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铝石灰炉自动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康义[1](2014)在《同心协力,共筑中国铝工业强国梦——纪念新中国铝工业投产60周年》文中研究表明回顾了新中国铝工业投产60周年的发展历程,全面总结了60年来铝工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提出了建设铝工业强国的总体思路和重大战略任务。
王民[2](2008)在《大型预焙槽阴极节能与环保研究》文中认为阴极材料是铝电解槽的主要组成部分,阴极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解槽寿命和电解槽的能量消耗。本文针对四川启明星铝业公司生产技术现状,以铝电解过程阴极节能与环保为研究目标,研究了阴极炭块吸钠、电解质及铝水向阴极炭块的渗透、化学腐蚀等对电解槽寿命的影响,研究了阴极材料的导电性能和抗渗透性能以及废旧阴极材料的危害和处理方法,并开展了高石墨质和石墨化阴极炭块的工业应用试验,获得了如下研究结论:1)与普通阴极材料相比,石墨化阴极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对降低炉底压降效果显着,工业应用效果表明,平均单槽电压可降低80-100mV,经济效益显着。2)内热问题是大型预焙槽多年来一直不好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石墨化阴极的采用可有效解决内热过大的问题,减少侧部漏炉的几率,大大提高电解槽寿命并降低电解槽大修成本。3)与半石墨质阴极及高石墨质阴极相比,石墨化阴极材料对抵抗金属钠侵蚀、电解质及铝渗透等具有显着的效果。4)与其它阴极材料相比,石墨化阴极材料仅吸收少量的含氟化合物,可减轻大修槽废旧阴极的处理难度,同时减少了因废块导致的环境污染,环境效益显着。5)采用石墨化阴极炭块后可适当降低铝水高度,从而降低了生产现场操作难度,更有利于电解槽技术条件的优化。
朱亚平[3](2008)在《铝工业废水零排放水质稳定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化发展使水资源日趋紧张,合理重复用水成为解决水源紧张的重要途径。为缓解用水紧张,同时减轻环境污染,已有不少工业企业实施废水零排放工程。中铝贵州分公司(以下简称贵铝)在铝生产加工行业中率先实施了工业废水零排放。贵铝水处理系统主要分三部分:氧化铝水处理系统、热电水处理系统和动力厂(东片区)水处理系统。废水零排放实施后,生产废水全部处理回用,随后原有水质出现结垢腐蚀等不稳定状况,同时原有水平衡系统失衡。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即通过对贵铝再生水水质的分析和试验研究,揭示影响系统水质稳定的因素,提出各部分水质稳定控制方案并进行试验验证,同时采取措施使全厂水量达到平衡,确保生产长期稳定正常运行。水质数据分析和管道挂片试验结论确定氧化铝厂水质危害在管道结垢,热电厂水质危害在管道腐蚀,动力厂水质无明显腐蚀结垢现象。氧化铝管道结构控制方案为将东水补充水集中补于氧化铝平流沉淀池前,与氧化铝废水一并加药处理。试验确定混凝剂为PAC,投量6mg/L;助凝剂为硅铝酸钠,投量为10mg/L;反应时间为60S,沉降时间为30min。在此基础上对原平流沉淀池进行工艺改造,前段改为微涡反应区,后段设置斜板沉淀墙。热电厂水质分析显示热电再生水含高浓度的腐蚀性硫酸根,热电排渣水对管道也有较大的破坏磨损作用。因热电厂已着手进行新工艺改造从源头上消除硫酸根,因而处理目标定位为确保热电水质两年内不恶化。试验确定处理方案为将热电再生水回用冲灰,再处理冲灰水,达到将硫酸根化为沉淀去除的目的。动力厂再生水水质相对良好,仅氯离子含量较高。高浓度的氯离子由碳素厂一焙烧废水除氟处理使用氯化钙引起。确定改用石灰乳代替氯化钙除氟,原料石灰乳由氧化铝厂提供,来源方便可靠,处理费用也随之降低。试验结果显示方案可行,生产运行中石灰乳投量为20t/d,氟去除率达到80%以上。零排放实施后,全厂系统水量需要重新分配,达到平衡优化。根据各厂区水量变化,采取东水西调措施,将东片区再生水补充到氧化铝厂再生水中回收利用。
陈飞燕[4](2008)在《铝厂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贵州铝厂随着生产的提产,对水量的需求与日俱增。贵州铝厂由氧化铝厂、热电厂、电解碳素片区三大部分组成,目前已有部分再生水回用,但是并没有实现全部废水零排放。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为了节约水资源,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和经济化,贵州铝厂制定了更高的目标:实现铝厂废水全部零排放。为此同济大学与贵州铝厂合作开展贵州铝厂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的课题研究。该课题通过实验室试验、中试试验、工业试验以及大量的调研工作,结合国内外企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贵州铝厂污水零排放的处理技术。