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压管路水氧分离器自动放水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唐景明[1](1977)在《高压管路水氧分离器自动放水简介》文中提出过去我厂氧气车间,高压管路的水氧分离器是人工放水,稍一疏忽水就进入输氧管路,造成氧气带水。
叶绍义[2](2007)在《华能玉环电厂10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调试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浙江华能玉环电厂的1 000 MW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是目前国内单机功率最大、经济性最高的火力发电机组,该机组的汽轮机在试运过程中对汽轮机本体、各辅助系统和控制系统的问题逐一解决,最终保证了整个机组的成功投运。
张再镕[3](2016)在《钻孔施工与瓦斯抽采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探讨与实践》文中提出为解决煤层瓦斯预抽中容易出现的钻孔施工不到位、瓦斯抽采浓度低、抽采管路积水多、打钻喷孔超限等问题,基于矿井实际情况,提出了"钻到位、管到底、孔封严、水放通、负压够、检测勤、场地净、资料齐,喷孔不超限"的钻孔施工与瓦斯抽采精细化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张立娣[4](2015)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给水自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效低污染清洁燃煤技术。本文以宁夏国华宁东发电有限公司2*330MW循环流化床(CFB)机组给水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当前该厂全程控制切换还沿用手动,实现全程给水自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其水位信号不准确、无扰切换方案存在不足、控制系统参数整定等展开研究。(1)对CFB机组汽包水位不准确原因进行分析,从信号测量方式、信号传输、运行方式等方面提出提高汽包水位准确性的改进措施。应用结果表明改进后水位信号满足要求。(2)分析了给水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提出低负荷时采用单冲量给水控制系统,高负荷时采用串级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方案。说明了三种测量信号自动校正的方案。分析了原系统主旁路调节阀门单冲量、三冲量切换、跟踪及手自动切换过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优化切换及跟踪方案。实践应用证明,该方案能够实现全程给水自动控制。(3)用衰减曲线法对单冲量及三冲量控制系统进行参数整定,通过试凑法对参数进行优化调整。实践应用表明优化的参数满足给水控制的要求。总之,本文在原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汽包水位准确性的改进措施,优化单冲量、串级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切换方案及跟踪方案,对调节器的参数进行了整定。综合应用结果表明提出的各种优化控制策略均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对提高机组运行效率具有较好的实际工程意义。
黄校春[5](2016)在《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给水加氧处理实验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组朝高参数、大容量方向发展已成为提高火电机组经济性的必然趋势。在世界发达国家,大容量、超临界火电机组因其能量利用率高、经济性好而得到迅速发展,已经广泛应用,并向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在国内也开始大量应用。我国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尚在起步阶段,目前已有一批国产化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相继投产或正在兴建。高效、环保、节能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将成为我国燃煤火力发电的主力机组。国外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运行经验表明,保证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设计和运行成功的关键是解决好材料和化学两个专业方面的问题。国产1000MW超超临界压力锅炉垂直管屏水冷壁失效事故频繁发生,经分析,这是由于水冷壁入口节流孔板存在较严重的磁性氧化铁沉积,导致水冷壁流量分配异常,进而引起局部超温所引起。根本上是炉前给水流动加速腐蚀(Flow Accelerated Corrosion,简称FAC)导致产生了过多的腐蚀产物在节流孔处沉积所致。