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DSA诊断脑血管病

CT、MR、DSA诊断脑血管病

一、CT、MR、DS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梁静,王小妮[1](2021)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平扫、高分辨率MR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为参照,比较CT、MR平扫、高分辨率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结果。结果高分辨率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MR平扫(P<0.05),而CT与MR平扫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CT、MR平扫与DSA诊断结果之间呈中度一致,高分辨率MRA与DSA诊断结果之间呈高度一致。高分辨率MRA对额叶、颞枕叶缺血病灶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CT、MR平扫(P<0.05)。结论高分辨率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灵敏、准确检出缺血性脑血管病,对其病灶位置进行精准定位。

耿介文,翟晓东,吉喆,向思诗,冯华,王天龙,刘健,朱巍,李文强,米热扎提·吐尔洪,刘海啸,郭为,伍聪,李路莹,梁锐超,曾云辉,郭慎全,何旭英,张鸿祺,杨新健,屈延,贺民,段传志[2](2021)在《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文中指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较为常见,动脉瘤一旦破裂,致死率、致残率高。UIA诊疗过程包括动脉瘤检出、评估破裂风险及治疗获益、治疗策略选择及术后随访等,对UIA的全面了解和精准评估有助于更好地治疗该疾病。2015年美国卒中协会出版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此后关于UIA的高质量研究及先进的诊疗技术陆续发布,但目前仍缺乏适合中国人群的UIA诊疗指南推荐。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十三五"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该指南对UIA的流行病学特点、影像学检查、风险评估、介入治疗、开颅治疗及术后随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撰写,旨在以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我国UIA的规范性诊疗。

张彤宇,刘鹏,向思诗,冯华,王天龙,王坤,刘海啸,郭为,李进,田蕊,郭慎全,何旭英,赵兵,王轩,陈周青,吴建梁,麦麦提图尔荪·阿不杜拉,张鸿祺,杨新健,屈延,贺民,段传志[3](2021)在《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存在破裂倾向。而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作为一种对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其他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的疾病,具有残死率高、临床症状复杂、自然史及转归不明确、治疗方式及效果不佳、并发症多样、随访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自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南发布后,我国先后发布了《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9》两版指南。破裂颅内动脉瘤(RIA)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其相关高质量研究及先进的诊疗技术陆续发布,而我国关于RIA的规范性诊疗仍缺乏推荐,故专家组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经验共同撰写了本指南,旨在对RIA的病因、诊断、治疗、并发症以及随访等内容进行更新与改写。

施昭,张龙江[4](2021)在《人工智能在脑血管病影像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脑血管病由于发病率高、病程长、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影像学检查在人群体检、疾病诊断、风险分层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图像数据,充分发挥这些数据的潜能和价值,将有助于临床问题的解决和方案的优化。人工智能算法由于能够高通量挖掘医学影像大数据中的特征而备受关注,目前已初步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管理环节中的后处理、血管分割、智能诊断、定量影像特征提取、治疗预后评估等多个方面。本文整理了近年人工智能技术在脑血管病影像领域的进展,聚焦于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瘤、烟雾病、血管畸形等颅内血管病变,介绍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引入影像辅助临床问题的解决,并结合临床实际和前沿发展总结目前脑血管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存在的问题,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李娟[5](2021)在《3D PCASL在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代偿评估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会导致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可引起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在脑缺血的情况下,侧支循环在维持大脑的灌注、代谢和细胞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2个PLD的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和区域性动脉自旋标记(territorial-Arterial Spin Labeling,t-ASL)技术比较研究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有症状患者与无症状患者的灌注差异及其侧支循环代偿的情况。