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叶潜蝇幼虫空间分布格局及取样技术研究

油菜叶潜蝇幼虫空间分布格局及取样技术研究

一、油菜潜叶蝇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芸[1](2020)在《贺兰山灰榆潜叶害虫榆跳象的生物学特性及空间分布》文中研究说明灰榆疏林是贺兰山重要的疏林植被之一,占贺兰山疏林面积的84%,在该区域水土保持、降低土壤侵蚀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近年来,榆跳象成为为害贺兰山灰榆林重要的单食性潜叶害虫之一。本文选择贺兰山东坡9条沟道,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观察,对榆跳象的形态和生活史进行研究,分析了成幼虫取食灰榆叶片特征及其与幼期发育的关系,调查了不同沟道方向和冠层灰榆幼虫的平均密度,并用6种聚集度指标法和2种回归模型法研究了榆跳象幼虫的空间分布型,采用回归和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了幼虫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本研究旨在为灰榆害虫榆跳象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以期达到有效降低虫口密度,防止虫害扩散,维护生态安全,可持续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目的。本研究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在贺兰山为害灰榆的榆跳象初步鉴定是Orchestes mutabilis Boheman,1843。榆跳象在贺兰山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4月上旬出蛰,中旬开始产卵,产卵一周后陆续死亡。4月中下旬幼虫孵化,幼虫期3个阶段。老熟幼虫经7-10天左右化蛹,成虫7月上旬进行越夏,9月中旬陆续越冬。(2)榆跳象取食灰榆叶片形态分析表明,榆跳象的取食及产卵会受灰榆坡向的影响,榆跳象成虫更趋向于选择较背风灰榆生长较好的半阴坡和阴坡方向产卵,在灰榆主叶脉中部以上产卵。幼虫取食形成囊泡位置主要以叶片上半部为主。榆跳象潜叶为害显着影响灰榆所有冠层叶片形状系数,成虫及幼虫取食尽量避免多个个体在同一叶片取食,以减少个体竞争。(3)榆跳象取食灰榆叶片面积特征与幼虫发育关系分析表明,榆跳象取食叶片形成的囊泡面积占比、孔洞和囊泡总面积占比除西向以树冠下层最大外其它向均以树冠中层最大;不同方向和不同冠层叶片孔洞面积占比差异不显着,囊泡与孔洞面积比有所差异;榆跳象幼虫体长与囊泡面积呈极显着正相关,低海拔灰榆上榆跳象幼虫发育所需囊泡面积更大。(4)榆跳象幼虫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表明,贺兰山中部沟道灰榆的幼虫密度明显高于南北沟道。半阴坡和阴坡榆跳象幼虫平均密度显着高于阳坡和沟道。灰榆树冠不同方向的幼虫平均密度不同,以树冠中下层最大。榆跳象幼虫在贺兰山灰榆林中呈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并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聚集程度增大。聚集分布是由榆跳象自身行为或环境条件引起的。榆跳象幼虫密度与树干高呈显着正相关,与海拔、坡度呈极显着正相关,最冷季平均温度(MTCQ)和最湿月平均降水量(MPWM)是影响榆跳象幼虫密度最显着的气候因子。

胡晓斌,张斗亮,张运川[2](1992)在《油菜潜叶蝇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应用频次分布X2检验法、Taylor幂指数法、Iwao回归法以及七种聚集度指标等分析了油菜潜叶蝇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油菜潜叶蝇幼虫的田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以个体群形式存在;聚集的原因主要是自身行为的结果;采用Iwao理论抽样数模式,得到了该虫的理论抽样数模式和序贯抽样模式。

李平,戴伟[3](2021)在《潜叶蝇幼虫在二月兰的田间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文中指出采用空间分布型检验、聚集强度指标检验和线形回归方法研究了潜叶蝇幼虫在二月兰的田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结果表明:潜叶蝇幼虫在二月兰的田间分布呈聚集分布,聚集程度受环境影响较大,幼虫的理论抽样模型n=3.841 6/D2(1.541 2/■+0.030 6)。

