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碱氧退煮漂一步法稳定剂GJ-101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壮[1](2021)在《低温练漂剂WXP-102的研制及其应用》文中提出纯棉机织物退浆、精练和漂白浸轧工艺是在高温强碱条件下进行,多数耐碱性能好的练漂剂中含磷,其生物降解性和安全性也较差,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生物毒性、污水生化耗氧量高,由此会引起能耗高和水污染大等问题,给环境造成很大负担。因此,急需研发环保型前处理助剂及其工艺。本研究通过筛选环保型耐碱渗透剂、其他表面活性剂及无机盐,以处理后织物CIE白度值和毛效为主要测试指标,优选出高浓精练剂的配方,其为:SKYIN70B为5.00%,OAS60为11.67%,AEO-9为22.22%和FMES为55.56%,元明粉5.55%;并将其命名WXP-101。再以精练剂WXP-101、自制氧漂催化剂WXP-100、复配氧漂稳定剂CST(硅酸钠:葡萄糖酸钠=7:3)、速溶型高分子羧甲基纤维素钠JL-1200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以处理后织物CIE白度、毛效和强力保留率为主要测试指标,优选出低温练漂剂配方,其为:JL-1200为8.70%,CST为30.43%,WXP-100为8.70%,WXP-101为52.17%,并将其名为WXP-102,其含固量为43.3%。再将低温精练剂WXP-102应用于纯棉机织物练漂浸轧工艺中,通过单因素实验法,探讨助剂用量、过氧化氢用量、汽蒸温度、汽蒸时间和微量高锰酸钾对织物练漂效果的影响;确定出其浸轧工艺为:低温练漂剂WXP-102用量为40 g·L-1,氢氧化钠用量为4 g·L-1,28%过氧化氢用量为45 ml·L-1,汽蒸温度为80~90℃,汽蒸时间为60 min。并与市场上高温精练剂MJ-223B和低温精练剂MJ-206对比,评价了自制低温练漂剂WXP-102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自制低温练漂剂WXP-102相对于MJ-206在白度值、毛效和退浆率有一些优势,只是强力保留率略差于MJ-206;与MJ-223B传统退煮-漂二步高温浸轧处理效果相比,在织物CIE白度值还是有一些差距。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织物白度,可以适当增大练漂液中WXP-102和过氧化氢用量。研究了低温精练剂WXP-102对模拟色素(桑色素)脱色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温碱性条件下,相对于过氧化氢空白体系,加有WXP-102或MJ-206对桑色素脱色速率低,能抑制过氧化氢分解,有稳定过氧化氢作用;而不同于氧漂催化剂WXP-100与高温精练剂MJ-223B,其在室温碱性条件下对桑色素分解速率快,这是由于WXP-102或MJ-206均为复配助剂,其结构除了含有氧漂催化剂WXP-100或活化剂物质之外,还含有对过氧化氢分解有抑制作用的稳定剂。因此,低温练漂剂WXP-102或MJ-206能减少练漂液在配制过程中过氧化氢的分解,提高过氧化氢利用率。对练漂体系作用机理的探讨,结果表明:升高温度或加入低温练漂剂WXP-102可以使练漂体系中羟自由基含量增大;在练漂体系中加入猝灭剂二甲基亚砜,羟自由基含量会减少,练漂织物白度有所降低。说明羟自由基是练漂中的一个有效组分,但考虑到练漂液中加入羟自由基淬灭剂二甲亚砜后,织物的白度降低并不十分显着。其原因可能是练漂体系组分较多,作用机理复杂以及二甲亚砜的溶剂效应,因此,羟自由基不是练漂液中唯一的一种活性物质。
周鑫[2](2020)在《中厚全棉衬布的短流程前处理工艺研究》文中指出中厚全棉衬布生产所用的配棉等级较低,导致织物的含杂量较高且布面泛黄严重,其常规前处理一般采用间歇式绳状工艺。该工艺精练效果好,织物白度高,是衬布行业所依赖的传统前处理工艺,但其存在流程冗长和成本高等问题,且前处理后织物会产生绳状褶皱,无法满足于现今衬布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对中厚全棉衬布的短流程前处理工艺进行研究。首先,本课题采用平幅加工的方式对中厚棉织物进行处理,其可以有效避免绳状褶皱产生。但与间歇式绳状工艺相比,常规平幅前处理工艺的漂白和去杂能力都较弱,加工后织物的品质达不到衬布的生产标准。考虑到同为纤维素纤维的亚麻纤维也存在含杂高和颜色重的问题,因此本课题参考了亚麻织物的平幅前处理工艺,试验出了轧热碱堆置工艺,即将中厚棉织物先浸轧高温碱液再进行室温堆置。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能有效地减少布面疵点数目,达到衬布的生产标准。优化后轧热碱堆置工艺的参数为:NaOH:60g/L,精炼剂CP-NEW:20g/L,精炼剂M-108:10g/L,轧液温度:90℃,堆置时间:10h。同时本课题还对中厚全棉衬布轧淀粉酶堆置退浆工艺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能有效的去除坯布上的浆料,因为其无法去除坯布上的杂质和油剂,所以处理后的织物润湿性和毛效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仍需轧热碱堆置工艺来进行精炼去杂。其次,在有效减少布面疵点数目的基础上,再采用冷堆+汽蒸的平幅工艺对织物进行加工。本课题分别采用了两种冷堆工艺,即碱氧冷堆工艺和二氧化氯冷堆工艺。实验结果表明:轧热碱堆置工艺处理后的中厚全棉衬布通过冷堆工艺+汽蒸复漂工艺处理,可以使织物白度达到衬布生产标准。其中二氧化氯冷堆工艺处理后织物的毛效和白度与碱氧冷堆工艺的处理效果相当,且对织物损伤较小,工艺的化学品用量更少,降低了环境污染。优化后二氧化氯冷堆工艺的参数为:前处理剂CH:60g/L,优化剂A:20g/L,pH:5,堆置时间:8h。最后,本课题设计了三种中厚全棉衬布的短流程前处理工艺,并对它们进行车间中样试验。简要的工艺流程为:轧热碱堆置→碱氧冷堆→氧漂(汽蒸);轧热碱堆置→二氧化氯冷堆→氧漂(汽蒸);轧酶堆置→轧热碱堆置→氧漂(汽蒸)。