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utoCAD的AutoLISP二次开发在南芬露天矿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鹏[1](2014)在《元宝山露天矿非工作帮残采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元宝山露天煤矿受横穿煤田的英金河影响,在开采过程中必须实行改河工程,才能保证露天矿继续生产。为了减少改河工程投资和征地的费用,降低成本,设计决定将改河河道位置建立在南帮内排土场上。而元宝山露天煤矿南帮下残留积压着一定的煤量,为了提高资源回收率,减少资源浪费,增大露天矿经济效益,在内排土场可以形成改河位置的前提下,需研究南帮下压煤回采的技术问题。论文在边坡稳定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内排土场的建设发展程序、在内排土场上实施改河工程技术要求、全区生产接续等技术问题,优化确定南帮压煤回采方案。本文在建立元宝山露天矿三维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对南帮陡帮开采后的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优化确定南帮到界边坡参数;综合考虑全区产量接续,工程位置和运输系统衔接,以及改河时间、空间的制约因素,研究设计南帮压煤陡帮开采技术方案,制定南帮内排土场排弃计划;利用模拟开采技术编制了压煤回采、剥离物内排工程的实施计划。本文研究成果对元宝山露天矿长远规划具有指导意义,并可为类似矿山提供借鉴。
张晓娟[2](2009)在《南芬露天矿三维可视化仿真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钢南芬露天矿是全国大型黑色冶金矿山之一,有几十年的开采历史,是本钢铁矿石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年剥离量为2823万吨,采矿石797.8万吨,是目前我国单体矿山年产量最高的矿山。但随着我国矿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地测采技术分布管理模式和手工处理方式,已解决不了因矿区规模扩大、生产效率提升而带来的技术与管理难题。加快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很多矿山企业的发展目标。本文选择澳大利亚Surpac Minex Group开发的Surpac软件作为本钢南芬露天矿三维矿山模型建模平台,构建了数字化三维矿山模型。文中根据矿山已有的勘探线横剖面图及平面图中圈定的各地质界线圈定的矿体范围,创建了矿区的地表模型和矿体的实体模型;通过采集和录入矿区内钻孔的数据信息,建立露天矿地质数据库;创建了矿体的块体模型,并根据距离幂次反比法建立了矿体的TFe品位模型,实现了矿体的三维可视化,建成了南芬露天矿三维矿山模型数字化平台。在三维矿山模型数字模型基础上,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由Surpac三维地质模型,选择典型剖面,对矿山下部开挖的动态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边坡稳定性系数随开挖的变化规律,为矿山边坡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所述理论与方法在建立大型矿山三维地质模型中,视角独特、设计新颖,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评价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在矿床开采环境评价中是高效合理的,也将对我国矿山企业的数字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徐帅[3](2009)在《地下矿山数字开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矿山建设是当前我国矿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2008年科技部也将数字矿山建设列为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数字化采矿关键技术与软件开发”重点项目。本文针对我国矿山发展现状和信息化水平,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地下矿山数字开采技术。研究了三维动态实体模型建模技术和数字开采设计技术,实现了数字开采软件平台。本研究紧密结合我国矿山信息化现状,能为矿山的生产、设计提供切实指导,为企业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在分析了数字矿山建设目标、技术难题的基础上研究了数字开采的内涵、研究内容以及数字开采建设四个关键技术问题:(1)动态三维地质实体模型研究;(2)构建筑物实体模型研究;(3)数字开采辅助设计研究;(4)数字开采快速计量研究。建立了数字开采的技术路线,搭建了数字开采的技术框架,为数字开采的研究提供了系统规划。