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论思维在护理科研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葛慧,邓颖[1](2021)在《中职升本科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护理科研讲座培训及成立科研讨论小组对培养中职升本科护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某校2018级本科护生71例,根据生源不同分为对照组(普通本科护生)和实验组(中职升本科护生)两组,对照组为38例开展常规护理课程,实验组为33例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科研培训的干预方案,三个月后评价两组护生科研能力的差异和实验组培训前后科研能力的差异。结果:科研讲座培训前,对照组科研能力得分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67,P<0.05);培训后,实验组科研能力得分与培训前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28,P=0.000),培训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科研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阶段,中职升本科护生的科研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对护理科研重要性的认知不足,学校应继续完善护理科研教学指导,提高未来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积极性。
王纲[2](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洪慧[3](2021)在《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自我报告结局量表的研制与初步考评》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根据PRO量表的研制指南完成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自我报告结局量表的研制;经临床调查初步完成量表的测量特征学考评,形成具有较好信效度,并易于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接受的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自我报告结局量表。方法:1.采用文献查阅、病例回顾、半结构化访谈形成量表条目池,经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函形成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自我报告结局初量表。2.采用变异系数法、高低分组比较法、相关系数法、内部条目一致性法、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进行量表条目的项目分析,根据其综合结果进一步筛选条目,形成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自我报告结局量表。3.采用分半信度系数和Cronbach’sα信度系数评价量表的信度;通过计算各条目与各领域得分间的S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量表的内容效度;从接受率、完成率、完成时间三个方面评价量表的可行性。结果:1.本研究形成的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自我报告结局量表条目池包含90个条目。生理领域下的特异性症状维度有16个条目、非特异性症状维度有9个条目、日常生活能力维度有8个条目;心理领域下的焦虑维度有8个条目、抑郁维度有9个条目、自卑维度有5个条目;社会领域下的造口适应维度有7个条目、社会活动维度有4个条目、社会支持维度有7个条目;治疗领域下的依从性维度有10个条目、满意度维度有7个条目。2.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及项目分析后形成的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自我报告结局量表有9个维度、52个条目。生理领域包括2个维度,其中特异性症状维度有10个条目,非特异性症状维度有4个条目;心理领域包括3个维度,其中焦虑维度有4个条目,抑郁维度有7个条目,自卑维度有5个条目;社会领域包括2个维度,其中造口适应维度有3个条目,社会支持维度有6个条目;治疗领域包括2个维度,其中依从性维度有9个条目,满意度维度有4个条目。3.量表总体分半信度系数为0.751,四个领域的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生理领域为0.815,心理领域为0.774,社会领域为0.687,治疗领域为0.933。量表总体的Cronbach’sα为0.937;四个领域的Cronbach’sα分别为:生理领域0.840,功能独立性领域心理领域0.837,社会领域0.733,治疗领域0.942。除社会领域外,其它三个领域的Cronbach’sα均在0.80以上,内部一致性信度很好。4个领域条目总分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40,量表所有条目与所属领域间的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量表的内容效度较好。量表的接受率为98.48%;量表的完成率为100%;量表的完成时间为13.54±2.09分钟。回收率和应答率均大于80%,完成量表时间在20分钟之内,量表具有较好的可行性。结论:本研究综合采用多种方法研制出适用于评价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自我报告结局的测量工具“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自我报告结局量表”,初步测量学考评结果显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可行性,可用于评价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的健康状况。由于该调查样本仅来源于江西省,还需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数据,对量表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使之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熊芳[4](2020)在《糖尿病个案管理师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糖尿病个案管理师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糖尿病个案管理师的培养和考核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糖尿病专科护理人才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方法运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专家访谈初步拟定糖尿病个案管理师的相关概念及其核心能力条目池,在此基础上,通过一轮预函询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及层次分析确立糖尿病个案管理师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最后运用SPSS 18.0及AHP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权重处理。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21位函询专家,两轮函询中专家共提出44条修改意见,应答率均为100%,权威系数均为0.831。经两轮专家函询后,初步确定了糖尿病个案管理师等相关概念及糖尿病个案管理师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个(临床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质量监控能力、教学指导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二级指标13个(评估能力、计划能力、执行能力等),三级指标69个。其一、二、三级指标协调系数依次为0.580、0.334、0.595,且卡方检验后P<0.05。层次分析法计算一、二级指标的权重结果,其中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0.4113、临床决策能力0.2583、质量监控能力0.1756、教学指导能力0.0963、临床科研能力0.0585,指标一致性检验CR值介于0.0090.0341,均小于0.1。结论构建了糖尿病个案管理师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涵盖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69个三级指标,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可作为糖尿病个案管理师核心能力评价的测评依据。
