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国发展的因素分析

促进中国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促进中国发展的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汤占中[1](2021)在《中国城镇用地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长达40年的高速增长。伴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和非农产业在城镇的聚集,而城镇用地是聚集产生的经济活动开展的场所。城镇人口和GDP增长间接导致城镇建成区在空间上的蔓延,即城镇扩展。城镇扩展是一把双刃剑,有弊也有利。因此,以中国城镇用地为研究对象,探究城镇用地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对国家层面制定宏观的城镇规划政策,促进城镇用地合理有序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城镇用地时空动态研究多以城镇用地为单独研究对象研究,综合城镇用地、GDP和人口的现有研究中,以城镇用地与GDP和人口的数量变化演变为主,缺少空间演变的研究。刻画城镇扩展格局时,考虑不同区域城镇用地之间的自相关较少。城镇用地或建设用地影响因素分析中,未充分考虑自变量的异质性。针对以上问题,以中国科学院1:10万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中提取的矢量城镇用地,以及统计年鉴中的社会经济数据为数据源,以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四大区域)作为区域划分,做了以下4个方面研究。(1)提出了一种定义两类地理对象空间分布主趋势方向差异的指数,并引入了空间差异指数。构建了一种城镇扩展速度的综合指数,该指数采用四分位数方法对城镇扩展速度进行分级,这是相对于现有研究的改进之处。结果表明:就城镇用地与第二、三产业GDP(二三产GDP)椭圆主趋势差异(UG)而言,四个年份(2000、2005、2010、2015)均是西部地区最大,东北地区最小。就城镇用地与人口椭圆主趋势差异(UP)而言,四个年份均是东部地区最小,2000、2005年西部地区最大,2010、2015年中部地区最大。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城镇用地与人口分布空间差异呈单调递减,分布趋于一致。在同一年份,相较于二三产GDP,人口的空间分布更接近于城镇用地的空间分布。2000-2015年,年均扩展面积和年均扩展率双高的类型A是最主要的扩展类型,扩展类型A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2)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剖析了城镇用地规模影响因素变化及空间异质性。2000、2005、2010和2015年,在全国尺度上,二三产GDP、人口和城镇化率均正向显着促进城镇用地规模,三个因素对比而言,人口作用最大、二三产GDP次之,城镇化率最小。从四大区域对比来看,在各影响因素中,人口对城镇用地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最明显。二三产GDP对东北地区城镇用地规模影响不显着,而在东部地区在四个年份均正向显着,表明东北地区在2000-2015年期间,总体而言,经济发展对新增城镇用地依赖较小。就各变量对城镇用地影响的异质性而言,二三产GDP回归系数高值区主要位于新疆及长三角,西部开发过程中,对土地有明显需求。由于东北振兴宏观政策的实施,东北地区在2005年,二三产GDP对城镇用地影响较大,此时期经济发展消耗较多土地。人口回归系数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足以说明,人口对于东北地区的城镇用地需求有着决定性作用。(3)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MGWR,探索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时空特征。在全国尺度上,城镇用地显着促进经济增长,其中在2010年作用最大,金融危机时期,城镇用地供给有效促进经济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变的明显。四大区域尺度上而言,东部地区城镇用地研究期内对经济发展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投资始终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力量。就城镇用地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异质性而言,经济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及东南沿海,城镇用地供给较能促进经济增长。(4)基于空间自相关探索县级尺度数据城镇扩展特征,并运用空间效应分解剖析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2000-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年均扩展面积最大、对城镇用地扩展贡献最大的类型均为直辖市。在京津冀区域内,北京、天津城镇用地扩展速度一直明显领先于河北,城镇用地扩展极化特征突出。年均扩展面积高高集聚呈“跷跷板式”分布格局向“哑铃式”分布格局转变。城镇用地存在内生交互效应,本地城镇用地受邻近区/县影响显着,邻近区/县城镇用地规模增加1%,将导致本地城镇用地规模增加0.245%以上。就空间溢出效应贡献程度而言,京津冀在县级尺度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空间溢出效应在选用变量中最突出。

黄金霞[2](2021)在《我国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的金融体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稳定且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我国各省自身条件不同,实际发展情况也不同,使得各区域间不仅存在很严重的经济差异,也存在不平衡的金融发展现象。而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会进一步加深区域经济差异,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鉴于此,本文拟对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测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出有益探索。本文从文献综述入手,广泛阅读了与金融发展相关的文献,总结前人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了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然后从GDP、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三方面分析我国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现状,并从金融相关率、金融机构两方面对区域金融发展的特征进行比较,初步刻画出区域金融业的发展特征,直观展示区域金融发展存在的差异以及差异的变化趋势。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金融结构、金融规模、金融效率三方面的10个金融相关指标,构建测度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以人类发展指数法为基础并采用变异系数法为各指标及维度确定权重的方法来测度金融发展综合水平,得出金融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简称金融发展指数(Financial Development Index,FDI)。各区域的金融发展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西部、中部,并且各区域内的省际金融也存在不均衡发展。其次,分别使用加权平方离差法、变异系数法、泰尔指数法综合评价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通过对比三种方法的测度结果发现,从总体上来看,各区域的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均呈下降趋势,并且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对全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最大,在考察期内的差异变化趋势趋于一致;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波动较大,在考察期内,呈现两阶段发展,即变化趋势呈“倒U”型;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差异较为稳定但近年来有所增长。最后,对2011-2019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建模,根据F检验和Hausman检验的结果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模型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从实证结果来看,区域的人力资源水平、政府政策行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及固定资产投资6个因素对金融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且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区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对于该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并不显着。基于上述分析,最后归纳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孙彤彤[3](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李晓静[4](2021)在《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绿色生产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然而当前,绿色生产面临着产品“优质不优价”、消费者信任关系缺失、制度激励不足等现实困境,使得农户进行绿色生产的动力不足,也成为限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物流体系的完善,农村电商变成了绿色消费的重要引擎,实现了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有效衔接,提升了绿色农产品的贸易效率。与此同时,来自消费端的绿色需求和农产品质量信息,通过数据共享机制,反馈到生产端,不仅为农户提供了新的盈利点,而且会推动农户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但就现实而言,农村电商依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电子商务渗透到农村地区仍需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且受电商意识不足、销售经验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农户参与电商难度较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能否通过农村电商传递给生产者,进而影响农户转变生产方式已成为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何种因素影响了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参与电商是否会影响猕猴桃种植户的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是否会促进猕猴桃种植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进而推动其绿色生产转型?其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又是什么?此外,参与电商是否能进一步提升猕猴桃种植户的绿色生产绩效?上述问题的回答,对政府出台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相关政策,吸引猕猴桃种植户积极参与电商销售,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提高猕猴桃产品质量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农户行为、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农业技术采纳等理论为指导,基于陕西省、四川省1036户猕猴桃种植户的调研数据,对样本区域内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及绿色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BFG两步法、内生转换模型、中介效应模型、Tobit模型及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等多种数理模型和实证分析方法,考察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绿色生产转型、绿色生产绩效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驱动其实施绿色生产行为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样本区域中,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有398户,未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有638户。