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镉铜合金中镉的分光光度测定法(论文文献综述)
肖新峰[1](2006)在《支撑液膜在线萃取与流动注射分光光度分析联用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后又将转化了的物质和精神产物排入环境,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污染物。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伴随工业化而来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并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世界各国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指标都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环境监测的力度大大加强。其中对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就是一项重要的指标。Pb(Ⅱ)、Cd(Ⅱ)、Hg(Ⅱ)、Cr(Ⅵ)等重金属和挥发酚类等物质都属于污染环境的重要毒物。其中重金属污染还可以在生物体内蓄积、转移,造成食物链的污染,而最终对人类产生危害。流动注射分析法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技术,已经得到国际分析化学界广泛重视。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准确度和精密度高、试剂和试样的消耗量少、设备价廉且操作简单、通用性强、可以与多种检测仪器联用等一系列优点。分光光度法是最早与流动注射联用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简便,仪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几乎所有溶液中的光度分析都可以设计成流动注射分析,目前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方法,尤其是在水质自动监测分析中更是占有重要的位置。流动注射在线分离、预富集技术是该项分析技术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流动注射技术发展的前沿,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常用流动注射在线分离、预富集方法有:在线溶剂萃取;在线沉淀、共沉淀分离;在线预柱吸附分离、富集;
徐正龙[2](2013)在《测定水中重金属的新型试纸研制》文中认为新型试纸法测定水环境中的金属离子是以载有显色剂的试纸条作为固定相,以待测液作为流动相,基于流动相中的待测金属离子同吸附有显色剂的试纸条反应,发生颜色的变化。由于试纸条具有毛细作用,待测液沿试纸上升,并且变色带上升的高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待测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高,据此可以测量待测离子的浓度。本文主要研制了两种新型试纸,分别用于测定铅、镉,主要考察了制作铅、镉试纸的显色剂及其用量的影响,待测液酸度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的影响,滤纸条的长度和宽度,常见共存物质的影响,保存条件的影响等。本文主要讨论了用于测定铅的试纸的制作方法,测定铅的试纸制作基于在pH=5.5乙酸钠—乙酸缓冲溶液中,铅离子与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反应,试纸条由黄色变为淡粉色。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制作的试纸,在暗处避光保存40天不变质。测定铅的试纸最低检出限0.5mg/L,铅离子浓度在1100mg/L浓度与反应高度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0.9985,在100150mg/L,浓度与反应高度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993,加标回收率在90%110%之间。用该试纸测定制酸废水、电镀水样中铅的含量,结果与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本文主要讨论了测定镉的新型试纸制作和应用,滤纸条经罗丹明B溶液浸泡,在酸性和碘离子条件下,镉离子先与碘离子反应生成(CdI4)2-,再用制作的试纸条与(CdI4)2-反应,试纸由粉色变为紫色。在0.11.0mg/L、1.0-10.0mg/L、10.0-100.0mg/L,镉离子浓度的与反应高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0.0727、0.9308、0.9434,镉试纸的最低检出限0.05mg/L,用于测定制酸废水、冶炼废水、电镀水样中镉的含量,结果与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结果令人满意。这种新型试纸比传统的通过比较颜色变化进行半定量测定的试纸,具有更高的准确度。
李敏[3](2016)在《固相萃取分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金属镍及其化合物中铬、镉、铋、铜和锰的研究》文中提出高浓度基体物质中微痕量杂质元素测定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但如何减免高浓度基体物质中基体对测定的干扰是ICP-AES在这一领域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高浓度基体物质中微痕量杂质元素的测定方法和减免高浓度基体干扰的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金属镍及其化合物中铬、镉、铋、铜和锰这些杂质元素的ICP-AES测定,研究了镍基体对待测杂质元素的干扰属性及干扰程度。为减免镍基体对测定的干扰,研发了基于离子交换纤维的固相萃取分离镍待测杂质元素的系列方法。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表明,当共存镍的质量浓度大于铬的5800倍时,ICP-AES测定铬产生大于5%的负误差,该误差源自于镍基体对铬的光谱干扰及非光谱干扰,而且干扰程度随着镍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将25.0 mL含Ni(Ⅱ)5.00×102μ/mL, NH4SCN 1.5 mol/L的pH=1的试液,以0.5 mL/min的流速通过3.00 g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柱(0=10 mm),因Ni(Ⅱ)的硫氰酸根配阴离子能被该纤维柱吸附,铬在此条件下则不被吸附而收集在流出的待测液中,从而消除了镍基体对ICP-AES测定铬的干扰。铬的方法定量下限(10s)为2.0× 10-3μg/mL。