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多动症与饮食相关(论文文献综述)
钱章玉[1](2017)在《儿童多动症中医诊疗指南的修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文献研究结合Delphi法对儿童多动症的中医儿科临床指南进行修订,以期对中医药治疗儿童多动症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Delphi法专家调查问卷、专家论证会、同行征求意见、方法质量学评价及临床一致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修订儿童多动症的中医诊疗指南。文献研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NGC等,检索年限从2000年1月到 2016年3月,选择中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严格按照文献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评价,对随机临床试验评价采用改良Jadad量表大于等于3分的文献作为治疗性建议的证据,对非随机临床试验的评价采用MINORS条目评分总分大于等于13分的文献作为治疗性建议证据,对Meta分析的文献,采用AMSTAR量表评分大于等于5分文献为证据,并对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寻找规律,建立Excel数据库,并对各项指标进行频数频率的统计学分析,完成文献研究总结,编写专家调查问卷。Delphi法专家调查问卷: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专家调查问卷,基于Delphi法的原则,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全国36位专家发放两轮专家问卷调查表,主要从均数(x)、等级和(S)及不重要百分比(R)、变异系数(CV)等指标进行评价,对两轮专家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汇总专家意见并结合文献研究,确定指南初稿。专家论证会:邀请相关专业的24位专家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工作组按专家论证会意见结合两轮专家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及文献研究结果,修改指南初稿,形成了指南征求意见稿。同行征求意见、方法质量学评价、临床一致性评价:项目工作组于2015年10月13~31日向36家单位的50位同行业专家发送征求意见稿,根据其提出的意见修改指南征求意见稿形成评价稿。儿科专家指导组于2015年12月13~30日组织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温病学的4位专家进行指南方法学的质量评价(AGREEⅡ工具)。并于2015年12月10日-2016年3月30日邀请12个三级甲等医院开展了 201例临床一致性评价,并根据专家质量方法学评价和临床一致性评价反馈的意见,对评价稿又作了全面的整理、修改,2016年4月形成了指南审核稿。结果:结合两轮专家调查问卷、专家论证会、同行征求意见、方法质量学评价及临床一致性评价,汇总专家意见对本次指南进行修订,最终完成了科学规范的儿童多动症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对2012版的指南进行了完善与更新。结论: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采用改良Jadad量表、MINORS条目、AMSTAR量表对临床治疗性文献进行分析筛选评价,对儿童多动症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循证实践意义深远。与2012年的指南相比较,在病名、适用范围、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方面都进行了调整与更新,并且新增了预防和调护的内容。在儿童多动症的中药复方用药规律方面,发现中医治疗儿童多动症以补虚、安神、清热、平肝为主,兼以健脾为主要治法。
谢慧雯(Tse Wai Man Lucy)[2](2016)在《方氏头针为主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kinetic disorder, ADHD)亦称小儿多动症、儿童多动症(hyperkinetic disorder),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行为障碍,多发生于儿童时期,若控制不当,亦会影响到患儿的青少年时期以至于成年时期。本病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集中障碍(与年龄段无相关性),无法对一事物保持持久注意力,有活跃过度及多发冲动行为等,同时该病还伴有多种心理问题如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情绪障碍及学习障碍等。关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目前医学界仍无明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两者的相互作用有关联,认为是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多发于儿童时期的神经精神疾病,常与遗传因素、环境影响因素等有关,由于诊疗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本病的普及意识慢慢增强,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根据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英国儿童的患病率约为1%,荷兰的患病率约为5%-20%,美国的患病率约为3%-5%,日本的患病率约为4%,而根据我国报告显示学龄儿童的患病率约为1.3%-13.4%。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发生于6-7岁,并约有70%的患儿会发展至青春期,约三分之一的患者直至成年仍未恢复,因此若不及时医治,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甚至以后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因此得到了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对于本病的积极研究也在逐渐开展。目前针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口服药物与心理干预、行为锻炼为主,但这些疗法均存在一定的弊端,针刺疗法在本病的治疗方面有着不错的临床效果,逐渐为临床工作者所熟悉及应用,研究的范围与深度亦逐渐扩大。中医治疗讲究的是辨证分型论治,其根据不同患儿的情况制定出各异的临床治疗方法,应用中医方法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报导不断增多,但其经验尚处于初级阶段,多为病例报导内容,对本病的临床机理分析及治疗尚偏于较肤浅的阶段,故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本病是涉及神经系统的慢性疾病,其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病原因亦较复杂,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综合的治疗,方能取得较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针刺疗法在改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临床症状有其优势的一面,故需要继续发扬光大。方氏头针疗法以改善神经系统症状为其主要的临床治疗特色,临床治疗上根据头部分区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对应区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临床治疗上更加贴合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方向,因此在本研究中选用方氏头针疗法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进行治疗,以期验证方氏头针疗法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初步探寻方氏头针疗法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的作用机制。