这些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废水的处理:建议采用局部分类处理,即对氧化铝厂、热电厂、电解碳素片区的废水分开处理。对三大片区的现有水处理系统进行改建和扩建,选择合理的处理工艺、可靠的处理单元和处理设备以满足回用要求;对影响系统的个别敏感指标,采取相应的措施去除。(2)抓源治本:清理完善循环水系统,加强液量平衡,减少废水产生;根据工艺的具体要求和特点,对设备、产品的冷却水进行完善改造,建立循环冷却系统;减轻水环境污染负荷,实现生活污水资源化。(3)废水的再生利用:遵循“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特质特用”的原则,实施再生水的综合利用,经济合理地实现全厂废水的“资源化”。将再生水用于绿地灌溉,道路清洗,厂区环境冲洗,车辆清洗,消防用水,建筑用水,园林、池塘的景观用水;工业生产工艺用再生水替代工业新水,作为生产的原料或介质和作为设备、产品冷却用水。目前贵州铝厂已实现全部废水零排放,再生水的制水成本为0.33元/m3,投资回收年限为2年。该项目获得了重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运行以来,未发现因使用再生水对生产设备、产品等产生任何不良影响。现在国内尚有多家铝行业企业存在废水排放问题,贵州铝厂废水“零排放”技术若在国内推广应用,每年可创经济效益达亿元以上。
刘永轶[5](2007)在《混联法生产氧化铝工艺优化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某氧化铝厂混联法生产工艺的优化发展,探讨了混联法如何面对强化烧结法及选矿拜耳法等技术进步现状而取得新的生命力,提出了低ak溶出、补碱方式优化等工艺优化设想,从而实现提高资源合理利用、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谭希发[6](2007)在《中低品位高硫铝土矿纯碱烧结法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具有较丰富的铝土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贵州、广西4个省区。绝大多数铝土矿(约95%)都是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一水硬铝石型高硫型铝土矿储量约为1.5亿吨。其中,高硫高品位铝土矿占57.2%,高硫中低品位铝土矿占42.8%,数量可观。所以,如何开发利用中低品位高硫铝土矿的研究,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叙述了用中低品位高硫铝土矿(A/S为5左右)作原料,首先在一段烧结法中考查碱比、烧结温度、烧结时间对氧化铝溶出率的影响。再用一段烧结所得的一次熟料进行溶出兼脱硅试验,考查溶出温度对氧化铝溶出率、铝酸钠溶液硅量指数的影响。其次,用含硫量不同的中低品位高硫铝土矿进行一段烧结试验,考查中低品位高硫铝土矿中硫含量对氧化铝溶出率的影响。最后,利用一段烧结所得的铝酸钠精液进行脱硫试验,考查铝酸钡添加量、温度、时间对脱硫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一段烧结最佳条件是:碱比1.3、烧结温度1100℃、烧结时间30min,在该条件下氧化铝溶出率可达到89.78%。一段熟料溶出时,铝酸钠溶液的硅量指数随溶出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溶出温度为90℃时,铝酸钠溶液的硅量指数已经大于400。在中低品位高硫铝土中,随着矿石中硫含量的增加,氧化铝的溶出率逐渐降低。在铝酸钠精液脱硫试验中,得到的最佳脱硫条件为:B=100%、T=75℃、τ=20min。在该条件下脱硫率可以达到96.08%。
张剑鸣,熊丽[7](2006)在《贵铝:科研成果转化率90%以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讯 记者张剑鸣 熊丽报道:记者日前在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采访时发现,作为我国特大型铝联合企业,该公司已在全行业率先实现了整体污水零排放,不仅没有一滴污水排出厂外,还以此为契机,实现了节能降耗,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贵铝厂区面积达10几平方公里,职