用本法对实际样品以及合成样中的铬进行了测定,铬的标准加入回收率在91.0%-102%之间,RSD(%, n=6)≤3.3%。2、研究表明,当共存镍的质量浓度分别大于镉和铋的1500倍时,ICP-AES测定镉和铋均产生大于5%的负误差,该误差源自于镍基体对镉和铋的光谱干扰及非光谱干扰,而且干扰程度随着镍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含5.00×103 μg/mL Ni(Ⅱ),0.2 mol/L HBr的试液中,Cd2+和Bi3+的溴配阴离子能够被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定量萃取吸附,因Ni2+不形成溴配阴离子,而留于试液中;萃取吸附15 min后,用pH=5的0.010mol/L Na2EDTA溶液对负载纤维上的Cd(Ⅱ)和Bi(Ⅲ)洗脱20min, Cd(Ⅱ)口Bi(Ⅲ)得到定量洗脱,而在洗脱液中镍的残留量远低于镉和铋的1500倍,不影响ICP-AES对镉和铋的准确测定。镉和铋的方法定量下限(10s)分别为2.0x 10-3μg/mL和1.3×10-μg/mL。用本法对实际样品以及合成样中的镉和铋进行了测定,镉的加标回收率在92.9%-96.0%之间,RSD(%,n=6)≤3.0%;铋的标准加入回收率在97.1%-103%之间,RSD(%,n=6)≤3.1%。3、研究表明,当共存镍的质量浓度大于铜的2000倍时,CP-AE S测定铜产生大于5%的负误差,该误差源自于镍基体对铜的光谱干扰及非光谱干扰,而且干扰程度随着镍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含5.00×102 μg/mL Ni(Ⅱ),0.010 mol/L酒石酸氢钠,pH=7的试液中,Cu2+的酒石酸配阴离子和部分Ni2+的酒石酸配阴离子能够被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定量萃取吸附;萃取吸附30 min后,用去离子水对负载纤维上的Cu(Ⅱ)和Ni(Ⅱ)洗脱30 min,Cu(Ⅱ)得到定量洗脱,而Ni(Ⅱ)几乎不被洗脱,洗脱液中镍的残余量远低于铜的2000倍,不影响ICP-AES对铜的准确测定。铜的方法定量下限(10s)为4.2×10-3 μg/mL。用本法对实际样品以及合成样中的铜进行了测定,铜的标准加入回收率在93.7%-103%之间,RSD(%,n=6)<3.5%。4、研究表明,当共存镍的质量浓度大于锰的700倍时,I CP-AES测定锰产生大于5%的正误差,该误差主要源自于镍基体对锰的背景光谱干扰,而且干扰程度随着镍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含5.00×102μg/mLNi(II), 0.010 mol/LNa2EDTA, pH=4的试液中,Mn2+能够被H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纤维定量萃取吸附,而Ni2+形成了EDTA的配阴离子,不被H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纤维萃取吸附,留在试液中;萃取吸附10 min后,用1.5 mol/L HNO3对负载纤维上的Mn(Ⅱ)洗脱10min, Mn(II)得到定量洗脱,洗脱液中镍的残余量远低于锰的700倍,不影响ICP-AES对锰的准确测定。锰的方法定量下限(10s)为4.3×10-4μg/mL,用本法对实际样品以及合成样中的锰进行了测定,锰的标准加入回收率在92.0%-103%之间,RSD(%,n=6)≤1.2%。
曹宏燕[4](2013)在《冶金材料仪器分析方法国内外标准的进展》文中认为列出了三百多条ISO、JIS、ASTM、GB等有关冶金材料仪器分析方法的现行标准,评述了仪器分析方法标准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近年来ISO、JIS、ASTM紧跟分析技术的发展,冶金材料仪器分析方法标准的制修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在钢铁、铁合金、有色金属、矿石等领域亦制定了众多仪器分析和痕量成分分析的方法标准,其分析元素、采用方法多于相应的国际和国外标准。发挥我国优势分析技术,积极参与钢铁、铁矿石领域ISO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工作,取得不俗成绩。对仪器分析方法标准的制修订、国际标准的采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仪器分析方法标准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曾云[5](2012)在《离子缔合光度法测定痕量镉》文中研究表明高浓度I-与Cd2+形成[CdI4]2-络阴离子,再与三苯甲烷类碱性染料形成离子缔合物。本文基于此原理,研究了吖啶黄水相光度法,罗丹明B、丁基罗丹明B双水相萃取光度法测定镉的最优条件。以聚乙烯醇为表面活性剂,在pH3.6HAc-NaAc缓冲介质中,吖啶黄与[CdI4]2-络阴离子形成稳定的离子缔合物[AY]2[CdI4]。该缔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94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3.0×105L·mol-1·cm-1,Cd(Ⅱ)质量浓度在0-25μg·L-1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该法直接用于铜镉渣中镉的测定,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相对标准偏差为4.5%,测定结果令人满意。从盐的选择及其用量、酸度、碘化钾用量、罗丹明B的用量、离子缔合物的反应时间、振荡时间、干扰离子等因素,考察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镉-碘化钾-罗丹明B离子缔合物的最优条件。在pH1-3环境下,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对[CdI4]2-络阴离子的萃取率只有35.5%;加入罗丹明B后,该体系能完全萃取镉-碘化钾-罗丹明B形成的离子缔合物,而干扰离子Zn2+、Fe3+、Co2+、Cu2+、Ni2+不被萃取,实现Cd2+与上述离子的分离。在0.5mol·L-1H2SO4介质中,镉-碘化钾-丁基罗丹明B在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中形成稳定的蓝紫色缔合物。该法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达到了1.28×106L·mol-1·cm-1,Cd2+在0-3μg/10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相关系数为0.9984。在最佳萃取条件下,离子缔合物的最大萃取率可达98%,Cd2+能与干扰离子Zn2+、Fe3+、Co2+、Cu2+、Ni2+分离完全。离子缔合体系不仅能大大提高反应的灵敏度,而且稳定性让人满意;而双水相萃取技术分相清晰,无需进行反萃取,环保简便,且灵敏度和选择性良好,是未来几年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
