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的屈曲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裴俊厚[1](1990)在《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的屈曲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视作由简单层板层合而成的层合板,借助层合板理论研究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的屈曲响应,并分别针对按特殊正交各向异性铺设的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按对称角铺设的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按反对称正交铺设的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按反对称角铺设的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给出了屈曲压力的计算公式,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
裴俊厚[2](1990)在《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的静、动态响应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将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视作层合板,借助层合板理论,分别导出了按特殊正交各向异性,反对称正交,反对称角铺设的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的刚性、挠度、应力、屈曲压力和固有频率的计算公式。本文将m、n视作整型变量,采用整数规划的方法,求得了真正的最小屈曲压力和最小固有频率值。
裴俊厚[3](1991)在《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的振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视作由简单层板层合而成的层合板,采用层合板理论来研究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的振动特性,并分别对按特殊正交各向异性铺设的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按反对称正交铺设的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按反对称角铺设的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给出了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的计算方法。 为了求得最小固有频率,对于整型变量m、n,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实用的节点搜索模式,求得了真正的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的最小固有频率。 依据本文导出的计算公式,作者编制了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动响应分析程序。使用本文计算公式或程序,便可简便地进行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的振动分析。
刘建湖[4](2002)在《舰船非接触水下爆炸动力学的理论与应用》文中提出舰船在战时执行任务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到敌方武器的攻击而造成破坏。接触爆炸会造成舰船结构的破损同时殃及设备,而非接触爆炸一般并不击穿船体结构,却会造成船用设备大范围的破坏。二次大战以后,由于舰船任务的执行完全依靠大量的机械电子设备,而设备的抗冲击能力通常比船体弱,因此设备的抗冲击成为舰船抗冲击工作的重要内容。显然,研究舰船非接触水下爆炸的破坏效应对于提高舰船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舰船抗水下非接触爆炸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非接触水下爆炸的流场特征(水下爆炸载荷)、瞬态流场与结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舰船动响应分析方法、以弹塑性动变形响应分析为依据的舰船结构水下爆炸安全性评估与防护技术、以船体结构动响应为输入条件的船用设备冲击环境的确定方法及相应的设备抗冲击设计分析方法。其中自然包括理论研究、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研究三个方面。本文针对这四部分的内容,侧重于分析预报方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水下爆炸载荷是舰船水下爆炸动响应的激励源,爆炸载荷的准确描述是保证舰船爆炸动响应分析精度的基础。木文首先应用库尔的经典水下爆炸气泡运动理论计算出气泡的运动和脉动的压力波形,再依据波形相似的原则寻找波形模拟函数,用冲量相等的原则确定波形参数,得出了从冲击波到气泡脉动压力整个过程对水下爆炸载荷进行模拟的解析公式。该公式综合考虑了爆炸药量、爆炸距离、爆炸深度和观测点方位等因素的影响。利用该公式进行水下12~150m处1~1000kg药量爆炸产生的爆炸载荷,并与数值计算结果比较,表明该公式具有良好的预报精度,可供工程使用。 水下爆炸作用下舰船的动响应理论是舰船抗冲击设计的基础。它一方面能够预报舰船结构的破坏,另一方面能够提供设备基础的冲击环境,为设备抗冲击分析提供输入载荷。流固相互作用效应对结构承受的载荷和结构的响应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是舰船水下爆炸动响应分析中的难点。国际上常用二阶DAA方法作为处理流固耦合环节的手段。本文针对DAA方法不适合于分析敷有声阻抗与水差不多的声学材料(如玻璃钢与消声瓦)的船体结构与水下冲击波相互作用的局限性,依据声波的反射和透射原理对二阶DAA方法的高频段进行了改进,发展并提出了能够分析声学材料流固相互作用的ADAA方法(Acoustic DAA),拓展了应用范围,使现有的二阶DAA方法成为它的一个特例。