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税收促生产的再思考

新时期税收促生产的再思考

一、新时期税收促产工作的再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周耀华[1](199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务促产工作的再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务促产工作要由“保姆式”的微现促产向宏观促产转变,由减税让利“给好处”促产向政策信息促产转变,由参与企业事务向参与企业财务经营管理促产转变;要树立宏观调控观念、依法治税观念和促进公平竞争观念;要侧重采取政策促产、信息促产和管理促产三种促产形式。

耿正洁[2](1989)在《税收论文篇目辑览》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税收的固有特性(徐佑立)财会审1985,6,47“税收”概论辩析(蒋大鸣)陕西财经学院学报1986,2,58浅谈税收抵制问题: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流(廖世忠)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6,6,23社会主义税收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王绍飞)税务研究1985,2,15社会主义税收征纳关系的探讨(李大明)

施世军[3](1992)在《新时期税收促产工作的再思考》文中提出 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企业从过热的经济环境中一下跌入资金不足、材料短缺、市场疲软的困境,特别是一些企业产品质量低劣,物质消耗过高,成本增大,效益低下,亏损严重。虽然经过两年的治理整顿,但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十分尖锐,许多企业还没有走出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圈子。经济形势的发展,给税收促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过去的促产工作,税务部门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是微观促产多,宏

李堃[4](2015)在《中国地方税体系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方税体系是一个国家税收体系乃至财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层级的政府治理框架下,科学规范的地方税体系能够为地方政府实施治理筹集必要的税收收入,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地方税在调节分配和促进结构优化方面的职能作用,对于协调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并切实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尤为关键。我国现行的地方税体系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初步确立的,这一体系运行20多年来,对实现地方政府财力增强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双赢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现行地方税体系已经不完全适应进一步合理协调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现实需要,而且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也与地方税体系的不健全密切相关。为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我国地方税体系的要求。在这样的改革要求下,深化我国地方税体系构建和改革研究,给出一个基本逻辑架构,并提出符合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改革建议,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以下方面对地方税体系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第一,综述了地方税体系构建和改革研究的现有理论成果。从税收的概念出发,引出地方税作为税收分类中与中央税相对的概念,既具备税收的固有属性,同时还具有与地方政府职能履行紧密联系的特有职能。因此,地方税体系就可以被看作是切实发挥地方税为地方政府筹集收入、调节分配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作用的制度集合。鉴于地方税体系对于处理中央和地方税收分配关系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财政分权理论、税种划分原则、地方税收入规模评价等,为本文提出的分析框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提出了地方税体系构建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地方税体系的理论框架,基本脉络包括理论基础、根本矛盾、现实基础和制度安排四个方面。首先,将逻辑起点确定为国家职能和税收本质,将产生缘由归结为多层级政府的存在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分权。其次,认为自地方税及其体系产生之日起,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博弈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就成为地方税体系构建需要解决的根本矛盾。再次,在现实中解决上述根本矛盾就需要使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事权划分适度,即根据事权性质确定各自适度规模,同时使二者之间的税权划分与事权划分相匹配。最后,将地方税体系视为制度集合,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从表象形态上分析制度的权源基础、法定原则以及地方税制度的变迁和均衡问题。第三,对我国地方税体系改革的历程进行了系统考察。通过回顾历史沿革,概括了我国地方税经历的萌芽、开端、初建、停滞和重建的不同历史阶段,特别是分析了我国以1994年分税制改革为时点的地方税体系初步建立的历史脉络。虽然现行地方税体系成效显着,但是还存在着法律层级不高、税收收入不足、税种调节作用未有效发挥、征管措施不配套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地方政府财力过度依赖中央转移支付、地方政府性债务过多、地方重复建设等经济生活中若干突出矛盾的成因。上述问题都成为实施新一轮地方税体系改革的动因。第四,对部分国家地方税体系构建和改革情况进行了比较借鉴。一方面,借鉴了OECD对成员国地方税收自主权的研究成果,显示出地方是否分权已经不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的焦点,相反,各国都在根据本国国情探索如何确定地方的分权内容和分权程度。另一方面,在联邦制和单一制国家中,分别选择两个国家的地方税体系构建情况加以对比研究,总结出对我国改革的启示。这些启示包括普遍采用财政联邦主义理念,制度安排上体现税收法定原则,地方政府具有适度的税收自主权,地方税税种按照经济属性配置,地方税收征管适应税权划分需要。第五,提出我国未来地方税体系改革的具体建议。一方面,提出在我国未来地方税体系改革过程中应当设定的目标和原则,即应当合理界定地方政府职能边界,充分保障地方政府财力,以及有效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另一方面,在具体对策和建议上,就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框架下,健全地方税法制构架;以增值税2015年实现全覆盖为契机,优化地方税税种结构;在此基础上,还要完善税收征管与服务制度,并建立健全配套管理措施。总体上,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框架,对地方税体系改革进行了本质层面的理论分析,同时在表象层面借助于博弈论、新制度经济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理论范式,通过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博弈分析、定量和定性结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形成我国地方税体系改革的理论框架和具体思路。本文试图在以下三方面有所创新:一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详尽分析地方税的理论基础、根本矛盾、权力配置和制度架构,进而构建了地方税体系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此外,借助博弈论研究方法,通过引入偏好序列模型、讨价还价模型以及委托代理模型,深入分析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博弈,为后文二者之间事权和税权的划分及匹配等问题的研究奠定分析基础。二是对我国自封建时期至今的地方税及其体系产生、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的梳理,从纵向上概括为不同阶段并进行“横截面”分析,得出了从经济体制到财政体制,再到地方税制,直至征管模式,每一次的改革都是一个正向引发、逆向保障过程的结论。三是通过理论架构的搭建和历史沿革的考察,充分借鉴OECD成员国地方税收自主权的数据研究以及发达国家经验,提出我国应当在地方税体系改革的总体设计上,着重解决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划分不明晰,地方政府缺少税收自主权,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没有得到落实等问题,为我国地方税体系改革的顶层设计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方向。

