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板与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咏灿[1](2021)在《氯离子侵蚀下陶粒混凝土组合剪力键抗剪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钢-混凝土组合梁是通过剪力连接件(栓钉、开孔板等)将钢梁与混凝土翼板连接在一起的组合结构,因其同时具有混凝土梁和钢梁的优点而在桥梁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比于普通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轻质高强的特性为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获得了便利。我国在设计组合梁时更多的考虑其安全性和舒适性,对于耐久性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使得部分组合梁在未达到设计寿命时性能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本文进行恒流加速锈蚀试验、剪力键推出试验以及Abaqus有限元分析,得到PBL剪力键、组合剪力键(PBL+栓钉)在氯离子侵蚀下的抗剪承载力劣化规律。(1)以欧洲规范4为依据,设计制作了PBL剪力键、组合剪力键两类10个推出试件,通过恒流加速锈蚀试验使PBL和栓钉获得不同程度的锈蚀,通过推出试验研究剪力键的破坏形态、抗剪承载力、荷载-滑移曲线。研究表明:PBL剪力键和组合剪力键的抗剪承载力随锈蚀率的增加而降低,其中组合剪力键抗剪承载力的降幅更大,同等锈蚀程度下,组合剪力键的抗剪承载力要高于PBL剪力键的抗剪承载力。(2)使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两类剪力键建模分析,得到了PBL剪力键和组合剪力键的受力特点。通过参数分析发现混凝土强度对PBL剪力键和组合剪力键的影响最大,开孔板厚度次之,栓钉直径对组合剪力键的抗剪承载力影响相对较小,开孔直径(30mm-50mm)和贯穿钢筋直径(12mm-20mm)对剪力键的抗剪承载力的影响没有显着规律。(3)通过搜集到的锈蚀栓钉试验数据、本文试验成果,总结栓钉、PBL剪力键锈蚀与抗剪承载力的关联规律,再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拟合得到氯离子侵蚀下PBL剪力键、组合剪力键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李新[2](2020)在《闭口型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纵向抗剪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跨建筑、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轻质高强逐渐成为行业新标准。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是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具有两者的优点,同时兼具自重轻,施工快、经济环保等特点,在各类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组合结构,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的承载和变形性能强烈依赖于压型钢板与混凝土叠合面之间的组合作用,而组合作用与基础材料的种类和构成形式密切相关,包括压型钢板板型(截面形式、表面特征和厚度等)、混凝土类型(骨料类型,强度等)、板跨长度和端部锚固情况等。现有研究表明,组合板的主要破坏模式为纵向水平剪切破坏,叠合面为薄弱截面,组合板在远未达到抗弯承载力之前,由于叠合面显着的分离和端部较大的滑移而丧失承载能力。因此,纵向抗剪性能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组合板纵向抗剪设计方面,现有研究基本通过全尺寸试验采用m-k方法和部分剪切连接方法(PSC)进行评估。m-k方法为基于试验的半经验方法,计算简便但缺乏力学模型支持;PSC方法建立在明确的力学模型基础之上,而适用范围有限。尽管相关研究表明两者计算结果精度符合工程实际应用,但对两者的直接比较以及对其他方法可行性的探究仍缺乏明确的理论和试验结果支持。本文对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的纵向抗剪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扩展,除了m-k方法和PSC方法之外,扩展了基于以上两方法建立起来的剪切粘结长细比方法、考虑几何和材料力学相关关系的力平衡方法以及部分剪切连接抗剪梁方法,为相关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为了进一步减轻结构自重,本文通过对选材的优化,采用闭口型压型钢板、碎石型页岩陶粒,提出了闭口型压型钢板-页岩陶粒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的组合形式。对11块全尺寸简支组合板试件进行了静力加载试验,证实了新型组合板具有相较于传统组合板更好的组合作用;纵向剪切粘结破坏为主导破坏模式;长跨组合板承载性能优异而端部滑移明显。对纵向剪切承载性能的评估表明m-k方法、PSC方法和力平衡方法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部分剪切连接抗剪梁方法相对保守。针对研究中发现的轻骨料混凝土本身质轻性脆,抗拉和抗折强度较低等不足,提出了采用引入附加纤维的方法来改善组合板整体抗裂性能和极限承载性能。基于上述纵向抗剪理论,提出了考虑纤维增强贡献的修正抗剪理论。针对传统钢纤维可能对组合板整体结构轻质性和经济性存在不利影响,通过选用高分子聚合物纤维并提出叠层浇筑的方法,提出了新型闭口型压型钢板-纤维混凝土叠浇组合板的组合形式。本文提出的叠层浇筑的方法,即仅在叠浇线以下浇筑纤维轻骨料混凝土,以提高基材性能,而在叠浇线以上区域浇筑普通轻骨料混凝土。为了改善组合板抗裂性能,基于叠浇方法,采用体积掺量为0.1%的束状单丝聚丙烯纤维,提出了闭口型压型钢板-聚丙烯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并进行了11块全尺寸静载试验。研究了叠浇范围、板跨长度、压型钢板厚度及端部锚固情况对组合板整体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组合板的整体抗裂性能得到改善,改善程度随着叠浇范围的提高而显着;聚丙烯纤维对组合板破坏模式和极限承载能力影响有限,纵向剪切破坏为主要破坏模式;提出的经典理论适用于该类板型纵向抗剪承载性能的评估,PSC方法和力平衡方法更为准确。为了提高组合板极限承载性能,基于叠浇方法,通过掺加体积掺量为0.3%的波纹绞索形Rimix结构纤维,构建了新型闭口型压型钢板-Rimix纤维增强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对其进行了12块全尺寸静载试验。研究了组合板的变形特性、破坏特征、叠浇范围的合理性、极限承载特性以及修正理论对纵向抗剪评估的可行性。试验分析表明,Rimix结构纤维对组合板的极限承载性能提高显着而对组合板的破坏模式影响不大;主要破坏模式仍为纵向水平剪切破坏。截面中和轴为最优叠浇界线;提出的修正抗剪理论能够合理评估该类板型的纵向抗剪承载力;最后,通过对比和分析本文构建的无纤维组合板与纤维增强组合板相应的纵向剪切粘结性能,建立了适用于本文特定配置组合板之间纵向剪切粘结强度的换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本文旨在探究闭口型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作为民用建筑楼板的可行性,为今后其他类型组合板的相似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王晓强[3](2020)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海上超大型浮体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能够充分利用钢材和混凝土各自的优势,具有优越的综合力学性能,其在对结构安全性、经济性有较高要求的海上超大型平台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潜力。