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 NMR 弛豫时间 T_1——可用于研究成岩作用的参数

~1H NMR 弛豫时间 T_1——可用于研究成岩作用的参数

一、~1H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_1——一个可能用于研究成岩作用的参数(论文文献综述)

王瑜亮,万新焕,张云云,肖童,李福伟,高红梅,刘桂娟,林云良[1](2021)在《定量核磁共振氢谱测定氘代碘甲烷的氘代率》文中研究表明建立了测定氘代碘甲烷氘代率的定量核磁共振氢谱方法。实验以氘代二甲基亚砜(DMSO-d6)为氘代溶剂、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为内标物,在400 MHz光谱仪上进行测定。选择谱宽4807.69 Hz,激发偏置为2000.65 Hz,弛豫延迟时间为65 s,扫描次数为16次,以二氘碘甲烷氢(δ2.16)为定量峰,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的苯环氢(δ8.07)为内标峰。对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及耐用性等进行了方法学评价,结果良好。表明定量氢核磁共振法可用于氘代碘甲烷的氘代率测定,该方法准确可靠,简便快捷,且无需自身对照品,能够满足实验室中氘代碘甲烷氘代率的检测。

张书怀,马慧,郭朝晖,马敏珺,乔岩,王英雄[2](2021)在《正丁醇/丙酸与腐殖酸相互作用的NMR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制备液体燃料的费托合成工艺在合成过程中排放的费托反应生成水通常含有水溶性含氧化合物,例如醇、醛、酮和羧酸.费托反应生成水酸性强、成分复杂、种类繁多,因此需处理后才能排放.本文以核磁共振(NMR)为主要技术手段,以正丁醇和丙酸作为费托反应生成水中水溶性有机成分的模型化合物,研究了腐殖酸(HA)对费托反应生成水的吸附作用.1H NMR滴定实验和1H弛豫时间测定结果显示:随HA浓度增大,正丁醇质子信号变宽,但化学位移未变;丙酸质子信号变宽,且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正丁醇和丙酸的1H自旋-晶格和自旋-自旋弛豫时间均降低,分子相关时间增大.HA与正丁醇、丙酸的结合百分比表明HA对正丁醇的吸附作用大于丙酸.增加HA浓度有利于HA与正丁醇相互作用,但溶液pH值对HA(20 mg/mL)与正丁醇相互作用影响较小;另一方面,增加HA浓度、降低溶液pH值均有利于HA与丙酸相互作用,且HA浓度对相互作用的影响高于溶液pH值.本研究表明HA用于吸附处理费托反应生成水有效,且过程简单、价格低廉,在工业应用中具有潜力.