刘文华[6](2012)在《稀土元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2006~2010年间我国稀土元素分析化学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重量法和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分子荧光和发光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质谱法、电化学法、气体分析及色谱等其它方法,引用文献251篇。
翁芝莹[7](2012)在《快速检测食品中痕量铅、镉、铜的电化学传感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环境污染、食品生产、运输、流通等环节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和完善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是监控重金属污染的重要环节。当前食品中重金属常规的检测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离子体质谱法、分光光度法等,这些方法虽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但由于操作复杂、耗时长、需要大型仪器设备等缺点而不适于现场大批量实际样品的快速检测。为满足现场快速、高效检测需求,本文建立了两种检测重金属的传感方法,并对其检测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过程及结果概括如下:1.基于Nafion-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电流型传感方法的建立:用Nafion和碳纳米管制备的复合修饰剂联合修饰玻碳电极,明确了铅、镉、铜在玻碳电极上得溶出伏安行为,并对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条件和性能进行优化,建立了基于Nafion-碳纳米管修饰电极检测铅、镉、铜的传感方法。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铅的检测限达到2μg/L,在0.011 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95.8%,检测时间5 min左右,准确率为95%;对镉的检测限达到2μg/L,在0.010.8 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95.0%,检测时间5 min左右,准确率为100%;对铜的检测限达到2μg/L,在0.011 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96.4%,检测时间4 min左右,准确率为100%;用一次性丝网印刷电极代替玻碳电极可达到与玻碳电极同样的检测效果,而且检测过程更方便快速。2.基于铋膜修饰电极的电流型传感方法的建立:用聚合膜法将硝酸铋聚合在玻碳电极上形成镀膜,由此制备铋膜修饰电极。获得铅和镉在铋膜修饰电极上的溶出伏安行为,并对该电化学传感器进行检测条件和性能优化,建立了基于铋膜修饰电极检测铅、镉的电化学传感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铅的检测限达0.2μg/L,在0.0011 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94.8%,检测时间6 min左右,准确率为100%;对镉的检测限达50μg/L,在0.11.2 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97.3%,检测时间6 min左右,准确率为100%。综上所述,基于Nafion-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和铋膜修饰电极检测重金属的电化学传感方法具有反应灵敏、操作方便、检测速度快、特异性强等优点。通过对仪器和检测条件参数的进一步优化有望实现现场大通量快速检测,从而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朱振科[8](2011)在《微孔滤膜分离富集技术在原子光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元素定量分析技术日渐成熟。但是,分离富集技术仍然是提高仪器分析方法灵敏度和选择性的重要辅助手段。微孔滤膜分离富集技术因其具有材料价格低廉、操作方便、富集效率高等诸多优点,已经与分光光度法或原子吸收光谱法结合并应用于环境、食品、生物等实际样品中的痕量重金属离子的检测。本论文着重研究了多通道滤膜过滤装置在微孔滤膜分离富集中的应用,建立了微孔滤膜分离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ICP–AES )同时测定多种重金属元素的方法,并将该方法成功应用于水样和食品添加剂中重金属元素的测定,结果满意。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金属离子与2-(5-溴-2-吡啶偶氮二乙氨基酚)( 5-Br-PADAP )形成的络合物能被混合纤维素滤膜捕集,建立了微孔滤膜分离富集ICP–AES法同时测定水中痕量镉(Ⅱ)、铜(Ⅱ)、铅(Ⅱ)、锌(Ⅱ)的新方法。研究了六通道多联装置同时进行过滤富集的可行性,考察了溶液介质酸度、络合剂用量、共存离子干扰等对分离富集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100 mL水样中镉、铜、铅、锌的富集倍率分别为18、19、17和19,检出限( 3σ,n=11 )可达0.04、0.15、0.44和0.06μg/L。方法测定并比对了标准物质( GBW 08517 )中上述元素的含量,结果也令人满意。2、建立了微孔滤膜分离富集技术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同时检测不同食品添加剂中镉(Ⅱ)、铜(Ⅱ)、铅(Ⅱ)、锌(Ⅱ)含量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待测离子从样品基体中分离与富集,消除了ICP–AES测定时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离子对待测元素的电离干扰。初步探索了微孔滤膜分离富集待测金属离子的机理。在K+,Na+,Mg2+基体中,镉、铜、铅、锌的检出限分别为0.02– 0.03,0.14– 0.23,0.31– 0.53, 0.10– 0.15μg/L。方法成功应用于常用食品添加剂,如山梨酸钾、苯甲酸钠和碱式碳酸镁中上述元素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4%– 115%。样品分析结果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ICP–MS )直接测定得到的结果相符。3、建立了在pH = 5.0邻苯二甲酸氢钾–氢氧化钠缓冲体系下微孔滤膜富集镍(Ⅱ)和银(Ⅰ)与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 APDC )形成的络合物,ICP–AES同时定量分析镍和银的新方法。实验考察了微孔滤膜富集和ICP–AES测定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方法操作成功应用于矿泉水、自来水等实际样品中镍和银的测定。