权昆[8](2005)在《高浓度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氧化铝厂采用难溶的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生产氧化铝,不仅生产成本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且传统的生产工艺配置很难生产出砂状氧化铝;特别是铝酸钠浓度较高时,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有必要针对我国氧化铝厂的生产现状和工艺技术特点,探索不同分解条件对溶液分解率和产品质量的影响规律,探明其分解机理,为我国的氧化铝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首先研究了晶种分解过程的动力学,根据建立的动力学方程,求出不同溶液条件下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对分解过程机理提出新的看法:铝酸钠溶液在分子比低时,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高,分解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是以化学反应控制为主,这时温度对分解反应影响较大;当铝酸钠溶液的分子比高时,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低,分解反应的速度是由扩散过程控制,温度对分解反应影响小。提出强化分解过程的思路是:分解初期增大降温梯度,而在分解中后期应加强搅拌,加快扩散传质。 采用中州分公司现场晶种和工业氢氧化钠配制成实验要求的精液成份,研究了种分过程中分解原液分子比、精液浓度、晶种、温度制度等工艺条件对分解过程的影响。得到了它们对分解率、产品氢氧化铝的粒度和强度的影响规律。发现采用65—50℃的降温制度,中等种子添加量(Ks=2.0),粒度适中(平均粒径为30—40um)且其中含有适量细颗粒的晶种时,可以得到较高的溶液分解率和粒度、强度较好的氢氧化铝产品。 根据理论分析、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了中州选矿拜耳法氧化铝生产中高浓度一段分解技术的生产运行规律,对我国砂状氧化铝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晓旭[9](2005)在《南川先锋氧化铝厂DCS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南川先锋氧化铝厂的生产工艺是混联法,生产的主要过程由溶出、蒸发、焙烧3 个工序组成。二期扩建工程采用DCS 对整个生产流程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该系统控制部分使用霍尼韦尔公司的HC 900 系列组成,上层监控组态软件选用山武公司的CPA。整个DCS 系统各类I/O 点共计467 个。工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有: ①控制摸板及I/O 点的配置设计; ②控制盘及其盘内的接线设计; ③HC 900 系列DCS 的监控方案及其程序设计; ④现场参数数据库的设计; ⑤CPA 环境下人机界面的设计; ⑥现场调试。在混联法生产氧化铝过程中,熟料烧结是一个关键性工序,它的生产状况是否稳定不仅直接影响氧化铝质量的好坏,而且对节能降耗都有十分显着的影响。由于烧结过程的关键变量如窑内温度、下煤量、下料量、风量、窑速等耦合严重;运行条件与工况变化大,如生料浆的流量、水分、成分等变化频繁;关键工艺参数烧成带温度难于准确测量。这些因素使烧结工序的控制问题成为设计研究工作的重点。论文在比较不同烧结控制方案的基础上,采用自适应PID 控制,并将操作人员的现场实践经验整理进控制策略中,在HC 900 系列DCS 系统上实现了该控制方案。目前,溶出和蒸发两个工序已完成监控系统的运行调试,焙烧工序的设备正在安装中,调试结果反映出系统的功能达到设计的目标:生产流程能以动态画面显示,现场所有状态信号可进行实时监控,控制设备的参数可在线设定和远程控制,重要的工艺参数能以曲线显示并可保存历史数据,同时还具有信号报警及报表打印等功能。系统扩建完成后,该厂的年产量由原来的7 万吨上升到15 万吨。
温作仁[10](2005)在《敞开式阳极焙烧炉的烟气(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敞开式焙烧炉的烟气 ,在阳极焙烧的设计和生产中 ,是必须引起重视的要素。烟气量 ,污染物种类及含量 ,烟气的温度压力等参数 ,对确定焙烧炉的有关尺寸 ,净化方案的选择 ,以及净化装置的大小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贵铝石灰炉自动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铝石灰炉自动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同心协力,共筑中国铝工业强国梦——纪念新中国铝工业投产6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奋进历程 |
1.1 打造产业基础, 在曲折中发展 (1954-1978年) |
1.2 引进技术, 创新发展 (1979-2000年) |
1.3 加入世贸组织, 跨越发展 (2001-2013年) |
2 辉煌成就 |
2.1 产业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显着提升 |
2.2 依靠自主创新, 技术进步成效显着 |
2.3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转型升级 |
2.4 投资主体多元化, 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 |
