 图书馆人性化服务 |
第3章 国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经验启示 |
3.1 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特点 |
3.1.1 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
3.1.2 信息服务广泛 |
3.2 英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特点 |
3.2.1 重视信息化平台服务内容建设 |
3.2.2 信息服务广泛 |
3.2.3 信息人才培养力度大 |
3.3 英美两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
3.3.1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
3.3.2 丰富信息化平台服务内容 |
3.3.3 拓宽信息服务范围 |
3.3.4 强化信息人才建设 |
第4章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概况 |
4.2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
4.2.1 工作人员信息化意识不足 |
4.2.2 硬件设施陈旧 |
4.2.3 软件建设不健全 |
4.2.4 资源建设不合理 |
4.2.5 队伍建设不合理 |
4.3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传统模式制约 |
4.3.2 资金投入不足 |
4.3.3 需求分析不完善 |
4.3.4 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
4.3.5 用人机制不完善 |
第5章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优化措施 |
5.1 提高馆员信息化意识 |
5.1.1 争取上层领导重视 |
5.1.2 加强馆员自身学习 |
5.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5.2.1 优化馆舍环境 |
5.2.2 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
5.2.3 完善软件设施建设 |
5.3 加快资源整合 |
5.4 开展信息化服务 |
5.4.1 深化服务内容 |
5.4.2 提高服务质量 |
5.5 加强队伍建设 |
5.5.1 人才管理 |
5.5.2 人才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调查问卷(内部) |
附录 B 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调查问卷(外部) |
致谢 |
(3)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认知研究 |
1.1 理论基础的内涵界定 |
1.2 理论基础的关系定位 |
1.3 理论基础的价值作用 |
2 哲学视角下的理论基础研究 |
2.1 科学哲学的思维方法 |
2.2 马恩哲学的指导理念 |
2.3 图书馆哲学的专门研究 |
2.4 信息哲学的尝试探索 |
3 信息知识视角下的理论基础研究 |
3.1 资源认知的研究思路 |
3.2 信息管理的理性思考 |
3.3 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向 |
4 文化视角下的理论基础研究 |
4.1 宏观文化的整体思维 |
4.2 公共文化的发展潮流 |
4.3 传统文化的历史根基 |
4.4 信息文化的认知范式 |
4.5 人文文化的特别视阈 |
5 社会视角下的理论基础研究 |
5.1 社会学的坚实支撑 |
5.2 交流理论的持续拓展 |
5.3 中介理论的基本认识 |
5.4 制度理论的宏观视野 |
6 管理视角下的理论基础研究 |
6.1 管理学的广泛应用 |
6.2 公共管理的合理参照 |
6.3 人本管理的关怀精神 |
7 综合视角下的理论基础研究 |
7.1 多元学说的有机结合 |
7.2 层次理论的有序整合 |
7.3 宏观科学的有力支撑 |
7.4 其他理论的有效叠加 |
8 结语 |
(4)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研究 ——知识转化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的兴起 |
1.1.2 我国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的发展 |
1.1.3 知识管理对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存在支持作用 |
1.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研究意义 |
1.2.2 实践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深化分析 |
1.3.1 图书馆法人治理研究综述与评述 |
1.3.2 图书馆知识管理及知识转化研究综述与评述 |
1.3.3 图书馆读者满意度和服务能力研究综述与评述 |
1.3.4 图书馆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研究综述与评述 |
1.3.5 图书馆知识转化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研究综述与评述 |
1.3.6 图书馆法人治理与知识管理相关性研究综述与评述 |
1.3.7 现有研究的总结与研究深化分析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理性经济人”和“政治理性人” |
2.1.2 治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行政治理 |
2.1.3 法人治理结构与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 |
2.1.4 知识资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转化 |
2.2 基础理论 |
2.2.1 服务治理理论 |
2.2.2 知识转化SECI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理论 |
2.2.4 客户满意度理论 |
2.2.5 中介效应理论 |
第3章 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委托-代理优化机制研究 |
3.1 公共图书馆管理层“理性经济人”和“政治理性人”特征分析 |
3.2 传统治理模式下公共图书馆委托-代理特征分析 |
3.3 法人治理模式下公共图书馆委托-代理特征分析 |
3.3.1 公共图书馆管理层利益增长分析 |
3.3.2 公共图书馆管理层努力程度增长分析 |
3.4 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下委托-代理机制优化分析 |
3.4.1 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委托-代理模型设计 |
3.4.2 传统治理模式下公共图书馆委托-代理均衡机制分析 |
3.4.3 法人治理模式下公共图书馆委托-代理均衡优化机制分析 |
3.5 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委托-代理优化机制研究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模型设计——知识转化中介效应 |
