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图书馆工作人员名单

历年图书馆工作人员名单

一、本馆历年工作人员名单(论文文献综述)

明均仁,邓梅霜,马兰慧[1](2021)在《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调查与启示——以东部地区“双一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社会捐赠图书是高校图书馆补充馆藏资源的重要渠道,对于图书馆完善馆藏文献体系、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具有重要作用。论文从捐赠栏目、捐赠政策和信息公示三大方面,针对我国东部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捐赠工作展开调研,归纳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的建设特征,并据其建设不足之处,从栏目建设、政策修订和信息宣传等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推动我国高校图书馆捐赠事业发展。

廖玉新[2](2021)在《化溥岭南:私立广州大学研究(1927-1951)》文中研究说明

刘瑶瑶[3](2021)在《清末民初新加坡华文报章异名同实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朱开甜[4](2021)在《南洋劝业会教育展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姣[5](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林增煜[6](2021)在《饮食与政治:民国时期海味消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大陆海岸线绵延1.8万千米,沿海渔场众多,海产品在国民的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干制的海产品又称为“海味”。以民国时期的海味消费为研究中心,探讨饮食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民国时期饮食消费政治化这一重要现象,而且也有助于深化和丰富民国社会生活史和社会消费史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以饮食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为审视基点,对民国时期的海味消费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包含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四个章节内容。绪论部分首先简述了本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在详细回顾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后,阐述本文的研究理路,并对民国时期的“海味”等概念进行界定。最后,对本文的史料来源与研究方法进行简要说明。第一章为海味的产销。首先从海产品的干制加工工艺说起,对近代海产品的干制技术作简要论述,并介绍鱼翅、海参、鲍鱼、鱼肚几种主要海味的制作方法。其次则是探讨海味的来源。国产海味主要来自我国东部沿海各省,而由外洋进口的海味则主要来自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相对于外洋海味而言,国产海味在民国时期的海味消费市场上所占份额显然极少。最后则阐述海味的批发与零售环节。在民国时期的上海等城市,海味业已发展相当成熟,是工商业中的重要一支。海味业的基本单位是海味号和海味行。海味的零售业务则主要由南货店经营。南货店归属于南货业。海味业与南货业均属于海味相关行业。第二章为海味消费的传统、主体与空间。本章主要聚焦于海味消费的悠久传统、主体区隔与空间差异。首先,对古代海味消费传统的分析,可知海味的消费兴盛于明清时期,而明清时期各具特色的海味筵席是海味消费繁荣的具体体现。民国以来,社会奢风一脉相承。上层社会视海味为家常便饭,不仅诸多社会名流嗜吃海味,而且社交活动中亦时常能见到海味的身影。普通民众则只在婚丧庆寿等重要宴会场合方得一饱口福。从海味的消费空间来看,城市里的各大酒菜馆中,海味佳肴一直是席上头牌,海味筵席价值不菲。而社会名流的公馆中,海味的消费无疑兼具私密性与享受性。第三章为“饮食节约”与海味消费。此即探讨饮食消费政治化现象的第一个个案,主要探究民国时期的“饮食节约”与海味消费的互动关系。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与节约运动,意图以政治性的法律条规规制民众消费的各个方面。毫无疑问,在提倡“饮食节约”的环境中,以鱼翅、海参为代表的海味的消费受到诸多限制,甚至直接被禁止。然而,尽管规范甚多,但无论从社会的消费情形,抑或海味的进口状况来看,海味的消费并未能完全被禁绝。最后一章为抵制日货运动与海味消费。本章为探讨饮食消费政治化现象的第二个个案,主要探讨民国时期抵制日货运动与海味消费的互动关系。二三十年代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运动,其矛头直指日货海味。历次抵制日货海味,海味业、南货业、酒菜馆业等均以各自的方式进行响应。从社会层面而言,抵货运动无疑具有诸多成效的,从日货海味的进口上看,日货海味的进口无疑有所下降。然而,消费日货海味之风仍然存在,抵货风潮一过,日货海味进口依旧。即使日货海味的进口受限,非日货海味亦能很好地填补市场缺额。而海味业私进日货与私售日货之行为亦时而有之。无论是提倡“饮食节约”要求拒用海味,抑或“抵制日货”提倡抵制日货海味,都是政治意图干预消费的体现,且都对海味消费产生影响。总的来看,民国时期这两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尽管都对海味消费有所冲击,但并不显着。而在此特殊场景下的海味消费情形,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两场政治运动的诸多局限性,或流于形式,或乏善可陈。

