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测量三端导纳的交流电桥法(论文文献综述)
A.M.Thompson[1](1967)在《测量三端导纳的交流电桥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避免引綫阻抗所产生的不定性,直接导纳最好定义为双端钮对网络的传输导纳。在这样的网络中,可以包含电压互感器及电流互感器。利用同轴扼流圈可以抑制不可澄免的环流,从而可得出一个筒化为三端导纳的等效电路。可以根据电压比例或电流比例比较丽个三端导纳,而且利用二个这样的比例结合起来就可以导出一个广义的四臂电桥。将这广义的电桥网格平衡是很筒单的:它的平衡条件仅与四个直接导纳有关而与对地导纳无关。该平衡条件至少由二次独立的平衡过程构成,但是最好是进行三次平衡,因为主平衡的残余误差取决于其余二个(辅助)平衡的残余误差的乘积。对于用来使电源和指零仪与电桥耦合的网络,只要满足对地导纳的平衡条件,就没有什么限制。可以选择具有滤波作用、阻抗匹配及取消隔离变压器的网络。最后给出了用可调十进变比的变压器作为主平衡调节及固定变比的变压器作为倍率或量限转换的四臂电桥的一些例子。
阮永顺[2](1980)在《交流电桥的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用交流电桥来测定电路的参数,是最常用的方法。尤其近十几年来,发展更快。由于采用了感应耦合比例器、有源元件、组合阻抗标准及标准器本身的进展,使电桥量限向两端急剧扩大,如电容值测量范围已为1aF~10F,测量误差降低了2~3个数量级,达到10-5。随着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电桥线路内部,半自动、自动电桥日益增多,使原有的电桥理论显得不够应用,有必要加以发展。
李显阳[3](1969)在《变压器电桥及其发展简介》文中提出 一、前言40年代以来变压器电桥发展是相当迅速的。从只能测量有功电阻开始,发展到现在能测量电容、电感等交流电参量的广量程、多用、宽频带、自动测量以及非电量测量等用的变压器电桥。到目前已生产的各种品种和规范的变压器电桥基本情况是:工作频率可从几十
刘佳云[4](2017)在《基于CAV444的电容式液位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根据企业对液位测量的要求,设计了一种以Atmel公司开发的AT89S51单片机为主要控制系统的电容式液位传感器。首先,在对传统电容式液位传感器的微小电容测量原理和优缺点进行分析后,采用一种基于CAV444电容-电压转换芯片对现有振荡法的液位测量方式的线性度进行改进与温度补偿相结合的整体设计方案,并设计硬件电路验证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可靠性。其次,阐述了硬件电路模块和软件补偿思路,主要包括实验平台设计、电源模块、信号发生及转换模块、误差补偿模块、单片机最小系统,数字电压表显示模块的工作原理、功能及相互作用和数字电压表的软件补偿。最后,通过对比实验测试证明,该测量系统性能可靠稳定,反应比较灵敏,数字电压表显示精度较高。常温下最大非线性误差1.10%,测量线性度良好;在10-50℃下经温度误差补偿后相对误差降为1.04%,测量准确度高。本设计对传统电容式传感器的线性度以及温度漂移进行了改善,达到了企业要求,其中的补偿方案为企业在相关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该测量系统能够解决大多数相关领域的测量需求问题,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刘云峰,陈国平[5](1998)在《使用薄膜湿敏元件的湿度控制器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一种以Ta2O5薄膜MOS型湿敏元件为核心的湿度控制电路。该电路性能稳定,易于调节,应用广泛。
戴冬雪,阮永顺,王祁[6](2005)在《四端对标准电容器频率特性的校验理论及测定方法》文中指出对四端对阻抗测量仪在其使用频段内进行校准,须确定四端对标准电容器的频率特性。空气介质四端对标准电容器频率特性的校验理论,是从四端对标准器阻抗矩阵出发,按四端对导纳定义进行简化后,再用网络分析仪在较高频率对有关参数进行测定,分析计算后将确定的频率特性曲线回归到100kHz~13MHz范围内。给出标准电容器1000pF、100pF、10pF、1pF的频率特性曲线及不确定度分析,它将作为阻抗高频段计量的溯源依据。
戴冬雪[7](2006)在《国家电容标准的扩展频段计量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电学计量标准中,标准电容器被认为是复现电容量值单位—法拉最好的实物标准。电容器是一种基本的电路元件,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设备与电气工程等领域。电容容量计量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如果电容容量计量水平满足不了需要,会直接影响到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电容容量计量技术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低频段(10kHz以下),我国电容计量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在频率范围、量值范围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频率范围方面,不能满足进口阻抗计量标准器及其测量仪器的检定测试要求,迫切需要在频率范围上进行扩展。十几年来,发达国家的计量学者一直进行音频到微波段电容计量的研究,少数国家已经建立了扩展频段电容标准及溯源体系。