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商人的经商招数(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学[1](2009)在《苍山三农》文中提出一位权威的经济学家在一个重要学术峰会上慷慨陈言: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它的成功就缺乏有效的证据。"三农"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验证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试金石。此言一出,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的共鸣和广泛的认同,也许这位颇有良知的经济
彭海宝[2](2017)在《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研究》文中指出近二十年来的中国都市化速度可谓史无前例,现代都市的面貌日新月异。在此背景下,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的现代都市小说正在悄然崛起。中国都市小说对中产阶层书写的重视,与中产阶层在现代城市中的兴起和扩张关系密切。中产阶层一般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从事中高端职业,注重生活的格调和品味,代表了都市社会主流群体所尊崇的价值取向。然而,在他们体面生活的背后,却隐匿着焦虑不安和精神虚无等症候。现代都市文学的笔触在呈现中产阶层生存状态的同时,往往直抵都市精神的敏感部位,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产阶层的书写过程也即现代都市密码的解析过程。文学是人学,人物形象的描述始终为现代都市小说的重心。而当下中国都市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底层叙事、审美阐释、欲望化表达、消费主义批判等领域,有关小说人物的形象研究相对薄弱;已有的人物形象研究也多集中于底层人物,缺乏对现代都市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中产阶层人物形象研究。本文以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新世纪以来都市小说中中产阶层的生存处境、情感方式和精神状态,分析中产阶层书写的策略和审美品格,同时探讨消费主义、经济理性主义对现代都市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以期拓展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视域与价值空间。本论文共八个部分,正文六章,具体内容主要如下。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界定论题涉及的“都市小说”、“中产阶层”等核心概念。第一章论述现代都市中产阶层书写的文化语境。主要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解读当代社会中产阶层兴起的动因和条件,围绕职业特点、地域分布、收入水平、消费层次、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深入探讨中产阶层书写的文化语境。并且从大众文化、消费主义文化的研究视角,阐释中产阶层的文化趣味、中产阶层话语扩张的具体表现。同时,从文学发展史的视角,简要回顾中国现当代都市小说的创作历程,梳理各时期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脉络。第二章梳理现代都市小说中的中产阶层形象类型。主要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系统探讨现代都市小说中产阶层的人物形象类型;着重对都市小说中的高校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才、中小私营企业主、中低级官员、艺术工作者等五类人物形象进行研究,分析这些人物形象的整体性特征,寻找出他们各自的差异性特质。第三章阐述现代都市中产阶层的生存法则与世俗人生。通过对中产阶层的物质欲望、情色心理和处世之道等三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出都市小说书写中的中产阶层拥抱世俗、讲求实利的生存法则。从物质的角度看,他们践行经济理性主义的价值理念,树立了新财富观,追求个人利益。从情感的角度看,他们注重满足个体的欲望,消解了传统社会形态婚姻和家庭的神圣性地位。从处世之道看,他们熟悉社会运作,善于通过圈子文化、交换逻辑达到个人目的,并信奉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命运的信条。第四章研究现代都市中产阶层的身份共同体的建构。主要探讨都市小说书写中产阶层身份构建的三种方式:一是以时尚消费作为身份标签;二是在空间上区隔底层社会,凸显阶层界线;三是通过身份比较获得阶层意识。从消费主义文化的角度看,中产阶层通过吃、穿、游、乐的时尚消费符号,成功实现了与社会底层的区隔。从空间意义上看,无论其占据的住宅空间、职场空间还是社交空间,都表征着社会阶层、群落的界线之所在。而在社会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身份比较和身份想象,更凸显了阶层差异及对比的观念已成为都市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章分析现代都市中产阶层的焦虑与救赎。通过对新世纪以来都市小说的文本分析,总结出中产阶层焦虑的时代表征与文化隐喻,探究当代中产阶层面临的精神困境、焦虑症候及其根源,为中产阶层的反省、救赎以及精神价值的重建提供参照。中产阶层虽然物质生活无忧,但精神上常常处于焦虑之中,缺乏安全感。焦虑的病理形式通常以抑郁症、肠胃症、不孕症等“病兆”反映出来,深刻反映了现代性的挤压和人性的脆弱。中产阶层需要反省和救赎,重构内心的信仰,化解人生虚无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都市人的身心健康与自由发展。第六章考察现代都市小说中产阶层书写的叙事策略与现实困境。在文学边缘化的背景下,都市作家在中产阶层书写中综合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段,包括都市时空的发现、感官叙事的运用、通俗传奇的嫁接、文学影视的并置、隐喻修辞的指向等五个层面。这五个层面叙事策略的使用,基本奠定了当下都市小说人文主义与世俗主义的双面特征,亦造成了平面化的呈现、类型化的倾向、批判性的缺失、代言者的局限等弊病。结语部分,对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作出总体评价。总之,现代都市小说作为现代化进程的折光与反映,形象地描摹出炫目华丽的都市景观,探究了当下都市社会中产阶层的生存世相,给予都市现代性的审美阐释,并赋予中国当代文学新的精神面貌。但是,现代都市小说浅层次的“现在主义”的描绘、缺乏深度地对当代都市人的精神困境的追问,闪烁其词地对社会不公的消极发声等诸多问题,几乎形成了都市小说的内在自我障碍。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都市中产阶层,至今仍是有待持久关注并深入挖掘的书写对象。而且,关注的视角与挖掘的深度、广度、厚度及其密度,有赖于都市文化精神和作家思想视野的双向碰撞和提升。