罗亨[7](2021)在《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历史来看,京津冀地区是联系紧密的一个整体。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既有国家一级馆、二级馆,也有未定等级者。京津冀地区的高校博物馆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目前,京津冀地区的高校博物馆有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南开大学博物馆、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共13家。按照藏品类型和陈展主题,这13家博物馆可分五类:人文艺术类、地球科学类、工程技术类、医药科学类、综合类。本文从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教育、博物馆展陈、博物馆交流合作、数字博物馆建设等方面调查了京津冀地区13家高校博物馆的现状,分析其成绩与不足,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行性建议,期望促进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的共同发展,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高校博物馆,提升大学文化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建设、文物保护、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卢礼文[8](2021)在《社会教育视域下的美术想象 ——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展览空间的建立和运营(1925-1937)》文中研究表明在传统“美术”向近代美术转型的过程中,和学院机制一样,展览机制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既是转型过程中的基本推动力量,也作为转型的效果、程度以及成败的主要衡量指标。值此转型之际,对于中国绘画而言,除了作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消费之间的中介体制承担艺术作品展示、分配和传播的一般性功能之外,展览机制还有两个不容忽视的作用,一是改变了传统中国绘画作品的接受方式,二是催生了新的中国绘画作品。从把艺术品送到外国博览会参展,到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和历史博物馆等展览机构的成立,展览机制经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本土化的过程。民众教育馆的展览机构和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可谓是其中一次最普遍且最深入的本土化实践,尤其在民众教育馆“社会教育”视域中展开的美术想象又使得其实践充满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常常被艺术自律话语所遮蔽。本文通过对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的展览机构和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的研究,展开对近代中国的展览机制建立的历史过程、运行方式以及对美术的实际影响等问题的讨论。作为艺术中介组织的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既在艺术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之中充当中介,也在艺术生产者和艺术接受者之间充当中介。一方面,作为艺术作品和社会的中介,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担当社会的理想、规范、价值观、法律、制度、政策和结构,并把它们带给艺术作品,以建构或激发艺术作品的“社会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生产者和艺术接受者之间的中介,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以其在社会网络中的独特位置,以及奉行的不一样美术信念,它们的文化实践和组织运行遵从的是“平等主义”原则,对于艺术生产端和艺术接受端的影响主要在于煽动、鼓励和支持了无限性的美术生产和美术接受。尤其,它既作为艺术展览的主办方,又作为艺术展览的场所,深刻地参与到了艺术作品的价值的再生产、流通和转化的过程之中。

朱厢炜[9](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提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张佳林[10](2020)在《陕西省“民众学校”研究(1927-1949)》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以来,中国民众知识水平低下一直是中国政府和知识分子十分关注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文盲众多是导致中国近代国家难以形成、民主制度迟迟未能建立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症结所在。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社会教育思潮在中国也流行开来,上至政府,下至民间,普遍开始了社会教育的有关尝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教育机构,其中“民众学校”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最有实效性的机构。本文采用了广义的“民众学校”概念,对陕西省“民众学校”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陕西省“民众学校”起源于清末的识字学塾,此后又零星的在陕西各地出现了一些夜校、补习学校和平民学校等“民众学校”。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陕西省开始了大规模社会教育办学活动,此后成立的陕西省民众教育委员会在西安先试办了 3期民众学校,拉开了陕西省大规模办理民校的序幕。1931年灾荒过后,陕西省教育厅成立了西安市民众学校管理处,开始在西安逐年办理民众学校,并且要求各县也进行推广。1936年开始,陕西省响应国民政府的号召,开始推行民众补习教育计划,并同时设置保立小学成人班,大规模的进行扫盲运动。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民众补习计划进一步加强,各级学校、各种机关团体都纷纷投入到“民众学校”的筹办中来,在抗战的大后方形成了办理“民众学校”的高潮。此后,国民政府推行国民教育计划,在国民学校内设置民教部,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融合,纳“民众学校”于正规的学制之内,实现了社会教育的巨大飞跃,但是与此同时,随着抗战进入末期,国民政府又开始在陕西实行反动的“特种教育”,一改社会教育的初衷,再加上内战的原因,陕西省“民众学校”办理也逐渐走向尾声。总的来看,陕西省“民众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解放战争之前办理规模在不断扩大,逐渐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陕西省“民众学校”发展演进的历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角度观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进行社会教育的实践过程,也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对“社会教育化”理念的贯彻。陕西省“民众学校”在取得了一些成就的同时,也以其自身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给予我们以思考,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提高民众素质,改善社会风气具有积极地启发和借鉴作用。