毛慧婷[3](2021)在《基于吩噻嗪衍生物的有机长余辉材料的性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超长有机磷光(UOP)因其独特的光物理性质而被广泛的应用在数据加密、信息存储、生物成像、传感、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各个领域。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获得高效的超长有机磷光材料,例如小分子晶体、金属有机框架(MOFs)、氢键有机框架(HOFs)、离子晶体、碳点(CDs)、共晶、主客体掺杂、聚合物等等。在已经报道的策略中,小分子晶体在有机长余辉材料中具有很大的潜能。因为有机小分子合成简单,成本低,易修饰。目前,许多研究都在探讨有机长余辉性质和固态堆积之间的关系,但是分子堆积如何影响有机长余辉以及潜在的机理尚不清晰。另外,一般来说,具有高效率的有机磷光材料寿命都比较短。目前为止,尽管在提高磷光量子效率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对于同时具有高效率又能够维持长寿命的有机磷光材料体系的研究还很少见。除此之外,大多数的有机长余辉材料都是由紫外光激发的,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在生物领域上的应用。与紫外光相比,可见光具有更小的光毒性,对生物分析和生物成像的穿透性更强,更便于实际应用。尽管科研人员对此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可见光激发的有机长余辉发射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小分子晶体长余辉材料种类较少、缺乏更多更有普适性的设计策略,尤其是兼具高效率和长寿命的有机磷光材料还亟待发展。因此,开展了以下三个内容。本论文包括三个部分,以吩噻嗪衍生物为研究对象,吩噻嗪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骨架,分子整体呈现出类似于蝴蝶型的结构,兼具一定的刚性和柔性,这种特殊结构可以抑制分子间的π-π堆积,减少三线态-三线态淬灭,提高磷光的发射强度。具体开展工作内容如下:(1)分子堆积对于有机长余辉发射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分子堆积排布具体将如何影响有机长余辉的性质以及潜在的机理尚不清晰。为了深入探讨分子堆积和有机长余辉之间的构效关系,我们采用简单的甲基作为功能化基团,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有不同数量甲基取代的吩噻嗪衍生物,在基本不影响分子的电子结构的前提下,调节它们的固态堆积形式,探索有利的UOP堆积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探索分子堆积模块中影响UOP光物理过程的主要因素,为今后制备具有UOP性质的有机小分子提供新的指导。在这些化合物中,具有双甲基取代的化合物m-DMOPP实现了最好的性能,寿命和效率分别为375 ms和1.9%。此外,基于超长有机磷光的性质,我们成功的将它们应用在信息防伪和3D模型上。(2)在有机长余辉分子设计中,同时具有高效率和长寿命的UOP体系仍然是一个大的难题。在第一个工作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吩噻嗪-苯环基本单元,引入不同数量的甲基基团的同时取代溴原子,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高效且长寿命的有机余辉材料。溴原子的引入能够极大地增强系间窜跃,同时由于甲基基团的存在,提供了更多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空间a,b,c轴三个方向交错排布形成密致的网状结构,使分子堆积更加紧密,极大的降低了非辐射衰退。两者协同作用,增强了量子效率的同时延长了磷光寿命。相比于无溴原子的化合物,磷光量子效率从0.8%提高到了11.1%,寿命从335 ms延长到了391 ms。此外,我们利用这些化合物的超长磷光的性质,研究了它们在防伪和加密的潜在应用。(3)纯有机小分子要想实现室温磷光发射,通常需要一个外力(引入官能团或掺杂在介质中)来增加系间窜跃过程和减少非辐射跃迁。此外,超长有机磷光材料大多需要紫外光激发。为了克服有机小分子长余辉材料的不足,我们充分考虑到吩噻嗪分子本身的结构特点和可能的氢键自组装的作用,采用一步法把吩噻嗪分子直接氧化得到了氢键自组装的超分子网格结构。这种极其简单的小分子不需要引入任何取代基就能够通过氢键自组装,实现高效的荧光-室温磷光多重发射。磷光寿命长达305 ms,量子效率能达到4%。更有趣的是,它们在容易获得的可见光激发下也可实现长寿命的室温磷光。实验结果表明,刚性化的分子构象和高度有序的空间网格结构,不但可以限制分子的运动和抑制非辐射跃迁而且可以促进系间窜跃速率,从而实现高效且长寿命的有机磷光。另外,利用长寿命有机磷光在可见光激发下的显着特征,成功的实现了多重加密和解密的应用。

杨坦[4](2021)在《树状大分子钆探针制备工艺及其对乳制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文中提出

王秋玉[5](2021)在《火山碎屑岩储层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 ——以通化盆地三棵榆树断陷鹰嘴砬子组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吴江鹏[6](2021)在《基于核磁共振的温度与盐溶液对黏土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核废料处置库和城市垃圾填埋场的建设,作为工程屏障中的缓冲回填材料以及垃圾填埋场中衬垫主要材料的黏土,其工程性质逐渐受到重视。例如,建造核废料处置库的地区地下水含盐量往往很高,随着地下水的逐渐渗透及核废料衰变过程中放出大量热量,温度与孔隙盐溶液的变化会引起缓冲回填材料中黏土微观结构的变化,进而使缓冲回填材料的性能劣化,最终引发核废料泄露等重大安全事故。因此,正确弄清温度和盐溶液对黏土微观结构的影响,对优化工程屏障性能以及评估处置库和垃圾填埋场的长期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基于核磁共振技术,测量了黏土的孔隙分布。此外,研究了温度与盐溶液对黏土中孔隙水状态的影响。本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基于核磁共振理论,提出一种快速准确测试土体弛豫率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得到的土体弛豫率联合土体弛豫时间分布计算了土体孔隙分布,将结果与压汞法做了对比,并分析了造成两种方法试验结果差异的可能原因。核磁法得出的最优孔径比压汞法的小了近一个数量级,这可能跟未考虑土体团粒结构对弛豫过程的影响有关,如果考虑土体团粒结构对弛豫过程的影响通过对比表面积进行折减而计算得到的有效弛豫率,则经过有效弛豫率换算得出的核磁孔径分布结果与压汞法得出的结果比较接近,说明核磁法经优化后得出的孔径分布是可以接受的。2.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和二维扩散理论,研究了温度对不同黏土中孔隙水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黏土的T1/T2值不同,T1/T2比值越大,水分子与土颗粒的亲和度越高,表面水分子的活动度越低。具有最大比表面积和阳离子交换能力的黏土具有最大的孔隙水表观活化能△E。对于土E,△E<0。这种异常的现象可能是由于土E的黏土矿物中含有较高的高岭石和伊利石。正的△E表明,渗透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负的△E表明,渗透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较大的|△E|意味着渗透系数对温度更为敏感。3.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和二维扩散理论,研究了盐溶液对不同黏土中孔隙水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黏土矿物含量较高的膨胀性黏土,T1/T2值有一定增加,且都在2左右。表明盐溶液对这类黏土中孔隙水的活动度有抑制作用,且跟盐溶液类型基本无关。此外,阳离子类型对不同黏土中孔隙水的△E有影响。蒙脱石含量较高的黏土依次在用蒸馏水、Na Cl、KCl和Ca Cl2溶液饱和后,黏土中孔隙水的△E也依次变小。矿物成分较复杂的黏土,在用Na Cl和KCl溶液饱和后,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孔隙中离子在抑制扩散双电层的同时也降低了离子周围水化层的活动度,导致其孔隙水的△E升高。