目的:在本研究试验中,采取的是严格的随机对照法,旨在比较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西药利他林与单纯口服西药利他林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以及观察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和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同证型间的疗效差异,并分析方氏头针疗法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试验纳入的是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香港复康矫形中心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共计60例,根据临床表现及其舌脉象辨证的不同,分为不同的证型,然后随机分入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中,而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方氏头针疗法及口服西药利他林,并根据其临床证型的不同,同时配合不同的体针疗法治疗,而对照组则仅予以口服利他林,6岁以上儿童一次5 mg,一日2次,早餐或午餐前服用;按需每周递增5-10 mg,一日不超过40mg。以3个月为1个疗程。针刺每周作5天治疗,每周休息周六和周日2天,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在研究开始之前及第1、2个疗程结束之后对患儿家长进行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调查,来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的观察指标,同时亦参照《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中所制定的临床疗效标准及Conners父母问卷结果进行临床疗效的判定。结果:2组患儿纳入研究之时,各组的基线资料(性别构成、年龄比例、病程组成、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评分、SNAP-IV量表评分及瑞文联合型CRT智力测验评分),经统计学检验,两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是具有可比性。在第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分别再次对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进行评分。通过统计学分析:经过治疗后,组内对比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评分均有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评分经过统计学检验,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以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表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利他林的治疗针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西药利他林的治疗。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再次对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进行评分。通过统计学分析:组内对比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评分均有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评分经过统计学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以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表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利他林针的治疗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西药利他林的治疗。在第1个疗程治疗结束之后,分别对SNAP-IV量表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亦可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利他林口服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单纯应用口服利他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第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再次对SNAP-Ⅳ量表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而通过统计学分析:组内对比SNAP-Ⅳ量表评分均有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SNAP-Ⅳ量表评价评分经过统计学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故可以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表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利他林针的治疗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西药利他林的治疗。在第1个疗程治疗结束之后,对瑞文联合型CRT智力测验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分析,亦可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以认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利他林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单纯应用口服利他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第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再次对瑞文联合型CRT智力测验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而通过统计学分析:组内对比CRT智力测验评分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CRT智力测验评分经过统计学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以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表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利他林针的治疗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西药利他林的治疗。总的疗程结束之后,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检验,u=2.50,P=0.012,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方氏头针疗法结合口服利他林的治疗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口服西药利他林的治疗。结论:经过本试验的研究,治疗组的总体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能改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症状,使其回归正常生活与学习,而且方氏头针操作简便,安全性有保证,在本临床实验进行过程中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而且本病的故患儿对本实验治疗方案依从性好,故方氏头针疗法是一种可以应用于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的有效治疗方法。
华玉双[3](2013)在《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路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结合脏腑辨证论治,观察中医辨证论治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疗效,为规范临床路径提供依据。方法: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制定统一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建立信息数据库,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对治疗前后的各类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根据重点专科协作计划,本研究共收集30例多动症患儿,因失访等原因脱落3例,共完成27例临床路径观察。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辨证施治,结果为:临床治愈0例(0.0%)、显效5例(18.5%)、有效21例(77.8%)、无效1例(3.7%),愈显率为18.5%,总有效率为96.3%。说明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多动症临床疗效确切,该临床路径合理有效。结论:通过对多动症患儿临床疗效的观察,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疗效是确切的,为中医辨证论治本病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为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于涛[4](2018)在《儿童多动症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儿童多动症指儿童出现与发育不对称的神经障碍,存在过度活动或多动冲动情况,为优化治疗效果,本文就遗传因素、母体孕期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心理行为因素、营养饮食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期减少儿童多动症发生率,降低疾病对患儿造成的不良影响。