论文围绕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海上超大型浮式平台中的应用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了多种新型超大型浮式平台组合结构方案,开发了相应的水弹性响应分析程序包,并基于结构整体和局部构件研究,对结构受力性能进行深入分析,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海上超大型浮体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设计参考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多种新型海上超大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平台方案。根据超大型平台结构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受力特点,针对桩基式、箱式和半潜式浮体平台,分别提出相应的组合结构方案,为组合结构在超大型平台中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2)海上超大型浮体的水弹性响应软件开发及参数分析。开发了超大型浮体水弹性响应计算程序包THhydro,该程序包支持基于模态叠加的水弹性响应分析及基于多体相互作用的水弹性响应分析,并已经过大量试验的验证。同时,进行了海上超大型浮体水弹性响应参数分析,并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的超大型浮体水弹性响应快速预测及估算方法,从而简化结构初步设计的流程、缩短设计周期。(3)组合结构平台关键构件受力性能分析及优化。提出三种适用于浮式平台的组合板截面形式,并基于精细有限元从截面层次和构件层次对比分析了各截面在海洋环境不同受力模式下的响应特点,给出浮式平台中钢-混凝土组合顶底板的设计建议;通过理论分析,给出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板在考虑界面滑移时的平衡微分方程及整体屈曲临界荷载理论解,并提出隔板稳定设计方法。(4)海上超大型钢-混凝土组合浮式平台受力性能分析与案例设计。进行了海上超大型钢-混凝土组合箱式浮体结构以及半潜式浮体中组合潜体结构的案例分析,给出组合结构平台用钢量、自重及其他设计指标的定量参数,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海上超大型浮式平台中的应用提供设计参考依据。同时,给出钢-混凝土配比对结构各设计指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组合结构浮体可以有效的减小结构用钢量,降低结构造价。此外,研究了多体连接器的各项参数对海上超大型浮式平台水弹性响应的影响。
张玉杰[4](2020)在《钢-钢纤维混凝土组合梁中高强螺栓抗剪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混凝土组合梁以其良好的受力性能、便捷的施工方法和较好的综合效益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剪力连接件作为组合梁中的关键部件,其抗剪性能直接影响组合梁的整体性能。高强螺栓作为剪力连接件的重要类型之一,具有强度高、刚度大、连接紧密、易安装、可拆卸等优点,是装配式组合梁优先选用的连接件。然而,用高强螺栓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时,常因抗滑移荷载低、混凝土抗拉强度低等原因,导致高强螺栓难以充分发挥其抗剪性能,因此,选用抗拉强度高、抗裂能力强的钢纤维混凝土代替普通混凝土,以充分发挥高强螺栓的抗剪性能、提高组合梁的抗剪承载力就显得势在必行。为此,本文以钢-钢纤维混凝土试件中高强螺栓连接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强螺栓的抗剪性能及其计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1)钢纤维最佳体积掺量试验研究。由于影响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因素较多,本文通过对不同体积掺量的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综合考虑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施工的可行性,确定了钢-钢纤维混凝土组合试件中钢纤维的最佳体积掺量为1%。(2)高强螺栓抗剪性能试验研究。依据高强螺栓预紧力、直径、抗拉强度及混凝土材料性能等方面的参数变化范围,设计了24个抗剪连接件的推出试件,并开展了试验研究,分析了试件的破坏模式、荷载-滑移曲线的特点,定义了表征高强螺栓抗剪性能的抗滑移荷载、初始抗剪刚度、滑移后刚度、极限抗剪承载力、极限滑移量等指标,定量研究了不同参数对高强螺栓抗剪性能的影响,对比了高强螺栓与栓钉抗剪性能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钢纤维混凝土对高强螺栓抗剪性能的影响,指出了钢纤维可提高混凝土劈裂强度、有效抑制裂缝的开展,从而明显提高了高强螺栓的极限抗剪承载力和滑移后刚度,增强了混凝土性能与连接件的匹配性,使高强螺栓优势得以充分发挥。(3)高强螺栓抗剪性能受力机理及影响因素的数值分析。基于钢-钢纤维混凝土中高强螺栓连接件的推出试验,进行了有限元数值仿真分析,验证了数值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借助仿真模型,进一步探明了高强螺栓预紧力度、直径、强度等级和混凝土强度对其抗剪性能的影响,揭示了高强螺栓在剪力作用下的受力机理和破坏过程;采用正交设计方法,阐明了影响高强螺栓抗剪性能指标的显着性因素。(4)高强螺栓剪拔复合受力行为研究。基于高强螺栓连接钢-钢纤维混凝土组合试件在剪力和拉拔力共同作用下的试验研究,结合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高强螺栓在剪拔复合作用下的受力机理和破坏过程,明确了拉拔力对其抗剪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拉拔力的影响,高强螺栓的抗滑移荷载、初始抗剪刚度、极限抗剪承载力和滑移后刚度随拉拔力的增大而明显减小。(5)组合梁中高强螺栓受力行为的计算方法研究。基于高强螺栓推出试验,建立了组合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组合梁中高强螺栓的抗剪性能,阐明了用推出试件结果来分析组合梁中高强螺栓的抗剪性能是安全的、可行的。在试验和数值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钢-钢纤维混凝土组合梁中高强螺栓抗滑移荷载、初始抗剪刚度、滑移后刚度、极限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提出了剪拔复合作用下高强螺栓剪力与拉力相关作用计算式;通过拟合荷载-滑移曲线的试验结果,构建了高强螺栓荷载-滑移曲线关系的计算公式,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谢飞[5](2019)在《基于部分组合理论的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不仅具有普通混凝土组合板的各种优点,同时具有自重轻、更环保的特点。在组合板中,压型钢板与轻骨料混凝土通过交界面的组合作用实现协同工作,这种组合作用可分为完全组合、部分组合和无组合三种状态,我国现行组合板的设计规范和施工规程中给出的组合板承载力计算方法均是基于完全组合理论的计算公式,而在实际工程中组合板更多表现为部分组合的状态。因此,基于部分组合理论对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的力学性能展开研究,建立其承载力计算方法和有限元计算模型,具有理论意义及工程价值。本文设计制作了6块全尺寸开口型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试件,其中3块试件配置了端部栓钉,另3块试件未配置端部栓钉。对6块组合板试件进行了静力加载试验,记录组合板的破坏过程,比较不同构造组合板的破坏模式,分析了弯矩-跨中挠度曲线、弯矩-端部滑移曲线及组合板的应变变化规律,发现未配置端部栓钉的3块组合板试件发生纵向剪切破坏,而配置端部栓钉的3块组合板试件发生受弯破坏。