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贵阳片麻岩成因

福建省永春县贵阳片麻岩成因

一、福建省永春县桂洋片麻状花岗岩的成因(论文文献综述)

吴宇杰[1](2021)在《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文中指出中国高岭土矿产资源丰富,矿床类型齐全且分布广泛,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在26个省(区)发现高岭土矿。前人对高岭土矿床成因、地质勘查和资源开发利用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资料。但矿产资源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多侧重于定性的地质研究,缺少依托信息化时空层面上的定性、定量的规律性分析。对现有高岭土矿床的数据挖掘程度也大多限于表征上的投点分布,没有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时空演化关系,以及利用好这种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故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全国1000余份高岭土矿床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选取了有代表性且数据比较齐全的521个高岭土矿床,分析了我国高岭土资源概况。结合GIS空间分析、描述性统计等手段,挖掘了高岭土矿床的分布规律。按照研究任务,划分出3个成因类型和6个成因亚类型,划分出4个成矿域、13个成矿省和44个高岭土成矿区带,以此作为分析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的依据。在高岭土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圈定出12个矿集区,对高岭土做定性的潜力评价。识别出成矿远景区,为矿产资源空间分析建模和高岭土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按照资源储量来看,我国高岭土矿床集中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陕西、江西、江苏等省份。此6省占全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的71%。按照高岭土矿床在成矿区带上的分布来看,粤西-桂东南成矿带拥有最多的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和最丰富的大型矿床,总共拥有占全国总查明资源储量的34%。而武功山-杭州湾高岭土矿成矿带矿床数量最多,但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按照成因类型来看,风化残积亚型矿床数量和查明资源储量都最多,拥有占全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的61%。其次为煤系沉积亚型,占全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的13%。(2)我国高岭土成矿区带可划分为44个,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新生代、中生代。在成矿区带上表现为集中分布于华南成矿省,高岭土矿床总数超过全国一半以上,以风化型矿床为主。其次是华北陆块成矿省,涵盖了全国90%煤系沉积亚型高岭土矿床。而扬子成矿省相对于华北华南成矿省,最具研究和开发价值的应是热液蚀变型高岭土,其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占全国此类矿床总数量50%以上。我国高岭土重点矿集区可划分为12个,其中广东茂名、广西合浦、福建同安矿集区宜寻找风化型高岭土,而内蒙古清水河、陕西榆林等北部高岭土矿集区宜重点寻找价值更大的煤系沉积亚型高岭土。需注意的是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有由南向北逐渐增多的趋势,因此,找矿工作可适当往北转移。(3)我国高岭土具备良好的找矿前景,成矿资源潜力较大。成矿远景区13个,分别为陕西北-内蒙南Ⅰ级成矿远景区,闽南风化残积型高岭土Ⅰ级成矿远景区等5个Ⅰ级成矿远景区,以及3个Ⅱ类成矿远景区,5个Ⅲ类成矿远景区。远景区分别位于华北成矿省(Ⅱ-14)、上扬子成矿亚省(Ⅱ-15A)、上扬子成矿亚省(Ⅱ-15B)和华南成矿省(Ⅱ-16)。其中5个Ⅰ类成矿远景区有巨大找矿潜力,其余也均有较大找矿潜力。

