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很容易与儿童艾滋病混淆

艾滋病很容易与儿童艾滋病混淆

一、AIDS容易与儿童艾滋病混淆的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唐丹丹[1](2020)在《数据挖掘技术在新疆艾滋病预测与控制模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了探讨数据挖掘技术在新疆艾滋病预测与控制中的应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预测新疆艾滋病的流行趋势、监测HIV治疗与疾病进展、识别高危人群、分析高危行为等,为新疆艾滋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以2004-2016年新疆HIV月发病率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单一ARIMA模型和组合ARIMAGARCH模型,对2004-2016年的新疆HIV月发病率数据进行拟合,评价模型预测效能,对新疆HIV月发病率进行1年的短期预测。2)以2007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的506例在新疆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儿童艾滋病患者的纵向随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线数据特征、不同治疗时间点,不同分组特征的抗病毒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研究对象抗病毒治疗的基线情况、免疫学效果、病毒学效果以及生长发育状况。采用广义估计模型分别对免疫学指标(CD4细胞计数)和生长发育指标(HAZ、WAZ)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预测模型,找出影响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免疫学和生长发育的关键指标,评价治疗效果。3)以乌鲁木齐市2009-2015年3组高危人群(注射吸毒者、男男性行为者、女性性工作者)的哨点监测报告数据为研究对象,数据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性行为和血清学检测结果。然后以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变量作为输入变量,是否感染HIV作为输出变量,建立三个数据集的四个预测模型。使用混淆矩阵、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精确率、召回率和ROC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来评估模型分类性能,并分析预测变量的重要性。结果:1)预测了2017年1-12月新疆HIV的月发病率,结果显示新疆2017年1-12月的HIV月发病率呈现出逐月下降的趋势,组合模型ARIMA-GARCH修正了ARIMA模型的ARCH效应,预测精度高于单一ARIMA模型,并且能够较好的对新疆HIV月发病率进行短期预测。2)506例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的基线数据特征结果显示,其中男童258例(50.99%),平均年龄7.62岁,年龄分布以>5岁为主,感染途径以母婴传播为主,临床分期主要以I期,II期为主。治疗前CD4细胞个数异常率为58.89%,病毒载量异常率为51.28%。初始治疗方案以AZT+3TC+NVP/EFV为主。不同随访时间治疗情况主要结果显示:随着治疗时长的增加,治疗后的CD4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身高、体重、HAZ和WAZ是随着治疗的时长增加而增加的;病毒载量、白细胞、总淋巴细胞和临床表现及机会性感染是随着治疗时长的增加而递减的;血糖,血肌酐和血尿素氮随着治疗时长的增加呈现出波动变化的趋势。其中治疗时长为1年时CD4细胞计数平均增长177个/μL,与治疗前相比增加了47.58%。病毒载量从治疗前的平均病毒载量106500拷贝/ml下降到治疗时长为1年时的25拷贝/m,远低于病毒载量检测的最低下限指标50拷贝/ml。不同分组特征CD4细胞计数主要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不同年龄段、不同开始ART年龄、不同基线CD4细胞计数分组、不同HAZ值分组以及不同初始治疗方案这几个分组的CD4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D4细胞计数均有增加,其中年龄分组≤5岁组平均增长高于>5岁年龄组;开始ART年龄分组≤5岁组平均增长高于开始ART年龄>5岁组;治疗前后不同基线CD4细胞计数分组中CD4细胞计数≥500组在治疗后平均增长最多;初始治疗方案分组中含ABC方案组平均增长最多。不同分组特征治疗前后HAZ值主要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基线CD4细胞计数、初始治疗方案,WHO临床分期以及复方新诺明使用情况这几个组的HAZ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HAZ值均有增加,其中女童组治疗后HAZ值平均增长高于男童组;>5岁年龄组治疗后的HAZ值平均增长高于≤5岁组;WHO临床分期III/IV期组的HAZ值平均增长高于I/II期组;复方新诺明使用组HAZ值平均增长高于不使用组。不同分组特征治疗前后WAZ值主要结果显示:性别、确诊到开始ART的间隔时间、基线CD4细胞计数、WHO临床分期和复方新诺明使用情况这几个分组的WAZ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童组治疗后WAZ值增长高于男童组;确诊到开始ART的间隔时间≤6个月组治疗后WAZ值平均增长大于>6个月组;处于WHO临床分期III/IV期组的WAZ增长高于I/II期组;复方新诺明使用组WAZ值平均增长高于不使用组。CD4细胞计数多因素GEE模型结果显示:影响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免疫学效果的关键指标是治疗时长(年)和基线CD4细胞计数水平。HAZ值和WAZ值多因素GEE模型结果显示:影响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生长发育状况的关键指标是治疗时长(年)、年龄、开始ART年龄以及WHO临床分期。3)实验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得到了最优预测结果,对MSM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4.4821%,FSW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7.5136%,IDU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4.6375%。其次是k近邻算法,对MSM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1.5258%,对FSW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6.3083%,对IDU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0.8287%。再次是支持向量机,对三个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0182%,98.0369%和91.3571%。决策树算法是四种算法中预测结果最差的,对MSM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79.1761%,对FSW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87.0283%,对IDU的诊断准确率为74.3879%。随机森林模型自变量的重要性得分表明,在乌鲁木齐市三个高危人群中,年龄是识别HIV感染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第一部分研究建立的ARIMA-GARCH联合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预测新疆HIV的月发病率数据,消除样本数据序列的ARCH效应,修正了ARIMA模型的不足,也较好地保留了新疆HIV月发病率预测的数据趋势。第二部分研究建立的广义估计模型找出了影响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免疫学和生长发育的主要危险因素,克服了其他方法对数据要求严格、无法分析多个不同时间点不同测量指标相关性的缺陷,能够较好地对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的治疗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推断。第三部分建立的高危人群HIV易感者的识别模型可以根据某些重要属性准确地识别疾病。三部分的研究均表明数据挖掘技术作为一种辅助疾病筛查和诊断的新方法,可以帮助医务人员从大量的信息中快速筛查和诊断艾滋病,监测HIV治疗与疾病进展、识别高危人群,为艾滋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