2.5 依靠资本市场兼并重组, 做大做强企业集团 |
2.6 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
2.7 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国际地位显着增强 |
3 战略思考 |
3.1 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加快推进由资源大国向资源强国转变 |
3.2 强化创新驱动, 推动产业升级 |
3.3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
3.4 加快全球布局, 实施国际化战略 |
3.5 全面深化国企改革, 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
3.6 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为建设铝工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
(2)大型预焙槽阴极节能与环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文献综述 |
1.1.1 铝电解工业发展概况 |
1.1.2 我国电解铝工业的现状 |
1.1.3 关于大型预焙槽 |
1.2 现代大型预焙槽阴极性能评述 |
1.3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1 课题研究背景 |
1.3.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铝电解槽阴极设计原则及阴极破损原因剖析 |
2.1 概述 |
2.2 铝电解槽阴极设计原则 |
2.2.1 槽内衬热平衡设计原则 |
2.2.2 槽内衬应力设计原则 |
2.2.3 减少槽底裂纹设计原则 |
2.2.4 延缓槽底电化学腐蚀设计原则 |
2.3 铝电解槽阴极破损原因剖析 |
2.3.1 破损槽描述 |
2.3.2 槽破损影响因素解析 |
2.3.3 阴极内衬破损机理 |
2.4 预防阴极破损的基本对策 |
2.4.1 采用石墨化阴极材料 |
2.4.2 采用涂层技术 |
2.4.3 提高筑炉质量 |
2.4.4 加强电解槽焙烧启动及日常管理 |
第三章 节能环保型铝电解槽阴极材料的研究 |
3.1 概述 |
3.2 阴极材料与能量利用率的关系 |
3.2.1 阴极材料与炉底压降之间的关系 |
3.2.2 阴极材料在电解过程中的电阻率变化 |
3.3 半石墨质阴极材料的研究 |
3.3.1 半石墨质阴极炭块的理化性能分析 |
3.3.2 半石墨质阴极炭块的使用特性分析 |
3.4 高石墨质阴极材料的研究 |
3.4.1 高石墨质阴极炭块的理化性能分析 |
3.4.2 高石墨质阴极炭块的工业试验 |
3.5 石墨化阴极材料的研究 |
3.5.1 石墨材料导热性能与微晶参数的关系 |
3.5.2 无烟煤基石墨化阴极材料的初步研究 |
3.5.3 石墨化阴极材料在电解铝工业中节能效果评价 |
第四章 铝电解槽废旧阴极炭块的综合处理研究 |
4.1 概述 |
4.2 废旧阴极炭块的特性分析 |
4.2.1 废旧阴极炭块的元素分析 |
4.2.2 废旧阴极炭块的显微分析 |
4.2.3 废旧阴极炭块的毒性分析 |
4.3 废旧阴极炭块的综合处理研究 |
4.3.1 电解铝工业固体废弃物 |
4.3.2 废旧阴极炭块的综合处理研究 |
4.4 石墨化阴极材料在电解铝工业应用中环境效益评价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3)铝工业废水零排放水质稳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概述 |
1.1.2 课题的提出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2.1 氧化铝再生水结垢试验研究 |
1.2.2 热电再生水腐蚀控制试验研究 |
1.2.3 炭素焙烧废水处理试验研究 |
1.2.4 水量平衡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水质稳定概述 |
2.1.1 水质稳定原理 |
2.1.2 敏感指标对水质稳定的影响 |
2.2 结垢腐蚀控制概述 |
2.2.1 循环再生水系统结垢控制 |
2.2.2 循环再生水系统腐蚀控制 |
2.3 挂片试验基本内容 |
2.3.1 实验目的 |
2.3.2 试剂和材料 |
2.3.3 试验方法 |
2.3.4 试验步骤 |
2.3.5 数据与计算 |
2.4 平流沉淀池的斜管改造 |
2.4.1 平流沉淀池 |
2.4.2 斜管斜板改造 |
2.5 腐蚀性水质处理 |
2.6 水量平衡 |
第3章 试验方法 |
3.1 腐蚀/结垢挂片试验 |
3.1.1 原水水质 |
3.1.2 试验检测项目 |
3.2 氧化铝再生水稳定控制试验 |
3.2.1 原水水质 |
3.2.2 试验目标与方法 |
3.3 热电再生水稳定控制试验 |
3.3.1 原水水质 |
3.3.2 试验目标与方法 |
3.4 炭素废水稳定处理试验 |
3.4.1 原水水质 |
3.4.2 试验目标与方法 |
第4章 试验结果分析与水质稳定方案设计 |