进而推导了ADAA方法与结构有限元方法联合求解的Partitioned计算方法,建立了舰船水下爆炸动响应数值计算的一套方法与程序。同时本文还研究了DAA方法状态变量的对称性,应用其对称性,大大提高了舰船水下爆炸动响应的计算效率。 舰船仆沾触水卜爆什汕八<叫勺理沦与广门u 舰船结构是所有功能系统的载体和安装平台,结构的水下爆炸安全性直按影响整个舰船的牛命力。水下非接触爆炸作用下结构的破坏以其弹塑性动变形为特征。为此,本文占光应山能量方法得出舰船的丛木构们——矩形板——在水下爆炸作用卜的变形JI’;算公式,该公式可作为其它数值分忻方法计算结果合理性的参考值。还将ADAA方法与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ADINA相结合,开发了用增量方法分析非接触水下爆炸作用下舰船结构弹塑性响应的计算程序,该程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具有良好的精度。可用于对仟何形状的舰艇结构进行水下爆炸弹塑性动响应分忻。必 舰船的所有使命仟务都要靠设备系统执行,一旦关键的设备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其战斗力将完全丧失。研究舰船设备的抗冲击问题旨光要砒定其所受到的冲击载荷,川]设备的川’击环境。本文介绍了冲山环境的冲人谱拙述方法,进一步介绍了结构动响应向设计冲击谱换算的方5去和原则。应川厂发的舰船动响应分析方法,分别对水而船、玻璃钢船和潜艇的水下爆炸动响应和冲击环境进行了分析计算,分析了影响舰船冲击环境和强度的卞要因素,并探索了一条实船冲击环境预报的计算模拟方法。经与试验结果比较,证明本文所发展的分析方法具有足够的精度,可川于在研舰艇的抗冲击设计和在役舰船的抗冲击改造设计,为舰船抗冲击设计提供了叶靠的分析工具。勺 基于设备的冲击环境,可对设备进行抗冲击设计。设备的执冲击设计计算方法有频域和时域两种。本文旨先对两种方法的适用对象进行了分析。在观有设备抗冲击设计一维频域计算方法的基础卜,推导了设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单方向冲击载荷作用卜的***M计算方法,导出了在非冲击方向」二耦合响应的参与囚十和模态质量i!了了方法,给山了史几整实川的设备频域打洲。山v算八沾。恨批残们应合成川上〔山差斤,对少贞域人法的模态结果合成精度进订了分析比较,得出了频域抗冲击设计分析适用的条个卜。应川频域力忙;分忻厂某艇椎进山机的h!叫3强度。同时,简述厂设备时域抗川。上设计i;光厂沾及应用技术,并取圆轴为支承件的一类型的船川设备抗冲击的薄弱环节为例,介绍了轴与支承环之间的“按触副”冲击问隙效应的模拟方沦。应用该方法进行了某型号仟务的
程杰[5](2013)在《结构形式与复合材料构成对70m舰船刚度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现代材料科学的进步,舰船制造材料逐步向新型材料转变。复合材料,特别是玻璃纤维增强相复合材料(GFRP),已成为舰船制造的一种主流材料。由于玻璃纤维增强相复合材料弹性模量较小,造成舰船刚度不足,使舰船大型化发展受到限制,并会使舰船出现各类安全问题。因此,必须对复合材料舰船如何提高刚度的方法进行研究。在舰船型表面相同的情况下,本文主要从船体结构形式和复合材料构成两方面入手研究舰船提高刚度的方法。首先,考虑船体结构形式对舰船刚度的影响。舰船骨架结构的差别,很多程度上导致舰船的整体结构性能。本文主要设计研究了横骨架、纵骨架、混合骨架、硬壳式以及夹层式结构等五种舰船骨架结构;在工况相同的前提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选出最优结构形式。其次,考虑复合材料构成对舰船刚度的影响。由于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对选出的船体结构形式进行不同材料构成设计及分析,并与等重低磁钢船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对动、静刚度提高所产生的影响。第三,考虑到所涉及到舰船的特殊工作环境,对爆炸载荷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瞬态动力学分析软件MSC.Dytran对水下爆炸工况下的舰船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计算,对比验证了水下非接触爆炸载荷下,提高刚度方法的有效性。最终,通过对船体结构形式和复合材料构成的研究,提出提高复合材料舰船刚度的方法,为复合材料舰船大型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数值分析支持,为复合材料舰船整体性能优化的开展提供依据。
殷宪龙[6](2016)在《复合材料船体入水砰击损伤研究》文中认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lastic,FRP)有着高的比强、刚度,优良的可设计性及抗疲劳特性等,以复合材料制造的船艇满足了对高速、低排、耐用、安适等设计理念的追求,因此被普遍应用到快艇、猎扫雷艇等民用和军用船舶领域。随着船舶高速化的发展,船体出水以后再次入水时,船体与水面之间极易出现砰击现象,致使复合材料船体局部结构发生损伤。复合材料的损伤从产生到扩展是一个渐变发生的过程,产生的各种内部细微损伤也不是凭着肉眼就能直接观察到的,因此砰击损伤的存在对FRP船艇的安全性构成了潜在威胁。根据断裂、损伤力学和FRP失效准则的相关理论,本文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FRP层合板进行了建模,低速冲击FRP层合板的损伤模拟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结合ALE算法、水动力砰击理论完成了FRP层合板砰击损伤机理的分析,探究了FRP层合板的损伤规律。接着根据复合材料船体舱段构造形式的差异对其入水砰击响应状况进行了研究。经过比较分析,得到了抗砰击复合材料船体的可用方案,为以后复合材料船艇的抗砰击设计工作给出参考。首先,为模拟复合材料的各种损伤形式,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粘结原理的界面元模型,用应变能能量释放率准则来模拟层间损伤;单层板模型通过Change-Change失效准则和刚度退化机制来模仿层内损伤。利用FRP层合板模型从铺层方向、板厚、斜升角、入水角、入水速度等方面研究了FRP入水砰击损伤机理和失效形式。各因素对FRP层合板的损伤影响较大。然后,使用FRP层合板模型构建外板,体单元模型模拟型材结构,顺序研究了T型加筋、单向帽型加筋以及双向帽型加筋这3种常用加筋形式的FRP船艇板架的抗砰击特性,并对比分析了外板和骨架对FRP船艇抗砰击性能的不同影响。得出了外板是砰击载荷的主要承受部件。最后,从船艇舱段的骨架构造方式、骨材的尺寸和船体板的厚度三个方面探究了复合材料船体舱段的抗砰击特性。经过比较分析,得到了抗砰击复合材料船体的较优方案,对今后复合材料船艇的抗砰击设计工作来说具有参考意义。
