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极性比较式行波方向载波保护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葛耀中,田又涵[1](1983)在《极性比较式行波方向载波保护的几个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前言 极性比较式方向载波保护是70年代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保护,它具有装置简单和动作迅速的特点,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兴趣。这种保护与常规保护不同,它的动作基于行波原理,反应故障分量的初始极性关系,因此称为极性比较式行波方向保护。目前,对这一新型保护的动作原理、保护装置的构成以及整定计算等很多方面问题的认识还处于起始阶段,为了能使这一保护不断完善和发展,并能被正确使用,对这种保护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邹贵彬[2](2009)在《输电线路积分型行波方向纵联保护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对电力负荷需求的强劲增长,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工程的实施,一个超大规模互联电网正逐步形成。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大规模互联电网的安全保障和防御体系是电力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新挑战。作为骨干网架的超、特高压输电线路,对继电保护的快速性、可靠性和灵敏性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基于工频量的继电保护其动作速度已接近极限的情况下,行波保护由于具有极快的故障检测能力而备受关注,但其低可靠性的缺点始终制约着保护装置的研发。为此,本课题旨在保持行波保护快速的故障检测能力的同时,提出了一种高可靠性的积分型行波方向保护原理并围绕该原理保护进行了相关技术的研究。论文所做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积分型行波方向保护判据。该原理判据利用故障发生后正反向行波在一定时间内的恒定关系,构造积分判据,并以二者比值大小作为识别故障方向的依据。500kV和1000kV两种电压等级的仿真数据表明该原理保护能够适用任何线路或母线结构,故障初始条件对保护判据的性能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解决了只利用初始行波波头的极性或幅值关系而导致传统行波方向保护低可靠性和灵敏度不足问题。对于中短距离的输电线路,保护具有极快的故障方向判别速度。而对于远距离的输电线路,由于积分窗口的加大,判别速度有所降低。分析表明对于远距离输电线,可通过调整积分时间,提高判别速度。仿真结果验证了利用一半的时间窗,保护判据的性能不受影响。(2)在分析雷击未造成故障、雷击造成故障和一般短路故障暂态波形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暂态电流波形积分的雷击干扰与故障的识别判据。针对不同的雷击情形和故障条件,仿真分析表明该判据能够快速、正确地识别雷击干扰和短路故障,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识别方法。另外,论文分析了断路器合闸和分闸操作产生行波信号的机理,并根据高压输电线路电压互感器一般安装于线路侧的现状,提出可利用积分型行波幅值比较式方向判据对扰动源的方向进行判别。对开关操作的仿真结果表明,积分型方向识别判据能够正确判定开关操作的方向。(3)针对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不能有效传变暂态高频电压信号的缺陷,利用CVT套管末屏电容设计出串、并联谐振回路,进而提取电压行波信号。利用仿真模型检验了提取电路对不同频率信号、不同故障接地电阻、不同故障初始角的输出响应。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抑制工频分量,正确地反应暂态电压行波信号,解决了行波保护和行波故障定位中电压行波信号提取的技术难题。(4)基于以上研究,设计了一套积分型行波方向纵联保护的构成方案。对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启动元件、故障选相元件、故障方向判别元件、主判据、雷击和开关操作识别以及通信通道的选择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部分仿真。理论分析和仿真数据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积分型行波方向保护原理不受故障初始条件的影响,对线路长度和母线结构有较好的适应性,极大的提高了行波方向保护的鲁棒性、可靠性和灵敏性;所提雷击干扰与故障信号的识别判据能够正确判别各种非故障性雷击干扰;积分型行波方向判据能够正确识别开关操作;所设计的电压行波提取电路能够正确有效的提取故障暂态电压行波信号。
