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证券价格的事件性反应——方法、背景和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闫歆[1](2021)在《新《证券法》影响企业价值的市场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证券法》从1999年7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已有20余年,期间经历多次修正和修订。而《证券法》本轮修订周期较长,经历“四读”后才最终在2019年12月28日审议通过,并于2020年3月1日正式实施。同时《证券法》内容在本轮修订中发生较大变化,比如大力推行注册制改革,强化投资者保护力度,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和大幅提升违规成本等。新《证券法》作为资本市场的“根本大法”,为改善资本市场监管环境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因此,深刻领会新《证券法》审议通过对企业价值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对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新《证券法》影响企业价值的市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在新《证券法》审议通过日当天存在显着为负的平均异常收益率,说明新《证券法》审议通过会诱发上市公司企业价值下跌。在替换收益率数据和正常收益率估计模型后该结果依然稳健。本文认为原因有二:第一,新《证券法》推行注册制改革,监管部门不再对拟上市公司进行价值判断,而是重点监管信息披露质量,让投资人根据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自行进行价值判断。这一变化将提升投资风险,使投资人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导致其逃离市场,最终诱发企业价值下跌。第二,新《证券法》强化信息披露质量要求,大幅提升违规处罚力度。这在长期内有利于规范证券市场行为,但在短时间内会导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成本和违规成本骤增,诱发企业价值下跌。然后,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法研究投资者保护水平、信息披露质量和违规风险三种上市公司特征对新《证券法》市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保护水平特征和信息披露质量特征能够显着缓解新《证券法》诱发的企业价值下跌幅度,而上市公司的违规风险特征能够显着加剧新《证券法》诱发的企业价值下跌幅度。基于以上实证结果,本文建议:第一,《证券法》本轮修订要求增强投资者保护能力、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提升违规成本。这对规范证券市场行为、促进证券市场稳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法律建设应当循序渐进,充分考虑投资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不然会引起投资人恐慌,诱发上市公司企业价值下跌。第二,上市公司应努力提升自身投资者保护能力和信息披露质量,避免违规行为,增强对证券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提升企业形象,吸引投资人关注,增加企业价值。第三,投资人应当提升自身投资能力,适应证券市场发展,从而获取更大投资收益。
陈国兴[2](2020)在《丑闻信息披露对食品行业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收益率的影响 ——以“白酒塑化剂”事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食品企业的产品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产品安全问题对食品企业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使消费者和投资者产生恐慌心理,人们在担心企业负面问题时也会担心同行业公司是否有相似的问题。丑闻信息一般又称为负面新闻、负面消息。指的是因罪恶、坏名誉、或不道德等行为而使舆论大哗或激起公愤的事件。旨在引起公众对宣传对象的关注。这种宣传对与丑闻事件有关的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同行业其它公司受到丑闻的负面影响,公司股票的股价开始下跌,市值开始下降,公司产品的销售收入和销售量出现缩水情况等,我们则称之为丑闻信息披露的“传染效应”;如果同行业其它公司并没有受到丑闻事件的负面影响反而从中受益,具体表现为股票的股价上涨,市值提升,公司产品的销售收入或者销售量不降反增,我们称之为丑闻信息披露的“竞争效应”。近几年,我国曝光了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对食品行业进行研究,不仅能了解有问题的公司对同一行业中其它公司的影响,还可以观察其影响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同行业中的其它公司引以为鉴,为政府、新闻媒体和公众提供建议。本文讨论了2012年11月19日酒鬼酒白酒塑化剂事件的披露情况并以此作为研究事件,选择食品行业相关的102家上市公司为同行业公司样本,并使用事件研究法分析和讨论此次事件的影响。我们选择事件发生日前的第220天至事件发生日前的第21天作为“估计窗口”,选择事件发生日前的第20天至事件发生日后的第20天作为“事件窗口”,模型使用股票收益率市场模型来分析。在事件研究法的实证研究中,使用的测试指标是累积超额收益率、标准化平均累积超额收益率以及它们的检验统计量。本文主要研究两个方面内容:第一,丑闻信息披露对同行业样本公司的个别效应显着;第二,丑闻信息披露对同行业样本公司的整体效应显着。通过观察股市的反应,分析研究传染效应和竞争效应。在对数据进行回归处理后,解释累积超额收益率和标准化平均累积超额收益率的变化,判断丑闻信息披露对食品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收益率的个体影响以及对食品行业资本市场收益率的整体影响。进而得出了以下结论:(1)传染效应与竞争效应对食品行业样本公司个体影响显着。(2)传染效应与竞争效应对食品行业样本公司整体影响显着。(3)丑闻事件发生后,食品公司标准化平均累积超额收益率显着为负。(4)食品行业中除了酒鬼酒以外的白酒行业上市公司受到传染效应的影响。(5)食品行业中非白酒行业上市公司受到传染效应的影响。(6)白酒行业受到的传染效应强于非白酒行业。(7)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弱式有效状态。最后分别得出对食品行业上市公司、政府以及新闻媒体和公众的建议。食品行业上市公司要加强食品供应链研究与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强化财务管理;政府要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建设,完善食品安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监管;新闻媒体要敢于揭露真相,公平透明传递信息;公众要增强食品安全意识,理性投资。
