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将离开古丝道的咽喉(论文文献综述)
孙雪[1](2020)在《新疆哈萨克族熊舞的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熊舞是新疆哈萨克族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草原文化和长期游牧生活的产物,它展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的记忆,同时这也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哈萨克族熊舞主要在吉木乃县与巴里坤县这两个地区,分别与2006年和2008年成功申报为新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疆地区相关部门开始对熊舞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工作。本文将从熊舞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吉木乃县和巴里坤县这两个地区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采访当地文化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及当地传承人,对两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哈萨克族熊舞的发展过程等情况做进一步的了解和考证,并将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和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依据相关信息资料对新疆哈萨克族熊舞的生存状况、文化内涵、传承发展进行客观地分析。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新疆的生态环境与地理位置,哈萨克族历史、风俗、文化以及民间舞蹈进行阐述。收集调研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分别对熊舞的生存空间、历史传说、传承谱系、传承人的生存情况,以及当下熊舞文化传承现状和政府对其保护的应对措施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分别对两地熊舞的表现形式、动律特点、节奏特点、音乐特点进行学习,并以视频、录音、图片的形式记录保留,分析比较两地熊舞的异同。第三部分,通过上述内容分析熊舞的文化内涵以及通过熊舞表演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气质及审美观念。第四部分,分析熊舞的社会功能及其存在的价值以及在传承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因素,阐述个人的观点,并对熊舞未来该如何应对提出合理的建议。
李娟[2](2019)在《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文中研究表明题引在幅员辽阔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天撒珠串般地镶嵌着一片集山地、草原、森林、平原、大漠为一体的宝地。这片宝地上,雪山巍峨,森林茂密,水丰草绿,禾菽弥望、葡园千亩,棉海辽远。这片宝地,春夏之时呈现南国秀丽山水的温婉,秋冬之际彰显粗犷雄浑壮美的北国景致。这就是被誉为"乌鲁木齐后花
刘婷[3](2019)在《基于太极和三才原理的锁骨针法与脏腑肢体相关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锁骨针法隶属微针系统疗法,是陈以国教授从医三十余载,不断临床实践,并在太极阴阳理论和三才理论启发下,总结而来的宝贵经验。锁骨是人体的重要骨骼,具有太极属性、三才属性、全息属性,在锁骨上有与人体脏腑和肢体相应的反映区域或反映点,这些反映区域组成了锁骨的全息穴群。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维模式,以及中医思维和文化的梳理,深度挖掘和探讨锁骨针法的理论基础、穴位分布规律以及锁骨针法应用于临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和内容:本文从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和三才原理出发,结合中医对太极和三才原理的认识与应用,采用取类比象思维深入探讨锁骨针法的理论基础,通过中医经络学说解释锁骨针法的中医理论基础,为锁骨针法提供较全面的理论支撑,本文以《易经》[1]、《周易》[2]、《周易本义》[3]、《四库全书》[4]、《道德经》[5]、《太玄经》[6]、《太极图说》[7]、《黄帝内经素问》[8]、《灵枢经》[9],等为参考书籍挖掘太极和三才原理内容及联系。本论文主要内容可分成以下两个部分:1.第一部分:锁骨针法的理论研究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太极理论和三才理论,研究太极理论和太极图涵义,以及“天-人-地”三才独特思维模式,明确古人认识事物“一分为二,合二为一”与“一分为三,函三为一”的思维模式,利用传统文化中的象数思维,来解析和探讨锁骨的特殊之处,采用取类比象思维将锁骨带入到太极图和三才原理中认识锁骨独特的太极属性和三才属性。依据中医经络学说来认识和探讨锁骨的三才、太极和全息属性。从寸口脉脉位与脏腑相对应的机制入手,探讨锁骨上相应区域与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以中医“天-人-地”三才和“上-中-下”三部思维模式为方法,探讨锁骨特定区域与肢体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探讨锁骨上全息穴群的分布和脏腑、肢体间的对应规律。2.第二部分:以颈椎病为例,探究锁骨针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收集门诊中使用常规体针配合中药(对照组)与锁骨针法结合中药(治疗组)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病例资料,采用国际标准的NPQ颈痛量表、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和颈部废用程度Vernon评分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将搜集来的两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探讨锁骨针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验证锁骨相应部位(穴位)与脏腑肢体的相关规律。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满足方差齐性时,两组之间疗效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内治疗前后的疗效比较运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f)表示,两组之间的构成比比较用卡方检验。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果:1.太极和“天-人-地”三才概念均出自《易经》,二者同源异构,有相同的来源和属性,统一于化生太极的“道”或“元气”,阴阳将太极和三才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于解释自然和万物的变化规律。太极分则两阴阳,阴阳合则一太极,为天地万物基本的演化规律,即阴阳运动不停,变化不止,不断交感生新,生生不息,唯变不变。三才理论所揭示的规律是自然万物所具有的最基本规律之一,对中医的影响颇深,促使中医形成独特的“天-人-地”三才医学思维模式,首次将心身和社会等因素考虑其中,视人体与心身、社会为统一整体,将自然、生命分为“天-人-地”三才和“上-中-下”三部,注重事物和生命在不同层面之间的联系和统一性,认识到人与自然天地相统一,形成“天人相应”观念。人是三才系统的核心,为自然万物之灵长,得天地精气而生而成,人是有曲度的高级生命,矢状面呈类“S”形态,锁骨与其形态相似,取类比象思维认为有其形而有其质,推测锁骨的性质和功能可能与太极线和“人”相似,它在人体中可能有重要的功能。2.观察太极图形态发现,位于中间的类“S”形阴阳线是太极图中最核心的部位,太极阴阳规律表现最突出,最具太极属性,为太极的本源。曲线分割的圆形太极图是在不停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中逐渐成型的,它象征着事物和现象处于不断地变化,具体表现为太极在建立的初始阶段便确立了阴阳两仪,而后两仪以升降和交感运动持续不停变化使太极图中心的太极线发生扭曲和旋转,表现出类“S”形曲线。运动可引发能量的形成和消耗,也是信息沟通、交换和表达的过程,在太极图中表现为类“S”形曲线。笔者推测这条类“S”曲线是整个太极图中力、运动、能量、信息的汇聚中心。通过取类比象思维推测具有相似结构的事物可能也具有太极线相似的功能和属性。3.成人锁骨呈类“S”形与脊柱形态相似,观察婴幼儿X线检查和锁骨骨折图片发现,锁骨类“S”形曲度和脊柱一样并非生来就有,因而笔者推测锁骨的类“S”形态形成可能与脊柱相似,为人长期行为活动生物力作用的结果,可能与抬头、抬胸、翻身、坐、立、行走有关,人体骨骼之间通过肌肉、肌腱、韧带等结缔组织连接,通过肌肉的收缩带动骨骼运动,肌肉收缩时会对骨骼产生牵拉作用力,锁骨分布有颈、胸、背、上肢等部位的重要肌肉,如胸锁乳突肌、胸大肌、斜方肌、三角肌。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分别止于锁骨上缘的内侧端(胸骨端)和外侧端(肩峰端),而胸大肌与三角肌分别起自锁骨下缘的内侧端(胸骨端)和外侧端(肩峰端),当肌肉收缩为运动供能时,会对所起止的骨骼产生作用力,当胸锁乳突肌收缩时,对头部有向下的作用力,可以使头向下运动,如仰头和侧屈头部等,相反会对锁骨产生向上的作用力,依此可推断出斜方肌对锁骨有向上的作用力。胸大肌与三角肌均起于锁骨下缘的内1/3端和外1/3端,分别可使肱骨内收、旋内,或肩关节外展、后伸、旋外,故胸大肌对锁骨内1/3端有向下、向前的作用力,而三角肌对锁骨外1/3端有向下、向后的作用力。锁骨中1/3没有肌肉附着,笔者推测锁骨在两端肌肉牵拉的作用下,使得锁骨体扭转、弯曲,其内1/3向上、向前凸出,外1/3向下、向后凸出,呈现出类“S”形。锁骨在人体胸腔的上部,有阴经和阳经走行经过锁骨,阴阳经气在锁骨处汇合,二者对锁骨作用不同,产生的作用力可能使得锁骨发生弯曲、扭转。锁骨和脊柱与太极线的形态相似,推测二者是人体运动、生物力、能量(代谢)、信息汇聚中心。研究发现锁骨和脊柱能调节人体运动,维持人体动、静态平衡,是人体代谢和信息交换的重要部位,具有太极属性,是人体的太极部位,将其肩峰端朝上胸骨端朝下放置,类似人形,具有三才属性,刺激锁骨的相应位置可以调节人体阴阳与运动平衡,及能量(代谢)和信息交换,进而调节人体功能,使得人体重新到达阴平阳秘状态,治疗疾病。4.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十二正经、经筋、经别和奇经八脉,共同组成了人体庞大的信息和能量交换网络,是针灸发挥调整人体功能的重要载体,为人体部位的全息性提供经络支持。在诸多经脉中有5条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2条阴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6条奇经(冲脉、任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4条经筋(肺经、胃经、胆经、膀胱经经筋),3条经别(大肠经、三焦经、肺经经别)与锁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经脉将人体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与锁骨关联起来。这些经脉中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与锁骨联系最紧密,因其走行上分别经过锁骨的外(头)、中(体)、内(尾)而体现出三者与锁骨的密切关系,三者分别对应天、人、地三才,直接说明了锁骨的三才属性。《内经》指出:肺脏位于上焦,在五脏最高处,状如华盖与自然界的天之气(清气)相通,主司呼吸,为人一身之气的根本,是五脏六腑中与外界接触最密切的脏腑,与“天”相应。胃位于中焦,与脾统称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谷气化生之处,饮入于胃化为精气入脾,脾气布散精气至肺,经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将精气转输至全身各处。脾主司运化,胃主受纳和腐熟,胃既有受纳也有消化的生理功能,化生的谷气洒陈于六腑,和调于五脏以资人体,因而称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胃气强盛则人体强健,胃气虚弱则体弱多病、形体瘦削,又如人之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与人相应。肾位于下焦,在脏腑位置中靠下,为先天之本内藏人体之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主司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为水火之宅内舍有元阴元阳,为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与“地”相似,为自然万物生长的根源,为生命提供必须的营养和物质基础。此三条经脉与锁骨直接相交于云门、气户、俞府三穴,将肺中天气、胃中谷气、肾中精气输注于锁骨,为锁骨针法核心三基穴奠定基础。5.