李忠[3](2005)在《商会与中国近代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商会是20世纪初期出现在中国的新生事物,是由商人组成的工商经济组织,旨在通过发展实业,在中国实现工业化,进而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商会在近代中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实业救国”运动,与政府一道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最有力的杠杆之一,在推动中国工业化、民主化和其自身的近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视教育价值的近代社会思潮,以及这种思潮的广泛传播,为近代教育变革提供了丰富思想养料;新学制的颁布和具体兴学措施的出台,为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提供了制度上的依据;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初步发展,对科学技术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产生迫切需求,对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教育提出要求,使教育发展有了现实的需要;工商界以其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参与教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作为民间工商组织的中枢机构,在政府的鼓励、推动和自身实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商会以创办新式学堂、组建和参与组建新式教育社团、捐资教育和介入社会教育等形式,参与到近代教育的兴办过程之中;同时,鼓励其所属组织与个人,积极参与近代教育活动,不仅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而且对办学模式做出可贵探索。以教育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式,商会对近代新式教育的本上化进行积极探索;以同样的方式,商会参与改造中国固有的工商教育,取得明显效果,积累宝贵而丰富的经验,也与教育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并能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实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自己在兴学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反馈于决策部门,间接影响政府对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教育制度的设计。从王商业发展需要相应的人才和教育的支持,工商业发展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和必要物质基础两个方面,商会对教育与实业之间的关系做出自己的理解;从实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商会介入教育,重视教育的生产性功能或经济功能;对教育的经济功能或生产性功能的理解和重视,商会注重培养能够适应王商业发展所需要的各个层次的人才;从实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和对实业人才的重视,商会重视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这些做法和见解,不仅使商会的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特点,而且使其介入教育活动的理念也颇具特色。 商会在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同时,推动着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活动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实业救国者,对教育的理解、渴望和重视程度,其他领域的人难以体验。如果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宋则[4](2012)在《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商品流通领域,不仅面临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近期问题,而且存在需作长远考虑的中长期战略问题。本报告从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动向和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新趋势出发,对该领域重大问题作出了全新的评估与判断,阐述了中国商品流通领域战略层面的新成果、新发现和新主张。报告认为,长期以来对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的评价不够完整准确,主要表现是偏重于直接影响力,低估了间接影响力,从而大大低估了商贸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和总体贡献。这个研究思路和新的发现,对重新认识现代服务业具有普遍意义。在六大新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了商贸流通服务业要深度参与"转方式、调结构"和深化改革、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实施"大部制"等十大前瞻性的战略要点。
