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蕊草有效成分的化学研究(第一报、续)(论文文献综述)
王雨艨[1](2016)在《百蕊草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安徽、河南、湖北和陕西四省13批百蕊草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图谱、检查、无机元素、浸出物、含量等方面进的研究;建立百蕊草药材的质量标准,同时为建立百蕊草相关制剂的质量标准提供相关研究方法。方法:本文主要结合原植物的形态从根、叶、花、果、味等方面对百蕊草药材进行描述;本课题采取生药学常规的方法,借助显微镜观察其组织构造和结构特征,采用TLC法建立以百蕊草素I为指标性成分的定性研究方法;液相色谱法被用于百蕊草药材的特征图谱研究;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要求对药材的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等进行定量测定;并对其无机元素进行定量测定;采用微波消解法对百蕊草药材进行处理,用ICP-MS进行分析,并结合半定量法优选无机元素,进而对无机元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上述结果运用中药相似度软件、SPSS、simca-p等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采用HPLC法建立以百蕊草素I为指标性成分对百蕊草药材进行定量分析的测定方法。结果:通过对13批百蕊草药材描述,初步建立其性状鉴别标准与评价方法;显微研究发现粉末特征是双子叶植物的共性特征,专属性不强,故在标准制定中未收录。通过对13批百蕊草药材和饮片的薄层研究发现有一批药材有异于百蕊草药材和百蕊草的对照药材,说明此法可用于百蕊草药材的质量控制;通过对百蕊草药材的HPLC特征图谱研究,得到了分离度好、基线平稳、快速有效的分析方法,可以从整体上评价百蕊草药材的质量。通过实验测得百蕊草的水分含量不超过11.2%;灰分含量不超过15.8%;酸不溶性灰分的含量不超过4.3%;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不低于21.8%;含量测定的结果不低于0.53%;运用ICP-MS对百蕊草药材的分析,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发现百蕊草药材中含有15种以上无机元素,各元素在百蕊草药材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建立了百蕊草药材的无机元素定量分析方法;也将为百蕊草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初步制定了百蕊草药材的标准。结论:通过对安徽、河南、湖北、陕西四省13批百蕊草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图谱、检查、微量元素、浸出物、含量等方面进的研究;全面建立了百蕊草药材的质量标准。
刘永松[2](2006)在《百蕊草抗菌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蕊草(Thesium Chinense Turcz.)为檀香科(Santalaceae)植物,系草本或灌木,稀小乔木植物,以寄生或半寄生为其主要生物学特征。百蕊草全草均可入药,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等作用,是一种广谱的抗菌中草药。但由于传统中药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局限性,严重限制了该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鉴于中药现代发展趋势,其药效的作用机制是当前中药药理研究的热点,所以有效提取百蕊草的主要成分,搞清楚其主要成分的作用机制对百蕊草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超声波萃取(UE)和微波萃取技术(MAE)对百蕊草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研究,并与中药研究中最常采用的水和乙醇作为萃取剂萃取靶物质的抑菌检测效果相比较,结果表明:在波长为216nm和276nm的双波长紫外光下检测提取效果,利用微波水萃取技术能够较好地提取出百蕊草的主要成分。鉴于百蕊草对不同细菌的抗菌作用,本项研究采用牛津杯法将百蕊草的提取物对七种常见致病细菌(标准株)进行了体外抗菌检测,并对抑菌试验的条件和参数进行了摸索。结果表明,百蕊草对G+和G-细菌均有作用,对G+细菌的作用强于G-细菌,几种试验菌的敏感顺序由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藤黄八叠球菌(B.subtilis)、蜡状芽胞杆菌(S.lutea)、枯草芽胞杆菌(B.cereus)、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依次递增,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嗜水气单胞菌最为敏感,大肠埃希氏菌(E.coli)对百蕊草素敏感性最差。与此同时,试验还测定了各种较敏感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这对百蕊草作为一种广谱的抗菌中草药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指导性作用。在有效提取百蕊草素的基础上,对百蕊草的抗菌作用机制作了初步研究。