刘海荣[2](2013)在《社会资本对某地因艾滋病致孤儿童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自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我国艾滋病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国已经处于艾滋病流行的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病毒感染,第二阶段是发病与死亡,第三阶段是对家庭的打击,第四阶段是社区和国家危机),其作为一个重大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被认为是影响中国发展的三大问题之首,伴随艾滋病产生的“双重弱势”群体—因艾滋病致孤儿童(COBA),已引起国家和学界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当下物力资本、人力资本这类有形资源应用于艾滋病防治已进入“瓶颈”阶段,将社会资本这种无形资源运用于艾滋病防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研究目的了解COBA的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调查该人群微观层面上社会资本现况、生活质量状况以及应对问题的方式,并以普通家庭儿童作为对照,综合评价其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水平,分析其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活质量和应对问题方式的影响,从而明确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在社会资本理论框架下应对孤儿危机的策略,并倡导社会对该群体的关注和支持。研究方法选择某地登记在册的因艾滋病致孤儿童(包括失父和(或)母的儿童(COBA-O)及父和(或)母感染或患病的儿童(COBA-N))作为目标人群,并按照年龄、性别1:1配对设计,进行方便抽样,选择与受访对象位于同一地区中普通家庭的儿童作为对照(Control),采用修订的社会资本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儿童生活质量测定量表体系4.0中文版对受试人群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通过比较COBA与Control社会资本存量、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和策略。研究结果1.本次调查共获得307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82份(COBA-O为88人,COBA-N为53人,Control为141人),有效应答率91.86%。2.生长发育状况:身高方面,男性COBA低于Contr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COBA与Contr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重方面,各组别COBA与Control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社会资本状况:(1)社会资本问卷信效度:社会资本问卷由社会网络、社会参与、社会支持和社会信任4部分组成,共17个条目,其整体信度为0.773;结构效度上,提取4个主成分,可解释72.97%的总变异;(2)社会网络:包括3个条目,COBA与Control在交往密切的亲属、朋友数量上无差别,在交往密切人群的职业类别数量上有差异(后者多于前者),社会网络维度得分两者无差异;(3)社会参与:包括4个条目,COBA与Control在参与组织的数量上、所参与的组织开展活动的频率、近半年参加活动的次数以及主动参与活动的频率上均无差别,社会参与维度得分两者无差异;(4)社会支持:包括5个条目,COBA与Control主观感受到支持情况无差别,COBA认为自身实际得到的支持和支持来源的数量低于Control, COBA在寻求支持的频率和寻求支持来源的数量上低于Control, COBA的社会支持维度得分低于Control,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社会信任:包括5个条目,COBA对抚养人、亲戚、邻居/同学/朋友的信任程度上均低于Control,两者对教师和医务工作者的信任程度相同,COBA的社会信任维度得分低于Control,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社会资本存量:COBA的社会资本存量低于Control,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受访对象组别(COBA & Control)、年龄、在学与否、抚养类型及抚养人职业对社会资本存量产生影响。4.简易应对方式:在积极应对维度得分上,COBA与Control相同;在消极应对维度得分上,COBA高于Control;两者应对倾向分布不同。5.生活质量:COBA的主观生活质量评分低于Control,生理领域方面,两者得分相同;心理领域方面,COBA得分低于Control,其中,COBA在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得分上低于Control,而在角色功能上两者得分无差异。6.社会资本存量和受访对象组别(COBA & Control)为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7.受访对象组别(COBA & Control)、应对方式和社会资本存量为主观生活质量评价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1.COBA的身心健康状况(1)样本地区COBA的生长发育状况正常,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正常儿童无异,可以参与常规性的体育活动;(2)尽管该地区COBA能够在其学习、生活中正常履行相应的行为规范,但其受悲伤、沮丧、恐惧等负面情绪的影响较为严重,在与他人交往等方面存在劣势,且在遭遇生活负性事件时较易选择消极应对方式。2. COBA的社会资本、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1)本研究中所使用的针对儿童的社会资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具有普适性;(2)该地区COBA的社会关系网络正常,但网络的异质性较低;社会参与水平正常,主要为少先队和各类兴趣协会等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客观支持来源少且对其利用度低:社会信任程度较低,对于(拟)血缘关系成员的信任度低于正常儿童;(3)影响其社会资本的因素主要包括:受访对象组别(COBA & Control)、年龄、在学与否、抚养类型及抚养人职业;(4) COBA在情感功能和社交功能上的劣势导致其生活质量低于正常儿童:(5)社会资本存量影响受试人群面对环境变化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COBA在应激状态时更习惯采用消极应对方式;(6) COBA主观生活质量评价低于正常儿童,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者生活质量评价较高,社会资木存量与生活质量评价呈显着正相关。建议1.加强认识,完善现有的COBA社会支持体系;2.勇于创新,发挥信任理论在关爱COBA工作的作用;3.健全网络,提高COBA社会网络的异质性;4.动员参与,积极探索COBA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李鹏飞[3](2017)在《大学生观点采择对艾滋群体偏见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81年被发现伊始,艾滋病就成为遭受偏见最为严重的疾病。在各个国家,社会对艾滋群体的偏见都被公认为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主要障碍。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性活跃人群和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艾滋人群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艾滋群体偏见作为一种态度,具有外显和内隐两种形式,其中,外显偏见是个体能够觉察到的,而内隐偏见是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传统偏见干预策略,如教育、意识性抑制等手段,经证明,都没能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近年来,观点采择作为一种新型的干预手段,被大量运用到偏见干预的研究中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把观点采择用于对艾滋群体偏见的干预,是否也会达到理想效果呢?若观点采择能有效降低大学生对艾滋群体的偏见水平,其背后又是何种心理机制起作用呢?带着这些疑问,进行了如下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观点采择对艾滋偏见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目前,关于观点采择影响偏见的作用机制的理论主要有两种:共情—利他假设和自我—他人融合假设。研究一主要探讨了观点采择对大学生的外显艾滋偏见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观点采择可以有效降低被试对艾滋群体的外显偏见。对前测中被试在各维度的得分进行分析,发现被试在社会距离维度对艾滋群体的偏见最高,强制性处理意见维度的偏见次之,道德判断与责备维度的偏见水平最低。实验干预后,将观点采择组的各维度得分进行前后测比较,发现各维度的得分都显着降低。研究二主要探讨了观点采择对大学生的内隐艾滋偏见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观点采择不能有效降低内隐艾滋偏见。但通过对前测的D值,以及不相容任务和相容任务的反应时之差的分析证明,在内隐层面,大学生对艾滋群体确实存在显着的偏见。研究一验证了观点采择对大学生的外显艾滋偏见的干预效果,研究三主要探讨的是其背后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共情反应在观点采择降低外显艾滋偏见的过程中起了中介作用,验证了共情—利他假设,而外显自尊却没有起到调节作用,没能验证自我—他人融合假设。综上,主要研究结论如下:观点采择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被试对艾滋群体的外显偏见。在这一过程中,共情反应起到了中介作用,但外显自尊没起到调节作用;大学生被试对艾滋群体有显着的内隐偏见;观点采择不能有效降低大学生被试对艾滋群体的内隐偏见。