试验结果表明:除第三种工艺的白度略差外,其他两种工艺加工后织物的白度、毛效和每百米疵点数等指标达到或超过了企业衬布的生产标准。综上所述,本课题提出的中厚全棉衬布的短流程前处理工艺,相较常规间歇式绳状工艺,能使织物布面平整,无折痕,且提高了中厚全棉衬布的品质,降低了成本,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褚维发,丁文俊,汪宏玲,朱守诚,刘国庆,徐庆林,廖雅丽,倪鑫宇[3](2020)在《高白度毛巾织物前处理工艺》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一种高白度毛巾织物前处理工艺。采用单因素控制变量法探讨毛巾前处理工艺,得出优化工艺参数为:高白度前处理剂9 g/L、27.5%双氧水65 g/L、烧碱7 g/L、汽蒸温度102℃、汽蒸时间50 min。在优化工艺下,毛巾织物的白度最佳,毛效、经向断裂强力均达到产品质量要求。同时介绍了高白度前处理剂的性能,通过比较得出高白度前处理剂的优点。
崔双双[4](2018)在《N-[4-(三乙基铵甲撑)苯酰基]己内酰胺氯化物的一锅法合成工艺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棉织物的常规过氧化氢漂白通常需要在高温(>95oC)、强碱(pH>11)的条件下进行,造成极大资源消耗的同时又会使纤维受到损伤。作为一种新型的漂白活化剂,TBCC能够与水溶液中的过氧化氢分子反应,形成相应的过氧酸,其对色素的氧化和漂白作用比过氧化氢更强,因此可在较低温度和接近中性的处理条件下对棉纺织品产生高效稳定的漂白作用。基于TBCC构建的过氧化氢低温漂白活化体系具有节能减排的优势,并且不会对纤维造成化学损伤。TBCC的合成通常采用两锅两步法:即先将4-氯甲基苯甲酰氯和己内酰胺溶于甲苯中回流反应6 h生成中间产物,即4-氯甲基苯甲酰己内酰胺;将4-氯甲基苯甲酰己内酰胺和三乙胺在乙腈中回流4 h,生成TBCC。该合成工艺流程长、操作繁琐、产率低,且合成成本较高。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基于TBCC的常规合成方法,设计并优化了三步法合成路径:4-氯甲基苯甲酸在亚硫酰氯中回流1.5 h进行酰氯化反应生成4-氯甲基苯甲酰氯;随后将4-氯甲基苯甲酰氯与己内酰胺、三乙胺分别溶于甲苯、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乙腈或丙酮中,室温下反应得到中间产物CMBC,反应1 h产率可达80%以上;最后将CMBC与三乙胺溶于乙腈中加热至回流4 h得到TBCC,产率为90.36%。论文第二部分提出了TBCC一锅法合成工艺,将酰氯化反应得到的4-氯甲基苯甲酰氯和己内酰胺、三乙胺同时加入乙腈中,反应1-2 h后得到中间产物,随即将体系温度升高至回流,反应4 h后将体系温度降至45℃,加入碳酸氢钠,反应1 h后过滤,旋转蒸发滤液,并用丙酮清洗产物得到TBCC,最终产率为78.87%。与常规合成工艺相比,一锅合成工艺缩短了工艺流程、降低了反应温度,同时TBCC产率提高了19.72%,一锅法得到的TBCC具有与常规合成的TBCC等同的漂白性能。本课题还利用一锅合成方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带有不同碳原子数内酰胺环的阳离子漂白活化剂TBLCs,所有的TBLCs产物均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MR)和质谱(MS)进行分析证实。论文第三部分探究了棉纺织品的前处理酶氧一浴工艺,将酶退浆、酶精练和TBCC/H2O2活化漂白体系组合为一浴,构建了一浴一步和一浴多步前处理工艺分别对棉机织物坯布进行处理,通过处理后织物的浆料残留、吸水性和白度值探究一浴前处理工艺效果。结果表明,一浴两步与一浴三步前处理工艺处理后棉织物的吸水性与漂白效果与传统的酶退浆、过氧化氢高温漂白两浴处理后棉织物性能基本相同,均能满足对棉织物染整加工的要求。棉织物退煮漂一浴工艺全程在50℃、pH=7.2的条件下进行,有效避免了高温强碱对棉纤维的损伤。与三浴三步低温前处理相比,棉织物的酶氧一浴工艺明显缩短了前处理工艺流程,降低了能耗、水耗,减轻了印染行业污水处理的负担。
周建,许敏[5](2018)在《缩短全棉衬布前处理工艺流程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棉织物的含杂量大,前处理的工艺复杂,流程较长,能耗大,化学品耗用多,用工成本高。优化工艺流程,合并生产工序,缩短加工过程,有利于降低棉织物的生产成本,同时可以减少工人的重复劳动,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
陈龙勇[6](2018)在《棉蜡印布冷轧堆前处理精炼剂的研发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棉织物前处理一般分为退、煮、漂三步法工艺及退煮、煮漂两步法工艺,此类工艺下机后织物毛效、退浆率、白度等指标良好,但均在高温条件下进行,需消耗大量蒸汽;水洗过程为充分去除织物上已膨化或皂化的杂质,需消耗大量软化水:再者高湿、高热的生产环境存在安全隐患。以上问题反映出传统棉织物前处理工艺不符合节能、减排、降耗的要求,为达到此目的,本课题对棉梭织物低温冷轧堆短流程前处理助剂及工艺条件进行研究。本课题主要进行了棉梭织物冷轧堆前处理精练剂的研发及相关生产应用实践,选择将现有不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单独或复配使用的方式,验证其在冷轧堆前处理工艺中的应用效果。实验设计过程中,参照样为市售冷轧堆用高效精练剂CP-2G,现有表面活性剂分别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09、异构醇聚氧乙烯醚IS07、脂肪胺聚氧乙烯醚1815、醇醚糖苷AEG050、仲烷基磺酸钠SAS60。首先分别测试各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指标,包括表面张力、浊点、常温润湿性、乳化力及常温耐碱性等及应用效果,包括织物毛效、退浆率、白度、失重率、强力等指标。