针对不同构造的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提出相应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利用部分剪力连接法计算了未配置端部栓钉组合板的承载力,得到该种板型组合板的剪切粘结应力设计值为0.146MPa。针对配置端部栓钉的组合板提出了基于部分组合理论的承载力改进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可用于组合板的设计参考。基于全尺寸组合板静力加载试验,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数值模拟,建立配置端部栓钉的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有限元计算模型。考虑到组合板在实际加载中的部分组合状态,采用接触单元模拟交界面间的组合作用,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通过此计算模型拓展研究样本,分析钢板强度、钢板厚度、组合板高度等因素对组合板承载能力的影响程度,建议在实际工程中通过增加钢板厚度的做法来有效提升组合板的承载力。对组合板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以研究组合板的动力特性,分析其固有频率和振型。将有限元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的自振频率值比较,计算的组合板自振频率均满足规范要求,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值较吻合,表明ANSYS模态分析的可行性。通过ANSYS模态分析研究钢板厚度、组合板高度、板跨等因素对两种常用不同板型的开口型组合板动力特性的影响,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赵本露[6](2019)在《钢-纤维陶粒混凝土组合梁组合剪力连接件力学性能》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桥梁建设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钢混组合结构具有混凝土和钢结构的特点,使得其在桥梁建设中具有了广泛的应用前景,而轻骨料混凝土的轻质特点为组合结构在大跨度桥梁中的应用提供了条件。在组合结构中,合适的剪力连接件能够使得钢结构和混凝土能充分发挥作用。本文对栓钉剪力键、PBL剪力键和组合剪力键分别在纤维普通混凝土和纤维陶粒混凝土两种混凝土中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提出一种新的剪力连接件形式即组合剪力连接件,对其合理性和相关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试验。(2)设计并制作PBL剪力键、栓钉剪力键和组合剪力键3大剪力键共10个推出试件进行了静力试验,获得剪力键在两类混凝土中的受力性能、破坏形态、荷载滑移规律以及荷载应力规律等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剪力键推出试件的承载力远大于其他两种剪力键的推出试件,其界面滑移效应较栓钉剪力键推出试件小而与PBL剪力键推出试件相当;同种剪力键的推出试件在轻骨料混凝土中的掀起效应和界面滑移较普通混凝土严重。(3)建立三大剪力键对应的有限元模型,依据试验结果对其参数进行选取。将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较好。(4)依据试验情况和现有研究成果,建立试验中试件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和组合剪力键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史丽洁[7](2019)在《轻骨料混凝土PBL连接件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对轻骨料混凝土研究的深入,轻骨料混凝土开始应用于组合结构当中,其中承担抗剪作用的连接件是组合梁桥工作和受力的关键所在。现阶段对于轻骨料混凝土PBL抗剪连接件的研究开展较少,本文为了探究轻骨料混凝土PBL连接件的承载力及影响承载力的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模拟。主要工作如下:(1)论述了PBL抗剪连接件的相关理论,总结了各学者和相关规范中涉及的承载力公式,分析了各参数对承载力的影响,初步确定主要影响因素,为试验方案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2)设计并完成6组共计12个PBL连接件的推出试验。其中,设置1组为普通混凝土试件,5组为轻骨料混凝土试件。通过改变钢板开孔的孔径尺寸、混凝土强度、钢筋直径大小三个因素,以此来研究轻骨料混凝土PBL连接件承载力。(3)试验结果表明:在破坏过程上,与普通混凝土相比,轻骨料混凝土PBL连接件的裂缝出现较早,一定时间段内开展较缓慢。试件有一段较长的带裂缝工作阶段,而普通混凝土的裂缝出现较晚,裂缝开展较为明显。在同等参数情况下,轻骨料混凝土PBL抗剪连接件的极限承载力要小于普通混凝土抗剪连接件,约降低10%左右。(4)试验数据分析表明,在诸多影响因素中,主要影响轻骨料混凝土PBL抗剪连接件承载力的因素为:混凝土强度、开孔孔径、钢筋直径大小。且与普通混凝土连接件相比,钢筋直径的影响稍加显着。(5)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轻骨料混凝土PBL抗剪连接件进行承载力分析。建立多个模型,最终计算结果显示轻骨料混凝土PBL连接件承载力相比于普通混凝土PBL连接件降低了 12%,与试验数据吻合。并在试件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影响轻骨料混凝土PBL抗剪连接件极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同时与试验数据结合进行承载力公式拟合,提出适用于计算轻骨料混凝土PBL抗剪连接件的极限承载力公式。
陈礼科[8](2018)在《锈蚀栓钉连接件疲劳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外针对栓钉连接件疲劳性能的研究,主要针对“完好无损”的连接件,考虑栓钉锈蚀的连接件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疲劳性能研究较少。本文课题题目源自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锈蚀栓钉连接件疲劳性能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JJ2069)”,以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为工程背景,重点研究环境侵蚀作用下栓钉锈蚀对栓钉连接件疲劳性能的影响。通过锈蚀栓钉连接件的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透彻了解锈蚀栓钉连接件疲劳性能、破坏形态及破坏机理,提出锈蚀栓钉连接件疲劳刚度退化模型和S-N疲劳寿命计算方法。研究成果可为锈蚀栓钉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疲劳性能研究提供试验支撑及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包括:(1)对一批个人工加速锈蚀过的推出试件进行了静载和疲劳试验并测量了破坏后栓钉的锈蚀量,分析了栓钉锈蚀的规律,归纳总结了锈蚀推出试件的破坏形态,得到了锈蚀栓钉疲劳退化的荷载-滑移曲线,研究了锈蚀栓钉抗疲劳刚度退化的机理。(2)通过对7个锈蚀推出试件的疲劳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建立了锈蚀栓钉S-N疲劳寿命计算公式,采用该公式对本文试验的结果以及国内外各学者的栓钉疲劳寿命计算公式进行了分析和对比。(3)基于断裂力学的方法推导出了栓钉疲劳寿命的计算公式,并通过栓钉的疲劳断口分析了影响栓钉疲劳寿命的主要因素。(4)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推出试件的三维模型进行了静力分析,并通过对比了静载试验数据验证了此种建模的可行性。在静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疲劳分析,得出了与试验相近的S-N疲劳寿命曲线,并分析并对比了不同因素对锈蚀栓钉疲劳累积损伤量的影响规律.