4.1 基本概念结构解析 |
4.1.1 图书馆法人治理概念结构解析 |
4.1.2 图书馆知识转化概念结构解析 |
4.1.3 图书馆服务能力概念结构解析 |
4.2 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模型设计 |
4.2.1 公平性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分析 |
4.2.2 参与性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分析 |
4.2.3 责任性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分析 |
4.2.4 透明性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分析 |
4.2.5 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模型确立 |
4.3 公共图书馆知识转化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模型设计 |
4.3.1 知识社会化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分析 |
4.3.2 知识外显化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分析 |
4.3.3 知识内隐化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分析 |
4.3.4 知识组合化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分析 |
4.3.5 知识转化对服务能力促进模型确立 |
4.4 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机制中知识转化中介效应模型设计 |
4.4.1 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分析 |
4.4.2 公共图书馆知识转化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分析 |
4.4.3 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对知识转化促进效应分析 |
4.4.4 中介效应分析与中介效应模型设计 |
4.5 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机制中SECI中介效应模型设计 |
4.5.1 知识社会化中介效应分析及模型设计 |
4.5.2 知识外显化中介效应分析及模型设计 |
4.5.3 知识内隐化中介效应分析及模型设计 |
4.5.4 知识组合化中介效应分析及模型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知识转化、服务能力要素设计 |
5.1 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要素设计 |
5.1.1 公共图书馆公平性治理要素设计 |
5.1.2 公共图书馆参与性治理要素设计 |
5.1.3 公共图书馆责任性治理要素设计 |
5.1.4 公共图书馆透明性治理要素设计 |
5.2 公共图书馆知识转化要素设计 |
5.2.1 公共图书馆知识社会化要素设计 |
5.2.2 公共图书馆知识外显化要素设计 |
5.2.3 公共图书馆知识内隐化要素设计 |
5.2.4 公共图书馆知识组合化要素设计 |
5.3 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要素设计 |
5.3.1 公共图书馆知识更新能力要素设计 |
5.3.2 公共图书馆信息技术能力要素设计 |
5.3.3 公共图书馆个性化服务能力要素设计 |
5.3.4 公共图书馆理念转化能力要素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样本调查、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
6.1 样本调查和样本特征分析 |
6.1.1 问卷设计 |
6.1.2 样本调查 |
6.1.3 样本特征分析 |
6.2 要素信度检验 |
6.2.1 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测度量表信度检验 |
6.2.2 公共图书馆知识转化测度量表信度检验 |
6.2.3 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测度量表信度检验 |
6.3 要素效度检验 |
6.3.1 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测度量表效度检验 |
6.3.2 公共图书馆知识转化测度量表效度检验 |
6.3.3 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测度量表效度检验 |
6.4 未通过因子检验指标的分析 |
6.4.1 未通过因子检验的法人治理指标的分析 |
6.4.2 未通过因子检验的知识转化指标的分析 |
6.4.3 未通过因子检验的服务能力指标的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模型检验 |
7.1 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模型检验 |
7.1.1 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模型检验过程 |
7.1.2 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模型检验结果的分析 |
7.2 公共图书馆知识转化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模型检验 |
7.2.1 知识转化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模型检验过程 |
7.2.2 知识转化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模型检验结果的分析 |
7.3 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机制中知识转化中介效应模型检验 |
7.3.1 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基本模型检验 |
7.3.2 知识转化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基本模型检验 |
7.3.3 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机制中知识转化中介效应模型检验 |
7.3.4 模型拟合指数列表 |
7.4 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机制中SECI中介效应模型检验 |
7.4.1 知识社会化中介效应模型检验 |
7.4.2 知识外显化中介效应模型检验 |
7.4.3 知识内隐化中介效应模型检验 |
7.4.4 知识组合化中介效应模型检验 |
7.5 未通过检验假设的综合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法人治理视角下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
8.1 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优化策略 |
8.1.1 公平性治理优化策略 |
8.1.2 参与性治理优化策略 |