根据矿山地质资料随生产情况实施修正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三维空间三角剖分的四面体动态实体模型建模算法。该算法以钻孔取样和勘探线剖面图为基础资料,以水平断面图为约束、利用最小能量集中化原则。建立的三维地质实体模型能根据修正的矿岩边界实时修正矿体模型,使矿体模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更易推广应用。在动态模型构建中,研究了图纸数字化方法、平面图纸空间复位算法、地质实体尖灭构建算法、断层节理构建算法以及用于矿岩边界搜索最小夹角算法、保证矿体柔顺的正则化算法。这些算法的研究为动态模型的建立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论文对地下矿山构建筑物模型进行分类研究。针对井巷工程分别采用弧形类断面连续插值放样构建和矩形类断面拉伸构建算法;针对斜坡道工程,提出平面图形梯度差值生长构建算法;地表建筑物模型构建采用外部三维预定义实体块模型模拟构建算法。采用人机交互机制,使得生成的构建筑物实体模型准确、形象、逼真。论文分析了采矿设计的过程,研究了基于三维实体模型的图纸剖切算法、巷道表示数据结构、井巷设计数据传递方式、井巷设计裁剪算法,建立了井巷工程设计、爆破设计、施工图布点等体系,形成了采矿设计模块。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矿岩量计算、品位估值、爆破量计算、测量验收统计等数字开采设计快速计量。数字开采设计的研究,大大简化设计工作复杂度,减小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根据以上研究,论文以鞍钢矿业公司弓长岭井下矿的数字开采为例,基于AutoCAD2007平台,以Object ARX 2007为接口,利用.NET编程语言,结合SQL SEVER 2005数据库,实现了数字开采软件平台。该平台可以完成地质图纸处理、动态实体模型构建、构建筑物模型建模、采矿设计、工程快速统计、测量验收系统、生产计划编排等功能,可显着减少设计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采矿工作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贾海波[4](2008)在《基于实体模型的露天矿境界圈定动锥法研究》文中提出露天矿境界圈定是整个露天矿山设计的基础,对整个矿山的生产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决定了露天矿的可采矿量、岩石剥离量、生产能力、服务年限等主要技术指标,也影响到矿床开拓及总体运输,从而对整个矿床开采的经济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调研了国内外具有露天矿最终境界圈定功能矿业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现状,认为到现如今国外矿业软件虽有推广,但应用中不能很好的解决国内矿山实际问题;国内矿业软件在此方面的研发又相对比较薄弱,未能广泛普及。我国高速发展的矿业对矿业软件的需求越来越突出,研发符合中国特色的矿业软件意义重大。本文吸收借鉴了国内外现有露天矿境界圈定软件的优点,研究了利用动锥法,在矿山地质三维实体模型的基础上对露天矿境界进行圈定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露天矿山地质实体模型的建立、数字地表模型的建立、露天矿经济合理剥采比和边帮参数的选取、动锥法的原理与实现,矿岩量计算方法的选取。并基于AutoCAD2007平台,以Object ARX2007为接口,利用.NET编程语言,结合SQL Sever 2000数据库,构建了露天矿最终境界圈定系统。本系统目的是实现在矿山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对最终境界进行设计。系统通过用户输入的钻孔数据或者剖面图准确的构建实体模型,在实体模型的基础上做出露天矿最终境界圈定优化结果,并且根据用户的需求,计算出各种矿量,岩量,剥采比。结果表明该露天矿最终境界圈定系统是成功的和有效的。
李亚龙[5](2006)在《基于AutoCAD2000的辅助矿山测量自动成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AD技术在矿山测量制图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文中以AutoCAD2000为基础平台,以金堆城钼业公司露天矿辅助矿山测量自动成图系统的设计与实施为例,介绍了辅助矿山测量自动成图系统的结构和主要功能,并讨论了系统实现的一些关键技术。
臧立岩[6](2005)在《基于GIS的采掘计划编制和管理模式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建立了采掘计划自动编制和管理的模型,并将CAD集成化和智能化技术引入到采矿工程中来。论文运用系统优化理论、图形学理论、数据库理论和GIS技术,对基于GIS的采掘计划编制和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主要包括采掘计划编制和管理模型的建立、采掘平面图基本图素集的构造、图元属性的表述方法、采掘工程平面图专业图形运算、与采掘工程平面图集成的工程数据库、基于GIS的数据库管理、集成化系统的实现等内容。 论文在对采掘计划编制和管理模式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采掘计划编制和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对采矿图素集的构造方法、各种图素的表述方法和图素属性的表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出了一个基于GIS管理,用C语言描述的采矿基本图元数据模型及其数据的存取结构。该数据模型将采矿图元的几何属性和非几何属性集成到了
