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推动辽宁省审计事业进入新世纪

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推动辽宁省审计事业进入新世纪

一、抓住机遇 开拓进取 把辽宁省审计事业推向新世纪(论文文献综述)

邸鸿亭[1](1999)在《抓住机遇 开拓进取 把辽宁省审计事业推向新世纪》文中研究指明

杨大海[2](2009)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在2003年提出实施东北振兴战略,这为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东北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阵地,在东北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正在建设中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必将成为拉动东北地区快速发展的引擎。论文从区域经济学中有关互动发展的理论入手,分析国内外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在深入论述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地区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在互动发展方面的情况,深入挖掘双方在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开展互动的现实依据、空间与产业等互动优势,以及在互动合作中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时机,探索和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地区进一步互动发展模式,并提出推进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分八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论文的内容和技术路线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二部分是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评述。区域互动发展的理论主要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港口与腹地互动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共生理论等。这些理论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国内外区域互动发展的经验借鉴。对国内外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指出了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的启示。明确了一是城市群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二是一个经济区或城市群必须有一个或两个龙头城市,通过龙头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推动区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三是制定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四是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五是建立区域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六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第四部分是互动现状分析。运用城市流方法对东北地区各城市的城市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沿海地区与东北腹地各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状况。同时,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指出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第五部分是互动效应分析与评价。应用logistic模型,通过对沿海港口货运量与腹地GDP之间相关关系的分析,对沿海与腹地互动所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指出沿海与腹地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互动方式由单向向双向转变,互动模式也由单一模式(港口和腹地)转向多种模式(混合)互动。第六部分是进一步互动的模式构想。明确提出了产业互动、港口与腹地互动、功能互动、区域互动、要素互动、基础设施一体化等六种模式。产业互动主要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展开,并就海洋产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现代金融业等互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进一步明确港口分工和互动层次,提升腹地经济水平等方面提出港口与腹地互动的构想。从明确沿海与腹地各自功能为突破口,提出推进沿海地区与腹地功能互动的构想。从加强沿海地区与辽宁中部城市群、辽西经济区、长吉城市群、哈大齐城市群等重点区域互动,提出了区域互动的构想。从加强沿海与腹地资本、人才、项目、信息、市场等要素互动,提要了沿海与腹地要素互动构想。从加强交通、通讯、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一体化,提出沿海与腹地基础设施一体化模式构想。第七部分是互动的对策措施。从推进全面创新、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全域谋划东北区发展、建立东北各大中城市战略联盟、培育区域利益共同体、发挥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作用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第八部分是结论与努力方向。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论文的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

宋彦麟[3](2006)在《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与这些行业有关联的行业集合;它由核心产业、外围产业以及提供相关设备的边缘产业组成,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开放性系统。 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总体来看,自20世纪下半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知识、信息、娱乐、休闲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产业,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使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飞速扩张的时代,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及其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它所带来的就业机会的倍数增长,正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外的政要、专家学者,不约而同的都将其看成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把文化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历程来看,辽宁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不能忽视,而且势在必行、迫在眉睫。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如何,与全国其他省直辖市相比有何优势与不足,这些问题的回答对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阐述了文化产业及竞争力理论研究相关文献;其次,运用文化产业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指出国内文化产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再次,在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加以分析评价;最后,结合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要素分析,就辽宁省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模拟预测与定位分析,进而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提高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曹海英[4](2009)在《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文中指出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发展阶段”。但是,工业化在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和宝贵经验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发展隐患和深刻教训。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环境下,在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论诉求下,中国既不能从整体上跨过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也不能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在新形势下,作为对传统工业化的“扬弃”,中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这为我国顺利推进工业化,为中国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西部民族地区是中国的欠发达地区,其工业化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也落后于全国整体水平。工业化水平落后的现状,说明了西部民族地区改变工业化发展道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紧迫性,也说明了西部民族地区加速工业化进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艰巨性。事实上,自2002年中国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来,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差距依旧越来越大。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缺少任何“一元”都难成“一体”。没有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就没有全国的工业化,没有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目前,关于新型工业化的理论研究虽然在不断增多,但定性研究成果多,定量研究成果少。此外,关于新型工业化理论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应用性研究显得不力。针对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要,本文试图根据新型工业化的理论要求和西部民族地区的实践需要,从价值取向、实现机制和发展模式等方面构建一个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表象——抽象——具体"的科学理论思维方法的指导下,结合比较分析的方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剖析了新型工业化的理论体系和指标要求,构建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理论框架,探究了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践措施。第一章回顾了工业化的相关理论,考察了世界工业化历史进程并总结了世界工业化发展的类型和模式;考察了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并通过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明确了中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之后,本章界定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新型工业化的现有指标体系。第二章考察了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特征,并通过定量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现状,明确了西部民族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比较劣势、后发劣势。第三章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本章回顾了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界定了新型工业化“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含义和西部民族地区在“以人为本”价值取向指导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战略。之后,本章详细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和充分就业战略的现状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第四章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机制是创新。本章界定了创新的经济学含义,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创新机制的主要内容是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本章接下来通过实证分析、定量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分别详细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对策。第五章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本章根据新型工业化内涵和功能目标的多元性,结合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内容和条件的特殊性,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五种发展模式,即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强化农村工业的发展模式、民营经济推动的发展模式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对五种发展模式进行了具体的论证和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一、理论框架的创新:根据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等本质规定,从价值取向、实现机制和发展模式三个方面构建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理论框架,对新型工业化理论在区域层次的系统性运用研究做出了尝试。二、内容的创新:从理论层面强调了新型工业化“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实践层面探索了西部民族地区在“以人为本”价值认蛳峦平滦凸ひ祷姆⒄拐铰?通过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提出并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机制;根据新型工业化内涵要求和功能目标的多元性,提出了对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三、视角的创新:本文在把握了新型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以西部民族为主体,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依托,以“表象——抽象——具体”的科学理论思维方法为指导,强化了对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实证分析,注重研究的精度和深度,丰富了对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定量研究。

