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一、初中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不容忽视(论文文献综述)

彭波[1](2016)在《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健康促进对策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青少年是人从童年过渡到成年的关键阶段,占一国家总人口的1/5以上,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AHRB)不仅与其当前及以后健康状况有关,且影响到人群的健康素养状况。做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与促进工作,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优秀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性保障。AHRB监测依赖于被访者对自我行为报告的准确度与坦诚度,且相关报告涉及高度敏感的问题。欠发达地区调查难度高、可操作性低等原因导致其AHRB问题被关注的较少,成为AHRB健康促进工作的短板与盲区。因此,本研究选取一定样本,调查欠发达地区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现状,深入剖析,并提出健康促进对策。本文首先以文献研究之方法,充分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多视角地整理、总结国内外AHRB的研究进展。其次,在现有研究经验的指导下,利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于2013年选取属于政府划定的欠发达地区的广安市中学生为样本,展开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62份,其中男生628份,女生634份。用SPSS软件(19.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结果、结论与现有文献报告加以对比,甄别欠发达地区AHRB存在的主要问题,随后尝试对AHRB进行综合评分,总结特点、分析原因;继而评价现有AHRB的健康促进措施,结合欠发达地区AHRB问题与特点优化健康促进对策。文献研究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少子高龄化趋势严峻等问题,虽使青少年在家庭中的地位显着提升,其成长物质、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但也让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增多。AHRB已引起WHO等国际组织及欧美国家的高度重视,如美国已于1990年建立“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并于1991年起每2年对全美青少年进行监测。而我国监测工作起步滞后、覆盖面不全、监测中断现象频发,北上广等大城市关注度较高,而西南、西北等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欠发达地区成为监测与研究的盲区。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社会经济转型等背景下,欠发达地区成为AHRB的高发地区,欠发达地区青少年是健康危险行为集聚性发生的高危人群,因此做好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教育于健康促进工作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理论梳理发现,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主要以问题行为理论、危险保护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行为与行为管理理论以及其他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行为的产生机制、改变途径与干预方法。调查与对比研究发现:(1)欠发达地区青少年经常喝软饮料(≥1次/d,12.75%,95%CI:10.9114.59%)、经常吃甜食(≥1次/d,18.64%,95%CI:16.4920.79%)均低于发达地区报告情况,但经常不吃早餐(≥4d/w,7.05%,95%CI:5.648.47%)的检出率较高。经常不喝奶制品的报告率为21.08%(95%ci:18.8223.33%),奶制品的饮用频数分布出现“双峰分布”的两极分化现象,每天喝奶制品(19.81%)和每天都不喝奶制品(18.7%,95%ci:16.6920.72%)人数均较多。(2)欠发达地区青少年运动锻炼与体力活动强度较大,但仍有20.84%的青少年缺乏锻炼。经常看视屏(≥2h/d)的检出率达35.02%(95%ci:32.3837.66%)、经常玩游戏(≥1h/d)为40.79%(95%ci:38.0843.51%)等静坐行为生活方式均存在,但检出率较低。为完成作业等学习任务而静坐时间较长,70.44%的青少年学生每天至少需要1小时才能完成课外作业。(3)肢体暴力与语言暴力伤害的发生率较高,打架(31.45%,95%ci:28.8834.02%)、常被他人勒索财物(1.11%,95%ci:0.521.69%)、常受到肢体暴力伤害(1.36%,95%ci:0.722.00%)、常被恶意取笑(5.48%,95%ci:4.236.74%)行为存在。孤独感(12.60%)、自杀意念(19.26%)、离家出走意念(29.59%)等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4)步行违规(3.57%)、骑车违规(36.61%)等交通危险行为检出率较低,但易导致溺水的行为检出率(12.92%)较高。(5)吸烟行为(20.29%,95%ci:18.0722.51%)与现有报告相近,但饮酒行为检出率较高(57.23%,95%ci:54.5059.96%)。初次吸烟与饮酒行为有低龄化趋势。在欠发达青少年中检出了毒品(1.03%)、镇静安眠药(5.15%)等精神成瘾类物质的使用行为,与大部分发达地区的报告率相似,但低于武汉与杭州等地的报告率。(6)57.53%的研究对象至少有一方面网络成瘾的表现,上网大多以聊天、娱乐、游戏为目的。赌博的自报率为12.83%。(7)不健康音像与书籍制品观看、边缘性行为以及性行为的自我报告率均低于2005全国报告率。研究对象的ahrb平均得分为38.865(95%ci:38.07539.655),男生高于女生,初中生大于高中生。除高中生组与亚组外,其他各组平均分都高于《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数据库》的评分结果。ahrb具有性别上的差异性:男生吸烟、饮酒、喝软饮、玩游戏、违规骑车、危险游泳、网络成瘾、接触色情制品的检出率大于女生;而女生在孤独感、失眠、吃甜食、“向胖认同”、厌食、缺乏运动的检出率高于男生。一些ahrb具呈现学龄段方面的差异性:初中生喝软饮、遭受恐吓威胁等语言暴力、被冷漠对待、不行违规、骑车违规的报告率大于高中生;而高中生接触色情制品、赌博、喝酒、学习压力大、缺乏运动的检出率更高。青少年吸烟、饮酒具有年轻化趋势。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题突出,但目前缺少积极、健全与系统的监测与干预措施。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落地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欠发达地区儿童青少年人口将迅速增多,其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与健康促进任务艰巨。因此,应在政策、法律、制度设计方面,形成保障,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医院、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资源,形成立体的、动态的监护网络,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与力量成立相关机构,促进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干预与研究工作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李家豪[2](2020)在《初中生考试焦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文中提出新课程改革进一步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因此在当前课程价值下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有研究发现,考试焦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这两个非智力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初中阶段不仅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第二个加速期,也是义务教育的末尾阶段,它对个体的终生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为此本研究针对初中生群体,主要探讨了考试焦虑、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考察了学业自我效能感在考试焦虑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过程中所扮演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样本来自河南省某市53所学校的七、八年级学生,共收集有效问卷6203份。调查问卷采用自编的《考试焦虑量表》和梁宇颂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业成绩采用全市统一命题的标准化语文、数学和英语期末测试成绩,经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初中生考试焦虑、学业自我效能感都处于中等水平,且考试焦虑、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在年级、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是否是班干部上都存在显着差异。(2)初中生考试焦虑既与其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显着负相关,又与其学业成绩呈显着负相关,而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之间呈显着正相关。(3)学业自我效能感在考试焦虑对语文期末成绩的影响中不起中介作用;学业自我效能感在考试焦虑对数学期末成绩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5%;学业自我效能感在考试焦虑对英语期末成绩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6.1%。在这些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论文进行了相关讨论,提出了相关行动建议,认为克服初中生考试焦虑对学业成绩的消极影响,首先,需要突出学业考试的诊断与知识巩固功能的本体性功能;其次,需要全面认识考试焦虑和自我效能感等非智力因素在初中生发展中的作用;第三,在对初中生考试焦虑、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进行干预时应充分考虑人群差别;最后,从学业自我效能感角度对初中生考试焦虑进行干预时需要尊重学科之间存在的差异。

