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塑料处理的研究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粟颖[1](2021)在《生活垃圾中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生活垃圾中废塑料产生量日益增大,废塑料污染问题突出,其危害与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对我国生活垃圾中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路径,并提出几点建议。
林敬淇[2](2021)在《废塑料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塑料在日常生活和各个工业领域的应用涉及到了各个方面,但是废塑料的数量仍在急剧增加中。每年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大约只有25%,有1400万t塑料制品没有得到合理处置,经济浪费高达280亿元。同时由于塑料密度小、难降解的特性使得白色污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困扰人类至今,微塑料也从2004年进入了人类的视线,被纳入了研究范围。因此如何控制废塑料的回收再利用已成为当下刻不容缓的研究议题。
王晓霞,慕进文,朱青德[3](2021)在《废塑料在钢铁行业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废塑料来源、处理技术及国内外钢铁行应用情况,高炉喷吹废塑料,对废塑料预处理工艺要求较高,PVC含量需小于2%,废塑料与煤共焦化技术废塑料适宜配比为1%~2%,废塑料在我国未能广泛应用的原因包括强制性回收利用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补贴不到位、废塑料回收体系不完善、废塑料中PVC含量较高等原因;钢铁企业在关注国家环保政策的同时,还跟踪废塑料在钢铁行业最新应用技术,国家法律和政策更倾向于废塑料运用于钢铁行业时,择机优先发展废塑料运用于焦化相关技术。
梁吉东,黎军[4](2021)在《生活垃圾塑料分选及利用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增加了生活垃圾数量与种类。城市现代化建设速度加快,提升了生活质量水平。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必须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塑料分选处理,实现垃圾塑料的资源化利用。主要围绕生活垃圾塑料分选展开讨论,同时提出垃圾塑料资源化应用措施。
李明丰,蔡志强,邹亮,魏晓丽,习远兵,王国清,蔡立乐,张哲民,夏国富,蒋海滨[5](2021)在《中国石化废旧塑料化学回收与化学循环技术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废旧塑料化学回收是实现塑料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之一,特别是废旧塑料热解技术备受关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化)结合自身优势,对废旧塑料化学回收及化学循环技术进行了全面设计规划,开发了几种不同途径的化学回收及化学循环技术。其中,废旧塑料生产低杂质油品(SPWO)技术,通过物理法脱杂、溶剂热解的有机耦合实现了最大量生产低杂质油品的目的,为废旧塑料的全循环利用奠定了基础;开发了废旧塑料微波辅助热解技术,可实现一步法制备低碳烯烃。废旧塑料热解油加氢生产柴油调和组分技术所得柴油馏分十六烷值可达到61.2;所开发的催化裂化技术生产汽油时,汽油产率可达50%,而同时生产汽油和低碳烯烃产品时,汽油收率可达30%,乙烯和丙烯产率总产率18%以上;设计开发了废旧塑料热解油加氢-蒸汽裂解制备烯烃技术,经深度加氢预处理耦合蒸汽裂解处理后,三烯收率可达41.9%。对不同的废旧塑料化学回收技术路线进行碳足迹分析并与石油基炼厂及废旧塑料焚烧发电技术的碳排放进行对比,废旧塑料化学回收技术具有良好的碳减排竞争力。
任照芳,李丹,潘静静,钟怀宁,王亮[6](2021)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我国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机遇与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抓手和重大实践,再生塑料应用于食品接触材料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应对塑料垃圾污染的关键举措之一。概述了欧盟和美国对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管理举措,总结了鼓励政策和标准化的推进为可再生塑料用作食品接触材料带来的机遇,与此同时,详细地分析了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面临的挑战,如污染物迁移、满足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等。从立法、市场监管、安全评估等多视角讨论并作出相关建议与展望,不仅为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企业对再生塑料的应用提供参考,也为政府制定相关管控举措提供借鉴。