为了建立和完善国家现代电学计量标准中扩展频段电容标准和检测体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立项进行“电容扩频”技术的研究。本文是笔者在参加该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完成的。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国家“电容基准”的基础上,选用四端对电容器作为标准器,研究电容量值扩展频段的计量原理及方法,测定其频率响应,建立国家的扩展频段电容标准;以扩展频段的电容标准为量值标准,进行测量四端对电阻器和校准单端口电容器频率响应的研究。具体的工作为以下几个方面:1.四端对空气电容器扩展频段频率响应的研究。在100kHz~13MHz的频率范围内,针对1pF、10pF、100pF及1000pF四端对空气电容器通用化模型,利用基于混沌思想的粒子群算法对模型中的参数加以辨识,进行频率响应分析和模型优化;在国家“电容基准”的基础上,采用网络分析法进行四端对空气电容器频率响应的进行测量。2.四端对固体介质电容器扩展频段频率响应的研究。在10kHz~1MHz的频率范围内,利用开发的传递测量系统,对标称值为0.01μF、0.1μF和1μF四端对固体介质电容器进行频率响应的测量。该系统由四端对电容器组、四端对
董文轩[8](2008)在《新型电涡流传感器测量电路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电涡流传感器探头线圈等效电路的理论分析,得出传感器的输出特性和被测对象的电磁特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严重限制了传感器的使用范围。为了消除被测材料电磁特性对传感器输出特性的影响、提高传感器性能,需要设计出一种与材料无关的传感器测量电路。本文通过对相敏检波原理的研究,采用相敏检波技术对传感器探头线圈阻抗信号进行正交分解,结合矢量投影方法来消除被测对象的电磁特性对传感器输出的影响,提出幅值相位混合调制的设计思想,设计与被测材料电磁特性无关的测量电路。具体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测量电路的设计与仿真根据频率对线圈阻抗的影响确定线圈信号的激励频率,提出测量电路的总体方案,设计出测量电路的功能模块:信号发生电路、阻抗-电压转换电路、电阻-电感正交分解电路和阻抗投影等效电路,同时采用Multisim对电路进行仿真。2.非线性补偿电路的设计与仿真采用黄金分割法结合最小二乘法研究电涡流传感器的输出特性,确定测量电路的相关参数,并以此为依据对传感器进行非线性补偿。采用开环法和闭环法两种补偿方法对传感器进行非线性补偿,非线性化器中的拟和函数分别采用二次拟和函数法和三次拟和拟和函数进行设计和仿真。3.测量电路的功能测试采用Altuim Designer设计双层PCB原理图,对焊接好的测量电路各子模块进行性能测试。搭建实验平台,对测量电路进行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1)功能电路测得的不同被测材料、相同检测距离下线圈的电阻和感抗成线性关系,不同检测距离下的线性关系基本平行。(2)不同被测材料下线圈的等效阻抗值的最大误差为2.5%,因此可以认为通过这种矢量投影方法可以消除被测体电磁特性对传感器输出的影响。(3)通过开环法和闭环法对传感器的非线性进行补偿,补偿结果表明闭环法优于开环法,三次拟合函数法优于比二次函数法。
唐校兵[9](2009)在《基于FPGA/MCU的电化学阻抗测试设备开发》文中提出电化学阻抗法是一种暂态电化学技术,是电化学测量技术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近些年来,阻抗法在电极反应机理、电沉积、腐蚀和化学电源等研究领域中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同时,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化学工作站越来越成为化学研究常用设备之一,而交流阻抗谱测量也越来越成为电化学工作站所必需提供功能之一。西方国家交流阻抗谱测量仪器研究开展较早,成果也相对丰富,目前已开发出最高扫频频率达8MHz的仪器。国内水平相对落后,目前水平扫频范围最高频率在115KHz一下,因此,研制一种扫频范围高至1MHz的阻抗谱测量仪器,对于缩小与国外差距,同时提供一种扫频范围适中、价格便宜的仪器供国内化学研究领域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化学阻抗谱理论和设计中所采用的测量相位差方法——数字相关法。硬件设计方面,采用了结合MCU和FPGA技术的数字信号发生器,使用了高性能运算放大器来搭建恒电位仪。数据采集方面,低偏置电流、高输入阻抗的电压跟随的使用减少了对被测体系的负面影响,硬件同步的双通道采样和自动去直流偏置放大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信噪比,大容量RAM的采用使系统能存储更多采集数据,从而增加了积分时间,提高了测量精度。下位机是中起主控作用的是MCU,MCU负责接收和解释来自上位机软件的指令。软件方面,介绍了一些下位机FPGA和MCU的编程思想。上位机应用软件是基于Windows XP开发的,它使用方便、功能强大,能够图形实时显示测量结果,当然这个不是本文重点。本文还介绍了一些仪器调试和测试情况,并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一些探讨,对其未来发展做了一些展望。