邓九刚[5](2011)在《茶叶之路——中俄商贸三百年》文中研究表明引言早年间在欧洲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被涂抹上了许多神秘色彩的古老国度,其古老的历史漫长得似乎无边无际,她的遥远就好像天边一样的感觉。那里出产传说中的金羊毛;那里的人聪明绝顶,他们把普通的泥巴烧制成精美绝伦的瓷器;那里有种虫子能够吐出彩色的丝线。
王煜宇[6](2005)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实践中,商人法律制度是一个发育较晚而又营养不良的法律部门。尽管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6年《民法通则》(关于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企业法人、联营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1987年《城乡个体工商户暂行条例》、198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1990年《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1991年《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等一系列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上都以“商人”为调整对象的单行法勉强支撑起中国当代商人法律制度的制度体系,但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结构功能上,与它的西方同行相比,这一体系都显得臃肿不堪、矛盾重重而又羸弱无力。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在价值定位、原则设计和条文规范上存在着“缺位、错位、越位”的种种问题。一方面,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迫切需要有效商人法律制度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中国商人法律制度的现状无论如何也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实践对它的迫切要求。中国商人法律制度供给与中国社会转型对商人法律制度的制度需求之间存在着的严重的供需矛盾成为本文思考和逻辑的起点。基于此,本文从东西方商人法律制度产生的共同语境——社会转型出发,在对东西方社会转型的动力机制和特征进行比较之后,得出:以“商法上的人”为核心,以营业能力为要素,以公司和合伙为主要组织形态的近现代商人法律制度是西方近代转型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与之相对,中国特殊的社会转型不仅无法孕育出商人法律制度,反而成为制约商人法律制度有效性的根本原因。正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商人法律制度不仅要摆脱“贱商”“轻商”的“路径依赖”、克服在统一商人立法进程中调整对象多元化的客观困难,为转型过程中复杂的利益纠葛冲突寻找正当的解决方案,而且还要尽量在瞬息万变的转型背景下保持商人立法适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符合这一需要的商人法律制度是以“营利”作为其价值本位,以效益原则与安全原则作为其基本原则,以“商法上的人”为核心,以营业能力为要素,以公司和合伙为主要组织形态的系统化的制度体系。这一新的商人法律制度体系虽然能够及时解决商人法律制度存在的“缺位”“错位”“越位”等种种问题,实现商人法律制度的微观和宏观效应,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商人法律制度由“纸上的法”迈向“活法”的涅磐绝非单纯理性的制度构建可以成就,它更为根本地取决于中国百年社会转型的成功实践。 全文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弁言。 本部分通过对社会转型、商人、商人法律制度电影蒙太奇般的浪漫写意,泼洒出研
周宗奇[7](2007)在《守望潞盐》文中提出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资源,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本刊作为山西重要的文化窗口,宣传山西,促进山西文化资源开发,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尽一刊之力责无旁贷。本期特别推出着名作家周宗奇的长篇纪实文学力作《守望潞盐》,其意即此。潞盐乃人类最早取用的盐种之一,是与“华夏民族同龄的古老而殊异的宝藏”。“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几千年来,潞盐对人民生活、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潞盐文化。潞盐是河东文明的遗产,华夏文明的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遗产,对于这份遗产的认识与开发时不我待。作家周宗奇先生几经辛劳,对潞盐文化进行了翔实的挖掘、研究、整理,以一个作家的责任感、使命感与一腔赤子之情,将其成果奉献于读者面前。文章洋洋博大饱含激情,语言通俗、诙谐、生动,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既有史料性、学术性,又有纪实性、可读性,无论作为研究参考,还是一般了解都值得一读。正如作家所言:“守望这样一份国家宝藏,该是一种多么值得自豪的荣光与责任!”
