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hinese Tableware(论文文献综述)
郭镇武[1](2021)在《“90后”用户的审美追求对陶瓷餐具设计的影响》文中指出现代陶瓷餐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消费者最常见、也是最普使用实用和审美对象,有着它独特的使用价值。随着全球文化的融合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从物质需求转变为精神需求,从而艺术品的生产方式转向为审美消费型,并且对不同年人群段人的审美需求有很大影响。笔者从“90后”用户群体对陶瓷餐具设计的影响调查中发现审美追求是影响陶瓷餐具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本文以“90后”用户作为消费者用户群体去研究。本研究重视跨学科研究方法,结合社会学,传播学,艺术理论,以及文献分析法多视角对“90后”审美在陶瓷餐具设计中的影响进行探析。本文以“90后”用户为研究对象,对陶瓷餐具的审美追求为切入点,通过市场调研,问卷调查,研究“90后”用户的心理、喜好。首先阐述“90后”用户群体的分类,其次针对“90后”用户的审美追求针对性地提出陶瓷餐具的造型、色彩、功能等方面的设计特色,最后对“90后”审美在陶瓷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为未来陶瓷餐具设计的发展创新带来启发。
张欣彤[2](2020)在《杜嘉班纳广告事件对赴意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进程与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其跨文化交际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增加,跨文化传播热点事件屡见不鲜,影响着各国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跨文化交际。为更好地适应海外环境,顺利完成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理应具备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选取涉华跨文化传播热点事件——意大利品牌杜嘉班纳“起筷吃饭”广告事件,对事件全貌和针对事件的海内外观点进行质性考察与量化分析,在语言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媒体传播五个方面探索导致跨文化冲突的原因,分析海内外网民观念的典型差异,并根据数据结果对5名赴意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考察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发现:(1)在报导杜嘉班纳事件时,外国媒体关注“种族歧视”与中国采取的措施,中国媒体则全面报导事件全貌与各方对该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双方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有明显差异,情感方面都倾向于外向型表达;(2)关于杜嘉班纳事件的评论,海外网民多讨论“种族歧视”、“文化差异”和“饮食习惯”等话题,国内网民的评论则以表明态度和情绪宣泄为主,双方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表现相似,情感表达上有一定差异;(3)导致跨文化冲突的原因有五点:D&G公司存在广告词翻译不对等和文化理解缺失等问题;意方设计师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与国内民众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形成对比;D&G公司的思维为线性,国内网民的思维为螺旋型,双方无法达成共识;海内外网民对彼此都抱有刻板印象,意大利品牌方有文化霸权主义倾向,国内网民亦存民族中心主义思想;D&G公司在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做出的回应和态度截然不同;(4)海内外网民多从个体本位角度发表看法,但前者关注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后者关注种族问题和东西方文化差异;在思维方式方面,国内网民评论角度单一,表达直白,海外网民则更多地从国际性视角出发;在情感表达方面,海外网民评论类型多为外向型,国内网民的评论内向型和外向型参半;(5)志愿者在认知层面上普遍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基本不受刻板印象支配,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志愿者存在身份认同不清和持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问题;在情感层面上,大部分志愿者都能清晰感知中意文化差异,在敏感事件等方面能做到与意大利人求同存异;在行为层面上,志愿者在跨文化交际受语言障碍影响较大,对于特殊时期和场合中的跨文化交际也能做到妥善处理。根据数据研究与访谈结果,得出几点对赴意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志愿者个人须明确身份认知,关注中外文化差异,改善交际能力技巧;高校与赴任机构在志愿者培养方面,应善用网络工具,把握动态规律;志愿者教师在从事海外汉语教学时,可以运用关键事件法,为学习者提供更具启发性的教学材料,鼓励学习者用所学语言与文化知识进行表达,培养其跨文化能力。
王藏藏[3](2020)在《唐代仕女形象在现代餐具设计中的演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仕女画在唐代发展到了高峰,所创作出的仕女形象作为最具成熟和最具特色风格在中国的历史中出现。在突出本土创新设计氛围及背景下,我国设计师不断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各行各业的设计中。本文将深度挖掘唐代仕女形象及文化内涵,并以现代餐具为背景,探究如何将唐代仕女形象融入现代餐具,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使用价值,探析其文化传承价值。