正洁[5](1992)在《税务科研论文索引》文中指出(1992年1—4月)正洁一、税收理论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马国强税务研究1992.1.11赋税定义探讨王书瑶税务研究1992.4.20对税收“三性”的再认识萧承龄江苏税务1992.4.9公平税负是我国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税务研究1992.3.5 张运平论税负及其衔接税收理论与实践1992.2.14 庞凤喜税收负担与经济发展关系探析湖南税务1992.1.7 许忠岳 沈爱民

蔡镇阳[6](2014)在《文化产业促进法律的科学立法理念研究》文中认为科学立法理念源于对经济法理念和立法理念的总结及再发展。学界认为经济法理念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理念、社会本位理念、公平协调理念等8项构成要素。学界对立法理念的划分又大致包括人本立法理念、合法立法理念、客观立法理念等5项构成要素。经济法理念和立法理念均从属于法律理念,同时也共同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要义。因此,以经济法理念和立法理念为基础,将它们总共13项内在价值有机融合,可尝试提炼出科学立法理念这一全新的概念体系。文化产业促进法律在《“十一五”纲要》被确定为需要抓紧研究制定的立法,其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作用。其亦是现今文化产业领域重要的法律体系,为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制度保障。在文化产业促进法律语境下探析科学立法理念,优化科学立法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将有利于文化产业促进法律的不断完善。基于我国文化产业促进法律的立法现状,可发掘科学立法理念在实践中有三方面问题亟待解决。第一,科学立法理念未能使立法结构平衡协调。它在宏观法律格局设计上影响甚微,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产业促进法律内部各项法规之间存在立法水平和立法数量的差异。第二,科学立法理念未能突出国家立法权主体的地位。此类法规规章大多由国务院或文化部主导制定,概念不统一、立法位阶偏低等问题迫切需要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主导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律。第三,科学立法理念暂未充分在设置激励制度时发挥指导作用。它在法律监督制度中的应用不足,不利于对专项资金的审计和监督;而在税收优惠和金融投资制度方面,它亦因被贯彻的力度不够而导致文化产业市场缺乏法律供给。通过文化产业促进法律立法现状所发现的科学立法理念现存问题可通过三个方面加以完善。第一,树立科学立法理念在平衡现行法规规章体系结构中的核心地位。这需要科学立法理念在重整文化产业立法格局、确立法律总则规定、平衡不同地域之间法律法规来发挥宏观指导作用。第二,科学立法理念重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国家立法主体地位,明确文化产业促进法律与现行法规规章不同的立法主体。同时,提升立法者本身的法律素养和增进与民众的交流并举,不断增进科学立法理念在立法过程中的效用。第三,落实科学立法理念在专项资金监督制度、欠缺体系化的税收优惠制度、暂缺法律设计的融资制度中的运用,建立专项资金动态评估机制,推行结构性减税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由此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经过对文化产业促进法律实践中的科学立法理念研究,得出“文化产业促进法律需要始终遵循科学立法理念”的结论,更意识到“科学立法理念是一则能指导其它所有立法工作的概念体系”。这是由于科学立法理念本身是对经济法理念和立法理念的概括与升华,并通过了文化产业促进法律环境的检验。是故,在“提出概念——找出问题——改进对策”的思路下,力求找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方法,最终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王一[7](2016)在《建国以来东北振兴与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北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地域辽阔,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共有近9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700多万。东北地区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工业生产基地与资源开采基地,其经济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全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2014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的GDP增速分别为5.6%、6.5%、5.8%,位列全国后五位,其中辽宁增速为近22年来最低,全国倒数第三。2015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的GDP增长率分别为-0.29%、3.41%和0.26%,创历史最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对东北地区进行结构性调整已经成为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直接影响到全国经济发展态势以及政治稳定。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东北地区新一轮振兴方案的全面实施,这一方案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四个着力”、“三个事关”和“两个归根结底”等重要论断以及“7.17讲话”的重要精神,强调东北地区新一轮振兴是全面振兴,并确立其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东北地区城镇化是其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回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政策的具体体现,是调整东北地区产业布局,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重要途径。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是其城镇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与价值目标,为解决东北地区“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铺平道路。