贺东[8](2019)在《民国时期道孚县汉人移民研究(1912-1949)》文中研究说明道孚县位于甘孜州东北部,自古就是藏族聚居地,作为川藏北路通道上的重要县城,在维护边区政权稳定和促进藏汉融合上具有重要意义。从宋元之时政府就组织招募汉人迁徙至此,此后历代政府不断招募汉人前往,汉人移民在民国时期达到空前规模。此阶段大量汉人在多种因素促使下迁入道孚,其迁入呈现出波动性的过程。迁入的汉人职业主要有官员和军人、商人、垦夫、矿夫等。一代又一代的汉人移民同本地藏民一起为道孚的政治、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汉文化的大量传播促进了藏汉人民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等方面发生深度融合,由此奠定了藏汉文化为主的道孚多元文化格局。本文以民国时期道孚县汉人移民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分析历史时期真实的藏汉融合社会。全文共分八章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六章,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论述了选题缘由,阐明研究意义,概述了相关研究现状,对学术史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对象中三个概念作了界定,最后是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论述道孚县基本情况,包括历史沿革,地理自然环境,民族及人口概况等。第二章主要介绍民国以前道孚汉人移民的基本历史状况。第三章叙述民国时期汉人移民的数量、来源地、职业类型、分布区域、谋生方式等。第四章主要梳理汉人移民的特点,概括民国时期汉人移民至道孚的原因。第五章分析汉人移民对本地藏文化产生的影响,藏汉之间深度融合促进了当地的行政建设和经济发展,双方深入融合和互动,在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发生变迁。第六章是个案研究,选用几个典型个案论述说明藏汉融合的真实情况。最后是结论,总结汉人移民职业类型和移民文化变迁及文化融合特点。指出文化多元化发展对社会稳定的效用,展现藏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藏族的伟大情怀,藏汉之间建立的深厚情谊也将源远流长。
袁国友[9](2002)在《近代滇港贸易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的主题为近代时期云南与香港之间的贸易活动和贸易关系。本文认为,在云南近代对外贸易史上,滇港之间的贸易关系是云南对外贸易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双边贸易关系。研究云南近代对外贸易历史,必须对滇港之间的贸易问题进行专题式的深入考察。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对近代时期的滇港贸易问题进行研究。一是近代滇港贸易产生、演进、发展的基本历程和兴衰起伏特点;二是滇港贸易与近代云南总体对外贸易的关系;三是滇港贸易对近代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作用与影响。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近代滇港贸易关系发展、演进的基本历程和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本文的内容共分四章,第一章为“清末的滇港贸易关系”,第二章为“民元至抗战前的滇港贸易”,第三章为“1937年至1949年的滇港贸易”,第四章为“滇港贸易与近代云南社会经济”。全文共计10万余字。通过对近代滇港贸易问题的系统研究,本文得出了这样的观点和看法:关于清末时的滇港贸易问题,作者认为:近代滇港贸易关系的发生始于蒙自开关和中法战争前,其贸易商道前期为滇桂商道,其后一直为滇越商道(由蒙自出关至越南,由越南港口城市海防航运至香港,返程亦然);清末时的滇港贸易,其贸易商品由云南而言,出口商品以大锡为大宗,进口商品以棉货为大宗;清末时经营滇港贸易的商人主要为广东商人和云南滇南地区的商人,其中滇南地区着名的临安商帮即是由经营滇港贸易而发家。关于“民元至抗战前的滇港贸易”,作者认为:1912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是近代滇港贸易稳定发展的历史时期;滇越铁路的通车对近代滇港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近代滇港贸易虽非由滇越铁路通车而起,但却是由于滇越铁路的通车而走向兴盛和繁荣;本期滇港贸易的内容,除了大锡的出口和棉货的进口外,还增加了药材、皮革、猪鬃等商品的出口和条银的进口及转口贸易等内容,但仍以大锡的出口和棉货的进口为贸易主体;在这一时期,滇港大锡贸易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其间虽有起伏,但从总体上看,大锡出口保持了一种稳步发展的态势,云南炼锡公司的兴办,虽使一部分滇锡直接出口国际市场,但是云南大锡出口的主体市场仍是香港市场;本期经营滇港贸易的商人,除了广帮商人和云南滇南地区的商人外,云南滇西地区的许多着名商帮和商号也参与到滇港贸易之中,一些商号还由于经营滇港贸易而获得较大发展,如永昌祥、锡庆祥等,此外,旅港的一些云南商人如张木欣等也通过经营滇港贸易而在香港市场获得稳步发展。关于“1937年至1949年的滇港贸易”,作者认为:抗战爆发对抗战初期滇港贸易发展的影响,既有促进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但以促进的一面为主,正是由于抗战初期云南在国内外贸易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和优势,促使滇港贸易(包括四川、贵州等省通过云南进行的对港贸易)特别是云南对香港的出口贸易在抗战初期的几年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达到了近代滇港贸易史上的顶峰;抗战中后期滇港贸易的急剧衰落和抗战胜利后滇港贸易的萧条,其原因从总体上讲,是由于这一时期云南总体外贸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及恶化,从具体的和直接的原因来看,则与这一时期滇港贸易所赖以进行的重要通道——滇越铁路的中断密切相关;从主要贸易商品的贸易情况来看,在抗战初期,大锡、皮革、猪鬃、桐油、钨砂等商品销港贸易获得了快速的增长,到了抗战中后期,这些商品对香港市场的出口贸易基本停止,抗战胜利后大锡等商品的贸易虽有所恢
