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电子邮件阅读程序

有趣的电子邮件阅读程序

一、妙趣横生的邮件朗读程序(论文文献综述)

魏铭萱[1](2021)在《海峡两岸暨香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征的比较研究 ——以42节优质课为例》文中指出

林韵思[2](2021)在《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整合运用研究》文中提出

桑笑语[3](2021)在《面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以七年级语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知识信息化的时代,教育领域面临一场全面而深刻的改革,随着教育范式的变革,“教学方式转变”“实现深度学习”已成为这场改革的关键词。混合式学习以其独特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所固有的障碍和堡垒,为教学创新以至教育变革提供了支撑点,并逐渐被各个教育领域所熟知和使用。但随着数字化学习频率的增多,相对问题也逐渐显现,学习者由于不具备深层学习能力,仍然处于学习层次中的浅层领域。经过对相关文献梳理发现,目前针对该问题的实践研究较少,且已存在的研究对象中缺乏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关注,尤其是在人文学科。因此本研究以七年级语文为实验对象进行活动设计的实践。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设计构建—实践优化—总结回顾的研究思路,同时结合文献研究、行动研究以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面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展开研究。首先,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总结深度学习的内涵特征及一般过程,确立深度学习的内涵:多维目标的确立、教师的充分引导、高度的投入和参与、复杂的思维过程和丰富的学习结果,深度学习发生的四个阶段:激活准备阶段、建立联结阶段、提取迁移阶段和评价反思阶段。其次在本研究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围绕深度学习从活动设计角度构建了面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活动流程,其核心为四个阶段的学习活动,各阶段的活动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有效达成深度学习目标,最终获得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依据此活动流程,以某校七年级语文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三轮行动研究,根据每轮课后的师生访谈情况和问卷量表的反馈情况进行活动反思,并以此为依据修订活动流程,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个方面产生的数据反馈,确定本研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研究发现,面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活动流程能够指导七年级语文混合式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该活动的实施能够达到既定的活动目标,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水平、深度学习能力、思维水平以及学习成绩,对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具备一定的成效。

陈新忠,李鹏,杨琳,沈伟刚,卓俊斌,周建林,赵静宜,钦锋,栗瑞莲,梁厚富[4](2020)在《2020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上)》文中研究说明陈新忠:各位老师好,2020年高考已经正式结束。高考既见证了学生的成长和蜕变,也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成果。感谢外研社和《英语学习》的邀请,我将和几位嘉宾老师共同研讨2020年高考英语试题,并分享我们的反思、改进课堂教学和备考的实用建议。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2020年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颁布后首次高考的第一年,是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作为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省市采用新的高考模式的第一年,也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颁布之后的高考第一年。

刘佳[5](2020)在《韵律构词在HSK4-6级的体现及其教学实践》文中提出在韵律构词学中,音步(foot)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韵律单位(McCarthy and Prince,1993),音步是语言节律中最基本的角色,它是最小的一个“轻重”片段。韵律构词是音节数、结构、声调、轻重音、节奏、语义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韵律构词经历了从单音节、双音节到三音节等多音节,从现象到本质,从句法内到句法外,从理论到实践,从不断假设到不断验证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出很强的理论化、实践化、交叉化、深入化的特征。本文以HSK4-6级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词汇为研究对象,根据音乐学、语言学、韵律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音节的音高、结构、语义的分析,总结不同音节的节奏类型,还将乐感融入词汇并将其运用到综合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词语感知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本文绪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揭示选题缘由;研究综述包含韵律构词的研究发展脉络、HSK词汇研究两部分内容。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分析和定性定量两种方法进行HSK中高级韵律构词的分类研究。绪论是韵律构词的理论阐释,介绍了韵律构词的定义、与韵律构词相关的音乐学、语言学和韵律学理论,理清了韵律词、韵律单位、韵律与构词的密切关系及韵律框架等相关概念,明确了韵律词的基本特征;第二章从构词和表达两个层面归纳了韵律构词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体现,简要分析了韵律构词的影响因子;第三章是核心内容,根据上述相关理论,划分出HSK4-6级不同音节词汇的节奏,并做出量化分析;第四章是实践部分,主要根据上面的理论分析,分析了教材中出现的韵律现象,结合汉语教材《发展汉语》,编写了与课文相关的韵律诵读诗并给出相关的教学活动内容,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和学习有所启发。结语总结了全文,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局限性,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韵律构词实质上就是词感与乐感的深度融合。汉语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通过音乐的手段学习汉语,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本研究试将韵律应用于综合课后的韵律诵读,进而推广到学生课后的复习环节。