孔海宇,陈翰迪,喻瑞,张维萍[7](2021)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固体核磁共振谱学研究SSZ-39分子筛骨架铝分布与Br?nsted酸性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含铜的SSZ-39分子筛(AEI拓扑结构)在机动车尾气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反应中性能优异,其中SSZ-39分子筛的骨架铝分布与对应的Br?nsted酸性质对反应性能影响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同时结合固体核磁共振谱学实验探究了高硅和富铝SSZ-39分子筛骨架Al位置以及与相应Br?nsted酸强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骨架铝在不同位置的取代能发现,高硅H-SSZ-39分子筛的骨架铝主要以孤立Al形式存在,同晶取代后落位在T3位上,其相应的Br?nsted酸质子与O7结合时最稳定.而富铝SSZ-39分子筛的骨架铝主要以NNNN与NNN序列的2Al形式存在,当两个骨架铝原子分别位于六元环和四元环对位的T3位上时体系能量最低,此时两个Br?nsted酸质子指向分子筛的超笼和八元环孔道.在最优构型下计算质子亲核势、 NH3吸附态微观结构与脱附能以及吸附氘代乙腈后1H NMR化学位移来表征Br?nsted酸性,发现随着SSZ-39分子筛铝含量增加相应的Br?nsted酸含量增加,而Br?nsted酸强度趋于减弱.这些理论计算结果与NH3-TPD及吸附氘代乙腈的1H MASNMR实验结果一致,为调控SSZ-39分子筛酸性以及合理设计高效催化剂提供了依据.

苏红丹[8](2021)在《强磁各向异性稀土配合物的构筑与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信息爆炸式的增长,人们对于信息存储容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存储信息设备正向着小型化、高速度、大容量的方向发展。单离子磁体由于其在高密度信息存储、自旋量子器件及量子比特等方面有潜在用途,成为物理、化学和材料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此外,稀土离子在紫外到近红外区域内可以发射强的锐线光谱,可以用来构筑用于发光传感的稀土配合物。本文利用氧化膦配体与羧酸类配体合成了八个结构新颖的稀土配合物,并对它们的磁性及荧光性能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以HMPA为配体合成了两个同构的五角双锥构型的镝单离子磁体:[Dy(HMPA)2(H2O)5]2Br6·2HMPA·2H2O(1)和[Dy(HMPA)2(H2O)5]2Cl6·2HMPA·2H2O(2)。磁性研究表明1和2均为单离子磁体,它们的有效能垒分别为556 K和477 K,阻塞温度分别为12 K和8 K;另外我们对1中的量子隧穿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外加磁场和抗磁稀释能够有效抑制1中存在的量子隧穿效应;进一步的磁构关系分析表明抗衡离子对于磁性有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超过了改变氧化膦配体取代基的影响。第二部分以HMPA为配体合成了两个五角双锥构型的钬单离子磁体:[Ho(HMPA)2(H2O)5]2Cl6·2HMPA·2H2O(3)和[Ho(HMPA)2(H2O)5]Br3·2HMPA(4)。3和4具有相同的[Ho(HMPA)2(H2O)5]3+单元和不同的抗衡离子;通过磁性分析发现高对称的晶体场有效抑制了Ho3+基态的量子隧穿效应,使得3和4均为零场下的单离子磁体,有效能垒分别为290 K和320 K;磁构关系研究发现第二配位层对单离子磁体的磁性有一定的影响。第三部分合成了新的配体H2btdc,并合成了四个同构的三维稀土有机框架配合物[Ln2(btdc)3·DMF·2H2O]2DMF·4H2O(Ln=Dy(5)、Tb(6)、Gd(7)、Eu(8))。对5和7进行了磁性研究,发现5中存在很大的量子隧穿效应;荧光性能研究发现8可以发射Eu3+的特征红光,并可以特异性的检测Fe3+,检测限为1.42×10-7 mol·L-1,检测机理研究表明:8在Fe3+存在下发生荧光猝灭是由于Fe3+与配体中S和O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竞争吸收引起的。