季豪豪,林良良[4](2020)在《2019年中国洗碗剂市场规模,用品格局及购买因素占比》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符合6%~6.5%的预期目标。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0467亿元,比上年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86165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534233亿元,增长6.9%。洗碗剂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清洁用品,洗碗剂的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剂,它能够迅速分解油腻,去污除菌,使污渍从餐具表面分离,达到洁净餐具的目的。根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餐具清洁市场规模已达到134亿元,增长率为6.2%,而近两年的市场规模也在稳定增长中。
邵方素[5](2020)在《基于朴素观念的中式餐具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拥有便利生活、物质和精神的富足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如消费异化、物欲横流、传统文化缺失、生态环境恶化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人们开始反思人类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是否可持续。朴素观念开始被人频繁提起,“朴素”观念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从道家的文献中明确记载到人们当前的生活,朴素观念始终伴随着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它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并且符合中国需要的观念。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支撑人类生存的物质需要,中式餐具承载着实用功能与精神功能,本文从朴素观念的特征研究入手,以“中式餐具”为设计载体研究朴素观念下的中式餐具设计。本论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对比研究、案例分析、归纳演绎和历史性研究等研究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对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确定研究方法,找准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是朴素观念的相关概述,通过思想、生活以及造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前朴素观念的特征,并将其特征与现代设计理论进行对比研究,以验证其可行性;第三部分是中式餐具设计的研究,包括中式餐具的相关概念的梳理、中式餐具的内部要素和饮食文化对中式餐具设计的影响,最后对当前的中式餐具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第四部分是探究朴素观念如何在餐具设计中体现,分析朴素观念在餐具设计中的意义,通过国内外餐具设计案例分析朴素观念与餐具特性的关联性,总结出朴素观念在中式餐具设计的体现特征;第五部分是结合前面章节的研究提出基于朴素观念在中式餐具设计的原则,即恒久性、物尽其用、适度平衡、情感联结四个原则,并且从中式餐具的外在表达与内涵建设两个角度提出基于朴素观念的中式餐具设计策略;第六部分是设计实践,运用设计实践将理论和方法加以运用,同时检验原则和方法的可行性;最后部分为笔者对前面的理论研究、设计实践及整篇论文的局限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Akhundova Nargiz,侯艾君[6](2019)在《阿塞拜疆境内所见中国瓷器及中国—阿塞拜疆文化交流》文中研究指明在论述中世纪中国与阿塞拜疆境内诸国的商贸关系时,史料提及:中国对萨菲王朝大量提供各种生姜、樟脑、何首乌的同时,还输入各种瓷器,大小不等,品质形制各异。每年至少上百吨。1当然,中国产品,如丝绸面料、各种药物、异国水果,香料等,自古以来就在阿塞拜疆很受欢迎。不过在输
黄生发,张建国[7](2019)在《浅析中国饮食文化中餐具的内涵》文中认为不同时期的材料运用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基本价值观念,因此饮食餐具的不同也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征。
熊丽[8](2019)在《贵州苗族蝴蝶纹样在陶瓷餐具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文化、艺术和商业等领域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更加重视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何让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关注,如何让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更好的融合已成为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本课题选取了贵州苗族文化中的蝴蝶纹样与陶瓷餐具的结合,来研究民族文化传播的多样性和可能性。通过对贵州苗族蝴蝶纹样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剖析,提取相关的文化符号和设计元素。再结合当地的饮食文化特征,运用现代设计中的产品符号学、陶瓷学、图像学等设计方法,最终设计出一套具有苗族文化内涵的现代餐具。