高效海[3](2013)在《输电线路行波距离保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增加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提高输电线路传输容量,希望继电保护快速动作。传统的工频保护因为需要滤波等因素,其动作速度难以有很大的提高。而对于利用故障暂态分量构成的暂态保护,动作速度非常快。所以对利用暂态量构成继电保护的研究越来越多。行波距离保护是暂态保护的一种。相对于传统的距离保护,其不受过渡电阻和系统振荡等因素的影响。但也存在远端故障测距不准确和正方向区外故障保护误动作的问题。本文主要工作是解决这两个问题。对于远端故障测距不准确的问题,论文提出利用初始行波和第二个反射波的极性关系来识别第二个反射波是故障点反射还是对端母线反射;对于正方向区外故障误动作的问题,则利用相关性求得从故障点到测量点的行波传播时延,通过将其与初始行波和第二个反射波的时间差做比较,判断是区外故障还是区内故障。与此同时,对上述方案进行了仿真验证。虽然对于暂态保护的研究很多,但是基于暂态量的保护一般需要较高的采样频率,并且保护原理较复杂,所以保护原理的可靠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最后还涉及了暂态保护其它方面的研究,比如主频和距离关系的研究以及暂态保护在数字化采样下的适应性的研究等。对这些研究论文都给出了简要的介绍。
秦小安[4](2010)在《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输电线路行波保护方法》文中提出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高压、超高压输电线路的不断建设,高压和超高压输电线路已经成为我国的主干网架。为了提高系统暂态稳定性及输电线路传输能力,对故障切除时间要求越来越短,继电保护装置动作速度要求越来越快。行波保护因不受CT饱和、系统振荡和故障电阻等因素影响,且保护动作速度快等优点,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利用希尔波特-黄变换(HHT)对故障行波信号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希尔波特-黄变换的输电线路行波保护。论文阐述了希尔波特-黄变换的基本理论,总结了该分析方法的优点,并通过实例对行波信号的检测进行了分析。为了准确模拟高压输电线路的暂态过程,论文分析了输电线路的暂态模型,建立了频率相关线路模型(J. Marti模型),分析了母线杂散电容和阻波器等变电站电力设备对行波的影响,并分析了区内外故障时,保护系统检测到的行波信号的差异。根据该差异,提出了基于行波波头瞬时频率的行波保护判据和基于Hilbert能量谱的行波保护判据。通过经验模态分解法(EMD)提取故障行波信号的固有模态函数(IMF),再对第一个IMF分量进行Hilbert变换,得到时频图和Hilbert能量谱,利用行波波头的瞬时频率和行波信号的高低频分量的能量特点实现行波保护。理论分析和大量的EMTP仿真表明,以上两种保护判据均可实现快速动作,且不受故障点位置、故障类型、过渡电阻、和故障初始角的影响,并能区分开关操作,是简单有效的无通道全线速动方法。
张晓东[5](2003)在《基于小波变换的行波方向保护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在行波方向保护的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具体包括:熟悉了行波保护机理;选出了适合做行波保护仿真的线路模型与软件;利用ATP得到了线路各种故障情况的行波信号的仿真数据;对行波信号进行了特征分析;利用小波变换的模极大值理论对行波信号的奇异性进行了分析;对行波电流极性比较式保护做了详细仿真试验与分析,并对影响该保护的影响因素做了相应的分析;对行波电流极性比较式方向保护双回线的误判情况给出解决办法;行波方向保护其他几个分支的简要论述与设想;行波方向保护装置实现的展望。本文对行波方向保护的进一步研究与装置的实现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王珺,董新洲,施慎行[6](2013)在《配电线路单相接地行波保护的实现与试验》文中提出研制具有高可靠性的行波保护装置一直是行波保护实用化面临的难题。针对此,根据单相接地行波保护(traveling-waves based single-phase-to-ground protection,TSPGP)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提出了TSPGP的整体设计方案,以及软硬件的具体构成,并研制了保护装置,同时对装置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适用于不同配电网结构,在单相接地故障时能够可靠动作,在相间故障或同母线其他线路故障时可靠不动作。装置通过硬件滤波和软件算法,能够有效避免各种复杂电磁环境干扰和工频干扰,解决了行波保护可靠性低的难题。装置可以满足现场工作要求,并具有较高的灵敏性。
董新洲,葛耀中,徐丙垠[7](1999)在《输电线路暂态电流行波的故障特征及其小波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把小波变换应用于输电线路故障后所出现的暂态行波的分析和研究中,揭示了行波信号的“突变”和其小波变换模极大值之间的关系,行波信号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标志着电流行波中最主要的故障特征。利用这些模极大值可以构成利用电流行波的故障起动元件,选相元件,还可构成利用电流行波的继电保护和故障测距。
