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好春油菜(一)(论文文献综述)
付蓉,袁久东,胥婷婷,徐倩,张洋,张荣,田汇,高亚军[1](2021)在《不同施磷量对春油菜产量和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文中提出青海省东部春油菜主产区的土壤速效磷含量高、磷肥施用量大、磷肥利用率低。研究不同施磷量对春油菜的生长、磷素吸收和利用、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可为该地区春油菜田养分高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保障青藏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7和2018年在青海省互助县开展了田间试验,设置0、30、60、90、120 kg P2O5·hm-2 5个磷肥施用量,测定了不同处理春油菜的产量、磷素吸收与利用、籽粒含油率等。结果表明:2017年施磷量60 kg·hm-2处理的油菜籽粒产量、成熟期地上部磷素累积量和产油量均显着高于不施磷处理,但施磷量超过60 kg·hm-2后,籽粒产量和产油量不再增加;2018年施磷量对春油菜籽粒产量、成熟期地上部磷素累积量和产油量均无显着影响。两年度的磷肥表观利用率均很低,平均为6.7%。施用磷肥条件下土壤均有不同程度的磷素盈余,施磷量低于60 kg·hm-2时盈余量较低。综合考虑春油菜产量、产油量、磷肥表观利用率和土壤磷素表观平衡,在青海省东部春油菜区,推荐施磷量为60 kg·hm-2。
刘春明[2](2008)在《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同时开发生物质能源是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方向之一,当前世界各国对生物质能的研发非常重视。其中重要的一项分支就是以油料作物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制成的生物柴油。由于生物柴油是一种可替代石化柴油的清洁安全的新型燃料,具有优良的环保特性和可再生性,属理想的“绿色能源”,因而在能源危机的今天备受重视。选择油料产业与能源产业的交叉领域生物质能特别是生物柴油为契合点,研究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不仅为解决能源危机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制造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论文在阐述国际油菜产业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分析了国际生物柴油的发展状况,结合当今我国油菜产业和能源需求的现状,指出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油菜籽原材料的产量和价格两方面。进而在产业经济学、地理经济学、集群理论、系统动力学等理论指导下,针对这两个问题,运用博弈理论、系统基模等方法建立研究模型,对油菜产业的组织发展模式展开分析研究,探索可持续的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之路。并立足于油菜产业,解决生物柴油发展过程中的上游环节——原材料供给问题,以确保油菜生物柴油工业化生产的原料需求。最后,针对性提出了系列政策建议。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导言。论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框架。研究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制造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选择对油料产业同能源产业的交叉领域生物质能特别是生物柴油展开研究,探索可持续的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之路,立足于油菜产业的发展,主要解决的是生物柴油发展过程中的上游环节—原材料供给问题,确保油菜生物柴油工业化生产的原料需求。第二章: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相应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理论与农业产业化理论、技术创新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政府行为相关理论。第三章:世界油菜产业与生物能源发展概述。描述世界油菜产业的发展概况与生物能源的基本发展态势。经过新中国建国50多年、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能源大国。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特别是面向“十一五”及2020年,能源发展仍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有些矛盾在新的形势下显得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能源发展面临四大压力:能源供应的压力,能源需求的压力,能源节约的压力和能源环保的压力。油菜是我国发展生物柴油最理想的原料来源。大力发展油菜生物柴油,既能为我国能源安全战略做出重要贡献,也有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还有利于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但迄今为止,我国油菜生物柴油尚未大规模产业化。目前许多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丹麦、意大利、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对生物柴油采取了相应的扶持政策。第四章: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的现状分析。分析研究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的现实发展水平及存在的问题。我国生物柴油生产起步晚,给我们发展生物柴油工业带来了很大压力,同时也为我们创造了后发优势,使我们有机会借鉴其他国家成熟的生产技术和宝贵的推广经验,经过10多年的不断发展,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已基本成熟,。目前,制约油菜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原料成本较高,国外由于政府采取了税收减免、价格补贴等优惠政策,使得油菜生物柴油产业得以较快地发展。我国至今尚未针对生物柴油产业出台一套扶持、优惠和鼓励的政策办法,制约了我国油菜生物柴油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第五章: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的组织模式分析。通过博弈分析推导出适合我国油菜产业采用的四种组织模式。