王喜益[5](2020)在《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构建及验证》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构建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的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为促进慢性病患者适应能力的护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1.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构建研究:基于概念-理论-实证框架,对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慢性病照护领域的实证资料进行范围综述。依照中域理论构建法,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形成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2.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评价性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对本理论进行理论评价。其次,采用相关性研究验证“适应水平”概念。纳入144名社区代谢综合征患者,验证适应水平(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受刺激因素(慢性病史、人口学因素和健康行为)的影响,并预测行为改变(自我效能)。再者,形成中文版应对适应过程量表(简表)(Coping and Adaptation Processing Scale-Short Form,CAPSSF)用于“应对适应过程”的概念测量。纳入81名慢性病患者进行量表汉化研究,纳入288名患者进行信效度验证,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理论概念。3.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应用验证研究:基于本理论形成实践指导框架,明确实证指标,并收集112名慢性心衰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脏功能指标、生命质量、心衰知识、自护行为、适应能力和再入院情况。对适应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行为输出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干预研究,以发展适应行为和提升适应能力为目标,制定和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并进行效果评价。4.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修正:整合文献资料和上述研究成果修正本理论。研究结果1.构建了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2.适应水平受刺激因素(年龄、教育水平和家庭收入)影响,对自我效能的分类准确度为76.40%。慢性病的应对适应过程可由CAPS-SF测得,包括资源性和聚焦的、自发性和已知的、生理性和固定的、积极性和有序的行为模式。中文版CAPSSF的Mc Donald’s Omega系数为0.82,重测信度为0.87,主要适配度指标GFI为0.932,CFI为0.949,TLI为0.936,RMSEA为0.056。3.心衰患者的适应方式有内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心衰居家照护项目对患者的自我概念、角色功能、互相依赖和适应能力具有促进作用。4.对本理论的“应对适应过程”“自我概念”内容和相应的理论图示做出了修正。研究结论1.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有完整的理论内容、结构和功能,对个体的慢性病适应现象具有描述、解释和预测作用。2.经验证,本理论对罗伊适应模式的抽象概念在中域理论层面进行了再解释,并论证了逻辑关系。3.本理论能直接指导护理实践,有较强的理论延伸性。
张娟[6](2020)在《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及不同培训模式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查阅文献、横断面调查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构建一套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并将该培训方案应用于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培养中,比较基于“钉钉App”线上联合线下培训模式和传统教学方式对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培训效果,以探索“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下借助移动智能平台的教学方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方法1.初拟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了解某省363名肿瘤科护士对灵性和灵性照护的认知状况、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和灵性照护能力现状,分析横断面调查结果,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学时和培训方法4个方面初拟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2.制定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根据德尔菲专家函询原则,对省内外15名专家实施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并分析函询结果,从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程度、专家协调程度和专家意见集中程度4个方面判断函询结果的可行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完善培训方案后形成最终培训方案。3.“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下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培养:选取某省某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72名肿瘤科护士作为培训对象。按病区相邻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名护士,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实施面授教学,观察组采用基于“钉钉App”的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在每组培训前后分别评价2组肿瘤科护士对灵性照护认知状况、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和灵性照护能力现状,比较两种教学方式的培训效果,以探索“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下借助移动智能平台的教学方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发挥的作用。