党晓强[8](2006)在《大型发电机内部故障在线诊断及其行波应用新原理》文中研究表明大型发电机在现代电力系统中被普遍应用,占据电能生产的绝对主导地位,其安全可靠运行对保证整个社会的正常优质供电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大型发电机造价昂贵,结构复杂,一旦遭受损坏,需要的检修期很长,将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就我国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用电紧张状况而言,大型发电机的年运行小时数和满负荷率都较以往高出很多,备用容量很少,其运行安全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发电机的状态监测有别于继电保护,保护作用于事故发生后,状态监测作用于事故发生前。因此对大型发电机进行在线监测与诊断研究,做到早期预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或扩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型发电机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是现代电工领域内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解决现代大型电力系统可靠性、安全性、维修科学性决策等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最近几十年世界很多国家开展了发电机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并在逐步推广应用。自八十年代以来的国际大电网(CIGRE)历届年会中,发电机的故障检测和诊断均列为SC-11(旋转电机)委员会的中心议题之一。通常对发电机的“监测”与“诊断”在内容上并无明确的划分界限,监测利用各种传感器对发电机运行时的状态提取相关数据,故障诊断使用计算机及相应软件,根据相关数据对故障进行分类、定位,确定故障的严重程度并提出处理意见。该技术可以帮助运行维护人员摆脱被动检修和定期检修,而按照设备内部实际的运行状况,合理的安排检修工作。 基于故障行波信号对电气设备进行保护和定位的研究近年来发展很快,其中针对传输线的行波保护及故障测距装置已有投入运行。小波理论的出现为准确分析暂态行波信号提供了有力的数学工具,同时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技术、信号采集和通信技术为处理行波搭建了一定的硬件平台,因此开展对发电机内部
李建辉[9](2016)在《基于纵联支接阻抗的超(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新原理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种主保护,全电流差动保护广泛地应用于输电线路保护中。随着输电线路电压等级的提高和送电距离的增加,分布电容电流逐渐增加,极大地影响了纵联差动保护的灵敏性和选择性。为了克服电容电流的影响,现有的许多算法提出对电容电流进行补偿,然而这些补偿算法都需要知道线路的电容参数,并且在故障暂态过程中难以精确补偿。全电流差动保护还受到负荷电流以及过渡电阻的影响,为了克服其不利影响,一种解决方法是采用不同的保护动作定值,在暂态过程中采用高保护动作定值,暂态过程结束后,采用低保护动作定值;另一种解决方法是将零序电流差动与故障电流差动保护作为全电流差动的补充,构成保护方案,以克服负荷电流及过渡电阻的不利影响。这两种解决方法也都有着各自的问题,第一种解决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二种解决方法中的零序电流差动保护不具有选相功能,并且在线路非全相运行又发生高阻接地故障时零差保护可能会拒动,而故障分量差动保护只能在故障后的一到二周波内应用。针对现有线路保护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纵联支接阻抗的保护新原理,理论分析表明,当线路内部无故障时,纵联支接阻抗近似等于线路的容抗;当线路内部发生接地故障时,故障相纵联支接阻抗近似等于线路容抗和过渡电阻的并联值,而当线路内部发生两相短路故障时,故障相的纵联支接阻抗与过渡电阻和故障点的负序等值阻抗有关,据此构成的新保护原理无需对电容电流进行补偿,不受负荷电流、系统阻抗的影响,选择性好,具有天然的选相能力,当发生高阻接地故障时,灵敏度高。本文对纵联支接阻抗保护在线路内部、外部发生各种故障情况时的动作行为都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在线路内部发生故障时,故障相的纵联支接阻抗随过渡电阻的变化趋势与理论分析相符,而当线路外部发生故障时,仿真结果的稳态值与理论值之间有误差,文中详细地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法;仿真结果还表明,在区外发生小过渡电阻短路故障时,暂态过程中纵联支接阻抗的波动性较大。