二、本馆历年工作人员名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馆历年工作人员名单(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调查与启示——以东部地区“双一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对象及方式
2 捐赠栏目
3 捐赠政策
    3.1 捐赠政策名称
    3.2 捐赠政策内容
        (1)政策总论。
        (2)相关权益。
        (3)捐赠流程。
        (4)捐赠审核。
        (5)捐赠管理。
        (6)捐赠回馈。
        (7)捐赠途径。
        (8)联系方式。
4 捐赠信息公示
5 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的建设特征
    5.1 栏目设置层面
    5.2 政策制定层面
    5.3 信息公示方面
6 启示
    6.1 优化图书捐赠网页建设
    6.2 加强图书捐赠条例制定
        (1)重视捐赠政策制定。
        (2)明确捐赠操作流程。
        (3)完善捐赠项目类型。
        (4)明确捐赠主体权益。
        (5)完善捐赠咨询渠道。
        (6)丰富捐赠回馈形式。
    6.3 强化图书捐赠工作宣传

(5)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1.1.2 研究范围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3.3 小结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2.1 藏品价值体系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2.2 本体价值利用
        2.2.1 陈列展览
        2.2.2 科学研究
        2.2.3 文物复制、仿制
        2.2.4 藏品着书出版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2.3 情感价值利用
        2.3.1 社会教育活动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2.3.3 新媒体传播
    2.4 发展价值利用
        2.4.1 数字化利用
        2.4.2 文创产品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4.1.1 广度问题
        4.1.2 深度问题
        4.1.3 频率问题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4.2.1 藏品研究不足
        4.2.2 展览场地限制
        4.2.3 利用方式单一
        4.2.4 利用观念狭隘
        4.2.5 藏品的同质化
        4.2.6 专业人才缺乏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4.3.1 法规尚待完善
        4.3.2 利用资金不足
        4.3.3 缺少馆际交流
        4.3.4 外界参与性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5.1.2 文物登录制度
        5.1.3 重视科学研究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5.3.3 文创产品开发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6.1.2 技术系统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6.2.1 人工智能概述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7.2.1 技术背景
        7.2.2 模块设计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7.2.4 具体工作流程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7.3.1 研究背景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7.3.3 损失函数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6)饮食与政治:民国时期海味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四、史料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海味的产销
    一、海味的生产制造
    二、海味的来源
    三、海味的分销网络
第二章 海味消费的传统、主体与空间
    一、海味消费的传统
    二、海味消费的阶层区分
    三、海味消费的空间与场合
第三章 “饮食节约”与海味消费
    一、“饮食节约”的发端
    二、“饮食节约”的强化
    三、“饮食节约”下的海味消费
第四章 抵制日货运动与海味消费
    一、抵制日货海味
    二、抵制日货运动下的海味消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目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概述
    (一)北京市高校博物馆
    (二)天津市高校博物馆
    (三)河北省高校博物馆
    小结
二、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现状分析
    (一)博物馆类型
    (二)博物馆建筑
    (三)博物馆教育与志愿者培训
    (四)博物馆陈列展览与开放程度
    (五)交流合作
    (六)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七)文化创意产品
三、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发展建议
    (一)提高博物馆建筑识别度
    (二)加强宣传提升知名度
    (三)精心筹划展览拉近观众距离
    (四)志愿者队伍建设
    (五)加强合作资源共享
    (六)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七)拓宽文创销售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社会教育视域下的美术想象 ——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展览空间的建立和运营(1925-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京兆通俗教育馆: 展览空间的建立和早期运营
