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试验台上数学模型系数的确定

静态试验台上数学模型系数的确定

一、在静态试验台上对数学模型系数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郭丽萍[1](2021)在《不同水化与流变学性质魔芋葡甘露聚糖调控血糖和抑制肥胖的功能研究》文中认为食欲调控和能量平衡是能够安全控制肥胖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在具有调控食欲功能的粘性可溶膳食纤维(Viscous soluble dietary fiber,VSDF)中,魔芋葡甘露聚糖(Konjacglucomannan,KGM)因其极高的粘度和水化能力,能够在溶液中逐渐水化达到高粘度而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目前针对KGM膳食调节的相关研究中,多数忽视了其在消化道内的流变学性质与其生理学功能之间的关联性,同时也缺乏对影响KGM水化及流变学性质的结构要素分析,致使相关KGM控制食欲、血糖和体重的研究难以重复且结果不一致。基于此,本课题以对KGM的水化和流变学性质分析为基础,研究其对食欲和餐后血糖的影响,并评估其在长期肥胖控制上的作用效果,确立调控食欲、餐后血糖和抑制肥胖最有效的KGM所应具有的结构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KGM的水化与流变学特性表征:采用流变仪对七种KGM样品的水化和流变学特性进行监测,稳态剪切流变曲线显示KGM样品都具有典型的屈服-假塑性流体特征。在去离子水中,水化速率和终黏度水平在七种KGM样品中差异显着(p<0.05),且此差异适用于不同浓度水平。根据水化速率将KGM分为慢水化(Slowhydration,SH)、中等水化(Medium hydration,MH)和快水化(Fast hydration,FH)样品,其在 0.5%(w/v)浓度下(30 s-1,T=25℃)的水化时间(tμ)分别为90、15-33和8min。根据终黏度(ημ)水平分为高黏度(Highviscosity,HV)、中黏度(Mediumviscosity,MV)和低黏度(Low viscosity,LV)样品,其黏度分别为0.89-1.30、0.79-0.82和0.46 Pa.s。在静态模拟胃液(SGF)中,KGM的水化和黏度特性与去离子水中保持一致。在动态体外消化过程中,KGM的水化和流变学特性差异持续存在。其中,MHMV水化时间适中,被消化液稀释的同时持续地再水化,胃排空终点黏度在七种样品中最高,对初始粘度的保留率为14%。不同水化与流变学特性KGM的餐后血糖反应及饱腹感和体外消化特性研究:选用葡萄糖溶液(Glucose solution,GS)和白米粥(Rice porridge,RP)两种碳水化合物体系用于递送KGM样品(SHHV,FHHV MHHV MHMV),对16名健康受试者进行了一项随机交叉实验,测定餐后血糖变化及饱腹感。结果表明,KGM的水化过程和胃肠道稀释作用的协调,可使 MHMV(medium hydration rate and medium viscosity)实现最佳的降低餐后血糖的效果。FHHV和MHHV则因具有较高的初始粘度,提供的饱腹感更强。0.75%的MHMV摄入,GS和RP的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iAUC)分别降低33.90%和35.30%。碳水化合物的动态消化测试发现,MHMV在胃液稀释进程中持续水化,与另外三组KGM相比具有更高的初始粘度保留率(11-13%)、更低的胃排空率和更强的抑制小肠内葡萄糖扩散的能力。长期摄入不同水化与流变学特性KGM对肥胖的影响:建立C57BL/6J小鼠肥胖模型,以高脂饮食(High fat,HF)HF与低脂饮食(Low fat,LF)喂养小鼠为对照,探究长期摄入KGM(SHHV,FHHV,MHHV,MHMV)对于肥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F喂养时补充任一 KGM均可显着(p<0.05)降低小鼠体重增加,其中MHMV具有更平缓的食靡胃肠迁移率和更高的饱腹感相关激素的分泌量(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酪酪肽(PYY)的分泌量分别为HF组的1.27和1.16倍),平均日摄食量相比于HF组降低了 1 8.27%(p<0.05),其终体重相较于HF组减少了 23.31%。KGM摄入使得小鼠具有更好的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并可以通过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和保护细胞膜完整性,更好的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小鼠肝脏免受HF诱导的氧化损伤。KGM通过调节肝脏脂质代谢和抑制与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来阻止小鼠肝脏的炎症反应。组织病理结果进一步证实,KGM摄入使得小鼠肝细胞中的脂滴数量显着减少,很少发生肝小叶炎症,脂肪细胞增大和数量的增加受到抑制。在所有KGM中,MHMV具有最好的抑制HF饮食诱导的肥胖及改善组织损伤和炎症的能力,使得小鼠肝脏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分泌相较于HF组减少了 25.46%和36.09%。不同水化与流变学特性KGM抑制肥胖的机制分析:通过小鼠粪便的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结合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评估,比较上述四种具有不同水化与粘度特性KGM对肠道微生物群和糖脂代谢的影响。四种KGM的补充干预逆转了 HF导致的与糖脂代谢相关基因 SREBP-2、HMGCR、PPAR-γ、CD11c、Leptin 和 Adiponectin 转录水平上的变化(p<0.05)。MHMV将Leptin的相对表达水平降低了 79.27%。KGM的摄入,提高了 HF摄入导致的α多样性的下降,在门、科、属和OTU水平上,改善了HF饮食带来的肠道菌群紊乱,提高了优势菌属的丰度,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短链脂肪酸的水平。MHMV将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值(F/B)显着降低了 65.59%(p<0.05)。综合分析,MHMV具有更好的调节肠道菌群的能力。造成KGM溶液差异化水化与流变学特性的颗粒/分子结构要素分析:对具有不同水化与流变学特性的KGM样品进行了颗粒结构、分子结构及溶液中构型的比较。结果显示,决定KGM粉末水化速率的两个重要因素为粒径和颗粒表面形貌而非分子结构,粒径分布参数D95从452.70 μm变化到132.30 μm,水化时间从90min缩短到8 min。小角X射线散射(SAXS)和Mark-Houwink方程及示差-激光(SEC-MALS)和示差-粘度-激光(SEC-MALS-Viscometer)分析显示,KGM是具有刚性棒状结构的线性无规卷曲多糖,分子量(Mw)并非决定充分水化后KGM溶液黏度的唯一因素。在临界浓度(C*)之上的半稀溶液中,KGM分子之间更强的相互作用力使黏度具有更显着的浓度依赖性。相似的Mw水平下,更高的主链M/G比例以及更高的乙酰基含量会带来更高的黏度。同时,KGM支链占比越多,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越大,黏度也越高。MHMV具有较低的Mw(1.15×106g/mol)与支链含量(1.13%)以及中等含量的乙酰基(2.33%)与M/G比例(1.48),中等大小的粒径(D95=250.10μm),呈现出适中的水化速率(tμ=33.04min)与黏度水平(ημ=0.82 Pa.s),从而具有更平缓的胃排空和营养素消化吸收率,能够更好的调控食欲与血糖和抑制肥胖。

