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单抗介导的荧光抗体技术检测鸡尿囊细胞内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建国,焦新安,张如宽,刘秀梵[1](1996)在《用单抗介导的荧光抗体技术检测鸡尿囊细胞内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H120、H52、M41、ARK、澳大利亚T株、野外分离株RS、RY及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减蛋综合症病毒(EDSV)等分别接种9日龄SPF鸡胚,37℃孵育48小时后,将其尿囊液离心,沉淀用PBS悬浮,涂片,用抗IBV单抗MC作一抗、进行间接荧光抗体检测。结果:H12O、H52、M41“ARK、T株及RS、RY均显阳性,而NDV、IBDV、ILTV、EDSV均为阴性。结果表明、用此法检测鸡胚尿囊液中IBV.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
常洪涛,刘红英[2](2003)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血清学诊断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指出
杨德全[3](2008)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核蛋白粘膜免疫及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V的N蛋白在进化上较为保守,主要与基因组核酸的包裹、RNA的合成和细胞免疫有关,含有大量抗原决定簇,免疫原性仅次于S蛋白,能诱导机体产生交叉保护性抗体。本研究克隆表达了具有高度保守性的N蛋白基因,并将其作为免疫原制备多克隆抗体,建立检测IBV抗原的夹心ELISA法,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控制提供了良好工具。IBV血清型较多,新的变异株在不断出现,且不同型毒株间缺乏交叉保护或仅有部分交叉保护,给免疫防治带来很大困难。本研究尝试利用霍乱毒素B亚基(Cholera toxin B subunit,CTB)的粘膜佐剂作用,将IBV N基因的表达产物与CTB混合或将N基因与CTB融合表达后,鼻腔免疫7日龄肉鸡,以期提高鸡鼻腔、气管和肠粘膜表面抗IBV sIgA的抗体水平,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IB的目的。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IBV核蛋白基因(np)与霍乱毒素B亚基基因(ctb)的融合表达将ctb基因和np基因融合后,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了成功表达,产物命名为rCTB-NP。复性后的表达产物经SDS-PAGE检测,出现了分子量大小为72.0kDa和92.0kDa的两条带。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融合蛋白rCTB-NP中的N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GM1-ELISA实验结果表明,融合蛋白rCTB-NP中的CTB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2.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重组核蛋白粘膜免疫效果研究将融合蛋白rCTB-NP,rNP、rNP+rCTB分别免疫7日龄肉鸡,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IgG-NP、IgA-NP及鼻、气管和肠粘膜部位的sIgA-NP。结果发现,二免和三免后,血清中均能产生较高水平的IgG-NP抗体,但IgA-NP抗体水平较低;鼻、气管和肠粘膜部位rCTB+rNP组和rCTB-NP组的sIgA-NP抗体水平与NP组比较,前两组显着高于NP组(p<0.05);气管粘膜部位sIgA-NP水平表现为rCTB-NP组>rCTB+rNP组>rNP组。结果表明,CTB与IBV N蛋白融合表达产物或与该蛋白混合进行鼻腔免疫时,能显着提高鸡鼻腔、气管和肠粘膜表面sIgA的抗体水平。3.检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以鸡抗NP IgG为包被抗体,兔抗IBV IgG为二抗,建立了检测IBV的夹心ELISA法。结果表明,鸡抗IBV IgG的最佳包被浓度为2.5μg/mL,兔抗IBV IgG的最适工作浓度为5μg/mL;该方法比血球凝集试验敏感性高8倍以上,与NDV、AIV、EDS-76V、IBDV等无交叉反应,说明该法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
郝春丽[4](2007)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和NP基因的表达及NP-ELISA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IBV血清型众多,不同血清型间交叉保护差,给诊断与防制带来很大的困难;为建立一种更为简便、快速、群特异性、能用于大面积检测抗体的方法,来补充中和试验和HI试验,以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本研究将对NP-ELISA和S1-ELISA进行探讨。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成功地扩增了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株的NP基因,克隆并重组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经PCR、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成功地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ET-NP。重组菌pET-NP经IPTG诱导,获得了高效表达,分子量约为49kDa,且以可溶性蛋白形式存在。重组菌pET-NP经大量诱导表达后,收集菌体,超声波裂解,取上清透析后,采用Ni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NP蛋白,经12%的SDS-PAGE分析,表明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重组NP蛋白。用纯化的NP蛋白作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IBV抗体的NP-ELISA。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1.45μg/孔,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80,酶标二抗最佳工作浓度为1:800。确定阳性判定标准为0D450≥0.270。NP-ELISA与AIV H9、H5、H7、IBD、ND、EDS76的标准阳性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且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但试验表明与HI试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没有相关性,故不能用于IB免疫效果的评价方法。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成功地获得了完整的S1基因(S1-1),片段大小为1614bp。在分析全长S1基因的基础上,又扩增了去掉信号肽及包含主要抗原位点的S1-2和S1-3片段,大小分别为1533bp和801bp。将三个片段分别克隆并重组于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构建了pGEX-S1-1、pGEX-S1-2、pGEX-S1-3重组原核表达载体,经PCR、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证明三个基因片段均正确地插入到表达载体中,且阅读框正确。