鲁剑奇[9](2014)在《装配式轻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受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装配式轻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是一种由薄壁钢梁和轻骨料混凝土预制板通过简单的装配方式形成的新型组合楼板。该楼板相比于传统的钢-混凝土组合楼板,具有更轻的重量和较少的用钢量,且施工方便、湿作业量少。因此,对该组合楼板的构造措施及受力性能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轻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为研究对象,主要的研究工作有:对7块装配式轻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进行静载试验,2块装配式轻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进行冲击作用后的静载试验。观察了各试件的实验现象和破坏特征,分析了荷载-挠度曲线、荷载-相对滑移曲线和荷载-应变曲线,比较了不同构造(预制板开槽、压纹、结构抗剪键等)对组合楼板受力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了两块组合楼板,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基于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该新型组合楼板的破坏形式为纵向剪切破坏;(2)对轻骨料混凝土预制板设置压纹和开槽,不能明显提高组合楼板的整体刚度,但可以增强组合楼板的整体性,并适当提高组合楼板承载力;(3)布置结构抗剪键和使用结构胶粘结混凝土预制板和钢梁,均可显着提高组合楼板的整体刚度及承载力;(4)相同构造下,采用实腹梁的组合楼板比采用桁架梁的组合楼板有更大的刚度和承载力;(5)冲击荷载会对组合楼板造成永久的应力损伤,其中四分之一跨的损伤程度大于跨中。
任鹏飞[10](2014)在《开孔薄壁钢梁—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的受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混凝土组合楼板因其具有承载力高、刚度大、延性和耗能性好等优点,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研究的开孔薄壁钢梁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相比于压型钢板普通混凝土组合楼板,还具有自重轻,强度高、湿作业量小、施工方便等特点。因此对冷弯薄壁型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受力性能开展研究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目前学术界对该类组合楼板的研究相对较少,许多基础性的工作还未见报道。本文以开孔薄壁钢梁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缩尺试件为对象,对其冲击荷载作用前后的静载受力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首先对8块组合楼板试件进行冲击作用前后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考察了不同抗剪构造措施、荷载作用形式及冲击作用大小对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然后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该组合楼板冲击作用后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由开孔薄壁钢梁和轻骨料混凝土板形成的组合楼板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其主要破坏形式为纵向剪切破坏。破坏的主要原因在于冲击作用后受集中荷载作用处的粘结强度不足,钢梁与混凝土交界面产生较大的相对滑移,使得二者失去组合作用。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单因素对结构性能的影响表现为:(1)当预制板设有压纹、开槽较小、抗剪件粘结良好,组合楼板受力性能更好;(2)冲击作用越大,冲击后组合楼板的受力性能越差,这种趋势随着冲击作用的增大而变强;(3)冲击作用对组合楼板不同部位受力性能的影响程度由距离两端1/4L处向两侧递减;(4)参照普通混凝土组合梁计算方法,引入滑移效应,提出开孔薄壁钢梁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的变形计算公式和截面应力计算公式;(5)本文所给出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二、钢板与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板与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氯离子侵蚀下陶粒混凝土组合剪力键抗剪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的研究现状 |
1.3 剪力连接件的研究现状 |
1.3.1 栓钉剪力键 |
1.3.2 PBL剪力键 |
1.3.3 新型剪力键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氯离子侵蚀剪力键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
2.1 试验准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备 |
2.2 试验过程 |
2.2.1 技术路线 |
2.2.2 试件设计 |
2.2.3 试件制作 |
2.2.4 扎模与成型 |
2.2.5 剪力键锈蚀试验 |
2.2.6 试件的加载与测量 |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1 锈蚀试验过程 |
2.3.2 静载试验现象 |
2.3.3 剪力键的破坏形态 |
2.3.4 荷载-滑移曲线 |
2.3.5 剪力键的应变发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剪力键推出试验的有限元分析 |
3.1 推出试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1 有限元模型 |
3.1.2 材料定义 |
3.1.3 相互作用 |
3.1.4 网格划分 |
3.1.5 单元选取 |
3.1.6 模型加载 |
3.2 有限元结果分析 |
3.2.1 部件的破坏形态分析 |
3.2.2 荷载-滑移曲线分析 |
3.3 参数分析 |
3.3.1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3.3.2 开孔板厚度的影响 |
3.3.3 开孔孔径的影响 |
3.3.4 贯穿钢筋直径的影响 |
3.3.5 栓钉直径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剪力键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4.1 已有剪力键计算公式 |
4.1.1 PBL剪力键 |
4.1.2 栓钉剪力键 |
4.2 氯离子侵蚀下剪力键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4.2.1 氯离子侵蚀下栓钉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4.2.2 氯离子侵蚀下PBL剪力键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4.2.3 氯离子侵蚀下组合剪力键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闭口型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纵向抗剪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组合板简介 |