李尚清[2](2021)在《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微相结构与性能调控及流变行为研究》文中指出热塑性硫化橡胶(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简称TPV)是采用动态硫化技术制备得到一类特殊的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它是通过在低含量(<40%)的热塑性塑料中混入高含量(>50%)的橡胶及其交联剂等,在熔融共混过程中橡胶被剪切破碎同时原位地产生化学交联(硫化),形成大量的微纳米颗粒分散在塑料基体中,最终得到大量交联的橡胶微粒为分散相、少量热塑性塑料为连续相的橡塑两相共混物。TPV在常温下的物理性能和弹性类似热固性橡胶,在高温下可像热塑性塑料一样加工成型,使之作为一类容易加工、可多次回收利用的“绿色”化工新材料在汽车工业、电子电器、建筑行业等应用领域逐步替代热固性硫化橡胶。为了满足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人们开始对TPV提出相态足够精细、高性能化等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性能TPV制备和加工成为热塑性弹性体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其关键在于相态精细。目前,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EPDM/PP)TPV等聚烯烃热塑性硫化胶仍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消耗量最多的TPV,但人们对其微相形成(尤其是橡胶纳米粒子及其聚集体)的本质影响因素、微相结构调控以及性能优化、加工流变等仍缺乏深入的认识。为此,本论文研究了EPDM/PP TPV等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微相结构形成及影响因素、通过动态硫化和加工改性对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相态精细化调控与性能优化、以及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微相结构与流变行为的响应关系等内容。其中,创新性工作与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在BIMSM/PP与BIIR/PA不同共混体系动态硫化过程中橡胶相交联动力学、破碎动力学与融并动力学之间关系,揭示了橡胶微粒形成的本质。结果发现,在动态硫化过程中,橡胶粒子的形成,是橡胶破碎动力学、融并动力学与交联动力学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橡塑黏度比有密切关系。对于橡塑初始黏度比小于1的BIMSM/PP共混体系,在动态硫化过程中,橡塑两相黏度差越来越小,橡胶相破碎与交联匹配起主导作用,大于橡胶相的融并,则最终生成小尺寸的橡胶粒子,相态精细。而对于橡塑初始黏度比接近于1的BIIR/PA共混体系,在动态硫化过程中,橡塑两相黏度差越来越大,橡胶相破碎与交联不匹配,融并占主导,则最终生成大粒径的橡胶分散相,相态粗糙。这一结论为指导动态硫化调控精细相态制备高性能TPV提供了理论支撑。(2)通过选用两种不同PP分子量和三种不同交联体系与同一种EPDM进行正交动态硫化实验,揭示了EPDM/PP TPV橡胶纳米粒子及其聚集体等微相结构形成的本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EPDM纳米粒子的粒径主要受PP分子量(或橡塑两相界面张力)、EPDM交联速率和交联程度的耦合控制。较低塑料相分子量和较低的橡胶相交联速率、交联程度有助于粒径较小的橡胶纳米粒子形成。而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的粒径主要受PP分子量和EPDM交联程度的耦合控制。较高塑料相分子量和较高橡胶相交联程度有助于粒径较小的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形成。这些发现为TPV的微相结构精细化提供了理论支撑;(3)通过高速注射成型加工EPDM/PP TPV,研究了加工过程中剪切作用对EPDM/PP TPV微相结构和各向异性的影响。在注射成型过程中增大剪切速率不仅使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精细破碎,粒径明显减小;而且使更多PP晶体、PP链和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发生在剪切方向上取向,还增加PP晶体中α和β晶型的结晶度。这些微相结构在各项异性上响应体现为:TPV在拉伸测试得到的拉伸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在剪切方向(注射方向)和垂直于剪切方向上均增大,且两者在剪切方向上增幅更大。不仅如此,TPV在剪切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远高于在垂直于剪切方向上,而断裂伸长率和弹性性能则相反。但剪切作用进一步增大会导致PP分子链降解,从而降低TPV所有性能。这些发现为加工调控TPV微相结构提供了方法指导。(4)研究了强剪切破碎和POE界面包覆的加工工艺调控EPDM/PP TPV微相结构以及优化TPV物理性能。通过热力学界面稳定铺展理论确定了EPDM/PP TPV的合适的界面包覆剂聚烯烃弹性体(Polyolefin elastomer,简称POE)。采用高强剪切破碎和POE界面包覆的加工改性工艺实现了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精细破碎与热力学稳定分散,使TPV相态精细性能提高,这些结果得到了定量纳米力学表征以及包覆前后体系界面张力减小等实验和理论的验证;结果表明,在适量的界面包覆剂作用下,由于包覆前后体系界面张力下降,导致TPV中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粒径大幅较小,拉伸强度提高了46%左右、断裂伸长率提高了近40%、弹性模量和弹性明显改善。这一加工改性工艺为精细加工TPV和性能调控提供了方法指导和新思路。(5)通过PP共混充稀EPDM/PP TPV设计不同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采用动态振荡扫描流变表征方法定量研究了TPV的微相结构与线性黏弹性、非线性黏弹性的响应关系,揭示了TPV在应变剪切流场下表现出弱应变过冲行为的屈服应力流体特性,它的屈服应力与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含量呈现指数关系。当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从网络结构向孤立分散状态变化时,TPV流变行为从弱应变过冲行为向应变稀化行为转变。此外,通过毛细管挤出流变研究发现,TPV的流动呈现拉伸变稀和剪切变稀的性质,且TPV中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对拉伸流场的响应比对剪切流场的要敏感。TPV的拉伸流动特性与熔体弹性主要受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的影响;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越是形成网络结构,TPV熔体拉伸应力或黏度越大、熔体弹性越显着。TPV的剪切流动行为主要受塑料相控制。这些结果为高性能TPV的加工提供指导。

韩博怡[3](2021)在《集中供热二次网平衡调节与优化运行研究》文中提出

蔡芝源[4](2021)在《滚刀振动切削破岩性能及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怀嘉[5](2021)在《基于异步电机的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试验平台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是风力机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然而受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其进行现场试验非常困难。为了更方便对混合驱动型风力机进行研究,在实验室搭建一套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试验平台,用以更好的解决该类型风力机中变速恒频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分析了组合式时域风速模型和风力机模型,将混合驱动型风力机各端差速比和功率比等参数引入到混合驱动型风力机系统中,得到了基准风速和基准转速。分析了全风速状态下系统功率流的状态变化;建立了差动齿轮箱模型,确定了三端之间的转速比和转矩比。依据最佳叶尖速比法,提出了一种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最大功率点模拟研究方案。为了对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试验平台中异步电机进行有效地控制,推导了三相异步电机ABC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Clark和Park坐标变换得到了在两相静止和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三相异步电机数学模型。分析了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算法,推导了 SVPWM算法的实现步骤。在上述基础上,搭建了三相异步电机转子磁场定向(FOC)矢量控制系统,同时结合混合驱动型风力机原理,搭建了混合动力型风力机仿真平台,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设计了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平台硬件电路和软件控制系统,搭建了混合动力模拟试验平台。以此平台为基础,分析了磁粉制动器与加载电流之间的关系和模拟端异步电机驱动器的调速性能。仿真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模拟试验平台能够对混合驱动型风力机进行有效地模拟。

