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措施

吉林省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措施

一、吉林省鼓励外商投资优惠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马相东,杨丽花[1](2021)在《统筹对外资开放和国家经济安全: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文中指出我国对外资开放40多年,历经"地域扩大和产业差异化引入—加速推进和调整优化—负面清单持续缩减"三大阶段,已经成为全球对外资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十四五"时期乃至到2035年,统筹好对外资开放和国家经济安全,对我国经济行稳致远至关重要。对外资市场准入进行适当限制,统筹对外资开放和国家经济安全,也是国际通行做法。2017年以来,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大多通过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和特定行业市场准入限制等三种形式对外资进行适当限制,以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下一步,我国有必要对外资开放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未来,我国统筹对外资开放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总原则和基本思路,是既要让对外资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和适当限制契合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方略、公平竞争新理念、国际高标准贸易和投资规则新要求,也要避免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审查泛化、避免适当限制成为不当限制和过度限制。具体路径,可借鉴国际经验,基于我国国情,构建以健全对外资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为主体、以推动对外资的反垄断规范化和谨慎放宽特定行业的外资市场准入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开放安全保障体系。

穆希琳[2](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刘增辉[3](2021)在《吉林省税源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高慧超[4](2021)在《吉林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问题研究》文中提出

张庭语[5](2021)在《吉林省政府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政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雅婕[6](2021)在《中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研究 ——水平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改善路径》文中提出中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刻,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资源错配结构性矛盾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约因素。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深刻认识并解决制造业资源错配问题,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我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为核心内容,按照“是什么,会如何,怎么办”的逻辑开展研究工作,重点分析资源错配的测度、资源错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以及开放视角下的改善路径三大问题,为认识我国资源错配问题提供理论与经验证据。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明确资源错配的概念定义与测算方法,聚焦最重要的两种生产要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选取利润函数法对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进行多维度、长期趋势的测算。然后将资源错配引入要素收入份额分解,发现资源错配通过影响要素产出效率进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在此基础上,基于行业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再分解,并计算出资源错配的绝对影响。最后,将对我国资源错配的改善路径研究置于开放的背景下,探索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信息开放和外商投资准入政策变化带来的外资开放对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改善效应及其微观机制。本研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结论:第一,是什么——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现状如何?理论分析基于Hsieh&Klenow(2009)提出的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设定市场存在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放松规模报酬不变假设,求解企业最优生产决策。结果表明,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通过扭曲要素边际产出价值,导致效率损失。基于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制造业企业数据,本文从省份、行业、所有制三个维度对整体资源错配、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导致的效率损失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我国资源错配在1998-2013年期间得到改善。从长期趋势看,总体资源错配和资本错配发展呈W型,效率损失波动变化。劳动力错配整体呈改善态势,因劳动力错配导致的效率损失逐渐减少。第二,会如何——资源错配会对劳动收入份额有何影响?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全要素生产率问题,本文创新性地将资源错配引入利润函数,将行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进行分解,探究资源错配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丰富关于资源错配经济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表明,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来自技术进步偏向引发的技术进步偏向效应、要素密集度变化导致的资本深化效应以及由要素市场扭曲带来的资源错配效应。本文构建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程组,求解分行业要素替代弹性,利用制造业各行业数据,对劳动相对收入份额变化进行再分解。结果发现,资源错配对劳动相对收入份额的影响为负,资源错配效应的绝对影响先降后升,影响力仅次于技术进步偏向效应。纠正资源错配对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改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第三,怎么办——如何改善资源错配?本文将对资源错配的改善路径研究置于开放的背景下,分析信息开放和外资开放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本文以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作为信息开放的代表,选取历史数据作为互联网的工具变量,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检验互联网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显示,互联网渗透率的增加有助于改善资源错配,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互联网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错配存在异质性影响。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对改善低技术行业资源错配作用最大、对纠正密集使用该要素行业的要素错配效果更强、对改善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资源错配影响更显着。