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类型标记地图注释的方法

用类型标记地图注释的方法

一、采用铅字盖印地图注记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范亮[1](2018)在《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因好奇引发的观察、思考与探索,便形成了科学。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厚的科技遗产,形成了以天文、算术、农学和医学四大学科为主的学科体系,以“术”化的知识形态存在的,围绕水利、建筑、冶金、造船、制陶、机械、纺织、军事等领域的实用技术和工艺体系,还有以生成论自然观为基础和以整体论模型化为特征的科学传统。传统科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和重要桥梁,蕴含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是重要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教育资源。从当代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来看,人文化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向,对于思维尚处于具体形象阶段的学前儿童而言更需要文化与科学结合的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探究蕴含人文精神的中华传统科技,揭示其现代教育价值,有助于建构具有文化自我发展能力和人文关怀的幼儿园科学课程,对幼儿认识古老中国关于物质、技术和观念的智慧、养成“至诚”科学精神、获得科学领域关键经验具有深远的意义。本研究基于文化与科学结合的生活化科学教育的视角,以建构融入生活、文化背景的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为切入点,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研究以学前教育学,科学教育学,课程论、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作为理论基础,探讨了传统科技的儿童教育与发展价值,构建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方案,为幼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重培育,为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质量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本研究先后完成了学术回顾、理论探讨,现实调查,方案建构,行动研究与课程支持系统的构建等六项研究工作。1.研究者先界定了传统科技、科技教育、幼儿园课程三个基本概念,然后从传统科技的研究、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的研究、传统科技融入制度化教育的研究三个方面,展开了文献综述,并对文献进行了相关的述评,明确了本研究的问题。2.研究者对传统科技的儿童教育价值进行了阐释。首先,传统科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蕴含儿童科学学习的文化情境,有助于增进儿童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第二,传统科技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蕴涵“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道驭技”的人文思想,充满了对人的关怀,富有浓烈的人文主义气息,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科技人文精神。而儿童精神的人文性本质使得儿童的教育在根本上只能是一种人文化的教育。第三,传统科技具有重要的科技价值,有助于发展儿童的科学认知能力。儿童的科学与古代的科学颇为相似,儿童可以像古代的成人那样从事古代水平的科学活动。传统科技探究活动有助于儿童获得科学直接经验。传统科技发展历程展现科学的历史,具有叙述性的特质,为儿童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科学情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3.研究者通过对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浙江、广东、江苏等十个省市的578位一线幼儿园教师的问卷调查,并选取20名幼儿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分析了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和困境。当前,传统科技的儿童教育与发展价值和功能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主要制约因素是教师不了解传统科技及其价值、认为组织相关活动难度大、缺乏必要的教育资源支持和社会支持。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面临着三大困境,传统科技的学前儿童教育与发展价值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科技体系博大精深,研发成适宜的课程资源存在难度;教师的传统科技文化素养、科学教育能力亟待提升。4.研究者建构了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方案。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方案建构应坚持人文关怀的课程价值取向,建构起具有文化自我发展能力的科学课程。目标系统的建构应重视对幼儿科学文化科学态度的培养,重视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增进幼儿基于幼儿生活和经验的科学知识积累,并且保持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经验三者之间内在统一性。课程在内容选择和设计方面应精选贴近幼儿生活和经验的传统科技内容,选择主题式的内容组织形式。课程实施宜采用学习环科学教学模式。课程评价应是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多元化评价。5.研究者将建构的课程方案应用于实践,实施了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行动研究。研究者以重庆市C幼儿园为实践地点,确定了传统印染技术、造纸与印刷、光影的秘密、奇妙的声音、传统机械与动力、饲养蚕宝宝等活动主题,并设计活动方案,构思课程实施的步骤和评价反思策略。研究者基于对课程实施及反思修正过程的描述,从幼儿传统科技文化学习的角度分析了行动研究的结果,并对研究主题和研究过程进行了反思。6.研究者基于国家对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的政策及体制保障等宏观层面支持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主要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支持系统及其运作的策略,主要包括:充分认识并重视传统科技的教育价值,全面提升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能力,优化幼儿园园本课程研发,促进社会相关机构积极参与,完善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保障。上述五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共同构成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支持系统。