在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中,有70户参与平台电商模式,有328户参与社交电商模式,在638个未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中,有494户猕猴桃种植户希望能够通过参与电商渠道销售猕猴桃,可见猕猴桃种植户普遍参与电商销售的意愿较高,但实际参与电商销售行为的总体水平较低。不同猕猴桃种植户的绿色生产技术认知存在明显差异,且政府对推动种植户采纳不同绿色生产技术的支持力度也存在明显差异。此外,有机肥施用技术、套袋技术、无公害农药使用技术在猕猴桃种植户样本中均得到了较高程度的采纳,但物理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种植户采纳率较低。从参与电商决策、参与电商模式及参与电商程度三个维度挖掘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的内在动力。研究结果显示加入合作社、接受农技培训次数较多、家中有村干部、互联网获取信息频繁能够促进猕猴桃种植户参与平台电商模式;户主年龄越小、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家中劳动力人数越多、经营规模越小、种植专业化程度越高、人情往来支出较大、亲戚好友数量较多、对电商政策感知高、有网购经历、村庄有快递点能够促进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社交电商模式。(2)从绿色农产品价格感知、销量感知、消费者认可感知、政府支持感知、风险感知五个维度分析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电商决策能够提升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且五个分维度均通过显着性检验;从参与电商模式来看,平台电商模式和社交电商模式均能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而分维度中部分变量不显着;在398户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中,随着参与电商程度的加深,猕猴桃种植户对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有所提升,从分维度看,参与电商程度越高,猕猴桃种植户对销量、消费者认可、政府支持的信心均有所增强。(3)实证检验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发现,对猕猴桃种植户而言,绿色生产技术的重要性依次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套袋技术>无公害农药使用技术>有机肥施用技术。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有显着促进作用,参与电商的猕猴桃种植户倘若未参与电商,其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为62.07%;参与电商后,其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增加到65.99%,增长率为6.32%。不同参与电商模式的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有差异,采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交电商模式>平台电商模式>传统销售模式。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也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从机理分析看,参与电商通过经济激励、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产品标准化、消费者正向激励四条传导机制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另外,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信息资本等资源禀赋均在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4)根据猕猴桃种植户的生产指标特性,可以将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划分为绿色生产方式和传统生产方式两类,绿色生产方式的有机肥施用率、生物农药使用率、节水灌溉设备使用率、物理防治技术投入、包装物回收率均显着高于传统生产方式。就参与电商促进猕猴桃种植户转变生产方式而言,参与平台电商模式的转变概率大于参与社交电商模式的转变概率,且两者均大于参与传统销售模式的转变概率。参与电商程度对不同生产方式下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5)通过检验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发现,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益和绿色生产效率均有显着提升作用。就绿色生产效益而言,在控制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异质性后,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家庭年收入、猕猴桃收入、家庭人均收入、每亩猕猴桃收入均有重要的提升作用,平台电商模式的收入效应大于社交电商模式的收入效应,且两者均大于传统销售模式的收入效应。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与猕猴桃种植户收入之间发挥重要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介于9.62%~11.18%之间,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与猕猴桃总收入之间的中介作用最大。就绿色生产效率而言,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率普遍偏低,平均值仅为63.92%,参与电商会促进猕猴桃种植户的生产技术效率,且平台电商模式下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更高。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与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之间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绿色生产转型;增强电商政策宣传,提高电商参与意识;适度引导电商参与,注重电商多元发展;优化平台监督机制,打通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绿色生产管理,优化产品交易环境;增强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市场竞争能力。

王艺芳[5](2021)在《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研究》文中认为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公益、安全、优质发展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趋势和全球性议题。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是我国学前教育体制变革的目标,也是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然而目前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如何?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存在哪些差异?影响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因素有哪些?基于回答这一系列问题的需要,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遵循“界定核心概念——确定价值取向——建立理论模型——构建指标体系——研制监测量表——监测发展水平”的思路对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进行研究。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是指基于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的理念,由政府主导,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面向全体3-6岁儿童不以营利为目的、收费合理、办园规范、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准基本公共服务。基于西方和我国公共服务监测价值取向的演变历程及趋势,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提出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综合参考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评价学等多学科理论和经典成熟的公共服务监测模型,建立了涵盖功能、环节、价值目标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以公共性为基本价值,在功能上主要指向宏观区域公共利益和微观个体满意度的实现,在环节上包括“投入——分配——产出——结果”,在价值目标上要实现服务充分性、服务均衡性、服务公益性、服务满意度。在此基础上,研究者编制了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并利用三轮次德尔菲专家访谈法进行修订。基于建构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者编制了分别用于监测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发展水平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监测量表》和微观发展水平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监测量表》。经过小样本试测与大样本施测,运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的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级反应模型对《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监测量表》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监测量表》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进行检验,得到科学性和可行性有保障的监测量表以及经过实证检验与调整过的监测指标体系。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山东省的青岛市、江西省的上饶市、贵州省的贵阳市为样本省市,抽取75位教育行政人员、994位幼儿园教师、4155位幼儿家长对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进行主观评价,并利用2019年相关客观教育统计数据获得客观绩效。通过潜在剖面分析、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展现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发展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较高且存在较大差异,宏观发展指数、微观发展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的得分分别为87.19、77.94、84.68,且宏观发展指数高于微观发展指数,主观评价高于客观绩效;(2)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充分性有待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存在显着省际和城乡不均衡;(3)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家长满意度水平一般,政府职责满意度有待加强;(4)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相关利益者对幼儿园收费实惠性、入园平等性、时间匹配性的评价存在冲突性,而一致认为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依旧存在、教育经费补贴过低、幼儿园质量较高;(5)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可以分为低认可度组、中认可度组和高认可度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可分为低满意度组、中满意度组和高满意度组,来自山东、城市、县城的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更有可能归属于高认可度组和高满意度组;(6)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存在多层次性与复杂性,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在幼儿园教师的年龄、教龄、第一学历、职务、编制、园所级别、省份、城乡存在显着差异,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在家长的性别、年龄、户口类型、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园所性质、园所级别、省份、城乡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省份、城乡、园所级别、职务、编制、户口类型等因素是影响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和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研究围绕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政府主导性、供给与分配的有效性、弱势补偿性等,提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对策。