徐婉昕[3](2019)在《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中生阶段是生理、心理发展的高峰时期,是个体开始探索并形成全面自我概念的关键期,而身体自我认知作为个体对自己身形外貌的知觉,是自我概念中的核心要素,对初中生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身体自我认知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态度、感受和行为,当个体对自己身形外貌产生负面的认识和评价,会导致对社交情景产生回避和恐惧,形成社交羞怯。目前,我国对羞怯影响因素的考察中,鲜有聚焦于自我概念中身体自我这一变量的研究,并且身体自我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大学生群体尤其是女性被试中,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相对少见。本研究使用《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与《羞怯量表》对北京市朝阳区、东城区、石景山区81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通过SPSS19.0及Amos21.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探讨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的现状、特点及两者的关系。主要研究结论为:1.初中生身体自我及各维度的认知与羞怯水平呈显着负相关关系。2.身体自我、运动特征、负面特征认知对羞怯水平有显着负向影响。3.初中生整体身体自我认知较高,在性别、母亲文化程度以及BMI指数上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男生、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及BMI指数为偏瘦、正常的身体自我认知分别好于女生、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及肥胖的。4.初中生羞怯水平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以及父母文化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男生羞怯水平低于女生;城市生源低于农村生源;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非单亲家庭子女低于单亲家庭;低年级学生好于高年级学生;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子女好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基于对数据的分析,本研究提出规范社会文化环境,创造良好媒体文化,营造开放社会环境;加强社会环境监管与立法等措施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身体观与社交观;积极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筛查与差异化教育,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作用;创造温暖、融洽的家庭环境,提升父母身体自我认知和教育水平;鼓励初中学生悦纳自我和同伴,有困惑时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等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对策建议,为青少年形成健康的身体观、社交观提供有效应对策略。

翁春兰[4](2008)在《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由于面临着生理的快速发展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中学时代既是个体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最易产生困扰与障碍的时期。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了解他们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在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应用较多,效果明显的调查问卷,并以访谈法、文献法等为辅助,对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总体水平是健康的,但学生中的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超过正常范围的反应偏高。初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其他两个年级;女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男生。根据心理测量、查阅文献及笔者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最后在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对策:积极引导初中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加强家庭教育努力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重点要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李婷[5](2020)在《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同伴教育和传统教育干预方式对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为改善青春早中期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线调查:2017年12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重庆市某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各抽取1所小学和1所中学,将抽取的小学4-6年级和初中7-9年级3554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青春期知信行问卷和王极盛等人编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收集数据。干预研究:将抽取的3个乡镇随机分为同伴教育组、传统教育组及对照组,每组包括1所小学和1所中学,同伴教育组接受以青春期健康教育为基础的同伴教育干预,传统教育组接受以青春期健康教育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干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在干预措施实施期间,每学期对干预活动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解决同伴教育者和健康教育老师遇到的问题,同时每半年对研究对象进行一次随访问卷调查,收集其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状况数据信息。结果1.基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的青春期知识得分、态度得分、行为得分、知信行总分(按百分制计算)分别为51.03±27.64、78.46±15.74、53.78±14.44、61.09±15.26,均值占满分百分比分别为51.03%、78.46%、53.78%、61.09%。心理健康总均分为1.87±0.64,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为34.7%。阳性检出率排名前三的因子依次是强迫症状、情绪不平衡和学习压力。对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得分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段越高、女生、好朋友数量越多、教养方式为民主型青春期知识得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父母关系越好、与父亲关系越好、学习成绩越好、好朋友数量越多、教养方式为民主型青春期态度得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女生、与母亲关系越好、学习成绩越好、好朋友数量越多、教养方式为民主型青春期行为得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女生、与母亲关系越好、学习成绩越好、好朋友数量越多、教养方式为民主型青春期知信行总分越高(P值均<0.05)。对青春早中期儿童心理健康得分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段越高、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心理健康总均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P值均<0.05)。女生、与母亲关系越差和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强迫症状均分越高,强迫症状越严重(P值均<0.05)。父母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偏执均分越高(P值均<0.05)。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敌对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均分越高(P值均<0.05)。女生、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抑郁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女生、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焦虑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学习压力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男生、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适应不良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情绪不平衡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低、男生、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心理不平衡均分越高(P值均<0.05)。对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与心理健康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青春期知信行总分和青春期态度得分与总心理健康及10个因子得分呈负相关(P值均<0.05),青春期行为得分与总心理健康及除强迫症状外9个因子得分呈负相关(P值均<0.05),青春期知识得分与偏执、敌对、心理不平衡得分呈负相关,与学习压力和情绪不平衡得分呈正相关(P值均<0.05)。2.干预效果评价青春期知信行干预效果:配对t检验分析干预后三组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与基线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半年后随访同伴教育组青春期知识、态度和知信行总分均显着提升(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和对照组青春期知识、态度、行为、知信行总分均显着提升(P值均<0.05);干预一年和一年半后随访三组青春期知识、态度、行为、知信行总分均显着提升(P值均<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同伴教育组青春期知识(F=7.265)的增长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传统教育组青春期知识(F=40.315)和知信行总分(F=29.823)的增长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青春期知识(F=23.255)、行为(F=16.996)和知信行总分(F=19.977)的增长值显着高于同伴教育组(P值均<0.05)。心理健康干预效果:配对t检验分析干预后三组青春早中期儿童心理健康与基线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半年后随访同伴教育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总心理健康和其余各因子得分变化均不显着;传统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和各因子得分变化均不显着;对照组学习压力显着增加(P<0.05),总心理健康和其余各因子得分变化均不显着。