杨福贺[10](2013)在《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检测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锂离子电池具有的诸多优点如比容量高、寿命长、绿色无污染等使其成为了当前最为重要的储能设备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但锂离子电池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安全性问题,如发生漏液、膨胀、燃烧甚至爆炸等危险情况,这严重阻碍了锂离子电池在动力和大规模储能领域的推广应用。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对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安全特性进行了分析。然后主要针对阻抗特性、充放电特性和温度特性三方面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影响,确定了本文检测系统的主要设计方案。1.控制结构主要采用的是上下两级的分层式控制结构,上层以PC机为依托,提供用户控制接口,下层以ARM控制器为核心,搭建系统的硬件测试平台。相对于传统单一控制结构,本设计方案实现了用户操作与现场控制的分离,进一步提高了系统测试的安全性。2.微小阻抗的阻抗谱测试,测试范围达到毫欧姆级。传统的阻抗测试测量范围有限,难以测量微小阻抗,本文基于传统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测试方法,对测试电路进行改进,对扫频信号进行调理,使激励信号进过微小待测阻抗后能够得到响应信号的最佳动态采集范围,进而根据采集数据得出电池的EIS谱图。3.低压大电流充放电模块设计。传统的充放电测试模块只限于满足锂离子电池的额定电压电流,为了实现大电流充放电,本文基于传统电路选用合适的拓扑结构,在满足低电压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大电流输出,既满足了正常充放电工作的要求,同时具备大电流充放电实验的能力。4.温度测试,对传统测试电路进行改进,采用三线制不平衡电桥连接方法,以PT100铂热电阻作为桥臂,对电池表面进行实时监测,并具有高温报警功能。测试结果表明,由于对电池进行不同的充放电操作,阻抗谱受电池当中不同电化学反应的影响发生一定了变化,同时,这些变化进而导致了电池热特性的变化。实验表明电池的阻抗谱对于研究电池内部特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在锂离子电池的使用过程中严格控制过充过热现象的发生。
二、测量三端导纳的交流电桥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测量三端导纳的交流电桥法(论文提纲范文)
(4)基于CAV444的电容式液位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液位测量概念 |
1.1.2 液位测量方法概述 |
1.2 国内外液位测量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液位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电容式液位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1.2.3 电容式液位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3.1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2 论文研究的内容 |
2 电容式液位计总体结构设计 |
2.1 电容式液位传感器的原理及方法 |
2.1.1 电容式液位传感器测量的基本原理 |
2.1.2 微小电容的测量方法及原理 |
2.2 测量系统总体设计 |
2.3 实验平台设计 |
2.4 测量系统关键问题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电容式液位计硬件设计 |
3.1 测量信号发生及转换电路设计 |
3.1.1 RC振荡法电路设计 |
3.1.2 CAV444转换电路设计 |
3.2 补偿传感器设计 |
3.3 信号采样调理电路设计 |
3.3.1 电压跟随器电路设计 |
3.3.2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
3.4 电源电路设计 |
3.5 单片机电路设计 |
3.5.1 单片机选型与设计 |
3.5.2 单片机外围电路设计 |
3.6 数码管驱动显示电路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电容式液位计软件设计 |
4.1 软件总体设计 |
4.2 显示模块主程序 |
4.3 软件补偿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调试与数据分析 |
5.1 实验测量环境 |
5.2 系统调试 |
5.3 系统测试与数据分析 |
5.4 温度漂移测量分析 |
5.5 实测数据对比 |
5.6 数字电压表仿真实验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附录 |
(6)四端对标准电容器频率特性的校验理论及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4TP高频标准电容器频率特性校验理论 |
2.1四端对导纳的定义 |
2.2用阻抗矩阵模型表示Y4TP的方法 |
2.3四端对阻抗矩阵元素的测量方法 |
3 4TP高频标准电容器的频率特性 |
4 不确定度分析 |
5 结 论 |
(7)国家电容标准的扩展频段计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现代电学计量标准的发展概况 |
1.3 电容计量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1 低频段电容计量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2 扩展频段电容计量技术的国外发展概况 |