李钦[3](2020)在《Wind评选的明星分析师是否值得信任? ——基于预测准确性和预测行为市场反应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星分析师的评选活动越来越引发人们关注,上榜的明星分析师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同时拥有丰厚的报酬和更广阔的职场上升空间。但近年来诸多关于明星分析师的不良报道曝光,使得社会各界对其的质疑不断,明星分析师是否值得信任?本文采用20142018年分析师预测报告的数据,以上榜“Wind金牌分析师”的分析师作为研究对象,从预测的准确性和预测行为的市场反应两个维度展开,对明星分析师与普通分析师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明星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本文采用单变量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变量检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明星分析师的预测准确性低于普通分析师的预测准确性;其盈余预测准确更多依赖的是券商平台提供的丰富资源和信息,从而弱化了对上市公司信息环境的需求。这意味着反映分析师专业的预测能力并非是当选为明星分析师的决定性因素。针对明星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市场反应,本文首先利用事件研究方法获得分析师所追踪股票的超额收益率,然后以图形描绘和统计检验的方式探究对比普通分析师、不同证券市场行情趋势下的市场反应表现情况,结果发现:明星分析师的预测行为对市场产生强烈影响,更偏向迎合市场情绪,热衷于追求热门股票;预测报告公布后,标的股票表现出负的超额收益率。其次,应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明星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市场反应展开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短期内,明星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市场反应较普通分析师更积极;无论在牛市还是熊市,预测信息发布的长期内明星分析师和普通分析师的市场反应无显着差别,均不能为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预测信息质量较差,不排除内幕交易的可能。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投资者需提高自身投资素质和理念,参考分析师提供的投资建议时,应保持谨慎和理性;第二,明星分析师应爱护自身“羽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保持研究报告的独立性,避免受利益冲突的影响,更不能滥用影响力扰乱市场;第三,分析师行业应强化行业内自律管理,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及合规意识;第四,相关监管部门应完善对证券分析师行业监督治理的规章制度,引导证券分析师行业健康发展。
查舒真[4](2020)在《股票大宗交易对二级市场股价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大宗交易制度是普通交易机制的补充,是为了满足机构投资者和大额股权持有者的交易需求,提高交易效率,降低大宗交易对二级市场的冲击而设立的。从市场特点来看,当前,A股市场投资者“散户化”程度明显下降,投资者结构正逐步机构化,这意味着市场急需与之相适应的交易模式,必然会对大宗交易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为进一步完善大宗交易制度,研究当前的制度很有必要。从政策背景来看,国内大宗交易相关政策多次变更,2017年5月27日,上交所和深交所推出减持细则,首次明确将大股东或特定股东采取大宗交易减持的行为纳入监管并加以限制,这会使大宗交易市场呈现新的特点,值得投资者关注。基于当前市场特点和政策背景,本文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大宗交易数据,运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法,主要研究股票大宗交易对二级市场股价造成的影响。经研究,本文主要结论为:(1)大宗交易会对二级市场的股价产生显着影响;买方驱动的大宗交易,在交易发生后,短期内股价是上涨的;卖方驱动的大宗交易,在交易发生后,中长期内股价是持续下跌的。(2)对比减持细则发布前后的股票累计超额收益的变动情况可知,新政策的发布使得大宗交易造成的价格冲击有所缓解。(3)不同板块对大宗交易产生的价格反应不同,价格冲击在中小板上较大。(4)不同市场行情,大宗交易产生的价格影响不同。在上升波段,短期内市场对买方驱动不敏感,中长期内市场对卖方驱动过度关注且态度悲观。在下降波段,短期内市场对卖方驱动比较敏感,中长期内市场对买方驱动过度关注且态度乐观。(5)折溢价水平与大宗交易产生的价格影响显着正相关。(6)买方驱动的大宗交易,相对成交量越大,股价下跌幅度越大;卖方驱动的大宗交易,相对成交量越大,股价下跌幅度越小。本文的最后提出建议:继续利用政策引导大宗交易行为,尤其是规范大宗减持行为;在实施大宗交易政策时应考虑到板块间的差异;考虑扩大折溢价率的可协商范围,采用基于当日收盘价的定价方式,修正投资者的预期偏差;加大对投资者理性投资的引导。