针对此特点,提出将纵联支接阻抗保护作为全电流差动保护的补充以构成新保护方案,全电流差动保护主要用来反映线路内部发生的严重故障,而纵联支接阻抗保护主要用来反映线路内部发生的轻微故障,为了防止纵联支接阻抗保护在暂态过程中误动,提出将其在故障后20ms后投入,并且附加方向元件。新保护方案克服了零序电流差动保护作为全电流差动保护补充时存在的问题,动作速度快,无需为了躲过三相断路器不同时合闸而延时动作,无需额外的选相元件就能分相动作,在非全相运行线路内部发生高阻接地故障时保护仍然能够灵敏动作;新保护方案同样克服了故障分量电流差动保护作为全电流差动保护补充时存在的只能短时应用的问题。新保护方案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龚志雄[10](1986)在《关于超高压输电线路故障初始突变量检测的数字滤波器设计》文中指出本文描述了一种数字滤波器设计方法。基于行波原理、这种数字滤波器可用于检测超高压输电线路故障初始突变量,作为起高压输电线路超高速计算机保护的基础。从保护的实时性和高速性对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比较选择。在频域和时域分析了数字滤波器的性能要求,从而得出滤波器参数的选择原则。本设计方法曾在试验室进行了数字计算机模拟试验,初步试验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二、极性比较式行波方向载波保护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极性比较式行波方向载波保护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输电线路积分型行波方向纵联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输电线路行波保护原理与研究现状 |
1.2.1 行波保护发展历程 |
1.2.2 行波保护原理及其优缺点 |
1.2.3 传统行波保护的局限性 |
1.3 解决传统行波保护存在问题的措施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 |
第二章 输电线路行波的产生机理与蕴含的故障特征 |
2.1 输电线路行波的产生 |
2.2 行波的速度与特性阻抗 |
2.3 行波的能量 |
2.4 行波的衰减和畸变 |
2.5 输电线路的行波方程 |
2.5.1 无损线路 |
2.5.2 无畸变线路 |
2.6 行波的折射和反射 |
2.7 行波信号中蕴含的故障信息 |
2.8 小结 |
第三章 积分型行波幅值比较式方向保护原理 |
3.1 引言 |
3.2 传统行波方向保护原理及其存在的问题 |
3.2.1 行波极性比较式方向保护 |
3.2.2 行波幅值比较式方向保护 |
3.3 积分型行波幅值比较式方向保护 |
3.3.1 故障行波的基本理论 |
3.3.2 方向行波的传播特征 |
3.3.3 故障方向的识别 |
3.4 小结 |
第四章 积分型行波方向保护原理的仿真与分析 |
4.1 引言 |
4.2 500KV输电系统仿真 |
4.2.1 仿真模型 |
4.2.2 典型故障仿真 |
4.2.3 相关因素分析 |
4.2.4 仿真小结 |
4.3 特高压输电系统仿真 |
4.3.1 1000KV输电系统仿真模型 |
4.3.2 故障仿真 |
4.3.3 仿真小结 |
4.4 长线路数据窗的选择 |
4.5 小结 |
第五章 故障暂态信号与非故障暂态信号的识别 |
5.1 引言 |
5.2 雷击暂态信号与故障暂态信号的识别 |
5.2.1 雷电流波形 |
5.2.2 线路扰动后的暂态特征分析 |
5.2.3 雷击与故障的识别判据 |
5.2.4 仿真分析 |
5.3 开关操作识别 |
5.3.1 开关操作产生行波的机理 |
5.3.2 开关操作的识别与仿真 |
5.4 小结 |
第六章 电压行波信号的提取 |
6.1 引言 |
6.2 电压行波信号的提取电路 |
6.3 提取电路的频率响应特性 |
6.4 仿真分析 |
6.4.1 提取电路对故障信号不同频率段的暂态响应 |
6.4.2 提取电路对不同故障初始角的暂态响应 |
6.4.3 提取电路对不同故障接地电阻的暂态响应 |
6.5 小结 |
第七章 积分型行波方向纵联保护方案 |
7.1 引言 |
7.2 行波保护方案的构成 |
7.2.1 启动元件 |
7.2.2 方向元件 |
7.2.3 区内外故障识别元件 |
7.2.4 故障选相元件 |
7.2.5 雷电干扰识别元件 |
7.2.6 开关操作 |
7.2.7 通信通道的选择 |
7.3 仿真分析 |
7.3.1 仿真模型 |
7.3.2 故障选相仿真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附件 |
(3)输电线路行波距离保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暂态保护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暂态保护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安排 |
第2章 行波距离保护基础 |
2.1 行波的基本理论 |
2.1.1 输电线路行波 |
2.1.2 初始行波、行波折射和反射 |
2.1.3 不同基准的相模变换 |
2.2 行波距离保护简介 |
2.2.1 行波距离保护原理 |
2.2.2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第二个反射波性质的识别 |