在民族文化符号的提取中,不再仅仅只是把图案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深入挖掘贵州苗族蝴蝶纹样的文化内涵和装饰意味。研究打破了传统的苗族文化传播载体,为苗族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同时,苗族文化的融合也赋予了陶瓷餐具更深层次的文化特征,让餐具不再仅仅只是一个饮食器皿。该课题的研究,为贵州苗族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为发扬其他民族文化提供了可行性经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陶静[9](2019)在《基于储物行为的厨房收纳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定制厨柜起步较晚,外来引进的厨柜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家庭。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消费者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厨柜企业如何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厨房狭小户型进行产品开发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与百隆公司合作开展了“中国厨房入户观察项目”,在全国多地区进行走访调研,深入用户的实际生活去发现问题,以获取消费者对厨房收纳空间最真实的需求。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深入城市住宅针对厨房收纳展开信息采集工作,了解厨房使用现状和用户的生活习惯;并对用户厨房收纳现状和痛点问题,以及厨房收纳物品的种类、数量、尺寸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用户厨房使用状态与物品摆放位置有关。从厨房储物行为方式、物品收纳方式、厨房收纳的人体工学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了厨房厨柜收纳原则,厨房收纳空间规划需要将厨房功能分区和收纳原则相结合。结合调研内容与厨房收纳理论分析提出了厨柜空间容量的概念。对厨柜空间三种构成形式“层板收纳”、“抽屉收纳”和“拉篮收纳”进行分析对比,发现理论容量大于实际存储状态,同时物品的外形、尺寸高度和摆放方式都会影响空间容量的利用率,并运用收纳理论针对厨房收纳痛点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依据年龄将人群进行划分,根据每个人群的特点进行厨房收纳空间规划设计,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并结合厨柜行业现有拉篮设计存在的问题,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了厨房具体收纳产品的设计。本文基于调研项目,通过对用户行为、物品与厨房空间的分析研究,归纳了厨房收纳原则,开创性的提出了厨柜柜体容量的概念,并提出将厨房功能分区和收纳原则相结合进行厨房空间收纳规划的设计方法,既可以给相关厨柜企业的产品精细化收纳设计提供借鉴,同时有助于提高用户的厨房使用舒适性,为人们打造井井有条的厨房工作环境。
Nattanon Teerapanyawatt(许源海)[10](2019)在《泰国留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很多外国人开始重视汉语,开始学习汉语,泰国来华留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来华泰国留学生要在中国生活较长一段时间,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中国饮食文化。本文以广州高校泰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泰国留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情况。本文使用定性访谈法来进行研究,访谈种类为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访谈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包括对中国菜的认知、对中国饮食观念的认知和对中国饮食礼仪的认知。通过分析得出,泰国留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认知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泰国留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非常浅表的层次;二是中国人请客吃饭时非常热情、好客;三是中国饭店呈现出负面印象;四是中国人不注重饮食卫生与安全;五是中国人食用奇怪的食材。泰国留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变化有以下两个:一是泰国留学生对中国菜的印象由负面转为正面;二是泰国留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过程按照时间和认知变化可以分为来华之前、在华期间和毕业回国之后三个时间段。泰国留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认知的成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在泰国的中国菜已本土化,留学生对中国菜的认知主要来自媒体、书本和口传;二是接触中国饮食文化的机会很少,使用频率更低;三是小饭店就餐经历导致中国饭店呈现负面印象。中国饮食文化对泰国留学生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使用中国的待客之道;二是选择性使用中国饮食礼仪;三是回国之后喜欢做或者吃中国菜。对此,本文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来华前泰国留学生可通过多种途径力求对中国饮食文化有初步的了解;二是增加饮食文化体验活动;三是提高中国饭店的用餐环境及卫生状况。泰国学生只有多接触中国社会及中国饮食文化,才能提升对中国饮食文化认知,也才能更快地适应中国饮食文化。