将上述数据与参照样CP-2G相比较,得出各表面活性剂的优势与不足,再按照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协同增效复配理论,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E09、IS07、1815、AEG050 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SAS60 以 1:9、3:7、1:1、7:3、9:1的不同比例进行复配,优化得到最佳复配比例。将上述经优化得到的四组处方分别应用于棉织物冷轧堆前处理工艺中,通过正交实验数据分析,得到以下四组最佳工艺条件,分别为:NaOH40g/L、AEO9:SAS60(1:9)5g/L、H2O2 16g/L;NaOH 40g/L、ISO7:SAS60(1:9)5g/LH20216g/L;NaOH40g/L、1815:SAS60(1:9)5g/L、H2O216g/L:NaOH40g/L、AEG050:SAS60(3:7)7g/L、H2O216g/L。与参照物 CP-2G 相比较,四组处方处理后毛效、退浆率、白度、强力等指标与之相当,甚至优于CP-2G处理后效果,其中以IS07与SAS60以1:9复配后效果最佳。将此最佳复配比例按上述工艺在车间进行中试生产,以CP-2G为参照,共投坯20000米,丝光下机后织物各项指标略优于参照样,助剂成本低于参照样,且不高于现前处理工艺助剂成本,值得车间进一步推广。
李思琪[7](2018)在《μ-氧代双核卟啉铁的制备及在棉织物H2O2低温漂白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常规的棉织物碱氧漂白体系存在高能耗,纤维强力损伤严重等缺点。因此,染整行业人员一直致力于研究新的低温催化体系。μ-氧代双核卟啉铁([TPPFe]2O)因能在温和条件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具备开发成为棉织物双氧水低温漂白催化剂的潜力。本文通过研究[TPPFe]2O的制备方法及其对双氧水的催化性能,构建棉织物稳定有效的[TPPFe]2O/H2O2低温漂白体系,为提供符合环保要求的低温催化体系提供新的途径。首先,探讨了[TPPFe]2O的合成方法。对合成路线及工艺因素进行了探究,在常规[TPPFe]2O的制备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有机元素分析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TPPFe]2O合成工艺为:四苯基卟吩和七水合硫酸亚铁物质的量之比为1:6,反应温度130℃,反应时间10 h,产率达93%。该方法在近中性条件下进行,操作简单,产品产率较高。其次,构建了[TPPFe]2O/H2O2低温高效的催化体系。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研究了不同时间、温度和pH值范围内,[TPPFe]2O对H2O2分解性能的影响,并与常规碱氧体系和TAED活化体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较短时间内,[TPPFe]2O催化H2O2的分解率达33.5%,比常规碱氧体系高11.5%,比TAED活化体系高10.5%。[TPPFe]2O具有优异的催化效果。最后,研究了[TPPFe]2O在棉织物H2O2漂白中的应用,并对其催化机理做了分析探讨。采用单因素法和正交试验法,探明了各工艺因素对织物漂白性能的影响,优化了漂白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TPPFe]2O浓度0.003 g/L,30%H2O21.8 g/L,pH值11,稳定剂0.5 g/L,漂白温度75℃,漂白时间45 min。处理后织物白度达73.6%,强力保留率94.5%。与常规碱氧漂白体系相比,获得相近的白度时,浴中漂白温度降低了20℃,强力保留率提高13.5%,时间缩短15 min。应用[TPPFe]2O/H2O2催化漂白技术有利于节能降耗,改善棉织物品质。
曹机良,曹毅,闫凯,王海朋[8](2017)在《棉机织物退煮漂一浴工艺》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新型助剂对棉机织物进行一浴前处理,研究了温度、碱用量、过氧化氢漂白活化剂4-(2-癸酰基氧乙氧基羰基氧)苯磺酸钠(DECOB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植酸钠及处理时间对棉机织物前处理效果的影响。测试了处理后织物的白度、毛效、强力以及失重率。实验得出最佳工艺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g/L,氢氧化钠10g/L,DECOBS 1g/L,过氧化氢(30%)15g/L,植酸钠2g/L,温度90℃,保温60min。最佳工艺处理后的织物性能:白度89.4,毛效12.7(cm/30min),失重率13.0%。
杨军,陈镇,汪南方,吴少新[9](2017)在《棉织物短流程前处理工艺对比分析》文中提出采用一步法、二步法短流程前处理工艺分别对棉梭织物坯布和棉毛巾坯巾进行前处理,并与传统三步法前处理进行全方位的对比。结果表明:短流程前处理的处理效果基本达到或接近传统三步法前处理,而在工艺过程及能耗、排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短流程前处理在印染企业中的应用对于推动纺织工业节能减排,发展绿色制造,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张伟超[10](2017)在《棉型梭织物短流程前处理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棉梭织物常规前处理包括退浆、煮练、漂白等工序,在高温强碱以及双氧水的共同作用下完成,该工艺耗能耗时,污染严重,对织物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采用高效、节能、环保的前处理工艺,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在特定的条件下,使用碱氧一步法处理棉梭织物,具有效率高、能耗低的优势,但仍存在浆料去除不干净、毛效低、手感较硬以及织物表面光泽度较差等问题。