锁骨有太极、三才和全息属性,其上分布着与人体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有对应关系的反映区或反映点,共同组成了锁骨的全息穴位群,按照“三才”规律分布,左侧锁骨由外向内分别分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侧锁骨分候肺(大肠)、脾(胃)、命门(肾、三焦),即锁骨针法三基穴;锁骨与肢体相关规律左右一致,上缘对应人体背侧部位,下缘对应人体腹侧部位,由外向内对应头至足部,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和机制与寸口脉的脉位所候脏腑一致,是“天-人-地”三才理论和思维应用于中医的体现。锁骨针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影响下,以“天-人-地”三才理论和方法为核心思维模式,以太极阴阳理论为根本,以全息对应原则为指导形成的微针系统。6.统计整理和分析门诊搜集到的患者资料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如年龄、病程)和症状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可以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缓解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相近,或几乎相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缓解程度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疗法都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症状。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P>0.05,说明锁骨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组)与常规体针结合中药疗法(对照组)疗效相似,证明锁骨穴位与脏腑肢体间可能存在三才相关规律。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生命体征正常。锁骨针法与常规体针比较,二者效果相近或几乎相同,但就操作而言,锁骨针所需暴露部位较少,对场所要求较少,方便临床应用,针刺取穴较少,针感较强,可有效节省成本,降低患者因针刺较多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结论:1.“天-人-地”三才和太极概念同出《易经》,二者本质相似,同源异构,均用于解释和说明天地、万物基本的变化规律,蕴含全息观念。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立于天地之间,为万物之灵长,人体的锁骨和脊柱同自然万物都在太极作用下形成,无论是在人体所处的位置还是其在人体发挥的作用属性都蕴含太极含义。2.“天-人-地”三才规律是天地万物最基本的变化规律之一,人有三才属性,脊柱有三才属性,锁骨也有三才属性。锁骨是人体一块集太极、三才、全息属性于一身的特殊骨骼。3.太极图作为太极阴阳理论的直观表达方式,其中的类“S”形太极线是太极图的核心,太极规律集中体现于此,太极图中的力、运动、能量、信息汇聚在这条曲线上,是太极阴阳变化的本体,象征太极形成阴阳即分便运动不停,变化不止,象征事物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体现着太极含义,是人们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和依据。4.锁骨和脊柱类“S”形弯曲并非生来就有,可能与后天行为活动有关,如仰头、抬胸、坐、立、抓取、行走等过程中,肌肉收缩和舒张导致作用在骨骼上力改变的结果。此外,人体经脉和阴阳之气分别抵于锁骨,可能也参与了锁骨曲度的形成,为锁骨特殊之处埋下伏笔。5.锁骨与脊柱、太极线的形态相似,都呈类“S”形,曲度相近,是人体运动、生物力、能量(代谢)、信息汇聚之处,能够调节和维持人体运动和平衡,参与腧穴的形成,调控人体的代谢和信息交换,实现人体内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稳定状态。6.经络系统中,有5条阳经(大肠、小肠、三焦、胃、胆经),2条阴经(肺、肾经),6条奇经(冲脉、任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4条经筋(肺、胃、胆、膀胱经经筋),3条经别(大肠、三焦、肺经经别),共18条经脉与锁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直观明了地解释了锁骨的太极属性和全息属性,为锁骨针穴位分布提供经络基础。7.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与锁骨关系最密切,相交于云门、气户、俞府三穴,将肺、胃、肾中精气输注于锁骨,成就锁骨的三才属性,组成锁骨针法三基穴(左侧:心穴、肝胆穴、命门穴;右侧:肺穴、脾胃穴、肾穴),按照“三才”规律分布。8.太极、三才原理与全息理论内容有相通之处,锁骨是一块全息骨(全息元)有三才属性,其上有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的反映区,呈三才规律一一对应,即左侧锁骨由外向内分别分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侧锁骨分候肺(大肠)、脾(胃)、命门(肾、三焦);锁骨与肢体相关规律左右一致,上缘对应人体背侧部位,下缘对应人体腹侧部位,由外向内对应头至足部,共同组成锁骨的全息穴群,这些穴位与脏腑对应关系和机制与寸口脉脉位分布相似,均以三才原理为基础。9.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发现锁骨针治疗疾病效果与常规体针相近,治疗中无不良反应发生,说明锁骨针法操作得当是安全的,验证锁骨穴位与脏腑肢体呈三才规律相关。锁骨针法遵循中医经典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有机地将古代文化瑰宝—太极、三才理论与现代全息理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微针系统,具有操作方便,应用广泛,临床疗效佳,对场地要求少,取穴少而精,降低患者痛苦,临床患者认可度较高等优点。
李楠[4](2018)在《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研究》文中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新疆地区的织绣艺术绚烂多彩,作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中转站,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中以吐鲁番、哈密为核心的东疆地区,织绣的种类更是品类繁多、丰富多样。文章针对新疆东部哈密、吐鲁番维吾尔族织绣艺术展开历史梳理和现状调研,论述在地域上由新疆西南(以喀什和田为中心的南疆)向新疆东北(以吐、哈为中心的东疆)的分布中,维吾尔织绣文化呈现出由“织”至“绣”的变化,而历史上维吾尔族由早期向清季民国时期和当代的递变中,东疆的织绣文化也显现出由“织”至“绣”的走向,这种走向,源自织绣背后内地文化的影响。本文以文献研究与田野工作相结合,将历史中几个重要时间节点的织绣文化与当下的东疆维吾尔族刺绣艺术相结合,主要是对事实的研究,即关于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独特性与成因的研究,以及当下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的传承和发展的现状研究。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对新疆地区织绣艺术整体风貌的呈现以及成因的分析,以此为基点探寻东疆地区与新疆其他维吾尔族聚集区(尤其是南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织绣艺术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出论题。第二章针对提出的问题,对于历史与当下出现在东疆维吾尔族织绣之上的纹样题材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展现其区别于南疆的不同装饰体系下的织绣纹样特征。第三章对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中不同类别的图式进行图案构成与形式分析,通过与内地同类纹样的多维度比对,对本文的论题进行印证,即内地因素在由“织”到“绣”的东疆维吾尔族织绣艺术体系构建中的重要影响。第四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当下借鉴了内地先进机制体制下的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的发展走向与刺绣传承的现状进行分析,阐释作为民艺学视角下的维吾尔族刺绣艺术在当下生存、发展的出路:也即与内地刺绣艺术和传承、保护经验的交流与借鉴,这是当下该地区刺绣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所决定的。文章强调,作为中华民族艺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东疆维吾尔族刺绣艺术体系的形成,从来都不是某一个单一民族所独立构建的,而是在与其他各兄弟民族以及内地文化的不间断的交流与融合中形成的;现代刺绣随机生发和绘画性的显花方式在东疆维吾尔族生活中逐渐取代了理性规范和数目计算的织绣显花方式,也是维吾尔族在与内地文化的交融中走向世俗之美和生活之美的内在审美需求所使。文章从田野调查的原始材料入手,结合历史文献、考古报告、博物馆及私人藏品,旁参专题图册、图录,以织绣纹样为核心,尽力挖掘文化根因,历史叙述与问题讨论中亦有厘正陈说之效。
田多[5](2018)在《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地区的植物考古学研究 ——以石人子沟遗址群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东天山地区位于新疆东部,山地、盆地、河湖相间,自然环境多样,植被垂直差异明显,适合多种生业方式。公元前一千纪是气候变化和文化快速交流融合的时期。东天山南北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植物资源利用相关的证据。但是,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地区的生业模式、农牧关系、植物资源的利用及其水平等相关研究很少。本文从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群的植物考古浮选成果出发,结合近年来作者的调查、研究工作,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以植物考古学视角去探索上述问题。东天山地区发现的农作物遗存主要是青稞、小麦、粟和黍,其他植物可以分为麦田杂草类和牧草类两类。其中,青稞在以石人子沟遗址群中占到了统治地位。遗址群中各遗迹单位中出土的植物遗存组合都有不同特征,每种植物的分布情况也存在差异,从而可以将它们与储藏、加工、丢弃等功能联系起来。在东天山其他遗址也发现了数量可观、种类丰富的青稞遗存。这说明东天山北麓青稞种植较为普遍。不过,东天山南麓还发现了较多的黍,以及少量粟和小麦遗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参考了有关东天山和新疆中亚农牧业生产生活的历史文献和民族学资料,并实地进行了民族学调查和实验考古,结合多重证据研究了本地区植物资源的来源和获取方式。研究认为,青稞拥有优良的抗逆性和较短的生长期,能较好地适应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群生活规律,从而成为东天山地区古今流行的农作物。另外,在东天山南麓较为普遍的多种作物种植体系可能是从减少风险,最大化利用绿洲资源的角度出发而建立的。青稞和麦田杂草遗存还反映出青稞加工的水平,而炭化牧草类植物则很可能来源于粪燃料。总的来看,持续地农牧兼营是东天山地区生业历史的主线,而农牧业的发展水平、作物的选择在自然环境、社会组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存在着时空差异。随着气候波动变化和游牧业的发展,东天山北麓此时的农业种植比重逐渐减少,而南麓则强化了定居农业。另外,东天山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生业模式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异同和可能的源流关系。这也是今后新疆地区考古学研究值得关注的地方。