冯旭[6](2020)在《美国霍顿·米夫林版小学《阅读》教科书分析》文中指出美国霍顿·米夫林·哈考特(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公司于2006年出版小学《阅读》教科书。这套教科书在美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其科学性、有效性已经通过专业组织的研究验证。这一套霍顿·米夫林版小学《阅读》教科书共分为六个年级,合计12本。在梳理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关于语言艺术标准基础之上,本研究对这套《阅读》教科书做全面研究,力求发现其主要特点及其独特价值。鉴于这套《阅读》教科书的策略运用较为灵活,并且通过比较阅读提升思维品质的特点较为突出,所以本研究将研究重点聚焦在这套教科书编制过程中的策略运用,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思维素养提升的部分。本研究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阅读策略编写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对于有效使用教科书开展好阅读教学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方法上,通过查阅文献,比较后选定具有创新意义的基于功能-系统的教科书评价框架(CIR-FS系统框架)加以分析。依据CIR-FS框架,对该套教科书的分析从课程内容编制、教学支持和文本呈现三方面进行,其中对教学支持的统计分析更为深入。首先对这套美国《阅读》教科书进行全文翻译,并分别以单元主题和选文为单位对其中数据进行整理,分别统计了单元主题、选文题目、课内练习题、每篇课文的各类各种阅读策略。其中阅读策略包括了单元阅读策略、选文前提示的阅读策略、课内练习题的阅读策略以及比较阅读中特别指出的阅读策略。教学支持的分析中将这套《阅读》教科书中不同策略的定义进行了翻译、解释,并就其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制成表格,依据不同年级,不同策略占比进行了深入分析。另外,对于这套书中促进思维发展的策略指导和习题巩固进行了挖掘和提炼,试图寻找其提升思维品质的方式方法。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阅读》教科书所具有的三个突出特点:(一)提供具体的策略指导,合理拆分课程目标为策略技能。(二)推动学生能力提升,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想象力、创造力等能力发展。(三)彰显育人价值,突出重点传递的价值观,不同主题、文体衔接形成完整价值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启示是:(一)教科书的策略指导将大目标拆分成为小目标,具体细化为策略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二)教科书借助问题规划、文本组织,帮助学生适应新的问题情境,提供策略解决问题,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性的材料。(三)教科书通过合理规划加强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彰显育人价值。另外,这套教科书中还反映出良好的整体观,十分重视学科融合,且加强教科书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帮助学生合理地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

邱丽玲[7](2020)在《新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教育教学的方式也随之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将新媒体应用于教育的教学方式越来越普遍。2017年部编版语文教材全国投入使用,相较于“人教版”教材,部编版教材对于古诗词的选录比例加大。因此研究新媒体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厦门市三所具有代表性中学为例,对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对教师采用问卷调查加访谈的形式来获取信息资料。深入了解初中古诗词教学使用新媒体技术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媒体教学的优势,明确新媒体应用于古诗词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说明了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梳理了新媒体应用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研究现状。对“新媒体”“古诗词”“部编版语文教材”进行概念界定,并阐述了新媒体运用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理论依据。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来阐述研究设计。第二部分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现状调研来分析新媒体应用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第三部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和调查结果分析新媒体运用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优势。