王泽浩[6](2021)在《人体下肢无源助力装置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下肢助力装置是通过人机协作、共同感知来提高人体能量利用率,减轻步行时的肌肉负荷,助力行走的一种可穿戴式外骨骼。其核心功能是针对人体能量系统进行收集与利用。人体下肢无源助力装置旨在通过机构与人体运动间的协调作用,实现下肢助力功能,且无额外的能量驱动输入。本文以下肢无源助力装置为研究对象,在对下肢生物力学特性进行实验测试的基础上,进行助力装置机构/结构的设计创新、分析及有效性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人体步态分析与实验数据采集。根据人体步态周期划分,对受试者正常行走时主要关节的运动时空状态参数进行采集。利用Vicon动作捕捉试验系统、Mokka软件以及Origin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人体下肢各关节运动时的步高、关节角度及关节力矩等参数。(2)人体下肢无源助力装置设计创新。根据人体步态实验数据,得出关于能量补偿的储能装置工作原理,针对运动关节的特点与差异性,提出两种不同的下肢助力装置设计方案,并对装置进行模块设计:分别对装置的作用关节、储能装置、能量转化形式三个部分进行设计实践。并结合人体实验数据分析及设计要求,对设计方案进行对比筛选,最终确定膝关节助力方案;同时,通过系统建模和关键结构的有限元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3)人体下肢无源助力装置的运动学分析。针对下肢助力装置的三维模型,利用D-H方法进行了运动学建模和仿真分析,探究其运动轨迹与时间的关系。通过Solidworks Motion模块对设计方案进行运动学仿真,通过分析卷簧在步态周期的运动状态,验证下肢助力装置与所提出设计原则的匹配性。人体下肢无源助力装置的动力学分析和功能性验证。基于运动学模型所建立的下肢简化模型,利用拉格朗日方程法建立人体下肢无源助力装置的动力学方程的数学模型,并结合经验公式法以及实验数据对动力学方程逆解,得到下肢助力装置作用下释能阶段的关节力矩,最终通过对比运动实验数据得出关于关节力矩与时间的关系,并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和功能性。(4)基于人体步行实验以及对装置进行的运动学动力学的理论分析,验证了助力装置的理论可行性,在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完成了助力装置的实验验证分析,通过采集佩戴实体样机与正常行走的足底压力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最终验证了装置的可行性。本文研究结果为下肢无源助力装置的研制及验证,提供了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案,对同类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吴先哲[7](2021)在《骨科植入用多孔钽激光3D打印成形工艺及生物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骨科医学诊疗中,个性化精准诊疗的需求日益旺盛。3D打印技术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解决方案。本论文针对激光3D打印(SLM)个性化多孔钽的设计制造需求,深入研究了SLM打印金属钽的优化工艺,以此为基础应用Euler-Bernoulli梁理论研究建立了多孔体相对密度与弹性模量之间理论的函数关系,并用有限元法在ABAQUS软件中进行了模拟修正。研究了基于理论等刚度条件下,变截面梁模型与对应等截面梁模型几何参数的换算关系。选取典型的孔结构设计参数,打印系列多孔结构试样,并检测了其力学属性参数。对比了理论数学模型,研究了样件相对密度与弹性模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最后针对复杂的髋关节翻修手术病例,根据人体生物力学、临床手术要求,用有限元法优化植入假体的设计结构。在确保假体结构安全的前提下优化轻量化结构,探索性提出了变密度的假体设计方法,为多孔钽假体临床植入应用奠定了研究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是:(1)针对具有耐高温(熔点为2996℃)、高密度(16.65 g/cm3)的金属钽粉,对SLM工艺中激光功率、扫描速度、铺粉层厚、扫描间距等4个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优化,探究了激光功率密度与成形试样质量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SLM成形钽粉材料过程中,实际作用激光功率小于300w时,可有效降低样件组织内部裂纹的产生概率。试样致密度随着激光能量密度的升高而增高,但过高的激光能量密度也会引起打印缺陷。激光功率密度在800J/mm3左右,样件的微观缺陷较少,SLM打印致密钽样件的相对密度可达到98%,能够达到工业化制造金属钽的静力学性能,可以打印设计直径是0.25mm以上的圆柱结构。(2)本论文研究了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的几何特性,确定其主要结构设计参数为长径比(β),孔径(d)以及变径比(τ)。为了保证设计的多孔结构的几何特性,在菱形十二面体的节点处,融合圆柱最小高(g)与小梁名义直径D1的比值α应为?2?2。当β趋近于?2时,多孔体相对密度的理论极限值约为0.5984。根据Euler-Bernoulli梁理论,研究得出了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单胞结构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弹性模量的函数模型,理论弹性模量与孔结构的β和τ直接相关。用有限元法在ABAQUS软件中对函数模型进行了模拟修正,得出单胞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孔结构理论等效弹性模量的修正系数为0.76,而多胞结构的弹性模量减小并不明显。当基体材料属性(钽,185.7Gpa)和变径比τ确定时,理论上多孔体相对密度与等效弹性模量之间符合指数函数关系。(3)应用Euler梁理论推导了圆形等截面菱形十二面体的理论力学模型。研究表明等截面梁模型弹性模量也与孔结构的长径比直接相关。基于理论计算,得出了等刚度条件下变截面梁模型与等截面梁模型几何参数的换算关系。选取典型孔结构设计参数,SLM打印成形了系列多孔钽试样,其实测弹性模量在1.82Gpa-5.15Gpa之间,接近人骨的力学性能。发现由于SLM工艺局限,多孔样件表面形貌粗糙,样件与理论设计模型偏差较大。样件弹性模量的实测值随样件的相对密度增大而增大,且呈线性增长趋势。(4)针对复杂的髋关节翻修手术病例,运用本文研究的多孔体力学属性成果,根据人体生物力学的要求,找到了优化的假体设计方案。按照假体应力分布,提出了“框架式”的变密度多孔结构假体设计方案。用有限元法对等效变密度模型受载进行了仿真模拟。在确保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设计的变密度假体理论上减少质量25%,为多孔钽假体临床植入应用奠定了研究基础。

邱恋迪[8](2021)在《ZIF-8/壳寡糖微颗粒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水体安全一直是环境污染问题中的重要部分,水污染的处理方式一直备受关注。吸附法处理被污染的水体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方式之一,而吸附剂材料的选择成了关键问题。纳米吸附材料自出现以来就被各界学者广泛关注研究,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为纳米材料中的典型代表,已被应用在多个领域。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具有三维网状结构,使其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高的孔隙率,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对孔结构进行特定修饰,得到更多不同功能的纳米材料,目前已经被证明可以应用于气体吸附、分子分离、催化、药物输送等领域。壳寡糖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性,总储量大,制作成本低。并且分子结构中的羟基和氨基使其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可以被多种物质进行改性处理,得到更多的壳寡糖衍生物,有着较大的研究应用意义。本课题中将两种高吸附性、无毒性材料结合起来,合成一种新的安全材料以处理水体安全中的有机物污染问题。主要内容如下:(1)选用Zn(NO3)2·6H2O和2-甲基咪唑为原料,通过搅拌法制备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IF-8纳米颗粒。以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摩尔比为1:4的水溶液混合搅拌合成了第一组叶状ZIF-8纳米颗粒;以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摩尔比为1:8的水溶液混合搅拌合成了第二组正十二面体ZIF-8纳米颗粒。