材料与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2月在我院行颅脑磁共振检查的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49例,MRA显示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75%,根据近半个月内患者有无与病变血管供血区域相关的症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有症状组包括脑梗死患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脑MRI平扫、DWI、MRA、3DPCASL(PLD1.5s、2.5s)和t-ASL的扫描,测量患侧与镜像健侧ASL PLD1.5s和PLD2.5s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比较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的患侧与健侧MCA供血区域2个PLD的ASLCBF值的差异;t-ASL分别标记双侧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以及同侧颈外动脉,分析两组患者各动脉供血区域的变化,联合MRA比较两组患者患侧MCA供血区域侧支代偿的情况,并分析其代偿来源。结果:1.无症状组ASL PLD1.5s患侧与健侧的MCA供血区域CBF值分别为:26.11±8.26 ml/(100g·min)、48.66±8.92 ml/(100g·min),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7,P<0.001);ASL PLD2.5s患侧与健侧的MCA供血区域CBF值分别为46.36±11.20 ml/(100g·min)、48.21±7.89 ml/(100g·min),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P>0.05)。2.有症状组ASL PLD1.5s患侧与健侧的MCA供血区域CBF值分别为:17.22±4.64 ml/(100g·min)、40.60±8.59 ml/(100g·min),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7,P<0.001);ASL PLD2.5s患侧与健侧的MCA供血区域CBF值分别为:30.02±6.66 ml/(100g·min)、43.36±6.55 ml/(100g·min),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9,P<0.001)。3.与无症状组相比,有症状组ASLPLD1.5s和PLD2.5s患侧与健侧的MCA供血区域CBF值均明显较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患侧ASL PLD从1.5s到2.5s MCA供血区域CBF值的增加量无症状组比有症状组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P<0.001);ASL PLD从1.5s到2.5s MCA供血区域CBF值的增加量患侧与健侧相比明显增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6.P<0.001)。5.与无症状组相比,有症状组t-ASL上患侧MCA供血区域的侧支代偿较差,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9,P<0.05);同时无症状组中存在二级侧支代偿的患者较有症状组多,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38,P<0.05)。6.在部分有侧支代偿的患者中,t-ASL示MCA供血区域的代偿多数来源于椎-基底动脉的代偿,部分来源于对侧颈内动脉的代偿,同时有少数来源于同侧颈外动脉的代偿。结论:与有症状患者相比,无症状患者在2个PLD的3D PCASL上存在更强的侧支灌注,且存在二级侧支代偿开放的患者数量较多。2个PLD的ASL与t-ASL联合应用可以更全面的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代偿的情况。

李妍[6](2021)在《4D-CTA技术在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4D-CTA影像技术,采用神经系统CTA+CTP检查并进行4D后处理,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后侧支循环状态与动脉粥样硬化颅内血管狭窄的关系及4D-CTA在缺血性卒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取46例发病7天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完善头颅影像学检查,用CTP后处理得到的4D-CTA图像,与常MIP、VRT的常规CTA图像对比,应用多相CTA侧支评分(Collateral score based on Multiphase CT Angiography,MPCS)对4D-CTA及常规CTA图像显示的相应侧支循环进行评分,采用WASID法对病变血管进行狭窄率测量,分别计算正常侧和狭窄或闭塞侧血管流域血流通过时间,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入院和出院NIHSS评分,分析临床预后与侧支循环的好坏及血流状态的关系。结果:1、图像质量比较:所有患者在相同的目标血管区域的同层面常规CTA和4DCTA的图像质量均能达到临床判读标准,具有优良的显示,两种图像质量差异无明显意义。2、狭窄率比较:在纳入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10例患者中,4D-CTA峰值期与常规CTA、4D-CTA动脉早期与峰值期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5和p=0.044),4D-CTA动脉早期与常规CTA血管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血流时间比较:共纳入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33例和颅内血管正常对照组20例,单侧狭窄病例患侧与健侧血流出现时间对比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双侧狭窄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4D-CTA图像质量与传统单相CTA无明显差异,提示4D-CTA与常规CTA在疾病诊断中有可比性,且对脑血管狭窄及侧支循环的显示优于单相CTA。2、缺血性卒中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与侧支循环有关,4D-CTA是评估侧支循环的血流状态及顺行、逆行血流的有力手段。3、4D-CTA可创新性的以血管形态方式描绘出血流时间,较CTP等神经灌注影像有更直观的显示血管形态,为进一步治疗决策提供了便利。