微观机制分析表明,(1)互联网打破信息传递壁垒,加速信息流通,通过降低企业管理费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互联网增强市场竞争,增加低效率企业淘汰概率,使资源从低生产率企业流向高生产率企业,提升市场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本文基于我国外资准入政策调整的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外资开放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显示,外商投资的增加可以改善资源错配,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外商投资有利于缓解中、低技术行业的资源错配、对纠正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资源错配影响更显着、更有助于缓解东部地区的资源错配。微观机制分析表明,(1)外商投资会激发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淘汰低效率企业,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2)外商投资会提高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缓解东道国的资本约束,减少金融摩擦并改善资本错配。本文有三个创新点:第一是理论分析框架的创新。本文将资源错配以“价格楔子”的形式引入传统要素收入份额的分析框架中,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化进行了再分解,从理论层面探究资源错配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补充已有研究不足。第二是研究思路与研究视野的创新。本文将对我国资源错配的分析置于开放的背景下,利用工具变量法和双重差分法对互联网发展和外商投资对资源错配的影响进行因果识别和推断。第三是经验证据的更新。本文从省份、行业、所有制三个维度分别测算了我国制造业的资源错配效率损失情况,发现我国资源错配发展呈W型,为认识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动态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分析视角。未来应不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不断完善市场价格体系,提高要素流动性水平,依托市场化改革纠正资源错配、提高生产要素资源利用效率。其次,要加快“互联网+”战略实施,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融合,发挥互联网对改善资源错配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切实发挥外商投资对优化资源配置、矫正要素扭曲的积极作用,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改革的全面深化。最后,要释放人力资本红利,促进劳动力与岗位、产业的匹配程度,提高人力资本转化效率。

吴慧英[7](2021)在《我国外商投资的税收国民待遇实现的法律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金融的持续生长过程中,我们在列国市场上的重要地位愈来愈突出。跨境投资正在变得愈来愈自由,二〇二〇年我们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外商法》,外商在我们这里注资的经济环境不断被优化,税收优惠激励措施不再是一项引诱它们来我们这里注资的关键要素,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弊端就是造成东部繁荣地区与西部区域的经济不均衡的生长,不利于我国经济正常生长。从税收公正角度上,税收优惠激励措施对于内商来说也是一种不平等税收待遇,承担的税收重于本国的外商。因而,我们应当鉴戒域外的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成功的经历,拟定出适合我们市场经济的税收法律规范。由于我们内地与东部繁荣经济地域生长速率差距太大,我们可以基于国情采用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同时采取税收优惠鼓励外商向我们重点扶助的行业、地域进行投资。目前,我们关于外商的税收法律规范,包括《外商法》和《所得税法》,前者的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是缺失的;后者虽然规定了内、外商在税收上的国民待遇法律原则,但是法律规定不够精细化。本论文通过借鉴域外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成功经历,来精细化、完善我们对于外商采用的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和税收优惠激励措施两者并存的法律规范。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是维护内、外商的平等争夺、优化经商环境的法律武器,这为今后我们这里各类市场主体正常生长、正常争夺资源,奠定法律机制基础,并巩固我们这里的营商环境,对促进我们市场经济正常成长具有关键作用。近几十年,我们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不仅在引诱外商注资、提高经济实力薄弱的西面地区经济方向起到了紧要效用,而且在提高我们这里的财政收入、促进就业方向的效用也是不可小觑的。虽然外商可以依据税收优惠享有较低的税收负担,但税收优惠并不违背WTO所要求的国民待遇原则。本论文通过借鉴域外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成功经历,精细化、完善我们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填补税法中的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构建同一的内、外商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与税收优惠激励措施,实现税收法律体系被改良。近年来疫情的原因,这就在成了很多国内的外资企业相继倒闭,改良我们这里的税收法律体系是税收改革的紧要因素,削减外国的税收负担,节约外商资金投入,才能顺利渡过新冠疫情的冲击。

吉林省人民政府[8](2021)在《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吉政发[2021]7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长春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王彩凤[9](2021)在《澜湄合作机制下云南省对缅甸农业合作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16年澜湄合作正式启动以来,澜湄各国共同确立了“3+5合作框架”,其中将农业确定为五大优先合作领域之一。缅甸作为湄公河流域国家,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国家,农业资源丰富,并且与中国云南边境紧密相连,与中国的农业合作具有明显的优势。缅方政府也证实了中缅两国在澜湄合作机制下的农业合作是非常有成效的,帮助缅甸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表达了希望与中国在农业领域开展更深入合作的愿望。中国作为缅甸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除了澜湄合作机制优势,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以及扩大沿边开放伟大战略都为中缅两国深入开展农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机遇环境。2020年1月17和18日,习总书记对缅甸进行了国事访问,期间与缅签署了33项谅解备忘录及协议,其中包含了5项涉农合作协议。同期19-21日,习主席到云南进行了考察,强调了云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开放经济,加大与澜湄及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由此可见研究云南对缅农业合作,对于中缅跨境农业合作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云南作为澜湄农业合作的主要参与者,与澜湄各国在农产品贸易、农业对外投资、农业科技交流及跨境动植物疫情防控等领域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双方合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业政策对接障碍,财税支持力度不够,农业合作水平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低等。研究云南对缅农业合作需了解澜湄合作机制下双方农业合作的优势条件、现状及能够对双方农业合作产生影响的因素,这样才能精准定位,对症下药,为双方农业合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云南与澜湄国家的农业合作包含农产品贸易合作、境外农业投资开发合作包含替代种植、农业科技合作及跨境动植物疫情防控交流合作等,因此主要从这些农业合作领域进行分析。整理了农产品贸易和国际产业竞争等相关理论研究,并且在澜湄合作机制建设的基础上,梳理了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农业合作及中缅和滇缅的农业合作相关研究动态。