对东北地区全面振兴与城镇化发展加以研究,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与城镇化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是东北地区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新一轮东北振兴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研究依据,以城镇化对新一轮东北振兴的的作用及其策略为研究重点,将文章分成了六个章节,层层递进,得出城镇化是东北振兴的重要支撑这一结论。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思路、研究重点和难点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等内容。第二章是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本部分在准确界定和把握区域经济与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全面阐释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并强调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第三章是历史考察与战略分析。本部分主要从历史维度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化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东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全面解读东北振兴战略,旨在东北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寻求东北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最佳契合点。第四章是数据论证与作用分析。本部分主要对城镇化建设与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在辩证论述城镇化发展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阐释新一轮东北振兴与城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继而分别对黑、吉、辽三省的城镇化的经济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用详实数据证明城镇化对东北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五章是经验借鉴与案例分析。本部分主要从国外与国内两个维度,对澳大利亚帕斯与中国江西省德兴市的城镇化案例进行分析,借鉴其成功经验,并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辽宁省城镇化建设为例,对东北地区城镇化建设进行实践分析。第六章是策略分析与对策探索。本部分在对东北地区城镇化建设条件与城镇化发展策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城镇化推动东北经济新振兴的实施步骤与具体对策: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城乡发展、调动经济主体活力与健全政策措施与实施机制等。

张威超[8](2020)在《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困境及出路研究 ——以L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与日发展、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趋严峻以及养老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便捷化、个性化等综合背景的演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或居家养老模式越发显得捉襟见肘、难堪重负。2013年,国家正式开启了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建设进程,智慧居家养老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一次正式进入公众和学界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将物联网、互联网、智能设备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和养老事业有效联结起来,既顾及了我国九成左右老年人群居家养老的历史传统和养老偏好,又有效缓解了涉老信息互动不通畅而养老资源供需不匹配的难题,更满足了当前广大老年群体迫切享受便捷化、高质量、多样化的养老产品及为老服务的需求,成为了一种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良好的养老模式。但由于其发展年景尚短,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萌芽时期或初步发展阶段,服务内容性质单一、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羁绊该模式持续性健康发展进程。L市早在2013年便成功入选“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并率先开展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询问,了解到近年来该市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于政策架构、产业链条等方面所取得的初步发展成效。与此同时,调研期间发现了该模式在法律保障、服务内容、社会认知、从业人员、信息平台等发展层面的现存问题,深入剖析包括顶层设计缺失、养老观念滞后、智慧养老产业方兴未艾以及服务人员待遇水平低等内在诱因。文末在借鉴国内外相关优秀做法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立足于L市当前客观政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尝试性提出:构建政策法规体系,夯实制度保障体系;更新传统养老观念,普及智慧养老知识;丰富养老产品及服务,促成智能产业体系化;充实养老服务队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养老信息平台,充分掘用涉老信息等优化建议,以期对L市乃至其他整体发展水平类似、综合养老环境相近城市的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持续性健康运营有所裨益,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经验借鉴,促成更大范围、更多老年人群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养老目标。