3.1 线路故障分析 |
3.1.1 两相接地故障分析 |
3.1.2 单相接地和相间故障分析 |
3.1.3 故障特性分析总结 |
3.2 第二个反射波性质识别方案 |
3.3 ATP仿真验证 |
3.3.1 仿真系统和参数 |
3.3.2 接地故障仿真 |
3.3.3 相间故障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行波距离保护区外故障识别 |
4.1 区外故障识别方案 |
4.1.1 线路故障电压相位分析 |
4.1.2 区外故障识别方案 |
4.1.3 对三相系统的处理 |
4.2 ATP仿真验证 |
4.2.1 不同故障距离仿真 |
4.2.2 不同负荷仿真 |
4.2.3 不同故障类型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暂态保护相关研究 |
5.1 基于主频的距离保护 |
5.2 数字化采样下暂态保护适应性简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输电线路行波保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通道行波保护 |
1.2.2 无通道行波保护 |
1.2.3 传统行波保护的局限性 |
1.3 解决传统行波保护存在问题的措施 |
1.4 本文所作的工作 |
第二章 HHT 原理及其对行波信号的检测 |
2.1 HHT 的基本理论 |
2.1.1 本征模态函数 |
2.1.2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 |
2.1.3 瞬时频率 |
2.1.4 Hilbert 边际谱和能量谱 |
2.1.5 HHT 特点 |
2.2 HHT 对行波信号的检测 |
2.2.1 行波波头的检测 |
2.2.2 各频率成分中能量的检测 |
2.3 小结 |
第三章 输电线路暂态模型和故障行波信号分析 |
3.1 输电线路的暂态模型 |
3.1.1 输电线路的暂态模型介绍 |
3.1.2 频率相关线路模型的搭建 |
3.2 多导线系统的相模变换 |
3.3 输电线路暂态过程分析 |
3.3.1 行波的产生 |
3.3.2 行波的传输 |
3.4 电力设备对行波的影响 |
3.4.1 母线杂散电容对行波的影响 |
3.4.2 阻波器对行波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行波波头瞬时频率的输电线路保护 |
4.1 基于行波波头瞬时频率的行波保护判据 |
4.2 仿真分析 |
4.3 各种情况的仿真结果分析和保护算法验证 |
4.3.1 故障点位置对保护判据的影响 |
4.3.2 故障类型对保护判据的影响 |
4.3.3 故障电阻对保护判据的影响 |
4.3.4 故障角度对保护判据的影响 |
4.4 开关操作的识别 |
4.4.1 开关操作产生行波的机理 |
4.4.2 开关操作的识别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 Hilbert 能量谱的输电线路行波保护 |
5.1 基于 HHT 能量谱的行波保护判据 |
5.1.1 保护判据的整定 |
5.1.2 频率区间的选择 |
5.1.3 数据窗的选择 |
5.1.4 保护判据的实现 |
5.2 仿真分析 |
5.3 各种情况的仿真结果分析和保护算法验证 |
5.3.1 故障点位置对保护判据的影响 |
5.3.2 故障类型对保护判据的影响 |
5.3.3 故障电阻对保护判据的影响 |
5.3.4 故障角度对保护判据的影响 |
5.3.5 母线类型的影响 |
5.3.6 开关操作分析 |
5.4 小结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5)基于小波变换的行波方向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行波保护的实际意义 |
1.2 行波保护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2.1 行波保护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2.2 行波保护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做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行波保护基础理论与仿真使用软件介绍 |
2.1 行波的产生 |
2.2 仿真线路模型的选择 |
2.3 行波信号的特性分析 |
2.3.1 行波的折射与反射 |
2.3.2 行波波头 |
2.3.3 行波信号与附加电源的关系 |
2.3.4 行波信号的衰减与变形 |
2.4 行波保护的主要分支以及其原理介绍 |
2.4.1 行波距离保护 |
2.4.2 行波差动保护 |
2.4.3 行波方向保护 |
2.5 课题仿真工具介绍 |
2.5.1 ATP简介 |
2.5.2 MATLAB简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波奇异性检测理论 |
3.1 小波变换用在行波保护中的可行性 |
3.2 小波基础理论介绍 |
3.2.1 小波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 |
3.2.2 小波基本定义 |