三种重组质粒分别转化于宿主菌BL21(DE3),经IPTG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12%的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GEX-S1-1和pGEX-S1-3没有得到有效表达,而重组质粒pGEX-S1-2获得了表达,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达产物的分子量约为80kDa,与理论上推测的分子量大小一致。表达产物经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该表达蛋白能与M41株标准阳性血清反应,说明此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S1蛋白是最重要的保护性抗原,可诱导机体产生中和、血凝抑制及保护性抗体,通过实现S1蛋白的有效表达,并建立S1-ELISA,探讨S1-ELISA效价与攻毒保护间的关系,有望替代HI试验和中和试验,用于免疫后抗体的检测和疫苗质量的评价,S1蛋白的表达也可为S1蛋白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研究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奠定良好基础。
李阳[5](2009)在《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藏药筛选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影响产蛋鸡和肉鸡,成为危害养鸡业中较严重的一种疾病。IBV对环境的抵抗力强,能持久地存在于周围环境中,一旦感染,很难根除。目前预防IB的方法主要是接种疫苗,但由于疫苗的高强度、大范围使用,IBV的毒力和抗原性发生了变异,造成IBV的变异毒株和超强毒株的出现,由于各种血清型IBV及其变异株之间存在抗原差异性,使得疫苗接种难以取得理想免疫效果,有时甚至诱使该病发生。因此寻找新的药物对于IB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藏药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藏药大多取材于高原地区的动植物和矿物石,这些药材资源长期生存于高海拔(平均3800米)、强日照、大温差、高寒缺氧的高原地理环境,促进了其体内具有独特的抵御恶劣气候条件的动植物代谢产物的生长,这些产物往往是新药开发重要的潜在先导化合物。藏药资源具很大的潜力可供挖掘。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藏药资源,加强藏药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鉴于此,本试验以临床需要为出发点,在现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为筛选抗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藏药组方的组分药,将安全浓度范围内的藏菖蒲、红景天、灵芝、黄芪、决明子、天冬、龙胆、降香、仁青芒觉、芒青仁觉、二十五味松石丸和二十五味珍珠丸的煎液,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以先接种病毒后加入藏药的方式加入到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培养体系中。用MTT法测定各藏药对IBV感染CEF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藏药均能抑制IBV感染CEF细胞,红景天、藏菖蒲、灵芝、黄芪等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可作为抗IBV藏药组方的组分药。根据藏药筛选试验结果,选择有明显抑制效果的藏药,根据藏药的配伍原则组成藏药组方。以艾维因肉鸡为实验动物,以滴鼻和点眼的方式接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将藏药组方药的煎液连续5d通过饮水饲喂给各组艾维因肉鸡。观察不同藏药组方对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艾维因肉鸡的治疗效果。根据淋巴细胞刺激系数、免疫器官指数、死亡率、抗体效价、干扰素浓度水平以及病理切片等评价藏药组方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效果。筛选出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有显着疗效的藏药组方。本实验是藏药抗病毒的初步研究,为藏药防治病毒性疾病及其机理提供了试验基础。
张东超[6](2016)在《IBV S1基因和MG TM-1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是世界禽类的主要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之一。IBV的S1蛋白是主要的免疫原性蛋白,目前,已有多篇利用S1蛋白免疫保护鸡并获得较好效果的研究报道。鸡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CRD)是由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感染引起的接触性、慢性呼吸道传染病。CRD主要引起产蛋鸡产蛋量下降,蛋的品质降低,饲料转化率降低,常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MG的TM-1蛋白为黏附宿主细胞的相关蛋白,已有研究证实该蛋白能够诱导机体对MG侵染产生免疫保护作用。目前,尚未发现利用S1基因和TM-1基因重组腺病毒二联基因工程疫苗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RT-PCR和PCR分别从IBV H52株和MG S6株中扩增出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经T-A克隆至pMD19-T载体上,分别获得pMD-S1和pMD-TM-1;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后与穿梭载体pDC315-EGFP连接,分别获得腺病毒重组穿梭质粒pDC315-S1-EGFP、pDC315-TM-1-EGFP、pDC315-S1-TM-1-EGFP;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与腺病毒大骨架pBH共转染HEK293细胞,经Western blot检测,获得表达S1基因和TM-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pBH-S1-TM-1-EGFP、pBH-S1-EGFP、pBH-TM-1-EGFP、pBH-EGFP;重组腺病毒纯化后,经TCID50方法测定重组腺病毒的滴度,结果分别为1010.875TCID50/m L、1011.750TCID50/m L、1010.625TCID50/m L和1012.250TCID50/m L,符合后续动物试验所需的病毒滴度;通过测定重组腺病毒在不同时间的滴度,绘制其一步生长曲线,曲线显示重组腺病毒与腺病毒的生长特性基本一致;对第P4代、P8代、P10代、P15代重组腺病毒进行PCR检测,均含有插入的S1基因和TM-1基因,表明重组腺病毒的遗传稳定性良好,为下一步重组腺病毒二联疫苗动物试验奠定了研究基础。本研究目的是构建表达IBV S1基因和MG TM-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pBH-S1-TM-1-EGFP,阐明其生长特性和遗传稳定性,籍此为研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和鸡毒支原体的二联基因工程载体疫苗奠定基础。