田杨[5](2009)在《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文化产业的内容,使其受到一定程度的规制,其产业政策相对于其他产业受控制程度更高。在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学术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对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思考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问题;有助于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有助于优化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实现机制。论文结合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学科相关理论,重点运用内容分析、调查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等社会学研究方法,以综述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理论为基础,对2003年至2008年国家层面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和辽宁省颁布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并探求导致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发现:导致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归纳为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重视不够、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政策制定者产业结构优化理念缺失、市场管理体制僵化。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是保障。只有通过对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完善,才能使辽宁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具体措施就是要在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政策、行政管理政策、结构优化政策和市场管理体制政策方面进行调整,以此构建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体系。

刘昶[6](2004)在《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文化建设》文中指出文化作为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文化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所处的地位和具体作用,探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化要求和内容,探寻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步伐,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试图结合东北地区的历史背景、人文特色,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出发,深入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文化建设问题。论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入手,通过对国内外历史经验的总结,根据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要求出发,论证文化建设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和具体作用。第二部分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指出具有地域特色,符合时代特征,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文化内容。即加强思想理论研究和创新;培养和发展创业精神;树立新的道德观;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要求,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第三部分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出发,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坚持的原则,即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坚持改革和开放的方针;要符合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要做好文化普及工作,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张玉台[7](2004)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创造性地做好科协系统的人才工作》文中认为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各项部署。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继承和创新、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结合上,深刻分析了我们党治国理政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系统总结了我们党55年来执政的主要经验,明确确立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决定》贯穿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满了改革、创新、求实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提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强调

雷平[8](2008)在《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主创新政策是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现阶段,辽宁省自主创新能力同国内外发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为进一步增强辽宁省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辽宁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相关说明以及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政策的相关概念的介绍,归纳出其主要特征,同时对我国自主创新政策演变进行了描述和分析。阐述了研究自主创新政策的理论基础,政府制定并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为文章展开提供了理论依据。分析了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的现状并剖析了其存在的六大问题,同时结合发达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政策的成功经验,通过比较揭示其对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进一步完善的积极意义和相关启示。通过对自主创新政策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实施了基于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所选取的分析手段的有效性,并针对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出现的问题,从加大科技投入、规范政府采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系统、构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产业政策的协调力度和其他引导型政策的完善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着力于构建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体系。

杨宝清[9](2007)在《坚持教育创新和内涵建设走服务社会之路——大连交通大学教育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依据大学教育的内外部关系的规律和原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和现代大学的发展道路这个视角来看教育。从以人为本、学科强校、服务社会等办学理念和教育创新、内涵建设发展道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素质教育、学科建设、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教育创新和内涵建设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对大连交通大学在这些方面的教育实践和探索作了凝炼和总结。