在此基础上,探析了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泰国及柬埔寨的农业合作互补优势,通过分析2005至2019年,云南与澜湄五国农业竞争潜力及互补性程度,证明了云南与缅甸农业合作的潜力较大,对于云南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基于本文的研究价值,整合了中国或云南与澜湄五国农产品贸易、农业境外开发及科技交流等领域的农业合作影响因素,大多数文献从东道国的资源丰度、市场规模、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及贸易投资环境等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归纳并整合了云南对缅甸农业合作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本文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分别是政府政策层面、产业发展层面和经济科技层面。这部分研究对于本文的实证研究及对策建议部分做基础,因此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机理分析对于本文的研究比较重要。第三,本研究全文都是为云南对缅农业合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部分服务的,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农业合作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并分析了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后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政府沟通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二是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农业龙头示范企业和加大农业领域投资。三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企业与农业科研所合作和加强农业技术合作,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

边云涛[10](2021)在《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型区域经济增长缓慢、遭遇“资源诅咒”制约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而产业转型升级是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资源型区域资源产业依赖导致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缓慢,产业演进中形成了低端锁定现象。而加快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各级政府和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的实践已经经历较长时间,但产业转型升级依然是资源型区域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学术界对资源型区域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关注较多,但较少聚焦到资源型区域脆弱的产业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基于产业生态视角对资源型区域的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对于丰富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产业关联等理论,促进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利用机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计量检验、案例研究等方法,基于产业生态视角,以工业部门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两类数据,研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首先,在梳理产业演进、产品空间、资源产业依赖与转型升级等文献基础上,提出产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阐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机理;其次,利用产品空间理论构建中国资源型省域产业空间网络图,检验资源依赖与产业演进的逆向关系;然后,利用计量模型检验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接着,对典型资源型城市长治市进行案例研究;最后,提出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为:(1)借鉴生态学思想提出产业生态系统概念与模型,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利用生态系统构成与演替模型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等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产业发展通过正向关联带动其他产业是促进模型,产业发展不影响其他产业发展呈中性是随机模型,产业发展排挤其他产业是抑制模型。在工业部门,资源依赖形成通过对制造业、生产要素、优质服务、基础设施的挤出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产业生态恶化带来产业结构逆向演进,形成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抑制模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开展资源产业管制避免资源依赖,形成有利于制造业新产业成长的随机模型,接着政府引导资源收益转化,加速培育制造业新主导产业进入促进模型第一阶段,最后通过制造业新主导产业内生关联驱动,实现产业生态与产业演进良性互动的促进模型第二阶段。在工业部门假定下提升产业多样化水平、产业关联程度是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2)拓展产品空间理论解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低端锁定。使用2003至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四位代码行业数据,重点在邻近度计算中将赋值范围从传统[0,1]拓展为[-1,1],构建中国正、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正产业空间网络呈“核心致密—边缘稀疏”结构,核心区域为纺织、电气机械与器材、电子通信设备等高邻近度制造业,边缘区域为采矿业、炼焦、金属冶炼等低邻近度资源型产业。负产业空间网络呈许多小范围一个产业与多个产业之间构成的“中心—外围”结构,“中心”与“外围”产业为互斥、抑制关系。“中心”多是采矿业等资源型产业,与之相连的是受资源型产业“抑制”的装备制造、纺织等产业。高资源依赖的山西、青海等资源型省份优势产业数量少、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和产业密度均较低。计量结果显示资源依赖度提升会导致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显着下降,也就是资源依赖导致产业逆向演进。(3)以工业部门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研究发现被解释变量滞后期、产业密度滞后期对产业升级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升级具有路径依赖特征,高资源依赖省份最显着。“省份—年份”二维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但高资源依赖组呈“U型”关系,资源依赖是资源型区域工业升级的动力。从产业生态角度分析发现产业基础、要素禀赋、产业服务、产业设施对产业演进产生显着影响,产业生态的改善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升级。机制检验表明,资源依赖会通过挤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降低人口密度等产业要素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资源依赖也通过挤出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产业密度、路网密度影响经济发展活力,阻碍区域产业演进。最后以产业多样化指数、三次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替代原被解释变量进行了拓展检验。(4)以典型资源型城市、全国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治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长治“二三一”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中资源依赖、重工业化明显,但呈下降趋势;产业空间网络图中长治优势产业处于正产业空间网络边缘、负产业空间网络“中心”位置。