4.1 腐蚀/结垢挂片实验结果分析 |
4.1.1 试验报告 |
4.1.2 结果分析 |
4.2 氧化铝再生水稳定方案 |
4.2.1 垢样分析 |
4.2.2 混凝试验 |
4.2.3 工程改造 |
4.2.4 方案设计 |
4.3 热电再生水水质稳定工程改造 |
4.3.1 水质分析 |
4.3.2 方案设计 |
4.4 炭素焙烧废水水质稳定工程改造 |
4.4.1 水质分析 |
4.4.2 结果与讨论 |
4.4.3 方案设计 |
第5章 废水零排放研究 |
5.1 水量平衡 |
5.1.1 水量平衡背景 |
5.1.2 水量平衡方法 |
5.1.3 东水西调流程图 |
5.1.4 全厂零排放水量平衡图 |
5.1.5 东水西调的意义 |
5.2 废水零排放 |
5.2.1 零排放实施方案和工作内容 |
5.2.2 零排放实施意义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挂片试验总结 |
6.1.2 氧化铝再生水结垢控制 |
6.1.3 热电再生水硫酸根控制 |
6.1.4 炭素焙烧废水控制 |
6.1.5 水系统的平衡与调配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贵铝氧化铝平流沉淀池改造示意图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铝厂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
1.1.1 我国铝工业的发展及水污染现状 |
1.1.2 实现废水零排放的意义 |
1.2 铝工业废水特性 |
1.2.1 铝工业废水的来源及特性 |
1.2.2 铝工业废水的治理 |
1.2.3 铝工业废水的回用 |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3.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贵州铝厂生产和废水处理现状 |
2.1 氧化铝厂生产和废水处理现状 |
2.2 热电厂生产和废水处理现状 |
2.3 电解碳素厂生产和废水处理现状 |
第3章 贵州铝厂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概述 |
3.1 国内铝厂废水零排放处理方法 |
3.1.1 长铝公司废水处理方法 |
3.1.2 广西铝厂废水处理方法 |
3.1.3 青海铝厂废水处理方法 |
3.2 贵州铝厂废水特性分析 |
3.2.1 氧化铝厂废水特性 |
3.2.2 热电厂废水特性 |
3.2.3 电解碳素片区废水特性 |
3.3 贵州铝厂废水零排放处理方法 |
第4章 氧化铝厂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 |
4.1 氧化铝厂实现零排放存在的问题 |
4.2 实现氧化铝厂污水零排放处理技术 |
4.2.1 污水处理系统完善改造 |
4.2.2 生活污水的回用试验研究 |
4.2.3 赤泥回水的开发利用 |
4.2.4 抓源治本,降低污水含碱浓度 |
4.2.5 主体设备冷却水的循环利用,减少废水排放量 |
4.2.6 再生水的开发利用 |
4.3 氧化铝敏感水质分析 |
4.3.1 敏感水质指标年走势及总结 |
4.3.2 敏感水质指标对应的来源与转移的途径及水质稳定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热电厂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 |
5.1 热电厂实现零排放存在的问题 |
5.2 实现热电厂污水零排放处理技术 |
5.2.1 浓缩系统的优化 |
5.2.2 化水外排水回收利用 |
5.2.3 热电厂一、二溶出回水回收利用 |
5.3 热电厂敏感水质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解碳素片区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 |
6.1 电解碳素片区实现零排放存在的问题 |
6.2 实现电解碳素厂污水零排放处理技术 |
6.2.1 污水处理系统完善改造 |
6.2.2 实现电解碳素片区废水“零排放”──厂区再生水东水西调 |
6.2.3 石灰乳代替氯化钙除氟试验研究及其工艺改造 |
6.2.4 再生水的开发利用 |
6.3 电解碳素片区敏感水质分析 |
6.3.1 敏感水质指标年走势及总结 |
6.3.2 敏感水质指标对应的来源与转移的途径及水质稳定机理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水质稳定技术研究 |
7.1 结垢、腐蚀控制试片试验 |
7.1.1 试验目的 |
7.1.2 试剂和材料 |
7.1.3 具体方法 |
7.1.4 试验步骤 |
7.1.5 结果的表示和计算 |
7.1.6 试验报告 |
7.1.7 试验结论 |
7.2 氧化铝结垢控制措施 |
7.2.1 硬度、碱度试验 |
7.2.2 絮凝条件控制试验 |
7.3 热电厂硫酸根离子的控制方法 |
7.3.1 试验目的 |
7.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章 总结及注意问题 |