曹立宽[6](2018)在《地域文化特色的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外出旅游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休闲方式之一。旅游业的火爆也带动着旅游地的其他产业,而品质优良的旅游工艺品则最被消费者青睐。旅游工艺品包装作为包裹和装饰旅游工艺品的容器,它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优秀的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设计不仅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能对敦煌地域文化的传播做出一定的贡献。本课题有五个章节组成,论述了地域文化特色的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设计。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对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设计的市场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剖析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的现状和优缺点,探讨在敦煌地域文化理念下,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设计的新途径。首先,阐明了地域文化对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在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设计的视觉表现策略这一核心内容上,从敦煌石窟文化符号、敦煌的地域色彩以及地域性包装材料的选取三个方面进行着重论述,认为将敦煌地域文化与旅游工艺品包装的视觉要素紧密融合,在让包装设计颇具新意的同时,还能使鲜明的域文化内涵昭然若现。再次,从品牌塑造角度论述了敦煌旅游工艺品彰显品牌文化的现实意义与塑造品牌形象的途径。最后,在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设计生态化方面,通过改变包装材料、优化包装结构、改善印刷技术等方式来实现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的生态低碳设计。本文力求将鲜明的敦煌地域文化融入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设计中,并以此来提高其包装设计水准,传承敦煌文化,为敦煌建设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本文对研究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进行设计上的创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魏亦山[7](2016)在《“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几十个国家积极参与,然而这个战略要想实现却是一项复杂、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从国家层面来讲意义重大,对企业来说又是无限潜在的商机,但由于正式提出的时间只有二到三年(2013年提出),而“一带一路”所涉及区域又很广泛,情况纷繁,到底如何实施,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很好的系统研究。当然经济实践特别是牵涉到许多国家经济活动,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研究透彻才开始,许多事情恰恰是边做边研究边完善的。而研究工作不仅需要相关理论支持和指导,而且还需要有周全而深入的剖析,即对相关国家、区域和领域及我国自身的各种条件、基础和实力开展各种专项研究。然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基础性资料及实时动态研究很少,甚至一些相关小国则几乎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既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又有很大的研究难度。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正酝酿着调整,许多国家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中国经济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现已步入“新常态”,持续了多年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失去竞争优势;同时,由于过去十多年过于乐观的产能扩张,中国很多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部分产能技术大多数是不落后的,只是供大于求,需要向外转移扩展市场。再者中国巨大的市场也孕育了一批大企业,正在成为具有跨国投资和全球运营能力的跨国公司。这些因素叠加促使中国正在进入大规模“走出去”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不但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还能够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符合相关国家的利益,也能够让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而“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在整个战略中如果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也就打下了坚固的基础。然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巨大的资金需求是重头戏,所以,本研究就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国情,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研究如何在充分利用原有以财政资金和信贷为主的融资手段的基础上,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开发新的融资工具,提升直接融资基础设施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以寻找到能够提供给“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所需要的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资金的供给。由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与很多国家相关,要想顺利地建设好,必须要有这些国家相关人员的合作,而人们的合作行为涉及到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这些文化因素,所以,需要还要考虑金融支持的文化影响问题。而这从文化影响(以宁夏为例)的视角分析“一带一路”实施的系统研究目前还没有。本文的研究路径是:对现有的资料和文献进行较全面的检索和查阅,将现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般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与国际货币理论为指导,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和供给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障碍,在借鉴世行等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本文运用了比较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论文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五部分: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金融支持理论与国际货币理论的分析框架;二是目前“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和供给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三是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银行等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情况以及效果,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概况以及经验总结:四是分析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的文化相似在“一带一路”特殊地位和典型作用。五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建议。本研究认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是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好,而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需要有金融的支持,因此,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系统性的做好这些工作:第一,要构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体系;第二,要根据资金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式;第三要发挥好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一带一路”的整个经济发展;第四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第五,以文化作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先导条件。本文研究的创新点:1.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金融支持成功的重要基础是与相关国家文化的沟通、融洽与融合的观点。因为一带一路”战略由政府最高层主导、多部门联合参与,这样高规格的政策等级,在中国通常意味着相关省市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在执行中是一路绿灯。这样的支撑虽然比较容易实现企业的发展与扩张目的,但也会因这是进入中国许多企业并不太熟悉的国际舞台,风险也特别大,因为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思想意识方面等原因,可能会不仅使中国的企业难以获得高额利润,还很可能遭受巨大损失。所以,只有在思想文化融洽与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够使不同国家的金融家和企业家在思想和行为上达成共识,有利于中国主导的金融的合作与发展,达到减少阻力获得共赢。2.本研究做了目前学术理论界还没有做的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研究以金融支持作为一种系统体系,从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两方面来综合进行分析。这是由于本文在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时发现,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重点是放在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上,而忽略了金融需求与供给存在矛盾的情况。因此,本文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与供给角度出发,分析了深层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二是从国际上看,现有的研究集中在把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寄希望于本国或政府间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上,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欧洲复兴银行。而本文认识基础设施的研究落脚重点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上,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加强跨进征信合作等。三是建议大力促进文化领域合作的基础上推动金融支持,这也是现有的文献中鲜有提及的。因为文化活动可以领引金融活动,西方的竞争文化与中国的中庸竞争观有很大差别,金融波动有幅度,是物极必反的规律体现,不能把赢利看作是唯一目的。同时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产品还可转化金融产品,做到金融与文化的有机结合。3.使用了目前学术界还有用过的新数据。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用科学、准确的新数据论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紧迫性和巨大的金融需求以及不相匹配的金融供给,并针对此种现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4.案例剖析。目前从国内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省区来看,宁夏有独特的优势。在沿丝路国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主流地位,这些国家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不可绕开的极为重要区域,而这正是宁夏回族文化所有的独特优势,而且,假如通过文化融洽为先导顺利开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有可能成为一个典型案例,为其他省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非常有益的经验。