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合成的两组ZIF-8纳米颗粒进行表征。探究了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摩尔比及反应时间对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形貌结构的影响,以及ZIF-8颗粒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2)为探究微流控液滴技术中流体流速对液滴直径的影响,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微流控液滴剪切生成过程进行模拟,建立液滴剪切所需的“T”型微通道,设定两相流体的基本参数,改变流体流速,得出了两相流体流速对于液滴有效直径的影响规律。(3)利用微流控液滴技术,以壳寡糖水溶液为分散相,加入第三章制备得到的ZIF-8纳米颗粒,以苯甲酸苄酯和大豆油的混合溶液为连续相,加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在微流控T型管装置中产生的W/O单乳乳液液滴为模板,制备ZIF-8/壳寡糖复合微液滴,再通过交联反应,得到具有多孔结构的ZIF-8/壳寡糖复合微颗粒。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不同孔结构的ZIF-8/壳寡糖复合微颗粒进行了结构形貌表征,结果表明微流控制备得到复合微颗粒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形貌规整,大小均一。同时,通过加入不同含量和不同结构的ZIF-8纳米颗粒可以得到结构不同的具有多级孔结构的ZIF-8/壳寡糖复合微颗粒。以甲基橙染料为有机污染物模型,探究了不同孔结构的ZIF-8/壳寡糖复合微颗粒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ZIF-8/壳寡糖复合微颗粒对于甲基橙染料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并且孔洞结构的变化也会对复合微颗粒的吸附性能产生影响,是一种很有研究价值的吸附剂材料。

王永帅[9](2021)在《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匹配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筑空调采暖能耗迅速升高,由燃烧传统化石能源进行供暖所导致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任务迫在眉睫。太阳能和空气能是两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受到极高的重视和青睐。空气源热泵体积小、效率高,可以取代以燃煤方式进行的集中供暖,在热泵应用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系统是比较常见的空气源热泵系统,该系统结合了太阳能系统和空气源热泵各自的优点,解决了单一的太阳能系统在太阳辐射不足的情况下无法保证供热量的问题。但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热泵机组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室外环境如干球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影响较大,初始的机组设计使得机组各部件在运行时并不能与之匹配。基于此,本文对机组在静态工况和动态工况下不同部件之间的匹配特性进行研究,从而设计出最优的机组参数,来尽可能的使热泵机组的系统性能达到最大。在机组运行时为了达到高效且稳定,需要调节电子膨胀阀。然而,关于太阳能/空气能热泵在太阳辐射影响下运行策略的研究却未有涉及,本文在各部件匹配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再结合实验,对电子膨胀阀在太阳辐射影响下的运行策略进行了研究。运用Fortran结合TRNSYS构建出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的仿真模型,对系统进行性能模拟。通过分析对比选用榆次地区典型年气候中日平均温度最低的12月19日,供暖季逐时室外干球温度最高的3月3日和含有设计温度的1月5日这三天进行全天的模拟。通过压缩机在设定工况的额定功率,设定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分析在这三天内太阳能/空气能热泵室内机和室外机在不同室外天气参数的换热量。结果表明:随着蒸发器面积的增大,压缩机的最大耗功和最大COP值都逐渐增大。蒸发器面积在1㎡~8㎡变化时机组的COP增长幅度为27%。随着蒸发器面积的继续增大,机组系统性能并没有明显增长。其中由19㎡提升至20㎡时机组的COP增长幅度仅为0.114%,但压缩机的耗功却增幅明显。因此蒸发器的面积应从经济性和匹配特性综合考量进行选择。在蒸发器面积选定后,再根据制热循环对冷凝器面积和电子膨胀阀的流量区间进行计算。对电子膨胀阀在太阳辐射影响下的运行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室外环境条件相同的工况下,EEV开度在52%左右达到最大值,为保证机组高效运行,在EEV调控过程中,不可一味增大开度,应尽量使其保持在临界值处,且在EEV设计时,应注意会出现的超调等现象;受太阳辐射影响,SIASHP的EEV调节区间相较于常规机组高12.5%。根据此特性SIASHP机组在太阳辐射强度为0-450W/㎡区间内开度较大时也可保持稳定运行而不致出现故障;在太阳辐射强度达到450W/㎡时,SIASHP机组EEV的开度会出现波动,导致机组运行不稳定,因此在太阳辐射强度大于450W/㎡时,可通过自控检测太阳辐射强度自动调节EEV开度在20%-80%的范围内运行。因此在机组设计时,自控装置应综合过热度和太阳辐射强度对EEV调节,在太阳辐射低于450W/㎡,可通过检测过热度进行调节。大于450W/㎡时,检测太阳辐射强度来调控EEV开度。

胡东彬[10](2021)在《锥盘式撒肥装置的参数优化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高离心式撒肥机工作的稳定性和肥料抛撒的均匀性,本论文在分析国内外撒肥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小麦基肥撒施的需求及现有撒肥机的工作原理,设计一种双锥盘离心式撒肥装置。首先测定肥料颗粒的物理力学参数以及建立肥料颗粒在撒肥过程中的运动模型,并在离散元仿真软件中建立肥料颗粒模型及几何模型,对撒肥过程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确定最佳工作参数组合,最后进行台架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保证仿真结果的精确性,建立精准的肥料模型,以沃达农科公司生产的尿素和磷酸二铵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物理特性参数:三轴尺寸、含水率、休止角、密度,力学特性参数:剪切模量、摩擦系数、碰撞恢复系数进行测定。测定结果如下:磷酸二铵和尿素的等效直径分别为3.02mm、2.86mm,球形度分别为93.6%、94.3%;密度分别为1.319 g/cm3、1.339 g/cm3;含水率分别为2.3%、1.2%;磷酸二铵和尿素的动摩擦系数分别为0.39、0.46,静摩擦系数分别为0.56、0.52;碰撞恢复系数分别为0.340、0.262;剪切模量分别为8.3Mpa、9.5Mpa;休止角分别为34.7°、33.6°。(2)对锥盘式撒肥装置进行总体结构设计,主要包括机架、排肥器、锥形撒肥盘、叶片、电机。分析撒肥工作过程,对肥料颗粒在撒肥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建立肥料颗粒在锥形撒肥盘上和脱离锥形撒肥盘进入空中的运动模型,解析模型得出影响肥料颗粒运动轨迹的因素为撒肥盘锥角、叶片倾角、撒肥盘转速、落肥口位置、撒肥盘距离地面高度。根据已有研究和理论计算,对关键部件撒肥盘、叶片、排肥器进行设计,并对电机进行选型。(3)根据肥料颗粒的特性参数,建立肥料模型和撒肥装置几何模型,选择接触模型、时间步长和设置相关仿真参数,并设计仿真试验,分析不同转速下排肥器的稳定性和排肥能力和分析撒肥盘转速、叶片倾角、落肥口位置等单因素对肥料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外槽轮转速为75r/min时排肥最稳定;撒肥盘转速1000r/min,叶片倾角20°,落肥口位置30mm时,肥料分布均匀性最佳,横向分布变异系数最小。利用EDEM的后处理功能,隐藏其他颗粒,随机选取某一颗粒,并将肥料颗粒的运动轨迹可视化处理,根据仿真数据分析受力情况、位移变化、速度变化,分析肥料颗粒的运动规律。(4)试制样机,以撒肥盘转速、落肥口位置、叶片倾角为试验因素,撒肥变异系数为试验指标设计三因素三水平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探讨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撒肥变异系数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撒肥盘转速、落肥口位置和叶片倾角关于撒肥变异系数的回归模型,在各试验因素限制的边界范围内,优化目标函数,优化结果为:撒肥盘转速1099.08r/min,叶片倾角4.27°,落肥口位置29.14mm,肥料分布均匀性最好,变异系数为9%进行台架试验,撒肥盘转速分别为1094r/min、1099r/min、1104r/min,为了便于调节,叶片倾角为4.3°,落肥口位置为29 mm为试验因素,三种不同转速下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25%,9.98%,10.33%,符合撒肥机变异系数≤20%的要求,实测值与优化值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2.20%,10.89%,14.78%,结果表明实测值误差较小,与优化值结果基本一致,证明该装置满足离心式撒肥机的作业要求。