综上所述,本研究明晰了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内涵与监测的价值取向,构建了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模型、监测指标与监测量表,分析了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发展差异与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发展对策。本研究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及监测提供了理论奠基与实证支持,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王佳璐[6](2021)在《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经济必须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跨越,但生态、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增加,成为中国实现发展转型的障碍,协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合理供给的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我国现阶段的必然选择。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幅员广阔,发展基础差异显着,目前依然面临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环境污染压力大、经济发展生态效益低等突出问题,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全面认识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时空分异,深入探讨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障碍与影响因素,有利于识别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黄河流域实现绿色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本文以黄河流域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基于“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原则从“绿色增长、绿色福利、绿色财富、绿色治理”四个角度构建黄河流域绿色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熵值TOPSIS法对2008-20171年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对发展指数进行分解,对黄河流域不同区域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演化、发展障碍、耦合协调以及收敛性进行研究,并针对不同样本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费舍尔组间检验模型对影响因素及系数差异进行检验,最后从统筹区域发展、缓解区域差异、加快产业升级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马太效应与路径依赖特征显着,省会城市发展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城市,而以传统原料加工、采掘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持续集中于绿色发展低水平;(2)黄河流域区域发展差异显着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下游地区绿色发展水平、协调程度显着高于上游地区,其中绿色福利、绿色增长是导致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3)黄河流域重点城市群绿色发展呈现出东部城市群优于西部的特征,绿色增长、绿色福利、绿色财富对宁夏沿黄城市群造成最大发展障碍,绿色治理对晋中城市群造成最大发展障碍;(4)人均GDP、科教支出、第二产业产值占比、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以及森林覆盖率对黄河流域、城市群、上中游地区样本产生总体表现为显着性存在差异的正向影响,人口密度总体表现为显着性存在差异的负向影响;(5)上游-中游样本第二产业系数差异一般显着,上游-下游、中游-下游样本人均GDP、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森林覆盖率系数存在显着差异。

朱显宇[7](2021)在《GVC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部分,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工作“母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任,是工业的心脏和国民经济的生命线,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力量。从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看来,5G、高铁等部分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我国大多数高端装备制造业仍处于世界分工体系下的中间环节,国际竞争力较低。实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尤其是实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攀升,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而服务化毋庸置疑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摆脱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服务化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和目标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服务化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的特征。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服务化机理内涵,建立了包含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动因、过程及影响因素、效应等内容的服务化机理研究框架。从企业内外部分析了驱动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因素,并揭示了服务化动因的驱动机制,通过对服务化动因驱动强度的测度,明确了驱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主要分为产品服务附加阶段、产品+服务阶段以及服务型高端装备制造阶段,通过对各阶段的分析揭示服务化转型的影响因素,构建服务化转型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同时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进行测度,揭示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以及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进而通过实证模型揭示服务化影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强度,考虑到企业的异质性,分行业检验结果与总体样本检验结果基本保持一致。从宏观视角、产业视角、企业视角分别对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效应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各服务化子效应的评价指标进行了选择,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服务化效应综合评价体系,并对中国30区域的服务化效应进行了测度分析。最后基于服务化机理的研究从宏观、产业及企业视角提出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策略,以期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提供有益的启示。

王雪泥[8](2020)在《H省发展国际友好城市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地方层面,通过与外国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开展经济社会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正是地方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重要渠道。H省国际友好城市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新时期大国外交的不断发展,H省国际友城的发展在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主渠道的作用。然而,面对H省所处的历史机遇期和战略窗口期,H省国际友城尚不能满足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需求。本文针对H省国际友好城市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习近平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和城市外交理论为指导,通过资料查阅、统计分析、案例分析、ISM分析等研究方法,主要从发展历程、空间分布、产业合作等方面梳理总结了当前发展现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归纳了目前H省友城培育出的“情缘主导型”、“官方主导型”和“项目主导型”三种成熟发展模式,进而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归纳H省国际友城面临的问题,提取影响国际友城发展的主要因素,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对国际友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解释结构模型,根据解释结构模型层次化处理结果,明确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关系,找出影响国际友城发展的表层因素在于目标规划导向不明、主管部门统筹不力和交往形式单一交往领域狭窄,中间层因素在于地域文化差异、信息壁垒难以破除、职能部门协调难、考核检查不到位和配套保障待完善,根源层因素在于国家间双边关系底线制约、对接国家外交政策不够深入、追踪机制缺失以及人才人力投入不足,最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影响因素提出推动国际友好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优化对策。