王铁功[7](2021)在《多模态CT定量分析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多模态CT成像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心源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对比研究目的:通过基于多模态CT成像的定量分析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脑组织缺血改变进行量化,评估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型栓塞AIS患者的特征差异,以指导临床医师并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急诊入院治疗,且入院后、治疗前均行多模态CT检查的AIS患者99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6例,心源型栓塞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及二者差值以及后循环血管闭塞率、颅内大动脉闭塞率。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组AIS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低于心源型栓塞组[9.5(2.0,16.0)分vs 15.0(6.0,24.0)分,Z=2.31,P<0.001],GCS评分高于心源性栓塞组[(13.52±2.69)分vs(11.60±3.31)分,t=1.04,P=0.002]。心源型栓塞组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分别为1(0,22)m L和64(30,126)m L,均大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分别为0(0,1)m L和10(0,70)m L;Z=3.85、3.43,P均<0.001];但心源型栓塞组和大动脉粥样硬化组缺血半暗带与梗死核心区体积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4,103)m L vs 10(0,64)m L,Z=1.92,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组颅内大动脉闭塞率和后循环血管闭塞率分别为30.43%(14/46)和36.96%(17/46),与心源型栓塞组[分别为50.94%(27/53)和9.43%(5/5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82、6.77,P均<0.001)。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型栓塞AIS患者的临床症状、脑组织改变及颅内大动脉改变不同,基于临床及多模态CT检查的病因学评估有助于精确评估AIS患者的缺血状态。第二部分多模态CT定量分析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预后的价值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模态CT成像资料,探讨多模态CT指导的机械取栓治疗效果,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模型。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急诊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多模态CT成像,纳入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并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患者。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根据90天m RS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选择P<0.2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交叉验证,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患者105例,男性57例,女性48例,中位年龄69(61.5,76.0)岁。术前中位NIHSS评分平均(16.40±8.04)分,机械取栓治疗血管成功再通99例(94.29%),随访发现颅内出血31例(29.52%)。预后不良组40例和预后良好组65例。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NIHSS评分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位于M1段或M2段、CBF<30%体积小是机械取栓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AIS患者预后良好的影响因素。交叉验证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以119.6分为cutoff值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484(95%CI:0.7800.917),灵敏度79.7%、特异度90.0%、阳性预测值92.9%、阴性预测值为73.5%。结论:NIHSS评分小、位于M1/M2段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核心梗死体积小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本研究建立的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可准确地预测机械取栓治疗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为临床筛选适合机械取栓的患者提供参考依据。第三部分多模态多时相CT定量分析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侧支循环的价值目的:通过多模态CT自动重建出的多时期最大密度投影图像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基线侧支循环状态,分析侧支循环与临床及CTP特征的相关性,探索侧支循环分级的量化指标。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行多模态CT成像,包括NCCT、CTA和CTP。将CTP数据导入RAPID软件自动生成多时期最大密度投影图,根据六分序贯量表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03分)和侧支循环良好组(45分)。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CTP参数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共纳入患者171例,男性95例,女性76例。侧支循环不良组123例(71.93%),侧支循环良好组48例(28.07%),两组性别(女vs男)、基线NIHSS、前循环闭塞位置、CBF<30%、CBV<38%、Tmax>8s、Tmax>10s、不匹配率(mismatch ratio,MMR(≥1.8vs<1.8)、低灌注指数(hypoperfusion index ratio,HPI)(≥0.3vs<0.3)存在显着差异,P值<0.05。