张宏强,王广,董剑豪,王静松,薛庆国[7](2021)在《废塑料-无烟煤混合还原剂球团还原动力学》文中提出废塑料污染日益严重,处理困难。为实现热塑性薄膜废塑料的资源化利用,本文将废塑料与无烟煤混合,通过低温热处理粒化制得铁矿含碳球团直接还原用混合还原剂;并进行1 050、1 100、1 150、1 200℃下混合还原剂和无烟煤两种球团的还原试验,对比两种还原剂球团在不同温度下还原行为的差异;进一步利用动力学模型分析两种还原球团的控速环节,并计算出还原反应活化能。结果表明:温度对两种还原剂球团的还原行为影响显着,温度与还原度呈正相关;在同一温度下,混合还原剂球团能提前到达铁矿粉的还原终点;两种还原剂球团的控速环节均为碳的气化反应控速;混合还原剂-铁矿粉球团的活化能为287.91 kJ/mol,小于无烟煤-铁矿粉球团的活化能(308.98 kJ/mol),证明混合还原剂可有效降低含碳球团的还原难度。
张相君,魏寒冰[8](2021)在《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国际法和国内法协同规制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各国发展石化工业出现的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采取文献梳理、比较法和法教义学与法社会学的分析方法,认为海洋微塑料作为法律问题亟需国际法和国内法的一体性回应,提出规范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国际法和国内法具备初步体系化特征,各组成部分互有短长,因此应对此问题的现实路径是各部分间协同;这种协同具有一定基础,但存在其限度;推进现有规则的协同,前提在于澄清海洋环境保护领域国际法和国内法的一元关系,路径上则有理想的缔结全球专门条约、现实的区域条约以及最容易实现的国内立法。
霍瑞强[9](2021)在《污泥和废塑料化学链共气化中氯迁移与转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人口的大幅增长,塑料生产和使用越来越频繁,导致废塑料的产量巨大;同时,由于工业的发展,污泥产量也随之增高,“白色污染”和“污泥围城”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威胁。基于废塑料和污泥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准则,采用化学链气化技术(CLG)进行处理,选用铁矿石载氧体作为基础载氧体,用Ca、K、Na三种碱(土)金属离子对其负载,既可以增强载氧体的活性,还可以用于脱除PVC塑料化学链气化过程产生的HCl气体。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碱(土)金属元素,因此本文利用污泥和碱(土)金属负载的载氧体实现对PVC塑料化学链气化过程产生的HCl气体进行脱除,进而抑制二恶英的生成。目前对废塑料和污泥化学链气化及含氯污染物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全面研究废塑料和污泥化学链气化过程氯的转化与脱除机理。首先,采用HSC热力学软件对载氧体和碱(土)金属离子进行筛选,根据热力学模拟可知温度范围在600~1000时氯元素将主要以HCl气体的形式存在;发现铁矿石载氧体作为基础载氧体不会在反应过程中与HCl气体反应造成消耗,负载Ca、K、Na离子的载氧体与HCl气体反应可以生成稳定的氯化物,并且氯化物不会和O2反应造成二次污染;同时,根据热力学平衡常数可知,载氧体的脱氯反应会随着温度升高,反应越难进行。其次,为了验证热力学模拟的结果,同时也证明污泥脱氯的可行性,在TG-FTIR-MS三联装置对废PVC塑料及污泥热解气化过程气体产物进行分析,以及不同工况下HCl气体的产生和脱除情况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污泥和PVC塑料单独热解情况进行分析,发现PVC塑料在热解过程的主要产物为HCl气体,污泥在热解过程不会产生HCl气体。采用三种负载载氧体与PVC塑料气化,发现由于载氧体在气化过程中可以提供晶格氧,使PVC塑料热解生成CO2,同时还发现PVC塑料热解生成的HCl气体被完全脱除,验证了热力学模拟结果;然后在TG-FTIR-MS三联装置和固定床上对污泥灰脱氯效果进行探讨,发现污泥灰具有一定的脱氯能力;在固定床实验中,当污泥灰/PVC质量比达到20:1时,脱氯效率最高达到98.3%,并对反应前后污泥灰进行XRD对比分析,发现污泥灰脱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其本身含有的碱(土)金属化合物造成的,证实了前期的猜想。最后,在固定床上深入研究了废塑料和污泥化学链气化过程氯转化和脱除机理,研究发现:温度的升高会降低载氧体的脱氯能力;随着碱(土)金属离子的负载量的升高载氧体的脱氯效率也升高;污泥同样具有一定的脱氯能力;在化学链气化过程中,三种载氧体的脱氯效率大小顺序为:Na>K>Ca;当载氧体质量为0.5g时,负载15%Na离子的载氧体脱氯效率为98.4%;当载氧体质量为2g时,三种负载载氧体的脱氯效率大致相同,均为95%以上。同时还发现,铁矿石载氧体可以提高原料的碳转化率,并促进焦油和半焦的分解,采用碱(土)金属离子修饰后,不但进一步提高原料的碳转化率,而且对HCl气体具有良好的脱除效果。实验证实了污泥具有一定的脱氯能力的原因,主要自身含有的碱(土)金属化合物,在气化过程中分解产生的碱(土)金属离子与HCl气体反应生成稳定氯化物实现脱氯,并根据二恶英的形成原理,推断出污泥和载氧体对二恶英的抑制机理。