在还原性全挥发处理(All-VolatileTreatment(Reduction),简称AVT(R))工况下,磁性氧化铁的溶解度较大,250℃时对应全范围pH的最小溶解度以Fe计大约为5.6μg/kg。采用氧化性全挥发处理(All-Volatile Treatment(Oxidation),简称AVT(0))时,给水中铁离子含量有可能降低至2μg/kg以下。为减缓或抑制炉前给水的流动加速腐蚀,从根本上降低腐蚀产物在省煤器及水冷壁进口节流圈处的沉积,必须控制给水含铁量至1μg/kg以下,超超临界锅炉给水可采用氧化性水工况进行处理(如加氧处理,Oxygenated Treatment,简称 OT)。以国电泰州电厂两台1000MW机组为研究案例,本文分析了垂直管屏水冷壁易超温甚至失效的机理,探讨了超超临界机组的特性及机组对水汽品质的要求,分析了给水加氧的原理、起源、发展、应用,制定了 1000MW机组给水加氧处理方案,在国产引进型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成功实施了给水加氧处理,抑制了给水系统流动加速腐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1)抑制了炉前给水的流动加速腐蚀,省煤器入口给水含铁量显着降低,避免了因省煤器及水冷壁进口流孔板结垢而引发水冷壁管超温甚至失效,造成机组非停。(2)降低了发电机组启动运行成本;(3)延长了锅炉的化学清洗周期;(4)延长了凝结水精处理运行周期;(5)减缓了锅炉压差上升的速度;(6)结垢速率明显降低,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7)减轻停运腐蚀;(8)减少排热损失等,对预防节流孔板污堵引发的垂直管屏水冷壁失效事故,确保高参数大机组安全运行,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极大的现实意义。
杨宁[6](2014)在《600MW机组RUN BACK功能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使得我国电力工业也迅速发展,发电装机总量在2013年底预计达12.3亿千瓦,其规模有望居世界之首。目前600MW及以上发电机组已经成为我国主力机型,如此高参数等级的机组仅靠人员的操作调整已经无法满足电厂安全经济运行的需要,机组运行中因为辅助设备故障后人员处理不及时造成机组各参数超标跳闸,给电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电网的安全稳定造成冲击,严重时将会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电厂RUN BACK(快速甩负荷)功能在电厂辅助设备跳闸后能自动快速减负荷,保证机组各项参数在合格范围内,已经成为发电厂达标投产前必须要进行的试验。本文通过对神华台山电厂RUN BACK的各项功能进行试验,用试验数据分析RUN BACK逻辑的完整性,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验证机组RUN BACK的各项性能指标,再进行优化,为发电厂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罗长伟[7](2019)在《西北某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务院及省市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我国对重点流域环境治理的要求不断加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5]110号“关于严格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通知”中第一次提出,“为防止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国家和省确定的重点流域及湖泊、水库等封闭、半封闭水域时,执行一级A标准”。我国大部分的污水处理厂是在上个世纪建成的,当时所需要满足的标准很低,不能适应现在的环境发展,因此目前大部分污水处理厂亟需进行提标改造。本文就西北某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进行研究,通过对该厂的现状运行情况进行调研,本次提标改造工程以污水厂一期的设计水量为基础,结合该厂的现状进出水水质监测结果,同时考虑到厂区占地较为紧张,主要通过对生化系统、污泥系统进行改造以及二级处理后增设深度处理系统,从而满足出水水质达标。西北某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中重点处理项目为NH4+-N、TN、SS、TP,其中NH4+-N、TN主要通过生化系统功能区的合理分配、精细管理、准确控制得以去除;碳氮比含量偏低是我国大部分污水处理厂的通病,单纯的生物方法已难以去除大量含氮物质,因此牺牲磷的生物法是大部分污水处理厂的选择,可以通过这种去除氮。本工程生化处理部分改造工艺为“由曝气方式为表面曝气的卡鲁塞尔氧化沟改造为鼓风曝气式A2/O”,通过在好氧区投加悬浮填料提高系统的微生物量,从而增强整个系统的硝化能力和反硝化能力,向缺氧池投加合理碳源以改变进水碳氮比较低的情况。本工程采用“高效沉淀池+V型滤池”为组合的深度处理工艺,通过辅以化学药剂的投加,不仅使得出水中TP达标,同时可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COD、BOD5、TN等污染物浓度,保证出水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叶畹永[8](2019)在《井口注入气液两相向下管流多功能实验装置的改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量丰富,具有广阔的开采前景。