闫广华[10](2006)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内红色旅游悄然兴起并迅速升温,它是从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演化而成的新型旅游产品,是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物,红色旅游的兴起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客观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红色旅游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红色旅游不仅迎合一部分旅游市场的特殊需求,丰富了旅游业,也给革命老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抓住红色旅游发展的良机,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和切实保护好红色旅游资源。辽宁处于中国的东北部,是抗日战争等重要战争的发生地之一,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前背景下,开发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对推动辽宁省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情况,对我国红色旅游开发做了研究,并以辽宁省作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案例,论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为四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概述了我国红色旅游,介绍我国红色旅游的兴起,归纳总结了我国红色旅游及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并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第二部分:以目前我国红色旅游开发发展为背景,介绍了我国目前红色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了我国红色旅游开发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原则和模式。第三部分:对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我国红色旅游市场的总体特征和主要客源目标市场,对红色旅游的游客结构、消费特征、旅游目的及红色旅游活动的周期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四部分:介绍了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况,并对其进行了归类,分析了特点,阐述辽宁省红色旅游开发的优势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辽宁省红色旅游市场的总体特征和市场主要客源目标,在分析了辽宁省红色旅游开发的模式基础上,提出了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二、抓住机遇 开拓进取 把辽宁省审计事业推向新世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住机遇 开拓进取 把辽宁省审计事业推向新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2)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已有研究基础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3.1 研究意义
        1.3.2 学术价值
        1.3.3 应用价值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总体评价
    1.5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基础理论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1.1 世界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
        2.1.2 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明显
    2.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点轴开发理论
        2.2.3 网络开发理论
        2.2.4 核心—边缘理论
        2.2.5 梯度推移理论
    2.3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4 港口与腹地互动理论
    2.5 比较优势理论
    2.6 竞争优势理论
    2.7 产业集群理论
    2.8 共生理论
    2.9 小结
3 国内外沿海地区与腹地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
    3.1 国外实证分析
        3.1.1 世界五大都市圈
        3.1.2 都市圈的特点
        3.1.3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3.2 国内实证分析
        3.2.1 我国三大经济区
        3.2.2 三大经济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做法
    3.3 对东北经济区的启示
    3.4 小结
4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现状分析
    4.1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的历史沿革
        4.1.1 阶段划分
        4.1.2 综合评述
    4.2 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地位与作用
        4.2.1 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地位
        4.2.2 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作用
    4.3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现状分析
        4.3.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
        4.3.2 东北地区发展现状
        4.3.3 基于城市流理论的东北地区各城市空间联系定量测度
        4.3.4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现状及SWOT分析
    4.4 小结
5 辽宁沿海港口与东北腹地互动的效应评价
    5.1 Logistic模型
    5.2 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
    5.3 相关模型的建立
    5.4 对计算结果的分析
    5.5 小结
6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模式构想
    6.1 产业互动模式
        6.1.1 互动基础
        6.1.2 产业互动的思路及原则
        6.1.3 产业互动构想
        6.1.4 主要产业互动
    6.2 港口与腹地互动模式
        6.2.1 沿海港口与腹地互动发展现实基础
        6.2.2 推进港口与腹地互动策略
    6.3 功能互动模式
        6.3.1 发挥大连保税港区对东北腹地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辐射带动作用
        6.3.2 进一步提升东北腹地产业承接能力
    6.4 区域互动模式
        6.4.1 沿海地区与辽宁中部城市群互动
        6.4.2 沿海地区与辽西地区互动
        6.4.3 沿海地区与长吉城市群互动
        6.4.4 沿海地区与哈大齐城市群互动
        6.4.5 沿海重点工业园区与腹地互动
    6.5 要素互动模式
        6.5.1 资金(本)互动
        6.5.2 人才互动
        6.5.3 项目互动
        6.5.4 信息互动
        6.5.5 市场互动
    6.6 基础设施一体化模式
        6.6.1 交通一体化
        6.6.2 通讯一体化
        6.6.3 能源一体化
        6.6.4 水资源一体化
        6.6.5 环境保护一体化
    6.7 小结
7 推进沿海与东北腹地互动的对策措施
    7.1 推进区域全面创新
    7.2 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7.3 全域谋划东北经济区发展大计
    7.4 建立东北各大中城市战略联盟
    7.5 大力培育区域互动利益共同体
    7.6 发挥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作用
    7.7 小结
8 结论及努力方向
    8.1 结论
    8.2 今后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图表一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课题研究情况
致谢