油菜产业的发展要想达到能源化的原料供给保障要求,应采取生产要素结构升级、需求引导、相关产业支撑、推动产业内部与产业之间的竞争与协作等对策,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合理有效的发展模式,构建油菜产业集群,培育油菜产业的竞争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抓住生物能源发展的有利契机,促进油菜产业新的发展。通过严谨的博弈分析表明,我国油菜产业可以有四类可供选择的组织发展模式,即集群发展模式,依托发展模式,带动发展模式,联合发展模式。第六章:我国油菜生物柴油的产业化与政策环境分析。针对我国油菜生物柴油进行了产业化分析与政策环境分析。我国生物柴油产业起步不久,且率先在民营企业实现。发展生物柴油,技术不是问题。真正制约生物柴油发展的关键是原料的供应。与国外相比,我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未形成生物柴油的产业化;政府未对其实行扶持或优惠政策,更没有制定统一标准和实施产业化战略。为加快生物柴油的发展,使其在我国能源结构转变中发挥更大作用,尚需要通过应用试验来摸索生物柴油的使用性能,建立统一的产业规范(包括产品质量标准、应用体系等),宜积极探讨美国、欧洲等生物柴油产业规范在我国的适用性,在生物柴油产品推向市场的同时,逐渐改进完善,最终形成适用于我国的生物柴油的质量标准和产业规范。第七章:促进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的政策建议。根据前面章节的分析,针对性提出促进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促进油菜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政策、实行产业集群化经营、加强技术创新、加强质量监控、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几方面。
张子龙[3](2007)在《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与调控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油菜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是重要的食用油源和蛋白质饲料来源,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相同遗传背景下,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种子种皮薄,种子含油量普遍高于黑、褐籽,而且油无色素,少杂质,清澈透明;饼粕蛋白质含量高,纤维素和多酚类物质含量低,饲料利用价值高。因此,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研究及其相应的品种选育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油菜育种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国内外都把甘蓝型黄籽油菜作为油菜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国的甘蓝型黄籽油菜育种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先后有一批黄籽品种已在生产上推广和应用。与此同时,对于甘蓝型黄籽油菜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也有不少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过去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黄籽的解剖学、遗传规律、种皮生理生化特性、品质特性以及种子生理特性等方面,对于黄籽油菜的主要营养特性、产量与品质的形成特点及调控规律等方面涉及甚少。本研究以甘蓝型黄、黑籽油菜4对近等基因系(L1,L2、L3,L4、L5,L6和L7,L8)为材料,对比研究了黄籽油菜和黑籽油菜的主要营养特性及养分效率差异,探讨了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与品质的形成特点及生理机制。同时,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果,又以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质甘蓝型黄籽油菜新品种“渝黄2号”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及氮、磷、钾、硼肥五因素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和品质的调控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生育时期甘蓝型黄、黑籽油菜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及吸收积累规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油菜植株的含氮量和含磷量均以苗期最高,以后则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逐渐降低。苗期和越冬期黄籽油菜的含氮量较相同遗传背景下的黑籽低,但蕾薹期直至开花期和成熟期,黄籽油菜的全株含氮量都高于相应的黑籽油菜。黄籽油菜地上部的含磷量高于黑籽1%~12%。钾主要分布在果皮中,在籽粒中的含量很低。开花期黄籽油菜的含硼量较低,但在成熟期黄籽油菜累积在茎中的硼开始向籽粒中运输,且黄籽的运输强度大于黑籽,成熟期黄籽油菜地上部的含硼量与黑籽相当,有的甚至高于黑籽。黄籽油菜氮、磷、钾素的累积量均高于黑籽油菜,且籽粒中氮、磷的比例高于黑籽。2.养分胁迫试验结果表明,低氮胁迫后油菜籽粒中的氮、磷含量变化不显着,但硼的含量大幅下降,黄籽油菜地上部养分积累量的降低幅度高于黑籽。低磷胁迫下黄籽油菜茎和籽粒中含磷量的下降幅度大于黑籽,而果皮中含磷量的降幅小于黑籽。黄籽油菜磷素、氮素积累量的降低幅度均小于相应的黑籽。低硼胁迫下黑籽油菜钾素积累量的降低幅度大于黄籽,说明黑籽的钾素积累量更易受低硼胁迫的影响。低硼胁迫后油菜植株茎和果皮中氮素的分配比例下降,而籽粒中的比例上升,且黑籽的上升幅度显着高于黄籽的,表明低硼胁迫下黑籽中氮素的运转能力更强。3.运用Lynch对养分效率的评价方式分别对供试油菜的氮、磷、硼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L1和L8属于氮低效不敏感型,L2属于氮高效不敏感型,L7属于氮低效敏感型。黄籽基因型L1、L3和L5为磷高效敏感类型,而黑籽基因型L2、L4和L6为磷低效不敏感类型。L3和L5为硼高效敏感类型,L1为硼低效敏感类型,黑籽基因型L2、L4和L6为硼低效不敏感类型。研究发现,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效率均与产量有(极)显着的相关关系,但氮素吸收效率对产量的贡献更大。低磷胁迫条件下,磷素的吸收效率对单株产量的贡献较大,但正常供磷时,磷素运转效率对单株产量的贡献较大。