赵建为,毛智慧[9](2013)在《2012年云南冶金分析年评》文中认为评述了云南分析工作者2012年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有关冶金分析检测的研究论文,内容包括综述、样品分离富集方法和分析检测方法。其中,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分子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原子光谱分析、滴定分析法及其它分析方法,引用文献54篇。
潘乐[10](2010)在《黄山贡菊中痕量镉和砷的测定法研究》文中提出黄山贡菊是黄山市的重要经济作物,有防治感冒、头痛、肠炎、便秘、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功效,可以入药或作茶饮。然而贡菊中重金属含量超标反而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Cd和As是贡菊重要金属污染物,为了保证贡菊的品质,有必要对贡菊的Cd和As含量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微波消解的方法消解贡菊。由于贡菊中Cd的含量很低,所以先用巯基棉富集,然后再使用FAAS法测定其吸光度;As则采用FAAS法和DDC-Ag比色法测定。研究了贡菊的微波消解条件、巯基棉富集Cd的条件、FAAS测定Cd和As的最佳仪器参数、DDC-Ag比色法测定As的条件,采用标准曲线法测定样品中Cd和As含量,并讨论了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回收率,共存元素的影响等。研究结果表明,10g贡菊加入10.0mL HNO3,再加6.0mL H2O2,进行微波消解效果最佳。使用FAAS法在仪器最佳工作条件下测定Cd的含量:Cd在0.00~2.00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96,测定Cd的检出限为0.047mg/L,样品测定的RSD小于5.0%,加标回收率为95.5%~102.3%;在仪器最佳工作条件下测定As的含量:砷在0.00~3.00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94,测定Cd的检出限为0.038mg/L,样品测定的RSD小于5.0%,加标回收率为95.81%~102.4%;消解液经DDC-Ag处理后,用分光光度法在530nm下测定As的含量:As在0.00~2.50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90,测定As的检出限为0.026mg/L,样品测定的RSD小于5.0%,加标回收率为94.1%~103.9%。DDC-Ag与FAAS法相比,两种方法未见显着性差异。表明两种方法均可用于测定。
二、镉铜合金中镉的分光光度测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镉铜合金中镉的分光光度测定法(论文提纲范文)
(1)支撑液膜在线萃取与流动注射分光光度分析联用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 |
1.1.1 膜的定义 |
1.1.2 膜和膜分离过程的分类 |
1.1.3 膜分离技术在环境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1.2 液膜分离技术 |
1.2.1 液膜的主要类型 |
1.2.2 液膜分离的基本原理 |
1.3 支撑载体液膜萃取(SLME)技术及其应用 |
1.3.1 支撑载体液膜的基本组成 |
1.3.2 支撑载体液膜萃取的原理 |
1.3.3 支撑载体液膜萃取的装置 |
1.3.4 支撑载体液膜萃取的影响因素 |
1.3.5 支撑载体液膜的特点和优势 |
1.3.6 支撑液膜的不稳定性及其解释 |
1.3.7 支撑液膜的载体选择 |
1.3.8 支撑载体液膜萃取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
1.4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分析的特点及其与支撑载体液膜在线萃取技术的联用. |
1.4.1 流动注射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
1.4.2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分析的建立及优化方法 |
1.4.3 支撑载体液膜在线萃取与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的联用技术及自动化 |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支撑液膜在线萃取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分析水中痕量铅(Ⅱ) |
2.1 概述 |
2.1.1 铅的毒性与危害 |
2.1.2 铅污染的来源及对铅污染的控制 |
2.1.3 含铅环境样品的预处理技术及液膜分离法的应用 |
2.1.4 痕量铅(Ⅱ)检测的方法及研究进展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基本原理及实验系统的设计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萃取富集条件的优化选择 |
2.3.2 流动注射系统的优化 |
2.4 方法的评价及样品的测定 |
2.4.1 线性范围 |
2.4.2 检出限 |
2.4.3 精密度 |
2.4.4 准确度 |
2.4.5 共存离子的影响 |
2.4.6 方法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3 支撑液膜在线萃取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分析水中痕量镉(Ⅱ) |
3.1 概述 |
3.1.1 镉的毒性与危害 |
3.1.2 镉污染的来源及对镉污染的控制 |
3.1.3 含镉环境样品的预处理技术及液膜分离法的应用 |
3.1.4 痕量镉(Ⅱ)检测的方法及分光光度法研究进展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基本原理及实验系统的设计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萃取富集条件的优化选择 |
3.3.2 流动注射系统的优化 |
3.4 方法的评价及样品的测定 |
3.4.1 线性范围 |
3.4.2 检出限 |
3.4.3 精密度 |
3.4.4 准确度 |
3.4.5 共存离子的影响 |
3.4.6 方法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4 支撑液膜在线萃取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分析水中痕量汞(Ⅱ) |