二、在静态试验台上对数学模型系数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静态试验台上对数学模型系数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水化与流变学性质魔芋葡甘露聚糖调控血糖和抑制肥胖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VSDF调控食欲和餐后血糖的关键性质
        1.1.1 黏性
        1.1.2 凝胶性
        1.1.3 水化性质
        1.1.4 发酵性
    1.2 KGM对于食欲和餐后血糖的影响
        1.2.1 初期饱腹感的产生
        1.2.2 后期饱腹感的维持
    1.3 影响KGM流变学性质的分子结构因素
        1.3.1 分子量与粘度的关系
        1.3.2 其他分子结构对于粘度的影响
    1.4 KGM对于肥胖的影响
        1.4.1 KGM具有减重效果的RCT试验
        1.4.2 KGM减重效果存在争议的RCT试验及meta分析
        1.4.3 KGM控制肥胖的动物试验
    1.5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KGM的水化与流变学特性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水化速率的测定
        2.3.2 魔芋粉水化过程的观察
        2.3.3 流变学性质的测定
        2.3.4 体外胃消化测定
        2.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KGM粉末的静态水化性质
        2.4.2 不同浓度下KGM粉末的静态水化性质
        2.4.3 KGM溶液的流变学性质
        2.4.4 不同浓度下KGM溶液的流变学性质
        2.4.5 体外动态消化过程中KGM溶液的水化与流变学性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水化与流变学特性KGM的餐后血糖反应及饱腹感和体外消化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试餐的准备
        3.3.2 餐后血糖和饱腹感的测定
        3.3.3 体外胃消化测定
        3.3.4 葡萄糖扩散的测定
        3.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餐后血糖反应和饱腹感
        3.4.2 体外动态模拟胃消化对含KGM膳食流变学特性和胃排空特性的影响
        3.4.3 体内与体外结果之间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期摄入不同水化与流变学特性KGM对肥胖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饲养与实验方案
        4.3.2 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及空腹血糖的测定
        4.3.3 食靡胃肠迁移实时成像
        4.3.4 血清和肝脏的生化分析
        4.3.5 肝脏和脂肪组织的细胞因子测定
        4.3.6 组织病理学观察
        4.3.7 体外模拟消化
        4.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KGM与HF混合食靡在体外消化过程中粘度的变化
        4.4.2 KGM摄入对HF饮食喂养小鼠体重的影响
        4.4.3 KGM摄入对HF饮食喂养小鼠食欲及胃排空的影响
        4.4.4 KGM摄入对HF饮食喂养小鼠组织重量的影响
        4.4.5 KGM摄入对HF饮食喂养小鼠空腹血糖和葡萄糖耐受性的影响
        4.4.6 KGM摄入对HF饮食喂养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4.7 KGM摄入对HF饮食喂养小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4.4.8 KGM摄入对HF饮食喂养小鼠肝脏健康的影响
        4.4.9 KGM摄入对HF饮食喂养小鼠脂肪细胞因子表达和脂肪组织形态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水化与流变学特性KGM抑制肥胖的机制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步骤
        5.3.2 肠道菌群16S r RNA基因测序的宏基因组分析
        5.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KGM摄入对HF饮食喂养小鼠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转录的影响
        5.4.2 KGM摄入对HF饮食喂养小鼠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
        5.4.3 肥胖和食欲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
        5.4.4 KGM的水化与流变学特性和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造成KGM溶液差异化水化与流变学特性的颗粒/分子结构要素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粒径分布的测定
        6.3.2 颗粒表面形貌观察
        6.3.3 流变学性质的测定
        6.3.4 分子结构参数的测定
        6.3.5 特性粘度和临界浓度的测定
        6.3.6 粉末颗粒纳米结构和分子溶液中构型的测定
        6.3.7 结晶结构的测定
        6.3.8 KGM的酶解和核磁分析
        6.3.9 KGM的甲基化和GC-MS分析
        6.3.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KGM颗粒结构与水化特性的关系
        6.4.2 KGM分子结构信息及其与黏度性质之间的关系
        6.4.3 KGM分子间相互作用对黏度性质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微相结构与性能调控及流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2.1 热塑性弹性体
        1.2.2 热塑性硫化橡胶
        1.2.3 动态硫化技术
    1.3 TPV微观相态研究进展
        1.3.1 在动态硫化过程中TPV微相形成机理
        1.3.2 在动态硫化过程中TPV微相演变发展研究进展
        1.3.3 TPV微相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1.3.4 TPV微相结构和性能调控研究进展
        1.3.5 TPV加工性能与流变行为研究进展
        1.3.5.1 TPV流变响应表征方法
        1.3.5.2 TPV流变性能影响因素
    1.4 论文选题的立论、目的和意义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1 动态硫化过程中橡胶微粒形成机理
        1.5.2 动态硫化调控EPDM/PP TPV微相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1.5.3 加工调控EPDM/PP TPV微相结构以及性能优化
        1.5.4 EPDM/PP TPV微相结构与流变行为的响应关系