冯传禄[8](2016)在《中国“西进”印度洋:“一带一路”背景下南亚地缘政治运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探讨当代中国为何以及如何在印度洋地区存在的战略性议题。在当前“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本文首先厘清当代中国,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东亚国家和崛起进程中的世界大国,其“西进”印度洋的战略背景、战略逻辑和战略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聚焦于中国在南亚的地缘政治运作以及印度洋安全架构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尝试在地缘战略研究框架下给出相关学术回应。中国地处亚太,背靠亚欧大陆腹地而东接西太平洋边缘海域,是传统意义上的东亚国家。就其地缘战略或海洋战略而言,过去印度洋方向并不构成中国重要战略方向。鉴于周边安全态势、地理限制以及自身力量局限,中国地缘战略向来以亚太为重心,而以往中国在海洋方向的战略关注相对集中于邻近自身的西太平洋相关海域。在之前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一客观现实以及相应的战略资源分配状况,本身有其内在必然性,更也有充分的合理性。然而,近年来,中国在印度洋日益呈现出积极进取的战略新姿态,在继续重视西太平洋的同时,中国也将印度洋地区纳入视野,并初步勾画出一个海陆相撑共进的战略大轮廓。以巴基斯坦为例,2015年中巴正式确立了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两国致力于构建命运共同体,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然而,锐意打造“中巴经济走廊”,以及西印度洋上经(?)瓜德尔港,这都不过只是当代中国在印度洋方向积极进取的一个缩影。毫无疑问,当代中国在印度洋方向的战略新姿态已体现出前瞻性的战略意识和全球性的战略视野,不过这却也已经将自身置于全球瞩目的焦点和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别有用心者,对所谓中国“珍珠链”战略、所谓“中国威胁论”、所谓中国正在进行力量投射、资源掠夺、经济殖民等进行大肆炒作。这一类言论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甚至恶化了中国在印度洋的生存环境。在美、印一些战略家看来,所谓“国强必霸”便是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逻辑,所谓“珍珠链”战略就是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对相关国家的港口援建以及民事应用就是中国向西扩展以及围堵印度的战略构件。更殊为严峻的是,近年里“印太”概念勃兴之下,印度洋地区同亚太地区已渐被作为一个整体战略空间,纳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战略视野和前沿部署。尤其是美国“再平衡”战略已向印度洋方向扩展,而美印关系出现明显的战略接近,使印度洋方向的美中印战略三角已形成一种并不利于中国的扁平化趋势。此外,印度洋相关海域以及环印度洋的诸多地区本身交织着复杂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素来被世人普遍视为当今世界上最为“问题丛生和相当危险”的区域。可见,对中国而言,印度洋地区绝非可以轻松自如存在的等闲之地,更不是世外桃源。事实上,中国并非印度洋国家,而从中国沿海出发西进印度洋的最近航线也有数千公里,中国想要在印度洋地区有效存在,显然无法像维持自身在亚太地区存在那般便利(无论如何还可以依靠自身强大的陆权)。与此同时,考察当代印度洋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玩家,中国显然是后到者——作为后来者和外来者,中国拓展自身在印度洋的存在,不可避免对区域既有利益格局和权力格局会产生相关影响,无论在现实层面以及心理层面势必都会造成一定冲击。故而,至少从表面看来,中国“西进”印度洋,面对着复杂的战略环境、立场各异的行为主体,而自身又处于相对地理劣势,势必会为自己再增加一个比较棘手的“印度洋问题”;如果处理不当,甚至有可能会使自身在应对西太平洋方向相关挑战时面临双线受压的风险。鉴于以上这些“不利”因素,按理中国应继续对印度洋敬而远之。然而,如今中国在印度洋却是日益积极进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么中国会出于怎样的战略谋划和政策考量,要把以往并不构成自身重要战略方向的印度洋,纳入国家大战略的视野,甚至作为中国海洋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一个生长点呢?这实际上就是本文聚焦的第一个问题。当前“一带一路”战略设计,已体现出中国决策层前瞻性的战略意识和全球性的战略视野,而“西进”堪称当前“一带一路”的战略精髓。于中国“西进”视野之下,南亚和印度洋无疑正是“一带一路”沿陆、海西向进发首当其冲的重要战略地区和主要海洋公域。厘清当代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根本动因和战略逻辑,不仅是中国谋划自身印度洋战略的前提,更也是破除“珍珠链”之说并营造出一个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的外部环境的需要。在综合分析了印度洋战略环境(第一章),以及中国“西进”印度洋的相关背景(第二章)后,本文认为,在21世纪里,鉴于印度洋的地理联通性、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发展潜力以及的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和复杂局势等因素,今日印度洋与中国的外向型经济,能源安全、海外利益安全,乃至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和平崛起都有了密切而特殊的战略关联。无论就外部压力或内在动力,当代中国已经不可忽视印度洋战略方向而单从东亚或太平洋视角来探讨现在的发展及未来的命运。中国“西进”印度洋有其必要性、可能性、正当性、机遇性和战略性。本文第三章在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所面对的风险和所迎来的机遇之后,指出了中国在印度洋的战略新姿态或者说中国扩大在印度洋存在,主要并不是因为印度洋之危险又或者因为所谓的印度洋的全球竞争的“中心舞台”地位,事实上反倒是中国当前“西进”印度洋具有了相关有利的主客观条件,并迎来历史性机遇,因此在战略成本和战略收益视角下,“西进”印度洋可望以较小的战略成本带来巨大战略利益——这构成了当代中国扩大在印度洋存在的根本性动因,又或者说中国“西进”印度洋的知与行的核心逻辑。因此,“西进”印度洋的战略逻辑,主要并不是为了应对印度洋风险,更不是为了争夺印度洋霸权,而是一种顺势而为、把握历史机遇的地缘战略布局。本文的第三章同时还指出,当代中国“西进”印度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西进”印度洋构成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中国海洋战略的“生长点”以及中国探索和平崛起路径、体现自身大国作为的“试验田”。现今,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扩大在印度洋的存在已是历史的必然。当然,拥有了一些有利主客观条件,并不意味着中国可盲目乐观。机遇性与战略意义,都并不能成为盲目乐观的理由。事实上,要把握历史机遇和实现“西进”潜在的战略意义,需要尽可能地减小战略阻力和尽可能地化解潜在风险因素,换言之,需要通过巧妙的地缘政治运作来实现恰当的战略目标。客观而言,现在,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应该如何在印度洋存在或者说怎样“经略”印度洋的相关问题,已构成了中国周边外交及区域战略的重要关切,构成了中国海洋战略、海军战略的新注目点,进而也构成了中国崛起进程中的重大而新兴的战略性议题,并不断促进中国政府外交工作的奋发有为和学界研究的学术自觉。然而,今日印度洋,在许多国外战略学者和相关国家战略决策者眼中,已然被视为21世纪大国战略角逐的新兴舞台,而中国因素已然被视为一个对印度洋地区政治格局和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外部变量。不容否认,鉴于中国强劲的崛起势头,现在中国和外界之间,除了有合作共赢、相互依存的一面之外,一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之势已悄然形成。对体系霸权国和地区大国而言,防止中国影响力在印度洋方向扩散,也是与中国博弈和竞争的重要环节。此外,对整个国际社会而言,在中国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未来中国将以何种方式继续崛起以及崛起后的中国对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已经成为了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心的重大问题。于是,中国如何在印度洋存在,无疑成为大家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然而,迄今为止,中国尚无正式成文的印度洋战略;迄今为止,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东亚国家,在地缘政治、地缘文化,尤其在军事力量前沿存在方面,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依然还殊为有限。因此,中国需要尽快形成“西进”印度洋稳健而恰当的战略谋划,以维持和拓展自身的有效存在。这已是中国现阶段的一项当务之急。固然,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和印度洋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是不可否认,经济手段始终有相关局限性。在经济上分享由中国因素带来的红利,并不妨碍一些国家在政治、安全上对华保持适当距离,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诋毁中国、“要挟”中国。鉴于此前中国在印度洋存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经济层面上的存在,为把握机会和化解风险,当代中国当需要慎重而深入地考虑在印度洋如何应对大国博弈和参与地区事务这一类地缘政治运作的问题,更也需要密切关注印度洋安全动态,主动参与和塑造以合作安全为核心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架构。为此,本文从第四章到第七章,以较大精力分析了“西进”视野下的南亚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现实和相关战略挑战(第四章),印度因素以及中印战略对接问题(第五章),巴基斯坦战略角色以及中巴经济走廊、瓜达尔港面对的机遇和风险因素(第六章),并在第七章提出了南亚“融合战略”以及印度洋“协治安全”架构的相关主张。本文所主张的南亚“融合战略”以及印度洋“协治安全”架构,构成了本文关于中国“西进”印度洋在地缘政治和海洋安全层面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战略支柱,更也是本文对中国如何在印度洋存在问题,或者说中国如何“经略”印度洋问题,所给出的一个框架性的研究回应。