王路[2](2020)在《煤系石墨的构造-热成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既赋存有晶质石墨和隐晶质石墨的的国家,随着碳时代的到来,石墨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煤系石墨,属于隐晶质石墨,由煤的高变质作用阶段进入石墨化阶段的产物。然而,对煤的石墨化作用研究较少,在煤的石墨化特征、煤成石墨化的影响因素、煤系石墨的成矿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尚不清楚。因此,加强对煤系石墨的特征和石墨化过程的演化特征以及成矿机制研究,对煤系石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使用价值。本文以我国华南地区的湖南鲁塘矿区、闽西南地区和江西崇义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了煤田地质学、矿物学、材料学、煤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理论知识,采用了宏观标本描述、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等测试分析方法,对不同演化程度的高变质无烟煤-煤系石墨特征进行研究,以煤的石墨化特征为切入点,揭示了煤系石墨的宏观-微观-超微结构特征,深入研究了煤向石墨演化的特征,剖析了煤系石墨化的成矿控制因素,分析了煤系石墨的差异石墨化特征。在对煤系石墨成矿的构造-热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以我国区域构造背景和赋煤区带特征为基础,划分了我国煤系石墨成矿区带。此外,探讨了煤系石墨与构造-热活动关系,提出了煤系石墨的成矿模式,并揭示了构造应力在煤系石墨化中的作用机制。(1)我国为由多个板块挤压的大地构造背景,具有多期次、高强度的构造-岩浆活动,以我国区域构造格局和赋煤构造带为基础,结合煤系石墨成矿的构造-岩浆热地质条件,划分了我国煤系石墨成矿区带,包括4个成矿域和9个成矿带,一级成矿域呈现出“一纵三横”的格局,“一纵”为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NNE向展布的滨太平洋煤系石墨成矿域(I-1),“三横”为分别受控于3条EW向区域性构造–岩浆带的南岭煤系石墨成矿域(I-2)、秦岭–大别煤系石墨成矿域(I-3)和燕山–阴山煤系石墨成矿域(I-4)。(2)基于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等测试分析方法,从不同尺度揭示了煤系石墨的特征。研究表明,煤系石墨中主要赋存三大类组分,分别为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热解碳和石墨化组分,石墨化组分呈颗粒状、丝状和鳞片状。随着石墨化程度的增高,芳香大分子结构的结晶程度逐渐增高,002衍射峰逐渐由波状峰过渡为不对称峰,最终为高而尖锐的峰形,拉曼光谱中,D1、D2、D3和D4缺陷峰逐渐减弱直至消失,G峰逐渐增强,二级拉曼中S1峰逐渐强度增强,并逐渐呈不对称形态,代表着三维有序结构的形成。纳米尺度中,弯曲、无序、不定向的碳层随着石墨化程度的增强而逐渐趋于一致取向,在局部率先形成局部分子定向域LMOs,随着碳层的弯曲度逐渐降低,相互连接,碳层近于平直化,形成长程有序的碳层,构成了平直有序的石墨碳层。(3)在煤系石墨演化特征的基础上,以化学组成(FC、Vdaf、H/C)为基础参数,以结构参数(碳层间距d002和拉曼参数R2)为精确指标,提出了煤系石墨鉴定指标,并划分了煤系石墨类型,包括III级石墨化无烟煤,II2级煤系半石墨、II1级煤系半石墨和I级煤系石墨。湖南鲁塘矿区内大部分样品大部分属于I级煤系石墨,闽西南地区以II级煤系半石墨为主,其次为I级煤系半石墨和III级石墨化无烟煤,而江西崇义矿区则主要为III级石墨化无烟煤。(4)明确了煤系石墨成矿的控制因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为煤中不同有机显微组分和矿物,不同煤岩有机组分的化学组成和大分子结构特征各不相同,对温度和压力的响应也不同,其石墨化行为则不同,粘土矿物等矿物在石墨化中则具有“催化”作用。外因主要为温度和构造应力,温度为煤的石墨化提供所需的活化能,由于温度作用的局限性,构造应力则在石墨化中起到关键作用。(5)煤系石墨成矿中呈现出差异性石墨化特征,在显微尺度表现为不同显微组分的差异石墨化,其中壳质组的石墨化速率最快,其次为镜质组,惰质组的石墨化速率最慢,在裂隙或孔隙边缘最先石墨化。不同构造变形造成的差异石墨化,即韧性变形样品相比脆性变形样品具有更高的石墨化程度。在空间尺度,由于构造-岩浆热多因素的影响,煤系石墨在空间分布呈不连续性特征,即与岩体相同距离条件下,样品的石墨化程度不同,与岩体不同距离条件下,可以发育相近石墨化程度的煤系石墨。(6)煤系石墨的成矿、石墨化程度和分布与构造-热地质背景密切相关。湖南鲁塘矿区内,煤的石墨化程度随着构造变形强度和岩浆热变质程度,自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渐增强;闽西南地区,中部含煤带内强烈复杂的构造-热地质条件,发育III级石墨化无烟煤-I级煤系石墨,西部含煤带构造-岩浆活动较弱,主要赋存高变质无烟煤-III级石墨化无烟煤,东部含煤带则主要赋存II级煤系半石墨-I级煤系石墨。(7)基于煤系石墨成矿的构造-热地质条件,提出了煤系石墨的成矿模式,即封闭式成矿模式,主要形成了高温-高压环境,赋存以I级煤系石墨为主,如湖南鲁塘矿区东部分区和闽西南中部含煤带;半封闭式成矿模式,形成以次高温-高压环境,赋存以II级煤系半石墨为主,如闽西南地区东部含煤带和湖南鲁塘矿区中部分区-中带;开放式成矿模式,形成低温低压环境,赋存以高变质无烟煤和III级石墨化无烟煤为主,如闽西南西部含煤带。(8)构造变形不仅可以造成煤的宏观和微观变形,同时可以导致无序结构的逐渐有序化。借鉴于矿物的动态重结晶作用机制,提出了构造应力作用在煤系石墨化中作用机制,即构造应变诱导石墨化。在韧性变形环境下,由于应力不均匀分布导致应力集中,促使局部BSUs定向排列,形成局部定向域LMOs,随着碳层中位错等结构缺陷的调整、迁移,局部有序结构逐步扩展,样品的石墨化程度逐渐提高。