本课题研究采用酶退浆、煮漂一步法对棉梭织物进行短流程前处理。为了保证棉织物的处理效果,详细探讨酶活性的影响因素,并通过酶热失活动力学得到酶失活的速率常数(k)及半衰期(t1/2)表征酶的热稳定性;通过测定棉织物退浆率、强力等指标评价酶的用量、处理时间、助洗剂用量等因素对退浆效果的影响;详细探讨了稳定剂和促进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以织物的毛效、白度、强力等指标,优化过氧化氢、氢氧化钠、稳定剂、精练剂等工艺参数,得到最佳的酶退浆、煮漂一步法短流程前处理工艺;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织物染色等方法评价常规前处理与酶退浆、煮漂一步法短流程前处理的织物性能的差异。通过测定酶的活性,得到酶最佳的处理p H值在6-7左右,最适温度在50-60℃,渗透剂JFC可将酶的活性提高5%左右;从酶热失活动力学分析得到酶热失活属于一级动力学方程,30℃时,Su Hong酶的热失活半衰期t1/2为210min,速率常数k为-0.00407,酶WT840的t1/2为80min,速率常数k为-0.01085;90℃时,Su Hong酶的热失活半衰期t1/2﹤5min,速率常数k为-0.0689,酶WT840的t1/2>15min,速率常数为k-0.05391,因此低温下Su Hong酶退浆更有效,而酶WT840高温退浆效果更佳。棉织物室温堆置退浆,最优的工艺条件为:两浸两轧(Su Hong酶4g/L,JFC 2g/L,p H6-7,带液率80%)→堆置(室温,6h)→热水洗(XD-1 2g/L、碳酸钠2g/L,80℃×10min,2次)→冷水洗。棉织物高温汽蒸退浆,最优的工艺条件为:两浸两轧(退浆酶WT840 3g/L、JFC2g/L、p H6-7,带液率80%)→98℃汽蒸(10-15min)→热水洗(XD-1 2g/L、碳酸钠2g/L,80℃×10min,2次)→冷水洗。通过过氧化氢的分解实验可知,稳定剂DM和硅酸钠在高温下对过氧化氢有较好的稳定效果,对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明显,同时稳定剂DM和硅酸钠的协同作用对织物白度的提升更加明显。促进剂XTA在低温下作用于织物效果明显,但随着温度的升高,作用越来越弱,织物强力也有较大损伤。根据毛效、白度、强力等指标,优化得到最佳煮漂工艺参数为:二浸二轧(过氧化氢9g/L,稳定剂(DM+硅酸钠1:1)5g/L,精练剂XQC 4g/L,氢氧化钠5g/L,轧余率100%)→气蒸(98℃,50min)→热水洗(80℃×10min,3次)→冷水洗→烘干。酶退浆、煮漂一步短流程前处理织物的各项性能如白度、毛效、强力与常规前处理效果基本一致,但退浆率略低。短流程工艺前处理棉织物的染色K/S值及摩擦色牢度,均比常规前处理织物略佳。短流程前处理工艺具有碱用量少、节能节水明显、处理效果好的优点。
二、碱氧退煮漂一步法稳定剂GJ-101的研究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碱氧退煮漂一步法稳定剂GJ-101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低温练漂剂WXP-102的研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传统棉及混纺织物练漂前处理方法及存在问题 |
1.3 国内外低温练漂技术在织物前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
1.3.1 氧漂促进剂及其复合产品的研发现状 |
1.3.2 生物酶在棉及其混纺织物前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
1.3.3 前处理环保辅助技术在棉及其混纺织物前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
1.4 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部分 |
2.1 精练剂的要求及其作用原理 |
2.1.1 精练剂的环保性 |
2.1.2 精练剂的低泡性 |
2.1.3 精练剂的润湿渗透性 |
2.1.4 精练剂的乳化洗涤性 |
2.2 氧漂的作用原理 |
2.2.1 过氧化氢漂白原理 |
2.2.2 有机酰类低温氧漂活化剂及其漂白原理 |
2.2.3 非酰类低温氧漂活化剂及其漂白原理 |
2.2.4 生物酶低温氧漂活化剂及其漂白原理 |
2.2.5 仿酶金属配合物低温氧漂催化剂及其漂白原理 |
2.3 添加剂的作用原理 |
2.3.1 稳定剂 |
2.3.2 消泡剂 |
2.3.3 填充剂 |
第3章 实验部分 |
3.1 主要实验材料、药剂和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药剂 |
3.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 实验工艺 |
3.2.1 低温练漂剂制备流程工艺 |
3.2.2 高温汽蒸退煮浸轧工艺 |
3.2.3 高温汽蒸退煮漂浸轧工艺 |
3.2.4 低温汽蒸退煮漂浸轧工艺 |
3.2.5 传统高温前处理浸轧工艺 |
3.3 测试指标 |
3.3.1 表面活性剂含固量的测定 |
3.3.2 表面活性剂的耐碱外观稳定性能测试 |
3.3.3 表面活性剂的耐碱渗透性能测试 |
3.3.4 助剂的表面张力测试 |
3.3.5 织物毛效的测定 |
3.3.6 织物CIE白度的测定 |
3.3.7 织物润湿时间测定 |
3.3.8 断裂强力保留率测定 |
3.3.9 织物退浆率测定-碘量法 |
3.3.10 桑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和标准工作曲线的测定 |
3.3.11 桑色素脱色率测定 |
3.3.12 配制和标定高锰酸钾溶液 |
3.3.13 过氧化氢分解率的测定 |
3.3.14 羟基自由基的检测及屏蔽 |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