段坤[9](2016)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全球发展问题依然严峻。“一带一路”借古代丝绸之路之名,旨在同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金融、能源等领域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利益、命运与责任的共同体。本文试图从“一带一路”的战略内涵和意义着手,分析“一带一路”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最后,就我国应该如何克服这些风险和挑战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先从时代背景入手,认为2008金融危机后,为使我国迅速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实施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但这几年随着大规模基础设施的投资兴建,国内已趋于饱和,导致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加上我国的外汇储备长期居于世界首位,资本过剩等内部因素以及周边发展中国家希望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等外部因素,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规划,旨在通过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沿线各国的多元、平衡、可持续发展。接着,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首先,美国、俄罗斯、印度和日本等大国对该战略实施存在疑虑,害怕中国会损害他们的利益而阻扰这一战略的实施。其次,如果国内企业对沿线国家缺乏深入调研,项目仓促上马,加上投资过于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能最后会导致项目破产而致使投资无法收回。第三,分析了有关国家领土、岛屿争端陷入僵局以及海上交通要道面临的安全风险,沿线国家存在政局动荡,宗教信仰和恐怖主义等威胁,这都使战略的实施缺乏一个稳定的投资环境。最后,还面临着一些国外媒体和学者的误解,认为中国想趁机扩大地区主导权,鼓吹“一带一路”是马歇尔计划的升级版。针对这些风险和挑战,需要加强同各大国之间的沟通,消除彼此误解,寻求双方的共同利益;需要协调各区域合作组织,保持投资结构的多元化与能源进口的多元化;需要继续开展睦邻友好外交,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鼓励各国以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彼此矛盾;需要在发展经贸交流的同时加强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需要我国加强对外宣传,传承弘扬古丝绸之路的和平发展精神,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朱瑞雪[10](2015)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贸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即用创新的合作方式,使丝路沿线各国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合作领域更为广阔、多边合作更加深入。这是一项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从外部效应看,通过互利共赢的经贸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深化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关系,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促进欧亚大陆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从内部效应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带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形成新的开放前沿;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周边政治、经济环境;消化中国严重过剩产能,并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契合了国外和国内的发展需求,受到沿线各国和国内各地区的欢迎与积极参与。中亚地区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自古以来就是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咽喉。如今,’中亚地区的地缘战略重要性更加突出,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境外起点,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板块和核心地带。近些年,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发展势头迅猛。20多年间双边贸易额扩大了近100倍。目前,中国是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塔吉克斯坦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额也增长迅速。截至2013年,中国是吉尔吉斯斯坦第一大外资来源国,塔吉克斯坦第二大外资来源国,哈萨克斯坦第四大外资来源国。此外,双方在能源、交通、金融、产能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提升。中国和中亚国家经济结构互补,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已显示出良好的合作势头。然而,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较大的挑战。本论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贸合作问题展开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八章,各章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对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概括与梳理,并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其中,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意义、建设基础、建设路径及对策建议等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并对中国和中亚国家在贸易、投资、能源、金融、交通物流领域合作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第二章为理论综述。论文从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开展区域经贸合作的实际出发,介绍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开发空间模式理论、地缘经济理论等,以便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介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历史与现实背景,阐述了中亚国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并结合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区域经贸合作的实际,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现实性与可行性。出于地缘政治与经济安全、中国西部开发开放、能源安全、人民币国际化、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的考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鉴于中国与中亚国家具有良好的历史人文基础、睦邻友好基础、认同共识基础、经济合作基础、基础设施基础,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可行性。第四章分析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本章系统分析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贸易、投资、能源、金融和交通物流等领域的合作情况。第五章阐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和中亚国家区域经贸合作的机遇与挑战。自2013年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以来,得到了中亚各国的积极响应。中国同中亚各国签署了一系列宣言、协议、公报等,明确了双方加强合作的意愿和合作领域,这为双方开展区域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如中亚地区大国博弈复杂激烈、中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贸易投资环境欠佳、能源合作困难重重、金融合作发展缓慢、交通物流合作问题颇多等。第六章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贸合作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景目标、建设原则与合作模式、合作机制和合作重点,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出要在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和平合作的建设原则下,采取多领域、增量利益、“点-轴-面”合作模式,发挥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推动双方合作深入开展。第七章针对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开展区域经贸合作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在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中国还需处理好与相关大国的关系,积极开展丝路外交,推动双方在贸易投资、能源、金融、交通物流等领域的深入合作。第八章为结论,对本文的分析研究进行了概括性总结。
二、我们将离开古丝道的咽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将离开古丝道的咽喉(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哈萨克族熊舞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价值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理论及方法 |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概述 |
一、新疆 |
二、哈萨克族 |
三、熊舞概述 |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熊舞表演形态考察 |
一、传播区域表演形式 |
二、熊舞风格特征分析 |
三、巴里坤熊舞与吉木乃熊舞形态比较 |
第三章 新疆哈萨克族熊舞的文化内涵 |
一、力的崇拜 |
二、熊崇拜遗存 |
三、原始宗教 |
四、生活仪式 |
五、生态保护 |
六、族群认同 |
第四章 新疆哈萨克族熊舞的当代价值性 |
一、社会功能 |
二、文化价值 |
三、未来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一:吉木乃县熊舞相关资料 |
附录二:巴里坤县熊舞相关资料 |
致谢 |
(2)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题引 |
第一章开局之年 |
1.身未动,心已远 |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3.心语声声诵援疆 |
第二章福地之约 |
4.比较优势 |
5.思路决定出路 |
6.福地之约 |
第三章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
7.要致富先修路 |
8.坐拥馕坑唱馕歌 |
9.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
10.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
第四章玛纳斯碧玉璀璨葡酒香 |
12.碧玉之都 |
13.破壁突围 |
14.葡酒之乡 |
15.初心如磐 |
第五章““奇台礼物” |
16.奇台面粉 |
17.电商梦 |
18.奇台礼物 |
第六章南菇北移百果香 |
19.谋定而后动 |
20.致富梦 |
21.菇菌朵壮百果香 |
第七章情暖木垒河 |
22.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
23.情暖木垒河 |
24.“木垒联盟” |
第八章洒满阳光的校园 |
25.诗和远方 |
26.师者为师 |
第九章组团的战士援疆的兵 |
27.组团而战 |
28.起死回生之手,安民济世之心 |
29.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
第十章真情像草原一样宽阔 |
30.解一人困,解全家贫 |
31.““圆梦行动” |
32.圆梦行动,福建在行动 |
第十一章书生报国手中笔 |
33.初心能抵日月长 |
34.责任 |
尾声向祖国报告向福建报告 |
(3)基于太极和三才原理的锁骨针法与脏腑肢体相关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锁骨针法理论研究与应用 |
锁骨针法理论研究部分 |
锁骨针法应用部分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锁骨针法临床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源起 |
二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三 学术史简评 |
四 研究理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共同的底色:新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普遍状况 |
第一节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类型与存在场所 |
一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类型与特点 |