王林[7](2011)在《深海耐压结构型式及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圆柱形和球形耐压壳是最重要的深海耐压结构型式。随着工作深度的增加,对耐压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的要求就越高,合理选用不同强度等级的高强度钢或比强度高的钛合金和合理耐压结构型式是提高深海耐压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主要途径。随着材料屈服强度的提高,结构对缺陷的敏感性则会增加,开展初始挠度对高强度钢耐压壳结构屈曲临界压力的影响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针对深海耐压结构特点,开展深海耐压圆柱壳结构型式和加强方式研究,并在保证耐压结构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进行耐压结构参数优化设计,对于减轻耐压圆柱壳结构自重,提高耐压壳结构设计质量和设计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围绕深海耐压圆柱壳结构型式与稳定性开展研究,取得了以下一些主要研究成果:(1)提出了具有初始挠度的耐压圆柱壳结构稳定性计算的有限元建模方法,数值仿真结果和模型试验结果相吻合。根据系列计算结果,给出了初始挠度幅值对肋间壳板弹塑性失稳临界压力的影响范围,适当放宽初始挠度的幅值,对耐压圆柱壳结构失稳临界压力的影响不大,如从0.2t放宽到0.25t,肋间壳板的弹塑性失稳临界压力的下降幅度小于5%。(2)对高强度钢深海耐压结构型式进行对比研究和结构优化计算,结果表明,T型肋骨圆柱壳结构容重比与材料屈服强度成反比、与最大工作压力成正比,而与半径长度比几乎无关;设置中间支骨可以明显提高高强度钢耐压圆柱壳稳定性效果,当α值较小时,中间支骨存在临界刚度,当α值较大时,中间支骨不存在临界刚度。(3)在国内首次开展了聚氨酯材料及其夹层结构的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通过试样试验和数值仿真的对比分析,给出了该新型材料的力学参数,为该新型材料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4)在国内首次开展了钢-聚氨酯复合夹层深海耐压结构性能对比研究,探讨了夹芯层厚度、肋骨间距、肋骨尺寸的改变对夹层耐压圆柱壳非线性稳定性行为的影响,与传统耐压结构相比,在不降低原结构强度的前提下,钢-聚氨酯复合夹层结构可大幅提高耐压圆柱壳结构的非线性失稳临界压力和抗局部冲击能力。
李永宽[8](2018)在《复合材料上层建筑力学性能分析与典型模型试验验证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合材料结构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与隐身性能,其在上层建筑中的应用可在满足基本力学性能要求的同时,大幅度的实现船体轻量化,降低船体重心提高稳性,同时实现优良的电磁隐身性能。复合材料在上层建筑中的应用,甚至是代表着未来战舰先进发展趋势的一体化上层建筑的相关研究,国内尚处于概念性论证与预先研究的阶段,虽已具有复合材料上层建筑初步设计方法以及相关力学性能试验验证的雏形,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大尺度复合材料上层建筑尚无可直接参考的设计规范,导致其结构形式复杂多样,势必导致结构内部的受力承载特征具有区别;其次,目前的设计多采用数值方法开展,缺乏典型部件的受力承载特性的理论计算方法;最后,典型部件的受力承载特征与传统钢质上层建筑部件具有一定的区别,所开展的设计与试验验证工作中未对试验模型与原型之间的相似规律、试验边界条件的处理方式进行分析,尚无成熟的试验验证方法。本文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依据“积木式设计与验证思想”,按结构尺度分别对复合材料上层建筑中的夹芯板、连接节点、典型舱室的力学性能分析与试验验证方法开展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1)为研究夹芯板格结构在复合材料上层建筑中的受力特征与边界条件,并说明其与钢质上层建筑板格的区别,首先对比了传统钢质与复合材料板架的梁-板抗弯刚度比的区别,得出复合材料板架的梁-板抗弯刚度比相对于传统钢质板架低45个量级。探讨了不同梁-板抗弯刚度比对于不同位置夹芯板内力分布规律的影响,得出在梁-板抗弯刚度比大于22时,加强筋可作为夹芯板的不动支座,且夹芯板的边界条件接近于刚性固定。据此边界条件,同时考虑夹芯板均布设计载荷的实现,设计了采用气囊加载方式的夹芯板静力试验装置并形成了试验验证方法。(2)连接节点是复合材料上层建筑设计与试验验证中的关键环节。文中梳理了复合材料上层建筑的典型夹芯板连接节点类型与常见的设计形式。在上层建筑的设计载荷作用下,分析了不同位置夹芯板连接节点的承载特性以及载荷传递规律。结合双向板弹性理论推导了复合材料夹芯板连接节点的内力计算方法,通过与数值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理论的有效性。并结合课题需求提出了舷侧壁板与顶甲板连接的静力试验验证方法。(3)复合材料上层建筑的典型舱室结构的地面验证试验,可在实船应用之前较为全面的考核整体结构的力学性能。文中首先提出上层建筑的典型舱室验证模型的选取原则,在设计载荷作用下对结构的危险位置进行分析,得到了试验验证模型中应包含的关键位置,进而提出了典型舱室验证模型。通过数值方法,对不同的边界条件截取方式的试验模型响应与原型之间相似性进行讨论,确定了外延舱壁的试验模型边界截取方法。依据复合材料上层建筑的设计载荷形式,提出了大尺度舱室模型分布载荷的拉压垫加载方案。针对压力梯度变化较大的分布载荷形式,推导了基于最小变形能的载荷分配计算方法。并选取复合材料上层建筑的折边位置壁板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比不同加载方式下结构的变形与应变,验证了该载荷分配方法的有效性,旨在提出适合工程应用的大尺度舱室模型静力试验验证方法。