为了提高油藏储集体高部剩余油采收率,以气水混注的方式驱油,使得波及面积增大,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气水混注井筒中两相流动复杂,对各井段流型认识不清,井下流型和压力等参数预测不准,为施工优化设计带来较大的困难。目前两相流研究主要是针对油气井生产过程中,气液两相举升状态的上升管流,气水混注过程中气液两相向下管流的相关理论与实验研究较少,缺乏功能相对完备的模拟气液两相向下管流的实验装置。为此本文在实验室气液两相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气液两相向下管流,改造搭建出一套功能相对完备的气液两相向下管流模拟实验装置,制定实验方案并开展相关实验,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1)整理了现场气水混注井的生产施工参数、井身结构等数据,结合气液两相流研究中主要参数(气液流速、表面张力和密度等),利用Duns&Ros无因次速度准数作为相似准数和几何相似的方法,确定了实验各参数范围,为后续仪器仪表的优选和实验方案的设计提供了依据。(2)对实验装置功能开发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各参数的特性和实验需求,针对气液两相向下管流研究的主要参数,经调研优选出了各实验参数的测量方法以及最优的测量仪器仪表。(3)在实验是原有两相流研究的基础上,搭建了垂直段(4m)、倾斜段(3m)、水平段(4m)的气液两相向下管流实验装置,利用高速摄像仪拍摄各管段特征流型及其变化规律,使用快关阀门法测量各管段持液率,利用无纸记录仪实时采集并记录压力、流量等实验参数。同时制定出了适用于该实验装置的实验安全操作规程和各仪器仪表的维护及检修方法。(4)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和相似转换后的各参数范围,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以空气和水为实验介质,开展了 4种倾斜角、不同气液流量下共280组实验,通过气液两相向下管流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特征流型现象,对比分析了流型变化主要因素(倾斜角、气液流量)对特征流型的影响,为后续理论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对气液两相向下管流实验装置搭建的研究,可以为后续的理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其设计思路和方案对类似的实验装置搭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钱利东[9](2012)在《冬季柴油机的使用与维护》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出行及生产的需要,许多空调客车和重型机械甚至部分轿车都使用了柴油机。但由于使用和维护不当,影响了柴油机的正常使用。分析其原因,阐明使用和维护中的注意事项,减少柴油机故障,为车辆冬季运行提供保障。
荣质斌[10](2014)在《超临界水环境下电厂锅炉管道材料的腐蚀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超)超临界机组技术具有较高的蒸汽温度和压力参数,从而提高了能源转换效率。但是在超临界环境下,工质的性质发生大幅变化,所以对电厂中关键部件的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爆管事故的频繁发生也严重影响了(超)超临界电厂的安全运行。所以针对电站锅炉典型管道材料在超临界水中的腐蚀性能进行研究具有显着意义。本文通过动态水循环高温腐蚀实验对铁马氏体钢P92、奥氏体钢TP347HFG在550、600℃和25MPa超临界水环境中的腐蚀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周期为200小时至1000小时,对两种材料的氧化增重,表面形貌及微观结构、XRD和横截面EDS、以及元素分布进行了分析。铁马氏体钢P92的氧化增重远大于奥氏体钢TP347HFG。温度对于两种钢材的均具有很明显的影响,600℃C时的氧化增重明显高于550℃。溶解氧含量对P92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对TP347HFG的影响则没那么显着。氧化增重以及氧化物结构均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而变化。两种材料均生成了典型的双层结构氧化皮,外层由疏松而多孔的Fe304氧化物组成,P92内层由致密并具有保护作用的Fe304与FeCr2O4尖晶石混合物组成。而TP347HFG外层多为疖结状结构的(Fe,Cr,Ni)3O4氧化物,并且不足以覆盖氧化物表面。在550、600℃和25MPa超临界水环境中铁马氏体钢P92的抗氧化性能均弱于奥氏体钢TP347HFG,前者只能应用于550℃下溶解氧含量较低的情况。TP347HFG在高温测试条件下的抗氧化性能十分优秀。P92合金在超临界水中的增重是蒸汽中增重的1.5-2倍,并具有更高的腐蚀速率指数,这说明超临界水环境会增强腐蚀。在蒸汽中形成的氧化层更为致密,存在少数的孔隙,并主要位于外层-内层界面处。在超临界水中形成的氧化层比蒸汽中更厚并且具有更多的孔隙。两种环境下压力的差异使得超临界水介质的密度更高,导致在外层表面上铁的氧化速率增加,增大SCW-氧化物界面与氧化物-金属界面之间的Fe2+/Fe3+比差异。增强铁扩散和腐蚀的驱动力,使腐蚀速率加快。在蒸汽和超临界水中氧化之间的腐蚀速率的差异说明,对于P92合金的氧化机理,铁的扩散过程是控制腐蚀速率的关键环节。