慕尚超[9](2021)在《马朗凹陷芦草沟组泥页岩孔隙结构表征及其含油性评价》文中提出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泥页岩厚度大、品质好,页岩油资源潜力大,但芦草沟组页岩油储集层岩性复杂、矿物成分以及储集空间类型多样,页岩油赋存状态不清楚,有利储层评价研究仍不深入,制约了研究区页岩油的勘探与开发。本论文针对马朗凹陷芦草沟组泥页岩,采用全岩X-衍射、偏光显微镜及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氮气吸附和多维核磁共振等技术方法,开展页岩油储层矿物岩石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孔隙结构表征以及有利储层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以期为马朗凹陷陆相页岩油勘探部署提供地质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芦草沟组泥页岩主要由长英质和碳酸盐组成,含量分别介于5%~94%、2%~92%,粘土矿物含量极低,均值仅为3.2%,富含火山灰物质,岩相主要发育长英质岩相和混合质岩相。(2)结合镜下照片观测,页岩油储层岩性可划分为凝灰岩、白云岩、凝灰质白云岩、白云质凝灰岩四大类;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晶间孔、脱玻化孔、溶蚀孔和有机质孔,其中以脱玻化孔、晶间孔以及粒间孔为主。(3)高压压汞和氮气吸附以及一维核磁共振分析表明,小于50nm的孔隙提供了绝大部分的比表面积;吸-脱附曲线形态与Ⅲ型类似,说明孔隙形态多为半封闭孔、类似平板孔的开放孔以及墨水瓶状孔隙,孔隙以微孔隙为主,部分可见大孔隙或微裂缝。(4)基于分形维数分析表明,凝灰岩、白云质凝灰岩中小于50nm的孔隙相对规则,而白云岩、凝灰质白云岩中大于50nm孔径的孔隙相对规则,分形维数较低,更有利于提供有效的渗流通道;氮气吸附分形维数在脆性矿物含量较低时越趋近于3.0,说明此类储层孔隙形态相对复杂;通过对扫描电镜图像建立分形分析显示,相对于有机质孔,无机矿物孔隙结构更为复杂。(5)通过洗油前后二维核磁共振对比实验分析,游离烃类的占比约为20.1%~41.9%,储层中流体多存在于弛豫时间为0.01ms~1ms的小孔孔隙中,部分存在1ms~100ms的中大孔隙中;同时,页岩油赋存状态与岩性以及所含粘土含量均具一定的相关性,白云岩和凝灰质白云岩含油饱和度较高,白云质凝灰岩、凝灰岩偏低。综合上述成果,马朗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有利储层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类和凝灰质白云岩类储层。

李毅,辛家祥,王嘉琛,魏达秀,姚叶锋[10](2021)在《三种脉冲序列制备核自旋单重态效率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自旋单重态的制备和检测在化合物分子的相关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三肽分子AGG(Ala-Gly-Gly)中两个质子构成的一组孤立的自旋耦合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组基于不同原理的脉冲序列,分别对该体系制备了核自旋单重态;并分别测定和比较了三种方法制备核自旋单重态的效率及其寿命.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同一分子的同一自旋耦合体系中的质子,使用不同的脉冲序列制备得到的核自旋单重态的寿命并不会有明显差异,但基于不同脉冲制备核自旋单重态的效率差异相对较大.