丁一芸[5](2018)在《静宁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疗效及SHR多巴胺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之一,其核心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情绪冲动。根据其典型表现可将该病分为冲动多动型、注意力缺陷型以及混合型3类。该病对患儿的学业、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同时给患儿及其家庭乃至全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极为重要的。ADHD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导师致力于对该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机总属阴阳失衡,五脏失调。结合ADHD症状多以“躁、动”为主的特点,认为此病躁与动的产生,究其根本为阴静不足,阳动亢盛,故本病的根本为阴虚阳亢。创“益气养阴”法,运用自拟方“静宁颗粒”治疗该病,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是治疗气阴两虚型多动症的临床有效验方。并在前期实验和临床研究基础上取得了一定进展。结合当下神经递质失衡学说热点,探讨该方治疗ADHD的作用机制,并挖掘其在改善ADHD患儿症状的作用靶点。本研究包括临床与实验两部分。实验又分为两部分:(1)对于SHR大鼠DA受体D1、D2的研究包括:ELAISA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纹状体中多巴胺(DA)含量,Western b1ot方法检测纹状体D1、D2类受体的表达水平。(2)对于SHR大鼠DA信号通路AC/cAMP/PKA信号通路的研究包括:ELAISA法检测大鼠纹状体中cAMP的含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纹状体中PKA的蛋白水平。临床研究:静宁颗粒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目的:1.通过比较静宁颗粒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SNAP-IV量表前后的积分变化,并与口服托莫西汀进行对照比较,评价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2.通过观察静宁颗粒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Conners评分量表前后的积分变化,并与口服托莫西汀进行对照比较,分别评价静宁颗粒治疗ADHD不同行为问题的疗效。方法:根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将东直门医院儿科就诊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30例设为中药组,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门诊收集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30例设置为西药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静宁颗粒,对照组服用托莫西汀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结束后,对比治疗前后患儿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量表(SNAP-Ⅳ)以及Conners父母问卷评分。并于用药前后分别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的检查。并对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随访记录。结果: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在SNAP-Ⅳ量表比较中,中药组和西药组均提示疗后较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中药组和西药组疗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Conners量表中,中药组提示在行为问题、学习问题和多动问题方面,疗后较疗前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在改善行为问题、学习问题、躯体问题和多动问题方面疗后较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在服用静宁配方颗粒和托莫西汀期间,血、尿、肝(ALT)、肾(BUN、Cr)功能检查等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结论:静宁配方颗粒能够有效地改善气阴两虚多动症患儿的临床核心症状,改善患儿SNAP-Ⅳ量表积分,及Conners父母量表评分,其临床疗效与托莫西汀相当,且静宁颗粒对ADHD气阴两虚型患儿的干预无明显不良反应,药效安全。实验一:静宁颗粒对ADHD大鼠DA含量及其D1、D2受体家族的调节作用目的:采用跳台实验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学习与记忆能力,评价SHR大鼠作为ADHD模型大鼠的可行性。评价静宁颗粒对SHR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观察静宁配方颗粒对SHR大鼠纹状体中多巴胺及其受体含量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HR大鼠饲养于屏障环境中,适应性喂养3天后,称重、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静宁高、中、低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每组10只。并将10只同龄Wistar大鼠设为正常对照组。分组灌胃,中药组按高、中、低给药剂量以蒸馏水配制静宁颗粒,给药量分别为高剂量23.14g/kg、中剂量11.57g/kg、低剂量5.785g/kg,西药组予盐酸托莫西汀胶囊,用量为5.36mg/kg。模型组及正常组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各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治疗6周,第6周进行跳台实验,行为学观察结束后处死取材。ELAISA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纹状体中多巴胺含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纹状体D1、D2类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行为学检测方面,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跳下平台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各给药组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延长,但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逃避潜伏期均较空白组明显缩短,且除中药中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与空白组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西药组潜伏期比中药各组略短,但差异不明显(P>0.05)。