沈慧明[7](2004)在《振动出矿溜井专家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振动出矿技术是一项高效、经济、安全的采矿技术,为我国矿山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数亿元的效益。振动出矿技术在溜井中的应用,改善了放矿地点的作业环境,减轻了出矿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减少了溜井口堵塞现象的发生。但实践也证明,应用振动出矿机并不能完全杜绝堵塞现象,这是因为在设计时缺乏对矿岩物理力学性质的全面考虑。本研究以振动出矿溜井专家系统设计为主要对象,对影响振动出矿溜井设计的矿岩物理力学性质等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计算机手段,结合专家系统,数据库技术和CAD技术设计了振动出矿溜井设计专家系统。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系统分析了溜井内矿岩流动性的影响因素。矿岩本身的物理力学性质是影响矿岩流动性的根本原因,而溜井的形式、参数和采用的动力方式可根据矿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选择和调节。 首次提出了矿岩流动性系数Kf。针对矿岩的流动性受其含水率、大块含量、粒级组成、大块尺寸、孔隙度、粘结力、粉矿含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首次提出了矿岩流动性系数Kf,对影响矿岩流动性的因素进行综合表征,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了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大小,消除了传统设计中因对矿岩物理力学性质考虑不全带来的误差。同时,本文利用矿岩流动性系数对振动出矿溜井设计时所涉及的溜井断面尺寸、溜口最小高度、振动出矿机的眉线高三个主要参数进行了修正。 利用计算机手段设计实现了振动出矿溜井专家系统。振动出矿溜井专家系统分成两个子库:溜井结构设计和振动出矿机参数选择。根据其知识库特点,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对振动出矿溜井知识库进行管理,数据库与专家系统的结合采用系统耦合中的弱耦合。该专家系统还结合AUTOCAD成熟的CAD技术,实现了其自动成图功能。 振动出矿溜井专家系统实现了振动出矿溜井的智能化设计。它不仅可以进行溜井的设计和溜井中振机参数的选择,还可以为溜井中存在的结拱、卡堵和跑矿等问题提供专家咨询;同时该系统还可以为其他料仓、溜槽及其振动给料设备的设计提供参考。振动出矿溜井专家系统的实现,可使振动出矿溜井的设计更准确、更迅速,将大大节约设计人员的人力、物力,具有较大的工程意义。
周晓东[8](2004)在《乌龙泉矿原始边坡爆破及其参数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乌龙泉矿在进行西区开拓的过程中,由于其原始边坡地貌坡度较缓,坡面角大多在25°~45°之间,采用一般的爆破方法难以形成正常的生产台阶,本文为处理大量的原始缓边坡、形成规则的生产台阶而展开分析研究工作。 通过查阅国内外原始边坡处理及相关技术,总结出目前原始边坡的爆破方法有:药室深孔混合爆破法、变炮孔倾角爆破法、机械扩孔变直径深孔爆破法、辅助爆破法和药壶爆破法。在分析比较它们优缺点后,得出在乌矿采用药壶爆破法较为合适,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爆破扩腔的理论研究和药壶爆破的实际应用情况作了简单的回顾。 药壶爆破成功与否,关键是要寻求合适的爆扩方法,以便获得足够装药空间。大直径孔爆破扩壶在对炮孔进行多次爆扩的过程中,其初次爆扩为集中耦合装药,而后续爆扩为不耦合装药,它们在爆扩成壶中的作用不同。因此,本文在研究大直径孔爆炸扩腔机理中,将爆破扩腔过程分为初次爆扩和后续爆扩,使问题更为清晰。文中根据岩石爆破破碎理论,计算出了初次爆扩产生的空腔半径、粉碎压坏区半径和裂隙区半径,并确定出初次爆扩最佳用药量为2πr3P0≤Q≤4.5πr3p0。根据损伤力学原理分析了后续爆扩规律,认为:爆腔扩张是累积损伤Ds大于损伤临界值,即岩壁失稳破坏时,发生扩展增大的;而岩壁损伤小于临界值时,炮孔周边岩石破坏为稳定破坏,壶腔不能扩大,并据此分析了壶腔为不规则棒槌状的原因。 应用大直径深孔爆扩理论,结合深孔药壶爆破的特点,本文设计了得到在不同边坡角度的大直径孔药壶爆破方案,并给出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的具体参数;通过现场爆扩工艺试验,得出了适用于现场不同岩性的爆扩参数:在软岩中,扩壶4次,扩壶总药量为42kg,药量分配为6:9:12:15;在硬岩中,扩壶5次,扩壶总药量为60kg,药量分配为6:9:12:15:18。 