采用多种生化检测方法跟踪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糖和蛋白质代谢结果的影响,表明百蕊草素能够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葡萄糖和蛋白质的代谢,提示百蕊草素改变细菌的代谢机制,破坏或抑制了其对周围物质选择性通透性,干扰或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内氧化还原状态,从而影响了其新陈代谢;此外,对百蕊草有效成分还进行再分离纯化试验。利用聚酰胺吸附柱层析技术再分离百蕊草有效成分,将分离得的五种组分进行相关抗菌试验检测发现,百蕊草抗菌作用不是单一的药物作用,而是多种成分联合作用的结果,为更深入研究百蕊草药理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袁艺,龙子江,许霞,王莲,应明[3](2006)在《百蕊草野生苗与组培苗抑菌抗炎实验比较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观察百蕊草野生苗和组培苗提取物的体外抑菌和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急性炎症、大鼠棉球肉牙肿的慢性炎症和蛋清所诱发的大鼠足肿胀炎症的影响。研究百蕊草野生苗和组培苗的抗炎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百蕊草野生苗与组培苗提取物在体外对大肠杆菌、金葡萄球菌、苏云金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两组百蕊草提取物对几种炎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炎抑菌作用具有等效性。
曹明成[4](2004)在《百蕊草提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确定百蕊草提取工艺的条件。方法 以山奈酚提取转移率为指标 ,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百蕊草提取的工艺条件 ,然后考察提取次数、加水量、提取时间以及溶液醇浓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 以 10倍量的水分别提取 2次 ,提取时间分别为 2 h,可使百蕊草药材中总黄酮基本浸出 ,其提取转移率达 73%。结论 试验结果可为百蕊草提取工艺的确定提供实验依据
王先荣,王兆全,杜安全[5](1994)在《百蕊草有效成分的化学研究Ⅱ百蕊草素Ⅵ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文中研究说明从百蕊草中又分得一个结晶成分,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质谱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在该植物中为首次分得。
张晓明[6](2015)在《半寄生植物百蕊草在长江下游地区适应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蕊草(Thesium chinense Turcz.)为檀香科兼性—根—半寄生植物。分布比较广,其千燥全草为我国民间常用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补肾涩精、解暑利湿作用,常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肺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膀胱炎等症。现代研究表明百蕊草具有显着抗炎、解暑、镇痛和广谱抗菌作用,被称为“植物抗生素”。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现在仅由百蕊草单方入药的制剂就有片剂、胶囊剂等。由于特殊的生活方式、过度采集和生境的破坏,百蕊草野生资源正在逐年锐减。为了更好地保护百蕊草资源、实现百蕊草的野生抚育和引种驯化栽培,本文对百蕊草种群生态学、结构生物学、寄生偏好性及休眠过程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采用野外调查、实验分析及统计等方法,对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野生百蕊草植株的环境适应特性研究,其结果如下:1.在长江下游地区百蕊草较常见的生境类型为群落盖度和高度较低,且具有良好的排水性的小环境。其植物群落特征是:盖度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波动性,早春群落盖度较低,夏季有较高的群落盖度,植物物种组成较多,群落高度层片特征明显。百蕊草对土壤环境的依赖性较高,土壤有机质和根系密度较高为宜。2.百蕊草功能性状因生境条件不同有较大的可变性,其中1龄级百蕊草性状变异比2龄级百蕊草性状变异较明显。植物群落动态和土壤环境条件差异影响百蕊草性状,并且1龄级百蕊草生长季长,因此环境因素对1龄级植株性状的影响表现更为明显。百蕊草单株生物量积累特征表现,各龄级之间生物量差异极显着;环境因素对1龄级百蕊草总生物量影响较大,单株生物量中茎和种子重量比重占优势;1龄级和2龄级百蕊草部分性状之间具有:二定相关性。对百蕊草物候期进行观察发现,长江下游地区百蕊草为2年生植物。不同生境的百蕊草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百蕊草种群年龄结构早春以2龄级植株为主,从土壤种子出苗开始1龄级个体和2龄级个体数量差异逐渐变大,以有1龄级个体优势的种群替代;3~6月份为年龄混合种群,其它时期为单龄级构成的简单种群。生命表及存活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自然状态下百蕊草的土壤种子比较丰富,生活史中关键时期为幼苗生长期,生态对策为典型的r对策。试验区百蕊草种群具有一定的年际稳定性;在不受人为活动等正常情况下百蕊草种群能延续。对各生长时期百蕊草死亡概率(x)及植物群落盖度(y)之间回归分析,与二次函数模型拟合程度较高,拟合方程为y=0.0246x2+0.1593x+0.5244(R2=0.3905),说明群落盖度在一定区间对百蕊草死亡概率降低有关。