李中[9](2014)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湖南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摘要: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世界各国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根据自身国情研究和探索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但是,我国目前新型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就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继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障碍。环境污染严重、城镇人口素质下降、生态系统恶化、城乡矛盾突出、资源供应紧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难以继续支撑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迫切需要转变。在此背景下,坚持“两型社会”建设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正是基于国情的现实考量。“两型社会”建设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节约社会资源基础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以“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湖南新型城镇化路径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以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为背景,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主题,吸收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国内外文献阅读,专家访谈和数据分析,系统开展了新型城镇化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实现等问题的研究,探讨了“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湖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内涵、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路径选择,通过进行上述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梳理,得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理论借鉴和启示。通过对刘易斯二元经济等理论及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影响因素理论、生产力生态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研究,提出“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湖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要以这些理论作为支撑和保障。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演进、特征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国家城镇化路径的比较研究,得出国外城镇化路径变迁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启示。(2)对“两型社会”背景下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理论基础展开研究。分析“两型社会”背景下湖南新型城镇化现状与二者关系,阐述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为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经济发展形式,并从发展两型工业、农业、服务业、建筑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分析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产业基础。结合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发展变化趋势和动态博弈推导等方面探讨农村土地问题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3)对“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从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三个方面构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湖南2007—2011年相关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中新型城镇化发展绩效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中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效果较好。各个评价指数呈显着上升趋势,但其在发展程度存在差别。在实证分析2011年湖南环长株潭城市群各个城市的综合评价指数时8座城市的发展绩效综合评价排位依次是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常德、娄底和益阳。(4)结合国际经验和湖南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践,笔者从人的城镇化、城市发展生态化和产业发展集群化三个方面提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具体路径选择建议。推动人的城镇化和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和重点。实现人的城镇化需要综合从土地、户籍制度和农民进城后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进行改革。

徐坚,章靖[10](2015)在《“新常态”下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模式的思考——以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开发区建设是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产物。自1984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达218家,其它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数以千计。开发区已成为我国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大平台,在我国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聚集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示范作用。