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颅内出血、Tmax>4s、Tmax>6s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女性比男性侧支循环差,OR值为0.410[95%CI:0.176-0.955]。大脑中动脉M1段比颈内动脉末端侧支循环差,OR值为0.098[95%CI:0.036-0.267]。大脑中动脉M2段比颈内动脉末端侧支循环差,OR值为0.160[95%CI:0.055-0.466]。大的CBF<30%体积提示侧支循环差,OR值为0.968[95%CI:0.951-0.985]。结论:由多模态多时相CT成像自动分析得出的多时期最大密度投影图是一种用于评估AIS患者侧支循环的便捷方法。女性、MCA M1/M2段的血管闭塞、CBF<30%升高与侧支循环不良相关。第四部分基于多模态CT的ASPECTS评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应用目的:评估自动ASPECTS(Auto-ASPECTS),CT平扫ASPECTS(NCCT-ASPECTS)和CT灌注ASPECTS(CTP-ASPECTS)三种ASPECTS评分方法对存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缺血改变的诊断效能,并探讨哪种评分方法最适合预测患者的预后。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急诊脑血管病中心就诊的前循环近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行多模态CT检查(包括NCCT、CTA及CTP)。共收集81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并使用90天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和预后不良组(36分)。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和CT参数。评估三种ASPECTS方法的评分有无差异。诊断效能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用于三种ASPECTS方法在连续性或二分类时预测临床预后的价值。结果:排除18例患者,最终纳入63例,其中临床预后良好组36例(57.1%)。预后不良组的NIHSS评分、r CBF<30%、r CBV<38%、Tmax>4s、Tmax>6s、Tmax>8s、Tmax>10s和低灌注指数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在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的时间、大脑中脑动脉高密度、血管闭塞的位置、治疗方法和颅内出血方面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连续的或二分类ASPECTS评分时,Auto-ASPECTS、NCCT-ASPECTS和CTP-ASPECTS三种方法在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之间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连续的和二分法的CTPASPECTS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curve,AUCs)均显着高于其他两种方法(P值均<0.01),而Auto-ASPECTS的AUCs与NCCT-ASPECTS相似(P值>0.05)。结论:CTP-ASPECTS在诊断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早期缺血改变方面优于Auto-ASPECTS和NCCT-ASPECTS。截止值为6时CTP-ASPECTS是90天随访时临床预后的良好预测指标。

李萌[8](2021)在《多期CTA联合CTP对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评估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良好的侧支循环有助于保持低灌注脑组织的生存能力,并减慢梗死的速度,侧支状态的准确评估,将有助于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预后。本研究的目的为比较AIS患者单期血管造影(sCTA)、多期CT血管造影(mCTA)评估的侧支循环状态,探索mCTA评价侧支循环的可靠性,并联合定量灌注参数,探索其帮助预测临床结果的能力。方法资料来自于在急救中心行一站式CT检查的发病时间在24小时内的前循环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从CTP原始图像中重建的动脉峰值期定义为sCTA,头颈部动脉峰值期、头颅静脉峰值期和头颅静脉晚期定义为mCTA,以Menon提出的0-5分法进行单期、多期的侧支循环评估,并评价评分人员间可靠性。比较sCTA与mCTA不同评分间核心梗塞体积、低灌注体积、最终梗塞体积的大小,并分别探索sCTA、mCTA与定量灌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将sCTA与mCTA分为侧支良好组与不良组,统计并分析了两组之间入院时NIHSS评分、从症状出现至影像检查时间、90天后改良Rankin量表、核心梗塞体积、低灌注体积、最终梗塞体积的差异。结果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77名(男性有53例,平均年龄为64.29±12.94岁),从发病到一站式CT检查的时间中位数为330分钟(IQR,214.00-480.00),NIHSS评分中位数为7分(IQR,3.00-12.00)。相较于预后差的患者,预后良好的患者更年轻(P=0.028)。sCTA、mCTA的评分者间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08和0.791)。sCTA与mCTA相比,低估了侧支状态,sCTA显示24例(31.2%)患者的侧支状态为良好,而mCTA有46例(59.7%)患者的侧支状态良好,这22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获得了较好的功能预后。根据mCTA,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46/77)(mCTA评分为3-5分)与侧支循环不良的患者相比,患者的功能预后较好(P<0.05)。单期、多期CTA评分均与核心梗塞体积呈负相关关系(rs=-0.333,P=0.000;rs=-0.506,P=0.000)。单期、多期CTA评分均与最终梗塞体积呈中等程度负相关关系(rs=-0.429,P=0.000;rs=-0.575,P=0.000)。单期、多期CTA评分均与三个月m Rs评分呈负相关(rs=-0.269,P=0.018;rs=-0.320,P=0.005)。结论对于急性前循环脑梗塞的患者,与sCTA相比,mCTA可以更好的评估侧支循环,基于mCTA的侧支循环的准确评估将有助于预测患者的功能预后。