干预一年后随访同伴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偏执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强迫症状、偏执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对照组总心理健康和除强迫症状外的因子得分均显着增加(P值均<0.05)。干预一年半后随访同伴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和情绪不平衡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偏执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对照组强迫症状显着降低(P<0.05),敌对、抑郁和学习压力得分均显着增加(P值均<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同伴教育组总心理健康(F=10.815)、强迫症状(F=5.539)、偏执(F=7.114)、敌对(F=8.549)、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F=16.148)、抑郁(F=8.941)、焦虑(F=4.813)和心理不平衡(F=7.417)的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总心理健康(F=8.820)、偏执(F=5.394)、敌对(F=6.360)、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F=11.229)、抑郁(F=11.746)、焦虑(F=6.838)、学习压力(F=4.043)、适应不良(F=5.075)和心理不平衡(F=5.930)的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同伴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和各因子的改善情况与传统教育组比较,差异均不显着。结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不容乐观且影响因素较多,心理健康与青春期知信行呈负相关关系。基于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同伴教育干预和传统教育干预能改善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应加强青春期早中期儿童的青春期健康教育。

聂婷[6](2020)在《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安全感的中介作用》文中提出随着中国梦的不断实现,中国进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期,越来越多的农民前往城市和发达地区寻找工作,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激增。因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初中生。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期,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外出使他们心理上缺乏安全感,与父母长时间的分离又将导致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及同伴关系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影响其人际信任。本研究对农村留守初中生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人际信任、安全感的特点及四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农村留守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河南省某地区的两所农村初中学校的初一初二学生,对其进行团体实测。根据400名留守初中生(其中单留守199人,双留守201人)和非留守400人在亲子亲合问卷,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人际信任量表(SITS)和心理安全感量表(SQ)的作答情况,对他们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人际信任、安全感特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四者之间的关系。对测验数据进行分析后,研究结论如下:(1)农村留守初中生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人际信任、安全感水平均显着低于非留守初中生。(2)农村留守初中生在亲子关系层面上与母亲的关系要好于跟父亲的关系;在人际信任层面上对特殊他人的信任水平要明显低于对无关他人的信任;在安全感方面,对生活的确定感显着低于人际安全感。(3)农村留守初中生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人际信任、安全感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两两显着正相关。(4)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关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效应略大于同伴关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效应。(5)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安全感在亲子关系与人际信任的作用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作用显着,亲子关系可以通过安全感的部分中介作用来影响人际信任。(6)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安全感在同伴关系与人际信任的作用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作用显着,同伴关系可以通过安全感的部分中介作用来影响人际信任。

李飞[7](2017)在《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现状调查与应对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初中阶段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是个体生理、心理飞速发展、成熟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极具敏感性和不稳定性、易于出现问题的“心理断乳时期”“心理危机时期”。研究立足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群体,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调查分析了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自我意识发展状况、学习心理状况、情绪心理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状况,总体把握了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尝试建构适合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有33.9%的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6%的学生属于中度以上心理问题,亟需心理辅导与干预。从筛查比例来看,强迫症状、学习压力和情绪不稳定是当前农村初中生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年级增加有下降的趋势,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学生。2.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自我意识水平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状况整体较好,大部分学生具有中等偏上的自我意识水平,但有19.6%的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较低,21.8%的学生自我和谐水平较低,还有9.7%的学生具有较低的自尊水平。女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更高;七年级学生合群度、自我和谐水平、自尊水平最高;八年级学生的幸福与满足度最高,九年级学生在智力与学校、躯体与外貌、焦虑、维度得分最高;在焦虑和合群维度上,独生子女得分显着低于非独生子女,而且独生子女具有更高的自尊水平。3.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总体水平不高,但普遍体验较大的父母期望压力和自我要求压力;整体表现出中等偏上的学习倦怠倾向,自评学业效能感水平较好,但需要积极关注部分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倦怠倾向明显、学习效能感的低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辅导和干预。学习压力随年级增长而升高,八九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倾向更明显,突出表现在行为不当维度;学业效能感方面不存在显着年级差异;独生子女的学习压力和学习效能感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学生学习压力更大,学习倦怠倾向更突出,学业效能感更低。4.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情绪心理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初中生的正负性情绪状态处于中等水平,有一定的矛盾冲突性。分别有35.2%、20.5%的学生体验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男生更倾向运用消极调节策略,女生则更倾向于积极调节策略;九年级学生的正负性情绪状态要明显高于七八年级,呈现了更为明显的矛盾冲突性;独生子女表现出更加良好的情绪心理状态;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学生比正常家庭学生体验更多的抑郁情绪,使用更多的灾难化、责怪他人的情绪调节策略。5.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人际心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有81.86%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倾向;人际交往困扰突出,有58.69%的学生存在社交活动与交友方面的行为困扰,49.74%的学生存在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有41.49%的学生在面临社交活动时会产生痛苦和烦恼的消极情绪;有29.2%的学生存在社交回避的行为倾向。男生表现出更明显的人际交往问题倾向;七年级学生在异性交往方面的行为困扰更为突出,九年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交谈困扰和更高的社交回避倾向;单亲家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体验更多的孤独感,人际交往困扰程度更重。6.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边远山区农村初级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年限普遍较短。农村学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设施设备短缺、专项经费缺乏、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等普遍性问题,亟需改善。农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和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和途径较为传统和单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连续性较差,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比例较低。7.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构探索建构新时期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凝聚共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体系;提高实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四大保障机制;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建构信息化平台监督机制;挖掘校本教育资源,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资源建设机制;积极创建城乡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合作机制。