二、新时期税收促产工作的再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税收促产工作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4)中国地方税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地方税体系研究述评
    2.1 地方税体系的理论界定
        2.1.1 税收的基本内涵
        2.1.2 地方税的基本内涵
        2.1.3 地方税体系的基本内涵
        2.1.4 地方税及其体系的本质
    2.2 地方税体系研究理论综述
        2.2.1 分权理论研究
        2.2.2 分税原则研究
    2.3 地方税体系改革研究综述
        2.3.1 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
        2.3.2 地方税体系构建研究
        2.3.3 税权划分模式研究
        2.3.4 地方税收入规模研究
第3章 地方税体系构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3.1 地方税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3.1.1 逻辑起点:国家职能与税收本质
        3.1.2 理论缘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分权
    3.2 地方税体系构建的根本矛盾
        3.2.1 矛盾根源: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博弈
        3.2.2 现实冲突:地方政府之间税收竞争
    3.3 地方税体系构建的现实基础
        3.3.1 事权划分:中央和地方适度规模
        3.3.2 税权划分:与事权划分相匹配
    3.4 地方税体系构建的制度安排
        3.4.1 制度根基:地方税收权源基础
        3.4.2 制度原则:地方税收法定主义
        3.4.3 制度变迁:税收制度变迁动力解析
        3.4.4 制度均衡:地方税收制度的供给与需求
第4章 我国地方税体系构建历程评析
    4.1 我国地方税体系构建的历史考察
        4.1.1 地方税萌芽
        4.1.2 地方税开端
        4.1.3 地方税初建
        4.1.4 地方税停滞
        4.1.5 地方税重建
        4.1.6 地方税体系确立
    4.2 我国现行地方税体系效应分析
        4.2.1 现行地方税体系取得的成效
        4.2.2 现行地方税体系引发的问题
        4.2.3 现行地方税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第5章 地方税体系国际比较及借鉴
    5.1 OECD 成员国地方政府税收自主权概况
        5.1.1 OECD 对地方政府税收自主权的分类
        5.1.2 OECD 成员国地方政府税收自主权状况分析
    5.2 联邦制国家地方税体系比较
        5.2.1 美国联邦制模式下的地方税体系
        5.2.2 德国联邦制模式下的地方税体系
    5.3 单一制国家地方税体系比较
        5.3.1 法国单一制模式下的地方税体系
        5.3.2 日本单一制模式下的地方税体系
    5.4 地方税体系国际比较的结论及其借鉴意义
        5.4.1 财政联邦主义的适用性
        5.4.2 税收法定原则的实现
        5.4.3 地方税适度自主的选择
        5.4.4 地方税税种经济属性的落实
        5.4.5 税收征管何以满足收入划分需要
第6章 我国地方税体系改革的构想
    6.1 我国地方税体系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6.1.1 地方税体系改革的目标
        6.1.2 地方税体系改革的原则
    6.2 健全地方税法制构架
        6.2.1 制定《税收基本法》
        6.2.2 扩充国际税收协议
        6.2.3 提升单行税种法律层级
        6.2.4 规范地方性税收法规
    6.3 优化地方税税种结构
        6.3.1 确立地方主体税种
        6.3.2 优化现行地方税种
        6.3.3 适时开征新的税种
    6.4 完善税收征管与服务制度
        6.4.1 实施税收征管制度改革
        6.4.2 增强信息管税能力
        6.4.3 有效保障纳税人权益
        6.4.4 建立综合治税平台
    6.5 建立健全配套管理措施
        6.5.1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6.5.2 正确运用举债权
        6.5.3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6)文化产业促进法律的科学立法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科学立法理念与文化产业促进法律的基础定义
    (一) 科学立法理念的含义
    (二) 文化产业促进法律的概念界定
    (三) 探究文化产业促进法律中的科学立法理念
二、文化产业促进法律落实科学立法理念的现状及问题
    (一) 科学立法理念在文化产业促进法律中的实践现状
    (二) 科学立法理念在文化产业促进法律中的现存问题
三、完善文化产业促进法律中科学立法理念的路径
    (一) 树立科学立法理念在平衡立法格局中的地位
    (二) 突出科学立法理念在明晰立法主体中的作用
    (三) 发挥科学立法理念在整合激励措施中的效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建国以来东北振兴与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东北地区现状综述
        1.2.2 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对策综述
        1.2.3 新一轮东北振兴思路与对策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创新之处
        1.5.2 论文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区域经济
        2.1.1 区域及其类型划分
        2.1.2 区域经济的概念
        2.1.3 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
    2.2 城镇化
        2.2.1 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2.2.2 城镇化的基本内容
    2.3 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2.3.1 区域经济理论研究
        2.3.2 马克思恩格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3.3 西方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2.4 马克思主义城镇化思想
        2.4.1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镇化思想
        2.4.2 列宁和斯大林的城镇化思想
        2.4.3 毛泽东的城镇化思想
        2.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城镇化思想
    2.5 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2.5.1 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5.2 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的传导过程
        2.5.3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的内在基础
第3章 东北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考察与东北振兴战略
    3.1 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演变
        3.1.1 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城镇化发展政策(1949-1978)
        3.1.2 改革开放早期的城镇化发展思想(1978-2002)
        3.1.3 新世纪的新型城镇化政策(2002-2016)
    3.2 东北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3.2.1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放缓
        3.2.2 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
        3.2.3 经济增长拉动方式有所改善
    3.3 东北振兴战略的提出与演变
        3.3.1 东北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
        3.3.2 东北振兴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3.3 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第4章 城镇化在发展东北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分析