二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存在场所 |
第二节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工艺渊源及现实类型 |
一 历史时空中新疆地区的纺织工艺与传播 |
二 维吾尔族传统织绣纹样的制作工艺类型 |
第三节 维吾尔族织物纹样的整体风格基调 |
一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传统文化寓意 |
二 遵循几何学构图原理的构图模式 |
三 朴素淡雅与华美艳丽并存的配色方式 |
小结 |
第二章 图像与题材: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历史演进中的内地因素 |
第一节 阿斯塔那古墓群织绣纹样题材中的内地因素 |
一 汉地儒道传统纹样在晋唐吐鲁番地区的传播 |
二 汉地传统纹样在吐鲁番的延续与新兴 |
三 汉地佛教文化交融下的新生纹样 |
四 由汉地回授至吐鲁番的“中外融合”纹样 |
第二节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题材中的内地因素 |
一 内地吉祥图案在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传播与使用 |
二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动物纹样 |
三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植物纹样 |
四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自然与天体纹样 |
五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器物纹样 |
六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几何纹样与文字纹样 |
七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人物纹样 |
第三节 现当代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题材中的内地因素 |
一 传统纹样题材在当下的延续与发展 |
二 “花”的世界:现当代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花与果 |
小结 |
第三章 图式与工艺:内地因素影响下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历史递变 |
第一节 阿斯塔那出土织绣纹样图式与工艺中的内地因素 |
一 关于阿斯塔那古墓遗存织绣的产地问题 |
二 阿斯塔那古墓遗存织绣纹样中的汉织物图式类型 |
三 与内地文化交融变异下的新生纹样图式类型 |
四 阿斯塔那出土丝织品的织造工艺 |
第二节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刺绣纹样图式与工艺中的内地因素 |
一 内地服饰文化对东疆维吾尔族服饰纹样使用场所的影响 |
二 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对中国花鸟画构图的倚重 |
三 刺绣纹样对绘画性造型的强化 |
四 来自内地绘画的色彩组合习惯 |
五 内地传统刺绣工艺在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服饰中的运用 |
第三节 现当代东疆维吾尔刺绣纹样图式与工艺的内地民间文化影响 |
一 纹样使用场所的变化 |
二 由绘画性构成回归装饰性图案 |
三 纹样图底关系的变化 |
四 色彩的突破 |
五 现当代刺绣工艺的简化 |
小结 |
第四章 传承与新变:持续交融背景下吐鲁番、哈密维吾尔刺绣纹样的现实状况 |
第一节 现实生活中的刺绣 |
一 东疆维吾尔族绣品的现实需求 |
二 东疆维吾尔族绣品的生产与销售 |
第二节 民艺学视角下的刺绣传承与创新 |
一 传承人 |
二 传承方式 |
三 新图样设计 |
第三节 社会发展中的机制体制探索—以“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为例 |
一 组织机构与历史状况 |
二 保护与发展方式 |
三 效益与成果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地区的植物考古学研究 ——以石人子沟遗址群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时空范围 |
1.1.1 东天山地区的地理范围 |
1.1.2 研究的时代范围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农业 |
1.2.2 畜牧业 |
1.2.3 游牧 |
1.2.4 农牧兼营 |
1.3 新疆植物考古研究述评 |
1.3.1 上世纪东天山考古中发现的植物遗存 |
1.3.2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植物遗存鉴定研究 |
1.3.3 新世纪以来东天山植物大遗存考古 |
1.3.4 东天山地区微体植物遗存及其生化指标研究 |
1.3.5 新疆其他地区的植物考古研究 |
1.3.6 小结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基本思路和方法 |
1.4.3 重点难点 |
1.4.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东天山的环境与考古遗存 |
2.1 东天山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
2.2 东天山地区公元前一千纪的古环境 |
2.3 东天山地区公元前一千纪前后的考古遗存概述 |
2.3.1 哈密盆地 |
2.3.2 巴里坤-伊吾盆地 |
2.3.3 吐鲁番盆地 |
2.3.4 东天山南北两麓 |
2.3.5 小结 |
第三章 植物考古工作 |
3.1 石人子沟遗址群的材料 |
3.1.1 遗址概况 |
3.1.2 样品收集情况 |
3.2 其他地区的材料 |
3.2.1 哈密诸遗址 |
3.2.2 吐鲁番与博格达山北麓 |
3.2.3 小结 |
3.3 大植物遗存的提取与分析工作 |
3.3.1 浮选土样采集 |
3.3.2 浮选提取 |
3.3.3 鉴定与分析 |
3.4 微体植物遗存的提取与分析工作 |
3.4.1 植硅体提取与鉴定 |
3.4.2 淀粉粒提取与鉴定 |
3.5 木材切片与鉴定 |
第四章 炭化植物遗存鉴定结果 |
4.1 农作物 |
4.1.1 青稞 |
4.1.2 普通小麦 |
4.1.3 粟 |
4.1.4 黍 |
4.2 其他植物 |
4.2.1 禾本科 |
4.2.2 豆科 |
4.2.3 藜科 |
4.2.4 莎草科 |
4.2.5 蔷薇科 |
4.2.6 茜草科 |
4.2.7 石竹科 |
4.2.8 蓼科 |
4.2.9 堇菜科 |
4.2.10 十字花科 |
4.2.11 菊科 |
4.2.12 旋花科 |
4.2.13 罂粟科 |
4.2.14 蒺藜科 |
4.2.15 松科 |
4.2.16 柏科 |
4.3 小结 |
第五章 石人子沟遗址群出土炭化植物遗存分析 |
5.1 石人子沟遗址IV区复合建筑 |
5.1.1 大型居址F7(GT1) |
5.1.2 小型居址群 |
5.2 石人子沟遗址III区居址 |
5.2.1大型居址F001 |
5.2.2 小型居址 |
5.3 石人子沟遗址其他居址 |
5.3.1 东高台 |
5.3.2 西高台 |
5.4 石人子沟墓葬 |
5.5 红山口遗址石围基址群 |
5.5.1 I号基址群F002 |
5.5.2 Ⅲ号基址群 |
5.6 小结 |
第六章 东天山地区其他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
6.1 巴里坤盆地诸遗址 |
6.1.1 海子沿遗址 |
6.1.2 卡子湖遗址 |
6.2 喀尔里克山北麓诸遗址 |
6.2.1 阔腊遗址 |
6.2.2 盐池古城 |
6.2.3 托背梁南山顶遗址 |
6.2.4 托背梁南山丘遗址 |
6.3 哈密五堡墓地 |
6.3.1 大植物遗存 |
6.3.2 微体植物遗存 |
6.3.3 木材遗存 |
6.3.4 基本认识 |
第七章 东天山地区公元前一千纪的植物资源获取与利用 |
7.1 农作物遗存概述 |
7.1.1 青稞(大麦)遗存 |
7.1.2 青稞(大麦)的年代 |
7.1.3 青稞(大麦)的地位 |
7.1.4 东天山地区的其他农作物 |
7.2 农作物种植与利用 |
7.2.1 史料与民族学中的线索 |
7.2.2 青稞及多种作物种植的动因 |
7.2.3 农作物的利用方式 |
7.3 麦田杂草类遗存 |
7.3.1 杂草的出土情况 |
7.3.2 杂草所反映的农作物种植和加工 |
7.4 牧草类遗存 |
7.4.1 牧草的分布情况 |
7.4.2 牧草的来源与粪燃料实验考古 |
7.5 其他植物遗存 |
第八章 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地区的生业特点 |
8.1 生业特点与时空差异 |
8.1.1 广谱资源获取 |
8.1.2 多种作物种植 |
8.1.3 持续地农牧兼营 |
8.1.4 空间差异 |
8.1.5 时代变化 |
8.2 环境、社会与生业差异 |
8.2.1 自然环境背景 |
8.2.2 社会背景 |
8.3 与周邻地区的比较 |
8.3.1 新疆环塔里木盆地地区 |
8.3.2 甘青地区 |
8.3.3 西天山余脉 |
8.3.4 南西伯利亚 |
8.3.5 差异与联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6)地域文化特色的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查阅法 |
1.4.2 市场调研法 |
1.4.3 类比分析法 |
1.4.4 图表法 |
2 旅游工艺品及其包装设计 |
2.1 旅游工艺品的概念 |
2.2 旅游工艺品包装设计 |
3 敦煌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 |
3.1 地域文化概述 |
3.2 民俗文化概述 |
4 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设计实地考察调研 |
4.1 敦煌旅游工艺品种类及包装特色 |
4.1.1 敦煌旅游工艺品种类 |
4.1.2 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的特色 |
4.2 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设计问卷调查 |
4.3 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设计现状汇总 |
4.3.1 地域特征不鲜明 |
4.3.2 包装满意度不足 |
4.3.3 简陋包装与过度包装并存 |
4.3.4 包装雷同化严重 |
4.3.5 品牌意识不强烈 |
4.4 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设计现存问题根源 |
4.4.1 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创新力度 |
4.4.2 品牌意识淡薄 |
4.4.3 环保设计理念滞后 |
5 地域文化特色的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设计构想 |
5.1 凸显地域文化的意义 |
5.1.1 展示和传播敦煌独特地域文化 |
5.1.2 提升敦煌旅游工艺品的附加值 |
5.1.3 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创意构思 |
5.2 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的视觉表现策略 |
5.2.1 寓“情”于“形” |
5.2.2 寓“意”于“色” |
5.2.3 寓“质”于“材” |
5.3 敦煌旅游工艺品品牌形象塑造 |
5.3.1 品牌形象对敦煌旅游工艺品的价值影响 |
5.3.2 构建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径 |
5.3.3 凸显品牌的地方个性 |
5.3.4 旅游工艺品包装的系列化 |
5.4 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的生态化 |
5.4.1 包装材料的生态化 |
5.4.2 包装结构的优化与创新 |
5.4.3 生态印刷与先进印刷工艺的引进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目前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当前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一带一路”战略 |
2.1.2 基础设施与建设 |
2.1.3 金融支持的含义与原理 |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2.1 “增长极”理论 |
2.2.2 点轴发展理论 |
2.2.3 梯度推进发展理论 |
2.3 基础设施的一般理论 |
2.3.1 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 |
2.3.2 基础设施的五大基本属性 |
2.3.3 基础设施的功能 |
2.4 金融支持理论 |
2.4.1 金融支持与约束理论 |
2.4.2 金融发展理论 |
2.4.3 货币政策与调控理论 |
2.5 国际货币理论 |
2.5.1 国际货币流通理论 |
2.5.2 汇率理论 |
3 “一带一路”的金融需求现状、问题与成因 |
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现状 |
3.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总量巨大 |
3.1.2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极为重要 |