李中华[7](2006)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纤突蛋白、核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在抗体检测中的初步应用》文中指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类型的鸡均易感。该病呈世界分布,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包含至少3种结构蛋白基因:纤突蛋白(S)基因、核蛋白(N)基因、膜蛋白(M)基因。IBV的S蛋白由S1蛋白和S2蛋白两部分组成,在病毒进化中最为活跃,是最重要的保护性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在病毒吸附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血清学分类、疫苗免疫防治上起决定性作用;N蛋白进化上最为保守,主要与基因组核酸的包裹、RNA的复制和细胞免疫有关,含有大量抗原决定簇,免疫原性仅次于S蛋白,能诱导机体产生大量抗体。自1931年发现该病以来,至少已有二十九种血清型被报道,并且新的血清型和变异株仍在不断出现。鉴于此,通过克隆表达具有高度保守性的N蛋白基因,并其为诊断抗原建立检测IBV抗体的ELISA法,为监测群体的抗体水平,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效的技术保障。同时克隆、表达具有型特异性的S1蛋白基因以便为下一步研究该病的基因工程疫苗奠定基础。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纤突蛋白S1基因和核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以GenBank公布的IBV基因组的序列为依据,分别设计针对S1基因和N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法从IBV基因组中扩增出完整的S1和N片断,将扩增片断分别克隆到pMD18-T载体,经酶切和序列测定,S1、N基因片断大小分别为1685bp和1230bp;用BLAST比对发现:S1基因与GX1-98毒株同源性为98%,N基因与H52毒株LKQ3同源性为97%。 2、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纤突蛋白S1基因和核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构建了弃信号肽区S1基因表达载体pGEX-S1和N基因表达载体pGEX-NP,并成功进行了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分析和Western-blot鉴定,结果表明S1分子量大约为80kDa;N蛋白表达于细胞质中,有两种主要产物,大小分别为80 kDa和60 kDa,并利用GST亲和层析柱进行了纯化,获得了相应纯化产物,Western-blot显示纯化产物均能与鸡IBV标准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说明有很好的免疫学活性。 3、基于重组N蛋白的IBV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马犇[8](2016)在《检测TMU、IB和ND病毒多重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鸭坦布苏病毒(TMUV)是一种在2010年新发现的病毒,引发鸭产蛋下降、生长阻滞、甚至死亡。近年来,也发现这种病毒感染鸡,对养鸡业造成一定损失,且出现的症状与其它呼吸道病原的感染有许多相似之处。引起鸡呼吸道疾病的病原还有新城疫病毒(ND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禽流感病毒(AIV)等。目前在很多地区出现了与TMUV的混合感染病例,依靠临床症状已经不能鉴别诊断这几种病原的多重感染。此外,鸡群中也经常存在同一个体在同一时间受到不同的病毒感染的情况。所以,如果能同时检测同一份病料中不同的种类的病毒,将对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疫病的鉴别诊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建立了NDV、IBV、TMUV3种禽类病毒的多重PCR检测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的分析,设计了针对这3种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对PCR的反应条件进行了退火温度与引物浓度的梯度优化,结果显示引物浓度在0.110 pmol/μL,退火温度53℃或56℃时,能够清晰扩增出3个病毒基因的条带,分别为386 bp(IBV),588 bp(NDV)和821bp(TMUV)。建立的多重PCR方法能够准确的扩增出三种病原(NDV、IBV和TMUV)的核酸片段,且没有扩增出其他病原的特异性片段。表明此方法对上述三种病原的检测有很好的特异性。同时,该多重PCR检测方法能同时检测到的NDV、IBV、TMUV三种病毒目的基因的最小浓度分别为1.79 ng/μL、125pg/μL、23.4 pg/μL,表明该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随后,将本试验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对收集的一些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可检测出TMUV、IBV、NDV的单独感染及TMUV、IBV与NDV的混合感染,与经典的鸡胚分离培养结果基本吻合。最后,通过对临床样本的PCR产物进行测序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验证了本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多重PCR检测三种禽类病毒的方法,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扑灭这些禽类动物的疫病提供技术支撑。
呼延蓉[9](2010)在《IBV N基因和M基因原核表达及N蛋白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文中指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Coronariy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N蛋白进化上最为保守,主要与基因组核酸的包裹、RNA的复制和细胞免疫有关,含有大量抗原决定簇,免疫原性仅次于S蛋白,能诱导机体产生大量抗体。M蛋白及其基因在进化中比较保守,M蛋白与病毒的复制有关,同时M蛋白可能是重要的免疫原基因。尽管目前对于IBV的免疫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S1蛋白,但IBV其它的结构蛋白,如N蛋白、M蛋白与S蛋白相比保守性更高,因此研究N蛋白和M蛋白对了解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和防制方面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表达具有高度保守性的N蛋白,并将其作为诊断抗原建立检测IBV抗体的ELISA法,为监测群体的抗体水平,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效的技术保障。同时表达M蛋白以便为下一步研究该蛋白的免疫原性奠定基础。本研究根据GenBank已报道的IBV的M41株的N基因和M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一对引物,从提取的M41株的RNA中利用RT-PCR技术分别扩增获得了约1.23kb和678bp的片段,将这两个片段分别插入克隆载体pMD18-T,经测定核苷酸序列证实N基因和M基因都扩增正确,表明已成功构建pMD18-T-N和pMD18-T-M。再将pMD18-T-N和pMD18-T-M用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将酶切后的N基因和M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中,分别转化入大肠杆菌Rossetta中,分别用IPTG诱导,进行SDS-PAGE电泳,电泳结果显示:其中N蛋白有了表达且为可溶性的蛋白,N蛋白有两种产物,大小分别约为63 kD和55kD,且Western blot检测可与相应IBV病毒抗体发生特异性的反应也出现两条带,表明表达的N蛋白有一定的生物活性;M蛋白也有表达,且也为可溶性的蛋白,条带约为30kD,Western blot检测可与相应IBV病毒抗体发生特异性的反应,说明表达的M蛋白有很好的免疫学活性。本研究在进行N蛋白的原核表达之后,用纯化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重组核蛋白(N蛋白)包被ELISA板,建立了检测IBV的间接ELISA方法,其中抗原的最佳包被浓度是1.80μg/ml,血清的最佳稀释度为1:80,二抗的最佳工作浓度为1:5000;统计学分析后确定阴阳性的临界值为0.351 ( X +3×SD=0.18+3×0.057)。该方法特异性好,与其它禽类病毒(NDV、IBDV、EDS76V、AIV)标准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进行批间批内重复试验的结果是变异系数均小于8%,表明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用IDEXX试剂盒与本实验所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进行了符合性实验,结果阳性符合率为92.3%,阴性符合率为97.1%,说明此ELISA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将其初步应用于80份血清的检测,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方便快速的特点,可用于临床样品中IBV抗体的快速检测。