    4.1 城镇化发展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1.1 城镇化发展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4.1.2 城镇化发展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4.2 新一轮东北振兴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4.2.1 城镇化对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影响
        4.2.2 新一轮东北振兴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4.3 东北地区城镇化经济作用的实证分析
        4.3.1 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实证分析
        4.3.2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实证分析
        4.3.3 辽宁省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实证分析
第5章 国内外城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与实践探索
    5.1 澳大利亚珀斯的城镇化发展
        5.1.1 珀斯的资源及经济概况
        5.1.2 珀斯的城镇化历程
        5.1.3 珀斯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5.2 江西省德兴市的城镇化发展
        5.2.1 德兴市的资源及经济概况
        5.2.2 德兴市的城镇化历程
        5.2.3 德兴市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5.3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城镇化建设实践探索
        5.3.1 七台河市的经济概况
        5.3.2 七台河市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和目标
        5.3.3 七台河市的城镇化发展策略
    5.4 辽宁省城镇化建设实践探索
        5.4.1 辽宁省的经济概况
        5.4.2 辽宁省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和目标
        5.4.3 辽宁省的城镇化发展策略
第6章 以城镇化推动东北经济新振兴
    6.1 东北地区实施城镇化建设的条件分析
        6.1.1 区域发展的全球化
        6.1.2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6.1.3 城市体系的完善
        6.1.4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
    6.2 东北地区实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6.2.1 实施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城镇化策略
        6.2.2 积极发挥城镇化与产业互动作用
        6.2.3 消除制度障碍
        6.2.4 用经济杠杆调节资源开发
        6.2.5 促进东北地区城市群的形成
    6.3 以城镇化推动东北经济新振兴的实施步骤
        6.3.1 制定科学的城镇化发展规划
        6.3.2 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
        6.3.3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6.3.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4 以城镇化推动东北经济新振兴的具体对策
        6.4.1 优化产业结构
        6.4.2 协调区域与城乡和谐发展
        6.4.3 加强支撑和保障建设
        6.4.4 调动经济主体活力
        6.4.5 建立健全政策措施与实施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8)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困境及出路研究 ——以L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述评
        (二)国内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居家养老模式
        (二)智慧养老模式
        (三)智慧居家养老模式
    二、理论基础
        (一)优势视角理论
        (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三)需求层次理论
第三章 L市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成效及调查分析
    一、L市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成效
        (一)政策架构初步构建
        (二)财政投入逐步加大
        (三)管理制度日趋规范
        (四)产业链条逐渐延伸
    二、L市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目的
        (二)调查对象及样本基本情况
        (三)调查结果分析
        (四)调查小结
第四章 L市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L市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当前发展困境分析
        (一)法律保障未成体系,养老服务风险较大
        (二)社会认知程度尚低,公众参与程度不高
        (三)服务内容性质单一,难以满足老年需求
        (四)服务人员数量短缺,专业技能水平尚低
        (五)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现有信息利用率低
    二、L市智慧居家养老模式面临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养老立法缺乏整体规划
        (二)养老观念及智能水平滞后
        (三)智慧养老产业方兴未艾
        (四)养老服务人员待遇较低
        (五)养老部门信息流通阻滞
第五章 L市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未来发展出路
    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夯实制度保障基础
        (一)构筑系统化法律体系
        (二)完善并落实优惠政策
        (三)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二、更新传统养老观念,普及智慧养老知识
        (一)与时更新养老观念
        (二)提升老人智能水平
    三、丰富养老产品及服务,促成智能产业体系化
        (一)健全智慧养老服务内容
        (二)延伸智能产业研制体系
    四、充实养老服务队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一)扩充养老服务人员构成
        (二)提升人才培养力度及待遇
    五、完善养老信息平台,充分掘用涉老信息
        (一)逐步完善智慧养老信息平台
        (二)全面挖掘和利用老年人信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湖南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述评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1.3.1 两型社会
        1.3.2 城镇化
        1.3.3 新型城镇化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思路
        1.4.3 研究的主要方法
2 新型城镇化路径的理论基础研究
    2.1 新型城镇化路径的理论发展分析
        2.1.1 马克思关于城镇化论述的朴素思想
        2.1.2 刘易斯的城乡二元经济论探索
        2.1.3 佩鲁的发展极理论研究
    2.2 新型城镇化路径的影响因素理论研究
        2.2.1 新型城镇化路径的经济因素分析
        2.2.2 新型城镇化路径的政治因素分析
        2.2.3 新型城镇化路径的制度因素分析
    2.3 生产力生态理论研究
        2.3.1 生产力生态理论的产生背景分析
        2.3.2 生态生产力的内涵分析
        2.3.3 生态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源泉探索
    2.4 路径依赖理论研究
        2.4.1 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机理和基础研究
        2.4.2 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应用缺陷分析