崔高领[9](2007)在《金属方板塑性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属薄板的动力响应研究对舟体结构和舰船结构抗爆研究以及防护结构抗弹机理分析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鉴于金属方板塑性动力响应研究的不足,结合导师课题研究的需要,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金属方板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起裂机理,并将其应用到陶瓷/钢复合靶板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在现有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深入研究了边界约束条件对受均布冲击荷载金属方板塑性变形和起裂的影响。结果表明:边界面内位移改变了板内的应力应变分布,延长了塑性动力响应时间,增大了方板的塑性变形耗能,从而提高了起裂冲量;与固支和简支方板比较,单向支承方板的起裂冲量可分别提高52.4%和6.7%。(2)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固支和单向支承方板的塑性变形和起裂问题。研究表明:荷载作用面积对方板的变形、起裂位置和起裂冲量均有影响;对于单向支承板,冲量相同时冲击荷载作用面积越大面内位移越大,方板整体变形越大,其起裂位置随荷载作用面积的大小而改变;与固支方板相比,单向支承方板可提高方板的起裂冲量,且荷载作用面积较大时提高更明显。(3)进行了背板固支和简单支承两种支承条件下7.62mm穿甲子弹侵彻陶瓷/钢复合靶板试验;基于试验研究,首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将子弹对靶板的撞击作用等效为对背板的局部脉冲荷载,确定了矩形脉冲荷载的空间分布形式及合理的加载时间。(4)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着重研究了陶瓷/钢复合靶板背板的屈曲现象。研究表明:背板的支承条件和厚度对背板的屈曲有影响,简单支承方板边界产生了塑性屈曲现象,与固支、简支和单向支承方板相比,其中心挠度减小,应力应变状态发生改变,变形耗能增大,因而复合靶板的极限速度提高;背板厚度越大,变形耗能越小,且当h≥2.2mm时,背板边界不会发生屈曲现象。
胡刚义[10](2011)在《水下爆炸冲击作用下圆柱壳的动力响应》文中认为潜艇结构在水下爆炸冲击作用下的动态响应机理与分析非常复杂,是潜艇抗冲击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在潜艇的生命力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论文以带覆盖层的圆柱壳和复合材料圆柱壳为对象,对其在水下爆炸冲击响应进行了理论研究、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本文首先对反射尾流虚源模型做了进一步研究,推导了反映声波与壳体相互作用的压力方程与壳体表面径向速度的关系式,解决了水下爆炸环境下作用在无限长圆柱壳表面的流体动压力(辐射压力与散射压力)计算分析问题,为求解不同形式的壳体结构在冲击波作用下的响应奠定基础。随后利用上述模型及Flugge弹性圆柱壳的动力学壳理论,研究分析了阶跃和指数衰减两种平面冲击波作用下的无限长单层圆柱壳、双层圆柱壳和复合材料圆柱壳瞬态响应。计算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相比较表明:对于平面波作用下的弹性圆柱壳的动力响应,本文采用的RAVS模型给出了很好的近似。通过大量数值计算,研究了各种形式的圆柱壳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对冲击响应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本文最后对水下爆炸冲击波作用下圆柱壳结构响应开展了试验研究,对理论成果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总的来说,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测量结果有相当的一致性。同时通过试验研究发现:在圆柱壳外表敷设弹性橡胶层有利于改善水下爆炸冲击环境,橡胶层使径向加速度峰值减小,但壳体应力有增大的现象。全文为带覆盖层的圆柱壳体水下爆炸冲击响应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计算方法和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在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和求解方法的基础上,和实验相结合,进行一定的修正,可进一步提出一个可应用于概念设计阶段的抗冲击能力预先评估的半解析/半经验工程估算方法。
二、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的屈曲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的屈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4)舰船非接触水下爆炸动力学的理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次 |
第一章 引言 |
1.1 舰船抗爆与舰船生命力 |
1.2 水下爆炸载荷及其传递研究综述 |
1.2.1 自由场水下冲击波 |
1.2.2 冲击波的自由面效应 |
1.2.3 自由面的片空泡(Bulk Cavitation)水锤效应 |
1.2.4 底部效应 |
1.2.5 浅水效应 |
1.2.6 气泡载荷 |
1.3 流固相互作用的解耦方法研究综述 |
1.3.1 解析方法和近似方法 |
1.3.2 双重渐近近似方法(D A A) |
1.3.3 迟滞势方法 |
1.3.4 虚源反射滞后流法(RAVS 法) |
1.4 舰船结构爆炸动响应和破坏研究综述 |
1.4.1 简单结构的爆炸冲击响应 |
1.4.2 水面舰船的抗爆研究 |
1.4.3 潜艇结构的抗爆研究 |
1.5 舰船设备的抗冲击和冲击防护研究综述 |
1.5.1 冲击环境 |
1.5.2 设备的抗冲击设计 |
1.5.3 设备的冲击防护 |