4.1 概述 |
4.1.1 汞的毒性及危害 |
4.1.2 汞污染的来源及对汞污染的控制 |
4.1.3 含汞环境样品的预处理技术及液膜分离法的应用 |
4.1.4 痕量汞(Ⅱ)检测的方法及分光光度法研究的进展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基本原理及实验系统的设计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萃取富集条件的优化选择 |
4.3.2 流动注射分析系统条件的优化 |
4.4 方法的评价及样品的测定 |
4.4.1 线性范围 |
4.4.2 检出限 |
4.4.3 精密度 |
4.4.4 准确度 |
4.4.5 共存离子的影响 |
4.4.6 方法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5 支撑液膜在线萃取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分析水中痕量铬(Ⅵ) |
5.1 概述 |
5.1.1 铬的毒性与危害 |
5.1.2 铬污染的来源及对铬污染的控制 |
5.1.3 含铬环境样品的预处理技术及液膜分离法的应用 |
5.1.4 痕量铬(Ⅵ)检测的方法及分光光度法研究进展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与试剂 |
5.2.2 基本原理及实验系统的设计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萃取富集条件的优化选择 |
5.3.2 流动注射系统的优化 |
5.4 方法的评价及样品的测定 |
5.4.1 线性范围 |
5.4.2 检出限 |
5.4.3 精密度 |
5.4.4 准确度 |
5.4.5 共存离子的影响 |
5.4.6 方法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6 支撑液膜在线萃取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分析水中痕量苯酚 |
6.1 概述 |
6.1.1 挥发酚的毒性与危害 |
6.1.2 挥发酚污染的来源及其污染的控制 |
6.1.3 含挥发酚类化合物环境样品的预处理技术及液膜分离法的应用 |
6.1.4 挥发酚检测的方法及分光光度法研究进展 |
6.2 实验部分 |
6.2.1 仪器与试剂 |
6.2.2 溶液配制及标定 |
6.2.3 基本原理 |
6.2.4 实验流路的设计 |
6.2.5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萃取富集条件的优化选择 |
6.3.2 流动注射系统条件的优化 |
6.4 方法的评价及样品的测定 |
6.4.1 线性范围 |
6.4.2 检出限 |
6.4.3 精密度 |
6.4.4 共存离子的影响 |
6.4.5 水样分析和标准加入回收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7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
致谢 |
(2)测定水中重金属的新型试纸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测定水溶液中铅含量的方法概述 |
1.2.1 分光光度法 |
1.2.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 AES)法 |
1.2.3 原子吸收光谱法 |
1.2.4 电化学法 |
1.3 测定水溶液中镉含量的方法概述 |
1.3.1 分光光度法 |
1.3.2 原子吸收光谱法 |
1.3.3 电化学分析法 |
1.3.4 其它方法 |
1.4 试纸法的概述 |
1.4.1 目视比色法定性或半定量试纸 |
1.4.2 与反射仪连用的试纸 |
1.4.3 测定变色带长度或变色区域面积的试纸 |
1.5 试纸法原理 |
1.6 课题的创新性 |
第2章 测定水溶液中铅含量试纸的研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仪器 |
2.1.2 主要试剂与试液 |
2.2 实验方法 |
2.2.1 试纸的制备 |
2.2.2 试纸的使用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显色剂及其浓度的影响 |
2.3.2 待测液酸度的影响 |
2.3.3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2.3.4 试纸浸泡时间的影响 |
2.3.5 试纸宽度的影响 |
2.3.6 试纸条的长度及显色时间的影响 |
2.3.7 烘干温度的影响 |
2.3.8 塑封的影响 |
2.3.9 试纸的保存条件的影响 |
2.3.10 标尺的制作 |
2.3.11 反应高度与铅含量的相关性 |
2.3.12 共存物质的影响 |
2.3.13 精密度、检出限及测定下限 |
第3章 测定水溶液中镉含量试纸的研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仪器 |
3.1.2 主要试剂与试液 |
3.2 试验方法 |
3.2.1 测定镉含量的试纸制作方法 |
3.2.2 镉含量的测定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显色剂的影响 |
3.3.2 测定液中 KI 的用量 |
3.3.3 浸泡液中硝酸浓度的影响 |
3.3.4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3.3.5 浸泡时间的影响 |
3.3.6 待测液酸度的确定 |
3.3.7 反应时间的影响 |
3.3.8 烘干温度 |
3.3.9 试纸条宽度的影响 |
3.3.10 试纸的保存条件的影响 |
3.3.11 标尺的制作 |
3.3.12 反应高度与镉含量的相关性 |
3.3.13 共存物质的影响 |
3.3.14 精密度、检出限及测定下限 |
第四章 样品的测定 |
4.1 含铅样品的测定 |
4.1.1 试纸法测定样品中铅的含量 |
4.1.2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品 |
4.1.3 两种方法的显着性比较 |
4.2 含镉样品的测定 |
4.2.1 试纸法测定样品中镉的含量 |
4.2.2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镉的含量 |
4.2.3 两种方法的显着性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索引(附录) |
(3)固相萃取分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金属镍及其化合物中铬、镉、铋、铜和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高纯基体和高浓度复杂基体中微痕量杂质元素分析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1.2.1 高纯基体和高浓度复杂基体中微痕量元素的测定方法 |
1.2.2 微痕量元素的分离富集方法 |