何菁泓[5](2020)在《特朗普推文对我国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社交软件的信息传递功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益凸显,对消息面敏感的资本市场受其影响巨大。特朗普作为世界大国的重要领导人,所作所为皆受国际媒体关注,一言一行皆为全球局势焦点,而其偏爱使用推特软件发布个人观点和政策措施的行为愈亦成为各国学者和投资者们的研究热点。特朗普的推文内容多涉及国内时事政策和国际外交手段,以个人论述想法、表达意见的方式向世界释放重要消息,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股票市场都不同程度的对此产生特殊市场反应。为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进一步提升市场效率、提高交易水平,研究特朗普推文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事件研究法,从特朗普上台已来的上万条推文中选取6条贸易政策推文作为事件节点,划分合理的估计窗和事件窗;再以上证180指数包含的180只股票和10个行业分类为研究样本,以上证综指为市场指标,分别计算个股和大盘的市场收益率;进而借助资本资产定价理论采用市场收益模型得到事件窗内研究样本的正常收益率;接着使用R语言统计软件分别计算出个股和行业在事件窗内的超额收益率(AR)、平均超额收益率(AAR)和累计超额收益率(CAR);最后对不同长度事件窗口下累计超额收益率(CAR)的值进行显着性检验,得出重要研究结论。全文重点在于建立实证模型并进行显着性检验,通过实证分析事件对股市产生的影响,得出大量研究成果。实证结果表明:特朗普贸易政策推文确实会对我国股市产生重要影响;利好的政策性推文比利空的政策性推文对市场的影响更为显着;市场预期会弱化市场对事件的反应程度;贸易政策推文时效性越强,对市场的影响更为显着;市场是理性且有效的;相似特性推文对市场影响存在规律性;事件与股市关系变化受诸多因素影响等。金融数据的直观化为事件效应对市场影响的定量评估提供了客观的测度依据,基于数据表现的研究结论不仅能为分析国际重要领导人言论对资本市场股价变动的影响提供理论支撑,提出新的研究视角;更能推动投资者、上市公司和国家政府对事件产生和市场表现关系的合理把握,得出一系列投资性意见和政策性建议;最终促进中国股市制度创新,推动股市成熟目标实现。
王琳[6](2019)在《医药安全事件影响A股市场股票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2年,我国食品医药行业发生过这些深远影响的事件:瘦肉精案、胶囊铬超标和疫苗事件等。食品医药安全一直是个全球性问题,且受世界各国普遍重视,这些事件突显了非法厂商的贪心成性和我国医药安全监管不周,消费者的安全也受到威胁和伤害。从证券市场投资角度出发,这些事件造成了股价大幅度波动,扰乱了市场的秩序,冲击了A股市场的相关上市企业与行业,改变投资者的信心。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法,探究了2018年7月15日曝光的长生生物“疫苗造假”事件对我国医药行业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分别从行业、个股两个层面,用市场调整模型估量出股票的超额收益,考察了疫苗事件对A股医药行业及其概念股票收益率波动的影响;用双重差分法比较详细地分析了收益率异常波动和溢出效应,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政府制订政策提供参考,启发医药安全的责任意识,互相监督。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对疫苗事件有负向反应,疫苗事件的肇事企业受到了惩戒;对同行业造成溢出效应,表现形式是“传染效应”。
代洁[7](2019)在《深港通对AH股价差敛散性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双重上市是指同一家公司的股票在两个不同的股票市场上同时上市交易的现象。根据“一价定律”,双重上市公司在两个股票市场上的股票价格经过汇率调整后应大致相同。但是目前国外双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同股不同价的现象,我国的A+H股双重上市公司也长期存在A股相对于H股溢价的现象。深入分析同股不同价产生的原因,有助于了解两地的股票市场环境、股市的运转机制和动态关系。在深港通开通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深港通政策对AH股价差产生的影响,探讨深港通政策的实施对我国A股市场、H股市场产生的影响,对深化推广深港通政策,对进一步修复我国股市价格传导机制、加快资本市场开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16家深港两市双重上市公司A股和H股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深港通的开通促进了深港两市双重上市公司AH股价差的收敛。本文将深港通的开通的影响区分为宣告效应和资金流动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宣告效应和资金流动效应对AH股价差都具有显着的收敛效果,但宣告效应的显着性要大于资金流动效应。在此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实证研究哪些公司的AH股价差在深港通开通后收敛效果更好。根据深港通的机制设置,关注占有公司的净资产份额、分红权的价值和公司控制权价值等的基本面投资者更有可能实现套利。实证结果证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市净率高的公司AH股票价格差在深港通开通后收敛效果更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角度的创新,从投资者套利角度研究深港通的开通对不同特征的A+H双重上市公司的差异化影响,将宏观政策的影响,分解到微观公司层面。
龙鋆[8](2019)在《减持新规下创业板减持行为的股价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股票市场全流通时代以来,通过在市场上减持套现成为了大股东获利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我国创业板作为新兴市场,自2009年10月2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就受到投资者热捧。但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的问题也逐渐显现,随之而来的还有大股东及高管的频繁减持。特别是2015年,A股市场出现千股跌停的现象,大股东集中、无序、违规减持的行为不但破坏了市场秩序,也冲击了投资者信心,饱受市场诟病。为集中整治市场乱象,稳定资本市场秩序,中国证监会于2017年5月27日发布减持新规,旨在进一步规范大股东减持行为,遏制市场中的无序、违规减持,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及实体经济有序发展。前人对于大股东减持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立足于减持新规的股价效应研究还鲜少。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减持新规的角度出发,以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新规实施前后大股东减持带来的股价效应进行对比研究。