秦秀吉[8](2019)在《傣族、佤族、汉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汉族与少数民族家庭中均备受重视,尤其初中生阶段的子女处于叛逆期,科学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颇大,本研究选取傣族、佤族、汉族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民族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如下:傣族、佤族和汉族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民族差异、性别差异、居住地差异均为显着水平,除了傣族外,佤族和汉族都在总均分上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傣族与汉族父母教养方式以温暖理解型为主,佤族父母教养方式以严厉惩罚型为主。佤族与汉族性别差异较小,佤族与傣族居住地差异相对更小。心理健康问题更多体现在强迫症状、学习压力和心理不平衡方面。汉族初中生心理健康因子与佤族、傣族存在一定差异,佤族与傣族心理健康因子差异较小。女性初中生心理问题要多于男性,农村初中生心理问题较城镇初中生更多。可能是由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地域差异等因素造成的。不同民族、同民族(不同民族是指不区分民族,将傣族、佤族、汉族调研对象融合在一起作为样本,同民族是指对单个民族进行分析)的父母教养方式11个因子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均存在显着相关关系,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严厉惩罚、过度保护、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偏爱被试型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见,健康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李蓉[9](2006)在《昆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昆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父母教养方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昆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提供实证依据。 本研究采用自编基本信息、心理健康量表(SCL-90改编)、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心理健康需求评估问卷对昆明市在校的68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309人,女生380人,平均年龄为13.7岁。所有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获得以下结论: (1)昆明市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中学生相比,除焦虑因子外,其他几项差异显着。从总体来看昆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全国中学生,但不可忽视他们的敌对情绪,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着低于男生,初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初一、初二,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着,来自完整家庭和不完整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着。 (2)昆明市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倾向于溺爱和专制,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较少,父亲比母亲更容易忽视孩子。父母亲在对子女要求上男女差异显着,表现为对女生比对男生更多地采取容许的态度,对男生比对女生更多地采取控制;初二学生的父亲比初一、初三学生的父亲对孩子更专制;城市学生的父母比农村学生的父母对子女更接纳和控制;不完整家庭的父母比完整家庭的父母对子女更接纳和容许;文化水平越高的父母,对子女越接纳和控制。 (3)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各项因子呈正相关,其中父亲教养方式相关显着。因此,父母亲对子女越多的采取接纳和控制的态度,其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即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其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最好。 在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昆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父母教养方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并提出合理性建议。

穆苗苗[10](2011)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耐挫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而严酷,高科技、快节奏、高压力给人们带来的除了成功的机遇,还有更多的是无法回避的心理负重和挑战;尤其是对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危险期”的初中生而言,这种影响将更加直接、更加激烈,也更加深刻。这也就对他们的心理耐挫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个接受文化教育的场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心理耐挫力的关系,以及人口学变量对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耐挫力两者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心理耐挫力问卷对武汉市一所普通中学初中三个年级的329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本研究结果如下:1.初中生父母教养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显着的年级差异,表现为父母对初一年级更倾向于采用情感温暖、理解,对于初二年级,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及母亲惩罚严厉较初一、初三年级多,在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以及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上初二年级显着高于初一年级,对于初三年级,母亲过度保护、过度干涉显着高于初一、初二年级;不同文化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这一教养方式上存在显着的文化程度的差异,表现为中专、大学及以上的文化程度的父亲比小学文化程度的父亲更倾向于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2.初中生心理耐挫力水平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初中生心理耐挫力的水平有很显着的年级差异,初二年级心理耐挫力大多数处于一般水平,心理耐挫力较好的人数显着比一年级和三年级人少;父亲不同文化程度对初中生心理耐挫力有显着影响,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初中生的心理耐挫力水平也随之较高。3.相关分析表明:心理耐挫力总分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显着正相关;心理耐挫力总分与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及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显着负相关。4.回归分析表明: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对初中生心理耐挫力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这一教养方式有利于初中生的心理耐挫力提高。

二、初中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不容忽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中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不容忽视(论文提纲范文)

(1)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健康促进对策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样本代表性及研究可行性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思路与路线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概况
        (二)国外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进展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四)小结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二)测量指标、测量工具与调查要求
        (三)数据收集、处理及质量控制
    五、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重点与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健康促进理论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及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二)健康促进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健康促进理论
        (一)问题行为理论
        (二)危险和保护理论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四)行为与行为管理假设