王成晨[3](2017)在《福建壶山铅锌银矿床成矿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总结壶山铅锌银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及矿床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该矿床成矿模式,认为其矿床成因类型属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对该区及类似地区开展找矿与勘查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马帅[4](2015)在《福建马坑铁矿区辉绿岩与成矿》文中研究说明马坑铁矿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是闽西南晚古生代永梅拗陷成矿带中的大型磁铁矿床,其成因的破解对于成矿带上其他具“马坑式”矽卡岩特征的矿床勘探具有巨大意义。尽管研究工作已相对成熟,但其成因学者们始终未能得出统一结论。本文在收集、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数据分析,认为马坑铁矿赋矿层位主要为P1j-q(下二叠统经畲-栖霞组)灰岩与C1l(下石炭统林地组)砂岩的硅钙界面之间。矿体形态受构造控制明显,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马坑背斜虚脱空间中。矿区中存在由辉绿岩至大理岩所形成的内-外矽卡岩岩性剖面,自辉绿岩开始向两侧依次出现蚀变辉绿岩→矽卡岩化辉绿岩→榴石透辉石矽卡岩→榴石透辉石磁铁矿→大理岩。局部能见到更复杂矽卡岩矿物如透闪石、阳起石、符山石、钙蔷薇辉石等,但分带性较弱。磁铁矿与石榴子石与透辉石等矽卡岩共生,与大理岩接触界线截然并靠大理岩一侧存在流体逃逸构造。辉钼矿以浸染状或者裂隙充填的形式存在于林地组砂岩或辉绿岩中,形成晚于磁铁矿。最新榴石Sm-Nd等时线年龄显示成矿在160Ma左右,而被认为与成矿相关的大洋、莒舟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范围在120-155Ma,尽管没有对应160Ma的辉绿岩,由成矿专属性看来,富铁流体与基性岩浆来自深源地幔,钼矿由壳源岩石渗滤富集。因此辉绿岩作为马坑铁矿的致矿母岩,形成典型的矽卡岩蚀变分带,而大洋、莒舟花岗岩带来后期铅锌钼矿化,其岩浆热液在一定程度上对矿区进行叠加改造,如第二期的矽卡岩矿物细脉,林地组石英砂岩硅化等。由观察研究可知,矿体与辉绿岩直接接触,而与花岗岩基相隔林地组地层。本文认为由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福建龙岩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俯冲的洋壳随深度加大便发生脱水作用,挥发分进入上覆地幔楔发生注水熔融,形成马坑辉绿岩的原生岩浆,岩浆上升至上地壳形成岩浆房,经历一定程度AFC作用,随着推覆作用进行,地层皱褶破裂,由于压力骤降,岩浆侵位在矿区以岩脉形式产出,同时幔源的富铁高温高盐度流体与辉绿岩共享岩浆通道,上升至硅钙界面,由于与灰岩发生化学反应沉淀出矽卡岩矿物与磁铁矿。基性岩浆上升至壳幔边界加热下地壳熔融得花岗质岩浆,在140Ma左右,下地壳花岗质岩浆沿不同岩浆通道侵位,形成大洋、莒舟花岗岩,空间上不与铁矿接触,而呈托举形式。

郭新强,扶伟,郑飞,王成晨,余国松,季兴财,周正军,束秋江[5](2015)在《福建壶山铅锌银矿床成矿模式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壶山铅锌银矿位于福建省永春县境内,大地构造上处于政和—大埔断裂带东侧,闽东火山断坳带次一级周宁—华安火山断隆带中段。近年来,一些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周闽,2006),但对成矿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弱。本文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成矿模式,其成其成果对深化矿床成因认识,总结区域成矿规律,指导区域找矿等具有一定意义。

王仁山,施志强,袁宁,黄昌旗[6](2014)在《福建省煤田地质学科发展报告》文中提出福建地理位置特殊,是资源小省。该报告依据大量的地质资料和信息,介绍了国内外煤田地质发展现状,分析了我省煤田地质特征和煤炭资源情况,重点分析了层序地层学、盆地分析、滑脱构造、逆冲推覆构造和最新的"四下"(滑覆体下、推覆体下、火山岩下、红层下)找煤理论及其创新应用,介绍了一批重大煤炭勘查成果以及遥感、数字地质填图、地面物探技术、深部钻探、数字测井及测试方法等,研究了我省深部煤炭资源潜力,同时,进一步厘清了我省煤田地质学科发展思路和工作方向。

闫鹏程[7](2013)在《福建马坑铁矿成因探讨》文中认为马坑铁矿位于永梅晚古生代坳陷次一级北东向龙漳基底断裂凹陷带内,作为闽西南甚至华南地区最大的铁矿床,其成因备受关注。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前人对马坑铁矿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至今对其成因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在大量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经过野外实地调查、室内整理、测试、及综合分析,认为马坑铁矿区赋矿层位为P1q与P1w之间的界面或附近;矿体形态受构造控制明显,矿体处于一倒转背斜并被后期断裂破坏,马坑铁矿区与铁矿关系密切的矽卡岩分带为一反序分带,主矿体自下而上依次为石英型磁铁矿、透闪石型磁铁矿、透辉石型磁铁矿和石榴石型磁铁矿石,这种分带现象也可能为倒转背斜所致;经过野外观察,矽卡岩和岩体呈断层接触,井下也发现多条花岗岩脉侵入到矽卡岩中,说明矿体形成早于莒舟岩体和大洋岩体,与莒舟岩体和大洋岩体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的辉钼矿细脉充填于磁铁矿裂隙中,说明铁矿形成早于钼矿。切穿成矿矽卡岩的辉绿岩脉LA-ICP-MS法U-Pb年龄为141Ma,确定马坑铁矿矿体形成年代早于141Ma。矽卡岩具有流动构造,磁铁矿脉直接与大理岩接触,并使后者呈塑性状态,及矽卡岩矿物中发现大量熔体包裹体,这些事实表明该区矽卡岩为熔浆型矽卡岩,磁铁矿为矿浆成因。根据矽卡岩与磁铁矿的关系,结合对磁铁矿的岩相学、电子探针分析、氧同位素分析,确定磁铁矿形成于富含挥发分的铁质矽卡岩岩浆,后期受辉长辉绿岩和花岗岩改造。其中以辉长辉绿岩改造为主,花岗岩改造只是在靠近矿体的部分发生。