第四部分针对调查结果,从“教师对多媒体的态度”、“教师教学理念”、“教师对新媒体教学的认识”、“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容量”、“教师的备课时间”、“信息化教学资源深度开发的能力”等方面分析新媒体应用于初中古诗词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强化多媒体教学意识”、“加强教师新媒体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探讨促进新媒体应用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对策与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梳理了本研究的结论与创新点,并反思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卢璞玉[8](2020)在《有意义教学理念下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以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即使身处新时代的英语教育背景下,我们小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也不免面对“教师绝对话语”和“学生鹦鹉式英语”的尴尬教学困境,那么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就提供了本次论文研究的出发点,因此本论文以笔者的工作单位建湖县实验小学为例,从问题设计和课堂活动设计两大方面调查分析教学现状并提出教学效果的提升策略,并结合具体的课堂实践加以总结反思,以达到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探究有意义教学理念在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课堂的实践应用。本论文首先阐述有意义教学的理论基础-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理论,然后第二大部分先是通过教师版和学生版的问卷调查,具体分析了英语课堂问题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层面来说,知识权威重于学生学习体验;从问题层面来说,问题的广度与深度还要加强;从学生层面来说,学生的深度思维还需加强。而后通过课堂观察表比较得出课堂实践活动存在的不足-缺乏趣味元素的模式化活动和与教学目标匹配不当的课堂实践活动。由此调查分析并提出了有意义教学的提升策略:一是“以问促学”的有意义教学,笔者从问题的准备,有章法的语篇提问,从问题解决的视角出发和问题的分层设计四大方面入手阐述具体的行动策略;二是“以兴趣为支点”的教学:只有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设计新颖的课堂实践活动,才能挖掘英语学习的趣味,增强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心向。鉴于第三部分有意义教学的策略指导,笔者最后一部分探究并总结了进一步具体课堂实践:设计有深度的思维训练,运用有效的教师反馈语,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以情境和单元主线为依托,关注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增强有意义教学效果。在有意义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在课堂实践上行且思,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体现英语学科教育人文性和思维性的特点。本次研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启发更多的教师关注英语教学的育人意义,丰富自己的教学案例,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高燕[9](2020)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及培养研究 ——以六年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进入了“数字时代”。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雨课堂”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便利。《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9版中要求六年级学生毕业时要达到二级目标(700个单词)水平,指出要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学习策略的能力并掌握有效记忆和使用英语词汇的方法。培养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但从现状来看,小学生词汇学习方法单一、效果较差。鉴于此,本研究以“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及培养研究——以六年级学生为例”为题,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将词汇学习策略定义为为了有效地促进英语词汇学习和应用英语词汇所采用的具体行为、步骤、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在借鉴O’Malley和Chamot及文秋芳的研究成果,结合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的特点的基础上,本论文将词汇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三大类,共16种具体的词汇学习策略。为了了解六年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现状,本研究测查了山东省日照市某小学六年级175名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观念、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现状和英语词汇水平,并根据问卷和测试的结果,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词汇学习特点,利用雨课堂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的强大功能,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借鉴CALLA模式,构建了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培养模式,对培养资源进行了设计。此培养模式分为准备、呈现、实践、评价、扩展五个阶段,将雨课堂的资源推送、公告发布、不懂反馈、数据即时反馈、随堂限时测试、弹幕互动、课后答疑、报告教师、实时互动交流等功能贯穿其中。本论文采用集中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175名被试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词汇学习策略培养,概述了培养过程,列举了培养案例并对培养过程进行了反馈与调节。最后,通过对被试学生词汇学习观念、词汇学习策略和词汇水平测试成绩的前后测对比,验证了此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研究表明,培养后,部分被试学生更加重视英语词汇和词汇学习方法,改善了词汇学习观念;被试词汇学习策略总体使用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使用频率均有所增加,被试学生间的词汇学习策略使用频率的差距缩小;英语词汇水平整体提高,学生间的词汇水平差距缩小。这表明本文构建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培养模式切实可行,培养成效显着。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结论,探讨了研究不足与展望。