本文讨论了影响药壶爆破效果的因素,并进行现场工业试验,对理论研究结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的原始边坡整形药壶爆破的理论和参数基本合理。在工业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药壶爆破的技术经济指标,得出用药壶爆破处理原始边坡得到的底板较为平整,较好在消除了根底,有利于下部台阶继续开采的正常爆破,可达良好的整形效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n页果,并!」费用比矿山以前采用的爆破方法省32%,从理论、实验和经济上论证了药壶爆破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最后,本文在研究原始边坡整形爆破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始边坡药壶爆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它包括五大模块:信息输入模块、信息处理模块、校验反馈模块、信息输出模块和结果存储模块。针对乌龙泉矿实际情况,用基于AutoCAD的AuT0uSP开发出了原始边坡药壶爆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它直接应用于实际,指导了原始边坡药壶爆破的现场生产。
郑建明,孙豁然,姜谙男[9](2003)在《AutoCAD的AutoLISP二次开发在南芬露天矿的应用》文中指出在Autodesk公司不断推出新的开发软件情况下 ,使用AutoLISP对AutoCAD2 0 0 0进行二次开发 ,用于开发露天采矿的CAD系统 ,取得了预期效果。本文提出了程序升级和开发的方案 ,介绍了关键技术。
孙豁然,冯慎明,蒋国夫,王文升[10](1996)在《论采矿CAD开发方法及环境与工具选择》文中指出文章简单回顾和总结了采矿CAD技术在我国发展的过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进行采矿CAD开发方法及环境与工具选择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综合分析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采矿CAD软件的基础上,针对采矿工作的特点.建议采用原型化法进行开发。并注意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与工具。AutoCAD为支持环境与工具进行二次开发是一种较为经济和理想的开发方法,值得推广提倡。
二、AutoCAD的AutoLISP二次开发在南芬露天矿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utoCAD的AutoLISP二次开发在南芬露天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元宝山露天矿非工作帮残采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露天矿边帮压煤回采研究现状 |
1.2.2 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矿区概况及基础模型构建 |
2.1 矿区地质条件分析 |
2.1.1 矿区地形与地貌特征 |
2.1.2 矿区水文条件分析 |
2.1.3 矿区地层 |
2.1.4 矿区地质构造 |
2.1.5 南帮弱层分析 |
2.1.6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分析 |
2.2 露天矿开采现状 |
2.3 元宝山露天矿二次改河对南帮压煤回采的限制因素分析 |
2.4 基础模型的构建 |
2.5 小结 |
3 南帮陡采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控制 |
3.1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3.2 南帮边坡潜在滑坡模式分析 |
3.3 安全储备系数的确定 |
3.4 刚体极限平衡法的基本原则 |
3.5 地下水对南帮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3.6 边坡稳定性分析 |
3.6.1 计算剖面的选取 |
3.6.2 南帮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方案 |
3.6.3 南帮边坡稳定性计算 |
3.7 南帮疏干排水方案的确定 |
3.8 小结 |
4 南帮压煤回采及内排方案 |
4.1 压煤回采方案提出及制约因素 |
4.2 陡帮开采方案 |
4.2.1 南帮到界边坡参数 |
4.2.2 陡帮开采深度的确定 |
4.2.3 南帮压煤回采工艺及剥采程序 |
4.3 内排土场的发展 |
4.3.1 内排参数 |
4.3.2 内排土场排弃程序 |
4.4 北坑配采方案 |
4.5 小结 |
5 开采进度计划及经济效益分析 |
5.1 二次改河期间开采进度计划 |