结果1.横断面调查结果:363名肿瘤科护士对灵性照护的认知得分为(93.11±17.83),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得分为(105.52±17.02),灵性照护能力得分为(68.79±21.11),整体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因此,急需对肿瘤科护士的灵性照护能力给予系统化培训。2.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参与函询的15名专家平均年龄为(45.62±5.93)岁,副高及以上职称占76.60%,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00.00%;2轮专家函询分别发放15份函询表且全部收回,回收率均为100.00%,第1轮和第2轮专家函询表中分别有15名和6名专家提出意见;2轮专家函询的权威程度分别为0.884和0.774,专家的权威性较高;2轮专家函询时的Kendall’s W为0.327和0.494,表明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较高。从2轮专家函询的结果来判断本研究构建的培训方案具有一定可行性、可靠性和科学性。3.“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下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培养结果:(1)最终对照组32名肿瘤科护士,观察组36名肿瘤科护士完成全部培训课程,2组护士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最高学历、职称、职务、工作年限、带教情况、是否为宗教信仰者、是否接受过灵性照护教育或相关培训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肿瘤科护士培训前的组间比较:2组肿瘤科护士对灵性照护的认知得分(t=-0.916,P=0.376)、对临终关怀态度的得分(t=-0.352,P=0.726)和灵性照护能力的得分(t=0.078,P=0.09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组肿瘤科护士培训前后的组内培训效果比较:观察组培训后灵性照护认知的量表总分、临终关怀态度的量表总分和灵性照护能力的量表总分与培训前相比差异显着(t=21.604,P<0.05)、(t=28.825,P<0.05)、(t=11.162,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培训后灵性照护认知的量表总分、临终关怀态度的量表总分和灵性照护能力的量表总分与培训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组肿瘤科护士培训后的组间效果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培训后灵性照护认知、临终关怀态度和灵性照护能力的量表总分均较培训前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科护士对灵性和灵性照护的认知状况、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和灵性照护能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需要进行系统化培训以提升其灵性照护能力。本课题构建的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实用性,该培训方案能够加强肿瘤科护士对灵性和灵性照护的认知,显着改善其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和提升其灵性照护能力。基于“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的线上联合线下培训模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传统教学方式可满足肿瘤科护士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能培养出符合教学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是临床护士培训学习的一种高效便捷手段。
瞿锦秀[7](2020)在《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管理 ——基于江苏省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冷僻而被忽视;作为文化遗产资源的一类,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小众而鲜为人知,这个兼具高等教育属性和文化遗产属性的跨学科交叉资源处于被遗忘和被边缘化的角落。然而,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资源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对它进行研究和管理,在国家战略层上是坚定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在学术建设层上有助于丰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管理和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研究内容,拓展学科发展方向;在区域合作层上有利于集聚文化创新要素,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创新高地;在学校发展层上可以明晰中国大学发展路径,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建设提供思路。面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管理中出现的一手短缺一手闲置浪费、利用率低的问题,文章试图从遗产资源管理的视角,为当前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画像”、“把脉”,通过引入一些新理念、新思维为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开方”、“调养”和“治疗”。文章总体的逻辑思路以回答“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能不能做?理论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实证上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务虚和务实怎么做?”这五大问题为主线。从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四方面探讨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在此立论依据下,从理论上界定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概念,统计中国现有百年大学数量和具体空间分布,分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对教育遗产进行分类,从历史价值、艺术与审美价值、科学技术价值、教育文化价值和包括使用价值、经济价值、溢出价值在内的其他价值五个方面阐述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价值,并通过资源品相、资源价值、资源特色、开发潜力和开发条件五个维度共计52个指标构建了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价值的评估指标体系,以此为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从实证上,出于江苏省百年大学数量和类型在全国首屈一指,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考虑,以江苏省15所百年大学为例,考察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分布现状和管理现状,发现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有两个特点:1)总体规模体量庞大,质量各校参差不齐,有3所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价值位列第一等级,5所分布在第二等级,第三等级和第四等级各3所,1所排在第五等级;2)各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之间有联结点。