二、Chinese Tablewar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inese Tableware(论文提纲范文)
(1)“90后”用户的审美追求对陶瓷餐具设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陶瓷餐具设计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
1.3.1 课题研究目的 |
1.3.2 课题研究意义 |
1.3.3 课题研究方法 |
2 陶瓷餐具相关概述 |
2.1 陶瓷餐具的类别 |
2.2 陶瓷餐具的发展历程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90 后”用户审美追求的相关概述 |
3.1 “90 后”用户种类概述 |
3.2 “90 后”用户的审美追求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90 后”用户审美追求的陶瓷餐具设计特点 |
4.1 “90 后”用户审美影响下的陶瓷餐具设计的造型美特点 |
4.2 “90 后”用户审美影响下的陶瓷餐具设计的色彩美特点 |
4.3 “90 后”用户审美影响下的陶瓷餐具设计的功能美特点 |
4.4 “90 后”用户审美影响下的陶瓷餐具设计的构成美特点 |
4.5 基于“90 后”用户审美的多元化陶瓷餐具风格 |
4.5.1 浪漫手绘风格 |
4.5.2 现代极简主义风格 |
4.5.3 新中式风格 |
4.5.4 小清新风格 |
4.5.5 圣诞创意风 |
4.6 本章小结 |
5 “90 后”用户的审美追求对陶瓷餐具设计未来的发展影响 |
5.1 未来市场需求 |
5.2 实际调研分析与总结 |
5.3 未来发展趋势 |
5.4 本章小结 |
6 实践与展望 |
6.1 实践 |
6.2 展望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关于陶瓷餐具的问题改进及未来发展调查问卷 |
(2)杜嘉班纳广告事件对赴意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跨文化传播热点事件的内涵与特征 |
2.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
2.3 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
2.4 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1.1 选取依据 |
3.1.2 事件概述 |
3.2 研究方法 |
3.2.1 语料库驱动法 |
3.2.2 访谈法 |
3.3 研究过程 |
3.3.1 收集资料、建立小型语料库 |
3.3.2 设定关键词、对观点进行分类 |
3.3.3 统计、分析数据 |
3.3.4 设计并实施访谈 |
第四章 杜嘉班纳事件中的跨文化交际分析 |
4.1 语料库统计结果 |
4.1.1 语料数量统计 |
4.1.2 语料分类统计 |
4.2 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素 |
4.2.1 言语文化 |
4.2.2 价值观念 |
4.2.3 思维方式 |
4.2.4 情感心理 |
4.2.5 网络传播 |
4.3 海内外网民跨文化交际比较分析 |
4.3.1 价值观念比较分析 |
4.3.2 思维方式比较分析 |
4.3.3 情感表达比较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赴意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
5.1 访谈结果与分析 |
5.1.1 赴意志愿者跨文化意识分析 |
5.1.2 赴意志愿者跨文化敏感度分析 |
5.1.3 赴意志愿者跨文化效能感分析 |
5.2 跨文化事件对赴意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 |
5.2.1 对志愿者个人能力的启示 |
5.2.2 对志愿者培养机构的启示 |
5.2.3 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赴意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访谈提纲 |
(3)唐代仕女形象在现代餐具设计中的演绎(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代仕女形象及文化内涵 |
(一)唐代仕女形象 |
(二)唐代仕女形象的文化内涵 |
二、唐代仕女画在现代餐具设计中的演绎 |
(一)唐代仕女画在现代餐具设计中的运用 |
(二)现代餐具设计体现仕女形象文化符号 |
三、结语 |
(5)基于朴素观念的中式餐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朴素观念研究现状 |
1.2.2 餐具设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课题创新点 |
第2章 朴素观念相关概述 |
2.1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朴素观念 |
2.1.1 “朴素”的起源及释义 |
2.1.2 儒释道思想与朴素观念 |
2.2 中国传统生活观中的朴素观念 |
2.2.1 平和悠然的生活方式 |
2.2.2 克勤克俭的生活习惯 |
2.2.3 仁爱和谐的人际关系 |
2.3 中国传统造物中的朴素观念 |
2.3.1 园林建筑中的朴素观念 |
2.3.2 农具中的朴素观念 |
2.3.3 明式家具中的朴素观念 |
2.3.4 饮食器具中的朴素观念 |
2.4 朴素观念在当代设计中的解读 |
2.4.1 当代朴素观念的定义 |
2.4.2 朴素观念在设计中的特征 |
2.4.3 现代设计理念与朴素观念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式餐具研究 |
3.1 中式餐具概述 |
3.1.1 中式餐具探源及发展 |
3.1.2 中式餐具的定义 |
3.1.3 现代中式餐具的分类 |
3.2 中式餐具的内部要素分析 |
3.2.1 中式餐具的材质及加工工艺 |
3.2.2 中式餐具的形制规格 |