Walid Bin Hosain[4](2012)在《中国与孟加拉国艾滋病预防策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目的与意义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后,这种病死率极高的慢性传染病迅速在全球蔓延,二十几年来已经夺走了全球2500万人的生命。每天大约有1.1万人新感染艾滋病病毒,且95%以上的新感染人群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由于传播方式特殊、流行快速和病死率极高的特点,艾滋病己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艾滋病己经严重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甚至对和平与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有效遏制艾滋病不仅仅需要技术支持,解决非技术层面的问题,达到有效执行防治艾滋病的政策、发挥地方抗击艾滋病主动性同样重要。经过多年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国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些防治措施还得到艾滋病规划署的赞赏,如:扩大毒品替代疗法降低吸毒者感染率、开展反歧视项目、加强社区健康工作者提供艾滋病防治服务的能力等。孟加拉国的艾滋病感染率仍然较低,但是感染者数目在加速增长,面临的艾滋病威胁与其他高发国家并无实质上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因为注意力没有放在防治艾滋病方面孟加拉国也受到较大的艾滋病潜在威胁,加之政治动荡和冲突加剧了贫困和流离失所问题,使得防治艾滋病问题变得更加困难。欲达到2011至2015年期间“零新增感染、零歧视和零死亡”三大全球抗艾目标,中国和孟加拉国都还有相当的路程要完成。因此艾滋病的流行依旧是两国面临的重大难题,需要借鉴别国经验,提高对艾滋病的防治能力。这也是我从孟加拉国到中国学习公共卫生的主要目的。二、研究方法与结果文章在介绍艾滋病发展现状、趋势的基础上,对中国和孟加拉国艾滋病防治策略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运用比较研究法,按照STEEPLE模型分析了中国与孟加拉国艾滋病发展主客观条件的异同。详细介绍了两国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社会、人口,技术,经济,自然环境,政治,法律,道德的问题与现状。对比研究了中国和孟加拉国医疗领域制度建设、组织建设、资金投入的发展状况。文章着重于研究中国和孟加拉国在艾滋病防治战略规划、预防策略、治疗关怀与技术支持、人权状况以及民间组织参与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根据两国在艾滋病防治上面的独特经验,给对方国家艾滋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建议。中国政府应当强化主观能动性,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协调运作,提升艾滋病防治投入的效率;同时应当加强非政府组织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和地位。孟加拉国应该加强对艾滋病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大对艾滋病防治的投入,获取在本国艾滋病防治战略上更多的话语权。

臧春鹏[5](2011)在《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传播流行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评估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对中国艾滋病流行趋势的影响。探讨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和采取高危行为干预措施之后,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疫情趋势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防控艾滋病策略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方法:利用传染病动力学方法建立艾滋病动力学模型,从我国免费艾滋病治疗的运行情况提取治疗相关参数,通过文献研究获取其他参数。模拟了目前标准(CD4<350/ul)开展抗病毒治疗、全部HIV感染者和病人都接受治疗、未开展抗病毒治疗三个队列,分析艾滋病人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传播能力(基本再生数)与生存时间上的变化趋势,评估在我国对艾滋病人开展的大规模抗病毒治疗对于艾滋病疫情的影响。利用建立的艾滋病动力学模型预测抗病毒治疗开展后的艾滋病疫情长期趋势,并比较不同高危行为人群在不同治疗覆盖面及不同干预强度下的艾滋病流行趋势。结果:通过艾滋病动力学模型的模拟,得到以目前标准开展抗病毒治疗之后,在短期内,接受治疗病人的基本再生数低于未接受治疗的基本再生数;而从长期趋势看,接受治疗的异性性接触、男男性接触和吸毒人群的基本再生数分别在22年、28年和32年超过未治疗的基本再生数。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预测艾滋病仍然会在不同高危人群中持续传播扩散,采取干预措施后疫情的上升势头会减缓甚至下降。全部治疗病人的基本再生数和疫情趋势预测上都是上升最缓的,可以认为全部治疗能够有效的控制和减缓艾滋病的传播扩散。结论:单独使用抗病毒治疗在短期内可以减少艾滋病新发感染,但从长期效果看,必须与干预手段相结合,才能有效的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全部治疗从理论上可以有效控制和减缓艾滋病的扩散。

吕茹,胡志亮,成骢,魏洪霞[6](2020)在《儿童艾滋病并麻疹2例》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儿童艾滋病并麻疹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期待未来能制定出针对此类人群的麻疹预防策略,以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儿童艾滋病并麻疹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结果患艾滋病的儿童更容易感染麻疹,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现有的麻疹预防措施不足以应对此类特殊人群。结论对所有感染艾滋病的儿童进行额外的麻疹疫苗接种,尤其在抗逆转录病毒产生免疫重建后,至少再提供一次麻疹疫苗接种的机会。