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存在基础配备不全、教育遗产资源的保护停留在“保存”式保护的初级阶段、开发不足和开发形式单一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对教育遗产资源的认识不够、缺少深度开发的意识和行政思维占主导、经济思维匮乏。基于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考察情况,探索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行动边界和实践策略。认为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需要统一一个基本认识,即把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当作一个文化空间来开发构建。需要以创新为引擎,对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协同百年大学教育遗产相关主体、平衡各方利益;需要绿色开发,构建低碳节能的文化空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多元利用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需要各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最终实现共赢。需要有行动边界,能够统筹协调几组矛盾关系,即事业的超越与产业的适应;传统的扬弃与现代化转型;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情结;全球化趋势与地域性前提;一体化框架与特色化内容。并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管理架构上多主体齐心发力——国家价值导向,统筹规划,体现领导力;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多方投入,增强聚合力;市场自发调节,产权分离,提升竞争力;百年大学自我重视,学理研究,展示生命力。管理内容上多层面齐抓共管——通过加强百年大学教育遗产保护管理的宣传教育、加快百年大学教育遗产界定、普查、建档和数据库建设、提高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保护管理队伍水平、强化百年大学教育遗产保护的行政手段和法治手段自觉保护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通过联动百年大学,共建跨区域百年大学教育遗产文化线路;联动地方城市和百年大学,打造校城文化共同体;联动“政、事、企”,合力开发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通过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发挥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育人功能;通过概念输出,培育百年大学教育遗产文化市场;通过功能活化,创新百年大学教育遗产文化产品;通过新科技引进,丰富百年大学教育遗产文化体验,实现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创新利用。
张洁[8](2020)在《老年COPD患者关键要素置顶法中医健康教育方案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突出中医健康管理干预的健康教育内容模块并结合“二八”法则,将关键要素置顶,形成老年COPD患者关键要素置顶法中医健康教育方案。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运用5W1H分析法对COPD健康教育指南、文献等进行内容分析,遴选老年COPD患者中医健康教育方案内容。(2)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某三甲中医院呼吸科12名医务工作者进行访谈,运用内容分析法对重要内容进行凝练、分组,提炼主题,以了解老年COPD中医健康教育现状及应用情况,补充完善老年COPD患者中医健康教育方案内容。(3)首先遴选10名专家,召开专家会议法,就以上基础形成的老年COPD中医健康教育方案(草案)进行论证,形成德尔菲专家咨询表,随后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计算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系数、判断系数、协调系数,统计分析各条目的变异系数,提取20%的内容作为关键内容,其余为一般内容,形成关键要素置顶的中医健康教育方案。结果:(1)经文献循证研究,共纳入3篇指南,18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通过5W1H分析法对指南及文献进行分析,整合归纳了如起居调理、饮食调理、情志调理、中医传统运动、中医特色适宜技术及其他(包括疾病病因、症状的认识,自我评估,识别和管理恶化的措施等)等6方面内容。(2)在质性研究中,共提炼出有关老年COPD中医健康教育现状的5个主题。中医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涉及药物使用、起居、饮食、呼吸功能锻炼、中医特色技术、情志调理、氧疗、戒烟等8个方面。(3)经专家会议及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确定了老年COPD中医健康教育方案,包括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34项具体内容。根据其均值评分,选取前20%的内容,形成了老年COPD中医健康教育关键内容(8项内容涉及起居、饮食、情志、运动、中医特色技术等5方面)及老年COPD关键置顶法中医健康教育内容。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0%、70%,专家权威程度系数分别为91.55%、91.05%,两轮专家咨询后各条目变异系数波动较小,均<0.3,其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的Kendall’s W分别为0.143、0.246、0.309,P值均<0.01,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研究构建了包含起居、饮食、情志、中医传统运动、中医特色家庭适宜技术等5方面调理内容的老年COPD患者中医健康教育方案;确定了方案中的关键要素,形成了关键要素置顶法中医健康教育方案。关键要素的确定经文献、访谈、专家会议以及德尔菲专家咨询等过程确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各条目内容变异系数等结果表明本方案的构建具有较高的可信性与可靠性,方案条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贾琪[9](2020)在《基于TAM模型的本科护生移动学习行为意向的模型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理论分析,基于技术接受模型,从本科护生的角度构建使用移动学习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提出研究假设;通过问卷调查,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明确各影响因素对行为意向的影响路径及其强度;指明影响本科护生移动学习这一行为意向的因素,为后期进一步开发和建设移动学习资源提供更多可行性的参考,为促进本科护生移动学习的发展提供建议。