对各生长时期百蕊草死亡概率(x)及该时期表层土壤平均含水量(y)之间回归分析,与一次函数模型拟合程度较高,拟合方程为y =-0.0163x+0.2297(R2=0.5136),说明土壤含水量与百蕊草死亡概率有较密切的关系。目前该资源的缺乏可能与社会需求量增加和生境破碎导致的种群数量减少有关。因此,对野生百蕊草的人工驯化及栽培技术的探索可解决这个问题,而如何提高幼苗的存活率是栽培技术的关键之一。百蕊草叶、茎及根等器官组织结构具有明显旱生植物结构,对水分环境的适应表现特征明显。具体特征为:百蕊草叶为可发育成环栅型叶肉,叶表皮气孔下陷,叶肉细胞体积小而排列紧密;轴器官输导组织较为发达,茎皮层含有叶绿素、机械组织发达;主根发达,有大量导管。百蕊草主根相对发达,其皮层和跋射线等组织薄壁细胞可以储藏大量淀粉,属于储藏性根。1龄级百蕊草以积累营养物质为主,其积累的碳水化合物储藏于主根;由百蕊草各龄级淀粉含量变化及生长过程的特点推测,主根中储藏的淀粉可能是支持越冬后的根颈芽快速生长和繁殖过程的能量基础。百蕊草吸器起源及早期发育过程与侧根相同,其区别在于发育透明体的分化。吸器可能是与寄主根接触或距离接近时,寄主根释放的化学物质诱导改变根冠结构发育模式而形成。寄主根结构可能对百蕊草吸器侵入有抵挡作用,并降低寄生造成的不利因素。对不同寄主根上百蕊草寄生概率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百蕊草选择寄生分布广泛、在群落中出现概率较大的物种上寄生概率较明显,即对寄主有明显的偏好性。寄主植物根构型不同,其寄生策略有明显差异;百蕊草在细根较发达或须根系植物上寄生,适应对策是增加吸器数量,但吸器较小;而在根系为较粗的植物上寄生,适应策略是吸器发育较大。对越冬休眠期的百蕊草根和根颈芽进行生理和差异表达水平的研究,结果表明:百蕊草主根淀粉在1龄级植株进入休眠时达到最高;休眠期各器官的可溶性糖含量普遍高于其它时期各器官的可溶性糖含量;休眠期根和根颈芽的淀粉酶活性无显着差异,而侧根和根颈芽中表现显着差异。从越冬休眠期百蕊草的根和根颈芽提取RNA,建立正反向SSH文库。对文库产物测序获得了 410条ESTs,经比对和GO分析注释241条ESTs;从文库的EST鉴定结果看,休眠期根颈芽特异表达的SSH文库中激素合成及响应激素类基因表达明显,还有响应环境胁迫相关的基因EST表达;而根差异表达SSH文库中具有较多的基础代谢相关基因的EST。冬季温度或干旱特征都可能对百蕊草有一定的胁迫作用。对已注释的EST进行分子功能二级分类,结果包括了催化活性、结合、分子感应活性、转运活性、电子传递介活性、构造分子活性、分子功能调节剂、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抗氧化活性、转录因子活性和蛋白质结合等分子功能。利用代谢通路分析,将49条ESTs被注释到KEGG,分别属于78条KEGG代谢通路;其中包括激酶,ATP酶和脂肪代谢相关酶EST,涉及到抗坏血酸代谢、嘌呤代谢、抗生素生物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对SSH文库的EST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越冬休眠期百蕊草根及根颈芽差异表达SSH文库的EST表达能反映休眠状态、生长情况和环境适应等特征。
杨军,王静,高美华,李静美[7](1999)在《百蕊片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百蕊片主要药理学作用。方法:采用体外细菌培养、体内抗炎免疫及镇咳祛痰等实验方法。结果:体外培养条件下百蕊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由二甲苯诱发的小鼠耳廓炎症及大鼠棉球肉芽肿有显着的抑制。百蕊片可显着促进小鼠气管对酚红的分泌,对浓氨水所致的小鼠咳嗽抑制明显。此外,百蕊片对小鼠体液免疫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但对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百蕊片具有显着抗菌、抗炎、镇咳和免疫增强作用。
吴兆喜[8](2016)在《百蕊草中山奈素醇苷的提取纯化工艺及活性测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百蕊草别名百乳草、青龙草、打食草、小草、细须草,为檀香科植物百蕊草的全草。广布中国南、北各地。其性辛,味微苦涩,清热解毒,补肾涩精,可治急性乳腺炎,肺炎,肺脓疡,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肾虚腰痛,头昏等。百蕊草常为寄生或半寄生草本,根上有寄生根,常附着在其他活体植物根上而生长。研究表明,百蕊草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比如抗病毒、抗氧化、抗炎、抗凝血、抗骨质疏松、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肿瘤,以及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物活性。百蕊草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山奈素醇苷、异鼠李素醇苷和槲皮素醇苷等,其中槲皮素醇苷和异鼠李素醇苷的含量较少,而山奈素醇苷的含量最高,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辐射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药理活性,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百蕊草中的山奈素醇苷的提取纯化工艺。1、建立了利用HPLC方法来测定百蕊草以及其提取物中山奈素醇苷、槲皮素醇苷和异鼠李素醇苷的含量的方法,利用将百蕊草中的黄酮醇苷水解变为苷元,通过测定苷元的含量来测定百蕊草中黄酮醇苷的总含量。水解液配比为甲醇:水:盐酸=7:2:1的溶液,置于68℃下水解3 h。