8.1.3 责任性治理优化策略 |
8.1.4 透明性治理优化策略 |
8.1.5 综合性治理优化策略 |
8.2 法人治理下公共图书馆知识转化深化策略 |
8.2.1 知识社会化深化策略 |
8.2.2 知识外显化深化策略 |
8.2.3 知识内隐化深化策略 |
8.2.4 知识组合化深化策略 |
8.3 公共图书馆知识转化对法人治理的支持策略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及参加的研究课题 |
(5)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学科服务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知识管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2章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与知识管理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学科服务机制定义 |
2.1.2 学科服务与知识管理 |
2.2 构建学科服务机制的意义 |
2.3 学科服务机制的构建内容 |
2.3.1 学科服务机制结构 |
2.3.2 学科服务机制运行机理 |
第3章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现状分析 |
3.1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分析 |
3.2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不足 |
3.3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的不足 |
3.4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构建案例分析 |
3.4.1 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建设 |
3.4.2 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建设思考 |
第4章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重建 |
4.1 知识管理在图书馆学科服务中的应用 |
4.2 基于知识管理的学科服务机制结构 |
4.3 基于知识管理的学科服务机制运行机理 |
4.3.1 学科服务模型 |
4.3.2 相关要素分析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研期间的论文成果 |
(6)学科馆员与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研究方法 |
1.3 论文研究思路 |
第2章 学科馆员与知识服务研究现状及实践进展 |
2.1 学科馆员研究 |
2.1.1 学科馆员概念及内涵 |
2.1.2 学科馆员工作范畴 |
2.1.3 学科馆员素质要求 |
2.1.4 学科馆员绩效考核 |
2.1.5 学科馆员与信息素养教育 |
2.1.6 学科馆员制度建立与完善策略 |
2.2 国内外学科馆员服务实践研究 |
2.2.1 国外学科馆员服务实践研究 |
2.2.2 国内学科馆员服务实践研究 |
2.3 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 |
2.3.1 关于知识管理的认识 |
2.3.2 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交融 |
2.3.3 知识管理内容研究 |
2.3.4 知识管理实践中图书情报人员角色研究 |
2.4 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 |
2.4.1 知识服务内涵研究 |
2.4.2 知识服务内容 |
2.4.3 知识服务模式 |
2.4.4 知识服务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现状分析 |
3.1 大学图书馆的迭嬗 |
3.1.1 大学图书馆组织结构变化 |
3.1.2 大学图书馆职能的迭嬗 |
3.2 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满意度调查 |
3.2.1 调查的准备工作 |
3.2.2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
3.2.3 调查结论 |
3.3 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用户需求剖析 |
3.3.1 大学图书馆用户需求分析 |
3.3.2 大学图书馆用户知识需求特点 |
3.4 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学科馆员制度 |
4.1 学科馆员任职条件与选拔 |
4.1.1 学科馆员的发展沿革 |
4.1.2 国外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任职条件 |
4.1.3 国内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任职条件 |
4.1.4 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选拔 |
4.2 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作用与职责 |
4.2.1 学科馆员的作用 |
4.2.2 学科馆员的职责 |
4.3 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内容 |
4.3.1 建设、推介学科馆藏资源 |
4.3.2 组织举办用户教育与培训 |
4.3.3 与院系联络沟通 |
4.3.4 建设学科知识导航 |
4.3.5 绘制知识图谱 |
4.3.6 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参考服务 |
4.4 学科馆员制度 |
4.4.1 学科馆员制度构建的现实意义 |
4.4.2 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规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学科馆员的定题服务 |
5.1 大学图书馆定题服务的现状 |
5.1.1 定题服务概念及内涵 |
5.1.2 大学图书馆定题服务的现实与困境 |
5.1.3 解决困境的途径 |
5.2 学科馆员主导定题服务实施 |
5.2.1 服务实施原则 |
5.2.2 服务实施阶段 |
5.3 学科馆员主导定题服务的发展与创新 |
5.3.1 服务理念更新 |
5.3.2 服务内容更新 |
5.3.3 服务方式更新 |
5.3.4 服务支撑技术更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学科馆员的参考咨询服务 |
6.1 参考咨询服务 |
6.1.1 参考咨询服务内涵 |
6.1.2 学科馆员与参考咨询馆员的比较分析 |
6.1.3 传统参考咨询服务利弊分析 |
6.2 学科馆员主导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
6.2.1 学科馆员与Question Point平台 |
6.2.2 学科馆员与CVRS平台 |
6.2.3 学科馆员对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优化 |
6.3 学科馆员主导的参考咨询服务内容 |
6.3.1 基于XTM的知识分析服务 |