叶景荣[7](2012)在《北京市2006-2010年HIV-1流行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HIV-1最显着的特征是其高度的变异性,高变异性是HIV-1疫苗研究巨大的障碍,也是艾滋病无法治愈的根本原因。北京市自1985年报道我国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截至2010年累计报道8570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其中性传播4277例(49.91%),异性传播1732例(20.21%),男男同性(简称男同,下同)传播2545例(29.70%),静脉吸毒传播2216例(25.86%),外省输血传播444例(5.18%),外省单采浆传播316例(3.69%),母婴传播69例(0.80%),传播途径不详1248例(14.56%)。目前北京市的艾滋病疫情处于快速增长期,传播途径中性传播,特别是男同传播,所占比例快速上升,性传播比例从2006的41.4%上升到2010年的87.4%,男同传播从2006年的22.8%上升到2010年的58.9%。为了研究北京市HIV-1的流行特征,本文对北京市2006-2010年新发现的HIV-1感染者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耐药性本底研究,对B’/C重组型毒株做了gag-pol区基因特征分析;同时我们还分析我国2002-2010年CRF01AE毒株gαg基因特征,并尝试用贝叶斯合并理论方法重建了我国CRF01AE流行史。HIV-1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北京市是一个多亚型共流行的地区,成功扩增出604例标本中存在A1、A2、B、B’、C、D、G、h、CRF01AE、CRF02AG、CRF06cpx、CRF07BC、 CRF08BC和B’/C14种亚型和重组型(简称亚型,下同),所占比例依次为0.33%、0.17%、19.54%、12.09%、2.32%、0.17%、0.33%、0.17%、34.27%、0.83%、0.17%、26.66%、1.99%和0.99%,CRF01AE、CRF07BC、B和B’亚型为主要亚型,合计占92.5%;异性传播途径中存在13种亚型,主要是CRF01AE(31.7%)、B’亚型(19.7%)和CRF07BC(18.0%),男同传播途径中存在6种亚型,主要是CRF01AE(50.8%)、B亚型(32.4%)和CRF07BC(12.4%);静脉吸毒传播存在8种亚型,主要是CRF07BC(82.9%);血液传播主要是B’亚型(95.5%);1例母婴传播为CRF01AE,B和B’亚型比重总体上处于下降的趋势,CRF01AE稳步上升,CRF07BC先下降而后又快速上升。北京流行的CRF07BC具有较高的遗传同源性,似乎起源于共同的祖先,进化簇内的序列交错分布,没有地域、民族和样本采集时间相关的聚集倾向,仅在某些氨基酸位点上表现出与地域和传播途径相关联的氨基酸组成差异;重组断点分析发现36条CRF07BC和2条CRF08BC gag-pol基因序列同参考株的重组断点基本一致,表明北京的CRF07BC和CRF08BC没有发生进一步重组;发现1例新的B’/C重组型。HIV-1耐药本底研究显示368例未治疗HIV-1感染者中存在B、B’、C、CRF01AE、 CRF02AG、CRF06cpx、CRF07BC、CRF08BC和B’/C9种亚型,所占比例依次为25.8%、16.8%、2.2%、32.6%、0.3%、0.3%、19.0%、2.2%和0.8%;总的耐药率为6.0%,蛋白酶抑制剂、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率分别为3.0%、1.6%和1.9%;异性、男同和静脉吸毒传播的耐药率分别为2.0%、9.5%和2.2%;B、B’、CRF01AE和CRF07BC的耐药率分别为3.2%、8.1%、10.0%和0%;41-59岁年龄组耐药率为10.0%,20-40岁为5.5%,<20岁和>60岁未检测出耐药突变;2006-2010年问年度耐药率分别为5.9%、8.1%、6.4%、3.4%和2.6%;本研究是北京市首次大样本量HIV-1耐药本底研究,其中有57.3%的毒株是非B亚型,提供了非B亚型耐药的资料,结果显示北京市未治疗的HIV-1感染者耐药突变处于较低的水平,男同人群、B’亚型和CRF01AE耐药率较高。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我国CRF01AE具有较高的遗传异质性,进化树上存在4个主要的亚簇,亚簇1包含141例样本,占全部序列的48.1%,72.3%的病例为男同传播;亚簇2包含23例样本,占全部序列的7.8%;亚簇3内包括32例样本,占全部序列的10.9%;亚簇4内包含78例样本,占全部序列的26.6%,67.9%的病例为男同传播。亚簇1、2和4内无其它国家的序列,亚簇3同泰国的CRF01AE毒株关系密切。运用贝叶斯合并理论分别计算4个亚簇的最近共同祖先株形成时间(time to the most recent common ancestor,tMRCA),亚簇1传入我国不同地区的时间在1990年到2003年之间;亚簇2几乎同时在1998年左右传入华北和中南地区;亚簇3大约在1998年传入东北地区;亚簇4大约在1995年左右起源于东北,1998年前后传入华北。本研究首次观察到我国CRF01AE病毒株存在4个主要亚簇,表明我国的CRF01AE可能至少有4个的病毒株来源,其中1个与泰国株密切相关;亚簇1和亚簇4合计占全部序列的74.7%,是我国CRF01AE优势毒株,表明这两个亚簇内的毒株具有一定传播优势。