杨永发[2](2011)在《杜诗四家注之内容系统与功能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此论文通过对钱谦益、仇兆鳌、浦起龙、杨伦四家注本的细致梳理,参考自宋代以来的多种杜诗注本,对杜诗注释的各个注释项目的内容、术语、方式方法进行了分类归纳,通过大量的例证,整理出了诗歌注释的内容系统和功能系统。论文从语言学、文章学、文献学、文艺学四个方面来归纳诗歌注释的内容系统和功能系统,这是此论文的贡献之一,也是第一个创新点。如图:论文在此框架下分成上篇、下篇两部分。上篇归纳了杜诗四家注注释的内容及其系统,分语言学、文章学、文献学、文艺学四章,较为详细地整理了诗歌注释内容的各个元素,并列举了大量的例证予以支撑。对清人注杜着作中的各种注释元素的整理,基本覆盖了杜诗注释的所有内容,为将来建立中国传统诗歌注释学铺下了一个坚实的底子,立起了基本的框架。这是对前人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研究和针对诗歌注释的大量零碎探讨的一个整合,完全着眼于诗歌注释,有意识地加强系统性和全面性,基本完整地归纳出了全部注释元素,并形成了诗歌注释的元素系统。这是本论文的第二个贡献。第一章和第三章的内容前人都是前人和当代的训诂学家已经提及的,本文只是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系统化和完整性方面的处理。第二章释诗法的内容,是前人未曾重视的,属本文的发现。第四章四家注本中的文艺学内容中传统诗歌的方法论和诗歌批评也是经常不当作注释学的内容来看待的,而事实上清人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这些内容上面,所以理所当然地要作为注释的元素来看待,而不是仅仅当作文学研究的内容。这也是本文提出的新认识。下篇整理杜甫诗歌注释的功能系统,即术语和方法,也分语言学、文章学、文献学、文艺学四章加以表述,同样列举了大量的注释例证,就诗歌注释的内容系统中的各种具体元素来归纳清人注释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方法,基本全面地整理了不同注释内容的不同术语和方法,挖掘出了不少现有的训诂研究中不曾提及的术语和未曾注意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和创新意义。如第五章中解释短语和句子的术语和方法、释通假的术语、释语法的方法、释方言俗语的术语和方法;第六章文章学的方法中释旨意的术语方法、释章法的术语、释层次结构的“代句法”;第七章文献学的方法中处理误说的方式和方法、辨编年的方法;第八章归纳文艺学的方法中提到的功效描述法、感受体验法、情感咏叹法、成因分析法、欣赏赞叹法、影响揭示法、批判指正法;第九章讨论的“推释法”、“引用法”、“比较法”、“提示法”等主要技法,都包含着创新成分。本文还有一个理论贡献,那就是创立了“施体”、“受体”两个概念,前者表示用以解释的内容,后者表示被解释的内容。较之传统的“被释词”等术语,这两个概念大大增强了对两个方面内容的概括力。

张志军[3](2011)在《基于规则引擎的地图注记自动配置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地图制图界对地图注记自动配置的研究从未间断过,这一古老的问题一直是相关领域的难点与热门研究议题。规则引擎的思想是将可变的业务规则从具体实现代码中独立抽象出来,形成独立的规则,加上对这些规则的管理与执行。就目前的制图规范和制图经验而言,地图注记配置规则只给出了一般性的要求,如易读、不压盖、无歧义等,具有模糊性、抽象性和随意性。然而在技术领域,情况正好相反,一种地图注记配置算法只能针对一组具体的配置规则,如“注记应配置在要素的内部主骨架线上”。这个矛盾导致了目前地图注记自动化配置难以顾及地物要素个体之间的差异。规则引擎的出现为调和这一矛盾提供了契机,本文以计算机技术中的知识表达与推理、搜索匹配等技术为突破口,为实现地图注记的自动化配置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研究成果对数字环境下地图制图综合也有一定的支持作用。地图注记配置过程是一种智能行为,在遵守制图规范的基础上,根据要标注的地物要素的实体特征和重要性级等确定地图注记的样式与布局。其中样式包括字体、字形、字号、字色、字型;布局包括字列、字顺、字向、字位、字隔。同时,地图注记的文字从形式上分为符号文字和拼写文字,这两种形式的注记配置方法有很大的差异,我国文字为符号文字,其自动化配置较欧美等使用的长条拼写文字难度更大。本文综合考虑地图注记配置算法的合理性、整体性、系统性等因素,突破传统的地图注记按地物要素的类型分类的束缚,综合考虑地物要素的地物要素的类型、属性语义和符号图形特征,提出了地图注记配置模式的概念。配置模式在考虑地物要素的类型、属性之外还兼顾了影响地图注记位置的符号图形变量,如地物要素符号图形的大小、方向,密度等。结合我国地图特征,提出了八种地图注记配置模式:点注记配置模式、线-点注记配置模式、平行线注记配置模式、缓冲线注记配置模式、主骨架线配置模式、中轴线配置模式、凸壳配置模式和散列式配置模式。各配置模式采用相应的配置方法计算地图注记的表达形式和候选位置。格式塔心理学是兼顾认知心理学与图形学的一个领域,主要研究图形组合方式对人类认知上产生的影响。基于格式塔原理,本文提出了影响地图注记位置的五个注记质量评价因子及其度量方法,构建了地图注记质量评价模型。地图注记配置规则从地图信息传输角度出发,兼顾地图整体效果与地图注记自身的功能,包含地图注记的配置条件、配置优先级、约束条件、配置方法、处理策略等。实现地图注记自动配置的第一步就是形式化的表达地图注记配置规则,即建立注记配置规则库。本文将知识表达和推理技术与地图注记配置实际情况相结合,详细探讨了地图注记配置规则体系,研究了地图注记配置知识库的结构、建立和维护方法,实现了数字环境下注记配置规则的形式化表示。注记配置知识库包括注记事实库、配置规则库、冲突规则库、处理规则库和配置参数库。规则引擎诞生的目的在于解决复杂的业务规则解析问题,它通过规则文件来存储业务逻辑,而通过对规则文件的解析来处理业务,从而达到了业务逻辑与处理逻辑的分离。论文立足于这一功能特性,一方面研究服务于制图人员的地图注记配置知识的描述与形式化表达,通过规则语言将这些知识写入RuleML文件,进行解析;另一方面深入研究知识推理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改进的Rete算法实现地图注记配置模式和配置参数推理的方法。并提出基于规则引擎的地图注记自动配置框架。在地图注记优化方面,本文从制图实践经验出发,立足于研究顾及全要素的优化策略。在数字环境下对制图专家注记配置思维形式的模拟,提出了地图中所有注记应按对地图的拓扑领域划分来控制地图注记的优化,克服了传统按层优化配置的局限性。论文对上述的算法、推理进行了实验性验证。实验建立了1:5万和l:25万地形图地图注记配置知识库库,基于NxBRE实现了地图注记自动配置原型系统。