管倩[10](2008)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与鸡IL-18基因在禽痘病毒载体中的共表达》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河南IBV的分子流行病学背景,开发有效地新型疫苗。我们从河南省汝州市爆发鸡传染性支管炎(IB)的鸡群中分离出1株病毒。由于我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不同血清型的出现,对感染异种IBV分离株而发病的鸡群不能提供完全保护作用,这造成了我国免疫鸡群中IB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禽痘病毒载体疫苗在生产实践中已被证实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部分产品已经投入使用。本研究主要获得重组病毒rFPV-S1和rFPV-S1-ChIL-18,为其免疫效力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IBV S1基因,设计并合成了1对引物,采用RT-PCR技术扩增IBV河南分离株(IBV-HN05)S1基因,并进行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所克隆的片段大小为1 739 bp,包含S1基因和部分S2基因,S蛋白切割识别位点序列为RRSRR。序列比较分析发现,IBV HN05株S1基因与吉林JAAS株S1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9.8%,氨基酸同源性为99.3%,而与其它支气管炎病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78.1%-84.2%。通过IBV S1基因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发现HN05株与JAAS株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其它支气管炎病毒株的亲缘关系均较远。为了构建IBV S1基因重组禽痘病毒,将其亚克隆到含有LP2EP2早晚期启动子的载体pSY538的BamHI位点,将带有痘苗病毒启动子P11的LacZ基因平端克隆到质粒pSY681的SfiI位点,然后切下S1片段再亚克隆到禽痘病毒载体pSY681的NotI位点,用脂质体将其转染已感染亲本禽痘病毒S-FPV-017株的鸡胚成纤维细胞,在含有X-gal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上进行蓝斑筛选,获得重组病毒rFPV-S1,通过PCR和酶切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获得包含有IBV S1基因的禽痘病毒并且具有稳定的遗传性状。以间接免疫荧光法证实感染rFPV-S1的CEF中存在表达的S1蛋白,为研发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重组禽痘病毒疫苗奠定了基础。共表达IBV S1基因与鸡IL-18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的构建,将含有LP2EP2启动子的ChIL-18基因克隆至含有S1基因的重组禽痘病毒rFPV-S1的上游,用脂质体将其转染已感染亲本禽痘病毒S-FPV-017株的鸡胚成纤维细胞,在含有X-gal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上进行蓝斑筛选,获得重组病毒rFPV-S1-ChIL-18,通过PCR和酶切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获得包含有IBV S1基因和ChIL-18的重组禽痘病毒并且具有稳定的遗传性状。以间接免疫荧光法证实感染rFPV-S1-ChIL-18的CEF中存在表达的S1蛋白;以T细胞转化试验证实感染rFPV-S1-ChIL-18的CEF中能够表达ChIL-18蛋白;抗病毒效价测定表明重组禽痘病毒rFPV-S1-ChIL-18具有抗水泡性口炎病毒活性。为研发鸡IL-18基因和传染性支气管炎保护性抗原基因的重组禽痘病毒疫苗奠定了基础。本研究成功获得了IBV S1基因全序列;成功获得了重组禽痘病毒rFPV-S1并能在CEF中进行真实表达。成功获得了重组禽痘病毒rFPV-S1-ChIL-18,并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能够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水平。为开发利用鸡IL-18的佐剂效应及构建共表达鸡IL-18基因和保护性抗原基因的重组禽痘病毒疫苗奠定基础。
二、用单抗介导的荧光抗体技术检测鸡尿囊细胞内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单抗介导的荧光抗体技术检测鸡尿囊细胞内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血清学诊断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沉淀反应 |
2 中和试验 (SN) |
3 间接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HA和HI) [9] |
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
5 鸡胚干扰法[9] |
6 荧光抗体技术 (FA) |
7 斑点免疫金测定法 (DIGFA) |
(3)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核蛋白粘膜免疫及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
1.1 IBV的病原学 |
1.1.1 IBV的分类地位 |
1.1.2 IBV的理化特性 |
1.1.3 生物学特性 |
1.1.3.1 血凝性 |
1.1.3.2 对新城疫病毒复制的干扰性 |
1.1.3.3 血清型 |
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学特征 |
1.2.1 流行病学 |
1.2.2 临床病变类型 |
1.2.2.1 呼吸型 |
1.2.2.2 生殖道型 |
1.2.2.3 肾型 |
1.2.2.4 肠型 |
1.2.2.5 腺胃型 |
1.2.2.6 肌肉型 |
1.3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检测方法 |
1.3.1 IBV的分离鉴定 |
1.3.2 血清学诊断 |
1.3.2.1 沉淀反应 |
1.3.2.2 血凝(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 |
1.3.2.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1.3.2.4 中和试验(VN) |
1.3.2.5 荧光抗体技术(FA) |
1.3.2.6 斑点免疫金测定法(DIGFA) |
1.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1.3.3.1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 |