1.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测量不确定度的发展概况 |
1.5 智能计算方法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四端对空气电容器扩展频段的频率响应 |
2.1 引言 |
2.2 扩频电容器选择 |
2.3 频率响应的仿真 |
2.3.1 四端对空气电容器模型 |
2.3.2 模型参数辨识 |
2.3.3 基于混沌思想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
2.3.4 仿真 |
2.4 频率响应的测量 |
2.4.1 溯源方法 |
2.4.2 测量原理 |
2.4.3 测量过程及数据处理方法 |
2.5 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评定 |
2.5.1 测量结果 |
2.5.2 不确定度评定 |
2.5.3 测量结果与仿真结果的比较 |
2.6 国际比较 |
2.6.1 数据处理方法比较 |
2.6.2 测量指标比较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四端对固体介质电容器扩展频段的频率响应 |
3.1 引言 |
3.2 测量原理 |
3.2.1 溯源方法 |
3.2.2 测量系统的组成 |
3.2.3 测量原理 |
3.2.4 测量条件 |
3.3 四端对宽频比率网络的设计 |
3.3.1 传递比率误差的定义 |
3.3.2 组合铁芯式感应比率器的比率 |
3.3.3 比率误差的建模与仿真 |
3.3.4 降低比率误差的方法 |
3.3.5 比率的校准 |
3.4 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评定 |
3.4.1 测量结果 |
3.4.2 不确定度评定 |
3.5 国际比较 |
3.5.1 测量系统比较 |
3.5.2 测量指标比较 |
3.6 核验方法的研究 |
3.6.1 核验方法 |
3.6.2 核验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四端对电阻器的频率响应 |
4.1 引言 |
4.2 测量原理 |
4.2.1 测量系统的组成 |
4.2.2 测量原理 |
4.2.3 测量方法 |
4.3 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评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单端口电容器的频率响应 |
5.1 引言 |
5.2 径向基神经网络 |
5.2.1 RBF 神经网络模型 |
5.2.2 RBF 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
5.3 四端对阻抗测量中误差的分析 |
5.4 校准方法 |
5.4.1 精密四端对-单端口转换器 |
5.4.2 基于神经网络的阻抗测量仪非线性修正 |
5.4.3 基于四端对阻抗测量原理的误差修正 |
5.5 校准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新型电涡流传感器测量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涡流检测技术的历史 |
1.2 涡流检测的研究现状 |
1.3 涡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电涡流传感器基础理论 |
2.1 电涡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2.2 影响传感器特性的因素 |
2.2.1 探头线圈参数的影响 |
2.2.2 被测对象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2.2.3 被测对象几何形状、尺寸的影响 |
2.2.4 被测对象电磁特性的影响 |
2.3 电涡流传感器的等效电路与阻抗特性 |
2.3.1 空载等效电路和空载阻抗特性 |
2.3.2 负载等效电路和负载阻抗特性 |
2.4 测量电路 |
2.4.1 电桥法 |
2.4.2 正反馈法 |
2.4.3 谐振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涡流传感器测量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
3.1 矢量投影方法 |
3.2 相敏检波原理 |
3.3 信号激励频率的选择 |
3.4 测量电路总体方案 |
3.5 信号发生电路 |
3.5.1 时钟信号发生电路 |
3.5.2 移相网络 |
3.5.3 低通滤波器 |
3.5.4 阻抗变换器 |
3.6 阻抗-电压变换电路 |
3.7 电阻-电感正交分解电路 |
3.8 阻抗投影等效电路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涡流传感器的特性分析及非线性补偿 |
4.1 传感器特性曲线拟合 |
4.1.1 最小二乘法求解拟合方程式 |
4.1.2 用黄金分割法优选拟合直线的最佳斜率和对应的截距 |
4.2 非线性补偿原理 |
4.2.1 开环式非线性补偿 |
4.2.2 闭环式非线性补偿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量电路的PCB 设计与实验 |
5.1 元器件的选择 |
5.2 PCB 的设计 |
5.2.1 PCB 的布局 |
5.2.2 PCB 的布线 |
5.2.3 电源线和地线的布置 |
5.3 电路的测试 |
5.4 测量电路的实验平台及实验步骤 |
5.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5.1 传感器特性测试 |