陈耀龙[8](2015)在《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规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制定方法科学严谨、报告内容规范充分的实践指南能够促进卫生保健质量,节约医疗成本,提高患者健康水平。然而近二十年间,尽管全世界发表了上千部实践指南,但其报告质量却良莠不齐,尤其是对制定方法和推荐意见的报告普遍存在重要问题。当前已有少数组织和机构对指南的报告标准进行了探索,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制定出适用于不同类型指南(临床领域、公共卫生领域和卫生政策领域)的国际报告标准,促进指南的报告质量。目的1)对当前发布的指南制定手册进行系统评价;2)对WH02008-2013年间制定的指南进行报告质量评价;3)制定卫生保健领域中实践指南的报告规范;4)基于课题组制定的报告规范对中西医结合指南的报告质量进行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三种研究方法:1)文献计量学:对纳入的指南制定手册与指南的数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2)系统评价:系统评价当前指南制定手册与指南的报告质量;3)德尔菲法:对实践指南报告规范的条目进行德尔菲法共识。结果1)共纳入34部指南制定手册,91%(31部)报告了指南小组的组成,但小组名称和规模各不相同;59%(20部)提出在指南制定中应考虑患者偏好和价值观,其中15%(5部)对此进行了描述;82%(28部)提出在指南制定中应该考虑干预措施的成本和经济学,其中18%(6部)对此进行了描述;65%(22部)报告了推荐意见共识的方法,29%(10部)描述了具体的方法;71%(24部)报告了指南应该对利益冲突进行管理,59%(20部)描述了较为详细的方法与步骤;67%(23部)的指南手册报告了指南的报告或撰写格式,但所有指南的报告格式或条目均不相同。2)共纳入WHO正式发布的指南133部,其中题目中用来表示指南的术语就有33种;3%(4部)报告了指南的类型;65%(86部)的指南报告了执行总结,但不同执行总结的报告内容差异很大;59%(78部)的指南报告未来将更新,但均未提及具体的更新方式和步骤;40%(54部)的指南报告了适用的国家和地区;55%(73部)的指南明确报告了分级系统,其中52%(69部)使用GRAD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分级系统;32%(43部)的指南报告了在形成推荐意见时考虑了患者偏好和价值观;47%(63部)的指南报告了在形成推荐意见时考虑了成本或资源利用;38%(51部)的指南报告了共识方法。3)德尔菲法共招募到专家17名,来自1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形成初始条目46条,3轮德尔菲法调查后,最终产生21个主要条目,共包含37个具体的亚条目。4)共纳入41部中西医结合指南,发表在19种杂志上,51%(21部)的指南描述了参与指南制定的小组数量和名称;15%(6部)的指南报告了对纳入的证据进行分级;7%(3部)的指南报告了推荐意见的强度及支持该推荐的证据质量;5%(2部)的指南报告在形成推荐意见时通过德尔菲法达成共识;12%(5部)的指南报告了制定过程中的资金支持,但所有指南均未报告资金支持的具体用途及资助者在指南制定中的作用。所有指南均未报告指南的制定是否基于系统评价,仅有1部指南报告了检索证据的方法。结论1)通过对指南制定手册的系统评价发现,大部分指南手册涵盖了指南制定的主要方面,但制定方法仍然以专家意见为主,未及时整合与纳入当前指南研究的最新方法和标准,对指南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学描述不全面,对指南制定流程和细节描述不具体,缺乏指南报告规范相关的章节和条目。应尽快探索制定针对指南手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的评价标准,提高其制定的科学性和报告的充分性。2)通过对WHO指南的报告质量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指南报告了主要的制定方法和推荐意见,但其报告格式仍然差异较大,在具体内容上,对证据的检索、评价和分级,患者偏好和价值观以及经济学方面报告不充分。指南评审委员会(GRC, Guidelines Review Committee)应及时在《WHO指南制定手册》中加入报告规范章节,并在两轮评审时,加强WHO指南报告的规范性。3)本研究制定的卫生保健实践指南报告规范,涵盖了指南需要报告的最主要信息,强调了指南研究问题的结构性、证据检索的系统性,推荐意见共识的规范性,利益冲突管理的透明性,以及独立评审的重要性。该报告规范为指南制定者全面、清晰、明确地报告指南提供了依据,适用于临床实践、公共卫生和卫生政策等不同指南。4)通过使用RIGHT条目对中西医结合指南的报告质量分析发现,整体报告质量较低,尤其是在制定流程和推荐意见部分描述不够清晰明确,一方面可能由于部分中西医结合领域专家尚未及时引入现有的指南报告规范,另一方面RIGHT中的部分条目在中西医结合指南中的适用性有限,应基于RIGHT清单尽快制定出符合中西医结合指南特点的报告规范。

邱琇[9](2008)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遏制艾滋病的流行,且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仍然不能满足全方位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需求。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有效减少新发HIV感染的干预措施,但随着女性受艾滋病影响程度的增加,需要不断增加资源的投入以应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所面临的巨大需求。然而目前国内缺乏关于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与利用的研究,缺乏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干预措施的评价,缺乏指导资源投入、优化、合理配置与利用的科学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紧密结合我国实际,主要从项目全成本角度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进行了描述,对干预措施进行了经济学评价与分析,对资源投入与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服务需求进行预测。为卫生决策部门科学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经济、有效、可行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策略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通过现场调查收集2003年~2006年广西贺州八步区、新疆伊宁市、云南陇川县和瑞丽市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状况,以及项目实施期间孕产妇HIV抗体筛查情况,以及为HIV感染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儿提供干预服务的情况,对各项干预措施进行成本测算,并通过计算每发现1例HIV感染孕产妇、避免1例儿童新发感染HIV和挽救1个残疾调整寿命年(DALY)的成本对项目进行成本效果分析。运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资源投入的6个经验因素及运用主成分分析拟合的3个综合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构建“需求指数1”,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构建资源需求预测模型。通过现场调查获得有关参数信息,建立决策树模型,比较不同服务策略的差异,并进行敏感度分析,。研究结果2003~2006年研究地区共投入艾滋病母婴传播防治资源折合人民币4,440,951元,国家财政投入是主要来源,占85.58%。运用这些资源,共为7,064人次提供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能力培训;为75,797名(63.75%)孕产妇提供了免费的HIV抗体筛查,筛查率逐年上升(P<0.001);通过项目确诊485例HIV感染孕产妇,其中126人自愿终止妊娠,359人分娩,活产婴儿355例;项目为213例(59.33%)分娩产妇和283例(79.72%)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提供了免费的抗病毒药物,为87.8%的随访婴儿提供了免费的奶粉。依据HIV母婴传播率为13.8%进行估计,项目地区共避免95例儿童感染HIV,挽救2,375个DALYs。依照全成本核算的角度,每例孕产妇HIV抗体筛查平均费用为人民币36.51元,孕产期明确1例HIV感染孕产妇的平均成本为5,512.03元,每避免1例儿童感染HIV的成本是46,747元,每挽救1个DALY的成本是1,870元人民币,折合231美元。但项目中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超额死亡抵消了19.6%的项目所挽回DALYs损失。研究地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逐年增长,不同地区间资源投入有差异,与地区人均国民收入(P<0.01)、地区人口规模(P<0.01)、女性HIV感染水平(P<0.1)与服务需求(P<0.05)等指标相关(P<0.1)。4个研究地区资源流向构成差异有显着性(P<0.001)。在人群HIV感染率为0.036%是常规提供孕产期HIV抗体筛查,项目成本效益均等。“提供免费的HIV检测,孕妇可以知情拒绝检测(opt-out)”的筛查策略净现值指数在成人HIV感染水平和母婴传播率的不同点值均高于自愿选择HIV检测策略。主要结论研究地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随着需求而增长,资源流向基本合理,但资源流向模式尚未成熟。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干预措施效果明确,有效减少儿童艾滋病的新发感染。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成本控制良好,以较低的成本避免了新发儿童HIV感染;应适时扩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服务的覆盖面,“提供免费的HIV检测,孕妇可以知情拒绝检测”策略具有更高的效率。地区人口规模、女性HIV流行水平及妇幼卫生服务需求等因素影响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的投入。然而,我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服务需求巨大,整体投入尚显不足;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超额死亡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面临的巨大挑战。