1.3.3.2 核酸探针技术 |
1.3.3.3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 |
1.3.3.4 寡核苷酸指纹图谱分析 |
1.4 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
1.4.1 活疫苗 |
1.4.2 灭活疫苗 |
1.4.3 基因工程疫苗 |
1.4.3.1 IB亚单位疫苗 |
1.4.3.2 IB核酸疫苗 |
1.4.3.3 IB重组疫苗 |
1.4.3.4 IB转基因植物疫苗 |
1.5 IBV的分子生物学 |
1.5.1 IBV的基因组结构 |
1.5.2 IBV的转录机制 |
1.5.3 IBV的结构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 |
1.5.3.1 纤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1.5.3.2 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1.5.3.3 核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1.5.3.4 E蛋白 |
1.5.3.5 非结构域 |
1.5.4 IBV的复制 |
1.5.5 IBV的变异 |
1.5.5.1 IBV遗传变异的研究状况 |
1.5.5.2 IBV遗传变异的机理 |
2 粘膜免疫研究进展 |
2.1 家禽粘膜免疫研究进展 |
2.1.1 家禽粘膜系统 |
2.1.1.1 家禽粘膜系统的组成 |
2.1.1.2 家禽粘膜免疫系统的特点 |
2.1.1.3 家禽粘膜免疫系统的功能 |
2.1.2 家禽粘膜免疫反应 |
2.1.3 家禽粘膜免疫在抗感染中的作用 |
2.1.3.1 家禽粘膜免疫抗感染机制 |
2.1.3.2 家禽粘膜免疫抗感染作用 |
2.1.4 家禽粘膜免疫系统与sIgA |
2.1.4.1 sIgA是粘膜免疫系统的主要体液防御因子 |
2.1.4.2 sIgA在粘膜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
2.1.5 疫苗与粘膜免疫的关系 |
2.1.6 早期粘膜免疫对免疫器官的激活和启动作用 |
2.1.7 母源抗体与粘膜免疫 |
2.2 经鼻免疫及其佐剂的研究进展 |
2.2.1 鼻内免疫 |
2.2.2 鼻粘膜免疫相关佐剂 |
2.2.3 霍乱毒素B亚单位研究进展 |
2.2.4 CTB粘膜佐剂的展望 |
第二章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核蛋白基因和霍乱毒素B亚基的融合表达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质粒及菌株 |
2.1.2 酶及主要试剂 |
2.1.3 血清 |
2.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1 抗生素类 |
2.2.2 细菌培养基 |
2.2.3 质粒抽提相关溶液 |
2.2.4 SDS-PAGE相关溶液 |
2.2.5 Western blot相关溶液 |
2.2.6 表达提取纯化表达蛋白的相关溶液 |
2.2.7 其它试剂 |
2.3 方法 |
2.3.1 引物设计 |
2.3.2 PCR反应体系 |
2.3.3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 |
2.3.4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2.3.5 PCR产物的克隆 |
2.3.6 大肠杆菌DH5α、BL21感受态的制备(氯化钙法) |
2.3.7 质粒的转化 |
2.3.8 质粒的小量制备(碱裂解法) |
2.3.9 序列测定 |
2.3.10 DNA重组技术(DNA酶切、连接) |
2.3.11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2.3.1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3.13 大肠杆菌BL21(DE3)的诱导表达 |
2.3.14 包涵体的制备 |
2.2.15 包涵体的纯化与复性 |
2.3.16 表达蛋白SDS-PAGE分析和Western-blot鉴定 |
2.3.17 表达产物的GM_1结合测定(GM_1-ELISA) |
3 结果与分析 |
3.1 ctb、np片段的扩增 |
3.2 ctb基因和np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3 重组表达质粒pKG-ctb和pKG-np的酶切鉴定 |
3.4 重组表达质粒pKGCN的酶切鉴定 |
3.5 表达产物的SDS-PAGE结果 |
3.5.1 重组蛋白rCTB和rNP表达产物的SDS-PAGE结果 |
3.5.2 重组蛋白rCTB-NP表达产物的SDS-PAGE结果 |
3.6 重组蛋白rNP和rCTB-NP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检测结果 |
3.7 重组蛋白rCTB和rCTB-NP表达产物的GM_1-ELISA检测 |
4 讨论 |
4.1 表达系统的选择 |
4.2 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包涵体的提取 |
4.3 GM_1-ELISA |
5 小结 |
第三章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核蛋白粘膜免疫研究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 方法 |
2.2.1 动物的免疫 |
2.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2.3 样本的ELISA检测 |
2.2.3.1 样本IgG-NP抗体的检测 |
2.2.3.2 样本IgA-NP抗体的检测 |
2.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免疫前后血清IgG-NP、IgA-NP的ELISA检测结果 |
3.2 免疫前后鼻腔洗液、气管洗液、肠腔洗液中sIgA-NP的ELISA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重组CTB的免疫佐剂活性 |
4.2 免疫途径 |
4.3 不同部位的sIgA含量 |
4.4 CTB与外源抗原的使用方式与粘膜免疫效果的关系 |
4.5 CTB佐剂作用与实验对象的关系 |
4.6 IB的防制 |
5 小结 |
第四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毒及微生物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ELISA试剂的配制 |
2.1.4 主要实验器材 |
2.2 方法 |
2.2.1 包被抗体(Ab1)和第二抗体(Ab2)最佳工作浓度测定 |
2.2.2 敏感性试验及临界点的确定 |
2.2.3 特异性交叉试验 |
2.2.4 特异性阻断叉试验 |
2.2.5 重复性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包被抗体(Ab_1)和兔抗AIV抗体(Ab_2)最佳工作浓度测定结果 |
3.2 临界值的确定 |
3.3 敏感性试验 |
3.4 交叉性试验 |
3.5 特异性阻断试验 |
3.6 重复性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IBV检测方法的选择 |
4.2 影响ELISA特异性的因素 |
4.3 夹心ELISA的应用前景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和NP基因的表达及NP-ELISA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试验一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基因的表达及NP-ELISA方法的建立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试验二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附录:试验所用溶液及配制 |
(5)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藏药筛选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