宋宇[9](2021)在《磁共振3D TOF-MRA和ZTE-MRA在脑血管成像及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传统三维时间飞跃法MRA(3D Time-of-Flight MRA,3D TOF-MRA)和新型零回波时间MRA(Zero Echo Time MRA,ZTE-MRA)技术的成像质量,探究ZTE-MRA在脑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及在部分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3月~2020年1月于我院放射科行脑血管3D TOF-MRA及ZTEMRA的病人的影像资料,共计31例,其中男13例,女18例。首先由两名具有丰富神经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对影像资料进行质量评分,评分内容为图像的血管可视化及饱和伪影两方面,并采用Kappa检验评估两名阅片者评分的一致性,经两名医师商讨后确定最终评分,再使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3D TOF-MRA及ZTE-MRA成像的质量评分进行比较。其次对比两组图像的各项客观评价指标,分别测量和计算图像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和对比度(Contrast Ratio,C),后采用配对样本检验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名阅片者的质量评分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0.6),ZTE-MRA评分结果的Kappa值分别为0.682,0.635,3D TOF-MRA评分结果的Kappa值分别为0.705,0.785;ZTE-MRA与3D TOF-MRA成像的血管可视化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分别为3.65±0.49,3.61±0.56;在饱和伪影方面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分别为3.94±0.25,2.81±0.54。除在动脉瘤介入术后栓塞段成像的SNR,ZTE-MRA成像客观评估的各项指标均高于3D TOFMRA成像(P<0.05)。结论:ZTE-MRA与传统3D TOF-MRA成像技术相比,在血流状态不稳定、存在磁化率伪影的血管部位的成像表现更为出色。

刘瑞瑞[10](2021)在《MR 3D CUBE T1联合T2 FLAIR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于急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artery,MCA)闭塞患者,探讨颅脑MR3D CUBE T1 fs序列血管内高信号征(high signals on T1-weighted fat-suppressed images,HST1)、T2 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征(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对诊断MCA血栓的价值。探讨不同部位FVH征的临床意义及对临床预后评估价值。同时联合应用MR 3D CUBE T1 fs序列和T2 FLAIR序列,对阳性HST1与阳性FVH相关性分析。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10月-2020.12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8例,根据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最后入组研究对象共计64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5.1±12.1)岁。仪器设备采用3.0T MR成像仪(GE MR Discovery750),使用8通道头部相控阵线圈进行颅脑扫描。扫描序列包括颅脑常规MRI序列(T1WI、T2WI、DWI、T2 FLAIR)、MRA、SWI及3D CUBE T1 fs序列。根据3D CUBE T1 fs和T2 FLAIR图像显示的征象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即阳性HST1组和阳性近端FVH组;再依据MCA血管闭塞、血栓形成的部位将研究对象分成近端M1段组和M2段组。同时,观察T2 FLAIR图像上远端FVH征是否出现,将研究对象分为远端FVH阳性组、无远端FVH阴性组。统计学评估采用SPSS25.0软件,服从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组间分析;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资料以中位数M(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利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ve characteristic,ROC)下的面积(Az)评估HST1、近端FVH对MCA血栓的诊断准确性。采用Mc Nemar检验方法比较阳性HST1、阳性FVH之间的敏感度差异,采用Kappa检验方法对阳性HST1、阳性近端FVH组间一致性进行检验。利用统计学分别分析远端FVH征阳性与临床基线资料、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m RS评分、出院90d的m RS评分及梗死面积的相关性。结果:1.患者在3D CUBE T1 fs图像表现:64例患者中,57例患者责任MCA血管内表现出HST1征,其中44例(77.2%)患者HST1征发生在M1段;13例(22.8%)HST1征发生在M2段。2.患者在T2 FLAIR图像表现:64例患者中,45例患者责任MCA血管内表现近端FVH征,其中34例(75.5%)患者发生在M1段;11例(24.4%)发生在M2段。远端FVH征阳性34例、无远端FHV阴性组30例,分别占总数的53.1%、46.9%。3.对阳性HST1征组与阳性近端FVH征组的临床基线资料分析,两组间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房颤病史以及其他既往史(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卒中或者TIA发作史)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对MCA HST1征阳性组与FVH征阳性组影像数据分析。以脑动脉DSA或CTA作为检验参照标准,评估利用ROC下的面积(Az)评估评估阳性HST1征、阳性近端FVH征对MCA血栓的诊断准确性,其中HST1征对MCA血栓的诊断准确性为94.5%,近端FVH征对MCA血栓的诊断准确性为8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c Nemar检验方法比较阳性HST1征、阳性近端FVH征之间的敏感度差异,其中HST1征敏感度为89.0%,近端FVH征敏感度为6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远端FVH阳性组与无远端FVH阴性组,远端FVH阳性组高血压患病率低于无远端FVH阴性组(P<0.01),其他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心房颤病史以及其他既往史(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卒中或TIA发作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FVH阳性组患者较无远端FVH阴性组,入院时NIHSS评分(P<0.05)、入院m RS评分(P<0.05)相对低,梗死面积(P<0.05)低相对小,而出院后90d的m 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对于急性MCA闭塞的脑卒中患者,HST1征和近端FVH征对责任血管闭塞、血栓形成的检出具有明显一致性,且3D CUBE T1 fs序列对MCA的血栓检出率明显优于T2 FLAIR序列。