明旭[10](2012)在《明代徽商“贾而好儒”现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在明代徽商“贾而好儒”问题上以经济演化分析取代长时段的结构主义分析。“贾而好儒”是明代嘉靖、万历间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不是明代徽商的固有特征。其最终形成是在低水平供给公共品的政府、人格化交易、倭乱与海禁政策、等级化的商业网络等多种因素复杂作用下的结果,反映了明代徽州商人形成更大规模关系网络、节省人格化交易中交易成本的一种努力。具体而言,本文在史实判定与理论解释上有如下创新。第一,对几组概念的成词时间进行了考证。通过对“徽商”、“歙商”等地域性商人称号考察,为王振忠关于“徽商”最早成词于正德间,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成化、弘治间的观点提供了两则新史料。“歙贾”与“徽商”的成词时间接近,其余各县商人称号成词稍后且时间不一。同时,对“帮”(限明代)、“商帮”“徽帮”称号的成词时间进行了考证。“商帮”一词出现于明末福建文献中,盐业商帮(或海帮)的组织可追溯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徽帮”一词出现于清末民初。对明代徽商的组织化程度似乎不宜作过高估计。第二,徽州田价是徽商资本流动的风向标。以往关于明代徽州田价趋势的“倒U形增长说”和“直线增长说”均值得商榷。其原因有二:天启前的徽州田价因忽视田税推割延迟而被高估;同时,忽视了亩的标准不一、亩价数据的高离散度对平均亩价有效性与代表性的影响。利用田价年租比曲线分析,明代徽州田价既不呈“倒U形”增长,也不呈“直线”增长,而呈“N形增长”。这是徽商资本在嘉靖“严肃海禁”后大量从土地流向盐业、典业,又在万历商业环境恶化后持续回流土地的结果。第三,绘制了1370-1826年间徽州六县中进士人数与中举人数的趋势图,指出明中期以后徽州六县儒业出现清晰的分化。休宁的中进士人数与中举人数逐渐向歙县趋同;在宋和明中前期“儒风”很盛的婺源、祁门县在明后期儒业出现大幅衰落;而黟县、绩溪则始终处于低位,改变不大。“儒风”不是“贾而好儒”的充分条件。第四,讨论了关系网络中徽商的“游道”及其开展的主要方式,对“客纲”“客纪”、“客长”、“商纲”等概念进行了厘清。客纲、客纪,亦即客长,最早出现于成化间,是盐业中设立的联引盐商与政府的职位。嘉靖三十五年海洋贸易中亦见“客纲”、“客纪”,是指客商首领,不是运纲组织。木业中有“商纲”,专指商人首领。明末文学作品中“客长”也被用于尊称一般旅客,并不专指商人。随着客长、祭酒等职务的权力和影响力的增大,明代中后期商人网络呈现明显等级化的趋势。第五,对文人润笔中出现“廉贾”、“隐贾”、“诗贾”、“儒贾”等商人类别的成词时间和内容做了考证和归纳,并从认同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明代文人润笔与明代徽商的奢侈消费行为,指出文人润笔是一个创造社会类别、节约交易成本的机制,而奢侈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可视为一个增加认同投入的“经济”行为。
二、美国商人的经商招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商人的经商招数(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基本概念界定 |
三、相关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都市中产阶层书写的文化语境 |
一、中产阶层的社会学观察 |
(一) 近代中国中产阶层雏形与消亡 |
(二) 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 |
二、都市文化崛起与中产阶层话语扩张 |
三、中国都市小说的兴起与中产阶层书写 |
第二章 都市小说中的中产阶层形象类型 |
一、高校知识分子形象系列:市场化时代的多维人格 |
二、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形象系列:消费主义语境下的“变形记” |
三、中小企业主形象系列:经济理性主义的实践者 |
四、中低级官员形象系列:权力镜像中的人性解码 |
五、艺术工作者形象系列:美与“丑”并存的圈子 |
第三章 中产阶层的生存法则与世俗人生 |
一、物质欲望:流金时代的厚利主义 |
(一) 当代启蒙语境下的财富观 |
(二) 经济理性主义催生的创富传奇 |
(三) “击鼓传花”游戏中的人性反思 |
二、情色写真:身体表达的自我主义 |
(一) “有闲阶级”的游戏 |
(二) 性压抑下的反拨 |
(三) 都市异化的表征 |
(四) 异性上位的筹码 |
三、处世之道:精致周到的利己主义 |
(一) 圈子文化 |
(二) 交换逻辑 |
(三) 竞争“无间道” |
(四) 个人主义奋斗 |
第四章 中产阶层身份共同体的建构 |
一、消费时尚与身份标签 |
(一) 作为符号的霓裳神话 |
(二) 美食营造的精致生活 |
(三) 富裕阶层的身体美学 |
(四) 闲暇生活的优雅趣味 |
二、空间区隔与地位界线 |
(一) 住宅空间:生活品味的标识 |
(二) 职业空间:都市权势的图腾 |
(三) 社交空间:累积资源的场域 |
三、身份比较与阶层意识 |
(一) 阶层比较下的社会透视 |
(二) 西方中产阶级的身份想象 |
(三) “名实之间”的身份焦虑 |
第五章 中产阶层的焦虑与救赎 |
一、焦虑时代的表征 |
(一) 婚姻的脆弱 |
(二) 恋爱的恐惧 |
(三) 竞争的压抑 |
(四) 生态的隐忧 |
(五) 财富的疑虑 |
(六) 人生的虚无 |
二、焦虑的症候与隐喻 |
(一) 抑郁症:频繁的“精神感冒” |
(二) 幻听症:嘈杂都市的痼疾 |
(三) 不孕症:人类前途的警示 |
(四) 肠胃症:欲壑难填的苦果 |
(五) 病理性赌博症:人性荒芜的切片 |
三、反省与救赎 |
(一) 爱的救赎:抚慰心灵的力量 |
(二) 伦理救赎:谋求义与利的合体 |
(三) 宗教救赎:听从智者的开释 |
(四) 艺术救赎:提升生命的高度 |
第六章 中产阶层书写的叙事策略与现实困境 |
一、叙事策略 |
(一) 都市时空的发现 |
(二) 感官叙事的运用 |
(三) 通俗传奇的嫁接 |
(四) 文学影视的并置 |
(五) 隐喻修辞的指向 |
二、现实困境 |
(一) 平面化的呈现 |
(二) 类型化的倾向 |
(三) 批判性的缺失 |
(四) 代言者的局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商会与中国近代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问题的缘起 |
(一) 概念的界定 |
(二) 选题依据 |
(三) 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一) 史料的整理 |
(二) 近人论着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商会参与教育活动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商战”与“学战”的互动 |
一、孕育在“商战”和实业救国思潮中的教育因素 |
二、从“学战”到“教育救国” |
三、“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的互动 |
第二节 政府的提倡与鼓励 |
一、颁布新学制 实施实业教育 |
二、面临经济困境 出台兴学措施 |
第三节 商会实业活动发展的需要 |
一、政府政策的调整 商人力量的壮大 |
二、新式产业的发展 人才缺乏的制肘 |
三、“言商不修学,犹航海之无针”—商会对教育的认识 |
第二章 对新式教育的本土化探索 |
第一节 创办新式学堂 |