色谱条件为: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48:52:0.3);流速0.8 mL·min-1;波长254 nm;柱温45℃。结果表明百蕊草中总黄酮最高有8.89%;山奈素醇苷最高为7.09%。2、研究了阴干、晒干、不同温度烘干、霉变后烘干四种干燥方式对百蕊草鲜草中总黄酮醇苷及山奈素醇苷含量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百蕊草中两种黄酮醇苷含量变化为烘干=晒干>阴干>酶变,其中经105℃杀青后80℃烘干和80℃烘干后黄酮醇苷含量最高,阴干因为干燥时间相对较长,黄酮醇苷含量含量有所降低,而经酶变后80℃烘干样品中黄酮醇苷含量最低。由此可见采用烘干和晒干对新鲜百蕊草进行干燥能有效保持其黄酮醇苷成分。3、确定了百蕊草中黄酮醇苷的浸提参数:通过对提取溶剂、温度、时间和料液比进行筛选,确定了百蕊草最佳浸提条件为:提取温度为80℃,料液比为1:20,提取时间为2.5 h,结果表明使用该条件下方法制备百蕊草粗提物简单、快速、效果好。4、探索了柱分离纯化工艺:选取聚酰胺、HPD-417、DM130、F8和AB-8五种大孔树脂对百蕊草提取液进行静态吸附解吸对比实验,聚酰胺树脂吸咐的效果较好,其最大静态吸咐量为0.16 mg/g,解析率为91%;聚酰胺柱层析条件为:径高比1:10,60%乙醇洗脱,洗脱量为2BV,经柱分离后提取物山奈素醇苷纯度可达70%,得率为1.6%,回收率为53%。5、山奈素醇苷活性测试:采用葡萄糖消耗试验测试其降血糖作用,采用HepG2细胞,与样品培养一定时间后,通过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葡萄糖的含量,通过与正常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比较,结果表明山奈素醇苷确实对细胞消耗葡萄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采用巨噬细胞(RAW264.7)活化抑制模型其试验方法为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分泌表达,通过与脂多糖的比较,结果表明山奈素醇苷其抗肿瘤活性并不显着。
杜安全,周正华,王先荣[9](2001)在《百蕊含片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TLC法对百蕊含片中山柰素进行鉴别 ;用HPLC法测定山柰素的含量 ;含量限度为山柰素量不少于 0 30mg/片。
汤超[10](2011)在《百蕊草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蕊草(Thesium Chinese Turcz.)为檀香科(Santalaceae)植物,系草本或灌木,稀小乔木植物,以寄生或半寄生为其主要生物学特征。百蕊草全草均可入药,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等作用,是一种广谱的抗菌中草药。临床多用于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腺炎、咽炎、肺炎、肺脓疡、上呼吸道感染、大叶性肺炎、各种感染等。本文建立了百蕊草的HPLC指纹图谱,并从产地、采收季节、海拔、生长年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其对百蕊草质量的影响。百蕊草指纹图谱的研究采用HPLC法,对不同产地的百蕊草药材进行了指纹图谱研究。仪器选用岛津LC-20AT高效液相色谱仪,包括四元梯度泵,自动进样器,柱温箱,自动脱气机,DAD检测器,岛津LC solution色谱工作站。色谱条件选择Inertsil OSD-SP色谱柱(4.6mm×150mm 5μm),甲醇-0.4%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65nm,进样量为20μL,流速为0.8mL/min,流动相及梯度程序为:甲醇(A相)-0.4%磷酸水溶液(B相),B 0~40 min(80%~60%);40~70 min(60%);70~75 min(60%~80%)。对安徽省13批百蕊草药材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以山奈素对照品为参照峰,进行色谱图的相似度分析,确定了具有8个共有峰的百蕊草指纹图谱。采用HPLC法测定和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研究了不同产地,不同采收季节,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生长年限的百蕊草化学成分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尽管种植地不同、采摘季节不同、生长海拔高度不同、生长年限不同,它们的指纹图谱主要峰群的整体面貌基本一致,化学成分稳定。以百蕊草甲醇提取液主要水解产物山奈酚(5号峰)为参照,不同的采收季节,以4月份采收的含量较高。不同的海拔高度,500米海拔百蕊草含量要高于700米海拔百蕊草含量。不同的生长年限,一年生百蕊草较优于两年生百蕊草。本实验确定的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可以用于控制百蕊草的质量,鉴别药材真伪,为制剂的临床疗效提供保证。
二、百蕊草有效成分的化学研究(第一报、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蕊草有效成分的化学研究(第一报、续)(论文提纲范文)
(1)百蕊草药材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百蕊草药材的性状鉴别的研究 |
1 材料与样品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论 |
第二章 百蕊草药材的鉴别研究 |
第一节 百蕊草药材的显微鉴别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方法 |
2.2 结果 |