1.6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的小结 |
1.7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下爆炸载荷 |
2.1 引言 |
2.2 水下爆炸压力波 |
2.3 气泡的运动 |
2.4 气泡脉动引起的压力 |
2.5 水下爆炸载荷的半经验公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舰船非接触水下爆炸流固耦合动力学理论 |
3.1 引言 |
3.2 声学材料厚板一维模型在水中冲击波作用下的动响应 |
3.3 声学近似DAA方法 |
3.4 ADAA方法与结构动力学方程的耦合 |
3.5 求解方法 |
3.6 ADAA方法的对称性应用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舰船结构弹塑性冲击响应 |
4.1 引言 |
4.2 简单结构永久变形的能量估算方法 |
4.3 舰船材料的应变率效应 |
4.4 舰船结构弹塑性分析的数值方法 |
4.5 矩形钢板的水下爆炸弹塑性动响应分析 |
4.5.1 能量方法估算结果 |
4.5.2 数值方法弹塑性计算结果 |
4.6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
4.6.1 能量方法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
4.6.2 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玻璃钢结构的水下爆炸动响应 |
5.1 引言 |
5.2 立体舱段模型水下爆炸动响应分析 |
5.2.1 玻璃钢结构反射系数计算 |
5.2.2 计算工况和输出位置 |
5.2.3 不同阻尼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分析 |
5.2.4 节头特性对结构动响应的影响 |
5.3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
5.3.1 水下爆炸试验概况 |
5.3.2 速度和加速速度比较 |
5.3.3 压力和应力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舰船非接触爆炸冲击环境 |
6.1 引言 |
6.2 冲击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描述方法 |
6.3 水面舰船的冲击环境预报 |
6.3.1 水下爆炸试验艇冲击环境的理论计算 |
6.3.2 水面舰的冲击环境预报示例 |
6.4 潜艇机舱的冲击环境预报 |
6.4.1 舱段缩比模型试验简介 |
6.4.2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
6.4.3 潜艇的水下爆炸动响应和冲击环境 |
6.4.4 影响潜艇的水下爆炸冲击环境的因素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设备抗冲击和防护 |
7.1 引言 |
7.2 频域方法——三维动力设计分析方法理论和应用 |
7.2.1 3D-DDAM方法的公式推导 |
7.2.2 两种合成方法的精度评定 |
7.2.3 设备对基础的反作用力和模态质量 |
7.2.4 计算实例 |
7.3 设备抗冲击的时域分析——非线性增量理论及其应用 |
7.3.1 时域分析的基本方法介绍 |
7.3.2 接触面间隙效应模拟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全文总结 |
8.2 今后研究的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5)结构形式与复合材料构成对70m舰船刚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合材料舰船的发展现状 |
1.2.2 复合材料船体结构发展现状 |
1.2.3 刚度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全船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工况设定 |
2.1 引言 |
2.2 全船尺寸及示意图 |
2.3 全船有限元模型 |
2.3.1 有限元模型单元类型 |
2.3.2 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 |
2.4 模型载荷计算 |
2.4.1 模型固定载荷 |
2.4.2 波浪载荷 |
2.4.3 可移动载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舰船结构方面提高刚度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舰船内部骨架 |
3.2.1 骨架设计 |
3.2.2 对比标准 |
3.2.3 对比途径 |
3.2.4 对比分析前提条件 |
3.2.5 对比对象 |
3.3 有限元计算及结果对比分析 |
3.3.1 响应值的单项对比 |
3.3.2 舰船性能综合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材料方面提高舰船刚度方法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理论基础 |
4.2.1 挠曲线公式 |
4.2.2 船体振动理论 |
4.3 有限元模型 |
4.3.1 舰船边界条件 |
4.3.2 舰船载荷 |
4.4 对比分析方案 |
4.5 材料设计方案 |
4.6 舰船各项单项性能分析 |
4.6.1 静水波浪工况静刚度对比分析 |
4.6.2 频率响应工况动刚度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爆炸载荷下舰船提高刚度方法的效果对比分析 |
5.1 引言 |
5.2 水下爆炸载荷的基本理论 |
5.2.1 水下爆炸冲击波载荷 |
5.2.2 气泡效应 |
5.3 水下爆炸过程数值仿真 |
5.3.1 MSC.Dytran 概述及算法简述 |
5.3.2 状态方程 |
5.3.3 水下爆炸冲击波数值仿真 |
5.4 爆炸载荷下舰船及水域有限元模型建立 |
5.4.1 欧拉域模型建立 |
5.4.2 流固耦合算法及边界条件定义 |
5.5 舰船刚度性能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复合材料船体入水砰击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入水砰击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入水砰击问题的理论研究 |