5.2 经济效益分析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南芬露天矿三维可视化仿真模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Surpac软件系统简介 |
1.3.1 Surpac软件系统的主要功能 |
1.3.2 Surpac软件系统的主要特点 |
1.3.3 Surpac Vision与通用GIS软件的区别 |
1.4 南芬露天矿简介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南芬露天矿三维地质实体模型 |
2.1 实体模型构建的原理及方法 |
2.2 南芬露天矿数字地形模型 |
2.3 南芬露天矿的矿体实体模型 |
2.3.1 圈定矿体 |
2.3.2 3D转换 |
2.3.3 连接实体 |
2.3.4 矿体特征分析 |
2.4 实体模型的验证 |
2.5 计算矿体的体积 |
2.6 建立矿体围岩的实体模型 |
第三章 南芬露天矿地质数据库 |
3.1 地质数据库简介 |
3.2 矿山地质数据整理 |
3.3 南芬露天铁矿地质数据库 |
3.4 三维空间钻孔数据信息显示 |
第四章 南芬露天矿矿体三维品位模型 |
4.1 块体模型简介 |
4.2 南芬露天矿矿体的块体模型 |
4.2.1 块体模型参数 |
4.2.2 块体模型属性 |
4.2.3 块体模型约束 |
4.3 南芬露天矿矿体的品位模型 |
4.3.1 组合样品 |
4.3.2 地质统计分析 |
4.3.3 块体模型赋值 |
4.4 资源储量报告 |
第五章 南芬露天矿边坡稳定性数值计算 |
5.1 概述 |
5.1.1 传统极限平衡法 |
5.1.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
5.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求边坡安全系数 |
5.2.1 数值模型及材料参数 |
5.2.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3)地下矿山数字开采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数字矿山 |
1.1.1 数字地球 |
1.1.2 数字中国 |
1.1.3 数字矿山 |
1.2 数字开采 |
1.2.1 数字开采的提出 |
1.2.2 数字开采的定义 |
1.2.3 数字开采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1 数字开采研究是未来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1.3.2 数字开采是可视化显示的需求 |
1.3.3 数字开采是数值模拟分析基础 |
1.3.4 数字开采是精确统计的要求 |
1.3.5 数字开采是实现现代矿山三维设计的基础 |
1.3.6 数字开采是数字矿山的重要组成部分 |
1.4 论文的体系结构 |
1.5 小结 |
第2章 地下矿山数字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
2.1 数字开采的研究目标 |
2.2 数字开采的研究内容 |
2.2.1 矿山三维数字地质、矿床实体模型 |
2.2.2 虚拟条件下矿山开采模拟技术 |
2.3 数字开采的关键技术 |
2.4 数字开采技术框架 |
2.5 小结 |
第3章 地下矿山三维实体动态建模研究 |
3.1 矿山生产流程分析 |
3.1.1 矿图资料分析 |
3.1.2 图纸数字化技术 |
3.1.3 矿山生产流程分析 |
3.2 实体建模方法 |
3.2.1 实体建模理论 |
3.2.2 实体建模的比较 |
3.3 交互实时动态实体建模理论 |
3.3.1 凸包 |
3.3.2 Delaunay三角剖分 |
3.3.3 点集的最小区域 |
3.3.4 三维空间内的三角剖分 |
3.3.5 点在多边形内的检测 |
3.3.6 面积和体积的测量 |
3.4 最小能量集中原则 |
3.5 小结 |
第4章 三维数字地质实体模型动态构建研究 |
4.1 数字地质实体模型构建基础资料 |
4.2 单勘探线断面图形成原理 |
4.2.1 钻孔三维可视化原理 |
4.2.2 钻孔组合样处理 |
4.2.3 单勘探线标定处理 |
4.3 空间复位技术 |
4.3.1 矿山断面图纸的变换原理 |
4.3.2 矿图空间复位系统的设计分析 |
4.4 数字地质实体模型动态构建流程分析 |
4.4.1 矿岩界线线性转化 |
4.4.2 扩展数据技术 |
4.5 数字地质实体模型动态构建的算法分析 |
4.5.1 动态实体模型构建过程分析 |
4.5.2 动态实体构建过程算法分析 |
4.5.3 动态实体模型构建过程数据结构设计 |
4.6 矿体构建中的分支、尖灭实现 |
4.6.1 地质实体模型构建中的尖灭线生成算法 |
4.6.2 地质实体模型构建中的尖灭线生实现 |
4.7 矿体构建中的断层、节理地质现象实体描述 |
4.8 小结 |
第5章 矿山构建筑物实体模型构建研究 |
5.1 基础建模理论 |
5.2 井巷实体模型构建关键技术研究 |
5.2.1 实测巷道实体模型构建 |
5.2.2 设计巷道实体模型构建 |
5.3 斜坡道实体模型构建研究 |
5.3.1 斜坡道的参数描述 |
5.3.2 斜坡道实体建模分析 |
5.3.3 斜坡道构建实现 |
5.4 井实体模型构建 |
5.4.1 规范类井实体模型构建 |
5.4.2 不规范类实测井实体模型构建 |
5.5 矿山DTM构建算法研究 |
5.5.1 地表地形模型的概念 |
5.5.2 地表 DTM构建算法分析 |