长治产业演进呈现路径依赖、路径创造、路径中断等特点。长治通过煤炭产业管制导致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以改善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为主的产业生态改良为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助力长治产业演进由抑制模型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5)提出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资源型区域可以通过产业再造、产业延伸、产业退出等实现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也可以通过产业植入、产业培育、产业融合等实现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最后从以产业关联促进产业群落化发展、改善生产要素禀赋、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优化产业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是尝试借鉴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进而基于产业生态视角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分析资源依赖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与产业结构逆向演进的抑制模型,提出资源管制、政府引导、内生关联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随机模型、促进模型。二是将传统产品空间理论邻近度范围[0,1]拓展至[-1,1]来显示产业生态演进抑制模型,提出正、负产业空间概念揭示资源型区域存在的典型产业负向关联,资源产业依赖会排挤制造业发展。三是综合运用区域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衡量产业演进变量,以及对长治的案例研究是论文特色之处。

二、吉林省鼓励外商投资优惠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省鼓励外商投资优惠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统筹对外资开放和国家经济安全: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我国对外资开放政策的变迁历程
    (一)地域扩大和产业差异化引入初探阶段(1978年至2001年11月)
        1. 对外资开放的地域逐步扩大。
        2. 保障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初步构建。
        3. 对引资项目产业差异化引入的初步探索。
    (二)加速推进与调整优化阶段(2001年12月至2012年11月)
        1. 产业领域不断扩大。
        2. 自由贸易区建设稳步推进。
        3. 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
    (三)负面清单持续缩减阶段(2012年12月以来)
        1. 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
        2. 所有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
        3. 全国逐步推广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三、统筹对外资开放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国际经验
    (一)对外资的国家安全审查
        1. 美国对外资的国家安全审查。
        2. 日本对外资的国家安全审查。
        3. 德国对外资的国家安全审查。
    (二)对外资的反垄断审查
        1. 美国对外资的反垄断审查。
        2. 日本对外资的反垄断审查。
        3. 德国对外资的反垄断审查。
    (三)对外资的特定行业市场准入限制
        1. 美国对外资的特定行业市场准入限制。
        2. 日本对外资的特定行业市场准入限制。
        3. 德国对外资的特定行业市场准入限制。
四、我国统筹对外资开放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推动路径
    (一)合理界定国家安全的内涵,健全对外资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1. 正确理解、合理界定国家安全的概念和内涵。
        2. 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对外资的反垄断审查走向规范化、透明化
        1. 借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ECAI)、《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国际贸易和投资协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 制定与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相关的新法律法规,构建数字经济反垄断审查体系。
    (三)科学分类,谨慎放宽特定行业的外资市场准入
        1. 应明令禁止外国投资者市场准入的行业。
        2. 对外国投资者市场准入设有一定限制的行业。

(2)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工会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1.2.3 互助互济
        1.2.4 工会互助制度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1.3.3 论文篇章结构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现实意义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国内文献回顾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2.2 国外文献回顾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2.3.1 学术贡献
        2.3.2 研究局限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6)中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研究 ——水平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改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资源错配的定义与理论沿革
        2.1.1 资源的概念与定义
        2.1.2 资源错配的概念与定义
        2.1.3 资源错配的理论沿革
    2.2 资源错配的测算方法
        2.2.1 生产函数法
        2.2.2 生产前沿法
        2.2.3 利润函数法
        2.2.4 指标法
    2.3 资源错配的成因
        2.3.1 市场环境因素
        2.3.2 政府(制度)因素
    2.4 资源错配的经济影响
        2.4.1 微观层面
        2.4.2 中观层面
        2.4.3 宏观层面
    2.5 文献述评
3 中国资源错配与市场化改革:理论与经验
    3.1 市场化改革的基本逻辑
    3.2 劳动力市场化改革与劳动力错配
        3.2.1 劳动力价格机制
        3.2.2 劳动力流动性
    3.3 资本市场化改革与资本错配
        3.3.1 利率市场化
        3.3.2 资本流动性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动态变化与水平测度
    4.1 资源错配的测度
    4.2 数据选择与处理
        4.2.1 数据库介绍
        4.2.2 数据清理与匹配
        4.2.3 变量选取说明
    4.3 资源错配的动态变化:要素边际产出视角
        4.3.1 省份维度
        4.3.2 行业维度
        4.3.3 所有制维度
    4.4 资源错配的效率损失
        4.4.1 省份维度
        4.4.2 行业维度
        4.4.3 企业性质维度
    4.5 本章小结
5 资源错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5.1 研究背景与意义
    5.2 资源错配下的要素收入份额再分解
    5.3 参数估计方法与结果
        5.3.1 参数估计方法
        5.3.2 数据与变量说明
        5.3.3 分行业估计结果
    5.4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解析