文章在对大股东减持行为动机、时机及市场反应等文献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本次减持新规的内容及创业板市场减持特点,选取2016年5月27日至2018年5月27日,即减持新规实施前后一年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大股东及高管减持1%以上的减持事件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减持时间分布、减持规模分布、减持方式选择及大股东、高管减持状况四个方面对新规前后创业板市场的减持状况进行对比;接着采用事件研究法对大股东减持的股价效应进行研究,并在该研究的基础上,以减持发生时间、减持方性质及减持比例为依据进行分组研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进一步探究分组样本在新规实施前后对市场影响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1、创业板减持行为对上市公司股价造成的影响在新规实施前后具有显着差异。在新规实施之后,减持形成的平均异常收益由负转正,说明创业板市场的减持行为对上市公司股价造成的冲击和负面影响得到了缓解;2、高管作为上市公司内部人,其减持行为会给市场释放强烈信号,使得上市股价受到的负向影响更为强烈。新规实施后,高管减持行为对上市公司股价造成的负面影响虽然有所缓解,但这种负面效应仍显着存在于市场中。此外,不同规模的减持对市场造成的影响在新规实施后不再具有显着差异,且较小规模的减持行为对上市公司股价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有所缓解。最后,本文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出建议;1、继续细化减持的相关规定;2、加大监管及违规处罚力度;3、强化创业板信息披露;4、加强创业板中小投资者风险意识教育。
臧守好[9](2019)在《中概股借壳回归A股的绩效及风险研究 ——以三六零借壳江南嘉捷为例》文中指出21世纪初期的中国,经济保持着快速的增长,互联网发展迅速,以新浪、网易、搜狐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在美国成功上市,拉开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大幕,平均每年以15家公司的速度在美上市……这些远赴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统称中概股。虽然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风险。估值的偏低,国外对国内公司的不熟悉等因素导致的交易量低,加上许多中概股公司财务上的不规范,国外市场高度重视企业的信息披露,以浑水公司为代表的做空机构的做空,巨额的诉讼赔款等等因素导致许多企业无法承受。许多中概股选择私有化退出国外资本市场,把上市的目标转向了国内A股市场。而由于国内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要求较高,加上IPO审批时间长,通过率低等因素导致了许多企业被拒绝在了A股的市场大门外,无法获得融资的渠道,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许多中概股企业回归后在国内资本市场选择了借壳上市这一渠道,可以减少时间成本,再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从而成功在A股上市。本文选取的案例三六零就是从美国市场私有化退市,在国内资本市场借壳江南嘉捷,从而成功登陆A股的企业案例,三六零私有化借壳上市后成为国内A股市场当时体量最大的互联网企业。选取三六零作为研究对象,既有其典型性,又有其特殊性,既有对国家重视互联网安全宏观环境的影响考量,也有对其他中概股的回归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与理论结合从五个主要的部分进行本文的写作,重点解析中概股回归并采用借壳方式上市的动因,过程;通过回归借壳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的影响;探索私有化借壳价值评估;分析整个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揭示绩效、估值、风险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文的逻辑结构上,首先,介绍了案例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对中概股借壳上市相关概念进行了厘清,对相关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进行了简要阐述。接着,对回归借壳产生的短期和长期财务绩效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回归借壳对三六零短期和长期财务绩效的影响,并且对借壳面临的相关风险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回归借壳对三六零的短期股价和长期绩效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要辩证的看待中概股的回归,其中既有巨大的利益收获,又蕴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中概股企业应该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理性对待回归借壳。
龙霞[10](2018)在《网络媒体对公司股票避险停牌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网络媒体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力度也越来越大,然而,这种影响是具有双重性的。一方面,真实的媒体报道可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不实的媒体报道,也会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2015年6月至8月,上证指数暴跌45%,截至2015年7月9日,高达1400余家上市公司停牌(不包含继续停牌),停牌比例超过50%,中国A股市场出现史上最大规模的停牌潮;同时,绝大多数停牌的公司的停牌原因仅以“筹划重大事项”、“临时停牌”一笔带过,但并未披露具体事由,“千股停牌”现象几度上演。股票异常波动、大规模停牌背后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及后果引发了投资者、媒体、政府和学术界对公司“是否存在避险停牌”的热议,这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2015年度十大新闻之一。