方法:本研究为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横断面研究,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移动学习行为意愿影响因素量表,通过纸质版问卷对吉林某高校全日制在读的477名本科护生进行调查,使用SPSS 21,0和AMOS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1)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合理有效性,得出本科护生使用移动学习的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2)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主观规范对本科护生使用移动学习的行为意向有直接正向影响,感知财政成本对行为意向有负向影响。(3)感知易用性、资源优化性、自我效能感通过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4)资源优化性、自我效能感通过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5)主观规范、感知财政成本对感知有用性不起影响作用。结论:(1)感知易用性、有用性、自我效能感、资源的优化性、主观规范和感知财政成本是影响本科护生使用移动学习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其中感知财政成本对本科护生移动学习有负向影响,即护生感知财政成本越高,其使用移动学习的行为意向越低。(2)感知易用性在自我效能感和资源优化性与护生使用移动学习行为意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感知有用性在自我效能感、资源优化性和感知易用性与行为意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感知财政成本和主观规范对感知易用性没有影响。(3)在移动互联网学习背景下,作为技术终端和资源的提供开发者,可以通过优化学习资源,降低学习成本等来增进移动学习用户的自主感和胜任感,从而促进用户使用的行为意向。
周彩娟[10](2020)在《案例论坛结合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案例论坛结合评判性思维在临床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为我院16个科室共计22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10月接受常规临床护理安全管理的人员做为对照组,2018年11月至2019年8月接受案例论坛结合评判性思维护理安全管理的人员做为研究组,比较两组临床护理安全质量结果和护理事件安全认知能力评价情况调查表得分。结果研究组护理安全认知能力评价结果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临床护理安全质量结果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案例论坛结合评判性思维应用于临床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在有效提高护理人员思维评判能力的基础上,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事件的认知能力,增强临床护理安全性,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系统论思维在护理科研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论思维在护理科研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升本科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二、结果 |
(一)培训前不同生源护生科研能力差异分析 |
(二)培训后不同生源护生科研能力差异分析 |
(三)培训前后中职升本科护生科研能力对比分析 |
三、讨论 |
(一)中职升本科护生科研能力现状 |
(二)科研讲座培训对中职升本科护生科研能力的影响 |
四、结论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研究成果概览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
1.3 概念的厘清 |
1.3.1 高校第二课堂 |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3 行为研究设计 |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
5.1 案例数据概况 |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
5.1.3 毕业去向 |
5.1.4 职业发展状态 |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
6.3.1 精准教育原则 |
6.3.2 数据研究原则 |
6.3.3 评价反馈原则 |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自我报告结局量表的研制与初步考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PRO的发展概述 |
1.2.2 PRO与 HRQOL的区别与联系 |
1.2.3 PRO的应用现状 |
1.2.3.1 国外应用现状 |
1.2.3.2 国内应用现状 |
1.2.4 膀胱癌患者HRQOL测评工具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理论依据 |
1.6 操作性定义 |
1.6.1 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自我报告结局 |
1.6.2 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
第2章 量表的编制 |
2.1 成立研究小组 |
2.2 研究内容 |
2.3 科研伦理 |
2.4 量表适用对象 |
2.5 PRO-BC-AS量表概念框架的构建 |
2.6 条目的量化 |
2.7 条目池的产生 |
2.7.1 文献查阅 |
2.7.1.1 检索策略 |
2.7.1.2 检索结果 |
2.7.2 病例回顾 |
2.7.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7.2.2 资料处理方法与结果 |
2.7.3 半结构访谈 |
2.7.3.1 访谈对象 |
2.7.3.2 拟定访谈提纲 |
2.7.3.3 质量控制 |
2.7.3.4 访谈过程 |
2.7.3.5 资料分析方法 |
2.7.3.6 访谈结果 |
2.8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筛选及优化条目,形成初量表 |
2.8.1 编制函询问卷 |
2.8.2 遴选函询专家 |
2.8.2.1 确定专家人数 |
2.8.2.2 专家遴选条件 |
2.8.3 质量控制 |
2.8.4 函询过程 |
2.8.5 数据处理 |
2.8.6 条目修订原则 |
2.8.7 统计指标 |
2.8.7.1 专家的积极程度 |
2.8.7.2 专家权威程度 |
2.8.7.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2.8.8 函询结果 |
2.8.8.1 专家基本情况 |
2.8.8.2 专家积极程度 |
2.8.8.3 专家判断依据 |
2.8.8.4 专家熟悉程度 |
2.8.8.5 专家权威程度 |
2.8.8.6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2.8.8.7 两轮专家函询意见及处理方案 |
2.8.9 PRO-BC-AS初量表 |
2.9 临床预调查,用统计学方法筛选条目,形成正式量表 |
2.9.1 研究目的 |
2.9.2 调查对象 |
2.9.2.1 样本量 |
2.9.3 质量控制 |
2.9.4 研究方法 |
2.9.4.1 资料收集方法 |
2.9.4.2 条目分析方法 |
2.9.5 项目分析结果 |
2.9.5.1 变异系数法 |
2.9.5.2 高低分组比较法 |
2.9.5.3 相关系数法 |
2.9.5.4 内部条目一致法 |
2.9.5.5 探索性因子分析 |
2.10 量表形成 |
第3章 量表性能的初步考评 |
3.1 信度考核 |
3.1.1 分半信度系数 |
3.1.2 Cronbach's α 信度系数 |
3.2 效度考核 |
3.3 可行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量表条目的编制过程 |
4.2 量表条目的项目分析 |
4.3 量表的信效度及可行性检验 |
4.4 PRO-BC-AS量表的研制意义 |