张承帅[8](2012)在《福建马坑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文中研究表明马坑铁(钼)矿床是闽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大型多金属矿床,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铁矿床。马坑铁矿主矿体为大型似层状隐伏矿体,赋存于莒舟-大洋花岗岩体外接触带黄龙组(C2h)灰岩和林地组(C1l)碎屑岩层间构造破碎带中,矽卡岩与矿体密切共生,分带明显。矿床的形成经历了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石英硫化物-碳酸岩阶段,其中退化蚀变阶段为主成矿期。利用LA-ICP-MS方法测得大洋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27Ma和128Ma,用SHRIMP锆石U-Pb方法测得其年龄为132.6±1.3Ma,利用LA-ICP-MS方法测得莒舟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25Ma、126Ma、129Ma、130Ma和130Ma,大洋和莒舟岩体都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圈伸展的背景下。利用LA-ICP-MS方法测得辉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303Ma和64Ma,表明闽西南晚石炭世和早古新世发生地壳拉张(裂谷)事件。大洋-莒舟花岗岩具高硅、富碱、贫钙镁和高分异指数等特点,属弱过铝或准铝质花岗岩;岩石稀土元素含量较高,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并缓向右倾斜,呈明显铕负异常的“V”型展布;微量元素具有Rb、U、Th、La等元素强烈富集而Ba、Sr、P、Ti等元素相对亏损的特点;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大洋-莒舟花岗岩属于高分异壳源型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元古代地壳物质,有EMⅡ型富集地幔组分的参与。马坑矽卡岩阶段矿物组合主要为辉石、石榴子石和钙蔷薇辉石,退化蚀变阶段的矿物组合为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石英等。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单斜辉石以透辉石和钙铁辉石为主,仅存在少量锰钙辉石,似辉石以钙蔷薇辉石和蔷薇辉石为主;石榴子石以钙铁榴石为主,伴生少量钙铝榴石;角闪石属于钙角闪石。石榴子石、辉石和磁铁矿矿石的稀土分配模式具有相似性,多为轻稀土富集,正铕异常,基本无铈异常,表明其成矿环境为氧化环境,暗示它们之间存在成因联系。矿体附近大理岩和退化蚀变岩稀土元素特征出现规律性变化,表明它们与岩浆热液的交代作用有关,碎屑岩和褪色辉绿岩提供了部分铁质。包裹体类型主要有气体包裹体、液体包裹体、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和少量含CO2包裹体,其中以液体包裹体为主。气体组成均以CO2、H2O、N2、O2为主,其次为CH4、C2H4、C2H6和少量C2H2,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Na+、K+和Mg2+为主,其次为Ca2+和少量Li+,阴离子以SO42-、F-、Cl-为主,还含有少量Br-、NO3-。矽卡岩、退化蚀变、石英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分别为460~600℃、260~540℃、160~400℃;盐度为(6%~24%,32%~44%)、(4%~16%,36%~44%)、0%~4%。H、O、C、S同位素研究表明矽卡岩期成矿流体主要是岩浆水,晚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混有不同程度大气降水;成矿物质来自深部或地幔,但也受到围岩等因素的影响;矿化主要形成于相对较氧化的条件下。利用Re-Os同位素方法测得矿石中辉钼矿年龄为(133.0±0.8)Ma,表明马坑铁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与莒舟-大洋花岗岩体的侵位年龄一致,表明为同一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的产物。马坑铁矿的成矿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弧后岩石圈伸展有关,是中国东部燕山期第三次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开端。岩浆热液的相分离及其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和减压沸腾作用是马坑铁(钼)矿形成的主要原因。