然而,上市公司股票停牌期间,投资者只能通过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来获取公司股票停牌的相关信息,网络媒体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探讨了网络媒体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丰富了现有关于股票市场停牌事项的研究,既是亟待解决的学术性课题,同时也是政府监管部门、公司和社会公众极其关注的实践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扩展公司股票停牌的相关研究。2015年6月以来我国资本市场上多次出现股票“千股停牌”的异常现象,除上述公开的显性原因外,还有不少公司未披露停牌原因或虽披露停牌原因但与事实差异较大。我们认为公司股票停牌还可能存在隐性原因,进而将公司停牌分为避险停牌和非避险停牌两种类型。因此,深入挖掘公司股票大规模停牌背后的停牌动因及其影响因素就成为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之一。第二,利用事件分析法来研究网络媒体对股票避险停牌的影响分析,并对比分析网络媒体对非避险停牌公司和避险停牌公司的影响。通过对停牌公司数据的收集,并以这一类公司为数据样本,把停牌事项未完成的公司划分为避险停牌,以超额收益率来衡量网络对公司股票避险停牌的影响,并通过T检验来证明网络媒体与公司股票避险停牌累计超额收益率影响是显着负相关的。对比非避险停牌公司,网络媒体强度与避险停牌公司的影响是显着的。
二、证券价格的事件性反应——方法、背景和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证券价格的事件性反应——方法、背景和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证券法》影响企业价值的市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法律建设与企业价值 |
1.3.2 投资者保护与企业价值 |
1.3.3 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 |
1.3.4 违规风险与企业价值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证券法》本轮修订亮点概括 |
2.1 提升投资者保护力度 |
2.1.1 强化证券公司责任 |
2.1.2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分红制度 |
2.1.3 完善投资者事后法律诉讼援助机制 |
2.2 信息披露质量 |
2.2.1 提升信息披露质量要求 |
2.2.2 增强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力度 |
2.3 提高违法成本 |
第三章 新《证券法》影响企业价值的市场效应分析 |
3.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1 理论基础 |
3.1.2 研究假设 |
3.2 研究方法 |
3.2.1 事件研究法简介 |
3.2.2 事件研究法基本步骤 |
3.3 定义事件和事件窗口 |
3.4 筛选研究样本 |
3.5 选择正常收益率度量模型 |
3.6 实证结果分析 |
3.7 稳健性检验 |
第四章 新《证券法》市场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4.1.1 理论分析 |
4.1.2 研究假设 |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 变量设计 |
4.3.1 被解释变量 |
4.3.2 解释变量 |
4.3.3 控制变量 |
4.4 模型设计 |
4.5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5.2 相关性分析 |
4.5.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5.4 回归结果与分析 |
4.5.5 稳健性检验 |
4.5.6 进一步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及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3 本文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丑闻信息披露对食品行业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收益率的影响 ——以“白酒塑化剂”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市场反应研究 |
1.3.2 溢出效应研究 |
1.3.3 消费替代研究 |
1.3.4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
1.3.5 有效市场理论研究 |
1.3.6 关于已有相关研究的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丑闻信息 |
2.1.2 食品安全 |
2.1.3 食品行业 |
2.1.4 溢出效应 |
2.1.5 消费替代 |
2.1.6 企业社会责任 |
2.1.7 事件研究法 |
2.2 相关理论支撑 |
2.2.1 资本市场理论 |
2.2.2 有效市场理论 |
2.2.3 行为财务理论 |
3 丑闻信息披露回顾及其影响 |
3.1 白酒塑化剂事件的背景 |
3.2 酒类“白酒塑化剂”事件发展过程 |
3.3 白酒塑化剂事件的影响 |
3.3.1 对白酒行业的影响 |
3.3.2 对其它相关行业的影响 |
3.3.3 对整个食品行业的影响 |
3.4 对“白酒塑化剂”事件的思考 |
4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食品行业资本市场收益率研究设计 |
4.1 提出研究假设 |
4.1.1 丑闻信息披露对上市公司的个体影响 |
4.1.2 丑闻信息披露对同行业的整体影响 |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 事件研究法估计模型 |
4.3.1 丑闻信息披露个体影响 |
4.3.2 丑闻信息披露整体影响 |
4.4 统计检验 |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丑闻信息披露对食品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收益率的个体影响 |
5.1.1 实证结果 |
5.1.2 实证结果分析 |
5.2 丑闻信息披露对食品行业资本市场收益率的整体影响 |
5.2.1 实证结果 |
5.2.2 实证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丑闻信息披露对食品行业个体上市公司的股票收益率产生影响 |
6.1.2 丑闻信息披露对同行业公司的整体股票收益率产生影响 |
6.1.3 食品行业中除了酒鬼酒以外的白酒行业上市公司受到传染效应的影响 |
6.1.4 食品行业中非白酒行业上市公司受到传染效应的影响 |
6.1.5 白酒行业受到的传染效应强于非白酒行业 |
6.1.6 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弱式有效状态 |