硼素的吸收效率对单株产量贡献最大,其次为硼素利用效率,硼素运转效率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比较黄籽油菜与黑籽油菜氮、磷和硼素的利用效率,结果显示,黄籽油菜的氮素表观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均高于黑籽,而土壤氮素依存率显着低于黑籽。供试黄籽油菜的磷素偏生产力、平均硼素生理利用率、硼素偏生产力和土壤硼素依存率均高于黑籽的。4.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与黑籽油菜苗期的生理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糖高氮低”是甘蓝型黄籽油菜苗期一个重要的生理特性。无论是在不同的叶龄期,还是在植株的不同部位,均是黄籽油菜含糖量高,含氮量低。越冬期黄籽油菜叶片的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低于黑籽油菜,且硝酸还原酶活性在黄、黑籽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甘蓝型黄籽油菜苗期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显着高于黑籽,但LAI和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却显着低于黑籽。10叶期以前的干物质积累在黄、黑籽间无太大差异,但在10叶期到越冬期之间,黄籽的干物质积累显着低于黑籽。越冬期以后黄籽油菜单株干物质积累逐渐超过对应的黑籽油菜,到成熟期黄籽的单株干物重明显高于黑籽,且黄籽籽粒占干物重的比例显着高于黑籽的。5.以黑籽油菜为对照,研究甘蓝型黄籽油菜角果的生长特性及角果发育期间的生理代谢特点,结果表明,角果长在花后17天左右基本定型,而角果平均宽和表面积在花后24天左右才定型,以后随着成熟度的提高,角果的长和宽会略有下降,黄、黑籽油菜角果的生长发育规律基本一致,但供试黄籽油菜角果的平均长度和表面积均显着大于黑籽的,角果的平均宽在黄、黑籽之间无显着差异。黄籽油菜角果干物质最大积累强度(快速积累期)大于(长于)黑籽,而且黄籽油菜的果皮输出能力也比黑籽强。黄籽油菜花后各时期的LAI均显着高于相应的黑籽,黄籽油菜初花期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角果成熟期的PAI以及角果的光合色素含量都不同程度地高于黑籽。黄、黑籽油菜角果的光合速率在角果发育的初期和成熟期差异不大,但在花后17~31天左右,黄籽角果的光合速率显着高于黑籽的。黄籽油菜果皮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酶活性以及果皮的SPS、GS活性均比黑籽的高,表明黄籽果皮中可以合成更多的蔗糖,可提供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且角果有更强的氮素同化能力。黄籽油菜籽粒的SS活性高于黑籽,说明其“库”器官中蔗糖供应充足,蔗糖降解代谢旺盛,为籽粒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和积累奠定了基础。在角果的发育进程中,尤其是从花后17天左右开始,油菜角果果皮的CAT和SOD活性在逐渐下降,而MDA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但黄籽果皮的CAT和SOD活性都高于相应的黑籽,且黄籽这两种酶的下降较黑籽慢,此外,黄籽果皮的MDA含量也低于相应的黑籽,表明黄籽油菜果皮的衰老比相应的黑籽慢。6.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构成相关性状分析表明,黄籽油菜主花序籽粒产量及角果形态指标的变异系数均高于黑籽油菜的,而主花序每角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在黄、黑籽之间差异不大。黄籽油菜一次分枝每角粒数、千粒重、千粒体积和角果表面积以及二次分枝籽粒产量和有效角果数的变异系数均高于黑籽。甘蓝型黄、黑籽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黄籽油菜单株籽粒产量的农艺性状主要是一次分枝起点、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和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数,其次是有效一次分枝数和主花序有效角果数。而影响黑籽油菜单株籽粒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是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数、株高和有效一次分枝数,其次是主花序角果表面积。7.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与黑籽油菜油分积累及脂肪酸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黑籽油菜的油分积累趋势基本一致,但从花后24天起,黄籽的含油量显着比相应的黑籽高,至成熟期黄籽的含油量平均比黑籽高3个百分点。各供试基因型油菜种子油分的最大积累强度都出现在花后30天左右,但黄籽油菜的油分最大积累强度大于黑籽的。棕榈酸含量在种子的整个发育过程中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油酸含量在开花至花后31天上升很快,之后迅速下降;亚油酸的含量在整个种子发育过程中呈下降趋势;亚麻酸含量在17~31天呈下降趋势,以后维持在11%左右的水平;花生烯酸含量在花后17天时仅有1%左右,之后迅速上升,花后45天基本稳定在10%左右,直至成熟;芥酸含量在整个种子发育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开花24天以后上升极快,成熟时达最大值。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趋势在黄、黑籽之间基本相似,但黄籽油菜的亚油酸和花生烯酸含量较黑籽高,而芥酸含量则较黑籽低,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8.油菜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与含油量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之间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但它们与芥酸表现为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对黑籽油菜而言,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这三种脂肪酸与亚麻酸之间表现为极显着负相关,但与花生烯酸之间有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但对于黄籽油菜而言,这三种脂肪酸与亚麻酸之间呈不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与花生烯酸之间表现为极显着负相关。黑籽的亚麻酸与花生烯酸、芥酸之间分别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和正相关,但黄籽的亚麻酸与花生烯酸和芥酸之间无显着相关关系。