林东燕[9](2011)在《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三叠纪构造演化与铁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研究》文中指出闽西南地区是“永梅拗陷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夏古陆的主体、中国东部环西太平洋火山岩带以及多金属成矿带交汇处,是特提斯E-W向构造与环太平洋NE向构造时空演化交替的典型地区。在漫长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福建省“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基本构造格局,同时也造就了该区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铁等矿产重要的矿集区。本文将福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武夷基底杂岩、闽西南被动陆缘与陆表海盆地以及闽东岩浆弧等3个Ⅲ级单元。其中,研究区所属的闽西南被动陆缘与陆表海盆地,可进一步划分武平桃溪基底杂岩、南口-清流陆内裂谷、长汀-上杭陆缘斜坡、大田-龙岩陆表海盆地等4个Ⅳ级单元。宁化-南平、政和-大埔、上杭-云霄、闽江口-永定等四条主要深大断裂带控制着区内沉积成矿作用及构造、岩浆的演化。研究区发育了印支和燕山二个期次的逆冲推覆构造。其中,印支期可分为明溪—上杭和南平—龙岩两个NE走向的推覆构造带,主要表现为自北西向南东的逆冲推覆;燕山期也可大致分为东部沿政和—大埔断裂带分布的推覆构造带和西部明溪—清流里田两个条带,整体表现为自东向西逆冲推覆。通过对晚古生代—三叠纪地层的沉积特征、岩相古地理和构造环境分析、探讨,得出了研究区晚古生代—三叠纪是特提斯E-W向构造重要的组成部分,推测晚古生代—三叠纪存在“闽东古陆”,提出了研究区晚古生代—三叠纪特提斯构造演化模式,并将区内演化划分为结晶基底形成、变质褶皱基底形成、陆表海盆地发育、活动大陆边缘等四个发展阶段。通过对马坑、汤泉典型铁矿床的解剖,认为马坑铁矿为沉积-改造型铁,汤泉铁矿为接触交代型。其中获得马坑热液叠加改造伴生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30.5±0.92Ma。通过总结铁矿区域成矿条件及时空分布规律,提出了铁矿区域成矿模式及区域找矿标志,并划分了大田-将乐接触交代型铁矿区和龙岩-德化沉积-改造型铁矿区2个成矿亚带(Ⅳ级),以及将乐万安、永安溪南-大田龙凤场、大田银顶格、漳平挂山、德化阳山、安溪潘田-剑斗、龙岩蕉山-漳平大坂、漳平洛阳、龙岩马坑、上杭湖洋等10个铁矿成矿远景区(Ⅴ级)。并提出了远景区部署建议。

何志锦[10](2009)在《福建永春桂洋岩体特征与找煤方向》文中指出根据永春桂洋岩体及其周边矿区的地质资料,分析桂洋岩体的形成时代及其围岩的接触关系,认为永春桂洋岩体并非推覆体,而是一个原地侵入的大岩体,其下部没有赋存有二叠系煤系,岩体外围的东北和西北方向可作为今后的找煤方向。

二、福建省永春县桂洋片麻状花岗岩的成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永春县桂洋片麻状花岗岩的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以及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1.2.2 关于高岭土成因类型研究现状
        1.2.3 资源潜力评价研究
    1.3 工作流程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
第二章 中国高岭土矿产资源概况
    2.1 中国高岭土矿资源储量及其特点
    2.2 资源利用现状
第三章 中国高岭土矿床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3.1 风化型高岭土矿床
        3.1.1 风化残积亚型高岭土矿床
        3.1.2 风化淋积亚型高岭土矿床
    3.2 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
        3.2.1 热液蚀变亚型高岭土矿床
        3.2.2 热泉蚀变亚型高岭土矿床
    3.3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
        3.3.1 碎屑沉积亚型高岭土矿床
        3.3.2 煤系沉积亚型高岭土矿床
第四章 中国高岭土矿产空间分布规律
    4.1 高岭土矿床在成矿域上的分布规律
    4.2 高岭土矿床在成矿省上的分布规律
    4.3 高岭土矿床在三级成矿区带上的分布规律
    4.4 中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空间分布规律
第五章 中国高岭土矿产成矿时间分布规律
    5.1 高岭土的主要成矿时代
    5.2 与高岭土矿有关岩浆岩的成岩时代
    5.3 高岭土矿的赋矿地层层位
    5.4 中国高岭土成矿与大地构造演化的关系
        5.4.1 风化型高岭土矿床
        5.4.2 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
        5.4.3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
        5.4.4 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演化史
第六章 中国高岭土矿资源潜力评价
    6.1 高岭土矿集区圈定及主要特征
    6.2 高岭土矿的成矿预测
        6.2.1 高岭土预测评价要素
        6.2.2 远景区资源潜力评价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煤系石墨的构造-热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石墨的形成、性质和分类
        1.2.2 石墨矿床的类型和分布
        1.2.3 煤系石墨的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1.5.1 主要工作量
        1.5.2 创新点
2 主要成矿区带地质背景与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2.1 成矿区带划分
    2.2 主要成矿区带地质背景
        2.2.1 滨太平洋煤系石墨成矿域(I-1)
        2.2.2 南岭煤系石墨成矿域(I-2)
        2.2.3 秦岭—大别山煤系石墨成矿域(I-3)
        2.2.4 阴山—燕山煤系石墨成矿域(I-4)
    2.3 典型矿区地质特征
        2.3.1 湖南鲁塘矿区
        2.3.2 闽西南地区
        2.3.3 江西崇义矿区
    2.4 本章小结
3 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方法
    3.1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3.1.1 工业分析
        3.1.2 元素分析
    3.2 X射线衍射
    3.3 激光拉曼光谱
    3.4 显微组分分析
    3.5 扫描电镜
    3.6 高分辨率透射电镜
    3.7 本章小结
4 煤系石墨的演化特征与分类
    4.1 高变质无烟煤-煤系石墨的特征
        4.1.1 宏观特征
        4.1.2 化学组成
        4.1.3 显微组分特征
        4.1.4 微观形态(SEM)
        4.1.5 大分子结构特征
        4.1.6 空间排列特征(HRTEM)
    4.2 石墨化程度的评价与煤系石墨分类
        4.2.1 石墨化度
        4.2.2 其它评价参数和方法
        4.2.3 煤系石墨的评价与分类
    4.3 煤成石墨化的演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煤系石墨的控制因素与差异石墨化特征
    5.1 煤成石墨化的控制因素
        5.1.1 内因
        5.1.2 外因
    5.2 差异石墨化
        5.2.1 不同显微组分的差异石墨化
        5.2.2 不同构造变形类型样品的差异石墨化
        5.2.3 宏观尺度的差异石墨化
    5.3 本章小结
6 构造应力在煤系石墨成矿中的作用机制
    6.1 研究区构造-热地质条件
        6.1.1 湖南鲁塘矿区
        6.1.2 闽西南地区
    6.2 煤系石墨成矿与构造-热活动关系
        6.2.1 石墨化程度与构造-热活动关系
        6.2.2 成矿模式
    6.3 构造应力在石墨化中的作用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福建壶山铅锌银矿床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成矿地质背景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围岩蚀变
3 矿床特征
    3.1 矿体特征
    3.2 矿石特征
4 矿床成矿模式
5 结语