4.5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
4.5.1 条目发展方面 |
4.5.2 现场调查方面 |
4.5.3 性能考核方面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PRO-BC-AS量表的应用前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自我报告结局量表条目》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B 《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自我报告结局量表条目》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录C 第二轮专家函询意见及修订方案 |
附录D 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自我报告结局初量表 |
附录E 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自我报告结局量表 |
附录F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G 临床调查知情同意书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自我报告结局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糖尿病个案管理师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3 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工具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步骤 |
2.5 质量控制 |
2.6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半结构式访谈 |
3.2 预函询 |
3.3 两轮专家函询 |
4 讨论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析 |
4.2 研究结果意义分析 |
4.3 研究可靠性分析 |
4.4 研究创新性分析 |
4.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资助 |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理论研究的可行性 |
1.4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2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构建研究 |
2.1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理论基础 |
2.2 概念-理论-实证框架指导下的范围综述 |
2.3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概念化发展过程 |
2.4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理论化建构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3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评价性研究 |
3.1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理论评价 |
3.2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中适应水平的概念检验 |
3.3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中应对适应过程的概念检验 |
3.4 本章小结 |
4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应用验证研究 |
4.1 基于实践场景的概念-理论-实证结构化框架 |
4.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适应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
4.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适应行为的干预性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修正 |
5.1 根据实践证据的理论修正 |
5.2 基于理论的护理研究和实践指导 |
6 研究结论 |
6.1 研究结果 |
6.2 研究创新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护理中域理论发展的文献研究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及不同培训模式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安宁疗护 |
1.1.2 安宁疗护中的全人护理理念 |
1.1.3 肿瘤患者的灵性、灵性需求和灵性照护 |
1.1.4 肿瘤科护士在灵性照护中的角色和地位 |
1.1.5 灵性照护教育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1 灵性照护培训的发展历程和课程设置 |
1.2.2 护理人员灵性照护能力不足且缺乏相关培训 |
1.2.3 安宁疗护中的灵性照护培训 |
1.2.4 “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1.3.1 护理人员灵性照护教育已成体系 |
1.3.2 灵性照护教育的发展历程 |
1.3.3 灵性照护教育的教学方案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初拟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 |
2.1 调查对象 |
2.2 计算样本量 |
2.3 调查工具 |
2.4 收集数据 |
2.5 质量控制 |
2.6 数据处理 |
2.7 研究结果 |
2.7.1 肿瘤科护士基本信息 |
2.7.2 肿瘤科护士对灵性照护的认知得分 |
2.7.3 肿瘤科护士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得分 |
2.7.4 肿瘤科护士的灵性照护能力得分 |
2.8 讨论 |
2.8.1 肿瘤科护士对灵性照护的认知现状 |
2.8.2 肿瘤科护士对临终关怀的态度现状 |
2.8.3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现状 |
第3章 制定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 |
3.1 函询专家 |
3.2 制定专家函询表 |
3.3 函询过程 |
3.4 函询结果的分析方法 |
3.5 函询专家基本信息 |
3.6 函询结果 |
3.6.1 专家积极系数 |
3.6.2 专家权威程度 |
3.6.3 专家协调程度 |
3.6.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第4章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培养 |
4.1 培训对象 |
4.2 分组方法 |
4.3 计算样本量 |
4.4 干预方法 |
4.4.1 组建研究小组 |
4.4.2 对照组干预方法 |
4.4.3 观察组干预方法 |
4.5 观察指标 |
4.6 质量控制 |
4.7 知情同意 |
4.8 统计学方法 |
4.9 结果 |
4.9.1 肿瘤科护士基本信息 |
4.9.2 观察组应用“钉钉App”的线上学习情况 |
4.9.3 两组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认知的培训结果 |
4.9.4 两组肿瘤科护士对临终关怀态度的培训结果 |
4.9.5 两组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的培训结果 |
第5章 讨论 |
5.1 构建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必要性 |
5.2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科学性 |
5.3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实用性 |