梁西腾[4](2011)在《数字地图注记自动定位方法的智能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地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要求也越来越高,地图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从而使地图注记自动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以外,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世界各国加快了测绘技术信息化进程。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地图注记自动配置,提高地图生产效率,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GIS应用和发展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目的在于提高地图自动注记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注记质量,降低人工干预和人工编辑的作业量,力求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促使地图注记自动配置研究成果实用化。本文首先深入了解了当前国内外地图自动注记的研究动态,在详细阐述了地图注记配置的理论、方法、规则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重点讨论了在地形图中的占主要比例的点状要素,道路、河流、等高线等线状要素,以及居民地、湖泊等面状要素的注记自动配置的推理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实现算法。对应用在注记自动配置中的人工智能算法进行了讨论,简单介绍了禁忌搜索算法,重点论述了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并分析了各算法的优缺点。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实际需要把网格划分,遗传算法,拓扑等方法运用到算法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对算法本身进行了优化,提高了计算效率。对算法的优化和完善是本文所研究的核心重点。最后,对研究内容进行了实践检测,将所采用或设计的方法用C#和VC++结合编程实现并应用到NewMap DMP制图软件中,完成其注记的自动配置系统。

王[5](2007)在《基于Gestalt原则的汉字注记配置规则与形式化表达研究》文中提出以汉字注记配置规则为研究对象,借助Gestalt原则,从读图者心理认知的角度对以往的经验型注记配置规则从接近性、连续性、相似性以及共同性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在此基础上,使用形式化表达方法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定量描述。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尽量减少各种因素对地图图解质量的不利影响,而且能为今后汉字注记自动配置知识的形式化、科学化、系统化表达提供基础。

尹海江[6](2007)在《《汉书·艺文志》研究 ——以《六艺略》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为切入点,采用传统的集注式的研究方法,对前人有关《汉书·艺文志》的着述进行清理研究。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编为《汉书·艺文志》浅论,第二编为《汉书·艺文志》集注。集注是基础性工作,论述是对集注的总结和提高,同时对一些重要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之作,研究者代不乏人,成果丰硕。然而这些成果散落于各家着述之中,虽有陈国庆的《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张舜徽的《汉书艺文志注解》和台湾学者施之勉《汉书集释》中的《艺文志集释》,他们的大着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在资料搜罗和编纂体例方面都还有所不足。本论文集中突击《汉书·艺文志·六艺略》部分,文献网罗较为齐备,鉴别精选作集注,依据事实作评论,在前人的基础上纠错补阙,推陈出新,在文献整理与学理考辨方面都有所推进。关于《汉书》的版本,一般认为现存较早的是景祜本,因而有学者在校勘时有景祜本《汉书·艺文志》这一说法。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张元济先生曾经指出景祜本《汉书》缺《艺文志》和《沟洫志》,乃是以元刊明修本补配的,因此,应该纠正所谓景祜本《汉书·艺文志》的说法。另外,元刊本《汉书·艺文志》刻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8),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刻于元至元六年(1270),早于前者二十多年。因此,北大大藏本《汉艺文志考证》俱有较高的校勘价值。宋代王应麟的《汉艺文志考证》,对当时和前人的论述作总结,是第一部集大成之作,使《汉书·艺文志》成为专门之学,其价值与意义值得重视。论文通过对《汉书艺文志考证》版本的研究,发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元刊明修本、《四库全书》写本和台湾大化书局影印本都有阙帙,乃不全之书;其中在《论语》类中还存在错简。浙江书局本刻本为完帙,是真正的“善本”;中华书局《二十五史补编》本据此本铅字排印,亦为完帙。论文对前人有关《汉书·艺文志》研究的疏理,发现有些学者研究颇为深入,或提出新见,或纠正陈说;另有一些则主要是概括综述,旨在总结前人的研成果;有个别地方还存在一些瑕疵。如:引用文献,不达其源;校勘失审,讹夺衍乙;取义不全,不得其旨;条件受限,失睹前修:出处偶误,张李易冠等等。论文对《汉书·艺文志》的次编、分类以及其他一些专题也做了专门探讨。

王兴亮[7](2007)在《爱国之道,始自一乡 ——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以清末民初的乡土志书为基本素材,考察乡土志书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其体例、内容风格及其历史演变;探讨其“爱乡”、“爱国”话语的具体表达;并通过案例分析来深化对不同的爱国表达籍以产生的历史情景的理解。随着近代西方新式教育理念的形成,对儿童开展乡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适应晚清政府教育改革之需要,这种理念经由日本传入中国。晚清政府教化民众“尊君、爱国”的期望,是促使其提倡乡土教育的直接原因,并形成了相关的教育法令,出台了编纂乡土课本的指导体例——《乡土志例目》。由于政府的号召,以及出于不同的编纂目的,社会各界人士对乡土教育反响强烈。乡土志书的编纂以地方官员及文人士绅为主,其次为学堂教员与留日学生,还有来自社会学术团体“国学保存会”与“南社”的成员,另外还有其他形式的乡土教育活动。众多编者编出了具有不同体例、内容特色的乡土志书,而且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别。清政府就乡土志书制定了严格的审查制度,乡土志书曾因民族歧视内容引发了教科书案。乡土志书编者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不同乡土志书所具有的风格。通过对乡土教育先驱侯鸿鉴、国学大师刘师培、上海本地士绅李右之,以及“关学儒宗”张元际的个案研究,可以发现他们对地方社会关注的重心,就社会出路提出的解决方案与他们的具体社会背景紧密相关。乡土志书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思想来源各不相同。提倡由“爱乡”之情而形成“爱国”观念,是乡土志书的编纂宗旨,但对于不同编者而言,其所爱之“国”则可能大异其趣。或者说,编者们用了相同的概念或话语,却表达出不同的期许。比如“尊君”与“排清”,就现出在不同的乡土志书中。这些不同的乡土志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民国成立后,乡土爱国教育得到延续发展。乡土志书的编者主体、体例、内容特色方面均有所改变;乡土教育的对象由童蒙走向成人,乡土志书则由学堂走向社会。本文附录了《乡土志书目提要》。它是以《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为基础,参照大量地方文献资料,整理出的一份书目。包括了目前存书,以及曾经成书的乡土志书,并附上了相关提要,以便阅者参考。