(4)福建马坑铁矿区辉绿岩与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1.1.2 课题来源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泥盆纪基底地层
        2.1.2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盖层(浅海相沉积)
        2.1.3 中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
        2.2.2 推覆构造
        2.2.3 滑脱构造
        2.2.4 褶皱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加里东期侵入岩
        2.3.2 海西-印支期侵入岩
        2.3.4 燕山期侵入岩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地层接触关系与矿区蚀变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体形态、分布、产状、规模
    4.2 矿石矿物组成、结构构造
    4.3 围岩蚀变与矽卡岩分期
第五章 侵入岩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5.1 大洋-莒舟花岗岩
        5.1.1 花岗岩岩相学特征
        5.1.2 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 矿区辉绿岩
        5.2.1 辉绿岩岩相学特征
        5.2.2 辉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第六章 马坑铁矿成矿地质体讨论
    6.1 岩体地质年代学数据:成矿年龄
    6.2 岩体侵位位置与岩浆通道的不共享
    6.3 成矿专属性
    6.4 辉绿岩成矿与辉绿岩蚀变分带
        6.4.1 辉绿岩成矽卡岩可能性
        6.4.2 辉绿岩蚀变分带
    6.5 岩体钠化蚀变的讨论
    6.6 本章结论
第七章 矿床类型及成矿过程
    7.1 马坑铁矿矿床类型
    7.2 流体逃逸构造与两种“铁帽”
    7.3 硅钙面成矿效应与两种榴石
    7.4 流体包裹体温度与盐度范围
    7.5 矽卡岩成矿的期次与阶段
    7.6 Fe同位素示踪
第八章 马坑铁矿成矿模型
    8.1 大地构造与岩浆岩
    8.2 矿床矽卡岩过程与预测模型
第九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6)福建省煤田地质学科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省内外煤田地质学科发展现状
    2.1 国内外煤田发展概况
        2.1.1 最新进展与主要动向
        2.1.1. 1 成煤系统分析
        2.1.1. 2 深层煤矿床赋存规律与探测体系
        2.1.1. 3 煤田综合勘查体系与煤矿开采地质保障系统
    2.2 福建省煤田地质科技发展概况
3 福建省主要含煤地层、煤炭资源储量分布
    3.1 下二叠统童子岩组
    3.2 上三叠统大坑组、焦坑组
        3.2.1 大坑组
        3.2.2 上三叠统焦坑组
    3.3 煤炭资源储量分布情况
4 福建省煤田基础地质难点和理论创新运用
    4.1 层序地层、叠加改造型盆地分析理论
    4.2 滑脱构造、推覆构造控煤理论研究
    4.3“四下”找煤模式及应用
        4.3.1 侏罗纪火山岩下找煤突破
        4.3.2 白垩纪“红层”下找煤突破
        4.3.3 推覆体下找煤突破
        4.3.4 滑覆体 (三叠系溪口组盖层) 下找煤突破
5 福建省煤炭勘查方法、技术示范
    5.1 深部煤炭勘查模型
    5.2 数字地质填图技术
    5.3 遥感技术
    5.4 地面物探技术
    5.5 钻探技术
        5.5.1 金刚石钻进绳索取芯技术
        5.5.2 冲洗液技术的改进和应用
    5.6 测井技术
    5.7 化验测试技术
    5.8 地质报告软件化
6 福建省深部煤炭资源和勘查部署
    6.1 龙永煤田深部找煤
        6.1.1 老矿山深部找煤
        6.1.2 龙岩煤矿山外围西部老地层下找煤
        6.1.3 红层、火山岩巨厚盖层下深部找煤
    6.2 三明地区煤矿深部扩大找煤
        6.2.1 西部含煤条带找煤
        6.2.2 中部含煤条带找煤
        6.2.3 东部含煤条带
    6.3 泉州地区煤矿深部扩大找煤
        6.3.1 福建省永春县煤矿区。
        6.3.2 福建省安溪县煤矿区。
    6.4 煤炭勘查部署
7 福建省煤田地质今后发展方向和保障措施
    7.1 探测技术、方法研究
    7.2 闽西南聚煤盆地层序地层研究
    7.3 深部煤炭资源赋存的构造控制
    7.4 控煤构造样式研究及其资源勘查评价
    7.5 煤炭资源综合勘查与矿山地质构造研究
    7.6 保障措施
        7.6.1 加强领导, 发挥有关部门的指导作用。
        7.6.2设立专项, 加强对煤田地质研究的投入。
        7.6.3 重视专门人才与学术带头人的培养。
        7.6.4创新机制, 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
        7.6.5 加强交流, 深化国内外煤田界科技合作。