5.4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有效性 |
5.4.1 基于“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的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可增强培训效果,提升肿瘤科护士对灵性照护的认知水平 |
5.4.2 基于“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的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可增强培训效果,改善肿瘤科护士对临终关怀的态度 |
5.4.3 基于“互联网+护理”教学理念的线上线下培训模式可增强培训效果,提升肿瘤科护士的灵性照护能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性 |
6.3 局限性 |
6.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问卷调查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 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 C 中文版灵性培训前后量表 |
附录 D 中文版佛罗梅尔特临终关怀态度量表 |
附录 E 护士灵性照护能力量表 |
附录 F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专家函询(第一轮) |
附录 G 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专家函询(第二轮) |
附录 H 灵性照护能力培训知情同意书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管理 ——基于江苏省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研究缘起 |
(二) 选题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中国百年大学的研究 |
(二) 关于教育遗产的研究 |
三、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认识基础 |
(二)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本体基础 |
(三)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方法基础 |
(四)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价值基础 |
四、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概念框架 |
一、中国百年大学相关研究 |
(一) 中国百年大学概念界定 |
(二) 中国百年大学统计 |
(三) 中国百年大学空间分布及特征 |
(四) 中国百年大学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
二、教育遗产的概念及其分类 |
(一) “教育遗产”概念的分析框架 |
(二) “教育遗产”概念的语义解释 |
(三) “教育遗产”概念的层次结构 |
三、教育遗产资源的概念 |
四、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概念 |
第三章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价值分析与评价 |
一、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价值分析 |
(一)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历史价值 |
(二)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的艺术与审美价值 |
(三)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的科学技术价值 |
(四)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的教育文化价值 |
(五)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的其他价值 |
二、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价值评价要素及指标设计 |
(一)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的结构 |
(二)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三)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价值评估体系的概念框架 |
(四)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
第四章 江苏省域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分布现状 |
一、江苏省百年大学空间分布情况 |
二、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现状的调查 |
(一) 南京大学——江苏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之魁 |
(二) 东南大学——可与南京大学相媲美的教育遗产资源宝地 |
(三)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特色的教育遗产 |
(四) 南京林业大学——林业特色的教育遗产 |
(五)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特色的教育遗产 |
(六) 南京工业大学——年轻的工科学校,教育遗产资源有限 |
(七) 南京工程学院——21世纪合并的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单薄 |
(八)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特色,非物质教育遗产为主 |
(九) 河海大学——水利特色,非物质教育遗产资源居多 |
(十) 苏州大学——教会大学背景,教育遗产资源丰富,质量上乘 |
(十一) 南通大学——有地方特色的新百年大学,张謇是其教育遗产的名片 |
(十二)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特色,教育遗产资源颇多 |
(十三) 江南大学——轻工特色,50年代之后的教育遗产丰富 |
(十四) 江苏大学——农机特色,教育遗产资源不多 |
(十五) 扬州大学——主打“张謇”品牌,教育遗产资源较少 |
三、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特点 |
(一) 总体上,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规模体量庞大,质量上佳,但各校水平不一 |
(二) 内部关系上,江苏省各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之 |
四、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价值的评价 |
第五章 江苏省域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管理概况 |
一、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
(一) 对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进行管理,有利于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把握教育遗产资源 |
(二) 对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进行管理,有利于教育遗产资源的保护、整合、开发和利用 |
(三) 对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进行管理,有利于弘扬百年大学文化 |
(四) 对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进行管理,有利于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共享 |