模型组错误次数高于空白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错误次数显着减少,且除中药高剂量组外其余各给药组较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错误次数略多于空白组,除中药高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各组与西药组比较错误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神经递质检测中,模型组前额叶DA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前额叶DA含量均高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前额叶DA含量均低于空白组,除西药组外其余各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各组前额叶DA含量均低于西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前额叶纹状体DA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纹状体DA含量均高于模型组,且除中药高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纹状体DA含量均低于空白组,但除中药高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各组纹状体DA含量与西药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受体比值结果提示,模型组D2/D1小于空白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D2/D1均略大于模型组,其中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给药组与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D2/D1均小于空白,其中中药中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P<0.01),其余各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D2/D1略高于中药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HR大鼠是较为理想的ADHD动物模型,从行为学及病理学均有证据证明其与ADHD模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静宁颗粒可有效增强SHR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3、ADHD模型鼠纹状体及前额叶中DA含量减少,且D1及D2类受体均不足,静宁配方颗粒可以有效提7高DA及其受体含量。4、ADHD大鼠存在D1受体功能亢进的情况,这可能是引起ADHD最主要的原因。静宁颗粒可能是通过缓解这种亢进的趋势,而有效治疗ADHD的。实验二:静宁颗粒对ADHD大鼠AC/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目的:观察静宁配方颗粒对ADHD模型鼠纹状体内cAMP、PKA的干预作用。方法:同前。结果:模型组纹状体内cAMP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纹状体cAMP较模型组低,其中西药组cAMP含量远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剂量组cAMP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低剂量组及中药中剂量组,cAMP含量虽低于模型组,但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纹状体cAMP含量,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中药低、中剂量组差异较大,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及中药高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西药组cAMP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最接近。中、低计量组cAMP明显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cAMP含量高于西药组,但差异不明显,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纹状体中PKA结果:模型组纹状体内PKA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纹状体PKA与模型组比较,均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纹状体PKA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DHD模型鼠存在D1受体功能亢进以及纹状体AC/cAMP/PKA信号通路异常兴奋,靶蛋白PKA存在和生成过多的情况,这可能是引起ADHD患儿多动、冲动的最主要的原因。2、静宁颗粒可能是通过缓解这种亢进的趋势,有效降低纹状体AC/cAMP/PKA信号通路的兴奋性,进而减少靶蛋白PKA的合成,从而达到治疗ADHD的目的
陈静静[6](2018)在《儿童多动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儿童多动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9月来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治疗的69例儿童多动症患儿作为病例组,选择与病例组患儿年龄、性别、智力水平等相同的69例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儿童多动症的影响因素。结果病例组早产(12例,17.39%)、剖宫产(43例,62.32%)、妊娠期疾病(21例,30.43%)、妊娠期用药(15例,21.74%)、宫内窘迫(18例,26.09%)、新生儿疾病(22例,31.88%)、未母乳喂养(42例,60.87%)、父母关系不良(28例,40.58%)、教养方式不恰当(25例,36.23%)以及偏食(31例,44.93%)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儿童多动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与妊娠期用药(OR=2.392,95%CI:1.0465.469)、宫内窘迫(OR=4.446,95%CI:2.3018.590)、父母关系不良(OR=3.016,95%CI:1.5225.978)以及教养方式不恰当(OR=1.730,95%CI:1.1092.699)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多动症与妊娠期、分娩、饮食营养、家庭环境和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干预措施,降低儿童多动症的发生。
李想[7](2019)在《扶土平肝饮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儿童多动症(脾虚肝亢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扶土平肝饮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儿童多动症(脾虚肝亢证)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客观评价其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扶土平肝饮配合音乐疗法,对照组给予小儿智力糖浆,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设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治疗组儿童均完成2个疗程的音乐治疗训练,并进行治疗前后的评估,每天1次,每次治疗时间30min,一个疗程为15天,两个疗程之间间隔1个月。通过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程度,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1)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组(扶土平肝饮配合音乐疗法)在短期治疗ADHD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ADHD患儿的临床症状,其远期的临床疗效更加显着。对照组(小儿智力糖浆),短期的临床疗效不明显,但在治疗2个月后,患儿的临床症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由此可以看出,治疗组(扶土平肝饮配合音乐疗法)对于改善多动症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比对照组(小儿智力糖浆)更具有明显优势。(2)中医证候各项比较:治疗组(扶土平肝饮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后的证候得分(神思涣散、多动多语、小动作多、情绪不稳、记忆欠差、睡眠不实)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余证候得分比治疗前的得分也有所减少(P<0.05)。对照组(小儿智力糖浆),治疗后的神思涣散、多动多语、记忆欠差有显着改善(P<0.01);食欲不振、睡眠不实、烦躁不宁、情绪不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其余证候得分比治疗前的得分也有所减少(P<0.05)。(3)儿童长处与困难调查表得分比较:治疗组(扶土平肝饮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后患儿的情绪症状(抱怨、忧虑、消沉、紧张、恐惧)、过度活跃(多动症状、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其余证候得分比治疗前的得分也较前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小儿智力糖浆),只有过度活跃(多动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得分比治疗前的得分明显减少(P<0.05),余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扶土平肝饮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多动症患儿具有显着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儿多动症评分,使患儿能够更好的学习、生活及与他人交往。