1.2.1 组合板形式 |
1.2.2 组合板特点 |
1.2.3 组合板的破坏模式 |
1.2.4 组合板的粘结-滑移机理 |
1.3 组合板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1 轻骨料混凝土的研究 |
1.3.2 压型钢板-普通混凝土组合板 |
1.3.3 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 |
1.3.4 纤维增强混凝土组合板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组合板纵向抗剪理论与基材性能测定 |
2.1 引言 |
2.2 纵向抗剪理论与方法 |
2.2.1 m-k方法 |
2.2.2 部分剪切连接方法 |
2.2.3 剪切粘结长细比方法 |
2.2.4 力平衡方法 |
2.2.5 部分剪切连接组合梁方法 |
2.2.6 方法比较 |
2.3 基本材料性能 |
2.3.1 集料材料性能 |
2.3.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3.3 压型钢板材料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闭口型压型钢板-页岩陶粒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纵向抗剪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设计 |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3.1 破坏过程和变形特征 |
3.3.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破坏模式 |
3.3.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
3.4 理论比较与分析 |
3.4.1 线性回归方法比较 |
3.4.2 纵向剪切粘结强度比较 |
3.5 总结 |
第四章 考虑纤维增强作用的纵向抗剪修正理论与方法 |
4.1 引言 |
4.2 修正抗剪理论 |
4.2.1 基本假定与力学模型 |
4.2.2 m-k方法 |
4.2.3 修正剪切粘结长细比法 |
4.2.4 修正部分剪切连接方法 |
4.2.5 修正力平衡方法 |
4.3 叠浇方法与结构优化 |
4.3.1 叠浇方法和制作 |
4.3.2 叠浇范围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闭口型压型钢板-聚丙烯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纵向抗剪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设计 |
5.2.1 材料特性 |
5.2.2 叠浇范围 |
5.2.3 试件参数 |
5.2.4 测点布置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混凝土破坏模式的区别 |
5.3.2 叠浇组合板的破坏过程和变形特性 |
5.3.3 叠浇组合板的破坏模式 |
5.3.4 叠浇范围比较 |
5.4 理论比较与分析 |
5.4.1 线性回归方法比较 |
5.4.2 剪切粘结强度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闭口型压型钢板-Rimix纤维增强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纵向抗剪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设计 |
6.2.1 材料特性 |
6.2.2 叠浇范围 |
6.2.3 试件参数及测点布置 |
6.3 试验结果分析 |
6.3.1 叠浇组合板的破坏过程和变形特征 |
6.3.2 叠浇组合板的破坏模式 |
6.3.3 叠浇范围合理性分析 |
6.4 理论比较与分析 |
6.4.1 线性回归方法比较 |
6.4.2 剪切粘结强度比较 |
6.5 总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3)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海上超大型浮体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和应用现状及不足 |
1.2.1 超大型浮体的水弹性力学响应分析 |
1.2.2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及优势 |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总体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总体思路 |
第2章 海上超大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平台方案 |
2.1 概述 |
2.2 海上超大型钢-混凝土组合桩基式平台 |
2.3 海上超大型钢-混凝土组合箱式浮体平台 |
2.3.1 基于隔板体系的组合箱式浮体平台 |
2.3.2 基于框剪体系的组合箱式浮体平台 |
2.4 海上超大型钢-混凝土组合半潜式浮体平台 |
2.5 海上超大型浮式平台结构设计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大型浮体水弹性力学分析 |
3.1 概述 |
3.2 水弹性力学理论概述 |
3.2.1 基于三维势流理论及模态叠加的水弹性力学分析 |
3.2.2 基于三维势流理论及多体相互作用的水弹性力学分析 |
3.2.3 两种水弹性力学响应分析方法的比较 |
3.3 浮体水弹性力学计算程序包THhydro |
3.3.1 程序实现 |
3.3.2 程序验证 |
3.4 大型浮体水弹性响应的特征 |
3.4.1 主要内力占比 |
3.4.2 结构响应形态 |
3.4.3 不同模态的贡献 |
3.5 海上超大型浮体水弹性力学响应参数分析 |
3.5.1 纵向弯曲刚度的影响 |
3.5.2 水深的影响 |
3.5.3 吃水深度的影响 |
3.5.4 长宽比的影响 |
3.6 基于机器学习的超大型浮体水弹性响应预测 |
3.6.1 机器学习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拟合方法 |
3.6.2 基于GBDT的超大型浮体水弹性响应模型拟合及预测 |
3.6.3 模型的优缺点及机器学习方法用于土木和海洋工程的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组合结构平台关键构件受力性能分析与设计优化 |
4.1 概述 |
4.2 箱型结构及其受力特点和建模策略 |
4.3 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研究现状、数值模型及试验验证 |
4.3.1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研究现状 |
4.3.2 组合板有限元模型 |
4.3.3 有限元模型的适用性验证 |
4.4 组合箱型结构顶、底板分析 |
4.4.1 箱型浮体结构的三种受力模式 |
4.4.2 截面及构件形式 |
4.4.3 截面层次:组合板截面在压弯及拉弯荷载下的受力分析 |
4.4.4 构件层次:组合板在箱型结构整体中的受力分析 |
4.5 组合箱型结构隔板分析 |
4.5.1 考虑滑移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板整体稳定性分析 |
4.5.2 不考虑滑移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板整体稳定性分析 |
4.5.3 钢板局部稳定性及栓钉间距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超大型钢-混凝土组合箱式浮体结构受力性能分析与案例设计 |
5.1 概述 |
5.2 结构力学性能及案例设计 |
5.2.1 截面刚度特性 |
5.2.2 设计条件及计算假定 |
5.2.3 水弹性响应及结构强度分析模型 |
5.2.4 结构设计案例 |
5.3 结构方案对比及参数讨论 |
5.3.1 结构方案对比 |