田敏[10](2012)在《皖北农村地区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安徽省农村地区HIV/AIDS患者高效抗病毒治疗的服药依从性水平和生活质量现状,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农村艾滋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安徽省临泉县作为研究现场,对124名接受免费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患者进行现场调查。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以匿名的形式通过面对面访谈收集资料,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服药依从性相关内容以及MOS-HIV生活质量问卷。利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及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率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χ2检验、t检验等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重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中回收有效问卷122份,有效率为98.4%。122名患者过去1个月服药依从率为95%~100%的患者占77.9%,低于95%的患者占22.1%。漏服药的主要原因为太忙、遗忘、离家外出没有随身携带药物。经分析未发现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治疗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是否饮酒、是否有专门督导员督导服药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有差异(p>0.05),而是否采取一些方式提醒自己服药是影响患者依从性好坏的因素(p﹤0.05),能够采取一些方法提醒自己服药的患者其依从性好的可能性是那些没有采取提醒方法的患者的2.61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活质量生理维度总得分在年龄、抗病毒治疗时间、是否饮酒3个因素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维度总得分在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人均年收入、依从性、是否饮酒6个因素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低、抗病毒治疗时间长、文化程度高、人均年收入高、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好,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更高。结论我国皖北农村地区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服药依从性为中等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针对患者漏服药物的常见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可通过对患者提醒、督导,提高和改善患者的服药知识及自我效能,治疗同时给予病人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从而提高艾滋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其生活质量水平,保证抗病毒治疗效果并促进艾滋病治疗和预防工作。

二、AIDS容易与儿童艾滋病混淆的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IDS容易与儿童艾滋病混淆的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挖掘技术在新疆艾滋病预测与控制模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时序数据挖掘ARIMA-GARCH模型在新疆HIV发病趋势预测中的应用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纵向数据挖掘GEE模型在新疆儿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预测中的应用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横截面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模型在乌鲁木齐三大高危人群HIV感染预测中的应用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2)社会资本对某地因艾滋病致孤儿童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现场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4 调查工具
    2.5 问卷编码方式
    2.6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其他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3.2 社会资本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3.3 社会资本情况
    3.4 应对方式状况
    3.5 生活质量状况
4 讨论
    4.1 社会资本问卷
    4.2 应对方式问卷
    4.3 生活质量问卷
    4.4 生长发育状况
    4.5 社会资本现状
    4.6 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
    4.7 应对方式状况
    4.8 生活质量状况
    4.9 其他
    4.10 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
5 结论和建议
    5.1 因艾滋病致孤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
    5.2 社会资本、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
    5.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3)大学生观点采择对艾滋群体偏见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文献综述
    2.1 偏见
        2.1.1 偏见的概念形成
        2.1.2 偏见与刻板印象、歧视、污名的关系
        2.1.3 偏见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1.4 偏见形成理论
        2.1.5 艾滋群体偏见的内容
        2.1.6 外显偏见与内隐偏见
        2.1.7 艾滋群体偏见的测量
        2.1.8 偏见干预
    2.2 观点采择
        2.2.1 观点采择的概念
        2.2.2 观点采择的类型
        2.2.3 观点采择对降低偏见的作用
        2.2.4 观点采择降低偏见的作用机制
        2.2.5 观点采择的操控
3.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3.1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3.2 课题研究目标
4.研究一 观点采择对大学生的外显艾滋群体偏见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预备实验
    4.3 正式实验
        4.3.1 研究假设
        4.3.2 实验设计
        4.3.3 研究被试
        4.3.4 研究工具
        4.3.5 研究过程
        4.3.6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5.研究二 观点采择对大学生的内隐艾滋群体偏见的影响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实验设计
    5.4 研究被试
    5.5 研究工具
    5.6 研究过程
        5.6.1 实验环境
        5.6.2 实验过程
    5.7 研究结果
        5.7.1 被试基本人口学信息
        5.7.2 前测数据分析
        5.7.3 观点采择对大学生的内隐艾滋偏见的影响
    5.8 讨论
    5.9 结论
6.研究三 观点采择影响大学生的外显艾滋群体偏见的作用机制的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实验设计
    6.4 研究被试
    6.5 研究工具
    6.6 研究过程
    6.7 研究结果
        6.7.1 观点采择对共情的影响
        6.7.2 共情反应在观点采择影响外显艾滋群体偏见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的检验
        6.7.3 外显自尊在观点采择影响艾滋群体外显偏见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的检验
    6.8 讨论
        6.8.1 共情—利他假设: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
        6.8.2 自我—他人融合假设:外显自尊的中介作用
    6.9 结论
7.总讨论
    7.1 大学生艾滋群体偏见状况
        7.1.1 大学生被试外显艾滋群体偏见主要组成成分分析
        7.1.2 大学生被试内隐艾滋偏见状况
    7.2 观点采择对艾滋群体偏见的影响
        7.2.1 观点采择对外显艾滋群体偏见的影响
        7.2.2 观点采择对内隐艾滋群体偏见的影响
    7.3 观点采择对外显艾滋群体偏见影响的作用机制
    7.4 对艾滋群体偏见干预的启示
    7.5 研究不足和展望
8.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国与孟加拉国艾滋病预防策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一、艾滋病概述
        (一) 艾滋病定义
        (二)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二、艾滋病的发展
        (一) 艾滋病在世界的发展趋势
        (二) 艾滋病在亚洲的发展趋势
        (三) 艾滋病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四) 艾滋病在孟加拉国的发展
    三、艾滋病带来诸多恶劣影响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目标
    六、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材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一) “结构-过程-结果”指导性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数据工具和数据处理
    四、质量控制
    五、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一、艾滋病防治策略比较研究的常用研究视角和指标体系
    二、中国、孟加拉国的基本国情对比分析
        (一) 社会/人口(Social/demographic)情况对比分析
        (二) 技术(Technological)情况对比分析
        (三) 经济(Economic)情况对比分析
        (四) 环境/自然(Environmental/Natural)情况对比分析
        (五) 政治(Political)情况对比分析
        (六) 法律(Legal)情况对比分析
        (七) 道德(Ethical)情况对比分析
        (八) STEEPLE分析模型总结
    三、中孟两国卫生事业发展及现状的对比
        (一)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二) 孟加拉国的医疗卫生发展历程及现状
        (三) 中孟两国卫生系统的对比分析
    四、中孟两国艾滋病防治策略的对比分析
        (一) 中孟两国艾滋病防治经费支持
        (二) 中孟两国艾滋病防治战略规划与政府支持
        (三) 中孟两国艾滋病防治预防对比分析
        (四) 中孟两国艾滋病防治治疗、关怀与支持对比分析
        (五) 中孟两国艾滋病防治人权对比分析
        (六) 中孟两国艾滋病防治民间团体参与情况对比分析
    五、聚焦中孟两国艾滋病防治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艾滋病防治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二) 孟加拉国艾滋病防治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三) 孟加拉国艾滋病防治策略给中国的启示
        (四) 中国艾滋病防治策略给孟加拉国的启示
研究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致谢