吴静静[8](2021)在《基于Ca2+-CaM-CaMKⅡ通路对静宁方治疗ADHD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临床表现为与年龄水平不相符的注意力集中困难、多动、冲动,病情复杂易反复,对患儿学业生活、社会行为和认知功能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儿童和青少年ADHD总体患病率逐年增加,目前ADHD的病因病机尚未明确,西药一线用药哌甲酯和托莫西汀能够改善ADHD大部分核心症状,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少数患儿会出现明显副作用、依赖性或长期后遗症,中医药治疗ADHD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静宁方应用于临床多年,治疗ADHD疗效显着,副作用小,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510303541.6)。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静宁方治疗ADHD起效的分子机制;依据预测结果,评估静宁方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钙水平的影响,探讨静宁方调控ADHD模型大鼠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网络药理学研究:运用TCMSP数据库检索静宁方各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对应靶蛋白,检索TTD、Drugbank、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筛选ADHD相关靶点,绘制维恩图提取静宁方与ADHD交集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建立交集靶点PPI网络,Cytoscape 3.8.2软件建立“关键靶点-活性成分-中药”网络图,运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临床研究:采用病例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对静宁方治疗气阴两虚型ADHD患儿进行为期8周的临床疗效观察,分别于治疗0周、4周、8周进行SNAP-IV量表、Conners父母问卷、划消测试、ADHD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测评,治疗前后检测患儿血清钙水平,检测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进行安全性评价,整个临床观察阶段记录不良反应事件。动物实验:ADHD模型大鼠采用SPF级4周龄雄性SH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静宁高、中、低剂量组、哌甲酯组,正常对照组采用同龄雄性Wistar大鼠10只,静宁方每日灌胃量分别为高剂量组23.14g/kg、中剂量组11.57g/kg、低剂量组5.785g/kg,盐酸哌甲酯组1.5mg/kg,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予去离子水1ml/100g灌胃,每日一次,连续灌胃6周,监测大鼠体重变化情况,进行旷场实验评价其行为学特点,检测大鼠纹状体Ca含量,纹状体IP3蛋白表达及mRNA的表达,海马CaM、CaMKⅡ蛋白表达及mRNA的表达。结果:网络药理学研究:静宁方有活性成分82个,对应靶基因224个,与ADHD靶基因进行维恩图绘制提取103个交集靶点,包括AKT1、FOS、IL6、TP53、TNF、VEGFA等。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静宁方可能通过钙信号通路、PI3K-Akt、cGMP-PKG、cAMP、HIF-1、JAK-STAT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静宁方治疗ADHD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84%,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总有效率为84%。经静宁方治疗8周,划消测试、SNAP-Ⅳ量表测试和Conners父母问卷测评均有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积分量表主证和次证均较0周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经静宁方治疗8周后血清钙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旷场实验结果提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运动总路程及中心路程均显着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运动总路程及中心路程均显着减少(P<0.05);静高组与哌甲酯组比较,运动总路程及中心路程均有减少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静止时间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静止时间显着增多(P<0.05);静高组与哌甲酯组比较,静止时间有增多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心时间显着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中心时间显着减少(P<0.05);静高组与哌甲酯组比较,中心时间有减少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边缘时间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边缘时间显着增多(P<0.05);静高组与哌甲酯组比较,边缘时间有增多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哌甲酯组、静宁高、中剂量组大鼠运动总路程较短,轨迹以周围型分布为主,中心运动轨迹较少;模型组、静低组大鼠运动总路程较其余组增多,轨迹分布特点不明确,中心运动轨迹增多。静宁方对纹状体钙含量的影响:模型组大鼠纹状体钙含量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均下调纹状体钙含量(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纹状体钙含量有下降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宁方对大鼠纹状体IP3及海马CaM、CaMKⅡ蛋白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纹状体IP3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剂量组均可明显上调纹状体IP3蛋白表达水平(P<0.05);静低组较模型组有上升的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IP3蛋白表达有升高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M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均可下调海马CaM蛋白表达水平(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海马CaM蛋白表达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MKⅡ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明显上调海马CaMKⅡ蛋白表达(P<0.05);静高组较CaMKⅡ蛋白表达有升高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宁方对纹状体IP3和海马CaM、CaMKⅡ mRNA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纹状体IP3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纹状体IP3 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IP3 mRNA表达有升高趋势,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M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海马CaM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海马CaM mRNA表达下降,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MKⅡ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哌甲酯组及静宁高、中、低剂量组海马CaMKⅡ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静高组较哌甲酯组海马CaMKⅡ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静宁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信号通路的特点,通过调控神经递质代谢、免疫调节、抗氧化应激、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等对ADHD发挥治疗作用。