3.3 信号奇异性检测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理论 |
3.3.1 小波变换的信号奇异性检测理论 |
3.3.2 信号局部奇异性的小波表示 |
3.3.3 母小波的选取 |
3.3.4 信号奇异性检测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理论补充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行波方向保护 |
4.1 行波电流极性比较式保护 |
4.1.1 行波电流极性比较式方向保护基本原理 |
4.1.2 利用小波变换来分析信号时模量的选取 |
4.1.3 各种故障情况的仿真结果分析 |
4.2 各种影响因素的考虑与分析 |
4.2.1 母线结构的影响 |
4.2.2 接地电阻的影响 |
4.2.3 阻波器的影响 |
4.2.4 故障初始角的影响 |
4.3 双回线路一回故障时对另一回线路的影响 |
4.4 行波比较式纵联保护 |
4.5 其他行波方向保护简述 |
4.5.1 行波幅值比较式方向保护 |
4.5.2 行波判别式方向保护 |
4.6 行波方向保护的硬件实现展望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配电线路单相接地行波保护的实现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现方案 |
1.1 整体构成 |
1.2 保护模块硬件构成 |
1.3 保护模块软件构成 |
2 样机测试 |
2.1 测试平台构成 |
2.2 信号传变测试 |
2.3 功能测试 |
2.4 灵敏性测试 |
2.5 可靠性测试 |
3 结论 |
(8)大型发电机内部故障在线诊断及其行波应用新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发电机内部故障的状态特征 |
1.2.2 发电机故障监测与诊断的现代方法 |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发展方向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智能诊断及小波与行波应用的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人工神经网络应用原理 |
2.2.1 基本概念 |
2.2.2 多层感知 BP神经网络 |
2.2.3 Elman神经网络 |
2.3 模糊逻辑应用原理 |
2.3.1 基本概念 |
2.3.2 隶属函数 |
2.4 行波理论的基本内容 |
2.4.1 基本概念 |
2.4.2 数学模型 |
2.4.3 行波速度的选择 |
2.5 行波故障选相和差动保护原理 |
2.5.1 行波差动保护原理 |
2.5.2 行波故障选相原理 |
2.6 传输线模型上的行波故障定位原理 |
2.6.1 行波速度已知的测距方法 |
2.6.2 行波速度未知的双端测距方法 |
2.7 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 |
2.7.1 基本概念 |
2.7.2 连续小波变换 |
2.7.3 离散小波变换 |
2.7.4 二进制小波变换 |
2.8 小波变换的多分辨分解 |
2.8.1 小波系数与小波分解 |
2.8.2 小波分解与重构的Mallat算法框架 |
2.9 MATLAB6.5编程与仿真环境 |
2.10 小结 |
第3章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分析与故障诊断 |
3.1 引言 |
3.2 匝间短路的对称分量法分析 |
3.2.1 匝间短路稳态序阻抗的确定 |
3.2.2 单分支机组单机运行匝间短路状态分析 |
3.2.3 多分支机组并列运行匝间短路状态分析 |
3.3 负序电流磁势分析 |
3.4 发电机定子匝间短路对策分析 |
3.4.1 继电保护存在的问题 |
3.4.2 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应用前景分析 |
3.5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识别仿真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转子绕组故障分析与诊断仿真 |
4.1 引言 |
4.2 匝间短路的电磁特性分析 |
4.2.1 正常情况下转子磁场分析 |
4.2.2 故障匝的磁场分析 |
4.2.3 合成磁场的分析 |
4.3 匝间短路的故障特征分析 |
4.3.1 无功功率变化分析 |
4.3.2 励磁电流变化分析 |
4.4 发电机转子匝间故障对策分析 |
4.4.1 继电保护存在的问题 |
4.4.2 故障诊断方面的对策 |
4.5 失磁保护原理与转子匝间故障的联系分析 |
4.6 转子匝间故障智能识别仿真 |
4.6.1 基于故障特征量的转子匝间短接识别 |
4.6.2 基于失磁保护原理的转子匝间短接识别 |
4.7 小结 |
第5章 定子单相接地保护误动分析与防范 |
5.1 引言 |
5.2 定子单相接地的保护分析 |
5.2.1 发电机中性点的接地方式 |
5.2.2 基波零序电压保护 |
5.2.3 三次谐波电压保护 |
5.3 E_(3H)的产生及其三次谐波电压保护的影响 |
5.4 保护判据新原理 |
5.5 新判据保护误动防范分析 |
5.5.1 对E_(3H)影响防范 |
5.5.2 对区外故障零序电压保护误动的防范 |