许虎林[9](2020)在《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产业链专业化分工和供应链的有序衔接,扩大了国际贸易规模,有效推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在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中国际物流的地位日益突出,国际物流合作如何开展、在哪些方面开展,虽然GTI组织专家们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通关问题的探讨,但都没有对区域内国际物流合作效应进行全面深入地论证。在大图们江区域各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各成员国对这一区域的发展给予更多关注的大背景下,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从国际物流合作先行突破,但现有的国际物流发展现状表明,国际物流合作的发展还处于规模化的第一阶段,没有达到大图们江区域成员国的预期。所以,本研究从归纳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入手,首先将研究的地理范畴扩展为以大图们江倡议成员地理范围的经济辐射范畴为研究对象,突破了研究范畴的局限性。通过对国际物流合作概念的重新界定,明确研究以基础设施建设、通关货物运输、国际物流服务及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合作为基础,探讨宏观层面的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问题。在研究中明确了合作的基础源于国家战略与合作机制为大图们江地区国际物流合作提供的制度保障,陆海联运形成的互联互通为国际物流合作奠定的通道基础,区域各国经济的发展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提供的源泉与动力及朝鲜与日本积极参与大图们江区域合作。通过对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进程、模式和成效分析,展示了合作发展的程度。尝试从国际物流量(进口量和出口量)和国际物流额(进口额和出口额)两个方面的四个维度来分析,突破已往物流研究中单一物流量指标的局限性。通过时间固定效应方法对总结出的国际物流五方面影响因素核心变量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了这些变量对国际物流发展产生的影响及原因,为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分析提供了前期基础。研究中,通过耦合方法将国际物流五方面合作的各变量耦合处理,经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提炼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国际物流环境指标、国际物流基础设施指标、国际物流效率指标、国际物流成本指标和国际物流市场指标等五个效应指标,引入效用理论,利用时间固定效应方法并结合倒U型模型分析法对五个方面指标进行效应分析,得出五个方面的效应情况。依据以上的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研究通过以上的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发展经过二个阶段发展,处于规模扩大的发展阶段;现阶段主要的合作机制主要有四种机制,即决策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冲突调解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等,但尚未形成一套制度化和程序化的国际物流合作专门决策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不能及时解决跨境国际物流中的即时问题,影响了跨境国际物流合作的流畅性,仅形成了双边收益分配机制,冲突调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合作模式主要有政府间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模式、清关互认模式、企业间双边合作模式、跨境电商物流合作模式等;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项目合作、国际物流标准化建设合作以及电商国际物流方面取得成效。通过对进(出)口国际物流五方面28个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在进口与出口的量(额)的二个方面四个维度上,各变量全部体现其直接影响作用,但直接影响程度不同。对出口国(或地区)而言,公路的质量、使用国际互联网用户贸易壁垒、海关手续负担、本地竞争的强度、价值链宽度、国际分销和市场营销控制货运及时性、清关效率、物流服务能力、货物可追溯性、法律框架解决纠纷的效率、反垄断政策的有效性等因素的直接影响最大。对进口国(或地区)而言,公路的质量、铁路基础设施的质量、港口基础设施的质量、本地竞争的强度、当地供应商质量、国际分销和市场营销控制、贸易壁垒、贸易关税、海关手续负担、清关效率、货物可追溯性、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反垄断政策的有效性、政府官员的决定中徇私等因素的直接影响最大。主要原因是,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处于规模化的初级阶段,合作水平低,各国政策和合作机制不完善,区域各国的经济和社会水平不同,各国间国际物流发展不平衡,外部环境对国际物流的发展产生冲击。通过对五个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替代指标分析,得出,对进口国而言,大图们江区域的国际物流环境、国际物流效率和国际物流市场三个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替代指标显着性体现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效应是递增的,国际物流基础设施也基本反映出这一点。而对出口国而言,大图们江区域的国际物流环境、国际物流效率二个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替代指标显着性体现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作用。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还处于合作规模扩大阶段,没有进入质变的平衡发展阶段,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各替代指标的效应存在差异是必然的。针对上述研究,借鉴国内外物流合作的相关经验,结合大图们江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四点对策建议:改善国际物流合作环境、促进政府间合作,提高国际物流合作效率,创造新的国际物流需求,有效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基础和通道畅通化建设等对策建议。

王俊霞[10](2020)在《中美技术创新扩散因素比较及效应测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科技、文化、金融、军事等领域均独占鳌头。美国经济的遥遥领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技术的领先地位。美国不仅重视科学技术发明和创新,而且拥有最健全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学技术促进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而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移,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高效率的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已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同时,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快速推进,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加强,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阶段。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与美国等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我国技术创新与生产之间的衔接紧密程度还远远不足,先进技术在技术创新的源头与接收地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存在瓶颈,阻碍了技术创新的扩散,而这也是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下,通过借鉴美国的技术创新扩散状况,对中美技术创新扩散进行对比,分析我国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我国提升技术创新扩散成效,促使科技与生产紧密衔接,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对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及扩散机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技术创新扩散的测度模型及指标体系,就中美技术创新扩散模式、影响因素、扩散效应进行了系统比较;采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对比研究了中美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就中美技术创新扩散效应进行了研究;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就促进我国技术创新扩散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论文共由8章构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是系统梳理了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及扩散机制。在对国内外有关技术创新扩散的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论文的研究概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包括扩散源、扩散途径、扩散接受地以及扩散环境等四个组成部分的扩散系统,深入剖析了以人、物、资本、网络、中介机构等为载体的多种扩散途径;对技术创新扩散效应进行了界定,并归纳了影响创新扩散的环境因素。本部分内容是论文研究的基础理论部分,为后文实证分析与测度提供理论基础。二是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就中美技术创新扩散的模式、影响因素和成效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分别以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及美国的大学、联邦实验室等为代表,分析中美两国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的不同特点,并归纳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从政策环境、资源保障、中介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影响中美两国技术创新扩散的不同因素;从专利申请量、科技成果转让、科技期刊论文等角度,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技术创新扩散的成效。本部分的分析,有助于掌握中美两国在创新整体环境方面的全貌。三是采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就中美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本部分构建了包括创新投入、科技成果、科技中介、信息技术服务、政策支持等5个方面12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分别从中国、美国及中美对比等三个角度,就技术创新扩散的不同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根据实证结果,探讨分析了导致同类因素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四是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就中美之间主要是美国向中国的技术创新扩散效应进行了测度。本部分选取了贸易与投资、中美差距、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吸收能力、基础设施、政府政策等7个潜变量共18个观测变量作为自变量,采用经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内生潜变量,基于22个省份1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研究。在选取指标时,特意考虑了美国与我国22个省份的进口贸易额、出口贸易额、FDI、经济差距、技术差距等5个能够反映美国向中国技术扩散的指标。具体模型上则分别构造了单项因果关系的递归模型、存在间接反馈关系的非递归模型进行研究。本部分的研究,深入研究与剖析了美国向中国进行技术创新扩散效应,为最终提出有针对性政策建议提供基础。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视角的创新。对中美之间的技术扩散现有研究关注较少,本文从中美比较的视角,研究中国和美国的技术创新扩散。并收集全国22个省份与美国进出口贸易和来自美国的FDI的数据,再综合考虑影响技术创新扩散的其他因素,以表示技术进步率的全要素生产率为因变量,测度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创新扩散的效应。(2)研究方法的创新。现有的国际技术扩散的研究多建立计量模型,本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划分为递归模型和非递归模型,对于美国向中国的技术创新扩散进行测度,对模型中各个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路径分析,拓展了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领域。(3)影响因素的考虑更为综合和全面。在主成分回归分析部分,构造了包括5个方面共12个指标所构成的指标体系;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部分,基于中国作为扩散接受方的视角,构造包括7个外生潜变量,18个观测变量的自变量指标体系,研究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创新扩散效应。(4)本研究对中美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更为系统。本文对中美的技术创新扩散从多角度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是基于国家层面通过对中国和美国扩散因素、成效以及模式的比较分析,总结两国技术创新扩散的优势和劣势,以发现中国在技术创新扩散方面的不足;其次,是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中美技术扩散的效应进行测度。