        (五)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相关的其他理论
第三章 基于广安市样本的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研究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一般人口学情况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基于广安市的调查
        (一)不良饮食行为
        (二)缺乏运动和锻炼行为
        (三)故意伤害行为
        (四)非故意伤害行为
        (五)物质成瘾行为
        (六)精神成瘾行为
        (七)危险性行为
    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现状——基于现有文献的对比
        (一)营养缺乏型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突出
        (二)体力活动参与率高而运动锻炼少,因学习而静坐的时间较长
        (三)故意伤害行为与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
        (四)交通危险行为检出率低,但溺水危险发生的可能性高
        (五)吸烟、饮酒等物质成瘾行为有低龄化现象
        (六)上网等精神成瘾行为检出率与现有报告相似,赌博检出率较低
        (七)危险性行为的自我报告率较低
    四、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现有特征与问题
        (一)欠发达地区健康危险行为的普遍性
        (二)欠发达地区健康危险行为的集聚性与多样性
        (三)欠发达地区健康危险行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相关性
        (四)不同性别、学段等亚群中差异明显
第四章 量化评分探究及影响因素与健康促进困境分析
    一、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的量化评分探究
        (一)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的量化评分方法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得分频数分布情况
        (三)基于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数据库的评分比较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甄选
        (二)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困境分析
        (一)缺乏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的政策支持
        (二)现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方法的存在瓶颈
        (三)欠发达地区客观环境带来诸多健康促进工作的难题
第五章 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健康促进对策
    一、现有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评析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的主要范式
        (二)现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的优点
        (三)现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的缺陷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健康促进对策
        (一)以“互联网+移动设备+监测哨点”构筑大数据监测系统
        (二)以家庭为纽带的健康危险行为的矫治:情、知、信、行
        (三)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促进作用
        (四)协同构筑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防控屏障和诊疗干预网络
        (五)重视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一)本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2)初中生考试焦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考试焦虑研究
        (一)考试焦虑的定义
        (二)考试焦虑研究的既有理论模型
        (三)考试焦虑的测量
        (四)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研究
        (五)考试焦虑对个体学习的影响
    二、考试焦虑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三、学业自我效能感研究
        (一)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
        (三)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四)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五)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学习的意义
    四、考试焦虑、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一)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二)考试焦虑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三)学业自我效能感在考试焦虑对学业成绩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与假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工具
        (一)《考试焦虑量表》
        (二)《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三)学业成绩
    六、施测程序
    七、数据处理
第三章 数据分析结果
    一、初中生考试焦虑、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现状及其分布差异特征
        (一)初中生考试焦虑、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现状
        (二)初中生考试焦虑分布差异特征
        (三)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分布差异特征
        (四)初中生学业成绩分布差异特征
    二、初中生考试焦虑、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的相关
    三、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考试焦虑对学业成绩影响上的中介效应
        (一)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考试焦虑对语文期末成绩影响上的中介效应
        (二)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考试焦虑对数学期末成绩影响上的中介效应
        (三)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考试焦虑对英语期末成绩影响上的中介效应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一)初中生考试焦虑现状及其分布差异特征
        (二)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其分布差异特征
        (三)初中生学业成绩现状及其分布差异特征
        (四)初中生考试焦虑、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的相关
        (五)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考试焦虑对学业成绩影响上的中介效应
    二、研究讨论与建议
        (一)突出学业考试的诊断与知识巩固的本体性功能
        (二)重视考试焦虑和自我效能感等非智力因素在初中生发展中的作用
        (三)考试焦虑、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的干预应考虑人群差别
        (四)从学业自我效能感角度对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干预需要尊重学科差异
第五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3)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负面身体自我认知容易引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1.1.2 初中生羞怯问题有待关注
        1.1.3 身体自我认知对羞怯产生重要影响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身体自我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羞怯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身体自我与羞怯的关系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概念界定
        1.4.1 身体自我
        1.4.2 羞怯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与假设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工具
        2.4.1 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
        2.4.2 羞怯量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现状分析
    3.1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的总体状况
    3.2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的差异分析
        3.2.1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性别差异分析
        3.2.2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生源地差异分析
        3.2.3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3.2.4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家庭类型差异分析
        3.2.5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年级差异分析
        3.2.6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父亲文化程度差异分析
        3.2.7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母亲文化程度差异分析