二、高压管路水氧分离器自动放水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管路水氧分离器自动放水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2)华能玉环电厂10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调试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简介 |
2 试运遇到的问题及处理 |
2.1 闭冷水系统 |
2.2 循环水系统 |
2.3 开冷水系统 |
2.4 凝结水系统 |
2.5 给水系统 |
2.6 润滑油系统 |
2.7 密封油、氢气和定冷水系统 |
2.8 辅汽和轴封系统 |
2.9 抽真空系统 |
2.1 0 控制油系统 |
2.1 1 旁路系统 |
2.1 2 DEH系统 |
3 结论 |
(3)钻孔施工与瓦斯抽采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探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井概况 |
2 钻孔施工与瓦斯抽采精细化模式 |
2.1 钻到位 |
2.2 管到底 |
2.3 孔封严 |
2.4 水放通 |
2.5 负压够 |
2.6 检测勤 |
2.7 场地净 |
2.8 资料齐 |
2.9 喷孔不超限 |
3 实施效果 |
4 结束语 |
(4)循环流化床锅炉给水自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水位测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2.1 流化床锅炉工艺流程及控制系统 |
2.1.1 流化床锅炉工艺流程 |
2.1.2 循环流化床锅炉汽水控制系统分析 |
2.2 锅炉水位信号不准确的原因分析 |
2.2.1 汽包水位测量装置存在的问题 |
2.2.2 汽包水位信号传输存在的问题 |
2.2.3 锅炉运行方式对水位的影响 |
2.3 小结 |
第3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全程给水控制系统的分析及方案优化 |
3.1 循环流化床锅炉全程给水控制系统的控制特性分析 |
3.1.1 给水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分析 |
3.1.2 流化床锅炉给水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
3.1.3 单冲量给水控制系统分析 |
3.1.4 串级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分析 |
3.2 自动给水系统测量信号自动校正 |
3.2.1 汽包水位信号的压力校正 |
3.2.2 蒸汽流量信号温度、压力校正 |
3.2.3 给水流量信号温度校正 |
3.3 提高水位信号准确性的改进措施 |
3.3.1 汽包水位测量装置改进措施 |
3.3.2 汽包水位信号传输改进措施 |
3.3.3 燃烧调整的改进措施 |
3.3.4 汽包水位计投入方法改进 |
3.4 循环流化床给水控制系统切换优化 |
3.4.1 主旁路调节阀门的切换优化 |
3.4.2 给水全程控制系统无扰切换方案优化 |
3.5 小结 |
第4章 给水控制系统的参数整定 |
4.1 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
4.1.1 理论计算整定法 |
4.1.2 工程整定法 |
4.2 循环流化床机组给水控制对象建立及分析 |
4.3 单冲量控制系统参数整定 |
4.4 三冲量调节器参数的整定 |
4.4.1 副调节器参数的整定 |
4.4.2 主调节器参数的整定 |
4.5 小结 |
第5章 实际应用效果及分析 |
5.1 水位信号实际应用的效果 |
5.2 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 |
5.3 小结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给水加氧处理实验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2 国内外给水加氧处理技术发展及应用概况 |
1.2.1 锅炉给水加氧处理技术的起源 |
1.2.2 锅炉给水加氧处理技术的发展 |
1.2.3 给水加氧处理技术在我国锅炉中的应用 |
1.3 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基本特点 |
1.3.1 超(超)临界的定义 |
1.3.2 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技术参数 |
1.3.3 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锅炉水冷壁管圈形式 |
1.3.4 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汽水品质特性 |