(2)静宁方改善气阴两虚型ADHD患儿核心症状的同时,能够对患儿饮食、睡眠等进行综合调整。(3)静宁方能够提高气阴两虚证ADHD患儿血清钙水平。(4)静宁方治疗6周对SHR大鼠体重增长未见明显影响,能够有效改善SHR大鼠多动冲动的行为。(5)静宁方能够调控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达到治疗ADHD的目的,重点可能在于改善学习记忆及认知。
张立胜,陈垣,张莎莎,佟丹[9](2015)在《儿童多动症的病因调查及干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儿童多动症可能的病因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多动症儿童(ADHD组)和6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并分析儿童多动症的病因;随后将该60例多动症儿童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药物治疗组,一组为综合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儿童口服利他林,而综合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分析2组患儿的治疗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DHD组儿童在遗传因素、围生期、家庭及饮食因素均表现显着性差异(P<0.05)。而与药物治疗组比较,综合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和治愈率均显着升高(P<0.05)。结论造成儿童多动症的病因较多,而在本试验中,儿童哺乳期的母乳喂养及发育过程中的影响情况是多动症患儿与正常儿童差异最显着的因素,而口服利他林配合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多动症的治愈率。
邓家琳[10](2021)在《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分为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旨在进一步验证静宁颗粒治疗ADHD气阴两虚型患儿临床疗效的基础之上,探索其在维生素D作用途径上的相关机制及对负性情绪的调控作用,并发掘静宁颗粒治疗ADHD模型大鼠可能涉及的其他途径和作用机制,以期为静宁颗粒治疗该病提供更多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临床研究方面,通过观察静宁颗粒治疗ADHD气阴两虚型患儿前后疾病疗效、各量表评分及相关血清指标的变化,评价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观察静宁颗粒对ADHD相关负性情绪的调控作用及对维生素D作用途径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为静宁颗粒进一步开展新药研发及推广提供重要临床依据。实验研究方面,通过采用旷场实验检测ADH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及负性情绪改善情况,同时观察静宁颗粒对ADHD模型大鼠维生素D作用途径上部分指标的表达情况及含量改善水平,验证静宁颗粒作用于多巴胺能系统可能是通过调节该途径相关因子这一假说,为静宁颗粒进一步开展新药研发及临床推广提供重要实验依据。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方面,纳入符合标准的ADHD患儿25例,给予静宁颗粒口服,疗程8周,期间记录患儿一般资料,并在治疗0周、4周、8周时间节点进行SNAP-Ⅳ量表积分、Conners父母问卷评分、划消试验评分以及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的记录。治疗0周、8周节点时进行血清维生素D、DA、TH、BDNF含量检测,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观察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和对上述检测指标的改善情况。实验研究方面,将雄性4周龄SHR大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分别为静宁颗粒高剂量组、静宁颗粒中剂量组、静宁颗粒低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模型组,每组10只,同时将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10只设为正常对照组。根据组别不同,分别予静宁颗粒高、中、低剂量混悬液,盐酸托莫西汀混悬液,去离子水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6周。进行旷场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取脑组织样本检测下丘脑TH蛋白及TH mRNA表达、纹状体DAT蛋白及DAT mRNA表达、海马BDNF蛋白及BDNF mRNA、海马GABA含量及GAT表达,血清样本留存检测维生素D、TH含量,观察静宁颗粒对ADH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和对上述检测指标的改善情况。研究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与治疗0周相比,治疗4周、治疗8周时划消测试结果、SNAP-Ⅳ量表评分结果均有改善;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时划消测试结果、SNAP-Ⅳ量表评分结果明显改善。与治疗0周相比,治疗4周、治疗8周时Conners父母量表评分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身心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评分均下降明显;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时各因子评分明显下降。与治疗0周相比,治疗4周、治疗8周时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各主证评分均有改善;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时各项评分明显改善。与治疗0周相比,除面色、大便外,治疗4周时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次证其余各项均有所改善,治疗8周时各项均明显改善;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时除面色、大便外的各项次证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84%,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4%。与治疗0周相比,治疗8周时血清维生素D、DA、BDNF含量明显升高,TH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旷场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较,静宁颗粒高、中、低剂量各组及托莫西汀组运动总路程、中心路程和中心时间明显减少,静止时间和边缘时间明显增加,其中以静宁颗粒高剂量组与盐酸托莫西汀组改善最为明显。静宁颗粒高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血清TH含量;静宁颗粒各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血清维生素D含量。静宁颗粒高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下丘脑TH蛋白及TH mRNA表达水平;静宁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下调ADHD模型大鼠纹状体DAT蛋白及DAT mRNA表达水平;静宁颗粒高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海马BDNF蛋白及BDNF mRNA表达水平;静宁颗粒各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海马GABA含量及GAT表达水平。研究结论临床研究方面,静宁颗粒能够改善气阴两虚型ADHD患儿临床核心症状和中医证候表现,且对相关负性情绪存在一定调节作用;ADHD患儿存在多巴胺能系统异常,静宁颗粒能够改善其失调状态,这可能是通过对维生素D作用途径相关因子TH、BDNF等的调控发挥作用的。实验研究方面,静宁颗粒能够有效控制ADHD模型大鼠的多动冲动行为,调控相关负性情绪,其疗效与盐酸托莫西汀相当;ADHD模型大鼠存在多巴胺能系统代谢异常,静宁颗粒可以通过调节维生素D作用途径,对通路上TH、DAT、BDNF等相关因子的蛋白及基因表达进行调控,改善脑内多巴胺能系统的失调状态,从而发挥疗效。