1.1 病原 |
1.2 流行病学 |
1.3 症状 |
1.4 病变 |
1.4.1 呼吸型 |
1.4.2 生殖道型 |
1.4.3 肾型 |
1.4.4 肠型 |
1.4.5 腺胃型 |
1.4.6 肌肉型 |
1.5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 |
1.5.1 病毒的分离鉴定 |
1.5.2 血清学诊断 |
1.5.2.1 沉淀反应 |
1.5.2.2 血凝(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 |
1.5.2.3 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1.5.2.4 中和实验(VN) |
1.5.2.5 荧光抗体技术(FA) |
1.5.2.6 斑点免疫金测定法(DIGFA) |
1.6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制 |
2 藏药研究进展 |
2.1 藏药古代文献收载情况 |
2.2 西藏藏药资源状况 |
2.2.1 藏药的生存环境和特点 |
2.2.2 藏药的种类 |
2.3 藏药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
2.3.1 藏药的开发利用 |
2.3.2 藏药的药材研究 |
2.3.3 藏药的未来展望 |
2.4 中药抗病毒研究进展 |
2.4.1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种类和中药组方 |
2.4.1.1 清热药 |
2.4.1.2 解表药 |
2.4.1.3 补益药 |
2.4.1.4 攻下祛湿药 |
2.4.1.5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组方 |
2.4.2 中药抗病毒作用的中医理论 |
2.4.3 中药治疗病毒病的作用机理 |
2.4.3.1 中药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成分 |
2.4.3.2 直接抗病毒作用 |
2.4.3.3 调节动物机体免疫功能 |
2.4.4 中药用于病毒性疾病治疗中的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藏药的筛选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及方法 |
2.1 药品试剂 |
2.1.1 藏药 |
2.1.2 其他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藏药的准备 |
2.2.2 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制备 |
2.2.3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_(50))的测定 |
2.2.4 鸡胚成纤维细胞的传代培养和接种病毒 |
2.2.5 细胞活性的测定 |
2.2.6 数据分析和处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抗IBV藏药组方的筛选及抗病毒机理研究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药品和试剂 |
2.1.1 藏药 |
2.1.2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
2.1.3 实验动物 |
2.1.4 其他主要试剂 |
2.2 方法 |
2.2.1 藏药的准备 |
2.2.2 动物病毒接种和给药 |
2.2.3 动物死亡率的统计 |
2.2.4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2.2.5 淋巴细胞增殖性实验 |
2.2.5.1 淋巴细胞分离的方法 |
2.2.5.2 淋巴细胞刺激系数测定 |
2.2.6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体的测定 |
2.2.7 鸡γ干扰素(IFN-γ)的测定 |
2.2.8 病理切片的制作 |
3 结果 |
3.1 实验动物死亡率 |
3.2 免疫器官指数 |
3.3 淋巴细胞刺激系数 |
3.4 各组血清抗体水平测定 |
3.5 鸡γ干扰素(IFN-γ)的测定 |
3.6 病理切片图片和剖检图片 |
4 讨论 |
4.1 动物免疫器官指数 |
4.2 血清抗体 |
4.3 细胞因子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IBV S1基因和MG TM-1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
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病学 |
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 |
1.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制 |
1.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
2 鸡毒支原体的研究进展 |
2.1 鸡毒支原体的研究进展 |
2.2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 |
2.3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2.4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诊断 |
2.5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防治 |
2.6 鸡毒支原体疫苗的研究进展 |
3 腺病毒载体的研究进展 |
3.1 腺病毒载体的优点 |
3.2 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方法的研究进展 |
3.3 腺病毒载体在动物疫苗研究中的应用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S1 基因与TM-1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S1 基因的RT-PCR扩增及PMD-S1 质粒的PCR扩增结果 |
2.2 TM-1 基因的PCR扩增及质粒PMD-TM-1 的PCR扩增结果 |
2.3 pMD-S1与pMD-TM-1 质粒双酶切鉴定结果 |
2.4 扩增的S1 基因与TM-1 基因测序结果 |
3.讨论 |
3.1 目的基因的选取 |
3.2 引物设计 |
3.3 同源性分析 |
4 小结 |
第三章 S1 基因与TM-1 基因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的构建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腺病毒重组穿梭质粒pDC315-S1-EGFP和pDC315-TM-1-EGFP双酶切结果 |
2.2 腺病毒重组穿梭质粒pDC315-S1-TM-1-EGFP双酶切结果 |
2.3 扩增的 S1 基因与 TM-1 基因测序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包装与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腺病毒骨架和穿梭质粒共转染HEK293 细胞结果 |
2.2 包装完成的重组腺病毒感染HEK293 细胞结果 |
2.3 Western blot检测S1 蛋白和TM-1 蛋白表达的结果 |
3 讨论 |
3.1 腺病毒AdMax包装系统分析 |
3.2 Western blot分析 |
4 小结 |
第五章 重组腺病毒滴度的测定及其相关特性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重组病毒的滴度测定结果 |
2.2 重组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 |
2.3 重组病毒的遗传稳定性 |
3.讨论 |
3.1 重组病毒滴度测定结果分析 |
3.2 重组腺病毒的生长曲线分析 |
3.3 重组腺病毒的遗传稳定分析 |
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