        5.4.1 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及解析
        5.4.2 分行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及解析
    5.5 本章小结
6 资源错配的改善路径:基于开放的视角
    6.1 研究背景与意义
    6.2 信息开放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以互联网为例
        6.2.1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6.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2.3 微观机制检验
    6.3 外资开放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来自外资准入政策调整的证据
        6.3.1 外资准入政策
        6.3.2 识别策略与数据说明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4 微观机制检验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我国外商投资的税收国民待遇实现的法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主题背景、研究意义
    (一)主题选择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技巧、新颖点和缺点
二、税收国民待遇法律机制的概要
    (一)税收国民待遇的内容
        1、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制度的概念
        2、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制度的种类
        3、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制度在我国存在的价值
    (二)税收国民待遇机制内涵之概述
        1、国民待遇之列明
        2、税收国民待遇法律机制的实现的必要性
    (三)实现税收国民待遇法律机制的法律意义
三、实现税收国民待遇法律机制的实际障碍
    (一)国内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现状
        1、外商法中税收国民待遇原则法律方面的缺失
        2、企业所得税法中税收国民待遇规定不充分
    (二)税收国民待遇法律机制在中国实施不灵活之社会障碍
四、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境外考察
    (一)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的各国实践
    (二)根据境外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对我国的启发
五、克服外商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实现障碍的具体思路
    (一)根据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完善我国税制法律体系
        1、细分企业所得税法
        2、填补外商法中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的漏洞
    (二)税收国民待遇法律原则和税收优惠是矛盾的统一体
        1、税收国民待遇原则
        2、税收优惠的完善
    (三)必须继续实行税收优惠
        1、实行税收优惠的必要性
        2、完善税收优惠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8)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振兴突破步伐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发展基础
    第二节发展形势
    第三节指导思想
    第四节发展目标
第二章发挥科教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筑振兴发展强大动力
    第一节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第二节完善区域创新布局
    第三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第四节强化人才支撑
    第五节优化创新生态
    第六节推动“双创”升级
第三章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进制造业升级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第一节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
    第二节提升优势产业
    第三节培育新兴产业
    第四节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第五节推进质量强省建设
第四章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经济推进服务业转型提质培育壮大新动能
    第一节提升壮大旅游产业
    第二节发展壮大冰雪经济
    第三节优化发展商贸流通业
    第四节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
    第五节创新拓展电子商务
第五章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第二节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
    第三节创新发展现代种业
    第四节完善现代农业“三大体系”
    第五节做优做大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
    第六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七节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第八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六章强化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深化项目建设持续扩大内需
    第一节扩大有效投资
    第二节加强项目谋划和建设
    第三节全面促进消费
第七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第一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第二节支持发展民营经济
    第三节优化提升政务环境
    第四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第五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第六节推进诚信吉林建设
第八章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节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第二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第四节加快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
第九章传承红色基因建设文化强省增强发展软实力
    第一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二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三节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第十章巩固绿色发展优势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建设美丽吉林
    第一节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二节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第三节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第四节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第五节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第十一章拓展合作空间加快长吉图开发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第一节深化“五个合作”
    第二节畅通“丝路吉林”
    第三节打造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
    第四节健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十二章实施新基建“761”工程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振兴发展支撑能力
    第一节构建高质量交通网