魏露苓[8](2006)在《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鸦片战争后至清亡这段时间内中国人认识、翻译引进的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主要内容和传播推广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主要方式与活动。所用文献以清末外交官游记、清末译成中文的西方近代农业专着、清末农林试验场的试验报告、清末发行的农学报和部分其他报纸,以及少量方志等文献为主。本文介绍清末出使欧美、日本的外交使臣在出使国亲眼见到的近代化农业科技成果,包括近代化的农业机械、林、牧、渔、园艺、丝、茶业和气象、水利以及近代化的农业教育和农业管理机构。对清末译成中文的主要农书中和清末相关报刊中介绍的近代农业科技也作了总结,本文分析了包括以近代植物学为基础的作物栽培技术,以近代昆虫学、真菌学为基础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地质学、化学为基础的土壤肥料技术,以动物学为基础的畜牧、兽医和渔业技术,以蚕体解剖学和蚕体病理学为基础的养蚕技术,还有园艺、农机、水利、气象等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本文还对近代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包括兴办新式农务学堂和农林试验场、近代农业科技的实践等作了总结和分析。 传播与推广中的举措,都是在清末新的重农思潮和新政的背景下进行的,是政府倡导的。虽然效果有限,但是,译出的农书、引进的作物、参照外国模式建立起的近代农业教育体系,是留给后来的民国的重要遗产。传播与推广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政府赤字累累、农民贫困,难以拿出应有的经费;相应的基础教育、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不达标;劳力过剩使得节省劳力的设备和技术难以引进和推广等。外部原因有:西方近代化农业科技理论高深,在短期内不容易被农民接受,而许多实际操作并不优于中国传统技术,对农民难以产生引力;农业技术具有区域性,外国农书中有的内容与中国情况不相符;译名生疏、时间过短等,也会影响推广和传播的效果。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弱国无外交,弱国也难以取得科技的进步。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与推广的历史状况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

周岩,邹义和,赵国兴,吴登州[9](2002)在《中国近代地图制印工艺技术的发展》文中认为地图制印是整个测量制图生产过程的终结阶段。地图制 印技术的好坏,制印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地图作品 的质量。