5.5.3 对起停机时三次谐波电压保护误动的防范 |
5.5.4 对U_(N3)丢失引起三次谐波电压保护误动的防范 |
5.6 对地绝缘在线监测与接地点定位分析 |
5.6.1 接地点位置判断分析 |
5.6.2 对地绝缘在线监测原理 |
5.7 小结 |
第6章 大型水轮发电机定子接地行波仿真与分析 |
6.1 引言 |
6.2 定子绕组的波动模型分析 |
6.2.1 分布参数模型分析 |
6.2.2 定子故障行波的数学模型分析 |
6.3 提取行波信号的小波选择 |
6.4 行波保护仿真算例 |
6.4.1 暂态高频行波信号提取 |
6.4.2 差动保护的接地模量信号 |
6.5 行波定位仿真算例 |
6.5.1 波速已知 |
6.5.2 波速未知 |
6.6 接地点机内或机外位置的行波极性判别 |
6.7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声明 |
致谢 |
(9)基于纵联支接阻抗的超(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新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原理研究的现状 |
1.2.1 超(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纵联电流差动保护原理的研究 |
1.2.2 超(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其他保护原理的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纵联支接阻抗保护新原理 |
2.1 纵联支接阻抗(LTI)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
2.2 输电线路内部故障时的LTI |
2.2.1 线路内部发生接地故障时的LTI |
2.2.2 输电线路发生两相短路故障时故障相的LTI |
2.3 输电线路内部无故障时的LTI |
2.4 基于LTI的保护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LTI保护原理的仿真分析 |
3.1 仿真模型与LTI保护判据的整定 |
3.1.1 仿真模型 |
3.1.2 LTI保护判据的整定 |
3.2 线路无故障时的LTI |
3.3 线路内部故障时的LTI |
3.3.1 线路内部发生接地故障时的LTI |
3.3.2 线路内部发生两相短路故障时的LTI |
3.3.3 LTI在复平面上的轨迹图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LTI保护原理若干问题的研究 |
4.1 线路外部发生三相短路与两相短路故障时的LTI |
4.1.1 仿真结果 |
4.1.2 理论分析 |
4.2 线路外部发生接地非对称故障时的LTI |
4.2.1 仿真结果 |
4.2.2 理论分析 |
4.3 暂态过程分析 |
4.3.1 线路外部发生故障时的(Z_(LTI)—Z_(set)) |
4.3.2 线路内部发生故障时的(Z_(LTI)—Z_(set))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保护方案设计 |
5.1 电流差动保护的仿真与分析 |
5.1.1 全电流差动保护 |
5.1.2 零序电流差动保护 |
5.1.3 工频故障分量电流差动保护 |
5.2 传统保护方案与新保护方案 |
5.2.1 传统保护方案 |
5.2.2 LTI保护原理与全差保护构成的新保护方案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极性比较式行波方向载波保护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极性比较式行波方向载波保护的几个问题[J]. 葛耀中,田又涵. 继电器, 1983(04)
- [2]输电线路积分型行波方向纵联保护研究[D]. 邹贵彬. 山东大学, 2009(05)
- [3]输电线路行波距离保护的研究[D]. 高效海. 浙江大学, 2013(07)
- [4]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输电线路行波保护方法[D]. 秦小安. 长沙理工大学, 2010(06)
- [5]基于小波变换的行波方向保护研究[D]. 张晓东.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3(04)
- [6]配电线路单相接地行波保护的实现与试验[J]. 王珺,董新洲,施慎行.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13)
- [7]输电线路暂态电流行波的故障特征及其小波分析[J]. 董新洲,葛耀中,徐丙垠. 电工技术学报, 1999(01)
- [8]大型发电机内部故障在线诊断及其行波应用新原理[D]. 党晓强. 四川大学, 2006(03)
- [9]基于纵联支接阻抗的超(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新原理研究[D]. 李建辉. 山东大学, 2016(01)
- [10]关于超高压输电线路故障初始突变量检测的数字滤波器设计[J]. 龚志雄. 电力系统自动化, 198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