(3)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有关文化产业研究情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论文相关基本理论综述
    2.1 文化产业理论
        2.1.1 国外文化产业理论
        2.1.2 国内文化产业理论
    2.2 有关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理论
    2.3 有关国际竞争力的理论
    2.4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对比分析
    3.1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3.2 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3.3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的依据
    4.2 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4.3 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3.1 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3.2 关于评价指标的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总体评价
    5.1 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5.2 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与部分省份比较分析
        5.2.1 31个省(直辖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5.2.2 辽京文化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5.2.3 辽吉黑文化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5.2.4 辽冀鲁文化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5.2.5 辽宁与全国31个省(直辖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平均指数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要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6.2 市场需求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6.3 外围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6.4 企业战略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6.5 政府要素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6.5.1 政府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6.5.2 政府要素竞争力主要指标优劣势分析
    6.6 加入WTO对辽宁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6.6.1 WTO关于文化产业的一般规定
        6.6.2 中国政府关于文化产业的承诺
        6.6.3 加入WTO对辽宁文化产业的挑战
        6.6.4 加入WTO辽宁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模拟预测与定位分析
    7.1 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优劣势分析
    7.2 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模拟预测分析
    7.3 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定位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提高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8.1 政府层面的战略对策
    8.2 产业层面的战略对策
    8.3 企业层面的战略对策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
    第一节 工业化:理论综述、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一、工业化理论综述
        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三、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分析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内涵、特征和评价指标
        一、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
        二、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
        三、新型工业化的指标体系
第二章 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特征
        一、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二、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现状分析和所处阶段判断
        一、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现状分析
        二、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分析判断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优势和劣势
        一、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优势分析
        二、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劣势分析
第三章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以人为本”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价值取向
        一、“以人为本”理论综述
        二、“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以人为本”价值取向下的发展战略之一: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一、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以人文本”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二、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三、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 “以人为本”价值取向下的发展战略之二:充分就业战略
        一、实施充分就业战略是“以人为本”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二、西部民族地区就业现状分析
        三、西部民族地区实施充分就业战略的对策建议
第四章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 创新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机制
        一、创新的经济学解释
        二、创新机制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结构创新
        一、结构创新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
        二、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结构制约
        三、西部民族地区结构创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技术创新
        一、技术创新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关键
        二、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技术制约
        三、西部民族地区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制度创新
        一、制度创新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保障
        二、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制度制约
        三、西部民族地区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一、多元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依据
        二、多元化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发展模式之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对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二、西部民族地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西部民族地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 发展模式之二: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一、发展产业集群对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
        二、西部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西部民族地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四节 发展模式之三:强化农村工业的发展模式
        一、强化农村工业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西部民族地区推进农村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五节 发展模式之四:民营经济推动的发展模式
        一、发展民营经济对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作用
        二、西部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对策建议
    第六节 发展模式之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发展循环经济对西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二、西部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5)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文化霸权
        1.1.2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1.1.3 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1.1.4 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2.1.2 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界定
        2.1.3 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特征
    2.2 文化创意产业理论
        2.2.1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文化产业理论
        2.2.2 西方应用文化产业理论
        2.2.3 英国伯明翰学院派文化产业理论
        2.2.4 美国大众文化理论
        2.2.5 创意产业理论
第3章 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现状
    3.1 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构成
        3.1.1 文化创意产业结构政策
        3.1.2 文化创意产业组织政策
        3.1.3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
    3.2 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3.2.1 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3.2.2 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组织结构
        3.2.3 促进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发展
        3.2.4 多手段激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第4章 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政策可行性差
        4.1.2 政策缺乏连贯性
        4.1.3 布局规划政策不合理
        4.1.4 政策条款中经济成分单一
    4.2 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问题产生的原因
        4.2.1 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重视不够
        4.2.2 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4.2.3 政策制定者产业结构优化理念缺失
        4.2.4 市场管理体制僵化
第5章 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调整建议
    5.1 完善多元化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政策
        5.1.1 加大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投入政策的支持
        5.1.2 利用资本市场加大民间资金投入的政策
        5.1.3 规范产业优惠政策
    5.2 构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行政管理政策体系
        5.2.1 完善行政管理政策
        5.2.2 完善行政管理配套政策
    5.3 制定合适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优化政策
        5.3.1 构建产业集群政策
        5.3.2 完善产业规划政策
    5.4 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管理体制政策
        5.4.1 健全市场准入政策
        5.4.2 完善对外开放合作政策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6)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文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文化建设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二)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加强文化建设
    (三) 文化建设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直接作用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文化内容
    (一) 文化的定位和依据
    (二)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文化内容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文化建设
    (一) 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二) 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 要坚持改革和开放的方针
    (四) 要符合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五) 要做好文化普及工作,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2章 自主创新政策的概念界定
    2.1 自主创新的内涵
        2.1.1 自主创新的科学内涵
        2.1.2 自主创新的主要特征
        2.1.3 与自主创新有关的几个概念
    2.2 自主创新政策的内涵
        2.2.1 我国创新政策的演变
        2.2.2 自主创新政策的定义
第3章 自主创新政策的理论基础
    3.1 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
    3.2 政府政策对自主创新过程影响理论
    3.3 自主创新动力形成机制和激励机制分析
第4章 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辽宁省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现状
    4.2 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现状
        4.2.1 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概况
        4.2.2 现阶段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分类
    4.3 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存在的问题
        4.3.1 自主创新财政政策激励和保护力度的缺乏
        4.3.2 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存在弊端
        4.3.3 金融支持政策亟待健全
        4.3.4 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政策保护不力
        4.3.5 产业政策作用不到位
        4.3.6 其他政策存在问题阐述
第5章 发达国家自主创新政策及启示
    5.1 发达国家研究基本状况
        5.1.1 美国自主创新政策基本状况
        5.1.2 欧洲主要国家的自主创新政策基本状况
        5.1.3 日本的自主创新政策基本状况
    5.2 发达国家自主创新政策的启示
第6章 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综合评价
    6.1 评价目的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择
    6.3 评价程序
        6.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6.3.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6.4 基于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评价的实证分析
        6.4.1 评价矩阵的构造
        6.4.2 进行初级评判
        6.4.3 进行二级评判
    6.5 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实证结果分析
第7章 完善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的对策
    7.1 完善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7.1.1 完善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的基本原则
        7.1.2 完善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的目标
    7.2 完善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的对策
        7.2.1 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
        7.2.2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创新税收政策
        7.2.3 健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系统
        7.2.4 构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自主创新
        7.2.5 加大产业政策的协调力度
        7.2.6 其他引导型政策的逐步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详细摘要