一、据实业发展需要兴办学堂──商务总会、分会及所属同业组织的兴学活动 |
二、普通教育与实业教育并重──旅居商帮、商会着名人物的兴学活动 |
三、近代商会兴办新式学堂的特征 |
第二节 组建教育团体实施社会教育 |
一、民众教育团体的组建 |
二、社会教育的实施 |
第三节 商会介入新式教育的绩效 |
一、积极介入以身示范 |
二、对新式教育的本土化探索 |
三、反馈办学经验影响教育决策 |
第三章 对学徒教育的近代改造 |
第一节 学徒教育—近代技术教育的一种传承方式 |
一、学徒教育的简略回顾 |
二、学徒教育在近代的一般规定 |
三、学徒的培养 |
四、学徒教育—工商知识的传承方式之一 |
第二节 学徒教育的缓慢变革 |
一、手工业学徒制中教育因素的蜕化 |
二、工业实体中学徒教育因素的强化 |
第三节 学徒教育的近代改造 |
一、对学徒实施教育的倡议 |
二、学徒教育的近代改造 |
三、近代学徒教育改造的绩效 |
第四章 商会介入教育的理论特色 |
第一节 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教育功能观 |
一、对经济与教育关系的理解 |
二、开民智、厚民力、培民德,兴实业、促富强 |
第二节 培养实用人才的教育目的观 |
一、人才本位观 |
二、实用人才观 |
第三节 注重实用的教学观 |
一、实用的知识观 |
二、育才方式:教学、试验、实习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新发现: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 |
一、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新趋势 |
【调查链接】 |
二、新世纪“经济节奏较量加剧”的新趋势 |
三、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呈井喷式发展的新趋势 |
四、商品生产、采购、销售与提供服务相互融合的新趋势 |
五、供应链向金融与商贸融合主导型转变的新趋势 |
六、商品流通成本绝对上升和相对上升的新趋势 |
新主张: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中长期战略要点 |
一、商贸流通服务业深度参与“转方式、调结构”战略 |
(一) 转变发展方式的要害是率先转变调整结构的方式。 |
(二) 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方式必须基本实现从行政化到市场化的重大转变。 |
二、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先导战略 |
【调查链接】 |
三、商贸流通服务业新思路促消费战略 |
四、商贸流通服务业公共财政支持战略 |
(一) 政府出资研究并建立流通业安全评价预警体系。 |
(二) 保护和扶植中小微型商业企业发展。 |
(三) 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升级改造的政府补贴。 |
(四) 重点支持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 维护食品安全。 |
(五) 加大财政补贴, 扩大废旧消费品以旧换新范围, 提高折价标准。 |
(六) 城市基层社区商业服务业支持项目。 |
五、走出“中等规模陷阱”大型企业成长战略 |
六、零售业主营业务回归战略 |
七、批发业微观基础转型升级战略 |
八、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战略 |
(一) 我国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时机逐步成熟, 需要将其纳入节能降耗、提高国民经济质量的“总盘子”。 |
(二) 将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化流程和大幅度降低传统制造业的物流成本作为重中之重。 |
(三) 发展现代物流业、节能降耗的短期重点在于压缩运输成本, 长期努力在于降低库存成本。 |
(四) 对“第三方物流”, 既要积极发展, 又要防止重复建设。 |
九、商贸流通能力向海外延伸战略 |
(一) 要正确处理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与发展国内商贸物流业的关系。 |
(二) 构筑强大的自主渠道并向海外延伸符合我国的最大利益。 |
(三) 将商贸物流渠道向海外延纳入国家战略。 |
国外抢滩 |
国内整合 |
十、农产品市场反周期调控战略 |
(5)茶叶之路——中俄商贸三百年(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遗落在草原深处的记忆 |
2. 巨人的邂逅 |
3. 历史的必然选择 |
4. 跪倒在康熙皇帝脚下的俄国使臣 |
5. 中国人眼中的俄罗斯 |
6. 渤泥国的故事与“贡赐贸易” |
7. 信风吹拂下的文明古国 |
一、恰克图互市于中国初无利,大皇帝普爱 |
二、中国与尔国货物原系两边商人自行定 |
三、今尔国守边官皆恭顺知礼。 |
四、恰克图以西十数卡伦之布里亚特不法,故致有乌里勒咱之事。 |
五、此次通市,一切仍照旧章。 |
8. 第一次出现在俄境的大清使团 |
二、日用百货部分;三、牲畜部分;四、皮毛、药材部分。 |
9. 先有商路,后有城镇 |
(6)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弁言 |
第一章 总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三节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四节 研究的价值与创新 |
第二章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界定和解释 |
第一节 社会转型的理论解释 |
一.社会变迁理论 |
二.社会转型理论 |
三.制度变迁理论 |
四.社会转型历史梳理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社会转型的历史梳理 |
一、社会转型的历史溯源 |
二、近代转型的历史考察 |
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封建国家的近代转型 |
2.以美国为代表的殖民地国家的近代转型 |
3.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近代转型 |
三、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比较思考 |
第三节 本文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界定和解释 |
第三章 商人法律制度研究框架 |