二、促进中国发展的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促进中国发展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城镇用地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介绍
    2.1 数据源与研究单元
    2.2 城镇扩展指数与扩展类型
    2.3 标准差椭圆
    2.4 空间自相关与空间计量经济学
    2.5 地理加权回归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2.6 地理探测器
第3章 中国城镇用地时空演变分析
    3.1 城镇用地规模变化
        3.1.1 中国城镇用地数量变化
        3.1.2 中国城镇用地空间分布特征
        3.1.3 城镇用地、二三产GDP、人口空间分布对比
    3.2 城镇用地扩展变化
        3.2.1 城镇用地扩展的时间特征
        3.2.2 城镇用地扩展的空间自相关特征
        3.2.3 城镇用地扩展类型
    3.3 城镇用地扩展占用来源变化
        3.3.1 城镇用地扩展占用地类的多样化指数和组合类型
        3.3.2 城镇用地扩展占用地类数量特征
        3.3.3 城镇用地扩展占用地类空间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镇用地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4.1 城镇用地规模影响因素
        4.1.1 全国尺度城镇用地规模影响因素
        4.1.2 区域尺度城镇用地规模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4.2 城镇用地规模影响因素空间分异
        4.2.1 模型对比
        4.2.2 自变量作用尺度分析
        4.2.3 回归系数空间异质性分析
    4.3 城镇扩展驱动因子空间分异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1 城镇用地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1.1 全国尺度城镇用地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1.2 区域尺度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5.2 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空间分异
        5.2.1 模型对比
        5.2.2 自变量作用尺度分析
        5.2.3 回归系数空间异质性分析
    5.3 经济发展驱动因子空间分异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县级尺度数据的城镇用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1 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城镇用地变化空间演变
        6.1.1 城镇扩展时空特征
        6.1.2 城镇扩展类型和趋势
        6.1.3 城镇用地、GDP和人口的空间演变
        6.1.4 城镇扩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6.2 县级尺度城镇用地影响因素分析
        6.2.1 变量的选择
        6.2.2 回归结果比较
        6.2.3 空间效应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我国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指标选取方面的研究
        1.2.2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测度方面的研究
        1.2.3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研究结构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结构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金融发展的内涵
        2.1.2 区域的划分
        2.1.3 区域金融
    2.2 金融发展理论基础
        2.2.1 金融结构论
        2.2.2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论
        2.2.3 内生金融增长理论
        2.2.4 金融可持续发展论
        2.2.5 新经济地理学
第3章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金融发展现状
    3.2 区域金融发展现状
        3.2.1 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现状分析
        3.2.2 金融相关率的区域发展现状
        3.2.3 金融机构区域发展现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及差异综合分析
    4.1 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金融发展指数测度方法
        4.1.3 区域金融发展测度结果分析
    4.2 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综合评价
        4.2.1 加权平方离差法
        4.2.2 变异系数法
        4.2.3 泰尔指数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面板数据计量模型
    5.2 影响因素的选取
    5.3 数据说明及模型构建
        5.3.1 数据说明
        5.3.2 模型构建
    5.4 数据检验
    5.5 模型估计
        5.5.1 线性回归模型估计
        5.5.2 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与估计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涉农电商的相关研究
        1.3.2 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研究
        1.3.3 农户绿色生产转型的研究
        1.3.4 农户绿色生产绩效的研究
        1.3.5 农村电商对农户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
        1.3.6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影响机理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生鲜农产品
        2.1.2 猕猴桃种植户
        2.1.3 涉农电商
        2.1.4 农产品电商模式
        2.1.5 绿色生产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理论
    2.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2.3.1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分析
        2.3.2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
        2.3.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2.3.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样本区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分析
        3.1.1 世界及中国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
        3.1.2 中国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商的发展历程分析
        3.1.3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3.1.4 样本区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现状
        3.1.5 参与电商与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相关关系推断
    3.2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3.2.2 计量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3.2.3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决策的影响因素
        3.2.4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模式的影响因素
        3.2.5 猕猴桃种植户参与电商程度的影响因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4.2.1 计量模型设定
        4.2.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4.3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分析
    4.4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差异分析
    4.5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5.2.1 计量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5.3 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度量
    5.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分析
        5.4.1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5.4.2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5.4.3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
    5.5 作用机制检验:中介效应分析
    5.6 异质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6.2.1 计量模型设定
        6.2.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6.3 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判定
        6.3.1 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数目的确定
        6.3.2 样本属于潜在类别的概率分析
        6.3.3 两类猕猴桃种植户生产方式的特征分析
    6.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6.4.1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6.4.2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6.4.3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6.5 内生性检验
        6.5.1 参与电商决策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影响的内生性检验
        6.5.2 参与电商模式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影响的内生性检验
        6.5.3 参与电商程度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影响的内生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1.1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益的影响
        7.1.2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7.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7.2.1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7.2.2 模型设定
    7.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益的影响