1.2.2 入水砰击问题的试验研究 |
1.2.3 入水砰击问题的数值研究 |
1.3 复合材料冲击损伤研究进展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复合材料层合板入水砰击数值分析 |
2.1 FRP层合板结构本构关系 |
2.1.1 FRP单层板本构关系 |
2.1.2 内聚力模型本构关系 |
2.2 FRP层合板砰击损伤机理及失效准则 |
2.2.1 FRP层合板层内损伤失效准则 |
2.2.2 FRP层合板层间损伤失效准则 |
2.2.3 FRP层合板材料参数退化准则 |
2.3 水动力砰击理论 |
2.4 ANSYS/LS-DYNA在FRP层合板入水砰击分析中的应用 |
2.4.1 LS-DYNA中适用于FRP层合板入水砰击模型的单元 |
2.4.2 LS-DYNA中适用于FRP层合板入水砰击模型的材料模型 |
2.4.3 LS-DYNA中FRP层合板入水砰击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2.4.4 基于LS-DYNA流-固耦合分析的ALE算法 |
2.5 有限元方法的验证 |
2.5.1 数值仿真模型方案 |
2.5.2 材料模型和边界条件 |
2.5.3 接触算法 |
2.5.4 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
2.6 复合材料层合板砰击损伤因素研究 |
2.6.1 平板不同铺层顺序研究 |
2.6.2 不同斜升角研究 |
2.6.3 不同板厚研究 |
2.6.4 不同速度研究 |
2.6.5 不同入水角研究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复合材料船体板架抗砰击性能研究 |
3.1 FRP船体板架模型计算关键 |
3.2 T型加筋板架抗砰击特性 |
3.3 单向帽型加筋板架抗砰击特性 |
3.4 双向帽型加筋板架抗砰击特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合材料船体舱段抗砰击性能研究 |
4.1 FRP舱段有限元模型 |
4.2 结构对FRP舱段抗砰击性能的影响 |
4.3 砰击能量对T型纵骨架式FRP舱段抗砰击性能的影响 |
4.4 T型加筋对FRP舱段抗砰击性能影响研究 |
4.5 船体板厚度对FRP舱段抗砰击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深海耐压结构型式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耐压壳结构研究进展 |
1.2.1 壳体稳定性理论 |
1.2.2 壳体数值分析技术 |
1.2.3 壳体缺陷的影响 |
1.2.4 复合、夹层圆柱壳 |
1.2.5 耐压壳体的设计 |
1.2.6 耐压壳结构优化 |
1.2.7 碰撞及防护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耐压圆柱壳结构稳定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理论简化计算方法简介 |
2.2.1 耐压圆柱壳结构强度 |
2.2.2 耐压圆柱壳结构稳定性 |
2.3 数值仿真计算方法 |
2.3.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步骤 |
2.3.2 壳体单元的选择 |
2.3.3 耐压圆柱壳几何初始缺陷的描述 |
2.3.4 子步数和施加的外部载荷值的选择 |
2.3.5 数值算例 |
2.4 模型试验和数值仿真 |
2.4.1 模型试验简介 |
2.4.2 理想结构模型数值计算 |
2.4.3 考虑模型实测缺陷的数值计算 |
2.4.4 采用特征值缺陷模型的数值计算 |
2.4.5 特征值缺陷模型和实测缺陷模型的计算结果比较 |
2.4.6 特征值缺陷模型和实测缺陷模型的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
2.4.7 耐压圆柱壳稳定性有限元建模的建议 |
2.5 耐压圆柱壳非线性稳定性系列计算 |
2.5.1 材料非线性对耐压圆柱壳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2.5.2 初始缺陷 (挠度) 对环肋耐压圆柱壳稳定性的影响 |
2.5.3 结构参数对环肋耐压圆柱壳稳定性的影响 |
2.5.4 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加强方式的耐压圆柱壳结构稳定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耐压结构优化方法简介 |
3.2.1 遗传算法 |
3.2.2 可变多面体算法 |
3.2.3 混合优化算法 |
3.2.4 数值算例 |
3.3 耐压圆柱壳不同加强形式对比研究 |
3.3.1 T 型肋骨圆柱壳 |
3.3.2 纵骨加强柱锥组合壳 |
3.3.3 半圆环壳型肋骨圆柱壳 |
3.3.4 锥形环壳型肋骨圆柱壳 |
3.3.5 T 型肋骨加强半圆环壳组合 |
3.3.6 深海耐压圆柱壳不同加强形式对比分析 |
3.4 T 型肋骨圆柱壳结构优化 |
3.5 带中间支骨耐压圆柱壳的结构优化 |
3.5.1 带中间支骨耐压圆柱壳屈曲理论简介 |
3.5.2 带中间支骨耐压圆柱壳结构参数与结构稳定性 |
3.5.3 中间支骨的临界刚度 |
3.5.4 中间支骨的设置条件 |
3.5.5 系列优化设计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氨酯和夹层材料试验及仿真 |
4.1 引言 |
4.2 聚氨酯芯材的力学性能试验及仿真 |
4.2.1 聚氨酯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4.2.2 聚氨酯芯材试验的数值仿真 |
4.3 钢夹层板的试验及仿真 |
4.3.1 钢夹层板的拉伸 |
4.3.2 钢夹层板的弯曲 |
4.3.3 钢-聚氨酯复合管力学性能试验与仿真 |
4.4 钢夹层结构的力学行为仿真预报 |
4.4.1 钢夹层板结构的横向承载仿真 |
4.4.2 钢夹层板结构的抗冲击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夹层耐压圆柱壳稳定性 |
5.1 引言 |
5.2 夹层耐压圆柱壳结构仿真模型的建立 |
5.2.1 材料和单元 |
5.2.2 网格划分 |
5.2.3 约束施加 |