此外,花生烯酸与芥酸之间的相关关系在黄、黑籽之间也恰好相反。此外,对油菜主要品质性状与角果农艺性状及光合色素含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油菜主要品质性状与角果农艺性状组间的相关主要是由于品质性状中的花生烯酸、芥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和角果农艺性状中的角果长、每角粒数、角果表面积、果喙长的相关引起的。成熟期种子的含油量与终花期果皮中的光合色素含量之间有显着正相关,与籽粒中的叶绿素a及总叶绿素含量之间有极显着正相关。9.研究养分胁迫条件下油菜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及黄、黑籽油菜间的差异,结果发现,低氮胁迫下,种子含油量上升幅度小,而蛋白质含量的下降幅度较大,低氮胁迫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更大。无论低氮胁迫与否,供试基因型L1、L7和L8的脂肪和蛋白质总量都较高,而L2的一直较低。氮素对棕榈酸和亚麻酸的含量有显着影响,低氮胁迫处理后黄籽油菜的棕榈酸含量不变或者略有增加,而黑籽油菜的棕榈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黄籽油菜的脂肪和蛋白质总量受低磷胁迫影响较小,但对低硼胁迫更为敏感。无论磷、硼胁迫与否,黄籽油菜的脂肪和蛋白质总量均显着高于黑籽的。磷素、硼素及其互作只对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烯酸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而对棕榈酸、油酸和芥酸的影响不显着。低硼处理使供试黄籽油菜棕榈酸含量提高,而使黑籽油菜的棕榈酸含量降低。10.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及肥料(氮、磷、钾、硼肥)对国审优质黄籽油菜品种“渝黄2号”主序、分枝农艺性状及最终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计水平下,主花序有效长主要受密度、氮素的影响,且氮、硼互作对其有一定影响。主花序的籽粒体积随施氮量的增加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密度、磷、钾和硼素对其无明显影响。主花序角果形态指标对密度和氮、磷素较为敏感,而钾素和硼素对角果的形态指标影响不大。主花序角果PPA与密度及施肥有一定关系,尤其与氮素的关系密切,密度和钾素互作对主花序角果PPA也有一定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效应。对主花序角果SNPA影响最大的是硼素,氮素和磷素互作对主花序角果SNPA也有一定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密度可以提高主花序群体产量,而密度过大之后,由于个体生长条件变差,因此也会进而影响主花序的群体产量。在本试验水平下,随氮素施用量和密度的增加,一次分枝籽粒体积逐渐增大。密度和磷素互作、氮素和磷素互作以及氮素和硼素互作均对一次分枝籽粒体积有显着影响,且均呈协同正向互作。磷素对一次分枝每角粒数的影响最大,其次为钾素,随二者施用量的增加,一次分枝每角粒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密度和钾素的互作对一次分枝每角粒数也有极显着影响,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效应。一次分枝籽粒千粒重主要受氮素的影响,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一次分枝籽粒千粒重也逐渐增大。密度和磷素互作、氮磷互作以及氮硼互作对一次分枝籽粒千粒重都有显着影响,且都呈等量促进,差量抑制的正向互作效应。密度与一次分枝角果长之间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随磷素施用量的增加,一次分枝角果长逐渐变小。密度和钾素互作对一次分枝角果长也有显着影响,在不同的密度条件下,钾素对一次分枝角果长的影响也不相同,可能表现为正效应,也可能表现为负效应。密度对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有正效应,氮素与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之间呈抛物线关系。氮素对一次分枝起点有极显着负效应,密度和磷素对一次分枝起点有正效应,而钾素和硼素对一次分枝起点无显着影响。氮素与单株有效一次分枝数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硼素和密度对单株有效一次分枝数有负效应。对群体有效一次分枝数影响最大的是密度,其次为氮素。密度与氮素之间互作对群体有效一次分枝数也有影响。随氮素施用量和密度的加大,一次分枝群体产量呈极显着上升的趋势,钾素与一次分枝群体产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密度和硼素互作对一次分枝群体产量也有影响,硼素的施用必须视密度的具体情况而定,高密度下配施较多的硼素才能保证获得高的一次分枝群体产量。对一次分枝群体产量而言,磷素和钾素之间存在较强的正向互作,但二者之间并非完全是等量促进的关系。氮素对单株有效二次分枝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密度,而对群体有效二次分枝数影响最大的是氮素。氮素和磷素与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数的关系密切。在本试验条件下,要保证“渝黄2号”籽粒产量在2178.06 kg/hm2以上,密度的取值范围是11.66~11.99万株/hm2,肥料的优化方案为:施N 201.60~211.58 kg/hm2,施P2O5 115.20~124.80kg/hm2,施K2O 115.80-124.20 kg/hm2,施B 1.49~1.61 kg/hm2。供试因素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和对一次分枝群体产量以及对群体干物重的影响基本一致,各供试因素主要是影响了一次分枝群体产量,进而间接对籽粒产量和群体干物重产生影响。11.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及肥料(氮、磷、钾、硼肥)对国审优质黄籽油菜品种“渝黄2号”含油量、产油量、脂肪酸组成及籽粒中色素含量等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供试因素中对含油量影响最大的是氮素,无论是主花序种子含油量还是一次分枝种子含油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着下降,但氮素与主花序胚含油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密度和氮素互作、密度和磷素互作以及氮素和钾素互作都会对主花序胚含油量产生显着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保证“渝黄2号”种子产油量在940.80 kg/hm2以上的最优栽培措施是:密度取11.82~12.15万株/hm2,施N 197.10~207.53 kg/hm2,施P2O5 115.08~124.92 kg/hm2,施K2O 115.80~124.20 kg/hm2,施B 1.51~1.63 kg/hm2。