3.2.3 中式餐具的装饰 |
3.3 饮食文化对中式餐具设计的影响 |
3.3.1 饮食观念 |
3.3.2 饮食内容 |
3.3.3 饮食方式 |
3.3.4 饮食礼仪 |
3.4 中式餐具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
3.4.1 中式餐具的现状 |
3.4.2 中式餐具的趋势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餐具设计中朴素观念的体现 |
4.1 朴素观念在现代餐具设计中的意义 |
4.1.1 设计活动:作为设计理念提升中式餐具设计品质 |
4.1.2 商业价值:有助于构建中式餐具品牌形象 |
4.1.3 生活观念:有助于形成朴素生活的观念 |
4.1.4 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 |
4.2 餐具设计中朴素观念的应用案例分析 |
4.2.1 日本餐具的“素”与“自然” |
4.2.2 北欧餐具的“素”与“温度” |
4.3 朴素观念在中式餐具设计中的体现 |
4.3.1 中式餐具设计风格中朴素观念的体现 |
4.3.2 中式餐具形制设计中朴素观念的体现 |
4.3.3 中式餐具规格等级中朴素观念的体现 |
4.3.4 中式餐具材质应用中朴素观念的体现 |
4.3.5 中式餐具情感传达中朴素观念的体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朴素观念的中式餐具设计原则与策略 |
5.1 基于朴素观念的中式餐具设计原则 |
5.1.1 恒久性原则 |
5.1.2 适度平衡原则 |
5.1.3 物尽其用原则 |
5.1.4 情感联结原则 |
5.2 朴素观念下中式餐具设计外在表达策略 |
5.2.1 物尽其用的材质运用 |
5.2.2 大美至简的造型塑造 |
5.2.3 以淡为尚的色彩意境 |
5.2.4 纯粹精致的生产工艺 |
5.2.5 返朴归真的装饰效果 |
5.3 朴素观念下餐具设计内涵建设策略 |
5.3.1 营造自然感官体验 |
5.3.2 提炼产品故事实现情感减负 |
5.3.3 融入本土文化增强归属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朴素观念的中式餐具设计实践 |
6.1 设计概念生成 |
6.1.1 设计目的及意义 |
6.1.2 问题聚焦 |
6.1.3 设计定位 |
6.2 设计实践展示及说明 |
6.2.1 设计实践一——三足器中式餐具设计 |
6.2.2 设计实践二——月韵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附录 A:中式餐具调研统计情况 |
附录 B:日式餐具调研统计情况 |
(6)阿塞拜疆境内所见中国瓷器及中国—阿塞拜疆文化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一13世纪末到17世纪初中国瓷器在阿塞拜疆境内的流布——依据考古调研资料 |
二中国瓷器在萨菲国家传播的经济特征 |
三着名的阿尔达比勒墓葬中的秦尼罕(Chinikhan) |
(7)浅析中国饮食文化中餐具的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饮食餐具的发展 |
二、中国传统饮食餐具所体现的内涵 |
(8)贵州苗族蝴蝶纹样在陶瓷餐具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1.国内外餐具发展历程状况 |
2.贵州苗族文化的衍生设计 |
3.传统文化在陶瓷餐具中应用状况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贵州苗族蝴蝶纹样的文化内涵和装饰意味 |
1.1 贵州苗族蝴蝶纹样的文化内涵 |
1.1.1 “天人合一”的自然起源观 |
1.1.2 “蝴蝶生人”的图腾崇拜 |
1.2 贵州苗族蝴蝶纹样的装饰意味 |
1.2.1 复杂多样的造型样式 |
1.2.2 对称式的构图法则 |
1.2.3 源于自然的明快色彩 |
小结 |
第二章 贵州苗族饮食文化和餐具概况 |
2.1 贵州苗族饮食文化概况 |
2.1.1 复杂的气候地理环境 |
2.1.2 独特的饮食文化特点 |
2.2 贵州苗族的餐具概况 |
2.2.1 古朴的饮食器具 |
2.2.2 苗族餐具实况调研 |
小结 |
第三章 贵州苗族蝴蝶纹样在陶瓷餐具中的设计实践 |
3.1 设计理念 |
3.1.1 “形、意、象”的审美活动 |
3.1.2 “中和”的和谐设计理念 |
3.1.3 “造乎自然”的自然设计理念 |
3.2 设计思路 |
3.2.1 设计风格定位——简约、古朴 |
3.2.2 设计方法——借物寓意、解构重组、化繁为简 |
3.2.3 设计的功能效用——人性化设计 |
3.3 设计原则 |
3.3.1 实用性原则 |
3.3.2 经济性原则 |
3.3.3 同调性原则 |
3.3.4 装饰性原则 |
3.3.5 时代性原则 |
3.4 设计创意 |
3.4.1 餐具的功能、造型方面 |
3.4.3 餐具的色彩方面 |
3.4.4 餐具蝴蝶纹样的设计 |
3.4.5 制作工艺 |
3.5 设计展示 |
小结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基于储物行为的厨房收纳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厨房入户调研 |
2.1 厨房收纳现状调研 |
2.1.1 调研流程 |
2.1.2 调研分析 |
2.1.3 厨房收纳痛点分析 |
2.2 厨房收纳物品调研 |
2.2.1 不同区域厨用物品分析 |
2.2.2 收纳物品数量种类统计 |
2.2.3 收纳物品尺寸统计 |
2.3 本章小结 |
3 厨房收纳理论 |
3.1 厨房储物行为方式 |
3.1.1 储物行为概念 |
3.1.2 厨房储物行为分析 |
3.1.3 意识收纳行为 |
3.2 物品收纳方式 |
3.2.1 外形 |
3.2.2 物品摆放方式 |
3.2.3 材质颜色属性 |
3.3 厨房收纳方式的点、线、面 |
3.3.1 厨柜的布局 |
3.3.2 厨房收纳的点 |
3.3.3 厨房收纳动线 |
3.3.4 厨房收纳面 |
3.4 人体工学分析 |
3.4.1 立面分析 |
3.4.2 平面分析 |
3.4.3 厨柜门板开启方式对柜内外空间的影响 |
3.5 厨房厨柜收纳原则 |
3.5.1 使用频率原则 |
3.5.2 就近收纳原则 |
3.5.3 归类分化原则 |
3.6 小结 |
4 厨房收纳空间设计 |
4.1 厨柜柜内容量 |
4.1.1 柜内容量 |