赵君香[10](2019)在《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文中认为视觉信息的有效传播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近些年,随着我国博物馆建设数量不断增加,博物馆传播能力的提升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博物馆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媒体应用拓展传播途径,博物馆如何通过视觉信息的传播提高传播效率,取得传播效果,博物馆如何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和审美能力等等问题都有待于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为研究对象,汲取近年来视觉信息传播和文化研究理论成果,主要基于马莱兹克传播场模式和受众中心论,试图建构博物馆视觉场,探索视觉信息的传播规律。基本路径是以视觉元素组成、特征、编码解码方式、视觉信息传播模式为突破口,概括博物馆视觉场的实体与虚拟、现象与表征、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性,考察视觉场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何通过建构视觉场提升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效果。视觉场是文化结构、视觉主体与受众发生互渗、互动的场域,由物质、活动和虚拟三种形态组成。社会环境以及受众心理空间同样构成博物馆视觉场的一部分,受众心理空间的表达依赖于空间视觉力场的构造。本研究通过博物馆实地考察,对受众留言分析,对国内外博物馆馆长、策展人、管理人员、志愿者、受众的访谈,从博物馆的视觉环境、视觉信息呈现与视觉叙事、媒介社会环境,结合受众视觉感知综合分析获得当前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现实图景。在媒介融合时代和“以受众为中心”的新博物馆学理念下,以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探索了博物馆视觉场的构建、视觉信息传播的策略和内外场域的媒介构成,探究博物馆传播者如何使受众更好进行意义建构。本研究围绕博物馆的视觉场构建、受众行为的演进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影响的两条逻辑脉络展开。研究发现,“受众中心论”将受众整合到博物馆自身已有的结构框架中,新博物馆学的兴起,将博物馆重心由“物”转向了“人”。博物馆实践创新侧重于应对当前的受众需求,建立博物馆内部与外部、物质场域的相关性。博物馆要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就要与受众形成交融互动、同生共在、内化发展的关系。参观博物馆的受众行为从凝视到交互,再到沉浸,体现出更深层的“参与性”“体验性”“分享性”特征。博物馆的发展更加注重观众在整个传播活动中的参与,传播形态更加虚拟化、科技化和场景化。博物馆视觉场转变为场景丰富大众体验的多维场域。三种传播形态是并行存在的关系,受到社会环境、受众需求和媒介技术的影响,博物馆传播发展每个阶段的重点不同,呈现出某一种形态更为突出的状态,并不会互相取代。受众对视觉场建构的影响表现在:博物馆视觉场传播形态的演进和受众行为的演进过程密切相关,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由绪论、结论与展望,以及主体部分六章内容组成。第一章是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探究。论述了博物馆视觉信息的构成要素和重要性,分析了博物馆作为大众媒介,其媒介特征表现为:具有持续不断的内容生产、文化信息的交换体系、针对受众的意义阐述、情感共鸣的艺术语境和建构公共活动的集体空间。分析了传播过程的编码方式和解码途径,并参照大众传播理论中的马来兹克模式构建出视觉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第二章基于受众中心论,分析了博物馆受众的社会环境,以及博物馆针对受众个体和受众群体的传播目的。构建出博物馆受众“认知-情感-技能三维度素养培养”模式图;将受众视为意义的积极建构者;不同受众个体的文化素养、视觉素养和媒介技能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应成为培养的着力点。对于受众群体,通过创设文化信息交换体系、多元文化环境有助于其提升文化自信并加强价值认同。第三章主要从分析视觉场的物质形态场构建、视觉信息呈现与阐释方式入手,聚焦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建筑空间、展品案例,对博物馆的视觉场域建构、视觉秩序形成、受众多感官体验策略、艺术通感、交互式视觉传播、志愿者人际传播等内部传播环境进行阐述,引导受众进行视觉体验和意义解读。良好的视觉秩序可以使得观者视线的序列、起伏和转移都能够因其空间设计而形成连贯多样的视觉线路;各视觉要素在形式上都具有程序化的特点,体现于受众的视知觉在建构过程中对视觉经验和审美心理的感知、选择和同构。第四章以博物馆中最常见的展览活动形态,即视觉场的传播内容地域文化展览和国际展览,探索展览视觉表现和内容的视觉修辞、传播过程中的视觉隐喻、视觉叙事来阐述如何实现精神层面的展览主题有效传播,通过多元文化叙事的展览增进文明的互鉴互赏。展览经过策展人员诠释、说明,由点到线,充分关注展品之间、媒介之间关联性以形成视觉叙事和视觉隐喻呈现展品价值。第五章从博物馆展示的虚拟环境、媒介方式、博物馆数字化形态对视觉信息传播功能的影响、电视媒介对信息的重构来研究博物馆视觉艺术及文化呈现,探求博物馆虚拟视觉场的构建。场域的迁移体现在:由内到外、由真实到虚拟,突破博物馆实体边界传播。各媒介平台、社会机构与博物馆协同合作,共同构建跨媒体的博物馆文化叙事,实现视觉信息的多样化传播。结合可视化技术运用,媒介融合传播效果优于比传统的展示方式;但博物馆对视觉信息的传播不能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和社会渠道,仍需要发挥传播主体功能深入传播文物本体的价值内涵。第六章主要对山东博物馆、山东美术馆个案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归纳了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从媒介社会学角度,博物馆应被看作一个社会系统,受众进入其中,从而建立起新的社会体系,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身份,并与博物馆的其他要素构成新的社会关系。基于此,本研究将田野调查获得的质性材料运用扎根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效果问题并综合分析原因。主要影响因素有:传播环境与视觉秩序;展品呈现与信息阐释;展览的多样化叙事;媒介应用与拓展。