供试因素对产油量和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基本相似,说明高的产油量必须以高的籽粒产量为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加大种植密度,减少施氮量,增加硼素施用量来实现增加产油量的目的。本试验设计水平下,硼素与棕榈酸含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随着硼素施用量的增加,棕榈酸含量表现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最大值→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变化趋势。5个供试因素中对油酸含量影响最大的是磷素,磷素与油酸含量之间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对亚油酸含量影响最大的是钾素,钾素与亚油酸含量之间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氮素和磷素对亚麻酸含量影响较大,二者与亚麻酸含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密度和钾素互作对亚麻酸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对于亚麻酸含量有等量抑制,差量促进的作用。磷素与硼素互作对亚麻酸含量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磷素对花生烯酸含量影响较大,随磷素施用量的增加,花生烯酸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芥酸含量高低受遗传因素决定,密度、肥料对其基本无影响。氮素对籽粒叶绿素a含量影响最大,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籽粒叶绿素a含量逐渐上升。氮素和硼素对籽粒叶绿素b含量影响较大。各试验因素对籽粒总叶绿素含量均无显着效应,表明籽粒总叶绿素含量很可能受遗传因素决定,密度、肥料对其基本无影响。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
秦礼宝[4](2005)在《南京地区油菜简化高效栽培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如何利用有效的土地,高效生产出所需产品是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油菜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但是近年来,我国从油菜生产国变成进口国。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成本过高、效益低,不能形成竞争优势,国际竞争力差。发展优质油菜简化高效栽培也是我国油菜生产发展的趋势,研究、推广、应用简化高效栽培技术,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扩大油菜的种植面积,使广大农民真正增收。本研究通过连续两年的小区试验和抽样调查等工作,总结出南京地区发展优质油菜简化高效栽培的基本模式,包括以下要点: ①播期和密度:南京地区油菜简化高效栽培的适宜直播播期为:9/底-10/20、适宜密度为2-2.5万株/亩。 ②肥料施用:根据南京地区油菜简化高效栽培中的播期迟、密度高等特点,应该调整施肥方法。主要是:调整薹肥的施用时间和比例即薹肥腊施技术。具体做法是:把油菜一生30-35%的肥料作为薹肥,于当年的12月底-次年的1月初作为腊肥施用,这样更加适应直播油菜的生长发育,使有限的肥料发挥最大的作用。 ③品种的选用:通过试验,确定了适合南京地区油菜简化高效栽培的品种,首选品种应该是抗寒性强的偏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如秦优7号、苏油1号等。 ④机械化生产:研究认为,应该发挥机械化播种、收获的增效作用。通过抽样调查和小区试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认为机械化生产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研究中还对油菜机械化生产的特点和规律性进行了总结。
杨锦莲[5](2004)在《中国油菜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在描述与分析过程中,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技术分析与经济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综合运用了相关分析、对比分析、计量模型、Q型聚类等方法,通过建立的—个新的竞争力分析模型和指标体系对我国油菜产业的竞争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加入WTO对我国油菜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与加拿大油菜相比,中国油菜产业竞争力系数低、质量差、成本高、效益和生产率低,价格也缺乏优势,说明我国油菜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但这种状况在逐步改善;与竞争作物小麦和其它油料作物比较,我国油菜的发展速度快、效益好、机会成本低,抵抗进口风险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国内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在进一步强化。 对影响中国油菜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表明,导致中国油菜籽大量进口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食用油脂和蛋白质饼粕供需缺口大和油籽加工能力过剩,另外,国外菜籽价格低、含油量高也是原因之一;导致中国菜油进口主要是国内食用油供给不足和国外菜油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中国菜籽和菜油只进不出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生产的是国际市场上淘汰的高芥酸和高硫苷菜籽。相关分析表明,中国油菜的DRCC值同时受国内油菜生产成本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与加拿大油菜比较,中国油菜生产成本主要高在劳动力成本上。由于生产规模小和缺乏机械对人工的替代,中国油菜的劳动生产率不足加拿大的8%。 由于油菜自身的特殊牲,中国油菜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油菜具有较好的气候资源,先进和特异的品种资源,机会成本低,较充分的冬闲土地资源,较充足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较大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很大的时空优势,这些优势都是中国油菜产业发展的潜力所在。