童建松[4](2002)在《桑树主要害虫的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昆虫种群生态学是昆虫生态学中的重要分支,对虫情数量的预测预报、害虫管理、病虫害防治、益虫的利用、农业、林业生产和森林管理以及昆虫的信息收集技术等均做出了显着的贡献。昆虫种群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林、牧害虫,以水稻、小麦、棉花、柑桔、温室蔬菜等作物害虫为多,但对桑树害虫的研究较少,仅限于对少数害虫的空间分布型的研究。与昆虫种群生态学一样,昆虫群落生态学在理论生态学和生产实践中也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但桑树害虫群落生态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有报道。为此,本研究对桑树常见的几种害虫的生物学特性、种群生态、群落生态作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 桑园主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对桑园中的几种主要害虫桑蓟马、桑梢小蠹虫、桑粉虱、桑螟、桑朱砂叶螨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特点、发生规律上作了详细的观察研究,发现了许多前人尚未观察到或研究过的生物学特性,同时第一次详细地研究了桑蓟马的年生活史,对桑粉虱的生活史也作了初步研究。并研究了桑朱砂叶螨与其一种天敌的捕食与被捕食的情况。 (2)桑树主要害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采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的回归法、Taylor幂法则等方法分别研究了桑蓟马越虫态成虫的田间分布型、桑蓟马若虫在桑树上的空间分布型、桑蓟马成虫在桑树上的空间分布型、桑朱砂叶螨在桑树上的空间分布型、桑朱砂叶螨垂直分布的空间分布型、桑螟幼虫在桑园中的空间分布型、桑梢小蠹虫的空间分布型、桑梢小蠹虫垂直分布的聚集度指标测定、桑粉虱成虫的空间分布型,得出桑园中的这几种害虫大多为聚集分布,但也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采用Blackith(1965)的方法对这几种害虫的聚集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采用Iwao的方法和Taylor幂法则中参数a、b确定的理论抽样公式对各害虫进行了理论抽样数的计算,采用Iwao的方法对各害虫的序贯抽样公式进行了研究。 (3)桑树主要害虫的垂直分布规律及生态位的研究 对桑朱砂叶螨、桑蓟马成虫、若虫、雌成虫、雄成虫、桑粉虱成虫的虫口密度和数量在桑树枝条上的垂直分布规律作了详细的研究。发现桑朱砂叶螨、桑蓟马若虫、雌成虫、桑粉虱等大多趋向于枝条的上部分布,桑蓟马雄成虫趋向于分布在枝条中下部。各害虫垂直分布的最大虫口叶位分别为桑蓟马若虫为第5叶位,桑蓟马雄成虫为第3叶位,桑蓟马雌成虫为第21叶位,桑朱砂叶螨为第1叶位,桑粉虱为第0叶位。同时测定了桑蓟马成虫、若虫、雌成虫、雄成虫、桑朱砂叶螨、桑粉虱成虫垂直分布的一维生态位宽度,桑蓟马成虫生态位宽度为成虫总虫口>雄成虫>雌成虫。桑粉虱下午的生态位宽度比上午大,另外也测定了桑蓟马成虫、雌成虫、雄成虫间的生态位重叠和相似性比例,发现雌成虫与成虫总虫口、雄成虫与成虫总虫口间的生态位宽度和相似性比例较接近,而雌雄成虫间的生态位重叠和相似性比例很小。对桑蓟马越虫态成虫与桑梢小蠹虫在田间分布的生态位重叠、相似性比例和种间联结分析的结果表明,两者的生态位重叠和相似性比例极小,呈负协调和负联结的关系。 (4)桑蓟马在桑枝上的时序动态变化研究 对桑园中桑蓟马虫口密度最高的7—9月份期间的虫口的时序动态变化作时详尽的研究。分别调查了桑蓟马若虫、成虫、总虫口、雌成虫、雄成虫的平均虫口密度、虫口数、平均拥挤度的变化情况,调查了桑蓟马若虫、成虫、总虫口、雌雄成虫的聚集与扩散情况及相互关系,以及各虫态在桑枝上的聚集性,其聚集性大小在大多数情况下为若虫>总虫口>成虫,雌成虫>雄成虫>成虫总虫日。*)桑园昆虫及蜘蛛群落的结构特征研究 研究了在春季、夏季,秋季、晚秋时桑园昆虫及蜘蛛群落的总体特征,对桑园昆虫及蜘蛛群落的种一面积、种一多度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研究了桑园内昆虫及蜘蛛群落的多样性,其多样性的未夏伐桑园o夏伐桑园,以及春季、夏伐和未夏伐桑园的均匀度,其均匀度大小为春季桑园h未夏伐的桑园o夏伐的桑园。并对以上几种不同类型的桑园的相似性进行了测定,发现夏伐桑园之间、未夏伐桑园之间的相似性较大,而夏伐与未夏伐的桑园之间的相似性较差。