(7)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纤突蛋白、核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在抗体检测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
1.1 IBV的病原学特征 |
1.1.1 病原分类 |
1.1.2 形态学 |
1.1.3 IBV的理化性质 |
1.1.4 生物学特性 |
1.2 IB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1.2.1 IBV的基因组结构 |
1.2.2 IBV的结构蛋白和功能 |
1.2.3 IBV遗传与变异 |
1.3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机理 |
1.3.1 IBV的流行病学 |
1.3.2 IB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1.4 传染性支气管炎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4.1 IBV的分离培养鉴定 |
1.4.2 血清学检测技术 |
1.4.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1.5 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
1.5.1 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 |
1.5.2 新型基因工程疫苗 |
1.5.3 其它的疫苗 |
第二章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纤突蛋白基因和核蛋白基因克隆与表达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病毒、质粒及菌株 |
2.1.2 酶及主要试剂 |
2.1.3 血清 |
2.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1 抗生素类 |
2.2.2 细菌培养基 |
2.2.3 质粒抽提相关溶液 |
2.2.4 SDS-PAGE相关溶液 |
2.2.5 Western blot相关溶液 |
2.2.6 表达提取纯化表达蛋白的相关溶液 |
2.3 方法 |
2.3.1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增殖鉴定与纯化(殷震等,1997) |
2.3.2 病毒 RNA的提取 |
2.3.3 引物设计 |
2.3.4 RT-PCR反应体系 |
2.3.5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2.3.6 PCR产物的克隆 |
2.3.7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 |
2.3.8 质粒的转化 |
2.3.9 质粒的制备 |
2.3.10 序列测定 |
2.3.11 DNA重组技术(DNA酶切、连接) |
2.3.1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2.3.13 大肠杆菌 BL21(DE3)的诱导表达 |
2.3.14 重组蛋白的表达提取 |
2.3.15 重组蛋白的纯化 |
2.3.16 蛋白浓度的确定 |
2.3.17 表达蛋白SDS-PAGE分析和 Western-blot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1.1 基因的 RT-PCR扩增结果 |
3.1.2 目的片段的克隆及鉴定 |
3.2 序列测定与分析 |
3.2.1 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
3.2.2 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 |
3.3 S1基因的缺失修饰 |
3.4 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3.5 表达产物的纯化和 Western-blot鉴定 |
3.5.1 S1蛋白、的表达及 SDS-PAGE分析 |
3.5.2 NP蛋白的 SDS-PAGE分析及 Western-blot鉴定 |
3.5.4 NP蛋白的纯化 |
4 讨论 |
4.1 RNA的提取 |
4.2 基因的测序与分析 |
4.3 目的基因的表达 |
4.4 表达产物的纯化 |
5 结论 |
第三章 IBV抗体间接 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生物性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ELISA相关溶液的配制 |
2.1.4 主要实验器材 |
2.2 方法 |
2.2.1 重组 NP蛋白的大量制备 |
2.2.2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阴阳性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方阵滴定) |
2.2.3 酶标二抗的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3.2.4 细菌裂解液的使用 |
2.2.5 NP-ELISA操作步骤 |
2.2.6 ELISA阴阳性界限的确定(蒋成淦,1984) |
2.2.7 交叉性试验 |
2.2.8 阻断试验 |
2.2.9 重复性试验 |
2.2.10 特异性、敏感性与符合率试验 |
2.2.11 ELISA的临床应用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阴阳性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方阵滴定) |
3.2 酶标二抗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3.3 细菌裂解液的应用 |
3.4 ELISA阴阳性界限的确定 |
3.5 交叉性试验 |
3.6 阻断试验 |
3.7 重复性试验 |
3.7 特异性、敏感性与符合率试验 |
3.8 ELISA的临床应用 |
4 讨论 |
4.1 诊断抗原的选择 |
4.2 检测方法的选择 |
4.3 试剂的选择 |
4.4 细菌裂解液的使用 |
4.5 酶标二抗的选择和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4.6 判断标准的确立 |
4.7 特异性、敏感性与符合率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检测TMU、IB和ND病毒多重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坦布苏病毒 |
1.1.1 坦布苏病毒的概述 |
1.1.2 坦布苏病毒的分子特征 |
1.1.3 坦布苏病毒的鉴别及检测方法 |
1.2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
1.2.1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概述 |
1.2.2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子特征 |
1.2.3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鉴别诊断方法 |
1.3 新城疫病毒 |
1.3.1 新城疫病毒的概述 |
1.3.2 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特征 |
1.3.3 新城疫病毒的鉴别诊断方法 |
1.4 多重PCR技术简介 |
1.4.1 PCR技术的原理 |
1.4.2 PCR技术的应用 |
1.4.3 多重PCR的基本原理 |
1.4.4 多重PCR在病原学检测中的应用 |
1.5 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
1.5.1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
1.5.2 琼脂凝胶扩散试验 |
1.5.3 免疫荧光技术 |
1.5.4 酶联免疫试验 |
1.5.5 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 |
1.5.6 免疫组化技术 |