        3.2.8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BMI组别差异分析
        3.2.9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3.3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及各维度与羞怯水平的关系分析
        3.3.1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的相关分析
        3.3.2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及各维度对羞怯水平的回归分析
        3.3.3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各维度对羞怯水平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差异及关系讨论
    4.1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总体情况讨论
    4.2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差异讨论
        4.2.1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性别差异讨论
        4.2.2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生源地差异讨论
        4.2.3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是否独生子女差异讨论
        4.2.4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家庭类型差异讨论
        4.2.5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年级差异讨论
        4.2.6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父母亲文化程度差异讨论
        4.2.7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BMI组别差异讨论
    4.3 初中生羞怯水平的总体情况讨论
    4.4 初中生羞怯水平差异讨论
        4.4.1 初中生羞怯水平性别差异讨论
        4.4.2 初中生羞怯水平生源地差异讨论
        4.4.3 初中生羞怯水平是否独生子女差异讨论
        4.4.4 初中生羞怯水平家庭类型差异讨论
        4.4.5 初中生羞怯水平年级差异讨论
        4.4.6 初中生羞怯水平父母亲文化程度差异讨论
        4.4.7 初中生羞怯水平BMI组别差异讨论
    4.5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讨论
    4.6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关系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改善建议
    5.1 规范社会文化环境,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身体观与社交观
        5.1.1 创造良好的媒体文化
        5.1.2 营造开放的社会环境
        5.1.3 加强社会环境的监管与立法
    5.2 积极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筛查与差异化教育
        5.2.1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
        5.2.2 建立定期校园心理筛查与咨询制度
        5.2.3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性别分班制
        5.2.4 关注心理健康水平年级差异
        5.2.5 积极开展校园体育运动
    5.3 创造温暖家庭环境,提升父母身体自我认知和教育水平
        5.3.1 构建温暖、融洽的家庭环境
        5.3.2 形成良好的身体认知观
        5.3.3 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提升教育水平
    5.4 悦纳自我和同伴,有困惑时主动寻找心理援助
        5.4.1 悦纳自我和同伴
        5.4.2 主动寻求心理援助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综述
    (一) 现代健康的概念
    (二) 心理健康的概念
        1、国外的观点
        2、国内的观点
    (三) 心理健康标准
        1、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
        2、国外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
        3、国内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
    (四) 初中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1、生理特点
        2、心理特点
    (五) 初中生心理健康标准
    (六) 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概况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方法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四) 调查结论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学生方面
    (二) 家庭方面
    (三) 学校方面
    (四) 社会方面
四、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 积极引导初中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 加强家庭教育努力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
    (三) 重点要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 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5)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探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局限性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安全感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农村留守初中生文献综述
        1.1 农村留守初中生的概念
        1.2 农村留守初中生的相关研究
    2 亲子关系文献综述
        2.1 亲子关系的概念
        2.2 亲子关系的测量
        2.3 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
    3 同伴关系文献综述
        3.1 同伴关系的概念
        3.2 同伴关系的测量
        3.3 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4 人际信任文献综述
        4.1 人际信任的概念
        4.2 人际信任的测量
        4.3 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5 安全感文献综述
        5.1 安全感的概念
        5.2 安全感的测量
        5.3 安全感的相关研究
    6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人际信任、安全感的相关研究
        6.1 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6.2 亲子关系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6.3 同伴关系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6.4 同伴关系与安全感的相关研究
        6.5 人际信任与安全感的相关研究
        6.6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人际信任、安全感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1 问题提出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现实意义
    4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研究一 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人际信任和安全感的特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3.2 研究工具
        3.3 实施程序
        3.4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4.2 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关系特点
        4.3 农村留守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特点
        4.4 农村留守初中生人际信任的特点
        4.5 农村留守初中生安全感的特点
    研究二 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人际信任和安全感的关系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方法与程序
        3.1 被试
        3.2 研究工具
        3.3 实施程序
        3.4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人际信任、安全感之间的相关分析
        4.2 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效应分析
        4.3 农村留守初中生安全感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人际信任作用中的中介分析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1 农村留守初中生人际信任的特点分析
    2 农村留守初中生安全感的特点分析
        2.1 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人际信任、安全感的相关分析
        2.2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效应分析
        2.3 安全感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人际信任作用中的中介分析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教育对策
        2.1 改善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关系
        2.2 改善农村留守初中生同伴关系
        2.3 提升农村留守初中生的人际信任