        7.3.1 参与电商决策、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对收入的影响
        7.3.2 参与电商模式、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对收入的影响
        7.3.3 参与电商程度、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对收入的影响
        7.3.4 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参与电商影响收入中的中介作用
    7.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7.4.1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
        7.4.2 参与电商决策对生产效率影响中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中介作用
        7.4.3 参与电商模式对生产效率影响中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中介作用
        7.4.4 参与电商程度对生产效率影响中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中介作用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猕猴桃种植户基本特征
        8.1.2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农产品价值感知的影响
        8.1.3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
        8.1.4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
        8.1.5 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绩效的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绿色生产转型
        8.2.2 加强电商政策宣传,提高电商参与意识
        8.2.3 适度引导电商参与,注重电商多元发展
        8.2.4 优化平台监督机制,打通信息披露机制
        8.2.5 完善绿色生产监管,优化产品交易环境
        8.2.6 增强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市场竞争能力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三、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
    第二节 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历程分析
        二、研究内容分析
        三、研究作者分析
    第三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内涵的相关研究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内涵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内涵
    第四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相关研究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监测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监测指标体系
    第五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措施的相关研究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经验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二、管理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三、政治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四、评价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第四章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取向与价值选择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
        二、“以人民为中心”视域下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选择
    第二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的依据与确立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的依据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的确立
    第三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第四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初建与修订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初建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修订
第五章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研制
    第一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编制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的编制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的编制
    第二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修订
        一、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
        二、基于项目反应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
        三、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
        四、基于项目反应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
    第三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评价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的评价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的评价
第六章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
    第一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理念与设计
        一、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基本理念
        二、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方案设计
    第二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指数分析
        二、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潜在类别分析
    第三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的差异分析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第四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讨论与结论
        一、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较高且存在较大差异
        二、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充分性有待提高
        三、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存在显着省际与城乡不均衡
        四、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政府职责的满意度有待加强
        五、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相关利益者具有冲突性与一致性
        六、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影响因素具有多层次性与复杂性
第七章 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对策
    第一节 把握起点:明晰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与政府主导性
        一、明确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
        二、发挥各级政府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主导性
    第二节 抓住要点:提升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与分配的有效性
        一、构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
        二、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
    第三节 回归终点:办人民满意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一、保障弱势家庭儿童优先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二、强化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3.1 可能的创新点
        1.3.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
    2.3 生态效益理论
    2.4 绿色发展理论
第三章 文献综述
    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3.1.1 绿色发展理念的演变研究
        3.1.2 绿色发展测度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3.2.1 绿色发展理念辨析研究
        3.2.2 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3.2.3 绿色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3.2.4 区域绿色发展研究
    3.3 文献述评
第四章 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4.1 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测度方法
    4.2 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4.3 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分析
        4.3.1 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整体分析
        4.3.2 黄河流域城市区域绿色发展分析
        4.3.3 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发展分析
第五章 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1 指标选取
    5.2 模型构建与评估
        5.2.1 面板模型建立
        5.2.2 面板模型评估
    5.3 实证检验
        5.3.1 面板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5.3.2 组间差异检验——费舍尔检验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突出绿色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6.2.2 加强不同区域城市交流,推动城市发展均衡
        6.2.3 突出发展重点产业,统筹区域协调有序发展
        6.2.4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
        6.2.5 提高科教投入,发挥人力资本的引领作用
        6.2.6 加强东西部合作,发挥核心城市群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GVC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GVC下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1.3.2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现状