通过育种家多年的攻关和努力,我国育成的油菜品种已能集高产和优质于一种,我国育成的品种的各项品质指标都能达到国际标准,我国优质油菜品种生产不出优质菜籽的关键问题是我国油菜生产上多品种并存,加之产业化程度低导致油菜种植分散,双低双高品种插花种植。 总的来说,加入WTO对中国油菜产业的有利影响是直接的,不利影响是间接的,由于植物油具有同质性,虽然我国油菜籽对国外菜籽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人世后大量大豆和植物油的进口将对中国油菜产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我国油脂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入世后大量植物油进口将对国内油脂加工业产生严重冲击,进而可能间接影响到油菜生产;转基因技术对中国油菜产业发展将产生较大的影响,《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有望成为我国政府调控大豆和油菜进口的微调旋纽,将为我国油菜产业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赢得时间。入世后我国油菜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发展我国油菜生产以减少对国外油菜及制品的进口。 要提高中国油菜的竞争力,关键是要提高中国油菜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和加强油菜的综合利用。一是要加强品种创新,除降低油菜品种的硫苷和芥酸含量外,重在提高油菜的单产和含油量;二是要加强基地建设、实行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种植,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有优质油菜品种却生产不出优质商品菜籽的局面;三是要加强油菜的综合利用,提高油菜的综合效益:四要重点研究和推广油菜的省工栽培技术,降低油菜的生产成本;五要加强油菜质量监控,实行“双低”种子、产品市场准入制,健全“双低”油菜质量检测体系。
宋绍云[6](1990)在《改革棉田耕作制度 提高种棉经济效益──南县华阁镇棉田推行“12311”栽培工程的技术经验》文中研究表明
冯忠林[7](1990)在《胡麻病害的防治措施》文中认为 近年来,胡麻病害发生严重,如1984年全县种胡麻28.9万多亩,发病占72.9%,减产77.5万公斤;1985年种33.4万多亩,发病占95%,减产181.5万公斤;1988年最重,减产达250万公斤以上。
黄署生,卫文彬,徐家裕,季卫娟[8](1989)在《江苏省板茬油菜栽培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指出 板茬油菜是免耕、省力、经济栽培的新途径,它是江苏省油菜栽培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推广速度很快,1984年全省56.25万亩,1985年210万亩,1986年248万亩,1987年300万亩,1998年发展到315万亩。全省累计种植板茬油菜面积已达1222万亩,近三年来,全省平均每年种植板茬油菜的面积达288万亩,占全省油菜种植面积的56%。
张勋利[9](1978)在《浅谈我省春播油菜生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近几年来,在冬油菜迟播减产或遭受严重冻害而造成失收的情况下,我省许多地方进行了油菜春播试验示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根据我所1973年以来对春播油菜(简称春油菜,下同)的研究和各地试种的经验,谈谈春油菜生产的意义、特点及栽培技术。
湖北武昌油料研究所[10](1977)在《怎样夺取油菜高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油菜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占全国油料作物总面积的40%以上,产量占30%以上。菜籽含油量一般在35—40%,高的可达45%左右。菜油含有大量的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是我国人民主要的食用油之一。菜油在工业上,医药上也有着广泛的用途。榨油后的菜籽饼含有粗蛋白30%以上,粗脂肪10%以上,并含有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是很好
二、种好春油菜(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好春油菜(一)(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施磷量对春油菜产量和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 计算方法;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磷量对春油菜籽粒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
2.2 不同施磷量对春油菜含油率和产油量的影响 |
2.3 不同施磷量对春油菜磷素累积量和磷肥表观利用率的影响 |
2.4 不同施磷量对春油菜田磷素表观平衡的影响 |
3 讨 论 |
4 结 论 |
(2)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我国油料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生物柴油生产应用现状 |
1.3.3 我国生物柴油研究应用现状 |
1.3.4 生物柴油原料选择现状 |
1.4 本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可能的创新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可能的创新 |
2 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产业发展理论与农业产业化理论 |
2.1.1 产业发展理论 |
2.1.2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
2.2 技术创新理论 |
2.3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 |
2.4 产业集群理论 |
2.4.1 外部经济理论 |
2.4.2 集聚经济理论 |
2.4.3 交易费用理论 |
2.4.4 新竞争理论 |
2.5 政府行为相关理论 |
3 世界油菜产业与生物能源发展概述 |
3.1 油菜产业的发展概况 |
3.1.1 世界油菜产业的发展历程 |
3.1.2 世界油菜的分布 |
3.1.3 油菜在世界油料作物中的地位 |
3.1.4 油菜品种改良 |
3.2 能源与生物能源 |
3.2.1 能源概况 |
3.2.2 生物能源与生物柴油 |
3.2.3 生物柴油现状概述 |
3.3 油菜生物柴油 |
3.3.1 油菜是发展生物柴油最理想的原料来源 |
3.3.2 油菜生物柴油是矿物柴油的良好替代品 |
3.3.3 油菜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现状 |