(7)福建马坑铁矿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1.1.2 课题来源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前泥盆纪基底地层
        2.1.2 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以浅海相沉积为主的盖层
        2.1.3 中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
        2.2.2 推覆构造
        2.2.3 滑脱构造
        2.2.4 褶皱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加里东期侵入岩
        2.3.2 华力西-印支期侵入岩
        2.3.3 燕山期侵入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体的分布、形态、产状及规模
        3.2.2 矿石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
        3.2.3 围岩蚀变
第4章 岩石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1 花岗岩
        4.1.1 花岗岩岩相学特征
        4.1.2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4.1.3 花岗岩年代学特征
    4.2 辉绿岩
        4.2.1 岩相学特征
        4.2.2 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4.2.3 辉绿岩年代学特征
    4.3 矽卡岩
        4.3.1 矽卡岩岩相学特征
        4.3.2 矽卡岩化学特征
第5章 马坑铁矿矿床成因探讨
    5.1 矽卡岩成因
    5.2 岩体与铁矿的关系
    5.3 磁铁矿特征
    5.4 赋矿层位
    5.5 矿床成因机制及成矿模式
第6章 结论和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8)福建马坑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
        1.1.1 矽卡岩矿床现状
        1.1.2 铁矿床现状
        1.1.3 马坑铁矿开发历史和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技术路线及方法
    1.5 依托项目及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层
        2.1.1 前泥盆纪基底地层
        2.1.2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地层
        2.1.3 中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
        2.2.2 推覆构造
        2.2.3 滑脱构造
        2.2.4 褶皱
        2.2.5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加里东期侵入岩
        2.3.2 海西期侵入岩
        2.3.3 印支期侵入岩
        2.3.4 燕山期侵入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1 区域重力场
        2.4.2 区域磁异常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5.1 区域岩石中元素丰度
        2.5.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6 区域矿产资源概况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侵入岩
    3.2 矿床地质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3.2.3 围岩蚀变
        3.2.4 成矿阶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地质概况和岩石学特征
        4.1.1 花岗岩
        4.1.2 辉绿岩
    4.2 地质年代学
        4.2.1 采样位置及测试方法
        4.2.2 锆石特征及分析结果
    4.3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4.3.1 实验方法
        4.3.2 主量元素
        4.3.3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
        4.3.4 Sr-Nd-Pb 同位素组成
    4.4 讨论
        4.4.1 成岩时代
        4.4.2 花岗岩成因类型
        4.4.3 花岗岩源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及分带研究
    5.1 样品及测试方法
    5.2 矽卡岩矿物学分析
        5.2.1 石榴子石
        5.2.2 辉石
        5.2.3 角闪石、绿泥石和云母
    5.3 矽卡岩的分带
    5.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6.1 稀土采集和测试结果
        6.1.1 样品采集及分析过程
        6.1.2 分析结果
    6.2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成矿流体
    7.1 流体包裹体研究
        7.1.1 流体包裹体类型和特征
        7.1.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7.1.3 流体包裹体显微激光拉曼探针成分
        7.1.4 包裹体群组分析
        7.1.5 流体包裹体的密度和压力
    7.2 稳定同位素
        7.2.1 C 同位素
        7.2.2 H、O 同位素
    7.3 成矿流体特征
        7.3.1 成矿流体性质
        7.3.2 成矿流体来源
        7.3.3 流体氧化状态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成矿年代与成矿物质来源
    8.1 辉钼矿 Re-Os 测年
        8.1.1 采样位置及测试方法
        8.1.2 测试结果
        8.1.3 成矿时代与成矿作用
    8.2 成矿物质来源
        8.2.1 钼的来源
        8.2.2 硫同位素及其示踪
        8.2.3 稀土元素特征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8.2.4 铁的来源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矿床机制与成矿模型
    9.1 成矿构造环境
    9.2 成矿机制与成矿模型
        9.2.1 成矿机制