二、儿童多动症与饮食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多动症与饮食相关(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多动症中医诊疗指南的修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文献检索与评价 |
1.1 临床证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筛选 |
1.3 文献检索结果 |
2 近16年儿童多动症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2.1 古代相关文献记载 |
2.2 儿童多动症病因病机研究 |
2.3 中医辨证分型统计 |
2.4 中药治疗 |
2.5 中药复方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用药规律统计 |
2.6 其他疗法 |
2.7 预防和调护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专家的选择 |
1.2 专家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1.4 指标的筛选 |
2 两轮专家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
2.1 第一轮儿童多动症专家调查问卷答卷总结分析 |
2.2 第二轮儿童多动症专家调查问卷答卷总结分析 |
3 专家论证会 |
4 同行征求意见、方法质量学评价、临床一致性评价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改良Jadad量表、MINORS条目、AMSTAR量表在指南中的应用 |
2 与2012版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指南的比较 |
2.1 病名的改变 |
2.2 指南适用年龄范围的改变 |
2.3 诊断标准的变化 |
2.4 辨证分型的变化 |
2.5 增加了预防和调护的内容 |
3 近16年儿童多动症中药复方用药规律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 完成课题 |
2 发表论文 |
附录 |
附录1 随机类文献的质量评价 |
附录2 非随机类文献的质量评价 |
附录3 Meta分析类文献的质量评价 |
附录4 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表 |
附录5 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表 |
附录6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儿童多动症》(修订)审核稿 |
致谢 |
(2)方氏头针为主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认识 |
1.1.1 概述 |
1.1.2 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 |
1.1.3 中医对于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治疗 |
1.2 西方医学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认识 |
1.2.1 概述 |
1.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3 西医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 |
1.3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相关试验研究 |
1.3.1 针对存在注意力缺陷的多动障碍症儿童的相关电位研究 |
1.3.2 中药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基本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中止标准 |
2.1.6 脱落标准 |
2.2 治疗方法 |
2.2.1 随机分组方法 |
2.2.2 治疗组 |
2.2.3 对照组 |
2.2.4 不良反应记录及处理 |
2.3. 观察指标 |
2.3.1 疗效指标:Conners父母行为问卷量表 |
2.3.2 行为判定指标:SNAP-Ⅳ评定量表 |
2.3.3 智力判定指标:瑞文测验联合型(Combined Raven’S Test,CRT) |
2.3.4 临床疗效判定 |
2.3.5 疗效观察方法 |
2.3.6 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处理 |
2.4 研究结果 |
2.4.1 统计方法 |
2.4.2 基线资料的对比 |
2.4.3 临床症状评分的变化(Conners量表评分) |
2.4.4 SNAP-Ⅳ评定量表的比较 |
2.4.5 CRT智力测验比较 |
2.4.6 总疗效的比较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3.1 结果分析 |
3.1.1 总有效率 |
3.1.2 量表评分的比较 |
3.2 研究探讨 |
3.2.1 研究方案的设计思路 |
3.2.2 中医对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认识 |
3.2.3 方氏头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可能机制 |
3.3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3.3.1 创新之处 |
3.3.2 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3)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路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一般资料 |
(一) 性别分布 |
(二) 年龄分布 |
(三) 病程分布 |
(四) 出生方式比较 |
二、 病例选择 |
(一) 中医诊断标准 |
(二) 西医诊断标准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三、 疗效评测标准 |
四、 研究方法 |
(一) 资料采集方法 |
(二) 治疗方法 |
(三) 服药期间的注意事项 |
(四) 统计方法 |
五、 研究结果 |
(一) 治疗前中医证型分布 |
(二) 病程分布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三) 年龄与西医分型的关系 |
(四) 总体疗效评定 |
(五)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
(六)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改善比较 |
(七) 治疗前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积分的改善比较 |
(八) 治疗前后行为量表积分的改善比较 |
(九) 治疗前后划销测验改善比较 |
(十) 本路径治疗疗效与性别的关系 |
(十一)本路径治疗疗效与年龄的关系 |
(十二)本路径治疗疗效与病程的关系 |
(十三)本路径治疗疗效与出生方式的关系 |
(十四)27 例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 |
讨论 |
一、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一) 病名 |
(二) 病因 |
(三) 病机 |
(四) 辨证治疗的研究 |
二、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一) 病名 |
(二) 发病机制 |
(三) 治疗 |
三、 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
(一) 多动症患儿出生方式讨论 |
(二) 中西医分型分析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讨论 |
(三) 本临床路径辨证体系与其他医家辨证体系比较 |
(四) 临床路径疗效分析 |
(五)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4)儿童多动症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童多动症治疗现状 |
2 儿童多动症的影响因素 |
2.1 遗传因素 |
2.2 母体孕期因素 |
2.3 家庭环境因素 |
2.4 心理行为因素 |
2.5 营养饮食因素 |