1.3 课题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离子交换纤维柱分离-ICP-AES测定金属镍及其化合物中的铬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及其工作条件 |
2.2.2 主要试剂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镍对铬测定的影响 |
2.3.2 NH_4SCN浓度对吸附Ni(Ⅱ)的影响 |
2.3.3 pH值对吸附Ni(Ⅱ)和Cr(Ⅲ)的影响 |
2.3.4 纤维用量对吸附Ni(Ⅱ)的影响 |
2.3.5 Ni(Ⅱ)和Cr(Ⅲ)的流出曲线 |
2.3.6 方法检出限和定量下限 |
2.3.7 样品分析 |
2.4 结论 |
第三章 固相萃取-ICP-AES测定金属镍及其化合物中的镉和铋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及其工作条件 |
3.2.2 主要试剂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镍对镉、铋测定的影响 |
3.3.2 萃取吸附条件的选择 |
3.3.3 Ni(Ⅱ)的吸附情况 |
3.3.4 负载纤维洗脱前的洗涤 |
3.3.5 洗脱条件的选择 |
3.3.6 方法检出限和定量下限 |
3.3.7 样品分析 |
3.4 结论 |
第四章 固相萃取-ICP-AES测定金属镍及其化合物中的铜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及其工作条件 |
4.2.2 主要试剂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镍对铜测定的影响 |
4.3.2 萃取吸附条件的选择 |
4.3.3 Ni(Ⅱ)的吸附情况 |
4.3.4 洗脱条件的选择 |
4.3.5 Ni(Ⅱ)的洗脱情况 |
4.3.6 方法检出限和定量下限 |
4.3.7 样品分析 |
4.4 结论 |
第五章 固相萃取-ICP-AES测定金属镍及其化合物中的锰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及其工作条件 |
5.2.2 主要试剂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镍对锰测定的影响 |
5.3.2 萃取吸附条件的选择 |
5.3.3 Ni(Ⅱ)的吸附情况 |
5.3.4 洗脱条件的选择 |
5.3.5 方法检出限和定量下限 |
5.3.6 样品分析 |
5.4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冶金材料仪器分析方法国内外标准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ISO分析方法标准 |
2 JIS分析方法标准 |
3 ASTM分析方法标准 |
4 分析方法国家标准 |
5 冶金材料分析中的基础标准 |
6 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工作中要注意的问题 |
(5)离子缔合光度法测定痕量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1.1 选题意义 |
1.1.2 研究内容 |
1.2 镉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
1.2.1 镉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
1.2.2 镉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
1.3 镉的分布及储量 |
1.4 镉在铜镉渣中的赋存状况 |
1.5 铜镉渣的综合利用 |
1.5.1 酸浸法 |
1.5.2 氨浸法 |
1.6 镉的分析测定方法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1 光度法 |
1.6.2 原子吸收法 |
1.6.3 示波极谱法 |
1.6.4 ICP-AES 法 |
1.6.5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6.6 原子荧光法 |
1.7 双水相萃取 |
1.7.1 双水相萃取的发现 |
1.7.2 双水相萃取的类型 |
1.7.3 双水相萃取的原理 |
1.7.4 双水相萃取的优势 |
1.7.5 双水相萃取的应用 |
第2章 吖啶黄显色法 |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吸收光谱 |
2.3.2 酸度的影响 |
2.3.3 KI-Vc 溶液的用量 |
2.3.4 AY 的用量 |
2.3.5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2.3.6 反应条件 |
2.3.7 离子缔合物的组成 |
2.3.8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9 样品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罗丹明 B 显色法 |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分相条件的选择 |
3.3.2 萃取率的优化 |
3.3.3 校准曲线的绘制 |
3.3.4 反应机理的探讨 |
3.3.5 干扰离子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丁基罗丹明 B 显色法 |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分相条件的选择 |
4.3.2 萃取率的优化 |
4.3.3 校准曲线的绘制 |
4.3.4 干扰离子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样品的处理 |
5.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5.1.1 实验仪器 |
5.1.2 实验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酸浸法 |
5.2.2 碱熔法 |
5.2.3 仪器工作条件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5.3.2 含量的测定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快速检测食品中痕量铅、镉、铜的电化学传感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食品中铅、镉、铜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
1.1.1 铅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
1.1.2 镉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
1.1.3 铜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
1.2 重金属残留检测技术现状 |
1.2.1 原子吸收光谱法 |
1.2.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