8.1 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总结 |
8.1.1 废水处理技术关键及再生水应用特点 |
8.1.2 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
8.2 污水零排放实施效果 |
8.2.1 经济效益 |
8.2.2 环境效益 |
8.2.3 社会效益 |
8.3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中低品位高硫铝土矿纯碱烧结法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铝土矿资源 |
1.1.1 我国铝土矿资源及特点 |
1.1.2 国外铝土矿资源及特点 |
1.2 我国氧化铝生产新工艺研究概况 |
1.2.1 选矿拜耳法 |
1.2.2 预焙烧拜耳法 |
1.2.3 焙烧有预脱硅—拜耳溶出工艺 |
1.2.4 拜耳法两段溶出新工艺 |
1.2.5 石灰拜耳法 |
1.2.6 拜耳—石灰焙烧法 |
1.2.7 两段烧结法 |
1.3 我国氧化铝生产现状 |
1.4 我国氧化铝技术研究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的意义 |
1.4.3 研究现状 |
第二章 两段烧结法 |
2.1 两段烧结法的基本原理 |
2.2 两段烧结法的基本流程 |
2.3 两段烧结法的优势及合理性分析 |
2.4 热力学分析 |
第三章 纯碱烧结法试验设计 |
3.1 试验方案 |
3.2 试验准备 |
3.2.1 试验原料 |
3.2.2 主要仪器 |
3.3 试验步骤 |
3.3.1 碱比单因素试验 |
3.3.2 烧结温度单因素试验 |
3.3.3 烧结时间单因素试验 |
3.3.4 纯碱烧结正交试验 |
3.4 试验的具体操作 |
3.5 纯碱烧结纯碱配入量计算 |
3.6 铝土矿中不同硫含量对氧化铝溶出率影响试验 |
3.7 熟料中Al_2O_3含量分析方法 |
3.7.1 试剂 |
3.7.2 试液准备 |
3.7.3 Al_2O_3分析 |
3.8 熟料溶出 |
3.8.1 调整液配制 |
3.8.2 熟料溶出 |
3.9 试验具体操作流程 |
第四章 纯碱烧结试验结果及分析讨论 |
4.1 纯碱烧结试验结果 |
4.1.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4.1.2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讨论 |
4.2 纯碱烧结分析讨论 |
4.2.1 回归分析 |
4.2.2 回归方程计算 |
4.2.3 求回归方程 |
4.2.4 纯碱烧结线性回归讨论 |
4.3 铝土矿中不同硫含量对氧化铝溶出率影响试验 |
4.4 一段溶出兼脱硅试验结果及分析讨论 |
第五章 铝酸钡净化铝酸钠溶液(精液)试验方案及结果讨论 |
5.1 铝酸钡除硫的主要反应 |
5.2 铝酸钡除硫热力学分析 |
5.3 铝酸钡除硫动力学分析 |
5.4 试验主要设备 |
5.5 试验方法 |
5.6 试验净化条件 |
5.7 试验结果 |
5.8 铝酸钡净化铝酸钠溶液(精液)的分析讨论 |
5.8.1 回归分析 |
5.8.2 回归方程计算 |
5.8.3 求回归方程 |
5.8.4 铝酸钡净化铝酸钠(精液)回归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纯碱烧结 |
6.2 铝土矿中不同硫含量对氧化铝溶出率影响 |
6.3 一段溶出兼脱硅 |
6.4 铝酸钡净化铝酸钠溶液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8)高浓度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存在的问题 |
1.2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研究现状 |
1.2.1 铝酸钠溶液结构的研究 |
1.2.2 分解过程中氢氧化铝结晶机理的研究 |
1.2.3 工艺条件对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影响的研究 |
1.2.4 强化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的研究 |
1.3 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动力学 |
2.1 引言 |
2.2 温度对铝酸钠溶液分解率影响的研究 |
2.3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动力学 |
2.3.1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2.3.2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的表观活化能 |
2.4 小结 |
第三章 种子分解过程工艺条件研究 |
3.1 前言 |
3.2 铝酸钠溶液分子比对分解率的影响 |
3.3 苛碱浓度对分解率的影响 |
3.4 晶种对分解率及产品性能的影响 |