5.3 夹层耐压圆柱壳结构弹塑性稳定性的参数分析 |
5.3.1 夹芯厚度对耐压壳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5.3.2 肋骨间距对夹层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5.3.3 肋骨尺寸对夹层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5.4 复合夹层耐压壳体的冲击性能 |
5.4.1 复合夹层耐压壳体的计算模型 |
5.4.2 钢质耐压壳体的计算模型 |
5.4.3 仿真结果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详细摘要 |
(8)复合材料上层建筑力学性能分析与典型模型试验验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舰船复合材料上层建筑的应用与发展 |
1.2.2 舰船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方法与规范 |
1.2.3 复合材料结构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复合材料上层建筑载荷特性与建模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风载荷特性分析 |
2.3 惯性载荷特性分析 |
2.4 上浪砰击载荷特性分析 |
2.5 总纵弯曲载荷分析 |
2.6 复合材料夹层结构建模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夹芯板结构受力分析及其试验验证方法 |
3.1 引言 |
3.2 典型复合材料板架结构形式与特点 |
3.2.1 夹芯板架的加强筋类别 |
3.2.2 加强筋带板有效宽度取法 |
3.2.3 夹芯板架抗弯刚度计算方法 |
3.2.4 夹芯板架梁-板抗弯刚度比统计 |
3.2.5 与钢质板架结构特征的区别 |
3.3 板架的梁-板抗弯刚度比对夹芯板格边界条件的影响 |
3.3.1 对变形模式的影响 |
3.3.2 对弯矩分布的影响 |
3.4 夹芯板静力性能试验验证方法研究 |
3.4.1 试验目的 |
3.4.2 试验装置与夹具设计 |
3.4.3 试验样件设计 |
3.4.4 试验载荷与加载方法 |
3.4.5 试验结果验证衡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夹芯板连接节点受力分析及其试验验证方法 |
4.1 引言 |
4.2 典型夹芯板连接节点形式与特点 |
4.3 夹芯板连接节点的弯矩分布规律 |
4.4 夹芯板连接节点弯矩的理论计算方法 |
4.4.1 双向板弹性理论解 |
4.4.2 夹芯板连接节点弯矩计算 |
4.5 夹芯板连接节点静力性能试验验证方法研究 |
4.5.1 试验目的 |
4.5.2 试验载荷与加载方法 |
4.5.3 试验装置与夹具设计 |
4.5.4 试验样件设计 |
4.5.5 试验结果验证衡准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典型舱室模型试验验证方法 |
5.1 引言 |
5.2 试验模型选取方法 |
5.2.1 模型选取原则 |
5.2.2 结构危险位置分析 |
5.2.3 试验模型确定 |
5.3 试验模型边界条件模拟 |
5.3.1 边界截取方法 |
5.3.2 截取长度的影响 |
5.4 试验验证方法研究 |
5.4.1 模型安装夹持方法 |
5.4.2 试验载荷加载方式 |
5.4.3 试验载荷分配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金属方板塑性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
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依据 |
§1.2 金属薄板动力响应的实验研究 |
§1.2.1 圆板 |
§1.2.2 矩形板 |
§1.2.3 加筋板 |
§1.3 金属薄板动力响应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 |
§1.3.1 理论研究 |
§1.3.2 数值模拟 |
§1.4 穿甲子弹侵彻陶瓷复合靶板研究简况 |
§1.4.1 试验研究 |
§1.4.2 数值模拟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金属薄板的塑性动力响应及数值模拟 |
§2.1 金属薄板动力响应的实验结果 |
§2.1.1 破坏模式 |
§2.1.2 中心挠度 |
§2.2 薄板中心挠度的近似解 |
§2.2.1 受均布冲量的固支板 |
§2.2.2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圆板的波动解 |
§2.3 数值模拟技术及有限元模型 |
§2.3.1 网格划分与单元选择 |
§2.3.2 材料模型及开裂准则 |
§2.3.3 加载方法和动态接触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受均布冲击荷载金属方板的塑性动力响应 |
§3.1 计算模型及实验验证 |
§3.1.1 实验装置 |
§3.1.2 计算模型及加载方法 |
§3.1.3 网格划分及材料模型 |
§3.1.4 结果比较 |
§3.2 变形过程及机理分析 |
§3.2.1 中心挠度及最终形状 |
§3.2.2 变形过程及面内位移 |
§3.2.3 应变分布、起裂位置及起裂冲量 |
§3.2.4 耗能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受局部冲击荷载金属方板的塑性动力响应 |
§4.1 数值模拟与实验对比 |
§4.1.1 加载方法 |
§4.1.2 中心挠度对比 |
§4.2 固支方板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2.1 荷载作用面积对变形的影响 |
§4.2.2 应力应变分布规律 |
§4.2.3 荷载作用面积对起裂的影响 |
§4.2.4 耗能特性 |
§4.3 单向支承板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3.1 变形过程、中心挠度及面内位移 |
§4.3.2 应力应变分布规律 |
§4.3.3 起裂位置和开裂冲量 |
§4.3.4 耗能特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陶瓷/钢复合靶板背板的变形特性研究 |