6.1.7 “捂盖子”对食品行业上市公司造成不利影响 |
6.2 建议 |
6.2.1 对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的建议 |
6.2.2 对政府的建议 |
6.2.3 对新闻媒体和公众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Wind评选的明星分析师是否值得信任? ——基于预测准确性和预测行为市场反应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2.1.3 文献述评 |
2.2 分析师预测行为的市场反应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2.2.3 文献述评 |
2.3 理论背景 |
2.3.1 有效市场假说 |
2.3.2 信号传递理论 |
2.3.3 价格压力假说 |
第3章 相关界定及数据描述 |
3.1 明星分析师的界定 |
3.2 明星分析师的影响力 |
3.3 Wind金牌分析师评选简介 |
3.4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第4章 明星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2 预测准确性的度量指标 |
4.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4.3.1 单变量因素分析 |
4.3.2 多变量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明星分析师预测行为的市场反应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2 事件研究法 |
5.1.1 事件和事件窗的确定 |
5.1.2 超额收益率的计算 |
5.1.3 显着性检验 |
5.3 统计性检验分析 |
5.3.1 对比普通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市场反应 |
5.3.2 不同市场趋势下明星分析师荐股的市场效应 |
5.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5.4.1 指标选取 |
5.4.2 描述性统计 |
5.4.3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明星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相关结论 |
6.1.2 明星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市场反应相关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股票大宗交易对二级市场股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三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
一、大宗交易制度 |
二、大宗交易的价格效应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一、大宗交易制度 |
二、大宗交易对二级市场价格的影响 |
三、大宗交易对二级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
四、大宗交易折溢价率与定价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我国股票大宗交易制度概述及现状 |
第一节 大宗交易制度概述 |
一、大宗交易制度内容 |
二、我国股票大宗交易制度发展历程 |
第二节 我国股票大宗交易市场现状 |
第四章 大宗交易影响股价的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
第一节 大宗交易的分类 |
第二节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
第五章 大宗交易对股价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不同类型的大宗交易对股价的影响分析 |
一、研究方法 |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处理 |
三、描述性统计 |
四、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大宗交易价格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一、变量设计和模型的构建 |
二、实证研究结果和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5)特朗普推文对我国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事件研究法的理论研究 |
1.2.2 事件研究法的具体应用 |
1.2.3 “特朗普效应”的研究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事件研究法 |
2.1.1 事件研究法理论概念 |
2.1.2 事件研究法基本步骤 |
2.2 随机漫步理论 |
2.3 有效市场理论 |
2.4 羊群效应理论 |
第三章 统计分析和事件选取 |
3.1 特朗普推文总览 |
3.1.1 特朗普推文现状 |
3.1.2 特朗普推文本质分析 |
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1 总体表现 |
3.2.2 近期表现 |
3.3 特朗普推文事件选取 |
第四章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实证设计 |
4.1 样本数据的选取 |
4.1.1 样本股的选取和行业划分 |
4.1.2 市场指数的选取 |
4.1.3 估计窗和事件窗的选取 |
4.2 数据处理 |
4.2.1 个股和行业数据处理 |
4.2.2 指数数据处理 |
4.2.3 数据匹配 |
4.3 构建市场收益模型 |
4.4 计算超额收益率AR_(it)、平均超额收益率ARR_t和累计超额收益率CAR_t |
4.5 显着性检验 |
第五章 实证结果分析 |
5.1 事件一实证结果分析 |
5.1.1 事件一对标的股的影响 |
5.1.2 事件一CAR值显着性检验 |
5.1.3 不同行业和上证综指市场收益率对比分析 |
5.2 事件二实证结果分析 |
5.2.1 事件二对标的股的影响 |
5.2.2 事件二CAR值显着性检验 |
5.2.3 不同行业和上证综指市场收益率对比分析 |
5.3 事件三实证结果分析 |
5.3.1 事件三对标的股的影响 |
5.3.2 事件三CAR值显着性检验 |
5.3.3 不同行业和上证综指市场收益率对比分析 |
5.4 事件四实证结果分析 |
5.4.1 事件四对标的股的影响 |
5.4.2 事件四CAR值显着性检验 |
5.4.3 不同行业和上证综指市场收益率对比分析 |