3 儿童多动症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
4 小结 |
(5)静宁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疗效及SHR多巴胺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论治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
1 从古代文献中认识小儿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
2 病因病机 |
3 证候学研究 |
4 ADHD与五脏及脑的关系 |
5 辨证论治 |
6 专方验方 |
7 中成药治疗 |
8 其它治疗 |
9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概述 |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3 ADHD的治疗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ADHD发病与多巴胺系统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1 神经递质失衡与ADHD发病的相关性 |
2 DA信号传导的上游信号通路 |
3 DA受体家族 |
4 DA传导的下游信号通路 |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ADHD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1 动物模型的意义 |
2 动物模型要满足的条件 |
3 ADHD动物模型分类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临床研究静宁颗粒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二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一) 实验一 静宁颗粒对ADHD大鼠DA含量及其D1、D2受体家族的调节作用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二) 实验二 静宁颗粒对ADHD大鼠AC/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6)儿童多动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研究对象各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 |
2.2 儿童多动症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7)扶土平肝饮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儿童多动症(脾虚肝亢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ADHD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ADHD儿童的认识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标准 |
2 临床试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1 音乐疗法治疗ADHD的机理探讨 |
2 方药分析 |
3 研究结果分析 |
4 多动症患儿的预防与调护 |
5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
小结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8)基于Ca2+-CaM-CaMKⅡ通路对静宁方治疗ADHD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ADHD的诊断 |
2 ADHD的共患病及危害 |
3 ADHD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
4 ADHD西医治疗进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二 中医学对ADHD的认识 |
1 病名溯源 |
2 病因病机认识 |
3 中医治疗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静宁方治疗ADHD起效的分子机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和实验研究 |
前言 |
一 静宁方治疗ADHD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钙水平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对象 |
3 试验方案 |
4 统计学分析 |
5 研究结果 |
6 讨论 |
二 静宁方调控ADHD模型大鼠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案 |
3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儿童多动症的病因调查及干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 1 一般资料 |
1. 2 诊断标准 |
1. 3 研究方法 |
1.3.1儿童多动症病因调查 |
1.3.2治疗措施 |
1. 4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 1 多动症病因分析 |
2. 2 治疗效果 |
3 讨论 |
(10)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理论探讨及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理论溯源 |
3 病因病机 |
4 中医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ADHD病因研究 |
3 ADHD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4 ADHD现代诊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和实验研究 |
研究一 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对ADHD患儿临床疗效及相关血清指标的影响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研究二 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对SHR大鼠行为学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儿童多动症与饮食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多动症中医诊疗指南的修订研究[D]. 钱章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 [2]方氏头针为主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研究[D]. 谢慧雯(Tse Wai Man Lucy).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3]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路径疗效观察[D]. 华玉双.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4]儿童多动症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于涛.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33)
- [5]静宁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疗效及SHR多巴胺系统的研究[D]. 丁一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5)
- [6]儿童多动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 陈静静. 医药论坛杂志, 2018(04)
- [7]扶土平肝饮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儿童多动症(脾虚肝亢证)的临床研究[D]. 李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基于Ca2+-CaM-CaMKⅡ通路对静宁方治疗ADHD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吴静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儿童多动症的病因调查及干预分析[J]. 张立胜,陈垣,张莎莎,佟丹.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5(06)
- [10]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邓家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