1.4 选题的意义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超超临界机组热力系统对水汽品质的要求 |
2.1 电站热力系统水汽品质控制现状 |
2.1.1 超超临界机组水汽循环与汽水品质控制 |
2.1.2 水化学工况 |
2.1.3 流动加速腐蚀 |
2.1.4 热力系统金属氧化膜的形成机理及其作用 |
2.1.5 流动加速腐蚀的控制 |
2.2 超临界机组水汽品质 |
2.2.1 超临界机组水化学和金属氧化的特点 |
2.2.2 超临界机组水化学工况 |
2.2.3 超临界机组水汽质量标准 |
2.3 电站热力系统水汽品质控制措施 |
2.4 给水加氧处理的作用 |
第3章 给水加氧处理原理与系统 |
3.1 热力系统氧化膜的形成机理 |
3.1.1 无氧条件下铁氧化膜的形成 |
3.1.2 氧的作用原理 |
3.1.3 保护性双层钝化膜的形成 |
3.1.4 影响氧化膜形成的因素 |
3.2 给水加氧处理目的 |
3.2.1 抑制一般性腐蚀 |
3.2.2 抑制流动加速腐蚀(FAC) |
3.2.3 0T对铜氧化膜的影响 |
3.3 给水加氧处理的条件 |
3.4 给水加氧系统 |
3.4.1 给水加氧系统 |
3.4.2 氧气及氧气瓶 |
3.4.3 加氧点 |
3.4.4 给水加氨系统 |
第4章 机组给水加氧处理前水汽品质查定试验 |
4.1 水汽品质查定试验目的 |
4.2 查定试验内容 |
4.3 查定试验测定方法 |
4.4 查定试验步骤 |
4.4.1 试验准备工作 |
4.4.2 给水AVT(0)下查定试验 |
4.5 试验情况与结果 |
4.6 试验结果分析 |
4.6.1 系统氯离子含量分析 |
4.6.2 氯离子存在的危害 |
4.6.3 凝结水、给水、主蒸汽氢导 |
4.6.4 系统腐蚀产物分析 |
4.7 结论 |
第5章 超超临界机组给水加氧处理的转换 |
5.1 转换的必要条件 |
5.1.1 实施给水加氧转换处理的必要条件 |
5.1.2 热力系统无铜合金材料设备 |
5.1.3 配置100%容量的凝结水精处理设备 |
5.1.4 锅炉受热面垢量检查 |
5.1.5 给水加药系统 |
5.2 转换前的准备工作 |
5.2.1 热力系统材质的调查 |
5.2.2 水质查定 |
5.2.3 锅炉垢量检查及化学清洗 |
5.3 实施转换 |
5.3.1 0T初次转换期的给水处理方式 |
5.3.2 加氧 |
5.4 转换实验数据与情况 |
第6章 给水加氧处理的实施与效果 |
6.1 给水加氧处理的实施 |
6.1.1 加氧处理控制与操作 |
6.1.2 运行指标控制与监督 |
6.1.3 机组启动时的水质处理 |
6.1.4 除氧器和高低压加热器的运行方式 |
6.1.5 水质异常时的处理 |
6.1.6 机组的停运和保护措施 |
6.2 加氧处理的实验数据 |
6.3 给水加氧处理的实施效果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600MW机组RUN BACK功能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RB功能概述 |
1.1.2 国内外RB试验研究概况 |
1.1.3 火电厂RB功能应用现状 |
1.2 本文研究内容 |
1.2.1 主蒸汽压力的变化 |
1.2.2 蒸汽温度的变化 |
1.2.3 汽包水位的变化 |
1.2.4 炉膛负压的变化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600MW机组RB控制系统设计 |
2.1 电厂系统概况 |
2.1.1 锅炉 |
2.1.2 汽轮机 |
2.1.3 电气系统 |
2.1.4 控制系统 |
2.2 600MW机组RB控制系统思路 |
2.2.1 RB动作过程 |
2.2.2 当前允许最大负荷的计算 |
2.2.3 RB信号的激活 |
2.2.4 辅机出力的计算 |
2.2.5 RB触发后机组降负荷速率 |
2.3 RB动作后各指令动作过程 |
2.3.1 RB动作后机组运行方式 |
2.3.2 RB动作后负荷指令动作过程 |
2.3.3 RB动作后锅炉主控动作过程 |
2.3.4 RB动作后汽机主控动作过程 |
2.3.5 RB动作后燃料主控动作过程 |
2.3.6 RB动作后燃料切除过程 |
2.3.7 RB动作后其它参数控制过程 |
2.4 RB工况的复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600MW机组RB试验 |
3.1 600MW机组RB试验概述 |
3.1.1 RB试验条件要求 |
3.1.2 RB试验前准备措施 |
3.1.3 RB试验过程风险评估及控制措施 |
3.1.4 RB功能试验对参数的要求 |
3.2 磨煤机RB功能试验 |
3.2.1 磨煤机RB试验步骤 |
3.2.2 磨煤机RB试验结果 |
3.2.3 磨煤机RB试验结果评述 |
3.3 炉水泵RB功能试验 |
3.3.1 炉水泵RB试验步骤 |
3.3.2 炉水泵RB试验结果 |
3.3.3 炉水泵RB试验结果评述 |
3.4 送风机RB功能试验 |
3.4.1 送风机RB试验步骤 |
3.4.2 送风机RB试验结果 |
3.4.3 送风机RB试验结果评述 |
3.5 引风机RB功能试验 |
3.5.1 引风机RB试验步骤 |
3.5.2 引风机RB试验结果 |
3.5.3 引风机RB试验结果评述 |
3.6 一次风机RB功能试验 |
3.6.1 一次风机RB试验步骤 |
3.6.2 一次风机RB试验结果 |
3.6.3 一次风机RB试验结果评述 |
3.7 汽动给水泵RB功能试验 |
3.7.1 汽动给水泵RB试验步骤 |
3.7.2 汽动给水泵RB试验结果 |
3.7.3 汽动给水泵RB试验结果评述 |
3.8 空预器RB功能试验 |
3.8.1 空预器RB功能试验步骤 |