    第一节 京兆通俗教育馆的创建过程和开幕式
    第二节 馆舍选择和机构设置与运行
    第三节 顶层设计和美育框架下的展览空间
        一、顶层设计
        二、美育框架下的展览空间
第二章 “使近代艺术之普遍化”: 展览空间的运营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作为社会教育的中心机关
        一、组织地位的改变
        二、党派色彩、文化审查和公共展览空间的广泛增殖
    第二节 展览空间的运营
        一、从博物部到阅览部
        二、展览类型和展品来源
        三、观展情况
第三章 民众教育馆作为艺术中介组织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活动中何为?
        一、艺术活动中的另类主导力量
        二、艺术中介组织
    第二节 艺术—民教馆—社会:艺术作品的视觉化和公共生活
        一、艺术作品的视觉化
        二、公共生活
    第三节 作者—北平市民教馆—消费者:普通知识与新国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10)陕西省“民众学校”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分析
        1、民国时期“民众学校”的理论研究
        2、民国时期“民众学校”的相关研究
        3、近二十年“民众学校”史研究
        4、陕西省民众学校及社会教育的相关研究
    三、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1、“民众学校”概念界定
        2、研究范围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国民政府成立前后陕西省社会概况
    一、军阀混战,地方动荡不堪
    二、灾害频仍,人民生活困顿
    三、教育落后,社教起步较晚
第二章 民国时期陕西省“民众学校”发展演变
    一、萌芽与探索时期(1911-1926)
    二、起步与实践时期(1927-1930)
        1、强迫教育运动大会的召开
        2、成立陕西省民众教育委员会
    三、推广与鼎盛时期(1931-1940)
        1、西安民校管理处的设置与民众学校的创办
        2、“失学民众补习教育计划”与“保立小学”的设立
        3、战时民众补习教育计划的推行
    四、转型与停滞时期(1940-1949)
        1、国民教育制度的推行
        2、创办特种教育
第三章 国民政府时期陕西“民众学校”的类型
    一、专设类“民众学校”
        1、从平民学校到民众学校
        2、露天学校
        3、乡农学团
    二、附设类“民众学校”
        1、各级学校附设民众学校
        2、民众教育馆附设民众学校
        3、各机关附设民众学校
    三、班级式“民众学校”
        1、保立学校成人班
        2、国民学校民教部
第四章 “民众学校”的行政管理研究
    一、“民众学校”的内部行政组织
    二、办学场址的选择与分布
    三、经费来源与开支
        1、经费的来源
        2、经费的开支
    四、奖励与惩处
        1、对于办学人员的奖励与惩处
        2、对于学生的奖励与惩处
    五、学生及老师的构成情况
        1、学生的年龄及身份
        2、教师的来源
第五章 “民众学校”的教学管理研究
    一、招生与留生问题
        1、招生问题
        2、留生问题
    二、教材的选择及课程的设置
        1、教材的选择
        2、课程的设置
    三、教学方式的选择
        1、定点与流动式教学
        2、好汉传习制
    四、时间安排与学级编制
        1、修业期限与授课时间
        2、学级编制
第六章 陕西省“民众学校”的成效及其不足
    一、陕西省“民众学校”的贡献
        1、扫除文盲,承担社教重任
        2、平衡差别,妇女受教增多
        3、精神教育,有力支援抗战
    二、陕西省“民众学校”的不足
        1、政策迭变,办理成绩有限
        2、经费欠缺,政府苛征横敛
        3、薪俸微薄,教师积极性差
        4、偏重省会,地方办理不善
        5、背离初衷,实行特种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本馆历年工作人员名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调查与启示——以东部地区“双一流”高校为例[J]. 明均仁,邓梅霜,马兰慧. 新世纪图书馆, 2021(07)
  • [2]化溥岭南:私立广州大学研究(1927-1951)[D]. 廖玉新.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清末民初新加坡华文报章异名同实词研究[D]. 刘瑶瑶.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南洋劝业会教育展品研究[D]. 朱开甜. 江南大学, 2021
  • [5]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6]饮食与政治:民国时期海味消费研究[D]. 林增煜.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7]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调查研究[D]. 罗亨.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8]社会教育视域下的美术想象 ——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展览空间的建立和运营(1925-1937)[D]. 卢礼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10)
  • [9]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陕西省“民众学校”研究(1927-1949)[D]. 张佳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历年图书馆工作人员名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