童贤明[5](2021)在《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调查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黑龙江省是水稻的主要产地,潜叶蝇是北方水稻耕种区的主要虫害之一,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黑龙江省草田交错区不同下垫面潜叶蝇的发生规律、空间分布结构、为害程度,并积极采用综合防控措施,为北方寒地草原交错区潜叶蝇的控制提供新途径和新方法。试验在黑龙江省前进农场草田交错区的草滩湿地、水田与防护林带边沿的荒芜沟渠、人工苜蓿草地、天然草原、水稻插秧的水稻田5类人工与天然的不同下垫面开展,从“草原—水稻—农田”潜叶蝇系统出发,研究不同时期潜叶蝇的生活史、发生规律、为害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黄色诱虫板的物理防控和10%阿维菌素(3g)+80%灭蝇胺(5g)双连包悬浮剂、10%溴氰虫酰胺、21%噻虫嗪、0.3%印楝素乳油、2.5%溴氰菊酯五种药剂综合防控措施,探究各种药剂对水稻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等,初步得出了持续控制潜叶蝇的措施,此研究将作为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综合治理的重要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对草田交错区15个样地水稻潜叶蝇卵量和有卵株率进行调查,每个样地调查100株植株发现荒芜沟渠的有卵株率最高,为57.3%,显着高于其他样地(P<0.05),草滩湿地有卵株率次之,天然草原有卵株数略高于苜蓿地,但二者无显着差异(P>0.05),此时水稻田有卵株率最低,仅为16%,显着低于其他样地(P<0.05)。平均百株卵量数据显示,荒芜沟渠样地内的卵量最高,为519.3/粒,显着高于其他样地(P<0.05),而草滩湿地、天然草原和苜蓿地间无显着差异(P>0.05),水稻田平均百株卵量最低,仅为83.0/粒,显着低于其他样地(P<0.05)。且水稻潜叶蝇在垂直空间和水平空间上的分布都呈完全随机性,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调查的5种下垫面样地内,潜叶蝇为害程度依次为水田与防护林带边沿的荒芜沟渠>草滩湿地>天然草原>人工苜蓿草地>水稻田。黄板采用10cm、20cm和30cm三种悬挂高度,200片/ha、300片/ha和400片/ha三种密度诱杀水稻田潜叶蝇后发现为不同高度和密度黄板均可明显减少百穴受害率,对照百穴受害率均高于85%,而黄板处理后受害率均低于50%,防治效果良好。在三块水稻田均以20cm高度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效在60%以上;悬挂高度为30cm时防治效果优于10cm。不同悬挂密度黄板时防治效果不同,在三块水稻田均以300片/ha密度的防治效果最佳,显着优于其他处理(P<0.05)。3.通过调查五种药剂处理水稻潜叶蝇后植株的百株头数、减退率和防效表明不同药剂处理效果排行为21%噻虫嗪4000倍液>10%阿维菌素(3g)+80%灭蝇胺(5g)双连包225g/ha>10%溴氰虫酰胺375m L/ha>0.3%印楝素乳油6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倍液。以上药剂在喷施15d后仍能保持良好效果。5种不同药剂复配白糖、展透助剂和28-表高芸苔素内酯后药效增强且防控效果、防控时间均优于单独施药。4.水稻受潜叶蝇为害后施用5种不同药剂,在施药后抗性降低,叶绿素、均低于对照,丙二醛含量高于对照。到第15 d时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有所提高,丙二醛含量降低,说明药剂的药效也在逐渐减弱,水稻抗性逐渐增强。但在4000倍液的21%噻虫嗪处理对生理指标影响较大,其次为10%阿维菌素+80%灭蝇胺225g/ha>10%溴氰虫酰胺375m L/ha>0.3%印楝素乳油6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倍液,该结果与药效密不可分。

杨红峡[6](2015)在《潜叶蝇的发生与防治》文中研究表明潜叶蝇是一种多食性的害虫,甚至其中部分为入侵生物种。本文就潜叶蝇田间常见种的鉴定、主要为害特征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述评,为生产实践提供指导。

胡晓斌[7](2007)在《油菜潜叶蝇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文中提出本文应用频次分布X2检验法;Taylor幂指数法,Iwao回归法以及七种聚集度指标等分析了油菜潜叶蝇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油菜潜叶蝇的田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以个体群形式存在;聚集的原因主要是自身行为的结果;采用Iwao理论抽样数模式,得到该虫的理论抽样数模式和序贯抽样模式。