3.1.3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必要性 |
3.1.4 支付能力有限需要开发性金融为主导 |
3.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的问题 |
3.2.1 资金需求量大、金融需求迫切 |
3.2.2 投融资期限较长、回报期长、未来收益不确定 |
3.2.3 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机构效率较低 |
3.3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问题的成因 |
3.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国家多比较难协调 |
3.3.2 目前基础设施不足而需求增长又过快 |
3.3.3 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 |
4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现状、问题与成因 |
4.1 “一带一路”的金融供给现状 |
4.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的概况 |
4.1.2 中国目前的金融供给现状、特点与风险 |
4.1.3 沿线国家的金融供给现状与特点 |
4.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的问题 |
4.2.1 金融供给水平低、商业贷款不愿介入 |
4.2.2 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经济的制度有问题 |
4.2.3 相关国家政府财力弱办事效率低 |
4.2.4 信用体系不完善 |
4.2.5 汇率波动大 |
4.2.6 跨境金融合作层次较低集中度较高风险大 |
4.2.7 涉及多个国家、多个币种跨境金融合作协作很难 |
4.3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问题的成因 |
4.3.1 基础设施自身固有的特点 |
4.3.2 中国金融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 |
4.3.3 来自其他沿线国家的原因 |
4.3.4 跨境合作难度大需要有磨合期 |
5 国际货币组织、部分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经验借鉴 |
5.1 洲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
5.1.1 亚开行的宗旨、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关系 |
5.1.2 资金投向基础领域的效果 |
5.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
5.2.1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
5.2.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融资原则、效果与影响 |
5.3 世界银行集团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
5.3.1 世行的宗旨、目标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
5.3.2 世界银行的金融服务 |
5.3.3 对基础设施建设援助扶持的效果与问题 |
5.4 国外部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 |
5.4.1 美国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
5.4.2 加拿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
5.4.3 日本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
5.4.4 欧洲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
5.4.5 美、加、日和欧洲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
5.4.6 借鉴的启示 |
6 宁夏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优势与典型作用 |
6.1 宁夏的战略支点优势地位 |
6.1.1 四个对接 |
6.1.2 中阿新通道 |
6.1.3 四个关键点 |
6.1.4 新平台 |
6.2 宁夏的典型作用 |
6.2.1 宁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文化沟通现状 |
6.2.2 宁夏金融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 |
6.2.3 宁夏对阿拉伯国家的金融联结 |
6.2.4 文化融合取得的成就与促进的措施 |
7 “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
7.1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需要构建体系 |
7.1.1 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合作 |
7.1.2 推进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合作跨境解决基础设施的资金问题 |
7.1.3 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货币兑换、支付结算方面的障碍 |
7.1.4 加强风险管理降低跨境合作中的风险 |
7.1.5 建立与沿线各国政府、投资者和金融服务机构密切合作的机制 |
7.1.6 大力发展国际投资信用业务和海外投资保险 |
7.2 根据资金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 |
7.2.1 传统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 |
7.2.2 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融资方式 |
7.3 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各国经济合作 |
7.3.1 交通运输行业 |
7.3.2 通讯行业 |
7.3.3 设备及配套类设施制造业 |
7.3.4 物流业与旅游业 |
7.3.5 文化传媒行业 |
7.4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 |
7.4.1 促成、发展“一带一路”的国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 |
7.4.2 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切实形成资金权益保障体系 |
7.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管理 |
7.4.4 加强跨境征信合作 |
7.4.5 吸引和培养大量优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管理人才 |
7.5 金融支持需要与所在国文化融洽氛围的配合 |
7.5.1 金融与文化密切相连 |
7.5.2 文化产品可转化为金融产品 |
7.5.3 文化活动引领金融活动 |
7.5.4 金融产品扩展需要有文化环境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博士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着 |
(8)中国“西进”印度洋:“一带一路”背景下南亚地缘政治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以及研究难点 |
第一章 “西进”视野下的印度洋战略环境 |
第一节 印度洋地区的地理特性 |
一、印度洋独特的地理构造 |
二、突兀的南亚次大陆 |
三、规律性的印度洋季风和洋流 |
四、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
第二节 环印度洋的全球地缘政治“破碎地带” |
一、印度洋地区的范围和国家组成 |
二、印度洋地区地缘政治生态 |
第三节 印度洋地区国际战略地位步入快速上升通道 |
一、“印太”概念勃兴 |
二、印度洋地区战略地位快速上升的动因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西进”印度洋的相关背景 |
第一节 中国在印度洋历史足迹及当前战略新姿态 |
一、中国在印度洋历史足迹 |
二、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战略新姿态 |
第二节 “一带一路”:中国国家大战略的顶层设计 |
一、“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外交重心的调整 |
二、“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战略新布局 |
第三节 国际社会对中国“西进”印度洋的“错误知觉” |
一、“错误知觉”相关表征 |
二、“错误知觉”的现实背景 |
三、“错误知觉”之批判 |
四、相关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代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逻辑和战略意义 |
第一节 当代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逻辑 |
一、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利益 |
二、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环境 |
三、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机遇 |
四、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能力和理念 |
第二节 中国“西进”印度洋的战略意义 |
一、“西进”印度洋: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 |
二、“西进”印度洋:中国海洋战略(海权战略)的生长点 |
三、“西进”印度洋: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以及经济转型的新布局 |
四、“西进”印度洋:中国“和谐世界”理念及大国作为的“试验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西进”视野下的南亚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现实及相关挑战 |
第一节 南亚地缘政治经济特征 |
一、一个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 |
二、“一家独大”的地区政治经济格局 |
三、一种复杂的地区安全局面 |
四、相对低效的地区合作机制及一条明显的区域裂痕 |
第二节 南亚对中国的战略重要性 |
一、南亚是“一带一路”战略图景中的海陆交汇地带 |
二、南亚是中国构建和谐周边的重点地区和难点地区 |
三、南亚是中国大西部边疆地区稳定与发展的地缘依托 |
第三节 当前中国在南亚周边面临的相关挑战 |
一、地区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
二、印度相关博弈动态令中国承压 |
三、美国对华“再平衡”在“印太”空间拓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进”视野下的印度因素以及中印战略对接问题 |
第一节 “一带一路”与“季风计划”战略对接:有效政策选项抑或伪命题 |
一、相关动态与学者策论 |
二、研究评析和相关问题 |
三、“季风计划”及其内在局限性 |
四、印度的“门罗主义”和地缘政治焦虑 |
五、印度的“对冲策略”和“战略模糊”手段 |
六、印度的“制衡者”和“监管者”角色 |
第二节 现阶段中印新型强邻关系的定位 |
一、中印关系中的复杂问题 |
二、在中印关系多重属性中居支配地位的是互为强邻的地缘政治属性 |
三、对印政策应有的整体性战略思维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西进”视野下的巴基斯坦角色以及中巴经济走廊问题 |
第一节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巴基斯坦 |
一、巴基斯坦国家概况 |
二、“一带一路”视野下巴基斯坦的战略地位 |
第二节 “中巴经济走廊”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 |
第三节 对瓜达尔港的相关思考 |
一、中国与瓜达尔港的历史渊源 |
二、对中国而言,瓜达尔港具有十分重要的潜在的战略价值 |
三、对瓜达尔港的几点看法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西进”视野下中国“陆海相撑共进”战略路径探讨 |
第一节 中国“西进”视野下的“合小稳大”的南亚融合战略 |
一、促进地缘意义上中国与南亚的多个维度融合 |
二、中国的南亚战略诉求应主要体现在地缘政治层面 |
三、中国的南亚战略取向不应“合小攻大”却要“合小稳大” |
第二节 中国“西进”视野下的印度洋“协治安全”架构 |