本章也是对视觉场建构的案例补充和实践验证。在最后的“结论与展望”部分,研究发现了视觉场三种形态下博物馆与受众的关系;构建了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的视觉场整合模式,提出博物馆馆内外视觉信息的传播策略;并以对中外博物馆在视觉信息、艺术思想、多元文化、城市形象传播基础上内在发展规律获得启示,进行研究展望。传统博物馆的功能多以收藏保护文物珍品、研究和展示为主,而城市化发展、文化艺术生态繁荣的环境下博物馆具有复合功能,大众传播与公共文化服务性增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定位为文化生产、阐释、传播和体验的公共中心,并嵌入城市文化系统和大众社交网络之中;受互联网思维与科技发展影响,将会出现更多的实体与虚拟博物馆结合的传播形态;大众传播为博物馆拓展更宽广的传播路径和范围,融合媒介为博物馆提供更多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式。创新内容、重组资源、跨界融合,视觉信息传播将助力博物馆文化传承与传播。

二、妙趣横生的邮件朗读程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妙趣横生的邮件朗读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3)面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以七年级语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混合式学习已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1.1.2 混合学习环境下深度学习的不足引人思考
        1.1.3 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现状
        1.2.1 混合式学习活动研究现状
        1.2.2 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1.2.3 深度学习与混合式学习的融合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混合式学习活动
        2.1.2 深度学习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活动理论
        2.2.3 元认知理论
第三章 面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前端分析
    3.1 深度学习的内涵“再”理解
    3.2 深度学习的发生过程
    3.3 混合式学习活动要素分析
    3.4 面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要素及其结构关系
    3.5 面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原则
第四章 面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
    4.1 面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活动流程
    4.2 活动设计前期分析
        4.2.1 学习者分析
        4.2.2 学习内容分析
        4.2.3 学习目标分析
    4.3 学习环境设计
        4.3.1 学习资源设计
        4.3.2 交互关系设计
    4.4 学习活动设计
        4.4.1 激活准备阶段的学习活动设计
        4.4.2 建立联结阶段的学习活动设计
        4.4.3 提取迁移阶段的学习活动设计
        4.4.4 反思评价阶段的学习活动设计
    4.5 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第五章 七年级语文混合式学习活动实践研究
    5.1 数据收集工具的编制
        5.1.1 深度学习水平量表编制
        5.1.2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理解水平评价表编制
        5.1.3 深度学习能力量表编制
        5.1.4 访谈提纲编制
    5.2 行动研究整体规划
    5.3 第一轮行动研究
        5.3.1 制定计划
        5.3.2 行动实施
        5.3.3 观察分析
        5.3.4 反思修订
    5.4 第二轮行动研究
        5.4.1 制定计划
        5.4.2 行动实施
        5.4.3 观察分析
        5.4.4 反思修订
    5.5 第三轮行动研究
        5.5.1 制定计划
        5.5.2 行动实施
        5.5.3 观察分析
        5.5.4 反思修订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深度学习水平量表
    附录2 深度学习能力量表
    附录3 《秋天的怀念》自主学习清单和活动设计方案
    附录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主学习清单和活动设计方案
    附录5 《纪念白求恩》自主学习清单和活动设计方案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2020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上)(论文提纲范文)

各套试卷命题特点及典型试题分析
    1.全国I卷
    2.全国II卷
        第一,深化考试内容改革,防止试题形式固化。
        (1)防止试题形式固化,进一步创新试题呈现形式。
        (2)修订和完善评分参考。
        第二,以学科素养为导向,加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
    3.全国III卷
        第一,注重对语篇宏观和微观结构的考查。
        第二,注重基础,突出语境,考查必备知识。
        第三,注重思维层次测试,强化关键能力考查。
    4.新高考全国卷
    5.北京卷
    6.天津卷
    7.上海卷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彰显育人价值。
        第二,聚焦核心素养,注重语用,突出对思维品质的考查。
    8.浙江卷
    9.江苏卷
典型题型分析及备考建议
    1.听力
        (1)考查能力要求
        (2)典型试题分析
        ① 听力试题选材与长度
        ② 听力试题题目设计
        ③ 2020年全国II卷听力试题作答策略
        (3)备考建议
        ① 高三毕业班听力训练建议
        ② 高一、高二年级听力教学建议
    2.完形填空
        (1)考查能力要求
        (2)典型试题分析
        (3)备考建议
    3.语法填空
    4.单项填空