5.3.2 钢与混凝土配比对超大型组合箱式浮体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超大型钢-混凝土组合半潜式浮体结构受力性能分析与案例设计 |
6.1 概述 |
6.2 半潜式平台的受力特点概述 |
6.3 钢-混凝土组合潜体分析及讨论 |
6.3.1 组合潜体结构构成 |
6.3.2 组合潜体结构案例分析及讨论 |
6.4 连接器对超大型浮体水弹性响应的影响 |
6.4.1 连接器形式及研究概况 |
6.4.2 梁式连接器 |
6.4.3 铰链式连接器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钢-钢纤维混凝土组合梁中高强螺栓抗剪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1.2.1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应用现状 |
1.2.2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研究概况 |
1.3 剪力连接件的研究概况 |
1.3.1 剪力连接件的形式 |
1.3.2 剪力连接件的研究现状 |
1.4 存在问题及本文工作 |
1.4.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本文的创新性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钢纤维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2.1 概述 |
2.2 钢纤维混凝土轴压力学性能试验过程 |
2.2.1 原材料选用 |
2.2.2 配合比设计 |
2.2.3 试件的浇筑和养护 |
2.2.4 试验设备 |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1 坍落度 |
2.3.2 立方体抗压强度 |
2.3.3 劈裂抗拉强度 |
2.3.4 轴压应力-应变曲线 |
2.3.5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钢纤维混凝土组合试件中高强螺栓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 |
3.1 概述 |
3.2 高强螺栓在剪力作用下的试验研究 |
3.2.1 试验设计 |
3.2.2 受力全过程及破坏形态分析 |
3.2.3 抗剪性能指标分析 |
3.3 钢纤维混凝土组合试件中高强螺栓剪拔性能模型试验及分析 |
3.3.1 试件分组及构造 |
3.3.2 剪拔试验加载及测试方法 |
3.3.3 剪拔试验测试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强螺栓抗剪性能的数值模拟分析 |
4.1 概述 |
4.2 高强螺栓在剪力作用下传力机理分析 |
4.2.1 有限元建模 |
4.2.2 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
4.2.3 高强螺栓抗剪传力机理分析 |
4.3 高强螺栓在剪拔复合作用下抗剪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4.3.1 有限元模型 |
4.3.2 模型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
4.3.3 剪拔复合作用下高强螺栓的受力机理分析 |
4.3.4 剪拔复合作用对高强螺栓抗剪性能的影响程度 |
4.4 高强螺栓抗剪性能的参数灵敏度分析 |
4.4.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与参数取值 |
4.4.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4.4.3 影响因素的灵敏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钢纤维混凝土组合梁中高强螺栓抗剪性能的计算方法研究 |
5.1 概述 |
5.2 组合梁中高强螺栓抗剪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5.2.1 钢-混凝土组合梁中高强螺栓抗剪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5.2.2 钢-钢纤维混凝土组合梁中高强螺栓抗剪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5.2.3 高强螺栓在不同混凝土组合梁中抗剪性能指标分析 |
5.3 高强螺栓抗剪承载力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
5.3.1 抗滑移荷载的计算方法 |
5.3.2 极限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5.3.3 高强螺栓在剪拔复合作用下的抗剪承载力 |
5.3.4 组合梁中高强螺栓连接件的设计方法 |
5.4 高强螺栓抗剪刚度的计算方法 |
5.5 高强螺栓荷载-滑移曲线关系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基于部分组合理论的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组合板简介 |
1.2.1 组合板的形式 |
1.2.2 组合板的特点 |
1.2.3 轻骨料混凝土的特点 |
1.3 组合板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部分组合理论的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抗弯承载力 |
2.1 组合板的组合作用及破坏模式 |
2.1.1 组合板的组合作用 |
2.1.2 组合板的破坏模式 |
2.2 组合板抗弯承载力计算理论 |
2.2.1 完全组合理论的组合板承载力计算方法 |
2.2.2 无组合的非组合板承载力计算方法 |
2.2.3 部分组合理论的组合板承载力计算方法 |
2.2.4 组合板纵向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
2.3 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的受弯性能试验 |
2.3.1 试验方案 |
2.3.2 试验观测 |
2.3.3 试验结果 |
2.3.4 理论与试验的对比分析 |
2.4 基于部分组合理论的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承载力计算 |
2.4.1 无端部栓钉的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承载力计算 |
2.4.2 配置端部栓钉的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承载力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部分组合理论的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有限元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ANSYS有限元分析简介 |
3.2 组合板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3.2.1 单元类型及本构模型 |
3.2.2 建模及网格划分 |
3.2.3 加载及求解控制 |
3.3 组合板有限元计算模型的验证 |
3.3.1 挠度的验证 |
3.3.2 滑移的验证 |
3.3.3 承载力的验证 |
3.4 组合板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3.4.1 钢板屈服强度的影响 |
3.4.2 钢板厚度的影响 |
3.4.3 组合板高度的影响 |
3.5 组合板正交试验设计和极差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动力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组合板动力特性分析 |
4.1.1 动力特性分析的基本概念 |
4.1.2 自振频率的理论计算 |
4.2 ANSYS模态分析 |
4.2.1 模态分析的意义 |
4.2.2 模态分析的基本思想 |
4.3 组合板模态分析结果 |