第一节 商人法律制度的主体——商人 |
一、商人的印象 |
1.商人的哲学印象 |
2.商人的经济学印象 |
3.商人的政治学印象 |
4.商人的社会学印象 |
5.商人的文学印象 |
6.商人的法学印象 |
二、商人性格与商人精神 |
1.商人性格 |
2.商人精神 |
三、商人的法律调整 |
1.商人法律调整的历史渊源 |
2.中世纪的商人法及其特点 |
3.近现代商人法律制度的演进 |
第二节 商人法律制度研究框架 |
一、商人法律制度的制度内涵 |
1.“商法上的人” |
2.“商法上人”的“格” |
3.“商法上的人”的权利 |
二、商人法律制度的制度构成 |
1.两种模式 |
2.“组织形态分类”模式 |
3.“提取公因式”模式 |
三、商人法律制度的制度效应 |
1.微观效应 |
2.宏观效应 |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的商人法律制度 |
一、商人法律制度起源于社会转型 |
二、商人法律制度成长于社会转型 |
三、商人法律制度独立于社会转型 |
四、完善的商人法律制度推动社会转型 |
第四章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商人法律制度变迁与问题诊断 |
第一节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变迁 |
一、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变迁阶段 |
1.清末的商人法律制度 |
2.北洋军阀和民国政府时期的商人法律制度 |
3.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商人法律制度 |
二、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变迁模式 |
1.制度变迁模式理论 |
2.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变迁模式分析 |
第二节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问题诊断——以公司法为主的考察 |
一、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供给缺位:“一人公司”的案例分析 |
二、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供给错位:“法定资本制”的案例分析 |
三、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供给越位:“公司转投资”的案例分析 |
第五章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问题成因及影响 |
第一节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问题的成因 |
一、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是影响商人法律制度有效性的根本原因 |
1.中国社会转型的长期性对商人法律制度有效性的影响 |
2.中国社会转型的整体性对商人法律制度有效性的影响 |
3.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对商人法律制度有效性的影响 |
4.中国社会转型的激变性对商人法律制度有效性的影响 |
二、中国商人法律制度自身的特殊性是约束商人法律制度有效性的直接原因 |
1.中国商人法律制度自身的“移植性”对商人法律制度有效性的约束 |
2.中国商人法律制度自身的“依附性”对商人法律制度有效性的约束 |
第二节 中国商人法律制度问题的影响 |
第六章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一节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的价值构建 |
第二节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的原则构建 |
第三节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的体系构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民国时期道孚县汉人移民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来源和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民国西康的研究 |
(二)民国时期西康汉人移民相关研究 |
(三)民国时期道孚汉人移民相关研究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移民 |
(二)西康省 |
(三)西康省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田野调查法 |
第一章 道孚县基本情况 |
第一节 道孚县历史沿革和政区演变 |
第二节 道孚县社会经济及自然地理环境 |
第二章 道孚境内汉人移民历史概况 |
第一节 汉人移民历史概况 |
第二节 汉人移民主要来源地和主要分布区域 |
第三节 汉人的数量 |
第三章 民国时期道孚汉人移民的身份类别 |
第一节 官员 |
第二节 军人 |
第三节 垦夫 |
第四节 商人 |
第五节 矿夫 |
第六节 其他人员 |
第四章 民国时期道孚汉人移民的原因和特点 |
第一节 汉人移民的原因 |
第二节 汉人移民的特点 |
第五章 民国时期道孚汉人移民产生的影响 |
第一节 行政成效与经济发展 |
第二节 生活习俗相互吸收 |
第三节 宗教文化相互融合 |
第四节 藏汉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冲突与矛盾 |
第六章 汉人移民个案考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近代滇港贸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清末的滇港贸易关系 |
第一节 云南开埠通商前的对外贸易及滇港贸易关系的产生 |
第二节 云南开埠通商后的滇港贸易关系 |
一、清末云南对外贸易商埠的开辟 |
二、蒙自关与滇港进出口贸易 |
第三节 清末经营滇港贸易的商人和商帮 |
第二章 民元至抗战前的滇港贸易 |
第一节 滇越铁路通车与民元后滇港贸易的扩大 |
第二节 民元至抗战前滇港之间的主要贸易商品类别及贸易情况 |
一、民元至抗战前云南对外贸易及滇港贸易中的主要进出口商品的种类与比值 |
二、滇港间的大锡贸易(1912——1937年) |
三、滇港间的棉货贸易(1912——1937年) |
四、民元至抗战前滇港贸易中的其他贸易商品与贸易情况 |
第三节 民元至抗战前经营滇港贸易的商人 |