4.1 精练剂组成优选 |
4.1.1 不同种类渗透剂的基本性质 |
4.1.2 不同种类渗透剂的耐碱性能 |
4.1.3 复配渗透剂的耐碱渗透性能 |
4.1.4 精练剂组成对精练效果的影响 |
4.2 低温练漂剂组成优选 |
4.2.1 氧漂用复合型稳定剂优选 |
4.2.2 低温练漂剂组成对练漂效果的影响 |
4.3 低温练漂剂WXP-102的应用工艺优化 |
4.3.1 低温练漂剂WXP-102用量对纯棉机织物练漂效果的影响 |
4.3.2 氢氧化钠用量对纯棉机织物练漂效果的影响 |
4.3.3 过氧化氢用量对纯棉机织物练漂效果的影响 |
4.3.4 汽蒸温度对纯棉机织物练漂效果的影响 |
4.3.5 汽蒸时间对纯棉机织物练漂效果的影响 |
4.3.6 高锰酸钾用量对纯棉机织物练漂效果的影响 |
4.4 低温练漂剂WXP-102的性能及其应用效果评价 |
4.4.1 低温练漂剂WXP-102的临界胶束浓度 |
4.4.2 低温练漂剂WXP-102对纯棉机织物练漂效果的评价 |
4.5 低温练漂剂WXP-102对模拟色素脱色速率的影响 |
4.5.1 桑色素标准曲线绘制 |
4.5.2 不同体系对桑色素脱色速率的影响 |
4.5.3 不同体系对桑色素脱色的准一级动力学模拟分析 |
4.6 低温练漂剂WXP-102作用机理分析 |
4.6.1 低温练漂剂WXP-102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
4.6.2 低温练漂剂WXP-102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准一级动力学模拟分析 |
4.6.3 低温练漂剂WXP-102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准二级动力学模拟分析 |
4.6.4 低温练漂剂WXP-102对过氧化氢分解半衰期的影响 |
4.6.5 温度对练漂液中过氧化氢产生羟自由基量的影响 |
4.6.6 不同体系和助剂用量对过氧化氢产生羟自由基量的影响 |
4.6.7 二甲亚砜对不同练漂体系中羟自由基淬灭效果的影响 |
4.6.8 二甲亚砜(DMSO)淬灭剂对练漂织物白度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中厚全棉衬布的短流程前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棉纤维的结构和性质 |
1.2.1 棉纤维的结构 |
1.2.2 棉纤维的主要杂质 |
1.2.3 棉纤维的基本性质 |
1.3 棉织物前处理工艺 |
1.3.1 退浆 |
1.3.2 精练 |
1.3.3 漂白 |
1.4 棉织物短流程前处理工艺 |
1.4.1 一步法工艺 |
1.4.2 二步法工艺 |
1.5 棉织物前处理工艺现状和发展趋势 |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6.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6.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药品 |
2.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中厚全棉衬布前处理工艺试验 |
2.2.1 中厚全棉衬布退浆堆置工艺处方 |
2.2.2 中厚全棉衬布冷堆漂白工艺处方 |
2.2.3 中厚全棉衬布汽蒸工艺处方 |
2.3 车间中样试验 |
2.4 分析测试 |
2.4.1 织物的白度测定 |
2.4.2 织物的毛效测定 |
2.4.3 织物的强力测定 |
2.4.4 织物的失重率测定 |
2.4.5 织物的润湿性测定 |
2.4.6 织物的疵点测定 |
2.4.7 溶液耐热稳定性能测试 |
2.4.8 溶液耐碱性能测试 |
2.4.9 溶液消泡性能测试 |
2.4.10 溶液润湿渗透性能测试 |
2.4.11 过氧化氢分解率的测定 |
2.4.12 棉纤维表面形态的测定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中厚全棉衬布退浆堆置工艺的优化 |
3.1.1 轧热碱堆置工艺 |
3.1.2 轧酶堆置工艺 |
3.2 中厚全棉衬布冷堆漂白工艺的优化 |
3.2.1 碱氧冷堆工艺的优化 |
3.2.2 二氧化氯冷堆工艺的优化 |
3.3 中厚全棉衬布汽蒸工艺的优化 |
3.3.1 氧漂稳定剂的筛选 |
3.3.2 双氧水用量对织物汽蒸效果的影响 |
3.3.3 前处理剂CP-T用量对织物汽蒸效果的影响 |
3.3.4 精炼剂CP-NEW用量对织物汽蒸效果的影响 |
3.3.5 稳定剂NKW用量对织物汽蒸效果的影响 |
3.3.6 汽蒸时间对织物汽蒸效果的影响 |
3.4 车间中样试验分析 |
3.4.1 中厚全棉衬布的前处理工艺 |
3.4.2 试验工艺的具体流程 |
3.4.3 不同前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比较 |
3.4.4 不同工艺下纤维受损程度的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高白度毛巾织物前处理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材料和设备 |
1.2 毛巾织物前处理工艺 |
1.3 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毛巾织物半成品性能的影响因素 |
2.1.1 高白度前处理剂用量 |
2.1.2 双氧水用量 |
2.1.3 烧碱用量 |
2.1.4 汽蒸时间 |
2.2 不同厂家前处理对毛巾织物半成品性能的影响 |
3 结论 |
(4)N-[4-(三乙基铵甲撑)苯酰基]己内酰胺氯化物的一锅法合成工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棉织物的漂白工艺 |
1.2 过氧化氢漂白活化剂 |
1.2.1 壬酰基苯磺酸钠(NOBS) |
1.2.2 四乙酰乙二胺(TAED) |
1.2.3 甜菜碱衍生物类漂白活化剂 |
1.2.4 阳离子型漂白活化剂 |
1.3 棉织物前处理一浴工艺 |