5.5 事件五实证结果分析 |
5.5.1 事件五对标的股的影响 |
5.5.2 事件五CAR值显着性检验 |
5.5.3 不同行业和上证综指市场收益率对比分析 |
5.6 事件六实证结果分析 |
5.6.1 事件六对标的股的影响 |
5.6.2 事件六CAR值显着性检验 |
5.6.3 不同行业和上证综指市场收益率对比分析 |
5.7 综合分析 |
5.7.1 六次事件AAR、CAR综合分析 |
5.7.2 六次事件显着性检验综合分析 |
5.7.3 事件前后市场流动性分析 |
5.7.4 拓展分析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投资建议 |
6.2.1 基于研究结论的投资建议 |
6.2.2 投资者建议 |
6.2.3 上市公司建议 |
6.2.4 国家政府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6)医药安全事件影响A股市场股票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及评述 |
1.2.1 溢出效应的相关理论 |
1.2.2 溢出效应的影响 |
1.2.3 突发事件的相关理论 |
1.2.4 文献综述小结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突发事件和溢出效应的相关理论 |
2.1 突发事件理论 |
2.1.1 突发事件的概念 |
2.1.2 突发事件的特点 |
2.1.3 突发事件的应对 |
2.2 溢出效应理论 |
2.2.1 溢出效应 |
2.2.2 产生机理与影响 |
第3章 我国上市企业医药安全事件与市场反应的实证研究 |
3.1 疫苗事件介绍 |
3.1.1 二级市场背景 |
3.1.2 疫苗事件 |
3.1.3 事件影响 |
3.2 理论研究方法简述 |
第4章 基于疫苗事件的双重差分模型构建 |
4.1 平行趋势检验 |
4.2 构建模型及详细分解 |
4.2.1 选取样本及数据来源 |
4.2.2 变量及度量 |
4.3 建立双重差分模型 |
4.4 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 |
4.4.1 疫苗事件的市场反应 |
4.4.2 行业溢出效应 |
4.4.3 证券市场的纠偏机制 |
4.4.4 有效市场假说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概述 |
5.2 政策建议 |
5.2.1 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不良溢出效应 |
5.2.2 企业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
5.2.3 利益相关者 |
第6章 启发与展望 |
6.1 本文的启发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深港通对AH股价差敛散性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内容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有效市场理论 |
2.1.2 内在价值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内外对双重上市动因的文献综述 |
2.2.2 国内外对AH股票价格差异的文献综述 |
2.2.3 国内对互联互通机制对两地股市影响的文献综述 |
3 深港通及其对双重上市公司AH股价差的影响 |
3.1 深港通概述 |
3.1.1 深港通的推出背景 |
3.1.2 深港通的内容和制度 |
3.1.3 深港通的意义 |
3.2 两地证券市场概述 |
3.2.1 A股股票市场概述 |
3.2.2 H股股票市场概述 |
3.2.3 双重上市公司AH股价差 |
3.3 深港通对AH股价差的影响分析 |
3.3.1 深港通对分割市场股价差的影响 |
3.3.2 市场分割对AH股价差的影响 |
4 深港通对AH股价差敛散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逻辑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 实证数据的选取 |
4.2.1 样本公司和样本数据的选取 |
4.2.2 数据平稳性检验 |
4.3 实证模型的建立 |
4.3.1 窗口时间的选取 |
4.3.2 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 |
4.4 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
4.4.1 统计性描述及相关性分析 |
4.4.2 回归结果及分析 |
5 深港通对基本面套利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逻辑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 实证数据的选取 |
5.3 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 |
5.3.1 变量的选取 |
5.3.2 模型的建立 |
5.4 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
5.4.1 统计性描述及相关性分析 |
5.4.2 回归结果及分析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培育价值投资的市场环境 |
6.2.2 持续推动资本市场开放 |
6.2.3 健全证券市场的风险防范机制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减持新规下创业板减持行为的股价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大股东减持动机的相关研究 |
一、掏空理论 |
二、关于大股东减持动机的实证研究 |
第二节 大股东减持时机的相关研究 |
一、信息不对称与内部人交易 |
二、关于大股东减持时机的实证研究 |
第三节 大股东减持市场效应的相关研究 |
一、信号传递理论 |
二、关于大股东减持市场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四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减持新规和创业板市场 |
第一节 减持新规概述 |
第二节 创业板市场概述 |
一、创业板市场简介 |
二、创业板减持特点 |
第三节 新规实施后的市场表现 |
一、市场减持幅度下降 |
二、大宗交易活跃度降低 |
三、市场指数未反映政策利好 |
四、总结 |
第四章 新规前后创业板减持行为股价效应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新规前后创业板减持状况对比分析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新规前后创业板减持状况对比 |
第二节 新规前后创业板减持行为股价效应的实证研究 |