二、~1H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_1——一个可能用于研究成岩作用的参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H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_1——一个可能用于研究成岩作用的参数(论文提纲范文)

(1)定量核磁共振氢谱测定氘代碘甲烷的氘代率(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实验条件
        2.1.1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2.1.2 定量核磁共振实验参数
    2.2 氘代率计算公式
    2.3 氘代试剂及内标物的确定
    2.4 供试品制备方法的确定
    2.5 仪器参数的考察
    2.6 方法学考察
        2.6.1 线性关系考察
        2.6.2 仪器精密度
        2.6.3 重复性
        2.6.4 灵敏度
        2.6.5 稳定性
        2.6.6 耐用性
    2.7 图谱处理方法
    2.8 典型样品的氘代率测定
    2.9 讨论
3 结论

(3)基于吩噻嗪衍生物的有机长余辉材料的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长余辉的研究进展
    1.3 有机长余辉的重要参数
        1.3.1 有机长余辉寿命
        1.3.2 有机长余辉量子效率
    1.4 有机长余辉的影响因素
        1.4.1 系间窜跃过程
        1.4.2 外部周围的环境
    1.5 有机长余辉材料的设计策略
        1.5.1 单组分
        1.5.2 多组分
        1.5.3 聚合物
    1.6 有机长余辉材料的应用
        1.6.1 生物成像
        1.6.2 信息加密和防伪
        1.6.3 传感器
        1.6.4 有机发光二极管
    1.7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7.1 选题依据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晶体堆积形式对有机长余辉材料的光物理过程的调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药品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和表征方法
        2.2.3 量子化学计算
        2.2.4 防伪图案和3D模型制备
        2.2.5 化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光物理性质的研究
        2.3.2 晶体分析
        2.3.3 理论计算分析
        2.3.4 防伪和3D图形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效且长寿命有机长余辉材料的构筑新策略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药品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和表征方法
        3.2.3 量子化学计算
        3.2.4 加密和防伪图案的制备
        3.2.5 化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光物理性质的研究
        3.3.2 晶体分析
        3.3.3 理论计算分析
        3.3.4 加密和防伪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组装聚集体:可见光激发有机长余辉材料的构筑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药品和试剂
        4.2.2 实验仪器和表征方法
        4.2.3 化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光物理性质的研究
        4.3.2 晶体分析
        4.3.3 数据多重加密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化合物的核磁氢谱和碳谱
作者简介与学术成果
致谢

(6)基于核磁共振的温度与盐溶液对黏土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温度和盐溶液对黏土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现状
        1.2.2 核磁共振技术在测试岩土体微观结构应用的研究现状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原理与理论介绍
    2.1 核磁共振概况
    2.2 核磁共振物理基础
        2.2.1 核自旋与核磁矩
        2.2.2 宏观磁化矢量与射频脉冲
        2.2.3 弛豫过程
        2.2.4 FID曲线、CPMG脉冲序列与IR脉冲序列
    2.3 多孔介质中流体的核弛豫相关理论
    2.4 压汞试验原理
第3章 黏土孔隙分布的测定
    3.1 引言
    3.2 弛豫率的推导过程
    3.3 试验方法及过程
        3.3.1 试验设备
        3.3.2 试验材料与步骤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度对压实黏土中孔隙水状态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及过程
        4.2.1 试验设备
        4.2.2 试验材料与步骤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加蒸馏水情况下二维T_1-T_2弛豫谱分析
        4.3.2 温度对孔隙水状态影响的核磁共振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盐溶液对压实黏土中孔隙水状态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方法及过程
        5.2.1 试验设备
        5.2.2 试验材料与步骤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加盐溶液情况下二维T_1-T_2弛豫谱分析
        5.3.2 盐溶液对黏土中孔隙水状态影响的核磁共振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固体核磁共振谱学研究SSZ-39分子筛骨架铝分布与Br?nsted酸性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与计算方法
    1.1 样品制备与表征
    1.2 分子筛模型和计算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固体NMR表征
    2.2 SSZ-39分子筛中Al的落位及B酸位置
    2.3 SSZ-39分子筛的B酸强度
        2.3.1 质子亲核势及NBO电荷分析
        2.3.2 NH3吸附态与脱附能计算
        2.3.3 1H MAS NMR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
3 结论