(5)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传播流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及相关定义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材料与方法
    1. 艾滋病动力学模型建模思路及基本假设
    2. 带有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动力学模型
    3. 参数的选取
五、研究结果
    1. 基本再生数及流行趋势
    2. 采取高危行为干预与抗病毒治疗相结合的基本再生数及流行趋势
    3. 与其他模型的比较和结合
六、讨论
七、研究的创新点
八、研究的不足
九、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儿童艾滋病并麻疹2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7)北京市2006-2010年HIV-1流行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北京市2006-2010年HIV-1亚型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北京市HIV-1B'/C重组型毒株gag-pol区基因序列特征分析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北京市未治疗HIV-1感染者耐药性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我国HIV-1 CRF01_AE系统进化和流行动态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论文综述 我国HIV-1亚型研究进展
附件
参考文献
个人基本情况
发表论文
致谢

(8)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术语与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背景
        1.1.1 实践指南及其报告质量
        1.1.2 指南的报告规范研究现状
        1.1.3 指南新报告规范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内容
    1.3 资料与方法
        1.3.1 研究资料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实践指南制定手册的系统评价
    2.1 背景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资料
        2.2.2 纳入排除标准
        2.2.3 资料筛选
        2.2.4 数据提取
    2.3 结果
        2.3.1 检索结果与基本信息
        2.3.2 指南手册的更新情况
        2.3.3 指南手册中对指南的定义
        2.3.4 指南手册中对指南的分类
        2.3.5 指南计划书的内容
        2.3.6 指南主题或范围
        2.3.7 指南小组类型及人员构成
        2.3.8 指南制定步骤
        2.3.9 指南关注的卫生问题
        2.3.10 证据检索
        2.3.11 证据分级方法
        2.3.12 患者偏好和价值观
        2.3.13 干预措施的成本和经济学
        2.3.14 推荐意见的共识
        2.3.15 利益冲突
        2.3.16 同行专家评审与审批
        2.3.17 指南改编
        2.3.18 指南撰写格式
        2.3.19 指南更新的周期
        2.3.20 指南传播、实施及其效果评估
        2.3.21 指南的质量评价
        2.3.22 参考文献
    2.4 讨论
        2.4.1 指南手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4.2 指南手册应及时引入指南国际标准
        2.4.3 缺乏指南手册报告和方法学质量的评价工具
        2.4.4 局限性
        2.4.5 结论
第三章 WHO指南报告质量现状调查
    3.1 背景
    3.2 资料与方法
        3.2.1 研究资料
        3.2.2 纳入排除标准
        3.2.3 指南筛选
        3.2.4 资料提取
    3.3 结果
        3.3.1 检索结果与纳入指南的基本信息
        3.3.2 WHO指南结构与内容的报告特征
        3.3.2.1 题目与副标题
        3.3.2.2 类型和版本
        3.3.2.3 执行总结
        3.3.2.4 更新或时效
        3.3.2.5 指南关注的主题
        3.3.2.6 目标人群
        3.3.2.7 使用者
        3.3.2.8 主要适用的国家或地区
        3.3.2.9 制定人员
        3.3.2.10 具体的卫生问题(PICO)
        3.3.2.11 检索现有的指南
        3.3.2.12 系统评价的检索与制作
        3.3.2.13 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的分级方法
        3.3.2.14 推荐意见
        3.3.2.15 患者偏好和价值观
        3.3.2.16 经济学分析
        3.3.2.17 推荐意见的共识方法
        3.3.2.18 传播与实施
        3.3.2.19 监测与评估
        3.3.2.20 局限性
        3.3.2.21 利益冲突
        3.3.2.22 资助来源
        3.3.2.23 术语与缩略语
        3.3.2.24 反馈方式与联系方式
        3.3.2.25 附件
        3.3.3 WHO指南制定的原则与方法
        3.3.3.1 WHO指南制定的主要原则
        3.3.3.2 WHO指南制定的基本方法与流程
        3.3.3.3 WHO指南评审委员会及其评审流程
    3.4 讨论
        3.4.1 WHO指南报告的总体特点
        3.4.2 WHO指南报告存在的具体问题
        3.4.3 GRC及其评审制度对WHO指南的影响
        3.4.4 结论
第四章 实践指南的报告规范制定
    4.1 背景
    4.2 方法
    4.3 结果
        4.3.1 组建研究小组
        4.3.2 形成初始条目
        4.3.3 确定德尔菲法专家
        4.3.4 德尔菲法问卷及专家意见反馈
        4.3.5 德尔菲法共识条目
    4.4 讨论
        4.4.1 RIGHT清单条目概述
        4.4.2 应用RIGHT清单的注意事项
        4.4.3 RIGHT清单的推广与传播
    4.5 结论
第五章 基于RIGHT条目的中西医结合指南报告现状评价
    5.1 背景
    5.2 资料与方法
        5.2.1 研究资料
        5.2.2 纳入排除标准
        5.2.3 指南筛选
        5.2.4 资料提取
        5.2.5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检索结果
        5.3.2 纳入指南的基本信息
        5.3.3 中西医结合指南报告现状
        5.3.3.1 报告质量的一般情况
        5.3.3.2 标题与副标题
        5.3.3.3 执行总结
        5.3.3.4 缩略语与术语
        5.3.3.5 指南制定的背景
        5.3.3.6 指南的总目标和目的
        5.3.3.7 目标人群
        5.3.3.8 指南的使用者和应用环境
        5.3.3.9 指南制定工作组
        5.3.3.10 具体的问题(PICO)
        5.3.3.11 系统评价
        5.3.3.12 证据质量的分级
        5.3.3.13 推荐意见
        5.3.3.14 推荐意见的解释说明
        5.3.3.15 推荐意见达成共识的方法
        5.3.3.16 审批
        5.3.3.17 外部评审
        5.3.3.18 资金来源以及作用
        5.3.3.19 利益冲突的声明
        5.3.3.20 指南的获取
        5.3.3.21 对未来研究或指南制定的建议
        5.3.3.22 指南的局限性
    5.4 讨论
        5.4.1 中西医结合指南报告的一般特点
        5.4.2 中西医结合指南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5.4.3 指南报告规范在中西医结合指南中的适用性
    5.5 结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点
    6.3 未来计划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1 WHO指南更新或过期的报告情况
附件2 WHO指南卫生问题的报告情况
附件3 WHO指南目标人群的报告情况
附件4 WHO指南使用人群的报告情况
附件5 WHO指南适用国家或地区报告情况
附件6 WHO指南PICO信息的报告情况
附件7 WHO指南系统评价信息的报告情况
附件8 WHO指南资源或经济的报告情况
附件9 WHO指南形成推荐意见共识方法的报告情况
附件10 WHO指南报告利益声明的报告情况
附件11 WHO指南资助的来源分布
附件12 WHO指南信息反馈方式的报告情况
附件13 WHO指南联系方式的报告情况
附件14 德尔菲法专家的利益冲突表
附件15 德尔菲法问卷
附件16 中西医结合指南的基本信息