3 结论 |
第二节 百蕊草药材的TLC鉴别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3.1 提取方式的比较 |
3.2 不同展开剂的比较 |
3.3 不同点样量的比较 |
3.4 喷过显色剂后晾干的干程度比较 |
3.5 不同薄层板的比较 |
4 小结 |
第三节 百蕊草药材的特征图谱鉴别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试药 |
2 特征指纹图谱的建立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
3 实验条件考察 |
3.1 提取溶剂的考察 |
3.2 提取方法的考察 |
3.3 提取时间的考察 |
3.4 检测波长的考察 |
3.5 色谱条件的考察 |
3.6 色谱柱的优化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百蕊草药材的检查研究 |
第一节 水分的测定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方法 |
2.2 结果 |
第二节 灰分与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方法 |
2.2 结果 |
第三节 百蕊草药材的无机元素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样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溶液的制备 |
2.2 实验方法的建立 |
2.3 百蕊草药材中无机元素的测定结果 |
2.4 聚类分析 |
2.5 主成分分析 |
3 小结 |
第四章 百蕊草药材的浸出物的测定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方法 |
2.2 提取方法选择 |
3 样品浸出物的测定 |
第五章 百蕊草药材的含量测定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对照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HPLC色谱条件 |
2.4 方法学研究 |
2.5 样品的测定 |
3 讨论 |
3.1 对照品的选择 |
3.2 提取方法的考察 |
3.2.2 提取方法的考察 |
3.2.3 提取时间的考察 |
3.3 波长的选择 |
3.4 流动相的优化与选择 |
4 小结 |
第六章 百蕊草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百蕊草抗菌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1 百蕊草的生物学特征 |
2 百蕊草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 |
3 百蕊草药理及临床应用 |
4 有效成分提取技术的研究 |
5 组织快繁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
6 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
7 小结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验方法 |
1.4.1 两种常用萃取剂提取百蕊草有效成分效果的比较 |
1.4.2 三种不同方法提取百蕊草有效成分效果比较 |
1.4.3 微波提取百蕊草提取次数试验 |
1.4.4 细菌对百蕊草有效成分的敏感性试验 |
1.4.5 百蕊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 的测定 |
1.4.6 百蕊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利用还原糖的影响 |
1.4.7 百蕊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利用蛋白质的影响 |
1.4.8 百蕊草素分离纯化试验 |
1.4.9 百蕊草有效成分抗菌作用方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两种常用萃取剂提取百蕊草有效成分效果 |
2.2 三种不同方法提取百蕊草有效成分效果 |
2.3 微波提取百蕊草提取次数结果 |
2.4 百蕊草素对七种细菌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
2.5 百蕊草对不同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
2.6 百蕊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利用葡萄糖的影响结果 |
2.7 百蕊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利用蛋白质的影响结果 |
2.8 百蕊草素分离纯化试验结果 |
2.9 百蕊草素抗菌作用方式的试验结果 |
3 讨论 |
3.1 百蕊草的微波提取技术是有效提取工艺 |
3.2 百蕊草具有黄酮类等主要成分 |
3.2.1 百蕊草的复杂化学成分具有吸收光学特点,可以利用吸收紫外光学特点来检测其提取效果 |
3.2.2 百蕊草的抗菌成分复杂 |
3.3 有效提取百蕊草的有效成分,应考虑其有效物质的理化性质 |
3.4 百蕊草对不同细菌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3.4.1 百蕊草提取物对所选的G~+和G~-细菌的抑制作用差异较大 |
3.4.2 百蕊草提取物对不同细菌的MIC 不尽相同 |
3.5 百蕊草的抗菌生物学研究应加深其药效学研究 |
3.6 百蕊草有效化学成分的作用机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
结论 |
1 微波水萃取是有效提取百蕊草的方法 |
2 百蕊草抗菌的广谱性应根据特定细菌具体对待 |