4.3.1 组合板的自振频率 |
4.3.2 组合板的振型 |
4.4 组合板动力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4.4.1 钢板厚度的影响 |
4.4.2 组合板高度的影响 |
4.4.3 组合板跨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6)钢-纤维陶粒混凝土组合梁组合剪力连接件力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钢混结构与轻骨料混凝土 |
1.1.1 钢-混凝土组合梁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2 轻骨料混凝土在组合结构中研究现状 |
1.2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剪力连接件 |
1.2.1 剪力连接件类型 |
1.2.2 剪力连接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剪力连接件的推出试验 |
2.1 试验准备 |
2.1.1 试验材料及参数 |
2.1.2 试验设备 |
2.2 试验过程 |
2.2.1 试验步骤 |
2.2.2 试件设计 |
2.2.3 试件制作 |
2.2.4 试件加载和测量 |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1 试验现象 |
2.3.2 内部剪力键破坏形态 |
2.3.3 混凝土板的掀起现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剪力连接件推出试验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法与ABAQUS软件 |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1 单元选取 |
3.2.2 本构关系 |
3.2.3 界面模拟 |
3.2.4 网格划分 |
3.2.5 模型加载 |
3.3 有限元结果分析 |
3.3.1 应力分析 |
3.3.2 应变分析 |
3.4 有限元模拟和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3.4.1 最大承载力 |
3.4.2 荷载-滑移曲线 |
3.4.3 荷载-应力曲线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试件承载力初步计算公式 |
4.1 剪力连接件承载力计算公式 |
4.1.1 PBL剪力连接件 |
4.1.2 栓钉剪力连接件 |
4.2 推出试件承载力初步计算公式 |
4.2.1 PBL剪力键推出试件承载力 |
4.2.2 栓钉剪力键推出试件承载力 |
4.2.3 组合剪力键推出试件承载力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轻骨料混凝土PBL连接件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轻骨料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工程应用现状 |
1.3 PBL抗剪连接件研究与应用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工程应用情况 |
1.4 本文研究意义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2 PBL抗剪连接件受力性能 |
2.1 PBL抗剪连接件种类 |
2.2 PBL抗剪连接件受力分析 |
2.2.1 工作机理 |
2.2.2 破坏形式 |
2.3 PBL抗剪连接件承载力公式 |
2.4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2.4.1 混凝土强度 |
2.4.2 钢板因素 |
2.4.3 贯穿钢筋 |
2.4.4 其他 |
2.5 本章小结 |
3 轻骨料混凝土PBL抗剪连接件推出试验 |
3.1 试验方法 |
3.2 推出试验设计及准备 |
3.2.1 试件尺寸 |
3.2.2 试件制作 |
3.2.3 混凝土强度测试 |
3.3 推出试验 |
3.4 试验结果 |
3.4.1 破坏过程 |
3.4.2 破坏形态 |
3.4.3 荷载-滑移曲线 |
3.4.4 荷载-应变曲线 |
3.4.5 数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轻骨料混凝土PBL抗剪连接件有限元分析 |
4.1 概述 |
4.2 有限元模型 |
4.2.1 材料性能 |
4.2.2 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 |
4.2.3 边界条件及加载 |
4.3 结果分析 |
4.3.1 有限元正确性验证 |
4.3.2 荷载-滑移曲线 |
4.3.3 应力分析 |
4.3.4 静力性能参数 |
4.4 轻骨料混凝土PBL抗剪连接件承载力公式 |
4.4.1 影响因素验证 |
4.4.2 承载力公式拟合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锈蚀栓钉连接件疲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实验研究现状 |
1.2.1 栓钉连接件疲劳性能研究 |
1.2.2 锈蚀栓钉连接件静力性能研究 |
1.2.3 锈蚀栓钉连接件疲劳性能研究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锈蚀栓钉连接件疲劳试验 |
2.1 引言 |
2.2 试验方案 |
2.2.1 试验步骤 |
2.2.2 试件的设计 |
2.2.3 试件人工加速锈蚀 |
2.3 试验装置以及加载方案 |
2.3.1 试验装置 |
2.3.2 试验加载方案 |
2.4 试验现象 |
2.4.1静载实验 |
2.4.2疲劳实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试验结果分析 |
3.1 试验主要结果 |
3.1.1 疲劳试验结果 |
3.1.2 栓钉的锈蚀量 |
3.2 试件破坏的形态及机理 |
3.2.1 静载试验 |
3.2.2 疲劳试验 |
3.3 抗疲劳刚度退化过程 |
3.3.1 推出试件荷载-滑移特征及分析 |
3.4 疲劳寿命的计算 |
3.4.1 栓钉疲劳寿命计算模型 |
3.4.2 锈蚀栓钉疲劳寿命计算式 |
3.5 断裂力学分析栓钉疲劳寿命 |
3.5.1 断裂力学的基本理论 |
3.5.2 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过程 |
3.5.3 栓钉断裂力学寿命公式的推导与计算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推出试件的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栓钉和混凝土的材料性能 |
4.2.1 栓钉的材料性能 |
4.2.2 混凝土的材料性能 |
4.3 模型单元选择 |
4.3.1 混凝土单元 |
4.3.2 栓钉与钢梁单元 |
4.3.3 钢筋单元 |
4.4 界面粘接失效的实现-粘聚力模型(CZM) |
4.5 面面接触 |
4.5.1 面面接触的介绍 |
4.5.2 面面接触的算法 |
4.6 非线性方程的选择 |
4.7 计算收敛性的设置 |
4.8 有限元模型基本参数及计算结果 |
4.8.1 静载分析 |
4.8.2 疲劳分析 |
4.8.3 影响栓钉疲劳寿命的参数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发表的论文 |
附录B: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社会实践 |
致谢 |
(9)装配式轻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轻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的特点 |
1.2 轻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的适用范围 |
1.3 轻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的研究背景 |
1.4 轻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的研究现状 |