(9)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定义
    四、研究经费来源
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调查现场
        (一)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介绍
        (二)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服务
    二、研究内容
        (一)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及流向
        (二)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利用效果
        (三)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成本测算
        (四)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成本效果分析
        (五)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与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六)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需求预测与决策分析
    三、调查方法与实施情况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方法
        (三) 调查时间
        (四) 调查工具
        (五) 调查工具与研究目的之间的关系
        (六) 调查实施情况
    四、分析框架与方法
        (一) 技术路线
        (二) 研究指标定义与研究方法
    五、数据整理与分析
    六、伦理学问题
    七、质量控制
        (一) 设计阶段
        (二) 调查阶段
        (三) 资料整理、分析阶段
研究结果
    一、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及流向
        (一)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
        (二)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流向
        (三)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政策投入
    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利用效果
        (一)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能力建设效果
        (二)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实施效果
    三、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成本测算
        (一) 孕产期 HIV 抗体筛查成本
        (二) HIV 阳性孕产妇干预措施成本
        (三) HIV 感染母亲所生婴儿的干预措施成本
    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成本效果分析
        (一) 孕产期明确 HIV 感染例均成本
        (二) 避免1例儿童 HIV 感染的成本
        (三) 避免 HIV 感染的婴儿所获得的 DALYs
        (四) 挽回1个 DALY 的成本
    五、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与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流向差异分析
        (三)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对孕产期 HIV 抗体筛查覆盖面的影响
        (四)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能力建设覆盖面与成本差异分析
        (五) 时间与地点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成本效果比的影响
        (六) HIV 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超额死亡所带来的影响
    六、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需求预测与决策分析
        (一)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的预测
        (二) 常规提供孕产期 HIV 抗体筛查的孕产妇感染水平确定
        (三)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的决策分析
讨论
    一、研究地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随需求而增加
    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流向合理
        (一) 干预措施投入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的主要流向
        (二) 能力建设投入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的次要流向
        (三)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流向模式尚未成熟
    三、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能力的改善
        (二)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覆盖面的扩大
        (三) 为 HIV 阳性孕产妇有效实施了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四) 有效减少儿童新发感染
    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成本控制良好
        (一) 孕产期 HIV 抗体平均筛查费用差异产生原因分析
        (二) 孕产期 HIV 抗体平均筛查费用的可接受性
    五、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具有良好的成本效果比
        (一) 孕产期发现 HIV 感染者的成本较低
        (二) 以低成本避免新发 HIV 感染
    六、HIV 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超额死亡是预防母婴传播项目面临的挑战
    七、应适时扩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服务
    八、地区人口规模、女性 HIV 流行水平及妇幼卫生服务需求等因素影响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
    九、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服务需求巨大,投入不足
小结
研究创新与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个人简历

(10)皖北农村地区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

四、AIDS容易与儿童艾滋病混淆的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 [1]数据挖掘技术在新疆艾滋病预测与控制模型中的应用研究[D]. 唐丹丹.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2]社会资本对某地因艾滋病致孤儿童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D]. 刘海荣.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9)
  • [3]大学生观点采择对艾滋群体偏见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鹏飞.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4]中国与孟加拉国艾滋病预防策略比较研究[D]. Walid Bin Hosain. 复旦大学, 2012(02)
  • [5]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传播流行的影响[D]. 臧春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02)
  • [6]儿童艾滋病并麻疹2例[J]. 吕茹,胡志亮,成骢,魏洪霞. 安徽医药, 2020(07)
  • [7]北京市2006-2010年HIV-1流行特征研究[D]. 叶景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05)
  • [8]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规范研究[D]. 陈耀龙. 兰州大学, 2015(01)
  • [9]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与利用研究[D]. 邱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11)
  • [10]皖北农村地区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研究[D]. 田敏. 安徽医科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艾滋病很容易与儿童艾滋病混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