    1.6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橡胶微粒形成机理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2.2.2 样品制备
        2.2.3 橡塑两相黏度表征
        2.2.4 橡塑两相界面张力表征
        2.2.5 静态硫化曲线
    2.3 橡胶交联动力学
    2.4 橡胶相在交联过程中破碎与融并
    2.5 橡胶微粒形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烯烃热塑性硫化胶微相形成的影响因素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3.2.2 橡塑两相界面张力表征
        3.2.3 橡塑两相表观黏度测试
        3.2.4 橡塑快慢交联体系设计
        3.2.5 样品制备与体系设计
        3.2.6 溶胀法表征交联程度
        3.2.7 原子力显微镜(AFM)
        3.2.8 样品溶解实验
    3.3 PP分子量与EPDM交联动力学对橡胶粒子及其聚集体的耦合影响
        3.3.1 橡塑硫化体系的交联动力学
        3.3.2 PP分子量和EPDM交联动力学对橡胶粒子的影响
        3.3.2.1 橡塑硫化体系热力学参数的测定
        3.3.2.2 变形破碎理论计算EPDM/PH体系的橡胶最小液滴粒径
        3.3.2.3 临界毛细管破碎方程计算EPDM/PL体系中的橡胶最小液滴粒径
        3.3.2.4 橡胶粒子粒径
        3.3.3 PP分子量和EPDM交联动力学对橡胶粒子聚集体的影响
        3.3.3.1 PP分子量的影响
        3.3.3.2 EPDM交联动力学的影响
    3.4 分子量和交联动力学耦合影响橡胶粒子及其聚集体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注射成型TPV微相结构与各向异性响应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4.2.2 样品制备
        4.2.3 微相结构表征
        4.2.3.1 原子力显微镜(AFM)
        4.2.3.2 广角X射线衍射(WAXD)
        4.2.3.3 偏光显微镜(POM)
        4.2.4 傅里叶红外光谱
        4.2.5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4.2.5.1 拉伸性能测试
        4.2.5.2 拉伸与回复测试
    4.3 注射成型TPV微相结构和各向异性的响应关系
        4.3.1 注射成型剪切速率的确定
        4.3.2 剪切速率对EPDM/PP TPV微相结构的影响
        4.3.2.1 剪切速率对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破碎和排列取向的影响
        4.3.2.2 剪切速率对TPV结晶结构、结晶度的影响
        4.3.2.3 剪切速率对TPV中PP相取向的影响
        4.3.3 剪切速率对EPDM/PP TPV纳米力学模量各向异性的影响
        4.3.4 剪切速率对EPDM/PP TPV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的影响
        4.3.5 剪切速率对EPDM/PP TPV弹性各向异性的影响
        4.3.6 EPDM/PP TPV微相结构与各向异性的形成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相态加工调控与性能优化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5.2.2 样品制备
        5.2.3 原子力显微镜(AFM)
        5.2.4 动态振荡应变扫描
        5.2.5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5.2.5.1 拉伸性能测试
        5.2.5.2 拉伸与回复测试
    5.3 强剪切作用和POE界面包覆对TPV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3.1 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的热力学不稳定现象
        5.3.2 界面包覆剂的确定
        5.3.3 POE界面包覆实验验证
        5.3.4 强剪切与POE界面包覆对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的影响
        5.3.5 强剪切与POE界面包覆对TPV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EPDM/PP TPV的微相结构与流变行为的响应关系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6.2.2 样品制备
        6.2.3 原子力显微镜(AFM)
        6.2.4 流变行为表征
        6.2.4.1 动态振荡剪切扫描
        6.2.4.2 双料筒毛细管流变仪
        6.2.5 流变方法分析
        6.2.5.1 拉伸流变与剪切流变
        6.2.5.2 振荡频率扫描确定松弛时间谱
    6.3 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在线性与非线性黏弹性上的响应
        6.3.1 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变化
        6.3.2 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与TPV动态黏弹性的响应关系
        6.3.2.1 非线性黏弹性
        6.3.2.2 线性黏弹性
        6.3.3 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与TPV稳态流变行为的关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5)基于异步电机的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试验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风力混合驱动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1.2.2 风力机仿真的研究现状
        1.2.3 风力机模拟试验台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特性分析及试验台模型建立
    2.1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组成与工作原理分析
    2.2 风速特性分析与建模
    2.3 风轮转换原理及特性分析
        2.3.1 风能计算公式
        2.3.2 风力机重要参数
    2.4 混合驱动风力机系统功率流分析
        2.4.1 混合驱动系统功率重要参数确定
        2.4.2 全风速混合系统功率流分析
    2.5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方法分析
        2.5.1 差动齿轮箱建模
        2.5.2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最大功率点模拟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模拟试验台中异步电机的控制算法分析及总体仿真
    3.1 三相异步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3.1.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异步电机模型
        3.1.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算法
        3.1.3 三相异步电机同步旋转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3.2 三相异步电机磁场定向控制
        3.2.1 转子磁场定向基本原理
        3.2.2 三相异步电机转子磁场定向控制系统
    3.3 SVPWM控制原理及实现
        3.3.1 SVPWM控制原理
        3.3.2 SVPWM的算法实现
        3.3.3 SVPWM仿真
    3.4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系统仿真