        2.4 增强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安全感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现状调查与应对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2.1 准确把握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2.2 系统分析影响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2.3 准确反映边远山区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2.4 建构符合边远山区农村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1.2.5 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边远山区民众的心理健康意识
    1.3 研究意义
        1.3.1 有助于拓展国内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成果,提供研究对比资料
        1.3.2 有助于提升各方对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
        1.3.3 有助于农村学校理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提升工作实效
        1.3.4 有助于开展边远山区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1.4 研究方法与步骤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
        2.1.1 心理健康的含义
        2.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2.2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测评研究
        2.2.1 常用心理健康测评工具
        2.2.2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2.3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
        2.3.1 社会因素
        2.3.2 学校因素
        2.3.3 家庭因素
        2.3.4 个体因素
    2.4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
        2.4.1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建研究
        2.4.2 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探索
第3章 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2.3 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3.3 研究结果
        3.3.1 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
        3.3.2 不同性别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3.3.3 不同年级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3.3.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3.3.5 不同家庭环境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3.4 讨论与分析
        3.4.1 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分析
        3.4.2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
        3.4.3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3.4.4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状况的家庭特点比较
第4章 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自我意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4.3 研究结果
        4.3.1 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自我意识的整体状况
        4.3.2 不同性别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状况的比较
        4.3.3 不同年级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状况的比较
        4.3.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发展状况的比较
    4.4 讨论与分析
        4.4.1 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自我意识的一般状况分析
        4.4.2 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状况的性别特点分析
        4.4.3 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状况的年级特点分析
        4.4.4 初中生自我意识状况的独生子女与否特点分析
第5章 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工具
        5.2.3 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5.3 研究结果
        5.3.1 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的整体状况
        5.3.2 不同性别初中生学习心理状况的比较
        5.3.3 不同年级初中生学习心理状况的比较
        5.3.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习心理状况的比较
        5.3.5 不同家庭环境初中生学习心理状况的比较
    5.4 讨论与分析
        5.4.1 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的基本状况分析
        5.4.2 初中生学习心理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
        5.4.3 初中生学习心理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5.4.4 初中生学习心理状况的独生子女与否差异分析
        5.4.5 初中生学习心理的家庭环境差异分析
第6章 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情绪心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工具
        6.2.3 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6.3 研究结果
        6.3.1 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情绪心理的整体状况
        6.3.2 不同性别初中生情绪心理状况的比较
        6.3.3 不同年级初中生情绪心理状况的比较
        6.3.4 是否独生子女初中生情绪心理状况的比较
        6.3.5 不同家庭环境初中生情绪心理状况的比较
    6.4 讨论与分析
        6.4.1 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情绪心理的一般状况分析
        6.4.2 初中生情绪心理的性别差异分析
        6.4.3 初中生情绪心理的年级差异分析
        6.4.4 初中生情绪心理的独生子女与否差异分析
        6.4.5 初中生情绪心理的家庭环境差异分析
第7章 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人际心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7.1 引言
    7.2 研究方法
        7.2.1 研究对象
        7.2.2 研究工具
        7.2.3 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7.3 研究结果
        7.3.1 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人际心理的整体状况
        7.3.2 不同性别初中生人际心理状况的比较
        7.3.3 不同年级初中生人际心理状况的比较
        7.3.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初中生人际心理状况的比较
        7.3.5 不同家庭环境初中生人际心理状况的比较
        7.3.6 不同学习成绩水平初中生人际心理状况的比较
    7.4 讨论与分析
        7.4.1 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人际心理整体状况的分析
        7.4.2 初中生人际心理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
        7.4.3 初中生人际心理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7.4.4 初中生人际心理状况的家庭结构差异分析
        7.4.5 初中生人际心理状况的学习成绩水平差异分析
第8章 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8.1 引言
    8.2 研究方法
        8.2.1 研究对象
        8.2.2 研究工具
        8.2.3 数据处理
    8.3 研究结果
        8.3.1 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行情况
        8.3.2 边远山区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认知状况
        8.3.3 边远山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8.3.4 边远山区学校心理健教育工作的成效与制约因素
    8.4 分析与讨论
        8.4.1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行状况分析
        8.4.2 农村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认知观念的状况分析
        8.4.3 农村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式分析
        8.4.4 农村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与制约因素分析
第9章 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构探索
    9.1 凝聚共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体系
    9.2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四大保障机制,提高教育实效
    9.3 革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建构信息化平台监督机制
    9.4 挖掘校本教育资源,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资源建设机制
    9.5 积极创建城乡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合作机制
第10章 总体结论与讨论