1.5.7 核酸探针技术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TMU、IB和 ND病毒的单一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材料 |
2.1.1 实验毒株 |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3 试剂配置 |
2.1.4 载体和菌株 |
2.2 方法 |
2.2.1 引物设计 |
2.2.2 病毒增殖 |
2.2.3 单一PCR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
2.3 结果 |
2.3.1 RT-PCR的优化 |
2.3.2 PCR产物序列的测定 |
2.4 讨论 |
第三章 TMU、IB和 ND病毒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3.1 材料 |
3.1.1 实验毒株与试剂配制 |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1.3 试剂配置 |
3.1.4 载体和菌株 |
3.2 方法 |
3.2.1 多重PCR体系的建立和条件优化 |
3.2.2 特异性试验 |
3.2.3 敏感性试验 |
3.2.4 多重PCR方法的应用 |
3.3 结果 |
3.3.1 多重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3.3.2 特异性试验 |
3.3.3 敏感性实验 |
3.3.4 多重PCR方法的应用 |
3.4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IBV N基因和M基因原核表达及N蛋白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发生和流行概况 |
1.2 IBV 病原学特征 |
1.3 IBV 基因组 |
1.4 IBV 的主要结构蛋白及功能 |
1.4.1 纤突蛋白(S) |
1.4.2 核衣壳蛋白(N) |
1.4.3 膜蛋白(M) |
1.4.4 小膜蛋白(E) |
1.5 IB 疫苗的研究进展 |
1.5.1 弱毒疫苗 |
1.5.2 灭活疫苗 |
1.5.3 基因工程疫苗 |
1.6 IB 检测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
1.6.1 IBV 的分离培养鉴定 |
1.6.2 血清学检测技术 |
1.6.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N 基因和M 基因原核表达的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重组N 蛋白纯化及间接ELISA 方法的初步建立的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IBV N 基因和M 基因RT-PCR 结果 |
3.2 目的片段的克隆及鉴定 |
3.3 重组质粒鉴定 |
3.4 表达产物的SDS-PAGE 分析和Western Blot 鉴定 |
3.5 表达产物的存在形式检测 |
3.6 间接ELISA 方法的初步建立 |
3.6.1 棋盘滴定法选择抗原和血清的工作浓度 |
3.6.2 最佳封闭液的确定 |
3.6.3 最佳封闭时间的确定 |
3.6.4 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3.6.5 抗原抗体最佳作用时间试验 |
3.6.6 底物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 |
3.6.7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3.6.8 特异性试验 |
3.6.9 重复性试验 |
3.6.10 符合性试验 |
3.6.11 临床样品的检测 |
3.6.12 保存期试验 |
4 讨论 |
4.1 对表达基因的选择 |
4.2 N 基因和M 基因的克隆 |
4.3 表达菌株的选择 |
4.4 感受态的制备方法 |
4.5 N 基因和M 基因的表达 |
4.6 表达产物存在形式的检测 |
4.7 重组N 蛋白的纯化 |
4.8 检测方法的选择及其重要性 |
4.9 间接ELISA 各项试验条件的优化 |
4.10 ELISA 反应的特异性、重复性、符合性的检测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与鸡IL-18基因在禽痘病毒载体中的共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
综述二:白细胞介素18 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三:禽痘病毒载体及其在传染性疾病上的应用 |
试验一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N05 株51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试验二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N05 株51 基因重组禽痘病毒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试验三 IBV HN05 51 基因和鸡IL-18 基因在禽痘病毒载体中的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四、用单抗介导的荧光抗体技术检测鸡尿囊细胞内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用单抗介导的荧光抗体技术检测鸡尿囊细胞内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J]. 朱建国,焦新安,张如宽,刘秀梵.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6(01)
- [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血清学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 常洪涛,刘红英.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3(03)
- [3]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核蛋白粘膜免疫及ELISA检测方法的研究[D]. 杨德全.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4]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和NP基因的表达及NP-ELISA方法的建立[D]. 郝春丽. 河南农业大学, 2007(10)
- [5]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藏药筛选及作用机理研究[D]. 李阳.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6]IBV S1基因和MG TM-1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鉴定[D]. 张东超. 天津农学院, 2016(08)
- [7]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纤突蛋白、核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在抗体检测中的初步应用[D]. 李中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8]检测TMU、IB和ND病毒多重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马犇.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9]IBV N基因和M基因原核表达及N蛋白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D]. 呼延蓉.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5)
- [10]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与鸡IL-18基因在禽痘病毒载体中的共表达[D]. 管倩.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3)