5.5.3 趋势面加权构建 DTM算法 |
5.6 地表构建筑物实体模型构建研究 |
5.7 小结 |
第6章 数字开采辅助设计研究 |
6.1 图纸自动生成 |
6.1.1 水平中(分)段图纸自动生成 |
6.1.2 剖面图纸自动生成 |
6.1.3 剖切投影图纸设计与实现 |
6.2 数字开采辅助设计 |
6.2.1 数字开采设计 |
6.2.2 井巷工程辅助设计 |
6.2.3 漏斗设计详细设计与实现 |
6.3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爆破设计 |
6.3.1 排位设计详细设计与实现 |
6.3.2 截取剖面详细设计与实现 |
6.3.3 多排设计、单排设计详细设计与实现 |
6.4 采矿设计施工图坐标自动生成 |
6.5 小结 |
第7章 数字开采快速计量体系研究 |
7.1 数字开采快速计量的概念 |
7.1.1 问题的提出 |
7.1.2 传统开采设计统计分析工作 |
7.2 数字开采快速评价体系的设计 |
7.3 数字开采快速计量体系实现 |
7.3.1 矿量信息计算 |
7.3.2 可布置矿块数量分析 |
7.3.3 巷道断面快速计算 |
7.3.4 炸药量计算和崩矿量计算 |
7.3.5 施工验收计算 |
7.4 小结 |
第8章 地下矿山数字开采的实现与应用 |
8.1 三维动态地质实体模型构建系统实现及应用 |
8.1.1 三维地质实体模型构建系统实现 |
8.1.2 三维块体模型构建系统实现 |
8.2 地表DTM模型构建系统的实现 |
8.2.1 地表DTM的三角网构建算法实现 |
8.2.2 地表DTM模型构建的趋势加权构建实现 |
8.3 地表构建筑实体模型的实现 |
8.4 三维实体井巷构建系统的实现 |
8.4.1 实测巷道实体模型构建系统实现 |
8.4.2 设计井巷实体模型构建系统实现 |
8.4.3 全矿开拓系统及通风系统构建 |
8.4.4 全矿三维实体模型图 |
8.5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爆破设计 |
8.5.1 排位设计 |
8.5.2 截取剖面 |
8.5.3 炮孔设计 |
8.6 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和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论文发表等情况 |
(4)基于实体模型的露天矿境界圈定动锥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应用状况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应用现状 |
1.2.3 几种主要露天境界优化方法的优缺点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露天矿境界圈定优化方法研究 |
2.1 矿床模型的建立 |
2.1.1 块体模型 |
2.1.2 实体模型 |
2.1.3 地质实体模型构建中的尖灭线生成算法 |
2.2 构建DTM数字地表模型 |
2.2.1 分而治之算法 |
2.2.2 渐次插入算法 |
2.2.3 三角网生长算法 |
2.3 露天矿经济合理剥采比及最终境界边帮参数的确定 |
2.3.1 经济合理剥采比的确定 |
2.3.2 露天采场最终边帮构成要素的确定 |
2.4 露天矿最终境界圈定方法 |
2.4.1 露天矿境界圈定的几种传统方法 |
2.4.2 动锥法确定露天开采境界 |
2.5 露天矿最终境界矿岩量计算方法研究 |
2.5.1 块段累加法 |
2.5.2 剖面算量法 |
2.5.3 平面算量法 |
2.5.4 实体算量法 |
第3章 开发语言及平台 |
3.1 AutoCAD平台及其二次开发接口 |
3.2 .NET平台简介 |
3.3 开发语言的选择 |
3.3.1 Object ARX |
3.3.2 Visual C++.NET |
3.4 SQL Sever 2000 |
第4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露天矿境界圈定系统的设计框架 |
4.2 露天矿地质实体模型的建立 |
4.2.1 三维实体模型构建系统实现 |
4.2.2 三维块体模型构建系统实现 |
4.3 地表DTM模型的三角网构建实现 |
4.4 经济合理剥采比的确定 |
4.5 露天最终境界边帮参数的确定 |
4.6 露天矿最终境界实体模型的建立 |
4.7 露天矿矿岩量的计算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AutoCAD2000的辅助矿山测量自动成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系统目标与结构 |
3 系统主要功能 |
(1) 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
(2) 信息的输入。 |
(3) 图形自动生成及输出。 |
(4) 测量数据的分析计算。 |
(5) 矿体断面面积的自动量算、矿量计算及报表输出。 |
(6) 图件及报表的管理。 |
4 系统实施 |
4.1 技术开发线路 |
4.2 数据库设计 |
(1) 测量人员信息。 |
(2) 测量仪器信息。 |
(3) 矿山基础信息。 |
(4) 控制点基础信息。 |
(5) 碎部点信息。 |
(6) 爆破孔信息。 |
(7) 运输线路信息和采剥境界线信息。 |
(8) 生产进度信息。 |