(5)韵律构词在HSK4-6级的体现及其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目的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韵律构词的理论基础
    2.1 音乐学理论-节奏与节拍
    2.2 语言学理论-节奏感知论
    2.3 韵律学理论-音步
        2.3.1 韵律词
        2.3.2 韵律单位
        2.3.3 韵律层级
        2.3.4 韵律词必备特征
    2.4 .汉语声调、节奏在音乐中的对应
        2.4.1 声调在音乐中的对应
        2.4.2 汉语节奏在音乐中的对应
第三章 韵律构词的语言表现和影响因素
    3.1 特殊构词体现韵律
        3.1.1 词素韵律
        3.1.2 词缀韵律
        3.1.3 结构韵律
    3.2 语言表达中的韵律
        3.2.1 音节韵律修辞
        3.2.2 结构韵律修辞
    3.3 英语中的韵律构词
    3.4 韵律构词的影响因素
        3.4.1 形态结构
        3.4.2 节律要求
第四章 新HSK大纲4-6 级词汇韵律构词分类
    4.1 双音节组合
        4.1.1 含轻声的重轻节奏
        4.1.2 不含轻声的声调组合节奏
    4.2 三音节组合
        4.2.1 三音节名词
        4.2.2 三音节动词
    4.3 四音节词
        4.3.1 平衡复音步
        4.3.2 不平衡超音步
第五章 韵律构词在高级汉语中的运用案例
    5.1 韵律构词在教材中的体现
    5.2 教学应用举例
结语
    6.1 研究成果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与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含轻声双音节词汇表(按音序排列,总计171 个)
附录2 不含轻声双音节词汇节奏分类表(按音序排列,共计3927 个)
附录3 《发展汉语中级综合》(上)韵律诵读诗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美国霍顿·米夫林版小学《阅读》教科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 教科书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教科书革新
        三 《阅读》教科书的价值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 研究对象:《阅读》系列教科书
        二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借助CIR-FS框架形成研究思路
        二 四种研究方法的运用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 教科书
        二 阅读教学
    第五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第二章 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概述
    第一节 英语语言艺术标准的总体特点
        一 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制定
        二 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总体特点
    第二节 英语语言艺术标准的制定及其特点
        一 目标设置
        二 框架及内容的安排
        三 具体呈现特点
第三章 美国母语阅读教材的特征及《阅读》教科书编制
    第一节 美国母语阅读教材的一般特征
        一 美国母语阅读教材的编制特点
        二 美国母语阅读教材的内容特点
    第二节 《阅读》教科书编制
        一 《阅读》教科书的编制特点
        二 《阅读》教科书的构成体系
第四章 《阅读》教科书的内容建构
    第一节 《阅读》的课程内容规划
        一 文化选择:范围广、价值选择明确、建构方式多样
        二 知识规划:展现学科要素、重视联系
    第二节 《阅读》的教学支持
        一 教学支持的意义
        二 教学支持的构成及联系
    第三节 《阅读》的文本呈现
        一 文本呈现的意义:表意清晰有趣、符合审美
        二 文本呈现的结构及特点
第五章 《阅读》教科书的特征与启示
    第一节 课程内容规划中文化选择与知识规划的特征
        一 课程内容规划中文化选择的特征
        二 课程内容规划中知识规划的特征
    第二节 教学支持的特征
        一 连接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经验、兴趣
        二 教学支持帮助促进思维发展
        三 创设学习情境,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第三节 文本呈现的特征
        一 结构清晰,呈现方式多样
        二 表现形式多样,且不同部分联系密切
    第四节 《阅读》教科书的启示
        一 提供策略指导
        二 促进思维发展
        三 彰显育人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阅读》一至六年级课文题目统计
附录B 《阅读》一至六年级各单元主题统计
附录C 《阅读》一至六年级各单元活动、策略分布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新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基于教育信息化时代
        1.1.2 源于古诗词的重要地位
        1.1.3 始于对“部编版”教材古诗词教学研究的现实需要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研究综述
        1.3.2 关于新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的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新媒体
        1.4.2 古诗词
        1.4.3 部编版语文教材
    1.5 理论依据
        1.5.1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1.5.2 学习动机理论
        1.5.3 建构主义理论
        1.5.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6 研究设计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媒体运用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调查
    2.1 问卷调查设计
        2.1.1 调查对象
        2.1.2 问卷设计
        2.1.3 问卷内容
        2.1.4 访谈提纲
    2.2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2.2.1 学生使用新媒体情况分析