梁朝仪,郭桂周,许家岱,郭保生,崔得师[10](1989)在《山地土壤图绘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作者研究和分析了山地土壤图绘制特点和基本要求,并对其绘制技术提出了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二、采用铅字盖印地图注记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铅字盖印地图注记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传统科技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重视科技文化是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三)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教育有助于建构人文关怀的科学领域课程
    二、概念界定
        (一)传统科技
        (二)科技教育
        (三)幼儿园课程
    三、文献综述
        (一)传统科技的相关研究
        (二)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相关研究
        (三)传统科技融入制度化教育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述评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
第一章 传统科技的儿童教育价值阐释
    一、传统科技的文化价值——增进儿童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一)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文化
        (二)中国传统科技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中国传统科技蕴含儿童科技学习的文化情境
    二、传统科技的人文价值——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科技人文精神
        (一)传统科技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
        (二)儿童精神表达呈现人文性特质
        (三)儿童精神的本质决定了儿童科学教育的人文化
    三、传统科技的科技价值——有助于发展儿童的科学认知能力
        (一)儿童的科学与古代科学具有相通性
        (二)传统科技探究活动有助于儿童获得科学直接经验
        (三)传统科技发展历程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科学情感和态度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实解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设计与研究对象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对象
    三、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可度高
        (二)传统科技内容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利用程度有限
        (三)教师组织实施传统科技教育活动的情况较差
        (四)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评价注重实施效果
        (五)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六)传统科技的学前儿童教育与发展功能未能较好发挥
    四、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困境解析
        (一)传统科技的学前儿童教育与发展价值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传统科技体系博大精深研发成适宜课程资源存在难度
        (三)教师的传统科技文化素养、科学教育能力亟待提升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方案建构
    一、坚持人文关怀的课程价值取向
        (一)秉持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理念
        (二)追求具有文化自我发展能力的科学课程
    二、建构注重科技文化的课程目标系统
        (一)注重科学文化的科学态度目标
        (二)重视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目标
        (三)基于幼儿生活和经验的科学知识目标
    三、精选贴近幼儿生活和经验的传统科技内容
        (一)坚持幼儿学习经验的课程内容取向
        (二)基于整合性和衔接性的内容选择原则
        (三)选择主题式的内容组织形式
    四、采用学习环科学教学模式
        (一)意识阶段分析幼儿已有经验,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二)探索阶段合理组织活动流程,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充分表达
        (三)调查阶段构建适宜探究环境,支持幼儿自主探究、合理推理
        (四)应用阶段合理评价,引导幼儿将学习成果应用至生活世界
        (五)合理整合现代教学技术
    五、设计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多元课程评价
        (一)评价设计注重幼儿的主体性
        (二)采用多元化的发展评价
        (三)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四)评价的结果与过程并重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目标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行动研究准备
        (一)成立研究小组
        (二)了解C园教师对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态度
        (三)C园家长对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态度
        (四)确定主题、设计活动方案
    三、主题活动实施过程
        (一)传统印染技术
        (二)造纸与印刷
        (三)光影的秘密
        (四)奇妙的声音
        (五)传统机械与力主题
        (六)传统科技区角活动
    四、行动研究反思
        (一)对研究主题的反思
        (二)对行动研究过程的反思
        (三)对行动研究结果的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支持系统的构建
    一、认识并重视传统科技的教育价值
        (一)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充分认识传统科技的儿童教育价值
        (二)科学课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二、教师科学课程素养的提升
        (一)建立理性的传统科技资源使用态度
        (二)具备扎实的传统科技知识储备和课程实施能力
    三、幼儿园园本课程发展的优化
        (一)园长的课程领导与支持
        (二)完善幼儿园内部的课程运行机制
    四、社会教育机构的支持
        (一)创新科普宣传和展示工作方式
        (二)编撰传统科技教材
        (三)研发传统科技学材体验包
        (四)制作传统科技影视资源包
    五、教育主管部门的课程规划和引领
        (一)建立传统科技文化进校园工作机制
        (二)建设传统科技发明创造体验基地
        (三)制定幼儿园教师传统科技专题培训计划
    六、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杜诗四家注之内容系统与功能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杜诗四家注研究的意义
    二、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本题目的创新之处
    五、杜甫及四家注简介
    六、本文的体例
上篇四家注的内容体系
    第一章 语言学内容
        第一节 释字
        一、释音
        二、释形
        三、音、形、义兼释
        四、音义分离现象的注释
        第二节 释词
        一、释词义
        二、释词性
        三、释词用
        第三节 释短语
        一、释基本意义
        二、释语境意义
        三、释语用意义
        四、释指涉意义
        第四节 解句
        一、解释内容
        二、阐发意思
        三、说明语法
        四. 指明功能
        五. 解释读法
        六、揭示诗人心理
        七、提示逻辑关系
        第四节 释方言俗语
        一、释方言例
        二、释俗语例
    第二章 文章学内容
        第一节 释诗旨
        一、释章旨
        二、释总旨
        第二节 释修辞
        一、使事用典
        二、修辞格
        第三节 释构造
        一、释段落与层次
        二、释过渡与衔接
        三、释伏笔与照应
        第四节 释体制与章法
        一、说明诗体
        二、说明诗韵
        三、说明诗格
        四、说明诗律
        五、说明诗格、诗体的发展历史
        六、释章法
        第五节 其它内容
        一、释表达方式
        二、释关键词句——诗眼
    第三章 文献学内容
        第一节 释人事名物制度
        一、释人
        二、释物
        三、释天文地理
        四、释社会政治
        五、释事件
        六、释时间
        七、释理据
        第二节 说明发凡起例、校勘
        一、发凡起例
        二、校勘
        第三节 释编年及创作背景
        一、释编年
        二、释创作背景
    第四章 文艺学内容
        第一节 诗法理论
        一、指明赋比兴
        二、阐述体制规则
        三、诗法分析的几个范畴
        四、指示具体技法
        第二节 鉴赏
        一、赏析语言
        二、赏析意境
        三、赏析艺术
        四、赏析章法
        第三节 批评