宗世祥[8](2006)在《沙棘木蠹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全球沙棘栽植面积最大、种质资源最丰富、人工林建设最具成效的沙棘大国,现有沙棘林面积近200万hm2,占世界沙棘林面积的90%以上。沙棘不但是我国三北地区绿化荒山荒坡、营造水土保持林最有潜力和前途的树种;同时,它还具有较高的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物资源。近几年,沙棘木蠹蛾在我国内蒙古、辽宁、山西、陕西和宁夏等地沙棘林内大面积暴发,给我国的沙棘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该虫以前从未大面积发生危害,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本文从其生物生态学特性、种群动态、可供监测和防治的性引诱剂和相应的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室内、室外对沙棘木蠹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辽宁,该虫约4年1代。老熟幼虫5月上旬入土化蛹,成虫始见于5月末,终见于9月初,期间经历两次羽化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下旬。卵集中产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孵化率达90%以上,卵期16d。幼虫常常十几头至上百头聚集在一起且具有转移危害的习性。老熟幼虫在树基部周围的土壤中化蛹,化蛹深度在地下10cm左右,蛹期31d。成虫羽化集中在16:00~19:00,交配高峰在21:30左右;雌雄性比在内蒙古和辽宁分别为1:0.85和0.912:1;雌虫产卵集中在交配后的第二天20:30~22:00之间;雄虫寿命2-8d,雌虫寿命3-8d。以幼虫在树干部和根部越冬,坡向不同,危害程度不同的沙棘林地并不影响其越冬虫态和越冬场所。2、通过利用传统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得出其卵、幼虫和蛹的空间格局均为负二项分布,即聚集分布。幼虫的最佳抽样方法为棋盘式。3、卵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和有效积温研究结果表明:恒温条件下,蛹的发育起点温度C=12.056±0.176℃,有效积温K=295.203±4.094日度;变温条件下,蛹的发育起点温度C=15.481±0.419℃,有效积温K=202.356±13.057日度,而卵的发育起点温度C=16.746±0.835℃,有效积温K=101.549±12.579日度。蛹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1℃。变温条件下,蛹的平均发育历期为31天,卵的平均发育历期为16天。4、通过测量幼虫的头宽、体长、体宽、上颚长和宽等指标,确定其共有16龄。不同龄幼虫前胸侧毛L1、L2和L3以及腹足大小等指标可以用于幼虫龄期的划分。5、沙棘主要钻蛀性害虫种群生态位的研究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和红缘天牛在