        1.3.3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GVC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系统分析与研究框架设计
    2.1 GVC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机理相关概念界定
        2.1.1 GVC的概念
        2.1.2 服务化的内涵与特征
        2.1.3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内涵与特征
        2.1.4 服务化机理的界定
    2.2 GVC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系统分析
        2.2.1 服务化系统要素分析
        2.2.2 服务化系统结构分析
        2.2.3 服务化系统目标与功能分析
        2.2.4 服务化系统的耗散性分析
    2.3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框架设计
        2.3.1 研究框架设计原则
        2.3.2 研究框架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GVC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动因研究
    3.1 服务化驱动因素分析
        3.1.1 收益驱动因素分析
        3.1.2 定制化的顾客需求驱动因素分析
        3.1.3 全球价值链延伸驱动因素分析
        3.1.4 市场竞争驱动因素分析
        3.1.5 国家政策驱动因素分析
    3.2 服务化动因的驱动机制
        3.2.1 收益驱动机制
        3.2.2 定制化的顾客需求驱动机制
        3.2.3 全球价值链的延伸驱动机制
        3.2.4 市场竞争驱动机制
        3.2.5 国家政策驱动机制
    3.3 服务化动因驱动强度的测度
        3.3.1 计量模型构建
        3.3.2 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构建
        3.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GVC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4.1 GVC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过程
        4.1.1 产品服务附加阶段
        4.1.2 产品+服务阶段
        4.1.3 服务型高端装备制造阶段
    4.2 GVC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4.2.1 服务化过程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4.2.2 服务化过程影响因素实证模型的构建
        4.2.3 服务化过程影响因素数据来源及说明
        4.2.4 服务化过程影响因素测度分析
        4.2.5 服务化过程影响因素检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GVC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效应研究
    5.1 GVC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宏观效应
        5.1.1 就业效应
        5.1.2 环境效应
        5.1.3 GVC攀升效应
    5.2 GVC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产业效应
        5.2.1 产业结构优化
        5.2.2 产业创新效应
    5.3 GVC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微观效应
        5.3.1 增强企业竞争力
        5.3.2 提升企业绩效
        5.3.3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5.4 GVC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效应的综合评价
        5.4.1 服务化效应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构建
        5.4.2 指标构建与数据来源
        5.4.3 服务化效应测度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GVC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策略
    6.1 基于宏观视角的服务化策略
        6.1.1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6.1.2 提高环境监管力度
        6.1.3 加速国际竞争力提升
    6.2 基于产业视角的服务化策略
        6.2.1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6.2.2 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6.3 基于企业视角的服务化策略
        6.3.1 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
        6.3.2 合理规划企业水平和规模
        6.3.3 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GVC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效应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H省发展国际友好城市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论文结构及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外交
        2.1.2 国际友好城市
        2.1.3 国际友好城市交流的特点
        2.1.4 国际友好城市交流的主要方式
        2.1.5 国际友好城市交流的功能
        2.1.6 国际友好城市结好动力因素
    2.2 相关理论
        2.2.1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
        2.2.2 中国公共外交理论
        2.2.3 解释结构模型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H省国际友城发展现状分析
    3.1 H省国际友城概况
        3.1.1 H省国际友城的发展需遵循的准则和流程
        3.1.2 H省国际友城发挥的作用
    3.2 基于数据分析的H省国际友城发展现状梳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发展历程
        3.2.3 空间布局
        3.2.4 H省国际友城间产业交流合作
    3.3 H省国际友城成熟发展模式探析
        3.3.1 “情缘主导型”模式
        3.3.2 “官方主导型”模式
        3.3.3 “项目主导型”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H省国际友城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调查问卷设计
        4.1.1 量表来源与问卷设计
        4.1.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2 H省国际友城面临的问题分析
        4.2.1 区域发展不平衡
        4.2.2 现有友城发展不成熟
        4.2.3 新增友城乏力
    4.3 基于ISM方法的H省发展国际友城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国际友好城市影响因素选取
        4.3.2 基于ISM方法因素分析
        4.3.3 国际友好城市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4.3.4 国际友好城市影响因素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H省发展国际友城的优化对策
    5.1 根源层优化对策
        5.1.1 以双边关系引领友城重点合作方向
        5.1.2 对接国家外交政策编制友城发展规划
        5.1.3 加强外事队伍建设
        5.1.4 建立友城交流追踪机制
    5.2 中间层优化对策
        5.2.1 建立“大友城”工作机制
        5.2.2 建立友城资源信息库
        5.2.3 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5.2.4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5.2.5 利用市场化平台提升保障水平
    5.3 表层因素优化对策
        5.3.1 明确阶段目标强化微观指导
        5.3.2 突出主管统筹凝聚多方合力
        5.3.3 交往形式领域提质升级
    5.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9)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际物流合作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框架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际物流合作的一般分析
    2.1 基本概念及界定
        2.1.1 大图们江区域
        2.1.2 物流与物流系统
        2.1.3 区域物流与区域物流合作
        2.1.4 国际物流与国际物流合作
    2.2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及作用
        2.2.1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2.2.2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2.3 国际物流合作相关理论
        2.3.1 区域物流理论
        2.3.2 复合相互依赖理论
        2.3.3 国际物流绩效理论
        2.3.4 国际物流供应链理论
第3章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基础
    3.1 国家战略与合作机制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3.1.1 国家战略叠加效应为国际物流合作发展创造了时代机遇
        3.1.2 国际物流合作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合作的基础制度环境
    3.2 陆海联运形成的互联互通为国际物流合作奠定了通道基础
        3.2.1 陆海联运通道形成
        3.2.2 国际物流口岸和港口节点形成
    3.3 区域各国经济的发展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提供了源泉与动力
        3.3.1 大图们江区域经济规模扩大是国际物流合作的源泉
        3.3.2 国际贸易是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发展的动力
    3.4 朝鲜与日本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增添了活力
        3.4.1 朝鲜对大图们江区域合作项目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3.4.2 日本促进了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的增长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进程、模式和成效
    4.1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发展进程
        4.1.1 合作萌芽阶段(2005-2009)
        4.1.2 合作形成和扩大阶段(2010-现在)
    4.2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模式
    4.3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成效
        4.3.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项目合作进展顺利
        4.3.2 国际物流标准化建设取得一定效果
        4.3.3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电商物流合作发展迅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的核心影响因素分析
    5.1 国际物流影响核心因素的选择分析