    第二节构建调蓄结合大水网
    第三节构建现代坚强电网
    第四节构建输储匹配油气管网
    第五节构建功能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网
    第六节构建运行高效智能信息网
第十三章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二节推进健康吉林建设
    第四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十四章努力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福祉
    第一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二节提高收入水平
第十五章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吉林法治吉林
    第一节落实国家安全责任
    第二节维护地方经济安全
    第三节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第四节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第五节推进法治吉林建设
第十六章强化实施保障奋力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第一节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二节积极探索新模式新路径
    第三节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第四节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名词解释

(9)澜湄合作机制下云南省对缅甸农业合作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技术路线及论文框架
        一、研究技术路线
        二、研究论文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对比分析法
        三、主成分分析法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及局限性
        一、论文创新点
        二、论文局限性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际农业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二、国际农业合作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澜湄合作机制和农业合作文献综述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澜湄合作机制相关研究
        二、澜湄农业合作相关研究
        三、国际农业合作影响因素及实证相关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章 云南省对缅农业合作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对缅农业合作发展现状
        一、农产品贸易合作规模不断扩大
        二、境外农业种植开发范围不断扩大
        三、农业科技合作交流日益频繁
        四、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明显
    第二节 云南省对缅农业合作的优势条件
        一、地理位置毗邻
        二、农业合作结构互补
        三、农业生产技术优势
        四、缅甸投资环境持续优化
    第三节 云南省对缅农业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保障层面的问题
        二、产业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农业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云南省对缅农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政府政策层面
        一、政府法治
        二、政府效能
        三、政府财政支持
        四、政府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节 产业层面
        一、市场规模
        二、经济消费水平
        三、农业贸易互补性
        四、实际利用外资能力
    第三节 经济科技层面
        一、经济对外开放水平
        二、经济稳定性
        三、农业机械投入
        四、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南对缅农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第一节 模型构建及指标选取
        一、模型构建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主成分分析过程与结果
        一、KMO和巴特利特球形(Bartlett)检验
        二、主成分分析过程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澜湄合作机制下云南省对缅农业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合作环境层面
        二、经济产业层面
        三、政府支持层面
    第三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附录 SITCRev.3 农产品分类方法

(10)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产业生态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文献综述
    2.1 产业演进研究
        2.1.1 产业演进的内涵
        2.1.2 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
        2.1.3 产业演进的路径选择
    2.2 产业生态与产品空间研究
        2.2.1 产业生态的研究进展
        2.2.2 产品空间理论研究进展
    2.3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与转型升级研究
        2.3.1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及其成因
        2.3.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与措施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产业生态视角下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理论框架
    3.1 从生态系统到产业生态系统
        3.1.1 生态系统的构成
        3.1.2 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演替模型
        3.1.3 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
        3.1.4 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演进模型
        3.1.5 本文后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与模型
    3.2 产业生态恶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抑制模型
        3.2.1 基本假定
        3.2.2 资源丰裕、资源繁荣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恶化
        3.2.3 产业生态恶化、低端锁定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逆向演进
    3.3 产业生态改良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随机、促进模型
        3.3.1 资源管制、资源依赖弱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中性演进:随机模型
        3.3.2 政策引导、资源收益转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改良:促进模型 1
        3.3.3 产业生态改良、内生驱动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模型 2
    3.4 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数理解析
        3.4.1 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分析
        3.4.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3.5 三次产业演进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拓展分析