陈俊晖[9](2016)在《农业景观格局对油稻轮作区油菜潜叶蝇和二化螟发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作物和非作物生境的农田景观格局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景观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本论文基于江西广泛应用的油—稻轮作耕种模式和区域多样性差异显着的农业景观生态格局,重点关注水稻与油菜上重要害虫及其天敌在不同景观格局下、不同时期的发生情况,并系统分析景观格局因子对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在实验样地的选择上,选择景观多样性差异显着的区域,主要包括南昌市,九江市和宜春市的不同县区。冬季作物主要关注油菜潜叶蝇在油菜不同花期下的发生情况,以及区域景观构成对油菜害虫种群发生数量的影响。在夏季,实验主要针对水稻重要钻蛀性害虫—二化螟种群发生与景观之间的关系,以及二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白穗)率和产量损失,评价不同时期二化螟寄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对优势寄生蜂种类进行采集和室内分子鉴定。主要结果如下:1.油菜花期潜叶蝇的发生与农业景观的关系不同农业景观能够影响生态系统生物控害与授粉的服务功能,但同时也可能影响害虫的种群密度。为了探明江西赣北地区不同农业景观背景下油菜潜叶蝇种群动态,应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了农业景观构成因子与油菜潜叶蝇种群数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油菜初花期、盛花期和终花前期,不同样地之间油菜潜叶蝇种群发生趋势相似,在油菜盛花期潜叶蝇为害最重,但不同样地之间的潜叶蝇种群数量差异显着。区域范围农业景观构成因素对油菜花期潜叶蝇发生数量有显着影响。草地面积、森林面积与潜叶蝇种群数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耕地面积在中等范围尺度(1 000 m半径)与油菜潜叶蝇发生数量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高比例的作物生境反而有相对更低的油菜潜叶蝇种群。本研究内容可以为分析农业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研究案例,为不同生态农业区域油菜潜叶蝇种群防控提供参考资料。2.不同景观条件下二化螟发生为害规律害虫在不同景观条件、不同时期的发生为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为了探明不同农业景观条件与二化螟种群发生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一系列不同景观背景的实验样地,应用线性回归模式分析农业景观因子中重要的耕地比例和半自然比例构成部分与二化螟种群发生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业景观格局显着影响二化螟越冬基数,与耕地面积显着正相关,这进一步导致早稻上二化螟为害造成枯心率呈现规律性变化。2014与2015年度在区域范畴内20个实验样地的系统监测田间二化螟成虫的发生量,发现二化螟种群发生量与区域范围内农业景观构成中的耕地面积比例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半自然生境面积比例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不同年份,不同时期田间二化螟在中稻上发生危害造成枯心白穗差异较大。产量损失研究结果表明,农药的使用能够帮助降低害虫为害,挽回损失,但同时不可忽视农田景观自身的生态服务功能。本研究内容可以为分析农业害虫在不同景观条件下、不同时期发生为害提供研究案例,为防治二化螟提供基础参考资料。3.不同时期二化螟寄生性天敌发生规律以及优势寄生蜂鉴定寄生性天敌可以为农田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生态控害功能。为了探明不同时期二化螟寄生性天敌的发生规律,以及明确二化螟优势寄生蜂种类,应用标记回收诱集卵卡(Bait-Card)办法,将二化螟卵块标记释放在不同景观格局背景下的水稻田间,48个小时之后回收卵卡,于室内对回收卵卡进行孵育和饲养,系统观察出蜂数量,并对优势种类进行鉴定。年度内不同时期布置诱集卵卡实验结果表明:一代卵高蜂期(5月2日),回收卵卡中无卵寄生蜂羽化;而于卵期寄生,跨期羽化的寄生蜂(二化螟饲养至幼虫4龄后出蜂)是二化螟卵块的主要寄生蜂,不同实验样地寄生率最低为0,最高7.19%,平均出蜂率为0.92%;在七月份时卵寄生蜂是二化螟卵的主要寄生蜂,不同实验样地寄生率最低为0,最高43.89%,平均卵寄生出蜂率为5.94%;而九月份布置卵卡实验,所有实验样地均未发现寄生蜂羽化。通过对二化螟优势寄生蜂进行分子鉴定发现,卵寄生蜂主要有赤眼蜂属Trichogramma的六个种类,而跨期寄生蜂有两个种类:Aphelinus kurdjumovi和Zele deceptpr。本研究内容明确了不同时期二化螟优势寄生蜂的发生情况,并对优势寄生蜂进行了分子鉴定,这可以为利用二化螟优势寄生蜂防治害虫提供参考资料和依据。

郭线茹,张建设,孙淑君,王威[10](2005)在《麦黑斑潜叶蝇幼虫和蛹在麦田的空间分布特性》文中指出麦黑斑潜叶蝇近年在麦田有危害加重的趋势,为进一步了解其生态习性,确定正确的田间抽样调查方法, 作者于麦黑斑潜叶蝇为害盛期调查了其幼虫和蛹在8个品种麦田的种群密度,并采用聚集度指标法、Taylor幂法则和 m*-m回归法测定了幼虫和蛹在麦田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幼虫和蛹在徐州26号的麦田种群密度最大,济南17 号的麦田种群密度最小;5月初麦黑斑潜叶蝇幼虫和蛹在麦田呈均匀分布。

二、油菜潜叶蝇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菜潜叶蝇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贺兰山灰榆潜叶害虫榆跳象的生物学特性及空间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潜叶害虫研究概况
    1.2 榆跳象研究概况
    1.3 昆虫空间分布格局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调查区域及样线设置
    2.2 榆跳象幼虫密度调查
    2.3 榆跳象生物学特征观察
    2.4 灰榆叶片形态分析
    2.5 榆跳象幼虫空间分布型分析
    2.6 榆跳象幼虫密度影响因子分析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榆跳象生物学特征
    3.2 榆跳象取食灰榆叶片特征及其与幼虫发育的关系
    3.3 贺兰山榆跳象幼虫空间分布特征
    3.4 榆跳象幼虫空间分布影响因子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潜叶蝇幼虫在二月兰的田间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和方法
    1.2 空间分布型检验
        1.2.1 聚集度指标检验
        1.2.2 线性回归方程的检验
    1.3 理论抽样模型和序贯抽样模型
2 结果与分析
    2.1 潜叶蝇幼虫的种群动态
    2.2 空间分布型检验
    2.3 线性回归检验
        2.3.1 Iwao回归
        2.3.2 Taylor回归
    2.4 抽样模型
3 结论与讨论