    5.2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核心影响因素分析的框架
        5.2.1 理论模型
        5.2.2 实证模型
        5.2.3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5.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5.3.1 实证检验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实证分析
    6.1 理论机制分析
        6.1.1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来源
        6.1.2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效用分析
    6.2 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6.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6.2.2 模型的构建
    6.3 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对策建议
    7.1 改善国际物流合作环境
        7.1.1 建设新大图们江区域合作组织
        7.1.2 补充、完善和优化现有合作机制
        7.1.3 协调各国区域内的利益,建立规范的合作环境
        7.1.4 建设具有竞争活力的物流市场环境
        7.1.5 增加区域内各国政府决策透明度,减少政府管制影响
    7.2 促进政府间合作,提高国际物流合作效率
        7.2.1 建设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信息网络综合平台
        7.2.2 推动区域国际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
        7.2.3 加快区域国际物流的标准化建设
    7.3 创造新的国际物流需求
    7.4 有效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基础设施和通道畅通化建设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美技术创新扩散因素比较及效应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1.2.1 由创新、技术创新到技术创新扩散
        1.2.2 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及发展
        1.2.3 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的研究
        1.2.4 技术创新扩散维度研究
        1.2.5 国际技术创新扩散问题
        1.2.6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图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技术创新扩散机理研究
    2.1 研究概念的界定
        2.1.1 创新与技术创新
        2.1.2 技术创新扩散与扩散效应
        2.1.3 技术创新扩散与技术扩散
        2.1.4 技术创新扩散与技术转移
        2.1.5 国际技术创新扩散
    2.2 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的构成
    2.3 技术创新扩散的主体
        2.3.1 扩散源分析
        2.3.2 接收方分析
    2.4 技术创新扩散途径
        2.4.1 以人为载体的扩散
        2.4.2 以物为载体的扩散
        2.4.3 以资本为载体的扩散
        2.4.4 以网络媒介为载体的扩散
        2.4.5 以中介机构为载体的扩散
    2.5 技术创新扩散的效应
        2.5.1 技术创新扩散效应的表现
        2.5.2 技术创新扩散效应分类
        2.5.3 技术创新扩散效应分析
    2.6 技术创新扩散的环境因素
        2.6.1 宏观经济因素
        2.6.2 创新的技术环境
        2.6.3 政府创新政策
第三章 技术创新扩散模型与测度方法
    3.1 技术创新扩散的经典模型
        3.1.1 S曲线扩散模型及其扩展模型
        3.1.2 引力模型
        3.1.3 最大熵模型
        3.1.4 时间和空间结合模型
    3.2 技术创新扩散的测度
        3.2.1 技术创新扩散水平的测度
        3.2.2 技术创新扩散效应的测度
    3.3 本文拟采用的扩散模型及指标体系
        3.3.1 模型的确定
        3.3.2 测度指标体系
第四章 中美技术创新扩散模式比较分析
    4.1 美国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
        4.1.1 美国大学的技术扩散模式
        4.1.2 美国联邦实验室技术扩散模式
        4.1.3 美国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TTC)的技术扩散模式
    4.2 中国技术创新扩散模式
        4.2.1 中国大学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
        4.2.2 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
    4.3 中美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的比较
        4.3.1 美国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的特点
        4.3.2 中国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的特点
        4.3.3 美国技术扩散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五章 中美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和成效的统计分析
    5.1 中国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和成效分析
        5.1.1 中国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5.1.2 中国技术创新扩散成效分析
    5.2 美国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和成效分析
        5.2.1 美国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5.2.2 美国技术创新扩散的成效分析
    5.3 中美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和成效的对比分析
        5.3.1 中国技术创新环境改善较快,美国环境更加完善
        5.3.2 从数据来看,中国技术创新扩散成效明显
        5.3.3 美国技术扩散体制完善,扩散成效稳中有升
        5.3.4 美国的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扩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3.5 美国在R&D人员和成果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
第六章 基于主成分回归的中美技术创新扩散因素分析
    6.1 主成分回归
        6.1.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理论
        6.1.2 主成分回归
    6.2 基于主成分回归的中国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6.2.1 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建立
        6.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2.3 主成分回归的结果
    6.3 基于主成分回归的美国技术创新扩散因素分析
        6.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6.3.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3.3 主成分回归的结果
    6.4 中美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
        6.4.1 基于2005-2017 年数据的中国技术创新扩散主成分回归分析
        6.4.2 中美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6.4.3 中美两国对比分析结果原因解析
第七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中美技术创新扩散效应的测度
    7.1 中美技术创新扩散的可能性理论分析
        7.1.1 技术差距理论
        7.1.2 中美技术扩散可能性分析
    7.2 模型设计与指标体系构建
        7.2.1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
        7.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7.3 模型1:单项因果关系的递归模型
        7.3.1 研究假设
        7.3.2 模型的构建
        7.3.3 数据分析
        7.3.4 全要素生产的测算
        7.3.5 模型的检验
        7.3.6 结构方程模型的PLS结果分析
    7.4 模型2:存在间接反馈关系的非递归模型
        7.4.1 模型的构建
        7.4.2 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7.4.3 模型的实证结果
第八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中美两国技术创新扩散环境和态势有差异,但有趋同趋势
        8.1.2 美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扩散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8.1.3 分散型科技管理体制是技术扩散高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8.1.4 社会资金投入在技术创新扩散中更具配置作用
        8.1.5 中国技术创新活跃,部分科技成果技术含量低,扩散困难
        8.1.6 中国技术创新扩散体系有待完善
    8.2 政策建议
        8.2.1 充分利用现有科技管理体制的优势,优化技术扩散环境
        8.2.2 优化技术扩散环境
        8.2.3 政府应成为技术扩散的重要推动者
        8.2.4 加强对于公共科研机构技术转移的绩效考核机制
        8.2.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促进中国发展的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城镇用地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 汤占中.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021(01)
  • [2]我国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D]. 黄金霞.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2)
  • [3]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4]参与电商对猕猴桃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D]. 李晓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研究[D]. 王艺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6]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D]. 王佳璐. 兰州大学, 2021(12)
  • [7]GVC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机理研究[D]. 朱显宇.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8]H省发展国际友好城市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雪泥.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9]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研究[D]. 许虎林. 吉林大学, 2020(03)
  • [10]中美技术创新扩散因素比较及效应测度研究[D]. 王俊霞. 河北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促进中国发展的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