1.3.1 碱氧一浴前处理 |
1.3.2 酶氧一浴前处理 |
1.4 课题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TBCC合成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TBCC常规合成方法 |
2.3.2 TBCC合成工艺优化 |
2.3.3 薄层色谱法(TLC)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4 -氯甲基苯甲酰氯的合成进程监测 |
2.4.2 CMBC与TBCC的合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BCC的一锅法合成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3.2.1 实验药品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4-氯甲基苯甲酰氯的合成 |
3.3.2 TBCC一锅合成方法 |
3.3.3 TBLCs一锅合成方法 |
3.3.4 漂白实验 |
3.3.5 分析测试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TBLCs产率 |
3.4.2 阳离子漂白活化剂TBLCs结构分析 |
3.4.3 漂白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棉织物的低温前处理一浴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4.2.1 实验药品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低温退-煮-漂工艺 |
4.3.2 退浆效果测试 |
4.3.3 白度测试 |
4.3.4 吸水性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传统酶退浆-氧漂两浴两步法 |
4.4.2 低温退-煮-漂三浴三步工艺 |
4.4.3 低温退-煮-漂一浴工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缩短全棉衬布前处理工艺流程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全棉机织衬布前处理工艺流程 |
1.1 全棉薄型衬布的前处理工艺流程 |
1.2 中厚全棉衬布的生产工艺流程 |
2 工艺流程优化改造方案设计 |
2.1 减少准备工序 |
2.2 改进棉布的氧漂工艺 |
2.3 氧漂机与蒸汽锡林滚筒连动 |
2.4 树脂整理和焙烘过程合并 |
2.5 染色布的短工艺前处理 |
3 生产实施情况 |
4 结论及建议 |
(6)棉蜡印布冷轧堆前处理精炼剂的研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棉梭织物前处理工艺概述 |
1.2.1 棉梭织物常规前处理工艺 |
1.2.1.1 棉蜡印布的绳状线前处理加工工艺 |
1.2.1.2 棉蜡印布的平幅线前处理加工工艺 |
1.2.2 棉梭织物冷轧堆前处理工艺 |
1.2.2.1 冷轧堆前处理工艺的发展历程 |
1.2.2.2 冷轧堆前处理工艺流程 |
1.2.2.3 公司冷轧堆前处理工艺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前处理用精练剂的组成及作用机理 |
1.3.1 表面活性剂在棉织物印染加工中的应用 |
1.3.2 表面活性剂在棉织物前处理中的限用组分 |
1.3.3 冷轧堆前处理用精练剂的组成 |
1.3.3.1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 |
1.3.3.2 异构醇聚氧乙烯醚 |
1.3.3.3 醇醚糖苷(AEG) |
1.3.3.4 脂肪胺聚氧乙烯醚(1815) |
1.3.3.5 仲烷基磺酸钠(SAS60) |
1.3.4 冷轧堆前处理用精练剂的作用机理 |
1.4 表面活性剂复配理论概述 |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药品与试剂 |
2.4 实验方法 |
2.4.1 工艺处方 |
2.4.2 工艺流程 |
2.5 测试方法 |
2.5.1 表面张力 |
2.5.2 润湿性 |
2.5.3 耐碱性 |
2.5.4 乳化性 |
2.5.5 浊点 |
2.5.6 织物毛效 |
2.5.7 织物白度 |
2.5.8 断裂强力 |
2.5.9 织物失重率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各表面活性剂理化性能分析 |
3.1.1 表面张力的测试 |
3.1.2 润湿性的测试 |
3.1.3 耐碱性的测试 |
3.1.4 乳化力的测试 |
3.1.5 浊点 |
3.2 表面活性剂复配后理化指标测试 |
3.2.1 复配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测试 |
3.2.1.1 AEO-9与SAS60复配 |
3.2.1.2 ISO7与SAS60复配 |
3.2.1.3 AEG050与SAS60复配 |
3.2.1.4 1815与SAS60复配 |
3.2.2 各复配体系润湿性测试 |
3.2.3 各复配体系耐碱性测试 |
3.2.4 各复配体系乳化力测试 |
3.2.5 各复配体系浊点测试 |
3.2.6 小结 |
3.3 精练剂在棉梭织布冷轧堆前处理中的应用 |
3.3.1 单一表面活性剂在冷轧堆前处理中的应用 |
3.3.2 复配表面活性剂在冷轧堆前处理中的应用 |
3.3.2.1 精练剂A(AEO-9-SAS60)应用效果分析 |
3.3.2.2 精练剂B(ISO7-SAS60)应用效果分析 |
3.3.2.3 精练剂C(AEG050-SAS60)复配体系应用效果分析 |
3.3.2.4 精练剂D(1815-SAS60)应用效果分析 |
3.3.3 总结 |
3.4 工艺确认与优化 |
3.5 精练剂生产及长车试验 |
3.5.1 精练剂的生产 |
3.5.2 精练剂车间中试 |
第四章 结论与问题 |
4.1 结论 |