        3.4.1 三相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算法系统仿真
        3.4.2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试验台仿真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平台相关硬件设计
    4.1 试验台硬件总体架构分析
        4.1.1 混合动力模拟平台硬件保护电路设计
        4.1.2 模拟端异步电机控制器总体分析
    4.2 模拟端电机驱动器控制板设计
        4.2.1 TMS320 F28335 芯片介绍
        4.2.2 最小组成电路设计
        4.2.3 控制板供电模块设计
        4.2.4 通信电路设计
        4.2.5 AD采样模块设计
    4.3 模拟端电机驱动器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4.3.1 电流采集电路
        4.3.2 速度采集电路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模拟端电机驱动器软件设计与实验结果总体分析
    5.1 DSP开发环境CCS6.0 简介
    5.2 主程序设计
    5.3 中断子程序
        5.3.1 ADC采样模块
        5.3.2 转速测量模块
        5.3.3 SVPWM模块
    5.4 混合驱动风力机模拟试验研究
        5.4.1 磁粉制动器与加载电流关系分析
        5.4.2 模拟端三相异步电机试验分析
        5.4.3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人体下肢无源助力装置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下肢助力外骨骼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源下肢助力装置
        1.2.2 人体下肢无源助力装置
    1.3 主要技术研究现状
        1.3.1 多种能量收集形式
        1.3.2 外骨骼仿真分析
        1.3.3 人体生物运动学实验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人体步态分析与实验数据采集
    2.1 步态分析
        2.1.1 人体下肢生理结构
        2.1.2 人体解剖学概念
        2.1.3 人体运动规律分析
    2.2 步行实验数据采集
        2.2.1 运动参数采集方法
        2.2.2 实验方案及采集过程
        2.2.3 实验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人体下肢无源助力装置设计
    3.1 设计元素与设计要求
        3.1.1 设计元素
        3.1.2 设计要求
    3.2 助力装置工作原理
    3.3 下肢助力装置设计方案草图展示
    3.4 助力装置设计方案构型与建模
        3.4.1 踝关节方案设计
        3.4.2 膝关节方案设计
    3.5 储能装置设计
        3.5.1 装置结构设计
        3.5.2 装置工作原理
    3.6 方案选择及零件有限元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人体下肢无源助力装置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4.1 下肢运动模型简化
    4.2 D-H法运动学模型建立
        4.2.1 D-H法模型参数
        4.2.2 空间位姿关系
        4.2.3 运动学方程求解验证
        4.2.4 储能装置仿真分析
    4.3 人体下肢无源助力装置动力学分析
        4.3.1 动力学模型研究方法
        4.3.2 拉格朗日方程
    4.4 释能阶段动力学模型
    4.5 储能阶段动力学模型
        4.5.1 双腿支撑动力学模型
        4.5.2 单腿支撑动力学模型
    4.6 动力学仿真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人体下肢无源助力装置实验与分析
    5.1 足底压力实验
    5.2 实验目的
    5.3 实验流程及实验方法
        5.3.1 实验仪器设备
        5.3.2 实验对象
        5.3.3 实验流程及方法
    5.4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本文主要创新处
    6.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骨科植入用多孔钽激光3D打印成形工艺及生物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引言
第一章 国内外现状及研究内容
    1.1 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发展
        1.1.1 3D打印技术概述
        1.1.2 SLM技术发展现状
    1.2 3D打印骨科植入假体发展现状
        1.2.1 多孔金属在骨科植入中的应用
        1.2.2 3D打印金属植入假体的临床应用
    1.3 SLM打印多孔金属研究现状
        1.3.1 SLM打印多孔金属工艺研究现状
        1.3.2 SLM打印多孔金属的孔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属钽激光选区熔化成形的基础工艺及基本性能研究
    2.1 实验研究方案及主要设备
        2.1.1 研究的目标参数及实验方案设计
        2.1.2 实验用材料及主要设备
    2.2 激光能量密度对金属Ta成形的影响
        2.2.1 初次SLM实验方案设计
        2.2.2 初次SLM实验结果分析
        2.2.3 激光能量密度范围确定
    2.3 金属钽SLM成形工艺优化
        2.3.1 SLM成形工艺优化实验设计
        2.3.2 样件致密度及微观缺陷分析
        2.3.3 实验样件力学性能分析
    2.4 金属钽样件细小结构SLM成形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多孔钽理论模型与力学性能研究
    3.1 菱形十二面体特点
    3.2 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孔结构
    3.3 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孔结构理论模型与力学特性分析
        3.3.1 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2 方向单胞理论模型与力学性能分析
        3.3.2 变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1 方向单胞理论模型与力学性能分析
    3.4 金属多孔钽力学性能的数字模型与模拟分析
        3.4.1 单胞结构2 方向力学性能数字模型与模拟分析
        3.4.2 多胞结构2 方向力学性能数字模型与模拟分析
    3.5 金属多孔钽力学性能与相对密度的内在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LM打印金属多孔钽构件实验与实用力学预估模型
    4.1 等刚度下菱形十二面体几何参数换算及实验用模型参数设计
        4.1.1 等截面梁菱形十二面体力学性能分析
        4.1.2 等刚度条件下菱形十二面体几何参数换算
        4.1.3 实验用模型几何参数设计
    4.2 实验计划及检测方法
    4.3 SLM打印金属多孔钽构件相对密度分析与预估
        4.3.1 SLM打印多孔钽试样形貌分析
        4.3.2 SLM打印多孔钽试样相对密度分析
    4.4 SLM打印金属多孔钽构件力学性能分析与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个性化多孔钽植入假体设计研究
    5.1 个性化植入假体设计概述
    5.2 基于医学影像数据的三维数据重构
        5.2.1 CT扫描和数据采集
        5.2.2 患者骨骼三维数据重构
    5.3 生物力线分析及假体形貌设计
        5.3.1 假体方案设计
        5.3.2 假体生物力学分析及优化
    5.4 多孔结构假体设计及力学性能数字模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8)ZIF-8/壳寡糖微颗粒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常见吸附材料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