6.3.2 学科馆员知识推送服务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学科馆员的SKC服务 |
7.1 SKC与SKCO的内涵 |
7.1.1 SKCO的概念 |
7.1.2 信息共享空间 |
7.1.3 学科知识共享空间 |
7.2 学科馆员主导学科知识共享空间的构筑 |
7.2.1 学科知识共享空间的构成 |
7.2.2 SKCO知识服务流程 |
7.3 学科知识共享空间内信息素养教育 |
7.3.1 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内涵 |
7.3.2 基于SKCO的信息素养教育 |
7.4 SKC内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形式 |
7.4.1 融入教学的信息素养教育 |
7.4.2 植入网络平台的信息素养教育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基于学科馆员的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评估 |
8.1 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 |
8.1.1 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定义 |
8.1.2 知识服务绩效的特性 |
8.2 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管理 |
8.2.1 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管理的意义 |
8.2.2 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管理内容 |
8.3 大学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估方法 |
8.3.1 SERVQUAL |
8.3.2 Libqual+(?) |
8.3.3 英国绩效评价模型eVALUEd |
8.3.4 ISO 11620:信息与文献—图书馆绩效指标 |
8.3.5 平衡计分卡 |
8.3.6 主要评估方法评析 |
8.3.7 主要方法评析结论 |
8.4 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评估指标构建与实施 |
8.4.1 知识服务绩效评估内容 |
8.4.2 知识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8.4.3 知识服务绩效评估流程 |
8.5 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评估实施原则与策略 |
8.5.1 知识服务绩效评估实施原则 |
8.5.2 知识服务评估实施策略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论文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提出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服务可行性分析 |
2.1 知识管理 |
2.1.1 知识的内涵 |
2.1.2 知识的分类 |
2.1.3 知识的转化 |
2.1.4 知识管理的定义 |
2.1.5 知识管理的特征 |
2.2 图书馆知识服务 |
2.2.1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定义 |
2.2.2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特点 |
2.3 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在联系 |
2.4 图书馆实施知识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
2.4.1 对图书馆知识资源的认识与分析 |
2.4.2 对图书馆信息技术的认识与分析 |
2.4.3 对图书馆用户及其需求的认识与分析 |
2.4.4 对图书馆知识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的认识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的构建 |
3.1 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构建的总体思路 |
3.1.1 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的构成要素 |
3.1.2 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设计其他因素分析 |
3.2 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的构建 |
3.2.1 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的后台 |
3.2.2 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的前台 |
3.3 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功能的实现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策略 |
4.1 研究与开发用户资源 |
4.2 树立知识服务理念,强化图书馆员的知识服务意识 |
4.3 建立丰富的知识资源库 |
4.4 变革组织形式,创建知识服务需要的组织结构 |
4.5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图书馆员素质 |
4.6 加强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建立用户反馈机制 |
4.7 创新图书馆文化,构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知识服务范例——上海图书馆 |
5.1 上海图书馆概况 |
5.2 上海图书馆数字服务平台 |
5.2.1 简介 |
5.2.2 上海图书馆数字服务平台框架结构 |
5.2.3 系统功能实现过程 |
5.3 其他知识服务实践 |
5.3.1 建立参考馆员制度 |
5.3.2 三个维度的服务 |
5.3.3 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 |
5.4 上海图书馆的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面向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核心竞争力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状况 |
1.3 论文的结构体系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核心竞争力和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
2.1.1 核心竞争力 |
2.1.2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
2.1.3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主要观点 |
2.1.4 如何衡量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
2.2 图书馆知识管理概述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知识管理流派 |