3.8.2 空预器RB功能试验结果 |
3.8.3 空预器RB功能试验结果评述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600MW机组RB控制系统优化 |
4.1 机组RB逻辑优化 |
4.1.1 变更原因 |
4.1.2 优化方案 |
4.2 给水泵RB后跳磨逻辑优化 |
4.2.1 变更原因 |
4.2.2 优化方案 |
4.3 锅炉主控逻辑优化 |
4.3.1 变更原因 |
4.3.2 优化方案 |
4.4 一次风机RB逻辑优化 |
4.4.1 变更原因 |
4.4.2 优化方案 |
4.5 一次风机动叶调节回路优化 |
4.5.1 变更原因 |
4.5.2 优化方案 |
4.6 汽动给水泵RB逻辑优化 |
4.6.1 变更原因 |
4.6.2 优化方案 |
4.7 逻辑优化后试验验证 |
4.7.1 汽动给水泵RB逻辑优化后试验 |
4.7.2 汽动给水泵RB试验结果 |
4.7.3 汽动给水泵RB试验结果评述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西北某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镇快速发展的要求,水量猛增、水质恶化 |
1.1.2 排放标准不断提高 |
1.1.3 节能减排的要求 |
1.2 国外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概况 |
1.3 国内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概况 |
1.3.1 污水厂达标排放的瓶颈问题 |
1.3.2 现有提标改造技术分析 |
1.3.3 国内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采用的传统工艺 |
1.3.4 国内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案例 |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
2.1 研究目的及内容 |
2.2 提标改造的技术路线 |
2.2.1 分析现状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状况 |
2.2.2 分析污水厂进水水质、水量特性 |
2.2.3 有机物、氨氮、总氮达标问题 |
2.2.4 应对低温不利影响的措施 |
2.2.5 深度处理段去除TP、SS |
第三章 污水厂运行现状及提质增效方案分析 |
3.1 西北某市污水处理厂概况 |
3.1.1 始建污水厂建设情况 |
3.1.2 污水厂脱氮除磷改造工程建设情况 |
3.1.3 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设情况 |
3.2 现状运行存在的问题 |
3.2.1 各单体运行状况及存在问题 |
3.2.2 运行总体问题 |
3.3 提标改造技术方案 |
3.3.1 污水厂改造工程规模 |
3.3.2 现状进出水水质分析 |
3.3.3 提标改造工艺路线的选择 |
3.3.4 生化系统改造方案比选及确定 |
3.3.5 深度处理工艺方案比选及确定 |
3.3.6 污泥处理工艺 |
3.3.7 除臭工艺 |
3.3.8 除臭工艺的确定 |
第四章 工程设计 |
4.1 设计规模 |
4.2 工程设计 |
第五章 提标改造工程投资与效益分析 |
5.1 工程投资 |
5.2 工程效益分析 |
5.2.1 环境效益 |
5.2.2 社会效益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井口注入气液两相向下管流多功能实验装置的改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垂直管气液两相流实验装置研究现状 |
1.2.2 倾斜管气液两相流实验装置研究现状 |
1.2.3 水平管气液两相流实验装置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装置设计理论基础 |
2.1 相似理论 |
2.1.1 模型试验研究的意义 |
2.1.2 相似三定理 |
2.1.3 相似准则的导出方法 |
2.2 气-液两相流研究主要参数 |
2.2.1 流量 |
2.2.2 速度 |
2.2.3 持液率 |
2.2.4 表面张力 |
2.2.5 密度 |
2.2.6 流型 |
2.3 实验参数相似性分析 |
2.3.1 现场施工数据 |
2.3.2 各参数相似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置功能开发及需求设计 |
3.1 实验各大系统设计 |
3.1.1 动力系统 |
3.1.2 实验介质供给系统 |
3.1.3 实验管路系统 |
3.1.4 数据测量、采集系统 |
3.2 两相流主要参数的测量方法 |
3.2.1 流型的测量方法 |
3.2.2 持液率的测量方法 |
3.3 各类实验仪器的优选 |
3.3.1 泵的选型 |
3.3.2 压力计的分类 |
3.3.3 流量计的分类 |
3.4 实验室现有两相流实验装置的介绍 |
3.4.1 实验架现有功能 |
3.4.2 实验管路 |
3.4.3 配套装置 |
3.4.4 现有装置的不足及改进 |
3.5 实验装置的改造搭建 |
3.5.1 实验装置功能介绍 |
3.5.2 实验装置的性能指标 |
3.5.3 实验装置的调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方案设计及实验操作规程制定 |
4.1 实验方案的制定 |
4.1.1 实验目的和内容 |