4 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的现状分析 |
4.1 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现状 |
4.1.1 中国油菜产业生产概况 |
4.1.2 我国油菜产业的种植区域情况 |
4.1.3 我国油菜品种推广情况 |
4.1.4 我国油菜产业生产的总体评价 |
4.2 我国生物柴油的研究和生产现状 |
4.2.1 我国发展生物柴油的政策和科研准备 |
4.2.2 我国发展生物柴油产业的关键点 |
4.3 我国油菜生物柴油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 发展我国油菜生物柴油产业的思考框架 |
4.4.1 思考框架 |
4.4.2 思考框架的可行性分析 |
4.5 合适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是有效保障 |
5 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的组织模式分析 |
5.1 发展思路 |
5.1.1 油菜产业的发展应以创新为核心 |
5.1.2 集群发展是油菜产业提升竞争优势的有效组织形式 |
5.2 分析模型的构建与研究结论 |
5.2.1 建立博弈分析模型 |
5.2.2 博弈模型推导分析 |
5.2.3 研究结论 |
5.3 产业发展组织模式的选择 |
5.4 产业发展的四种组织模式 |
5.4.1 集群发展模式 |
5.4.2 依托发展模式 |
5.4.3 带动发展模式 |
5.4.4 联合发展模式 |
6 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的产业化及政策环境分析 |
6.1 产业化分析 |
6.1.1 中国加快生物柴油产业化进程 |
6.1.2 生物柴油产业化发展的障碍 |
6.1.3 生物柴油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
6.2 政策环境分析 |
6.2.1 我国开发生物质能的有利政策 |
6.2.2 国家为新能源搭起广阔舞台 |
6.2.3 我国发展能源油菜种植潜力大 |
6.2.4 高蓄能油菜助推生物柴油产业 |
6.2.5 我国发展油菜生物柴油的政策建议 |
7 促进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的政策建议 |
7.1 促进油菜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政策 |
7.2 实行产业集群化经营 |
7.3 加强技术创新 |
7.4 加强质量监控 |
7.5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与调控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甘蓝型黄籽油菜研究概述 |
1.1.1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发现 |
1.1.2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特点 |
1.1.3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来源 |
1.1.4 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1.2 油菜的主要营养特性 |
1.2.1 油菜对营养元素的需求 |
1.2.2 油菜营养元素的含量及吸收积累特性 |
1.2.3 施肥对油菜营养特性的影响 |
1.3 油菜产量与品质的形成 |
1.3.1 油菜产量的形成及调控 |
1.3.2 油菜品质的形成及调控 |
1.4 营养元素对油菜生理代谢及产量、品质的调控 |
1.4.1 氮、磷、钾素营养对油菜生理代谢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1.4.2 硫、硼及其它微量元素营养对油菜生理代谢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范围和内容 |
2.3 研究创新点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3.1.1 材料来源 |
3.1.2 肥料 |
3.1.3 试验地点及肥力状况 |
3.1.4 试验设计与实施 |
3.2 养分含量测定 |
3.2.1 土壤养分测定 |
3.2.2 植株养分含量测定 |
3.3 生理指标测定 |
3.3.1 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测定 |
3.3.2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
3.3.3 叶面积测定及叶面积指数的计算 |
3.3.4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3.3.5 硝态氮含量测定(比色法) |
3.3.6 硝酸还原酶活力测定(活体法) |
3.3.7 油菜角果光合强度(光合速率)测定 |
3.3.8 种子体积测定 |
3.3.9 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测定 |
3.3.10 果皮淀粉酶活性测定 |
3.3.11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测定 |
3.3.12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测定 |
3.3.1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3.3.14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3.3.15 丙二醛(MDIA)含量测定 |
3.4 主要品质性状测定 |
3.4.1 含油量测定 |
3.4.2 脂肪酸组分测定 |
3.5 数据的统计分析及相关参数计算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特性研究 |
4.1.1 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吸收积累和分布特点 |
4.1.2 低氮胁迫下甘蓝型黄籽油菜的营养特性及氮营养效率研究 |
4.1.3 低磷胁迫下甘蓝型黄籽油菜的营养特性及磷营养效率研究 |
4.1.4 低硼胁迫下甘蓝型黄籽油菜的营养特性及硼营养效率研究 |
4.2 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形成特性及其调控规律 |
4.2.1 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
4.2.2 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构成相关性状分析 |
4.2.3 密度和肥料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相关性状及产量的调控 |
4.3 甘蓝型黄籽油菜品质形成规律及其调控特点 |
4.3.1 甘蓝型黄籽油菜油分积累及脂肪酸组成的动态变化 |