侯明[10](2021)在《高炉喷吹废塑料下的废旧塑料综合利用新方法》文中认为当前,"白色污染"对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急需采取科学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和解决。废塑料作为碳氢化合物,将其作为原料投入高炉之中,不但可降焦节能,还可保护环境。对此,文章对废塑料回收与利用的环保意义进行分析,并阐述高炉喷吹废塑料技术的应用情况,包括国内外应用现状、应用效益与前景等。根据相关试验结果可知,该项技术的应用可减少3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量利用率超过80%。
二、废塑料处理的研究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塑料处理的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生活垃圾中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的问题 |
1.1 法律体系不完善 |
1.2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不完善 |
1.3 补贴政策难执行 |
1.4 可回收性定义不明确 |
1.5 可回收物回收标志不细化 |
1.6 溯源和认证系统未建立 |
1.7 统计数据无支撑 |
1.8 废塑料处理技术和可降解技术不成熟 |
2 建议 |
2.1 完善法律法规 |
2.2 摸清底数,合理设定回收目标值 |
2.3 落实生产者及其利益相关者责任延伸制度 |
2.4 建立废塑料回收再生利用溯源和认证体系 |
2.5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
2.6 完善回收再生利用全流程建设 |
2.7 培育龙头企业形成规模效应 |
2.8 加大科研投入 |
2.9 落实居民垃圾分类责任 |
3 结论 |
(2)废塑料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塑料处理技术现状 |
1.1 传统手段 |
1.2 物理手段 |
1.3 化学手段 |
2 新兴处理技术 |
3 小结 |
(3)废塑料在钢铁行业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废塑料来源及处理技术 |
2 废塑料在钢铁行业的应用 |
2.1 废塑料用于炼焦 |
2.1.1 国内外焦化处理废塑料情况 |
2.1.2 废塑料与煤共焦化技术 |
2.1.3 焦炉应用废塑料技术优势及存在问题 |
2.2 废塑料用于高炉喷吹 |
2.2.1 国内外高炉喷吹废塑料情况 |
2.2.2 高炉喷吹废塑料工艺 |
2.2.3 高炉喷吹废塑料存在的问题 |
2.3 废塑料在炼钢的应用 |
3 废塑料在我国未能广泛应用的原因 |
3.1 废塑料强制性回收利用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
3.2 在钢铁行业使用废塑料方面政府补贴不到 |
3.3 废塑料回收体系不完善 |
3.4 废塑料中PVC含量较高 |
4 结论及建议 |
(4)生活垃圾塑料分选及利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废塑料分选技术 |
1.1 光电分选技术 |
1.2 色彩分选技术 |
1.3 风力分选技术 |
1.4 风力摇床分选技术 |
1.5 电磁静电分选技术 |
2 生活垃圾塑料的资源化应用 |
2.1 物理回收处理 |
2.2 化学回收法 |
2.3 能量回收法 |
3 生活垃圾塑料资源化应用方向 |
3.1 加强领导,制定资源处理政策 |
3.2 制定和实行行业标准 |
3.3 提升分选回收技术的自动化水平 |
4 结束语 |
(5)中国石化废旧塑料化学回收与化学循环技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中国石化废旧塑料化学回收整体方案设计 |
2 废旧塑料热解技术开发 |
2.1 废旧塑料生产低杂质油品技术开发 |
2.1.1 SPWO技术简介及技术特点分析 |
2.1.2 不同来源废旧塑料杂质来源及含量分析 |
2.1.3 SPWO技术全流程物料平衡 |
2.1.4 SPWO技术热解油性质分析 |
2.2 废旧塑料微波辅助裂解技术探索 |
3 以废旧塑料热解油为原料生产石化产品技术开发 |
3.1 废旧塑料热解油加氢生产柴油调和组分技术开发 |