        一、评作家作品的特色、影响及继承关系
        二、评艺术成就
        三、评前人注释
        四、评诗病
下篇 四家注的功能系统
    第一章 语言学内容的注释方法
        第一节 释音的术语和方法
        一、术语
        二、方式
        三、方法
        第二节 注释字词的术语和方法
        一、术语
        二、方法
        第三节 解释短语和句子的术语和方法
        一、术语
        二、方法
        第四节 释通假的术语
        第五节 释语法的方法
        一、直表法
        二、补足法
        三、解意法
        第六节 释方言俗语的术语和方法
        一、四家注释杜诗方言俗语的方法
        二、四家注释杜诗方言俗语的术语
    第二章 文章学内容的注释方法
        第一节 释旨意的术语方法
        一、直表法
        二、驳正法
        三、互成法
        四、引证法
        第二节 释章法的术语
        一、指向下文的术语
        二、指向上文的术语
        三、不定方向的术语
        第三节 释层次结构的术语和方法
        一、四家注释层次结构的术语
        二、四家注释层次结构的方法
    第三章 文献学内容的注释方法
        第一节 注释异文的术语和方法
        一、注释异文的术语
        二、辨正异文的方法
        第二节 处理误说的方式和方法
        一、处理误说的方式
        二、处理误说的方法
        第三节 辨编年的方法
        一、以人物行踪、履历辨编年
        二、依据前后诗篇辨编年
        三、以地名辨编年
        四、以时节辨编年
        五、以史实辨编年
        六、以情理辨编年
    第四章 文艺学内容的注释方法
        一、功效描述法
        二、感受体验法
        三、境界标示法
        四、艺术解析法
        五、欣赏赞叹法
        六、影响揭示法
        七、批判指正法
    第五章 几种有代表性的注释方法
        第一节 引用法
        一、有关引用的基本例句
        二、引用的术语
        三、引用法的优点
        第二节 比较法
        一、多人注释比较
        二、杜诗与他人之诗文比较
        三、杜诗内部比较
        四、比较法的价值
        第三节 推释法
        一、推释法的工作原理
        二、推释法的常用术语
        三、推释法的特征
        四、推释法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节 提示法
        一、提示法的功用
        二、提示法的常见术语
        三、提示法的优缺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基于规则引擎的地图注记自动配置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地图注记自动配置问题的提出与发展
        1.1.1 地图学科发展使得地图注记配置自动化走向必然
        1.1.2 GIS平台为地图注记配置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进展
        1.2.1 地图注记配置规则的研究进展
        1.2.2 地图注记配置顺序的研究进展
        1.2.3 地图注记配置过程的研究进展
        1.2.4 地图注记定位模型的研究进展
        1.2.5 地图注记位置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1.2.6 地图注记优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1.2.7 规则引擎的研究进展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论文的主线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支持地图注记自动配置的相关模型
    2.1 地图注记
        2.1.1 地图注记的功能
        2.1.2 地图注记的分类
        2.1.3 地图注记的设计
    2.2 地图注记配置方法
        2.2.1 传统的地图注记方法
        2.2.2 数字环境下地图注记配置方法
        2.2.3 基于规则引擎的地图注记自动配置方法
    2.3 地图注记模型
        2.3.1 地图注记表达模型
        2.3.2 地图注记配置模型
        2.3.3 地图注记对象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格式塔原理的地图注记评价模型
    3.1 格式塔心理学概述
        3.1.1 背景介绍
        3.1.2 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3.1.3 格式塔视知觉组织原则
    3.2 地图注记配置的总体原则
    3.3 影响注记位置质量的因素
    3.4 单项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型
    3.5 地图注记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图注记配置模式
    4.1 影响地图注记位置的要素符号图形变量
    4.2 注记配置模式
        4.2.1 点注记配置模式
        4.2.2 线-点注记配置模式
        4.2.3 平行线注记配置模式
        4.2.4 缓冲线注记配置模式
        4.2.5 中轴线注记配置模式
        4.2.6 主骨架线配置模式
        4.2.7 凸壳注记配置模式
        4.2.8 散列式注记配置模式
    4.3 地图注记配置模式选择
        4.3.1 基于要素类型特征的地图注记配置模式选择
        4.3.2 基于要素语义的地图注记配置模式选择
        4.3.3 基于符号图形特征的地图注记配置模式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图注记配置知识形式化表达及其推理技术
    5.1 知识的形式化表达
        5.1.1 知识的定义
        5.1.2 知识的特征
        5.1.3 知识表示
    5.2 基于RuleML的地图注记配置知识的表示
        5.2.1 RuleML概述
        5.2.2 地图注记配置知识
        5.2.3 基于RuleML的地图注记配置知识的表示
    5.3 知识推理技术
        5.3.1 知识推理方法与分类
        5.3.2 知识推理的控制策略
        5.3.3 基本的推理技术
        5.3.4 模式匹配
    5.4 Rete概述
        5.4.1 Rete算法简介
        5.4.2 Rete匹配网络及其建立
        5.4.3 Rete算法匹配过程
    5.5 一种改进的Rete推理算法
        5.5.1 Rete算法的不足之处
        5.5.2 Rete算法的改进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规则引擎的地图注记自动配置框架
    6.1 规则引擎
        6.1.1 规则引擎产生的背景
        6.1.2 规则引擎的概念
        6.1.3 规则引擎的应用与发展
    6.2 NxBRE概述
        6.2.1 NxBRE简介
        6.2.2 推理引擎Inference Engine
        6.2.3 NxBRE运行模式
    6.3 基于规则引擎的地图注记自动配置
        6.3.1 基于规则引擎的地图注记自动配置框架
        6.3.2 注记对象绑定
        6.3.3 地图注记配置模式推理
        6.3.4 地图注记配置参数的推理
        6.3.5 地图注记优化组合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原型系统实现与应用研究
    7.1 原型系统开发环境
    7.2 原型系统功能构架
    7.3 原型系统的实施路线
    7.4 原型系统模块实现
        7.4.1 注记知识库管理模块
        7.4.2 注记配置执行模块
        7.4.3 注记知识推理模块
        7.4.4 注记优化模块
        7.4.5 注记配置主模块
    7.5 地图注记自动配置实验与结果分析
        7.5.1 实验设计
        7.5.2 推理实验
        7.5.3 注记效果实验
    7.6 实验总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数字地图注记自动定位方法的智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论文的组织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组织
2 数字地图注记的理论基础
    2.1 地图注记基本知识
        2.1.1 注记的基本要素
        2.1.2 传统的注记方法
    2.2 注记配置规则
        2.2.1 基本规则
        2.2.2 点状要素的注记规则
        2.2.3 线状要素的注记规则
        2.2.4 面状要素的注记规则
    2.3 本章小结
3 相关人工智能算法介绍
    3.1 人工神经网络
    3.2 禁忌搜索算法
    3.3 遗传算法
    3.4 本章小结
4. 注记自动配置算法的设计和优化
    4.1 点状要素注记
        4.1.1 问题的本质
        4.1.2 遗传算法解决点注记冲突和压盖问题
        4.1.3 利用网格划分弥补遗传算法中的不足
        4.1.4 冲突位约束变异法
        4.1.5 点注记步骤总结
    4.2 线状要素的曲线注记
        4.2.1 曲线注记的基本步骤
        4.2.2 要解决的问题
        4.2.3 数据压缩
        4.2.4 求平行线
        4.2.5 分段注记
        4.2.6 注记定位
        4.2.7 等高线高程朝向
    4.3 面状要素注记
        4.3.1 面状要素注记基本步骤
        4.3.2 骨架线的提取
        4.3.3 散列面的合并
    4.4 本章小结
5 自动标注系统功能实现
    5.1 系统功能
    5.2 等高线人机交互注记
    5.3 注记的效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Gestalt原则的汉字注记配置规则与形式化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图汉字注记配置规则的特点分析
2 地图的心理思维感知过程与Gestalt原则
3 基于Gestalt原则的地图汉字注记配置规则及其形式化表达
    3.1 接近性原则
    3.2 连续性原则
    3.3 相似性原则
    3.4 共同性原则
4 结 语