4.3.2 油菜主要品质性状与角果农艺性状及光合色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3 养分胁迫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
4.3.4 密度和肥料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品质性状的调控 |
第5章 讨论 |
5.1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主要营养特性 |
5.2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养分效率 |
5.3 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
5.4 甘蓝型黄籽油菜品质形成规律 |
5.5 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与品质的调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
后记 |
(4)南京地区油菜简化高效栽培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油菜生产现状 |
二. 我国油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 油菜简化高效栽培的现状和可行性初析 |
四.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油菜简化高效栽培的试验研究 |
一. 播期试验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与分析 |
(三) 结论与讨论 |
二. 密度试验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与分析 |
(三) 结论与讨论 |
三. 施肥技术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与分析 |
(三) 结论与讨论 |
四. 机械化生产试验研究 |
(一) 机械化播种技术 |
(二) 机械化收获技术 |
(三) 机械化播种和机械化收获的几个主要注意事项 |
第三章 油菜简化高效栽培与常规种植方式的产量和效益分析 |
一. 材料和方法 |
二. 结果和品质 |
三. 结论 |
第四章 油菜简化高效栽培的策略分析 |
一. 油菜简化高效栽培的战略意义 |
二. 油菜简化高效栽培的技术策略分析 |
三. 油菜简化高效栽培的技术推广策略 |
全文结论 |
一. 油菜简化高效栽培的特点 |
二. 油菜简化高效栽培的技术要点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 |
致谢 |
(5)中国油菜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相关研究的回顾 |
三、 研究方法和内容 |
四、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五、 主要创新点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世界油菜产业发展概述 |
一、 全球油菜的分布 |
二、 全球油菜的生产、消费与贸易 |
三、 中国油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
四、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及油菜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
一、 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
二、 油菜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
三、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油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一、 显示性指标分析 |
二、 分析性指标分析 |
三、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油菜产业国内竞争力实证分析 |
一、 油菜与其它竞争性作物的竞争力比较 |
二、 中国油菜竞争力的地区差异 |
三、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油菜竞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二、 国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三、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油菜产业竞争潜力分析 |
一、 中国油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中国油菜产业竞争优势分析 |
三、 中国油菜产业竞争潜力分析 |
四、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国油菜产业的前景预测及发展策略 |
一、 加入WTO对中国油菜产业发展的影响 |
二、 转基因技术对中国油菜产业发展的影响 |
三、 对中国油菜产业未来走向的几个基本判断 |
四、 加拿大发展油菜的经验 |
五、 提升中国油菜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
六、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种好春油菜(一)(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施磷量对春油菜产量和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J]. 付蓉,袁久东,胥婷婷,徐倩,张洋,张荣,田汇,高亚军. 应用生态学报, 2021(03)
- [2]我国油菜生产与生物柴油发展研究[D]. 刘春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3]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与调控规律研究[D]. 张子龙. 西南大学, 2007(04)
- [4]南京地区油菜简化高效栽培初步研究[D]. 秦礼宝. 南京农业大学, 2005(12)
- [5]中国油菜产业竞争力研究[D]. 杨锦莲.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1)
- [6]改革棉田耕作制度 提高种棉经济效益──南县华阁镇棉田推行“12311”栽培工程的技术经验[J]. 宋绍云. 湖南农业科学, 1990(02)
- [7]胡麻病害的防治措施[J]. 冯忠林. 河北农业科技, 1990(03)
- [8]江苏省板茬油菜栽培技术的开发与应用[J]. 黄署生,卫文彬,徐家裕,季卫娟. 中国油料, 1989(02)
- [9]浅谈我省春播油菜生产[J]. 张勋利. 湖北农业科学, 1978(01)
- [10]怎样夺取油菜高产?[J]. 湖北武昌油料研究所. 农业科技通讯, 197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