2.2.3 图书馆知识管理定义 |
2.2.4 图书馆知识管理目的 |
2.2.5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象 |
2.2.6 图书馆知识管理特征 |
第三章 知识管理——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的战略选择 |
3.1 SWOT分析 |
3.1.1 优势 |
3.1.2 劣势 |
3.1.3 机会 |
3.1.4 挑战 |
3.2 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
3.2.1 知识管理是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
3.2.2 知识管理是图书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途径 |
3.2.3 知识管理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机理分析 |
3.2.4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对知识管理有导向作用 |
3.2.5 知识积累和知识管理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
第四章 面向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管理框架 |
4.1 通过知识管理过程构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
4.1.1 建立和完善知识集约的管理体系 |
4.1.2 加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实现知识共享 |
4.1.3 加强图书馆知识创新功能 |
4.2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1 忽视知识资本的价值 |
4.2.2 知识交流与共享困难 |
4.3 避免陷入误区 |
4.3.1 知识管理是引进新技术 |
4.3.2 用有形效益衡量知识管理的价值 |
4.3.3 盲目跟进 |
4.4 构建保证知识管理过程有效运转的辅助机制 |
4.4.1 树立知识资本理念, 促进图书馆知识资本的增殖 |
4.4.2 建立知识为基础的图书馆组织构架,推动组织结构创新 |
4.4.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4.4.4 营造创新型图书馆文化 |
4.4.5 建立学习型图书馆 |
4.5 一个知识管理案例: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的知识管理 |
4.5.1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概况 |
4.5.2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的知识管理 |
4.5.3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知识管理实施的成效 |
第五章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
5.1 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绩效评价 |
5.2 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影响因素 |
5.3 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
5.3.1 图书馆知识管理目标体系设计 |
5.3.2 知识管理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天津职业大学图书馆知识管理调查问卷 |
致谢 |
(10)图书馆知识供应链构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关于知识供应链的研究现状的综述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图书馆知识供应链的理论基础研究 |
2.1 知识供应链研究理论基础 |
2.2 知识供应链的内涵 |
2.3 知识供应链的特征 |
2.4 图书馆引入知识供应链的实践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图书馆知识供应链构建机理研究 |
3.1 图书馆知识供应链构建动因分析 |
3.2 图书馆知识供应链主体 |
3.3 图书馆知识供应链构建原则 |
3.4 图书馆知识供应链构建内容 |
3.5 图书馆知识供应链构建体系 |
3.6 图书馆知识供应链的功能模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图书馆知识供应链运行模式研究 |
4.1 图书馆知识供应链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
4.2 图书馆知识供应链运行机制 |
4.3 图书馆知识供应链运行障碍及解决策略 |
4.4 图书馆知识供应链的评价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知识供应链实践研究 |
5.1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知识供应链实践背景 |
5.2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知识供应链实践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对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D]. 李积君. 湘潭大学, 2020(02)
- [2]天津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研究[D]. 陈松. 天津大学, 2019(06)
- [3]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综述[J]. 易凌,龚蛟腾. 图书馆论坛, 2018(05)
- [4]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对服务能力促进效应研究 ——知识转化中介效应[D]. 朱书阳. 江苏大学, 2017(01)
- [5]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构建[D]. 陈家富.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6]学科馆员与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D]. 王强. 吉林大学, 2010(06)
- [7]回眸与展望:我国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研究探析[J]. 刘岩芳. 图书馆学研究, 2010(14)
- [8]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D]. 李鹏. 山西大学, 2010(03)
- [9]面向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管理研究[D]. 王丽娟. 天津大学, 2009(S2)
- [10]图书馆知识供应链构建模式研究[D]. 姜海. 辽宁师范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