2 ZIF-8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微流控液滴生成过程
    3.1 引言
    3.2 微流控液滴技术
    3.3 微液滴形成的影响因素
    3.4 T型微通道的模型
    3.5 T型微通道的仿真模拟
    3.6 流体流速比对微液滴直径大小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ZIF-8/壳寡糖复合微颗粒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9)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匹配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课题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2章 太阳能/空气能集热蒸发器及其热泵的数学模型
    2.1 系统构建
    2.2 太阳能/空气能集热蒸发器数学模型
        2.2.1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蒸发器太阳辐射换热量
        2.2.2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蒸发器总换热量
    2.3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压缩机数学模型
    2.4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电子膨胀阀数学模型
    2.5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数学模型
    2.6 制冷剂物性拟合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的计算机仿真
    3.1 TRNSYS简介
    3.2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制热工况算法设计
    3.3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仿真模型搭建
        3.3.1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制热系统物理模型
        3.3.2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TRNSYS模型部件型号
        3.3.3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TRNSYS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真模型的实验验证
    4.1 实验装置
    4.2 测试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匹配优化分析
    5.1 静态工况的建筑热负荷
        5.1.1 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
        5.1.2 围护结构附加耗热量
        5.1.3 门窗缝隙渗入冷空气的耗热量
    5.2 压缩机的选型
    5.3 换热器选型分析
        5.3.1 换热器换热量分析
        5.3.2 换热器型号尺寸分析
    5.4 电子膨胀阀的调节区间
        5.4.1 电子膨胀阀常规选型对比
    5.5 电子膨胀阀的运行策略
        5.5.1 太阳能/空气能热泵机组在电子膨胀阀不同开度下的机组性能
        5.5.2 热泵机组的EEV阈值对比
        5.5.3 热泵机组的EEV开度随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锥盘式撒肥装置的参数优化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节
第二章 肥料颗粒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2.1 肥料的种类及特性
    2.2 肥料颗粒物理特性参数测定
        2.2.1 三轴尺寸测量
        2.2.2 密度测量
        2.2.3 含水率测定
        2.2.4 休止角的测定
    2.3 肥料颗粒力学特性参数测定
        2.3.1 摩擦系数测定
        2.3.2 碰撞恢复系数测定
        2.3.3 剪切模量的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撒肥装置结构设计与理论分析
    3.1 撒肥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3.1.1 设计依据
        3.1.2 总体结构
        3.1.3 工作过程分析
    3.2 肥料颗粒运动分析
        3.2.1 肥料颗粒在撒肥盘上的运动分析
        3.2.2 肥料颗粒在空气中的运动分析
    3.3 关键部件的设计
        3.3.1 撒肥盘
        3.3.2 叶片
        3.3.3 排肥器
        3.3.4 电机的选型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散元仿真试验与分析
    4.1 仿真模型建立
        4.1.1 颗粒肥料模型建立
        4.1.2 撒肥装置几何模型建立
        4.1.3 仿真参数确定
    4.2 仿真试验设计
    4.3 仿真试验与分析
        4.3.1 排肥量稳定性仿真试验
        4.3.2 单因素仿真试验
        4.3.3 肥料颗粒受力、速度、位移变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样机试制与试验
    5.1 样机试制
    5.2 试验条件与设备
    5.3 测定方法与试验指标
        5.3.1 测定方法
        5.3.2 试验指标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试验设计
        5.4.2 试验结果
        5.4.3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5.4.4 响应曲面分析
        5.4.5 参数优化分析
        5.4.6 试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在静态试验台上对数学模型系数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水化与流变学性质魔芋葡甘露聚糖调控血糖和抑制肥胖的功能研究[D]. 郭丽萍. 江南大学, 2021
  • [2]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微相结构与性能调控及流变行为研究[D]. 李尚清.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3]集中供热二次网平衡调节与优化运行研究[D]. 韩博怡.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滚刀振动切削破岩性能及动力学研究[D]. 蔡芝源.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基于异步电机的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试验平台的研究[D]. 王怀嘉.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6]人体下肢无源助力装置设计研究[D]. 王泽浩.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7]骨科植入用多孔钽激光3D打印成形工艺及生物力学性能研究[D]. 吴先哲.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8]ZIF-8/壳寡糖微颗粒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 邱恋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匹配特性研究[D]. 王永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10]锥盘式撒肥装置的参数优化与试验研究[D]. 胡东彬. 石河子大学, 2021

标签:;  ;  ;  ;  ;  

静态试验台上数学模型系数的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