一、对印度洋战略环境两种认知误区 |
二、当前中国在印度洋安全合作局面及其成因 |
三、印度洋安全架构新构想:协治安全 |
四、印度洋安全的大国协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讨论 |
五、中国促成印度洋安全的大国协治的初步思路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9)“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难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难点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一带一路”战略概述 |
2.1“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 |
2.1.1“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国际背景 |
2.1.2“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国内背景 |
2.2“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 |
2.2.1 传古承今 |
2.2.2 经贸合作 |
2.2.3 人文交流 |
2.2.4 互利共赢 |
第三章“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意义 |
3.1“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
3.1.1 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
3.1.2 实现东西部均衡协调发展 |
3.1.3 消解相对过剩产能和资本 |
3.1.4 有利于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
3.2“一带一路”战略对沿线各国发展的意义 |
3.2.1 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 |
3.2.2 促进沿线各国基础设施建设 |
3.2.3 为沿线国家发展创造了机遇 |
第四章“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面临的挑战 |
4.1 大国政治博弈 |
4.1.1 美国的战略遏制 |
4.1.2 俄罗斯的战略猜疑 |
4.1.3 印度的战略防范 |
4.1.4 日本的战略围堵 |
4.2 项目经营风险 |
4.2.1 项目破产及投资无法收回的风险 |
4.2.2 投资结构失衡与金融市场波动风险 |
4.3 地缘政治风险 |
4.3.1 沿线国家政局动荡不稳 |
4.3.2 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突出 |
4.3.3 领土、岛屿争端陷入僵局 |
4.3.4 海上交通要道的安全风险 |
4.4 战略布局范围广、跨度大、周期长 |
4.5 国际舆论压力 |
第五章“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对策 |
5.1 寻求大国共同利益 |
5.1.1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
5.1.2 推动中俄区域协调发展 |
5.1.3 扩大中印共同利益 |
5.1.4 加强中日战略互信 |
5.2 降低经营风险 |
5.2.1 加强互联互通与产业合作 |
5.2.2 协调区域合作机制与理顺国内关系 |
5.2.3 投资结构多元化与能源进口多元化 |
5.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5.4 积极稳步有序推进 |
5.5 加强对外宣传 |
5.5.1 传承弘扬丝路精神 |
5.5.2 文化与经贸应并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中国和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研究 |
1.2.3 简要述评 |
1.3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
1.3.1 结构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国际贸易理论 |
2.1.1 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 |
2.1.2 新贸易理论 |
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2.2.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2.2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2.2.3 小规模技术理论 |
2.2.4 技术地方化理论 |
2.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3.1 关税同盟理论 |
2.3.2 自由贸易区理论 |
2.3.3 共同市场理论 |
2.3.4 货币联盟理论 |
2.4 区域开发空间模式理论 |
2.4.1 增长极理论 |
2.4.2 “点—轴”理论 |
2.4.3 网络开发理论 |
2.5 地缘经济理论 |
3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现实性与可行性 |
3.1 “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的历史背景 |
3.1.1 丝绸之路的源起——先秦时期 |
3.1.2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繁荣——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
3.1.3 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隋唐时期 |
3.1.4 丝绸之路的再度兴起与衰败——宋元明清时期 |
3.2 “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现实背景 |
3.2.1 国际背景 |
3.2.2 国内背景 |
3.3 中亚国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地位 |
3.4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现实性 |
3.4.1 地缘政治与经济安全 |
3.4.2 中国西部开发开放 |
3.4.3 能源安全 |
3.4.4 人民币国际化 |
3.4.5 经济转型升级 |
3.5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可行性 |
3.5.1 历史人文基础 |
3.5.2 睦邻友好基础 |
3.5.3 认同共识基础 |
3.5.4 社会经济基础 |
3.5.5 贸易投资合作基础 |
3.5.6 产业合作基础 |
3.5.7 金融合作基础 |
3.5.8 基础设施基础 |
4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发展历程与现状 |
4.1 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概况 |
4.1.1 经济规模及增长情况 |
4.1.2 经济结构 |
4.2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投资合作 |
4.2.1 贸易合作 |
4.2.2 投资合作 |
4.3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
4.3.1 中亚国家能源潜力 |
4.3.2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历程 |
4.3.3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特点 |
4.4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金融合作 |
4.4.1 政府间金融合作与区域投融资机构的建立 |
4.4.2 本币跨境使用 |
4.4.3 互设金融机构与项目融资合作 |
4.4.4 金融监管合作 |
4.4.5 金融合作对外交流 |
4.5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通物流合作 |
4.5.1 铁路运输合作 |
4.5.2 公路运输合作 |
4.5.3 航空运输合作 |
4.5.4 岸基础设施 |
4.5.5 物流基地建设 |
5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和中亚国家区域经贸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
5.1 区域经贸合作的机遇 |
5.1.1 贸易投资合作 |
5.1.2 能源合作 |
5.1.3 金融合作 |
5.1.4 交通物流合作 |
5.2 区域经贸合作的挑战 |
5.2.1 中亚地区大国博弈复杂激烈 |
5.2.2 中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
5.2.3 贸易投资环境欠佳 |
5.2.4 能源合作困难重重 |
5.2.5 金融合作发展缓慢 |
5.2.6 交通物流合作问题颇多 |
6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贸合作的路径选择 |
6.1 发展目标 |
6.1.1 近期目标 |
6.1.2 远景目标 |
6.2 建设原则与合作模式 |
6.2.1 建设原则 |
6.2.2 合作模式 |
6.3 合作机制 |
6.4 合作重点 |
6.4.1 政策沟通 |
6.4.2 设施联通 |
6.4.3 贸易畅通 |
6.4.4 资金融通 |
6.4.5 民心相通 |
7 对策与建议 |
7.1 处理好大国关系 |
7.2 强化贸易投资合作 |
7.2.1 优化贸易和投资结构 |
7.2.2 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
7.2.3 构建“数字丝绸之路” |
7.2.4 设立自由贸易园区 |
7.2.5 创新企业对外投资模式 |
7.3 深化能源合作 |
7.3.1 进一步加大能源外交力度 |
7.3.2 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的能源价格体系 |
7.3.3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
7.3.4 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合作 |
7.4 推进金融合作 |
7.4.1 以金融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
7.4.2 加强互设金融机构和货币兑换 |
7.4.3 疏导人民币流通渠道 |
7.4.4 寻求多渠道融资支持 |
7.4.5 加强金融监管合作 |
7.5 加强交通物流合作 |
7.5.1 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
7.5.2 深化交通网络联通合作 |
7.5.3 创新区域交通运输协调机制 |
7.5.4 实现口岸通关便利化 |
7.5.5 合理解决国际货运班列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7.5.6 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口岸对接 |
7.5.7 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
8 结论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我们将离开古丝道的咽喉(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哈萨克族熊舞的调查与研究[D]. 孙雪.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2]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J]. 李娟. 回族文学, 2019(06)
- [3]基于太极和三才原理的锁骨针法与脏腑肢体相关规律研究[D]. 刘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研究[D]. 李楠. 山东大学, 2018(02)
- [5]公元前一千纪东天山地区的植物考古学研究 ——以石人子沟遗址群为中心[D]. 田多. 西北大学, 2018(01)
- [6]地域文化特色的敦煌旅游工艺品包装设计研究[D]. 曹立宽.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7]“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D]. 魏亦山. 武汉大学, 2016(01)
- [8]中国“西进”印度洋:“一带一路”背景下南亚地缘政治运作研究[D]. 冯传禄. 武汉大学, 2016(01)
- [9]“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D]. 段坤. 湘潭大学, 2016(03)
- [10]“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贸合作研究[D]. 朱瑞雪.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