3 百蕊草抗菌作用机制复杂,能够显着抑制细菌对营养物质的代谢 |
4 百蕊草抗菌成分复杂,工业合成百蕊草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百蕊草野生苗与组培苗抑菌抗炎实验比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 料 |
1.1.1 实验药物 |
1.1.2 实验动物 |
1.1.3 菌株 |
1.2 实验方法 |
1.2.1 百蕊草提取液的制备 |
1.2.2 百蕊草体外抑菌实验 |
1.2.3 百蕊草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抑制实验 |
1.2.4 百蕊草对蛋清所诱发的大鼠足肿胀抑制实验 |
1.2.5 百蕊草对大鼠棉球肉牙肿的抑制实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百蕊草体外抑菌实验结果 |
2.2 百蕊草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
2.3 百蕊草对蛋清所诱发的大鼠足肿胀的影响 |
2.4 百蕊草对棉球肉牙肿的影响 |
3.讨 论 |
(4)百蕊草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2 山奈酚的含量测定 |
2.1 色谱条件 |
2.2 对照品溶液制备及标准曲线 |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测定 |
3 百蕊草提取工艺条件优选 |
3.1 实验设计 |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3 方差分析 |
3.4 工艺条件的确定 |
4 讨论 |
(6)半寄生植物百蕊草在长江下游地区适应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半寄生植物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
1 寄生植物的概述 |
2 半寄生植物特点及半寄生植物资源 |
3 半寄生植物适应性研究进展 |
3.1 半寄生植物种子适应特性 |
3.2 半寄生植物吸器 |
3.3 半寄生植物寄主偏好性及优势寄主 |
3.4 半寄生植物叶绿体及光合生理 |
3.5 半寄生植物的水分生理特征 |
3.6 半寄生植物对植物群落的适应 |
3.7 半寄生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4 半寄生植物研究热点及其展望 |
第二节 百蕊草研究概况及本课题意义 |
1 百蕊草起源和地理分布 |
2 百蕊草生物学特征 |
3 百蕊草寄生特征研究 |
4 百蕊草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 |
5 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百蕊草种群生态适应特性研究 |
第一节 生境对百蕊草生长特性的影响 |
1 试验区域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野外调查及采样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百蕊草种群植物群落环境特征分析 |
3.2 百蕊草种土壤环境特征分析 |
3.4 不同生境下百蕊草形态特征 |
3.5 不同生境下百蕊草生物量 |
3.6 生境特征及百蕊草性状特征的分类关系 |
4 讨论 |
4.1 百蕊草生境环境特点 |
4.2 环境因素对百蕊草性状特征的影响 |
4.3 环境因素对对百蕊草生物量的影响 |
第二节 环境因素对百蕊草种群动态影响 |
1 试验区域概况 |
2 调查方法及统计 |
2.1 百蕊草种群调查 |
2.2 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百蕊草生育期物候特征 |
3.2 百蕊草同生群生长特征 |
3.3 百蕊草同生群的生命表分析 |
3.4 不同生境的百蕊草种群数量动态 |
3.5 百蕊草种群数量动态时间序列预测 |
3.6 不同生境的百蕊草混合龄级种群存活率曲线和死亡概率分析 |
4 讨论 |
4.1 百蕊草种群结构动态 |
4.2 影响百蕊草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 |
4.3 百蕊草种群数量年际动态 |
第三章 百蕊草组织结构及寄生行为特性研究 |
第一节 百蕊草营养器官结构适应特征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百蕊草叶结构及适应特征 |
3.2 百蕊草茎结构及适应特征 |
3.3 百蕊草根结构及适应特征 |
3.4 百蕊草根异常生长结构 |
3.5 不同时期百蕊草组织淀粉分布 |
4 讨论 |
4.1 叶结构与生态适应特征 |
4.2 茎和根的生态适应特征 |
4.3 百蕊草组织结构的储藏性淀粉 |
第二节 百蕊草吸器结构及寄主偏好性分析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与统计 |
2.1 吸器结构观察方法 |
2.2 百蕊草吸器数量统计 |
2.3 寄主根系密度测定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百蕊草吸器结构 |
3.2 吸器结构发育过程 |
3.3 寄主根结构对百蕊草寄生的影响 |
3.4 百蕊草寄主偏好性分析 |
4 讨论 |
4.1 百蕊草吸器起源与结构 |
4.2 寄主根对百蕊草寄生的影响 |
4.3 百蕊草寄生行为的适应性 |
第四章 百蕊草休眠特性研究 |
第一节 百蕊草越冬休眠生理研究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百蕊草越冬休眠过程淀粉含量特征 |
3.2 百蕊草越冬休眠过程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3.3 百蕊草越冬休眠过程淀粉酶活力变化 |