3D CUBE T1 fs序列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卒中机制的强大工具,在闭塞的MCA中确定腔内血栓形成是可行的,与T2 FLAIR序列相比,在脑卒中MRI方案中纳入3D CUBE T1 fs序列可以更准确提供血管闭塞及管腔内血栓的具体细节。2.近端FVH征的出现提示颅内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管腔内血栓形成。对于MCA闭塞的病人来说,远端FVH征阳性提示病灶一侧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形成,并且相对无远端FVH阴性患者病情轻、梗死面积小。本研究发现远端FVH征的出现与临床预后无关。对于急性MCA闭塞的病人来说,出现远端FVH可能代表软脑膜侧支血管的开放,对缺血半暗带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若不能得到及早的干预治疗,其预后情况仍不乐观。3.对于急性MCA闭塞的脑卒中患者来说,高血压病史是远端FVH征的危险因素,临床治疗针对这一病因应尽早干预。

二、CT、MR、DS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MR、DS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T、MR平扫、高分辨率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效能分析
    2.2 CT、MR平扫、高分辨率MRA与DSA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分析
    2.3 CT、MR平扫、高分辨率MRA对不同部位缺血病灶的诊断符合率比较
3 讨论

(2)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UIA流行病学特点、证据推荐等级
    1.1 UIA流行病学
        1.1.1
        1.1.2
        1.1.3
    1.2 证据、推荐等级
        1.2.1
        1.2.2
2 UIA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
    2.1 UIA的症状、体征
    2.2 影像学检查
        2.2.1 MRA:
        2.2.2 CTA:
        2.2.3 DSA:
        2.2.4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vascular wall imaging,HR-VWI)及新的影像学技术
        2.2.4. 1 HR-VWI:
        2.2.4. 2 影像学诊断新技术:
3 风险评估、诊疗决策
    3.1 总体介绍(破裂和增大)
    3.2 流行病学危险因素
        3.2.1 高血压:
        3.2.2 吸烟:
        3.2.3 既往SAH史:
        3.2.4 家族性动脉瘤史:
        3.2.5 其他危险因素:
    3.3 形态学危险因素
        3.3.1 直径:
        3.3.2 纵横比(aspect ratio,AR):
        3.3.3 尺寸比(size ratio,SR):
        3.3.4 动脉瘤部位:
        3.3.5 不规则性:
        3.3.6 其他测量参数:
    3.4 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
        3.4.1 动脉瘤形成:
        3.4.2 动脉瘤增大:
        3.4.3 动脉瘤破裂:
    3.5 血管壁病理特征及HR-VWI
        3.5.1 颅内囊性动脉瘤血管壁病理特征:
        3.5.2 颅内动脉瘤高分辨磁共振风险预测:
        3.5.2. 1 评估动脉瘤壁炎性反应:
    3.6 人工智能预测模型
        3.6.1 传统预测模型:
        3.6.2 人工智能预测模型:
    3.7 低风险UIA随访
4 介入治疗
    4.1 适应证
    4.2 囊状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4.2.1 介入治疗的主要方式:
        4.2.1. 1 单纯弹簧圈栓塞:
        4.2.1. 2 球囊辅助栓塞:
        4.2.1. 3 支架辅助栓塞:
        4.2.1. 4 FD:
        4.2.1. 5 覆膜支架置入术:
        4.2.2 介入材料选择适应证:
    4.3 非囊性动脉瘤
        4.3.1 IDA:
    4.4 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
    4.5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
5 开颅治疗
    5.1 适应证
        5.1.1 开颅手术的疗效:
        5.1.2 开颅手术的风险:
        5.1.3 开颅手术的危险因素:
    5.2 夹闭手术
        5.2.1 外科技术的进步:
        5.2.2 夹闭术中影像技术:
        5.2.3 术中监测及血流控制:
        5.2.4 夹闭手术经验与预后:
    5.3 血管旁路移植联合动脉瘤孤立术
        5.3.1 血管旁路移植手术方式:
        5.3.2 侧支循环评价:
        5.3.3 手术适应证:
    5.4 开颅术中的麻醉
        5.4.1 麻醉监测:
        5.4.2 麻醉药物:
        5.4.3 麻醉管理要点
        5.4.3. 1 颅内压管理:
        5.4.3. 2 血流动力学管理:
        5.4.3. 3 术中脑保护:
        5.4.3. 4 呼吸管理:
        5.4.3. 5 体温管理:诱导性低体温是否是一种有意义的神
        5.4.3. 6 血糖管理:
    5.5 围术期用药
        5.5.1 渗透性脱水剂:
        5.5.2 抗癫痫药物:
        5.5.3 抗血管痉挛药物:
6 术后随访
    6.1 随访方式及时间点
        6.1.1 随访方式
        6.1.1. 1 DSA:
        6.1.1. 2 MRA:
        6.1.1. 3 CTA:
        6.1.2 随访时间:
    6.2 随访期宣教(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6.2.1 HRQo L的评价方式:
        6.2.2 UIA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
        6.2.2. 1 治疗方式:
        6.2.2. 3 精神心理状况与认知功能:
        6.2.3 干预措施:
    6.3 复发处理
参与讨论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3)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RIA的流行病学与结局
    1.1 RIA的流行病学
    1.2 RIA的自然病史和转归
2 RIA的手术治疗
    2.1 RIA患者状态的临床评估
    2.2 RIA的术前辅助检查
    2.3 RIA的治疗时机
    2.4 RIA的术前处理
        2.4.1 一般对症治疗:
        2.4.2 生命体征监护:
        2.4.3 水和电解质平衡与血糖管理:
        2.4.4 其他预防性用药:
    2.5 RIA治疗术中的麻醉管理
        2.5.1 麻醉前评估:
        2.5.2 麻醉监测:
        2.5.3 麻醉方法:
        2.5.4 麻醉药物:
        2.5.5 麻醉管理要点
        2.5.5.1 颅内压管理方面:
        2.5.5.2 血流动力学管理方面:
        2.5.5.3 术中脑保护方面:
        2.5.5.4 电解质管理:
        2.5.5.5 呼吸管理:
        2.5.5.6 体温管理:
        2.5.5.7 血糖管理:
        2.5.5.8 血液管理:
    2.6 RIA的血管内治疗
        2.6.1 单纯弹簧圈栓塞:
        2.6.2 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
        2.6.3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2.6.4 FD置入:
        2.6.5 覆膜支架置入:
    2.7 开颅手术治疗
        2.7.1 夹闭手术:
        2.7.2 复合手术:
        2.7.3 术中监测及影像:
    2.8 围手术期特殊用药
        2.8.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2.8.2 抗脑血管痉挛药物:
        2.8.3 抗癫痫药物:
3 RIA并发症的防治
    3.1 血管内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3.1.1 动脉瘤再破裂:
        3.1.2 血栓栓塞:
        3.1.3 弹簧圈或支架移位:
        3.1.4 分支血管出血:
    3.2 手术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3.2.1 牵拉损伤:
        3.2.2 静脉性梗死:
        3.2.3 动脉性梗死:
        3.2.4 动脉瘤再破裂:
        3.2.5 颅神经麻痹:
    3.3 术后恢复期并发症防治
        3.3.1 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 EBI)的定义:
        3.3.2 EBI概述:
        3.3.3 脑血管痉挛的处理:
        3.3.4 迟发性脑缺血的处理:
        3.3.5 SAH相关性脑积水:
        3.3.6 癫痫:
        3.3.7 血容量及电解质平衡:
        3.3.8 贫血:
        3.3.9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3.3.10 心肺并发症:
        3.3.11 认知功能障碍:
        3.3.11.1 动脉瘤性SAH后认知功能障碍机制:
        3.3.11.2 动脉瘤性SAH后认知功能障碍评定量表:
        3.3.11.3 动脉瘤性SAH后认知障碍的既往研究:
        3.3.11.4 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
        3.3.12 SAH相关性脑水肿:
4 RIA的随访
    4.1 随访方式及时间点
        4.1.1 随访方式
        4.1.1.1 DSA:
        4.1.1.2 MR血管成像(MRA):
        4.1.1.3 CTA:
        4.1.2 随访时间:
    4.2 随访期宣教
        4.2.1 生活质量总体评价:
        4.2.2 复发处理:
5 指南说明

(5)3D PCASL在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代偿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4D-CTA技术在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影像方案
        2.2.2 设备、药品和扫描方案
        2.2.3 图像后处理
        2.2.4 数据测量与分析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常规 CTA 与 4D-CTA 图像质量评价
    3.2 颅内闭塞或狭窄部位的显示
    3.3 狭窄延时后侧支血流出现时间
    3.4 侧支代偿方式
第四章 讨论
    4.1 4D-CTA 图像
    4.2 4D-CTA 对于颅内动脉狭窄段的评估
    4.3 4D-CTA 评估侧支血流出现的时间
    4.4 4D-CTA 评估侧支血流方向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4D-CTA 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7)多模态CT定量分析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AIS 病因
    (二)AIS 治疗
    (三)AIS 评估
    (四)RAPID 自动化定量评估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多模态CT成像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心源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对比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模态CT定量分析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预后的价值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多模态多时相CT定量分析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侧支循环的价值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多模态CT的 ASPECTS评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应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多模态CT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评估