5.5.2 非线性补偿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基于FPGA/MCU的电化学阻抗测试设备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化学与电化学测量技术 |
1.2 交流阻抗测量及其应用 |
1.3 国内外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2 基于阻抗概念的电化学阻抗谱(EIS)测量 |
2.1 三电极测量体系 |
2.2 阻抗测量基本条件的近似满足 |
2.3 电解池等效电路与电化学阻抗谱 |
2.4 阻抗测量方法 |
2.5 数字化相位差测量方法 |
3 电化学阻抗谱仪器设计 |
3.1 信号发生器 |
3.2 恒电位仪 |
3.3 频率分析仪的E、I取样与测量 |
3.4 与上位机通讯接口设计 |
4 与PC 机应用软件通讯及下位机软件实现 |
4.1 与上位机通信 |
4.2 命令解析与返回 |
4.3 下位机软件实现 |
4.4 基于MULTISIM仿真的一些设想 |
5 仪器调试应用与结果讨论 |
5.1 用模拟电解池调试 |
5.2 实验室实际测试 |
5.3 一些问题说明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检测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锂离子电池安全测试标准 |
1.1.3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研究现状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2.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2.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整体方案设计 |
2.1 锂离子电池基本工作原理 |
2.2 锂离子电池安全特性研究 |
2.2.1 锂离子电池阻抗特性 |
2.2.2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特性 |
2.2.3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 |
2.3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3.1 系统整体设计思路 |
2.3.2 系统主要功能及技术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3.1 阻抗测试电路设计 |
3.1.1 微小阻抗测量方案 |
3.1.2 测量电路的设计 |
3.2 充放电电路设计 |
3.2.1 充放电模块控制方案 |
3.2.2 基于拓扑结构的充放电控制器设计 |
3.3 温度检测电路设计 |
3.4 主控制模块设计 |
3.4.1 最小系统设计 |
3.4.2 频谱泄露控制策略 |
3.4.3 充放电控制方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数据处理与校准 |
4.1 误差分析 |
4.2 阻抗数据处理相关算法设计 |
4.2.1 增益系数校准 |
4.2.2 非线性补偿 |
4.2.3 阻抗测试数据滤波处理 |
4.2.4 最小二乘法拟合 |
4.2.5 控制命令优化处理 |
4.3 充放电测试数据处理 |
4.3.1 充放电数据线性拟合 |
4.3.2 电压电流值校正 |
4.4 通信系统设计 |
4.4.1 通信方式的选择 |
4.4.2 通信协议的制定与优化 |
4.5 用户操作界面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5.1 实验平台搭建及数据对比验证 |
5.1.1 整体平台搭建 |
5.1.2 数据指标对比验证 |
5.2 测试结果分析 |
5.2.1 阻抗测试数据处理 |
5.2.2 阻抗模型验证 |
5.2.3 充放电测试结果 |
5.2.4 温度测试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测量三端导纳的交流电桥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测量三端导纳的交流电桥法[J]. A.M.Thompson. 国外电工仪表, 1967(03)
- [2]交流电桥的新进展[J]. 阮永顺. 电测与仪表, 1980(11)
- [3]变压器电桥及其发展简介[J]. 李显阳. 电测与仪表, 1969(Z1)
- [4]基于CAV444的电容式液位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D]. 刘佳云. 贵州师范大学, 2017(02)
- [5]使用薄膜湿敏元件的湿度控制器的设计[J]. 刘云峰,陈国平.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1998(08)
- [6]四端对标准电容器频率特性的校验理论及测定方法[J]. 戴冬雪,阮永顺,王祁. 计量学报, 2005(03)
- [7]国家电容标准的扩展频段计量技术研究[D]. 戴冬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11)
- [8]新型电涡流传感器测量电路设计[D]. 董文轩.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 [9]基于FPGA/MCU的电化学阻抗测试设备开发[D]. 唐校兵. 华中科技大学, 2009(S2)
- [10]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检测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杨福贺.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