1.2.3 分光光度法 |
1.2.4 中子活化分析法 |
1.2.5 电化学分析法 |
1.2.6 生物传感器法 |
1.3 电化学传感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简介 |
1.3.1 电化学传感器检测重金属主要方法 |
1.3.2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在重金属和检测中的应用 |
1.3.3 丝网印刷电极简介及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实际意义和思路设计 |
第二章 铅、镉、铜在裸玻碳电极上的溶出伏安行为研究 |
2.1 试剂及仪器 |
2.1.1 试剂 |
2.1.2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 |
2.2.2 铅、镉、铜在裸玻碳电极上的伏安行为的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铅在裸玻碳电极上的溶出伏安行为 |
2.3.2 镉在裸玻碳电极上的溶出伏安行为 |
2.3.3 铜在裸玻碳电极上的溶出伏安行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Nafion-碳纳米管修饰电极检测铅、镉、铜的电流型传感方法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2.1 试剂 |
3.2.2 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 |
3.3.2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和Nafion-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 |
3.3.3 铅、镉、铜在Nafion-碳纳米管玻碳电极上的伏安行为的测试 |
3.3.4 检测条件的优化 |
3.3.5 干扰性试验 |
3.3.6 实际样品检测和回收率测定 |
3.3.7 Nafion-碳纳米管修饰丝网印刷电极对铅、镉、铜的检测效果研究 |
3.3.8 准确率、重复性和稳定性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铅、镉、铜在Nafion-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上的伏安行为 |
3.4.2 Nafion-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与其他电极检测铅、镉、铜效果对比 |
3.4.3 检测条件的优化 |
3.4.4 干扰试验结果 |
3.4.5 回收率及实际样品检测 |
3.4.6 铅、镉、铜在Nafion-碳纳米管修饰丝网印刷电极上的检测效果 |
3.4.7 准确率、重复性和稳定性测定 |
3.4.8 基于Nafion-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传感方法检测效果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铋膜修饰电极检测铅、镉的电流型传感方法的建立 |
4.1 引言 |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2.1 试剂 |
4.2.2 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 |
4.3.2 铋膜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 |
4.3.3 铅、镉在铋膜修饰电极上的溶出伏安行为的测试 |
4.3.4 检测条件的优化 |
4.3.5 干扰性试验 |
3.3.6 准确率和重复性的测定 |
4.3.7 实际样品检测和回收率测定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铅、镉在铋膜修饰玻碳电极上的溶出伏安行为 |
4.4.2 铋膜修饰玻碳电极与其他电极对铅、镉检测效果对比 |
4.4.3 检测条件的优化 |
4.4.4 干扰试验结果 |
4.4.5 准确率和重复性的测定 |
4.4.6 回收率及实际样品检测 |
4.4.7 铋膜修饰丝网印刷电极性能 |
4.4.8 基于铋膜修饰玻碳电极的电流型传感方法的检测效果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微孔滤膜分离富集技术在原子光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重金属污染及其现状 |
1.2 非传统型分离富集重金属方法的研究进展 |
1.2.1 液膜萃取技术( LME ) |
1.2.2 浊点萃取技术( CPE ) |
1.2.3 固相萃取( SPE )与固相微萃取( SPEM ) |
1.2.4 微孔滤膜分离富集技术( MMF ) |
1.3 微孔滤膜分离富集技术原理及研究进展 |
1.3.1 微孔滤膜结构类型概述 |
1.3.2 滤膜分离富集装置研究 |
1.3.3 微孔滤膜的保留作用 |
1.3.4 影响微孔滤膜富集的因素 |
1.3.5 微孔滤膜分离富集痕量元素的研究进展 |
1.4 常见痕量重金属元素分析方法 |
1.4.1 分光光度法 |
1.4.2 液相色谱法 |
1.4.3 电分析化学法 |
1.4.4 原子光谱/质谱法 |
2 微孔滤膜分离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水中痕量镉铜铅锌 |
2.1 实验部分 |
2.1.1 仪器及工作条件 |
2.1.2 试剂和标准溶液 |
2.1.3 微孔滤膜分离富集方法 |
2.1.4 样品前处理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ICP–AES 工作参数的优化 |
2.2.2 滤膜分离装置的优化 |
2.2.3 滤膜处理方式的选择 |
2.2.4 滤膜类型的选择 |
2.2.5 络合及分离条件优化 |
2.2.6 样品体积影响 |
2.2.7 共存离子影响 |
2.2.8 方法分析性能 |
2.2.9 样品及方法回收率和标准物质测试 |
2.3 本章小结 |
3 微孔滤膜分离富集-ICP-AES 法同时测定食品添加剂中镉铜铅锌 |
3.1 实验部分 |
3.1.1 仪器、试剂及标准溶液 |
3.1.2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膜分离富集 |
3.1.3 样品前处理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滤膜分离富集重金属的机理研究 |
3.2.2 基体元素影响 |
3.2.3 共存离子影响 |
3.2.4 方法的分析性能 |
3.2.5 样品测定及加标回收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4 微孔滤膜分离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饮用水中的痕量镍银 |
4.1 实验部分 |
4.1.1 仪器及工作条件 |
4.1.2 试剂及标准溶液 |
4.1.3 微孔滤膜分离富集方法 |
4.1.4 样品制备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酸度影响 |