4 讨论 |
第二节 百蕊草休眠期根颈芽和根差异表达SSH文库构建 |
1 试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总RNA提取和检测 |
2.2 分离mRNA |
2.3 合成双链cDNA |
2.4 cDNA的Rsal酶切及纯化 |
2.5 第一次杂交 |
2.6 第二次杂交 |
2.7 PCR扩增 |
2.8 PCR产物的载体连接、转化 |
2.9 SSH文库的检测 |
3 结果分析 |
3.1 百蕊草越冬休眠期根及根颈芽消减文库构建策略 |
3.2 RNA提取结果 |
3.3 RsaI消化 |
3.4 连接 |
3.5 差减效率的PCR分析 |
3.6 消减文库的差别筛选 |
4 讨论 |
4.1 百蕊草RNA的提取 |
4.2 百蕊草根和根颈芽SSH文库 |
4.3 文库产物的克隆及检测 |
第三节 百蕊草休眠期根颈芽和根SSH文库EST分析 |
1 试验材料 |
2 研究方法 |
2.1 EST序列整理 |
2.2 EST序列比对 |
2.3 EST序列注释 |
2.4 文库EST序列的表达特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SSH文库EST序列统计 |
3.2 百蕊草休眠期根及根颈芽差异表达基因文库同源分析 |
3.4 代谢通路相关EST分析 |
3.4 SSH文库部分EST序列表达特征 |
4 讨论 |
4.1 休眠期百蕊草根及根颈芽SSH文库信息的意义 |
4.2 百蕊草休眠芽特异表达基因特征 |
4.3 根和根颈芽SSH文库的比较 |
4.4 休眠期百蕊草的EST差异表达及环境适应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论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着 |
(8)百蕊草中山奈素醇苷的提取纯化工艺及活性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前言 |
1.1 百蕊草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 |
1.1.1 百蕊草的化学成分 |
1.1.2 百蕊草的分布及其特点 |
1.1.3 百蕊草的药理作用 |
1.1.4 百蕊草的临床应用 |
1.1.5 百蕊草组织繁殖技术的研究 |
1.2 山奈素醇苷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1 山奈素醇苷的分布 |
1.2.2 百蕊草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结构 |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
1.2.3.1 抗生育、抗骨质疏松作用 |
1.2.3.2 降血糖作用 |
1.2.3.3 抗癌作用 |
1.3 百蕊草质量标准及黄酮活性成份提取工艺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1.4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
1.4.1 水提取法 |
1.4.2 水解提取法 |
1.4.3 碱浸提法 |
1.4.4 有机溶剂提取法 |
1.4.5 超声提取法 |
1.4.6 微波提取法 |
1.4.7 酶解法 |
1.4.8 超临界流体技术 |
1.4.9 亚临界水提取法 |
1.4.10 柱层析法 |
1.4.11 重结晶法 |
1.5 百蕊草中黄酮醇苷类和黄酮醇苷元的分离纯化研究概况 |
1.6 山奈酚的提取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第二章、百蕊草中黄酮成分HPLC测定方法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仪器 |
2.1.2 试药 |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2.1 HPLC测定条件 |
2.2.2 对照品配制及测定 |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样品中含量的计算方法 |
2.4 方法学考察 |
2.4.1 线性关系考察 |
2.4.2 精密度试验 |
2.4.3 稳定性试验 |
2.4.4 重复性试验 |
2.4.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5 样品的测定 |
2.6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不同干燥方式对百蕊草中两种黄酮醇苷含量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仪器 |
3.1.1.1 材料 |
3.1.1.2 仪器 |
3.1.2 方法 |
3.1.2.1 HPLC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百蕊草不同部位中的两种黄酮醇苷含量 |
3.2.2 不同干燥方法对百蕊草中两种黄酮醇苷含量的影响 |
3.2.3 三种不同烘干温度对百蕊草中两种黄酮醇苷含量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百蕊草中山奈素醇苷提取分离工艺及中试放大调试研究 |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1.1 仪器 |
4.1.2 试药 |
4.1.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4.1.3.1 HPLC测定条件 |
4.1.3.2 结果计算 |
4.1.4 供试液的制备 |
4.2 百蕊草中总黄酮醇苷提取工艺 |
4.2.1 提取工艺单因素筛选 |
4.2.1.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4.2.1.2 提取温度选择 |
4.2.1.4 提取时间选择 |