4.2 厨柜柜内空间构成方式 |
4.2.1 层板柜体空间结构 |
4.2.2 抽屉柜体空间结构 |
4.2.3 拉篮柜体空间结构 |
4.2.4 空间容量对比 |
4.3 收纳痛点问题解决方案 |
4.3.1 专属收纳空间设计 |
4.3.2 人、物与空间尺寸结合对空间的利用设计 |
4.4 小结 |
5 厨房收纳空间设计案例 |
5.1 厨房收纳空间设计 |
5.1.1 中老年人厨房收纳空间设计 |
5.1.2 70后厨房收纳空间设计 |
5.1.3 80后厨房收纳空间设计 |
5.1.4 90后厨房收纳空间设计 |
5.2 厨房收纳五金产品设计 |
5.2.1 设计简介 |
5.2.2 厨柜行业现有拉篮设计分析 |
5.2.3 人机、结构与工艺分析 |
5.2.4 产品设计 |
5.3 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入户调研问卷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泰国留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内涵及特点的研究 |
2.2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观念的研究 |
2.3 关于中国饮食礼仪的研究 |
2.3.1 中国与外国饮食礼仪文化差异对比研究 |
2.3.2 宴会及家庭礼仪 |
2.3.3 筷子礼仪禁忌 |
2.3.4 饮酒礼仪 |
2.4 关于中国菜系及烹饪文化研究 |
2.5 关于饮食文化历史及发展研究 |
2.6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教学研究 |
2.7 关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 |
2.7.1 关于跨文化适应阶段的研究 |
2.7.2 关于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及问题研究 |
2.7.3 关于刻板印象的研究 |
2.8 研究评述与展望 |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过程 |
3.1 研究方法 |
3.1.1 访谈对象 |
3.1.2 访谈提纲 |
3.2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 |
4.1 泰国留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情况 |
4.1.1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非常浅表的层次 |
4.1.2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非常热情、好客 |
4.1.3 中国饭店整体呈现负面印象 |
4.1.4 中国人不注重饮食卫生与安全 |
4.1.5 中国食用奇怪的食材 |
4.2 泰国留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变化 |
4.2.1 泰国留学生对中国菜的认知变化 |
4.2.2 泰国留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变化 |
4.3 泰国留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认知的成因 |
4.3.1 对中国菜的认知主要来自媒体、书本和口传 |
4.3.2 接触中国饮食文化的机会很少,使用频率更低 |
4.3.3 小饭店就餐经历导致中国饭店呈现负面印象 |
4.4 中国饮食文化对泰国留学生的影响 |
4.4.1 继续使用中国的待客之道 |
4.4.2 选择性使用中国饮食礼仪 |
4.4.3 回国之后喜欢做或者吃中国菜 |
第五章 建议 |
5.1 来华前可通过多种途径初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
5.2 增加饮食文化体验活动 |
5.3 中国饭店提高用餐环境及卫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访谈转写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Chinese Tableware(论文参考文献)
- [1]“90后”用户的审美追求对陶瓷餐具设计的影响[D]. 郭镇武.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2)
- [2]杜嘉班纳广告事件对赴意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D]. 张欣彤.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4)
- [3]唐代仕女形象在现代餐具设计中的演绎[J]. 王藏藏. 文化产业, 2020(32)
- [4]2019年中国洗碗剂市场规模,用品格局及购买因素占比[J]. 季豪豪,林良良.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20(09)
- [5]基于朴素观念的中式餐具设计研究[D]. 邵方素.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6]阿塞拜疆境内所见中国瓷器及中国—阿塞拜疆文化交流[J]. Akhundova Nargiz,侯艾君.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19(02)
- [7]浅析中国饮食文化中餐具的内涵[J]. 黄生发,张建国. 戏剧之家, 2019(19)
- [8]贵州苗族蝴蝶纹样在陶瓷餐具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熊丽. 东南大学, 2019(05)
- [9]基于储物行为的厨房收纳空间设计研究[D]. 陶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10]泰国留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研究[D]. Nattanon Teerapanyawatt(许源海).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