一、滇港贸易中的广帮商人 |
二、滇港贸易中的云南商人与商号 |
三、滇港贸易与20世纪初期的旅港云南商人 |
第三章 1937年至1949年间的滇港贸易 |
第一节 1937年至1949年滇港贸易的基本态势和总体情况 |
一、近代滇港贸易的顶峰(1937——1940年) |
二、滇港贸易的急剧衰落(1941——1949年) |
第二节 1937年至1949年滇港之间的主要贸易商品和贸易情况 |
一、大锡贸易 |
二、桐油贸易 |
三、皮革贸易 |
四、猪鬃贸易 |
五、钨砂贸易 |
第三节 1945年至1949年间赴港的旅港云南商人 |
第四章 滇港贸易与近代云南社会经济 |
第一节 滇港贸易与近代云南对外贸易 |
一、云南对外贸易的地区和范围 |
二、滇港贸易是近代云南对外贸易的主体部分 |
三、滇港贸易对近代云南对外贸易发展的拉动作用 |
第二节 滇港贸易与云南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 |
一、近代滇港贸易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当时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 |
二、滇港贸易的发展对近代云南财政税收的增加和财政金融形势的稳定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
三、滇港贸易的发展促使近代云南的社会生活方式由完全的农业社会生活方式朝着近代工业社会或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生活方式转变和变迁 |
重要参考书目 |
后记 |
(10)明代徽商“贾而好儒”现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中心问题 |
1.2.1 对明代徽商"贾而好儒"现象的形成原因的两种解释 |
1.2.2 新的切入点——功利主义的分析视角 |
1.3 文献回顾 |
1.3.1 徽学研究、徽商研究的综述性文献与论着总目 |
1.3.2 徽商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
1.3.3 徽商研究的几个核心问题 |
1.4 研究资料 |
1.4.1 地志 |
1.4.2 文集与小说 |
1.4.3 古文书 |
1.4.4 商书与日用类书 |
1.4.5 谱牒资料 |
1.5 研究方法 |
1.5.1 "论从史出" |
1.5.2 "以论带史" |
1.5.3 本文选择的方法 |
1.6 研究框架、结构安排 |
1.7 创新点 |
2 几组概念的形成时间与界定 |
2.1 "徽商"、"歙商"等称号的成词时间 |
2.1.1 州一级的称号(如"徽商"、"徽贾"等)的成词 |
2.1.2 徽州县一级商人的称号(如"歙商"、"休商"等)的成词 |
2.2 明清时的"帮"、"商帮"与"徽帮" |
2.2.1 "帮" |
2.2.2 "商帮" |
2.2.3 "徽帮"或"新安帮" |
2.3 徽商"贾而好儒"的文本意义 |
2.3.1 "贾而好儒"的两层涵义 |
2.3.2 徽商"贾而好儒"是历史实录还是虚构? |
3 明代徽州的社会变迁、农田市场变迁与各县儒业的分化 |
3.1 明代徽州的社会变迁 |
3.1.1 耕贾并重阶段 |
3.1.2 以贾代耕阶段 |
3.1.3 休宁县两个家族人口增长的案例 |
3.2 N型增长的明代徽州田价趋势 |
3.2.1 天启前的徽州田价因忽视"田税推割延迟"而被高估 |
3.2.2 平均亩价不是明代徽州田价比较的具代表性的有效指标 |
3.2.3 田价年租比指标与"N形"增长的明代徽州田价 |
3.2.4 试探明代徽州田价"N形"增长的原因 |
3.2.5 小结 |
3.3 1370-1826年间徽州各县儒业的分化 |
4 关系网络、游道与认同 |
4.1 政策、知识、信息与资源障碍的突破 |
4.1.1 商业与商人政策 |
4.1.2 路程与交通知识 |
4.1.3 市场信息 |
4.1.4 资源 |
4.2 匿名市场与人格化交易 |
4.2.1 客商面临的交易种类 |
4.2.2 明政府提供的制度化规则 |
4.2.3 人格化交易 |
4.3 关系网络、游道与认同 |
4.3.1 关系网络 |
4.3.2 游道 |
4.3.3 认同 |
4.4 明代中后期商人网络的等级化与官府力量的渗入 |
4.4.1 作为客长的客纲、客纪 |
4.4.2 贾人祭酒 |
5 明代文人润笔的相关史料与润笔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
5.1 明代文人润笔 |
5.2 徽州时贾 |
5.3 文人制造的商人类别 |
5.3.1 廉贾 |
5.3.2 隐贾 |
5.3.3 诗贾 |
5.3.4 儒贾 |
5.4 润笔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
5.4.1 认同经济学理论 |
5.4.2 改进后的解释框架 |
5.5 奢侈品消费:一种基于认同的行为 |
6 结论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
6.1 明代徽商"贾而好儒"形成的一种新解释 |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473-1628年"册年"前后徽州卖田契"税收推割"项一览表 |
四、美国商人的经商招数(论文参考文献)
- [1]苍山三农[J]. 杨文学. 中国作家, 2009(24)
- [2]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研究[D]. 彭海宝.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5)
- [3]商会与中国近代教育研究[D]. 李忠. 河北大学, 2005(08)
- [4]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战略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宋则. 经济研究参考, 2012(32)
- [5]茶叶之路——中俄商贸三百年[J]. 邓九刚. 中国作家, 2011(06)
- [6]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D]. 王煜宇. 西南政法大学, 2005(08)
- [7]守望潞盐[J]. 周宗奇. 黄河, 2007(02)
- [8]民国时期道孚县汉人移民研究(1912-1949)[D]. 贺东.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9]近代滇港贸易问题研究[D]. 袁国友. 云南大学, 2002(11)
- [10]明代徽商“贾而好儒”现象的研究[D]. 明旭. 浙江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