(8)强磁各向异性稀土配合物的构筑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单分子磁体与单离子磁体
        1.2.1 单分子磁体与单离子磁体的概念
        1.2.2 单离子磁体的弛豫动力学
        1.2.3 高性能稀土单离子磁体的设计
    1.3 高性能稀土单离子磁体的研究现状
        1.3.1 具有多角双锥配位构型的单离子磁体的研究进展
        1.3.2 环戊二烯类单离子磁体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基于HMPA构筑的镝单离子磁体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配合物的表征与性能测试方法
    2.3 配合物1和2的合成、表征及其晶体结构分析
        2.3.1 配合物1和2的合成及其表征
        2.3.2 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及分析
        2.3.3 配合物1和2的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
    2.4 配合物1和2的磁性表征与结果分析
        2.4.1 配合物1和2的静态磁学行为研究
        2.4.2 配合物1和2的动态磁学行为研究
        2.4.3 配合物1和2 的磁滞回线
        2.4.4 配合物1中量子隧穿弛豫行为的研究
        2.4.5 磁构关系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HMPA构筑的钬单离子磁体的研究
    3.1 引言
    3.2 配合物3和4的合成、表征及其晶体结构分析
        3.2.1 配合物3和4的合成及其表征
        3.2.2 配合物3和4的晶体结构及分析
        3.2.3 配合物3和4的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
    3.3 配合物3和4 的磁性表征与结果分析
        3.3.1 配合物3和4的静态磁学行为研究
        3.3.2 配合物3和4的动态磁学行为研究
        3.3.3 磁构关系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H_2btdc构筑的稀土配合物磁性和发光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配体和配合物的表征与性能测试方法
    4.3 配体H_2btdc的合成及表征
    4.4 配合物5-8的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分析
        4.4.1 配合物5-8的合成及基本表征
        4.4.2 配合物5-8的晶体结构分析
        4.4.3 配合物5-8的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
    4.5 配合物5和7的磁性研究
    4.6 配合物5-8的荧光性能分析
        4.6.1 配合物8对阴离子的荧光传感
        4.6.2 配合物8对阳离子的荧光传感
        4.6.3 配合物8的荧光传感机理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9)马朗凹陷芦草沟组泥页岩孔隙结构表征及其含油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题目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页岩油研究现状
        1.2.2 泥页岩孔隙结构研究现状
        1.2.3 泥页岩储层含油性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1.6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构造特征
    2.3 二叠系沉积特征
    2.4 芦草沟组沉积特征
第三章 泥页岩储层基本特征
    3.1 矿物组成特征
    3.2 岩石学特征
    3.3 岩石构造特征
        3.3.1 块状构造
        3.3.2 纹层状构造
    3.4 物性特征
第四章 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4.1 孔隙结构类型
        4.1.1 原生孔隙
        4.1.2 次生孔隙
        4.1.3 裂缝
    4.2 孔隙结构特征
        4.2.1 高压压汞
        4.2.2 氮气吸附
        4.2.3 核磁共振
    4.3 孔隙结构分形特征
        4.3.1 高压压汞分形
        4.3.2 氮气吸附分形
        4.3.3 扫描电镜图像分形
    4.4 分形维数与矿物参数关系
第五章 泥页岩含油性评价
    5.1 页岩油赋存状态
    5.2 泥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油性
    5.3 核磁共振分析
        5.3.1 一维核磁共振
        5.3.2 二维核磁共振
    5.4 有利储层评价
        5.4.1 储层评价
        5.4.2 有利储层评价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四、~1H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_1——一个可能用于研究成岩作用的参数(论文参考文献)

  • [1]定量核磁共振氢谱测定氘代碘甲烷的氘代率[J]. 王瑜亮,万新焕,张云云,肖童,李福伟,高红梅,刘桂娟,林云良. 山东科学, 2021(05)
  • [2]正丁醇/丙酸与腐殖酸相互作用的NMR研究[J]. 张书怀,马慧,郭朝晖,马敏珺,乔岩,王英雄. 波谱学杂志, 2021(03)
  • [3]基于吩噻嗪衍生物的有机长余辉材料的性质研究[D]. 毛慧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4]树状大分子钆探针制备工艺及其对乳制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D]. 杨坦. 南昌大学, 2021
  • [5]火山碎屑岩储层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 ——以通化盆地三棵榆树断陷鹰嘴砬子组为例[D]. 王秋玉.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6]基于核磁共振的温度与盐溶液对黏土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D]. 吴江鹏.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7]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固体核磁共振谱学研究SSZ-39分子筛骨架铝分布与Br?nsted酸性关系[J]. 孔海宇,陈翰迪,喻瑞,张维萍. 分子催化, 2021(03)
  • [8]强磁各向异性稀土配合物的构筑与性质研究[D]. 苏红丹.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9]马朗凹陷芦草沟组泥页岩孔隙结构表征及其含油性评价[D]. 慕尚超.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10]三种脉冲序列制备核自旋单重态效率的比较[J]. 李毅,辛家祥,王嘉琛,魏达秀,姚叶锋. 波谱学杂志, 2021(02)

标签:;  ;  ;  ;  ;  

~1H NMR 弛豫时间 T_1——可用于研究成岩作用的参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