        9.2.2 成矿模型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9)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三叠纪构造演化与铁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对象及其地理位置、大地构造位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历史回顾
        1.2.2 前人研究成果、现状述评
        1.2.3 主要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闽西南区域地质背景
    2.1 深部构造及地球物理特征
        2.1.1 地球物理特征
        2.1.2 地壳结构
    2.2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2.3 地质构造概况
        2.3.1 地层特征简述
        2.3.2 侵入岩特征简述
        2.3.3 构造特征
3 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三叠纪构造演化
    3.1 晚古生代-三叠纪沉积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3.1.1 晚泥盆世沉积特征和构造环境
        3.1.2 石炭纪沉积特征和构造环境
        3.1.3 二叠纪沉积特征和构造环境
        3.1.4 早三叠世溪口组沉积特征和构造环境
        3.1.5 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沉积特征和构造环境
    3.2 闽西南地区主要断裂带的构造演化
        3.2.1 宁化-南平北东东向构造-岩浆带
        3.2.2 政和-大埔NNE 向断裂带
        3.2.3 上杭-云霄NW 向断裂带
        3.2.4 闽江口—永定断裂带
    3.3 闽西南地区区域构造发展阶段特征
        3.3.1 基底形成阶段
        3.3.2 陆表海盆地发展阶段
        3.3.3 大陆边缘活动阶段
    3.4 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三叠纪构造演化模式
4 闽西南地区铁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
    4.1 区域成矿的地层条件
        4.1.1 碳酸盐岩地层的控矿作用
        4.1.2 早中石炭世含铁建造特征
        4.1.3 地层的含矿性特征
        4.1.4 闽西南铁矿矿体顶底板岩性特征
        4.1.5 碳酸盐围岩的化学成分特征
    4.2 区域成矿的岩浆岩条件
    4.3 区域成矿的构造条件
        4.3.1 矿床分布与区域构造的关系
        4.3.2 研究区主要的控矿型式
5 闽西南地区典型铁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机理
    5.1 典型矿床的解剖
        5.1.1 马坑式沉积-改造型铁矿
        5.1.2 汤泉式接触交代型铁多金属矿
    5.2 铁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探讨
    5.3 铁多金属矿床成因机理
        5.3.1 马坑式沉积-改造型铁矿成因机理
        5.3.2 汤泉式接触交代型铁矿成因机理
6 闽西南地区铁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6.1 区域成矿的控制因素
        6.1.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6.1.2 矿床具有层控及时控特征
        6.1.3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6.1.4 沉积岩相与建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6.1.5 侵入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6.1.6 铁矿与矿化继承性作用关系
    6.2 铁矿形成的时间分布规律
    6.3 铁矿形成的空间分布规律
        6.3.1 铁矿富集的有利空间
        6.3.2 铁矿产出的层位
        6.3.3 矿床及矿物组合区域分带
    6.4 闽西南地区铁矿区域成矿模式
    6.5 闽西南地区铁矿找矿标志
7 闽西南地区铁多金属矿成矿预测研究
    7.1 成矿远景区划分
        7.1.1 铁矿成矿区带划分方法
        7.1.2 闽西南地区铁矿成矿区带具体划分
    7.2 成矿远景区特征及找矿方向
        7.2.1 Ⅳ级成矿亚带特征及找矿方向
        7.2.2 Ⅴ级成矿远景区特征及找矿方向
    7.3 勘查部署建议
8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10)福建永春桂洋岩体特征与找煤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岩体特征
    1.1 岩体围岩特征
    1.2 围岩接触关系
2 找煤方向

四、福建省永春县桂洋片麻状花岗岩的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D]. 吴宇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2]煤系石墨的构造-热成矿机制研究[D]. 王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3]福建壶山铅锌银矿床成矿模式研究[J]. 王成晨. 矿业工程, 2017(01)
  • [4]福建马坑铁矿区辉绿岩与成矿[D]. 马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 [5]福建壶山铅锌银矿床成矿模式初探[J]. 郭新强,扶伟,郑飞,王成晨,余国松,季兴财,周正军,束秋江. 地质论评, 2015(S1)
  • [6]福建省煤田地质学科发展报告[J]. 王仁山,施志强,袁宁,黄昌旗. 海峡科学, 2014(01)
  • [7]福建马坑铁矿成因探讨[D]. 闫鹏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8)
  • [8]福建马坑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D]. 张承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 [9]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三叠纪构造演化与铁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研究[D]. 林东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
  • [10]福建永春桂洋岩体特征与找煤方向[J]. 何志锦. 能源与环境, 2009(06)

标签:;  ;  ;  ;  ;  

福建省永春县贵阳片麻岩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