4.2 问题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7)μ-氧代双核卟啉铁的制备及在棉织物H2O2低温漂白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棉型织物双氧水漂白 |
1.2.1 双氧水漂白机理 |
1.2.2 双氧水漂白的发展概述 |
1.3 双氧水低温漂白研究进展 |
1.3.1 有机类漂白活化剂 |
1.3.2 仿酶类金属配合物类催化剂 |
1.4 卟啉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1.4.1 卟啉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及其特点 |
1.4.2 卟啉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 |
1.5.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1.5.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μ-氧代双核卟啉铁的制备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μ-氧代双核卟啉铁合成方法的优选 |
2.3 实验药品 |
2.4 实验仪器 |
2.5 实验方法 |
2.6 测试与表征方法 |
2.6.1 红外光谱分析(FTIR-ATR) |
2.6.2 有机元素分析(EA) |
2.6.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2.7 结果与讨论 |
2.7.1 各工艺因素对[TPPFe]_2O产物收率的影响 |
2.7.1.1 原料物质的量比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
2.7.1.2 反应温度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
2.7.1.3 反应时间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
2.7.2 μ-氧代双核卟啉铁的结构表征与分析 |
2.7.2.1 [TPPFe]_2O红外光谱分析 |
2.7.2.2 [TPPFe]_2O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7.2.3 有机元素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μ-氧代双核卟啉铁的双氧水催化分解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3.1 μ-氧代双核卟啉铁的制备 |
3.2.3.2 金属卟啉配合物催化剂溶液的配制 |
3.2.3.3 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 |
3.2.4 测试方法 |
3.2.4.1 双氧水分解率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H值对金属卟啉配合物催化双氧水分解性能的影响 |
3.3.2 温度对金属卟啉配合物催化双氧水分解性能的影响 |
3.3.3 与常规碱氧活化体系的对比 |
3.3.4 与TAED/H_2O_2活化漂白体系的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μ-氧代双核卟啉铁在棉织物双氧水低温催化漂白中的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药品 |
4.2.3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μ-氧代双核卟啉铁的合成 |
4.3.2 棉织物精练工艺 |
4.3.3 棉织物漂白工艺 |
4.4 测试与表征 |
4.4.1 织物白度的测试 |
4.4.2 织物强力的测试 |
4.4.3 织物断裂强力保留率计算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棉织物单核卟啉铁催化漂白工艺 |
4.5.1.1 单核卟啉铁浓度漂白效果的影响 |
4.5.1.2 漂白温度对双氧水低温漂白效果的影响 |
4.5.1.3 漂白时间对双氧水低温催化漂白效果的影响 |
4.5.2 [TPPFe]_2O催化棉织物双氧水漂白工艺研究 |
4.5.2.1 催化剂浓度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
4.5.2.2 漂白温度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
4.5.2.3 漂白时间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
4.5.2.4 双氧水浓度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
4.5.2.5 pH值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
4.5.2.6 稳定剂用量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
4.5.2.7 正交实验分析 |
4.5.3 不同漂白体系漂白效果的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棉机织物退煮漂一浴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试验材料 |
1.2 前处理方法 |
1.3 测试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氢氧化钠用量对棉机织物性能的影响 |
2.2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用量对棉机织物性能的影响 |
2.3 过氧化氢用量对棉机织物性能的影响 |
2.4 DECOBS用量对棉机织物性能的影响 |