(6)《汉书·艺文志》研究 ——以《六艺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上编 《汉书·艺文志》研究专论
    前言
    第一章 《汉志·艺文志》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王应麟的《汉艺文志考证》
        一 王应麟生平及其着述
        二 关于《汉艺文志考证》的版本
        三 北大藏本 大化影印本 《四库》写本有残阙
        四 北大藏本 大化影印本 《四库》写本有错简
        五 《汉艺文志考证》使《汉书·艺文志》成为专门之学
        六 《汉艺文志考证》的学术贡献
        七 关于《子夏易传》的问题
        八 关于《鬼谷子》的问题
        九 《汉艺文志考证》是当时学术的百家讲坛
        第三节 清以前其他诸家之《汉书艺文志》研究
        第四节 近现代诸家之《汉书艺文志》研究
    第二章 《汉书·艺文志》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第一节 《汉志》研究薪火相传,学术代进
        第二节 《汉志》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关于《汉书·艺文志》的版本及其他
        第一节 《汉书·艺文志》的版本问题
        一 元至元本《汉艺文志考证》的刊刻在元大德本《汉志》之前
        二 元大德本《汉书·艺文志》已不全是班固《汉志》的原貌
        第二节 《公羊传》 《谷梁传》何时着于竹帛
        第三节 《汉志》总的篇卷
    第四章 《汉书·艺文志》的编次考论
    第五章 《汉书·艺文志》图书分类考论
    第六章 《汉书·艺文志》赋的分类与排序考论
    第七章 《汉书·艺文志》为何不录《楚辞》
    第八章 "八体六技"考论
    第九章 目录学正名
下编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集注
    凡例
    《汉书·艺文志》总叙
    《易》类
    《易》类附录
    《书》类
    《书》类附录
    《诗》类
    《诗》类附录
    《礼》类
    《礼》类附录
    《乐》类
    《乐》类附录
    《春秋》类
    《春秋》类附录
    《论语》类
    《孝经》类
    《小学》类
    《六艺略》总序
结语
主要征引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爱国之道,始自一乡 ——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对"乡土志"概念的界定
    二、大陆学者乡土志书研究史的回顾
    三、港台及海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四、乡土志书的整理情况
    五、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乡土志书产生的动因:晚清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一、欧洲近代初级教育中乡土教育理念的形成和传播
    二、日本初等教育中乡土教育理念对中国的影响
    三、留日学生的"乡土"意识
    四、《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对乡土教育的规定
    五、黄绍箕与《乡土志例目》
第二章 社会之反响与乡土志书之编纂
    一、乡土志书的编纂群体及书籍审查
        1、编纂主体:地方官员及文人士绅群体
        2、留学生、学堂教员等知识群体的编纂活动
        3、参与编纂的社会团体:"国学保存会"与"南社"成员
        4、其他形式的乡土教育活动
        5、清政府对乡土志书的审查与"乡土教科书事件"
    二、乡土志书的体例、语言风格及内容特点
        1、"志乘"与"教科":乡土志书的体例风貌
        2、"文言"、"韵语"与"口语":乡土志书的语言风格
        3、乡土志书体例、语言及内容特点的地理分布
        4、"尊君"、"爱国"与"构造社会":乡土志书所体现的教育目的
        5、"乡土志"其名之发轫及若干乡土志书编纂时间之考订
第三章 乡土志书及其作者的个案研究
    一、中国乡土教育的先驱:侯鸿鉴及其《锡金乡土史地》
        1、侯鸿鉴的教育事业
        2、"排清兴汉"与"风气转移":锡金乡土历史与地理
        3、"革命不革心":无锡光复中的侯鸿鉴
    二、"国粹派学者"对乡土志的理论探讨:刘师培的《乡土志目》
        1、《乡土志目》的主体内容
        2、"今之方志,拟于古代之国史"的乡土志观念
        3、刘师培《乡土志目》之评价
    三、社会变革下的词语转换:李右之和上海乡土志
        1、李右之生平及所编上海乡土志书
        2、两种乡土志书之比较
    四、"新学"与"反经":末代"关学儒宗"张元际及其《兴平乡土志》
        1、张元际的教育生涯
        2、张元际与"关学"的渊源
        3、张元际的"农本观"及其"自强"之道
第四章 "爱国之道,始自一乡":乡土志书的思想资源及其表达
    一、"国家"、"家族"与"乡土"
    二、"讲求实业"与"制造四民"
    三、"以商战亡人之国":对商务的呼吁
    四、"排清"与"保种"
    五、"群"与社会:"以乡土之易,收合群之效"
    六、"学战"与"改良":乡土志书所期望的"富强"之道
    七、"国粹"与"新学"的两难选择
第五章 民国成立后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
    一、乡土教育的制度化
    二、编者、体例的特色及演变
    三、乡土教材的内容特色
    四、乡土教学的学术探讨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乡土志书目提要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海南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新疆
后记