(9)坚持教育创新和内涵建设走服务社会之路——大连交通大学教育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 坚持以人为本, 走素质教育之路
二、坚持教学、科研并举, 走学科强校之路
三、坚持服务社会, 走开放办学之路
四、坚持开拓进取, 走教育创新之路
五、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主, 走科学发展之路
    第一, 树立现代大学理念, 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准确的办学定位。
    第二, 以教学为中心, 坚持质量立校, 实施“质量战略”。
    第三,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布局, 加强专业建设。

(10)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红色旅游的概述
    (一) 红色旅游的兴起及概念
    (二) 红色旅游资源概念及特点
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
    (一)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现状
    (二)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三)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四)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五)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三、红色资源旅游开发的市场分析
    (一) 红色旅游市场的总体特征
    (二) 红色旅游市场主要客源目标分析
    (三) 红色旅游客源市场预测
四、宁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
    (一) 辽宁省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二) 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
    (三) 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四) 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分析
    (五) 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六) 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抓住机遇 开拓进取 把辽宁省审计事业推向新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 [1]抓住机遇 开拓进取 把辽宁省审计事业推向新世纪[J]. 邸鸿亭. 审计理论与实践, 1999(01)
  • [2]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 杨大海. 辽宁师范大学, 2009(11)
  • [3]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 宋彦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
  • [4]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研究[D]. 曹海英. 中央民族大学, 2009(01)
  • [5]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D]. 田杨. 东北大学, 2009(S1)
  • [6]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文化建设[D]. 刘昶. 长春理工大学, 2004(12)
  • [7]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创造性地做好科协系统的人才工作[J]. 张玉台. 科协论坛, 2004(11)
  • [8]辽宁省自主创新政策研究[D]. 雷平. 沈阳理工大学, 2008(04)
  • [9]坚持教育创新和内涵建设走服务社会之路——大连交通大学教育实践与探索[J]. 杨宝清. 辽宁教育研究, 2007(03)
  • [10]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D]. 闫广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推动辽宁省审计事业进入新世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