(4)桑树主要害虫的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害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1.2 生态位理论与竞争排斥原理
    1.3 昆虫种群的增长变动与种群调节理论
    1.4 昆虫群落的多样性、均匀度与丰富度
    1.5 桑树害虫种群生态学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引言
    2.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 桑园害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桑蓟马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3.2.2 桑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3.2.3 桑粉虱的生物学特性
        3.2.4 桑朱砂叶螨及其天敌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
        3.2.5 桑梢小蠹虫的生物学特性
    3.3 讨论
        3.3.1 桑园害虫的种类及生态对策类型分析
        3.3.2 影响害虫世代重叠的因素
        3.3.3 桑园害虫在桑叶上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3.4 关于桑园害虫的防治
第四部分 桑树害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桑蓟马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4.2.1.1 桑蓟马越冬态成虫在桑园里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4.2.1.2 桑蓟马若虫在桑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4.2.1.3 桑蓟马成虫在桑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4.2.2 桑朱砂叶螨在桑树上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
        4.2.3 桑螟幼虫的田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4.2.4 桑梢小蠹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4.2.5 桑粉虱成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4.3 讨论
        4.3.1 影响桑园害虫种群空间分布的因素
        4.3.2 关于桑园害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4.3.3 关于桑树害虫种群空间分布型的聚集度指标分析
第五部分 桑树害虫在桑树上的垂直分布规律及生态位的定量测定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桑树害虫在桑树上的垂直分布规律
        5.2.1.1 桑蓟马在桑枝上的垂直分布规律
        5.2.1.2 桑朱砂叶螨在桑枝上的垂直分布规律
        5.2.1.3 桑粉虱成虫在桑枝上的垂直分布规律
        5.2.1.4 桑梢小蠹虫在桑枝上的垂直分布规律
        5.2.2 桑树常见害虫生态位的定量测定
        5.2.2.1 桑蓟马若虫生态位宽度的测定
        5.2.2.2 桑蓟马成虫的生态位宽度测定
        5.2.2.3 桑蓟马成虫间的生态位重叠及相似性比例
        5.2.2.4 桑树其它害虫垂直分布的生态位宽度测定
        5.2.2.5 桑蓟马越冬态成虫与桑梢小蠹虫在田间分布的生态位重叠相似性比例及种间联结分析
    5.3 讨论
        5.3.1 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的生态学意义及度量模型
        5.3.2 桑树害虫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生态位对害虫防治的意义
第六部分 桑蓟马种群的时序动态变化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桑蓟马虫口密度与虫口数的变动
        6.2.2 桑蓟马虫口的平均拥挤度的变化规律
        6.2.3 桑蓟马虫口的聚集与扩散的变化规律
        6.2.4 桑蓟马在桑枝上分布的聚集情况
        6.2.5 桑蓟马动态变化中各统计指标间的关系
        6.2.6 桑蓟马动态变化中各统计指标的升降规律
    6.3 讨论
        6.3.1 关于桑蓟马的聚集与扩散
        6.3.2 影响桑蓟马种群变动的原因
第七部分 桑园昆虫及蜘蛛群落的结构特征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桑园昆虫及蜘蛛群落的结构
        7.2.2 桑园昆虫及蜘蛛群落的种—面积关系
        7.2.3 桑园昆虫及蜘蛛群落的种—多度关系
        7.2.4 桑园内昆虫及蜘蛛群落的多样性
        7.2.5 桑园昆虫及蜘蛛群落的均匀度
        7.2.6 不同桑园昆虫及蜘蛛群落的相似性测定
    7.3 讨论
        7.3.1 关于桑园昆虫及蜘蛛群落的调查分析
        7.3.2 关于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第八部分 论文小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致谢