3.2 废旧塑料热解油催化裂化技术开发 |
3.3 废旧塑料热解油加氢精制技术开发 |
3.4 废旧塑料油加氢-蒸汽裂解生产低碳烯烃技术 |
4 废旧塑料化学循环碳足迹分析 |
4.1 废旧塑料化学循环加工方案设计 |
4.2 碳足迹计算依据 |
4.3 废旧塑料化学法回收碳足迹 |
4.3.1 废旧塑料化学法多产油品路线(方案A) |
4.3.2 废旧塑料化学法多产化学品路线(方案B) |
4.3.3 废旧塑料化学法兼产油品和化学品路线(方案C) |
4.4 产业路线碳排放对比分析 |
4.4.1 与石油基炼厂碳排放对比分析 |
4.4.2 与废旧塑料燃烧发电碳排放对比分析 |
5 结论 |
(6)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我国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全球塑料污染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概况 |
2 欧美对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管理 |
2.1 欧盟法规和政策 |
2.2 美国法规和政策 |
2.3 欧美管理方式对我国的启示 |
3 我国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机遇 |
3.1 政策鼓励 |
3.2 标准化的推进 |
4 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面临的挑战 |
4.1 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污染物迁移风险 |
4.2 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评估 |
4.3 满足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 |
5 结语 |
(7)废塑料-无烟煤混合还原剂球团还原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原料与方法 |
1.1 试验原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混合还原剂制备 |
1.2.2 复合球团还原 |
2 试验原理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试验结果 |
3.2 反应动力学分析 |
4 结 论 |
(8)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国际法和国内法协同规制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 |
(一)海洋微塑料污染的事实问题 |
(二)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法律问题 |
(三)海洋微塑料污染法学研究的学术评估 |
二、协同规制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法律现状检视 |
(一)规制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国际法 |
1.规制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硬法 |
2.规制海洋微塑料污染的软法 |
(二)中美规制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国内法律和政策 |
1.中国以法律为基础的政策路径 |
2.美国联邦与州并行的法律路径 |
(三)既有规则的协同基础和不足 |
1.当前规制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法律体系特征 |
2.硬法内的协同基础 |
3.软法内的协同基础 |
4.中美国内法对协同的支持 |
5.协同基础的限度 |
三、推进协同规制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国际法与国内法 |
(一)海洋环境保护领域国际法和国内法关系的重新界定 |
1.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发展要求 |
2.国内司法不一致的警示 |
(二)推进的具体路径 |
1.理想路径:推动缔结规范海洋微塑料的国际公约 |
2.现实路径: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发起缔结区域公约 |
3.单边路径:中国国内法层面的完善 |
四、结语 |
(9)污泥和废塑料化学链共气化中氯迁移与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塑料和污泥的产生和组成 |
1.1.2 塑料和污泥的处理现状 |
1.1.3 塑料和污泥气化技术 |
1.2 化学链技术 |
1.2.1 化学链气化技术 |
1.2.2 载氧体的研究现状 |
1.2.3 化学链技术控制污染物 |
1.3 二恶英的形成与抑制 |
1.3.1 二恶英的形成机理 |