2.5 植酸钠用量对棉机织物性能的影响 |
2.6 处理时间对棉机织物性能的影响 |
2.7 温度对棉机织物性能的影响 |
2.8 与传统前处理工艺对比 |
3 结论 |
(9)棉织物短流程前处理工艺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材料药品及设备 |
1.2 实验内容 |
1.2.1“退煮+漂”两步法前处理 |
1.2.2“退+煮漂”两步法前处理 |
1.2.3 退煮漂一步法前处理 |
1.2.4 传统三步法前处理 |
1.3 分析与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前处理效果对比分析 |
2.2 工艺过程对比分析 |
2.3 能耗及排放对比分析 |
3 结论 |
(10)棉型梭织物短流程前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棉织物前处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
1.1.1 棉织物前处理现状 |
1.1.2 棉织物前处理发展趋势 |
1.2 棉织物短流程前处理 |
1.2.1 酶处理工艺 |
1.2.2 退煮漂一浴工艺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2 理论部分 |
2.1 棉织物的结构及性质 |
2.1.1 棉纤维的形态结构结构 |
2.1.2 棉纤维各组分的性质 |
2.2 棉织物的浆料 |
2.3 棉织物生物酶前处理 |
2.3.1 酶的特性 |
2.3.2 酶的作用机理 |
2.3.3 酶催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
2.3.4 棉织物常用酶的类别及作用机理 |
2.4 过氧化氢漂白机理及影响因素 |
2.4.1 过氧化氢漂白机理 |
2.4.2 影响过氧化氢漂白的因素 |
2.5 酶退浆、煮漂一步机理 |
3 实验部分 |
3.1 材料 |
3.2 实验试剂 |
3.3 仪器和设备 |
3.4 前处理及染色工艺 |
3.4.1 常规前处理工艺 |
3.4.2 短流程前处理工艺 |
3.4.3 活性染料轧染工艺 |
3.5 测试与分析方法 |
3.5.1 吸光值的测定 |
3.5.2 高氯酸法测定退浆率 |
3.5.3 酶活性的测定 |
3.5.4 酶失活动力学方程 |
3.5.5 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测定 |
3.5.6 织物毛效的测定 |
3.5.7 织物白度的测定 |
3.5.8 织物强力的测定 |
3.5.9 K/S值的测定 |
3.5.10 耐摩擦色牢度的测定 |
4 结果与讨论 |
4.1 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
4.1.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4.1.2 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
4.1.3 渗透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
4.2 酶热失活的动力学 |
4.3 酶室温堆置退浆工艺 |
4.3.1 酶的浓度及时间对退浆效果及织物强力的影响 |
4.3.2 洗涤剂用量的确定 |
4.4 酶汽蒸退浆工艺 |
4.4.1 汽蒸时间及洗涤剂对退浆效果的影响 |
4.4.2 酶用量及汽蒸时间对棉织物退浆效果的影响 |
4.5 煮、漂一浴工艺的优化 |
4.5.1 氧漂稳定剂的确定 |
4.5.2 促进剂XTA的确定 |
4.5.3 氧漂稳定剂用量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
4.5.4 过氧化氢浓度的确定 |
4.5.5 氢氧化钠的用量织物性能的影响 |
4.5.6 促进剂用量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
4.5.7 汽蒸时间的确定 |
4.5.8 精练剂的用量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
4.6 短流程前处理工艺与常规工艺效果比较 |
4.6.1 半成品各项性能 |
4.6.2 扫描电镜分析 |
4.6.3 能谱分析 |
4.6.4 XRD测试分析 |
4.6.5 染色性能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碱氧退煮漂一步法稳定剂GJ-101的研究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温练漂剂WXP-102的研制及其应用[D]. 王壮. 西安工程大学, 2021
- [2]中厚全棉衬布的短流程前处理工艺研究[D]. 周鑫. 东华大学, 2020(01)
- [3]高白度毛巾织物前处理工艺[J]. 褚维发,丁文俊,汪宏玲,朱守诚,刘国庆,徐庆林,廖雅丽,倪鑫宇. 印染助剂, 2020(04)
- [4]N-[4-(三乙基铵甲撑)苯酰基]己内酰胺氯化物的一锅法合成工艺及应用研究[D]. 崔双双. 江南大学, 2018(04)
- [5]缩短全棉衬布前处理工艺流程的实践[J]. 周建,许敏.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1)
- [6]棉蜡印布冷轧堆前处理精炼剂的研发及应用[D]. 陈龙勇. 天津工业大学, 2018(08)
- [7]μ-氧代双核卟啉铁的制备及在棉织物H2O2低温漂白中的应用[D]. 李思琪.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7)
- [8]棉机织物退煮漂一浴工艺[J]. 曹机良,曹毅,闫凯,王海朋. 现代纺织技术, 2017(05)
- [9]棉织物短流程前处理工艺对比分析[J]. 杨军,陈镇,汪南方,吴少新. 山东纺织科技, 2017(03)
- [10]棉型梭织物短流程前处理工艺研究[D]. 张伟超.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