§5.1 陶瓷复合靶板枪击试验 |
§5.1.1 试验概况 |
§5.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2 枪击试验的数值模拟 |
§5.2.1 背板的计算模型和有限元网格 |
§5.2.2 加载方法 |
§5.2.3 进一步的比较 |
§5.3 简单支承背板的屈曲和起裂机理 |
§5.3.1 屈曲机理 |
§5.3.2 耗能特性 |
§5.3.3 起裂时间与开裂冲量 |
§5.3.4 背板厚度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
§6.1 总结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10)水下爆炸冲击作用下圆柱壳的动力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舰艇的抗冲击设计 |
1.1.1 概述 |
1.1.2 冲击载荷的影响 |
1.1.3 冲击验收标准 |
1.1.4 舰艇抗冲击设计方法 |
1.2 水下爆炸作用下流体-结构的相互作用 |
1.2.1 水下爆炸的物理现象 |
1.2.2 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反射尾流虚源法 |
2.1 流体质点速度与压力关系 |
2.1.1 延迟势法 |
2.1.2 早期近似解ETA |
2.2 确定流体结构相互作用的反射尾流虚源模型 |
2.2.1 运动方程 |
2.2.2 虚源模型 |
2.2.3 散射波压力 |
2.2.4 辐射波的压力 |
2.2.5 运动方程的求解 |
2.2.6 数值计算 |
2.3 小结 |
第三章 水下爆炸冲击波作用下弹性圆柱壳的瞬态动力响应 |
3.1 圆柱薄壳普遍的变形理论 |
3.2 动力平衡方程 |
3.3 FLUGGE 圆柱壳的控制运动微分方程 |
3.3.1 Flugge 圆柱壳的本构方程 |
3.3.2 Flugge 圆柱壳的控制运动方程 |
3.3.3 运动方程的简化 |
3.4 水下冲击波作用下弹性圆柱壳的计算模型 |
3.5 结果和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水下爆炸冲击波作用下两层弹性圆柱壳的瞬态响应 |
4.1 引言 |
4.2 两层圆柱壳的运动方程的推导 |
4.2.1 概述 |
4.2.2 Kagawa-Krokstad 方程 |
4.2.3 Flugge 运动方程 |
4.2.4 运动方程的简化 |
4.3 水下冲击波作用下两层圆柱壳的计算模型 |
4.4 数值结果和讨论 |
4.4.1 算例1 |
4.4.2 算例2 |
4.5 小结 |
第五章 水下爆炸冲击波作用下复合材料圆柱壳的瞬态响应 |
5.1 引言 |
5.2 复合材料圆柱壳的运动微分方程 |
5.2.1 概述 |
5.2.2 复合材料圆柱壳的本构关系 |
5.2.3 复合材料圆柱壳的运动微分方程 |
5.2.4 运动方程的简化 |
5.3 水下爆炸冲击波作用下复合材料层合圆柱壳的计算模型 |
5.4 数值结果和讨论 |
5.4.1 纤维方向的影响 |
5.4.2 圆柱壳曲率的影响 |
5.4.3 厚度半径比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单层和敷设覆盖层圆柱壳结构的水下爆炸试验 |
6.1 引言 |
6.2 试验模型和试验方案 |
6.2.1 试验模型 |
6.2.2 试验方案 |
6.3 测点布置和试验实施 |
6.3.1 测点布置 |
6.3.2 试验实施 |
6.4 自由场压力测量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 |
6.4.1 自由场压力测量结果 |
6.4.2 自由场压力理论计算结果 |
6.5 加速度测量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 |
6.5.1 加速度测量结果 |
6.5.2 加速度理论计算结果 |
6.6 应变测量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 |
6.6.1 应变测量结果 |
6.6.2 应变理论计算结果 |
6.7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附录 A:三次试验各测点的自由场压力时程曲线 |
附录 B:三次试验各测点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
附录 C:三次试验各测点的应变时程曲线 |
参考文献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四、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的屈曲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的屈曲分析[J]. 裴俊厚. 舰船科学技术, 1990(01)
- [2]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的静、动态响应分析[J]. 裴俊厚. 中国造船, 1990(04)
- [3]厚壳式玻璃钢船体板的振动分析[J]. 裴俊厚. 舰船科学技术, 1991(01)
- [4]舰船非接触水下爆炸动力学的理论与应用[D]. 刘建湖.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2002(02)
- [5]结构形式与复合材料构成对70m舰船刚度的影响[D]. 程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6]复合材料船体入水砰击损伤研究[D]. 殷宪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7]深海耐压结构型式及稳定性研究[D]. 王林. 中国舰船研究院, 2011(01)
- [8]复合材料上层建筑力学性能分析与典型模型试验验证方法研究[D]. 李永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9]金属方板塑性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与应用研究[D]. 崔高领.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07)
- [10]水下爆炸冲击作用下圆柱壳的动力响应[D]. 胡刚义. 中国舰船研究院,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