4.2.2 正交条件的筛选 |
4.3 百蕊草中山奈素醇苷大孔树脂分离工艺研究 |
4.3.1 百蕊草提取液的制备 |
4.3.2 百蕊草中山奈素醇苷大孔树脂柱分离工艺研究 |
4.3.2.1 大孔树脂及其纯化条件的筛选 |
4.3.3 总结 |
4.4 中试工艺调试研究 |
4.4.1 生产工艺流程及流程图 |
4.4.2 中试调试 |
4.4.3 五批次山奈素醇苷放大生产调试结果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五章、百蕊草黄酮醇苷的活性测试 |
5.1 实验材料 |
5.1.1 仪器 |
5.1.2 细胞及主要试剂 |
5.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5.2.1 葡萄糖消耗实验 |
5.2.1.1 实验方法 |
5.2.1.2 实验结果 |
5.2.2 免疫细胞活化实验 |
5.2.2.1 实验方法 |
5.2.2.2 实验结果 |
5.3 总结 |
第六章、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9)百蕊含片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定性研究 |
1.1 仪器、试药和样品 |
1.2 山柰素的定性 |
1.2.1 样品供试液的制备 |
1.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1.2.3 阴性对照液的制备 |
1.2.4 薄层层析 |
2 山柰素的定量研究 |
3 结论与讨论 |
(10)百蕊草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2 百蕊草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 |
2.1 仪器与材料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1.3 对照品及药材 |
2.2 试验方法 |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3 色谱条件的选择 |
2.2.4 百蕊草指纹图谱的建立 |
2.2.4.1 山柰酚对照品峰的建立 |
2.2.4.2 安徽省各产地百蕊草药材共有峰的确定 |
2.2.4.3 安徽省各产地百蕊草药材指纹图谱的建立 |
2.2.5 方法学考察 |
2.2.5.1 精密度实验 |
2.2.5.2 重复性实验 |
2.2.5.3 稳定性实验 |
2.2.6 百蕊草药材指纹图谱的分析与评价 |
2.2.6.1 百蕊草药材标准指纹图谱的建立 |
2.2.6.2 百蕊草药材相似度评价 |
2.2.6.3 对安徽不同产地和不同采收季节的百蕊草的分析 |
2.2.6.4 对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成长年限的百蕊草样品的分析 |
2.2.6.5 与湖北省百蕊草药材进行的比较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百蕊草指纹图谱的建立 |
2.3.1.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3.1.2 山柰酚对照品峰的建立 |
2.3.1.3 共有峰的确定 |
2.3.1.4 安徽省不同产地百蕊草药材指纹图谱的建立 |
2.3.2 指纹图谱的重现性、精密度及稳定性考察 |
2.3.2.1 精密度实验 |
2.3.2.2 重复性实验 |
2.3.2.3 稳定性实验 |
2.3.3 百蕊草药材指纹图谱的分析与评价 |
2.3.3.1 百蕊草药材标准指纹图谱的建立 |
2.3.3.2 安徽省13 批百蕊草药材相似度评价 |
2.3.3.3 对安徽省不同产地百蕊草、同产地不同采收季节的百蕊草的分析评价 |
2.3.3.4 对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成长年限的百蕊草样品的分析 |
2.3.3.5 与湖北省百蕊草药材进行的比较分析 |
3 结论与展望 |
3.1 结论 |
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百蕊草有效成分的化学研究(第一报、续)(论文参考文献)
- [1]百蕊草药材质量标准研究[D]. 王雨艨.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2]百蕊草抗菌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刘永松. 安徽农业大学, 2006(04)
- [3]百蕊草野生苗与组培苗抑菌抗炎实验比较的研究[J]. 袁艺,龙子江,许霞,王莲,应明. 药物生物技术, 2006(03)
- [4]百蕊草提取工艺研究[J]. 曹明成.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4(01)
- [5]百蕊草有效成分的化学研究Ⅱ百蕊草素Ⅵ的提取、分离和鉴定[J]. 王先荣,王兆全,杜安全. 现代应用药学, 1994(04)
- [6]半寄生植物百蕊草在长江下游地区适应特性研究[D]. 张晓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1)
- [7]百蕊片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J]. 杨军,王静,高美华,李静美. 中国中药杂志, 1999(06)
- [8]百蕊草中山奈素醇苷的提取纯化工艺及活性测试研究[D]. 吴兆喜. 贵州大学, 2016(03)
- [9]百蕊含片的质量标准研究[J]. 杜安全,周正华,王先荣.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1(01)
- [10]百蕊草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D]. 汤超. 安徽医科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