一、理论分析与指标选择 |
二、事件研究模型 |
三、分组检验及结果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继续细化减持的相关规定 |
二、加大监管及违规处罚力度 |
三、强化创业板信息披露 |
四、加强创业板中小投资者风险意识教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概股借壳回归A股的绩效及风险研究 ——以三六零借壳江南嘉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预期创新及不足 |
1.3.1 研究创新 |
1.3.2 研究不足 |
2.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中概股回归与借壳上市的相关概念 |
2.1.1 中概股借壳相关概念 |
2.1.2 中概股境外上市动因 |
2.1.3 中概股境外上市流程及方式 |
2.1.4 中概股回归流程及方式 |
2.2 借壳上市的理论研究 |
2.2.1 借壳上市行为的理论研究 |
2.2.2 借壳回归结果的理论研究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2.3.3 文献评述 |
3.三六零借壳江南嘉捷上市案例介绍 |
3.1 借壳有关方介绍 |
3.1.1 借壳公司简介-三六零 |
3.1.2 壳公司介绍-江南嘉捷 |
3.2 案例解析 |
3.2.1 回归借壳动因 |
3.2.2 回归借壳过程 |
3.2.3 借壳交易方案 |
4.三六零借壳江南嘉捷上市的绩效及风险研究 |
4.1 三六零借壳江南嘉捷上市的短期市场绩效分析 |
4.1.1 直接观察法 |
4.1.2 事件分析法 |
4.2 三六零借壳江南嘉捷上市的财务绩效分析 |
4.2.1 长期财务绩效会计指标选取 |
4.2.2 公司借壳前后基本财务状况分析 |
4.2.3 公司借壳前后财务绩效分析 |
4.2.4 公司借壳前后的财务绩效小结 |
4.3 回归与借壳估值 |
4.3.1 私有化要约估值 |
4.3.2 借壳溢价 |
4.3.3 借壳公司与壳公司价值评估 |
4.4 回归借壳上市的阶段风险分析 |
4.4.1 私有化风险 |
4.4.2 回归国内再上市的潜在风险 |
4.4.3 借壳上市后的经营风险 |
4.4.4 风险分析与规避 |
4.5 绩效、估值与风险的逻辑关系 |
4.6 本章小结 |
5.总结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网络媒体对公司股票避险停牌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网络媒体的研究 |
2.1.1 网络媒体的概念界定 |
2.1.2 网络媒体的发展进程 |
2.1.3 网络媒体的发展特点 |
2.2 公司股票停牌相关方面研究 |
2.2.1 股票市场停牌制度的效果研究 |
2.2.2 股票停牌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3 股票停牌后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
2.2.4 股票停牌相关文献的研究评述 |
2.3 网络媒体报道对股票停牌的影响研究 |
2.3.1 媒体报道与公司治理相关文献 |
2.3.2 媒体报道与市场反应的关系 |
2.3.3 媒体报道对停牌后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
2.3.4 媒体报道对股票停牌影响的研究评述 |
3 相关理论分析 |
3.1 网络媒体与外部治理 |
3.2 媒体对公司产生影响的理论基础 |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2.2 委托代理理论 |
3.2.3 声誉理论 |
3.3 网络媒体对公司发挥作用的路径 |
3.3.1 声誉机制 |
3.3.2 行政介入 |
3.3.3 市场机制 |
4 数据选择与研究假设 |
4.1 数据收集与样本选取 |
4.1.1 网络媒体报道的类别 |
4.1.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4.2 研究假设 |
4.3 事件研究法 |
4.3.1 事件研究法的运用 |
4.3.2 时间定义及时间窗口确定 |
4.3.3 超常收益率与累积超常收益率的计算与检验 |
4.4 网络媒体对股票避险停牌影响检验 |
4.4.1 变量选取 |
4.4.2 模型建立 |
5 回归结果分析 |
5.1 数据描述 |
5.2 相关性检验 |
5.3 回归分析 |
6 研究结论和建议对策 |
6.1 建议对策 |
6.1.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惩处力度 |
6.1.2 提高媒体素质,加强约束强度 |
6.1.3 培育投资者能力,提高识别能力 |
6.2 本文的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证券价格的事件性反应——方法、背景和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证券法》影响企业价值的市场效应研究[D]. 闫歆. 河北大学, 2021
- [2]丑闻信息披露对食品行业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收益率的影响 ——以“白酒塑化剂”事件为例[D]. 陈国兴.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3]Wind评选的明星分析师是否值得信任? ——基于预测准确性和预测行为市场反应的实证研究[D]. 李钦.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股票大宗交易对二级市场股价的影响研究[D]. 查舒真.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5]特朗普推文对我国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分析[D]. 何菁泓.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医药安全事件影响A股市场股票价值的研究[D]. 王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7]深港通对AH股价差敛散性影响的实证研究[D]. 代洁.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减持新规下创业板减持行为的股价效应分析[D]. 龙鋆.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9]中概股借壳回归A股的绩效及风险研究 ——以三六零借壳江南嘉捷为例[D]. 臧守好.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10]网络媒体对公司股票避险停牌的影响分析[D]. 龙霞. 西华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