1.4.1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的研究现状 |
1.4.2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研究现状 |
1.4.3 冲击荷载作用下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 |
2 轻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的设计和制作 |
2.1 实验材料及其性能 |
2.1.1 轻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 |
2.1.2 钢材力学性能 |
2.1.3 结构胶力学性能 |
2.1.4 结构连接件 |
2.2 组合楼板试件设计 |
2.3 试件的制作 |
2.3.1 预制轻钢梁的加工制作和预制轻骨料楼板的浇筑 |
2.3.2 装配式轻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的组装 |
3 装配式轻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静载试验 |
3.1 实验方案 |
3.1.1 静载试验对比组设计方案 |
3.1.2 试验加载装置 |
3.1.3 试验测试方案 |
3.2 静载试验现象和破坏过程 |
3.3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3.3.1 荷载-挠度曲线 |
3.3.2 荷载-相对滑移曲线 |
3.3.3 荷载-应变曲线 |
3.4 本章小结 |
4 装配式轻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冲击荷载试验 |
4.1 实验方案 |
4.1.1 试验对比组设计方案 |
4.1.2 试验加载装置 |
4.1.3 试验测试方案 |
4.2 冲击荷载试验现象和破坏特征 |
4.3 冲击荷载试验结果分析 |
4.3.1 跨中荷载-挠度曲线 |
4.3.2 荷载-应变曲线 |
4.4 本章小结 |
4.5 建议 |
5 有限元模拟分析 |
5.1 ANSYS 有限元简介 |
5.2 ANSYS 有限元模型建立 |
5.2.1 材料特性 |
5.2.2 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
5.2.3 加载 |
5.2.4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建议 |
6.1 本文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开孔薄壁钢梁—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的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组合结构 |
1.1.1 组合结构的特点 |
1.1.2 组合结构的适用范围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现状 |
1.3.1 压型钢板的研究现状 |
1.3.2 组合梁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开孔薄壁钢梁—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的设计与制作 |
2.1 组合楼板的材料及性能 |
2.1.1 轻骨料混凝土 |
2.1.2 开孔薄壁钢梁 |
2.2 组合楼板的设计与制作 |
2.2.1 轻骨料混凝土楼板的设计与制作 |
2.2.2 钢梁的设计与制作 |
2.2.3 支座的设计制作 |
3. 开孔薄壁钢梁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受力性能研究 |
3.1 试验方案 |
3.1.1 试验测试内容 |
3.1.2 试件安装与数据采集 |
3.2 均布荷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1 试验过程及现象 |
3.2.2 均布荷载下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
3.2.3 均布荷载下试件的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
3.3 冲击作用后静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1 试验过程及分析 |
3.3.2 冲击作用后均布荷载下的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
3.3.3 冲击作用后均布荷载下的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
3.3.4 冲击作用后集中荷载下的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
3.3.5 冲击作用后集中荷载下的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
3.4 组合楼板试件受力性能理论分析 |
3.4.1 组合楼板的截面参数 |
3.4.2 考虑滑移时组合楼板的刚度计算 |
3.4.3 组合楼板的变形计算分析 |
3.4.4 组合楼板的承载力计算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开孔薄壁钢梁—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的数值分析 |
4.1 前言 |
4.2 有限元法简介 |
4.3 钢梁和轻骨料混凝土本构模型 |
4.3.1 钢梁的本构模型 |
4.3.2 轻骨料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
4.4 受力性能数值分析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
4.4.1 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
4.4.2 数值计算与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钢板与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氯离子侵蚀下陶粒混凝土组合剪力键抗剪性能研究[D]. 李咏灿.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2]闭口型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纵向抗剪理论研究[D]. 李新.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3]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海上超大型浮体中的应用研究[D]. 王晓强. 清华大学, 2020
- [4]钢-钢纤维混凝土组合梁中高强螺栓抗剪性能研究[D]. 张玉杰. 广州大学, 2020(01)
- [5]基于部分组合理论的压型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板力学性能研究[D]. 谢飞.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6]钢-纤维陶粒混凝土组合梁组合剪力连接件力学性能[D]. 赵本露. 武汉科技大学, 2019(09)
- [7]轻骨料混凝土PBL连接件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D]. 史丽洁.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锈蚀栓钉连接件疲劳性能研究[D]. 陈礼科.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6)
- [9]装配式轻钢—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受力性能研究[D]. 鲁剑奇. 宁波大学, 2014(03)
- [10]开孔薄壁钢梁—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楼板的受力性能研究[D]. 任鹏飞. 宁波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