4.1.2 实验条件和实验介质 |
4.1.3 实验步骤 |
4.2 实验操作规程的制定 |
4.2.1 空气压缩机安全操作规程 |
4.2.2 离心泵安全操作规程 |
4.2.3 压力传感器安全操作规程 |
4.2.4 实验装置安全操作规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特征流型分析 |
5.1 特征流型现象分析 |
5.1.1 垂直管段特征流型现象 |
5.1.2 倾斜管段特征流型现象 |
5.1.3 水平管段特征流型现象 |
5.1.4 特征流型对比分析 |
5.2 流型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倾斜角变化对流型的影响 |
5.2.2 气量变化对流型的影响 |
5.2.3 液量变化对流型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冬季柴油机的使用与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做好柴油机的换季维护保养工作 |
2 正确使用柴油发动机车辆 |
(1) 正确启动。 |
(2) 柴油机启动后, 应中速运转10 |
(3) 柴油滤芯应按要求更换。 |
(4) 定期检查油水分离器, 放出积水。 |
(5) 柴油机启动后应低速运行3~5min, 并检查润滑机油工作情况正常才能投入运行作业。 |
(6) 关注天气变化。 |
(7) 勤查蓄电池。 |
3 结束语 |
(10)超临界水环境下电厂锅炉管道材料的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超超临界机组的发展 |
1.1.2 超临界水环境下氧化皮生长研究的必要性 |
1.2 高温下金属腐蚀的研究现状 |
1.2.1 在高温水蒸气环境下金属氧化的研究进展 |
1.2.2 在超临界水环境下金属氧化的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超临界水环境的腐蚀原理 |
2.1 超临界水的特性 |
2.2 高温氧化的基本理论 |
2.3 金属的氧化动力学规律 |
2.4 金属的氧化热力学 |
2.5 氧化皮的形成机理 |
2.6 超临界水蒸汽中的平衡氧含量和氧分压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临界水环境腐蚀实验研究 |
3.1 实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过程 |
3.1.3 除氧系统介绍 |
3.2 铁马氏体钢P92腐蚀实验 |
3.2.1 氧化增重 |
3.2.2 表面形貌及微观结构 |
3.2.3 XRD分析 |
3.2.4 横截面分析 |
3.2.5 实验结果分析 |
3.3 奥氏体钢TP347HFG腐蚀实验 |
3.3.1 氧化增重 |
3.3.2 表面形貌及微观结构 |
3.3.3 XRD分析 |
3.3.4 横截面分析 |
3.3.5 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马氏体钢P92在不同环境中的腐蚀性研究 |
4.1 氧化动力学对比分析 |
4.2 氧化层微观结构对比分析 |
4.3 腐蚀环境对腐蚀现象影响的讨论 |
4.4 P92在蒸汽与超临界水中氧化对比的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高压管路水氧分离器自动放水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管路水氧分离器自动放水简介[J]. 唐景明. 深冷技术, 1977(S1)
- [2]华能玉环电厂10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调试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 叶绍义. 电力建设, 2007(11)
- [3]钻孔施工与瓦斯抽采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张再镕.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6(Z1)
- [4]循环流化床锅炉给水自动控制系统研究[D]. 张立娣.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4)
- [5]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给水加氧处理实验与应用研究[D]. 黄校春. 东南大学, 2016(04)
- [6]600MW机组RUN BACK功能的应用研究[D]. 杨宁.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1)
- [7]西北某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工艺研究[D]. 罗长伟. 长安大学, 2019(07)
- [8]井口注入气液两相向下管流多功能实验装置的改建[D]. 叶畹永.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9]冬季柴油机的使用与维护[J]. 钱利东.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2(06)
- [10]超临界水环境下电厂锅炉管道材料的腐蚀性能研究[D]. 荣质斌.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