二、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现状 |
(一) 管理的基本情况 |
(二) 保护情况 |
(三) 开发情况 |
(四) 利用情况 |
三、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基础配备不全 |
(二) 教育遗产资源的保护停留在“保存”式保护的初级阶段 |
(三) 教育遗产资源的开发不足 |
(四) 教育遗产资源的利用形式单一 |
四、江苏省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对教育遗产资源的认识不够 |
(二) 缺少对教育遗产资源深度开发的意识 |
(三) 教育遗产资源管理中行政思维占主导,经济思维匮乏 |
第六章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 |
一、统一一个基本认识: 从遗产到资源再到文化空间 |
(一) “从遗产到资源”的启示 |
(二) “从资源到文化空间”的拓展 |
(三) 百年大学的教育遗产文化空间 |
二、遵循五大发展理念,探索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之道 |
(一) 创造性转化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使其创新性发展 |
(二) 协同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相关主体、平衡各方利益 |
(三) 绿色开发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构建低碳节能的文化空间 |
(四) 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多元利用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 |
(五) 各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共赢 |
第七章 百年大学教育遗产管理的行动边界 |
一、事业的超越与产业的适应 |
二、传统的扬弃与现代化转型 |
三、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情结 |
四、全球化趋势与地域性前提 |
五、一体化框架与特色化内容 |
第八章 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管理策略 |
一、管理架构上,多主体齐心发力 |
(一) 国家价值导向,统筹规划,体现领导力 |
(二) 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多方投入,增强聚合力 |
(三) 市场自发调节,产权分离,提升竞争力 |
(四) 百年大学自我重视,学理研究,展示生命力 |
二、管理内容上,多层面齐抓共管 |
(一) 自觉保护,保障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二) 联动开发,激发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活力 |
(三) 创新利用,提高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效用 |
三、管理类别上,物质教育遗产和非物质教育遗产各有侧重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结论 |
三、创新之处 |
四、不足之处 |
五、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8)老年COPD患者关键要素置顶法中医健康教育方案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相关概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2.1 文献回顾 |
2.2.2 半结构式访谈 |
2.2.3 专家会议及德尔菲专家咨询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检索 |
2.3.2 半结构式访谈方法 |
2.3.3 专家会议及德尔菲专家咨询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学原则 |
2.6 技术线图 |
3 结果 |
3.1 文献回顾情况 |
3.2 半结构式访谈情况 |
3.3 专家会议及德尔菲专家咨询情况 |
4 讨论 |
4.1 纳入文献分析 |
4.2 老年COPD中医健康教育开展现状及提高策略 |
4.3 老年COPD患者关键要素置顶法中医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 |
4.4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COPD健康教育方案的文献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TAM模型的本科护生移动学习行为意向的模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理论依据 |
1.6 文献回顾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初始模型构建 |
2.2 研究假设 |
2.3 研究设计 |
2.4 研究对象 |
2.5 研究工具 |
2.6 资料收集 |
2.7 统计分析 |
2.8 质量控制 |
2.9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预调查 |
3.2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
第四章 讨论 |
4.1 本科护生移动学习行为意向的假设检验分析 |
4.2 提升本科护生移动学习效果的对策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局限性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B 研究工具 |
附录C 综述 移动学习在护理教育中的研宄现状及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10)案例论坛结合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案例论坛管理措施 |
1.2.2 评判性思维管理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安全质量结果比较(表1) |
2.2 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事件安全认知能力比较(表2) |
3 讨论 |
四、系统论思维在护理科研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升本科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调查分析[J]. 葛慧,邓颖. 现代职业教育, 2021(50)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自我报告结局量表的研制与初步考评[D]. 洪慧. 南昌大学, 2021(01)
- [4]糖尿病个案管理师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熊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构建及验证[D]. 王喜益. 浙江大学, 2020
- [6]肿瘤科护士灵性照护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及不同培训模式的效果比较[D]. 张娟. 南昌大学, 2020(08)
- [7]中国百年大学教育遗产资源的管理 ——基于江苏省的考察[D]. 瞿锦秀. 苏州大学, 2020(06)
- [8]老年COPD患者关键要素置顶法中医健康教育方案构建研究[D]. 张洁.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基于TAM模型的本科护生移动学习行为意向的模型探究[D]. 贾琪. 延边大学, 2020(05)
- [10]案例论坛结合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 周彩娟.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