        2.2.2 学生对古诗词教学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态度分析
        2.2.3 古诗词教学使用新媒体技术的课堂情况分析
    2.3 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2.3.1 教师使用新媒体情况分析
        2.3.2 教师对新媒体应用于教学的评价及建议
第3章 古诗词教学运用新媒体的优势分析
    3.1 视听结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2 直观展示,拓展知识
    3.3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搜集信息的能力
    3.4 丰富课堂教学活动
    3.5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第4章 新媒体应用于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问题
        4.1.1 教师对多媒体态度不明
        4.1.2 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制作课件技术不成熟
        4.1.3 教师对新媒体教学认识较少
        4.1.4 课堂信息容量过大
        4.1.5 教师备课时间有限,课件设计不合理
        4.1.6 教师缺乏教学资源深度开发的能力
        4.1.7 学校的软件设施未与时俱进
        4.1.8 教师缺乏针对性培训
        4.1.9 教师课堂掌控能力有待提高
        4.1.10 新媒体的负面效应
    4.2 原因分析
        4.2.1 教师新媒体教学意识淡薄
        4.2.2 教师新媒体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不足
第5章 促进新媒体应用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5.1 强化新媒体教学意识
        5.1.1 把握使用新媒体教学的“度”
        5.1.2 关注“技术”更要关注“学生”
        5.1.3 “经验”和“新的教学理念”双重并行
        5.1.4 加强交流合作,提升“教研”意识
    5.2 加强教师新媒体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5.2.1 提高教师新媒体教学理论知识水平
        5.2.2 提高教师新媒体教学能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有意义教学理念下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以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一.小学英语有意义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 有意义学习理论
    (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
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 课堂问题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1. 课堂问题设计调查背景分析
        2. 课堂问题设计教学现状调查对象及说明
        3. 课堂问题设计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 小学英语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
        1. 课堂活动设计模式化,缺乏特色的趣味元素
        2. 课堂活动设计“看似热闹”,目标与活动匹配不当
三.小学英语课堂有意义教学的实践模式
    (一)“以问促思”的有意义教学
        1.问题设计前的“准备期”,做到知己知彼
        2. 语篇教学提问有章法,忙而不乱
        3. 从问题解决的视角进行有意义教学
        4. 关注分层问题设计,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二) 以“学生兴趣为支点”的有意义教学
        1. 有意义教学必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2. 有意义教学“趣味”生成和实施的原则
        3. “耳目一新”的有意义教学课堂活动
四.小学英语课堂有意义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 “以问促思”--加强深度思维训练
    (二) 以教师反馈话语为依托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 语言实践注重在情境的体验中融合“趣”和“效”
    (四) 统筹安排以单元主题意义为主线的课堂教学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课堂观察表
致谢

(9)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及培养研究 ——以六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
        二、新课程标准与学科素养对词汇学习的新要求
        三、小学生词汇学习方法单一、效果较差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已有研究综述
        一、智慧学习环境相关研究
        二、词汇学习策略相关研究
        三、词汇学习策略培养相关研究
        四、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英语词汇学习及其策略
    第一节 小学英语词汇学习
        一、目标要求
        二、小学英语词汇的特点
        三、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特点
    第二节 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一、词汇学习策略概述
        二、词汇学习策略的分类
    第三节 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的支持
        一、智慧学习环境概述
        二、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的特点
第三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培养设计
    第一节 前期调查
        一、策略的掌握与应用现状调查
        二、策略使用的调查与分析
        三、英语词汇水平测试
    第二节 培养模式
        一、理论依据
        二、设计原则
        三、培养模式构建
    第三节 培养资源设计