(9) 边坡监测信息。 |
4.3 系统具体实施 |
5 结语 |
(6)基于GIS的采掘计划编制和管理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矿山系统工程的研究现状与方法 |
1.3.1 系统工程概述 |
1.3.2 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 |
1.3.3 矿山系统工程发展趋势 |
1.4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
1.5 本文的研究宗旨 |
第二章 采掘计划编制系统总模型设计 |
2.1 系统开发的方法 |
2.2 系统分析 |
2.3 编制模型的基本思路 |
2.3.1 接替工作面的约束条件 |
2.3.2 初始状态 |
2.3.3 程序编制的方法 |
2.4 模拟方法 |
2.4.1 数学模拟 |
2.4.2 交互模拟 |
2.5 采掘计划编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2.5.1 图形与数据输入模块 |
2.5.2 计划优化编制模块 |
2.5.3 查询计划模块 |
2.5.4 图表打印模块 |
第三章 采掘工程平面图图素系统建立 |
3.1 采掘工程平面图图素库的设计 |
3.2 采掘工程平面图的数据结构特点 |
3.3 基于 AutoCAD建立符号库的基本方法 |
3.4 线型的开发 |
3.4.1 简单线型的开发 |
3.4.2 复杂线型的开发 |
3.4.3 形文件的建立与使用 |
3.5 采掘工程平面图图素的工程数据结构 |
3.6 采掘工程图图素属性的表述方法 |
3.6.1 代码法 |
3.6.2 信息块法 |
3.6.3 字符串法 |
第四章 采掘工程平面图专业图形运算算法 |
4.1 采矿图素的几何性质 |
4.1.1 图形方向及其所代表的区域 |
4.2 曲线的光滑方法 |
4.3 向量交点及其特征值 |
4.3.1 交点的特征值 |
4.3.2 交点及特征值的求取 |
4.3.3 特征值的几何意义 |
4.4 点与多边形关系算法 |
4.4.1 符号判别法 |
4.4.2 角度判别法 |
4.4.3 半射线交点计数判别法 |
4.5 多边形的运算及法则 |
4.5.1 多边形运算类型 |
4.5.2 多边形运算特性 |
4.6 任意区域面积求算 |
4.6.1 简单多边形 |
4.6.2 复合多边形 |
第五章 采掘 GIS数据库系统的形成 |
5.1 数据库管理系统 |
5.2 GIS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
5.3 建立 GIS数据库的必要性 |
5.4 对象-关系数据库的存储结构 |
5.5 GIS采掘工程图形数据库的建立 |
5.6 数据库的空间分析和管理功能 |
5.7 采掘计划编制数据管理系统 |
5.7.1 掘进设计 |
5.7.2 回采设计 |
第六章 采掘计划编制系统的实现 |
6.1 系统的实现方法 |
6.1.1 模型的建立与实现 |
6.1.2 数据库的实现 |
6.1.3 绘图功能的实现 |
6.2 程序结构设计 |
6.2.1 组织程序结构方法 |
6.2.2 组织程序结构策略 |
6.3 界面设计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振动出矿溜井专家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专家系统的引入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
第二章 振动出矿溜井专家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专家系统的发展及基本原理 |
2.2 振动出矿溜井主要结构参数分析 |
2.3 振动出矿溜井专家系统的总体设计 |
2.4 数据库技术与CAD技术的引入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振动出矿溜井设计专家知识分析 |
3.1 溜井中松散矿岩的移动规律 |
3.2 振动出矿溜井中矿岩流动性影响因素分析 |
3.3 矿岩流动性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3.4 振动出矿溜井参数设计公式的修正 |
3.5 矿岩流动性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3.6 矿岩流动性系数K_f的选取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振动出矿溜井专家系统知识库的建立 |
4.1 振动出矿溜井设计专家知识分析 |
4.2 振动出矿溜井设计专家知识表达方法 |
4.3 振动出矿溜井的知识表达模型 |
4.4 建立振动出矿溜井专家系统知识库 |
4.5 知识库的存储结构 |
4.6 振动出矿溜井专家系统知识库的维护 |
第五章 推理机制的实现 |
5.1 推理机制设计思路 |
5.2 振动出矿溜井专家系统推理机制的实现 |
5.3 不确定性因素的模糊推理 |
5.4 几个主要推理函数的编写 |
第六章 振动出矿溜井专家系统其它部分的设计 |
6.1 知识库管理器的设计 |
6.2 专家系统与知识库接口设计 |
6.3 专家系统与CAD的接口设计 |
6.4 人-机接口设计 |
6.5 振动出矿溜井专家系统的使用 |