        3.5.1 三次产业演进、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部门产业演进关系
        3.5.2 资源依赖与三次产业演进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分析
    4.1 省级层面中国资源型区域的划分依据
    4.2 中国资源型省份产业演进的测度与特征:基于产品空间理论
        4.2.1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测度概念与方法
        4.2.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构建方法
        4.2.3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的总体特征
    4.3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升级能力评价
        4.3.1 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与产业空间网络特征
        4.3.2 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特征
        4.3.3 生产能力禀赋与产业密度特征
    4.4 资源依赖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4.4.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4.4.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4.4.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计量检验
    5.1 产业基础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三维数据
        5.1.1 三维数据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5.1.2 三维数据模型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1.3 三维数据模型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2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研究
        5.2.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5.2.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2.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3 资源依赖抑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中介机制检验
        5.3.1 中介效应模型设定与样本选取
        5.3.2 资源依赖“诅咒”经济发展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5.3.3 资源依赖影响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3.4 资源依赖影响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4 拓展检验:替代原有被解释变量
        5.4.1 资源依赖与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检验
        5.4.2 产业生态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5.4.3 资源依赖对产业生态的影响:机制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的典型案例研究:以山西长治为例
    6.1 长治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与产业空间网络格局
        6.1.1 长治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
        6.1.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中的长治格局
    6.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探索与转型方向
        6.2.1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依赖
        6.2.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创造
        6.2.3 长治产业退出导致路径中断
        6.2.4 长治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方向
    6.3 长治产业生态改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阐释
        6.3.1 煤炭产业管制促进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
        6.3.2 产业生态改良为长治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6.3.3 制造业、新兴产业助力长治产业演进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优化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建议
    7.1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7.1.1 资源型区域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
        7.1.2 资源型区域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
    7.2 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优化的政策建议
        7.2.1 以产业关联推动资源型区域产业群落化发展
        7.2.2 促进资源型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升级
        7.2.3 提升资源型区域产业服务能力
        7.2.4 完善资源型区域产业基础设施保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附表 1“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Probit回归结果
附表 2 1999-2019 年长治市主要工业品产量
附图 1 2013 年中国正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附图 2 2013 年中国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四、吉林省鼓励外商投资优惠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筹对外资开放和国家经济安全: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J]. 马相东,杨丽花. 中国流通经济, 2021(09)
  • [2]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3]吉林省税源培育研究[D]. 刘增辉. 吉林财经大学, 2021
  • [4]吉林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问题研究[D]. 高慧超.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2021
  • [5]吉林省政府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政策问题研究[D]. 张庭语. 吉林财经大学, 2021
  • [6]中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研究 ——水平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改善路径[D]. 刘雅婕. 浙江大学, 2021(01)
  • [7]我国外商投资的税收国民待遇实现的法律机制研究[D]. 吴慧英.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8]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0)
  • [9]澜湄合作机制下云南省对缅甸农业合作影响因素研究[D]. 王彩凤.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10]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D]. 边云涛.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吉林省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