    一、多模态 CT 的特点
    二、多模态 CT 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 AIS 的评价内容
    三、多模态 CT 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评估的实践模式
    四、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8)多期CTA联合CTP对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评估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影像学检查设备及扫描参数
        2.2.2 图像后处理及参数测量
        2.2.3 观察指标
    2.3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的一般资料
        3.1.1 基线资料对比
        3.1.2 危险因素及实验室检查对比
        3.1.3 放射学参数比较
    3.2 sCTA与 mCTA对侧支循环的评估
        3.2.1 sCTA与 mCTA评分
        3.2.2 sCTA与 mCTA侧支循环组间比较
    3.3 侧支良好组与侧支不良组之间预后的比较
    3.4 单期、多期侧支循环评分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第4章 讨论
    4.1 侧支循环的定义及重要性
    4.2 CTP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疗现状
    4.3 多时相CTA评估患者侧支循环及预后的意义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 A 附图
附录 B 综述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一站式多模态 CT 检查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磁共振3D TOF-MRA和ZTE-MRA在脑血管成像及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脑血管成像的常用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MR 3D CUBE T1联合T2 FLAIR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对象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3.资料收集和扫描方法
        3.1 临床资料收集
        3.2 扫描方法
    4.图像分析及分类标准
        4.1 责任血管病变部位评估
        4.2 HST1的诊断
        4.3 FVH的诊断和分类
        4.4 急性脑梗死面积测量
    5.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责任血管病变部位评估
    2.3D CUBE T1 fs的图像表现
    3.T2 FLAIR的图像表现
    4.HST1征组与近端FVH征组临床基本资料分析
    5.HST1征阳性组与近端FVH征阳性组影像数据分析
    6.远端FVH阳性组与无远端FVH阴性组临床基本资料、影像表现比较
讨论
    1.HST1征、近端FVH征与血栓的关系
    2.远端FVH阳性组与无远端FVH阴性组临床基本资料、影像表现比较
    3.本研究不足之处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血栓形成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CT、MR、DS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J]. 梁静,王小妮.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33)
  • [2]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J]. 耿介文,翟晓东,吉喆,向思诗,冯华,王天龙,刘健,朱巍,李文强,米热扎提·吐尔洪,刘海啸,郭为,伍聪,李路莹,梁锐超,曾云辉,郭慎全,何旭英,张鸿祺,杨新健,屈延,贺民,段传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3]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J]. 张彤宇,刘鹏,向思诗,冯华,王天龙,王坤,刘海啸,郭为,李进,田蕊,郭慎全,何旭英,赵兵,王轩,陈周青,吴建梁,麦麦提图尔荪·阿不杜拉,张鸿祺,杨新健,屈延,贺民,段传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1(08)
  • [4]人工智能在脑血管病影像学中的应用[J]. 施昭,张龙江.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1(08)
  • [5]3D PCASL在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代偿评估中的应用[D]. 李娟. 山东大学, 2021(12)
  • [6]4D-CTA技术在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中的应用研究[D]. 李妍. 大理大学, 2021(09)
  • [7]多模态CT定量分析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中的应用研究[D]. 王铁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8]多期CTA联合CTP对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评估的价值[D]. 李萌. 青海大学, 2021(01)
  • [9]磁共振3D TOF-MRA和ZTE-MRA在脑血管成像及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对比研究[D]. 宋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10]MR 3D CUBE T1联合T2 FLAIR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应用价值[D]. 刘瑞瑞.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CT、MR、DSA诊断脑血管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