(5)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调查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水稻生产概况
    1.3 水稻潜叶蝇研究概况
        1.3.1 水稻潜叶蝇的分类地位、分布及寄主范围研究
        1.3.2 水稻潜叶蝇的形态特征
        1.3.3 水稻潜叶蝇的生物学特性
        1.3.4 水稻潜叶蝇的空间分布
        1.3.5 水稻潜叶蝇的防治指标
    1.4 水稻害虫对植株生理的影响
    1.5 水稻潜叶蝇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1.5.1 农业防治
        1.5.2 物理防治
        1.5.3 生物防治
        1.5.4 化学防治
    1.6 北方寒地草田交错区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地点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潜叶蝇调查
        2.3.2 水稻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物理防控技术研究
        2.3.3 水稻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药剂防控技术研究
        2.3.4 不同药剂对水稻潜叶蝇胁迫的水稻生理指标影响研究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之潜叶蝇调查
        3.1.1 生活史
        3.1.2 种群动态调查
        3.1.3 种群动态特征分析
        3.1.4 为害症状调查
    3.2 水稻潜叶蝇物理防控研究
        3.2.1 黄板诱杀潜叶蝇效果
        3.2.2 不同悬挂高度潜叶蝇成虫防治效果
        3.2.3 不同悬挂密度潜叶蝇成虫防治效果
    3.3 药剂对水稻潜叶蝇的控制效果评价
        3.3.1 10%阿维菌素+80%灭蝇胺防治水稻潜叶蝇
        3.3.2 10%溴氰虫酰胺防治水稻潜叶蝇
        3.3.3 0.3%印楝素乳油防治水稻潜叶蝇
        3.3.4 21%噻虫嗪防治水稻潜叶蝇
        3.3.5 2.5%溴氰菊酯防治水稻潜叶蝇
    3.4 五种药剂对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3.4.1 五种药剂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2 五种药剂对水稻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4.3 五种药剂对水稻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4.4 五种药剂对水稻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5 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的可持续控制策略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结论
        4.1.1 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潜叶蝇调查
        4.1.2 水稻潜叶蝇物理防控研究
        4.1.3 水稻潜叶蝇药剂防控研究
        4.1.4 不同药剂对水稻潜叶蝇胁迫的水稻生理指标影响研究
    4.2 讨论
        4.2.1 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潜叶蝇调查
        4.2.2 水稻潜叶蝇物理防控研究
        4.2.3 水稻潜叶蝇药剂防控研究
        4.2.4 不同药剂对水稻潜叶蝇胁迫的水稻生理指标影响研究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北方寒地草田交错区的潜叶蝇调查
    5.2 黄色诱虫板物理防控效果
    5.3 五种药剂防控效果
    5.4 五种药剂喷施处理虫害后对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5.5 预防为主,药控为辅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潜叶蝇的发生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田间常见潜叶蝇的鉴定
2 潜叶蝇的为害特点
    2. 1 豌豆潜蝇
    2. 2 南美斑潜蝇
    2. 3 美洲斑潜蝇
    2. 4 其他潜叶蝇的为害
3 潜叶蝇的综合防治
    3. 1 潜叶蝇的农业防治
    3. 2 潜叶蝇的物理防治。
    3. 3 潜叶蝇的化学防
    3. 4 潜叶蝇的天敌及生物防治利用
        3. 4. 1 潜叶蝇的天敌种类
        3. 4. 2 潜叶蝇被寄生蜂寄生后的症状
        3. 4. 3 寄生蜂防治潜叶蝇的应用

(7)油菜潜叶蝇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方法
    1.2 分布型的确定
    1.3 聚集强度的测定
    1.4 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1.5 序贯抽样模式的建立
2 结果与分析
    2.1 频次分布法检验分布型
    2.2 聚集指标测定分布型结果
3 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4 序贯抽样公式
5 讨论