第七章 振动出矿溜井专家系统的使用及结果验证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乌龙泉矿原始边坡爆破及其参数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提出的问题 |
1.2 乌龙泉矿简介 |
1.3 原始边坡爆破整形中的存在问题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领域研究动态 |
2.1 原始边坡处理技术现状与评述 |
2.2 深孔药壶爆破技术的应用 |
2.3 爆炸扩腔理论 |
2.3.1 经验公式 |
2.3.2 利用爆炸参数的计算 |
2.3.3 爆炸扩腔的准静态理论 |
2.3.4 爆炸扩腔的动力压扩理论 |
2.4 矿山爆破CAD |
3 大直径孔爆炸扩腔机理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集中耦合装药的初次爆炸扩腔 |
3.2.1 初次爆扩作用的破坏分区 |
3.2.2 初次爆扩炮孔周边的受力分析 |
3.2.2.1 初始冲击压力 |
3.2.2.2 炮孔围岩所受应力 |
3.2.3 炮孔周围岩石破坏判据 |
3.2.4 破坏分区半径的理论计算 |
3.2.5 初次爆扩的药量确定 |
3.2.6 乌龙泉矿初次爆扩的相关理论值 |
3.3 不耦合装药的后爆炸事件扩腔 |
3.3.1 初次爆扩后的岩体损伤 |
3.3.2 后续爆扩的岩体损伤 |
3.3.3 后续爆扩的成腔机 |
3.4 小结 |
4 大直径孔药壶爆破设计及其爆扩工艺试验研究 |
4.1 单孔药壶爆破设计 |
4.1.1 爆破方案选择 |
4.1.2 主药壶爆破参数设计 |
4.1.3 辅助爆破设计 |
4.1.4 爆破参数表 |
4.2 大直径深孔爆扩工艺的现场试验 |
4.2.1 试验目的 |
4.2.2 试验方案设计 |
4.2.3 现场试验方案与方法 |
4.3 实验数据分析与结论 |
4.3.1 试验方案\结果与数据分析 |
4.3.2 结论与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
4.4 小结 |
5 大直径孔药壶爆破的工业试验 |
5.1 引言 |
5.2 原始边坡药壶爆破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5.2.1 主要影响因素 |
5.2.2 爆破参数的影响 |
5.2.3 孔间距与最小抵抗线的取值分析 |
5.2.3.1 炮孔间距 |
5.2.3.2 最小抵抗线对爆破效果的影响 |
5.3 大直径孔药壶爆破的工业应用试验 |
5.3.1 试验方案设计 |
5.3.2 现场试验参数和施工工艺 |
5.3.3 爆破效果 |
5.4 大直径孔药壶整形爆破的经济分析 |
5.5 小结 |
6 原始边坡药壶爆破的CAD技术 |
6.1 引言 |
6.2 系统开发与设计 |
6.2.1 系统任务 |
6.2.2 系统设计 |
6.2.3 程序开发语言 |
6.2.4 系统配置 |
6.3 系统设计分析及其实现 |
6.3.1 信息的输入 |
6.3.2 信息的处理 |
6.3.3 信息的反馈 |
6.3.4 信息的输出 |
6.4 系统评价 |
6.4.1 系统的特色与功能 |
6.4.2 系统不足及改进方向 |
7 本文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AutoCAD的AutoLISP二次开发在南芬露天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
2 开发工具 |
2.1 AutoLISP介绍 |
2.2 AutoLISP的优点 |
3 系统开发 |
3.1 系统的功能 |
3.2 系统的特点 |
3.3 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
4 结 论 |
四、AutoCAD的AutoLISP二次开发在南芬露天矿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元宝山露天矿非工作帮残采方案研究[D]. 王志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4(03)
- [2]南芬露天矿三维可视化仿真模型及应用研究[D]. 张晓娟. 青岛理工大学, 2009(02)
- [3]地下矿山数字开采关键技术研究[D]. 徐帅. 东北大学, 2009(12)
- [4]基于实体模型的露天矿境界圈定动锥法研究[D]. 贾海波. 东北大学, 2008(03)
- [5]基于AutoCAD2000的辅助矿山测量自动成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李亚龙. 矿业快报, 2006(06)
- [6]基于GIS的采掘计划编制和管理模式的探讨[D]. 臧立岩. 太原理工大学, 2005(03)
- [7]振动出矿溜井专家系统的设计研究[D]. 沈慧明. 中南大学, 2004(04)
- [8]乌龙泉矿原始边坡爆破及其参数优化的研究[D]. 周晓东. 武汉科技大学, 2004(04)
- [9]AutoCAD的AutoLISP二次开发在南芬露天矿的应用[J]. 郑建明,孙豁然,姜谙男. 中国矿业, 2003(01)
- [10]论采矿CAD开发方法及环境与工具选择[J]. 孙豁然,冯慎明,蒋国夫,王文升. 中国矿业, 1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