4.2.2 络合剂用量影响 |
4.2.3 样品体积影响 |
4.2.4 共存离子影响 |
4.2.5 方法性能参数 |
4.2.6 样品测定及方法回收率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2012年云南冶金分析年评(论文提纲范文)
1 综 述 |
2 分离富集方法 |
3 分子光谱分析 |
4 电化学分析 |
5 原子光谱分析 |
5.1 原子吸收光谱法 |
5.2 原子发射光谱法 |
5.3 X射线荧光光谱法 |
6 滴定分析 |
7 其它分析方法 |
8 结 语 |
(10)黄山贡菊中痕量镉和砷的测定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黄山贡菊 |
1.1.1 抗菌作用 |
1.1.2 抗炎作用 |
1.1.3 抗寄生虫作用 |
1.1.4 抗病毒作用 |
1.1.5 抗氧化作用 |
1.1.6 抗肿瘤作用 |
1.1.7 对冠脉的作用 |
1.1.8 降血压作用 |
1.1.9 其他作用 |
1.2. 重金属元素污染和危害 |
1.2.1 镉的危害 |
1.2.2 砷的危害 |
1.2.3 中药中重金属污染现状 |
1.2.4 黄山贡菊中重金属污染来源 |
1.3. 痕量重金属的前处理 |
1.3.1 高温灰化法 |
1.3.2 湿法消解法 |
1.3.3 微波消解法 |
1.4. 痕量重金属元素的分析技术 |
1.4.1 原子光谱法 |
1.4.2 分光光度法 |
1.4.3 其他方法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黄山贡菊的微波消解实验研究 |
2.1 微波消解的原理 |
2.1.1 微波的特性 |
2.1.2 不同材料对微波的吸收特性 |
2.1.3 微波消解试样的优点 |
2.2 微波消解条件实验 |
2.2.1 仪器 |
2.2.2 试剂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微波强度和消解时间的选择 |
2.3.2 消解体系的选择 |
2.3.3 硝酸、过氧化氢加入量的选择 |
2.4 优化条件下黄山贡菊微波消解实验 |
3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贡菊中的痕量镉 |
3.1 原理 |
3.1.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组成 |
3.1.2 定量依据 |
3.1.3 巯基棉富集原理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装置 |
3.2.2 试剂及配制 |
3.3 实验步骤 |
3.3.1 镉标准曲线的制定 |
3.3.2 样品的处理 |
3.3.3 样品的测定 |
3.4 仪器条件的选择实验 |
3.4.1 狭缝宽度的影响 |
3.4.2 观测高度的影响 |
3.4.3 乙炔——空气流量比的影响 |
3.4.4 灯电流的影响 |
3.4.5 背景校正 |
3.4.6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最佳工作条件 |
3.5 巯基棉富集洗脱条件实验 |
3.5.1 被吸附溶液的pH对吸附率的影响 |
3.5.2 通过巯基棉管溶液的流速对镉吸附率的影响 |
3.5.3 洗脱液浓度对洗脱率的影响 |
3.5.4 分离基体效果及共存离子 |
3.6 原子吸收测定镉的结果与讨论 |
3.6.1 镉的标准曲线的测定 |
3.6.2 检出限的测定 |
3.6.3 样品中镉含量的测定及分析 |
3.6.4 回收率测定 |
3.7 结论 |
4 DDC-AG比色法测定黄山贡菊中的砷 |
4.1 原理 |
4.1.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组成 |
4.1.2 定量依据 |
4.1.3 方法原理 |
4.2 仪器与试剂 |
4.2.1 仪器 |
4.2.2 试剂 |
4.3 实验步骤 |
4.3.1 砷还原装置装配及操作 |
4.3.2 仪器操作 |
4.3.3 砷标准曲线的制定 |
4.3.4 样品的处理和测定 |
4.4 分光光度法测定砷的结果与讨论 |
4.4.1 酸度的影响 |
4.4.2 砷的标准曲线的测定 |
4.4.4 检出限的测定 |
4.4.5 分离基体效果及共存离子 |
4.4.6 样品中砷含量的测定及分析 |
4.4.7 回收率测定 |
4.5 结论 |
5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测定贡菊中的痕量砷 |
5.1 原理 |
5.1.1 原子吸收仪器组成与原理 |
5.1.2 方法原理 |
5.1.3 氢化物发生装置工作原理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装置 |
5.2.2 试剂及配制 |
5.3 实验步骤 |
5.3.1 样品的预还原 |
5.3.2 砷标准曲线的绘制 |
5.3.3 样品的测定 |
5.4 仪器条件的选择实验 |
5.4.1 狭缝宽度的影响 |
5.4.2 观测高度的影响 |
5.4.3 乙炔.空气流量比的影响 |
5.4.4 灯电流的影响 |
5.4.5 背景校正 |
5.4.6 氢化物-原子吸收法的最佳工作条件 |
5.5 还原及氢化实验 |
5.5.1 盐酸用量对五价砷还原的影响 |
5.5.2 碘化钾溶液用量对五价砷还原的影响的影响 |
5.5.3 硼氢化钾对结果的影响 |
5.6 原子吸收测定砷的结果与讨论 |
5.6.1 砷的标准曲线的测定 |
5.6.2 检出限的测定 |
5.6.3 样品中砷含量的测定及分析 |
5.6.4 回收率测定 |
5.7. 砷测定两种方法的比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镉铜合金中镉的分光光度测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撑液膜在线萃取与流动注射分光光度分析联用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D]. 肖新峰. 四川大学, 2006(03)
- [2]测定水中重金属的新型试纸研制[D]. 徐正龙. 沈阳理工大学, 2013(S1)
- [3]固相萃取分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金属镍及其化合物中铬、镉、铋、铜和锰的研究[D]. 李敏. 广西大学, 2016(02)
- [4]冶金材料仪器分析方法国内外标准的进展[J]. 曹宏燕. 冶金分析, 2013(01)
- [5]离子缔合光度法测定痕量镉[D]. 曾云. 吉首大学, 2012(02)
- [6]稀土元素分析[J]. 刘文华. 分析试验室, 2012(07)
- [7]快速检测食品中痕量铅、镉、铜的电化学传感方法的研究[D]. 翁芝莹.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
- [8]微孔滤膜分离富集技术在原子光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朱振科. 宁波大学, 2011(11)
- [9]2012年云南冶金分析年评[J]. 赵建为,毛智慧. 云南冶金, 2013(02)
- [10]黄山贡菊中痕量镉和砷的测定法研究[D]. 潘乐.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