(8)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言
    一、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农作物品种引进的研究
        2.有关洋务运动中农业近代化问题的研究
        3.西方近代农业引进问题的研究
        4.近代农业教育和农业试验场研究
        5.清末新政、重农思潮与农业近代化的研究
        6.近代《农学丛书》与《农学报》等出版物的研究
        7.国外有关中国近代农业的研究
    三、本文所用文献与创新
第一章:晚清使臣对西方近代化农业的认识与思考
    第一节:清代中国传统农业及其在世界农业中的地位
        一、清代中国传统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二、国外农业的发展、变化与超过中国
    第二节:西方近代化农业机械
        一、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农机具
        二、以蒸汽等为动力的农机具
        三、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
    第三节:西方近代化农业化学与优良品种
        一、农业化学的认识
        二、优良品种的认识与收集
    第四节:西方近代化农业气象和水利
        一、农业气象
        二、农业水利
    第五节:西方近代化园艺技术
        一、近代化的温室
        二、巧夺天工的育种成果
        三、饱览异域的奇花异草
    第六节:西方丝、茶业
        一、目睹外国丝茶业的挑战
        二、中外丝茶消长的原因
    第七节:西方林、牧、渔业中的近代化理念
        一、生态造林护林
        二、近代化的畜牧业
        三、渔业科研与保护渔业资源
    小结
第二章:晚清使臣所介绍的西方农业管理机构、农业政策与农业教育
    第一节:农业管理机构与农业政策
        一、政府中的农业机构
        二、农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第二节:农业教育
        一、高等教育中的农学专业
        二、近代化农业教育的效果
        三、近代化农业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节:近代化农业知识的普及
        一、西方的博览会
        二、农业博物馆
    小结
第三章:西方农业科技着作的翻译与认识
    第一节:晚清翻译西方农学着作中的农学理论
        一、植物学
        二、动物学
        三、地质、化学与土壤学
        四、林学
        五、昆虫学与真菌学
        六、蚕体解剖与蚕体病理
        七、气象学
        八、力学
    第二节:晚清翻译西方农学着作中的农业技术
        一、作物栽培与育种
        二、作物病虫害防治
        三、园艺技术
        四、茶树栽培新技术
        五、耕地技术
        六、施肥方法与新型肥料
        七、林业技术
        八、饲养技术
        九、渔业技术
        十、外寄生虫的防治
        十一、体内寄生虫的防治
        十二、作物及畜禽良种
        十三、巴氏制种法
        十四、栽桑与养蚕技术
        十五、气象观测与气象预报
        十六、西方近代化农机具
        十七、水利技术
    小结
第四章: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晚清的传播与推广
    第一节:官绅联动
        一、官方推介
        二、乡绅推广
    第二节:全国兴办农务学堂
        一、湖北地区:全国领先,由乱到治
        二、江浙地区:底蕴丰厚,成效显着
        三、东北地区: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四、华北地区:得益京畿,地缘优势
        五、闽粤地区:借口岸光,务经济实
        六、四川地区:地缘不利,斯人努力
    第三节:农林试验场及其农业科研活动
        一、农业试验场的兴办与管理
        二、科研活动与初步成绩
    第四节: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
        一、基层农业教育网点及其辐射作用
        二、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宣传
        三、西方近代农业科技推广之成效
    第五节:晚清农务学堂与农事试验场的命运
    小结
第五章: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晚清农林诸业的实践
    第一节:植树造林
        一、植树造林的认识
        二、植树造林的实践
    第二节:兴办垦植、灌溉、肥料和渔业公司
        一、灌溉公司
        二、垦植公司
        三、肥料公司
        四、渔业公司
    第三节:兴办丝、茶业与农产品加工业
        一、蚕桑公司
        二、茶务公司
        三、榨油与面粉加工企业
    小结
余论:
    一、清代后期中国认识与引进西方农业科技的成效与不足
    二、清代后期中国引进西方农业科技效果欠佳的教训与原因
参考书目
附表
本人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四、采用铅字盖印地图注记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科技融入幼儿园课程研究[D]. 范亮. 西南大学, 2018(02)
  • [2]杜诗四家注之内容系统与功能系统研究[D]. 杨永发.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1)
  • [3]基于规则引擎的地图注记自动配置方法研究[D]. 张志军. 武汉大学, 2011(05)
  • [4]数字地图注记自动定位方法的智能优化[D]. 梁西腾.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1(06)
  • [5]基于Gestalt原则的汉字注记配置规则与形式化表达研究[J]. 王. 测绘学报, 2007(04)
  • [6]《汉书·艺文志》研究 ——以《六艺略》为中心[D]. 尹海江. 浙江大学, 2007(04)
  • [7]爱国之道,始自一乡 ——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D]. 王兴亮. 复旦大学, 2007(06)
  • [8]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D]. 魏露苓. 暨南大学, 2006(06)
  • [9]中国近代地图制印工艺技术的发展[J]. 周岩,邹义和,赵国兴,吴登州. 地图, 2002(04)
  • [10]山地土壤图绘制技术研究[J]. 梁朝仪,郭桂周,许家岱,郭保生,崔得师.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9(02)

标签:;  ;  ;  ;  ;  

用类型标记地图注释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