第四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培养实践
    第一节 雨课堂功能及应用
    第二节 培养过程
        一、培养过程概述
        二、培养案例
        三、培养过程的反馈与调节
    第三节 培养效果分析
        一、培养效果验证的总体设计
        二、策略使用水平的成效分析
        三、英语词汇水平分析
        四、培养效果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创新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10)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五、创新点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探究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博物馆
        二、视觉信息
        三、视觉场
    第二节 视觉信息传播述略
        一、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溯源
        二、视觉思维理论及研究启示
    第三节 从大众传播模式到视觉场建构
        一、博物馆媒介特征和传播模式
        二、博物馆视觉场的建构及形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受众分析
    第一节 博物馆受众的视觉感知
        一、接受理论和积极受众观
        二、分众化传播与学术引领
        三、博物馆视觉优先性体现
    第二节 博物馆受众的视觉素养培养
        一、博物馆受众素养的维度
        二、提升受众视觉素养的路径
    第三节 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价值
        一、创设文化信息交换体系
        二、受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物质形态
    第一节 建筑空间场域引发受众想象体验
        一、奠定视觉艺术的发展基础
        二、塑造受众的多元文化环境
        三、创设受众感知的视觉场域
        四、营造视听感知的想象空间
    第二节 视觉信息的物质内容呈现与阐释
        一、学术支撑: 策展定位与知识信息权威性
        二、历史意义: 文物类展品视觉信息的传播
        三、情感符号: 绘画类展品视觉信息的传播
    第三节 从隐喻到意义的艺术展视觉传播
        一、当代艺术的视觉信息传播
        二、视觉艺术隐喻转换与触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活动形态
    第一节 地域文化展览的视觉场活动
        一、地域文化展览视觉信息特点
        二、地域文化展览视觉叙事策略
        三、地域传统文化意蕴呈现方式
    第二节 国际跨文化展览的视觉场活动
        一、柔性视觉传播中国故事
        二、异域文化激发文明创想
        三、展览视觉文化叙事模式
    第三节 视觉场的人际传播和创意活动
        一、创建对话: 受众接受与意义协商
        二、创意活动: 交互传播与意义建构
        三、诠释讲解: 交互过程的人际传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虚拟形态
    第一节 博物馆视觉场的媒介形态演变
        一、博物馆视觉信息典藏与传播的新场域
        二、融合媒介下视觉信息的传播方式转向
    第二节 大众文化构建博物馆视觉场的主要方式
        一、电视节目构筑博物馆虚拟叙事新空间
        二、自媒体对博物馆受众的影响
    第三节 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发展前瞻
        一、科学技术带来视觉信息的人文传播
        二、物质场与虚拟场传播形态融合转换
        三、辩证运用虚拟场进行视觉信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视觉信息的传播场元素
        一、视觉场的内容分析
        二、视觉场的受众分析
        三、视觉场的媒介分析
        四、受众与博物馆关系分析
    第二节 视觉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
        一、建筑空间建立主体认知
        二、视觉信息环境的秩序性
        三、展品展览的文化多样性
        四、运用媒介阐释的重要性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启示思考
    三、局限性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妙趣横生的邮件朗读程序(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峡两岸暨香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征的比较研究 ——以42节优质课为例[D]. 魏铭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整合运用研究[D]. 林韵思. 西南大学, 2021
  • [3]面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以七年级语文为例[D]. 桑笑语. 河北大学, 2021
  • [4]2020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上)[J]. 陈新忠,李鹏,杨琳,沈伟刚,卓俊斌,周建林,赵静宜,钦锋,栗瑞莲,梁厚富. 英语学习, 2020(10)
  • [5]韵律构词在HSK4-6级的体现及其教学实践[D]. 刘佳. 山西大学, 2020(12)
  • [6]美国霍顿·米夫林版小学《阅读》教科书分析[D]. 冯旭.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新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D]. 邱丽玲. 集美大学, 2020(08)
  • [8]有意义教学理念下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以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为例[D]. 卢璞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及培养研究 ——以六年级学生为例[D]. 高燕.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D]. 赵君香. 山东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有趣的电子邮件阅读程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