(8)沙棘木蠹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沙棘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 我国灌木林主要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3 沙棘主要病虫害种类
    1.4 沙棘木蠹蛾及其研究进展
    1.5 地统计学在昆虫种群动态研究中的应用
    1.6 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昆虫种群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1.7 植物挥发性物质在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中的作用与研究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与沙棘有关的几种常见木蠹蛾的鉴别
    2.1 五种木蠹蛾形态特征比较
    2.2 成虫分类检索表
    2.3 幼虫分类检索表
3 沙棘木蠹蛾生物学特性
    3.1 分布与危害
    3.2 形态特征
    3.3 世代发育
    3.4 生活习性
    3.5 越冬
    3.6 天敌
    3.7 小结
4 沙棘木蠹蛾危害特性与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
    4.1 试验地概况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5 沙棘木蠹蛾空间格局的研究
    5.1 试验地概况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分析
    5.4 结果和讨论
6 沙棘木蠹蛾蛹和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结论与讨论
7 沙棘木蠹蛾幼虫龄期结构的初步研究
    7.1 材料和方法
    7.2 分析方法
    7.3 结果分析
    7.4 讨论
8 沙棘主要蛀干害虫种群生态位研究
    8.1 试验地概况
    8.2 研究方法
    8.3 结果与分析
    8.4 讨论
9 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的初步研究
    9.1 材料和方法
    9.2 结果分析
    9.3 小结
10 主要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目录
致谢
附图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9)农业景观格局对油稻轮作区油菜潜叶蝇和二化螟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景观
        1.2.1 景观
        1.2.2 农业景观多样性
        1.2.3 景观多样性研究方法
    1.3 潜叶蝇发生为害
    1.4 二化螟为害与防治
    1.5 寄生蜂与害虫控制
    1.6 研究意义
第二章:油菜花期潜叶蝇的发生与农业景观的关系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验样地选择和农业景观土地利用构成调查
        2.2.2 油菜花期潜叶蝇种群数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江西地区油菜不同花期下潜叶蝇发生数量
        2.3.2 农业景观构成因素与油菜潜叶蝇种群动态的相关性
        2.3.3 讨论
第三章:农业景观格局对二化螟成虫发生和为害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样地的选择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越冬二化螟成虫发生量与农业景观格局的关系
        3.3.2 越冬成虫发生量与早稻一代幼虫为害率的关系
        3.3.3 区域样地二化螟成虫发生量种群监测
        3.3.4 二化螟种群诱捕量与农业景观格局的关系
        3.3.5 不同时期二化螟为害调查
        3.3.6 二化螟幼虫造成枯心(白穗)率与景观因子的关系
        3.3.7 二化螟种群发生量与枯心率的关系
        3.3.8 农药区和非农药区产量对比
        3.3.9 二化螟发生数量与水稻产量之间的关系
    3.4 讨论
        3.4.1 害虫发生和景观的关系
        3.4.2 成虫发生与田间为害
        3.4.3 不同景观样地农药区与非农药区产量差异
        3.4.4 本实验结果的意义
第四章:不同景观条件下二化螟天敌寄生蜂种群调查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供试水稻
        4.2.2 供试二化螟虫源
        4.2.3 不同实验样地二化螟寄生蜂调查
        4.2.4 寄生蜂形态初步鉴定
        4.2.5 寄生蜂分子鉴定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不同时期二化螟寄生蜂发生情况
        4.3.2 优势寄生蜂鉴定
        4.3.3 优势寄生蜂物种分析
    4.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寄生蜂序列
致谢
作者简介

(10)麦黑斑潜叶蝇幼虫和蛹在麦田的空间分布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幼虫和蛹在不同小麦品种上的分布
    1.2 空间分布型
        1.2.1 调查方法
        1.2.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麦田幼虫和蛹的种群密度
    2.2 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型
        2.2.1 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
        2.2.2 Taylor幂法则和m*-m回归法测定结果
3 讨论

四、油菜潜叶蝇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贺兰山灰榆潜叶害虫榆跳象的生物学特性及空间分布[D]. 李欣芸. 宁夏大学, 2020(03)
  • [2]油菜潜叶蝇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J]. 胡晓斌,张斗亮,张运川. 中国油料, 1992(04)
  • [3]潜叶蝇幼虫在二月兰的田间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J]. 李平,戴伟. 甘肃农业科技, 2021(05)
  • [4]桑树主要害虫的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童建松. 西南农业大学, 2002(02)
  • [5]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调查及防控技术研究[D]. 童贤明. 西藏农牧学院, 2021(08)
  • [6]潜叶蝇的发生与防治[J]. 杨红峡. 青海农林科技, 2015(04)
  • [7]油菜潜叶蝇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J]. 胡晓斌. 安徽农学通报, 2007(05)
  • [8]沙棘木蠹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D]. 宗世祥.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1)
  • [9]农业景观格局对油稻轮作区油菜潜叶蝇和二化螟发生的影响[D]. 陈俊晖.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3)
  • [10]麦黑斑潜叶蝇幼虫和蛹在麦田的空间分布特性[J]. 郭线茹,张建设,孙淑君,王威. 华北农学报, 2005(01)

标签:;  ;  ;  ;  ;  

油菜叶潜蝇幼虫空间分布格局及取样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