        2.4.3 格雷夫推动路径依赖理论发展探索
    2.5 本章小结
3 国外城镇化路径的经验教训与启示探索
    3.1 发达国家城镇化路径分析
        3.1.1 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演进研究
        3.1.2 发达国家城镇化路径的特征分析
        3.1.3 发达国家城镇化路径的比较研究
    3.2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路径分析
        3.2.1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演进研究
        3.2.2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路径的特征分析
        3.2.3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路径的比较研究
    3.3 国外城镇化路径变迁的启示分析
        3.3.1 国外城镇化路径变迁的经验分析
        3.3.2 国外城镇化路径变迁的教训分析
        3.3.3 国外城镇化实践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路径的启示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两型社会”背景下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
    4.1 “两型社会”背景下湖南新型城镇化现状与二者关系研究
        4.1.1 湖南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1.2 湖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积极进展分析
        4.1.3 “两型社会”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辩证关系研究
    4.2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经济发展形式研究
        4.2.1 发展绿色经济研究
        4.2.2 发展低碳经济研究
        4.2.3 发展循环经济研究
    4.3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产业基础研究
        4.3.1 发展两型工业研究
        4.3.2 发展两型农业研究
        4.3.3 发展两型服务业研究
        4.3.4 发展两型建筑业研究
        4.3.5 发展两型节能环保业研究
    4.4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4.4.1 农村土地流转概况分析
        4.4.2 农村土地流转的趋势变化分析
        4.4.3 农村土地流转路径的动态博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5.1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标构建概述
        5.1.1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构建原则分析
        5.1.2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5.1.3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5.2 湖南“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5.2.1 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与指标选择
        5.2.2 绩效评价方法与步骤
        5.2.3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与检验
    5.3 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中新型城镇化发展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5.3.1 研究数据来源与处理分析
        5.3.2 绩效评价指标的计算
        5.3.3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策略分析
    6.1 坚持新的核心,推动人的城镇化研究
        6.1.1 农村征地制度的改革研究
        6.1.2 农村户籍制度的改革研究
        6.1.3 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改革研究
    6.2 坚持新的模式,推动城市的生态化研究
        6.2.1 新型城镇化实现生态发展的任务分析
        6.2.2 新型城镇化实现生态发展的目标分析
        6.2.3 新型城镇化实现生态发展的机制分析
        6.2.4 新型城镇化实现生态发展的具体措施
    6.3 坚持新的发展途径,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6.3.1 推动产业园区集群发展研究
        6.3.2 推动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研究
        6.3.3 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主要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10)“新常态”下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模式的思考——以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发区现行管理体制与改革创新的理性思考
    (一)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沿革及基本类型
        1.政府主导型
        2.企业开发型
        3.政企混合型
    (二)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与管理体制沿革
        1.概况
        2.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新常态下开发区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
    (一)面临的新常态
        1.产城人融合的“新城市”
        2.行政与市场结合的“新市场”
        3.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
        4.高效透明的“新政策”
    (二)面临的新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职责权限未能匹配
        2.城市配套不全,管理服务能力偏弱
        3.资金财源不足,土地财政难以为继
        4.激励机制不力,人员管理理念滞后
三、创新发展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几点对策建议
    1.整合提升优化布局,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
    2.赋权增能科学管理,合理设置权限分工
    3.市场为基创新模式,提升效能优化考评
    4.配好配强干部队伍,完善内部激励机制

四、新时期税收促产工作的再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务促产工作的再思考[J]. 周耀华.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1996(01)
  • [2]税收论文篇目辑览[J]. 耿正洁. 税收纵横, 1989(Z1)
  • [3]新时期税收促产工作的再思考[J]. 施世军. 税务研究, 1992(01)
  • [4]中国地方税体系改革研究[D]. 李堃. 吉林大学, 2015(08)
  • [5]税务科研论文索引[J]. 正洁. 税收纵横, 1992(05)
  • [6]文化产业促进法律的科学立法理念研究[D]. 蔡镇阳. 西南大学, 2014(10)
  • [7]建国以来东北振兴与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D]. 王一. 吉林大学, 2016(08)
  • [8]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困境及出路研究 ——以L市为例[D]. 张威超. 河南大学, 2020(02)
  • [9]“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湖南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D]. 李中. 中南大学, 2014(12)
  • [10]“新常态”下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模式的思考——以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 徐坚,章靖.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29)

标签:;  ;  ;  ;  ;  

新时期税收促生产的再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