    10.1 研究的总体结论
    10.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0.3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傣族、佤族、汉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工具
        一、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评价量表(MSSMHS)
    第三节 施测程序
    第四节 数据录入与统计处理
    第五节 研究采用技术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傣族、佤族和汉族初中生和家长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傣族、佤族和汉族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
        一、傣族、佤族、汉族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民族差异分析
        二、傣族、佤族、汉族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性别差异分析
        三、同性别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民族差异分析
        四、傣族、佤族、汉族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居住地差异分析
        五、同居住地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民族差异分析
    第三节 傣族、佤族与汉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一、傣族、佤族、汉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民族差异分析
        二、傣族、佤族、汉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差异分析
        三、同性别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民族差异分析
        四、傣族、佤族、汉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居住地差异分析
        五、同居住地初中生心理健康民族差异分析
    第四节 傣族、佤族、汉族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一、所有民族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二、相同民族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第五章 结果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傣族、佤族和汉族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原因分析
        一、傣族、佤族、汉族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民族差异原因分析
        二、傣族、佤族、汉族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原因分析
        三、傣族、佤族、汉族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居住地差异原因分析
    第二节 傣族、佤族和汉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原因分析
        一、傣族、佤族、汉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民族差异原因分析
        二、傣族、佤族、汉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原因分析
        三、傣族、佤族、汉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居住地差异原因分析
    第三节 傣族、佤族、汉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原因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昆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1 研究综述
    1.1 心理健康
        1.1.1 心理健康的定义
        1.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1.1.3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2 父母教养方式
    1.3 心理健康状况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
    1.4 问题的提出
    1.5 本研究的目的
    1.6 本研究的假设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2.1 自编基本信息
        2.2.2 心理健康量表(SCL-90改编)
        2.2.3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2.2.4 心理健康需求评估问卷
    2.3 研究程序
3 研究结果
    3.1 昆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3.1.1 排序及检出情况
        3.1.2 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中学生常模的差异比较
        3.1.3 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比较
        3.1.4 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比较
        3.1.5 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
        3.1.6 不同家庭类型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
    3.2 昆明市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状况
        3.2.1 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状况
        3.2.2 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
        3.2.3 父母教养方式年级差异比较
        3.2.4 城市与农村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
        3.2.5 不同家庭类型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
        3.2.6 不同文化水平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
    3.3 昆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3.3.1 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3.3.2 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3.3.3 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昆明市初中生心理建康状况结果讨论
    4.2 昆明市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结果讨论
    4.3 昆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讨论
    4.4 建议
    4.5 结论
    4.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耐挫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对相关文献的述评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测验实施
    2.4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检验
    3.2 初中生心理耐挫力人口学差异变量检验
    3.3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现状的调查
    3.4 初中生心理耐挫力的现状调查
    3.5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初中生心理耐挫力之间的相关检验
4 讨论
    4.1 人口学变量对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及初中生心理耐挫力的影响
    4.2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现状分析
    4.3 初中生心理耐挫力现状分析
    4.4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及初中生心理耐挫力的关系
    4.5 本研究的不足
5 结论
6 教育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初中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不容忽视(论文参考文献)

  • [1]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健康促进对策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调查[D]. 彭波.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2)
  • [2]初中生考试焦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D]. 李家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3]初中生身体自我认知与羞怯水平关系研究[D]. 徐婉昕.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4)
  • [4]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D]. 翁春兰. 苏州大学, 2008(04)
  • [5]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探讨[D]. 李婷.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安全感的中介作用[D]. 聂婷. 河南大学, 2020(02)
  • [7]边远山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现状调查与应对机制研究[D]. 李飞. 吉林大学, 2017(03)
  • [8]傣族、佤族、汉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 秦秀吉.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昆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 李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06(12)
  • [10]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耐挫力的影响研究[D]. 穆苗苗.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