3.4.1 晶种粒度对分解率及产品粒度和强度的影响 |
3.4.2 晶种添加量对分解过程的影响 |
3.5 温度制度对分解过程的影响 |
3.5.1 初温及降温制度对分解过程的影响 |
3.5.2 末温对分解过程的影响 |
3.6 小结 |
第四章 种子分解工艺选择 |
4.1 分解技术的选择 |
4.2 工艺技术条件 |
4.2.1 精滤 |
4.2.2 种子分解 |
4.3 工艺过程描述 |
4.3.1 精滤 |
4.3.2 精液降温 |
4.3.3 种子分解 |
4.3.4 氢氧化铝分级、过滤 |
4.4 工艺设备选择计算 |
4.4.1 铝酸钠溶液精滤叶滤机 |
4.4.2 板式换热器 |
4.4.3 种子分解槽 |
4.4.4 种子过滤机 |
第五章 一段法生产砂状氧化铝工业运行情况 |
5.1 工业运行情况 |
5.1.1 作业条件 |
5.1.2 生产技术控制 |
5.1.3 工业运行结果 |
5.2 一段法生产砂状氧化铝效益分析 |
5.2.1 经济效益 |
5.2.2 社会效益 |
5.2.3 工业应用评价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南川先锋氧化铝厂DCS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自动控制水平的现状 |
1.2.2 国内与国外自动控制水平的差距 |
1.3 国内自动化控制水平的研究发展前景 |
1.4 课题研究中的工作重点 |
2 氧化铝生产相关工艺与改造 |
2.1 氧化铝生产的相关工艺 |
2.1.1 拜耳法生产氧化铝的流程 |
2.1.2 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的流程 |
2.1.3 联合法生产流程 |
2.1.4 混联法生产氧化铝的流程 |
2.1.5 混联法中熟料烧成工艺的生产流程 |
2.2 混联法氧化铝生产的技术改造方向 |
2.2.1 混联法的缺陷及改进 |
2.2.2 本文研究的重点改进方向 |
2.3 本章小结 |
3 氧化铝生产DCS 系统设计方案 |
3.1 系统硬件及网络结构 |
3.1.1 HC900 DCS 控制器简介 |
3.1.2 CPA 通用监控简介 |
3.1.3 I/O 模块选型 |
3.1.4 通信连接方式 |
3.2 HC900 DCS 控制器的组态与编制 |
3.3 CPA 监控软件的组态 |
3.3.1 在CPA 中生成项目并建立数据库 |
3.3.2 用CPA 的图形编辑器组态监控和操作画面 |
3.4 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
3.4.1 控制点接线核对 |
3.4.2 单机开停机调试 |
3.4.3 联动开停机调试 |
3.4.4 系统试运行 |
3.5 本系统的特点 |
3.6 本章小结 |
4 熟料烧成的参数检测与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
4.1 回转窑的参数检测 |
4.1.1 分解带物料温度的在线检测 |
4.1.2 烧成带物料温度连续在线检测 |
4.2 自动控制系统的构建 |
4.2.1 被控对象的工艺特点和工艺要求 |
4.2.2 系统的组成 |
4.2.3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 |
4.2.4 自适应PID 控制器 |
4.2.5 回转窑火焰模糊控制原理 |
4.2.6 开关控制、人工操作 |
4.3 本章小结 |
5 熟料烧成过程主要控制设备 |
5.1 料浆喂料压力流量调节及水分检测 |
5.2 窑中拖动主电机变频改造 |
5.2.1 设备选型 |
5.2.2 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
四、贵铝石灰炉自动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同心协力,共筑中国铝工业强国梦——纪念新中国铝工业投产60周年[J]. 康义. 轻金属, 2014(09)
- [2]大型预焙槽阴极节能与环保研究[D]. 王民. 中南大学, 2008(04)
- [3]铝工业废水零排放水质稳定技术研究[D]. 朱亚平. 同济大学, 2008(03)
- [4]铝厂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研究[D]. 陈飞燕. 同济大学, 2008(S1)
- [5]混联法生产氧化铝工艺优化探讨[J]. 刘永轶. 有色冶金节能, 2007(06)
- [6]中低品位高硫铝土矿纯碱烧结法试验研究[D]. 谭希发. 贵州大学, 2007(04)
- [7]贵铝:科研成果转化率90%以上[N]. 张剑鸣,熊丽. 经济日报, 2006
- [8]高浓度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的研究[D]. 权昆. 中南大学, 2005(05)
- [9]南川先锋氧化铝厂DCS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D]. 刘晓旭. 重庆大学, 2005(08)
- [10]敞开式阳极焙烧炉的烟气(二)[J]. 温作仁. 轻金属,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