1.3.2 化学链技术抑制二恶英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章 实验设计及分析方法 |
2.1 引言 |
2.2 化学链气化技术的关键因素 |
2.2.1 载氧体的选择 |
2.2.2 反应器的选择与搭建 |
2.3 特性分析实验及参数设定 |
2.3.1 原料固相分析 |
2.3.2 原料全氯的测定 |
2.3.3 微形貌、结构表征分析 |
2.4 数据处理 |
2.5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章 废塑料化学链气化过程氯转化模拟研究 |
3.1 引言 |
3.2 热力学模拟 |
3.2.1 模拟软件介绍 |
3.3 模拟数据结果与讨论 |
3.3.1 基础载氧体选择 |
3.3.2 负载碱(土)金属离子的选择 |
3.3.3 反应过程平衡常数分析 |
3.4 载氧体制备与XRD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废塑料与污泥化学链气化过程氯的迁移转化规律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及条件 |
4.3 污泥与废PVC塑料的热解实验 |
4.3.1 污泥单独热解TG-FTIR-MS分析 |
4.3.2 PVC塑料单独热解TG-FTIR-MS分析 |
4.3.3 不同种类载氧体与PVC塑料TG-FTIR-MS实验 |
4.3.4 污泥灰与PVC塑料不同质量比TG-FTIR-MS实验 |
4.4 污泥灰固定床脱氯实验 |
4.4.1 实验装置及过程 |
4.4.2 脱氯效率的计算 |
4.4.3 污泥灰/PVC质量比对脱氯效率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化学链气化脱氯实验 |
5.1 引言 |
5.2 模拟气脱氯实验 |
5.2.1 实验装置与步骤 |
5.2.2 载氧体种类对脱氯效率的影响 |
5.2.3 温度对脱氯效率的影响 |
5.2.4 不同负载量对脱氯效率的影响 |
5.2.5 载氧体表征分析 |
5.3 热解气化学链脱氯实验 |
5.3.1 载氧体种类对脱氯效率的影响 |
5.3.2 温度对脱氯效率的影响 |
5.3.3 质量对脱氯效率的影响 |
5.3.4 载氧体表征分析 |
5.4 污泥和废塑料化学链气化实验研究 |
5.4.1 废塑料和污泥化学链气化特性 |
5.4.2 废塑料和污泥化学链气化过程氯的脱除 |
5.4.3 载氧体表征分析 |
5.4.4 废塑料和污泥化学链气化过程氯的迁移与转化规律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10)高炉喷吹废塑料下的废旧塑料综合利用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废塑料回收与综合利用的环保意义 |
2 高炉喷吹废塑料技术的应用情况 |
2.1 主要成分 |
2.2 应用现状 |
2.2.1 国外应用现状 |
2.2.2 国内应用进展 |
3 高炉喷吹技术下废塑料综合利用的前景与效果 |
3.1 开发前景 |
3.2 应用效果 |
3.2.1 经济效益 |
3.2.2 环保效益 |
结语 |
四、废塑料处理的研究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活垃圾中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现状及展望[J]. 粟颖.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1(12)
- [2]废塑料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林敬淇. 云南化工, 2021(10)
- [3]废塑料在钢铁行业的应用[J]. 王晓霞,慕进文,朱青德. 工业加热, 2021(09)
- [4]生活垃圾塑料分选及利用技术[J]. 梁吉东,黎军. 化工设计通讯, 2021(09)
- [5]中国石化废旧塑料化学回收与化学循环技术探索[J]. 李明丰,蔡志强,邹亮,魏晓丽,习远兵,王国清,蔡立乐,张哲民,夏国富,蒋海滨. 中国塑料, 2021(08)
- [6]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我国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机遇与挑战[J]. 任照芳,李丹,潘静静,钟怀宁,王亮. 中国塑料, 2021(08)
- [7]废塑料-无烟煤混合还原剂球团还原动力学[J]. 张宏强,王广,董剑豪,王静松,薛庆国. 烧结球团, 2021(04)
- [8]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国际法和国内法协同规制路径[J]. 张相君,魏寒冰. 中国海商法研究, 2021(02)
- [9]污泥和废塑料化学链共气化中氯迁移与转化研究[D]. 霍瑞强.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10]高炉喷吹废塑料下的废旧塑料综合利用新方法[J]. 侯明.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